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海的词语范文
时间:2023-03-18 13:05: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海的词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无边无际:际:边缘处。形容范围极为广阔。
3、波涛汹涌:汹涌:水势腾涌的样子。形容波浪又大又急。
4、翻江倒海:原形容雨势大,后形容力量或声势非常壮大。
5、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巨大。
6、百川朝海:众水奔流趋向大海。多比喻无数分散的事物都汇集到一处。
7、**大海:**:形容大水宽广无边。水势极其浩大。也比喻声势极其浩大。
8、惊涛骇浪:涛:大波浪;骇:使惊怕。汹涌吓人的浪涛。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的斗争。
篇2
课前质疑,寻找学生认知起点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我在教学《爷爷的芦笛》一课时,让每个学生在课前预习时画出不懂的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课上小组交流后把有价值、未解决的真问题填写到质疑单中。
学生的问题:
1.小闸屋什么样?芦笛怎样吹?
2.潮汛、裹挟是什么意思?
3.爷爷为什么要去查看潮汛?爷爷是干什么的?
4.强强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5.“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爷爷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6.强强为什么喜欢听芦笛声,三次芦笛声带给强强的感受一样吗?
由此分析,学生存在对个别词语意思不理解,对生活中不常见事物不了解等问题,还有学习课文写法及文章主旨等需求。通过我的系统分类,把学生所提的简单问题1、2分在第一课时,把较复杂的问题3―6分在第二课时进行解疑,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新课知识,有的放矢地提高教学效率。从课堂效果看,因为解决的是学生们的提的真问题,找准了其认知起点,课上出现了生生间的交锋。在不断地反驳并阐明自己的观点中,学生们对于环境描写与人物心情变化的关系理解等更加深入、到位。精彩的课堂要利用学生质疑,寻找学生认知起点,实现课堂最优化。
课上解疑,依据学生认知起点
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理论认为:实现最优的方式,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质的东西,确保学生能掌握这些内容;二是选择能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1.创意改变题材,解决学生认知难点
在教学中,我利用批注阅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学习写作方法,实现课堂最优化。
例如,《爷爷的芦笛》一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三次芦笛声,感悟笛声给孩子带来的不同感受。我让学生自主批注,自读自悟“五月白天的大海是风平浪静的”一段,还请学生当小老师讲解自己的批注感悟,并结合海景图片加深感悟,最后配以轻音乐把第二自然段改变成一首奇丽的现代诗,让学生有感而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大胆整合教材,解决学生认知难点
在解决本课教学难点时,我打破单元限制,整合本册书中相关课文,让学生树立大语文的意识,这样的课堂学生更喜欢,更有实效。
例如,《爷爷的芦笛》一课的教学难点是通过体会风浪的句子了解强强心情变化的原因,初步感受环境的衬托、对比,对感受人物心情变化的作用。
老师问,夜晚的大海什么样呢?爷爷的笛声又带给了强强什么呢?自读课文进行批注,感受强强心情变化与大海风浪的环境描写有直接关系。
同时,用课件出示自学提示:1.默读第7-12自然段,用“~~~”画出描写强强的句子, 简单批注强强当时的心情。思考:强强的心情有什么变化?2.用“――”画出描写大海风浪的语句,体会这样描写的作用。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交流,观察心情变化的词语,发现问题,引导探究。
老师问:看到自己整理的强强心情变化的词语,你们有什么问题?强强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可能是潮汛来了,风浪很大;天已经黑了,又是强强一个人在家;这是强强第一次独自一人在狂风暴雨、大浪滔天的天气里在家……
老师引导:很多同学都谈到了风浪,就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进而理解强强心情变化的原因,体会环境变化的作用。
接着,出示潮汛资料:当有潮汛时,海面风速一般达到10级左右,海浪高达3米,相当于2个成人那么高;接着出示《观潮》一文的4-6自然段,并看录像,进一步感受潮汛时风浪之大。
男女生对读海浪和强强心情的句子。
老师问:观察并思考风浪变化的环境描写与强强心情变化的描写有何关系?
老师小结:原来风浪变化直接影响了强强心情的变化。我们把对风浪、夜色等内容的描写称为环境描写,这样的环境描写可以把人物心情变化的原因告诉读者。而且,想象中大海的美丽、宁静以及白天大海的平静与夜晚大海的狂怒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更加让我们感受到风浪变化的环境描写与人物心情的变化是密切相关的。
教材只是一个参考,如果学生有能力、有需求,可以适当调整教学,这样,更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这样的课堂才是具有生命力的课堂。
课上探疑,呈现学生认知焦点
《爷爷的芦笛》一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的意思,让学生懂得经受锻炼和考验,才能变得勇敢坚强。教学中,我在课件中呈现学生填写的质疑单,让学生明确这句话的含义是最有价值的问题,需要全体学生共同思考解疑。这样做既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兴趣,又让学生感到了自己的质疑是本课学习的焦点。
老师(出示学生质疑单):王思i、陈紫逸、江宜煊、林孟涵、陈思羽、李梦赐学的质疑单上写了一个共同的问题:“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是什么意思?同学们说说,你们现在怎么理解爷爷的这句话呢?
学生填空:海边的孩子,不经受(锻炼、磨练、考验……),就不会 (坚强、勇敢……)。并让老师要求学生:再仔细想一想,爷爷的话只是在说海边的孩子吗?
学生填空: 的孩子,不经受 ,就不会 。
老师问:爷爷的这句话只是在说孩子们吗?这不也是对我们所有人的鞭策吗?
学生填空:我们不经受 ,就不会 。
篇3
到了神农架我们先去了神农顶。在神农顶俯视神农架,林海与云海奇诡变幻,时而碧波荡漾,时而云涛翻滚,真是人间仙境。山中的奇石异峰、奇水异谷、奇树异木、奇禽异兽,比比皆是。独秀峰下的
冰洞深约35米,寒气逼人,导游说在炎热的夏天也有冰柱。金银山下的水帘更是美丽无比。燕天中的燕子洞里生活着许多燕子。据说它们可以像蝙蝠一样无须靠实力飞行、吃食。
神农架不仅风景秀丽,而且天然植物丰富,其中冷杉较多,粗壮挺拔,三个人都合抱不住,是宝贵的建筑材料。还有一些闻所未闻的药材,如当归、天麻、党参、杜仲,还有珍贵的九死还魂草、头顶一
颗珠、七叶一枝花等。
时间多得很快,一会儿就到了傍晚,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不仅景色秀美而且植物繁多的神农架。
点评:
篇4
初稿:我是一只小海豚
陈 竹
阳光在清晨的雾气中冲荡,力量渐强,水雾散去,湛蓝的大海显现,这儿,就是我的家,而我,则是一条快乐的小海豚。
我探出头,望着连绵起伏的海平线。阳光把我的肌肤衬得透亮,透过海水,我第一次看到了自己:双眼散发着柔和的光芒;头顶上的“喷泉”吐出美丽的小水柱;尾巴总是害羞地垂在身后。
“孩子。”海水下传来妈妈的声音,“是时候去尝尝沙丁鱼的美味了。”我顿时打起精神,扎一个猛子潜入海底。
温热的海水里,大大小小的鱼儿们三五成群,还有五颜六色的珊瑚、海星。“嘿,伙伴们!”我摆动着身子,挤进它们的“分工会议”。
“你,把前方的沙丁鱼赶进圈套。”一条身强体壮的大海豚严肃地指了指我。
“你,把后方的沙丁鱼赶进圈套。”大海豚又指向另一个同伴。
“剩下的同伴,与我一起围成圈套,预祝我们今天大获全胜,饱餐一顿!”
“哗啦啦!”一大群沙丁鱼像潮水一般涌来,我见时机已到,从礁石后面猛冲上来,露出尖锐的牙齿,张牙舞爪地驱赶着它们,沙丁鱼们立刻来了个“急刹车”,回转方向,向“圈套”游去,早已饥肠辘辘的我们立刻钻进成群的沙丁鱼堆,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饱餐一顿后,我决定去海边看看风景。刚浮出海面,沙滩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便吸引了我的目光。五彩斑谰的遮阳伞遮出一片阴凉,人们坐在伞下谈笑风生,有的人抱着水球,兴致勃勃地来了一场“沙滩排球赛”;有的人坐在海边,望着冰凉的海水浸透他们的脚丫;还有的人欢乐地在沙滩上奔跑,拍手唱着对大海的赞歌……瞧,那个孩子正眯缝着眼,专心致志地捡贝壳呢!看,那个姐姐在沙滩上跳着舞,海风轻柔地吹拂着她的秀发,多美啊……
黄昏,夕阳映红了半边天,天边的火烧云缓缓移动,我望了一眼波光潋滟的海面,沉入海底,等待金色的阳光再次洒入深海。
修改过程:
一、修改错别字
“五彩斑谰”应改为“五彩斑斓”
成语解析:
“五彩”指青、黄、赤、白、黑五色。斑斓:色彩错杂灿烂的样子。“五彩斑斓”形容颜色非常好看,色彩相当丰富,多种颜色繁多耀眼。
“谰”和“斓”
小朋友们要看清楚了,“谰”和“斓”都是形声字,但有所区别。“阑”表示声音“lán”,意思是“格栅、平行的木条”。形旁部分一个从“言(讠)”,表示说话、言语;一个从“文”,表示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想象。所以,“谰”的意思是诬赖。“谰言”就是诬妄不实、无根据的话。“斓”的意思就是平行的条纹,比如斑马身上的条纹。“斑斓”就是颜色驳杂、灿烂多彩。
示例:
黑色的枝叉,红色的枣子,黄绿相间的树叶,五彩斑斓,迷人极了。
――路遥《平凡的世界》
在五彩斑斓的水石间,鱼群闪闪的鳞光映着雪水清流。
――碧野《天山景物记》
二、修饰词语和句子
小朋友们,好的作文需要修改。第一遍写好的作文就像刚刚建好的房子,修改就好比是装修房子,要用美丽的词语和优美的修辞让自己的文章闪闪发光,吸引人的眼球。比如描写小海豚美好形态的这一段文字:
我探出头,望着连绵起伏的海平线。阳光把我的肌肤衬得透亮,透过海水,我第一次看到了自己:双眼散发着柔和的光芒;头顶上的“喷泉”吐出美丽的小水柱;尾巴总是害羞地垂在身后。
我们可以使用一些修饰性的形容词和恰当的描写来丰富小海豚的美丽形象。小海豚的身躯光滑,颜色美丽;眼睛很柔和,看上去就让人觉得小海豚是善良的小动物;小海豚还很害羞呢,跃出海面的姿势非常优雅……这么一想,我们就知道具体该怎么来描写了。看一看修改后的文段:
我探出头,望着连绵起伏的海平线。阳光如碎金般洒下,把我淡灰色的肌肤衬得透亮,透过海水,我第一次看到了自己的可爱模样:如露珠般晶莹的双眼好像新月般散发着柔和的光芒;一口如玉的牙齿镶在我玲珑的小嘴里;头顶上独一无二的“喷泉”吐出美丽的小水柱;尾巴如一个银灰色的蝴蝶结,总是害羞地垂在身后。轻轻一跃,我就拥抱了海面上的阳光。
修改后的文字,描写更生动了,仿佛让读者们真的看到了一只美丽又很羞怯的小海豚,它就像是大海的精灵一样,在碎金般的阳光下,调皮地嬉戏,快乐地舞蹈,尽情展示自己的美丽。
所以,小朋友们,写好作文后,你们不妨再仔细地读一遍,看一看哪里可以再适当地用一些修饰性的词语和句子,来让作文更丰富更好看。千万不要害怕修改甚至懒得修改。要知道,好的作文就是修改出来的。很多文学家、大文豪都会仔细地修改自己的文章呢,我们也不能怕麻烦,要很用心地“装修”自己的作文哦。
三、修改后,再通读一遍
修饰完作文里的词语和句子后,我们还要再细细地通读一遍,看看作文的开头和结尾好不好,文章描写的主要内容与文章的题目相符不相符,哪里需要略去,哪里需要再增补内容等等。尤其是作文的开头和结尾,一定要与主题相符,描写恰当,开头吸引人,结尾让人回味无穷。这样的“美味作文”才会让人越品越有味道。
本文的开头和结尾就很好,开头介绍了自己是一条小海豚,在美丽的海中生活。结尾描写了小海豚一天的活动结束了,它回到了深海,等待阳光再次唤醒大海,唤醒自己。两段描写头尾相应,值得我们学习哦。
好了,在我们对初稿进行了加工和修改后,让我们再来看一看热气腾腾的修改稿吧:
我是一只小海豚
阳光总是在清晨的雾气中不遗余力地冲荡,力量渐强,水雾散去,湛蓝的大海上弥漫着温暖而腥咸的味道,这儿,就是我的家,而我,则是一条快乐的小海豚。
我探出头,望着连绵起伏的海平线。阳光如碎金般洒下,把我淡灰色的肌肤衬得透亮,透过海水,我第一次看到了自己的可爱模样:如露珠般晶莹的双眼好像新月般散发着柔和的光芒;一口如玉的牙齿镶在我玲珑的小嘴里;头顶上独一无二的“喷泉”吐出美丽的小水柱;尾巴如一个银灰色的蝴蝶结,总是害羞地垂在身后。轻轻一跃,我就拥抱了海面上的阳光。
“孩子。”海水下传来妈妈悦耳的声音,“是时候去尝尝沙丁鱼的美味了。”我顿时打起精神,欢呼着跳跃之后,便扎一个猛子潜入海底。
海水是温热的,如绸带般轻柔地在我身边旋转,大大小小的鱼儿们三五成群,你一句我一句地讨论着,五颜六色的珊瑚、海星文雅地坐着,倾听着海波的起伏。“嘿,伙伴们!”我摆动着身子,挤进它们的“分工会议”。
“你,把前方的沙丁鱼赶进圈套。”一条身强体壮的大海豚严肃地指了指我。
“你,把后方的沙丁鱼赶进圈套。”大海豚又指向另一个同伴。
“剩下的同伴,与我一起围成圈套,预祝我们今天大获全胜,饱餐一顿!”
“哗啦啦!”一大群沙丁鱼如一个个冲锋陷阵的士兵,像潮水一般涌来,我见时机已到,从礁石后面猛冲上来,露出尖锐的牙齿,张牙舞爪地驱赶着它们,沙丁鱼们立刻来了个“急刹车”,尾巴如螺旋桨般飞快地摆动,向“圈套”游去,只听“刷”的一声,一大群沙丁鱼如在海中纸片般落下,在海中散开,早已饥肠辘辘的我们立刻钻进成群的沙丁鱼堆,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饱餐一顿后,我决定去海边看看风景。刚浮出海面,沙滩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便吸引了我的目光。五彩斑斓的遮阳伞遮出一片阴凉,人们坐在伞下谈笑风生,有的人抱着水球,兴致勃勃地来了一场“沙滩排球赛”;有的人坐在海边,望着冰凉的海水浸透他们的脚丫;还有的人欢乐地在沙滩上奔跑,拍手唱着对大海的赞歌……瞧,那个孩子正眯缝着眼,专心致志地捡贝壳呢!看,那个姐姐在沙滩上跳着舞,海风轻柔地吹拂着她的秀发,多美啊……
黄昏,夕阳映红了半边天,天边的火烧云缓缓移动,我望了一眼波光潋滟的海面,沉入海底,等待金色的阳光再次洒入深海。
篇5
那么,如何指导小学中年级学生摘抄积累呢?现在,我就谈谈自己在作文教学中的几点粗浅认识与做法。
一、营造氛围,激发摘抄兴趣。
教育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环境本身就是教育,所谓“人性如青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刚黄”,由此可见,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因此,我首先在班级中营造一种浓郁的善于积累氛围,以激发学生的摘抄兴趣。
1、教师的潜移默化。我自己在读书时,也喜欢把读到的好词语、好句子、好段落记下来。我就把我的这笔记本带到班上,利用早自习时间或语文课前的两三分钟给学生读一读,还可以让学生看一看。时间一长,很多学生就想自己动手做摘抄笔记。
2、营造摘抄积累环境。我利用黑板的一角,开劈“我积累,我快乐”栏目,最先是老师自己写上一些课内或课外积累的好词好句,叫值日生在课前领读。一段时间后,就让学生按学号轮流写上自己摘抄的好词好句。这样就让学生学生时常处在一个充满书香味的环境中,抄抄读读,看看记记,耳濡目染,往往能让学生感受到书海的浩瀚和读书积累的乐趣,从而形成跟书本交朋友的愿望,并乐意摘抄积累下书中的精华。
二、加强指导,学会摘抄积累。
激发起学生的摘抄积累兴趣后,接下来就是具体指导学会摘抄积累。指导摘抄积累这个环节 ,我主要采取“两步走”教学法。
第一步:课内摘抄积累,主要摘抄积累课本中的四字词语或其它一些比较好的词语或好的段落。课本是摘抄的首选材料,因为,教材内容是经过小语专家精心挑选的范文,语言和思想这两方面都最具典范性。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范例来指导学生进行摘录,并逐渐使其形成一定的能力。在每学完一单元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其中精彩的语句语句进行品析,让学生领悟何谓好词好句好段,比如学习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引导学生赏析该单元中的这些句子,比如:“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 ,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抱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摘录。这样,学生在摘录中就能得到训练,做到触类旁通。
做摘抄时,我要求学生尽量都用格子是小方格的日记本摘抄,这样摘抄比较规范美观,而且便于保存。
还有,第一次指导学生做摘抄,一定要到位,我专门利用一节语文课,边讲解边在黑板上板书示范(一定要写),学生就照着写,老师还要走下去检查,内容写对了吗?看看学生格式写规范了吗?还要表扬表扬写的好的学生,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很重视自己的摘抄积累,每次做的时候,都会很认真,很用心。
第二步:课外摘抄积累。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因此学生还应利用课余时间大量的阅读课外书籍,课外书籍中包含了许多课本中没出现过的好词好句好段,以及各种知识,也应是摘抄积累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三年级上学期,我就开始有计划地叫学生抄写了描写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的词语、句子、段落,抄写了描写小动物样子、生活习性的段落,三年级下学期抄写了描写跳绳、踢毽等的动作细节的段落,还抄写了描写表示心情紧张、高兴、难过的段落。当然随着年级的增高,摘抄的内容将会更加的具体细致。
三、开展活动,巩固摘抄积累。
如何才让学生把所摘抄内容真正的记下来,积累下来。小学生好胜心强,开展适当的活动,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活动中体验成功的欢乐,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利于学生保持长久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巩固所积累内容,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好词佳句美段诵读:每周利用一个早自习时间,让学生把摘抄积累的优美内容,首先在四人小组内诵读PK,然后每组推选一名优胜者参加全班PK。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不仅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好,还逐步提高语言领悟能力。
2、专题知识抢答赛:比如指导学生摘抄了描写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的词语、句子、段落后,我便在班上举行了“走进四季”知识抢答赛,以小组为单位抢答,最后评选出优秀小组,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对所摘抄内容产生浓厚兴趣,并在活动的快乐中记住了很多内容。
3、手抄报制作比赛:每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摘抄内容制作一份手抄报,全班评比,并把优秀作品张贴在教师的墙壁上,这样既表彰了优秀学生,也对其他同学起到了促进作用。当然,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无意识的又记忆了相应内容。
4、联想、仿写比赛:为了让学生灵活、准确地运用,在分类摘抄后可以让学生进行联想、仿写比赛。比如学习了《荷花》一课,就可以让学生学习书上的方式进行联想;摘抄了一些描写人物外貌的段落后,让学生发挥四人小组的集体智慧,仿写一个人物外貌描写片段,然后全班交流,评选出最佳模仿秀小组。
篇6
1. 含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几个段落。
2.能看懂图的意思,抓住景物的特点。
3.理解本文的内容,了解黄山有哪些著名的奇石,都是什么样子的。
4.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秀美风光的热爱,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秀丽风光,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下
教学难点:根据教师所给的图,都能抓住景物特点
【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法 朗读感悟法 巡回指导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整体感知
我们从上节课的学习,已经认识了安徽省南部有一个闻名中外的风景区,它有什么出名的景点呢?那些奇形怪状的石头,课文中写了哪些奇石,你们还记得吗?接着让学生们自己进行讨论,激发学习的兴趣。
设计意图:在讨论中激发兴趣
二、利用图画,感悟语言文字
1.学习第二自然段
我们先来看有趣的“仙桃石” 吧!
(1)看图想象。
(2)出示图画:
你们看这块岩石像什么?这么大的石桃子人间少有,它会从哪里来呢?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以画引入, 直观形象,启发想象,训练说话,渲染课堂气氛。
(3)感知内容。听老师朗读课文,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石桃的来历。
(4)体会词语。提问:这段话描写仙桃石从天上下来用了哪两个动词? (板书: 飞、落) “飞、落” 这两个词在描写生活中的哪个动物时常用上?你能用这两个词说句话吗?
设计意图:在体会文字的同时体验石头的神奇。
(5)感悟语言。那么大一块石头偏如小鸟一般轻松自如地从天上飞下来,落在山顶的石盘上,真是妙不可言。感情朗读,体会石头的神奇。(让学生白南练习,读出自己的语言语气)指名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情景中进入阅读,感受“奇” 、感悟“奇” ,训练学生的语感。
(6)渗透写法。这段话先告诉我们奇石的名称,后写奇石的样子。
设计意图:为下面的仿写打下基础。
2.学习第三自然段
(1)质疑激趣。看到奇石名字叫“猴子观海” 你会想到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学而不思则罔” ,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精神应从低年级开始培养。
(2)感知内容。自由读文,边读边想“猴子观海” 的情景。
(3)体会词语。结合图画用自己的话把“猴子观海”的情景说给同学听。
出示图画:
(老师、同学适时补充、评议, 示词语:抱、蹲、望。)
设计意图:在体会文字的同时学会把书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相机理解“陡峭” :让学生分辨哪幅图中的山陡峭。
出示图画:
设计意图:化抽象为具体,避免生硬的“解词”。
相机理解: “云海” : 让学生说说印象中大海的样子,然后再引导想象云海。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对语言文字形象感悟。
(4)感悟语言。黄山的这番奇景把猴子迷住了。
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感悟神奇。
(5)渗透写法。这小节先说什么,然后说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至此,学生对这两段文字已有所感悟,为下面画画、说说、写写打下伏笔, 采用从“扶” 到“放” 的教学步骤,运用迁移规律,符合低年级儿童学习的特点。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感知内容。自由读文,说说“仙人指路”的样子。学生说话时,老师画出图画:
(2)体会词语。让学生说说老师画“仙人”时抓住了哪些动作? (相机出示:站、伸、指。)
(3)感悟语言。指导感情朗读。
4.学习第五自然段
(1)感知内容。读文章,想象“金鸡叫天都”的情景。
(2)绘画表达。把想象的画出来。
设计意图:学生在绘画中无形地进行了对语言的感悟,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
(3)体验文字。展示学生的作品。(老师、同学给予点评)
设计意图:进一步体验文字美,石头奇。
(4)感悟神奇。指导感情朗读。
三、启发想象,训练说话
黄山的奇石还远不止这些。出示图画:天狗望月。仿照前几个自然段的写法,说说“天狗望月”的情景。
(小组内练习,然后指名说。)
设计意图:学生全员参与,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丰富想象,规范语言,积累语言,为三年级习作打下基础。
四、迁移运用。积累语言
请学生当小小导游员为来黄山旅游的游客们介绍黄山奇石,还可以结合收集的有关黄山的资料介绍。(教师适时点拨。)
设计意图:把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积累语言, 同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设计意图:在乐曲中、文字中升华情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六、作业
把书中只有名称,而没有描写的“狮子抢球” 、“仙女弹琴”这些奇石想象并仿写出来。
设计意图:把课上说的训练转为写的训练,及时巩固提高。
【板书设计】
黄山奇石
课堂导入 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
画图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学生
情感教学被更加广泛地运用到教学中,老师可以运用丰富的感情感染学生,用情趣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向往,从而引起学生的主动性,达到促进学习、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达到优质的教育效果。
一、创造情感氛围,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学生在小学阶段思维还不具有稳定性,注意力往往不集中理解力也不太完善。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利用更加形象直观的教学工具,努力让每个学生最大限度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学生才会对学习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认为学习语文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这样,学生才会从教材中去发现美、感受美,树立起自信心,从而才会获得成功。
二、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文字是一道桥梁,引导读者从表面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情感是深深渗透在文章中每一个句子之中的。同样,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也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传达出来的意思,加上合理的想象,让学生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抒情散文《海滨仲夏夜》一文,作者对大海的描写是为了表现出大海的美丽,人们的生活,进一步表现出当代人们内心的呼喊声和时代的进步。“涌起波浪”“霍霍”“闪烁”这些词语生动地在我们眼前展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大海景象。作为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词的想象,让学生感受到大海的那种波浪翻滚的气势,同时也激发学生想进一步探索和对知识的渴求。
三、领过运用课件道具,加深学生的实践能力
篇8
汉英翻译,是在把汉语原文的意思充分理解之后的基础之上重新用英语进行表达的过程。它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创造性劳动。翻译要求翻译者对汉语语言及其相关的知识和文化具有深厚的功底。同时翻译者还要对英语能够很好的掌握,熟悉英语的语法规则、写作风格、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等。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往往遇到一些令人困惑的难点。
首先是文化差异。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生态地域、政治生活、物质生活、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同的语言决定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语言的表达方式,这样势必会产生文化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往往成为翻译中的障碍。
有一种品牌的方便面“白象”,英语翻译成whiteelephant,语义对等是正确的,然而,从文化信息来看却不大合适,因为white elephant在西方国家中的意思是“大而无用,累赘的东西”。也许外国人看了这个品牌之后就不会购买这样的方便面。就要求译者对西方文化有充分的了解。
在汉译英过程中,存在着文化缺失的显现。很多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词语在英语中几乎无对应或相近的表达方式,比如,武术,气功等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词语,都是由于文化空缺造成了词语空缺。因此,译者必须克服这种文化差异给翻译过程中带来的束缚,并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灵活的翻译方法来进行处理,中国传统文化英译中出现的问题,使译文尽可能达意、传神。比如在汉语中存在这大量的歇后语,其特点是存在双关,即借助于谐音、一词多义而达到一语双义的效果。由于两种语言语音体系方面存在和很大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起到幽默效果的词语,因此大部分译者都采取了忠实与原文的翻译方法。汉语中有这样一个歇后语“外甥打灯笼,照舅(照旧)”,这个歇后语在《暴风骤雨》中出现,“一切跟平常一样,一切似乎都是外甥打灯笼,照舅(照旧)”,译为but things seemed to be setting down again.Thenthe villagers felt themselves back in the old rut.在《上海的早晨》中,“顶多在忙一阵子,再过几天还不是外甥打灯笼,照舅(照旧)”,从这两种译文可以看出,两者都无法表达出“灯笼…照舅”等形象,只能是忠实于原文,把“照旧”给翻译出来。另外一个例子,在老舍写的《茶馆》中李三有这样一句话“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这显然是一语双关,一种版本译为Reformed indeed!Since you’ll have nothingmore left to reform!版本二翻译为Reform!Everything’staking on a new face,
and the newer the face the morefaceless it is.可以看出,版本一没有把双关翻译出来,只是达到了忠实于原文。版本二借助于face,faceless两个词试图把取关意思表示出来,但是和汉语的“良”“凉”产生的双关在形式上还有一定的差距。
方言是一个国家某一特定区域独特的语言形式,在翻译的过程中很难达到翻译方言的效果。老舍的《茶馆》中运用的语言带有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老舍本人熟悉北京方言,特别是北京市民的语言。在《茶馆》中恰当地应用地道纯熟的北京方言,使作品更具地方色彩,也更真实。但在英译版本中缺失了北京味道的语言特色。
再有汉英翻译中达到风格,意境对等并非易事。风格(style)并非指说话的方式或做某事的方式,而是指某一作者或某一时期作品的特色。在翻译过程中,做到“信…达”,即忠实原文意思,准确表达原作者意思的同时,还要保持原作的风格,即作者的写作特色,也就是译文“雅”的问题,像这样力求风格的对等问题即“风格对等”;意境是情与景、虚与实、形与神的不同层面的有机融合。翻译中往往达不到这样的效果,导致意境的缺失。
《红楼梦》第三十回通过宝玉之眼描写了龄官“眉蹙春山,眼颦秋水,面薄腰纤,袅袅婷婷,大有林黛玉之态”。很多译者用了不同的方法来翻译这几句话,虽然翻译忠实与原文,风格也贴近,但是却缺失了汉语中对于龄官美貌描写的意境。
篇9
关键词:语言亮点 真情实感 妙用修辞 人物描写 巧加修饰 细节描写
如果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那么语言就是文章的服装,语言或朴实或生动,都能彰显文章的个性。中学生对作文语言的观念较淡漠,平时他们的作文就象一杯无味的白开水?圈浩如烟海的文章中显燙是不能吸引住读者。怎样改变学生观念,使语言成为文章的亮点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妙用修辞
平淡的材料写得“生动逼真”,就是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妙趣横生,嚼起来有滋有味。而妙用修辞便是达到这一效果的法宝。我们在写文章时,要巧用比喻、排比、拟人设反复等修辞手法,使人、物、景栩栩如生:
A.雨似珍珠,颗颗镶嵌着情。雨似银针,针针串联着爱。
B.自私是一面镜子,镜子里永远只看得到自己;自私是一块布匹,蒙住了自己的眼睛,看不见别人的痛楚;自私是一层玻璃,看上去透明,却始终隔开了彼此的距离。
C.雨是大自然的精灵,是古诗词的音符。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柔美;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期盼;是“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的闲适;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兵河入梦来”的豪壮……
这些句子让看到的人眼前一亮,他们或采用比喻、或拟人、或夸张、或引用,使句子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语言精炼,含蓄典雅;不拘一格,行文活泼,使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使文章充实,体现了语言的艺术美;从而使句子变得栩栩如生、富于文采。
二、人物描写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的人也是各具特色的,我们如何把他们的形象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以触动人们的心灵,唤起人们的情感,昭示人生的真谛呢?这就需要一种重要写法——人物描写。人物描写,根据描写的对象,可以分为外貌描写(肖像、衣着、神态)、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只要我们在写作时运用好其中的一种,都可以使语言成为文章的亮点。示例如下:
A.此人圆滚滚的身躯上安着一个圆滚滚的脑袋,中分的头发向两边梳着,透过厚厚的镜片可以看到一双小小的眼睛。像两根红肠似的嘴巴上边长着一只小“巧”的鼻子。一笑起来,只见原来就很小的眼睛更是眯成了一条缝,嘴巴发出“哈……哈……哈……”的笑声,浑身的肉也像注了水似地颤个不停。活脱脱一个安西老爹的翻版。
B.我的心里忐忑不安,生怕老师公布出我的分数,我把头轻轻地低了下去,目光躲闪着,脑袋像过电影一样,过着妈妈知道分数后那生气和失望的表情。可是,我还是让她失望了,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妈妈,你不要生气……
这两组文字分别采用外貌、心理的描写方法,使人物形象丰满生动,跃然纸上。
三、巧加修饰
在写文章时,给句子添加恰当的动词、形容词、拟声词等词语,也能使句子变得生动形象,妙趣横生,简而言之,巧加修饰使语言成为文章的亮点。例如:
A.①母亲的话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他低着头一句话也不说。
②母亲的话象鞭子一样狠狠地抽打着他的心,他低着头一句话也不说。
B.楼道里传来咯噔咯噔的走路的声音!
寒风吹着那破旧的门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
除夕的夜晚外面鞭炮声噼里啪啦响个不停!
呱哒,风把门吹开了。
在以上的两组句子中,A组②句添加了一定的修饰成分,使句子描写生动逼真,如临其境。B组几个句子使用了形象的拟声词,令文章生色不少,意趣盎然。由此可见,在文章中添加一定的修饰成分,也可以打造语言的亮点。
四、细节描写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为了进一步刻画人物的心理,与人物的心理进行烘托,使所塑造的人物更加鲜明,生动,形象,使描写更生动观察更细致,成功的细节描写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是文学创作不可忽视的技巧。
示例如下: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
篇10
关键词:《长恨歌》 艺术美 结构美 语言美 意象美 人物形象美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以女主人公王琦瑶绚烂而又波折的一生来诉说大上海四十年的光阴流转,具有高度的艺术浓缩性。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长恨歌》是“一部非常写实的东西。在那里面我写了一个女人的命运,但事实上这个女人只不过是城市的代言人,我要写的其实是一个城市的故事”。作者以其特有的文学创作功力来建立一种艺术之美。
一.《长恨歌》的结构美
1、以时间发展为顺序构建作品,条理清晰。
《长恨歌》分为三部,每一部有若干小章。三部分别表现了三个时间跨度:前夕,、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及新时期,作者没有写的惨烈,只是借某官员逝世来言明;作者没有写、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种种难关以及不堪的挫折,只是借程先生的境遇来表现;作者没有写新时期的社会变革是何等的波澜壮阔,只是以女主人公的女儿薇薇――这一新时代的代言人来反映社会的伟大变革,一切的一切,都有根有据,入情入理,没有过多的议论与抒情,表现出一种平淡清新之美,仿若一切都是日常之事,不会太过兴奋,也不会太过悲哀。结构上,显现出一种从容不迫,却又略显含蓄的美。
2、以散文化的结构书写作品,情韵丰盈。
整部作品读下来,读者可能会显得精神无法集中,往往不知道作者何以在此处时间段内写此景,如“闺阁还是上海弄堂的幻觉,云开日出便灰飞烟散,却也是一幕接一幕,求无止境。”读至此句,读者很可能会被这种抒情的诗意所感染,却不知此句到底有何作用,这便需要读者再慢慢的阅读中仔细品其中滋味。才可领会其中真意,即:上海弄堂里的小姐,姑娘们的人生在一幕幕上演,而弄堂这片狭小的天地也影射着大上海历史的轮回。
整部作品的三个部分,常给读者一种脱节之感,不知所云:比如对“爱丽丝”公寓的描写,对邬桥的描写、对平安里的描写,在行文上显得零散,缺乏连贯性,然而,只有把整部作品品味之后,才能明白,这些描写的作用,理解作者的用意,并可以体会到对它们的描写都指向同一个中心:上海的“日常生活”。即体现了散文的精神――形散神聚。这种散文式结构,使作品富有一种诗意之美,更可见其结构之美。
3、以埋伏笔的写作手法,设置悬念。
《长恨歌》借鉴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创作手法即所谓埋伏笔――“文学作品前面对后面将要出现的内容预先所作的提示或暗示”。从文学作品的角度来讲,作者往往通过埋伏笔,设置重重悬念,不但使作品内容变得丰富,而且能达到一种跌宕起伏的效果,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长恨歌》中的埋伏笔往往留下一个悬念给读者,引人入胜的同时,也暗示着主人公的命运。
二.《长恨歌》的意象美
在《长恨歌》中,作者运用大量的文学意象作为载体,以女性特有的细腻观察,将上海的历史浓缩于“弄堂”这个小舞台。这部作品中,意象的选择是作者有意为之,在体现一定的文化意蕴的同时,也有其象征性的美。在小说文本中最典型的文学意象就是弄堂与鸽子。
1、弄堂
弄堂仿佛是上海这座城市的史册,上面记载着纵横交错的线条,纷繁复杂的人物,平淡却多见的世事。于是,这弄堂仿佛有了灵性,有了某种感觉。上海的弄堂承载了女主人公一生的大部分时光,同时也是大多数情节发生之地,由浅入深的推引,这弄堂更是上海文化的一个高度浓缩的载体。
“上海的弄堂是性感的,有一股肌肤之亲似的,它有着触手的凉和暖,是可感知,有一些私心的。”“上海弄堂的感动来自于最为日常的情景,这感动不是云水激荡的,而是一点一点累积起来。这是有烟火人气的感动。”“上海的弄堂真是见不得的情景,它那背阴处的绿苔,其实都是伤口上结的疤一类的,是靠时间抚平的痛处。因它不是名正言顺,便都长在了阴处,常年见不到阳光。”
“一说起平安里,眼前就会出现那种曲折深长、藏污纳垢的弄堂。”
作者白描手法,同时运用通感和隐喻的修辞,将弄堂这个看似简单的城市组成部分变得有深度,写出了“流言是弄堂的灵魂”的话,也只有弄堂这样的环境,流言才显真谛。这里,对意象的象征性,暗示性表现的很到位。
表面上看,写的是弄堂的生活,实际上是写弄堂中人,弄堂里有生命的交替,人生的无奈,这是作者通过运用弄堂这一意象,所表现的中心,同时也暗示了人物命运的走向。弄堂里有喧嚷,有平静,有烟雾,有鸽群,有……这一切日常的东西,都有一种时代的痕迹和历史的烙印,上海作为这一切的载体,承载着过去、现在、流言、未来。
2、鸽子
鸽子,作为一种动物意象,常使我们想到灵动、和平,但王安忆笔下的鸽子,是一位观察者,抑或是一个体验者,它飞到城市上空,观察这弄堂的一切(上海的一切),无论是光明处的繁荣,还是阴暗处的鄙琐,它都默默的看在眼里,如小说中所说“这城市的真谛,其实是为它们所领略的。”“这城市里最深藏不露的罪与罚,祸与福,都瞒不过它们的眼睛。”它展翅高飞,却常常飞不到心向往处……
鸽群在这里的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性,黑格尔《美学》中曾提到,“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现于感性观照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对这种外在事物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较普遍的意义来看。《长恨歌》中的鸽群,无疑是以一位历史的看客的身份来注视着一定空间的一定事物,它们将一切消化,包容。作品的结尾,王琦瑶香消玉殒在凌晨两三点的时刻,无人知晓,可是“只有鸽子看见了。”“这里四十年前的鸽群的子息,它们一代一代地永不中断,繁衍至今,什么都尽收眼底。”是啊,在这里,鸽子就是这样一个不会覆灭,世代繁衍下去,世代观照这大都会的使者,它的象征意义在于看到历史发展的同时,也解读了历史发展的本质。从这一点上看,鸽子则象征着一种历史的真实,真实,便是一种无法无法言说的美。
这里的鸽群观照着上海四十年的风雨浮沉,也注意到了王琦瑶这个小女人的悲剧一生。不但体现着一种象征意义上的美,也有一种暗示性的美。如它亲历了王琦瑶的悲剧,见证了这座城市历史的轮回与生命的息荣。
三.《长恨歌》的语言美
语言,可以说是与结构相连的肉,语言表达的精致与粗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结构的完整性。《长恨歌》的叙述语言运用自然、平实,不矫饰,不造作,有一种随时随性的温婉之美。作者在文中大量运用日常化语言,叙述口语化,善于营造氛围。
《长恨歌》中,所运用的语言日常化,有上海弄堂里的味道,像一个平常人在讲述着他所生活的环境,见到的人和事。如“上海的弄堂是性感的,有一股肌肤之亲似的。它有着触手的凉和暖,是可感知的,有一些私心的。”运用浅淡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将上海弄堂的特色表溢出来,没有抽象的词语,意境却在不知不觉中添了几分。可见,作者运用语言的功底。
作者在作品中采用口语化的叙述,更加的亲切,动人,拉近了读者与文本的距离,使情节变得自然前行,水到渠成。如“上海弄堂里,偶尔会有一面墙上,积满了郁郁葱葱的爬山虎,爬山虎是那些垂垂老矣的情味,是情味中的长寿者。”就是这样一种如与老友聊天一般的口语化表达,却蕴含着一种沉闷的悲伤之美,这悲伤不显得肃杀,而是一种绵延向前,幽幽表述的宁静之美。
《长恨歌》的叙述语言,行云流水,娓娓道来,松散却又不失紧凑,平淡且自然。例如李主任逝后,对王琦瑶的情感表现,所运用的语言描述,作者用平淡的口吻一带而过,并未深入的表现其心理流动过程,相反,却写王琦瑶之前的心理活动。这种隐晦的语言处理,平直不失真实。再看王琦瑶“碧落黄泉”时的描写“王琦瑶眼睑里最后的景象,是那盏摇曳不止的电灯……”“然后灭了,堕入黑暗。”等等,营造一种死亡的氛围,却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真实的平常感。
四.《长恨歌》的人物形象美
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里的女儿,她爱漂亮,会装点打扮,对于“沪上淑媛”“上海小姐”有点儿小幻想、有点儿小虚荣、小心机,然而她却美得不张扬。王琦瑶可以说是上海弄堂的典型代表。她的身上,同时也有着独属于上海的典型印记。王琦瑶的命运是无法自行选择的,正如上海这座城市无法选择自己的历史命运一样,这个人物形象是丰富多彩的,她的身上有一种古韵与现代相交织的美。
作品中王琦瑶与阿二在邬桥谈诗时,阿二所吟咏的诗句如“汉家秦地月, 流影照明妃”,“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诗句中写到的王昭君、琵琶女、杨贵妃三个女子的命运,既表现了女主人公貌美如花,又暗示其人生的悲剧命。
王琦瑶的一生,都在努力地追求着自己的爱情和幸福,并坚强的走下去,可她生命中的男人却处于一种弱势,无法承担起王琦瑶的爱情与幸福。李主任于王琦瑶,为寻一种年轻的感觉;阿二于王琦瑶,是少年寻梦的追逐;康明逊于王琦瑶,是以利己为前提的;老克腊于王琦瑶,是现代对往事的追忆;程先生于王琦瑶,则是一种深埋于心的缺乏主动性的爱。这些人,于王琦瑶都是曾经想要的依靠,但他们都离他远去。王琦瑶在岁月已逝,年华已去后,仍以一颗勇敢的心去追寻那份曾经或者说是一直追求的那份幸福,她有一种深含其中的人格魅力。王琦瑶之美,更多的在于她骨子里那份柔韧与坚强,岁月的洗礼,使他成了一个有韵味,有沉淀的女人,尽管,她奋力追求一生而不得所想,且悲剧性的离去,我们仍然不难从这悲剧中发现其美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