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16:10: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型农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特色与乡土
特色是旅游的魅力所在,也是农业生态观光园旅游活动吸引游客的保证,更是旅游经济的生命所在。农业生态观光园的特色应定位于:旅游与生态农业协调所体现的地域特色,即地域生态农业特色和地域农业文化特色。其景观要求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突出“乡趣”、“野趣”,特别强调经济、实用,营造出有地方特色的观光农业景观。
1.2主题明确
主题就是旅游地发展的主要理念或核心内容,其主要目的是形成或强化旅游地特色,增强其竞争优势,满足核心客源市场的休闲、娱乐的需要。因此农业生态观光园的题是其建设、经营的核心,也是其卖点之一。“田园性”、“乡村性”和“生态性”是农业生态观光园的基本出发点。
1.3兼顾生态与开发
(1)生态旅游是崇尚自然、亲近自然和保护自然;
(2)生态旅游开展的前提是在不污染环境、不破坏生态的基础上进行的:
(3)通过生态旅游的开展来宣传生态旅游的思想,明确生态保护的意义;
(4)通过居民的积极参与实现生态旅游的发展与当地社区的建设的互动推进。这四项标准初步判定观光农园生态旅游的基本条件。
1.4以人为本,重在参与
现代旅游者越来越看重旅游经历,渴望参与,应设计一系列供旅游者参与的农业旅游项目,如跳民族舞蹈、钓鱼、野炊等,以丰富游客的旅游经历,提高游客的满意程度。强调对游客参与性活动的项目的开发建设游人在观光农业园区中是“看”与“被看”的主体,观光农业园最大的特色是,通过游人作为劳动(活动)的主体来体验和感受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并成为园区一景。
2、农业生态观光园规划设计的内容
2.1入口的规划设计
园区入口是面向游客的门户,是农业生态观光园的印象所在,在规划设计上遵循其生态、乡土的设计原则,可以考虑在入口处放置广场,在广场上设置具有民俗特色、富有田园气息的雕塑小品等,例如在入口处设置景观水车,既能吸引游客的视线,造成震撼感,同时又能体现出农业园的乡土特色。
2.2生产体验区的规划设计
生产体验区主要为进行农作物的生产,可细分为畜牧区、森林经营区、渔业生产区等。同时设有可供游人参与体验的蔬菜、花卉园艺生产,让游客认识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参与农事活动并体验到农业生产的乐趣。
2.3科普示范区的规划设计
园内可架设玻璃温室大棚,种植日常生活中少见的新奇品种、野生品种,展示当今先进的无土栽培方式,如水培法、基质培、立体栽培等。以浓缩的典型农业或高科技模式传授系统的农业知识,增长教益。
2.4观光游览区的规划设计
观光游览区一般地形多变,同时栽培多种观赏型农田、瓜果,通过对不同植物或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姿态、花期、花色、季相、香、果、叶等的合理配植,形成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景观效果,加上珍稀动物的饲养观赏等,使游人身临其境感受田园风光和自然生机。
2.5水体景观区的规划设计
在农业生态观光园中存在水体形式有湖、溪、泉、瀑等。为体现其生态自然性,溪流多为自然水体,一般是以观景、休闲娱乐为主,而湖塘大多则是用于生产的鱼塘、荷塘,在景观营造上应兼具生产、观景、娱乐的功能。在满足生产功能的同时也可满足游客观景娱乐的需求。游人也可泛舟其间自行采摘莲子、菱角或于岸边挥杆垂钓、捕虾捉蟹。
2.6休闲娱乐区的规划设计
本区应为农业生态观光园的核心区。在规划过程中应充分站在游客角度,开设尽可能多的游客感兴趣的娱乐活动,并进行大概划分,从而形成趣味丰富、适用面广的娱乐活动,满足游客的需要。
2.7民俗文化展示规划设计
民俗文化的体现应应用于园区的各处,大到园区主入口,小到角落的景观小品,都能体现其文化性,在规划设计中应注意通过强调园区设计的民俗文化性为园区整体增添魅力,主要的表现形式有景观小品的文化体现,设计主题的文化展示,景物景点的命名来展示、特色民俗活动展示等。
2.8管理服务区
篇2
1.1地貌情况。
地形地貌决定农业发展面积,淮南以淮河为界,淮河以北主要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适合农业发展,淮河以南多为丘陵地带。
1.2发展布局。
淮南城市发展布局具有明显的特点,即总面积广却分散,众多煤矿企业分割城市,严重制约城市集约型发展,但这确是新型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多个小城镇由市中心带动起来,会起到以点带面,以面促点的循环效果。
1.3水资源较为充足。
水源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淮南却成为了促进因素,据统计,淮南市年降水量达到10亿立方米左右,同时淮河上游具有大量来水。
1.4拥有良好的现代农业基础。
2009年,淮南市印发《关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促进和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并着力打造都市农业“一圈三区”新模式,即主城区都市农业圈、潘凤采煤沉陷地都市农业区、凤台加工服务型都市农业区和毛集休闲观光都市农业区。
2面临问题分析
淮南市煤炭资源丰富,被称为“建在金库上的城市”,但是经过多年粗放型发展,资源匮乏,带来一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
2.1塌陷区面积大。
淮南煤炭资源开采几乎都是井工开采,煤炭开采之后会形成大量采空区,随着采空区自然充填,地表会形成大面积的塌陷区,进而造成积水和沉陷湖等,导致生态坏境的破坏,众多的塌陷区也分割了耕地面积。
2.2土壤质量下降。
由于长期排矸开采,各煤矿均有大量矸石山,矸石经受雨水冲刷,有害有毒物质流经土壤,同时采空区的塌陷造成水土大量流失,进一步造成农业生态物质元素钠磷钾不平衡。
3解决途径探究
农业的发展根本问题是土地,而类似淮南这类资源型城市发展带来的最大问题正是土地破坏,因此,充填开采和土地复垦是重中之重。
3.1充填开采。
利用井下采空区处置煤矸石的充填采煤技术,既可以减少煤矿固体废弃物排放、又可以减轻开采沉陷灾害、提高矿井资源回收率,是实现煤矿绿色开采的理想途径和关键技术之一。充填开采可以实现地面沉陷的微变形和保障建(构)筑物安全;改变大量矸石升井占地堆放并污染环境、地表塌陷破坏环境和“三下”呆滞资源浪费的多重被动局面。对于新型农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3.2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
由于采空区塌陷,导致地表土壤性质差异较大,针对不同情况,应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复垦措施,以保证土壤生产力的恢复。针对尚未稳定的塌陷区,积水深度和塌陷区域在动态变化,根据变化规律,在湖底进行水产养殖,已经形成的稳定边坡发展水产作物;针对塌陷稳定但盆底较浅的塌陷区,可以采取人工造田,同时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的模式;针对已稳定深层塌陷区,可采用水产养殖与加工相结合的综合模式。此外,可以在矿区周围进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将矿井塌陷区建设为人工湖,围绕修建人工游乐园,同时可将废弃矿井加入游乐项目中,优化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4结论
篇3
关键词:农业银行;信贷风险;风险控制
一、信贷风险的来源
信贷资产的风险存在于多个方面,由于它的隐蔽性强、潜伏期长。在实际的工作中很难发现,往往会引发重大的损失。我们只有找出信贷风险的来源才能及时做好防范工作。首先是信贷受信主体的选择风险。信贷受信主体的选择是决定信贷资产质量好坏、风险大小的关键。如果贷款企业的资金实力较差,而经济效益也不好,银行的信贷风险就大大增加了。其次是信贷补偿风险。信贷担保是保证银行贷款安全性的重要保证,是商业银行规避贷款风险的重要方法。
二、农业银行信贷业务存在的问题
1.资产质量较差,不良贷款比重较高。从2015年的农业银行年报中可以看出,农业银行的资本实力明显增强,主要表现在总资产规模的迅速增长,比上年增长了11.4个百分点,平均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存贷款总额也比2014年增长了8%和10%。但是在资产质量方面,因经济结构调整,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高达2.39%,相较于上年上升了0.85%,不良贷款余额由1250亿元增长至2129亿元。2016年末的不良贷款率为2.37%,虽然较2015年末下滑了0.02个百分点,但是不良贷款的比重仍然处于较高的状态,农业银行仍然存在资产质量下滑的风险。2.信贷客户结构不理想。据统计,在农业银行M分行的贷款客户中,优良客户只占了2%左右的比重,一般客户及B级以下的客户却占了绝大多数。但是现在农业银行优良客户数量占比例比较比,淘汰类客户占的比例却比较大。信贷客户信用等级的评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客户年末的审计报表。在这2%左右的优良客户中,甚至会有部分客户为了挤入优良客户的队伍中,采取不合法手段,串通审计事务所,修改甚至造假企业的财务报表。这种情况毫无疑问给农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3.信贷专业人才流失严重。中国企业用工的一大常态是人才在公司之间的流动与流失。通过2016年的调查报告可以看到,金融行业员工离职率已经连续两年在20%以上。2016年,在金融行业比较集中的大城市金融业的中层管理人员的离职率高达28.3%,原告与高层管理人员的12.6%和一般员工的20.7%的比例,如此高的人员离职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才流失的严重情况。公司专业员工离职之后,新员工没有经过严格审核就上岗,是农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隐患。4.信贷风险管理不到位。信贷风险管理不到位有以下几点表现:第一,贷前评估阶段,对项目的评估质量较低。第二,在审批阶段,工作人员工作不严谨,审批主管随意;出现人情贷款现象;审批职责不清晰;贷款合同的不全面,使其缺乏对借款人的有效制约。第三,贷后管理阶段,主要问题表现在重发放轻管理预期严重,催收不力,银行相关工作人员为完成业绩,在发放贷款时积极主动,而忽略了后期的管理与审核。
三、农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
1.银行监管部门实施监管的机制不健全。银监部门一直扮演着监管我国商业银行的重大角色。当前我们的监管方式缺少非现场监管,主要是现场监管。现场监管可以了解到内控制度的制定以及在信贷业务中的执行情况,同时还可以获取很多关键性的信息,非现场监管做不到这样的工作。而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非现场监管的重要性更强。只有加强非现场监管系统监管,能随时随地发现并且警示银行存在的信贷风险以及问题,现场监管才能有的放矢。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监管部门才能关注到关系全局及全系统的问题。2.企业制度不健全。企业因为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不明确,从而使企业治理结构不够全面而受到额外的不必要的影响,从而导致由于行政干预而产生的内部控制现象的出现。企业管理人员管理意识淡薄导致管理出现混乱,主管人员行为短期化,让企业在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与市场的需求和变化脱轨,造成企业经营效益差,亏损严重,同时也给农业银行的信贷资产带来了较大的风险。3.缺乏高素质人才。当前,信贷管理工作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银行对于高素质的人才要求也相当高,从事信贷工作需要有专业的处理业务的能力和优秀的政治思想素质,同时还要有扎实深厚的金融专业知识、法律知识和强烈的责任感。员工最基本的是在熟练操作银行业务的同时,还要了解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情况。而现如今这样各方面素质都具备的人才却是少之又少,这便成为银行业乃至金融业将来发展的一个短板。
四、控制农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对策
1.加强金融监管,开展科学的贷款组合。随着银行业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制度的变革,很多合规性的监管方式产生的市场敏感度逐渐下降,从而使银行的风险不能得到全面显示。而且相应的监管措施跟不上市场的发展速度,银监会要不断的改进和提高监管的力度,在合规性监管的基础上,加强风险监管。银监会可以将单一合规性的金融监管转向以风险为重心的风险性监管,密切关注风险性指标,通过对指标的变动进行分析,从而制定更好的监管对策。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是加强金融监管的关键。2.加强贷前调查,把握好贷前审批关。贷款发放前,要严格控制贷前审批,以减少不良贷款的发生。在进行贷款审批时,要全面、细致地考虑企业存在的风险状况,既要正视眼前风险,又要侧重风险的预测。首先从客户的生产经营情况、信用情况等着手进行审查,同时还要从客户的还款意愿和能力等进行判断;其次要在第二还款来源的基础上,对保证人的担保能力、抵押物等进行审查,看其是否就有真实性、合理性和合法性。3.建立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农业银行的信贷业务的高素质人员队伍的建设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加强银行信贷业务部门与高校教育部门的联系,通过联合办学等方式从高校中直接培养具有较强操作能力的从业人员;二是加强农业银行信贷业务现有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通过不断地为其补充新知识和新技术促进其从业能力的提高。在农业银行信贷业务过程中,工作人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加强农业银行信贷人员专业知识和实务操作的培养过程中,还应提升信贷人员的职业素质,加强道德文明建设,使得农业银行信贷人员不仅专业知识与实务操作本领过硬,道德素质也是不容置疑的。4.完善相关制度,加强银行之间的交流合作。为降低农业银行的信贷业务风险,必须重视信贷业务所涉及的各类制度的完善,尤其是在信用资格的审核方面的制度,一定要做好。通过考察贷款对象的信用程度和还款能力,降低信贷风险的发生概率。提高农业银行信贷业务效率的关键在于提高其业务水平。
五、结语
农业银行对于信贷风险的管理是非常重视的,而其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就是信贷风险,尤其是随着信贷规模的迅速扩张,信贷风险逐渐突出,加强对农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以及成为大势所趋。近两年,受到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我国的农业银行信贷风险不断暴露,信贷资产不良率持续攀升。信贷风险管理对农业银行来说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研究课题,银行信贷风险体系的进一步建设也需要不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的验证,从而能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作者:王晓芬 陈雪萍 单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基峰.信贷资产的来源及防范[J].华北金融,2012,(07):27-29.
篇4
信贷管理部门成立以后,针对农发行办贷管贷制度陈旧,信贷基础管理薄弱的现状,先后出台十多项改革创新举措,建章立制百余件,内容包括信贷政策、评级授信、审查审议、作业监督、资金支付、监测分析、系统操作等,基本覆盖了贷款业务的全过程,初步形成了符合现代银行要求和农业政策性银行特点的信贷管理政策制度体系。一是连续7年信贷政策指引,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区域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结合农发行业务特点,明确业务边界,指明信贷投向,确定重点支持、优先支持、择优支持的领域,制定限制和退出政策。指引的对于各级行把好投向关,进一步优化信贷资源配置,促进“两轮驱动”发展战略有效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出台评级授信管理办法,吸收借鉴现代银行内部评级方法和模型,建立了十余套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根据农发行业务特点,针对“三类客户”和“六个分项”实行“区别对待、分别管理”。累计进行客户评级17.5万户/次,客户授信14.5万户/次,对于强化客户准入管理,提高客户信用风险识别和计量水平发挥了重要基础性作用。三是出台信贷审查管理办法,为实现审贷分离和前后台制约提供了制度依据。制定信贷审查标准化指引,明确审查要素和审查材料的标准及要求,加强了信贷审查基础工作,提升了信贷审查的精细化、规范化、流程化管理水平。总省行信贷管理部门累计审查各类业务4.4万余笔,其中对3.9万笔贷款提示风险8.1万余项,充分发挥了审查把关作用。四是制定贷款审查委员会工作规则,规范信贷审查审议工作程序,实现了审议工作的标准化。总省行累计审议项目4.4万个,涉及金额4.1万亿元,其中否决项目699个,涉及金额310亿元。
借鉴现代银行先进经验,建立独立审查官制度,对有权审批人起到了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信贷审批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五是出台信贷作业监督管理办法,启动对审批后支付前前提条件落实、合同签约、资金支付等环节的审核监督,累计对4.9万个项目进行了6.1万余笔贷前条件落实监督,对资本金不到位、土地指标不落实、担保手续不完善等问题下达整改意见3万余条,涉及金额1.3万亿元,充分发挥了贷款发放前的最后风险把关作用。制定信贷资金支付管理办法,加强资金支付管理,确保了资金合规支付使用。六是建立信贷监测分析和风险排查制度,依托CM2006等系统平台,搭建起常规监测、重点监测、专项监测相结合的信贷监测体系,建立了前后台、上下级行联合共管的常态化监测工作机制。累计排查贷款客户7.9万户,退出4825户,收回贷款387亿元;累计向行领导提交监测分析报告上百个,向相关部门提交风险提示数百份,提示风险数千条,发挥了对信贷资金运行和办贷管贷基础管理的监测预警作用。
二、按现代银行要求,打造农业政策性银行信贷科技支撑体系
2005年3月,总行党委做出引进工商银行CM2002系统的重大决策。由总行信贷管理部牵头组织,在工行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行上下共同努力,改造后的农发行信贷管理系统(CM2006)于2007年9月正式上线,使农发行信贷业务一举摆脱了手工操作的落后局面,实现了信贷信息系统零的突破。2010年8月,针对CM2006系统不完全适应农发行业务特点等问题,总行信贷管理部又牵头启动对系统的全面升级改造,新增作业监督等九大模块,以及无纸化办贷等19项重要功能,于2012年9月全面上线运行,使系统对农发行信贷业务的科技支撑水平进一步提高。2013年4月全面启动无纸化办贷,实现从贷款受理到贷款发放的全流程无纸化。通过与工行的全面战略合作,农发行在高起点上完成了现代银行信贷信息科技平台的建设,实现了信贷信息系统的跨越式发展,有力提升了农发行办贷管贷、风险防控和经营管理水平。除CM2006系统外,信贷管理部门认真做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银监会风险客户统计系统、银税系统、国土资源系统等的对接及应用工作,使农发行信贷信息系统综合管理与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具有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特点的信贷科技支撑体系。
三、按现代银行要求,建设信贷管理人才队伍
截至2013年6月末,总、省、地三级行信贷管理条线从业人员共约150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40岁,80%以上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信贷管理部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才队伍视为农发行信贷管理事业的“第一要素”,坚持用现代银行信贷文化塑造人,用现代银行专业知识武装人,用现代银行激励机制引导人,努力建设一支符合现代银行要求的人才队伍。一是着力培育现代银行信贷文化,不断丰富信贷管理专业文化理念内涵,使信贷管理从业人员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风险意识、服务意识和改革意识,将合规办贷管贷与风险防控理念贯穿业务始终。二是大力加强现代银行专业知识培训,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专业人才培训体系,充分利用网络、卫星视频系统、行校联合办学和现场培训、在岗培训等方式,累计举办培训班3000余个,培训人员达25万人次,信贷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得到不断提升。三是不断完善现代银行激励约束机制,制定条线考核评价方案,每年评选“信贷管理优秀单位”,同时对出现违规操作的单位实行“一票否决”,引导各级机构和各级人员切实履行自身职能,提高内部执行力。经过不懈努力,一支技术精干、作风过硬、务实高效、清正廉洁的信贷管理队伍已经初步形成。
四、总结
篇5
关键词 专业方向建设 实践教学环节设置 农经专业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8.040
Thought on the Direc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Teaching Setting of College Agricultural Economics Professional
JIANG Jinqi, QI Diming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866)
Abstract The face of rapidly changing market demand for talent and the severe employment pressure, as a veteran professional by the professional farming faces significant question of how to regain competitiveness in the job market. Combined with the professional's professional directio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actual practice teaching settings, analysis of the problem of the current practice of teaching farming by the professional direction of professional settings, and thus give adjustment.
Key words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direction; practice teaching setting; agricultural economics professional
1 专业方向建设是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重要措施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实使得很多高校都开始反思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环节。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其设置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社会对各专业人才的需求期望和要求,就直接关系到该学生的质量和就业竞争力。面对用人单位的多样化需求,各专业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适应性建设就成为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①
对于一个专业,其人才培养的共同定位决定了不同院校在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的基本框架具有统一性,用人需求的差异性则要求专业的课程和教学内容能够适应用人单位对同一专业人才需求的不同要求,二者之间存在统一和差异的对立。因此,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安排要求能够很好地实现二者的协调。从实践来看,利用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课来保证基本课程体系的统一,通过弹性专业方向建设及方向教学环节和内容安排的调整来适应差异性需求及需求变化,是实现矛盾协调的基本手段。②沈阳农业大学农经专业近些年也是在不断强化和提升基础课教学质量的同时,通过专业方向的建设及方向课程的调整来满足市场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
2 专业方向建设、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专业方向建设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构成
从学院就业办提供的数据来看,农经专业学生的毕业主要去向是读研、进入企业做管理或销售等,或进入政府事业单位。基于这种就业状况,根据教育部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调整的指导思想,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农经专业在2010年的培养方案修订中对专业方向进行重新调整,确定了三个专业方向:企业管理、农村公共管理和研究创新型。
其中,企业管理方向是个老方向,主要是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方向特色化。根据当前企业管理的新变化,增设了领导策略和艺术、企业文化、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等理论课程。考虑到部分学生将来可能会自己创业,及学生到企业主要从事财务、市场研究和市场推广等工作的需要,在实践教学环节,增设了企业管理模拟实习和涉农企业创业管理两项实践。
研究创新型是原有农村发展方向的调整、凝练和培养定位的明确。它定位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后续在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深造打下良好基础。
虽然农村公共管理是个新设方向,但也是原有农村发展方向的分立,更是原有农经老传统的延续。在实践环节,专业在提升农业经济和农村统计学习要求的同时,辅以毕业调查和毕业论文要求学生撰写调查报告。
2.2 专业方向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工作
在专业方向建设过程中,围绕着各自的人才培养定位,专业在三个方向的实践教学环节做了很多深入的工作。具体做法如下:
在企业管理方向,针对该方向实践教学课时较少的问题,增设了企业管理模拟实习和涉农企业创业管理实习。在企业管理模拟实习上,目前主要做法是在联系好实习企业后,将学生送到企业去实习1周,这期间要求学生实地观摩企业的整个运营流程,熟悉企业管理岗位的职能,帮助企业完成一些市场调研和市场分析工作。
在研究创新型方向,主要是依托农业经济前沿课程论文、毕业调查和毕业论文来完成实践教学内容。较之以前,实践环节没有增加,实践形式还是采取原有的方式。农业经济前沿课程论文采取为每位学生配备指导教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行完成文献搜集和阅读、选题和撰写小论文的工作。老师主要是教学生如何查找有用的文献,如何确定论文选题,及农经论文的写作规范和注意要点。毕业调查和毕业论文通常是整合起来进行,同样也实行导师制。这两个实习是在课程前沿论文上的进一步深化,实践过程除增加要求学生在选题确定后自行到农村进行实地调查,搜集毕业论文所需数据资料外,其余环节如课程论文。整个实践的目的是提升学生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知识分析农业和农村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熟悉运用统计学、计量分析方法的能力。
在农村公共管理方向,整个实践以农业经济与农村统计实习为主体,毕业调查及调查报告为辅。农业经济与农村统计实习是将方向的学生送到校外实习基地,要求吃住在农户家里,并在农户所在村庄及周围村庄完成自己感兴趣某个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问题的调查,最终撰写出一份调查报告。毕业调查由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地点,其形式同农业经济与农村统计调查。
2.3 存在的问题
(1)部分理论课程缺乏雄厚的师资力量。就专业的师资来源和构成来说,专业现有的教师除少部分人是产业经济学等专业毕业外,其余都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教师所学专业的集中虽然有利于提升整个农经专业的整体教学深度,但对于部分专业方向而言,它会影响有些理论课程的早期开课质量和效果。比如,在企业文化与CIS策划、农村公共管理等新开理论课程上,专业虽然能够安排教师去开课,但由于这些教师都是新接触课程,也没有在相关领域系统训练经历,他们在开课初期对课程的理论内容理解不够透彻,这些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内容深度总体都不够好。
(2)现有实践环节设置的针对性不强,研究创新型和农村公共管理方向实践环节设置较薄弱。总体来说,在现有三个方向上,专业除在企业管理方向的实践教学环节做了一些工作,但其它两个方向都未能新增实践教学内容,实践形式仍是专业传统的实践方式没有突破。在现有设置的实践环节,所有环节除企业管理模拟实习明确针对企业管理方向外,其余的实践基本都没有区分方向来进行。特别是针对研究创新型和农村公共管理两个方向,没有设置特色明显、针对性强的实践环节。也正是实践环节的针对性不强,目前专业方向给人的感觉是无特色。
(3)校内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滞后,实践指导教师力量不足。对于各个方向建设,专业虽在依托实践来形成特色上有些想法,如在企业管理方向增加ERP实习,在研究创新型方向增加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软件应用实习和学年论文,在农村公共管理方向增加在农村公共管理实习,但一方面由于没有相关的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再加上计划学时的总额约束,这些特色实践都没有条件开设,也没有教学时间开设;另一方面由于不少实践要求指导教师在相关领域有较长的从业经历、熟悉该领域的问题,专业现有师资限于所学专业限制没有能力承担起全部指导任务,因此无法开设。
(4)部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实践课程效果不佳。在教学计划调整中,各门课程的知识点、上课时间衔接是否合理关系到教学效果。虽然在近几年的计划调整,专业在课程衔接上做足了功夫,但受于实践课时在四个学期的分配原则,仍有实践课程的时间安排不合理。比如涉农企业创业管理实习要求是在学生学习完经济学、管理学、财务管理和投资项目评估等理论课后才开设,但目前该实习只有安排在投资项目评估课以前。从近两年的实习来看,这导致学生在创业计划书写作中无法将创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部分写好。
3 适应专业方向建设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调整思路
一是在后续的培养方案修订中,增加农村公共管理、学年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改变课堂讲授所占学时过多的状况。通过加强将暑期社会实践与方向教学实践结合的方式来切实落实和保障这些新增实践环节的教学时间和效果。二是将现有实践课程按内容大类进行优化筛选,实践形式相同、实践内容相似的实践课程进行集中式管理,共享教学和学时资源,提高实践效果。三是将与理论课程衔接不合理的实践调整学期安排,同时将部分周次安排不合理的实践调整周次。比如在统筹所有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关系后,将涉农企业创业管理由当前的第六学期末最后两周调整为第七学期的期中布置、期末撰写。四是依托学院建设的科研平台,通过输出学生到这些机构帮助的形式来实现一些实践课程的开设和完成。五是加强校内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通过外聘专家的形式增强实践指导师资力量,为各专业方向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提升专业方向的社会影响力,强化专业方向特色。六是建立本科生导师制。根据专业教师的意愿,在学生选专业方向时,按双向选择原则为学生配备指导教师,学生要求协助老师完成一些科研项目和社会工作任务。通过此途径增加各专业方向学生的实践机会。
项目资助: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UPRP20140098;UPRP20140975),沈阳农业大学校级教学研究立项(2011-114;2014-09),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学研究项目(JGJX2013Z001)
注释
篇6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第一个针对农民的社会保险制度,它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通过部分地方的试点逐步推广建立起来了。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国原有的以计划经济为依托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渐成为制约经济制度转型和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重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只有建立和完善包括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内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才能彻底解决农民老有所养的问题,提高农村养老保障水平。
二、论文对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和制度现状,对现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借鉴国外经验与启示的基础上,提出完善和建立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本内容: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概述、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国际经验及借鉴和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路与对策。第一部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概述包括养老保险制度的涵义及特征、构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意义和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演进三部分。第二部分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主要包括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和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两部分。第三部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国际经验及借鉴包括外国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及其特点和外国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两部分。第四部分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路与对策包括建立健全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总体思路与基本原则和建立健立我国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措施两部分。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具体分析我国农村养老金保险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2、通过分析我国农村养老金保险制度的特点以及与国外的对比提出完善农村养老金保险制度的思路与对策。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本论文将主要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将结合的方法:从对我国农村养老金制度内涵的梳理、意义的分析、制度演进的说明,然后深入到剖析我国农村养老金制度现存的问题以及面临的困境,最后通过借鉴国外的经验提出完善我国农村养老金制度的思路与对策。
主要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定性分析法、个案研究法、比较法、经验总结法、描述性研究法、调查法等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一、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1、2010年12月10日前: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完成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等工作。
2、2010年12月10日:开题论证 3、对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进行修改
4、收集资料,修改论文研究框架,撰写论文。 二、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1、寒假:继续收集完善资料,继续撰写论文,完成初稿。 2、开学:提交初稿,收集资料,反复修改论文。 3、毕业论文定稿
4、答辩阶段(2011年5月22日前):第一次答辩 5、答辩阶段(2011年6月5日前):第二次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
[1] 杨翠迎.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理论与政策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4-16 [2] 陈长民.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的突出问题与对策[J].经济纵横,2005.9:29-31 [3] 于超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1:77
[4] 汪岳、曲绍旭.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以法国的农业社会保障为例[J].社会保障,2006.10:218
[5] 王昊.部分国家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比较与分析[J].世界农业,2007.11(343):26 [6] 涂玉华、张宝文.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低效运行的原因探析[J] .考试周刊,2007.23:125-126
[7] 李逸波、胡灵红、李一鸣.我国农村养老保险体制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2044-12045
[8] 张美红.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制度的缺陷及完善[J] .现代商贸工业,2007.8:19(8):31-32.
[9] 李长远.日本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解读及启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7.8:17(4):105-108
[10] 胡宇飞.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8.12:286 [11] 常晓梅.关于改革与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问题的思考[D].2003.6:1-2
[12] 郑军、张海川.日本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对我国的启示[J].农村经济,2008.7:126-129
[13] 王海燕.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D].2004.4:10-11
[14] 凤启龙.创新西部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制探析[J].唯实.社会纵横,2006.7:53-55.
篇7
关键词:农科专业;教学实践;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212-02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等农业专门人才,是高等农业院校的首要任务。但多年来农科专业的传统教育理念所形成的轻实践教学体制、陈旧的实践教学内容、落后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限制了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改革创新现有的农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和加强学生的自我思考和实践动手能力,把课程实习、生产实习、科研训练、毕业实习以及科研论文撰写等实践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学生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的转化。
一、改革专业课程实习教学体系,提高专业基本操作技能
课程实验与实习是实践教学的第一步,农学专业实验课教学改革,首要的就是要改变目前实验教学内容以演示性、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局面,拓展到以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为主。根据农学专业实验教学内容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分组,分别布置有差异的实验,以组织组内、组间交流的方式进行引导式教学;加大实验室对本科学生的开放力度,鼓励学生开展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验证性、观察性实验时间的安排与理论讲授进度对应,以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消化,锻炼学生基本操作的技能,增强其学农的兴趣;考虑到农学专业主干课程的实验教学主要在作物生长季节的田间进行,针对农作物栽培周期较长,受环境影响大的特点,学生完成实验的时间要相应延长。此外,还可通过教学录像,规范基本操作,通过多媒体课件,丰富教学内容,利用网络资源,拓展教学空间。
二、重视专业实习,加强学生专业素养培养
专业实习是高校本科生实践教学活动的中间环节,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目前农学专业生产实习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多数农学专业生产实习主要采取直接参加科研生产的方式进行,实习形式过于单一,结果导致学生对生产实习的积极性不高,不能发挥出应有的实践与创新潜能;另外,专业生产实习投入不足使学生能够进行生产实习的场所和时间都受到限制,对学生管理疏松,指导教师很少甚至没时间深入基层对学生进行管理,未能充分实现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融合到相关的生产实践中的目标。针对这些问题,应当加强专业生产实习重要性的认识,教育学生要具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精神;在实习期间,要现场引导理论联系实践,激发学生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实习教学大纲应当明确具体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指标和成绩评定等事项,实习时严格按照大纲规定的学习内容进行并认真按规定考评;加大生产实习在本科教学计划中的比重,使学生在农作物的整个生长季节均能得到实习锻炼的机会;并且要加强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指导教师应全程教学,严格管理,深入学生实习场所,及时将生产过程中涉及的理论知识给学生进行讲解,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速度;为了保障生产实习的连续性,学校应当建立标准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实习基地,供本校农科专业学生实习,也可以与当地有影响的企事业单位签订合同,建立对口的实习基地,使高校科研力量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经验和长远的经济效益有机地融合到一起,且同时也给学生的就业创造了一定的机会。
三、严格毕业实习,培养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毕业实习是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强调专业实践与就业方向密切结合。农科专业毕业实习都是在生产第一线,实行时间长达7~8个月,鼓励指导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学习与各层次社会人物沟通交流,锻炼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为毕业后顺利过渡和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打下一定的基础。农学专业学生实多是通过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来完成其毕业论文,实习开始前,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指出将要研究内容的必要性,同学生一起完成选题工作;题目选好后,让学生多方查找文献资料预先了解相关的研究内容,使学生在实习开始前就能对自己的实习目的、过程、方法有清楚的认识;做好实习动员,认真向学生讲述实习的目的、要求、安排、考核的办法以及相关注意事项。实习中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身体力行,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随时检查督促学生实习日记、数据记录等相关实习资料,鼓励学生对所试验数据进行初步处理与分析,尝试开始毕业论文撰写的前期准备工作。指导教师要认真开展试验进行阶段性小结,及时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确保课题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实习质量,通过毕业实习全面提高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以后就业和进一步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毕业论文撰写指导、培养科技写作能力
农学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大多以大田作物为研究对象,季节性强,试验周期长,而且只做一季试验,没有年际间的重复,试验结果受环境条件影响,所以试验过程中的数据采集过程特别重要,要反复强调数据采集应当仔细、认真,发现问题及时讨论处理,使学生明白不但关系到教师课题的完成质量,也与毕业论文质量直接相关,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不仅与论文选题、设计方案、数据质量等好坏有关外,还与老师的悉心指导关系密切。实践经验证明,科研训练与毕业实习的有机结合为获取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上,采取师生互愿的原则,学生围绕着导师的科研课题选择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实验设计、实验方案的制定等研究工作并实地实施,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热情和创造潜能,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查阅大量文献,掌握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最新动态。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参与试验项目的取样、测定,室内分析等研究工作,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和严肃的科学态度。作为初涉科研的学生来说第一次写科研论文是很难的,因此教师要悉心指导、严格要求、反复修改,使学生掌握科技论文的写作要领,提高写作水平,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和对科研工作的热情。
五、加强科研训练,培养学生专业素质
除了正常的课程与专业实习外,可以通过学校、学院和企业等单位提供资金、技术等配套支持,多渠道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项目,或以教师科研项目为依托,分支出学生科研训练的课题,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与申请,要求学生自己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自己设计实验内容、方法和步骤,独立完成,教师只在关键技术和过程上进行指导,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以科技创新实验项目形式辅导学生的时候,形成小组式的科学探究,有别于课堂教学,每位教师指导几名学生,指导更加仔细,可以实现因材施教,也能矫正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进行科研训练的兴趣。这样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科研能力,制定更合理的适合学生科研训练的实践教学模式。学生还可利用暑假期间到农业相关生产单位实习,到生产的第一线,理论联系实际,将自己在实验课程与科研训练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产的一线,结合生产的实际,更好地修订自己科研训练的计划,使科研训练成为大学生服务社会的社会责任的一部分。鼓励学生对最后的实习结果以公开的方式进行总结,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探索,科研与创新能力会得到极大提高。
六、建设全面的实践指导教师队伍,确保实践教学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指导实习的教师应具备专业性强、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等素质,这就要求教师本身要不断主动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科研素质,对年轻教师进行教师职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以使他们树立职业观念,具备职业道德和技能;提供各种继续教育的机会,为教师更新知识、了解和吸收最新科研成果提供方便;聘请知名高校实践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教授作兼职教授,定期对教师开设讲座,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聘请社会上实践能力强的农业专家共同担任学生实践指导教师,提高实践教学效果;鼓励不同专业和研究方向的教师在科研工作和指导学生实习时共同合作,形成有团队精神的指导教师队伍,在此基础上完成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要建立起合理的实践教学激励机制,保护教师从事实践教学的积极性,鼓励更多的教师重视并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来是实践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
总之,农科专业是一个与生产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专业,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到他们步入社会后的适应能力及在工作后的发展潜力。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在校实习的每个实践机会,转变观念,把学生培养成具备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具备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高素质的大学生,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建军,杨红,张桂权.关于农科创新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5,(8).
[2]康涛,彭泉开,孙荣玲.农科实践教学现状及其对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3,(2).
[3]魏志渊,毛一平.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4,16(2).
[4]陈建中,赵剑曦,黄长沧.以科研训练为主线培养研究型人才[J].中国大学教育,2005,25(5).
[5]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S].教高[2001]4号文件附件.
基金项目:新疆农业大学重点教学研究项目资助: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实践。
篇8
论文关键词:人参配方施肥技术
1、各年生人参的需肥量。人参是五加科人参属半阴性植物,需光量在15—25%之间。叶面积小,光合作用能力弱,生长量小,需肥量低。但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需肥量也再增加。据有人测定:一年生人参每株需氮8.4毫克、磷2.9毫克、钾11.6毫克,合计22.9毫克。2年生人参需氮磷钾量是1年生的4—5倍,3年生是2年生的2.5—3.5倍,4年生是3年生的2.5—3.5倍,5年生是4年生的1.2—1.5倍,6年生是5年生的1.2—1.5倍。
根据各年生人参每株的需肥量、亩保苗数,可计算出各年生人参每亩的需肥量,再根据测土结果计算出每亩含速效性氮磷钾的数量,就可进行配方施肥。做到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达到平衡施肥。例:计算人参育苗1—2年生每亩需施氮肥多少千克。按每帘长10米,宽1.2米,株行4×8厘米,每帘苗数3750株,每亩坡地25帘,平地30帘。按平地计算农业论文,3750株×30=112500株。每株1—2年生人参需氮8.4+(8.4×5)=50毫克。每亩需氮50毫克∕株×112500株=5.6千克。测土结果60毫克∕千克,每亩耕层土150000千克,每亩含速效性氮60毫克∕千克×150000千克=9千克,利用率为30%,9千克×30%=2.7千克。5.6千克-2.7千克=2.9千克,2.9千克就是要从施肥中吸收利用的。施纯氮数量的30%是2.7千克,施纯氮数量是2.7千克÷30%=9.7千克,按尿素计算,含氮量46%,施尿素数量是9.7千克÷46%=21千克,需施尿素21千克。
2、人参对各种养分的吸收比例。有人测定:人参植株中含有27种以上的大量和微量元素,其中碳、氢、氧是构成有机物质的主要元素,占95%,主要来源于空气和水。其他元素占5%,氮、磷、钾、钙、镁、硫含量较高,主要来源土壤和肥料中。在施肥过程中除氮、磷、钾外,不能忽视钙、镁、硫的作用。在氮、磷、钾三要素中,人参需要的比例是4: 1: 7,而西洋参需要的比例是8: 1:3.,人参需要的钾多,西洋参需要的氮多。施肥的比例不能等同。
3、人参需肥特点。前期:人参出苗到展叶期。所需养分主要由参根自体供给,从土壤中吸收的很少,早期施肥应以叶面肥为主。中期:人参开花到红果期论文格式范文。人参对氮、磷、钾的吸收进入高峰期,对氮的吸收量最大,磷最小。所以要施足底肥,合理追肥,保证氮肥的供应能力,确保人参营养体的生长。后期:红果后期到收获前。是参根膨大增重期,对钾的吸收量最大,氮最小。这一时期应注意施用钾肥和磷肥,促进光合产物向根输送。
二、人参施肥技术
1、施肥种类。适宜于人参生长发育的肥料首选有机肥,如腐熟的猪粪、鹿粪、饼肥、苏子、骨粉、草木灰等。即能改善土壤结构,创造适宜人参生长的土壤环境,又能缓慢释放营养元素供人参生长。其次是生物肥,如5406、新型人参复混肥等。新型人参复混肥是一种养分齐全,配比合理,安全有效肥料,即含有生物菌剂和饼肥,还含有氮、磷、钾、钙、镁、硫人参所需6大元素,能抑制有害菌,活跃有益菌,促进参根、参须发育。最后是无机肥农业论文,如磷酸二铵、硫酸钾、过石、尿素、钙镁磷肥等。要按配方施肥量施入,过少满足不了人参需要,过多造成养分损失,盐类浓度过高,至使人参烧须、烂货。
2、施肥方法。一是基肥。播种地做床挂线后,将肥料均匀撒入线内,用三齿子倒入土中,搂平播种复土。翻栽地做床挂线后,开槽将肥料均匀撒入槽内,充分与土壤拌均,复一层未施肥料的土,把参摆在上面,最后复土。二是追肥。春天进行,在行间开6—8厘米深的沟,将肥料均匀撒入沟内,复土盖草,浇水。三是叶面施肥。叶面施肥就是把肥料溶解后均匀喷撒到叶面上。常用的叶面肥有2%的过磷酸钙、0.2%的磷酸二氢钾、0.2%的尿素、0.2—0.5%的硫酸锌、0.01—0.05%的硼沙等。
篇9
一、征文要求
征文题材为学术论文、技术论文或科普文章;征文作品应当主题鲜明、内容充实、文笔流畅、联系实际、观点新颖、解决问题和效果显著。作品字数要求3000字左右,不得抄袭他人作品,经证实属于抄袭的取消文章评选资格。
二、征文涵盖内容
1.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深化农村产权改革,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3.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监管体制机制创新。
4.增加农民持续较快增长,加快发展高效特色农业。
5.增强农业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6.提高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切实解决产学研相结合的问题。
7.增强农业竞争力,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和农业专业化步伐。
8.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进扶贫开发。
9.实施土壤优良修复,研究节水、节劳、节肥、节力措施。
10.开发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建设新农村。
11.探索现代农业建设和城乡一体。
三、征文奖励
征文活动设置一等奖2名、颁发证书及奖金1000元;二等奖5名,颁发证书及奖金700元;三等奖30名、颁发证书及奖金500元。
四、评选事项
1.组织专家对征文进行评选,由省农业厅发文公布结果。
2.获得一、二、三等奖的作品在《农业知识》、《农村经济》(三农内参)上发表,并在网站上刊登。
3.征文活动不收取任何费用,保持公益性、公平性、权威性。
4.征文活动重点评选对山东现代农业科学发展中存在的政策、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问题,结合当地实际,提出有效解决方案,并被决策部门采纳或取得显著效果和社会经济效益的文章。
5.征文时间:2014年2月31日至2014年6月30日
6.征文活动每年举办一次。
五、参选方法
篇10
关键词:安丘模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近年来,安丘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全面提高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了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建设,这一做法得到了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论文参考。去年4月份,山东省政府在安丘召开全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现场会议,把安丘的做法确定为“安丘模式”,在全省推广。
1.主要做法
实施区域化建设,就是从源头控制和基础工作抓起,从出口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建设入手,通过加强农业化学投入品控制管理,推行标准化生产,实施全过程监控,逐步在全市形成符合国际质量标准要求的出口农产品种植养殖区域,把住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一道关口,从根本上确保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中,主要抓了“五个体系”建设:
1.1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加快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
在严格实施已有国家级、省级标准的同时,研究制订了与农产品质量标准相配套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33个,参照出口国食品卫生标准制定了200多个生产标准,形成了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农业标准体系。按照“基地规模化、形式多样化、生产标准化”的要求,已建成标准化蔬菜种植基地30万亩、果品基地10万亩、标准化养殖基地400个。对所有基地,实行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组织生产、统一质量检测、统一收购销售的“五统一”管理模式,保证了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各个环节全部按标准化要求实施。
1.2健全控制管理体系,搞好农业化学投入品的源头控制和规范使用
坚持把加强农业化学投入品控制管理作为实施区域化建设的关键措施来抓,制定出台了《安丘市农药管理办法》和《安丘市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建设农业化学投入品专营专供管理办法》。积极探索农业化学投入品供应管理体制,一方面,强化对标准化基地农业化学投入品的供应管理,建设农业化学投入品专营店。论文参考。在专营店配备专职技术人员,在基地配备植保员,指导规范使用农业化学投入品。目前,已建成市级农药兽药专营总店1处,镇和农村社区直供店67家;设立市级化肥专营总店1处,镇和农村社区专营店60家。另一方面,加强对全社会化学投入品市场规范管理,确定15家化肥、农兽药批发企业,负责全市化学投入品的网络建设和批发供应,净化规范社会化学投入品使用的大环境。
1.3健全科技服务体系,为区域化管理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一是健全区域化管理科技服务组织。整合农业、畜牧、林业等职能部门的科技人员,落实区域化管理科研课题,积极开展良种的引进选育和试验示范,以及新农兽药的测试和推广应用。二是加强区域化管理的宣传培训。目前,已聘请检验检疫、农业、外经、畜牧等方面的专家进行骨干培训20次,培训人员2万多人次。通过电视台开辟专栏、编发科技宣传册、开展科技下乡等形式,培训农民10万多人次。三是开展区域化管理社会化服务。成立农业专家顾问组,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110免费服务热线,建立“安丘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110”网站,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组织321个,在全市形成了以农业、畜牧、林业等职能部门为龙头,以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依托,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协会和生产合作社为纽带,上下贯通,左右相连,点面互动的科技服务网络。
1.4健全检验检测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对已有的农业、畜牧、质监等检测资源进行整合,建设了市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在重点蔬菜生产区和批发市场建立了快速检测点;在外贸食品公司成立了山东省首家自有出口蔬菜检测中心;在凌河镇、新安街道分别建设了高标准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初步形成了以市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为依托,以农产品加工企业检测资源为主体,农业、畜牧、质监、环保等部门检测机构共同参与、分工协作的检验检测体系。基本实现了出口农产品从农资、土壤到生产、加工各个环节全过程、无缝隙的监控和检验检测。
1.5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形成区域化管理整体推进机制
在国家出口检验检疫部门的指导下,建立了政府主导、龙头带动、部门联动、全民行动“一导三动”的区域化管理推进机制。政府主导,发挥好政府统筹协调、行政推动作用,制定实施规划,加强政策扶持,搞好组织协调,实施联合执法和监管。论文参考。龙头带动,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组织为支撑,扩大基地规模,提高基地管理水平,拓展国际国内市场,示范带动区域化管理的开展。部门联动,根据区域化管理的总体规划和重点工作,明确相关部门在区域化管理中的职责,做到既各负其责、分工把关,又协作配合、执法联动,强力推进区域化工作开展。全民行动,通过宣传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和农产品安全意识,真正调动全体农民群众参与和支持区域化管理的积极性,形成了区域化管理的浓厚氛围和强大合力。
2.初步成效
2.1创新了管理模式,建立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长效机制
通过组建专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协调组织和机构,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了政府部门的人力、技术和执法管理资源,形成了长期稳定、联合协作、富有成效的工作机制。
2.2扩大了标准化基地规模,降低了基地建设管理成本
全市标准化基地由原来的6.5万亩扩大到30万亩,有效解决了企业基地过于分散、管理费用过高等问题,降低了基地建设管理成本,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每建设一个300亩的标准化基地,可节约7.8%的用地,每年节约管理成本10万元,农业化学投入品使用成本降低15%。
2.3提高了安丘出口农产品质量和知名度,扩大了农产品出口创汇
安丘区域内各类蔬菜的药残检出率(含药残达标蔬菜)由实施区域化以前的17.2%下降到目前的2.4%。供港蔬菜从未发生投诉问题。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今日关注》、《东方时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香港《大公报》、山东电视台等栏目对安丘市实施区域化建设的做法进行了宣传报道。
2.4减少了污染,保护了环境
规范使用农业化学投入品,有效地控制了农业污染,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了全市生态文明建设。
2.5培育了新型农民,加快了新农村建设进程
通过开展区域化建设,对农民进行大规模教育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培养了大批新型农民,壮大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促进了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