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统筹规划范文

时间:2024-03-12 18:09: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区域统筹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区域统筹规划

篇1

【关键词】工业区;产业选择;城乡统筹;资源整合

Abstract: Combining the urban plan for the industrial park in Tianjin,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project as a key demonstration of Tianjin Industrial Park, the main planning and design ideas, building a new situation, as the imminent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dustrial park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model, and analyze the context of regional industrial park development, urban and rural co-ordination, the park space development models to today's industrial park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for reference.

Key word:Industrial Zone; industry selectio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城市工业园区的发展,根本上说是城市功能提升与空间拓展的一个过程和方式。无论是依托城市主体的紧密式开发还是远离城市主体的独立式发展,工业园区从区域母体的功能与空间中诞生,最终必将回归城市整体的功能和空间结构,或融入主城区,或构成组合城市,都将成为区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工业园区的规划编制中应强化工业区与区域间紧密的功能互补和综合,推进与区域的全面对接和融合,促进区域城乡统筹发展。

1、规划背景及现状

目前天津乡镇的工业园普遍存在布局散、规模小、水平低、资源消耗大、污染点源多的问题。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转变发展方向,合理配置资源,节约集约用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天津市政府决定对全市区县工业园区进行资源整合,选取31家作为全市重点支持的区县示范产业园区,在政策上予以扶持,形成进一步推动天津经济快速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天津潘庄示范工业区的规划建设,对于完善天津市整体产业格局,实现天津市作为北方经济中心的总体城市定位;加速天津市整体经济发展以及城乡的统筹协调,带动小城镇建设,实现“三区”联动、城乡统筹,促进全县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本次规划编制中,我们重点分析了潘庄工业区与天津市、滨海新区、宁河县及周边城镇的区域协作、城乡统筹关系,在产业类型选择、空间结构、基础设施、实施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既便于实施又不失特色的发展模式。

天津潘庄工业区范围涉及潘庄镇、造甲镇及潘庄农场,面积22.98平方公里,以分为A、B两区,其中A区面积10.24平方公里,B区面积12.74平方公里。

2、方案特色

(1)综合规划:规划实现了发改委、经贸委、规划局、国土局以及中小企业办等各部门的有效沟通,形成了涵盖城乡统筹、国土利用、产业发展等方面内容的综合规划,推动了项目的顺利立项。

(2)实施规划:规划充分考虑城市、区县、乡镇、村各级利益,将促进区县经济发展、带动周边小城镇建设以及农民、工业、农业的“三集中”相互结合,协调各方利益及发展需要,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

(3)特色发展:规划将休闲生态网络与远近期建设时序相互结合,实现园区的特色化发展与远近期建设操作性的双赢。

规划经过与潘庄工业区管委会、基础设施设计单位的反复沟通,保留现有机耕道、灌溉水系以及沿线生长多年的行道树,近期依托现有机耕道建设园区道路,行道树的保留也有利于早期园区形象的打造,同时结合行道树的灌溉水渠既可以为园区增加一份灵性,也利于分期实施的园区雨水排放的骨架系统。远期则以此为骨架形成串联起科研服务、工业及居住等功能,集休闲、购物、健身于一体的慢行交通网络、绿色运动快线。

3、规划编制主要内容

1、产业发展规划

规划潘庄工业区加强与宁河现代产业区的分工与协作,建设成为天津市整体产业格局的重要板块,滨海新区的延伸区,宁河县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助推器,实践“三区”联动、城乡统筹策略的重要空间载体。

(1)产业发展目标

近期目标(2009年-2011年):完成A、B两个功能区起步区6.2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七通一平”,投资达到11.3亿元。企业总投资达到188亿元。远期目标(2014年-2020年):工业区将完成全部的开发建设工作,开发面积23平方公里,基础设施累计投资达到38.5亿元,企业总投资累计达到600亿元。2020年销售收入达到1900亿元,平均增速35%,实现税收50亿元,平均增速35%。吸纳就业6.5万人。

(2)主导产业选择

1)食品深加工业

发展方向及重点:顺应天津农业转型的趋势,依托园区区位优势和相关产业、农产品优势,以市场为导向,最大限度的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重点发展食品深加,实现农产品的综合开发和循环利用,成为绿色食品深加工基地。

2)新型建筑材料

发展重点:依托万特门窗重点发展PVC、铝塑复合型、塑木复合型等高档型材;硬聚氯乙烯(UPVC)、HDPE中空埋地排水管、新型树脂加砂给排水管,PP-R、PE-X、PE-RT建筑冷热水供应管等塑料管材。积极发展低碳环保材料,研究开发建筑材料环境友好技术、环境友好材料的分析检测技术等。

2、空间布局规划

(1)规划结构

规划形成“一轴两心一带三片区一网络”的总体布局结构。

“一轴”:以四经路为依托的园区景观主轴;

“两心”:依托大贾中心村、造甲城镇区发展的高标准的科研服务中心,是全区发展的核心;

“一带”:沿永定新河、青排渠的“人”字形的滨水景观带;

“三片区”:包括工业区以及科研办公区和生活居住区;

“一网络”:以保留现状水渠、机耕路绿化以及规划道路沿线绿地形成的功能复合的慢行交通及生态网络。

(2)功能分区

在“三片区”划分的基础上,根据产业类型和产业关联度进行功能细分和空间落实,划分为五个分区。

1)食品加工区

位于工业区北部,蓟港铁路以北。潘庄是天津市农副产品加工重点扶持点,结合现状和即将进驻的雨润集团等优势企业重点发展食品深加工产业。

2)新型建材区

位于工业区南部,以现有企业为基础,进一步强化特色,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新型建筑材料生产、研发区。

3)公路物流区

位于205国道以东,主要依托205国道及周边的区域通路网,利用邻近滨海国际机场的优势,为工业区提供专业物流服务,并加强与白庙站铁路商贸物流、现代物流加工区的对接。

4)科研办公区

分别位于A、B区,依托预留潘庄轻轨站及造甲城镇区,结合现状保留及规划水系,为工业区提供公共和研发服务,包括工业区管理中心、产品展示、工业区综合服务中心、研发办公、农副产品专业市场等职能。

5)生活居住区

生活居住区分为村民安置区(含大贾中心村)和配套居住区。村民安置区位于生活居住区东侧,结合大贾中心村建设,主要用于潘庄农场居民还迁和大贾、王庄、白庙、杨建拆村并点的安置人口。

在生活居住区西部、南部建设配套生活区,为工业区发展提供生活保障。

(3)新农村建设规划

潘庄工业区建设迁并杨建、白庙、王庄等3个村庄及潘庄农场二队、四队、五队和总场,总人口约5000人,统一安置到规划大贾中心村内。

4、生态系统规划

(1)绿地系统规划

不同功能区注重特色生态绿地景观效果的营建,产业功能区构筑“厂在林下、林在厂中”的景观效果,提高厂区土地利用率。居住与科研服务功能区注重人居环境建设,为居民提供户外活动空间与开放式绿地,满足居民休闲健身需求。

1)绿地结构

规划通过公共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以及滨河绿地等各类型绿地的组织,构建“一带双轴、两心一网”的生态绿地结构,形成“绿带成网、绿斑点缀、蓝绿嵌套”的网状绿地景观系统格局。

“一带”:指依托永定新河、青排渠的“人”字形滨水景观带;

“双轴”:分别是沿四经路和东四路的综合服务景观轴;

“一网”:依托原机耕路沿线行道树、灌溉水渠以及规划道路绿化建设的生态休闲绿网。

2)绿地布局

生态绿地:沿永定新河一侧设置200米生态保护隔离绿地,沿七里海自然保护区缓冲区外侧设置500米生态保护隔离绿地,不得进行建设。

公共绿地:以服务对象为基础对其进行布局,使其服务范围可覆盖全区。区内公园绿地主要包括社区公园、滨河绿地等。

与科研服务功能区和居住功能区布局紧密结合,规划全区核心绿化景观节点,依托永定新河、青排渠及灌溉水渠等,建设具备生态绿化、公众休闲、体育健身、娱乐交流等综合功能的生态公园,服务全区,体现产业区生态化发展功能。

在产业、科研服务、居住等不同的功能区内,结合区内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满足出行距离与服务半径的需要,建设服务于功能区内部的次级绿化节点。

功能区内各发展组团间的防护绿带构成横向的次级轴线。区内主干道。次干道两侧各设置20-30米和15米的绿化带,选择吸尘、滞尘、降噪声能力强、易于成活的树种,乔、灌木结合,以地方树种为主;尽量现状保留灌溉水渠,并沿水渠两侧设置10-15米绿化带,形成绿化网络。

(2)水系统规划

规划区内永定新河沿线设置200米生态绿化控制线,青排渠等河流沟渠,两侧规划10-15米的生态绿化控制线,通过河岸沿线植树造林的绿化建设,把河流沟渠及沿线土地的生态恢复与景观建设相结合,在功能区区段沿河漫滩建立植被,开辟生态林地,在功能区内区段结合景观规划适度开发建设,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生态景观廊道。

4、项目意义

(1)直接推动项目立项:2009年6月,产业园区建立的可研工作经天津市发改委、经贸委同意,报天津市政府批准成立天津潘庄示范工业园区。

(2)规划已于2009年10月经天津市政府常务工作会议审议通过。

(3)园区雨润食品、潘庄赛马养殖基地等近十个企业落户开工建设。

篇2

关键词:城乡统筹;总体规划;规划设计;管理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城乡统筹发展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生产力水平和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其根本目的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在加快城市化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实现资源共享、合理配置。

1.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意义

统筹城乡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按照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将城乡规划摆在首要位置。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增加农村农民收入,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全面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在统筹的基础上坚持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人口、环境、土地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保证城市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经济发展模式,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理论基础。统筹城乡发展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上考虑三农问题,以工业化带动经济的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步伐,实现城乡经济良性循环[1]。城乡统筹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近几年,城乡规划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城乡统筹规划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转向更好的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2.完善城乡规划编制、管理体系

2.1完善城乡编制体系,坚持以城市规划为重点

城乡规划主要是以城市发展为重点,以乡镇区域规划为依托,整合城市整体规划、建立镇、乡控制性规划以及各种专项规划,使编制内容覆盖到乡、镇、村,构建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体系,强化城乡规划对城镇建设的先导、统筹作用[2]。

2.2完善城乡规划管理体系

建立统一的规划管理体系,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在此基础上进行城乡空间布局规划,科学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强化全局意识,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发展方向,结合经济发展和土地供应计划,有序的推进城市建设,使重点建设项目与城市、乡镇以及土地利用相协调。

3.城乡统筹发展的切入点

城乡统筹发展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涉及社会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抓住主要关键点,进行全方面的统筹安排。城乡统筹规划必须以农村社会保障为基本出发点,目前农村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农村没有制度性的保障措施,农村养老问题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农村困难户享受优惠政策的家庭达不到当地平均生活水平。统筹城乡规划发展要以农村文化教育事业为重点,重点建立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实施政府补贴、社会捐助等资金筹集办法[3]。政府要增加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通过各种渠道把城市文化传播到农村中去。统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村通电、村村通水,要保障农村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

城乡统筹发展是通过城乡规划创造平等的新型城乡关系,打破二元结构,促进城镇发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同时,解决好三农问题,为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做出巨大贡献。

4. 城乡统筹发展的规划原则

4.1区域性原则

城乡统筹规划的原则是要求要从城乡区域的整体角度出发,缩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突破传统的规划模式,注重区域范围内的城乡统筹,构建城乡之间共享的基础设施模式。

城乡统筹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享,使城市基础设施服务于农村地区,突出农村的发展特色。

4.2协调性原则

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主要是对影响区域发展的基础设施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从整体结构上协调区域的统筹规划,避免重复建设。乡镇要依靠工业化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通过城镇发展带动城乡劳动力,加强新农村建设[4]。同时强化农村作为区域生态地区,保障城镇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

4.3适宜性原则

城乡统筹规划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农村较城市发展有自身的特点,不能将城市发展模式直接用于农村发展,因此,城乡统筹建设要结合城乡发展现状,既要采取城市建设发展模式,又要结合农村各自建设的方式,以适应城乡不同阶段的发展要求。

5. 多元化能源供应系统

5.1能源结构发展趋势。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可再生能源对未来能源的重要作用,国家采取各项政策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在可再生能源开发中生物能占重要位置,其次是太阳能。因此,为了推动城乡统筹快速发展,必须加强对新能源额开发利用[5]。

5.2城乡能源系统规划。既满足供应又保护环境是城乡发展的有力保障,随着国内外能源的调整,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优化产业结构,在加快农村新能源开发过程中,改善农民生活物质条件。例如村庄可以依托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池,推广节能改造等技术。

6.城乡统筹发展目标

6.1经济目标

城乡统筹发展的经济目标是形成一个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和工业园区优势,实现城乡之间合作,农村发展要依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城乡结合、工农结合的经济实体。

6.2社会目标

城乡统筹建设要解决劳动力的转移,吸纳劳动力必须依托城市化进程,而由于空间发展机会不均衡,因此要鼓励劳动力自由流放。城乡统筹建设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规划要实施政府制定的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建立区域性协调机制,城乡统筹规划要多方向筹集资金,要多层次、多渠道增加设施建设投入,把城乡统筹建设推向社会。

6.3生态目标

城乡统筹规划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第一位,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前提下不损害自然环境。城乡统筹建设要首先对绿地进行规划,规划生态环境空间和布置生态设施,为可持续发展留足生态空间。同时要充分发挥城乡优势,农业上建立绿色农业生产体系,同时结合旅游资源开发生态旅游业,建立乡镇绿色生态体系。

总之,统筹城乡发展是要站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把城市和乡村的发展做一个整体的统一筹划;统筹城乡之间的发展是要解决城乡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以达到协调发展的目的;统筹城乡是要发展城市和乡村,缩小它们之间的差距,根据各地域的发展特点,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多样性,达到城乡经济水平的和谐发展。

结语城乡规划中明确指出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将具有密切联系的市、乡、镇和村庄纳入统一规划之中,保证一定空间距离的范围内资源配置、生活供应、设施共享等能够实现相互依存、紧密联系。

参考文献

[1]罗承勇.影响城乡统筹的制约因素和协调发展对策[M].决策导刊.2007.第10期

[2]王鹏.城乡统筹背景下乡村规划的空间层次与GIS方法[J].2008年城市规划论文集.

[3]贾若祥.我国城乡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推进决策[M].中国发展观察.2008

篇3

一、统筹城乡“供水网”建设,提高城乡供水质量

为了优化城乡供水资源,改善城乡饮水条件,确定2010年全面实现全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实施全区城乡供水由区一级政府统一编制规划,统一投资建设,统一管理经营。已经开展和即将开展的工作和计划:

一是实施统一规划。全面开展了城乡水资源保护、利用、开发专项规划和全区城乡一体供水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完成了全区城乡供水资源和供水设施共亨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二是实施统一建设。为了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成立了归区水利局管理的“宁海区水资源保护开发投资公司”和归建设局管理的“宁海区供排水建设投资公司”,分别承担投资建设管理城乡供水资源和城乡供水设施建设管理。已经完成城关第二水厂10万吨扩容工程,使城区日供水能力达17万吨;已实施建设临港水厂、宁东水厂和长街水厂等三个区域性上规模的新水厂。计划今年还将启动建设宁海北部重镇区域性上规模的新水厂。其他区域性的新水厂在2010年前完成建设。

三是实施统一管理。为了加强全区城乡供水统一管理,以供排水投资公司为龙头,把各个区域性水厂作为独立核算的分公司管理,建立完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同时,及时做好原乡镇水厂的产权合并和供水并网工作,最后逐步建立“宁海区水业集团公司”,实施全区城乡水务工作一体化,实现城乡水业给、供、排一条龙建设管理机制,即合并现有建设局、水利局两个水业公司为一个建设管理主体。

二、统筹城乡“污水处理网”建设,提高城乡排水质量

为加快我区的生态建设步伐,优化我区环境保护工作,确定2020年全面实现全区城乡污水处理一体化建设,实施城乡污水处理由区一级政府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投资建设,统一经营管理。为了实现这一工作目标,近年来,主要开展了以下三点工作和计划:

一是实施统一规划。从2003年开始着手规划建设城北污水处理厂,去年又继续进行了全区城乡污水处理网建设规划,完成了全区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共亨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二是实施统一建设。城北3万吨规模污水处理厂去年已建成运行,极大地提高了城区污水排放标准,优化了城区环境保护。计划2010年前建好城南、临港、宁东等三个区域性规模污水处理厂,2015年前建成西店、岔路、长街等三个中心镇污水处理厂;2020年前全面实现全区城乡污水处理网建设达标覆盖。

三是实施统一管理。以供排水建设投资公司为龙头,把各个区域性的污水处理厂作为独立核算的分公司管理,建立完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实行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建设,一条龙管理。以后逐步实现招商引资,嫁接外资,转换建设投资和经营管理体制。

三、统筹城乡“垃圾处理网”建设,提高城乡环境质量

为了进一步搞好全区城乡垃圾处置工作,净化城乡环境,建立了村负责集中收集、镇乡负责垃圾集中清运、区负责垃圾集中填埋处理的三级联动建设管理机制,有效地解决全区城乡垃圾统筹处置问题。实施区、镇、村三级联动建设管理的责任主体和工作运行机制,既可降低建设管理成本,又可提高建设管理效能。

按照这个统筹运行要求,去年已全面落实好镇、村环卫管理组织和人员,配好镇乡垃圾清运专用车,启动城乡垃圾统筹集中处置工作。同时,要求在2007年前建设好各镇乡垃圾中转站,扩容建设二期垃圾集中填埋场建设,不断完善垃圾中转和集中填埋设施,不断提高垃圾中转能力和集中填埋能力。

四、统筹城乡“管线网”建设,提高城乡建设秩序

城乡地下管线建设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强城乡地下设施建设管理,完善设施功能,杜绝多部门交叉重复挖掘建设,规范城乡地下设施建设秩序,不断提高城乡地下资源共享度,主要实施了以下三点工作和计划:

一是实施统筹建设。从2002年开始,我们就组建了“宁海区地下管线代建公司”,统筹代建城乡地下通讯、电视等管线设施,并出台《宁海区城乡地下管线统筹建设管理实施办法》,做到与城乡道路设施同步规划、设计和建设。为进一步理顺统筹城乡地下管线建设关系,今年要搞好从统筹代建公司转变为直接统筹投资建设的经营公司,全面实施城乡地下管线统筹建设管理新机制,为城乡地下管线使用单位提供统一建设和维护服务。

二是实施统筹档案。为了准确把握现有城市地下设施的建设现状,决定今年全面实施城乡地下设施建设现状普查工作,摸清现有城乡地下设施建设现状,建立城乡地下设施档案库,实施城乡地下设施建设信息资料计算机动态管理。

三是实施统筹规划。今年启动实施城乡地下设施建设的长远统筹规划,严格实施城乡地下设施工程建设档案备案管理制度,使城乡地下设施建设做到统筹、长效、有序建设。

五、统筹城乡“供气网”建设,提高城乡生活质量

城乡管道燃气是现代城乡的重要设施,建设城乡管道燃气,对提高城乡品位,净化城乡环境,提高城乡生活质量,发展地方经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浙江省天然气利用规划,东海天然气将在2006年前后在宁波北仑三山登陆。为了加快我区城区的管道燃气建设,重点实施了以下三点工作和计划:

一是完成了管道燃气建设规划。去年已完成了《宁海区城市燃气建设专项规划》,规划分近、中、远三期建设。近期为2005年前,主要建成200立方米储量液化中心气化站和相应天然气管网,给龙珠大厦、银海嘉园等5个小高层住宅区的3000户住户实施管道燃气供气;中期为2006年前,主要完成17平方公里中心建成区的燃气主干管铺设工作,管道供气用户达1.37万户;远期为2010年前,完成城市规划区内全部管网建设。

篇4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南浔,空间布局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乡村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空间布局上实现整体性的协调发展。当前,城乡一体化作为一种理想模式日益受到重视,传统的城市与乡村分离的发展方式已无法解决城乡空间利用冲突的矛盾,因此要求我们以城乡一体化视角重新审视城乡关系,以整体观念协调城乡空间发展,引导城乡空间的有机协同。

南浔区位于浙江省湖州市东部,在中国近代史上曾极度辉煌,是全国罕见的巨富之镇,而如今南浔区经济社会发展却在长三角地区处于后进位置,历史上区域核心地位荡然无存。究其原因极为错综复杂,但不可否认地是,南浔区长期以来忽视城乡空间格局的优化成为限制其快速发展的樊篱。在城乡一体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如何冲破樊篱,踏上快速发展的轨道?本文基于此,试图针对南浔区城乡空间布局的优化完善问题进行探讨。

2南浔区城乡空间布局现状解析

2.1基本情况

南浔区下辖南浔、练市、双林、菱湖、和孚、善琏、旧馆、千金、石淙等9个乡镇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区域面积716平方公里。2012年,全区人口共144150户、491029人。近年来,南浔全力加快中心城区建设,城市框架逐步拉开,建成区面积达14.5 平方公里。同时积极培育练市、双林、菱湖三大中心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2.2主要问题

2.2.1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低

据统计,在南浔区71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3920个村民小组,平均密度为5.6个/平方公里,村庄分布相当分散。另外,现状21平方公里工业用地中城镇规划区、园区范围外工业用地面积3.5平方公里,占总工业用地的17%,几乎每个乡镇都在城镇规划区之外存在工业飞地。

2.2.2城镇体系结构松散

南浔中心城区规模相对较小,首位度较低,对周围地区的经济辐射力有限,难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其次,区域内大部分城镇规模小、实力弱,条块分割,空间上各自为战,不利于空间集聚。另外,农居点量大面广,不利于农业产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善。

2.2.3产业发展空间不足

目前,南浔区产业平台建设总规划面积71366亩,符合土地利用规划的只有39548亩(占比55.4%),其中已开发面积28927亩,可用面积只有10621亩。最大的是南浔经济开发区,可用仅剩5929亩,其他平台相对小而散。相比周边先进发达地区,南浔区平台建设不论是现有规模,还是可利用空间都相当小,亟待在全区层面进行统筹空间布局。

2.2.4规划体系有待健全

近年来,南浔区精心组织编制了各类规划,基本形成了从总体规划到分区规划,从专项规划到控制性详规的比较完备的规划体系,切实做到了建设有蓝图,发展有方向。然而,与快速变化的发展形势相比,现状城乡规划体系逐步显现出难以适应的状态,最明显表现为缺乏统筹城乡发展的全域规划指导,同时,各类规划之间存在衔接问题,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缺少与相关专项规划的沟通衔接,导致部分内容存在较大的矛盾。

2.2.5规划监管有待完善

随着城乡规划地位的不断提高,各级政府往往都比较重视规划编制,而规划监管方面就有所忽视,规划监管体制不够完善,特别是基层规划监管体制不健全、监管力量不到位。另外,“阳光规划”开展力量不足,公众参与程度较弱,公众监督制度尚未发挥真正作用。

3南浔区城乡空间布局优化思路

3.1突出一个理念――规划全覆盖与管理全覆盖

从成都城乡统筹的实践来看,其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坚持以科学规划为统领,把全域规划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全局工作的首要抓手、重要动力和实施保障。另外,仅仅依靠规划实现不了城乡统筹,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研究制定系统政策机制配合规划的实施,需要不断创新规划管理体制机制。以规划为先导,以管理为保障,两者必须协调并进,努力实现城乡规划编制全覆盖与城乡规划管理全覆盖。

3.2明确一个目标――活力城乡、幸福城乡、绿色城乡、宜居城乡

结合南浔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及生态环境资源,以“江南文化胜地、水乡魅力之城”为其整体形象定位,全力建设产业特色鲜明与又好又快发展的“活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幸福城乡”、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的“绿色城乡”和空间布局合理与居民生活便利的“宜居城乡”,实现城乡一体、统筹和谐发展。

3.3绘好一张蓝图

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基调,结合南浔区自身与区域发展背景全方位的分析,建议今后应以“中心集聚、分区集中、特色引领、四化互动”作为空间战略,妥善解决集聚和分散、城市和乡村的关系,科学安排建设空间。着力构建以南浔中心城区为核心,以东部城镇集聚发展区、南部特色生态文化区和西北部边界协调区三个发展分区为重点,以多个功能组团为补充的“一城、三分区、多组团”的空间格局,逐步形成“南浔中心城区-中心镇-特色镇―中心村、特色村―集中农居点”职能分工明确、等级规模有序的五级城镇体系,实现区域有机联系,人口相对集聚,资源集约利用。

4南浔区城乡空间布局优化建议

为优化完善南浔区城乡空间布局,应抓住契机,全力以赴,全面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力求把城乡地域全部纳入规划管理的范畴,使规划管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真正实现城乡规划编制全覆盖与城乡规划管理全覆盖两个“全覆盖”。

4.1全面推进城乡规划编制全覆盖

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以南浔全域规划为纲要,加快优化完善城乡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科学安排产业、居住、基础设施建设等各类用地布局,合理划分功能区,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促进产业发展、人口集聚、功能配套、生态优化,形成城乡统筹、全面覆盖的城乡规划体系。

4.1.1抓好城乡规划统筹

按照“功能区域划分科学、人口空间布局合理、城乡产业有机对接、公共服务相互配套”的要求,建议南浔区组织编制南浔区全域规划,整合城镇空间结构,优化布局形态;协调产业分工,明确产业空间布局;明确划定城镇生态空间,维持区域可持续发展;统筹协调区域交通、市政等重大基础设施的落实,保证区域长远稳定发展。

4.1.2完善城乡规划体系

4.1.2.1不断强化城市设计和城市风貌特色规划

坚持 “高标准、高质量、高品位”的规划理念,按照“生态、文化、特色、精致”的要求,强化完善南浔中心城区整体城市设计、重要地段以及重要区域的城市设计工作,同时,不断强化城市风貌特色规划,统筹与突出城市建设特色。

4.1.2.2积极推动城区单元控规和专项规划

按照现代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基本要求,积极推进南浔城区控规单元编制工作,夯实规划基础,基本实现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新一轮控规单元全覆盖。同时,以地下空间利用、城市绿道网、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等为重点,推进一批城市专项规划编制项目,科学指导城乡建设。

4.1.2.3逐步完善村镇建设规划

建议适时启动各镇镇域全域规划,并积极修编完善城镇总体规划。加快编制城镇重点片区的城市设计与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结合南浔区魅力水乡的创建工程,逐步编制村庄建设发展规划。

4.2全面推进城乡规划管理全覆盖

4.2.1优化规划实施机制

4.2.1.1建立城乡统筹规划实施平台

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分管领导为副主任、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单位的城乡统筹工作委员会,总体负责南浔全域规划实施和城乡统筹发展建设工作。在具体执行中,要建立区、镇、村三级工作网络机制,切实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责权利相统一。

4.2.1.2理顺规划管理体制

一方面,自上而下调整优化规划体制机制。区级层面将区住建局乡镇规划管理职能进行优化整合,区住建局规划科与南浔规划处实行联席办公,做到“两条线、一个口”,实现城乡规划管理“大统小分”的目标。另一方面,自下而上充实壮大规划管理队伍。建议各镇、开发区结合成立专职规划员队伍,促进规划相关专业人才“回流”到擅长岗位。同时,组织人事部门要进一步加大规划人才招录、培养和选拔力度,形成梯队,在保持基层规划人才队伍稳定的前提下,实现合理流动和适度调配。

4.2.2完善管理制度

4.2.2.1创新管控手段

在城市管控方面,加快制定《南浔中心城区城市设计导则》,对城市不同区域的开发强度、密度、体量等指标进行控制,引导城市形成疏密有致、高低错落、多样化的空间形态。在城镇管控方面,建议制定《南浔区城镇规划建设技术导则》,采用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简明实用的表现方式明确整体空间形态布局、街道宅间设计和道路系统规划与设计等内容。在村庄管控方面,重点加强村庄规划的实施管理,农民建房严格实施“一书一证”规划管理,对违反规划乱批、乱建的行为严肃查处。

4.2.2.2强化规划监督

一是完善阳光规划制度。加强对规划的宣传,让全社会树立自觉敬畏规划、自觉执行规划、自觉维护规划的良好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广泛吸纳公众参与,寻求社会各界支持、理解和监督,着力打造为民规划、阳光规划。二是建立规划督察专员制度。建议成立南浔区城乡规划督察专员办公室,代表区政府行使规划监督、督察职责,确保城乡统筹规划落到实处。三是建立各级政府定期向同级人大报告规划工作、向政协通报情况制度。通过借助外力监督,有效防止权力滥用和随意变更规划。四是实施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规定调整规划、违反规划审批用地的,除予以纠正外,对有关责任人还要坚决查处。

5结语

城乡一体化是当前区域发展的主流趋势,较大程度地会影响到传统意义上的城乡空间布局。目前,如何基于城乡一体化的视角优化完善空间布局成为亟待探讨的问题。本文尝试通过南浔区的实例,从规划编制与规划管理两个角度提出一些优化完善城乡空间布局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对其他地区相关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何伟.城乡一体化发展视角下的区域空间结构构建―――以淮安市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7).

[2] 罗雅丽,张常新.城乡一体化的村镇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思路[J]. 中华建设,2008(12).

篇5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职教集团;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7-0078-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到2020年,要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中对终身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之一,也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内涵之一,更是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现阶段建设区域型职教集团,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高职引领中职,整体推进的发展模式,利用职教集团平台进行统筹规划,在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就业等方面进行贯通,形成一体化的系统,是较为可行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式。

1背景

中职和高职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最主要的两个平台,承担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大量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但当前中职和高职的发展处于各自的瓶颈期,所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或者质量不符合企业要求,或者数量不能满足企业需要,主要表现为:1)中职技能型人才逐渐与转型期企业人才需求脱节中国经济正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企业对传统低技术水平的人才需求正逐步减少,转而需要高素质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典型案例如富士康等企业为减少企业成本正逐步用智能型机器人代替传统流水线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人,而传统中职所培养的正是具有简单技能的产业工人,这种层次的技能型人才与处于转型期的企业人才需求不符,在当前社会下已丧失就业竞争力,很难具有良好的职业发展。2)高职技能型人才数量不能满足企业需要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主要生源仍是普高学生,因传统观念等种种原因,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生源不足的问题,甚至已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主要因素,生源的不足也直接导致高职所培养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输出数量的减少。一方面是中职简单技能型人才与当前转型期企业人才需求脱节,另一方面是高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数量不足,通过构建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矛盾,而基于职教集团的中高职衔接是较为现实、可行的方式。

2基于职教集团的中高职衔接

2.1职教集团的定位

职教集团通常是半官方性质,具有联合性、互利性、非营利性等特征的契约型组织机构,采取“政府统筹、高职引领、校校联合、校企合作”的形式进行合作,利用区域内高职、中职、相关企业和行业的群体优势,共建共享、合作多赢,提升中高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综合能力和水平。

2.2职教集团的建设思路

职教集团建设工作中搭建良好的沟通机制是基础,对接中高职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质量评价标准等是核心,统筹规划、发挥集团优势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目标。2.2.1建设沟通机制中职和高职虽同属于职业教育体系,但长期以来中高职之间在人才培养目标衔接、专业和课程衔接、质量评价机制衔接等方面存在脱节或重复现象,究其原因,中高职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和系统化合作平台。职教集团可实行理事会制度,设立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和秘书处等组织机构,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指导下,职教集团组织机构制订年度工作方案,通过召开年度会议,举办专项教科研会议(或活动),开展技能竞赛等活动,搭建中高职、企事业间交流平台、合作平台。职教集团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条件建设自己的网站,通过网站集团活动信息,展示集团工作成果,扩大影响力。2.2.2对接中高职人才培养中职和高职培养的均是技能型人才,只是在人才结构中所处的层次不同,两者所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应有统一性、阶段性和延续性。1)对接人才培养方案在职教集团的统筹下,中职、高职和企业三方深度合作,由中职、高职和行业企业专家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基于行业标准梳理岗位技能要求,确定以行业标准为基础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上,体现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连续性和中高职层次上的差异性。2)对接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体现,建设基于学习领域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按分析工作任务,归纳行动领域,并转换成学习领域,最终设计学习情境的建设思路建设行动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将课程与工作过程紧密联系,着重培养职业岗位能力,在中高职的课程中合理规划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中职阶段强调专业基础能力和操作训练,高职阶段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深化提高,在课程体系上体现出技能培养的递进性。3)对接教学模式编制课程标准,实施基于学习情境的“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以典型工作任务为教学载体,将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合,着重专业技能的培养,一体化教学模式突出的特点是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教学场所的真实性和评价体系的多元性,基于学习情境的“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符合中、高职的课程培养目标要求。4)对接评价标准中职课程考核包括高职对口入学考试,多是以理论笔试为主,与中高职整体培养目标相悖,体现不出中高职教育中职业性、技能性的特点,不能正确的衡量教学效果,制订以评价岗位技能为核心的综合评价标准,并在日常课程教学和对口入学考试中实施,突出中高职教育的重点,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学习。

2.3职教集团的优势

1)优势互补、多方共赢职教集团为高职院校、中职院校和区域企业三方搭建了交流合作平台,校校、校企交流更加畅通,合作更加深入,中职与高职的交流合作既可以拓展中职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空间,又能让高职获得充足的生源从而进一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中高职与区域企业间的交流合作则能让中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受益,而区域企业能获得稳定的、符合岗位职业技能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来源。2)无缝对接、联合培养职教集团中的高职院校、中职院校和区域企业之间的合作是一种紧密合作,三者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依托职教集团的系统性联合培养,既有中高职院校与区域企业间的横向联合,也有中职和高职院校之间的纵向联合,横向联合使中高职院校的专业培养目标更明确,学生的岗位技能更贴合区域企业要求,纵向联合使得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既有阶段性又有延续性、拓展性。3)统筹规划、服务区域职教集团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高职引领中职,整体推进的发展模式,借助职教集团的统筹规划,中职、高职和区域企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三者各自的优势,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共享,最大限度的发挥资源效益,利用群体优势,使职业教育更好的服务区域社会经济。

3结束语

在职教集团中本着“共建共享、合作多赢”的准则,以“政府统筹、高职引领、校校联合、校企合作”的形式,通过建设教科项目、技能竞赛平台、“双师型”教师培养等多种措施,促进中高职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衔接,较好地解决了传统中高职衔接中沟通不畅、衔接不紧密等问题,最终通过整合中职、高职和社会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发挥群体优势,有效提升中高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于长东.职教集团视域下校企协同创新机制探析[J].辽宁高职学报,2015(1).

[2]赵善庆.职教集团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2).

篇6

摘要: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生产力水平或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任何人为的分割、壁垒都会被打破。博弈论作为一门工具学科,解释了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并进行研究。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志码:A

农业是目前我国经济最薄弱的环节,农村经济的发展严重落后于城市,其症结就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而且差距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国家多次将“三农”问题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生产力水平或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

博弈论主要研究一个经济主体的选择受到其它经济主体选择的影响,而且反过来影响到其它主体选择时的决策和均衡问题。博弈论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中,逐渐成为分析的必备工具。本文基于博弈论,解释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并进行分析,对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启示作用。

一 城乡一体化的内涵

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与乡村这两个不同特质的经济社会单元和人类聚落空间,在一个相互依存的区域范围内,谋求融合发展、协调共生的过程。在这里,城市和乡村是一个整体,人口、资金、信息和物资等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高度依存,充分发挥城市与乡村各自的优势与作用,最终使城乡经济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最终实现共同繁荣。

二 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意义

1统筹城乡一体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各级政府的重要奋斗目标。和谐社会是城乡协调发展的社会,工农关系顺畅健康的社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城乡差距大,主要是农村发展滞后,农业基础薄弱,农民还不富裕。主要体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上。“三农问题”的存在不仅制约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而且危及社会稳定乃至国家长治久安,必须靠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来解决。

2统筹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如果不及时调整工农业和城乡关系,则会加剧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许多矛盾,制约我市的长远发展。通过城乡一体化改变长期以来农业农村支持工业和城市发展的不合理局面,形成工农业平等协调发展和城乡共同繁荣进步的和谐局面。

二 博弈论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应用

1区域环境保护的博弈

区域公共环境是区域内各个经济主体赖以存在的共同外环境。若环境遭到污染,将影响到区域内每个经济主体的利益。同样,污染的环境要得到治理和保护,需要各个经济主体的公共合作,从这一点讲,区域环境具有典型的外部经济性。然而在现实中,区域环境保护的目标却常常难以实现。

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大力招商引资,为地方经济的繁荣做出了主要的贡献,与此同时,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各地方政府在城乡规划与发展中对污染的控制与治理卓有成效,但是许多地方,城市与乡村未形成统一规划,一方面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逃避污染治理的责任;另一方面政府之间缺乏配合的积极性,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大量工业废弃物从城市转向城市的边沿以及周边各乡镇,城市周边地区的人民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形成恶劣的后果。这里既存在着企业之间的博弈,更存在着各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因此环境污染问题尽管已得到了有关方面的重视,但因为城乡统筹规划制度的缺失而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2城乡一体化公共项目建设的博弈

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在城市与乡镇各开发商以开发房产、生产型企业、娱乐场所等见效快的居多,并从一个点扩展至一个街区或几个街区。而公共空间项目,如绿地、图书馆、停车场等却十分缺乏。用博弈论解释是因为:城乡公共项目对开发者而言不会带来直接收益,却有积极的外部效益,公共空间环境品质的提高可以带来区域的长期效益。在消费公共物品时,每个“理性人”都会做一个“免费搭车者”,因此,公共项目开发很难通过开发商共同出资开发。对于一个开发商来说,如果他投资公共项目的开发,改善了周围环境的品质,但别人却坐享其成,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他的投入更多,当然不合算,这意味着生产厂商很可能得不到抵补生产成本的收益;如果别人投资公共项目从而改善了周围环境,他搭个“便车”:享受公共物品带来的好处,更合算。这样,大家尽管可能都认识到公共空间带来的好处,从长期看厂商不会提供该物品,即公共物品很难由市场供给,至少供给不足。在没有外部强制约束的情况下,每个开发商的最优战略都是不参与公共项目的开发,博弈的结果是公共项目开发成为政府和社会的事情。

三 博弈论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启示

实施城乡良性互动战略,就是要通过综合运用市场和非市场力量,既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又充分发挥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逐步形成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城乡之间全方位自主交流与平等互利合作、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和机制,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发展良性互动,使城乡购买力在全面提高的基础上实现动态平衡,从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统筹规划的生命力在于将城市规划与乡镇规划纳入区域发展的同步轨道,是城市规划的延续与提高。

在这种意义上,城乡统筹规划的实质又在于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基本利益关系的重新构建,而寻求利益格局调整中的最小摩擦值,是实现城乡统筹目标的重要条件。按照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城乡规划的作为领域也将“有所为,有所不为”,是进行“制度交易”的行为过程。

1统筹城乡一体化,实现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和谐发展

统筹城乡一体化,强调集体理性,’因而在以经济主体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基本原则的市场中,时常以市场主体对立面的姿态出现,规划在实施中经常碰壁。所以规划不应停留于理想状态的表达,而且应该看到实际对象,只有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所希望的规划才有可能自觉地贯彻实施。

区域公共工程开发问题,不能责备开发商唯利是图,因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市场中经济主体理性的表现,所以,解决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冲突的办法不是否认个人理性,而是设计一种机制,在满足个人理性的前提下达到集体理性,达到整体理性和个体理性的“双赢”。如在开发区域公共项目时采用BOT(Build-Operate--Transfer)方式,为使投资者收回投资本息,并取得一定利润,政府可以为投资者提供一些优惠政策。

实施城乡一体化制度是关键,在规划空间蓝图的同时,还应该研究选择什么样的制度和机制来达到规划目标。可以把开发商自主开发作为个体理性,把城乡可持续发展作为整体理性。我们在强调个体理性最优时(非合作博弈),与城市其他规划如区域环境整治规划、产业带规划、绿地

系统规划、交通系统规划等一起达到整体最优(合作博弈)。

2统筹城乡一体化要发生效力,必须是一种纳什均衡

从理论上说,在给定的条件下,社会通常自发地趋向于某个均衡状态。社会一旦到达某个均衡状态,理性的参与者将没有积极性改变已经达到的状态,因为这个状态对于他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局部最优”的。所以,均衡状态是社会活动的趋势和方向。对于均衡点的求解,也是对于未来的一种预测,对于城乡规划的制定目标之一也是寻求这个均衡点。

一切均衡都是相对的,新的制度与政策会打破目前区域开发利用的一些均衡状态,使区域开发利用向着更好的发展某个新的均衡状态趋进。如果一种制度不能满足个人理性的话。就难以有效地贯彻下去,不满足纳什均衡要求的制度或协定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城乡一体化需要设计一种机制,在满足个人理性的前提下达到整体最优。城乡项目开发不是强制或感化各个开发商,让他们依照规划参与公共项目的开发,或完全由政府包揽,这不符合个人最优的理性要求。BOT投资就是一个较成功的制度安排,它兼顾了个与集体的理性,构成了城乡一体化所希望的纳什均衡。

3城乡一体化机制的制定必须注重信息作用

还是以“囚徒困境”为例。作为警察,当然是希望两个囚犯都能老实坦白,因此,在设计制度时,就要从囚犯的角度考虑,在不同的制度条件下,囚犯可能做出怎样的反应,要了解囚犯的心理,这就是信息的作用。

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工作中,规划部门只有知道对象所想,反映对象,掌握了这些信息,做出的规划才具可行性。另外,从西方发达国家政府治理理念的发展趋势看,已经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模式(如分权、私有化等),而以“问题干预”分析为基础,强调随机制宜或权变观念,这更需要大量、如实的信息的支撑进行制度设计。相反。规划一味推崇集体理性,忽视公众、开发商的切身要求,规划必然是难以实施。公众参与规划意味着信息的沟通,目前国内已有一些大城市已将规划项目向公众展示,成都2005年9月实行的城乡规划督察专员制度,在更高的制度平台上保证了信息全方位的沟通。因此,注重信息的作用,城乡一体化的机制才能合理运行。

参考文献:

[1] 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 邓鸿助,走出二元结构[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3] 孟华,政府绩效评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篇7

关键词:城镇化;生态风险;对策

“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纲领中的指导思想之一。城镇化建设是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各类资源高效利用,缩小城乡区域间发展差距,增强城镇的综合能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增强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战略措施。本文以石林镇城镇化建设为例,分析城镇化建设带来的生态风险及防御对策。

石林镇位于千岛湖国家旅游风景区东南湖区的东南角,是千岛湖旅游的发源地,著名的新安江水电站与之相邻,“华东第一石林”坐落其境内,石林镇也因此而得名,隶属淳安县管辖。石林镇是淳安县对外交通的东南门户,北临千岛湖,西接里商乡,东南与建德市接壤,距建德市区约27公里,公路、铁路等交通便利。镇政府的所在地距淳安县城陆路约40公里,水路约25公里。是淳安县人口最少的一个镇,而且山林多平地少。石林镇的发展战略是以绿色环保促进城镇经济产业的发展为龙头,依托千岛湖的生态环境和山水资源,发展面向都市的特色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休闲渔业,环保工业,以实现工农业发展、城镇建设、环境保护与旅游业的良性互动。2009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9993万元,比上年增长18.5%,农业总产值5052万元,增长10.4%;工业销售产值11222万元,增长20.7%;全镇人均纯收入达到7486元,比上年增长8.0%[1]。镇政府根据“十二五”规划要求,在镇政府所在地为中心进行城镇化建设。

在现代科学持续发展、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背景下,城镇建设、风景保护、旅游开发等方面均对环境空间有不同的需求,对环境和空间的竞争,具有一定的不可兼容性,这一矛盾在山水型风景区进行城镇化建设更为突出。

1、城镇化建设带来的生态风险

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随之而来的是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因人口增加、经济日益繁荣、各类社会活动频繁,在目前城镇化初期阶段环保设施的落后以及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和人们对环境保护认识的不足,不良的卫生习惯及生活垃圾的增加都将使环境受到污染,生态遭到破坏。在城市化的同时也伴随着工业化,有毒有害废水、病原体、固体废弃物、生活污水等从不同的点、面对环境产生着负面影响。可以观察到的是原始地貌的改变、野生动物迁移、湖岸侵蚀、湖面漂浮垃圾、湖水透明度降低、富营养化等等,还有一些变化也正在潜移默化地进行着,有些破坏和改变是不可逆的。

1.1 城镇化建设中区域地貌、景观的改变对生态的影响。

(1)开发建设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城镇规模扩大、基础实施建设等需要占用沿湖大量的土地、对于山多平地少的石林镇来说城镇化建设必然要劈山填洼,改变湖面岸线等,从而导致植被覆盖率降低,有损绿视率的丰满度,造成山体破碎,水土流失,破坏区域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而泥石流、山体滑坡的机率也会大大增加,进而危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3]。

(2)城镇建设的规划布局和建筑设计的不统一对生态景观的影响。城镇房屋建筑特别是沿湖建筑是风景区的一个重要的景观,但目前房屋建筑沿湖城镇轮廓线缺乏统一的规划、设计和科学的论证,导致优美的自然景观变得不连贯,这种改变是不可逆转的。

1.2城镇化建设影响与破坏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造成生态环境的破碎与片断化,使野生生物种类减少。土栖动物数量伴随栖息环境的破坏而减少,还有一些生物,则是由于食物链的因素、而导致种群数量减少[2]。另外,人口的增长、旅游业的发展增大了对鱼类的需求,对千岛湖渔业资源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尤其是部分肉味鲜美稀有土著鱼种受到市场冲击,使鱼类种群数量不断下降。

1.3居民行为对生态的影响。

居民行为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景观的破坏、“四害”泛滥(指废水、废气、固体垃圾、噪声)、滥捕滥砍、偷猎等行为。除了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还会造成持续危害。如随意丢弃的垃圾、便溺等在雨水的冲刷下,直接流入湖中,对湖水造成污染,加速水体的富营养化进程;,鱼类无论大小、只要入网上钩全无幸免的野蛮滥捕滥捞,造成渔业资源的退化;伐薪作饮与偷猎不但破坏绿化还会造成水土流失,改变原有的生物多样性结构[3]。

2、城镇化建设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石林镇生态管理的现状

随着城镇建设的深入,以及对居住环境、居民生活幸福指数的重视,石林镇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使原来落后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如垃圾箱的投放、保洁员设立、公厕的建设等。

(1)居民生活基础设施的建设

为保障河岸及居民住房安全政府投入一定的资金,启动了镇政府所在地部分岸段防洪堤的建设。

(2)生态文明建设

加大了创建卫生乡镇、环境优美乡镇的力度,实行三级化池的规划建设,镇街道设置果壳箱,道路两旁绿化,设置垃圾箱,居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等。对被雨水冲入湖中的固体垃圾、漂浮物实行打捞后集中处理。

(3)启动生态产业工程

对现有的企业由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转变。采取相关措施督促对环境有污染的企业实行整体搬迁和技改,减少废水废气超标排放,大力引进生态产业。

2.2目前存在的问题

根据石林镇目前的管理现状,尚有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1)城镇化建设缺乏长远的统筹规划和科学论证;

(2)产业的经济结构还不够合理。农业产业的生态化水平还不够,工业的绿色环保经济仍显薄弱,第三产业旅游服务业的意识、水平、质量和档次欠缺;

(3)民众原有的乡村生活方式与现代化的城镇模式有一定的距离,对生态和环境保护观念、环境风险意识不强。

3、城镇化建设生态风险管理对策

《浙江省生态建设规划纲要》明确了生态省建设的五项主要任务:一是建设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二是建设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保障体系;三是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四是建设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人口生态体系;五是建设科学的能力支持保障体系。淳安县政府对此也出台了如《千岛湖水环境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千岛湖区湖面垃圾清理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千岛湖船舶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环境面源污染管理的通知》等相关规范性文件,这些规范性的政策文件对石林镇的城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根据上述城镇化建设带来的生态风险分析和石林镇城镇化建设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城镇化建设中要做到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只有在护山治水、美化景观、保护环境、城镇建设、产业发展、适度开发等各方面加以正确的规划引导与控制,才能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绿色产业持续发展的良好状态。

3.1统筹规划,科学论证

对城镇建设应统一的总体规划。从城镇功能区的划分到建筑物的高度、外形、色彩,以及街道的布局等。对区域内项目的开发凡是涉及到绿地的占用,树木的砍伐,湖岸景观的利用,都要组织专家对其规模、生态恢复、人口引进与资源的承载力进行论证评估。涉及使居住者因美景而感舒适,景观因建筑而有灵气。在建设过程中,应有生态保护措施。避免盲目开发造成永久的遗憾。

3.2合理的产业结构,提高生态水平

(1)合理调整区域内的产业结构,提高工农业产业的生态化水平。改善第三产业旅游业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意识、服务质量和档次。

(2)关停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积极引进清洁企业。加强污染物源头控制,实施污染物控制和处理制度,鼓励现有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加强工业“三废”处理的监管力度,严禁排放废气和废水,对于污染排放不达标的企业实行关、停、改和迁的有力措施,以减少污染对陆域和水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3)对第三产业旅游业的开发和运营过程中,要加强管理,尽量减少旅游业对区域生态的破坏。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一定要做好论证、规划、可行性研究、环境影响评价和生态风险评价等前期工作,在开发的过程中要加强监督管理,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加强对区域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管理,做好旅游旺季游客的分流和限流工作,通过价格杠杆、营销措施等调节旅游季节性差异,减少区域生态环境压力。

3.3提升民众素质,实现开发保护双赢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全新的、复杂的、涉及面广的工作,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要广泛宣传,增强全民生态环保意识,对各种点面源污染和区域内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态风险性认识,增加管理者和区域内居民的风险防范意识。在宣传工作中,应结合当地实际,按照各类宣传对象,采取不同的居民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如知识竞赛、文艺活动之类,力求有效务实通俗易懂。同时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居民就业这条主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立足区位优势,大力培养和扶植生态农业示范基地,鼓励居民创办旅游服务业,提高居民的就业率。使民众明白生态环保绿色经济才是他们得以永久依懒的生存之路,使保护环境保护生态成为民众自觉的行为,实现城镇建设、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生态资源永续利用。

4、小结

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十二五”纲要中有关发展经济惠及民生的一个重要措施。围绕城镇化建设这个发展目标,以石林镇为例把城镇化建设对生态环境能或可能产生的生态风险进行分析,认为城镇化建设当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城镇化一定要立足当前展望未来,统筹规划有序开发持续发展。

(2)构建合理的产业结构,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重点,筛选发展引进合格的生态产业。

(3)打造构建绿色精品城镇,应与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相结合,促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成果惠及人民,让保护环境成为民众的自觉行为。

(4)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与生态环境保护是一对辩证的关系。发展与保护当以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适度开发合理保护掌握的尺度关键在于决策者运用。

(5)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应有效地统一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社会事业、乡镇经济持久永续发展的目标之下。

参考文献:

[1]余小兰.石林镇政府工作报告[R].石林:镇政府办公室,2010.

篇8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完善;林业科技服务体系;特点分析

1.新农村林业建设的统筹规划

林业是进行现代化农业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要有乡村规划,有条件的地方应纳入城乡统筹规划建设中。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当什么角色因地区而有差异,有些地方适宜速生林生长,满足市场需求;有些地方是为了恢复或建设生态系统;有些是需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些是为了改善生活环境等。要整合资源并理顺林业在各具不同特色依存关系中所处地位,也要视当地具体自然等情况和可能具备的发展前景而定并科学地统筹规划。规划关系到当地林业的兴衰、生存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规划决策要反映社会的要求,应让农民广泛参与。通过规划达到:保护和优化适地适树的各种立地生产潜能;结构多样性,充分利用土地与空间;生物多样性,注重生态系统功能的建立或恢复;物种保护与生产相结合;环境治理与文化建设相结合。

经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当前在一些地区发展林业的突出矛盾或阻力主要来自于思想观念。如对林业生态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林业包括经济林收益所承担风险心里没底。发展林业没有规划,或虽有规划没有按照规划推进。东部地区、平原地区还有与农业争地问题,干旱地区植树成活率问题等是林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应通过培训学习宣传教育,通过对具体林业收益、生态效益和优美宜人环境案例的介绍或体验,才能使农民从思想观念上解决问题。同时要在制度保障上,在林业发展规划上进行强力介入。对资源、信息等进行统一整合,严格按照规划目标推进建设进程,避免管理上条块分割各管一摊、各搞一套。在产业林发展中,树木幼林期应规划合理高效利用林间土地,进行立体种植。如养禽、生产蘑菇、栽种中草药或套种其他经济作物。从属产业林,如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小流径、湿地水源保护生态林,乡村及住宅前后的环境景观林,为城里人服务的休闲、观光和旅游林等均应确立基本适宜的目标进行规划建设。在建设以生态林为主的林业发展规划中,有些地方还要考虑本地的规划尺度,景观格局是否能符合当地自然条件要求,是否需要和邻近的乡镇统筹规划连片建设等。只有科学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坚持数年抚育发展,才可能产生效益,特别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普及林业知识与技能

发展林业过程中,应该使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林业知识技能等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否则难以实现规划、推广栽培抚育新技术、并使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目标。我国农业实质上已转入现代农业前期的二元结构的发展阶段,有种植、有经营、有乡镇企业,有外出务工。先进的农机具、良种、化肥农药和先进农技知识都在推广使用。要发展现代林业,要使农民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或某些不适宜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适应新农村建设需求,就要帮助农民转变观念,认识林业在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性,确立尊重多样性和以生态为中心的价值观。整体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与时俱进地进一步学习有关农林专业技术知识,成为懂技术、会经营、能服务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离不开科教兴农兴林,要向农业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发展,向生态化转型,就需要农民在干中学,在学中干。通过培训,请相关职能部门专家讲课指导,农林院校大学生和农业推广硕士生下乡工作,通过各种渠道,培养农村科技骨干力量。同时要解决地方少数基层干部和农民较为严重的等、靠、要等依附性思想,让他们理解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林业对自我发展、对生活的好处,变被动成为发展林业的动力。

要运用媒体力量,通过各种传媒信息或通过观摩、体验、示范和接受培训,使农民提高各项技能。让广大农民了解林业的普通栽培抚育知识、生态系统功能科普知识和专业化扩展的相关知识,让部分农民专业户了解林业的生物技术,生态系统功能知识,才能使农民肩负起责任,担当起发展现代林业应担当的重任,使知识从书本走向新农村建设实践。对农民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向农民进行专业技能和成果的推广,应该成为媒体、农林院校和各级政府所设种子站、林业站、果树站等技术推广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只有这样,才能使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新农村林业建设有不同的层面和视角,也就涉及不同层次的科技支撑问题。微观视角对于农民或乡村组织来说,在抚林和发展林业事业中,需要有培育、保护、经营和开发等科技知识的支撑,林业专业户还需要有接受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能力。宏观层面对于一个县或一个市的更大区域,所面对的不仅是产权分散的个体林块,而是要视其为连片的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和营建。使其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功能,全面发挥生态系统的多种效益。要实现本区域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共荣,就需要宏观层面的相关人员掌握运用林业高科技知识,用现代科学技术支撑和引领林业的建设发展。对本区域林业系统有宏观调控和把握,不断弥补本区域已有森林系统的不足。用林业科技知识和相关政策分地区、分特色、分环境等指导林业发展。既要创新也要充分利用前人的成果和科学技术,做到作为产业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作为公益事业有良好的生态社会效益。有了不同类型的林业建设定位和发展模式,具体实施中充分运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和生态知识指导农民以最小的投入争取最大的效益。

3.结束语

新农村林业建设一定要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发展林业要让农民看到收益,在长远规划中也要兼顾中短期利益,才能提高其积极性,使林业建设向纵深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周天勇.现代农业: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N].光明日报,2007.03.16(2).

[2]何兴元.应用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86-201.

[3]韩庆华.绿色制造[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9-33.

篇9

一、稳步实施基层医疗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按程序启动政府采购工作,组织项目实施。重点抓好省级云平台建设,为卫生计生业务应用信息系统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基础公共服务技术支撑。继续推进省、市两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遵循相关数据标准和技术规范,建成一个,对接一个,逐步实现省、市两级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实行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项目备案制,出台全省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市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指南、省市两级数据采集和交换标准等规范性文件,确保数据与信息平台有效对接,项目建成后能够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与利用。

二、加快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以优化医疗服务流程,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方便群众看病就医为目标,推进电子病历建设和应用,建设和完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逐步实现临床服务精细化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逐步实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动态融合,以居民健康卡为纽带,促进医疗机构之间的检验结果、医学影像、用药记录以及患者基本健康信息的交换、共享和业务协同。完善中医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突出中医药特色,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质量。

三、全面推进居民健康卡普及应用。完成省级卡管平台搭建工作并实现上下对接和数据共享。制发省级居民健康卡建设实施细则等标准规范及与金融机构合作发卡用卡指导意见,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发卡用卡环境改造。各设区市至少明确2个以上县(市、区)试点发卡,并不断扩大试点数量和规模,年底前,力争全省发卡突破1000万张,各市试点县(市、区)发卡实现全覆盖。

四、进一步加快信息惠民工程建设。推广远程医疗建设,扩大远程医疗服务规模。整合现有已建的邯郸市、沧州市远程会诊系统资源,统一接入省级远程医疗平台。探索与第三方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对接服务模式,积极推进与京、津两地远程医疗资源整合与共享,形成覆盖京津冀的区域远程医疗平台。在全省预约诊疗服务平台基础上,加快推进“健康河北”医疗惠民移动平台建设,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使优质医疗资源更加便捷高效地服务群众。各地结合本地实际,以需求为导向开展区域双向转诊、区域临床检验、区域体检等区域化新型医疗服务模式。

五、加快推进“金人工程”项目。按照有关程序,继续协调做好河北省全员人口统筹管理信息系统项目(“金人工程”项目)省级立项事宜。继续推广鹿泉市计划生育网上办事大厅等业务系统。

六、开展全省网络规划与升级改造工作。结合省级云中心建设进程,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原则,规划全省卫生计生业务专用网络,统一分配网络与信息资源。制定全省网络应用管理办法,规范用网行为,努力打造一张安全、可靠、畅通、高效的人口健康信息专用网,确保数据快捷、安全交换与传输。整合委机关局域网络,强化管理。

七、不断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强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及各业务应用系统数据安全管理,注重保护患者隐私,规范系统内部及与相关部门信息系统数据交换机制。各地要按照卫生行业重要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相关要求,组织辖区内机构开展医疗卫生单位重要信息系统备案和测评工作,全省医疗卫生机构要在2015年12月30日前完成。继续规范和推广电子认证服务在全省卫生计生行业应用。强化网络安全宣传与培训,加大督导检查力度。

篇10

关键词:风电场;道路走廊;优化设计

1 概述

风电项目地处河北省蔚县南部,位于太行山}与燕山山脉的交接地带。风电场区域范围内地形复杂、地势陡峭、山峦绵亘、沟壑纵横。按地理分布,风场区域可分为东、西两片区域,规划面积约为150km2。区域范围内风能资源总体较丰富,本风电场选择单机容量2MW的机型101台。风场区域近邻京、津,交通便利,周边有109、112、207国道、省道和县际道路与北京、宣化、阳原,以及保定市涞源县相连。风电大件设备可通过京张高速或张石高速到达蔚县,再转入“村村通”水泥路到达本风场范围。

由于本风场规划范围广、工程地质条件复杂,为了降低风电场内道路建设工程造价及后期维护运营成本,在对工程现场进行详细踏勘的基础上,结合大型设备的运输要求,对风电场建设及运维道路路线进行了统筹规划,并对局部路径进行了多方案对比优化。

2 工程地质条件

本工程区域范围内地形较为复杂,为探明区域范围内地质岩性及物理力学性质,对工程范围内地形地貌及地质岩性进行了现场踏勘及钻探采集。

2.1 地形地貌

风电场场址区多崇山峻岭,山势较陡,岭高沟深,高程在1400~2150m 之间,属中低山。顶部山丘多呈浑圆状,坡度略缓,一般在5~25°之间;局部呈陡崖发育。山上草植被发育,树木多分布在山体背阴面。基岩少,主要分布在边缘,覆盖层相对较薄,一般小于3.0m,局部沟谷地段相对较厚。

2.2 地质岩性及物理力学性质

风电场范围内山体巨厚,少部分地段基岩,地层岩性主要为灰岩、白云岩。大部分山体上部存在覆盖层,主要为粉土混碎石;山脚及沟谷地段覆盖层较厚,多为黄土状粉土,根据工程钻探结果,典型路段的工程地质条件有:粉土混碎石、碎石、强风化灰岩、中等风化灰岩、强风化白云岩、中等风化白云岩等。

3 道路规划及设计

3.1 道路技术标准

本工程场内道路在建设期主要作为风机设备运输的临时道路,主要的通过车型有大型凹形板拖车、多轴线液压板式拖车等;在后续运营时作为检修道路,主要以常规越野车为主;根据以上服务功能并结合本工程的实际情况,道路路基设计宽度为6m,道路行车道宽度为5米,两侧设土路肩0.5米;根据需要设置排水沟;道路最大纵坡为14%,在局部困难地段可以达到16%,但通过牵引车辆提供助力;道路转弯半径不小于35m。路段采用装载机或推土机拓宽平整,并用压路机碾压密实后加200mm厚山皮石面层。

3.2 道路路线规划及优化

3.2.1 总体路线规划

根据风机机位的分布情况,本风场范围道路可分为东西两个区域来规划设计,结合现场踏勘的情况,对道路方案进行了分区域专项规划,在经济、实用、安全、环保的前提下,对各区域道路进行了多方案综合论证,最终形成具有针对性道路路径规划方案,具体如下。

(1)西区(#1~#49)

西区共有49台风机,紧邻河北-山西省界分布,山西境内为已建成投产的风场,故该区域可有两种道路规划方案,方案一:河北侧方案,该方案总体规划为设备可通过京张高速或张石高速到达蔚县,再转入“村村通”水泥路,再以蔚县马铺村东的沟口为起点,向上攀升至#15机位,与场内道路相连接并到达各风机机位;方案二:山西侧方案。本风场紧邻山西侧已建成的风电场,可利用已建风电道路运输风机设备。经现场踏勘,山西侧风电场道路可与苟庄村西侧的省道S201相接,并一直延伸至省界附近到达本风场,总长度约20km,本段道路为相邻风场的进场运输道路,基本具备运输风机设备的条件;该方案上山道路均位于山西境内,道路运输条件较为成熟,但位于省外,需与路产部门或地方沟通协商。

通过对上述两个方案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方案一道路均需新建,施工工期相对较长,但该路径方案位于蔚县境内,地方协调及后续运维简便,可免去众多后顾之忧,后续施工检修方便;方案二虽可部分利用山西境内已有道路,但存在较多的不确定因素,且后续运营维护道路需绕道山西,路径较长将增大运维成本,经综合考虑,推荐方案一河北侧方案。

(2)东区(#50~#101)

本区域共涉及52台风机,根据现场勘查情况,风场道路共有两个规划方案:

方案一:运输道路从邻近已建成的甄家湾风电场接入,直接将道路主线连接到#87风机平台,与场内道路相连接并到达各风机机位;方案二:从甄家湾村南侧的112国道为接口开始攀升,到达#97风机机位,与场内道路相连接并到达各风机机位。

通过对上述两个道路规划方案的技术指标对比可知:方案一利用已建成的风场道路,可大幅减低道路的投资,从路线长度、用地面积、工程造价等方面考虑均优于方案二,且方案一路线范围内工程地质情况较好,工程风险小易于实施,故推荐方案一。

按照以上原则,对风电场道路进行了统筹规划,根据沿线地形、地貌、地质特征,灵活运用技术指标,在充分考虑平、纵、横指标优化组合的基础上,尽量实现路基土石方填挖平衡和工程量最少,并对道路的排水设施及边坡防护进行了综合考虑。

本工程经优化设计后的道路工程量约为:路线长度78.1km;土石方开挖937200m3;土石方回填843480m3;山皮石路面78100m3;管涵180道;M7.5浆砌片石边沟3000m3;M7.5浆砌片石挡土墙3000 m3。

3.2.2 局部方案对比优化

本风电场升压站位于村落南侧的台阶高地上,被一道河谷与村落分割开来,根据现场踏勘,进站道路有两个方案可供选择。

方案一:以升压站西侧已有水泥混凝土道路为起点,沿河谷的南侧(不跨越河谷)延伸,在升压站北侧回转后,向南到达升压站位置。

方案二:进站道路经由升压站北侧的村落,向南跨越河谷后一路攀爬到达升压站位置。

经综合分析,方案一进站道路沿着河谷的南侧直至升压站,长度约2380m,全为新建道路,路径范围以内地势较为平缓,道路施工方便,可降低道路的开挖及回填量;方案二经村落跨越沟谷后可达升压站,长度约2880m,该方案虽可利用村落部分已有道路,但需跨越北侧河谷,跨越及防护工程复杂,工程造价高,施工工期较长,经综合比选,最终推荐方案一。

4 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风力发电项目的大规模开发,陆上风电场正向丘陵、山区等风资源丰富但工程建设投资巨大的区域推进,风机设备具有超长、超宽、超高、超重的特征,加之山地风电场地形复杂,风电机组运输对道路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风电场道路的规划和设计作为风电场项目的“龙头”,在山区风电场建设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

文章以实体工程为依托,通过对工程现场地形地貌及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勘察分析,对风电场内道路路线进行了统筹规划,并在经济、实用、安全、环保的前提下,对道路局部路径进行了多方案对比优化,减少了土石方开挖及回填等工程量,缩短了工期,减少了投资,对类似风电场的规划和设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JTG B01-2015.公路工程技术标准[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