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团结的谚语范文

时间:2023-03-23 10:32: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关团结的谚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有关团结的谚语

篇1

1、风大就凉,人多就强。

the wind is cool, more strong。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ays than right, more important, and。

3、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a fence three piles, three to help a hero。

4、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希望!

cohesion is strength, unity is born hope!

5、最伟大的力量,就是同心合力。

the greatest power is the collaboration。

6、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

only can allowing people wide, only thick can slide。

7、金银财宝不算真富,团结和睦才是幸福。

treasure is not really rich, unity is happiness。

8、若不团结,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

if not unity, no power is weak。

9、篝火能把严寒驱散,团结能把困难赶跑。

can fire to disperse the chill, unity can put the difficult away。

10、爬山越岭要互助,渡江过河要齐心。

climbing the mountains to mutual aid, the crossing across the river to work。

11、谁家没有个碟大碗小、磕着碰着。

who is not a small dish bowl, accidentally hitting touching。

12、谁若与集体脱离,谁的命运就要悲哀。

who if away from the collective, whose fate is sad。

关于团结的英语名言

13、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army-people unity as a people, and proved the world who can。

14、集体的力量如钢铁,众人的智慧如日月。

collective strength such as steel, and the wisdom of crowds as。

15、轻霜冻死单根草,狂风难毁万木林。

light frost death single grass, winds and difficult to destroy wanmulin。

16、百根柳条能扎笤帚,五个指头能握拳头。

the root is the wicker can broom, five fingers clenched。

17、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

ten thousand people hold the bow, shoot a recruit, recruit all in。

18、离群孤雁飞不远,一个人活力气短。

not far from the group of the lonely wild goose to fly, one energy shortness of breath。

19、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

common cause, common struggle, can make people endure all power。

20、人的巨大的力量就在这里,觉得自己是在友好的集体里面。

people's great strength is here, feel oneself is in a friendly collective。

21、五人团结一只虎,十人团结一条龙,百人团结像泰山。

five people unite a tiger, ten people unite a dragon, one hundred people unite as mount tai。

22、凡是经过考验的朋友,就应该把他们紧紧地团结在你的周围。

all through the test of friends, you should put them together tightly around you。

23、因为团结是最美的音符,拥有了最美的音符的旋律怎么会不动听呢?

unity is the most beautiful notes, have the most beautiful melodies of notes can not beautiful?

24、力戒骄傲,这对领导者是一个原则问题,也是保持团结的重要条件。

strictly avoid pride, this is a matter of principle for leaders, is also the important condition of unity。

篇2

莫学篾箩千只眼,要学蜡烛一条心。

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

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

一根稻草抛不过墙,一根木头架不起梁。

团结就是力量。

群雁无首不成行,羊群出圈看头羊。

团结则存,分裂则亡。

星多天空亮,人多智慧广。

雁怕离群,人怕掉队。

鱼不能离水,雁不能离群。

智慧从劳动来,行动从思想来,荣誉从集体来,力量从团结来。

众人种树树成林,大家栽花花才香。

多一个铃铛多一声响,多一枝蜡烛多一分光。

孤雁难飞,孤掌难鸣。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集体是力量的源泉,众人是智慧的摇篮。

莫学蜘蛛各结网,要学蜜蜂共酿蜜。

墙倒众人推。

轻霜冻死单根草,狂风难毁万木林。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土帮土成墙,人帮人成城。

轻霜冻死单根草,狂风难毁万木林。

群雁无首不成行,羊群出圈看头羊。

人心齐,泰山移。——中国谚语

若不团结,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拉封丹

篇3

柴多火焰高,人多办法好。

柴多火旺,水涨船高。

船载千斤,掌舵一人。

稻多打出米来,人多讲出理来。

滴水不成海,独木难成林。

独脚难行,孤掌难鸣。

多一个铃铛多一声响,多一枝蜡烛多一分光。

孤雁难飞,孤掌难鸣。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集体是力量的源泉,众人是智慧的摇篮。

莫学蜘蛛各结网,要学蜜蜂共酿蜜。

莫学篾箩千只眼,要学蜡烛一条心。

墙倒众人推。

轻霜冻死单根草,狂风难毁万木林。

群雁无首不成行,羊群出圈看头羊。

群众心里有天平。

人心齐,泰山移。

人和万事兴。

人多好办事。

人多势众。

人多山倒,力众海移。

三个臭皮匠,合个诸葛亮。

双拳难敌四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头雁先飞,群雁齐追。

土帮土成墙,人帮人成城。

团结加智慧,弱者胜强者。

团结就是力量。

团结则存,分裂则亡。

星多天空亮,人多智慧广。

雁怕离群,人怕掉队。

一箭易断,十箭难折。

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

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

一根线容易断,万根线能拉船。

一人踏不倒地上草,众人能踩出阳关道。

一人知识有限,众人智慧无穷。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一人难唱一台戏。

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

一颗星星布不满天,一块石头垒不成山。

一根稻草抛不过墙,一根木头架不起梁。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鱼不能离水,雁不能离群。

智慧从劳动来,行动从思想来,荣誉从集体来,力量从团结来。

篇4

2010年12月24日那天中午,我们来到了二年级十二班,准备为他们开一节名叫“团结力量大”的班会。目的是为了让小同学们了解一下团结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二年级十二班主题班会现在开始。”随着我和娇娇嘹亮的声音,班会开始了。首先,我们给大家放了一个名叫“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小故事,由于二年级同学有些字还不认识,所以我们接替他们读。同学们听完后,都意味深长地笑了。接下来,是互动时间。我们让同学们讨论讨论团结是什么?五分钟后,我们让同学们说说。一位同学起来说:“团结是如果天上掉下来了一个大馒头,一只小蚂蚁发现了,但自己抬不回去,就有好多小伙伴来帮它。”我们都笑了,多么淳朴天真的答案啊。“恩,这位同学回答得不错。”我说,“接下来,请听诗朗诵。”“团结就是力量,一朵小花集不成花坛,一滴水……”我和同学们都陶醉在这声音中。然后,我们还给同学们介绍了一些有关团结的要谚语。转眼间,就到我们今天最后一个环节——交流心得了。同学们都互相交流今天学到的知识,有的在背诵今天学会的谚语,有的在积极讨论,别提多高兴了。

一节班会课结束了,但我和同学们还沉浸在欢乐之中。这堂课不仅增加了我们两班之间的友谊,还让小同学们长了知识,真是一举两得啊!

五一小学六年级:高山上崴了脖子

作文 zuowenku.net

篇5

谚语是用简单通俗的话语概括出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体验与观察所得到的经验和教训。谚语结构固定、语义完整、内容精辟、语言生动、短小精悍、通俗易懂、感染力强。本文简述了学习谚语的重要性;分析了造成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通过大量的例子重点介绍了英汉谚语内涵差异的表现形式。分析、学习和使用英语谚语不仅能使我们学习到地道的英语知识,还能帮助我们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增强交际能力。

关键词: 语言;谚语;文化;差异

一、简介

谚语是用简单通俗的话语概括出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体验与观察所得到的经验和教训。谚语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过千锤百炼,运用各种表现方法和修辞手段,形成精炼、意味深长、铭刻人心、脍炙人口的习语。它们以最简短的形式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谚语既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学习英语谚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各国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还能使我们丰富知识、扩大视野、洞悉中西文化差异。

谚语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一个民族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以及地理历史、制度观念和风俗习惯。住在沿海一带、靠海为生的民族,他们的谚语往往涉及海上航行、经受风雨、捕鱼捉蟹;游牧民族的谚语则多涉及沙漠、草原、羊、马、骆驼和豺狼;崇尚农耕生产的民族会有许多该方面足智多谋的谚语;妇女地位不高的社会就有许多轻视、贬低妇女的谚语。不同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及丰富多彩的谚语。在几乎所有的古籍和文学作品中、在一些著作和报刊杂志上,经常出现谚语。

总之,谚语是民间流传的至理名言,措辞简练,便于记忆。谚语内容精辟,语言生动,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因而有广泛的感染力。培根说过:“谚语是一个民族天才,机智和精神的体现。”因此,学习和研究汉英谚语,对跨语言文化研究有重要意义。

二、产生英汉谚语差异的主要原因

中西方文化取向和价值观念大相径庭,导致其文化和谚语差异的主要原因有如下三个方面:

1、地理环境因素

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喜欢以史为镜,求稳定好安逸;而空间意识较弱,对新鲜和未知事物缺乏好奇心和兴趣。而西方国家大多数则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工商业、航海业发达,注重研究、探索自然奥秘。同时,海洋环境的山风海啸、动荡不安,也构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世界的个性。

2、经济制度因素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安分保守地生活。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的农业文明,这种文明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追寻“和为贵,忍为高”的处世原则。发源于爱琴海沿岸的西方古希腊文明属于海洋文明,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而且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这就使得西方人有较强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意识,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

3、意识形态因素

中国人崇尚儒家和道家思想,尊崇人际交往关系中的论资排辈和尊卑有别,三纲五常和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集体主义的团结精神和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奉献主义精神深入人心。西方国家大多以基督教为其教义,许多人相信上帝的无处不在和巨大神力,同时他们推崇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强调个人努力的重要性和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主义精神。

三、英汉谚语内涵差异的表现形式

1、

是人们精神活动的重要方面,对民族文化有一定的影响,许多英语谚语来源于西方人推崇的《圣经》。“Every man must bear his own cross”;“Every heart has its own ache”;“You cannot serve God and Mammon”;“God sends cold after clothes”等说法都于基督教有关。受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汉语也有不少与宗教文化有联系谚语,但更重视劝人行善,讲究因果报应,如“佛要金装,人要衣装”;“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炉香”;“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

2、价值观念

价值是人们思想观念和语言行为取向的指向性考虑和评价。英美价值观念强调个人主义,崇尚个人相对社会的独立自主性。“Don’t put your finger in the pie”体现的就是英美社会奉行的个人主义处世哲学,它告诫人们不要多管别人的闲事,专心搞好自己的事才是上策。而中国人比较崇尚集体主义价值观,汉语谚语也就有极其浓厚的集体主义色彩,倡导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和团结合作,注重对浓浓亲情和友情的回报,强调彼此之间的情义和义务,如“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士为知己者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

3、道德观念

道德和法律一起对社会行为加以约束,在法制不健全或法律意识淡薄的社会,道德起着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它通过家喻户晓的社会准则和行为规范,通过社会舆论,约束人的社会行为。在法制健全或法律意识较强的社会,人的社会行为主要受法律约束的同时,道德约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西方传统道德观念的也反映在了各自的谚语中。汉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相似的英语谚语有:“A lazy youth,a lousy age”;“No bees, no honey; no work ,no money”等,鼓励年轻人要勤劳而不要偷懒。汉语有“骄字不倒,前进不了”;“自夸没人爱,残花没人戴”;“火要空心,人要虚心”;“满招损,谦收益”等;相似的英语谚语有“Humility often gains more than pride”;“When the well is full, it will run over”;“Self-praise is no recommendation”;“Pride goes before and shame follows after”。汉英语中有些谚语反映了中国和西方大致相同的交友观念和态度。英语“A friend is not so soon got as lost”类似于汉语的“交一个朋友千难万易,得罪一个朋友三言两语”;“A faithful friend is hard to find”类似于汉语“朋友易得,知己难求”。

但是在西方文化中,个人的利益总是超过其他利益,朋友相对自己是次要的,甚至会带来不利,有这样的英语谚语:“Love your friend,but look after yourself”;“Friend are thieves of time”。而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自身利益与国家、集体、家庭、朋友的利益比起来是小利益,甚至提倡为了国家、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因此有:“士为知己者死”;“与其有十两黄金,不如有一个知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谚语。

4、历史文化

英汉谚语中,有些词汇或说法与其历史文化息息相关,了解相应的历史背景,对于正确把握谚语的意义显得十分重要。英语“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is sure to appear”或“speak of angels and you will hear the their wings”意思接近于汉语“说曹操,曹操到”。前者带有浓厚的西方宗教色彩,而后者则与历史有关。英语谚语“Don’t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类似于汉语“要贩槟榔到广东”,二者都表示“勿多此一举”之义,但各自的背景不同。

此外,英语和汉语之间虽具有相似的谚语,但两者之间有些来源于生活,有些来源于历史,不能直接对号入座。例如,“Men leap over where the hedge is lowest”近似汉语谚语“雷公打豆腐,专拣软的欺”,前者源自生活,后者源自神话。又如,“Don’t be a dog in the manger”?类似于汉语谚语“别占着茅坑不拉屎”,前者来源于寓言故事,后者来源于实际生活;英语“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类似于汉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但是前者是从实际生活出发,而后者却是源自历史传说。

5、审美习惯

受不同民族个性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审美习惯与审美情绪。在英汉谚语中,虽然都常常借用动物来喻指各种不同类型的人,但不同国家的人民对一些动物的感彩和认识却不尽相同,甚至截然相反,尤其是Dog一词。英美国家的人们喜欢狗并常以Dog来自称或互称,却不含卑劣之意,有“Every dog has its day”;“you are a lucky dog”等说法;而狗往往使中国人联想到令人厌恶的东西,如“的”,“狗急跳墙”,“狗改不了吃屎”等说法。

汉英人对待年龄的态度大相径庭。英美国家的人们对于年龄讳莫如深而中国传统观念认为,老年人意味着老资格、老经验,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莫到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等佳句。

英汉审美习惯的不同还体现在谚语比喻修辞格中喻体选择的差异上。如,“A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the net”与汉语“抓到篮子里便是菜”;“To cry up wine and sell vinegar”与汉语“挂羊头,卖狗肉”;“Love me ,love my dog”与汉语“爱屋及乌”;“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与汉语“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等反映了英汉民族的不同审美习惯。

6、生产生活经验

各族人民在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斗争经验和生产斗争经验,这些经验反映在各个民族语言的谚语中。从生产经验来说,中国人民积累了许多关于农、林、牧、渔的丰富经验,相当一部分成为众所周知的谚语。如“立春之日,百草发芽”;“清明谷雨两相逢,浸种耕田莫迟延”;“要想豌豆肥,多施草木灰”;“选好一粒种,增产千粒粮”;“芝麻是个怪,又怕雨来又怕晒”;“立秋一场雨,遍地是黄金”;“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英语中这样的谚语相对少些,如“A snow year ,a rich year”;“Cast not a clout till May be out”;“Experience is the mother of wisdom”。

四、结语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汉英谚语记载和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大量生产生活经验,但是两种民族既有相同的经验,又有不同的经验;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汉英两种语言的谚语在各个方面均有同有异,大同小异。在学习和使用谚语时既要知其同,发挥共同的优势,又要辨其异,做到相互补充。在文化上,谚语既反映人类共同的认识,又反映民族文化的差异。谚语内容有些正确,有些错误;有些新鲜,有些陈旧。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正确把握这两种谚语必须建立在多其文化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准确理解其蕴涵的哲理及幽默,准确理解和把握文化谚语丰富独特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周锡卿:英汉谚语词典[M],北京出版社,1984。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篇6

关键词:维吾尔谚语 树 文化

中图分类号:H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049-02

谚语作为人类的一种语言文化现象,全世界的各种语言中几乎都有富含哲理的“现成话”,《辞源》中解释说,谚语是“长期流传下来文词固定的常言”。《现代汉语词典》则解释为“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深刻的道理”。因此,负载着大量民族文化信息的谚语既是古今词汇宝库中的瑰宝,又是凝聚民族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所有认知领域的成果,映射出各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所以,作为民族之林中的一员的维吾尔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成的谚语也同样反映了维吾尔族独特的民族文化。

1 树是维吾尔人的情感寄托

元虞集《道园学古录》卷二十四载《高昌王世勋之碑》记述了维吾尔人先世的传说,皆为树生人的故事,这明显说明大树曾是突厥,维吾尔祖先源出之根本,大树即维吾尔人的始祖神,人们因此而对之叩首膜拜。至今,维吾尔人仍有拜树求子的习俗。人们向大树祈子是视其为男性生殖神,不孕之妇到树林中过夜便能得子,英雄玛纳斯和阿勒帕米斯的母亲都是在林中独居求得妊孕的。由此可以看出,树作为维吾尔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来已久,树已经成为了维吾尔人的情感寄托。维吾尔谚语中也说“不能生育孩子,却去寻找摇床”,摇床的制造中就含有对树木的崇拜之情。在长期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中树不仅是维吾尔人崇拜的对象,也象征着维吾尔人的美德,体现着他们的人生哲理。

1.1树――信仰的寄托

1.栽树会积德,不栽树会遭

Orman sal an savab , salmi an azab(tapar)

2.不要和伯克较量,不要和大树摔跤

B?藓g bil?藓n eli?蘩ma, ?挢?藓r?藓 bil?藓n ?beli?蘩ma.

3.有树林的地方没有灾难

Orman bar j?藓rd?藓 bala joq.

维吾尔人先后信仰过很多宗教,如萨满教,摩尼教,景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其中现在大多数维吾尔人信仰伊斯兰教,因此伊斯兰教中重视自然环境保护认为真主创造了万物的思想深深的影响着维吾尔人。从以上谚语中,我们可以看出,树在他们的信仰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他们将自己的平安寄托于大树,认为树力大无比,不可与之摔跤,甚至认为栽树就是做好事,积德。树已经成了他们信仰的一种体现,一种寄托。

1.2树――美德的象征

1.独树不成林,国和不可破

Jal uz ?挢?藓r?藓 orman bolmas, inaq ?藓l v?藓jran bolmas

jfl uz ter?藓k boxtan bolmas.

2.树干难折,树枝易断

?挢?藓r?藓x oli?挢in sonmas, ?蘩exi?挢in sunar.

3.为杨树流汗,可以收获甘甜

T?藓r?挢im ter?藓k, uni?耷?挢in ?biqti kez?藓k.

4.年轻时建果园,美名永流传

Ja?蘩aliqi?挢a ba ?藓ts?藓?耷,nami?耷 ?尴?bm?藓s.

5.爱家乡的男人好比有树荫的大树

Jyrt s?尴jg?藓n ?藓r-sajsi bar ?挢?藓r?藓.

6.没有爱的心好比不结果的树

Muh?藓 bb?藓 tsiz k?尴?耷yl mevisiz.

7.无知的人好比不结果的树

Bilimsiz ki?蘩i-mevisiz ?挢?藓r?藓。

在人类文化中,因为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不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有不一样的美德衡量标准。维吾尔人视和谐、团结、勤奋、有知识、有爱心的行为为美德,这在谚语中就有体现。如例1、2中说国家和谐,人民团结,国家就不易衰败。例3、4中说勤劳不仅可以收获甘甜,还可以名垂青史,鼓励后人辛勤劳作。例5、6中说做人要有爱,有爱心,要爱祖国爱家乡,要像大树一样用自己的树荫和果实来服务社会。维吾尔族也是一个重视人才教育的民族,不管是以前的宗教学校,还是现在正规学校对学生的培养都体现着维吾尔人重视知识的教育观,这一点在谚语中也有体现,如例7。

1.3树――人生哲理的体现

1.没打杈的树上桠杈多

Putalmi fn ja a?b putaqliq.

2.十年育树,五十年育人

A?挢em ?藓llik jili?挢a jetili?挢u,?挢?藓r?藓?b on jili?挢a.

3.慢走的已翻过高山,快跑的还留在果园

Asta jyrg?藓n ta a?蘩ar,jygyrg?藓n ba a?蘩ar.

4.灾难不在树上,在人的身边

Bala-qaza ?挢?藓r?藓?b be?蘩i?挢a ?藓m?藓s,a?挢?藓m qe?蘩i?挢a.

维吾尔人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取譬设喻,以此体现维吾尔人长期总结的人生哲理,他们以树生长的品性,以育树的经验为本体喻指人生哲理,如例1是讲人要教育才能成才,例2就如同汉语谚语中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讲育人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例3是讲欲速则不达,例4是讲灾难会远离小心谨慎的人而跟随粗心大意的人,因此人们做事应认真细心。

2 树是维吾尔人生产生活的依托

2.1植树造林成为了维吾尔人的财富来源

1.树林是钱,日子似花

Orman ?挢eg?藓n pul,kyny?耷 bolar gyl.

2.有四十座果园,有何可愁?!

Qiriq be im bar ,nemi?挢in emim bar ?!

3.家住林中,用柴不愁

?尴jy?耷 orma?耷?挢a bolsa ,otun?挢in ?藓m jem?藓js?藓n.

4.栽了树苗常修剪,长成笔直房梁柱

?Dirim qojsa?耷 putap tur,tyz lim alis?藓?耷.

维吾尔人大部分生活在祖国的西北边陲――新疆,这里地形特殊,深居内陆,有着全世界第二大沙漠,维吾尔人则居住在沙漠边缘的绿洲中,这里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土壤贫瘠,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为了生活,维吾尔人选择了种树。树的全身都是宝,因此,树就成为了维吾尔人重要的财富来源。

2.2植树造林成为了维吾尔人的生活习惯

1.伐一种十

Birni k?藓ss?藓, onni tik.

2.建房建高处,栽树栽洼地

?尴jni egizg?藓 sal, k?尴?b?藓tni p?藓sk?藓 sal.

3.桃树种给自己,杏树种给孩子,梨树种给孙子,核桃种给重孙

?蘩aptul qoj ?尴zy?耷g?藓,?尴ryk qoj bala?耷 a,amut qoj n?藓vr?藓?耷g?藓,ja?耷aq qoj ?b?藓vr?藓?耷g?藓 .

4.若要延年益寿,就要树木环四周

Uzartqu?耷 k?藓ls?藓 ?尴mry?耷ni, orman a ?bymg?藓 .

据统计,我国的干旱半干旱区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47%,而新疆干旱区面积占全疆总面积(165万平方公里)的73%。新疆的绿洲面积仅为14.76万平方公里,占新疆土地总面积的8.89%。在新疆可供人们生存的土地面积是非常有限的。对于终年从事种植业的维吾尔族来说,绿色即生命,即希望。因此,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为了改善环境,防治荒漠化,他们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意识。年轻时,拼命种树总结种树经验,告诫自己的子孙要爱护树,年老时,和儿孙们坐在一起享受着丰盛的果实。他们除了努力种树外,在日常生活中还养成了经常观察树的习惯,把树木视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谚语既是一种语言艺术,又是民族民俗文化的百科全书,他既反映了人们的真实生活状况,又镜射出了一个民族丰富的文化蕴含。维吾尔人受着传统树崇拜和伊斯兰教信仰的影响,同时又受着新疆特殊自然环境的影响,形成了维吾尔独特的树文化,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因此,要了解维吾尔的树文化,只有综观他的历史与人文,才能准确剖析和把握这一文化的精髓,作为透视维吾尔文化内核的百科全书――谚语,将是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和认识这一文化内核。从而对树文化有个全新的认识,这对正在面临着环境破坏危机的我们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借鉴和弘扬,也对我们探寻多元一体文化和谐共生发展之路具有很好的启示,同时也对民族文化的交流有着积极地作用。

参考文献:

[1]华锦木.维吾尔谚语中的地域文化探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3).

[2]陈冬季,蔡宇知.西域文化论稿[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9.

[3]马启成,丁宏.中国伊斯兰文化类型与民族特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4]贺金瑞,熊坤新,苏日娜.民族伦理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5]阿布拉江・.从文艺遗产看维吾尔人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伦理思想[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7,(5).

[6]张昀.维吾尔族的绿色观阐释[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2004,(3).

[7]《维吾尔民间文学大典》编委会编.维吾尔民间谚语[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8]马俊民等编译.对照维吾尔谚语[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

篇7

论文摘 要:本文重点分析了英汉习语文化差异的主要根源。这不仅有助于准确理解和把握文化所赋予英汉习语丰富独特的内涵,了解不同文化中语言的民族性特色而且还将有助于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牢固掌握英汉文化背景下的习语和语言特色的不同。 

 

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英语阅读的过程中,由于阅读材料的广泛,以及中英文化的差异,造成了学生在理解上的障碍。作为英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一些习语,而且更要引导学生了解习语的形成。对习语的理解直接影响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因此,帮助学生了解中英习语在文化上的差异,对学生提高阅读水平是很有帮助的。 

习语,即习惯用语, 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习语范围很广,通常包括成语、谚语、格言、俗语、典故和俚语。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作为一种语言,习语的独特魅力在于它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既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共性又反映了其个性。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信息。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对比研究: 

1. 生存环境的差异 

习语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它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居住在沿海一带,靠海生活的民族,其谚语往往涉及海上航行、经受风雨、捕鱼打捞等。而游牧民族的谚语则多涉及沙漠、草原、牛羊、骆驼和豺狼等。例如: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四面环海的英国渔业十分发达,因而,英语中出现了大量有关航海的习语。如: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plain sailing一帆风顺;between the devil and deep sea进退两难;feel under the water感觉不适。 

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有很大比例。因此习语很大一部分与农业有关。例如:“挥金如土”,“瑞雪兆丰年”,“拔苗助长”,“顺藤摸瓜”,“瓜熟蒂落”,“斩草除根”,“解甲归田”等。 

另外,就地理位置而言,中国地处亚洲大陆,地域辽阔。由于地域条件的差异,导致英汉两个民族对“东风”与“西风”的理解截然不同。在汉语中“东风”常是褒义词,东风吹后大地回春、万物吐绿,象征着蓬勃生机。而“西风”常是贬义词。“西风凛冽”,象征着荒凉。如“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在英语中,“东风”与“西风”的象征意义与汉语恰恰相反。西风从大西洋吹来,吹绿了英伦诸岛。雪莱(p.b.shelly)在ode to the west wind(《西风颂》)中讴歌了预示着革命风暴即将到来的西风,表现了他称赞人类美好未来的乐观态度。而东风从欧洲大陆吹来,正如中国的西风。如“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seen him, standing blue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charles dickens).”因此对中英地域差异的了解,也有助于学生对西方文学的理解。 

2. 习俗差异 

 英汉两个民族的习俗差异表现在不同的生活习惯上。英汉习俗差异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例如:“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丧家之犬”,“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虽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绝大多数没有贬义。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 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 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 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top dog (优胜者,左右全局的人);a gay dog(快活人);a sea dog(老练的水手) 等等。而恰恰相反的是,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份;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如此看来,汉语中一些动物的形象与英语中一些动物的形象在某些方面差距实在太大了。不了解其文化意象将可能引起误解。可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习语背后体现的社会习俗和文化意象是非常必要的。 

3. 宗教信仰不同 

宗教对各民族的历史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有些习语带有深厚的宗教色彩。英国长期以来深受希腊、罗马和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而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是佛教和道教。宗教信仰上的差异在习语上也有明显的反映,例如:as old as adam直译是“与亚当一样老”,因为亚当是最早的人类,这一习语译为“很久以前的,极古老的”;not to know someone from adam从字面意义上来看是“不知道某人与亚当有什么区别”,同样,由于亚当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位,没有什么人见过他。所以,这个习语的意思就成了“完全不知道(他是什么人)”;to raise cain译为“惹恼该隐,大发脾气,找麻烦”。亚当和夏娃的长子该隐是个性情狂暴,容易发怒的人,由于耶和华看中了亚伯的供物,而没有看中他的,该隐为此嫉妒,杀死了弟弟亚伯,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谋杀者,因此该习语表示“大发雷霆”;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意为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英语中具有宗教文化代表性的词,如cross和god的运用就很常见。例如,谚语“every man must bear his own cross(人人都得背自己的十字架)”中,cross一词指的就是耶稣基督殉难时所背的十字架,谚语借此喻指人人都得肩负生活重担、忍受生活中的苦难。具有宗教色彩的cross一词在英语谚语中的用法很多,又如:“the cross on his breast and the devil in his clothes(十字挂胸前,鬼魅藏心间)”。此外,英语谚语常用god来指代“人类的主宰”,例如,“god sends cold after clothes(人们需要啥,上帝就给啥)”,等等。宗教文化在英语中留下了浓重的痕迹。《圣经》是犹太人和英美等西方基督教国家的一部圣书(the great book),它蕴含了丰富的宗教和文化内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圣经文化。英语习语中,有不少是来源于《圣经》的。例如,谚语“every heart has its own ache(各人有各人的苦衷)”就是来源于《圣经•旧约•箴言》中的“every heart knoweth his own bitterness”一句。再如,谚语“forbidden fruit is sweet(禁果分外甜)”语出《圣经•创世纪》关于夏娃在伊甸园偷吃智慧果(即禁果),惹恼上帝的故事。又如,谚语“when the sun rises, the disease will abate(太阳东升,疾病减轻)”也是出自《圣经》:据说犹太人的始祖亚伯拉罕(abraham),他脖子上本来挂着一块宝石,病人只要看它一眼,便立即痊愈。阿伯拉罕死后,上帝便把这块宝石放到了太阳上。谚语“you cannot serve god and mammon(不能既侍奉上帝又侍奉财神)”也是出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mommon是财神,spenser和milton都把财神作为贪财、吝啬的化身。此谚意思是说“信神者不能贪财,必须在虔诚和世俗之间做出抉择。因为虔诚和世俗是互不相融的”。以上这些谚语与《圣经》中的说法或教义息息相关。宗教(以基督教为主)在英美国家占有重要地位。

相比较而言,中国虽然也有佛教、道教等教派,但长期以来,儒家思想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中占主导地位。即便如此,汉语谚语中也有不少是与宗教文化联系在一起的。例如,谚语“佛要金装,人要衣装”;“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平日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等就与佛教有关;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则与道教有关。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汉语里便随之出现了一些来自佛教或与其有关的习语。如:“回头是岸”;“借花献佛”;“在劫难逃”;“大慈大悲”;“不看僧面看佛面”、“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同样,道教对我国文化也有很大的影响,汉语中有一些习语直接或间接源自道教。如:“灵丹妙药”;“脱胎换骨”;“回光返照”;“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又如,同样是afterlife一词,中文意为“来生”;“来世”,指人的生死轮回;而西方基督教无此概念,所以其英文含义为“人死后的那段时光”。 

4. 历史典故背景 

英汉习语中,有些词汇或说法与历史文化息息相关。因此,了解其历史背景,对于正确把握谚语的意义显得十分重要。典故是利用神话、寓言、传说、历史故事或历史人物的词语构成的语句。典故都具有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源自希腊神话的achilles heel使人联想到“唯一致命的弱点”。achilles heel“阿喀琉斯之踵”讲的是这样的故事:阿喀琉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名英雄。小的时候,阿喀琉斯的母亲提着他的脚后跟把他浸入水中。使他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无懈可击,唯独他的脚后跟因被他母亲抓着而没能浸入水中,后来在特洛伊战争中他的死敌用一支毒箭射中了他的脚后跟——全身上下唯一能致他于死地的地方,使他在悲愤中死去。因此,“阿喀琉斯的脚后跟”便成为一个人致命的弱点或某一事物的要害部位的代名词;cats paw直译为“猫爪子”,源于《伊索寓言》,用来比喻“被人当作工具使用的人”或“受人愚弄的人”;

between scylla and charybdis 译为“进退维谷”,出自荷马史诗;pandoras box直译为“潘多拉的盒子”,意为“无穷的灾难”。 

汉语中的习语和成语主要来源于浩如烟海的中国经传典籍、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例如 “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守株待兔”;“愚公移山”;“黔驴技穷”;“刻舟求剑”;“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画龙点睛”;“精卫填海”等出自神话传说。这些成语、习语充分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古代文化。 

英语“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is sure to appear”或“peak of angels and you will hear their wings”意思接近于汉语“说曹操曹操就到”,然而前者带有浓厚的西方宗教色彩,而后者则与历史有关。英语“love is blind ”源于西方神话中古罗马爱神 cupid或古希腊爱神eros(the blind god),其对应的汉语为“情人眼里出西施”,带有明显的汉族历史文化的痕迹。英语“the bread never falls but on its buttered side”类似于汉谚“人倒霉,吃豆腐也塞牙”,但二者去反映出不同的生活习惯。英语 “dont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类似于汉语“要倒贩槟榔到广东”,二者虽然都表示“勿多此一举”之义,但各自的背景不同:newcastle是英国靠近产煤地的一个煤港,而广东则为中国南方热带省份,盛产槟榔。这些谚语都来源于独特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5. 价值观念 

价值是人们对什么是可取,什么是不可取的指向性考虑和评价。英美价值观念的主线是个人主义,崇尚个人相对社会的独立自主性。习语“dont put your finger in the pie(不要多管闲事)”体现的就是英美社会奉行的个人主义处世哲学,它告诫人们不要多管别人的闲事,专心搞好自己的事才是上策。英美价值观还体现在时间观念上的守时,追求效率和乐观态度。习语“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虽然形似汉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但它侧重于告诉人们应该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不断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含有浓厚的经济色彩,体现了进步观中的财富无限论。习语“punctuality is the politeness of kings(守时乃帝王之理)”以及“punctuality is the soul of business(恪守时刻,为立业之本)”反映了人们对守时的重视,成为西方国家所崇尚的观念,虽然汉语谚语也有“浪费时间等于谋财害命”之说,但总体上讲,中国人的守时观念相对较弱。受个人本位价值观念的影响,英美人士十分重视个人的隐私,故年龄、收入、宗教信仰以及私人住宅等均列入个人隐私范围。英语“an englishmans home is his castle”(英国人的家是独立王国)即为一例。从传统上讲,中国人的隐私观念不强,生活中没有英美人那么多的“秘密禁地”。与个体主义相对而言,中国人比较崇尚集体主义(或称人伦本位)价值观,它是中国文化的主线。受其影响,汉语习语中有着极其浓厚的人伦本位色彩,它体现为倡导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和团结合作关系,这是两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结构所形成的产物。汉语习语“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众人拾柴火焰高”;“独木不成林,单丝难成缕”的功能体现的就是一种典型的集体力量。人伦本位还体现在亲情和友情上的密切关系,人们比较注重对浓浓亲情和友情的回报,强调彼此之间的情义和义务。谚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中国传统的师生关系的体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体现了报答母亲养育之恩的拳拳之心;“士为知己者死”,体现了朋友之间的肝胆义气和自然形成的责任意识。人伦本位也体现在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主张“个人服从集体,小家服从国家”,因此有了诸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崇高的集体主义思想。 

对习语差异性的研究,将有利于学生跨越不同的文化背景,准确理解和把握文化所赋予英汉习语丰富独特的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做为英语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对此方面的理解,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 oxford dictionary of current idiomatic english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2. 许渊冲. 翻译的艺术(论文集) [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3. 陈安定. 英汉比较与翻译 [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0. 

4. 陈文伯. 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5. 英汉多功能词典 [k].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外研社,1997. 

6. 秦秀白. 当代英语习语大词典 [k]. 北京:天津科技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7. 现代汉语词典 [k]. 北京:商务出版社,1985. 

篇8

关键词:浓厚兴趣;忘我激情;学习动力;趣味教学

一、如何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兴趣

1.“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这句英语谚语的意思是“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了一半。”所以,如何创造出一个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氛围,课前十分钟至关重要。课前,可根据教学内容,由教师用学生听懂和大致听懂的英语讲一个幽默笑话,一则谚语,或由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英语会话练习,自由演讲,自由谈话,集体唱一首英语歌曲。从而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完成教学前的预热活动。

2.不能延续传统的老师“一言堂”课堂模式,要“寓教于乐”“动静结合”“学用结合”“师生配合”。老师不能只局限于课本,应该根据课本来设置情境,语言总是和情景连在一起的,没有没情景的语言,有了情景学生才印象深刻,声形意有机结合,学得才有趣,掌握才准确。老师可以设置一些趣味教学的情境,让学生们来扮演不同的角色,老师也可以一起参与进来,让学生们情境中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兴趣。

3.开展竞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人要有竞争,才会有进步,学生学习了知识,就要检验他们掌握的情况,这时你可以展开竞赛,如小组赛、班级赛等,比一比谁说的英语更棒、更标准;比一比谁唱的英文歌最好听;比一比哪一个小组排的对话最好。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又能激发学生上进心。

二、如何让学生保持忘我激情

李阳团队来笔者母校搞英语周时,全校的师生真正体会到了如火一般燃烧的忘我激情,让全校师生见识到了原来学英语还可以这样忘我,不顾一切地学。李阳团队之所以把英语教学搞得这么好,就是因为他们都对英语有着浓厚的兴趣,有着火一般的激情,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可是如何让学生保持这种兴趣,这种激情呢?笔者认为,这离不开老师的鼓励,因为老师的鼓励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肯定,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学生在学习上的自信心,在同学做对一道题,答对一个问题,这时老师哪怕是一个简单的眼神,一个随意的手势,一句简单的鼓励,都对学生有着某种程度上的积极作用,这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这对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习兴趣,保持学习激情有着积极的作用。

与此同时,学生也可以多参加一些有关英语的活动,比如英语角之类,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锻炼自己的口语以及与人交际的能力,还能让学生交到更多的朋友,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各自的优点,还能一针见血地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学习兴趣,在实践中保持学习激情,在互动中找到学习动力。

三、如何运用趣味教学

笔者认为,所谓的趣味教学,就是老师创设情境氛围,课堂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但要学好英语光靠每周几次英语课是不够的。所以,我们还要大力开展课外教学活动。但这种话动,不应是课内教学的继续,也不应是无组织地放任自流。教师应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同学,进行适当地组织。比如,有目的的培养骨干,开展英语游戏,开演唱会、朗诵会,讲演比赛,识词默写比赛,作文比赛,听力比赛,等等,既可各班进行,也可同年级、全校进行。其目的是活跃学生课外生活,巩固课内学的知识,创造英语氛围,培养学生学英语兴趣,使课内外结合,相得益彰。

其实,现在科技发达,学校的教学设施也比较齐全,老师可以适当放一些比如《指环王》《勇敢的心》等英文电影给学生观看,让学生体会口语的变化,同时感受中英文翻译的差距,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口语的提高,还能丰富学生的翻译能力,对学生完成句子部分有帮助,而且也能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也可以放一些好听的英文歌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连读”的美丽与变化。在课外,学生也可以自己多看一些英文原版小说,英文电影以及多听一些英文歌,这对学习英语是很有帮助的。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感兴趣,他们才会乐学、善学。想在学生中建立一种持久的热衷度,就必须激起他们对英语的兴趣。想上好每一节英语课,你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及积极性。同时老师应该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使学生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的兴趣逐步升华为学习的动力。奈斯比特曾说:“处于伟大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是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把这句话引申到教学中,就是要求老师要灵活多变,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参考文献:

篇9

知、情、行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一般地说,“知”的培养是基础;“行”的实现是关键和标志;“情”起中介和“催化剂”的作用。因此,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促进四要素统一和谐地发展。

思想品德教育只考虑认识过程是远远不够的,通过班会或团队活动向同学们正面宣传提倡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是需要的,但抓住时机,创设自然融洽环境,努力激发学生自身的“内应力”与道德情感则是另一回事。在校内、教室是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在这儿,有的通过别开生面的班会活动,有的挖掘学科自身的教育因素,有的则根据学生个性与心理特征,因势利导,达到各种教育预期目的。但也应看到,由于对学生“主体需求是内化的原动力”这一点认识不足,在如何把社会首先规范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品质方面研究得不够,我们的某些方面教育就显得脆弱与生硬。学生在那种正面教育场合,有时很难放开自己,他们经常只是首先意识的被动接受者,即使安排有学生在活动中发言,所说的也常是此刻我应该说此什么,而非内心真实所感,不能期望这种形成会达到很好的效果。其实,真能触到学生灵魂的教育常常是不露痕迹。它不仅发生在操场上,发生在课间十分钟,而且发生在事先无所准备的最自然的生活与情境中。因此,进行情感教育,是德育工作者打开学生心灵的启动器,是“知”与“行”的中介和“催化剂”。

(一)以情育情,以情动人

情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感染性,也就是说,情能动情。即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其他的人,使之发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绪。新组建的98级公关班,有两位女同学因小事发生口角,继而恶言相向,在班上掀起轩然大波。事后,我不是武断地各挨五十板,而是找当事人心平气各地了解情况,并打算抓住这个时机,召开一个主题班会。班会以小组为竞赛单位,安排了学生喜闻乐道的歌曲、典故、谚语、名人名言等项目,围绕着“团结、友情、亲情”进行了紧张的比赛,学生们情绪高涨,竟相参与。当活动进行到时,我在黑板上写了“大家庭中的你、我、他”几个大字,紧着录音机里传出了《相亲相爱》的歌曲,再一次引起了全班同学的情感共鸣。随着如潮般的掌声,那两个同学不约而同地走上讲台,四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通过这次班会,同学们认识到同学间,要互相“包容”,只有团结一心,班级这条“大船”才能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而且,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形成团结向上的班风。

(二)以知育情,以情促知

我们知道,单纯地对学生说教是不会有好效果的,同样单纯地采用感化而不伴之以说理,也难以使学生产生有原则、有深度的道德情感。“知之深,爱之切”正是这个道理,因此,班主任应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使他们知道应该怎么做、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年五月份,发生在美国轰炸南联盟中国大使馆的血腥事件,引起了全世界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我趁此机会让学生观看电视,收集有关新闻报道,激发他们的爱国激情,发出了“中国人民不可欺”的强烈心声。同时,又让他们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励他们“为中华崛起读书”以实际行动来声讨美国的暴行。这样,无疑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有血有肉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就是说,认知越丰富,明理越深刻,情感就会越深厚。

(三)以行育情,以情导行

情感的另一特点是实践性。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摇动情感发展的动力。所以情感教育要从实践开始,在实践中,以行育情,越实践,学生的情感就越深,反过来,情感越深,就越愿意实践,从而形成自觉行为。

在以“爱心献功臣”的活动中,我班学生纷纷捐款,奉献了自己的一片爱心。钱虽不多,但却体现了中国青少年对那些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出生入死的功臣的崇敬之情和爱国、爱民族的高尚情操。

篇10

一、 以情育情,以情动人

情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感染性,也就是说,情能动情。即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其他的人,使之发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绪。我曾带过一个班,有两位女同学因小事发生口角,继而恶言相向,在班上掀起轩然大波。事后,我不是武断地各挨五十板,而是找当事人心平气各地了解情况,并打算抓住这个时机,召开一个主题班会。班会以小组为竞赛单位,安排了学生喜闻乐道的歌曲、典故、谚语、名人名言等项目,围绕着“团结、友情、亲情”进行了紧张的比赛,学生们情绪高涨,竟相参与。当活动进行到时,我在黑板上写了“大家庭中的你、我、他”几个大字,紧着录音机里传出了《相亲相爱》的歌曲,再一次引起了全班同学的情感共鸣。随着如潮般的掌声,那两个同学不约而同地走上讲台,四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通过这次班会,同学们认识到同学间,要互相“包容”,只有团结一心,班级这条“大船”才能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而且,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形成团结向上的班风。

二、 以知育情,以情促知

我们知道,单纯地对学生说教是不会有好效果的,同样单纯地采用感化而不伴之以说理,也难以使学生产生有原则、有深度的道德情感。“知之深,爱之切”正是这个道理,因此,班主任应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使他们知道应该怎么做、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如去年五月份,发生在美国轰炸南联盟中国大使馆的血腥事件,引起了全世界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我趁此机会让学生观看电视,收集有关新闻报道,激发他们的爱国激情,发出了“中国人民不可欺”的强烈心声。同时,又让他们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励他们“为中华崛起读书”以实际行动来声讨美国的暴行。这样,无疑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有血有肉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就是说,认知越丰富,明理越深刻,情感就会越深厚。

三、 以行育情,以情导行

情感的另一特点是实践性。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摇动情感发展的动力。所以情感教育要从实践开始,在实践中,以行育情,越实践,学生的情感就越深,反过来,情感越深,就越愿意实践,从而形成自觉行为。

在以“爱心献功臣”的活动中,我班学生纷纷捐款,奉献了自己的一片爱心。钱虽不多,但却体现了中国青少年对那些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出生入死的功臣的崇敬之情和爱国、爱民族的高尚情操。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活动中,有些同学在老师面前一直是批评的角色,是小捣蛋,但了也主动伸出援助之手。这援助当然源于他们对功臣的敬仰,然而,在援助中,自己不分明也获得一份快乐吗?他们自己却没觉察到,就在那瞬间,他们的灵魂迸发出怎样可贵的火花。我抓住时机,谈了爱国的含义,谈了什么叫高尚,使同学们从奉献中体会到自身精神的愉悦。这样,这使整个教育过程都弥漫着一种和谐、融洽、振奋,饱满的情绪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