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环境的构成范文

时间:2024-03-11 18:04: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园环境的构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幼儿园环境的构成

篇1

一、幼儿园后勤管理的构成

幼儿园后勤管理的工作范围相当广泛,涉及幼儿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第一,环境卫生管理。环境卫生是家长选择幼儿园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需要重视对园区卫生环境的管理,给幼儿提供给一个干净、卫生的成长环境。第二,饮食管理。幼儿饮食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幼儿园的饮食更是关系到幼儿的健康成长与自身信誉的关键因素,家长关心的不仅是饮食的健康,更关心饮食营养的均衡程度。第三,安全问题。在后勤管理中,安全问题是绝对的首要问题,幼儿园应加强在玩具、教学器材、校车等方面的安全工作。第四,健康管理。健康不仅局限于身体,更应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

基于后勤管理的构成,可以看出幼儿园的后勤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于幼儿的多种社会问题时刻警醒人们,提高幼儿后勤管理质量迫在眉睫。

二、关于提高幼儿园后勤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幼儿园的卫生管理

环境影响个人的发展,幼儿园的卫生不仅影响着幼儿的健康,更关乎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对幼儿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一定要在环境卫生上加强管理,保持环境的干净、整洁,在为幼儿提供清洁环境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良好卫生习惯。

2.增强幼儿园的膳食营养

幼儿的饮食是后勤管理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他们的温饱、饮食健康是最基本的要求,幼儿园要重视幼儿的营养均衡,为幼儿制订与其健康状况相符的食谱,让幼儿不挑食、不偏食,让幼儿能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提高幼儿的健康水平。

3.提升后勤人员业务素质

幼儿园的后勤管理有着不同于成人的特殊性,后勤人员水平有着很大差别,在管理中,要努力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在聘用上严格要求,对岗位能力要有严格的评价体系,从而提高他们的服务水平。

培育健康、优秀的幼儿是幼儿园管理人员的职责,幼儿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优质的后勤管理水平,后勤人员要主动提高自身能力,用多种途径来改善管理工作,提高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凌丽梅.浅谈如何提高幼儿园后勤管理[J].文理导航,2014(08):42-44.

?誗编辑韩晓

篇2

关键词:创建 幼儿园 物质文化

幼儿园文化建设可大体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物质文化层面;二是精神文化层面。幼儿园物质文化是是以物质为载体,传递着幼儿园的精神理念和价值追求,是幼儿园精神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一、幼儿园物质文化的创建

物质文化是幼儿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幼儿园物质文化要从环境文化的营造、墙面文化的设计、区角文化的展现来实现。

(一) 环境文化的营造

幼儿园环境是幼儿园的重要隐形教育者,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幼儿。完备的教学设施,优美的育人环境,都是育人的良好文化,在校园环境的规划布局上,在校园环境上追求文化品位,努力营造优美的育人环境,使教师和幼儿的身心得到愉悦,获得美的情感体验。

幼儿园的室外环境文化有花坛、长青树、草坪、走廊、亭台、假山、雕塑、室外玩具、动植物园、迷你游戏屋、水池、沙滩等。这些文化元素要合理布局,必须保证可靠的安全性。还要精心设计,美观大方,符合幼儿的个性特征。花草树木要有致分布,形成春开花、夏成荫、秋结果、冬有青的校园绿化景观。亭台走廊要有迷宫的感觉,沙滩水池能有亲临大海的感觉,大型玩具要有仿生物造型。

幼儿园的室内环境文化有教学设施设备,如桌椅、乐器、幼儿作品展示区、幼儿学具放置平台、视频展示台、桌面玩具存放柜等。这些设施设备要充分利用,要不断更新,不能为摆设。这些设备为幼儿提供了学习、游戏、锻炼的良好场所。幼儿园的室内环境文化还有生活设施,如餐具用品、寝室、洗手间、卫生间、消毒间等,这些生活设施为幼儿的一日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在积极完善设施设备的同时,要利用每一个空间和角落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在走廊里、过道上布置一些幼儿的手工美术等作品,让幼儿尽最大可能参与到环境中来,让他们有小主人的感觉。在墙面上装饰一些幼儿很熟悉的卡通图案,这些彩色图案有给幼儿以无限遐想空间的感觉,还要体现小朋友爱祖国、爱科学、爱家乡、讲卫生的画面,还要反映小朋友开动脑筋、团结友爱、热爱劳动的画面等。

在幼儿园环境文化创设时不能一成不变,要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如楼梯、走廊、室内的装饰物,要符合当前所在的季节特征;活动室内的环境创设要与活动主题相呼应,创设相应的活动区,并在区域内围绕主题投放相应的材料;环境创设要为教育目标服务,要与教育目标相符合。如主体环境要考虑发展孩子的美感,要考虑幼儿身心的谐发展,环境创设要从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出发,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幼儿创造性为目的,环境创设要尽量使用乡土资源和废旧材料,要有环保理念。

幼儿园的环境文化要从大处着手,小处着眼,要有润物细无声的文化育人理念,整个环境文化要做到和谐、高雅、细致、精巧。幼儿园的环境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必须处处洋溢浓厚的育人氛围,优美的环境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以它的感染力召唤起教师和幼儿对美的追求,陶冶教师和幼儿的情操,使教师和幼儿思维敏捷、心旷神怡,从而激发教师和幼儿的上进心和求知欲。

(二) 墙面文化的设计

幼儿园主题墙饰设计内容包括:我爱科学、保护地球、幼儿园像我家、童趣、手拉手、春游等。主题墙的设计和布置最好能让教师和幼儿动脑动手,让他们在墙面上创作设计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这样做即展示了师幼劳动成果,又使师幼在内心体验劳动成功的喜悦感。

在主题墙的设计布置上要注意颜色的搭配。如明亮度、对比色搭配运用,能够使色彩在相互的衬托中达到完美的画面效果。主题墙饰的版面主要由背景和前景构成,背景主要是指由过渡色、单色构成的背景画面,前景则是指标题、文字、图画或图片,协调好背景色和前景色的颜色搭配,是确保版面完美感的关键。

(三) 区角文化的展现

在幼儿园的教室、寝室和活动室设置的生活角、阅读角、科学角、音乐角、体育角、卫生角、气象角等都是幼儿园区角文化的展现。浓厚的区角文化氛围能让幼儿的日常活动变得丰富多彩。比如游戏区内,许多废旧材料的运用更为幼儿提供了创作、表现、展示才华、模仿生活的机会。在这些小空间中,幼儿无拘无束,他们在学中玩,玩中学,充分感受发现的乐趣,提高了想象力、观察力,激发了幼儿的求知欲望,为幼儿创新思维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区角文化首先要能吸引幼儿,要体现趣味性,要能打动幼儿。其次要体现独创性,要立足于班级特色,要立足于生活实践,要能便于操作。

总之,幼儿园要加强物质文化的建设,不断提升环境文化、墙面文化和区角文化的品位,实施环境育人的价值功能,才能实现幼儿园可持续发展。

二、幼儿园物质文化创建要注意的事项

(一)在注重文化氛围营造的同时不能忽视深层文化的打造

从建筑物、墙壁、道路到花坛、草坪、亭台、长廊,以及运动场、活动场、楼道、教室、幼儿寝室、活动室、办公室等,凡是能承载文化的地方,都应该打上文化的烙印,散发出文化的芳香,让人为之一新,为之一动,精神和心灵都受到震撼。也就是说,在幼儿园物质文化建设上要以精神文化为引领,打造价值文化,形成良好的伦理道德、团队精神,这些才是幼儿园文化的核心和力量。

(二)物质文化建设要有个性特色

盲目照搬制造文化“拼盘”,内容丰富而斑斓,追求形式多样化新,追求感官的刺激敏感,却没有核心的文化价值,没有自己的特色,没有自己的个性,这种物质文化貌合神离,到头来只具有观赏性,难以积淀为幼儿园独具个性的特色文化。

(三) 在致力于物质文化粉饰的时候还要注重文化的积淀和创新

幼儿园文化突出在新上,新的校舍、新的装饰、新的设施。新的装备、新的形式、新的花样、即使是旧的东西经过翻新装饰也焕然一新,在古籍里寻章摘句,以显示文化的厚重。在用今人的名言警句来表现现代的文化意识,校园里的表象文化可谓是五彩缤纷、斑斓壮阔,给人一种文化氛围的感觉,然而却少了一种文化的后重感。

篇3

幼儿园教师的职业是一个实践性、反思性和学习性高度结合的职业。随着人们对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重要性的认识的不断提高,社会需求的迫切性与教育实际的可能性之间的矛盾也就越来越大。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途径就是提高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坚持终身教育的原则,在幼儿教育的实践中构成“实践一反思一学习”的无限循环和绵延。

实践 虽然大部分幼儿园教师接受过学前教育专业的职前教育,但再完善的职前教育也不可能替代幼儿园的实践经验。幼儿教育的经验只能来自幼儿园的真实教育环境和真实教育过程。我们知道,一个幼儿园教师不仅要掌握教什么的知识和怎么教的技巧,更要明白怎样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怎样发现幼儿的实际需要、怎样在特殊的情景中做出最佳选择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这就是教育有效性问题。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师的实践智慧,而教师的实践智慧不可能从学校或教材中获得。只能在教育实践中积累。

反思教育实践是极其复杂和多变的。正因为实践智慧是在教师的行动中表现和积累的,因此,它必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情况,有的是成功的、有的是无效的、有的是失败的。据此,我们有必要对教育过程的原则和细节进行反思,比如,自己在行动前、行动中的得失在哪里?幼儿的感受是什么?哪些判断和决策是合理的、有效的?用什么标准评估我们已经取得的成果?哪些判断和决策是不符合实际的?为什么要这样做?换一个角度结果会怎么样?

学习 为了解释教育实践中的成功或不成功的经验,我们需要学习相关理论。所谓理论,就是用来解释特定研究领域中许多事实之间相互联系的概念体系。理论的作用就是用来解释问题的。当我们能用一种理论解释我们感到困惑的问题,或用理论评价我们已经取得的成果,也就是解决了问题。实践的目标是“怎么做”,理论的目标是“为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讲,完善的理论具有最大的实践性。因为,理论又将我们的思路带回到新的实践中去,即“理论联系实际”,其本质就是理论指导着我们的幼教实践活动。

由实践发现问题、由反思思考问题和由学习解决问题再回到实践中去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构成了“实践一反思一学习”的无限循环和绵延。循环不是简单地转圆圈。绵延不是机械地划直线。终身学习是一个螺旋上升、永无止境的认识过程。

幼儿园教师终身学习的目的不同于职前教育中所接受的一般知识积累和智力训练,更重要的是通过反思和学习,不断加强职业动力,提升职业尊严,增长实践智慧,提高用理论解释工作问题的能力,学会将学科发展动态与自己的日常教育活动相结合。总之,幼儿园教师的终身学习是为了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责。这才是幼儿园教师这个职业真正的挑战性和严肃性所在。

篇4

户外环境是构成幼儿园课程发展体系所必需的组成部分,一个好的幼儿园户外环境就应该是一本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无声教科书。本文针对当前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中的五大误区,提出四个必须遵循的原则,并尝试用“浸润”的方法去碰撞孩子的心灵,从而达到户外环境创设的最优化。

关键词

户外环境 创设 浸润 误区

户外环境已是构成幼儿园课程发展体系所必需的组成部分,《浙江省学前教育保教管理指南》指出:“要以幼儿为中心构建和使用园舍环境”。一个好的幼儿园环境应该是一本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无声教科书,特别是灵性的户外环境会给孩子带来生机和挑战。我们要重视孩子的需要,以孩子为本,在户外环境的创设上关注细节,找准入口,通过合理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一、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中存在的误区

1.户外环境创设现代化。在物质条件并不匮乏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幼儿园以高档华丽的装修、软软的塑胶地垫、五彩缤纷的墙饰、琳琅满目的高价大型玩具等来为幼儿创设舒适、温馨的环境,就连并不富裕的农村幼儿园也跟着追风,这片面追求“现代化”的现象,反而让幼儿园远离自然、远离真实的客观世界,严重违背了幼儿的天性。

2.户外环境创设形式化。很多幼儿园花钱请专业人士设计和布置环境,一味追求形式上的美观和表面的花里胡哨,往往使环境只具有观赏性,而缺乏教育性,使先进的教育理念如空中楼阁,难以同教育实践相结合。

3.户外环境创设固定化。一些幼儿园想一劳永逸,环境创设缺乏变化,创设一次环境持续一两年。有的大型玩具缺乏变化,功能单一,甚至只具娱乐功能。

4.户外环境创设复杂化。有些幼儿园对走廊、楼梯、转角、平台等公共环境没有做出统筹安排,幼儿周围的环境过于花花绿绿、热热闹闹,不仅不能对幼儿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而容易引起幼儿注意力的分散;有些过于复杂、纷乱的布置,还会引起幼儿烦躁、不安的情绪以及其他不良行为。

5.户外环境创设功利化。很多幼儿园环境创设都是教师一手包办,主动权掌控在成人的手中,忽略了幼儿发现环境、享受环境和在环境中学习成长的重要性。由于缺乏正确的评价导向,很多幼儿园对户外环境创设的评价,往往只注重教师制作过程中的艺术创造,而忽视对其教育功能的评价,导致了户外环境的创设向着观赏型、艺术型、技能型、展示型的方向发展。

以上种种问题的存在,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的“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严重相悖。

二、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要求我们根据幼儿身心发展全面性的特点,克服随意性、盲目性,而应该依据幼儿园教育目标,对户外环境设置进行系统规划,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使环境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整体效应。

2.主体性原则。主体原则是指幼儿园的户外环境创设必须以幼儿为主体,要改变传统的以成人为主体的做法,创设幼儿熟悉、喜爱和积极投入的环境,让幼儿感受到幼儿园是他们自己的天地。虽然幼儿的活动总是受到环境的约束,但“以幼儿为主体”的环境,使他们切切实实感受到自己是环境的主人。

3.效用性原则。效用原则是指充分利用环境设备,发挥教育效应。要使效用原则产生作用,必须做到形式服从于内容,即任何环境的创设都必须服从于内容和需要,不能为环境而环境;环境设置一物多用。充分发挥环境的综合功能,同时也使每一种环境能充分发挥环境的综合功能,同时也使每一种环境能充分发挥其内在潜能;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利用现有条件来建“环境”;环境创设的动静交替。使动态环境和静态环境交合,充分发挥环境的“能动”效应。

4.安全卫生原则。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必须服从于卫生和安全的要求,从而保证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的真正意义是在于利用环境对幼儿进行生动、直观、形象而综合的教育,因此不能停留在“单向”的环境布置,而应当从整体效应上规划。

三、尝试户外环境创设的最优化,让环境“浸润”孩子的心灵

1.让幼儿“浸润”在亲近的自然环境之中。

现在的孩子与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少,他们被水泥、砖块、塑料、钢铁包围着,很少有同大自然亲近的机会,因此,实现幼儿投入大自然怀抱的梦想,是我们着重考虑的问题。于是凡有泥土的地方,就有绿色,就有生命:操场四周的空地铺上了草坪;墙角的花坛里嵌种了紫藤和葡萄;一些观赏植物和果树星星点点地撒落在草地上;多余的地方我们又做了一个绿色小山坡;在日照充足的地方开辟出了一个菜园……

小斜坡可供幼儿尽情翻滚,绿草地可以供幼儿随意坐、躺、爬、打滚、享受阳光的乐趣,而满地的绿树花草又成了幼儿认识植物的天然宝库。每个班级都有了属于自己的种植园,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种植一些农作物,种植园区就成了孩子们和自然接触最好的媒介,不仅让幼儿认识了各种农作物,还懂得了时气节令,同时也享受了劳动的快乐。

孩子们“浸润”在这绿色家园里尽情地和大自然对话,感受大自然带给他们的丰厚赐予,这不仅增强了幼儿熟悉和控制环境的自信心,同时也陶冶了情操,加深了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让幼儿“浸润”在浓浓的园本文化之中。

幼儿的世界应该是美丽的,在幼儿园里孩子他们眼睛所触及的每一处风景都应该是美的。因此,幼儿园的“角角落落”成为体现幼儿园内在精神――“园本文化”的有效场所。

我们把“爱家乡”作为主题灵魂,在“角落”中有意无意地创设了:家乡特色小院――外婆家,小时候孩子对外婆家总是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古色古香的灶台、大红的门联、怀旧的长板凳、婆娑的竹子等等,让孩子们在外婆家里烧饭、切菜、包粽子,尝试当小主人的“忙碌”;家乡名胜古迹区里,湿漉漉的青石板老街、咿咿呀呀的古戏台、蕴含劳动人民心酸的古纤道、闻名千古的禹王庙、渔歌唱晚的鉴湖……成为孩子们流连忘返的去处;家乡工艺品制作区是孩子们大显身手的地方,装绍兴黄酒的土胚坛子被打扮得花枝招展、白色的棉布被渲染得五彩缤纷、黛色瓦片上的热带鱼多么耀眼、一串串臭豆腐仿制的多么逼真。

这些家乡的元素“浸”入幼儿园,“润”化了孩子们,让环境与孩子的心灵发生了悄无声息的碰撞。通过对家乡文化的浸润,培养了孩子亲近社会、尊重和热爱本土文化的情感,为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奠定基础。

3.让幼儿“浸润”在彰显健康特色的环境之中。

我们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有2000多平方米,这么大一块地方,传统单一类型的活动场地难以适应幼儿的需要,必须设置成一个满足幼儿全部需要的复合场所,使这得天独厚的资源不白白浪费,并彰显健康特色。

我们在各个场地上分别设置了具有标志性的运动区域,力图让孩子看到就有动起来的欲望,真正做到和环境互动。在通透的阳光棚下,我们用油漆画上了海底迷宫图,该区域成了孩子喜欢的跑跳区,发展孩子的下肢肌肉力量,锻炼了平衡性;体育器械区外面的墙壁空着太可惜了,我们就用丙稀颜料画上背景,再钉上攀岩石,一堵攀岩墙就完成了;葡萄架下的柱子上钉上几颗木头,又成了攀爬柱;葡萄架下的长廊下,挂满了高高低低的弹簧小人和拳击袋,孩子可以在这儿尽情跳跃、自由打击;投掷区里有大小不同、高低各异的篮框,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投篮架;而综合锻炼区布满了圆桶、小桥、曲折的平衡木、木桩阵、晃晃桥等。富有变化的场地特征满足了幼儿好奇的心理特征,深深地吸引了幼儿,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幼儿自由地在场地上跑上跑下、钻进钻出的过程无意中练习了钻、爬、走、跑、跳的能力。

孩子们“浸润”在这样的环境里,表现得积极主动、乐于挑战,既顺应了他们好奇、易动的天性,又为他们留下了联想的空间,更重要的是在无形中锻炼了孩子的体能和良好的个性。

4.让幼儿“浸润”在旧物重生后的喜悦之中。

一个大型玩具动辄几万元,如果光靠有限的资金来购买玩具,远远满足不了幼儿的需求。因此,我们利用废旧物品来打造适合幼儿活动的户外场地和运动器械,让废旧物品重新发挥作用。

我们把维修时废弃的垃圾堆积成小山,又铺上黄泥和草坪,就成了幼儿最喜欢的小爬坡;水池、沙池里各式的工具都是从生活中收集来的瓶瓶罐罐;石子路是用从小溪边捡来的鹅卵石铺成的;草坪上的秋千是用废旧轮胎制成的;废旧水管弯节往柱子上一钉就摇身一变成了投篮架;用废旧轮胎和麻绳制成的攀登架一点也不比买来的大型玩具逊色;那条用木桩制成的梅花桩路每天吸引着不少“小勇士们”去探险……

孩子们“浸润”在这些重生的旧物中玩得不亦乐乎,幼儿园利用这些废旧资源创设的“财富”既节约了资金,又丰富了环境内容。

一滴水能反映太阳的光辉,所以“浸润孩子心灵”的环境创设理念也能折射出一个幼儿园的品位和内涵。心灵之美,美在自然、人文、适宜。我们要将幼儿园户外环境的种种细节,看在眼里、握在掌心、攥在怀里,让孩子积极参与到环境利用的全方位信息刺激中来,得到直接的情感体验和知识启迪,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浙江省学前教育保教管理指南.

3.陈德荣,张馨予.幼儿园探究性学习活动环境的创设与利用.学前教育研究,2006,(3)

4.阎水金,张燕,学前教育行政与管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第39―40页

篇5

幼儿园管理中的美是管理实践的产物。为了实现幼儿园的管理目标,管理者不仅要考虑房屋、设备、自己等的管理,还要考虑目标决策、幼儿园形象、人力资源等方面的软环境的管理。这些因素更多提现了天、地、人的关系,所谓天时、地利、人和,这是任何一个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所追求的美好境界。管理者如果能按照每的规律美化育人环境,用美的形象性、感染性感动人,那么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方都会不断产生美的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不断创造美的成果。

幼儿园管理中的审美因素是复杂多样的,有能直接感知的有声有色的因素,也有隐藏在管理活动中的简介感知的因素,尤其是其中的真、善、美的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交织,以其自身的能量对管理过程产生作用。

一、美的育人环境,发挥美的情感效应

美的环境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在管理中,园长及其他管理人员应注重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和工作环境,从而大大教育行为的情境性,提高工作行为的智能型,增强教育行为的有效性。

美的育人环境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幼儿园管理中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等。物质环境是指有声有色的园落布局,如建筑风格、花圃草坪、林荫斜经、教学设施、教玩具布置等。它们以空间的形式构成情感场。

物质环境是仁化的物,它是设计者居心独运的体现,它凝聚着人的情感、智慧等,体现了人与物、人与人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交换,是人的身心的物质化身。它如同一面镜子,生活在环境中的人既能看到自己改造出自己的教育观与儿童观等。同时,美的环境还能师生起陶情润智、启思导行的作用。因而幼儿园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花大力气实现幼儿园环境的美化、净化、儿童化、教育化,以发挥环境的导向、约束、暗示功能。

幼儿园育人环境的另一个层面是幼儿园的组织机构与规章制度。幼儿园的组织机构是为达到育人目的而共同活动的人群集合体。组织机构作为联结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纽带,是发挥管理职能、实现管理目标的工具。幼儿园组织结构的设置应当根据上级要求和幼儿园的实际情况逐步建立与完善,从而推动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组织机构设置应充分体现对称美,即“人事对称”。各机构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和谐美”,有助于将幼儿园的人力、物力、财力充分调动起来,实现最佳的组合。

规章制度是幼儿园的“法”,它是对幼儿园各类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的具体要求以及考核奖惩的规定。合理的规章制度是幼儿园科学管理的保障,它可以保障正常的工作秩序,约束教职工的行为,增强教职工的责任意识,也鼓励全体员工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使人们从对象化的工作中直观到自己的智慧与才干,又发人的工作热情与动机,因而具有秩序美和激励美。

目标也是幼儿园工作环境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目标是人们行动预期要达到的结果。幼儿园的目标包括保教工作目标与管理目标。前者是管理中的终极目标,后者是措施性目标,两者关系密切,合称幼儿园的工作目标。目标是全体成员(包括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共同制定的,是全体成员的共同愿望。目标具有全体性,它体现了“全面发展”、“面向全体”,体现了和谐美;它规定了幼儿园工作中的轻重缓急。目标要具有适宜性,能反映幼儿园内部与外部的需要,这样的目标才能在活动开始前以表象的形式存在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头脑中,按照“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世界”的原理,美的规律一方面结晶于客观事物中,另一方面沉淀于主体内部,形成主体的心理结构,成为一个人活动的动机与原动力,推动人将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融为一体,激励人们产生完成目标的责任感和自信心。如我园全体教职工提出的全园教职工形象标准“八美”、“八心”,“十应十忌”……净化人的心灵,让人反思、觉悟,使人振奋,激发出人的创造性、智慧、热情力量,这也是一种创造美感。

二、美的人际环境,形成美的风尚风姿

一切成功的教育都需要和谐的教育,和谐教育不是随意的教育,而是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提高素养,有利于将来社会发展做贡献的教育。成长在和谐、温馨的环境中的孩子,有利于美的行为习惯和言谈举止的养成。幼儿园的人际环境和园风构成了情感场,是无声的美育。

首先,情感在人际关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一切的人际交往,都有它的参与。情感是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力源泉,人们在生活中之所以趋善避恶、进美离丑等,都是情感在起作用,人际交往也如此。一般来讲,彼此相悦能增进人际吸引力。因此,要建立起比较稳定良好的人际关系。幼儿园的人际关系有干群、师生、同事、同伴关系等等。良好而稳定的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助于团体的形成。一个有高凝聚力的团体对团体内每一个成员都有吸引力,其成员会表现出较强的战斗力。在人际交往中,从领导到教师、幼儿,他们既是情感源又是情感受体。教职工之间互相尊重信任,幼儿间团结友爱,领导间团结敬业,这种审美化的人际关系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教育。这种人际关系需要双方具有真诚、豁达、主动等健康品质。同时,对于成长中的幼儿来讲,教师(包括领导)的群体效应应对幼儿的人格形成起着特殊的作用。黑格尔曾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灵中最完美的偶像”,所以我们盛中幼人时时刻刻以美的形象出现在幼儿面前,对幼儿进行言传身教。

园长是幼儿园的最高决策者,她的形象美体现在真与善的和谐中。她有责任通过一定的管理思想、规章制度、管理措施等调理人际关系,从而使每个成员有自觉的责任意识,力求在心灵美、仪表美、行为美等方面承载并传递积极肯定的情感,成为校园人际关系情感的优化因素。人是管理的核心,也是管理中最活跃的因素。管人不是约束人,管人在于调动人的积极性,而人的积极性源于需要。现代管理强调“以人为本”。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以大量的实验证明,人除了有基本的生存需要以外,还有发展的需要,如完善、正义、丰富,达到真、善、美,这也是自我实现。因而管理者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必须从积极性的源泉—需要入手。有关调查研究表明,幼儿园教师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排列在前几位的需要依次为高薪、受人尊重、良好的人际关系、参与管理、进修学习、事业成功等。因此,园长要了解教师的需要,并设置一定的目标,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干劲,使其产生肯定性情感。

美好的园风是幼儿园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继承传统,综合先进管理思想和时代特点所形成的充满个性的组织意识,它为员工树立了一套无形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它是幼儿园的灵魂,是幼儿园全体员工共同的信仰。由于有利于师生员工生活和功过的环境,因而是善的和美的;这种合规律合目的的统一,正是真、善、美的集中表现。目前,许多幼儿园都提出了反映自己办园特色的园训,如“学园,乐园,花园”,“团结,勤奋,创新”……这是幼儿园的历史传统反映,也应该是大家认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它是一种群体规范,对师生是一种舆论导向,它保证了保教工作的正常运转,保证了育人目标的实现。它具有激励性、导向性、凝聚性、隐潜性。

篇6

1.1幼儿园室外环境

幼儿园室外环境是指和幼儿园室内环境相对的空间,主要有室内外过渡空间与室外空间这两大类。按室外环境所包涵的环境性质可分为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例如建筑小品与雕塑、各类标志物、景观绿化等,它不但包括构成环境的各元素的单体设计,同时也要研究各元素间彼此制约互相衬托的整体关系,元素组合所构成的空间与空间的关系进行合理规划表现独特的创作意图。

1.2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为人类提供服务的学科,以社会文化环境为前提,以人类行为结果为研究对象,从宏观角度得出观点:人与社会环境有机结合,彼此的联系与影响呈现双向性。从目的来看,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指向就是探索出人们理想中的环境并不断地完善它。这里的环境不单指的是社会环境也包括物理环境,例如空气污染、噪音、拥堵等等。

2幼儿园室外环境设计的作用

2.1帮助幼儿认知世界

在幼儿园室外环境中,幼儿通过与各种建筑、游戏装置,总体环境进行接触和交流,培养了幼儿对外界的想法和感知。合理的幼儿园室外环境设计能够对幼儿的各个感官进行刺激,让幼儿最大限度地接触和感知大自然,并激发幼儿调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帮助他们认识和感知世界。幼儿园室外环境是幼儿认识自然的窗口。在室外环境中,依靠自然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特点,幼儿可以接触和认识不同的动植物,观察动植物的季节变化,探索自然规律。因此,在设计和建造幼儿园室外环境时,需要尽量优先选择变化性强的素材,比如季节变化差异较大的植物等,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幼儿好奇心,吸引幼儿进行持久性学习,促使幼儿形成独立认知,培养幼儿探索、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2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幼儿由于生理上的发育特点,导致其还未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性格也正处于发展中。他们好动性与好奇心强,喜欢探索与观察,爱模仿。所以在幼儿园室外环境中,要针对以上几点设计与幼儿相适应的环境,保证孩子们能健康成长。首先,就是要保证环境的安全性,室外活动场地的材质要耐磨防滑,布置游戏器械的场地下也要采用弹性材料防止幼儿摔伤;第二,幼儿园环境设计应积极明快,规避不良心理暗示等消极影响,例如环境装饰以明亮色调为主,避免出现大面积压抑、灰暗的颜色,影响幼儿心理健康;严格遵循国家标准筛选建筑材料和装饰原料,禁止采用有毒有害材料,刺激性材料应严格控制用量,建造完成后,须确保安全才可投入使用,避免对幼儿情绪和健康造成危害;第三,考虑到幼儿热衷模仿的心性特点,装饰室外环境时,可以适当增加具有一定可模仿性的素材和设计,于无声处发挥教育作用。幼儿园环境是幼儿进行学习和活动的空间基础,要想发挥环境影响的积极作用和深远意义,幼儿园环境设计就必须立足于幼儿心理特点,深度考虑幼儿天性,结合幼儿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考虑到儿童活泼好动、喜欢探索的特点,室外活动场地要营造成形式多样的活动空间,避免单调。在通往室外的环境中设置灰空间,让幼儿在屋顶的遮盖下观察和风细雨、日照与光影的变化;空间材质的变化,封闭温馨的室内空间到自由宽敞的室外活动场地之间的转换让幼儿的心理感受也由安全舒适逐步转变为自由欢快。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结合儿童身心发展需求,悉心安排各个空间的功能与特点,确保游戏场所富有趣味性、休息场所富有舒适性、教学场所富有吸引力。据科学统计分析,幼儿时期形成的对世界的思考能够深刻影响到孩子的未来。良好的户外环境,加上老师的有意引导,才能够让幼儿主动去对事物和环境进行探索,对独立的时间和空间做合理规划。通过和环境进行交互,提高和环境相处的经验,这对于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有很大的帮助。

3环境心理学与幼儿园室外设计的关联

3.1应用环境认知理论,突出室外环境布局实用性

环境认知是一个过程,由一系列心理变化组合而成,即在日常空间环境中,不断收集和积累位置信息、现象属性信息等内容,然后通过编码和存储形成可供日后解码、使用的认知信息。环境认知信息具体指事物所处位置、方向、间隔距离以及组织因素等,具有清晰辨识度的环境需要有明确的路径和边界以及醒目的节点与地标,幼儿与成人年龄上的巨大差异,导致对环境认知上也不同。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完全形成,所以在认识空间事物上会受到知觉和个人直接感性经验的制约,幼儿方向感弱又不识边界,所以在幼儿园内室外环境设计中要设置一些简洁而又形象的节点标志,有助于他们良好认知的培养。在幼儿园入口的地方可以设计一些生动的卡通形象减少幼儿对环境的陌生感,让他们对幼儿园产生探索和了解的兴趣;在入口立面上可以采用一些轻快明朗的色彩,再结合有趣的图案进行设计并与庭院、建筑相结合形成一个由点到面的完整体系。另外,对于幼儿来说,相对于室内私密安全的空间室外环境则过于复杂,他们需要一些形象的色彩和符号来起到导向作用,例如可以在地面或墙面上绘制具有导向意义的图案来增加交通流线的明确性,同时也可以增加幼儿在室外行走玩耍时的乐趣。选取植株高度介于40~60厘米之间的小型常绿灌木,以活动场地建筑墙体为区域,种植绿化带,这种尺度的绿化配合低矮的花台能让幼儿仔细地观察灌木的生长与变化,同时可以增加视觉空间层次感。在场地空间充裕的前提下,可选取适量大型乔木打造层次性自然景观空间,扩展幼儿视野,增加幼儿活动乐趣。在室外面积足够的基础上,选择塑胶运动场地时,应该注意场地的朝向是否能让孩子们接触到阳光、在夏季时能否有遮阳地方、该场地是否处于建筑风口影响范围;受地理因素影响,我国冬季普遍盛行西北风,建筑风口将严重阻碍活动场地正常使用;在绿化方面,建筑遮挡会影响半包围场地的日照条件,造成光照不足,时长受限,建议适当考虑喜阴植物。后勤入口在室外规划设计也十分重要,物资、垃圾运输车等在出入幼儿园后场时,会带来安全隐患。因此,设计机动车行驶路线时需要躲避幼儿活动区域,尽量避免与幼儿出入园路线重合。后场通道隔离,可以采用砖砌墙体,也可以安装1.2米~1.5米高的木质栅栏,并配合绿色植物打造隔离墙,可选择攀爬类植株装饰栅栏、选择小型灌木装饰周围。如此,后场即被打造成一处景观,既改善了园区环境,又扩大了垂直绿化面积。

3.2应用环境知觉理论,促进室外环境功能完整性

环境知觉方面主要研究的是“多种知觉体验”,也就是以视、听、嗅、触、味等为代表的人类感官知觉对环境信息的收集。收集到环境信息之后,知觉主体依据自身经验,结合各知觉之间的影响与联系,融合知觉对象自身特点与背景,构建自身对环境的认知和感觉。在室外环境设计中要关注儿童知觉的各个方面,结合幼儿的知觉体验进行设计有助于形成丰富的环境,从而改善人对环境的体验,设计出符合幼儿身体健康和心理需求的空间环境。幼儿园室外设计应遵从自然和以人为本这两大基本原则。室外布局多用植物来划分各个层次的空间,活动区吵闹,在学习与休息区就要闹中取静,防止幼儿注意力被分散。同时,幼儿园室外活动场地需要具备充足的光照条件,有利于满足幼儿身体发育需求,促进幼儿良好心性培养。在听觉方面,无论是雨打芭蕉还是蛙鸣蝉噪,都是表达各类环境的有力因素,可以烘托不同的时节气氛,特殊的声音可以激发好奇心,吸引幼儿进行视觉探索,还可以解码认知,帮助幼儿回忆特定地点或经历。在触觉方面,不同质感可以唤起幼儿不同的情感反映。幼儿是室外环境的使用主体,为保证实用性,设计室外环境时必须考虑幼儿心性特点,如草地、沙池、碎石、塑胶场地、土路、蹬道等,可以按照其功能性的需要分别布置在园内的不同角落。例如我们可选择性的开放一部分绿地,除去封闭绿篱,留出大面积草坪让儿童可以任意玩耍翻滚,给儿童一个可以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儿童经常行走的道路要考虑安全性,地面应平坦、防滑,宜采用软质地坪。在活动区域,特别是游戏器具集中区域,应全面设置防护性软质地坪,避免或减轻幼儿跌倒、坠落造成的身体创伤。幼儿园室外环境是幼儿认知自然的主要途径,在这里幼儿可以体验季节变化,感受季节特征,认识并了解自然规律,在这里幼儿初步建立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开始培养学习和探索能力。植物能使幼儿身心愉悦,开放思维,拓展心胸。所以,设立室外种植园区是个不错的选择。引导幼儿参与建立种植区,既能够锻炼幼儿的实践操作能力,还能够紧密幼儿与自然的联系,培养爱心观念。按照不同的年龄,让孩子们负责照顾种植园区的植物,在实践中学习知识、获得技能,体会付出的艰辛与收获的不易,培养感恩意识。在幼儿园中室外环境色彩搭配上应注意对儿童感知、认知的回应,鲜艳轻快的颜色可以使幼儿产生乐观的心态。室外环境对幼儿来说富有乐趣,景观又多以绿调为主,难以持续吸引幼儿注意力。因此,幼儿园室外环境设计需要重点抓好节点建设,利用明亮的暖色调装饰进行搭配,形成色彩冲击和跳跃,从而激发幼儿感官活跃性,持续吸引幼儿注意力;大型玩具的陈设,也要避免呆板单调的色彩设计,除了要与所在空间形成差异性色彩搭配以外,其自身颜色也需要具备一定变化,并且可以利用装饰物形成色彩碰撞,制造轻松明快的心理环境。室外除了幼儿活动区域,还存在一些幼儿不宜靠近的危险空间,应搭配具有警示性的色系。

3.3应用空间行为理论,完善室外环境设计合理性

在空间行为理论方面,个人空间意识随年龄变化而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性格尚未定型的幼儿,并没有形成明确的相互空间意识,他们之间的相处距离通常都在亲密距离范围内(0-0.5m)。幼儿室外环境多开敞无阻为他们嬉闹玩耍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幼儿在心理上也有私密性的需求,部分孩童性格内向更喜欢待在能使他们平静情绪,集中思想的空间里。因此,游戏空间应根据幼儿个人空间尺度进行设计,如此,既可保护幼儿个人空间,又便于幼儿开展密切合作与交流。另外,游戏设施需要体现不同年龄层幼儿的空间意识变化,依据不同的需求创设不同层次的领域性空间,使整体空间更加协调。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身体跟心理等多方面成长。研究发现幼儿在游戏行为中最喜欢钻和爬,并且倾向于待在小空间里,比如帐篷、游乐设施里的小洞穴,因此可以在室外环境设计中融入洞穴元素,这样既可以满足幼儿的领域空间需求,又可以激发幼儿好奇心和创新意识,还可以提升幼儿活动趣味性。观察幼儿活动可以发现,他们会习惯性结成群体,各自独立活动。“大多数游戏并不具备预先组织性。游戏的发生往往是因为幼儿在聚集之后,发现其他小朋友在进行游戏,或自身产生游戏冲动,这种游戏发生与否并不具备预先确定性”[4]。由此来看,将游乐设施集中布置在一个场地里,并不符合幼儿的心理,应该按类型适当地分散,这样既可以避免单调又能提高设施利用率。

篇7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分工的改变,幼儿园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幼儿园变成了儿童离开家庭,首次参加集体生活的场所。幼儿园不仅仅要照顾儿童的身体,还要承担起促进儿童发展、培养儿童个性的重任,让孩子适当的和社会接触,逐渐在社会中认识自己。在这种状况下,设计者如何应用理性并且全新的角度来对待幼儿园的设计,是值得充分思考的问题。

场地设计

幼儿园是儿童认识世界、感知世界的第一所特殊的学校,是他们受教育的启蒙阶段。幼儿园为儿童提供了一个进行新生活的空间,也为他们提供了开始进行独立思考的空间。幼儿教育的特点是实践教育,儿童通过玩耍,在实际活动中达到学习的目的。而幼儿建筑就应该注重儿童生活方面的考虑,多考虑环境和空间的创造。场地设计本身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建筑物与室外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满足幼儿物质和精神功能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能充分掌握幼儿的心理及行为活动,如:活泼好动、好奇、模仿能力强、反应慢、易出事故等特点。通过对建筑物的平面、空间、绿化环境等合理规划,尽量给幼儿创造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为幼儿们提供一个优美环境,从而启发幼儿从小爱生活、爱艺术、爱美的良好习惯。设计出符合幼儿生理、心理特点,适合幼儿使用,为他们所喜爱的场地环境。

空间设计

塑造有趣而富有变化的空间,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和成长,是幼儿园设计的新观念之一。幼儿建筑的使用者是儿童,他们的空间感知很大程度上受空间尺度影响,对幼儿来说,真正的亲切感是仅有1.2 m高的,能彻底地把成人排斥在外的小空间。虽然不能把幼教建筑立在这样的尺度上,但在空间设计过程中,我们还是应考虑到幼儿心理的特点和要求,令形体和空间尽量让他们能接受。为了达到让孩子在游戏中生活和学习的目的,设计者应设法为孩子们提供尽可能多的空间组合形式,例如宽敞而屋顶较高的走廊、小型但可用于捉迷藏的房间以及宽大的可同时容纳很多成人和儿童活动的公共空间等等,不一而足。

建筑色彩

在幼儿园中的色彩运用是对儿童认知的回应,协调而鲜明的色彩能够培养和增进儿童开朗乐观的情绪。色彩还能刺激幼儿视知觉的发展,色彩鲜艳丰富的图片可以锻炼他们的视觉能力和有利于智力发育。幼儿园建筑中色彩并非简单的大面涂刷,而是以简洁、明快的浅色调作为建筑的主体色调,既可以衬托建筑形态的活泼,又可以获得同意、和谐的建筑整体效果。局部色调可以大胆采用不同的亮色,作为一种点缀的活跃元素穿插在基本的形体中,起到一种丰富和点睛的作用。

另外,还可以运用不同的色彩来增加建筑空间的可识别性。幼儿建筑通常由各个活动单元组合而成。而每个活动单元在空间构成及房间形状几乎一致。这个时候,就可以利用不同的色彩作为识别各个活动单元的手段了。

而建筑的立面构件,如阳台,楼梯间,空调搁板,构成装饰墙等,也可以通过涂刷上各种色彩,形成鲜明的穿插效果,取得活泼生动的立面效果。

细部构造

从过往设计的幼儿园的使用情况来看,使用功能和空间组织的合理性都能得到认同,而提出最多问题的是细部构造处理,这也是幼儿园设计的通病。很多细部由于考虑不周到而给以后的使用带来很大的不方便,有的甚至对幼儿的生命安全造成隐患,这些应该引起设计者的足够重视。

1.乳儿室、活动室、寝室及音体活动室宜为暖性、弹性地面。幼儿经常出入的通道应为防滑地面。卫生间应为易清洗、不渗水并防滑的地面。

2.严寒、寒冷地区主体建筑的主要出入口应设挡风门斗,其双层门中心距离不应小于1. 6m。幼儿经常入的门应符合下列规定:在距地0.6~1. 2m高度内,不应装易碎玻璃;在距地0. 7m处,宜加设幼儿专用拉手;门的双面均宜平滑、无棱角;不应设置门坎和弹簧门;外门宜设纱门。

3.活动室、音体活动室的窗台距地面高度不宜大于0. 6m。楼层无室外阳台时,应设护栏。距地面1. 3m内不应设平开窗。

4.所有外窗均应加设纱窗。活动室、寝室、音体活动室及隔离室的窗应有遮光设施。

5.阳台、屋顶平台的护栏净高不应小于1. 2m,内侧不应设有支撑。护栏宜采用垂直线饰,其净空距离不应大于0. llm。

6.幼儿经常接触的1. 3m以下的室外墙面不应粗糙,室内墙面宜采用光滑易清洁的材料,墙角、窗台、暖气罩,窗口竖边等棱角部位必须做成小圆角。

篇8

关键词:整合;干预; 新生;“入园焦虑”

新学期开学,第一次离开家庭走进幼儿园的孩子(主要指2岁或3岁幼儿)因与亲人长时间的分离,常常会出现焦虑、伤心、痛苦、哭闹等生理及情绪上的种种不适应,也就是“入园焦虑”。帮助新生尽快适应新环境、平稳过渡,最大限度缓解新生“入园焦虑”得到了幼儿园和家庭的认同并给予了充分的重视。

一、幼儿园与家庭在缓解新生“入园焦虑”行为上的差异

虽然幼儿园和家庭都相当地重视缓解新生“入园焦虑”,但在行为上却存在着差异和不同步。

作为专业教育机构的幼儿园做出了积极、有效的行动。例如:开学前的新生家访;积极创设温馨的园所及班级环境;亲子活动日;丰富、有趣的活动及适当的小礼物等。

作为非教育专业的家长,他们在孩子产生“入园焦虑”的同时往往也会产生相应的“分离焦虑”。其表现为心神不宁,送孩子入园后恋恋不舍;更加关注孩子,有时为了让孩子得到情感上的安慰,过分迁就或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家长的这些表现常常事与愿违地加重、强化了幼儿的“入园焦虑”。

二、家庭情绪干预在缓解新生“入园焦虑”中的必要性

家庭、幼儿园、社区、社会的相互补充构成了完整的教育环境。在改善新生“入园焦虑”的教育中,家庭有参与的需要。家长的需求与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是相吻合的,因此,让家庭参与到改善新生“入园焦虑”的教育活动中来是积极、有益、可行的。

三、有效整合家园资源,共促新生平稳过渡

1.科学引导,认识新生“入园焦虑”

家长有参与幼儿园教育行为的需要和行动,是非常值得肯定和鼓励的。但他们受到专业知识技能较缺乏和与孩子间角色关系的干扰,空有良好的愿望却没有科学的教育行为支持,最后往往达不到期望的教育目的。只有提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科学认识,掌握一定的科学教育技巧和行为,才能真正在改善新生“入园焦虑”中发挥其作用。例如:开学前举办新生“入园焦虑”讲座,介绍新生入园焦虑成因、行为表现、教育策略;介绍幼儿园在该方面的工作内容及策略;发放新生入园家长指引;及时解答家长疑虑,减轻家长的分离性焦虑,积极配合幼儿园的相关工作。

2.亲子教学,介入新生在园活动

利用开学初的三至五天开展半日制的亲子教学活动,让孩子在家长的陪伴下熟悉幼儿园里的人、事、物。在孩子对新环境及新生活有了认识和好感后,家长淡出幼儿的在园生活。这种家园合作,由陪伴到独立,由陌生到熟悉,由排斥到接纳的缓冲过程就像儿童自行车上的两个辅助轮帮扶着孩子们自然、快乐地“走进”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3.沟通无间,巩固家庭信任合作

孩子在园的每时每刻都可能出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状况。作为新生班级的教师,要细致观察记录新生在园的各种表现:要加油的方面,有进步的方面,需要家长配合的工作等。通过面谈、电访、书面交流等多渠道的沟通让家长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孩子在园的各方各面,巩固家庭信任,育行为,保障新生的平稳过渡。

4.个案跟进,确保新生平稳过渡

每个孩子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气质和个性,在对环境的适应性方面也存在着个体差异。个别新生对新环境会适应得比较慢。对于这些适应能力较弱的孩子,教师要给予更多的爱心和耐心,在生活照顾上给予倾斜,通过安慰的话语和抱一抱、亲一亲等肢体动作让孩子和家长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怀,放下家长心里的包袱,解开孩子心里的焦虑,尽快摆脱“入园焦虑”的困扰。

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健康领域的目标要求将“身心和谐”放在首要位置,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遗传、社会、家庭、学校及个体的偶然经历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家庭以一种多因素、多侧面的复杂方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和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只有整合多种资源,把家庭纳入到教育者的行列中,全方位地创设健康的成长环境,从实实在在的小事做起,从幼儿细微的心理表现入手,引导幼儿行为、疏导幼儿心理,让不良心理夭折在萌芽期,幼儿的身心健康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240―269.

篇9

关键词:幼儿;幼儿园;墙面创设

幼儿园的物质环境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潜移默化地对幼儿产生影响。因为“幼儿的感知觉和思维都是建立在具体客观事物的基础上,所以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他们才能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并进一步探索和生产课程。”因此,幼儿对环境有更大的依赖性。

一、幼儿园墙面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

幼儿年龄小,缺乏生活经验,幼儿的认识最初只能是通过自身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因此,墙面环境的创设要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

倡导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从环境教育的总目标出发,体现整个幼儿园环境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环境意识,并灵活运用以下的原则。

(一)人本性原则。以人为本,培养“完整儿童”,是现代幼儿教育的新观念,是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核心,也是幼儿园环境文化建设的新理念。幼儿是墙饰创设的主体,教师应在墙饰的创设过程中关注并满足幼儿的需要,及时捕捉生活中有价值的信息,为墙饰的创设提供有效的素材,让墙饰的内容更贴近幼儿。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幼儿园进一步克服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强调以幼儿发展为中心、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动机、兴趣、需要,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和不同发展方向的需求。

(二)层次性原则。教育的任务要面向全体幼儿,而幼儿有年龄、性别、个性及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因此,不同幼儿对环境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环境创设的内容和材料要体现层次、递进性,其难度在小、中、大各年龄班的分部应呈螺旋形连续上升状态。各年龄班之间应有承上启下的过渡联系,才能满足不同阶段幼儿的需要。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千万不能一刀切,也不能一味的照搬别人做过的东西,更不可能一成不变,要在选择好基本稳定的主题和材料的基础上,常换常新。班级之间的互相调整,为幼儿提供半成品材料,使幼儿在自制区域活动时备有所需要的玩具用品。

(三)开放性原则。开放性原则的实施在幼儿与环境、材料的互动中实现了教学信息的多向性传递。特别是在幼儿园区域探索活动中,教师要创设开放性的环境,让幼儿在安全、舒适的氛围中自由选择区域、活动材料、合作伙伴,使幼儿与环境、幼儿与材料、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流得到最大化的效果,从而使教学信息形成多向性的流通方式。

(四)教育性原则

在教育环境的创设过程中,要根据教育和幼儿发展需要不断发展变化,从而为幼儿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和条件。寓教育于环境文化建设中,要充分体现教师利用环境进行教育的思想。美丽的墙饰、和谐的区域、有趣的玩教具、良好的设施、温馨的氛围、友好的交往等。能给幼儿以直观的情绪体验。使幼儿保持积极稳定的良好情绪。一个良好的环境,就是一幅看不够的画。一个讲不完的故事,它可以成为幼儿最关注的地方之一。

二、幼儿园墙面环境设计具体措施

世界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在幼儿教育中十分重视环境,她说:“在我们的学校中,环境教育儿童。”并认为环境是重要的保育内容,而且保育方法的许多方面亦由环境决定。儿童需要适当的环境才能正常地发展,完善其人格。因此,幼儿园环境创设对于幼儿的成长发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具体措施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挖掘预设课程的内容来创设主题墙饰。环境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要素。幼儿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始终来自于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且幼儿与环境相处的方式也直接影响教育的质量。因此,从课程设计的总体观念到具体方案的实施,环境一直是瑞吉欧教育者所重视的因素。我们将主墙面的装饰紧密地与班级的主题教学活动的运行方向相结合。幼儿关于主题探究的阶段性成果,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教师和家长提供的相关的内容支持,构成了主题墙饰的主体。这些内容分块布置在主题墙上,幼儿可以在这种交互过程中得到满足,丰富对有关主题内涵的理解,也有助于主题的深入探究。

(二)根据幼儿的兴趣来创设主题墙面。我们可以关注幼儿的持久注意和兴趣点,然后准确把握主题进程,及时捕捉生活中生成有价值的信息,为墙饰创设、环境构建,提供有效的素材。根据关注幼儿的持久的注意和兴趣点,在无意与有心之间生成主题教育活动。这一过程是师幼共同探索、互相作用的过程。当教师关注幼儿的持久的注意和兴趣点并提供支持时,师幼双方就会在认知、情感、经验等方面进行积极的交流、互动,推动有意义的探索活动。

(三)依据幼儿发展趋向设计墙面环境。主题墙饰创设之后,教师通常利用自由活动时间引导幼儿经常看看说说,充分发挥主题墙饰的功能,促进幼儿多方面地发展。如每个主题将要结束时,把主题里的活动内容小结一下,帮助幼儿梳理有效经验。

参考文献:

[1]郭海燕.环境创设在幼儿园生成课程中的作用――瑞吉欧环境创设思想的启示[J].基础教育参考,2005(4):6-8

篇10

一、甘肃民族地区幼儿园艺术教育现状

近年来,甘肃省幼儿园艺术教育在大城市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以甘肃省保育院为代表的幼儿园在幼儿艺术教育方面为地方幼儿园开展幼儿艺术教育树立了榜样。但是,甘肃省地处西北边陲,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就整体而言学前教育比较滞后,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发展就更加滞后,尤其在农村和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由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幼儿园办学条件很差,幼儿入园率极低,幼儿园艺术教育举步维艰。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实施,学前艺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而甘肃省幼儿园艺术教育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幼儿园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艺术教育形式令人堪忧。本文以甘南藏族自治州幼儿园艺术教育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从幼儿园教师的年龄、学历层次,对艺术知识的了解程度切入,分析探究民族地区幼儿园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并提出改善民族地区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措施和实施策略。甘南藏族自治州(简称甘南州)位于甘肃省西南部,是全国31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也是之外的10个藏族自治州之一。甘南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东连秦陇,西接雪域,南邻天府,北与宁夏接壤。历史上是中原地区通往青、藏及川北的交通要道。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甘南州在内地与藏区之间起着承接过渡的作用,是“藏族现代化的跳板”[2]。甘南州成立于1953年,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现辖7县1市。全州有藏、汉、回、蒙、土、撒拉、保安、东乡等24个民族,总人口68.01万人,其中藏族36.7万人,占总人口的54%。这里高寒缺氧,境内海拔多在3 0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4℃,其中夏季平均气温8-14℃[3]。

甘南州共9所公办幼儿园,分别为夏河拉卜楞幼儿园、玛曲县中心幼儿园、碌曲县中心幼儿园、卓尼县幼儿园、迭部县幼儿园、临潭县幼儿园、舟曲县幼儿园、甘南州中心幼儿园和甘南州军分区八一幼儿园。在编在岗专任教师或带班教师(不包括保育员和勤杂人员)共116名,其中:艺术类教师8名,仅占教师总数的7%。调查数据显示:1.民族地区幼儿园师资构成还是以汉族居多,少数民族师资特征不明显。如在甘南州9所公办幼儿园中,幼儿教师主要由汉族、藏族等民族构成,其中汉族占51%,藏族占41%,其他少数民族教师所占比例均不足10%。2.懂汉语和本民族语言的双语教师人数较少。如在甘南州9所公办幼儿园116名教师中,懂双语的教师仅25人,占教师总数的22%。3.幼儿园艺术教师奇缺。例如在甘南州9所公办幼儿园中对艺术类知识(包括音乐、舞蹈、美术、手工)非常了解的幼儿教师只有14人仅占12%,60%的教师对艺术类知识很不了解。调查中有81%的教师认为,幼儿教师最基本的专业素质应该是掌握一门艺术类知识,但是由于条件所限民族地区幼儿园缺少的正是这方面的幼儿艺术教师。

二、甘肃民族地区幼儿园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

我省是典型的多民族居住地区,随着各民族频繁的交流和融合,民族艺术的单一性正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多样化本应是民族地区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强项,但交通的不便和经济基础欠发达,造成了民族地区幼儿园艺术教育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

1.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管理体制不规范。在我国学前教育也是基础教育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之一,主要原因是目前国家还没有出台政府财政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政策,政府的保障机制与幼儿教育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学前教育既然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办好幼儿教育应该也是政府的职责之一。据调查了解: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大都没有被纳入义务教育的保障体系。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学前教育没有专项投入,对学前艺术教育的投入几乎没有,只能做到保障教师的工资和适当改善硬件这两方面;政府主管部门忙于“普九”,把主要的时间、财力和物力投入到义务教育,对学前教育做得不够,广大农村和民族地区的学前艺术教育没有得到重视,政府主管部门对学前艺术教育没有给予政策上的倾斜与经费上的支持。

2.民族地区幼儿园艺术教育师资匮乏、人才难留。我省少数民族居住地一般为山大沟深、地形复杂、自然条件较恶劣的偏远山区,交通的不便和艰苦的居住环境,使幼儿园艺术教师难以引进或留住。如甘南州9所公办幼儿园116名教师中,学前和中师艺术专业毕业教师只有8人,仅占教师总数的6.9%。

3.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的形式单一、方法简单。《纲要》中指出:“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1]。根据对甘南藏族自治州幼儿园在艺术教育活动过程的调查(《甘南州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状况的调研》),甘南州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中采用的教学方法还是以观摩活动为主[5]。观摩活动具有能够结合本地幼儿园实际的特点,同时便于实践操作,但观摩在一定程度上毕竟只是一种简单的临摹,对提高幼儿艺术素质、开发幼儿音乐潜能等方面所起的作用不是十分明显。

4.幼儿园艺术教育设施简陋、场地奇缺。调查发现,幼儿园艺术教育基础设施简陋、缺乏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场地在民族地区幼儿园已成普遍现象,甘南州幼儿园生均占地面积只有5.5平米,远小于13平米的国家最低标准,有些幼儿园生均占地面积仅有2.3平米,普遍缺乏室外活动场所和活动设备,园舍的空间结构、防震、采光和通风条件也不符合要求。9所公办幼儿园中只有一所幼儿园有专门的音乐房、舞蹈室和多功能活动室。幼儿园艺术教育的目标是帮助每个幼儿建造一个美好精神家园、和谐的精神境界,让幼儿在获得精神满足和审美愉悦的同时促进其完整的人格形成,因此,只有完备的艺术教育设施,才是提升幼儿的审美敏感性和审美情趣的前提。

5.幼儿园艺术教育质量不高,缺乏民族特色。首先,幼儿园艺术教育小学化倾向明显。大部分幼儿园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一架脚踏琴、一本教科书成为音乐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课堂上是简单的你问我答,我教你唱,教育方法大都是传统的灌输式,忽略了音乐艺术对幼儿审美情趣培养的重要性。其次,幼儿园环境的创设能力相对较弱。幼儿园的环境也是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承担着对幼儿审美情趣的教育任务。而民族地区大部分幼儿园只是把环境创设当成了幼儿园简单的区别小学的一个标志,在墙上画一些画、贴一些图片、写一些彩色的字,从此就不会更换,没有将幼儿园的环境与幼儿艺术教育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没有能够很好地将环境利用起来。最后,幼儿园艺术教育缺乏民族性。少数民族地区本身具有文化优势,有丰富的本民族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可是幼儿园在艺术教学活动中很少涉及到本民族的文化知识和特色,对于乡土知识以及乡土的材料的利用性较低。#p#分页标题#e#

三、改善民族地区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措施和实施策略

2010年11月21日,《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提出10条意见,要求把发展学前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其中第三条意见强调要多种途径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6]。因此,民族地区教育主管部门要以此为契机,加快幼儿园艺术教育教师建设步伐,尽快建设一支业务精良、作风过硬、安心从事幼儿艺术教育的教师队伍。

1.建立学前艺术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应建立学前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逐年加大对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列入各级财政的年度预算,保证公办幼儿园、乡镇中心幼儿园的正常运转及教职工工资的按时足额发放。要从地方财政自筹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支持学前艺术教育。学前艺术教育的经费要随事业发展和教育经费的增长而逐步增长,做到专款专用,任何部门不得沉淀、截留和挪用。

2.结合本地民族特色的实际,确定合理的生师比。核定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健全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入口关;大幅提高该区幼儿教师,尤其是幼儿艺术教师的福利待遇,着力解决当前高素质幼儿艺术教师“招不来、留不住”的难题。

3.教育主管部门要信任幼儿园的管理能力,放手让幼儿园管理者到有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招聘具备条件的优秀毕业生充实幼儿教师队伍。针对民族地区幼儿教师初始学历低、专业不对口、艺术素养质差的特点,制定措施,安排教师到相关大专院校培训或学习学前教育专业及艺术理论知识,提高幼儿教师的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