美术作品欣赏范文

时间:2023-04-10 08:19: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术作品欣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美术作品欣赏

篇1

关键词:美术;欣赏;差异;探析

当我们走进美术展厅的时候,很多的美术作品会进入我们的视线,这时候我们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就开始了。但是我们常常会遇到的情况是,即使是面对同样的美术作品,不同的人也会产生不同的观赏感受。其实美术家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欣赏的物体,而要从这些作品当中获得艺术欣赏的价值就需要我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当我们面对一幅美术作品的时候,我们的知识经验就会对欣赏美术作品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美术作品欣赏差异产生

由于人是美术作品欣赏的主体,并且这个主体不是被动的,我们欣赏美术作品实际上是对美术作品的一次再创造,是欣赏主体和美术作品之间的一个深刻的交流。

首先是美术作品欣赏差异产生的前阶段,即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从美术作品的外形往往能够从不同程度上引起观赏者的注意。而在这个时候,美术作品本身包括的构图和表现形式都会给观赏者以不同的视觉感受。观赏者通过这些美术作品来捕捉到创作者的表达信息。这个时候的差异主要是来源于每个欣赏者在美术作品欣赏过程中原有的心理定向在作用。这个时候的差异特点通常是观察上的不同造成的。

其次是美术作品欣赏差异的产生阶段。美术作品往往包含着美术家的审美理念和现实的感受在其中,借助了一定的物质媒介来表现出来的。在欣赏者开始用心去观察作品的时候,在美术作品当中的那些感性符号就可能会给欣赏者带来不同的感受。以梵・高著名的油画作品《向日葵》的欣赏为例。这副作品当中创作者带着很强烈的色调来进行结构的设计,采用了明亮的色彩,并且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很多的欣赏者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很容易去想象创作者当时的心境。这时候更多的是由欣赏作品时联系创作者的经历来进行合理推测造成的。

最后是美术作品欣赏差异的深入阶段。由于欣赏者主体的认识会随着对美术作品观察深入而变得越来越深刻的,欣赏者在分析美术作品本身的信息时,他们自身的知识水平、专业水平和文化修养以及生活经历会对他们的观赏产生很大的作用。而且这个过程往往是具有创造性,主体在和对象的交流当中也可能会进一步地进行美术作品的第二次创作,因此也就会让作品的意义变得更加复杂。

二、影响美术作品欣赏差异的因素分析

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为什么会产生差异呢?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美术作品欣赏的差异,其中在前阶段主要是由于心理的定向作用造成的,而美术作品的类型不同也会影响到欣赏差异,欣赏者的主观能动意识则会加深这种欣赏差异。

1.心理定向作用影响了美术作品欣赏差异的前阶段。

研究表明,心理定向作用对美术作品欣赏具有很大的影响。这其实更多地是反映出了任何美术作品的欣赏都是欣赏者带着自己的生活习惯进行的。我们不同的生活经历会使得我们在每个美术作品的欣赏过程当中去特别地注重某一方面。这时候欣赏者对作品信息不同的选择就造成了欣赏的差异。美术作品其实在进入观赏者眼睛之时就已经产生了多方面的不同,这些不同就是最初的差异反映。任何美术作品都包含了美术之美的主观价值追求,这种不同的主观感受呈现的方式是不同的。以美术作品《最后的晚餐》为例。除了我们熟知的达芬奇的那幅作品当中使用的是棕褐色的色调为主,门徒们有规律地分为三个人一组,制造的是一种比较庄重严肃的气氛;而其他的一些画家在晚餐的主题上则主要是以表达幸福为主要的。每个人的视野和知识背景影响到他们的欣赏感受,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美术作品做出准确一致的评价是非常困难的。

2.美术作品的类型不同会影响作品欣赏的差异。

美术作品的欣赏差异会由于欣赏的美术作品类型不同而有所加大。欣赏抽象的美术作品往往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并且对创造者的社会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够达到对作品的理解。美术作品是和很多的元素结合在一起的,每个欣赏者都会在作品中积极地寻找那些能够和他们产生共鸣的元素。很多的美术感受都是由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时候产生的。在美术作品欣赏中产生差异最大的可能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蒙娜丽莎》。很多的人从画中人物的微笑联系到了不同的方面,对这个微笑的解释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欣赏者把蒙娜丽莎的微笑当作是迷人的微笑;而有的欣赏者则认为这一微笑中带有邪恶在其中。通过这个例子,说明了欣赏者的知识结构会对作品的深层解释产生很多的差异。

3.欣赏者的主观能动意识会加深欣赏差异。

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实际上都是欣赏者和美术作品相互作用的过程。随着相互之间的交流不断地深入,这种欣赏的差异就会更加充分地表现出来。在美术作品中常常有一个“未定点”或者是“意义空白”。当欣赏者在不断的接受作品传递的信息过程当中,他原来的知识、经历和文化修养正在发挥作用,使他开始对美术作品进行再次的创造,这种创造正好能够实现美术作品的具体化。特别是在中国画作品中常常有意地要留出一定的空白和未定点来吸引欣赏者参与到对美术作品的意义建构中。通过模糊性和象征性来为欣赏者提供情感联想和理解力的空间,为欣赏者的创造提供了更大可能。以徐悲鸿著名的《马》为例,在这个作品当作主要突出的是几匹形态栩栩如生的马,其他是很大的一片空白。而正是这种空白能够给欣赏者很大的想象空间。很大的人可以联想到骏马在草原上的自由驰骋;也可以想象苍穹之下群马在其中穿梭。这个过程中欣赏者的主观能动意识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挥,欣赏的差异也有呈现出更深刻的不同。

参考文献:

[1]林青.美术作品欣赏差异的产生及影响因素[J].美与时代(中旬),2009,(11)

篇2

[关键词]美术作品 欣赏 艺术修养

欣赏美术作品是一种从视觉接受发展成理性认识的过程。欣赏者通过对作品形式的感受、释读、体验,才能把握到作品的内在意蕴(即内容)。进而整体地把握和理解美术作品,既体验审美感动又获得思想认识,既把握艺术价值,又理解社会价值。美术作品中的美必须经过欣赏,离开了欣赏,作品中的美便无法被感知和被认识。学生初步了解了什么是欣赏,那又怎样欣赏呢?

一、理解美术作品的思想内容

美术作品包括内容和形式,涉及的范围很广,内容不是狭义上指一些主题性绘画中的故事、历史人物或情节,而是指所有美术形象所具有的审美的精神内涵。包括外部的艺术形象,内在的精神、思想、情感和意义等。学生首先要对艺术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有所认识和了解,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探究作者是如何运用独特的艺术语言塑造艺术形象的,实际上就是从作品去追溯作者是怎么创作的。让学生了解每一件美术作品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艺术家在不同时期、不同人生阶段的思想产物,它受到不同社会状态、人文环境、价值取向、审美标准的影响。要了解一件美术作品,应充分了解它的背景资料,了解艺术家在这个阶段的思想情感,了解他的内心世界,进一步知道作品创作的方式方法及其个性风格,与艺术家产生共鸣,达到真正欣赏一件艺术作品、陶冶身心、提高欣赏能力的目的。

二、从艺术语言的角度分析美术作品

所谓艺术语言,是指各种艺术具有的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表现手段。例如,音乐的艺术语言是旋律、和声、节奏等;电影的艺术语言是画面、音响、蒙太奇等;舞蹈的艺术语言是人体动作、表情、节奏等;美术的艺术语言则是点、线、面、空间、光、色等。各种艺术正是通过各自的艺术语言,创造各种各样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并将这些体验和感受传达给读者、观众和听众。

艺术语言的重要作用是创造艺术形象,或者说是将艺术家头脑中主客观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为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这里所说的艺术形象是指艺术作品创造的诉诸于人的感官(视觉的或听觉的,或视听觉兼存)的形象,从美术来说它是一种视觉形象,是人的眼睛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一幅画、一件雕塑、一幅书法作品、一幅摄影作品、一件工艺美术品,以至一座建筑,都是运用各自的艺术语言创造各种艺术形象。这种艺术形象体现为可以作用于观赏者视觉的感性形式,同时,在这感性形式中又包含着理性的内容,从而引起人们的思考或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如徐悲鸿的《八骏图》,画家采用国画水墨技法,通过线条的干湿、浓淡、粗细、疾徐,寥寥数笔,便将马的奔腾气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凡高《阿尔的吊桥》,画家采用鲜艳浓烈的色彩,有力的笔触,奔放的线条,使画面给人一种明快跳动的感觉,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即使是一件实用工艺品,如著名的汉代《长信宫灯》,实用与审美高度统一的造型使人赏心悦目,设计的灵巧和结构的合理(此灯盘可转动,灯罩能启合,以便调节灯光的照向和亮度的大小,宫女的右臂和躯体中空,照明时产生烟火可通过右臂贮留体内),又使人深切地感受到人的智慧和创造力。至于通常所说的抽象美术,虽不表现某一具体的客观实物形象,却有形、光、色、线等美术的艺术语言的组合,仍给人以一种直接的视觉感受,使人感受到一定的情绪、气氛、格调和趣味等。正因为艺术语言在艺术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不论是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还是艺术鉴赏的角度,都要认真地研究艺术语言及其应用。

三、加强艺术修养提高审美趣味

任何人的艺术修养都不是先天的,都是需要在艺术创作或艺术欣赏的实践中,逐步锻炼和培养的。各种艺术形式之间都存在有机的联系,对各种艺术形式培养起一定的兴趣,会有助于艺术修养的提高。各种艺术流派之间也是有内在联系的,只有广泛通晓各种艺术流派,才可能有比较有鉴别,才可能采各家之精华,培养起高尚的艺术情趣。

1、提高艺术修养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世界观同人们的整个精神世界——心理状态、道德观、艺术趣味、审美能力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果没有正确的观念作指导,欣赏者就不可能领会艺术作品的艺术美,也不可能接受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倾向。

2、培养自己的审美趣味,扩大自己的欣赏视野,从而提高艺术修养水平。要想欣赏音乐,需要有会听音乐的耳朵;要想判别形态的美,就需要有锐利敏感的眼睛;要想接触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艺作品,就需要阅读他们、欣赏他们,借以锻炼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审美趣味,加强审美感受,从而有益于身心健康。

3、提高鉴赏能力,正确引导自身的审美趣味,还需要向那些具有某种专长的人在欣赏方面以指导、帮助。往往专家的意见可以影响、甚至改变自身的兴趣和观点。对艺术作品进行具体的分析、讲解,有助于人们加深对作品的认识、理解和感受。

4、深刻认识现实社会生活。艺术具有认识价值,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能深刻而典型地反映社会历史,能成功地再现生活。提高艺术修养,有助于全面地欣赏艺术作品,深刻地认识作品的社会意义,更全面地理解社会、人生和现实生活,从而增强历史责任感。

5、增加生活情趣,得到更多的艺术享受。艺术具有享受和娱乐的价值,注意艺术修养,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得到更多的更高尚的艺术享受,从而增强对生活的感情。这样,在群体中的形象也将更加丰满、更富有人情味,更能够和群体融合在一起。

6、更好地吸收人类文化的一切精华,吸取一切进步的思想营养。任何一部艺术作品都反映了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和生活信念。注意艺术修养,可以更深刻地体会一部优秀艺术作品进步的思想倾向,从中汲取向上的力量。艺术作品是通过人物形象来感染读者和观众的,因而对思想的熏陶作用也是更富有效果的。

7、培养道德情操。艺术具有道德的价值,一部优秀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对自己道德观念和人生选择方面有重大影响。注重艺术修养,可以通过进步的艺术形象,吸收进步的道德观念,逐步培养道德情操。

作为现代人的大学生,每一次美术欣赏实践都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艺术感悟能力。只要你对生活充满了热情,有着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加强文学艺术的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进步的观点与理想、健康的情操与趣味,兴致勃勃地去欣赏艺术,多学习多实践,触类旁通,自己的美术鉴赏能力就一定能逐步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杨琪 主编《美术欣赏》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

篇3

一、教师选择各种形式的绘画作品、范画,幼儿观察作品,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在以欣赏为主题的美术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带领幼儿先观察与本次欣赏主题相对应的事物,并引导幼儿集中讨论,各抒己见,也可以组织幼儿参与到绘画作品中的人物活动,让幼儿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围绕绘画作品的主题进行无限的创想。

在以《树》为主题的活动中,我发现幼儿画的树很单一刻板,几乎所有的幼儿所画出来的都是一成不变的大树。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幼儿摆脱这样的画面束缚?怎样才能让幼儿画出千奇百怪自己喜欢的大树呢?经过反复的推敲,我想到了让幼儿出去观察不同的树木,欣赏不同的树的绘画作品,打开幼儿的视野,引导幼儿了解多种树的画法,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改变幼儿固有的绘画方式,大胆地去进行创作,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我选择了几幅风格不同的画,一幅是印象派画家莫奈的绘画,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他所画的树颜色丰富又带有朦胧感,造型神似而非形似,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另一幅是我国艺术家吴冠中的作品,这幅作品运用了中国传统的绘画材料,笔法纯熟顺畅,形象传达了画家心中的各态树型。这两幅绘画作品尽管表现手法不同,但是都表现出了并非合理的格式化画风特点,这种不拘泥于真实的艺术绘画风格往往幼儿很容易接受理解。这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目的在于鼓励幼儿摆脱程式化、模式化图像的束缚,让幼儿大胆地去创作想象。

二、把绘画作品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随时引导幼儿观察,激发幼儿表现美的欲望

在绘画作品欣赏课中,教师要将美术作品与日常生活相互融合联系,这也是引导幼儿理解和表现的关键。指导幼儿观察不能只在课堂上,还要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幼儿的接受程度,指导幼儿观察,让幼儿形成观察的习惯和兴趣,也就是要在脑海中形成观察的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平日多观察幼儿感兴趣的点,将欣赏活动真实情景化。为了引导幼儿想象心中千奇百怪的树,我们首先以综合活动的形式引导幼儿学习关于“树”的各种知识,使幼儿在掌握各种树的基础上掌握绘画树的技能,为下一阶段的自由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活动刚开始进行的时候,幼儿对树的兴趣多半是以教师的引导为主线的,于是我创设了组织幼儿“捡叶子”的游戏,让幼儿开始关注各种树的特征:落叶与不落叶,开花与不开花等等,幼儿也渐渐地开始喜欢观察各种树木。在我们的幼儿园院内有许多的柳树,组织幼儿观察柳树,刚进入春天,柳书还没有长出叶子,幼儿没有看到树叶都感到很遗憾。我告诉幼儿,接下来的日子,每天柳树都会发生变化。在每天课外活动时,幼儿都会跑到柳树边去看看柳树的叶子有没有长出来。再这其中就锻炼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在坐车外出的时候,小朋友们也会被沿途的树木所吸引,不停的说“这棵树的叶子大,这棵树的叶子小,这棵是会开花的树”。小朋友们似乎对观察树,谈论树着了迷,对树的兴趣达到了。

在欣赏过生活当中的树之后,教师又不失时机地展示了之前的两幅作品,幼儿都很轻松的说出了很多自己独特的观察结果,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将欣赏和创作结合,鼓励想象,启发幼儿进行创作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开展幼儿绘画欣赏活动,并不是单单的让幼儿去观察欣赏,更需要幼儿的动手体验。幼儿的绘画在绝大多数都是凭借着自己的想象来完成的,可谓是“世界有多大,想象的翅膀就有多大;世界有多宽,幼儿创作的天地就有多宽”。我从各领域做了积累和铺垫之后,幼儿的情绪和兴趣被激发起来了,紧接着就要进入绘画的状态了。为了使美术欣赏活动自然的过渡到美术表现活动,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我们又复习了之前的活动情景,幼儿对这些还是记忆犹新,非常感兴趣,有些幼儿把绘画和日常生活结合的非常紧密,想象地说出了:长翅膀的树、彩旗树、面包树,等等。幼儿游乐对神奇树的了解,接下去的教学重点就是要引导幼儿对千奇百怪的树的想象。在组织幼儿进行美术创作前,我们在和幼儿的谈话中了解到每一个幼儿对千奇百怪的树的想法。有的说想在大海里画房子,有的说想画会飞翔的树,我们根据每个幼儿的不同想法,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力求使每个幼儿的作品都是不同的,都有自己的特点。幼儿在绘画的过程当中能够根据自己对树的理解想象,进行自主性的绘画创作。幼儿天生就富有大胆而浪漫的创新精神,在这样的欣赏活动后,幼儿的创新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依据欣赏后自己的意愿,运用自主选择的绘画方式,随意联想,可以拟人,也可以神奇化,更可以随意地张冠李戴而也不觉得怪异。当然幼儿的创新并不是凭空想象,在他们具有创意的作品中一定会表现个人的体验,这种体验就是来自于我们的绘画欣赏中和平日生活观察中。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和变现方式。”在这样的欣赏课后,我认识到在绘画欣赏活动中,幼儿对一件美术作品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方式,各不相同,本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思想,循循善诱地启发、鼓励幼儿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结合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兴趣点来进行选择题材,让幼儿去观察生活中相关的信息,让幼儿有所启发,再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自己的绘画。

参考文献:

篇4

一、线条中体会幼儿的个性

一幅作品的构图,大多以线条为之。从幼儿所表现出来的线条,可以了解@个幼儿是否大胆、细心、胆怯,或优柔寡断,同时也可以了解他观察或想象事物的敏锐度。因为一切线条皆有其独特的感觉,以及其代表的语言或特殊意义,从这些线条的组合所产生的动感、韵律,都可以看到幼儿情感的流露。在幼儿的画纸上,留下的不仅仅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一个无始无终的过程。如幼儿欣赏的奥托・奇科特的作品就是一些凌乱复杂、毫无规律的线条,你无法分辨画家究竟想描绘什么,表达什么,只是感到那种随意和无法复制。在幼儿的线条画作品中,你会发现,创造性有所成长的幼儿会毫不犹豫地画出自己的想法,线条大胆、圆润、狂放,智慧有所成长的幼儿,倾向于用细节表达积极的知识,线条细腻、温婉、清晰。

二、色彩中感悟幼儿的情感

色彩同线条一样可以表达感情,同时也可以表现幼儿个性,让欣赏者通过“移情作用”探索幼儿的内心世界,一般而言图式期以前的幼儿较主观,如同图式期一样,带有原本存于幼儿之观点,过了图式期之后,幼儿在色彩的表现又比较容易发展出主客观色彩昏庸的形式。我们往往从一幅作品的主色系来了解幼儿的心理或生长环境过程等。色彩的运用表达了幼儿当时的情绪,我们能从幼儿图画的色彩中读出其兴奋、压抑或愤怒。如有一个幼儿在作画时用了大量的黑色,画面感很沉重,后来知道这个幼儿是想描述在夜晚梦见恐怖的场面,他想用黑色来把它掩盖掉。

三、构图中解读幼儿的思考

年龄越小的幼儿造型越夸张、有趣、富含创意,反之越大的幼儿在造型上越趋谨慎,但逐渐丧失创意;而从所表现出来的图象来看,年龄越大图像越趋丰富,这当然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有关。如巴塞利兹的作品就以扭曲的造型、夸张的色彩来表达他笔下的人物,他的构图最大的特点就是“倒置的人物”,幼儿被这种充满戏谑、幼稚、粗糙、原始、非理性、矫饰且疯狂的色彩与造型深深地吸引着,于是在幼儿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到“头足倒置”的人物形象,看到支离的构图画面,看到幼儿的一种思考、观点、情感和冲动。

四、材料中传达幼儿的能力

材料只是创作的媒介,通常而言,被选择的绘画工具大多是蜡笔或水彩笔,这种包装精美的彩色笔,的确让幼儿喜爱,训练了幼儿对线条、颜色的初步经验,然而却因其太方便使用,使幼儿失去与颜料之间的直接接触,缺少了触摸的感受,同时加上在调色、混色上的一些缺点,让幼儿的作品流于呆板,缺少变化,并对绘画素材少了一些探索与体验。如果我们提供足够丰富的绘画工具和材料供幼儿选择,我们会发现,有的幼儿选择单一的材料和工具,有的幼儿喜欢混用各种材料,并不是说选用单一材料的幼儿能力弱些,而选择各种材料的幼儿能力就强些,最重要的是幼儿能否把每种材料的“笔触”与“特色”表现出来。

篇5

【关键词】 美术作品;欣赏;知识面;理解

培养新市民子女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应该引导他们学会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探究性欣赏和创造性欣赏,拓宽他们美术知识面,增加他们美术作品的见识,加深对美的理解和体验,从而学会思考,对美术作品有所感悟,产生情感的共鸣,获得思想的启迪,真正享受审美的乐趣。

一、拓宽美术知识,激发欣赏兴趣

在美术作品的欣赏中,因为新市民子女的特殊生活环境,导致他们的美术欣赏水平有限,为了提高他们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就必须要他们掌握一定的美术知识。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美术知识,他们才能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对美术作品的评价之中,才能增强他们对美术鉴赏的兴趣。

在四年级上册第1课《四季的色彩》这一课中,通过生动的导入,我带领学生进入了画面的欣赏阶段,在最初的画面欣赏中我让学生分别分析《早春之路》、《夏》、《金秋》和《冬猎》这四幅作品,学生因为对绘画的知识掌握的不多,只能告诉我:“《早春之路》描绘了春天的景色,用了好多蓝、绿的颜色;《夏》是夏天的景色,所以一片深绿色;《金秋》画出了秋天的景色,用了红、黄、橙几种颜色;《冬猎》描绘了冬天的情境,一片白色和灰色。”听了学生的这些描述,我问,你们能够说出这几幅作品给你们带来的感受吗?学生们一片茫然,不知所措。于是,我给学生讲叙了关于色彩的色调、邻近色以及色彩的情感表达等美术知识,随后,我让学生结合色彩的知识说一下《春》的感受。学生结合色彩知识能够说出:“春在色调上用了邻近色对比,黄绿色的嫩草和蓝色的树干给人以清新的感觉,看起来生机勃勃的。”随后,我又让学生重新说了对其它三幅作品的评述,学生结合美术知识,表达得很好。

丰富的美术知识能够为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让他们在美术作品欣赏中正确地运用美术术语对作品进行分析,并在这个过程中感悟作品,从而产生共鸣,增加他们欣赏美术作品的信心,激发他们美术作品欣赏的乐趣,让他们积极地、主动地去欣赏美术作品。

二、运用比较方法,提升欣赏能力

欣赏、感悟美术作品,需要学生有细致的观察能力,在作品的观察中进行画面的比较,引导学生对作品的主题、艺术手法、艺术特点和风格流派进行比较分析,再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对美术作品的感悟,能够激发学生的审美思维,提升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在五年级上册第1课《肖像艺术》一课中,我将罗中立的《父亲》这幅油画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进行作品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了解了优秀的肖像画重在传神,要“以形写神”。为了加强学生对这一特点的印象,我同时展示了国画《张卿子像》和版画《藏族少女》这两幅作品让学生欣赏,在欣赏中考虑以下问题:“这两幅作品分别属于哪两个画种?在对人物的表现上有哪些相似之处?国画和版画在表现形式上有哪些不同?”学生们通过对画面的观察,能够说出:“《张卿子像》属于国画人物,《藏族少女》是利用版画的形式塑造的;这两幅作品都着重刻画了人物的神态和面部表情,能够突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在表现形式上国画用线造型,感觉细腻、严谨,色彩高雅明快;版画线条粗犷,画面清晰,结构严谨,色彩强烈、鲜明。”随后,我又让学生分别欣赏了雕塑《白求恩》和油画《青年女歌手》,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能够分析得比较到位。

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同一画种不同表现形式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能够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加深对每一幅作品的印象,在对美术作品的比^当中,学生了解了不同画家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技巧,并将这种比较的方法运用到对其他作品的欣赏当中,能够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三、结合网络资源,提高欣赏效果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我们的美术作品欣赏提供了广博的天地。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查阅美术作品的相关资料,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效率。美术作品欣赏中,大量的网络资源为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美术作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提高了美术作品的欣赏效率。

在六年级上册第1课《建筑艺术的美》这一课中,我利用网络资源将国内外一些著名的建筑艺术进行剪辑,制作了视频,通过视频播放,带领学生欣赏这些建筑艺术的美。在欣赏我国古建筑故宫时,我让学生谈一下自己的见解。学生通过视频从各个角度欣赏了故宫的建筑群,又通过局部放大看到了故宫的云龙大石雕。在回答对故宫的感觉时,能够说出:“故宫的主色调是红色和黄色,给人一种金碧辉煌的感觉,黄色和石雕上的龙代表了皇族,红色象征喜庆。整个故宫为木质结构,多采用了直线造型,给人稳重、古朴、庄严的美感。”接着,我们又分别欣赏了印度的泰姬陵,法国的凡尔赛宫和德国的科隆大教堂,学生们通过直观的视频播放,表述得都非常深刻。

通过网络视频,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美术作品的魅力,对于美术作品的细节认识更加深刻,更加具体,也更加细致。这样就调动了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地去探究和美术作品相关的资料,挖掘这些美术作品的内涵,提高了审美效果。

对于新市民子女来说,让他们在美丽的图案,丰富的色彩和细腻的线条中感受美术作品的美,利用丰富的美术知识正确的评析美术作品,能够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提高新市民子女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让他们在美术欣赏活动中逐渐的深入、剖析绘画作品,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涵养,陶冶他们的情操。

【参考文献】

[1].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策略浅探[J].小学教学参考.2014(33)

篇6

多媒体这种“新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也已非常广泛,不仅为教师提供了便捷的备课与授课方式,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学习平台,开阔了视野并提高了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的兴趣,尝试运用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美术作品动手操作的能力,学会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且丰富了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并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学会运用美术语言的基本表达方式和方法,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美术作为视觉和造型艺术融为一体的学科,具有可视的形象特点,与多媒体教育整合,能使美术教学手段向多元化发展,大大增强了美术与多媒体之间的密切联系:

一、激发学习兴趣

在美术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的情感意向,使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核心,是学习强化剂。如:声貌直观的实物展示,美不胜收的构图变幻等都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高涨,使课堂气氛达到充分活跃的境况,体现了“愉悦教学”的效果。

二、提高欣赏水平

利用多媒体进行美术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美术欣赏的最基本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引导他们学会在网上浏览欣赏适合自己的艺术如在欣赏外国优秀美术作品《日出印象》时,先引导学生从作者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入手,了解印象派画家在作画时非常注重光和色的变化及自己的主观感受,然后再来欣赏作品的构图色彩等知识。通过网络即可使学生了解了大量的清晰的美术作品,也了解了大量的画家,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品所赋予的深厚的人文精神,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使他们了解了画家给予人类历史的积极影响。学会在网上收藏自己喜欢的优秀作品,反复感受、认识和理解,如《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中国现代美术作品欣赏》、《世界古代美术作品欣赏》、《世界现代美术作品欣赏》等作品,通过一系列的浏览、收藏,再运用语言、文字、绘画等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真正达到培养欣赏与评述能力的目的。

三、增强造型、表现能力

利用多媒体、多媒体教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的美术学习活动。

“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十分强调自由表现和大胆创造。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尤其注重感受、体验实践和游戏等灵活的教学形式。在教学时,利用互联网、校园网,收集有关的美术课题的信息资源,制作色彩纷呈的教学课件,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例如教学等课题,运用现代多媒体组合教学,通过声音、动画、视频、投影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亦动亦静,能再现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到美术学习中去。运用造形、色、肌理、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主体造型的手法、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和材料,表现所见、所闻、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造能力。同样,借助多媒体的有利因素,为学生创设有利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运用电脑、投影、录像等多媒体组合的教学,引导学生主动进行造型活动,激发其空间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也通过对各种美术题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与实验,发展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四、提高学生的绘画效率与创新能力

如在电脑绘画中运用绘图软件可以进行复制、翻转、粘贴等,在表现人多热闹的场面时,只需大量复制、粘贴即可表现出,涂色时仅需鼠标轻轻一点就能完成。并且画面效果颜色鲜艳、工整。且在 图像处理软件中可以运用滤镜菜单中的等程序来做出特殊效果,如肌理、渐变、幻影、风速等效果。而这些效果用手绘的方式无法绘制出来的,因此电脑绘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绘画效率,更主要的能给学生提供探索新技巧创新新技法、奇效果的好机会,从而让学生能大胆的去画,去创新,去探索属于自己的绘画风格。

篇7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美术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美术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美术可以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美术可以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和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这样将会对他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美术还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二、 教学目标

1、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造型、表现)

2、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材料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设计、应用)

3、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欣赏、评述)

4、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以美术与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及传统文化的关系。(综合、探索)

三、 教学内容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1、用自然物或人造物的不同肌理,通过拓印或剪贴,制作各种图形。

2、学习简单的中国传统绘画方法,体验笔墨趣味。

3、学习简单的绘画构图方法、简单的透视知识和结构比例知识。

4、结合传统艺术中的色彩运用方法,学习对比、调和等色彩知识。

5、学习漫画和卡通的表现方法,进行绘画实践。

6、学习泥塑、纸雕等方法,制作作品。

7、初步学习计算机辅助绘画的方法。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1、学习简单的图案基础知识,并进行装饰应用。

2、用塑料瓶、废旧材料等进行玩偶、生活实用品、交通工具模型等的设计制作。

3、与同学合作,进行风筝的扎、糊、绘全过程的制作,并进行放飞活动。

4、用计算机或其他手段进行书籍封面、文体活动海报的设计。

5、学习陶艺的制作方法。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1、以讨论、比较等方式欣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领略不同的艺术风格。

2、介绍一件优秀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体验美术与生活的关系。

3、鼓励学生从课本中选一件最喜欢的作品,通过查阅资料,向同学介绍欣赏作品的心得。

4、通过观看录像、图片等,欣赏雕塑和现代工业产品,感受不同材质的美。

5、介绍一位画家及其代表作品。

6、欣赏我国的石窟艺术。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1、结合传统节日及学校的班队会等活动,设计、制作、展示平面或立体的美术作品。

2、编写自己喜爱的剧本,设计、制作相应的布景或道具,进行表演。

3、运用平衡、运动、光、电等科学常识,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设计、制作出简单而有创意的立体造型或生活用品。

六年级第十二册美术课程教学计划

4、利用计算机等手段进行美术创作或展示活动。

四、 在教学中应遵循以下教学原则:

1、审美性原则

把审美教育作为主线贯串教学全过程,通过对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的感受和表现,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思想性原则

发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性,在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中有机地融进思想品德教育。

3、量力性原则

教学内容和方法应适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浅显易学,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

4、创造性原则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启发、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5、实践性原则

联系学生的实际,理论讲述与操作训练相结合,充分使学生眼、手、脑协调并用。

6、趣味性原则

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教学内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7、因材施教原则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生间个性的差异,在教学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要考虑个别超常学生与后进学生的情况,采取一般教育与个别知道相结合的方法。

五、教学进度

周次

课时

课题

重难点

1

1

画画自己的手

提高写生造型的能力

2

1

人物速写

绘画技能训练

3

1

劳动中的人物动态

动态表现

4

1

我熟悉的人

刻画人物的体形特征

5

1

桌子、椅子设计

动手能力培养

6

1

泥塑彩罐

培养学生的创美能力

7

1

彩塑鸟

塑出具有浮雕效果的鸟类图

8

1

彩色纸筒人

人物脸部的刻画

9

1

邮票设计

设计一枚纪念邮票

10

1

古诗配画

培养再造想象

11

1

美好的童年

六年级第十二册美术课程教学计划      主题确定

12

1

板报设计

学习板报设计知识

13

1

电脑美术设计

对电脑美术设计作品的认识

14

1

实用美术作品欣赏

认识实用美术

15

1

中国雕塑作品欣赏

认识雕塑作品

16

1

外国雕塑作品欣赏

认识雕塑作品

17

1

测试

18

篇8

关键词:美术 学科优势 学生 创造力

有一则故事,说的是日本、美国、中国孩子画苹果的事。由于教的方法不同,结果也不一样。日本的孩子画苹果,由老师手拿苹果,让孩子观赏后作画;美国的孩子画苹果,老师提一蓝苹果,任小朋友拿一个画;中国的孩子画苹果,则是由老师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标准苹果,规定出先画左后画右,这里涂红,那里涂绿。结果中国孩子笔下的苹果画得最像。这个故事反映出我们的美术教学,在绘画技能方面较为重视,而在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偏差。

美术学科由于其特殊性和无穷的艺术表现力,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美术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教育,它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新课改的实施对彻底达到美术教育的创新与整体素质培养迈开了重要一步。发掘美术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美术教师任重而道远。

如何发掘美术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创造力,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美术是学生们普遍都喜欢的一门学科,美术课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悬念引新、激发兴趣、启发诱导、发散思维的探究学习方式,能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美术学科的特点也是其优势所在。美术学科在课程设置上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美术基础知识,二是美术作品欣赏,三是绘画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主要从后两个方面入手。

美术作品欣赏课是门特殊的课程,颇有点“纸上谈兵”的味道。有些教师在作品分析中往往坚持课本或自己认同的一种观点,通过不断的暗示、诱导,使学生抛弃自己的观点,而步入教师铺设的标准轨道,这无疑是给作品贴上了标签,也影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挥。既然是欣赏课,欣赏的过程中必然有争论。任何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的人看来可能有不同的评价,即使是同一个人,对同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形式的展现中也可能会有不同的评价。

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情境,挖掘教学内容中趣味性、生活性并且符合学生心理的东西,吸引学生参与到美术欣赏的过程中来,主动感知艺术形象和体验艺术情感,让学生成为美术欣赏的主体。中国古代文论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意象”,在美术作品欣赏过程中尤其重要。“意”源于艺术家的内心,并借助自己塑造“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学生在欣赏感知“象”的同时,根据艺术作品中的特定形象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积极地调动感情因素,还原或者填补艺术家所见所感,渗透自己的情感想象,去体验美术作品“意象”之美,起到提高自身审美能力的积极作用,同时还有助于帮助学生建构合理的审美知识体系,使学生学会运用多元思维方法进行创造性地学习。

美术欣赏课历来是教学中的难点,但只要教学方法得当,充分发挥教学激励的功能,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敢画,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将会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倘是真正创造性的,探究性的,那么它就会达到艺术般的高度,给人以艺术般的魅力”。在向学生传授绘画技能技法的课程设置上,重要的是给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作为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这种探究的机会,并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将激励学生不断的去探索、去创新。

首先,在写生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实践性强是美术学科教学的重要特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创作的源泉,学生新奇的想法来源于实践,创造思维的萌发,更取决于学生头脑中接触过的、熟悉的事物,多感才能多知。写生提供了创作的源泉,经过艺术概括,去粗取精,创造出的是比现实景物更有个性,更为鲜明的形象。

其次,在动脑动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动手制作课一直是学生都比较喜欢的课,在课堂上学生常处于一种玩中学的状态,大胆地想象、夸张的表现手法,创作有个性的作品。动手课给学生提供了展示才能的机会,学生不仅仅是动手制作,动脑构思,立意的思考,而且升华了主题思想,培养了创造思维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难能可贵的创造思维。创造需要勇气,需要有一定的气氛烘托,在创造活动中,有的学生怕自己的作品特殊,得不到老师的认可,因此,提倡学生有创造意识,就要求老师敢于表扬标新立异的学生,尤其在评判作业时,不设唯一标准,而看谁的作品有独到之处,谁的作业就是成功的作业。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教师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创造者。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法,创造出富有个性的、独特的、新颖的教学方式,力争使更多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现代社会,发展很快,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获取最新信息更新固有观念,才能使自己保持艺术创造和教学中的青春活力。

创造力是人人都有的,只有将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宝贵资源,积极开发,才能培养真正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所以教育面临着新的转折,美术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教师也面临着一个新的考验。

马约尔先生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美术教育学导论》 顾平 江苏美术出版社

篇9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审美能力;创造力

一、美术学科在学生审美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1.美术可帮助学生开阔眼界

对于初中生而言,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不可能通过自身的实践对外界进行全方位的感知,但是美术却可以帮助学生打开视野,感知丰富的世界。不同的美术作品对初中生而言都是一种全新的体验,能够引领其进入一个日常生活中远不能涉及的领域,可以帮助学生漫步历史、周游世界。

2.美术可提高学生思想情操和精神境界

美术具有较强的欣赏性,需要欣赏者用心感知美术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在欣赏者感知情感后进行早创造,进而塑造自己的精神境界。因此,美术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情操和精神境界。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以及进行的美术作品的创作都是思想情感还原和转换的过程,而情感的还原与转换始终贯穿于学生美术作品欣赏和美术作品创作的全过程,表现为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而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构建了学生思想情操的陶冶过程。

3.美术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无论是美术作品欣赏还是美术作品创作,都离不开审美能力。美术欣赏与美术创作是一个反向互动过程,是体现审美原则的两个相反方向。从审美的原则上创作的艺术,一方面是人们审美意识和能力的体现,另一方面也对人们起到审美教育作用。通过美术欣赏教学与美术创作教学,不仅有助于端正学生的审美观念,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品质。

二、通过美术欣赏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1.运用美术作品审美感知培养学生敏锐的审美感知力

从美术的本质来看,美术是一种静态的造型艺术,要欣赏美术作品的美,就必须以直觉的感受方式去感知对象,通过感知而获得的想象与创造情境,又是美术作品创作所需要的基本要素。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基本构成要素具备充分的理解,使学生不仅能够对美术作品的外部形态产生直观感受,而且还能够通过作品各种要素感知内涵。教师在实践教学中需要结合教学的实际需求,尽可能地提供给学生足够的美术作品进行赏析,使其在赏析中提高审美感知力。

2.借助美术作品审美想象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在学生进行美术作品的欣赏中,虽然其是通过直观的感受来欣赏美术作品,但是学生通过作品所产生的直觉感受却能够经常与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结合在一起。由此可见,美术作品的欣赏并非机械的接收,而是伴随着学生积极能动的再创造。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需要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经验、知识和情感,通过积极的联想和想象,给作品的艺术形象以补充和丰富,并在头脑中联想和想象。这个不断感知、想象、再创造的过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3.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审美理解提升学生审美理解能力

美术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时,需要借助美术作品来提升学生的审美理解力,这是因为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实际是感性与理想统一、感受与理解相互促进的心理活动。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要积极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理论对作品所包含的内容和传达的情感进行理解。比如,在指导学生欣赏莫奈的《印象・日出》时,在营造了日出情境之后,学生在欣赏作品时对作品具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审美理解力。

三、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美术课程教学方法

1.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培养审美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十分重要,需要结合初中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初中美术教学的基本情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和判断,进而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首先,增加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注重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其次,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勇于改变自己,改变传统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通过提问、小组交流等模式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进而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交流沟通能力以及美术学习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再次,教师要注重课后拓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后学习机会,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美术素材,从中获得审美情趣,进而培养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美术欣赏与创作不能够依赖说教。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注重现代教学理念和方式的运用,要尊重初中生的心理、心智发展特征和学习规律,要在教学中体现“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及正确引导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此外,在培养学生美术审美能力时,应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开展讨论,让学生来体验、思考、鉴别、判断,从而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朱迪.浅谈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中学时代,2014(9).

篇10

关键词:高中;美术;欣赏

由于高考压力的影响,学生们对美术科的兴趣不大。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学习负担重, 整天有做不完的作业,如此一来美术老师要求学生在课前要做的个案学生都难于有时间去完成;另一方面是美术欣赏教学中依然存在的诸多弊端,仍有老师采用一些陈旧的教学模式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枯燥的教学内容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美术欣赏课产生倦怠情绪。美术欣赏被老师当作说唱的内容,学生只管听,被动地接受知识,被动地迎合教师的审美观,这样一来学生对专业性较强的美术欣赏就可能产生畏难情绪。我们知道很多经典的美术作品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如果教师没有吸引力的教学设计就会降低了学生参与美术欣赏的积极性。因此,上好高中美术欣赏课成为我们美术教师要探讨的实际问题,笔者试从课堂教学的角度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认真做好教学课程的设计以达到唤起学生对美术欣赏的兴趣

许多优秀的古典美术作品往往难以引起具有现代意识学生的欣赏兴趣,这往往导致学生难以参与到探究互动式教学中来,所以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是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一般来说,大部分的美术欣赏课程都与视觉相关。教师要想改变传统的板书配合实物展示的教学方法,就要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将美术作品的信息立体地展现给学生,播放多媒体教学片,利用听觉、视觉以及触觉共同作用的方式触动学生。因此,要丰富课堂形式,拓宽高中美术欣赏课美术知识的传输途径,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对学生认识美术和感知美术。比如, 在讲古希腊的雕塑时,首先会考虑怎样设计这节课才能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先播放雅典奥运会上一段有关于古希腊雕塑录像, 并进行简要的背景介绍, 让学生充分领悟到西方人所崇尚的典范模式是怎样形成的。有两种基本方法可以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一是背景知识发掘式,即优秀美术作品的背后往往蕴含着生动历史知识或与作者本身复杂的经历有关,而这些背景知识往往是学生感兴趣的信息,所以教师通过对这类知识的发掘能有效鼓励学生参与到美术欣赏教学中;二是背景知识联想式,即将优秀美术作品欣赏与学生感兴趣的相关知识相联系来,引导学生加入到探究式教学中。例如对抽象美术作品的欣赏就可以与音乐作品相联系,从而通过对音乐作品欣赏引导其掌握对美术作品的欣赏知识,整个教学过程不断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求知欲强烈, 大大提高了他们美术欣赏水平。

二、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寻找有新意的美术欣赏的方法与手段

新的美术教学课程体系强调学生作为审美主体,积极地参与到对美术作品的鉴赏活动中。美术欣赏课上教师应当主动引导他学生们利用所学的美术知识,按照美术鉴赏的要求进行较高级的审美活动进行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主动使用美术鉴赏方法开展审美活动,从而使课堂上讲授的知识转化成为学生的一种能力。也就是说,教师讲的少,欣赏过程中要让学生有新鲜感, 每节课都要上出新意来,要避免传统欣赏课毫无新意的做法,不搞“满堂灌”,也不盲目滥问。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课堂是由具有不同个性和不同层次的学生个体组成的,所以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每一个学生对同一个问题都有各自不同的见解,因此,对一些问题老师要放“权”给学生,让学生作为问题的主人自觉地寻找有新意的美术欣赏的方法与手段,老师只是扮演引路的角色,不断地引领导学生探索或尝试具有新意的欣赏方法。

三、教师要善于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使用化难为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全面地去理解美术作品

学生如果对美术作品感兴趣,但是如果欣赏难度太大就会导致他们在欣赏作品时有挫折感,使他们放弃积极参与的努力,只是被动地听老师讲解从而降低教学效果。因此,学习过程要注意循序渐进,在美术欣赏课堂教学中更要遵循由浅到深、由低到高、由易到难这么一个过程。学生在初中时很少接触到西方美术欣赏的内容,上高中后自然就比较缺少西方美术欣赏基础知识,欣赏那些西方美术作品对他们来说是极为陌生。因此, 把欣赏问题化难为易进行教学十分必要。例如,在讲达芬奇的作品《最后的晚餐》时, 应先给学生讲叙一段圣经故事,学生对作品的背景有所了解,然后组织学生认真观察画中人物,从动作姿态以及人物口形中去揣度说话的内容,接着进入游戏环节让学生尝试扮演画中人物的表情。到后面由犹大这一人物拓展到人间善与恶的层面,以达到学生的情感教育目的。通过这样层层深入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兴趣就会立刻提高了起来,也会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美术欣赏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要有激励性

教学中统一的评价标准不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要多样化。美术欣赏中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见解评论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他们对世界对生活的领悟水平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切忌以自己专业老师的眼光去判断学生美术欣赏评论的好与坏,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欣赏能力的差异。教师要坚决抵制那些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传统的美术欣赏学习评价方式,应当更加关心学生学习美术的情感态度。

结语:在整个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在教与学中跟学生做成知心朋友, 注重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教给他们学习方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我们的美术欣赏教学成为轻松愉悦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人生观、世界观,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