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读书心得范文
时间:2023-03-16 05:02: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浒传读书心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开展网上阅读,搜集相关信息
便捷丰富的网络资源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无地域局限的活教材。网络中有关《水浒传》的信息相当丰富,有介绍《水浒传》全书的,有《水浒传》人物,有《水浒传》连环画,还有点评的文章。但是,网上世界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有的是大量的冗余信息,有的是过载信息,还有的是虚假与污秽的信息。由于学生的年龄小,认识能力弱,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对任何事都充满好奇。上网之后,望着浩瀚的信息世界,觉得这也新鲜,那也离奇,不免东看看西望望,时光就在走马观花的浏览中打发了,下得网来,总是两手空空。因此,在课前,我承担了信息资料的工作,从网上搜索了有关的网页介绍给学生。
例如,《水浒传》全文:
……
这样,学生只要打开上述网页,就能上网浏览阅读了。同时,为了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阅读,我集中了学生在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课文后产生的想法和提出的问题,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
1、你对《水浒传》有哪些了解?
2、你知道《水浒传》中的哪些好汉?
3、你最喜欢哪几个好汉?为什么?
上课时,学生们带着这三个问题,在网上进行了广泛阅读。有些同学觉得这些资料还不够,还带了《水浒传》的书以及他们从别的渠道收集到的有关介绍《水浒传》的资料进行阅读。大家兴致很高,边读边议。在此基础上,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阅读情况和自己的兴趣确定了研究主题,有“我眼中的林冲”、“施耐庵与《水浒传》”、“水浒群英会”等,并自行结成了学习小组。
二、交流研究信息,小组协作学习
在这一阶段,我要求同学们根据自己小组确定的主题进行信息筛选,并对选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再进行组合和再创造。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他们时而轻声朗读,时而小声议论。有时碰到较精彩的句段或图片,同学们还会把它们摘录下来,制作成图文并茂的电子读书卡片,重点需要理解的词语、句子或段落,还特地把字体放大。有些学生把自己组的研究成果用Powerpoint制作成一组图文并茂、有动画效果和声音效果的演示文稿,有些学生用word编辑排版了一期介绍《水浒传》的专刊,有些学生则把研究成果通过E―mail发给同学、朋友……
当然,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合作交流还有些不足,我在巡视中发现后,都及时地加以指出。
拓展阅读的过程,是通过教师、学生和信息资源三者积极互动而实现的。学生之间主要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协作学习,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批判思维、探索发现精神、与学习伙伴的合作共处能力、自强和培养新世纪需要的创新型人才非常重要。当然,我们还应处理好团体协作和独立思考之间的关系,要创设独立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个人想法。教师在这里尽管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但是教师的适度帮促、适度调控还是相当必要的。如果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深入辅导、事事不放手,剥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或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参与,那么,拓展阅读就不能有效地开展。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差异出发,适度信息,适度辅导,这样,既帮助学生克服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又预留了能力发展的空间,促进了学生主体的发展。
三、展示学习成果,交流学习心得
当学生的协作学习有了结果后,我便请各小组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汇报收获,交流心得。各小组的汇报形式丰富多彩,有的小组展示了“Powerpoint”演示文稿,并且每人介绍一张;有的小组以表演的形式进行,他们把“武松打虎”的过程表演得活灵活现;有的小组将自己编排出来的文章打印出来分发给每组一份;有的小组则要求别组同学打开邮箱读读收到的E-mail;还有的小组把集体合作完成的水浒连环画展示给大家欣赏……在交流中,学生或阐明自己的观点,或赞同或批驳他人的观点,不断尝试着与他人交际,不断学习着表达,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和喜悦。
交流汇报完毕,同学们对整个学习过程作了一个反思。有的同学说:“用这样的方法学习语文一点儿也不累,一点儿也不枯燥,反而很有趣,我喜欢这样的网络学习。”有的同学课说:“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丰富了我的知识,让我了解了许多有关《水浒传》的知识,真是受益非浅。”也有的同学认为,这样的活动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参与,能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本次阅读活动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多方面的良好影响。在认知领域中,学生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用IE信息浏览和检索、收发E-mail等技术,Word编辑排版和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等技术,语言文字组织能力,数据处理和版面设计、美化等知识;在人际交往领域中,学会尊重、倾听、说服、交流和沟通;在情感态度领域中,增进了相互间的友谊,锻炼了克服困难的毅力,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可以说,这是对学生已有知识、能力的一次大检阅。
篇2
一、兴趣培养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具备了浓厚的阅读兴趣,才能步入阅读的圣殿。兴趣并非与生俱来,它需要教师的引导。因此,语文教师要利用一切时机,耐心地引导学生阅读适合他们的读物,以优美的语言、精彩的情节、完美的人物深深地吸引学生,并利用课堂有意识地把名著的精彩之处与正在学的课文结合起来,并适当布置一些家庭课外阅读,让家长密切配合,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兴趣。
二、习惯养成法
首先,读有选择。确保学生所读内容健康,体裁多样,难易适度,切不可让学生沉浸在离奇情节或鬼怪故事中。
其次,勤动笔多思考。要求做到不动笔墨不看书,读书时要用各种符号在书上圈圈点点、勾勾画画。
再次,勤作笔记写心得。对一些用得好的词、优美的语句、精彩的片断作好摘录,加以评述,读后能写心得或读后感,不求其多但求其精,长此以往必有所得。
三、阅读课类法
一是通过阅读欣赏课,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某一片段自悟、欣赏、与同学交流,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二是通过阅读表演课,学生自由组合成阅读小组,选择感兴趣的寓言、童话、小说,结合学生的阅读理解,把故事用表演形式表达出来,增强了阅读的直观性。
三是通过阅读活动课,开展专题研究活动,让学生寻找相关资料阅读交流展现,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情景联系法
语文教学中会牵涉到大量的背景知识,不讲透就会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其中涉及到的典故,也正是调动学生阅读的好机会。如在讲的《梅岭三章》时,讲到“此头须向国门悬”时,不但把“头悬国门”的春秋吴将伍子胥惨遭迫害的故事讲述一番,同样又趁机把历史内容丰富的《史记·伍子胥列传》推荐给学生。这样,课堂教学的容量大为增加,学生收获颇丰富。
五、分段承包法
有些名著比较短,学生可以挤时间细致地读完,而对于长篇名著,学生想细细品读实在有些力不从心,勉为其难了。这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分段承包,共同完成阅读名著。如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水浒传》时,把全书分为林冲和鲁智深的故事、智取生辰纲的故事、武松的故事、李逵的故事、宋江的故事等几部分,每个学生读一部分,然后利用课前几分钟让学生轮流介绍故事情节。这不但使全班都熟悉了原著,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六、巧设谜团法
中学生正处在求知欲很强、喜欢探究问题的年龄段,在介绍课外书籍的时可故意不把精彩的内容讲透,留一些悬念让学生课下解决。如在讲读《范进中举》一文时,故作神秘地告诉学生:“范进中举以后还发生了一件好笑的事,你们可以下去找来读读。”结果很多学生不但很快找到了“范进不顾母丧去打秋风”的闹剧,还饶有兴趣地读起了全书,对《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有了更深刻强烈的认识。
七、设题助读法
中考试题中频频出现涉及指定课外阅读名著的填空题。这标志着中学语文已走出了教材,走进了语文教育的广阔的天地。在平时的练习中要经常设计一些类似的题型,来帮助学生进行更为有效的课外阅读。如为帮助学生熟悉《水浒传》的人物,让学生找出水浒传108将中的三位女将,找出原来是军官后来被逼造反的将领。学生在查找答案的同时,基本上也把原著速读了一遍。
八、环境营造法
形成读书的好风气是很重要的。可利用一切可利用空间,开设读书廊、文化厅、阅览室,张挂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在教室里为每一个孩子开设小“书柜”,把自己喜欢的书、报刊装进书柜,保证资源充足并不断补充新货源。另外,班级布置“读书园地”“展示平台”,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篇章、段落或读书心得加以展示,以便互相交流。
篇3
关键词:名著阅读;兴趣;计划;联系;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165-01
新课标下,名著导读板块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初中生要具有一定的独立阅读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能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课标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课本也明确推出了每学期阅读的两三部名著。为实现好此目标,搞好名著阅读教学无异是一项有力举措。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选编的名著有一个突出的特点:侧重经典,讲求丰富。如《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格列佛游记》是国外文学艺术的典型佳作。侧重经典,便会使学生的阅读有一个高起点,对学生终身的阅读习惯、阅读品味会产生良好的影响。教材名著导读还对多民族、多国家、多地域的不同风格作品都有涉及,小说、诗歌、科普作品、散文等不同题材的作品都在新教材的推荐之列,内容丰富多彩,每一部书都是一个世界。因而,有序有效推进名著阅读指导,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意义非凡。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效率呢?
一、培养学生对名著产生兴趣
初中的学生对于名著,大多数涉猎较少。我们要做的第一步是让学生对名著感兴趣,教师要精心组织培养:
1.讲一些中外名人成长的实例。中外好多名人的成长与他们青少年时期爱读名著有密切关系。比如学生们都非常喜欢冰心奶奶的文章和诗,可是他们并不知道,冰心在七岁时就开始苦读《三国演义》《聊斋志异》《西游记》等;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黑塞,其阅读生涯则是从《鲁滨逊漂流记》开始的,他经常一坐就是几个钟头,一摞摞的书都被他啃了下来。实例是鲜活的,其感染力不容忽视。
2.通过播放影视片段,有效地刺激学生的视、听觉等感官来激发兴趣。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结合课本内容的需要适时进行播放,可起到很好的渗透作用。
3.抓住一些精彩情节讲行渲染?,惹起学生的阅读欲望。?如讲讲《水浒传》中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花和尚倒拔垂杨柳”,《三国演义》中的“大意失荆州”等情节,效果肯定不错。
4.降低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教师引导学生明白名著并不是高深莫测,我们初读时不一定要把什么都读懂,只了解其主要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就行,然后根据情况选择再精读的地方。总之,教师要有意采取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名著的习惯。
二、引导学生制定阅读名著的计划
名著阅读计划至关重要,教师应定期了解学生的计划情况,并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学生阅读名著的成效。
1.制定学年计划。七年级阶段:主要阅读一些浅显易懂的童话、寓言作品,以及一些篇幅较短的文学名著。(如《伊索寓言》《繁星·春水》《安徒生童话选》《童年》《海底两万里》《爱的教育》),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八年级阶段:尽量阅读一些长篇文学名著。(如《水浒传》《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骆驼祥子》),指导学生写一些读书笔记,积累语言,提高写作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并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九年级阶段:进一步指导学生阅读长篇名著《格列佛游记》《儒林外史》《呐喊》《简爱》。掌握阅读名著的正确方法,学会揣摩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制定每学期的阶段阅读计划。这种计划更要注重实效,尽量多的结合课内内容的需要,教师做好学生的阅读记录、指导检查,同时可在教室组建读书角,组织进行阅读评比,心得展示。敦促学生顺利完成阅读任务。
三、设题、考试介入名著,加强课内课外联系
学生总觉得阅读经典名著会影响考试成绩,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想法。近几年我市中考试题涉及名著就是一个明证,好作文也常常引用名著也说明了这一点。在平时的练习中,设计一些习题可帮助学生有效阅读,如在阅读《骆驼祥子》时,我设计题目:“你喜欢虎妞吗?就一两件事说说理由。”;如阅读了《水浒传》,我设题:“让学生找出水浒108将中的三位女将。”学生在查找答案的同时,基本上也把原著又跳读了一番。每次的质量检测考试中,也考查一下学生对所推荐的经典名著的阅读,并把它计入学生的学期成绩。因为有了分数的诱惑,学生也就会去阅读这些经典作品。教师的考查,会给学生一种无形地敦促。
四、举办“阅读沙龙”、辩论会、实行“阅读之星”评选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篇4
关键词:课外阅读;诵读篇目;读书笔记;名句名段;社会进步
今天春风和煦,天气晴朗,我们东鲁联校所有语文教师及各小学校长来到徐庄小学,参观了这里的校园文化;翻阅了徐庄小学师生的读书笔记及各种资料;观摩了任玉红老师的课外阅读课;欣赏了孩子们的阳光大课间与读书活动展示。这是在参加了3次县级现场会的基础上,我们乡镇自己的现场会。可以看出,只要我们努力,我们本土的现场会效果并不差。
一进校园,就让我们感到惬意舒适:道两旁的龙爪槐生机勃勃、枝繁叶茂;乳白色的教室外墙底部粉刷了一米多高的黑色围裙,这里留有孩子们发挥想象,任意涂鸦的一幅幅作品。徐庄小学有关课外阅读的一些翔实材料,整整齐齐地分类摆放在学校会议室里。实实在在地说,我们联校师生读书笔记记得不够好。徐庄小学徐校长是个多面手,在语文方面有专长,读书笔记在我们乡镇是比较好的。
任玉红老师课外阅读课,给我们启迪,引发我们思考。课程表上安排,要求我们上课外阅读课,这课到底该如何上?我们的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课文教材的编排来选择课外阅读的内容,比如,刚学完《水浒传》中的故事,可安排孩子们这段时间看《水浒传》,看完后抽一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谈读书感受,如实在谈不出,能讲部分水浒故事也可以。低年级的学生如果学到童话故事,可以让学生留意课外的童话故事,然后开一个“童话故事擂台赛”。我们可以在班级内开展古诗背诵比赛,如果想搞专题,也可开展《走近李白――古诗背诵比赛》活动,让孩子们既背诵了古诗,又了解了诗人。总之在孩子们的黄金背诵时期,别耽误了我们的孩子,让他们多看些东西,多记些内容,多学点本领。
在课外阅读方面先说教师:教师首先要有自己的读书计划,本学年要读哪些书,哪方面的书;再就是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可抄名句、名段,也可写作者生平与自己的感悟。写了成篇的读书心得与感悟,要与大家共享,把它放到学校的博客上,让教师都能看到。对于优秀作品,我们就向《莘县教育》《山东教育》等刊物积极投稿,只要我们坚持,不远的将来,我们的文章就会发表在《莘县教育》,甚至国家级重要期刊上。
再说学生,由于我们各学校条件有限,都没有阅览室,这就要求我们利用好班级图书角。每学期要求学生利用自己的零花钱买2~3本课外书,在读书方面我赞成鲁迅先生的话:读书好比酿蜜,采得百花酿成蜜。要让学生看自己喜欢的书,看各种各样的书:故事、童话、小说等等都可以,不局限于小学生作文。学生带来自己喜欢的书,老师负责给这些书登记好书名、定价并编上号,找好图书管理员,学生课下可随意借阅,看完一册,还上再借。提醒学生要注意保护图书,弄丢弄坏要照价赔偿。期末对本学期的读书活动进行总结,评出“读书之星”“故事大王”,让学生把这学期自己的图书带回家,丰富家庭藏书,并根据“亲子共读”与家庭藏书的情况评出本学期的“书香家庭”。学生有书可读了,也有时间读书了(我们要求每周至少一节阅读课),再督促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可记最近读的一本书的作者生平、故事大致内容、好词佳句、从这本书中学到的生字新词及自己的读书感悟。平时家庭作业可以布置一些课外阅读,让家长在其读后写上一句鼓励的话。我们的老师可以每周检查一次学生的读书笔记,发现闪光点,写上一句肯定的话及批阅日记。要记住读书笔记最好用软皮本,用完一本让学生放好一本,让读书笔记见证学生的成长历程。
此项读书活动长期坚持下去,等到学生毕业时,已读了几百本甚至上千本的书,这与只读了十几本教材的学生,能相提并论吗?我们这样做了,我们努力了,我们坚持下去了,我相信我们学生的语文素养肯定会提高。读书使人明理,从大的方面说,读书可以促进人类的文明,社会的进步。从这方面说,我们就是社会的功臣,何乐而不为?
参考文献:
篇5
【摘要】小说研究性阅读教学一方面要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重点,重视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交流、分享,以期学生能在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方面对文本有较高、较准确的把握;另一方面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探究型的阅读能力,灵活地处理教材,创设情景,探究问题,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研究性学习,以让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运作状态,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关键词 阅读主体性;审美独创性;创设问题;合作探究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一种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学习方式。它主张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知识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探究者和建构者。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探究能力,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当的问题来研究。研究既可以是个体的学习,也可以是集体的协作、讨论、交流。同时教师适当的提供指导与帮助又是必要的,尤其当学生在思维活动过程中出现断层的时候,教师应及时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方法,引导学生走出困惑。这种阅读教学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特征的具体体现。
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课标”对小说的要求是考查学生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小说在语言、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可读性都很强,研究性阅读能否顺利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培养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而小说较之其他文体更适合成为学生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的载体。学生若是能以小说为载体,在研究性阅读方面取得较大的收获,那么他们就能对小说的语言、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分析等方面有更深入的认识与体会,进而将小说的研究性阅读方法带入到其他文体的学习,从而全面提高个人语文素养,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和建构者,这也正是研究性学习的宗旨所在。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小说研究性阅读教学一方面要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重点,重视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交流、分享,以期学生能在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方面对文本有较高、较准确的把握;另一方面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探究型的阅读能力,灵活地处理教材,创设情景,探究问题,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多角度的、有创意的研究性学习,这样能让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运作状态,有助于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去年笔者有幸参加了市片段教学示范课展示,回校后将示范课《智取生辰纲》的片段教学内容在课堂阅读教学方面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智取生辰纲》节选自《水浒传》第十六回,主要讲述了一个两路英雄斗智斗勇的故事。小说通过人物行动、语言的描写刻画两组人物形象:一组是以杨志为首的押送队,一组是以晁盖为首的八位好汉。本篇课文的教学应让学生明白,分析把握人物的性格是解开杨志失败的原因之一,也是鉴赏小说的基本途径之一,更是本篇课文教学的重点;但由于小说涉及的人物众多,课文节选部分对杨志押送生辰纲之前的故事又未作必要的交代。倘若有学生没有完整阅读过《水浒传》,那么仅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就容易导致学生在人物形象的感知上是零碎的、不完整的,也不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为此笔者在教学设计上另辟蹊径,以求有所突破和创新。
一、激发学生阅读鉴赏小说的兴趣,回归阅读主体性,触摸作品的主体灵魂
吕叔湘先生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名著阅读。但是我校地处城郊,许多来自农村地区的农民工子女往往存在社会视野偏窄、经济购买能力低,家无藏书,导致他们“一无时间读书,二无书可读,三不会读书”。《水浒传》是一部古典文学名著,但多数学生还没有完整看过一遍,为弥补品读文本的不足,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学准备阶段笔者准备了大量的视频资源,利用中午、自修课播放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电视剧以其全方位的视听冲击强烈刺激学生的感官,文本内无声的语言符号被演化为活生生的场景和鲜活的人物形象,学生通过视听的感受,弥补了品读文本的不足,触摸作者的灵魂,与其发生思想共鸣,自然地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同时笔者在班级里还掀起一个“水浒英雄故事会”的读书活动,要求每个同学在每天的晨读上,要在班级讲台上讲讲自己喜欢的一个水浒英雄故事,而且不能重复别人讲过的人物,这样多数学生会有一种紧迫感,因为他之前准备的一个英雄故事可能在前一天会被同学讲到,这就得迫使越后面的学生越要通读整本名著,才能讲出和别人不同的英雄故事。讲故事竞赛把追求学问变成学生自觉自愿的行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活动结束后,很多学生对老师纷纷表示自己以前从未有过这么详细地阅读一本名著,这次体会到以前从未有过的一种读完名著的荣耀感。这样老师因势利导,引导他们自觉去看其他名著,学生就易接受了。这种让学生自己去获取,去探求,去寻觅,去掌握的阅读方式,更能让学生感受读书的乐趣,激发更强烈的读书欲望。为此,笔者认为小说研究性阅读教学就应该把尊重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朝着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的主要方向发展。它在再现研究性教学学生的主体性方面,可以归结为这么几个小点:1.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失去主体性的原因;2.要巧妙设计让学生回归阅读主体性;3.要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回归的余热性;这也就是新课标中指出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
二、发挥教师诱思探究能力,架设可持续性发展平台,追求阅读主体的审美独创性
小说是联系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个桥梁,学生阅读小说主要是依靠个体的知识储备、情感体验、社会阅历来完成的,以期和作者达到思想、情感上的共鸣。但多数学生因年龄、生活阅历上的限制,不能走进人物,导致无法从主观情感上融入作品,引感上的共鸣,从而产生继续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师要把诱思探究带到课堂上,诱思探究的核心在于学生的“思”,“思”的前提是教师的“诱”,“思”的结果则是学生的“探究”。只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就能为思维已经出现断层的学生架设起可持续性发展平台,让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得以深入,为继续研究、捕捉文本背后潜在的、有价值的信息指明方向,具体地讲就是在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学生五官并用、亲身体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从而展现阅读主体的审美独创性。那么,在小说研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诱思探究方法有哪些呢?现结合《智取生辰纲》一文谈谈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联系小说背景,创设问题情境。
《智取生辰纲》一文里,杨志在押送生辰纲的路上为何对军士要求苛刻?学生在探究这点问题时都只看到了杨志怕半路被人劫了生辰纲这点原因,至于为什么怕?多数学生是没有深究的。这时教师就要诱导学生思考:如果杨志失了生辰纲他的命运会怎么样?他为何如此看重这次押运任务?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联系小说背景,创设问题,将学生原本停留在文本的平衡的知识结构打乱,给学生提供一个连续思考问题的框架,重新激发阅读主体的审美独创性。这样学生就会跳出文本的束缚,对原著展开深层次的解读。通过细读原著、深层解读,更好地把握文章暗含的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因此,杨志对军士要求苛刻的原因很快就被学生探究出来了,即杨志本是将门之后,“封妻荫子”是杨志的人生目标。如果顺利押送完生辰纲这趟任务,他就能受到封赏,可以弥补之前丢失花石纲的过错,光宗耀祖了。
第二、抓住矛盾冲突,品味关键语句。
《智取生辰纲》一文以“生辰纲”的争夺为中心事件,采用了双线结构,押纲的杨志和劫纲的晁盖双方可谓斗智斗勇,明暗线交织。学生在分析矛盾冲突时既能看到杨志和晁盖的矛盾,也能看到杨志和众军士的矛盾,但在具体分析杨志和众军士为什么会产生矛盾时,学生的答案也仅停留在文本里提到的“如若停住,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逼赶要行”。杨志的性格急功近利、粗暴蛮横导致了内部矛盾的激化,为生辰纲被劫惹下了祸根。倘若教师进一步深究:众军士为什么不听杨志的话?杨志身为领导,为什么不能阻止众军士喝酒呢?学生的思维在这些问题上就产生了胶着状态,这个时候,教师就要以协作探究的态度参与学生讨论,通过问题组合的形式引导学生品味关键语句来解答这些疑问,如问题组合一:老都管年纪大,为何梁中书要安排他随行,岂不是累赘?老都管对杨志的态度如何?问题组合二:杨志为何怕老都管?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杨志怕老都管?这两组问题是笔者结合之前学生的回答进行筛选、整理、组合起来的。围绕这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查找、争论、探究。在仔细阅读原著,细细品味文中关键句后,学生提出了一些独创性的见解:其一,老都管是梁中书安排在队伍中监视杨志的,理由是梁中书没有完全信任杨志,梁中书是用其艺而疑其人;其二,杨志当初受命之时,曾对梁中书说:老都管“是夫人行的人,又是太师府门下的奶公,倘或路上与小人鳖拗起来,杨志如何敢与他争执得?”说明他确实对老都管心有余悸;其三,课文第2段写军健向老都管诉苦,老都管听了后说:“你们不要怨怅,巴到东京时,我自赏你。”这表面是帮杨志做思想工作,其实在表明他才是队伍中的领导;其四,老都管开始还对杨志有所忍耐,但后来就忍不住了。来到黄泥冈前,杨志对着军健“拿起藤条,劈脸又打去”时,“老都管喝道:杨提辖……”这段话就能看出他在仗势欺人。尤其一个“喝”字,说明他根本没把杨志放在眼里,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其五,对老都管的咄咄逼人态度,杨志只是说:“都管,你须是城市里人,生长在相府,哪里知道路途上千难万难!”不是以牙还牙,而是轻声细语地解释,说明他不敢得罪他;其六,杨志看到众军健都到松林树下睡倒了而喊“苦也!”这“苦也”是他置身多种矛盾之中备受煎熬的集中释放,是被官僚所逼发出的悲怆之音,是英雄无路壮志难酬的凄凉挽歌,是残酷的现实与强烈的官欲在杨志头脑中矛盾的反映。由此,我们发现当老师通过适当的点、拨、导、引后,学生的灵智就开启了,求异、求新的思想就不断地迸射出来,整堂课就充满了阅读主体的审美性。
以上仅是笔者参加片段教学后,小说研究性阅读教学方面的粗浅探索。通过这次教学尝试,笔者进一步认识到在研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使学生成为自主且自动的学习主体,同时也要能意识到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是在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发展起来的,它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给学生一个解决问题的平台,才能融会贯通学到新知识。总之,小说研究性阅读教学还有许多新的领域值得我们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李津.《智取生辰纲》鉴赏——《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第16期
篇6
这些优秀的中外名著,大多情节曲折生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时代特点,带有鲜明的文学性和人文性,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自然美、人情美、意境美,让心灵受到美的浸润与升华,值得我们花时间细细地咀嚼、品味,而初中阶段的学生身心正处于旺盛发展阶段,对未知的领域充满了好奇,思维活跃,求知欲强。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尝试以激发兴趣为突破口,重点培养学生阅读的优良品质,营造师生同读名著的书香校园。具体措施如下:
一、师生同读,平等交流
经调查,我校语文科组共有29人,将语文书后面推荐的优秀名著通读一遍的几乎没有。这一事实深深地触动了我,如果教师不先读,又如何引导学生读名著呢?这是一个要引起大家注意和思考的问题。因此,我向教师们提出一个要求:学生读一本名著之前,教师必须先读,概括出情节并写出阅读心得体会,最后在备课组会上交流,在教师层面上首先寻找一个激发学生兴趣的最佳突破口,再去引导学生读。如《童年》,大家通过阅读,真切地感受到主人公阿廖沙成长的辛酸,也感受到人性的崇高,结合时下相当部分的学生家庭变异而造成学生性格扭曲或萎靡不振的现实,于是确定了阅读这本书的主题为:面对不幸,我们至少还可以选择善良与坚强!
在名著导学课中,教师将自己阅读的感受传递给学生:阿廖沙及其母亲、祖父、祖母、小茨冈等遭受的种种不幸,是来自家庭、社会及自身性格缺陷等不同方面的,但从他们身上我们也感受到了坚强与善良,如其祖父少时在伏尔加河上拉纤绳,那段充满艰辛又不乏欢乐的日子;祖母默默地忍受着生活的种种折磨,心中却闪烁着人性的光芒,如一片平静、宽广的湖水;母亲勇敢地与祖父作斗争,争取自已的婚姻幸福;阿廖沙父亲早逝,常遭受祖父的毒打,过早地承担家庭的重任,却昂首面对,艰难前行,终于成长为一个坚强、正直的人等。
教师流畅、蕴含着感情的语句一点点地触动学生的心灵,不但指明了这本书的主旨与方向,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再布置学生去阅读,亲身去感受,而师生间阅读名著的感情交流、碰撞则贯穿始终。
二、播放名著片段,批注名著章节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寻找最佳突破口,我们尝试播放名著的精彩片段,时间大概在一个小时左右,如《汤姆索亚历险记》,播放汤姆在坟地的那段紧张有趣的情节,让学生初步在头脑中形成汤姆的形象,《格列佛游记》,播放小人国“绳上跳舞”这一经典情节等,无形中就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加强了他们心中阅读的欲望,使他们对此书的精华部分能够做到了然于胸。
这种变“被动读”为“主动读”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完全不受心理压力及不良情绪的影响,快乐阅读,他们会在课间、周末及寒暑假等一切闲暇时间去阅读,这就达到了阅读的真正目的,回到了阅读的本来状态了。
播放名著的精彩片段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而要让学生真正领悟到名著的美,就要回归文本。通过仔细品味文字,在头脑中进行再次想象与创作,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达到浸润与升华。而初中生正处于精力旺盛时期,在阅读时,常会过分追求速度,囫囵吞枣,而忽略了许多精彩的细节,在某种程度上也会丧失阅读的初衷。当然,我们不是要求每一处都要精读,而是应将“浏览”与“精读”相结合,“批注”就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式。
比较简单的批注方法为“一圈二划三评”:“圈”即对于书中传神、生动的动词、形容词、叠词、拟声词等,用“”或“”在下面标示出来;“划”即用“”将书中使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或句式较特别的句子或段落标示出来;“评”包括两种:注释性批注和赏析性批注。注释性批注即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不懂的字词意思写在左右两侧空白处;赏析性批注即将自己对书中人物形象或事件的看法、当时的阅读感受或小说的寓意、主旨等用三言两语及时写下来。
用作批注的方式阅读的段落应该是经典情节,因此,我们除了指定了一些篇章外,还印发了一些,要求学生去作批注。
如《水浒传》,108位好汉学生未必都能细细地品读及记住,我们就要求学生对描写林冲、鲁智深、李逵、宋江、武松、柴进、吴用、杨志等几个英雄的章节进行批注,如“史大郎夜走华阴县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赵员外重修文殊院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梁山泊林冲落草 汴京城杨志卖刀” “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纲”等,这就使学生能真切、完整地感受英雄命运的发展,了解他们是如何一步步被逼上梁山的。这种全书广泛浏览与经典精读相结合的方式,能较好地咀嚼书中的精华,细致感受小说的主题。
三、开设“名著欣赏课”,创设有效交流平台
读书不但是一种个体的行为,也是一种群体的行为,特别是当它上升为群体行为时,就能更好地进行交流,深化对小说的理解。而“名著欣赏课”则是一种很好的交流平台。
如为了深化八年级的学生对《水浒传》“”这一主题的理解,我校周老师设计了《林冲――谁动了你的奶酪?》,教学目标定为:把握英雄命运的转折点,理解小说的主题。课堂从探究精彩情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起因起,沿着林冲封妻荫子的人生理想,到“误入白虎堂”“大闹野猪林”等,一步步地感受林冲的个体命运的悲剧,感受“英雄末路”的悲怆、无奈,从而找到“社会的黑暗腐败”这一根源,加深学生对当时社会制度、社会现实的认识,最终深刻地理解“”这一主题。其中,有教师的提问、学生的互问、师生的对话等,抛弃了单一的考点练习,摆脱了分数的束缚,课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轻松、愉快。
这种名著欣赏课不在于节数的多少,关键是找到了能引起师生情感共鸣的突破口,使大家能畅所欲言,有话说,想说,要说!
篇7
爸爸:我小时候很爱读书,小学三、四年级把中国四大名著和很多世界名著都看完了。
我:您小时候爱读什么书?
爸爸:《西游记》、《儿童时代》、《水浒传》、《海底两万里》、《格林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巴黎圣母院》、《简?爱》等等,反正找到的书就看。
我:您的书从哪来的?
爸爸:我读的书大多是借来的,那个时候家里没有钱给我买书,学校有一位老师家里有很多的书。读书给我带来了很多乐趣,让我了解很多的世界知识。
我:通过读书对您影响最深的是什么?
爸爸:我对很多书或书中的篇章都有重读的习惯,主要是读书中的情绪、精神与思考方式。那些读书的过程,我有时仿佛是在做精神体操,有时又仿佛躺在阳光下与阳光对话。读的都是一种心境,一种精神境界,要说影响,也是无形的。
我:那么您认为自己读书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爸爸:我读书的最大收获是在不断地获得一种解读世界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只有通过不断地读书与实践才能获得。
我:那您觉得怎样读书才有收获?
爸爸:一是“不动笔墨不读书”,翻开书的同时,翻开笔记本,拿起笔,读到有体会的地方,在书边写下我的思考;二是直接摘录好的句子、段子;三是读完一本书,往回翻看,再整理出读书心得。
我:您有什么好的读书方法?
爸爸:世界之大,书籍之多,就是一个人什么事也不干,天天读书,你算一算,人的一生
又能读上多少本书呢?所以说,读书最大的方法,就是要知道选择。我读书的座右铭是,读很多书的办法就是一次读很少的书。我曾经自我限定了一些读书类别。一是常识类,二是工作类,三是时尚类,四是爱好类,五是经典类。这些类别,构成了一个人的知识骨架,知识血肉的“肥、瘦”,就全靠读书人的志趣与勤奋了。
我:您对现在的孩子读书一有什么看法?
爸爸:大多数孩子喜欢电脑、游戏,读书对他们来说是一个苦差事。生活好了。读书也少了,这是一种不好的习惯,我希望现在的孩子多读书,读好书。
篇8
一、拓展途径,促进多角度阅读
“互联网+”背景下,随着网络阅读、网络听书等新型阅读形式的出现让“阅读”突破了时空和方式的束缚。如笔者在推荐学生阅读名著《水浒传》时,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特地在班级午间广播节目中,指导学生制作了《水浒传》特辑――学生从互联网下载了单田芳老先生播讲的《水浒传》评书中最精彩的几集,模仿老先生吊胃口的手段,在播放到最精彩的故事情节时,戛然而止,不播了――让学生们“要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此时向学生推荐到图书馆借阅或者上网下载电子书籍,没几日,几乎图书馆的所有《水浒传》藏书都被借一空!很多同学则是自觉从互联网下载电子书来阅读:更有甚者下载了全套单田芳的《水浒传》评书,拷到了父母的汽车里,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慢慢品味!还有学生对三国感兴趣,笔者向他们推荐到图书馆借阅文本之外,还推荐他们到互联网下载《易中天品三国》录音资料,让他们边读边品。互联网阅读不但有方便、无纸张限制、一点即可阅读甚至可以采用在线或下载收听的解放双眼的阅读方式,而且内容上涵盖范围又非常广,有教育、小说、评书、曲艺、幽默、广播剧、学术讲坛等诸多方面。如今“互联网+”时代,阅读的方式和内涵已有了新的意义,我们教师应该适当的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的方式全方位的接触各类文学作品,拓宽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途径,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增量提质,实现有效阅读
进入初中阶段之后,阅读活动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示出来,笔者在教学中强化了阅读方面的要求,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进行严格把关。首先,在阅读的数量上提出明确要求,每学期阅读量不少于60万字。其次,在阅读的质量上也有相关要求,主要集中于中外名著、青少年优秀读物等,包括各类优秀报刊杂志。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开展阅读活动,笔者竭尽全力动员学生对照推荐阅读书目,鼓励他们从学校图书室借阅书籍,以增加学生阅读量。当然在鼓励传统阅读的同时,笔者力求将互联网的作用发挥出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下载网络评书网络听书等制作班级广播节目来营造阅读气氛,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再鼓励(推荐、帮助)学生在网络中下载相关的电子书,以及从网络中搜集许多适合青少年阅读的文学作品,在拓展学生阅读途径的同时有效地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面。例如,笔者为学生推荐《雾都孤儿》《傲慢与偏见》《复活》《安妮日记》《基督山伯爵》《红与黑》《海蒂》等国外名著时,先用下载的精彩片段在班级广播中播放,营造气氛引起他们的兴趣,然后除了鼓励学生去图书馆借书之外,就是把电子书等提供给学生课后阅读,收到了很好的阅读效果。笔者还动员学生一起上网搜索自己喜欢的文章,进行拾遗补缺,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书籍的基础上,深入到互联网的世界中,寻找自己喜欢但是手里只有电子版本的书籍进行阅读,同样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学生还可以在网上阅读适合自己欣赏目光的文章,当学生的兴趣和视野被打开之后,发现在互联网上可以搜集到很多的优秀文学作品,他们不仅对网络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度也得到明显提升。
三、培养技巧,追求全程阅读
培养初中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要重视学生阅读技巧的培养。笔者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深度阅读,特别是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的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其他一些因素,对文学作品进行有深度和全方位的解读,更加有助于学生提高阅读的深度。当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技巧,阅读的质量有了明显提升之后,他们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必定会得到提高。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围城》的时候,为了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这一部作品的真谛,笔者引导学生上网搜索作者钱钟书的基本资料,了解这一部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及其过程,从而实现深度解读的效果。学生通过上网搜索资料并在全班进行了交流活动,他们了解到钱钟书是江苏无锡人,1933年从清华大学毕业,曾经在英法留学,学识渊博、富有才华。创作《围城》这部唯一的长篇小说的时候,正值1944年,当时中国抗战还未取得胜利,钱钟书蛰居上海,亲眼见到了日本侵略者的野蛮残暴,心情忧郁,为国担忧,历经两年时间完成了《围城》的创作,创作了这部具有独特风格的讽刺小说。经过对作者资料的搜集以及创作背景的分析,互联网给了学生较为全面的信息,学生有了这样的阅读基础,对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刻画的人物形象等方面,都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在许多文学作品的学习中,了解写作的背景和创作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全面地领悟字里行间所表达出来的思想与情感。
四、即时交流,助推深入阅读
在课堂阅读指导的基础上,培养初中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与习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让学生在课外多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同时尝试自己深入思考,对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人物形象以及技巧方法等方面,进一步深入理解作品内容。笔者在平时注意引导学生开展深入的阅读活动,在活动中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和其他同学一起研究分析。在完成一部作品的阅读之后,笔者鼓励学生在网上搜索这一部作品的读后感,以及其他读者发表的意见、表达的观点,这一项活动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帮助比较明显。例如在学习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向学生推荐阅读伏尼契的《牛虻》时,笔者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以及描绘牛虻的人物形象,并上网搜索别的作者对这一部作品的阅读体会,自己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体会在论坛留言,和其他读者进行阅读体会的交流,达到博采众长的效果。经过与其他读者的交流活动,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效果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学生经过自己的阅读感悟以及网络交流活动,对牛虻的人物形象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他为了革命信仰宁愿被命运折磨,他追求真理宁愿抛弃生命与爱情,成为了坚强的化身。笔者还鼓励学生在上网过程中,加入学校有关文学作品阅读探讨的qq群微信群,与学校文学社团以及老师经常性开展交流活动,了解其他读者对各种文学作品的阅读体会,学习借鉴阅读的技巧方法。正是互联网的突破时空的特点,使得学生在围绕共同的文学爱好进行深度的思想交流时有了方便的平台,非常有助于学生增强课外阅读的兴趣度。
五、依托平台,承载集体阅读
篇9
【摘 要】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提高阅读品味和阅读效率。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找出学生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从阅读意识、阅读态度和阅读方法上端正学生的阅读行为,使得课外阅读能够长期落实,让书籍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方法论
语文教师往往建议学生重视课外阅读活动,达到增加知识储备,丰富文学涵养的目的。然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仅仅是口头的倡导并不能够让学生对课外阅读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寥寥;一些学生敷衍的阅读态度直接影响了阅读效果;也有部分学生面对汗牛充栋的书籍不知如何选择。因此,笔者建议初中语文教师开展适当的课外阅读教学工作,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真正获得课外阅读的乐趣和益处。
一、与教材相联动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都选自中外名家名篇,无论是从艺术风格、思想境界以及语言特色等方面都足以成为学生学习和模仿的经典范例。而且,教师在课文的教学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有自己的感悟心得。因此,笔者建议对教师在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籍时,可以以教材为基础,向外发散,给学生指出大致的阅读方向,使得学生能够选择对自己有益的书籍。
例如:苏教版语文课本中选入了冰心的诗歌,短小清新、自然纯真的风格与初中生那天真直率的少年心性相投和,自然会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喜爱。同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们推荐冰心的小诗集《繁星春水》,借助这四篇诗歌给学生带来的美好印象,鼓励他们继续进行拓展阅读,从而对冰心的艺术风格以及在诗歌中倾注的脉脉温情有所感悟。
此外,教材的“名著推荐与阅读环节”也向学生介绍了不少经典著作,如《西游记》、《汤姆索亚历险记》、《格列佛游记》、《水浒传》等等。这些书籍在内容上引人入胜,语言风格上或简洁、或优美,用语规范、描写得当,也非常适合学生阅读。教师可以提醒学生适当地注意这些名著,通过一些章节的试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懂得如何以好书为师,与经典为友。
二、指导学生阅读方法
有了阅读目标,还应注意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有的学生过分追求故事情节,看不懂的地方就囫囵吞枣甚至直接跳过,忽略了课外书的文学性和思想性,阅读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所以,教师可以传授学生一些阅读方法来纠正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例如:
1.好书三读:课外书籍既有清新自然的现代诗歌;也有雅致古典的传统词曲;当然也少不了不同篇幅的小说。因此,笔者建议教会学生根据书籍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果是诗词阅读,那么学生可以尽情地朗读出来,根据自己的体悟将感情融入到朗诵中,做到声情并茂。这样一来,既可以全身心地感受到诗歌的情境美;也能够体会到诗歌在音韵上具备的独特魅力。
面对小说,学生则不妨选择先浏览后精读的方式。因为小说的情节性特质,不少学生对故事的进展十分好奇,如《西游记》、《水浒传》等书籍,学生可以先尽情地阅读精彩的故事,遇到不认识的生僻字词或者不理解的字句,只要不影响整体情节,都可以标记下直接跳过。等到全书阅读完毕,再把自己标记过的部分和精彩的章节进行精读。这种二次阅读法既维持了学生对故事的热情,也保障了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
2.笔记法:笔者一直对自己的学生强调:“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笔记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方便学生对知识的重温。因此,教师一定要敦促学生养成多翻书、勤动笔的好习惯。
以《朝花夕拾》为例:作为一本经典回忆散文集,它既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样文笔优美的童年回忆;也有《藤野先生》这种平淡真味的师生情怀;还有《狗?猫?鼠》这样意味深长的锐利词锋。因此,学生在做读书笔记时除了摘抄一些语言优美的句子,更重要的是对文章言语之外的思想内涵进行品读,写下自己的读书心得或者疑问。
简言之,阅读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爱好、接受能力进行因材施教。只要坚持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阅读,就一定能够事半功倍,充分发挥课外阅读的价值。
三、举办阅读交流活动
除了教会学生怎样阅读,教师需要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明白:阅读不止是一项需要反复读、不停写的辛苦琐碎的工程,它是一件人生乐事,是一项使人获得身心愉悦的有益活动,让学生真诚地投入到课外阅读之中。而举办一些轻松的阅读活动恰恰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以上认知。
例如,笔者曾经举办过阅读分享会活动,让学生一起分享阅读《西游记》的感受。有的学生展示了自己的阅读笔记,对《西游记》中精彩的打斗场景摘录得特别多,认为作者的动作描写非常传神,不同的妖精动作不同、形态各异,使得形象栩栩如生;有的学生则对孙悟空在花果山的自由自在印象深刻,对天庭的人情冷暖做了剖析总结了孙悟空大闹天空的原因;还有一位学生甚至根据书本的描述自己为取经四人分别画了一副人物肖像。
笔者认为学生不同的做法、观念这都是喜爱阅读、分享阅读的一种表现方式。通过热情的交流还能使学生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与他人的观念交流,分析他人的观察角度,从而加深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同样,交流使得学生发现相互之间对作品阅读的共同爱好,能够产生相互鼓励的催化作用,让学生带着分享和交流的喜悦再一次投入到阅读当中,并且能够借鉴他人的观念加深自己的理解,进一步丰富自己的阅读收获。
总而言之,课外阅读教学承担着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利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职责。相信通过教师的合理指导,一定能够使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提升阅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国富.初中语文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J].校长阅刊,2007年第12期
[2]徐永红.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现状与思考[J].文学教育(上),2012年第11期
篇10
人为什么要读书?总理参加世界读书日说过:书籍是不能改变世界的,但读书可以改变人,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读书可以给人智慧,可以使人勇敢,可以让人温暖。我曾在中国政府网在线交流时说过,我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因为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读书,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读书,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读书,可以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读书,可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所以说读书应该从儿童抓起。那么怎样让读书成为孩子的习惯?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说一个人小时侯养成的习惯是非常稳固的,终生都会起作用。作为学校应该如何培养儿童的读书习惯呢?
一是营造书香氛围。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居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所以学校应该从环境建设方面入手,努力创设一个无处不“书香”、无“书香”不入的校园书香大环境和班级小环境,如学校内可以设立读报栏、墙壁文化、教室内设立班级图书角等,让学校的墙壁会说话,学校的草木能育人,优美的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呈现出浓浓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浓郁的氛围中,将读书的精髓逐步内化为自觉的人文素养。
二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弘扬国学,加强对汉语言文字的领悟。专家研究表明,一个人12岁以前背诵能力最强,属于“语言模仿期”,有模仿成人语言的本能倾向,是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在孩子们一生学习压力最轻、记忆力最好、心灵最清澈的小学,让孩子多读多背诵一些传统经典,如《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论语》等,让孩子们与历史上的古圣先贤对话,让“经典文化”浇铸“童子功”,让孩子们在经典诵读琅琅的读书声中,去感受五千年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心。
三是让阅读进课堂,就是要变“课外阅读”为“课内阅读”,将阅读确立为课程。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不同的年级安排不同节数的阅读课,让学生阅读《做人的故事》、《格列佛游记》、《格林童话》、《时代广场的蟋蟀》、《老人与海》、《海底二万里》、《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这样不仅为学生精心构筑一个温暖的阅读之巢,带领他们去感受文字世界的高雅之美,书香也像空气一样,随着一呼一吸,进入学生的肺腑,融入孩子的灵魂。更重要的是小学、中学这12年下来,胸中有万卷书,你说什么样的人生金字塔的塔基有如此坚实,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怀疑这样的人生会不壮丽辉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