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默写范文
时间:2023-04-05 16:33: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诗文默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重视对古诗文诵读的考查体现了新课标精神,也为同学们的写作和运用储备更多的语言精华。其考查方式,体现在试卷上主要是设置默写试题,约占试卷分值的10%。各地对背诵诗文默写题的检测方式丰富多彩, 具体类型可细分为判断选择型默写、直接型默写、情景理解型默写、迁移运用型默写、简单赏析型默写等。
考题例析
一、直接型默写题
例:(2009年北京燕山卷)
① 学而时习之,______________?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②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______________。(《天净沙 秋思》)
③夫战,勇气也。______________,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④滴水之恩,______________。(俗语)
解析:这是直接型默写题,它是一种传统型的默写题。它要求考生直接默写出题干所指定的古诗文或名句。这种题型大多提供上句,要求考生默写出下句;或者提供出下句,要求考生默写出上句;或者提供文章的前后句,要求考生默写出中间的文句。有些省市的试卷还在题目后注明作者和出处进行了提示。这样的题目比较简单,只要平时按要求完成背诵任务、注意积累,就能比较容易地填写出正确答案。
答案:①不亦说乎;②古道西风瘦马;③一鼓作气;④当涌泉相报。
二、理解型默写
例:(2009年江西卷)
①中国人都喜爱用《爱莲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激励自己洁身自好的座右铭。
②美国一些政客把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归咎于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高储蓄率,其目的无非是转移国内民众视线,逃避责任。这真是“_________________”。(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回答)
解析:这道题属于情景理解型默写,考生应紧扣题干给出的语境提示,从积累仓库中快速调出《爱莲说》和《醉翁亭记》中的句子,然后按提示语的要求认真斟酌后方可作答。这要求考生不仅要熟悉、识记默写的内容,还要对诗文有较好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能灵活运用。
答案:①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三、迁移运用型默写
例:(2009年湖北黄冈卷)
虽然甲型HlNl流感在美洲迅速蔓延,大有“___________。”(用李贺诗句填空)之势,但我国已经启动了严密的防疫机制,大家没有必要恐慌。
解析:这道题属于迁移运用型默写,这种试题注重考查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灵活运用的技能。要求考生根据自己日常所学的知识,借助联想,根据题干的规定要求,在积累的仓库中搜索出恰如其分的语句填入其中。写出符合命题意图的答案。
答案:黑云压城城欲摧
四、开放型默写题
例:(2009年江苏常州卷)
请写出古诗文中表现作者雄心壮志的两个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型默写题,这种题型将课内外的诗文积累联系起来,由内引外,注重迁移。这种考查方式更富灵活性、综合性,答案往往是丰富多彩的,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发挥个人主动性。当然,这对学生的要求也高了,学生只有具备一定量的知识储备时,才能左右逢源、从容作答。
答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又如:(2009年浙江嘉兴卷)
我国把端午节定为法定节假日,说明了对传统节日的重视。请写出与传统节日(如清明节、中秋节等)有关的古诗词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连续的两句)
(答案示例:待到重阳日,还来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佳节有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学习备战策略
要想做好古诗文默写题,在学习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课文需背诵的古诗到熟读成诵,正确默写。文言文应熟背教材中要求背诵的段落或全文;诗歌,一至九年级教材上的都应掌握;课外的,以千古传颂的名句为主。
2.掌握适合自己的背诵记忆方法,如“归类记忆法”、“联想记忆法”、“辨析记忆法”等。重视平时积累与考前强化训练相结合,提高效率、强化记忆。
3.古诗文默写的重点应放在:①教材规定需背诵的篇目;②教材中引用过、涉及到或注释中注解过的名句;③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课外名篇名句。尤其是那些有较深的文化积淀、较强的积极意义的名篇名句。
4.熟悉古诗文默写的常见考试题型,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
值得提醒的是,中考古诗文默写题不会出得太生僻,都是考生熟悉的,所以记忆准确、书写正确、灵活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唐太宗问许敬宗
谈 论
唐太宗问许敬宗:“我看满朝的文武百宫中,你是最贤能的一个,但还是有人不断地在我面前谈论你的过失,这是为什么呢?”
篇2
【考题回放】
文学常识与古诗文默写(8分)(2009年临沂市中考试题第4题)
读下列一副对联,从下联中任选四个短语,写出短语所涉及的人物姓名,并默写一句他的作品中的诗文句子。
沧海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
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
示例:相如娥――司马相如――“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妙点解说】
本题摒弃以往的直接默写、理解默写、情景默写、串联默写、开放默写等形式,开启了利用对联考查古诗文默写的先河。本题考查了考生有关对联的知识,又考查了对联中所涉及人物的文学常识,以及考查对这个人物的重要古诗文的积累。可谓一石三鸟,独树一帜,妙不可言。
【解题指津】
做好本题,要首先认真阅读题干中的要求,即“从下联中任选四个短语,写出短语所涉及的人物姓名,并默写一句他的作品中的诗文句子”,完全按要求默写;其次再从下联中选择你熟悉的人物,以及他的代表性的诗文名句进行默写;再其次默写时分析示例,示例中包括:对联短语,名字,名言。最后写作时按照由课内到课外,由短(针对诗歌每句的字数而言)到长的原则,同时写作时要规范、认真,不添、漏字即可。
【参考答案】
少陵诗――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摩诘画――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左传文――左丘明――“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马迁史――司马迁――“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薛涛笺――薛涛――“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右军帖――王羲之――“分间布白,远近宜均”
南华经――庄子――“无用之用,方是大用”
屈子离骚――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同步演练】
阅读下列一副窦撰《岳阳市岳阳楼联》,从对联中任选四个短语,写出短语所涉及的人物姓名,并默写一句他的作品中的诗文句子。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杜少陵――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范希文――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篇3
高考古诗文名句默写,是历年高考中的必考点,也是考生十几年所学唯一能与课本直接对接的考点。但也正因如此而不被大多数考生重视,以致在考试中错误百出而屡屡失分。故此,笔者试图通过对名句默写中常见的错误现象原因加以归纳,并提出自己的些许浅见、做法,以期对广大考生应考或教师辅导有所帮助、借鉴。
1.常见错误
1.1 不注意通假字以致写错。在古诗文中,有很多通假字。学生由于平时不注意本字和通假字的区别,在默写时依句意以读音而妄加推断字形,却未顾及文句中通假字的运用导致书写错误。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013年山东卷)"知"常被学生写作"智";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2013年四川卷)"冯"常被写作"凭"。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1.2 生僻字重视不够,考试时随便应付。
如: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2013全国课标卷I)"缦"常被写作"慢";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2012年江西卷)"徵"常被写作"微"或其它字。
1.3 不准确理解文意而误写别字。
如: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2013年湖南卷)"报"常被写作"抱";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2012年天津卷)"幽"常被写作"忧"。
1.4 对音同音近或形似的字不加区分。如: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2013全国课标卷I) "缪"常被写作"寥"或"谬"。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2013年山东卷)"蜉蝣"常被写作"浮游",而下句中的"沧"常被写作"苍"、"粟"常被写作"栗"。
1.5 句末语气词书写错误。古诗文中,句末常用语气词。这些语气词大多用法基本相同或相似,甚至有些语气词的读音相似或相同,学生在背诵时未加有意区分,以致书写时错误,特别是"也"和"矣"常常混淆。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2013年北京卷)"也"常被写作"矣"或"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013年山东卷)"矣"常被学生写作"也",等等。
1.6 书写不规范,以致多"ノ"多"、"少"ノ"少"、"或其它笔画错误。
如: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2013年天津卷)"膺"字常被少写一个"イ";"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中的"祗"常被去掉"、","又申之以揽"中的""下半部分常被写作"臣"等等。
1.7 对于相似句子未根据语境加以区分以致出错。
如:把"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和"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劝学》)相混淆;把《逍遥游》中前后两段关于对鹏的描写相混淆;把《鱼我所欲也》中的句子相混淆等等。
1.8 识记不准而默写错误。在高考或平时考试中常有考生在默写时发生张冠李戴式的错误,或把某人的两首诗拼作一首当中,让人啼笑皆非。
1.9 不识句读而画蛇添足。背诵时只是死记句子而不识句读,书写时不知何时该停笔,多写了一句,以致失分。
2.应对措施
2.1 识记要准确。背诵识记时尽量做到一次性准确记忆。不因有多次重复的误记或不确定而纠结,最后在默写时再三犹疑导致错误。对于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定要准确识辨,识记准本字;对于句中有生僻字的,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多次书写,力争使生僻字不再成为默写时的"拦路虎"。
2.2 在理解中记忆。背诵课文时,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而不能死记硬背。如上例中的"别有幽愁暗恨生",如果准确理解清楚句子是"别有一番幽深的愁绪和暗藏的怨恨生发"之意,就不会发生把"幽愁"写成"忧愁"错误;"寄蜉蝣于天地",如果准确把握"蜉蝣"是一种生命非常短暂的生物,句子是"在天地间寄托自己短暂的生命"的意思,就万万不会把代表一种生物的"蜉蝣"写作表示动作行为的"浮游"了;"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如果准确理解句子表达的是"匈奴人不敢拉弓而报复怨怒",就不会把"报怨"写作"抱怨"(发牢骚)了。所以,理解记忆是准确掌握字形的一个关键。
2.3 书写必须规范。这是当前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教师必须加大力度予以整饬、规范,在平时的书写中严格要求,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并要求其在第一时间内予以纠正,把问题解决在高考之前。
2.4 持之以恒加强训练,方法多变形式多样。"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寒"。准确的名句默写,也非一日之功,需要在不断地训练和巩固中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固定记忆,考试时一举奏效。在平时的训练中,可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方法,让学生既不因经常训练产生厌烦情绪以致消极应付,又能真正使我们的训练达到既定目的。笔者在对学生的训练中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背诵、逐篇逐生检查。(包括高考要求的初中50篇首、高中14篇首)
第二阶段 逐日逐篇全文背写。(活页形式,教师检查后,要求学生对错别字用红笔及时修正。全部默写完后装订,作为以后背诵、自省材料)
第三阶段 全文填空背写。
第四阶段 全文抽查背写。(不定时,背写后与自省材料对比,对个人有重复出现的病例采取学生认可的适度惩罚措施)
第五阶段 历年高考名句默写集锦、教师自制名句默写内容训练。(每半月一次班级默写竞赛,每次评出"班级默写高手"若干;每月一次全年级默写竞赛,每次评出"年级默写高手"若干)
第六阶段 小组检查巩固。(学习小组自制"易错句集锦",各组轮流出题考查)
篇4
关键词:古诗文;基础;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251-01
随着教育教学水平的发展,我国语文教学的大纲、教材等都在不断调整、改良,但古诗文教学仍然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古诗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意思,读懂文章,更要利用古诗文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积累,提高整体的人文素养。因此,理清教学目标,找准教学方法尤为重要。
一、古诗文教学的基础
1、基础知识必不可少
古诗文的基础知识包括押韵、节奏、重点字句的翻译理解以及对历史背景的了解等。基础知识教学是古诗文教学的基础,只有逐字逐句地透彻理解,才能完全掌握古诗文的情感、意境。这种基础知识的教学不能仅限于应试,而应面面俱到,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古诗文,而不是一知半解。
2、强化背诵与默写
虽然语文教学不提倡死记硬背,但古诗文教学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古诗文客观存在并流传千年,因此古诗文原文的内容即是检验古诗文学习的唯一标准。据心理学研究,经过七次遗忘后再记忆,人才能记住一段文字,由此看来,背诵默写是一个考验学生意志力的过程,在阅读兴趣之后,这也是培养阅读和学习习惯的重要环节。
3、提升文学修养是最终目的
之前所讲的基础知识和强化背诵默写其实都是学生能够全面吸收古诗文精华,真正理解古诗文内涵的准备。古诗文重要的是对于意境的把握,单单字面意思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我国古诗文的意境悠远深邃,这种意境往往通过简单的 文字、句式表达出来,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欣赏到文字背后所表达的情感,形成并提升文学修养,也是古诗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古诗文教学的方法探究
如何循循善诱,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将需要大量背诵默写的古诗文学习变为一种乐趣,是中学语文的古诗文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语文课程原本就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正确科学的古诗文教学方法对于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1、确立欣赏品位 引导审美情趣
古诗文的创作背景不同于今日,语言虽然悠远但对于中学生来说难免艰深,这就给学生在欣赏时造成了一定的障碍,破解这种障碍,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时给予正确的指引帮助。
首先,语文教师需要向学生完整透彻地分析古诗文当时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创作形成的来龙去脉,尽量让学生感同身受。带着这种基础去理解古诗文。其次,不仅要讲解古诗文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等,还要让学生明白作者利用不同文字形式表达思想感情的用意。
最为重要也是很多语文教师常常忽略的一点是古诗文教学虽然要求准确的背诵默写,但教师需要尊重学生对于古诗文涵义和表达情感的不同理解。面对古诗文作品,教师和学生同为读者,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自去感受、接纳古诗文,在这之后合理而不尽相同的理解教师需要尊重和接纳,只需对错误的地方加以修正,这样才能营造自由的欣赏环境,才能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和审美兴趣。
最后,文学和人文修养需要长期培养和熏陶,教师可以将古诗文中的君子、乐士等作为范本,用这些人物的思想、品质影响学生,多方位地进行古诗文教学。
2、丰富教学形式
古诗文的学习需要大量背诵默写,强化记忆,从这个角度来说,古诗文的学习稍显枯燥。因此,教师可以寻求多样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减少对于枯燥的抗拒。例如,开设文学鉴赏的校本课程,利用课余时间全面接触古诗词作品;开展基于古诗词的多种竞赛活动,如朗诵比赛、古诗词背景知识比赛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自然融入到古诗文的学习中;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将长篇古诗文改写成剧本,在班会或联欢会上进行表演,用不用的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欣赏,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尝试比较阅读
培养自主意识、探究意识、质疑和创新的精神,是新课标的要求,是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的重要内容,也是适应于不断发展社会的人才需求。在古诗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上述意识,比较阅读的方法可以进行尝试。比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与“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进行比较,“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可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进行比较,不同语言形式表达出形似的情感意境,由此激发学生的思维,增加自主学习与探究的意识,更可以有利于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古诗文作品,提升文学修养。
古诗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奠定文学基础和人文素养的重要过程,语文教师应当科学指导学生逾越古诗文学习中的障碍,并利用多元化的手段培养学生对古诗文及对我国人文历史的热爱。
参考文献:
篇5
古诗文是语文教学内容之一,当前其教学测评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测评形式比较单一,基本上是默写型的。单一的形式无法多维、立体地检测出学生对古诗文的掌握情况,更难以促进师生教与学的改进,同时,也导致了古诗文教学目标的随意性。怎么才能多元和立体地进行古诗文教学测试?本文就如何丰富古诗文的测评形式作一些阐述。
一、诵读型
古诗文诵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有明确的要求,比如,第一学段“阅读”第5条: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三学段“阅读”第7条: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可见,诵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目标,它本身是一种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诵读可以促进对诗意的理解、诗情的感悟,进一步感受语言的优美。但实际上,我们教师对学生诵读的测评是忽略的,甚至可以说诵读是古诗文测评的盲区。所以,到了高年段,部分学生拿到一首诗后依然读不出停顿和节奏,更不用说能大大方方、字正腔圆地诵读出来。那么,每个学段测评的点在哪里?
1. 第一学段,能大声地、有节奏地诵读,读出古诗文的停顿。为什么确定这样的测评要求?第一,应该给予低年级学生诵读的信心,所以要把“大声”作为测评要求认真落实下去,这样能大大减少学生诵读时不敢出声的现象,还能让他们初步感受到古诗文的音韵之美。第二,低年级的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实际上已经会读一些浅显的诗文,但是很多学生诵读时有拖调的习惯,不注意停顿和节奏,所以把“读出停顿”作为第一学段的要求,教师可以根据这个要求有针对性地纠正学生的不足,让学生充分把握古诗文停顿的特点。
2. 第二学段,能自然地、有感情地诵读,做到音断气连,读出古诗文的味道。为什么要做到自然地、有感情地诵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中年段学生的阅读目标之一,但是部分学生在诵读时喜欢拿腔拿调,不那么自然,而真正的诵读应该是比较自然的。为什么要做到音断气连?这个要求是在低年级能读出停顿的基础上的一个提升,更是对读出古诗文独特味道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指导。
3. 第三学段,能根据古诗文的内容,字正腔圆地读出语调、韵律、节奏,表情自然、动作大方。第一,这样的要求,符合课程标准中关于第三学段“阅读”第7条的阐述: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第二,表情和动作是诵读的一部分,高年级的学生应该在诵读的时候做到表情自然、动作大方,这个要求也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出的“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如果在整个小学阶段,都能把诵读作为古诗文的一种测评形式,那么就会让学生浸润在古诗文的韵律节奏之美中,促进学生把握古诗文诵读的语感,在提高诵读水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
二、“语用”型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性质。所以,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这也是古诗文测评需要达到的一个要求。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形式去测评。
1. 书面运用。
这一种测评,可以创设情境或相关场景,让学生填写对应的古诗文。比如,“当我们浪费粮食时,爷爷说:‘?摇?摇 ?摇?摇?摇?摇,?摇?摇?摇 ?摇?摇?摇?摇。孩子,你可要珍惜啊!’”这里学生可以填写学过的《锄禾》中的千古名句。又如,“当我们独自在外地时,常常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家乡和亲人,或许还会吟出唐代诗人王维在《?摇?摇?摇?摇 ?摇?摇?摇?摇》中的‘?摇?摇?摇?摇 ?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摇?摇?摇 ?摇。’”再如,“看,那火红的枫叶好像一团团火焰,富有生机,怪不得杜牧会吟出这样的诗句:‘?摇?摇?摇?摇 ?摇?摇?摇,?摇?摇?摇?摇 ?摇?摇?摇。’”
运用,才是真正的学会。运用这种方式测评,可以检测学生是否真正领会诗句的意思,促进学生活学活用古诗文,还能让学生知道诗句之所以流传千年,是因为它说了一个最普遍的道理,传递了一份亘古不变的真情。
2. 口头表达。
口头表达就是给学生提供诗句,让学生来创设情境,并用上诗句说一说。这种测评形式用在中高年级比较合适。比如,出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句诗,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有的学生说:外面礼花绽放,爆竹噼里啪啦乱响,这真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新的一年开始了!有的学生说: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又有和暖的春风扑面而来,好不惬意!让人不由得低声吟诵起王安石的那句名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还有的学生说:爆竹一声大地春,家家户户喜洋洋。人们满面笑容,喝着小酒,在春风中沉醉了,这不正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吗?
这样测评,容易激活学生的思维,因为他们要根据诗意创设合适的情境,并把诗文放入句子中,这大大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3. 想象交流。
古诗文言简意赅、字字珠玑,所以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一首诗就是一段情,非常适合用来想象描述画面和情境,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比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让学生想象画面,并且用语言描述出来。有学生这样描述:看,荷叶一眼望不到边,挨挨挤挤、层层叠叠,微风拂过,像绿色的波浪一样起起伏伏。再看那荷花,分外娇美,特别是那红色的荷花,在朝阳的映照下,变得更加红艳,让人看了舍不得离开。有学生这样描述:荷叶密密的,绿绿的,一层又一层地伸向远方,和天空连接在一起。荷花呢,亭亭玉立。在太阳的照耀下,红色的荷花就分外娇艳,像害羞的少女的脸庞。
这样的测评,难道不比单纯地翻译要有意义得多吗?在想象与交流中,诗文的意思明了,意境凸显,极具审美价值,还大大增强了学生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三、积累型
背诵、默写、比赛等积累性测评形式,平时教师或多或少也用过,但大多没有在班级中形成氛围,或者说让学生养成习惯。就像每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一样,古诗文的积累性测评也应该是定期的,这样,学生就有了一定的仪式感,大大增强古诗文学习的动力和兴趣,然具体应由教师根据自己班级实际情况来定。
1. 不拘一格来背诵。
背诵是很多教师一直都用的形式。一般的背诵都是学生到组长那里去背,然后在墙上的背诵一栏中加个五角星之类的标记,表示已经背过了。但是,这样的背诵测评大多是短时性的、应付性的,过后学生未必就能真正记住。怎样打破学生这种背诵过后就一劳永逸的任务观念?可以不断丰富背诵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致,最终养成功在平时的积累习惯。比如,小组捆绑式背诵,让学生先在组长那里背诵,人人过关以后的那个小组才有资格获得“背诵优胜组”的称号,然后参加全班优胜小组之间的随机性背诵展示。背诵展示可以利用晨会、课前三分钟等时间来进行。这样的背诵测评,温故而知新,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感悟诗文的内涵,提升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之情。
2. 打破常规来默写。
除了平时常用的全班默写以外,我们可以打破常规,采用如下几种形式:一是每周一次学生自己默写并校对,提高学习的自觉性;第二是同桌互相默写并批阅,实现同伴之间的互帮互学;第三是期中和期末的全班统一默写测试,教师批阅后作为平时测评成绩记载入册。这几种形式相结合,可以增强学生对古诗文的自主学习意识。
3. 独辟蹊径来比赛。
比赛是学生很喜欢的形式,可以作为测评的一种辅助形式。比如书写比赛,把每个学生写的诗文作品展示出来,让大家从书写正确、行款整齐等几方面去衡量,赛出优秀作品。再如,小组专题手抄古诗文小报比赛,吟诵春天的《春之诗》,思乡念家的《乡音与亲情》,爱国情怀的《丹心一片》等。还有诗句对对碰比赛、关键词解释比赛等等。
篇6
(一)古诗文常识填空。
1.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远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诗经》这样的诗歌总集。在历史上不同的时期,就有不同文学样式的辉煌,我们经常这样说:汉赋、唐诗、_______、元曲、明清_______。
2.古代的文人学士,除了自己的名、字之外,还常常有自己的“别号”,以示风雅或者明志。你知道下面两位古人的别号吗?
①北宋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号_______。
②被称为“诗仙”的唐代诗人李白,字太白,号_______。
3.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_______。又因为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也有人称词为_______。
4.我们经常说的“唐宋家”,他们分别是唐代的_______、_______,和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5.律诗共八句,分为四联,每联都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_______,第三联叫_______,第四联叫尾联。
(二)连线题。古人曾说“诗言志”,其实,诗词除了言志外,还有许多的写作对象,大凡花鸟草虫、鱼虾鳖蟹无不可以入诗,当然更少不了风花雪月。下边几句诗词都是写风花雪月的,请你把它们对应连线。
风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花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雪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三)“松、竹、菊”被称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又被称之为“四君子”,古人经常用它们来比喻人中的君子或标榜自己、赞颂他人人格的高尚,因此在各种诗词中常常被作为吟咏的对象,请你各写出一句以之为题的诗(词)句。
梅:_____________________。
竹:_____________________。
菊: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文默写
(一)按原文默写上下旬。
1. _______,春风不度玉门关。
2.欲把西湖比西子,_______。
3.东边日出西边雨,_______。
4. ______________,各领数百年。
5.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______________。
6.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7.青箬笠,绿蓑衣,______________。
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二)理解型默写。
1.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将现实与梦境巧妙结合,直抒作者的爱国激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概括全篇主旨的原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涉世家》中表现了陈涉有远大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目的却是干预别国内政,用《醉翁亭记》中的一句话来说,就叫做“______________”。
5.人们常常引用杜甫《春夜喜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来形容某些人思想工作做得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教育人。
(三)原文默写。
1.请默写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
2.默写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三、古诗词分析
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破阵子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朝代)的爱国词人辛弃疾。你还知道他的“______________”一词。
2.“破阵子”是词的_______,这首词分为上下两_______(填词的术语)。
3.文中能点明是在夜间的词是______________,能表明作战季节的一词是_______字。
4.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战斗情绪的两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词塑造了一个______________人物形象。
四、古诗文应用
1.在你班有个叫诸葛小亮的同学特别聪明,可是他不爱学习,不珍惜自己的时间;作为好朋友和班干部的你不忍心看着他这样荒废学业,老师也要求你做他的思想工作。那么你能用一些古诗文中的名句来对他进行说服教育吗?请把你要运用的句子写下来,至少要写三个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的同学要转学到很远的地方去,临别时,他请你留言作为纪念。你能不能用古诗词中的句子作为你的留言,以表达对他的祝福、惜别以及激励他努力进取?请把你要写给他的句子写在下边的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古诗文扩展默写
1.李白是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中学课本中选了他的很多诗词,除了在教材中学过的之外,你还知道李白的哪些诗词,请写出一首。
2.词的鼎盛时期是在宋代,不管是词的艺术水平还是词作的数量,都是史无前例的。你也一定积累了不少宋词,现在请你完整地写出一首宋词来。
附参考答案:
一、古诗文常识
(一)1.宋词 小说 2.东坡居士 青莲居士 3.诗余(诗之余) 长短句 4.韩愈、柳宗元5.颔联颈联
(二)风――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雪――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月――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三)参考答案(仅供参考而已,可以有多种)
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菊: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二、古诗文默写
(一)按原文默写
1.羌笛何须怨杨柳 2.淡妆浓抹总相宜 3.道是无晴却有晴 4.江山代有才人出 5.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6.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7.斜风细雨不须归 8.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二)理解型默写
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2.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4.醉翁之意不在酒 5.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三)原文默写(略)
三、古诗词分析
1.宋朝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或永遇乐(千古江山) 2.词牌片(阕) 3.“挑灯” “秋” 4.“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5.忠勇(爱国)失意的将军(壮士)形象
四、古诗文应用
1.(只要是有关珍惜时间,激发人上进的诗词均可)如: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天生我材必有用;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篇7
对于高考语文文学常识而言,《语文课程标准》和各考区考试大纲(说明)是依据,但通常表述简略,不够具体;而同学们所学教材成为文学常识命题和备考的主要载体。新课标语文课程增加了学生文学常识积累的比重,各版本教材引入了更加广泛的作者及其作品。古今中外、不同领域作家的作品进入课本,既重名家经典,又重新^新作。
1 重要作家及其作品常识是文学常识考查的主体。命题侧重于考查高中阶段学习过的重点课文的作者国别、时代、作品及其成就等。这是文学常/:请记住我站域名/识最基本的要求。
例1 下列文学常识相关内容的搭配,不正确的一组是( )
a 刘兰芝-《孔雀东南飞》-《玉台新咏》-叙事诗
b 林冲-施耐庵-《水浒》-章回小说
c 《小狗包弟》-冰心-现代-散文
d 《奥赛罗》-莎士比亚-英国-悲剧
解析 c项中《小狗包弟》的作者是巴金,不是水心。《小狗包弟》课标教材新引入的课文,在大纲教材中是没有的。答案为c。
2 对文学体裁常识的考查依旧是文学常识考点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针对常见的文学体裁,即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侧重考查体材概念、分类、历史发展、艺术特点等。
例2 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指元杂剧和明清
解析考查内容并非课文表面最基本的作家、时代、作品等,而是课文背后包含的文学体裁常识。答案为:传奇。
3 文学名着、文化经典阅读成为文学常识考查的拓展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扩大了建议同学们文学阅读的范围,提高了阅读量、阅读水平的要求,因而不少考区也拓展了文学常识考查内容。借文学名着、文化经典命题是近两年出现的创新新题型。
例如,2012福建卷让同学们从5个选项中选出“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试题涉及《红楼梦》《子夜》《家》《巴黎圣母院》《复活》,考查文学名着的故事情节,要求同学们判别故事情节的正误,检测课外阅读的积累情况。
古诗文默写
高考语文对同学们古诗文默写的考查一般都会在考试大纲(说明)中以附录的形式列出命题范围。具体篇目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凡是考试大纲(说明)列举的背诵篇目或段落,同学们必须一落实。从各考区划定的背诵默写范围和命制的高考试题来看,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1 篇目绝大部分来自必修教材。少部分出自选修教材。前者为必修教材中要求背诵篇章中的句子,但不一定是名篇名句;后者虽来自选修教材,但多为名篇名句,难度不会太大。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论语)(孟子)选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为选文重点。
例3 (1)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____。君子于其言,________。《论语》
(2)爱其子,________,于其身也,________,惑矣!(韩愈《师说》)
答案:(1)言之必可行也 无所苟而已矣
(2)择师而教之 则耻师焉
2 名篇名句、佳句是考点。同时检测正确、工整书写汉字的水平。这些名篇名句或解释人生哲理,或反映生活真谛,或描摹事物情貌,语言精美,含义深刻。一些考区在考试大纲(说明)中对古诗文默写限定了“常见的”,则说明重点考查名句,难度不大,但书写时须小心谨慎。
例4 (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________,而人之所罕至焉,________。(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青青子衿,________。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
答案:(1)常在于险远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悠悠我心
3 考查范围不仅限于名篇名句。全文背诵篇目考查较细。近几年来,考试篇目每年都有适当增加,考题从过去的只考名句逐步改变为深入背诵篇目中的其他语句。抽查全文背诵的水平,难度上有所增加。
例5 莫春者,________,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________,风乎舞雩,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答案:春服既成 浴乎沂
4 考查篇目中列举的初中课文也可能出现在试卷中。不少考区都在考试大纲(说明)中增加了初中阶段学习过的背诵篇目,通常为名篇,命题时亦以考查名句为主,难度不大。但考
生需要在精准背诵的基础上,认真仔细地辨识形近字和易错字。
例6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_______。(陶渊明《挑花源记》)
(2)亲小人,远贤臣,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答案:(1)有良田关池桑竹之属(2)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2013备考策略
1 严格依照考试大纲(说明)的范围,依托所学教材进行复习。功夫下在平时,要将考纲中规定的背诵篇目对照教材,逐个落实。
2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文学常识方面需要掌握的知识除最基本的作家作品外,还有作品所涉及背景材料、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传统文化等。一轮复习中,应该全面顾及,避免出现知识盲区。
3 对于要求全文背诵的古诗文篇目,一轮复习时决不能投机取巧,只背名句,而要按照要求识记全文。因为我们看到,有些考区古诗文默写题中的句子并非全部都是名篇名句。
4 注重提高复述、书写的能力,尤其要特别识记复习中遇到的重难点字词、通假字,做到既能准确背诵,也能规范书写。如2012辽宁卷需要在默写中写出的“晦朔”“蟪蛄”(《逍遥游》)、“频烦”(《蜀相》)这类重难点字词,容易出现错别字。同时,切忌出现漏字、字迹不清等情况,否则该题将会被判错。
篇8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形式;多样化;多渠道;有效性
在初中阶段,我想大多数语文教师比较头痛的一个问题是,大量的古诗文需要学生掌握背诵,并理解鉴赏,可能很多语文教师都感慨过自己的学生没有文学细胞,不懂诗情画意。学生像机器人似的背完默写,默写完再背,错一个字重抄几十、几百遍,抄完了又一样写错字,学生没有任何积极性,一碰到古诗文就摇头,更谈不得上领悟和鉴赏诗人所创设的意境美和节奏美。我想要改变这种两难的境况,可不可以通过实行古诗文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以尝试通过多媒体等多种渠道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真正让学生做到会吟诵、会运用、会鉴赏、会创作。具体做法如下:
一、利用“故事”创设具体情境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古诗文能力
这种教学形式打破了以往古诗文教学一首一首教的模式,可以大胆考虑让学生灵活运用自己所掌握到的古诗文去回应教师所创设的故事情境问题,因为我们的学生其实从小开始就从父母那里接触到大量古诗,那时可能只停留在背诵的层面,等到上了小学和初中,才逐渐明白其含义。我们教师可以大胆尝试让学生自己学会从具体情境中筛选有用信息去运用古诗文。而利用“故事”创设具体情境就可以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为教师创设的故事情境,可以尽量挑选贴近学生生活的故事,这样可以让学生从抽象的古诗文联系到自己的现实生活。
如,在教授《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教师可考虑创设这样的故事情境,“同学甲和同学乙是好朋友,同学乙即将转学到很远的地方,两个人可能很少有机会再见面,这时你觉得同学甲应该送什么古诗句给同学乙最恰当,告诉他俩人的友谊不会因距离而改变。”
这样的故事很切合学生的生活层面,学生会觉得古诗对于他们的现实生活很有帮助,积极性自然就提高了,学生很快会说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样的古诗句,当然学生还可能联系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等的诗句,只要符合情境,都等于让学生重温了这类送别的诗句,这样学生会觉得古诗文不再是离他们很遥远的不可触摸到的抽象事物,而是身边随时可运用到的金玉良言。
又如,在教授《行路难》一课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故事情境:“同学甲在这次期末考试前,认真按照老师的指导复习,可成绩还是没能够有所进步,心情很沮丧,你作为他的好朋友,应该送什么古诗句给他,鼓励他振作起来,只要继续努力,总有成功的一天。”学生很容易就联系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样的励志诗句。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学会自觉筛选古诗文中的有用信息,运用到生活中去,也可以培养他们终生有用的情感体验和文学素养。
二、通过图片、照片等的形象资料创设特定氛围,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抽象的意境内容
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会觉得很抽象,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古诗文内容大多是抽象的意境和艰深的古文字,不像现代文那样浅显易懂。我们教师应该帮助学生通过图片、照片等的形象资料创设特定氛围,让他们理解其抽象内容。
1.利用图片创设特定氛围,帮助学生形成形象思维
如,在教授山水诗时,我们可以利用大量山水美景图片,创设学生游历祖国大好河山的特定氛围,教师可以充当导游的角色,带领学生畅游在古诗与美景的海洋中。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联系与图片风景意境相符的古诗文,比如当大家游历到直冲而下的瀑布前时,学生很快会在头脑中浮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当大家游历到白云缭绕的山顶时,学生很快能联系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的诗句。等到夕阳西下时,学生看着落日的图片,心中又涌起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这样美的意境,单靠教师讲解是不能让学生领悟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内容的,只有通过这样直观形象的教学形式,学生才能明白抽象的古诗文其实蕴含在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既不高深莫测,也不阳春白雪,学生不再害怕学习古诗,而是饶有兴趣地诵古诗、用古诗、赏古诗。
2.利用学生自己照片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热情
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自己旅游时拍的照片,这样更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学生看到自己的照片被用到课件中,他们根据这些照片联系古诗文,就能增强他们的成就感,也能使他们明白在旅游生活中也可以和我们的古诗文联系起来,边旅游边吟诗作对,生活中时时处处洋溢着古诗的芳香。我印象最深的是曾经采用了一名学生在杭州旅游时的照片,当时学生反应很强烈,联系到很多古诗句,如“小桥流水人家”“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等诗句。
学生普遍反映用自己的照片很有趣,原来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运用到这么多的古诗文。还有的学生拿着在天河公园拍的照片,兴致勃勃地吟诵着“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吹面不寒杨柳风”等的诗句。学生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自主归纳的学习能力。
三、利用影视资料帮助学生鉴赏古诗文深刻的思想内容
古诗文有很多蕴涵着深刻的思想内容,是学生学习最薄弱的地方,以前只能靠教师讲授、学生记笔记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教授。现在本人建议可以利用大量的影视资料,来帮助学生鉴赏古诗文的深刻思想内容。影视资料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因而学生乐于接受,印象深刻。文学和影视不同,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和手段来塑造艺术形象的,也曾有人写出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不朽篇章,但文字中更多传达的是一种思想意识上的东西。当然,有时也能用生动形象的文字描述出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实物,达到形神兼备,让人有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见其物之感。但此种种无一不是一种思想上的意会,远不如影视画面直观,较之文字更加生动活泼,易于理解。
1.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去理解古诗文的抽象意蕴,而此时的抽象意蕴是不能直接看出来的
学生需要把文字通过自己的想象或思考,把这种意境如画般地勾勒出来,使这种意境变换成实体。当然,这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程度的想象力,在文学作品中,古诗文较之其他文字意境更加高深难懂,所以学生对此会更加难以驾驭,所以,如果能配以恰当的影视资料,对学生更好地揣摩语言文字、领悟寓意起到一定的作用。
2.利用影视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诗人深刻的思想感情
如,在教授《过零丁洋》一文时,教师最头痛的就是如何让学生理解文天祥那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情壮志,我们可以让学生观看介绍文天祥生平抗元的影视资料。学生通过影视资料了解了文天祥的事迹,对于他写下的这些千古名句也会有深刻认识,这样比起教师口头讲授要来得生动形象多了,也会让学生印象深刻。
3.利用影视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古诗文当时的历史背景
学生对古诗文发生的历史背景,大多是模糊不清的,光靠教师讲授,学生也只能是听过就忘。对于他们理解古诗文没有任何的帮助,可是借助影视资料可以让他们了解到当时的历史环境,并且形象直观。如,在教授《赤壁》这首诗时,学生对诗中提到的三国时期赤壁之战历史不了解,从而导致对诗歌蕴涵的思想内容把握不准,我们可以给他们观看《三国演义》中的“火烧赤壁”这一集,通过观看反映当时历史环境的影视资料,学生对于《赤壁》这首古诗的思想内容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用影视作为辅助教学手段,使教学效果更直观,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活泼,为学生创设一种更生活化、更易接受的途径,寓教于乐,感受古诗文的美,进而爱上古诗文。
综上所述,古诗文教学形式多样化,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终生受用的情感体验和文学素养,让他们切实体会到古诗文含蓄深远的意境美,也感受到古诗文恒久的艺术魅力,从而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教育。
参考文献:
篇9
一、“落红不是无情物”——古诗文教学需要创新
(一)“传统”与“创新”。古诗文教学一直都是中学阶段的重头戏,语文学科也承担着传播、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任。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新一代的学习者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多的事精神上的富裕。钱理群教授曾说:“中学语文教学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给人建立一种精神的底子。”而古诗文的教学就能很好地保留下中国古典文化,让学生能从中得到一些精神上的寄托。是李白的豪放飘逸,亦或是老杜的沉郁顿挫;是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民伤时,亦或是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忧国爱国,这些都是对学生具有精神启发的诗歌。
古诗文教学中的创新是指将学过的古诗文进行仿写和改写,就是俗语说的“依葫芦画瓢”。“取其形,仿其意,求其神”,化为己用,然后进行自我认知作用下的再创造。它与编写、扩写有着显著的区别,改写可以在原著基础上增删一些情节,也可以改变文章的中心,甚至可以改变题目。有的改写则要求形式上的改变,如改变叙事人称、改变体裁(把诗歌改成散文),改变语言(把古文写成现代文),或改变文章顺序等。由于改写含有创作成份,所以,经常做改写练习可以提高写作技巧,发展想象力。
当然,再创造是有前提的,就是学生已从形式到内容层面理解了古诗文,也掌握了需要改写的古诗文的文本创作特点。
(二)创新的意义。《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总目标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而古诗文创新教学的意义正是要通过“再创造”的训练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传统古诗文教学的“考试目标论”就制约了学生的发散思维,造成学习古诗文的“单向思维”以及古诗文教学价值的缺失,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减退。
当学习兴趣减退时,相应的就会造成学习的枯燥感,增加了古诗文教学的难度。因此,创新的价值不容忽视。从古诗文实际教学来看,实行古诗文的改写(再创造)的意义有以下几点:
1、提高学生的古诗文水平。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就其工具性来讲,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使用。在学习古诗文时,老师的教往往停留在字面解释、情感探究、技巧挖掘之上,而忽视了古诗文所承载的文化意义。而学生的学也只是关注会背会写会考试上,往往忽略了古诗文能带给他们的心灵上的感触和文化上的熏陶。而古诗文的改写就是激发出学生在学懂会背基础之上的创作欲望,把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自己的观点融入到改写的文本当中,从而提高古诗文的水平。
2、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创造力,学习也一样。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对学习过的古诗文进行改写,也就是激发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过程。会背是一个“普遍”层次,而会用会写却是一个更高的层次。由一句或一首诗而引发出更多的联想和想象,是改写的目标所在。
3、提高写作能力。改写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这一点应该是无庸置疑的。改写本身就是写作教学的一个有效方法,尤其是古诗文的精炼特点,可以训练学生写作表达的精确性和语言的精炼度。
4、激发学习兴趣。“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现在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让学生会吟诗也会写诗。李白杜甫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也不是一个神话。实践出真知,实践出真材,只要大胆尝试,给学生一个空间,学生将给我们一个惊喜。
5、对生活的理解力。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古诗文也一样。或是感怀身世之作,又或是漂泊零落之感,这些都是文学家的亲身经历。通过古诗文改写教学,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生活“嵌入”到经典古诗文的“框架”当中,化为己用。了解文学家生活的同时也更加关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落红不是无情物”,语文教师需要通过引导让落花变得有“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这片情,并通过再创造的方式把“情”带到生活中来。
二、“化作春泥来护花”——古诗文教学怎样创新
古诗文的创新教学可以说有着深远的意义,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如何去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呢?我们来看几个创新的成功案例,在案例中去探寻创新的方法。
第一,创新不离“用”。创新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诗文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增强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所以创新要有“用”,无用的创新只是文字的简单的堆砌,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反而是浪费了有效教学时间。
第二,创新不离“真”。创新的“新”其实离不开“心”,一颗对生活充满热爱的真挚的心。近几年来,我们会发现学生的写作水平正在下降,无病之作比比皆是。学生缺乏的正是对生活的感悟以及表现生活的欲望。
篇10
激趣
1 针对记诵情况的不理想,将"释词法"、"吟唱法"融入到文言文教学中
每次讲到古诗文时,学生在朗诵这个环节中,大多能做到"摇头晃脑"地朗读,课堂内也能听到一片琅琅书声。可一旦要求学生将所学的古文或古诗默写到纸上时,就会发现情况不容乐观了。如:将《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禅"写成"衣"字旁。在几次纠错之后,学生的出错率还是较大。怎么办?这时我想到了"释词法"。于是,我对学生讲到:"到寺庙中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他/她对佛的信仰该是一心一意,心无旁骛的,所以'祈'和'祷'都是一点的'示'字旁。同样,修炼悟禅时也应该是一心一意的,所以'禅'字也应该是一点的'示'字旁。"同学听了我的这番讲解,觉得很有意思,他们还举一反三,如"祝"、"福"两字。
2 在肯定中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记得刚开始教"每周一诗"时,课堂上总是老师在讲,学生在下面拼命的记。几次下来,教学效果一般,学生的兴趣也不大。一次在与学生的课间交流时,有学生向我提议,"老师,能不能把'每周一诗'交给我们小组,我们想用幻灯片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能力"。"好呀,那本周的'每周一诗'就教给你们小组了。"到了周五的语文课,这四个学生制作的幻灯片,内容详尽。他们站上讲台为大家讲解时自信的神情至今令我记忆犹新。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在这以后,以小组为单位的同学合作越来越多,制作的幻灯片的质量越来越高,由最初的古诗文翻译扩充到作家作品的介绍、关键字的解释、小组同学还根据自己对古诗文的理解配上相应的背景音乐及相关内容的外延。
阅读指导
1 将"圈划"、"批注"也用到古文教学中来
在实际的古诗文教学中,有一部分老师是将古诗文的教学与现代文的教学分隔开的。我个人对此做法是不赞同的。我认为在古文学习中,应提倡"拿来主义",可以将"圈划法"、"批注法"也用到古诗文的教学中来。这样的圈划、批注帮助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趣的是,为了在交流中引起老师及同学的认可,每一个同学对批注时所用的词语可谓字斟句酌,但因为初中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力的有限,若通篇都采用这样的方法,老师的教学进度恐怕要完不成。故这样的方法仅限于短小易懂的古文,对一些有一定难度的古文(如:《出师表》),我认为是不太适合的。
初中的学生大多对古诗词有种畏难的情绪。针对这一现状,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做好知识梳理、归纳的工作。经过梳理示范,学生的知识就更为细化,记忆和理解的内容就更为清晰。刚开始引导时,教师可采取"列表式"的方法,对所学的古诗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的情况以图表的形式归纳总结,学生在这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点有了进一步的认知,慢慢地,当规范变成习惯时,学生的知识归类就变成一项理所当然的工作。这样的整理,犹如一根丝线,将新旧知识一并串了起来,易于学生记诵,易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易于学生对古文学习的触类旁通。
2 将古诗文学习与现代文学、民俗文化联系起来,提升阅读有效性
在学习杜甫的《望岳》时,有学生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不是很理解。于是我在教学时,有意识的将现代文《泰山》引入《望岳》的教学环节中。当学生读完《泰山》后,对《望岳》有了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