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科技教育范文

时间:2024-03-11 18:04: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科技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科技教育

篇1

【关键词】科技教育 创新 提升素质

随着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的不断凸显,科技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各个学校都开展各种各样的科技教育课程,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在实际教育中,有的学校的科技教育课或流于形式,或开展几次活动而以;或过于拘于学科,不能有效开展……。

科技教育需要创新,只有学校科教环境的创立,校内外科技教育的互补等多方面因素的改善,才能让学生能够从情感、技能,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多方面得以提升。

一、以课堂为主阵地,促进人文素养的提高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渠道。借助学科教学,分别按年级、学科制订以促进学生创新为重点的教育目标,形成科学教育的多维目标体系,全面渗透创造教育与科技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素质和科学素养,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以开发,创造思维得以发展。教师们应按照“渗于其内,寓于其中”的教学思想,把科技教育贯穿到各学科课堂教学之中,形成学科科技教育目标体系。使新形势下的教育成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渗透途径,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水平,使学生掌握科学理论和科学常识,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订上,要认真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科技教育因素,把科技教育纳入教学目标之中;在教学内容上把科技教育和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找出最佳渗透点和结合点进行教育;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按科技发展要求处理好认知与情感、基础与发展、教与学、全体与个体的四个关系;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将多种媒体手段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信息传递形成抽象与直观、音与形的统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整合学科教学的功能,改善教学方法与手段,指导学生进行网络学习,拓宽学习渠道,组织开展网上读书、信息技术应用竞赛活动等,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知识技能和获取最新科技发展信息的能力。

二、以丰富多彩的校内活动为突破口,促进科技素养的形成

科技活动是科技教育中的精髓。科技教育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还必须通过大量的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科学的本质,因此课外活动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活动课程是中学科技教育所依托的重要形式。它灵活多样,常处于动态,所以可比作学生成长过程中必需的液体或饮料。因此学校要把大范围的科技活动部分内容适当安排在课外活动中进行,以科技普及为基础,以提高技能为目标,精心设计、组织各种科技活动。科技教师应结合市、区级各项科技竞赛,制定学校的科技活动课程内容,通过活动让青少年接触新知识、新技术,培养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三、以校外科技教育为互补,促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与学校科技教育相比,校外科技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方面,具有更合理、教育资源更丰富、更专业等多方面优势,这些优势与学校科技教育形成互补,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教育。校外科技教育可以在在小组活动分班上的互补;在教育资源上的互补;在教师专业化程度上的互补;在教育目标上的互补。除此之外,是学生机会上的互补。由于校外科技教育机构往往是各种科技竞赛、科技活动的主办方或组织者,因此,参加校外科技教育的学生有更多开阔眼界、亲身实践的机会,这些都更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从而弥补了学校科技教育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足的缺点。

四、以校本课程为载体,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

通过科技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关注现代科技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地重建知识结构是科技教育要义所在。因此学校要基于科技教育开发科技校本课程。另外让校外科技辅导员协助学校进行科技校本课程建设,使校本课程系列化、立体化;用开放的课程,让学生从校内走向校外,拓展学习途径,提高师生的科学素养。学校着力建设科技教育系列课程,以学校为主体,借助共同体中的优质科技教育资源,建设符合学校科技教育制度,便于全面实施科技教育。

五、以科技环境为熏陶,促进科学素养的渗透

科技环境体现校园文化内涵。科技类校本课程作为学校的特色文化,不仅要符合学校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目的要求,而且要充分挖掘和展示这类课程本身的文化特质,如民主、自主、合作、协商的课程开发制度,师生在课程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善于合作、追求创新的精神风貌等,这些课程文化要素必定有助于学校文化的完善和发展。因此除上述的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之外,学校还将隐形课程纳入校园环境中,其含义是指学生生活和学习中良好的校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广义的隐性课程还包括社会、家庭等的科技氛围和人文气息等。这种校园环境遍及学校的各个角落,如科技板报、科技人物介绍、垃圾分类角和蔬果种植区等,都为学生开辟了学习科学的天地,使他们受到科技的熏陶,感受科技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科技氛围。

六、以家庭科技教育环境为后盾,营造最真实的生活空间

家庭可以给学生的科技活动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科技教育资源,大量的时间资源、广阔的空间资源、丰寓的物力资源和最广泛的师资资源。利用好这些资源,可以学习科学知识,接受科技信息,又可开展实验、制作、种植、养殖等科技活动。因此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家长的认识,让家长明确自己也是科技教育的主角,支持并介入科技教育活动之中;必要时可以成“科教活动家长委员会”,协助学校开展科教活动,建设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科技教育网络”,形成科技教育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蒋长荣.校内外科技教育互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3(2)

[2]李颖.以丰富多彩的科技教育助力学生成长[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3(7)

篇2

关键词:科技竞赛;创新教育;教育改革;实践教学

一、科技竞赛有效促进创新教育教学体系的改革

科技竞赛种类繁多,根据培养目标,结合专业和学生特点进行竞赛项目的选取,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不同难度、综合训练程度不同的项目,构建以培养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多层次全方位学科竞赛体系。构建参加基础、专业、综合性、创新型四个竞赛类别,培养基本能力、专业技能、综合设计、创新研究四种能力组成的科技竞赛体系。以邢台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为例,大一为培养学生基础电子电路知识、基本编程能力,选拔学习能力、执行能力强的学生,主要开展“蓝桥杯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大二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可参加涉面较广的“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等竞赛项目;大三大四学生有了较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及丰富的项目经验,安排参加一些科技难度较大的“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创新创业大赛”等竞赛项目。

二、科技竞赛促进创新教育教学的多样性

科技竞赛是践行实践教学的急先锋,科技竞赛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创新教育是面向未来的素质教育,对科技竞赛项目内容、要求进行深入剖析,分析其涉及的学科知识,将方案论证、理论分析与参数计算、软硬件设计、测试方法等环节在不同的课程教学中进行渗透。比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控制类题目中包含控制理论的内容,在自动控制原理和现代控制理论授课过程中可以举例说明控制系统建模、控制器设计等环节在竞赛题目中的体现,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态度和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组织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来完善教育创新能力培养。概括八个“微”环节:微视频、微练习、微实验、微知识、微概念、微互动、微实践、微评估。以碎片式的知识点吸引学生注意力,抓住学生兴趣点。通过学生备课互动,作品设计制作互帮互带。原有的课堂灌输式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实践性更强的科技竞赛,利用手机App、微信、邮件、QQ等互动交流服务平台,向学生学习资料(包括教学视频、教学进度、实践指导资料等)、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实时互动交流、科技动向推送、科技资讯、独到解读实践创新。创新教育要求加强知识更新,大力推进新技术的应用,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实训实践教学,特别是通过科技创新竞赛促进新知识的实践应用,以科技竞赛为依托,通过自制实验仪器设备以及设计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实验实践项目来达到课程体系的完善,打造金课的知识体系。

三、科技竞赛有效地践行创新实践教学

以“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美观性、推广性”为原则,进行探索创新,制作科技作品,参加科技创新竞赛,践行创新实践教育。实践教学是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除了要掌握理论和实验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为此通过一系列科技竞赛项目训练来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参与每一项科技竞赛项目基本都是团队协作完成的,要经历项目类型选择、设计要求解析、设计方案制定、元器件购置、电路设计制作、软件编写、系统调试、说明书撰写、视频制作、PPT文稿演示、现场路演等环节,每个环节都要经历反复地修改,硬件电路修改需要软件程序配合调整,文档撰写也要重新编辑,团队分工协作,成员每个方面的知识既要精又要通。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系统概念、科学态度、团队协作、心理素质、创新实践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与提升,整个过程都是对创新实践教育的践行和诠释。同时通过参赛作品的制作和现场竞演,推进了“理论与实践、教学与产品设计、技能与素质、学习与工作、就业与创业”相结合的一体化实践教学改革,进一步说明了创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双师型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同时这也是师生共同成长的重要平台和重要经历。

四、科技竞赛有效地促进教师修身律己不断提升自我

科技竞赛项目与日俱增,竞赛内容紧跟时代特点,体现了新知识、新技术、新领域的应用,教师作为科技竞赛项目的指导者,因循守旧,知识固封是把握不了竞赛内容动向的。指导教师必须具有先进的理念、创新的思维、丰富的知识储备、良好的科学态度、与时俱进的知识体系,才能统筹全局,为学生指引学习方向,才能实施创新教育。因此,科技竞赛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了解社会需求、热门领域,研究怎样将基础科学与新科技相结合,诞生出有意义、有科技含量的创新实践项目,促进创新教育的实施,也为教师的科研提出了新的要求,促进了教师申请课题、论著动力。总而言之,努力提升教师自身能力,注重科技创新,引领学生的思维从理论知识到实践创新,最终达到科技创新、实践创新的良好效果。从心底产生对教育的敬畏与忠诚之心,在创新教育教学中能够以智者仁心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

五、科技竞赛有效地改善了学风,促进学生就业创业

以科技竞赛为契机,组织学生强化训练,将学生的课余时间充实起来,并且形成了一套“老带新”的长效培养机制。项目组成员之间相互协作,技术探讨,共同进步,在科技竞赛过程中增长了知识,掌握了技术,开阔了眼界,取得了成绩,收获了快乐。实践证明,参与科技创新、经历了科技竞赛实践锻炼洗礼的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创新能力上都有突破性的改变和进步。这些学生使自己的梦想走进了现实,成为了宿舍里的领头羊,成为了班集体中的顶梁柱,成为了老师有力的科研助手,成为了科技创新的急先锋,并且这批人也在深深地影响着周围的同学。以2016级自动化2班为例,班级共35人,其中3人为学生科技创新协会的主力队员;10人参加过蓝桥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华北五省机器人大赛等科技竞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绩;“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班参与率高达90%,2018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校级立项5项,省级立项2项,该班级的学习状态和精神风貌深受各科教师的认可和称赞。根据对近几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统计,凡是经受过科技竞赛项目训练的同学,其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与奋斗毅力均对考研起到了很好地助推作用;凡是有过科技竞赛获奖经历的,在找工作时均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更容易获得单位的青睐,或比别人有更好的工作机会。

六、科技竞赛落“实”于行,在实践中创新

篇3

2010年6月28日~7月2日,国际科学教育协会理事会(ICASE)在爱沙尼亚塔尔图举办了2010年世界科技教育大会,中国科协应邀组团参加大会。会议期间,中国科协代表团举办了中国科协专题报告分会场活动(CAST Symposium),向与会的世界各地代表介绍了中国科协组织的有代表性的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与来自世界各地的科技教育专家、学者、一线教师进行了广泛接触,了解了世界范围内科技教育的现状,领略了世界领先的科技教育方式,结识了众多科技教育界的新朋友。

一、ICASE概况

ICASE,全称为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Asso― ciations for Science Education,于1973年4月在美国马里兰大学成立,是一个将科学教师协会、科学教育协会以及科学教育机构等众多学术组织聚集在一起的、世界性的大型框架性组织,也可视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科学教育领域内的一个非政府组织;除了定期的刊物和通讯,诸如此次科技教育大会及论坛之类的聚会也是ICASE交流的主要渠道。ICASE的宗旨是在全球范围内扩展并改善青少年的科技教育。ICASE拥有庞大的旨在促进区域间以及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科技教育协会、研究所、基金会和团队组织网络。ICASE与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个会员组织积极合作,在促进全世界人民科学素质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过去三年来,ICASE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由欧洲的8所大学及ICASE相关成员组成课题组,开发了以提高科学素质为目的的普及性相关性科学教育课程套件PARSEL(有关PAKSEL,可参见本刊2009年第8期《通过教育讲授科学与通过科学活动实现教育――PARSEL,一套新编科学教育案例》――编者注),主要用于科学课程的课堂教学,该套件已经译成多种文字,可在网上免费下载。

2008年,ICASE与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合作,建立了ICASE资源中心,可以举办科技教师培训。ICASE前任主席Janchai Yingprayoon教授目前受聘广西师大作为客座教授。与广西师大罗星凯教授联手举办面向各国科技教育工作者的培训活动。本届世界科技教育大会也邀请了罗星凯教授出席并就ICASE资源中心相关情况进行报告。

ICASE现任主席为爱沙尼亚人杰克・霍尔布鲁克(Jack Holbrook),他认为ICASE应当继续努力推动的工作包括: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向科技教育界和全社会推动通过科学实现教育的理念;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投身科学工作的动力;科技教育为可持续发展服务:探究科技教育中的形成性评价方法。

本届世界科技教育大会期间。还进行了下一届ICASE主席和候任主席的选举。尼日利亚科学教师协会的Ben Akpan当选为下一届ICASE主席(任期从2011~2014年);美国全球保护环境学习和观测计划(GLOBE项目)负责人TeresaKennedy当选为候任主席(任期从2014年开始)。

二、ICASE 2010大会概况

此次在爱沙尼亚塔尔图举办的2010世界科技教育大会是继2003年在马来西亚槟城(Penang)和2007年在澳大利亚珀斯(Perth)举办的世界范围的科技教育盛会之后的第三届。本届大会有来自爱沙尼亚、美国、芬兰、澳大利亚、尼日利亚、新西兰、中国、英国,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十余位专家到会并为与会代表奉上了十余场精彩的主题演讲,除此以外,来自爱沙尼亚、尼日利亚、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中国、中国台湾、新西兰、以色列、土耳其、葡萄牙、拉脱维亚、瑞典、德国、芬兰、菲律宾、泰国、日本、韩国、巴西、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巴布亚新几内亚等超过4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位科技教师、相关组织代表为与会代表介绍了各自从事的科技教育工作,共同搭建了一座国际间交流的大舞台。

在6月29日举行的开幕式上,爱沙尼亚教育与研究部部长托尼斯・卢卡斯宣布大会开幕并致欢迎辞。随后,本届大会总召集人塔尔图大学教授米娅,兰尼克美、ICASE现任主席杰克。霍尔布鲁克也先后致辞,向所有与会者表示欢迎。开幕式尾声的时候,会场现场唱起了由塔尔图大学带来的男声小合唱,让与会者领略了爱沙尼亚风格的歌曲,为开幕式平添了一道别样的风景。本届大会由塔尔图大学科学与教育系科学教育中心主办,由ICASE、塔林大学、塔林大学技术学院以及爱沙尼亚科学教师协会协办,并得到了爱沙尼亚教育与研究部、阿基米德基金会、爱沙尼亚贸促会、塔尔图天文台、EMT通信公司等的大力协助。

教育是在国家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促进作用的因素,这一因素已被看作是公平、人权、宽容以及知识社会的基础的价值体现。创新之于科技教育已经被视为一个国家发展的基本要素。世界科技教育大会是政策制定者、课程开发者、科学家、科技教师、科技教育工作者、科技教师协会等齐聚一堂的盛会。本届世界科技教育大会的主题是“科技教育创新――研究・策略・践行”,核心仍是科学素质――一项被视为缔造灵动思维和创新的社会公民以及向知识社会跃迁的核心要素。本届大会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研究 关注科学教育与科学学习的研究,包括基于研究基础的课程发展,用于指导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科学教育评估方法的有效性等。

(2)策略 关注研究、政策和实践之间的相互关联及其在科学教育方面的运用,阐述科学和科学教育的本质,学生成绩评估指标和标准。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络和伙伴关系等问题。

(3)践行 重视学生的需求,例如采用情境教学和关注社会科学事件,确立更广泛的科学教育目标,发展基于能力的课程模式、课堂教学实践和基于互联网的学生活动,促进形成性评估等。

本届世界科技教育大会期间,共组织了主题演讲、主题发言、工作室、海报展示等多种形式的交流体验活动。中国科协代表团主持了6月29日下午的“中国科协专题报告分会场活动”。此外。来自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孙欣老师和曾在2002年获得Intel杰出教学奖的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学院叶佩玉老师也先后在29日和30日分别在各自的主题发言会场介绍了自己在科技教育教学中的实践经验(两位老师的发言摘要请参见本文附录――编者注),每场都有很多参会者前来聆听来自中国的声音。

奉届大会期间的主题演讲都非常吸引参会者的热情参与,主办方邀请来做主题演讲的专家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但都共同关心世界范围内的有关青少年的科技教育问题,演讲者或严肃、或幽默,辅以大量的实践案例和现场演示。屡屡

让参会者沿着他们的思路畅想,并为科技教育的美好未来充满绚丽的憧憬……

美国生物科学课程研究会的执行董事Rodger W.Bybee博士主要探讨科技教育发展面临的革新与挑战。他提出:要在课程资源设计时重视科学素质和技术素质两个方面。要认识到技术的基本原则,要在课程中讨论有关工程的问题;在课程中使用个体化、社会化、全球性的话题来与科学和技术的特征建立联系;将科学和技术的能力提升作为学生学习成果之一,包括学生能在复杂问题中确认科学的和技术的组成部分,能解释科学现象,描述有关技术的解决方法,能用科学的证据和技术的信息来交流结论和讨论建议等。

来自爱沙尼亚的脑科学研究者Mart Saarma教授为大家进行了一个关于脑科学知识的专题讲座。讲座涉及两个内容,一是关于神经组织退化疾病帕金森病的防治和治疗,一是科技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教育教学知识。由于报告人的研究背景,讲座内容围绕帕金森病的脑机制、治疗和预防等展开,基本没有涉及教育的内容。主办方安排这个讲座的目的在于提醒与会者:把教育和脑科学结合起来,是当今科技教育的一个趋势和下一个热点,人类正在努力通过脑科学研究,找到人类思维和学习的机理,以帮助人类更好地理解学习,更好地发展教育。

美国全球保护环境学习和观测计划(GLOBE)负责人Teresa Kennedy教授在大会上介绍了GLOBE项目的发展情况。GLOBE项目力求通过使用全球共享数据来拓展世界范围内学生的基于探究的学习,促进学生和科学家之间的合作,建立强大的网络社区。对科学感兴趣的青少年可以上传或利用网站上提供的真实科学数据。进行研究活动。截止到2010年,已经有111个国家加入该网络。

在本届大会中,有不少报告和讨论主题是围绕信息与通信技术(ICT)应用的。研究人员指出:ICT技术在科学教育领域的使用,一方面是基于课程的,为教师提供课程资源;另一方面是基于学生的,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数据和研究平台。在课堂上使用ICT技术可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模糊课堂与社区的界限,促进资源和交流方法的改变,可以提供新的不同的数据和分析工具,提供更新信息的方法。IC丁技术在科技教育的全球化进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科技教育的全球化也将是科技教育的下一个热点。

7月2日,本届世界科技教育大会的最后一天,大会了一项有关科技教育政策的宣言,宣言集合了大会有关促进现代化科技教育方面的建议。“宣言将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I-CASE传递到世界各地。”本届大会总召集人塔尔图大学教授米娅,兰尼克美如是说。这些建议将有助于一些国家得以以旁观者的视角关注国家发展,并降低其在全球知识传播过程中被世界遗忘的可能。

7月2日下午,为期5天的第三届世界科技教育大会由爱沙尼亚国会发言人额内,厄戈马宣布闭幕。“让我们共同相约2013年的马来西亚,科技教育必定会有更大的成就!”

三、中国科协专题报告分会场活动(CAST Symposium)

本届世界科技教育大会特别增设中国科协专题报告分会场(CAST Symposium),说起这一分会场的设立,要追溯到2009年。

2009年9月,ICASE主席杰克,霍尔布鲁克先生在访华期间拜会了中国科协程东红书记,他提出在2010年的世界科技教育大会上可举办一个关于中国科协促进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科学素质发展的分会场,向来自世界各国的参会者介绍中国科协在这方面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工作。程东红书记对此建议给予了肯定的答复。

2010年6月29日。中国科协专题报告分会场活动在爱沙尼亚塔尔图按计划举行,来自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上海市科协、北京大学、东南大学的科技教育工作者和专家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参与者介绍了中国科协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科技辅导员相关活动,以及目前在中国开展的科学教育和非正规科学教育特色项目。下午三点半,中国科协代表团成员全部来到塔尔图大学IOsSl楼405房间,在上一场主题发言活动结束后,快速对会场进行了简单布置,张贴了相关活动海报,将各种各样的活动宣传手册、案例资料、项目介绍等摆放在会场门口,调好了专题演讲需要的文件及设备。作为中国科协在国外世界级专题大会上的亮相,每位成员脸上都流露出一丝紧张外加亮相前的兴奋。

下午四点半,中国科协专题报告会准时开始,代表团团长彭希作为专题活动的主持人,简短介绍了中国科协和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的相关情况及组织的各项重要科普活动,并播放了相关视频短片。其后,代表团成员轮番上阵,各自从自己工作的侧面对部分重点活动作了详细介绍。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的项目主管曾筝作了题为《“科技馆活动进校园”项目三年发展历程》的介绍,阐述了在项目框架下我国科技馆和学校科学教育衔接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和尝试,促进了科技馆教育功能的发展、非正规教育人员能力建设等。从听会者的积极提问中不难发现,科技教师对这种非正规科学教育案例非常感兴趣。会后,美国伊利诺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的Led,cnngl教授还详细询问了该项目的有关细节,并简单介绍了她在美国所开展的一个类似研究项目,表达了进一步合作的意愿。

第二位报告人是来自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研究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昌增益教授,昌教授在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工作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他主要介绍了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中的工作,即科技专家共同努力为国内高中生提供在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和接受优秀科学家指导的经验与体会。昌教授的演讲风趣幽默、案例翔实,受到了国际代表的一致认可与好评,纷纷表示要积极借鉴昌教授介绍的青少年科学俱乐部的工作模式与科学家联系并共同开展工作。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科学,理解科学的本质。

东南大学的叶兆宁博士是第三位报告人,叶博士长期从事幼儿园、小学阶段未成年人的科学教育研究与实践――“做中学”儿童探究式科学教育。她在报告中阐述了自2001年以来,我国“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的发展历程、教学内容特色、教师培养方式等重要方面,使与会代表从一个侧面了解了我国探究式科学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经验。

第四个报告以上海市未成年人科学教育推广项目的创新与实践为例,阐述了我国科学教育工作中科学界与教育界密切合作、紧密联手的工作特色,报告人是来自上海市未成年人科学教育推广项目办公室的项目主管李法瑞。通过对“科教联动”的未成年人科学教育推广模式内涵与组织架构进行分析,帮助国际代表理解上海市初高中科学教育推广项目、上海市“做中学”科学教育推广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机制建设、教学素材开发、师资团队培养、网络平台搭建、项目成效测

评等具体的方法与策略。

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中国科技教育》杂志副主编毕晨辉作了最后一个专题报告:《提高科技辅导员素质和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通过讲解,参会代表比较全面地了解了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的宗旨及各项主要工作,协会组织的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有关科技辅导员的科技教育项目,翔实的科技教育资源素材引发了听众的广泛兴趣。

所有参加中国科协专题报告活动的报告人都用精彩的ppt演示以及英语口述,博得了现场听众的掌声。ICASE现任主席杰克・霍尔布鲁克亲临专题活动现场,认真听取每一位演讲者的发言,并就感兴趣的话题与大家进行了讨论。I-CASE前任主席Janchai Yingprayoon教授以及来自英国、美国、泰国、俄罗斯、以色列、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的学者和一线教师光临专题报告活动现场,在认真听取每位报告人的发言后,即席就中国在青少年科学教育活动方面的话题进行讨论。由于提问踊跃和讨论热烈,这次专题报告会一直延迟到19:00才最终结束。

本次中国科协专题报告会在紧密围绕“青少年科学与技术教育创新”这一框架主题下依次进行了五个专题报告,既有科技界与教育界联手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促进青少年科学素质提高的政策性推动示范项目,又有科学家直接参与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成功经验和实践;既有关于教师科技教育能力建设的组织和培训工作,又有在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开展的学生创新能力培育教育活动。还有校外科普场馆积极参与校内科学教育的示范项目。不同的题材、不同的做法、不同的方面,丰富的案例、翔实的数据使得整个专题报告会的内容与ICASE组织关心的重点更具相关性,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同与会者进行交流、探讨合作奠定了基础。

中国科协专题报告会很好地展示了科协组织校外科技教育活动的过程、方法与特色,使得本届世界科技教育大会主题更加丰富多样,吸引了众多国家参会代表更多关注校外教育工作领域,进一步促进校外与校内教育的衔接与交流。会后,彭希团长向杰克。霍尔布鲁克教授提出建议:“非正规科学教育是目前科技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在促进公民科学素质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议以后的ICASE大会除了课堂教育外,应该更多关注非正规教育的研究、政策和实践。”

这次专题报告会是一次积极参与国际相关组织活动的有益尝试,为今后继续在科技教育方面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在国际组织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提供了经验。

四、收获与感触

1 难得的学术交流机会

在了解国际科技教育的发展趋势方面,本届ICASE大会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学术交流机会,它创造条件帮助各国的科技教育研究者、一线教师了解国际科技教育界的发展动态,并提供平台让大家就某些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从本次大会,特别是大会特邀的主题发言中,能深刻体会到科技教育发展的趋势:科技教育需要不断进行教育改革,需要以实证和实践的方法研究科技教育问题;科学教育和技术教育是密切相关的两个部分,科学教育需要包含技术教育,并把两者结合在一起;科技教育研究者将越来越多地关注脑科学的发展,关注神经科学研究对教育的启示;信息与通信技术在科技教育的全球化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科技教育的全球化也将是科技教育的下一个热点。参加本次大会,中国科协代表团成员能够明显感觉到国内科技教育的不断发展,同时也体会到中国科技教育研究水平与国际上的差距。

2 更好地发挥中国青辅协的作用

除了中国科协专题报告分会场的主题是聚焦于校外教育之外,本届ICASE科技教育大会中所有的大会报告、分会场主题都聚焦于学校教育、课堂教育,各国研究者和教师更关心如何将科技教育的理念转化为日常的课堂教学行为。因此,大家在发言中都非常关注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真正的学习”、 “学习真正的科学”。根据这一情况,我们建议今后在继续积极向ICASE宣传介绍中国科协组织的校外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同时,让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在与ICASE的合作交流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组织协调广大科技教师,利用协会的平台支持会员教师的理论研究和创新性课堂科技实践活动:主动联系I-CASE,追踪国际科技教育发展动态,帮助我国科技教师开阔视野,对外宣传我国科技教师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更好地在国际舞台中宣传我国科技教育工作的成果。

篇4

关键词:软件工程硕士;现代物流;课程设计;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前言

软件工程硕士是国家教育部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特定的需要,培养具有软件设计、开发能力并同时具有深入行业应用知识的人才而设置的培养体系。现代物流业是国内近阶段全面、快速发展的一个行业。其发展的动力一方面得益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大量的产品制造机会,以及随之而产生的物流服务需求。另一方面得益于信息技术在物流业的深入应用。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以运输为中心的传统物流操作转变为以国际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物流服务。随着物流业对信息技术的日益依赖,以及中国市场上对物流人才的日益需求,使得软件学院开设现代物流方向的工程硕士顺理成章。

浙江大学软件学院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一所示范性软件学院,一直在了解并把握行业应用方向上积极地思考、谨慎地行动,以求建立高起点、面向高端、面向国际化的工程硕士专业方向。在决定开办现代物流方向后,经过对香港大学属下全资子公司易新科技有限公司(E-Business Solutions Limited, 简称EBSL;其之前名称为ETI Consulting Limited,简称ETIC)的全面了解、深入考察,决定由EBSL全面负责现代物流课程的设计、教学、以及实习指导。

EBSL是面向香港、珠三角进行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无线应用技术、应用平台集成与开发等方面的高科技开发公司。相对于国内或全球其他地方而言,香港在现代物流业方面长期以来有着强大的IT技术应用优势及产业竞争优势。EBSL以其众多的、扎实的行业应用知识及经验提供优质的技术解决方案,在香港与珠三角地区有众多的客户以及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2课程设计

2.1课程设计理念

当EBSL同浙江大学软件学院联合起来开设现代物流课程的时候,双方很快就确定了如下课程设计理念:

(1) 课程的应用导向。除了满足软件工程硕士本身对行业知识的应用导向要求之外,在设计课程时,要尽量分享EBSL一直以来在香港及珠三角物流行业应用方面的实践经验。

(2) 课程的国际化。香港的物流应用技术水平虽然已经很高,但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物流业的最新趋势,仍需要跟踪、分析、整理国外发达国家在物流方面的最新应用技术。

(3) 课程的差异化。目前国内已经有很多大学开设了现代物流相关方面的课程以及出版了相关的教材。基于高起点的合作初衷,在设计课程时要突出差异性,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体系、不同的风格去学习相关的知识。

(4) 课程的多层次化。由于软件工程硕士的学生有的是脱产学习,有的是在职学习,有的本科学习背景是计算机相关专业,有的本科学习背景是管理或其他非计算机专业。因此在课程设计上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背景、知识面、及时间可得性。

(5) 体系的完整性。现代物流业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要在内容取舍上做到点面结合。对不能深入介绍的内容,要向学生展示出一副完整的体系架构,以便学生对自己已学习的知识、待学习的知识有清楚的了解。

(6) 内容的启发性。硕士教育已经是远超越牵引式的教育阶段。在课程内容或课后作业上,要给学生留下更多思考的空间,启发学生继续对某一方面知识的深入探索。

2.2课程设计过程

基于以上双方达成的课程设计理念,EBSL调动了众多的资深行业专家、专业研究人员、以及应用开发人员一起进行课程设计。其间,经历了向两个方向的探讨,设计了两种待选方案。

第一种方案是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背景而设计的五门循序渐进的核心课程,分别为现代物流基础(Basic)、现代物流操作与管理(Operations & Management)、现代物流信息系统(IT Systems)、现代物流新兴技术(Emerging Technologies)、以及现代物流系列讲座(Lecture Series)。如图1所示,左边是五门课程的层次结构,右边所示为其中一门“物流操作与管理”课程所覆盖的内容。

该五门核心课程并非完全分割,而是都涉及到行业知识(Domain Knowledge)、产业分支(Industries)、处理流程(Processes)、操作(Operation)、信息技术系统(IT Systems)、信息技术开发(IT Development)、管理(Management)、及发展趋势(Trends)共8个维度。但每一门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它们之间可以达到前后照应、重点突出,如图2所示。

第二种方案是抓住“现代”这个关键词,以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发展为主线,从多角度阐释“为什么是现代物流”,“什么是现代物流”。“为什么需要现代物流”等问题。相关课程的结构如图3所示。

如图3表明,我们主要是产业发展(Industrial Development)、操作(Operation)、管理(Management)、信息技术应用(IT Enablement)、服务区域与时限(Service Range & Time)、安全(Security)、环境友好(Environmental Friendliness)等角度来阐释现代物流的发展、演变、特点、并以此为主线来讲授相关的应用知识。

经过多次的讨论,最后确定以第二种方案进行进一步的课程内容设计,因为该方案更符合预先确定的课程理念,特别是在课程的差异性、灵活性、体系完整性、及启发性方面。

2.3课程设计结果

在确定课程结构后,经过多方面的资料收集与整理、分析与比较,最后设计出针对一个半年学期的四次共十六个学时的课程。

第一次课程主要是从产业发展的角度介绍现代物流,其中包括三个大的方面:现代物流的发展历程、现代物流的模式、我国现代物流的现状。其中现代物流的发展历程包括美国、日本、中国三个国家的现代物流的发展历程。因为在其发展历程上,三个国家间是有传递关系的。现代物流的模式方面介绍了物流园区、配送中心、物流外包、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现代集装箱港口、保税物流、全球速递、绿色物流等内容。有关我国现代物流的现状方面,从多方面进行了比较,包括产业横向比较、物流成本比较、物流从业人员比较,以及现代物流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及相互促进的发展趋势。第二次课程主要是从操作的角度介绍现代物流。其中介绍了四种主要运输方式(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在其运输、仓储、搬运与装卸、流通加工阶段所涉及的设备、工具、流程、单据或文件。第三次课程主要从管理的角度介绍现代物流,其涉及的内容包括作业(生产)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与收入管理、质量管理、风险管理、客户与合作伙伴管理、资产管理、并最后汇集到信息管理。该方面的内容与前一次课的物流操作配对起来,进行有点有面地介绍。第四次课主要是从信息技术应用的角度来介绍现代物流,其讲解思路是以信息的加工处理过程为主线,介绍同现代物流有紧密应用的技术。所涉及的内容包括信息获取与录入(条码、RFID、GPS、中间件)、信息编码与存储(UPC、GTIN、EPC)、信息处理与分析(数据仓库、OLAP、数据挖掘、空间数据分析)、信息的呈现与可视化(GIS、仿真系统)、信息交换与共享(EDI、ebXML、BPEL、EPCIS)、信息传递与(GSM、3G、SMS、GPRS、WAP)、信息系统架构(SOA、EDA、Cloud Computing、SaaS),以及一些具体的物流信息系统。

3教学实践

按照既定的教学时间安排,我们在浙江大学2008冬季及2009春季学期,平均每个月给学生授课一次。在教学实践中,除了充分体现课程设计时所确定的应用导向、国际化、差异化、完整性、多层次化、启发性等课程理念外,还注意了如下的教学细节。

3.1时事性

如在第一次课讲授现代物流的模式的时侯,宁波刚好举行了“宁波―舟山港2008年第1000万集装箱”的庆祝仪式。对宁波―舟山港而言,突破1000万TEU集装箱吞吐量是一个重要的时刻,属于宁波广为传播的一件大事。在课程中,我们把该事件与现代集装箱码头的发展、中国集装箱码头的壮大等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们基于身边所发生的事情产生热烈的讨论,以留下真实而深刻的印象。又比如在讲授现代物流的风险管理的时候,刚好在亚丁湾发生多起索马尼海盗劫持商船的行为。课程中就把预防海盗的劫持,作为一个现实的问题,又重新归纳为一个海运重点关注的风险,虽然它曾经是17、18世纪航海界的灾难性问题。

3.2趣味性

如对公路、铁路、水路、空运等运输方式所涉及的运输、仓储、装卸与搬运、流通加工等过程,并没有枯燥地一个一个介绍,而是设计了一个虚拟事件:2009年NBA全明星赛将在菲尼克斯太阳队所在的凤凰城举行。为满足球迷对全明星球衣的热爱,组织者1月份向中国广东某工厂订购了5万件全明星赛球衣。基于这样一个虚拟事件,再设计了一些虚拟的球衣产前及产后物流流程:(1)服装加工厂从湖北省采购球衣所需布匹,通过公路运输运往武汉某货运站;(2)通过铁路运输,布匹由武汉某货运站运到广东某仓库进行仓储;(3)球衣完成加工后,球衣装进集装箱,准备出口到美国;(4)集装箱由货柜车运到深圳,在深圳出口通关;(5)从深圳通关后,运到香港集装箱码头;(6)在香港集装箱码头装船,通过海运运往美国三藩市的配送中心;(7)在三藩市的配送中心完成分拣、包装后,通过飞机空运到凤凰城机场;(8)从凤凰城机场通过快递服务运送到各球衣销售门店。基于这样一系列虚拟任务,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完成球衣交付的同时,把其中所涉及公路运输、货运站、铁路运输、仓储、集装箱运输、出口通关、集装箱码头、海运、配送中心、空运、快递服务等知识全部融入其中。

3.3团队协作

比如,在介绍完前面所提到的NBA球衣交付的虚拟流程后,给学生留下一个课后作业,要求5~6个人自由组合成一个小组,查阅相关的数据或作出合理的假设,来计算虚拟场景中球衣物流的整个时间与成本。该时间或成本没有预设标准答案,学生可以重新设计路线,走不同的港口或航线,作出不同的假设。目的是要求学生去深入考虑其中的环节(运输里程与时速、装卸时间、交接时间、报关环节时间、航班与船期、意外情况等)并收集相关的参考数据作为支撑材料,来对其结果进行辩述。

4结论

通过教学实践证明,易新科技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软件学院这种跨区域的、高起点、高定位的校企合作模式是非常成功的。课程从设计开始就遵循了应用导向、国际化、差异化、多层次化、完整性、启发性的理念。在设计过程中经过了深入的调研、比较、论证,设计出合理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了教学的时事性、趣味性、灵活性,以及对学生的团队工作能力的培养。该课程吸引了广大学生的兴趣,众多相关专业的学生选修了该课程。课堂的最高听课学生人数达到200多人。在教学完成后,学生普遍反映收获良多、知识面扩展很大。对毕业后成为一个了解物流行业发展、理解物流操作、认识物流管理、掌握物流信息技术的高端人才有了足够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雷敏,茂强. 示范性软件学院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 计算机教育,2007(6):33-35.

篇5

(一)促进高职会计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会计职业的社会认可度较高、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的特点,因此,以院校为主体的不同层次的办学机构纷纷开办或增设会计专业,加大会计人才培养的规模,由此造成目前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十分激烈,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日益加剧。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队伍中,高职院校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形成自己的特有优势,是我们急需思考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认为会计专业引入创业教育,让学生尽早做好择业与就业的心理准备,鼓励毕业生积极创办中小企业,通过创业来解决就业问题,形成“进口旺、出口畅”的学生与学校双赢的局面,促进会计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促进学生个体的可持续发展

创业素质是人的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接受创业教育,会计专业毕业生个人的综合素质将会大大提高,形成复合型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他们不仅掌握了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方法,同时还通过学习具备一定的经济管理意识和能力,这样可以让自己的就业融入到自己的创业活动中,使自己在职业生涯中掌握主动权,既可应聘就业,也可走上创业之路。而一旦创业成功,那么对个人的发展将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既实现自身价值,又为社会创造财富。

高职会计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优势

(一)国家宏观政策优势

目前,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自主创业,在创业环境与创业机制的创设上,在创业政策的制定中,以及创业资金的提供等方面,都予以了大力支持。首先,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中央及地方政府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提供优质的服务,加强创业培训,多办富民实事,推介创业典型,营造全民创业的良好氛围。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对个人投资兴办企业提供了法律保障,尤其是对设立非法人企业也没有明确注册资本金的要求,为普通人创业降低了门槛,提供了创业的法制通道。在创业政策上,各地政府也不断出台相关政策,确保各项创业优惠政策的落实和支持力度。各地政府特别制定了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无论毕业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如何,均有机会创业。在创业机制上,政府通过建立创业保障机制,使创业实体不论形式、大小、地域,均可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同时对初次创业中创业者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引导和指导,促进创业者的创业活动健康良性发展。在创业资金上,政府也积极与相关银行信贷部门共同搭建融资平台,为初始创业者和再创业者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

(二)会计专业自身优势

高职院校中的会计专业与市场经济活动的联系最为紧密,在实际经济活动中,会计的触角深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角落,会计专业在引入创业教育方面具有专业优势。该专业的知识和操作技能,是创业和经营企业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创业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如何筹措资金和进行资本积累,如何分析市场销路,如何有效控制企业的成本费用水平,如何运用市场运行的法律法规及财务税务规则来有效规避风险、合法经营,如何进行日常业务收支与财务成果的核算,如何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如何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等,都与企业的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活动密切相关。会计与财务管理活动通过价值形式把企业的物质资源、经营过程和经营成果都合理地加以规划和控制,使企业效益不断提高、资产不断增值。由此可见,财务与会计知识是创业者必备的创业基础,创业者只有精核算、懂管理才能提高其创业行动的效率和效益。

高职会计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路径选择

针对高职会计专业,在具体实施创业教育时,应坚持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创业教育类课程,在相关课程教学内容中渗透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培养的内容。

(一)创业教育应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创业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必须通过专业教育主渠道来实施和实现。这也意味着应将创业教育纳入会计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中来,将其融入课内外教学中来培育学生的创业创新精神和素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1.设计以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是实施人才培养的路线图。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基点,贯彻以创业为导向的设计思想。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职教育要树立全面的创业教育观,在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和整体设计时,遵循创业型人才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并重的原则,明确具有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技能是人才培养目标的构成要素,合理设计对应的教学模块与环节,并将其贯彻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全过程,做到创业教育进入常规人才培养体系中,贯穿在学生入校直至毕业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使创业型人才培养成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才培养的常态模式。

2.制定以创业为走向的教学计划

首先,在课程设置中,分阶段设计创业素质与能力培养对应课程,体现创业走向。

(1)设计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教育课程模块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教育主要在大一、大二期间完成。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教育课程模块包括专门课程模块和相关课程模块。专门课程模块包括专门开设的职业与择业指导、创业实务知识、创业教育等课程,相关课程模块则涵盖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课程,从而渐进式地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

(2)设计创业实践专门化训练模块第二阶段,在主要专业课程学习终结(即在大三第五学期),通过整合校友资源、家长资源、公益团体资源,在校内搭建创业教育平台,打造创业教育实践硬环境,实施创业实践专门化训练。在此阶段,核心教学内容是根据本校的专业教育资源积极开发可行的创业项目,并为每个项目提供具体的创业策划方案,指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同时走出校园,积极面向社会和企业,通过承担行业课题等形式,为学生创业实践拓展训练项目。

3.开展以创业为定向的创业实践和指导

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和毕业实施创业活动期间,创业教育专业教师应开展全程的创业实践和指导活动。创业实践活动依次经历三个阶段:

(1)创业认知阶段通过相关创业教育类课程的学习,学生熟悉了创业政策、法规与市场营销知识,学会了开展市场调查的方法,明确了选址、选项目、组建团队等创业方法与流程,在此基础上进入创业认知实践阶段。在此阶段,首先是进行市场定位;然后确定经营模式(个体工商户或有限公司等组织形式);再尽可能指导学生创业项目与企业配对,实现实体公司与学生创业项目的一对一配对和指导。

(2)创业实施阶段本阶段主要包括两项创业实践内容:一是企业申办实训,主要包括向政府、行业、企业申请大学生创业基金以及向金融机构申请专设的创业融资贷款等主要渠道筹措资金;然后办理工商登记,到工商局办理相关审批手续,获取企业营业执照;再到税务部门办理税务登记及银行开户等相关手续;拟定企业营业计划书,完成企业营业前的整理和筹备工作,并形成书面材料;二是企业经营阶段创业项目的具体运作,包括业务运行、企业管理等内容,在创业实施过程中教师还可组织进行创业实践的学生同步开展创业设计大赛,交流、分享创业经验。

(3)创业实践跟踪指导阶段对在第二阶段中创业实践创办并初步经营成功的学生离校后继续为其开展后续的跟踪指导教学。主要集中在大三第六学期(即传统的顶岗实习教学期间)以及企业经营阶段,进行创业跟踪指导工作。跟踪指导的教学内容包括:一是对运营中出现资金周转困难、产销不畅等问题的企业进行经营诊断,帮助其恢复正常或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二是为运营较好的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三是为学生开办的企业提供商机配对等服务,使其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二)创业教育中课内教学应与课外教育有机融合

在创业教育中,课内教学的主要功能包括:1.普及创业实务知识(如法规、政策、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知识);2.训练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心理品质。在此基础上融入创业教育课程,以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新型人才为导向,立足创业与专业相结合,围绕创业要求,积极与创业成功人士、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专门课程,系统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基本的创业技能。而课外教育的主要功能则围绕创业能力的培养而展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创业文化,同时通过举办创业论坛、创业设计与规划竞赛、支持建立创业教育社团等形式多样的课外创业文化活动,促进学生创业群体的沟通和交流。另外,开辟校内外创业基地,解决学生的创业实践的空间问题。如在校内利用现有资源与条件为学生建立创业市场等创业实训基地,或借助行业与地方政府的支持为大学生创业团队规划校外“创业园”等。由此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有机融合,采取弹性学分制度,推行工学结合模式的创业教育,在时机成熟之际,引导学生参与具体的创业项目,体验创业过程,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三)创业教育专业师资应与企业创业人士教学有机融合

在实施创业教育时,师资是决定学生创业素质与能力培养的关键要素,而目前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却不够理想,校内教师缺乏创业实践经验,行业企业专家却又缺乏教学经验,无法满足现实教学需要。因此,在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育方面,我们应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一方面邀请工商、行业企业专家或成功的创业者进入学校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举办创业知识讲座,加强与企业合作,同时通过他们进行创业教育的案例示范教学或研讨,交流创业教育经验,从而影响或带动本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创业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选拔具有创业意识的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业教育专业培训。如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将教师送到行业企业一线去培养锻炼;或制定激励措施,给予本校教师一定的创业实践机会,鼓励教师到创业一线兼职;或支持具有创业潜质的教师从事创业实践活动,熟悉市场运作,提高创业实战能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指导,提高创业教育教学的质量。

篇6

【关键词】优化 英语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

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英语教师应该想方设法使越来越多的学生由苦学者变为好学者和会学者,在学中乐、乐中学。因此,小学英语教师要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以良好的心境进行学习与思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营造这种氛围的关键是使学生对教师有亲切感。教学是师生双方感情和思想交流的过程,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就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浓,学习积极性就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好。因此,师生间应多进行丰富、多向的课内外交流,培养真挚的师生友情。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时时处处关心爱护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可以赢得学生对教师的敬爱,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教师所教学科的爱。“亲其师,信其道”,这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教师应在学生的心目中保持良好的形象,让学生真正从心底里信服你。教师任何一个伤害学生的言行都会给教学带来不良后果,由于师生关系紧张,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放弃学习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因此,老师在上课时要尽量通过亲切的表情和言行给学生以鼓励、信任和尊重。对于学生的回答,要以肯定和表扬为主,不轻易在课堂上当众批评他们。当发现有个别学生不专心听讲时,一般要以眼神来暗示他,或用提问的方式提醒他,课后再找他谈心,让他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从而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是在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它能反映教学规律,使教学过程趋向于高效、有序状态。从听课来看,老师们在教学设计上下了很大功夫,从复习导入到巩固练习,能把训练穿插在新授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到哪就练到哪。这样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但也要看到,无效劳动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我们要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教学环节及时间,可有可无的环节宁可不要,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创新实践

1.在模仿中进行创新实践。模仿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在模仿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获得创新的动力。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为学生创设语言实践情景,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在情景中运用和感受语言,使他们学之能用,学之即用,将知识变为自己的能力。

2.有奖竞猜。小学生往往争强好胜,不甘落后,教学中抓住这一心理特点,可以搞一些竞猜活动。在课下,我让学生自制一些简单的小玩具,然后在背面上英语单词,让同学们去猜,猜对的同学可以得到一个小物品,算是对他的奖励。在竞猜中,有时一个物品可以猜到几个单词,对猜对的同学适当给予表扬。这样不仅练习了单词,而且也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在互动中创新。学习是一个互动过程。互动可以是师与生之间的对话,也可以是生与生之间的 语言交际。每节英语课我们都可以利用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会话,不限制内容、形式、由易到难逐步提高。这时我们可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对于待提高的学生,老师可以与他们对话。提些简单的问题即可。通过互动学生既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又可以不断增强每个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发言的意识。从而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创新意识。小学阶段的学生,不宜过多向他们灌输语言知识,而应当提供大量有趣的、重复性高的语言材料,让他们通过听歌曲、诗歌、故事、幽默等材料,逐步积累材料。因而我在英语教学中经常开展诸如:分角色对话,listen and do,play a game,sing a song,say a chant,say a rhyme等活动,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大胆开口,从简单模仿到说创造性话语。例如在教学Can I use your?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将学生的文具盒分成八小组,分别由八个小组长来分发,其他同学必须用上刚学的句型Can I use your pencil-case?小组长才能将文具盒给他。同学们跃跃欲试,群情激昂,既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又使每个同学都练习了这一句型,扩大了参与面。学生迸发的智慧火花令我惊喜万分。

四、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创新教育

My view of the innovation educ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lassroom teaching

Li Bi

【Abstract】I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because each kind of software covers a large scope and renews fast,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should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on thinking and practical ability more.

【Keywords】Information technology classroom teaching Innovation education

随着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在获取、存储、处理、传送和应用信息技术的手段和能力不断提高和改善,信息技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信息技术课成为中小学学生的必修课,那么,信息技术课该如何教呢,要使学生掌握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有人认为教一些基本操作,也有的认为有什么软件就教什么软件,反正软件学得越多越好,果真如此吗?在这多年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本人对信息技术课堂的创新教育有了一些新的体会。

首先,信息技术课不同其它学科,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计算机的操作是建立在各种软件的基础上的,从这一点上讲,计算机教学其实就是在教学生如何使用软件,而现在各种软件涵盖了各个方面,同时新软件更以惊人的速度层出不穷,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不可能使学生掌握每一种软件的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更应当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不断探索,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的能力。

1.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激发创新的源动力。信息技术课主要学习的工具就是计算机,在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挖掘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教学软件的选择要注意操作难度,所教内容要适当,而且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娱乐性。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教师可通过生动的寓教于乐的学习软件将教材中有关内容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兴趣,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活泼。

例如,在教学完《初识windows98》后,在学生初步掌握鼠标五种操作方法后,就可以利用windows98自带的扫雷、纸牌等游戏让学生迅速掌握鼠标的左右单击、双击、拖动等操作。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鼠标的使用,而且在不断的思考、总结游戏中的规则,提高游戏成绩,这对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仅能够让学生迅速入门,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其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以致用,培养实践能力。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操作,去创造,实现自己的想法。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学生学到的知识能派上用场,这也是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与别人合作等能力的有效途径,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组织比赛活动,如教学完画图后,组织学生进行计算机绘画比赛,进行“校园小报”比赛,让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激发学生的创造愿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唤起他们对信息技术的爱好。。

3.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培养创新思维。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学生的自主独立学习将成为可能。在传统的“授”课教学中,教师的“教”未必能引起学生的“学”和主动参与,而在信息技术课中,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协作学习都要求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否则教学活动或学习活动无法进行。

在教学中,可以把学习所需要的资料预先装入教师主机上,上课时可以通过网络很方便地传送到学生的计算机上,学生使用自己的计算机根据老师提出的学习目标在网络中寻找相关资料来完成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提供的传输功能相互讨论,取长补短;也可以向老师询问以解决学习的难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反复学习,较好的学生则可以进行深层次的练习,来自网上、老师同学的大量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堂,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篇8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跨学科平台;双向聘任制度

1创新创业跨学科平台的教学条件建设

建立跨学科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教学组织:高效组织机构中,学校-学院-专业系别的层级管理模式制约着跨学科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跨学科平台的建立需要多个院系共同参与,然而,由于教学经费和教学成果的不确定性,使高校各个院系难以共同合作。因此,建立跨学科平台首先必须打破院系的制约和专业学科的界限,成立专门的课题组或实验室组织开展跨学科创新平台,从而在各院系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有利于加强专业之间,院系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为跨学科平台的建设和运行开辟道路。创造利于跨学科培养的创新创业人才的环境:改革教师管理制度在推动创新创业跨学科平台建设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打破了原有的学科院系壁垒,有利于增强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改变课程观念,建立学科联合群和专业组合群。此外,大部分教师可以熟练掌握本专业知识教学,但对其它专业知之甚少。因此,各高校应该提供学习、培训和相互交流的机会给跨学科平台的授课老师,鼓励教师参加创新创业跨学科平台的教研,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2创新创业跨学科平台的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教师队伍的聘任制度和激励机制:实行双向聘任制度,聘用来自不同院系的老师。另外,邀请知名企业家来校讲授创新创业课程,可以结合企业家的亲身经历讲述创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激励学生艰苦奋斗。在科研工作中,将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教师科研团队,以座谈会或者讨论会的方式,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加深教师对各个科目的理解,以便更好的进行跨学科教学。加强教师队伍的协作精神:跨学科平台教师队伍在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科研思想的同时,要积极参与团队教研活动,发挥自身专业特长,与其它来自不同院系,不同专业背景和不同学科的老师团结协作,取长补短,使团队的价值最大化。此外,团队成员之间最重要的是相互信任,在交流中丰富自身的跨学科知识储备,不断提高跨学科授课水平。

3创新创业跨学科平台的培养体系建设

培养方式多样化:跨学科授课老师应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和相关比赛,检验教师教学成果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参与教师的跨学科课题研究,丰富他们的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比如,学校整合不同院系不同专业多个课程,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选修不同的课程。再比如,学生针对自身的性格特点和学习习惯自主设计课题,在跨学科教师的指导下选择不同的跨学科课程组合方式,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化:高校进行跨学科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让学生主动进行跨学科学习至关重要。在创新创业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例如,教师给予学生一定量的虚拟货币,让他们进行自主创业,独立计算创业过程中的商品生产成本,企业运营成本,市场份额,员工薪资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跨学科学习的积极性。鼓励跨学科学习,表彰获得研究成果的学生。完善学分奖励制度,对于在创新创业比赛中获奖的学生给予创新创业学分。重视跨学科的课程设置:根据学生的兴趣所在,结合专业背景和实际创业需求,对跨学科平台的课程进行个性化设置,给予选修课和跨学科课程的选择。这要求授课老师有较高的授课水准,擅长知识迁移,而不是简单地多学科知识堆砌,实现跨学科知识的融合。

4结语

篇9

[关键词]创客教育;信息技术;课程融合

一、引言

近几年,创客教育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重视。创客教育虽然还没有完善的课程体系,但纵观国内外创客课程,其中的数字化项目与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内容有很大相似性,尤其是中高年级所涉及的机器人、物联网课程。可以说信息技术课程为学生数字化创客教育提供了知识与技术支撑,而创客教育所推崇的创客文化也正是信息技术课程所倡导的。

2016年2月,中国电子学会创客教育专家委员会对创客教育进行了全面的定义,并提出了使用数字化工具的要求,在此所讲的创客教育主要针对数字化方向上的创客教育。数字化工具的使用对学生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技能以及素养要求较高,从一线信息技术教师的角度来看,有必要考虑创客教育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深度融合。

二、创客教育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关系

1.创客教育的解读

创客文化主要体现在酷爱发明创造,爱分享,爱交友,崇尚团队协作,尊重知识产权等方面。而创客教育是创客文化与教育的结合,基于学生兴趣,以项目学习的方式,使用数字化工具,倡导造物,鼓罘窒恚培养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素质教育[1]。创客教育与分学科教学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创客教育需要科学、技术、数学、心理、人文和艺术等方面知识和技能的支撑,而这些主要是通过学科课程的学习获得;另一方面,创客教育的实施不仅有助于提升学业成绩,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2]。在创客教育实践中,信息技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使能(enabling)”作用,使创客们由不能变为可能,由小能变为大能[3]。因此创客教育与信息技术课程必然会趋向深度融合。

2.信息技术课程是创客教育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数字化技术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思维和交往,物联网、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已开始渗透到中小学教育中。创客教育提倡基于学生兴趣,以项目学习的方式开展教学。学生对智能化项目很感兴趣,但他们在这类项目中所追求的发明创造往往必须依托数字化工具或设备(包括开源硬件、三维打印、计算机、数控机床、激光切割机等),而这些工具或设备的使用离不开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值得一提的是,编程的知识与能力在这些数字化工具的使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4]。通过编程可以驱动硬件设备,使其智能化,从而实现创意。目前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已经开始注重编程,如增加了Scratch和VB的教学。此外,创客教育提倡团队协作与分享,互联网协作和分享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课程恰可提供相关知识与技能,因此是创客教育强有力的支撑。

3.创客教育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延伸与实践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与信息素养。在低年级学段,主要学习的是信息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办公软件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技能。而到了高年级学段,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学习重点转移到程序设计上(如Srcatch)。用Scratch设计的程序,可以与开源硬件(如Arduino硬件)相结合,从而实现机器人、物联网设备的制作,这正是智能化项目的切入点。在这一点上,创客教育与信息技术课程共通。创客教育更强调学生的创新、创造,更考验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它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延伸与实践。此外,创客教育强调的团队协作包括网上协作与网络分享,也正是对信息技术课程所学网络知识的最好实践和巩固。

三、现阶段中小学创客教育

与信息技术课程融合的实践方案

现阶段,创客教育在我国中小学完全开展还有困难。主要体现为创客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与现有条块化课程之间的融合存在一定问题;学校缺少创客空间以及硬件设备;大部分一线教师对创客教育理解不深,缺少创客型师资;学校投入资金不足,缺少持续投入等问题[5]。以下仅基于现阶段课程体系和师资问题,从信息技术教师的角度,提出创客教育与信息技术课程融合的建议。

1.基于学生兴趣,分层引导创客项目

创客教育应以学生感兴趣的项目为目标,使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并主动学习所需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要能让学生体会到工程师或项目经理的需求和思考方式,自学、向教师请教和团队协作都可以成为学习的途径。

针对中小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笔者认为创客项目的设计在初期应该先由教师引导制作,鼓励学生融入创意,最终向学生主导创造项目过渡。根据创新程度可以把项目分为引导型项目、创意型项目和创造型项目三个层次。

引导型项目是教师基于学生兴趣,设置一个项目探究的主题。该主题下教师展示一个初步的项目实例,作为学生要完成的基本目标,鼓励并引导学生在其中融入自己的创意,适合中低年级学生。创意型项目是在引导型项目的基础上,教师设置自由度较高的创意任务,学生在完成基本项目后,需要自主创新,完成创意项目,适合中高年级学生。创造型项目由学生自主创意、自主设计、自主协作、自主创造,教师提供知识、设备、资料等方面的支持与帮助,适合高年级学生。

2.从小团体活动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李亦菲教授在《创客教育与教育创客》的专家报告中提到,创客教育是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但受创客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与其他课程融合以及师资等问题的限制,现阶段,在中小学以兴趣课、社团活动等形式开展创客教育更符合现状。这样,已有的机器人社团、物联网社团可以为创客教育提供支持(课程内容、软硬件设备、创客型师生等);而且可以在学校普及创客文化,让更多的学生、教师、家长参与创客活动。随着创客活动的开展和普及,教师也将不断积累经验,将创客教育逐渐发展成惠及所有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3.以机器人、物联网课程为基础,引导学生创造智能化项目

针对课程体系不完善的情况,教师可以基于机器人、物联网课程开发创客教育的校本课程。机器人、物联网作为前沿技术,是智能化项目的基础,融合了多门学科知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一定要求。此外,相关的机器人、物联网教学设备也可以为创客教育提供硬件支持。

4.基于云平台,搭建创客协作网络

除了创新,创客教育还要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创客协作的范围并不局限于学校的创客空间,还包括家庭、社区和社会,用好云平台,有利于创客协作环境的搭建。对于创客资料的共享,可以选择网盘(如百度云),为提高资料的安全性,可以在学校服务器搭建校内网盘(如ownCloud);对于团队的知识梳理,可以使用有道云笔记中的团队协作;当然微信、QQ等即时通讯也必不可少。

5.组织教师培训与交流,培养创客型教师

创客型教师在创客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创客型教师稀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客教育以项目为导向,让学生体会工程需求,从而在做中学,需要团队协作,而这一新颖教学模式的设计还不健全,对教师要求很高[6];二是创客教育对知识技能要求较高,教师作为创客教育的支持者,需要有一定的创新、创造能力。针对这两个方面,发展创客型教师的培训也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创客教学设计模式的研讨培训,二是创客知识技能的培训。

四、结束语

在安德森的《创客与工业革命》中,预测了未来新工业革命的浪潮将被创客推动[7],可见创客运动的重要意义。创客运动所提倡的创客文化,符合时代需要,必将深刻地影响现代教育。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让创客教育与自己的课程深度融合,使二者相辅相成,培养适应未来潮流的“创客型人才”,任重而道远,但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韩靖轩.校园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的思考[J].教育信息技术,2016(10).

[2]李凌,王颉.“创客”:柔软地改变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4-09-23.

[3]祝智庭,孙妍妍.创客教育:信息技术使能的创新教育实践场[J].中国电化教育,2015(1).

[4]雒亮,祝智庭.开源硬件:撬动创客教育实践的杠杆[J].中国电化教育,2015(4).

[5]吴玮玉.国内外创客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启示[J].亚太教育,2015(35).

篇10

【关键词】“创客”课程基地;普通高中;教育装备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7-0042-04

一、“创客”与“创客空间”

“创客”(英文是“maker”)一词自古有之,最初是指“作为创造者的上帝”“制作东西的人”,到了14世纪晚期开始专指“生产制造者”。后来,“创客”泛指那些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而喜欢亲手制作东西的人,也就是DIY(do it yourself,亲自动手做)者,他们努力把自己心中具有创新性、技术性、挑战性的设计意图和想法转变为现实。进入21世纪,伴随着信息化高度发展,物联网、计算机数控设备、3D打印等新技术,激发了深植在人类本性之中的创造潜能,也使愈来愈多的人有条件、有能力加入到“创客”队伍而成为全球“众创者”中的一员。“创客”能够很方便地借助移动计算机、开源软件、智能硬件等先进技术手段和材料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同时,过去“单打独斗”式的众多“创客”如今组建了一个个开放式的创作团体,他们以不同形式携手参与创新性的设计并付诸实践。所以,现在的“创客”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DIY式的个体自行设计和制造,还包含DIT(do it together,一起来做)式集体的、跨界的合作创造,具有鲜明的大众化、创新性、变革性、开放性、共享性与合作性等特点。

对于“创客”这一概念,迄今尚无统一的定义。有人认为,“创客是一群以创新为基本追求,通过借助各种数字化、智能化和开源化工具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群”。也有人认为“创客既是一群喜欢或享受创新的人,又是一种文化,一种态度,一种学习方式”。还有人认为“创客体现的是一种理性思维,把分享和传播知识作为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并作为一种乐趣,铸就一种良好的人格和习惯,鼓励创新各种分享盈利模式,在分享的同时,保护首创者的利益和积极性”。如果从“创客”的字义上看,“创”隐含着“一种通过人的创新性思维和反思性实践去发现生活中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并努力找到最佳解决方案的意蕴”;“客”则与“博客”“播客”“拍客”“闪客”等词语中的“客”一样,暗含了“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良性互动、乐于分享、积极开放、互相包容的关系”。因此,“创客”的本质是指以创新满足多样需求,并热衷于创意、设计、制造的群体。该群体存在着以下鲜明特征:首先是创新性,即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具有开发和设计某些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产品的能力和挑战的精神;其次是分享性,具有开放、参与的精神,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将创意变成现实;最后是实践性,乐于通过动手操作,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做到行知合一,体现“做中学”“做创学”的实践精神。

“创客空间”最初被看作是“创客”能够聚集在一起通过分享知识、共同工作来创造新事物的实体实验室。但是,随着信息化的高度发展,人们不仅可以在实体空间的固定场所进行交流与合作,还可以在虚拟不固定的网络平台相聚在一起。所以,现代意义的“创客空间”不再是孤立存在的实体空间,而是经过互联网联结形成的一种开发创造的中心、文化交流的中心、学习与分享创意的中心。

二、案例分享:“创客”课程基地建设

学校是培养接班人的摇篮,学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的。所以,从“创客”和“创客空间”的角度来看,要实现“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就应该借助“创客”课程的建设,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创客”,使学校的实体教室与互联网联结形成“创客空间”,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以下是一个“创客”课程基地建设的具体案例:

(一)建设背景

“创客”课程基地的建设,除了“创客”和“创客空间”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潜在功能以外,还基于基础教育的趋势、国家战略的要求、普通高中的现状和高中学生的特点等方面的诉求。

基础教育的趋势。2002年,美国新媒体联盟(NMC)启动了地平线项目研究,旨在预测和描述未来五年全球范围内会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兴信息技术。《2016新媒体联盟中国基础教育技术展望:地平线项目区域报告》指出,在未来一两年内,云计算、翻转课堂、创客空间和移动学习将成为基础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报告认为创客空间是一种多用途的工作间,代表了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创造力;可以在课外使用;可以贯彻探究式学习和设计思维等教学法。

国家战略的要求。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刘延东同志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创业大学+、创客教育、开发微课堂这些方面的应用,着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业创新能力,培养健康积极的网络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早在2009年11月,奥巴马就“为创新而教”(Educateto Innovate)的行动宣言,呼吁“每个学生都应成为创造者”。随后,美国启动了“创客教育计划”(Maker Education Initiative,MEI)。该计划旨在通过推动创客空间的建设以及发展各种创客项目,激发学生的兴趣、信心和创造力,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创客,并且为中小学的创客空间,统一配备系统硬件、3D打印机和激光切割机。

普通高中的现状。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优质教育资源的相对不足,基础教育改革普遍存在“浅尝辄止”的保守心态。普通高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应试严重,能力不足。这几乎是绝大部分高中的真实写照,实施创客教育的学校极少。(2)门面之作,被动应付。极少数学校的创客中心有房子、有样子,就是没有里子。(3)模仿制作,缺乏创新。不少学校的所谓创新实验室只是停留在实证、观察、模仿阶段,与创客教育的创新、创造本质且行且远。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建设真正的“创客”课程基地。

高中学生的特点。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迅速发展,认知结构不断完善,他们的知识技能已有较好基础、心智成熟度已有较高水平、有强烈的交往意识。高中学生辩证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了大幅度的发展,跟小学生比更有较强的创造能力,跟大学生比具有一定的理想色彩。小学“玩中学”,初中“做中学”,高中则强调面向真实问题的“做创学”。高中学生尽管把大量时间压缩在书堆里、习题中,但是他们渴望自由和创造,原有的“以书本为中心”的学习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要。所以,对高中生应该而且完全可以实施创客教育。

(二)建设目标

建设创新创造空间,聚集一批有创意、有想法的人,把创意变成现实。

以创客空间局部实践室拓展到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和工程技术专用教室,实现资源共享。

坚持“教育大数据”和“互联网+教育”的新教育理念,建设创客活动网络交流和分享平台,大力推动创客教育和创客活动的开展。

以创客活动为平台,以课程改革为载体,多形式、常态化开展创客教育和社团活动,每年组织一次大型开放的创客活动。

(三)建设内容

在形式上,首先以创客小组的形式开展基于设计的学习,这种形式强调对创造过程进行深度的体验;其次以信息技术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或其他校本课程的形式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这种形式强调体验创造的方法;第三是以学科关联模块的形式开展基于体验的学习,这种形式强调建立跨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结。在路径上,应该融合现有课程、整合现有场馆,把创客教育完整地当作一门“活动课程”来实施。

空间以实物与虚拟相结合:(1)创客工作坊。可通过配置标准化的硬件环境和加工机具,例如计算机、传感器等电子开发设备,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小型数控机床、焊台、万用电表等电子应用设备以及机械加工设备。(2)创客开源区。可通过云服务系统化组织集成器件和软件平台,包括资源搜索平台、开源智能软硬件平台、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平台和数学建模平台。例如Arduino、RepRap、Fablab。(3)创客交流区。可通过互联网创设线上线下的自由交流空间和作品展示空间。

教材以选编与联网相结合:(1)创造入门课程。例如3D设计与打印、机械加工技术、智能硬件技术基础、Scratch和Arduino基础入门、编程入门。(2)创意训练课程。例如创新思维训练法、科技发明技法和国内外开源性网站创意集锦。(3)创新基础课程。例如STEAM课程,即关于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Engineering(工程)、Arts(艺术)、Maths(数学)的课程。

时间以课内与课外相结合:2节必修课(技术)+2节选修课+2节社团活动课+综合实践课(2学分)+其他必修课中的渗透。

师资以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包括校内专职教师、大学兼职教师、社会优秀创客以及学生同伴。

评价以多元与多样相结合:(1)创客活动记录。可由网络平台自动记录分析。(2)创客作品展示。可围绕电子、能源、建筑、材料生活等方面。(3)社会实践描述。可到大学实验室、高科技园区和特色企业体验。(4)创新竞赛成绩。例如各类机器人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大赛、科技创新大赛、全国发明创造展览会电子技师大赛、电脑创意大赛、世界青年物理学家大赛、头脑奥林匹克比赛等。

(四)课程与课室

课程的设置在融合现有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的同时,增加工程技术的相关内容;课室的安排在整合现有的技术类教学场馆(大约需要13间,4000平方米)的同时,增加不固定的虚拟网络平台。具体情况见前页表1。

三、“创客”课程基地建设对教育装备创新实践的启示

实践表明,“创客”课程基地建设完全能够实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初衷。同时,成功的实践也给教育装备创新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价值要明确

从教育大装备的概念而言,“创客”课程基地建设应该要考虑校园的数字化环境建设、所有教室的无线覆盖、电子交互黑板系统和学生的数字化学习终端配置等因素。总体而言,教育装备将有三大发展趋势:(1)学校环境建设越来越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求,要求营造一个满足学生多样发展的舒适空间,更多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情感交流和团体合作的机会。这也是现代学校存在的基本价值,也是学生今后再到学校的根本原因。(2)学校的数字化环境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传统的图书馆、实验室和教室将发生重大变化。不仅功能重新融合、场馆重新整合,而且出现专门的学习中心、体验中心和活动中心,甚至出现打破传统学校有形边界的特色学习空间。(3)学习分析技术和课堂分析技术将使教育装备配置从硬件为主走向依托先进装备的软件为主。即充分体现先进技术为人的个性发展提供精准服务和特色教育。因此,课程基地建设应该根据教育装备的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其在提升师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创新创造型人才和创建学校特色等方面的价值。

(二)路径要清晰

江苏课程基地建设中的课程设计有其内在的规律,主要是“通过不断增加学术性课程拓展内容,完善普通高中核心课程内容体系;通过积极开展‘服务性学习项目’及‘以生活为中心项目’强化普通高中课程与社会的联系;通过政策引导和机制优化推动职业与技术教育在普通高中课程中的融入和整合;以地方历史文化特色为基础,建设地方课程,批判性地继承区域文化”。按照这样的思路,“创客”课程基地建设形成了“融合-整合-聚合”的实践路径,即通过课程融合和场馆整合来实现功能聚合。其中,课程融合包括必修与选修、学科与活动、显性与隐性、分科与综合等课程的融合。场馆整合包括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工程技术、3D技术等场馆的整合,以建设STEM(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中心、艺术体育中心、创新教育项目中心等等。功能聚合是指让课程基地成为师生的课堂教学中心、学生的社团活动中心、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心。

(三)成效要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