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法制建设范文

时间:2024-03-11 18:04: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税务法制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税务法制建设

篇1

一、税务执法机制和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税收法定原则仍未健全。一方面,18个税种中仍有税种为暂行条例,暂未上升为法律。税收立法任务繁重复杂,实施暂行管理条例的税种,权威性不高,规定简单,规章条例交错重叠,这无疑给给税收执法带来了困难。另一方面,非税收入管理体制仍未健全。政府非税收征管职责划转税务部门征收的项目越来越多,但是各项“非税收入”在划转税务部门后,税务局只是拥有简单的“收钱”的权力,而且全国各地在各项“非税收入”的征收标准上也难趋统一。

(二)部分税务执法行为缺少规范化,未依法依规征税征费。一方面,对于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下发的税收优惠政策,由于未真正掌握政策的关键,导致未落实到位,从而使税收红利未真正地带给纳税人。一方面,税务系统实行双重管理体制,由于地方政府既定的税收任务,导致征收“过头税费”的行为,损害了企业肌体健康,摧毁经济稳固发展的基石,埋下更大隐患。一方面,在税务执法活动中,税务干部贪图方便、省事,未严格履行税收执法相关制度,使执法行为存在纰漏。不仅损害了纳税人在税收执法中的正当权利,也损害了税务干部在纳税人中的良好形象。

(三)税收执法标准区域化给经济跨区域式发展带来了困扰。一方面,当今区域间经济融合越来越深,跨省市间的货物、劳务、服务流动性日渐增多,不同省市的纳税主体面对异地不同税收政策、执法标准,会有不同程度的困扰,这种困扰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便捷”纳税的初衷。另一方面,企业主体在办理涉税涉费事宜中,面对本地和异地不同的税收征管系统,面对繁琐的程序,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只跑一次腿”的原则。

二、完善税务执法机制和制度的措施

(一)健全税费法律制度。一方面,实现所有税种、费种的设立、征收、管理等均由法律规范的时机已经成熟,要全面推行税费法定原则,加快推进现行暂行条例上升为法律,使各项税费的征收有法可依。一方面,对于划转税务部门的各项“非税收入”,在现行平稳划转的同时,要建立“非税收入”征收的相关法律制度,细化相关的征收规范,使各项“非税收入”的征收在核定部门和税务部门之间更好的协调和运转。既要确保核定部门“非税收入”的数额准确,又要确保缴费人能在法定期限内足额的缴纳。

篇2

[关键词]水政执法,队伍建设,必要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TV2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加强水政执法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长期以来,陕西饱受水之“殇”。陕西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水资源时空分布严重不均,时间分布上,夏秋往往造成汛期洪水成灾,春夏两季旱情多发;地域分布上,秦岭以南的长江流域,面积占全省的36.7%,水资源量占到全省总量的71%;秦岭以北的黄河流域,面积占全省的63.3%,水资源量仅占全省的29%。同时,陕西也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不但破坏了植被,降低植被的涵养水源能力,并且导致水库淤积,降低水库的供水能力。此外,陕西水污染程度日益加重,其中以黄河流域地表水污染最为严重,如渭河局部河段在枯水季节,河水基本为污水废水。目前陕西省工农业和城市缺水问题已经很突出,随着人口增加、城市和工业规模增大、农灌范围扩展,水资源不足的矛盾将会越来越尖锐,水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将成为陕西未来发展中的最大限制因素之一。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依法治水、依法管水的新时期。水利要发展,法律是依据,人才是关键,队伍是保证,所以培养一支政治思想强、业务技术精、组织纪律严的高素质水政执法队伍是打击涉水违法行为,调处水事纠纷,维护正常水事秩序,保护水资源、水域和水工程的前提和首要任务。因此,加强水政执法队伍建设十分必要和紧迫。

2.目前水政执法队伍现状

2.1水政执法队伍整体素质、水平不高

水政执法人员学水利专业的并不多,学法律的也很少,对相关水利的法律法规掌握的不全面、钻研得不够,在查处水事违法案件时,对具体的违法行为应该适应哪个法规的哪些条款把握不准,难以界定处罚的尺度。笔录、送达文书、处罚决定等材料编写不规范,一旦诉诸法律,很容易形成不利于水行政处罚机关的被动局面。特别是现在水事违法案件的多样性、复杂性势必会给执法工作带来新的难度与考验,只有通过执法人员的能力和素质的“充电”提高才能推动执法工作顺利开展。

2.2系统内部执法范围划分模糊

水政执法承担着水政、水保、河道、采砂、渔政等多项执法任务,内容多、范围广、责任重。由于之前陕西省各地并没有专门成立水政执法部门,有的才刚成立不久,所以水政执法的职能被分散开来,由其他水利部分承担。随着水利工作的逐步细化,水政执法成为独立部门,但水政执法的职能并没有完全统一到水政执法部门,造成现在执法范围模糊不清,职能重叠,处罚主管单位不清。

2.3执法人员编制、经费和装备不能满足执法需要

近年来,水政执法队伍在编制体制建设上虽然取得了进步,但与水政执法担任的职责任务还有较大差距。我省是水系大省,水政执法点多、线长、面广,多数水政执法机构设定的编制在8人左右,执法任务繁重与执法人员稀缺是水政执法最突出的矛盾。经费和装备就是水政执法的“粮草”。水政执法机构基本上没有实行参公管理,没有固定执法经费,某些经济欠发达的县市靠自筹经费来解决执法人员的工资。分配的大多数执法车辆是其他机构的老旧车辆,并且数量严重不足,执法取证设备老化陈旧,根本不能达到现代化水平高、快速高效的执法要求,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执法工作的顺利深入开展。

3.加强水政执法队伍的对策

3.1内增素质,外塑形象

经常组织执法人员进行执法培训和业务学习,定期进行《水法》、水法规及相关法规知识的学习,结合实际工作,逐步规范执法程序,提高业务知识,最终熟练运用《水法》及水法规,掌握相关法规,在执法中做到适用法律正确,程序合法。同时,水行政执法机构要重视水政执法人员后备人才的选拔和培养,选用一批专业对口、素质好的人员充实到水政执法队伍中,树立水利执法部门的威信和形象,维护《水法》及水法规的尊严。

3.2明确执法职责,组建执法网络

充分利用当前政府严厉打击水事违法行为,推行水政执法责任制的大好时机,明确水政执法机构的执法职责、范围、权限、程序、责任,明确水政执法机构与有关机构之间的领导和被领导、执法主体和配合机构的关系。并组建一个完整的执法网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总结特定区域内水事违法类型,并按水事违法类型划分执法小组,打造人人懂业务、 个个有专攻的执法队伍。充分发挥水政执法的综合执法职能,使的各项水政执法工作在统一领导和监督下有序进行,在水利系统内形成职责明确、统一协调、执行有力的水政执法体系。

3.3突破编制限制,落实经费来源,配全执法装备

篇3

龙江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不断完善管理工作机制,努力构建和谐执法环境,实现城管执法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和谐统一。规范化执法是依法、文明、公正执法的必经之路,是城管执法工作在新形势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必然要求,他们始终坚持不断提高队员素质,提升队伍形象,提高执法水平,规范执法行为,以打造执法人员严、细、实的工作作风为重点,以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为手段,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活动为载体,时刻注意体现“以制度促管理,以管理出效益”的工作理念,不断推进队伍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建设。

龙江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在保障市民生存权的前提下实施有效的城市管理,在促进经济繁荣的过程中保持市容的整洁有序,在满足弱势群体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妥善化解城市矛盾。由于我们的社会生活保障体系尚未完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又没有为弱势群体留下足够的市场空间,即便有市场成本又太高,面对市民生存权与城市管理权的矛盾,他们牢固树立依靠人、围绕人、为了人的现代城市管理理念,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融入“人本主义”的理念,构建起新型的管理模式。他们采取“人性化”管理政策,寓执法于服务之中,正确处理执法与教育、执法与服务、执法与处罚的关系。如:牌匾审批工作中,在坚持统一规划审批,区域规格一致,向高档次、高标准、高材质发展的同时,坚持上门服务,谁家要挂牌匾,只要一个电话,执法人员就会到现场帮助设计图案、规格、形状等,并现场办理审批手续,给业户提供方便,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龙江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尊重管理相对人的权益,推进文明执法,牢固树立“执法为民”和“服务为本”的理念,遵循“一教育、二警告、三疏导”的工作程序,在纠正违章时先敬礼,问您好,再出示证件,说明违章事实及依据,做耐心地说服教育工作。坚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主动“示弱”而不“逞强”,开展与业户谈心活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让被管理对象感受到文明服务,认识到接受管理是为了维护包括他们自己在内的广大市民的利益,培养他们自觉守法意识,从源头上减少违规行为的发生。同时,他们在为民服务上做到“四个一把”,即“老人扶一把,小孩领一把,自行车摆放理一把,为民服务帮一把”。在接待群众来信、来访等问题上做到“四一”、“四心”,即“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把椅子、一杯热茶”,“接待群众热心、听取申诉耐心、答复询问细心、处理问题用心”,并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操作规范,奠定了依法行政的基础,树立了文明执法的良好形象。

龙江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以宣传为手段,引导民众自觉参与,营造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他们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公益广告宣传、专题专访、街头宣传、社区宣传、志愿者活动、广场演出签名活动等多种形式,通过城管法规进社区、进单位、进学校等途径深入临街店铺、社区、学校,大力开展城管法规知识和城管执法工作职能的宣传教育活动。同时,在城区主要街路显著位置悬挂了《人人遵守城市管理法规,让龙江市容更靓丽》等10余个条幅,使广大市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城管法规教育,进而不断增强市民的主人翁意识和参与城市管理,维护周边环境的自主意识。

篇4

[关键词]企业税收 税收风险 管理机制

一、企业税收风险产生的原因

1.税收的强制性可能产生的税收风险

税收的强制性,指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与财产权力,通过法律形式对社会产品进行的强制性分配。政治权力与国家的性质、社会意识形态有很大的关系。税收收入是国家进行社会管理的基础,所以征税人因代表国家在征纳关系中居于主导地位,而纳税人由于其法定的纳税义务,而事实上往往在税收管理关系中成为被管理者,使其在税收管理关系中总是处于被动、从属地位。

2. 税收的无偿性可能产生的税收风险

税收的无偿性,指税收是国家向纳税人进行的无需偿还的征收。要理解无偿性产生的风险,首先应从公共产品角度分析税收有偿性。纳税人缴纳的税款与获得的社会福利无法对等,甚至不均衡,公民交税的预期收益随时可能受到影响,这正是我们要研究的税收风险的范畴。

3.固定性可能产生的税收风险

税收的固定性,指税收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对什么征税及其征收比例。固定性虽然是税收的一个形式特征,但我们不能把税收理解为永远固定不变,事实上税收构成要素的内容,会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即使在同一社会形态下,税制要素的具体内容也会因经济发展水平、国家政治经济政策的变化而进行必要的改革和调整。基于法律的税收固定性始终是税收的固有形式特征。但是如上分析,如果税收政策、税制要素的具体内容不随经济发展水平、国家政治经济政策的变化而进行必要的改革和调整,税收也会产生风险。

二、建立税务风险管理机制的思路

第一,积极参与税收法制建设,通过完善法制建设从根本上保障纳税人合法权益。 在我国,我们过去只强调纳税人有依法纳税的义务,很少谈纳税人应有的权利,这是导致我国税收法治环境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我们应当进一步针对我国税收管理的薄弱环节,向国家立法部门经常提出建议,从而有效促进我国税收制度的不断完善。

第二,纳税人要用法律手段保障合法权益与防范税务风险,必须自觉学习国家的税收制度及法律法规。基于在法律面前,征税人和纳税人都是平等的原则,我们要防范税收风险,不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是不可能真正做到“公事公办”、在法律遵从的基础上依法办事的。因为用法律手段保障合法权益与防范税务风险绝对必须以相应的专业知识为基础。

第三,应当改变传统纳税观念,学会用法律手段保障合法权益与防范税务风险。依照新的税收征收管理法,依法行使纳税人权利,坚决维护自身合法利益。

三、企业税收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设

第一,建立税务风险预警报告制度。在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机制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税务风险预警报告制度。企业必须要有为一些特殊税务风险建立预警报告的制度。同时,也需定期制作税务风险预警报告。定期税务风险预警报告是指企业对过去一个时期(如每季度、半年和一年内)存在的税务风险和下一时期(如每季度、半年和一年内)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分析所做出的预警报告,该报告的频率和时期长短取决于企业所处税务环境的复杂性和企业自身的风险偏好。定期税务风险预警报告作为辅助资料,一般用于年度审计,制定中长期计划等情况。而特殊税务风险报告是对那些特别的、紧急的情况而做出的。如突然颁布的税收政策直接造成企业成本、费用上升,这种特殊情况会对企业现有经营或未来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企业税务人员必须将该项情况的背景、内容、影响程度等用书面报告形式呈给企业管理层。

第二,建立税务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税务风险管理应采用系统化、规范化与科学化的管理方法。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必须具有全局性、前瞻性与一体化的管理视角。税收风险基于以下两个原因是可以控制的,而且随着计量分析等先进手段的采用,税务风险的控制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一是企业的涉税业务流程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完全可以全方位监控的,相对于税务部门,企业在税务相关信息的掌握方面处于信息优势,企业在税务方面的错弊,往往是知道有风险的,所以企业对涉税流程的风险点是基本能掌握的。二是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也为风险评估提供了可能性。在COSO报告中,也已经把控制税收风险列为企业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划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会计控制又是管理控制的基础,只要企业有比较完善的会计核算系统,完全可以提供企业管理和控制的重要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对税务风险进行评估、分析与决策。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必须关注企业面临的所有关键性的风险与机遇,而不仅限于财务与税务领域。

第三,加强人员培训。中国的税收法规种类多,变化快,一般的办税人员难以及时掌握和运用,因此,企业要加强对办税人员的培训,使他们成为既知晓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情况,又精通企业所在行业的税收政策法规,成为管理和控制税收风险的中坚。在人力资源政策方面,要使企业办税人员享有与其职务特点相应的待遇和权力。对企业的高层必须进行培训。不同的是,对企业专业办税人员的培训主要针对具体的业务和技巧,而对企业高层的培训应该着重灌输正确的纳税理念,使之破除以往把税收事宜看作只是财务部门工作的陈旧观念,树立全员参与、全员控制的新思维,积极理解支持税收成本管理工作。

四、小结

风险是从来都不会自动消失的,如果企业不去主动控制它,它就会反过来控制企业,让企业付出沉痛代价。税务风险控制的目的就是降低风险,让企业不必支付因不懂税法而多缴纳的税款。让企业不必承担因延迟申报而带来的滞纳金或罚款,让企业避免因愉悦等不法行为而产生倒闭、破产、信誉受损等不利局面,更可以让企业面临税务机关的质询或调查时捍卫自己的正当利益。

参考文献:

[1]范忠山:企业税务风险与化解.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篇5

【关键词】 出口退税问题 对策

一、我国当前出口退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性法规不完善

实行新税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和《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既包括了政策内核,又包含了日常规范。在随后出台的诸多文件中,几乎都是有关税政方面的内容,而对出口退税管理的规范,则散见于以上文件中。由于没有一部成型的程序性、管理性法规,出口退税操作出现了很多管理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影响了出口退税政策的准确实施,使出口退税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法规不完善导致的后果是: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审批流程而仅仅根据《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中的有关条款来确定审批流程,势必产生诸多责任不清、岗位不明现象,也会使审批退税没有强有力的内部制约机制,从而在管理上出现很多漏洞,也给骗税以可乘之机。因此,如果出口退税管理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不按业务属性建立内部制约机制,而是实行粗放管理,那么各种隐患将长期存在。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检查规程,使各地出口退税检查的内容、方式、手段及事后处理等不尽相同,随意性很大,从而使检查效果大打折扣,产生导致骗税的隐患。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清算规程,使各地出口退税清算业务多种多样,有些地区甚至只对出口退税清算走过场。而实际上清算业务是出口退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严把出口退税关的重要环节。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计划分配方法、档案管理制度及统一明确的财务规范,使出口退税日常管理工作受到很大影响,也使出口退税管理的公正性、规范性和高效性不能很好实现。

2管理手段落后,电算化管理水平低下

出口退税电子化管理是大势所趋。尽管自l990年开始国家税务总局就在探索和研究如何运用计算机来进行出口退税管理,国务院还将出口退税计算机管理系统列为国家“三金”工程中的“金税工程”,但部门之间运用程度参差不齐,衔接配合问题较多。目前税务总局推广应用软件在实践运行中以暴露出诸多问题:

首先,信息应用不全。现除海关电子信息可以进行对碰稽核外,其他如企业财务核算信息、外汇管理局的结汇信息和专用发票信息等都还不能被退税部门所采用,电算化稽核功能还不能充分发挥。

其次,软件设计内容跟不上新出台的政策要求,由此带来操作难问题。

再者,交叉稽核信息滞后且变化无常。大量申报数据因信息滞后,只好撤单。单证回收和电子信息是互补的,有时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造成人为退税滞后及退税计划难以把握,既影响退税质量,又难以有效防范和打击骗税。

还有,功能不齐全,缺乏清算及检查功能。现行的申报系统和审核系统其基本功能主要是数据登录、编报和数据核对,但缺乏管理功能,给退税管理工作带来极大不便。另外,该系统也未将检查功能列入其中,使退税检查游离于系统之外,既不利于规范统一,又不利于数据的相互衔接。

3部门协调配合不够,管理上存在失控、脱节现象

出口退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税务机关内部的退税、征收、计财、信息等部门,同时还涉及到海关、外管、外经贸等部门,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对出口退税工作必须协调一致。但目前国家涉及此类文件不多且执行起来有较大折扣。有些具体问题在协调上无明确要求,致使一些工作协调极其困难。如一些地方海关往往对税务机关的函调报关单不能及时复函;有些海关要求退税部门发函调查必须附报关单原件;有的明显制单错误,企业要求改单,而非要退税部门出具证明才予改单,从而影响退税进度。另还,管理手段落后,既造成部门之间工作推诿,也造成管理失控、脱节,给不法分子的骗税活动留有空隙。

4退税单证申报滞后现象严重

生产企业实施“免抵退”税后,只要产品一报关出口并在财务入账后,就可以向税务机关申报免抵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出口企业的资金压力,但也使企业放松了对单证收集和报送的重视程度。

另外,实行免抵后还带来一些弊端,有可能产生导向性问题,如有些企业将内销收入虚报为外销收入缓税。单证回收滞后,使“免抵退”税得不到最后确认,易造成漏洞,直接影响到税收计划和退税计划的实施,对地方财政造成压力。对企业而言,单证回收期限超过六个月,国税部门将予以补税,这对出口企业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负担。

二、解决当前出口退税管理上存在问题的对策

1征、退税统一管理,废除两套申报、两套清算办法

目前生产企业同时实行增值税纳税申报与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不仅给企业和税务机关增加了大量的工作量,也不利于正确贯彻税收政策。建议把“免抵退”税的申报、审核和汇总、清算与增值税统一起来,在报表制度、计算依据的确定和计算结果的认定上统一办法。要以规范、统一为前提,真正实现两套申报办法的合并。要以统一的思路重新设计《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生产企业自营(委托)出口货物“免抵退”税汇总申报表》,两套办法合而为一,每月统一申报纳税。年底将征税清算与“免抵退”税清算统一管理,把增值税清算表与《生产企业“免抵退”税年度清算表》合二为一。这样把“免抵退”税管理纳入增值税的管理架构中是比较合理。建议统一开发免抵退税管理软件,将企业申报、税务部门内部各部门审核审批流转及清算检查纳入其中,可以提高效率、明确责职。

2加快出口退税单证回收速度

尽快出台出口退税单证管理办法,提高单证回收速度,这对税务机关组织税收收入(免抵调库)和企业加速资金周转带来很大的作用。具体可推行以下做法:

一是单证申报时间先后与退税指标分配挂钩;

二是单证回收与出口退税办税员考核挂钩。

三是严格审核,及时辅导、抽查,落实责任制,通过同类同行业回收率对比分析,及时发现问题。

3建立完整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

建立完整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矫正不规则的外部行为。在目前的出口退税机制中,仍存在着失去统一性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涉及出口退税的有关部门单纯从部门利益出发而形成的不协调行为。外部行为不规范,我国出口退税就难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协调的外部环境,甚至使出口退税政策产生负效应。另外也正是这种外部行为的不规则性,致使出口骗税屡屡发生,造成国家税收损失。

因而创造良好的出口退税的外部环境,必须规范外部行为。通过立法,建立全国性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

4进一步加快出口退税网络化进程

要加强对出口退税凭证的有效管理,在全国范围内组建各级票据计算机管理机构,实现票据信息共享,加强交叉稽核力度。

我国出口退税计算机的应用应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实现退税机关与海关、外管、银行、工商、技监、外贸主管部门以及征税机关之间的计算机联网,形成政府电子口岸执法管理系统,实行资源共享(包括报关单信息、核销单信息、专用发票信息、专用税票信息)。

要进一步规范并完善出口退税电子化管理系统,软件设计及时补充有关功能,如新出台的政策操作、检查、清算功能等,在能有效防范骗税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出口退税操作手续。

在税务部门内部应加强出口退税人力资源配置,各部门更应通力协作、信息共享,加强对出口货物的控管,严防骗税发生。如建立协调会议制度、信息传递制度等。

5加强出口退税法制建设

1994年新税制实施以来,出口退税的法律依据比较薄弱,基本依据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二条第三款中表述的“纳税人出口货物,税率为零”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第十一条中表述的“对纳税人出口应税消费品,免征消费税”这两句话。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颁布出口退税工作的最基本规章就是1994年的《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国税发[1994]31),但这个文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失效。

目前我们法制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出口退税没有一个基本的法律或法规。二是现有的法律级次过低。三是现有的规章过于散乱,缺乏系统性。四是有关出口退税的行政处罚的种类、行使权限不够明确、系统,不利于依法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违法行为。

加强税收法制建设,就要加强税收立法,规范税收执法,强化税收执法监督。认真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全面清理不符合行政许可法规定的税务行政许可。继续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严厉打击各种涉税违法活动。加强税收法制教育。

认真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切实加强减免税管理。针对薄弱环节,加强各税种管理。狠抓税收征管基础工作,强化税源管理,严密防范、严厉打击骗取出口退税违法行为。推进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

6有针对性的防范和打击出口骗税

严格区分外贸出口企业的自营与业务,必须从以下方面加强税收征收管理和退税审核工作:

篇6

    关键词:财政法制;依法理财;财政监管

    一、财政法制与依法理财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法制建设不断发展,财政工作的法治化程度和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水平日益提高,已初步形成了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相适应的财政法律制度框架。与此同时,财政执法也在不断地规范,全方位的财政监督机制和制约机制正在形成。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财政法制建设的总体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财政立法中尚存在着与财政改革和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财政执法中时常出现不合法和不适当的问题,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政改革的深化和财政法制的严肃性。在加强财政法制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进一步提高对推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重要意义的认识。第一,依法行政和依法理财,是全面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的要求。加强财政管理,就是要建立健全的、覆盖财政收支各个层面的管理机制,逐步实现财政资金分配的规范化和法治化。无论是加强财政收入管理、优化支出结构、加大财政监督力度,还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都必须依照并严格执行法律法规的规定。只有运用法律手段,将法治贯穿于财政管理的全过程,才能够保证财政行为的规范化。第二,加强财政法制建设,有助于有效地行使财政职能,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职能,主要体现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公平分配、调节经济运行等方面。深化财政改革,就是要按照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活动范围和作用方式,按照转变政府职能和逐步建立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财政职能。这一切都需要运用法律手段,通过科学的立法,使之规范化、制度化;通过严格的执法,使之行之有效、监督有效。第三,加强财政法制建设,是促进和规范财政改革的重要保障。在改革与法制建设的关系上,应该坚持并强调一手抓改革与发展,一手抓法制。

    立足于本国国情,通过比较和借鉴来吸收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和做法,是我们加强财政法制建设,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其公共财政管理方面的基本经验便是充分注重运用法律手段,坚持依法理财,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法治化的水平。从总体上看,其财政法制建设的主要特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第一,财政法律制度较为健全。财政活动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均有法可依,法律规定比较科学、合理,财政法的效力等级较高,可操作性也比较强。第二,能够依法进行财政管理。许多国家的预算编制草案相当细致,几乎对每一项开支都有详细的论证。立法机构对预算的审批程序极其严格,审批过程的公开度和透明度很高。在收入方面,无论开征税种、设立收费项目,还是发行公债,均有严格的法律规定。在支出方面,政府严格按照预算确定的支出来提供良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如遇特殊情况需要临时增加预算,则须根据有关法律程序进行审批。第三,重视对财政执法的监督,各个执法监督机构之间有明确的职责分工,追究法律责任一视同仁,对执法不严格,滥用职权等违法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

    二、财政监管在依法理财中的重要地位

    所谓财政监管,是财政机关在财政管理过程中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涉及财政收支事项及其他相关事项进行的审查、稽核与监督检查活动。财政监管寓于管理活动当中,体现财政管理的本质属性,与资金运动同步进行,其主要作用就是及时发现和纠正预算执行中的偏差,保证财政分配的科学、正确和有效。

    在我国,财政监管的主体是国家财政机关,各级财政部门是财政监管的执法主体。财政监管是财政部门内部各职能机构的共同任务,各级财政机关内部的预算编制、预算管理、国库等业务机构都行使监管的职能。同时,为更好地履行监管职能,发挥财政检查这一体现监管职能内在属性的必要手段,各级财政机关内部还设有财政监管专门机构,专门行使财政检查职责。财政机关专门监管机构,一方面接受上级财政机关对财政监管的业务指导;另一方面按照分级负责的财政管理体制对本级财政负责,接受本级政府管理,及时向本级财政和政府报告财政监管中发现的重要情况或问题。

    财政监管职责体现着财政管理的范围与权限。财政部门监管机构的职责主要包括:(1)对本级各部门及下一级政府预算、决算草案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进行审查稽核,并根据本级政府授权对下级政府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管。(2)对本级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征收预算收入情况,本级国库办理预算收入的收纳、划分、留解情况进行监管。(3)对本级预算支出资金的拨付、使用和效益情况进行监管。(4)对本级各部门及其所属各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及预算外资金收取、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管。(5)对国有资本金基础管理及国家基本建设项目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管。(6)对本级各部门、各单位执行财税政策、法规情况进行监管。(7)对社会审计机构在执业活动中的公正性、合法性进行监管。

    在职能上,财政监管与国家预算收支、预算外收支和企事业单位执行国家有关财务会计政策情况密切相关。从总体上看,财政监管的范围主要包括如下五个方面:一是预算监管。即对各级财政预算、预算执行、决算的监管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颁布为财政机关实施预算监管提供了法律保障。预算法规定:财政机关是预算编制、组织实施的职能机构,负责编制决算草案具体事项并纠正本级各部门决算草案不合法之处,监管本级各部门和所属单位预算的执行。财政机关通过预算监管,促进各部门和各单位认真贯彻《预算法》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及时发现处理预算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收支平衡。二是税务监管。税务监管包括国家财政机关依法对税收机关和纳税人执行税法的情况进行监管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违反国家税法的情况,保证税款及时、足额上缴国库。三是国有资产监管。国有资产的使用者要接受财政机关的监管,依法、合理、有效使用国有资产,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实现资源配置优化的总体要求,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四是预算外资金监管。预算外资金是国家财政资金的组成部分,尽管未列入国家预算管理,但其收支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国家财政分配职能的实现。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是加强财政管理的重要内容。财政机关对预算外资金监管就是依法监管预算外资金的收入和支出、使用的合法性,确保预算外资金取之有道,用之有效。五是财务会计监管。财务会计监管是财政机关依照《会计法》及国家有关财务会计法规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各项财务会计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实施的监管。它同时包括对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执业质量的监管。

    在手段和方式的具体运用方面,财政监管主要表现为日常监管检查、个案检查和专项监管检查。其中,日常监管主要是对预算执行和财政管理中的某些重要事项进行日常监控。财政机关业务机构的日常监管检查是结合预算编制,对财政资金分配进行事前的审查、评估,以及对资金拨付、使用进行事中的审核、控制,加强对预算的监管约束,主要包括:预算编制是否符合《预算法》有关规定;对预算执行情况分析、预测的依据是否充分可靠,新的重大的财政经济措施对预算收支的影响是否考虑全面,测算是否准确、合理;预算收支的安排是否符合国家预算指标和管理体制的要求;通过建立预算收支旬报、月报、季报制度,定期分析预算执行情况,等等。所谓个案检查,是根据上级批示的群众举报案件,以及日常监管检查和专项检查中发现的线索,组织力量进行检查核证。检查结束要向上级和有关部门报告查处情况,并对查处的违法违纪问题进行严肃处理。专项监管,是深化管理、制定政策、加强法治的重要手段,是日常监管检查有益和必要的补充。从现实情况看,经济转轨时期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利益有了重新调整、组合、变化,相应的法规制度和约束机制还没有及时建立或不尽完善,经济领域的某些层面甚至还存在监管的“断面”和“真空”。财政部门应根据财政管理的需要和监管检查工作中暴露出的难点、热点和重大问题,采取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相结合的工作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监管检查,从而提高财政监管检查的综合效益。

    三、加强财政法制建设与强化财政监管

篇7

关键字:税收 执法者 风险 素质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税收事业迈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税收法治化进程也进一步推进。税收法律体系框架初步构建起来,纳税人的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对税务部门要求更严格,税务干部的执法行为受到多层次的监督和制约,税收执法风险的存在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

一、税收执法风险的现实表现

税收执法风险是指税务机关在实施税收管理、税款征收、行政处罚等税收执法过程中,因执法主体的作为(主要指不当)和不作为可能使税收管理职能失效,以及对执法主体和执法人员本身造成损害的各种危险因素的集合。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法制建设,在规范税收执法行为,坚持依法治税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例如税务机关或税务人员执法不当、执法错误、行政不作为或执法不严等,税收干部执法不规范现象还普遍存在,执法风险不容忽视。从税收管理流程的角度分析,税收执法风险主要表现在:

第一,税务登记环节漏征漏管。出现税务人员对所管辖的区域(如街道、市场、行业)没有管到位,应办理税务登记而未办理,税务登记不准确,一般纳税人资格和增值税专用发票领用审核不严格等被追究责任的现象。

第二,税款结算环节漏结漏算。个别税收执法人员不按照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及时为所管辖的纳税户进行税款结算,或结算时执行政策不准确、遗漏税收税目,导致纳税人不缴或少缴税款。

第三,税款征收环节跑冒滴漏。有些税收执法人员不按规定履职,或,有税不收或少收,发现纳税人转移资产资金逃避纳税也不采取税收保全措施等,这些不规范的征收行为在造成国家税收流失的同时也触发了税收执法风险。

第四,税务稽查环节漏查。由于个别税收执法人员执法行为上的过失或不当,未能及时发现偷逃骗税的纳税人,不能及时对其实施稽查打击,导致税款流失。

二、执法者素质对税收执法风险的辩证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对税收执法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作为税收执法的行为主体,税收执法人员的个人素质直接决定着执法的结果,进而决定了税收执法风险大小的程度。从现实的情况来看,我国税收执法人员的素质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部分基层税收执法人员政治素养较差,风险意识薄弱,执法能力也参差不齐,成为税收执法风险的高发群体。

1、政治素养差强人意。在现实中一些税收执法风险的发生往往是因为税收执法人员政治素养较差而引起的,主要是政治理论学习不够,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冲击,缺乏政治责任感、使命感,职业道德缺失。例如,在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上,由于少数税务人员缺乏工作责心,没有严格调查审核,对企业的日常管理不重视,对纳税人在申报、购票出现异常情况是麻木不仁,不但没有引起警觉,也没有及时向领导汇报,促使不法企业大量套票,虚开增值税发票,导致国家税款大量流失。少数人在权与法的问题上也没有足够正确的认识,不但严重损害了税务机关的形象,腐蚀了税务队伍的机体,干扰了正常的税收征管秩序,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损失。

2、税收执法风险意识淡薄。由于长期受税收专管员管户制度的影响,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等税务管理相对人一般不轻易、也不敢与税务机关较真,“我说了算”的感觉在部分税务干部中逐渐产生。现实中,许多税务干部对防范税收执法风险既没有全面系统的认识,也不知如何有效的规避风险的发生,依法治税的意识淡薄。在依法治税不断推进的今天,部分税务执法人员仍不能转变观念,对税收执法风险的关注和考量不够,缺乏深入研究,还存在以权代法、以情代法、以言代法,凭感觉、经验、关系执法,执法方式简单,重习惯轻法律、重权利轻责任的随意执法,促使征纳双方矛盾激化。个人思想上的麻痹,不但严重影响了税收执法活动的规范和完善,恶化了税收执法环境,也导致部分没有主观故意的税务干部因为不能履行或者不能正确履行职责而被追究刑事责任,给国家、单位、家庭、个人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3、税收执法能力有待提高。执法人员自身业务能力的高低和执法难易程度是影响税收执法水平的两个重要因素。目前,税务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人才结构不尽合理,综合性管理人才和高级专业人才尤其欠缺。既精通税收业务,又了解财会、计算机和法律知识的专业型人才匮乏。相当一部分人虽然具备较高学历,但实际技能较欠缺,队伍学历构成比较复杂,真正具有全日制高等学历的人员比例偏低。以某市地方税务局2004年的情况为例:该市地税系统截至2004年底,中专学历占14.15%;大专学历占55.98%;本科学历占20.44%;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占1.92%。 继续再教育也与外界变化的节奏脱节,税务人员的知识更新不及时,能力得不到及时提高,原有的知识迅速老化,执法能力逐渐减弱。

三、提高执法者素质的政策建议

发生税收执法风险的主要根源均可归结到“腐败、渎职、失职、不作为、乱作为”。“解铃还须系铃人”,防控税收执法风险,素质是基础。大力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建立一支政治合格、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执法队伍,是有效防范税收执法风险的根本。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树立正确的执法理念。要使税务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解决好人该怎么做、法该怎么执、权该怎么用的问题,加强自律,增强拒腐防变意识,筑牢预防职务犯罪的思想防线。教育大家算好“四笔账”,过好“三道关”,摒弃“三种错误观念”。算好四笔账:政治账、人身账、经济账、家庭账。过好三道关:人情关、权力关、金钱关。摒弃三种错误观念:第一是摒弃经验主义、侥幸心理、攀比思想、麻痹思想;第二是摒弃“只要没有经济问题就不会构成犯罪”的思想;第三是摒弃“有领导指示就不怕”的思想。

2、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增强执法风险意识。从思想上重视执法风险,在日常工作中始终绷紧风险这根弦,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法,重程序、重证据,规避可能的风险。一是税务机关在制定规范性文件的时候要注意文件的合法性,避免与相关法律、法规发生冲突。二是税务机关在制定内部规章制度的时候,不能拍脑瓜、想当然,应当经过认真的研究、充分的论证,切实注意对税务干部的法律保护。三是税务人员要尽力做好本职工作,避免因自身工作失误而产生执法风险。四是税务人员要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避免因违法行政而产生风险。此外,可以通过案例教育、以案说法教育税务干部牢固树立法制意识,通过发动税务干部查找税收执法“风险点”活动强化风险意识,教育税务干部正确对待和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严谨执法,克服执法行为中的侥幸和麻痹心理,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使自己的执法行为不偏离法律的轨迹运行。

3、强化教育培训,提高税收执法能力。税务部门是政策业务很强的部门。因此,一定要把税收业务培训放在重要位置。要促进干部学习业务、钻研业务、提高工作水平。定期举行严格的执法资格考试,把好执法资格关。采取以训代学、以考促学等有效方法,鼓励干部报考注册税务师、注册会计师和律师,鼓励干部报考职称水平考试, 将拥有这“两师”资格的干部放在征管一线,引导干部钻研业务,提高业务工作水平。

4、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税收执法行为。有效防范廉政风险,实现税收执法过程的廉政监督。必须制定严密、科学、详细的管理制度,完善各工作岗位的工作职责,明确工作制度和纪律要求,同时优化相应的监督管理办法,用制度管理人、约束人;对执法过程的廉政监督要努力实现由滞后监督向超前监督转变。针对税务管理、纳税评估、税务检查等执法过程,制定监督措施完善廉政监督,使税收执法权的运行全过程都有据可查,使执法过程的廉政监督向更深层次延伸,确保权力运行到哪里,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就延伸到哪里,从而达到降低廉政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2005年((广东地税年鉴》,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6版.

2.丁琳. 浅议税收执法风险[J]. 法制与社会, 2010年 04期 .

3.郝春艳. 浅谈依法行政[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 2005,(04).

4.贾志坚, 吴东升. 新《税收征管法》对税收执法行为的要求[J]. 税收与企业 , .2001,(11).

5.宋高明. 依法治税 从严治队是税务机关的责任和义务[J]. 河南税务 , 2001,(11).

6.郑志勇. 浅议依法治税的难点及对策[J]. 吉林财税 , 2000,(02).

7.郭道玉. 加强税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J]. 安徽税务 , 2001,(09).

8.龙晓清. 防范税收执法风险的思考[J]. 时代潮 , 2005,(19).

篇8

关键词:

从D县的税收实践来看,税收执法还不尽如人意,不同程度地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影响和制约了D县税收法规的贯彻实施和依法治税的进程。

一、税收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税收计划管理与推进“依法治税”之间的矛盾

目前制定税收计划任务的主要依据是上年税收完成数和计划年度预计的经济增长速度。税收计划指标的确定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与客观经济发展和税源变化很难保持协调和一致。更为严重的是,在D县经济发展速度较慢,税源匮乏的情况下,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着“收过头税”、“寅吃卯粮”、“税收附征”、变相加税、重眼前轻长远的现象。在这种以“任务治税”为主的指导思想指引下,较大幅度地偏离了“计划指导税收”的宗旨,相对背离了依法治税的基本原则,是D县局部范围内税收执法中“人治”大于法治现象还普遍存在的主要原因。

(二) “地方政策”代替税收法律的问题严重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尤其是作为D县这样一个贫困地区,在招商引资政策的吸引下,地方政府往往从本地区的直接利益和局部利益出发,自行超越法律的权限,对税收执法进行干涉。例如,随意批准“缓税”,增加了税务机关的执法和征收难度,妨碍了税收征管基本目标的实现,更没有发挥出税收对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阻碍了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和依法治税目标的实现。

(三)税务机关执法存在的问题

1、轻法治、重人治。越权、滥用权力与随意处置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收“人情税”、“关系税”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甚至有一些人把个人行为凌驾于法律之上,一人说了算,致使该征的不征,该免的不免,该罚的不罚;有的擅自变通税法,改变法定的税基、税率、处罚标准;有的权限范围掌握不准确,越权处罚等等。归根到底,还是执法人高高在上的思想观念在作怪,是一个根深蒂固的“人治”大于法治的问题。

2、重实体法,轻程序法。许多税务人员对各税种的税收政策法规掌握得比较熟练,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税收征管法》)的运用却相对生疏。特别是《行政处罚法》实施以后,对税务人员的执法行为进行了进一步规范,许多税务干部因怕引起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在执法中畏首畏尾,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税法的刚性。在执法过程中存在有重口头告知,轻执法文书现象。现行的税收法律对每一个执法环节都规定有相应的执法文书,这些文书不仅是检验税务人员是否正确执法的凭证,更是税务机关在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中最直接、最有力的执法证据。我们常说“口说无凭”,但在执法中却仍然存在口头告知的现象。特别是在催缴税款、个体户定额调整、督促办理税务登记证等事项上,更是“一说了之”,为今后解决涉税问题埋下了隐患。在日常税收活动中,许多基层单位和税务人员不重视税收执法程序,凭感觉和经验办事,随意简化税收执法手续,尤其是对于所作的具体行政执法行为的依据和理由,应当告知相对人的却不告知;按程序要求应当填写税收处理决定的,却以税收检查报告或以罚款缴款书来代替;对于应当登记备(立)案的资料不登记备(立)案,有的不按规定的程序步骤执法,造成先罚款后补税;有的因时间过长而不了了之;对于一些税务违章行为,该采取税收保全措施的不采取,却以扣押保证金的形式来代替,甚至尽量不处罚,少收或不收滞纳金,造成执法失误。

(四)纳税人纳税意识淡薄,偷逃税普遍

由于地域和历史的原因、现实制度设计的缺陷和管理上的问题等诸多因素影响,D县纳税人的纳税意识普遍较差,偷逃税现象普遍存在,甚至引以为荣,这种现象一旦在社会范围内形成示范效应,必然会使税务执法失去公平和公正,给税收执法造成极大的难度。

二、解决税收执法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税法宣传,努力提高D县公民的纳税意识和护税观念

1、树立依法纳税义务观。依法纳税不光是光荣不光荣的道德问题,更是是否遵纪守法的法律问题。必须强化纳税人的义务观,纠正“纳税光荣论”和“纳税多、贡献大”的法制观念,通过广泛的税法宣传教育,促使广大纳税人树立与时俱进、新型的纳税观念,为依法治税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2、树立依法用税观。过去,人们把依法治税等同于依法征税和依法纳税。实质上,依法治税的关键还在于真正把握税的运动方向和最终投向。更新税收观念,必须先更新用税人的观念。在现代民主、法制思想熏陶下,纳税人思考的不仅仅再是为什么缴税、如何缴税、缴多少税的问题,他们更关注纳税人的钱被用到哪里去了,用得是否合理,用得是否有效。

3、培育协税护税网络。当前D县公民税收意识较差,普遍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认为税收就是加重人民的负担,收税是税务机关的事,与己无关。事实上,支持税收工作是公民的义务,全体社会公民人人有责。税收最终是为人民所用,税收没有做到应收尽收,实质上是把人民的利益让渡给某些小团体或个人。应当看到,税收尤其是地方税收零星分散,征管难度很大,仅靠税务机关是不可能做到应收尽收的,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建立起密切联系的协税护税网络,相关部门自觉依法代扣代缴,消费者主动索要发票,广大群众积极举报涉税违法犯罪行为,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和监督合力,做到税收应收尽收,以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社会全面进步。

4、关注税法宣传。充分发挥宣传部门、教育部门、法制部门、新闻媒体等的职能作用,使税法宣传发挥更好的效果。

(二)进一步加强税务干部队伍法制和业务建设,努力提高税务人员素质

篇9

【关键词】税收司法 独立性 受案范围 行政权滥用 税收司法保障

司法,即法的适用,通常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其宗旨在于排除法律运行障碍,消除法律运行被阻碍或被切断的现象,从而保证法律的正常运行,保持良好的法律秩序状态。在我国,行使司法权的国家机构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指国家审判机关,即人民法院,广义的指行使国家审判权、检察权及管理司法行政的国家机关,即法院、检察院与司法行政机关。本文中司法采用狭义的概念,即司法权是指国家审判权,司法机关指国家审判机关。同样与之相对应的税收司法,即是指行使国家司法权的机关——人民法院在宪法与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按照税法规定的程序,处理有关税收刑事诉讼与税收行政诉讼和税收民事诉讼的活动。

众所周知,我国现已加入的WTO世经贸组织,从原则上要求其成员要有健全的法律体系,这对于我国现行税收法制建设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税务机关执法和纳税人守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对入世,我国应积极健全税法体系,转变执法观念,深化征管改革,规范税务部门执法行为,提高纳税人对税法的遵从,保障国家与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因此,探讨我国税收司法存在的主要,了解税制改革中的经验与教训,为进一步的改革税收法治建设,就产生了积极的现实意义。

综观我国税收司法的现实状况,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税收司法独立性问题

我国宪法虽然赋予了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的主体地位,但司法机关特别是地方司法机关却在某些方面相当程度的受制于地方政府。表现在司法机关的经费来源上相当程度依赖当地政府、人员工资上受制于地方财政、人事制度上隶属于地方组织部门及各级人大等等,因而就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大量的涉税案件审理受到当地行政机关的干涉,例如在涉及国有偷税、漏税、逃税等问题上,各级行政机关往往认为:国有企业生存能力差,各方面应该给予特别的保护,加之如果对国有企业偷税、漏税、逃税等问题进行判罚,最终实际落实责任的仍然是地方政府的各级财政,追缴的税款又上缴了中央财政,对地方可说是没有任何的好处。基于此,各级行政机关在税收司法活动中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干预着税收司法案件的审理活动,同时对于税收案件的执行干预行为更多,许多国企涉税案件都不同程度存在着执行难问题。

二、 税收司法受案范围存在的问题

现实中,我国税收司法受案范围的有限性及对于犯罪行为构成起点太低的弊病,客观上造成弱化了司法权,强化了税收行政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税收司法受案范围的有限性上。在税收体系中,司法救济的制定是为了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而按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税收司法权的行使范围仅能对税收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而不能对其合理性进行审查,并且对于具体税收行政行为所依据的合宪性也不能进行审查,从而加剧了税收行政权的无限扩大。而实践中,在立法时对于税收关系中所设的犯罪构成要件的起点又太低,从而使大量本应由司法管辖的案件全划归为税收行政管辖,客观上又扩大了行政权的范围,强化了税收行政权的效力。

三、 税收行政权滥用及强化问题

税收行政权的滥用及强化是一个现实中存在较为普遍的现象,从纳税人及税收机关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具体如以下方面:

1、纳税人利益受到侵犯时,最终较少选择司法程序进行解决。从大量实践案例中可以看出,纳税人在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很少有对行政复议的决定提起诉讼的,而较多选择了放弃此项诉讼权利,除了部分因纳税人的法律意识不强外,绝大部分纳税人是从与税务机关以后长远的征纳税关系这一点来考虑,惧怕赢了官司,税务机关却会变相的进行打击报复:进行无休止、无故的税务检查;在验证、发案等的管理活动中设置障碍,滥用处罚权等。因而均不愿运用司法程序解决税收争议。

2、税收机关行政权的滥用。税务机关依法行使税收征管行政权,对于大量应由司法机关解决的问题,如偷税、漏税、骗税等刑事案件,常常以补税加罚款的形式结案,这样做某种意义上就使其年度纳税任务有了保障。另外也有出于对司法审判机关结果的预期不足,或是出于不愿意让司法权凌驾于行政权之上的想法,对于许多的案件甚至与纳税人讨价还价,最终以和解的方式解决,以罚代刑,其结果不仅又纵容了纳税人的再次犯罪行为,而且给国家的司法造成直接的冲击,其实质必然是导致司法权的强化,行政权的滥用。

四、 税收司法组织机构存在的问题

税收司法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特点,因此在人民法院内部单独设立税务法庭,而不必诸如海事法院、铁路法院一样另设税收法院应更较为妥善。原因有三点:首先,海事法院、铁路法院只是局部而非全国性的,而税收是全国性的,它涉及面广,渗透在最广大基层的各行各业,涉及到每一个公民;其次,如设立税务法院,还存在税务法院与现存各级法院的关系、税务法院与税务机关的关系问题,税务法院是设在各级税务机关之内,隶属于其呢、还是与其平行?再者,单独设立了税务法院,势必还要设立税务检察院,这样一来,全国将要新增许多机构,各级财政能否保证这些机构的正常运转是一个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尤其在当前很多地区连工资发放都难以保证的情况下,这样一个制度设计的可行性就值得重新考虑了。因此,在人民法院内部单独设立税务法庭不失为是一个可行的方案。

五、 税收司法人员现实素质存在的问题

由于成分的复杂多样性,尤其在我国已加入WTO 的背景下,部分纳税人漏税、偷税、抗税、骗税及避税的手段不仅种类繁多,花样翻新,并且有着向高智能、隐藏性更强等方向的趋势,这无疑加大了税收司法人员侦查与破案的难度。同时因为税收案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特征,对具体经办案件的司法人员的素质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现实司法实践中,各级司法机关里具有既懂法律、经济又懂税务、税收并精通税务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司法人员少之又少。因此,税收司法人员的现实素质跟不上今后国际国内税收司法工作的高要求,无疑是我国税收司法实践面临的又一个障碍,要突破此困境,势必要加强税收司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对其进行全方面的法律、税收、税务会计等方面知识的强化培训,达到税收司法工作所必须的基本素质。

六、 税收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实体法、程序法的障碍

1、《税收征管法》第45条规定了税务机关的税收优先权,但行使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1)税收优先权流于形式,难于付诸实践。虽然《税收征管法》第45条做出了税收一般的优先性规定,但欠缴税款的纳税人在缴纳所欠税款前优先清偿无担保债权或发生在后的抵押权、质权、留置权而致使所欠税款不能足额受偿时,税务机关应如何行使税收优先权,我国现行并未做出明确规定。(2)在财产被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情形下,税收有无优先权?行使优先权该遵循怎样的程序尚未做出明确规定。(3)税务机关能否对担保物权设定在后的抵押权人、质权人、留置权人占有和控制的欠缴税款即纳税人的财产,采取行政强制执行措施来行使税收优先权? 2.《税收征管法》第50条规定了税收代位权和撤销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以下简称《合同法解释》)第20条规定:“债权人向次债务人提起的代位权诉讼经人民法院审理后认定代位权成立的,由次债务人向债权人履行清偿义务,债权人与债务人、债务人与次债务人之间相应的债权债务关系即予消灭。”有疑问的是,如果欠缴税款的纳税人(即《合同法》中所谓“债务人”)的其他债权人先于税务机关行使代位权而致税务机关无法行使代位权或虽行使代位权但不足以清偿纳税人所欠税款,法律应如何处理?《合同法解释》第20条适用的前提是行使代位权的多个债权人居于平等的债权受偿地位。由于拥有已经公告(公示)的税款的优先权,税务机关与纳税人(即《合同法》中所谓“债务人”)的其他债权人非居于平等地位。因此,法律应创设规范:纳税人(即《合同法》中所谓“债务人”)的其他债权人在依法行使代位权前,须先行通知税务机关并于一定期限后行使代位权,

七、 税收司法保障制度的问题

对税务案件的处理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因此,亟需建立专门的税务司法保障组织,作为税收司法保障制度充分、有效发挥作用的组织保证。这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税收司法保障制度本身。我国已加入WTO,国门已开始向全世界开方,大量外国公司的产品、技术、设备、资金的进入,使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也必然会出现大量的税收争议与诉讼,单靠公安机关侦察税务刑事案件已越来越不可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为了维护税收征管双方的权益,保障市场秩序的健康,完全有必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建立一支懂税法、懂税务、精财会的税务警察队伍。在税收业务能力上,能够在税务机关的定期培训、指导下得到有效地巩固和提高;在工作协调上,能够极大加强和有效开展与税务稽查部门的合作,联手有力打击涉税犯罪活动。

1、郑成良主编:《法》,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

2、石少侠主编:《经济法新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

3、范立新:《关于税收司法改革思路的设想》,载《财经问题》,2002年第9期。

4、周卫兵:《当前我国税收法制所面临的几个问题》,载《税务与经济》2000年第2期。

篇10

【关键词】三个队伍、基层建设、精品工程建设

1 “三支队伍”整体目标和含义

“三支队伍”可浅意理解为管理人员队伍、技术人员队伍、操作人员队伍;

加强“三个队伍”建设及管理水平旨在提高“三支队伍”的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建设,进一步增强“三支队伍”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提升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员工的能力和水平,切实树立干部队伍勤政、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技术队伍过硬、扎实、一流的技术功底,员工队伍认真、积极、踏实的工作品质,为全厂全年业绩目标的完成以及今后的平稳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2 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及管理水平在苏里格第四天然气处理厂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状况

2.1干部队伍:优化班子结构、加强管理水平

(1)以建设“四好班子”为目标,坚持多措并举不断增强领导班子把握基层建设的能力,提出高要求、做到高水平,面对苏里格第四天然气处理厂新厂优势及新厂态势,妥善做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做到“才得用,才德用”的因才而用要求,做好领导框架的建设。

(2)提高班子的凝聚力、管理水平,优化班子结构。着重培养管理人员的系统思维能力、自我认知能力、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通过理论考试、工作述职、现场答辩、写作能力测试等形式,开展优秀管理骨干评选活动,使蕴含在基层中的管理人员身上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展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3)将个人素质和单位建设成效相结合,完善考评和考核机制,全面有效监督为目的。注重把经常性考察与集中考核结合起来,把考情实绩与发展潜力结合起来,把领导考评与员工参与考评结合起来,对每一个干部进行打分,不断增强班子的整体功能。

(4)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健全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建立健全工作目标责任制,落实干部党风廉政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形成按制度办事、按规矩办事、按程序办事的工作机制和良好氛围。

2.2 技术队伍:树立技术标兵、重视人才培养

(1)充分认识加强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厂积极组织技术人员参加采气三厂组织的各项培训工作,在接下来的工作中,需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激发技术人才工作热情,切实提升我厂生产技术整体水平。

(2)加强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在推优推先的活动中要坚持技术人才优先,以鼓励技术队伍成为生产建设主力军。

(2)树立一批技术标兵作为榜样,坚持“干得下、完得成、拿得下”才是硬道理,以技术标兵、生产榜样为中心,着重开展全厂宣传活动,作为基层建设精品工程的一道亮点。

(4)开展技术能手宣讲活动,鼓励技术能手参加全厂、全油田技术比武,在取得优秀成绩的同时将其作为典型进行宣传、包装,在不夸大的前提下努力提升影响力,让其作为苏里格第四处理厂乃至采气三厂的技术模范,以此达到树立典范,鼓励其他员工共同进步的作用。

2.3员工队伍:管理优化到位、打造和谐团队

(1)建立强有力的专项领导机构,确定组成人员和分管领导,落实具体责任部门和工作人员,明确职责任和人员分工,切实保障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确保员工队伍建设目标的实现。

(2)建立、健全和完善员工队伍建设的相关制度,如员工定期政治学习制度、员工定期思想教育制度、员工业务技能培训制度、员工队伍状况定期分析制度、员工素质建设考核分析评价制度、员工绩效水平综合评定制度、员工等级管理制度等,并严格认真地落实执行好这些制度,加大对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力度,通过建立完备的制度来促进员工队伍建设机制的健康形成。

(3)进一步加大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工作力度,教育广大员工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意识,立足本职岗位,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创新方法,科学发展。坚持开展典型教育和引导活动,通过抓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来树正气,惩歪风,打击不良行为,激励阳光行动,切实为想干事、能干事、干实事的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有利的成长平台。

(4)加强员工队伍建设,必须充分利用“活动”这个有力有效的手段和载体,在开展活动中巩固成绩,深化内涵,提高质量,扩大成果,创新方法,增强素质。结合生产工作实际,充分利用有利时机,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贴近气田、贴近生活、贴近员工的文化活动、学习活动、技能竞赛活动,不断激发员工的文化展示力、团结凝聚力和激情向上力,努力建设健康规范、富有活力、充满生机苏里格第四处理厂。

(5)坚持落实好员工思想动态定期分析制度,负责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要切实加强与员工的日常沟通交流,定期对员工思想状况进行分析,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掌握他们的内心需求,净化他们的灵魂家园,进一步增强广大员工的理想意识、纪律意识和奉献意识,使员工思想政治工作逐步实现经常化、制度化、目标化。

(6)考核制度赏罚分明,引入科学的竞争奖惩机制,要充分利用督导考核这一手段和方式,进一步强化员工队伍的督导考核工作,切实保障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和工作业绩,奖惩实行“连带责任”制,由车间全体员工共同承担,从而有效解决“吃大锅饭”、“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出汗”、“打人情分”的现象,确保考出真实成绩,检出真实情况,保障真实质量。

3应用效果及建议

1、以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及管理水平为主要管理理念,苏里格第四天然气处理厂圆满完成了“11・22”安全、正点投产,完成元旦、春节、两会、世园会期间的安全维护,在我厂“三八”服装比赛、“安全,伴我同行”演讲比赛、“石油工人心向党”歌咏比赛中都赢得了好成绩。

2、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苏里格第四天然气处理厂无论是在队伍领导力、队伍执行力、队伍凝聚力方面都得到了显著提升,无论是油维技改、停产检修、平时活动,都能体现出一支团队的紧密合作,“三个队伍”建设得到完美体现。

3、应用中的不足之处和改进的方法

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三支队伍”虽然是一个具象的含义概念,但是行动起来却又是一个模糊的难以与实际严丝合缝的内容,这就给这一理念的操作性带来了很大的疑问。

表现一:队伍的管理和带动是由主管操作的,但在整个过程中,互相的监管,队伍与队伍的融合,怎样在代好三支队伍的同时又带领好苏里格第四天然气处理厂这支大的队伍,成为了一个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