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和谐家园范文

时间:2023-03-16 19:33: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设和谐家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设和谐家园

篇1

关键词: 艾丽斯・沃克 生态女性主义 女性与自然 姐妹情谊 男性觉醒

艾丽斯・沃克是美国文坛上颇有影响、特色鲜明的一位黑人女作家。她出生于美国南方佐治亚州一个贫苦的佃农家庭,成长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黑人争取种族平等的民权运动高涨时期。自1968年出版第一部诗集《一度》以来,沃克已经出版五部长篇小说,其中最受青睐的是她的书信体小说《紫色》,共获得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全国书评家协会奖三项大奖。正是由于这部小说的成功,许多研究者都将视线集中在了《紫色》这部小说的研究上,而对她的其他几部小说却很少被涉及。其实,与《紫色》相同,《父亲的微笑之光》和《我亲人的殿堂》也都蕴含了丰富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本文试图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分析沃克的这三部小说,从而更全面地展示她的生态女性主义观。

生态女性主义(ecofeminism)是西方女性主义与生态主义相结合的一种文化思潮。1974年法国女性主义学者弗朗索瓦・德・埃奥博尼(Francoise d’Faubonne)在《女性主义或者死去》(Le Feminisme ou la mort)中首次提出了“生态女性主义”这一概念。随后,生态女性主义作为一种多元化和开放的学术理论迅速发展,出现了驳杂众多的流派分支,但是所有流派的共同点都把自然看作是女性的盟友,并认为男性家长制文化(patriarchal culture)对女性和自然的压迫和统治是一致的。它呼吁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而不是一方统治另一方的关系。

一、女性与自然的悲惨命运

沃克在她的小说中积极探索了人类统治自然与男性贬低女性之间的联系,批判了二元论对自然和女性的双重压迫。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的核心观点是批判西方的二元性思维,认为它是构成人类中心主义和男性中心主义的基础。生态女性主义理论者卡洛琳・麦茜特(Carolyn Merchant)认为:西方的二元论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和犹太教、基督教,在现代科学发展的17世纪日益盛行的主义世界观使之进一步根深蒂固(Carolyn,1980)。瓦尔・普鲁姆伍德(Val Plumwood)列举出了男性与女性,思想与身体,自我与他者,文明与原始,人类与自然这几种二元对立的元素,认为这些关键的元素构成了“西方文化中压迫的主要形式”(Val,1993)。在这两种对立元素中,前者总是优于后者,男性优于女性,人类统治自然,二元性思维使女性和自然都处在了从属的、边缘化的位置,“那种认可性别压迫的意识形态同样也认可了对自然的压迫”(金莉,2004)。

在《父亲的微笑之光》中,父亲鲁宾逊虽然是一位获得人类学学位的有教养的牧师,但是他在家里对妻子和两个女儿“以爱的名义行使着自己的所有权”(张晓敏,2007),将男性中心主义发挥得淋漓尽致。他检查女儿的衣橱,命令女儿必须穿高领长裙;他对女儿的感情横加干涉,当他发现大女儿与恋人偷食禁果时,对她粗暴地鞭打,就像是奴隶主对待奴隶一样。他的妻子在家里也处于被动的、边缘化的地位,对丈夫的暴行敢怒不敢言。小女儿苏珊娜在目睹了父亲鞭打姐姐的残忍后,在心里留下了阴影,从此不肯向父亲敞开心扉,即使是父亲去世时也没有流一滴眼泪。

西丽是小说《紫色》的女主人公,她自幼失去父母,在继父的下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她受到继父的玷污并生了两个孩子。继父不允许她接受教育,还要让她干所有的家务,即便是在她怀孕的时候。不仅如此,继父还剥夺了她的话语权,不准让她向任何人倾诉:“你最好什么人都不告诉,只告诉上帝。否则,会害了你的妈妈。”(陶洁译:1)继父对她厌倦了之后,又将她嫁给了鳏夫艾尔伯特。而艾尔伯特娶她的目的是需要人做饭洗衣和照顾他的四个孩子。因此,就像奴隶一样,西丽又被送到了另一个奴役她的黑人男人手里。艾尔伯特认为妻子不过是他发泄的工具,供使唤的牲口,可以随便打骂。西丽忍受着所有的折磨,她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为什么而活。在丈夫的虐待和繁重劳动的摧残下,她失去了个性,变得麻木不仁,就像是一块没有知觉的木头。

沃克不仅是黑人妇女的代言人,而且是一位具有生态意识的女作家。她在自己的作品和访谈中都表达了对生态危机的忧虑。在文集《与文共生》(Living by the Word:Selected Writings)中,她大声疾呼:“地球已成为人类的奴隶,如果她继续遭受奴役,人类将永远无法享受自由!”1989年美国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奥普拉・温弗里曾对她进行过采访,沃克说:“为了让地球继续生存下去,我们得承认我们人与自然是一家人,是同一个大家庭的一部分。”(张燕,杜志卿:22)

在《我亲人的殿堂》中,莉西向黑人历史学家苏维洛描述了她所记忆中的“小矮人”时代,孩子跟女人们住在一起,而男人们则居住在周围。虽然男女分开而居,但是他们和睦、平等相处。男性将女性视为大地母神的祭司,对他们顶礼膜拜。人类与自然也和谐共处,森林覆盖着整个地球,而大树就是人们的天然庇护所,人们在树木上居住,孩子们在树荫下玩耍。但是,这种安宁平静的森林生活最终被打破。因为男人们开始想占有女人和孩子,父权制思想和统治逻辑占据了他们的头脑。随之而来的就是他们对自然的剥削和破坏。他们将动物杀死,吃它们的肉,穿它们的皮,并用它们的牙齿和骨头做装饰品,“森林开始被割成一块一块的,属于这个或那个部落”。

在《紫色》中,沃克借助西丽的妹妹耐蒂控诉了白人对非洲奥林卡地区的掠夺。当耐蒂作为传教士第一次到达奥林卡的时候,那还是一个安静的小村庄。在赶走贪婪开发土地的当地酋长后,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他们用当地的一种树木的叶子做屋顶,来挡风遮雨,他们把屋顶树叶当成了他们崇拜的东西。后来白人把道路修到了这里,一开始奥林卡人对前来勘测的白人工程师还心存感激,还为他们张罗好吃的,虽然他们手头的食物所剩无几。但是施工人员来的时候,干的第一件事就是通知当地人搬到别处去,因为这块地方已经被买下来作为橡胶种植园。奥林卡人现在用水还要向橡胶种植园主买,最可怕的是他们当上帝来崇拜的屋顶叶子树被彻底铲掉,当地人只能买白花花的铁皮来做屋顶。种植园主还犁掉了奥林卡人的甘薯地,结果破坏了奥林卡人对疾病的免疫力,许多人得了慢性血液病。奥林卡地区的人们“终于承认他们暂时失败了”(陶洁译:156)。他们的失败表明在人与自然的较量中,人的贪婪之心占了上风。奥林卡美丽茂盛的原始森林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破坏自然后又继续污染自然的橡胶厂。

作为一名生态女性主义者,沃克相信只有人们意识到父权制对自然和女性的压迫,并学会尊重女性、热爱自然,人类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才能建立一个和谐安宁的家园

二、女性与自然的天然联系

生态女性主义者一方面批驳了对女性和自然的双重压迫,另一方面又宣扬一种带有肯定意义的与自然的认同关系。他们强调女性通过身体功能与自然接近,认为女性与自然的这种联系应当得到张扬。其代表人物苏珊・格里芬(Susan Griffin)在其著作《妇女与自然:女人心底的怒号》中主张:“我们知道我们自己是由大地构成的,大地本身也是由我们的身体构成的,因为我们了解自己。我们就是自然。我们是了解自然的自然,我们是有着自然观的自然。”(Susan:226)她还用诗一般的语言来表达女性与自然之间的特殊关系:“妇女与大自然共语……她能聆听来自地球深处的声音……微风在她耳边吹拂,树向她喃喃低语。”(Susan:157)

《紫色》中女性与自然相亲相近,融为一体。在西丽被丈夫毒打的时候,她对自己说:“西丽,你是一棵树。”(陶洁译:18)这时候,树是西丽诉说痛苦的途径。当她最亲密的朋友莎格进入她的生活中时,西丽感到“房子周围的树木都好像长高了一截要好好看看她似的”(33),树木成了与西丽心有灵犀的朋友。在莎格的帮助下,西丽的自我意识慢慢觉醒,她从逆来顺受到奋起反抗。当丈夫嘲笑她是个黑人,而且又丑又难看的时候,西丽回击道:“我穷,我是个黑人,我也许长得很难看还不会做饭……不过我就在这里。”(141)西丽说的这些话就像是“从森林里出来一样,源源不断”(141)。如果说树木仅仅能够给西丽以安慰的话,那树木汇集起的森林就给了西丽无穷的力量。莎格也将自己与树木联系到一起,她说:“如果我砍一棵树木的话,我的胳膊也会流血。”(132)在莎格眼里,树木跟人类一样,都是有生命的东西,它需要人类的保护。在《我亲人的殿堂》中,沃克也提到了女性与树木的天然联系。莉西梦境中的“小矮人”时代,女性部落生活在树木的保护之下。对她们来说,树木就像是神圣的教堂。当她们外出寻找食物时,她们就会把孩子交给大树保护,在她们眼里,大树就是安全之地。

沃克本人更是大自然的崇拜者,相信花草树木都有感情。“当你对他们大喊时,它们就会收缩;当有坏人走近时,它们会晕过去”(Alice:1983)。年少时,她就常常陶醉于母亲在自家花园里种植的各种花草树木,并总是能“从自然母亲创造的种种奇观里获取神秘的知识”(Bates:2)。正是沃克对于自然的这种热爱才使她笔下的女性与自然如此亲密,女性在美丽自然的抚慰和熏陶下,结成了深厚的姐妹情谊,开始了独立自由的新生活。

三、姐妹情谊与男性觉醒

沃克为了跟白人女权主义有所区别,创造了“妇女主义者(womanist)”这个名词,认为:“妇女主义者指的是黑人女权主义者或有色人种的女权主义者……一个热爱其他女人(有方面要求/和没有要求)的女人……以整个种族(包括男人和女人)的生存和完整为己任。不是分裂主义者……热爱精神……热爱斗争……热爱亲人……热爱她自己……”《紫色》就塑造了一些具有妇女主义特性的人物形象。

《紫色》中莎格是西丽丈夫以前的情人,患重病后流落街头,被西丽丈夫接回家,在西丽的精心照顾下恢复了健康,从此莎格和西丽成了知心的姐妹。莎格是西丽精神的引路人,她鼓励西丽不要到教堂或《圣经》里寻找上帝,而是在人与人的相亲相爱中寻找精神的力量,在和大自然的和谐中寻找自己的上帝。她为西丽写歌,她教西丽认识自己的身体,她帮西丽拿回了妹妹寄来的信,她将西丽带到孟菲斯开始新的生活,西丽在信中写道:“也许我的生活因为跟某某先生在一起才中断的。但自从有了莎格,我又重新开始生活了。”(陶洁译:57)莎格与西丽的姐妹情谊一直是评论界热议的话题,黑人学者贝纳德・贝尔指出:“同性恋是西丽走向自我,走向姐妹情谊和人类情谊的通道。”(Bernard,1987)芭芭拉・克里斯琴也指出莎格和西丽的同性恋是“具有解放意义的,是自然的”(Christian:164)。虽然莎格和西丽发展成同性恋的关系,但是我们看到的不是沃克对同性关系的渲染,而是从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女性之间的关系,她的目的是表现姐妹情谊和妇女联盟在黑人妇女解放中的重要作用,这也是她妇女主义思想的体现。

在《父亲的微笑之光》中,沃克塑造了苏珊娜、波琳和艾琳这些女性同性恋者,她们并没有在这种同性恋关系中迷失自己,而是在相互安慰帮助下获得了自我解放和主体认可。苏珊娜在与希腊丈夫离婚后遇到了波琳。这位欧洲移民的白人女子向她展示了自己的生命历程,从饱受男性性压迫到在同性恋中获得自由和新生,这让苏珊娜体验到了同恋之间的快乐和精神的无限提升。后来她又遇到了艾琳,一位女侏儒。她是母亲被后所生的,所以她的存在就是男性迫害女性的有力证据。睿智的艾琳让苏珊娜明白不论在落后的非洲还是在先进的欧美,性别歧视都普遍存在着。而苏珊娜选择同性恋,也是对父权制社会男性中心论的有力反抗。在父权制社会,异性恋被认为是唯一自然的情感方式。苏珊娜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和反抗精神:“全世界的女人都被洗了脑,她们认为性生活不是给她们,而是给她们的男人带来了欢愉,别人会以为你偷了男人的欢愉。”(周小英译:119)在艾琳的启发下,苏珊娜选择了同性恋,加入到反抗父权制社会“性秩序”的行列。

沃克通过塑造这些妇女主义者,体现了她的一贯主张:只有妇女通过确立自我,摆脱社会与习俗强加在身上的精神枷锁,维护自身精神世界的完整,并且依靠妇女之间的相互关心与支持,才能过得真正的独立与自由。

沃克的妇女主义并不是单纯地探讨单一性别的问题,同时还看到了男人的发展成长的可能性。自由的女性世界要对男性开放,因为妇女问题既是女人的问题,又是男人的问题;既在于女人,又在于男人。“沃克妇女主义的核心就在于怎样拯救男人与女人的关系,真正实现两性的平等与和谐”(梁昕:107)。

在《紫色》中在西丽成长为一位充满自信的新女性的时候,她的丈夫也意识到了自己对西丽的不公平待遇,开始学会跟西丽沟通交流,甚至最后与西丽成了惺惺相惜的朋友。他们在一起做针线活,一起讨论他们共同爱的人――莎格。针线活历来被认为是女性的工作,这说明西丽的丈夫艾尔伯特已经摆脱了“男尊女卑”的观念,愿意跟女性平起平坐、和谐共处。在《我亲人的殿堂》中,苏维洛在莉西故事的影响下,意识到了自己的男性中心主义意识。他开始关注自己之前很少注意的非人类亲戚的存在,花、蜜蜂、鹿、乌龟、石油等都成了他怜惜的对象。对自然的爱护也慢慢促使他对女性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他一开始讨厌用购物车购物,因为他觉得这是女性干的事;他宁愿花几小时看电视也不愿意看女性作家写的书。后来,他开始感受到了女性的痛苦,相信对女性的关爱可以愈合伤痛,滋养人心,就像是母亲甘甜的乳汁。

四、结语

沃克在小说《紫色》、《我亲人的殿堂》、《父亲的微笑之光》中描述了女性与自然的悲惨命运,批判了男性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同时她还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妇女主义思想的女性形象,她们热爱自然,互相帮助,彼此关爱,她们的独立意识最终还赢得了男性的理解与尊重。沃克是一位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生态女性主义者。小说中女性之间的互帮互助,男性对女性与自然的认同都表现了沃克所向往的完美和谐的世界。在沃克看来,地球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生命界和非生命界都处在同一生态网络中,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不应该有等级关系或统治关系。应该说,沃克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明显带有理想主义色彩。但是当我们面对越来越多的生态灾难,当我们面对越来越冷漠的人群,我们又怎能不高声呼唤这种至真至善的理想主义呢?

参考文献:

[1]Alice Walker.In Search of Mothers’Gardens.New York:Harvest Books,1983.

[2]Alice Walker.The Temple of My Familiar.New York:Washington Square Press,1989.

[3]Bernard W.Bel.The Afri-American Novel and Its Tradition.Amherst: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1987.

[4]Carolyn Merchant.The Death of Nature.San Francisco:Harper and Row,1980.

[5]Christian,Barbara.“The Black Women Artist as Wayward”.Alice Walker.Ed.Harold Bloom.New York:Chelsea House Publisher,1989:164.

[6]Susan,Griffin.Woman and Nature:The Roaring Inside Her[M].New York:Harpens&Row,1978.

[7]Thadious M.Davis.Walker’s Celebration of Self in Southern Generation.Harold Bloom编Alice Walker.New York:Chelsea House Publishers,1989:26.

[8]Val Plumwood,Feminism and the Mastery of Nature,London:Routledge,1993:4.

[9]艾丽斯・沃克著.陶洁译.紫颜色.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10]艾丽斯・沃克著.周小英译.父亲的微笑之光.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11]陈琳.姐妹情谊和妇女联盟――论艾丽斯・沃克《紫颜色》黑人妇女主义生存观.琼州学院学报,2010,(1):76-80.

[12]陈琳,乔志杰.建立美丽的家园――《紫颜色》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9,(4):8-10.

[13]金莉.生态女权主义.外国文学,2004,(5):57-64.

[14]杨何.从《紫颜色》管窥艾丽斯・沃克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长春大学学报,2009,(1):67-69.

[15]张晓敏.《父亲的微笑之光》的女性主义解读.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7,(2):74-77.

篇2

关键词:独立学院;心理健康;和谐校园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5-0236-02

一、心理和谐与和谐校园的内涵及联系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首次提出了“心理和谐”的概念,指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是指适应和谐社会需要的良好心理品质的总和,它包括:(1)身心和谐,即智力正常,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对自己身体的认知和评价客观并悦纳自己;(2)自我意识和谐,即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3)情绪健康和谐,即愉快情绪多于负性情绪、乐观开朗、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是一种稳定的情绪和愉快的心理;(4)人格完整和谐,即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日趋完善,没有明显缺陷,生活情趣高尚,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善于认识自我,正视现实,言行一致;(5)人际关系和谐,即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双方心理距离接近,心理相容性强,彼此感情认同,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的交往态度,交往动机端正;(6)心理与环境适应和谐,即有较强的自制力,既能客观分析正确认识环境状况,又能根据环境的特点和自我意识的情况努力进行协调或改变环境适应个体需要,改造自我适应环境。

所谓和谐校园,指一种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运转的教育模式,以校园为纽带,建立全面、自由、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校园内人与人、人与校园环境、人与社会等诸多要素处于协调稳定、相互依存、健康发展的多赢状态,校园中形成了能充分发挥全体师生员工和所属各子系统能动性、创造性的条件及环境,使师生员工和学校所属子系统活动总体协调发展。和谐校园是师生生活的家园、精神的乐园、成才的摇篮。和谐校园有利于充分发挥学校各部门的职能,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自身发展和身心健康。

心理和谐与校园和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谐校园培育和谐心理,和谐心理造就和谐校园。心理和谐是和谐校园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内在要求,是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支撑的平台。和谐校园是培养建设和谐社会人才的前提。构建和谐校园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配合、多系统相互统一的系统工程。从社会心理角度看,大学校园中人的心理和谐对大学和谐校园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影响,保持和促进师生员工的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同时,和谐校园的构建的目的也是为了达到更高层次的心理和谐。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和谐的现状剖析

1、学习障碍

从录取分数看,与普通高校相比,独立学院学生的分数明显存在差距;差距背后暴露的是学习习惯和能力上存在的问题。独立学院中的大部分学生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的自觉性低,学习意识淡漠,部分学生甚至存在“学习为了拿文凭,找工作”的学习动机;导致这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缺乏坚强意志和进取精神,缺少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意识淡漠,直接导致学生遇到困难常常采用逃避和抱怨的态度,缺乏学习的恒心和毅力,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此外,高考分数偏低的原因致使独立学院的学生自信心较差,自卑感较强。高考的失落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加之就读学校不如意,使他们产生了“低人一等”的感觉。

2、人际交往障碍

现在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从小受父母的溺爱,养成了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及与人交往的经验与技巧。许多学生第一次远离父母,面对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以及个性各异的新同学,既不善于让别人了解自己,也不善于接近他人,渴望与人交往,又怕被人拒绝,对自己的神态举止特别敏感,生怕在别人面前出丑、失态,在交往中异常紧张,不知如何与宿舍同学相处,感到不安、孤独,产生戒备、多疑心理;从而产生人际关系敏感、社交恐怖症等人际交往障碍。

3、生活情感障碍

独立学院部分学生自理能力较差,生活不讲规律,对学校的日常管理和行为规范存在抵触心理,特别是面对吃喝玩乐、学校周围的网吧等诱惑缺乏自控能力。同时,贫富差距的存在,使得少数贫困生的自尊变得异常敏感和脆弱,虚荣心太强,不敢正面看待贫困,不愿与人交往,自我封闭,甚至产生防卫、敌对心理。此外:在情感问题上,大学生正处于性生理基本成熟和性心理趋向成熟的阶段。美好的爱情是每个大学生所憧憬的,不少谈恋爱的大学生没能处理好爱情与学业、友情的关系。部分学生把恋爱当作一种情感体验、精神享受,纯粹是为了消遣寂寞、寻求刺激,传统道德观念淡化,发生婚前。这种错误观念,易使他们在理想与现实中难以找到平衡点,陷入痛苦、迷惘,对他们的身心造成伤害。

三、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教育,建设和谐校园

独立学院大学生出现不和谐的心理状况,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学习、人格养成及身心健康,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了许多困难,影响了和谐校园的建设。因此,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讨其有效途径,引导大学生排解心理障碍,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一项重要内容。

1、领会并落实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教育,建设和谐校园”的前提条件。

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否有效地开展,思想观念的认识和领会至关重要,特别是学校领导及学校思政工作人员的重视程度。学校领导应从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刚示要求出发,切实认识到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在意识形态中应不断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由专职教师扩大到全体教职工,由专职教师队伍扩大到学生社团,由个体咨询诊断扩大到群体预防。只有深刻认识领会到加强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心理教育列入学校教育的常规工作之一并予以落实,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支持,为开展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创造良好的硬件和软件环境,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实际效果。为了认真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确保有效地开展心理教育;学校应该把心理健康课编入教学计划,列为必修课或选修课;组织开展好日常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对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的学生应该建立心理档案,及时跟踪和反馈。通过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心理调适方法,指导他们有效地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丰富和健全多样的心理疏导方式是“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教育,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手段。

通过班会、社团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自省,让学生客观清醒地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明确需要努力的方向。辅导员老师及时收集学生中反映突出的问题,及时与学生沟通,找到妥善解决的办法,对一些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应加强监督、予以引导;通过社团活动的联系,为独立学院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与外界沟通的机会,从而弥补独立学院自身校园文化的缺乏或不足;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科研活动、讨论社会热点话题,激发学生对深层次问题、有价值问题的探讨,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通过社团活动与科技创新活动,拓展学生校际交往的途径,邀请兄弟院校在某方面作出突出成绩的大学生进行经验交流,为他们的人际交往提供锻炼的空间,促进健全品格的形成;通过网络方式,在学校局域网上设立心理聊天室,为学生搭建心理咨询新的平台,安排心理教师及学校思政工作人员以聊天的形式,向学生讲授心理疾病防治方面的知识,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3、更新和调整适宜的心理教育内容是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教育,建设和谐校园的根本保证。

针对独立学院大学生“自信敢为、可塑性强,控制力较差、意志力不强,社会认识能力不足,缺少危机感”的人格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将重点内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1)挫折教育。通过在学习中制定竞赛淘汰机制,模拟社会就业等手段,加强学生的挫折教育,提高学生应对挫折的技巧方法。(2)危机教育。独立学院大学生忧虑性相对较低,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社会形势、专业形势、就业形势等方式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加强危机教育,提高学生的忧患意识。(3)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设。独立学院大学生兴奋性较高,冲动性危机的发生率较高,提高学校处理突发心理危机事件的能力十分重要。

篇3

【关键词】 高校 学风建设 和谐校园

一、引言

一个国家需要和谐,一个民族需要和谐,一个社会需要和谐,一个校园同样需要和谐。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重要作用,高等教育任重道远。

二、充分认识学风建设的重要性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

学风,指的是学习的风气,它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的综合反映,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综合体现。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一个学校的学风状况则直接影响到和谐校园的建设:学风建设是高校校风的一个重要标志,它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学校的校貌,并且透过这个窗口能清楚地看到学生的精神风貌,看到学生的综合素质状况,看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它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又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因此,充分认识学风建设的重要性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具体地说,其重要性可以概括为以下“四性”。

1、战略性

把学风建设看成是关系到学校生死存亡的大事。因为学风状况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学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能力。

2、迫切性

学风建设关系到学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建设祖国、实现中华民族腾飞的历史重任就落在了大学生的肩上,时不我待,迫切需要我们通过学风建设培养出一大批有丰富科学文化知识的大学生来完成如此重任。

3、长期性

学风是一种风气。良好风气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通过长期抓,持续不断的努力完成的。要求学风建设不能抓一阵,停一阵,要有一个长期的规划,要打持久战。

4、系统性

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高校的各个方面。因此要求我们在各项工作中都要渗透和体现学风建设,需要全员参与,必须是全过程的管理。

学风建设是全员的,不论是教师还是管理人员、服务人员,每一位员工不仅要从思想上重视学风建设,更要从行动上落实学风建设。通过全员参与,以高水平的教学、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优良细致的服务,影响和带动良好学风的形成,为构建和谐校园贡献力量。

三、明确学风建设的目标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育人的质量得到很大改善,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了良好条件,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大多数学生能充分利用宝贵时光和有利的条件不断积累知识,充实自己。他们关心国家前途,积极进取,刻苦学习,诚信为先,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朝气和活力。但我们也看到有一部分大学生,他们意志消沉,不思进取;对学习兴趣不大、上课迟到、旷课;玩网络游戏;经常违反校规校纪,屡次不改;诚信意识淡薄,考试作弊等。对当前此类大学生学风出现的这些问题,既不可对学生全盘否定,又不可放任自流,必须加以重视,抓住问题的关键,采取积极的引导和建设措施,通过开展学风建设来解决。为此,我们提出的总目标是:以“加强学风建设、构建和谐校园”为主要目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初步形成促进良好学风的长效机制;引导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学习到主动学习,不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探索学风建设的规律,实现学风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途径。因此,加强学风建设、明确学风建设的目标成为了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同时也成为了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具体来讲可以分为四个层面。

一是抓课堂纪律。提高学生的课堂出勤率,减少上课迟到、早退、无故旷课、不专心听讲、交头接耳等不良现象;提高期末考试及格率;减少考试作弊的人次,直至杜绝考试作弊的现象;争取毕业生每年考研率逐步增长。

二是抓宿舍风气。禁止学生在宿舍进行打牌、通宵上网玩电游等浪费时间且影响学习的活动;逐步形成良好的宿舍风气。

三是抓建设活动载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宿舍文化活动、主题团日活动等,寓教于乐,以开展活动来加强学风建设。

四是完善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各项与学风建设相关的规章制度,使学生学习规范化、科学化。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壮大学生工作队伍的力量。

四、制定有效的学风建设措施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保障

从主观上讲,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背景下,每个大学生都有学好的愿望,都有追求成功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学生不认真学习,学不好呢?本文认为,除有部分学生主观上不努力的因素外,客观上还存在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管理不到位、措施不到位),具体措施如下。

1、以宿风带学风

(1)制定“北京物资学院商学院星级宿舍评比标准与办法”,并把宿舍中的学习气氛、良好的学习习惯、舍员之间的互帮互学、团结友爱作为“办法”中的重要内容。(2)对党员宿舍进行挂牌。积极开展 “有困难找党员”及党员主动找“有困难同学”的互帮互学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3)积极开展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宿舍文化活动。如以环保意识为主题,开展回收旧电池、旧报纸、旧书籍的活动;以民主建设为主题,设立意见箱、开通网上留言;体现和谐、互助的理念,为新生提供帮助的活动等。

2、以课风育学风

(1)建立有关课堂纪律制度,形成立体管理。如制定“班级课堂考勤制度”;制定“课堂纪律抽查制度”,每月对各班的到课出勤情况进行两次抽查。(2)教师听课制度。按学校有关制度要求,系领导、班主任每月听课二学时,辅导员每月听课四学时,并填写听课记录。对课堂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及时提出整改建议。(3)制定“课风公示制度”。系学生工作办公室每月将各班课堂纪律情况在系“学风建设公示”网页上进行公布。(4)做好与任课教师的沟通。对各班课堂纪律情况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

3、以考风正学风

(1)积极开展考前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宣传橱窗、条幅、展板、系网等舆论工具,开展以“诚实守信,从我做起”为主题的宣传活动,积极营造诚实守信的氛围。(2)誓师大会。每学期组织召开“诚信做人,拒绝作弊” 全院学生的誓师大会,向全体学生发出倡议书,号召学生遵守考场纪律,拒绝作弊行为。(3)严肃处理违纪、作弊未遂的学生。对在期末考试中违纪、作弊的学生严格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由院里老师巡视发现的有违纪、作弊倾向的但尚未构成作弊事实的学生要给予院内通报批评,令其写书记处书面检查,取消其一切评优资格。

4、以活动倡学风

(1)开展新生导航活动,为良好学风奠定基础。制定《新生导航实施方案》,使新生工作规范化。(2)开展学习经验交流活动。每学期请学习标兵、考上研的学生进行关于学习经验及学习方法的经验交流会。(3)开展学术讲座,科技竞赛活动。邀请校外有关专家、学者讲学;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增强学术氛围,培育学生良好的学术意识。(4)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建立与社区、企业、农村的联系,鼓励学生走出校园,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关注弱势群体,增强社会责任感。(5)开展各种竞赛及文体活动,寓教于乐,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培育优良的校园文化。(6)开展榜样宣传活动。利用宣传栏出“考研光荣榜”、“学习标兵榜”、“自强自立标兵榜”,开表彰大会,营造奋发向上、立志成才的良好氛围。(7)开展帮学活动。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或受到学习警示的学生开展“一帮一结对子”的帮扶、帮学活动。(8)开展主题团日活动。在学风建设中,提高广大学生对学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及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是搞好学风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如开展“从点滴做起,上好每一堂课”,“学风・诚信”的主题团日活动。(9)开展各种评优活动。每学年结合综合素质测评评选出院、系级优良学风班。

5、以党员示学风

在学风建设中,注重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每一名学生党员必须是良好学风的标兵。通过学生党员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如在宿舍中,提出“党员主动找有困难的学生”的活动;在帮学、帮扶活动中,要求党员必须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结成帮学对象;在新生班主任助理的选配上,要求由学生党员来担任。

五、严格管理是加强学风建设、构建和谐校园的有效途径

认识再高,目标再明确,措施再完善,但疏于管理或管理不严,必然会造成学风建设的各项措施流于形式。因此,为使学风建设的各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加大管理力度,加强监督、检查执行的情况,做到齐抓共管,长抓不懈。

俗话说,无规矩无以成方圆。加强学风建设的管理,首先,要建立健全的各项规章制度,发挥制度引导、制度约束、制度规范的作用,制定调整并完善与学风建设有关的规章制度。包括考勤制度、考风考纪制度、学习警示制度、评优评模制度、学生干部管理制度、推优制度、奖学金评定制度、贷款制度、贫困生资助制度等。在这些制度的建设和落实过程中,要体现学风建设的内容,要与学生的学习挂钩。比如通过奖学金评定制度选出学习优秀奖、优秀毕业生,从而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其次,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辅导员、班主任是年级、班级学风建设的直接负责人,就该年级、班级的学风情况与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及时沟通,对年级、班级学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学生干部要协助班主任做好班级的学风建设,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使学生干部主动的参与管理,疏通信息渠道,保证信息的畅通。积极为学生党员创造条件,搭建发挥模范作用的平台。建立党支部学风建设责任区和党员学风督导组。

篇4

关键词:师德师风;和谐校园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4-019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4.123

在和谐校园的创建中,教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其中的一大主体。师德师风建设的质量关系着教育教学的质量,是和谐校园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及其表现出来的思想和工作作风就是师德师风的内容,具体表现在对政治的关心和了解、对职业的热爱和投入等方面。师德师风是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表现,同时与学校的校风和学风息息相关,还是学校发展的推动力。

一、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们国家的教育教学改革不断进行着。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更加深入。同时,教师队伍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教师队伍的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师德师风的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其高学历、高素质、结构变化等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要将这种联系达到最好的效果,就要完善师德师风的建设,积极面对其中存在的问题。现在,学校教师队伍师德师风的建设已经被提升到了相当高的一个位置上,不管是国家、教师还是民众对于师德师风的建设都有了一个比较全面和深入的认知。

教师这个职业有其特殊性,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人作为根本和基础,进行相应的教育和培养。中学教师的特殊性尤为突出,他们所培养和教育的学生是可塑性最强的青少年。在国家的建设和民族精神的传承中,青年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他们还是人类文明的创造者。几年、几十年之后,我们的国家建设要通过他们来实现,要将社会发展的责任传递给他们。那么,这与现在青年人所受到的教育是息息相关的。现在,他们受到的教育和精神上的培养都将影响他们走上社会之后的样子。基于这样的基础和目标,可以说,师德师风不只与教师有着相应的联系,与学生、国家建设、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要实现国家有力的建设,就必须保证教育的质量,而要实现良好的教育,就要将师德师风的建设作为核心和关键。教师这个职业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责任,被社会各界关注着,这不只是责任,还是一份荣誉。

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需要满足一定的要求,具备科学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职业素养和能力都能够支持教学的质量,身心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同时,还要有为这份事业奉献的精神和勇气。要成为一个符合现代化时代要求的教师,就必须要培养自己先进的道德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和道德水准,在教学的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对于师德师风的建设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

对于一个学校来说,师德师风的水平和质量就是一种精神的标志,同时,学校对于社会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学校是学校精神文明的出口,这方面的意义与师德师风的建设紧密相关。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师德就是灵魂和核心,师德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其永恒的主题。

教育教学改革一轮又一轮地进行着,各类学校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全面的发展和完善,对于师德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跟随时代的脚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师资建设是目前我们的教育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要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提高,就要不断进行师德建设。

二、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1.在和谐校园的构建中,社会主义和谐价值体系是其指导思想,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对于和谐理念、精神的树立和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从教师自身来说,要不断进行道德实践的同时,教师还要成为帮助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实践的培育者,要起到引领和启发学生的作用。要达到这样的一个目标,教师要遵循社会公民的道德准则和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教师对于自身的要求必须要比常人严格,所以说,师德比其他的道德准则要高。学校教师的文化层次都比较高,在价值和观念上都比较的理性,对新的事物的认知和理解有着一定的优势,在道德准则的实践上有着一定的自觉性,所以,这种优势决定了教师能够通过自身的反思和认识来发现问题,从而更好地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

2.在学校的教育中,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是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影响力,这是学校教师的责任。不过,很多的教师仅仅是完成课堂的教学任务,在学生人格、观念的培养上没有投入很多的精力。所以,学校要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将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设提升到一个足够高的位置上,引起教师的重视,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让教师担负起培育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责任。

3.目前,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创建和谐校园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和任务,对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和学生是校园中的两大主体,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主导的作用,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相应的学习和实践。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对于学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要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就要不断完善教师自身的道德观念和素质的完善和提高,建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此外,学校要担负起培养和帮助教师建立良好的道德观念的责任,建立健全教师队伍的道德建设。

三、 结语

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设不是在短期内就可以实现的,需要进行长期的完善和提高,实现和谐校园的创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道德素质和能力,在学生的道德教育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更多有效的实践。在中华民族的发展中,良好的师德师风的建设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比较多的问题,所以,要将解决好这些问题提升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从而更好地构建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 孙琪.浅谈和谐校园视野下我国高等教育公平[J].法制与社会,2011(19):230-231.

篇5

关键词 校园安全 意义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校园安全教育是维护校园稳定与学生安全的一项基础教育,是人才保障的根本教育,也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其应该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目前,在学校管理方面,安全意识正在不断加强,但校园安全教育,计划性不强,层次性不高,还远没有达到校园安全教育的标准。所以,要想建立平安和谐校园,就必须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意识,加强校园安全教育。

1学生安全教育的意义与面临的问题

学生安全教育是校园安全稳定的重要保障。 学生作为学校最重要的主体,是学校教育培养的对象,是创建平安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安全教育也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树立学生具备较强的法制观念、强化其法律意识、提高其自控自律能力,加强安全教育,进行法律知识宣传,增强其安全知识和防范技能,是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进行的心理辅导及心理问题矫正这样的安全教育本身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学生的安全教育目前还是处于宣传教育阶段,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1)日趋复杂的社会环境。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经济活动带来很多消极影响,社会环境复杂,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也影响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特别是现在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很多学生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一些学生道德观念弱化,甚至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这些都给学生的安全带来一系列问题。

(2)开放性校园带来的安全隐患。多数学校正在不断扩大招生,校区也在不断扩大,为招生方便,很多校园已是半开放或全开放状态,社会各行各业进校服务。学校学生与社会人员接触频繁,使学校的人员结构日趋复杂,再加上学院安全保卫力量相对的不足,学校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安全问题。

(3)网络安全隐患影响巨大。随着网络的普及与不断进步发展,网络已成为学生日常生活重要的一部分。这也就给学生安全教育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网络是学生认识社会,增长知识及交往交际的重要工具与手段;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一些道德败坏的人的别有用心与低级趣味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2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与措施建议

2.1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

(1)交通安全教育。目前,学生交通安全知识缺乏和交通安全意识淡薄,有关学生的交通事故频发。要确保学生的交通安全,就要加强交通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学生交通法制观念,遏制交通事故发生。

(2)安全规章制度教育。学校应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安全规章制度,如有关宿舍、实验室、网络及消防、及校园治安管理制度等。提高学生安全保护意识,自觉抵制违反安全规章制度行为,对违章违纪的学生要进行公开严肃处理,以促进规章制度的落实。

(3)心理安全教育。近些年来,在一些学校学生伤人、自杀、打架斗殴与偷盗等事件时有发生。这些事件多数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所以,学校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对学生采取普遍教育与个别疏导相结合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防治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人格全面的发展与完善。

(4)自我保护教育。在社会生活中,学生往往容易受到来自社会和内部的侵害,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教育,提高学生自我防卫能力十分重要。对学生要进行法律知识教育,让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遇到不法侵害时,应大胆采取正当防卫来保护自己和他人。要教育学生应按照法律程序,依靠执法部门来处理,不能自以为是,要用智慧和头脑与不法分子作斗争。

2.2学生安全教育的措施建议

(1)从上到下,认真做好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要想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就必须领导重视,上下一心,齐抓共管。学校要本着维护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并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既要抓安全管理,又要抓安全教育,上到领导,下到广大政工干部及班主任都要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

(2)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突出学校特色。进行安全教育必须要结合本校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多种形式的教育宣传。以安全知识的课程教学作为主渠道。切实做好安全知识的传授与安全防范能力的培养。并通过各种形式,如利用广播、电视、橱窗及开设专题讲座等形式向学生进行形式多样,把握时机,突出重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在对学生进行安全防范与法律意识教育的同时,提高其自我保护的能力。

篇6

1.高校的人事管理部门

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可以营造出教书育人的教学环境。高校部门的人事管理的职能分为多种,每一项都要严格的把关,这是关系着每一个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和维护学生良好学习氛围的部门。高校的人事管理不单单是一项基本的职能,它可以确保学校良好有效的运行[1]。如何在校园内开展工作,那么做好人事工作是首要任务,促进和谐校园也是一项非常紧迫的历史任务,但是在人事管理上有许多需要思考和改善的地方,只有做好了这些基本工作,那么高校人事管理才能够更好的促进校园和谐。

2.高校人事管理对促进和谐校园的作用

2.1强化岗位管理可以激发教职工的激情

在传统的高校人事管理方面非常注重身份管理,并没有过多的关注他们在岗位上的成绩,这一做法大大的打击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让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很难激发出较大的热情,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建设和谐校园的步伐。所以为了更好的保证校园环境的和谐,我们必须对高等学校的人事管理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和完善。这也是让所有高校内的教职员工具有了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所以首先要做的是高等学校应该对教职工身份进行淡化管理,强化岗位管理可以让能者脱颖而出,反则就淘汰[2]。这就是社会的基本规则,因此校园里也应该强化这项规则,可以更好的让校园发展,也是促进校园和谐的意义所在。在对教职工的岗位管理方面,可以将他们的工作业绩作为基础指标,能力基础来强化激励竞争,来实行能上能下的岗位原则,每个人都有发挥自己长处的时候,这样可以增强办学活力的目的,也可以较好的鼓励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出新的工作业绩。

教职工的员工热情,不但可以影响到高校内的学习氛围,还促进和谐校园的工作,因此高校的人事管理,它不但可以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还会对和谐校园起着重要的作用。建设和谐校园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梦寐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2.2健全考核制度可以提升教职工的能力

高校内的人事管理中健全考核制度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也是高校内部分配制度改革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当前很多高等校园内的考核制度基本上没有大的漏洞,很多高校的的考核制度也是由W生参与其中进行制定,虽然只是参与了一小部分,但是这都是为了更好的构建校园和谐的目标,人事管理部门以及学生方面进行的改变。在人事管理部门的健全考核制度中,从中看出严谨度,但也是有效提升教职工的工作能力的关键。

3.人事管理部门对促进和谐校园的意义

当前很多高等学校中,为了更好的促进和谐校园,人事管理部门虽然只是学校里面的一个部门,但是它主要目标也是更好的管理校园内部的工作人员,由于高等学校中每年都相输送大量优秀的人才,在和谐校园环境下,人才对于社会和谐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建设和谐校园,主要是有利于处理各种关系,妥善协调各方利益,促进人际关系和谐。所以高校内的人事管理部门可以让广大师生爸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上。另外随着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时代,为了提高全民素质教育,因此建设和谐校园是人才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

4.结束语

篇7

关键词:师德建设;民主;尊重;和谐校园

师德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师德是教师的第一智慧,每一位为人师者都应该用心点亮“师德”这盏灯,让温暖洒向每一个角落,让校园变得和谐起来。

一、师爱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

俗话说:“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育无小节,节节是楷模。”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传。热爱儿童,是我们幼儿教师所特有的一种宝贵的职业情感,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坚实基础。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一生中最主要的东西是什么呢?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热爱儿童。”可见,乐于把爱奉献给全体儿童是我们幼儿教师必备的道德素质。

热爱儿童,就要尊重幼儿、信任幼儿。只有尊重幼儿,信任幼儿,才能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儿童。任何简单、粗暴、片面的做法,都可能给儿童带来消极的影响。“爱”与“被爱”就如饮水起居一样是人类的天性,对于成长中的少年儿童,更是必不可少的“营养素”。所以,我们幼儿教师要用心去爱每一个孩子,并落实在一日生活工作之中。这就是“爱的教育”的魅力。教师对孩子的爱是教育孩子的感情基础,师爱可以浸润孩子稚嫩而倔强的灵魂,满足孩子被爱的需要,从而给孩子一种安全感,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同时,师德具有十分明显的典范性,教师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孩子可以从师爱中得到熏陶、感化,从而学会团结友爱、善待他人,关心同伴、同情并帮助弱者,关爱他人的种子,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长大后,他们就能成为适应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人。

二、民主是营造和谐校园的必需

民主法制是和谐校园的基础。因此,我们要把确立尊重幼儿、保护幼儿的理念和意识体现在教育教学中,就是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孩子与众不同的观点和思路。

几千年前的孔孟儒家文化,形成了“师道尊严”的思想。在这种观念下,教师是权威,幼儿无条件地服从,教师可以在幼儿犯错误后大发雷霆,而幼儿却没有解释的权利。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有意无意地表露着与孩子的不平等:上课时教师高高在上,孩子用仰视的目光注视着我们,这样无形中就拉开了师生间的距离。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教师们已逐渐认识到:教师与幼儿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两者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相互理解的,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幼儿学习的辅导者、激励者、促进者,教师应该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与幼儿同学、同玩、同乐、同忧,既像教师又像妈妈,与孩子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而不是靠严厉来建立自己在孩子的威信。魏书生曾经说过:“我的教育经验就是民主加科学。”教师要靠自己的学识与人格,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孩子“亲其师,信其道”,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而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唯有教学民主才能实现。

三、尊重使营造和谐校园成为可能

“真正的素质教育首先应该是尊重人的教育,是爱人的教育。”作为教师应该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满足他们的需要,使孩子从教师的行为中看到希望,受到鼓舞。

尊重孩子,就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孩子是千差万别的,兴趣爱好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接受能力不同、性格气质亦不同,教师要走近孩子、认识孩子、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和积极因素,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使孩子的自尊得以强化。充满个性与人情的教育,可以使孩子学会友爱与宽容,学会自信与尊重,可以使校园变得和谐起来。

四、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和谐校园

篇8

摘 要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比较分析法、逻辑归纳法,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体育学等多维学科的角度,结合当前“和谐社会”的宏观背景,通过深入分析儒家文化与和谐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关系,进而提出基于儒家文化背景建设和谐校园体育文化的理念。

关键词 儒家文化 校园体育 体育文化 一、研究对象

儒家文化与和谐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二、研究方法 (一)专家访谈法

通过走访、电话与电子邮件等形式,咨询有关儒家文化、校园文化及体育文化等方面的专家了解对本课题的看法及意见,指导研究方向。 (二)文献资料法

在知网、万方等数据平台以儒家文化、体育文化等为关键词检索,共有36篇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指导。 (三)逻辑分析法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依照文化学、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体育学等的基本原理,对研究结果进行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得出结论。 (四)比较分析法

通过对和谐校园体育文化的理解,与儒家文化所蕴含的文化精髓进行比较,找出二者的融合及其交叉,进而提出了基于儒家文化背景建设和谐校园体育文化的理念。 三、结果与分析 (一)“仁”体现了和谐校园体育文化以人为本的建设思想

“仁”的学说在儒家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儒家认为“仁”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为人性修养提供了明确的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说以尊重人、爱人为根源与出发点,表示对人充分的尊重。目前,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因校而异,但是和谐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不是单独一个部门,一个学校,一个机构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全校各个部门及机构齐心协力,同抓共管,人人参与,人人关心。这就体现了“仁”的精神。需要运用儒家文化中“仁”的精神来指导人们建设和谐校园文化。 (二)“礼”体现了和谐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秩序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儒家立足于做人治国,将中和归宿在中“礼”,以礼制中,归仁于礼,以追求人际和谐,实现儒家美好的王道政治和理想社会。在和谐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礼”的功用即是给每个校园人定位,以建立起一定的建设秩序,保证整体的和谐。它体现了建设中校园人自身的和谐、校园人与校园人之间的和谐、校园人与校园的和谐以及校园人与社会的和谐。 (三)“力行”体现了和谐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理念

“力行”意识是建设和谐校园体育文化的关键。在儒家看来,和谐境界的实现,人本精神的高扬,忧患境域的摆脱,道德素养的提升,无一能够离开人们投身现实、奋发进取的努力和作为。因此,儒家经典大多强调力行,儒家人物大多是力行主义者。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过程中,我们更要提倡“力行”,以身为范,不能仅仅动动嘴就代替实际工作,只有亲力亲为,才能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找到不足之处,以达到及时纠错的目的。这也是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关键所在。 (四)“和谐”体现了和谐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目标

和谐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目标是为了追求和谐。儒家“和谐”精神并不排斥相互冲突,在共同的基础上保持个体的明显差异性,个体间以相互合作、相互依存为主,并保持良好的竞争态势,在统一体内保持动态稳定,以求得系统能量大于个体能量总和之目的。我们在建设和谐校园体育文化中,既要“四手都要抓、四手都要硬”又要允许一部分内容优先建设、发展起来,从和谐到不和谐到新的和谐的发展过程,使和谐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始终处于一种有序、充满活力、相对稳定又不断发展的和谐状态。 四、和谐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儒家文化的影响 (一)促进儒家文化的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文化,经过两千多年的繁衍发展,不仅影响了中国也影响了全世界。儒家文化在多元文化融合汇通的今天,更是表现出“走向世界”的发展大趋势。学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担负着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功能另一方面还具有知识传播、文化交流传播的功能。 (二)丰富儒家文化的内涵

基于儒家文化背景的和谐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不仅能够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增强校园人体质,还能加强校园人的政治思想教育,尤其是通过体育精神文化建设加强了学生日益淡薄的爱国主义情感。儒家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传统爱国精神的基础上,在今天被赋予了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坚信一个中国、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的爱国主义的思想。 五、结论

和谐校园体育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和谐校园为特定空间,以校园人为参与主体,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实现学校培养和造就和谐人才为总目标,校园人在和谐校园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并且校园体育文化系统与社会各系统之间以及校园体育文化系统自身各组成部分和各要素之间处于一种相互协调发展的状态。

参考文献:

[1] 杨春梅.儒家文化思想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90.

[2] 易剑东.体育文化学概论[M].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

[3] 周丽君,于可红.从文化的本质论体育文化[J].中国体育科技.2005(01).

篇9

关键词:艺术家 时代精神 传播

艺术是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古人有云:“言之无文 行之不远”,正是此意。其中,艺术家是进行艺术创作和传播的主体,是人类艺术活动最重要的部分。构成艺术家的元素中,发达的审美感受能力、创造性的想象、丰富的情感和娴熟的艺术表现技巧是其主要内涵。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对生活的敏锐而深刻的洞察力是其必备素质。对人生的严肃态度、对人类命运的巨大责任感是其主要道德品格。有人说,科学家给自然以秩序,伦理学家给社会以秩序;那么,优秀的艺术家则给精神以秩序,在一个想象的空间里,给整个宇宙以最后的自由与和谐。那么,在当今社会中,艺术家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文化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呢?

一、艺术家要体现时代精神

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的是知识分子建功立业的途径。其中提高自身修养境界的“修身”是最基本的,这对当今艺术家同样也是适宜的。无论什么艺术品,其中都渗透着艺术家思想境界,而这种境界展现出时代精神。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的小说《堂・吉诃德》,其主人公虽然看来可笑而衰弱,但他中世纪铠甲的背后,跳荡的却是作家一颗人文主义的心。曹雪芹的《红楼梦》更是浸透了作者对人类的悲悯和对人生的思考,“字字看来皆是血”。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更是将自己的一腔民族热血都化着音符,点燃了中国人民抗日报国的激情。

鲁迅说过,从水管里流出的是水,从血管里流出的都是血。只有伟大的艺术家才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

在现阶段,艺术家最重要的素养就是“和谐精神”――我们的时代精神。当然,这不是让个性鲜明、千差万别的艺术家都变成同一个模式的人,而是要艺术家内心充满对自然、对人类、对祖国深沉的爱,充满对正义进步和谐的不懈追求,有这样的崇高境界和精神素养,再加上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就能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优秀的艺术家。这样的艺术家创作出的作品,无论是小说、诗歌还是电影、音乐,无论是正剧悲剧还是喜剧,无论是讴歌赞颂还是鞭挞讽刺,都渗透艺术家崇高的情怀、和谐的精神,这样的作品,才能成为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

二、艺术家的创作要植根社会生活

艺术生产理论告诉我们,艺术作为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形式,艺术作品中的美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艺术是凝聚着作家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以及精神素养这些主观因素,我们上文已有论及。另一重要方面是艺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就是说主客观因素通过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互相渗透、彼此融合,并通过物态化形成具有艺术形象的艺术作品。社会现实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艺术创作离开了火热的当代生活,注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创作中,艺术家要着力再现社会生活中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的生动景象。展现那种关爱精神,关怀社会的弱势群体,为他们伸张正义,争取公平。人人多一点爱,社会就会多一点和谐,许多人民内部的矛盾就容易得到化解。

当然,当下社会现实在光明面的主导下确实也存在某些黑暗面,即使将来,光明与黑暗也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我们建设和谐文化,艺术家们并不是要无视客观存在的各种矛盾,更不是要去掩盖和抹杀这些矛盾。恰恰相反,是要以一种努力想解决这些矛盾的出发点去正视和表现这些矛盾,引导弱化、解决矛盾,从而争取达到比较和谐的状态。取得有利于矛盾各方的最佳结果,从而促成社会关系和人们之间的团结、和谐。

同时,社会生活和艺术家精神世界的丰富性,也决定了艺术产品内容和形式的丰富性。以前文艺作品那种“高大全”单调枯燥的说教形象,被证明并不为广大人们群众喜闻乐见。马克思就曾发出这样的质问:“你们赞美大自然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

的确,如果一件文艺作品不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那它怎么娱乐大众、教化世人?怎么在构建和谐社会,弘扬和谐文化中起到重要作用呢?

文艺作品要提高国民素质、弘扬和谐社会的价值观中起作用,决不能用枯燥说教的方式,而要采用生动的、形象的、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当年主张“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的“双百”方针是繁荣文艺,发展学术的正确方针,同样也是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文艺创作的正确方针,它体现一种气魄宏大的包容精神,本身就体现文艺创作一种和谐氛围。

三、要加强艺术作品的传播

文化是智力和精神创造的积累,而积累则是传播与交流的结果。人类的发展史,从传播学的视野来看,也就是人类信息传播与利用的历史。优秀的艺术家的作品不是要“藏之名山,传之后世”,而是要广泛地传播给广大群众,并为群众所接受,只有这样,才能够影响当代,才能够对构建和谐社会,弘扬和谐文化中起重要作用。

在这方面,传媒,出版,演出团体等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艺术传播广泛渗透,强烈的感染力和娱乐作用常使审美、认知、教育的功能可以更好地实现,并出现综合效应。近年来艺术传播形式愈来愈多的创新和多元化给文艺界带来了勃勃生气。

人类从几万年前就开始创造艺术,同时也开始了艺术传播,但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艺术传播在传播的条件、质量、效果等多个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在历史的车轮驶进21世纪后,艺术传播的面貌将发生历史性的变化。譬如网络,人人平等地享有信息,这就使更多的人有机会享受艺术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同时也将推动艺术的发展。当然,网络传播不可避免的缺点也将会带给艺术很多负面的影响。不过,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要通过对它的研究,限制它的不利因素,发扬它的有利因素。

还有,作为高等艺术院校,同样在艺术教育和普及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些艺术院校常利用暑假,组织了党员师生分赴革命老区,把文艺节目送到基层群众,这便是以实际行动传播优秀、和谐的先进文化。

总之,只要我国文艺工作者在文艺的创作、理论、教育、传播活动中,确立“和谐社会”价值观和理念,不断提高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把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传遍祖国四面八方、大江南北,从而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中起到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篇10

关键词:奖助学金;和谐校园;贫困生

中图分类号:G46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3-0295-02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校学生规模进一步增大,贫困生的问题日益突出,需要的资助资源也越来越大。国家奖助学金作为资助资源之一,在发放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日益凸显,如贫困生“等靠要”思想蔓延,使得贫困生在“物质贫困”得到缓解的同时却加剧了“精神贫困”;平均瓜分做法盛行,造成奖助学金变质;贫困生评选如同“选秀”,利益驱使下“伪贫困生”泛滥等。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建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国家奖助学金发放工作作为影响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因素,应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1]。高校应从和谐校园的建设出发,着重解决国家奖助学金发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消除不和谐因素,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一、国家奖助学金发放工作对和谐校园建设的影响

和谐校园是符合人性规律与教育规律构筑的生态系统,这一系统应当具有科学、民主、人文、开放四大特征。而国家奖助学金发放过程中存在的诸多不和谐因素,恰恰对和谐校园建设产生了不良影响。

1.贫困生认定不科学,威胁和谐校园建设

科学是和谐校园的基石,也是国家奖助学金合理发放的保障。这里的“科学”,指建立科学合理的贫困生认定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确保贫困生认定真实有效。

按照相关政策文件规定,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程度的认定需要依据生源地政府部门出具的证明。但在实际工作中,高校管理部门仅仅通过贫困证明根本无法准确掌握学生实际生活费用及其家庭实际状况。由于部分地方政府部门、学生及家长缺少诚信,地方政府部门出具贫困证明把关不严,导致伪贫困生泛滥,极大地影响了真正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使得真正的贫困生对伪贫困生产生了不良评价,影响同学间、师生间的和谐关系,甚至因为“伪贫困生”享受“免费午餐”而使更多的学生产生心理不平衡,造成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僵化,极大地威胁和谐校园的建设。

2.名额分配显失民主公平,构成和谐校园隐患

民主是和谐校园的根本。这里的“民主”,指校园内所有人的关系都应是平等、互相尊重的。奖助学金名额分配时理应注重实际情况,发扬民主,体现教育公平。

国家奖助学金在各高校大多是按人数比例将名额分配给各个院系,再由院系根据各班的具体人数确定每班的资助名额。显然这种办法忽视了班级间学生的实际贫困程度差别,最终造成部分困难学生因名额限制无法享受资助,而另外一部分非困难学生则因名额富余拿到了助学金,成为了“贫困生”。这种名额分配失衡的现象,使贫困生认为老师的工作有失民主公平而对老师产生不好的评价,甚至发生面对面冲突,严重影响了师生间的和谐关系,为和谐校园的建设埋下了隐患。

3.评定程序缺乏对贫困生的人文关怀,阻碍和谐校园进程

人文是和谐校园的灵魂。人文关怀作为教育的真谛体现在国家奖助学金发放过程中,能够极大地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大部分学费需要靠国家和学校资助。国家奖助学金投入力度的加大,使之成为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保障之一。然而,国家出台的评定标准难以操作,致使一些学校在进行奖助学金评定时,片面追求“公开、公平”,要求贫困生上台讲述自己的家庭情况,使他们不但要面对较大的经济压力,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把贫困生弄得像“林冲刺青”。学校的评定程序缺乏对贫困生的人文关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生的经济困难,却给贫困学生带来了现实与精神层面的困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和谐校园进程。

4.审核监督系统开放性差,破坏和谐校园建设

开放是和谐校园的源泉。国家奖助学金在评定前后,都需要有开发合理的审核、监督系统,保障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这笔钱最大限度地用于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

奖助学金的名额骤然增多,评审条件相对降低,面对金钱的吸引,部分非经济困难学生也参与到奖助学金评选中,引起了同学之间的“明争暗斗”。有些同学开始在班级、寝室范围内拉票,使得票决制“寝室效应”日益严重。国家奖助学金获得情况一旦公开,必然会有学生认为部分同学不应获得奖助学金或所获数额偏大,对这些同学的心理评价就会大打折扣,甚至造成同学关系由此变僵。种种同学间、师生间不和谐现象的出现,破坏了和谐校园建设。

二、完善国家奖助学金发放工作,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构建和谐校园,既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五方面的基本要素――人、事、物、景、情的和谐[1]。因此,应从这五方面着手完善国家奖助学金发放工作,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1.事的和谐是核心――明确贫困生认定标准

事的和谐是校园和谐的核心,校园的和谐是通过校园内大大小小的事体现出来的。学校应关心、爱护贫困生,为其提供基本物质生活保障,因而,明确贫困生认定标准,构建科学合理的奖助学金发放模式至关重要。国家奖助学金的实质是在精神和物质上对贫困大学生进行鼓励和帮助。构建科学合理的奖助学金发放模式,确保奖助学金用到“刀尖浪口”上,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各高校健全贫困生认定机制。除了要求相关证明材料等“硬件”外,还要通过学生日常生活状况等“软件”来确认受助资格[2],使评选结果更加科学、合理。贫困生的评选结果公平、合理,在使真正贫困生受到帮助的同时,也可以使其他同学对评选结果信服;避免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因为国家奖助学金发放问题而产生矛盾,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为和谐校园构建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人的和谐是关键――注重贫困生人文关怀

决定和谐校园成败的关键因素是人的和谐,其中师生关系及同学关系的和谐则是基础。在发放国家奖助学金的过程中,注重对贫困生的人文关怀是调节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的重要纽带,同时也能促进学生自身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学校在对贫困生进行经济扶助的同时,更应该考虑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扶助”。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层面看,精神解困必不可少,是缓解贫困生问题、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精神保障。因此,从长远计,在物质解困的同时,也要注重精神解困[3]。较之物质上的贫困,精神上的贫困具有更大的潜隐性和危害性。精神上的贫困往往不易流露,但当其积聚到顷刻间爆发时,对整个校园和社会的震荡却是非常大的。在国家奖助学金的发放过程中,尊重贫困生,注重人文关怀,不仅可以促进贫困生的自我发展,更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

3.物的和谐是保障――建立贫困生动态档案管理制度

物的和谐既表现为学校硬件配置的和谐、教职员工福利待遇的和谐,更表现为规章制度、组织管理的和谐。在国家奖助学金的发放过程中,建立贫困生动态档案管理制度,可以切实维护贫困学生的利益和对这个群体进行有效的管理。贫困生档案须要详细记载学生的家庭情况及个人消费情况,并定期更新,动态完善。建有贫困生档案的学生有优先得到奖助学金的权利。但是,这样会使部分学生产生“贫困生优越感”,觉得得到奖助学金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应根据其学习成绩、日常生活表现等建立动态档案,及时剔除不符合条件的贫困生。这样在对贫困生进行有效管理的同时,还避免了不和谐因素的产生。

4.景的和谐是窗口――发挥国家奖助金实际效用

事、人、物的和谐共同构成的景色作为窗口反映了校园的和谐。加强奖助学金的引导和监管工作,充分发挥其效用,作为这个窗口的一部分,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环节。国家奖助学金作为一种人道关怀的救济,是国家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无偿资助。针对高校贫困生数量逐年增多的现状,国家逐年加大奖助学金发放力度。为了避免国家奖助学金失去它原有的意义,对其发放前后的监管就显得十分重要。应引导贫困生将国家奖助学金用到实处,真正用于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困难,使每一名学生的每一事、每一物都成为和谐校园中的亮丽风景。

5.情的和谐是基础――转变贫困生扶助方式

事、人、物、景的和谐,都是以情的和谐为基础的。转变贫困生扶助方式,坚持“扶志”为主,“扶贫”为辅,以情的和谐为基础,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学校在扶助贫困生的时候,应该尊重贫困生,跟他们平等、坦诚地交流,使他们抛却“接受扶助就像乞讨”的观念,真正懂得学校和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对贫困生在学习和生活上表现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给予肯定,鼓励他们战胜困难;对他们的心理不成熟以及非正常的自我评价,也要用心帮助他们端正心态,确定符合实际的目标[4],让他们真正懂得自身价值。“扶志”与“扶贫”同时进行,在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结语

国家奖助学金的发放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对于和谐校园构建起着重要作用,贫困生问题解决不好会给校园管理、校园稳定带来隐患,也会加大高校教育的难度。国家奖助学金发放工作的功能在于解困、育人、成才,其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内心和谐,实现校园和谐及社会和谐。只有解决好国家奖助学金发放工作中产生的不和谐问题,和谐稳定、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校园才能建设得更好。

参考文献:

[1] 王和平.理解和谐校园科学含义 探索和谐校园构建途径[J].发展,2007,(6):104-105.

[2] 王中伟.管理学教学方法思考与实践[J].现代商贸工业,2008,(9):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