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环境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4-03-11 18:04: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环境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目的:了解校园环境建设
时间:XX/10/25
地点:校园
调查方式:实地调查和网络搜索 我们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无疑给现代社会文明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环境优美是实现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这正成了我们的一种共识。作为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其环境的优美程度自然也是现代学校文明的重要标志。学校校园的环境当中,校园环境文明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为营造学校良好的学习环境,必须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在学校发展中越来显示其独特的一席之地。
对现化中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来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引导和阵地建设,是一个教育不可忽略的重大问题,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必须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
一、校园环境文化是一个校园生态系统
众所周知,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的机构。从生态学的观点看,校园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它有着自己的结构和功能。校园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从而使自己保持着一种有序状态,并不断地发挥着自己的能。校园环境文化,在培养学生综合性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不是课堂教学所能够完全承担的,它需要多种逻辑的训练。校园环境文化,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之一,有其独特的作用。
二、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有影响作用
校园的环境文化通过教育者的组织和利用可以对受教育者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养性怡情、陶冶情操的积极作用。这种积极性的功能需要通过教育者的设计而体现。校园以环境文化的育人功能仅仅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是不能充分发挥的,学校的老师,尤其是领导必须有意识地利用校园环境文化,甚至可以改变某些校园环境文化来为学样教育育人服务。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的心理平衡;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方式。
三、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近些年来,学校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强了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和设施建设,校园的环境文化建设有了很大的改观。为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学校都进行以学校内部综合改革,并把比较多的精力散到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上来,特别是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给予了高度重视。这都是因为我们已经认识到了学校校园环境文化的创建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的发展有着其独特的潜移默化的、深刻有力的影响作用:
1、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前些年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出现了令人担忧,必须须引起高度重视的严竣问题。
2、营造校园环境文化气息是学校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校园环境文化,它具有特殊而多样化的育人功能。如果说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角,那么学校校园环境文化好比是他们活动的舞台,缺少这个舞台,师生的活动就失去了依托,并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进程和效果。校园环境文化在学校思想教育中表现出以下几种功能:1凝聚功能。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树立群体的共同价值观,通过它的影响力在青年学生中形成一种无形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把青年学生行为系于一个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之上,从而在高雅古富的精神生活中,陶冶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格。2激励功能。不同的校园环境文化会将教育教学活动导向不同的境界和水平,产生不同的育人效果。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必然会出现“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校风,深刻地影响着师生的内心节办,激发着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比起千遍万遍地说教方法,教育效果自然事半功倍。3熏陶功能。学校按照审美的要求去加强对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这对学生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的形成具有无形的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4益智功能。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的智能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一般地说,丰富良好的环境文化因素刺激,可以促进智力发展,还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并以此为中介来促进智能的提高,特别是学习兴趣的提高。3come。
以上功能的发挥中显出,学校校园环境文化是学校积极开展思想教育的极好阵地,必须加强重视和强化建设。
篇2
一、认真组织,广泛进行宣传发动
1、学校召开党政班子会议,认真学习文件精神,把握工作重点,研究制定了学校案例剖析阶段工作安排。
2、召开全体党员干部会议,对对照检查阶段工作进行总结,安排案例剖析阶段工作,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王燕在大会上进行了动员部署。
3、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发动。学校设立宣传专栏、悬挂了标语口号,及时补充完善专题博客内容,各种宣传信息已经达到70条,访问次数达到了17000多次。
二、广泛开展了献计献策活动
在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案例剖析阶段动员会以后,我们又专门组织会议对献计献策活动进行专门发动,讲清开展此项活动的目的,对改进学校工作的重大意义,使广大党员积极投入到献计献策活动中来。为此,我们要求每名党员认真对待献计献活动,不能走过场。
为了使献计献策活动更有实效性,学校党支部对党员献计献策的内容进行了细化,使党员做到心中有数,更有针对性。要求党员围绕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设施设备改善、校园环境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学生管理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为了使党员同志更广泛地提出自己的建议,我们采取了多种形式。一是下发合理化建议反馈表到每个党员,针对学校重点提出建议;二是组织召开座谈会,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研讨,提出有价值的建议;三是校长、副校长和个别党员进行交流,单独听取他们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四是在专题博客上开办建议栏,随时听取党员的意见。
对党员同志通过不同渠道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学校党支部非别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汇报、汇总。
献计献策的内容呈现出以下特点:内容针对性强,对改进学校各个方面的工作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内容全面,涉及到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提出的建议可操作性强。建议起点高,具有前瞻性。建议内容涉及到5个方面,9大项专题。最后学校党支部形成了《献计献策专题报告》。
三、认真开展了专题调研活动
1、确定调研专题内容。学校党支部根据副校级以上领导分工情况,在班子成员认真讨论、深入分析的情况下,党支部和4名副校级以上领导分别确定了调研专题。
2、认真开展调研活动。对党支部的调研工作,主要由党支部书记负责,其他支部委员按照调研专题的细化内容分别开展调研,并随时汇报调研情况,最后听取汇报,安排专人汇总。4名副校级以上领导根据个人调研内容,深入到教师、学生、家长中,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掌握翔实的资料,做好调研记录。
3、认真撰写案例剖析报告。学校党支部书记听取支委成员调研情况报告,进行汇总,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安排专人撰写调研报告。4名副校级以上领导在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思考,认真撰写了案例剖析报告。
四、认真做好学习教育活动的管理工作
1、建立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学习教育管理工作。
篇3
为有效推进全市“红色遵义・多彩校园”特色学校建设项目,了解遵义市中小学校特色建设的现状与问题,明确特色学校建设的基本方向,普及特色学校建设理念和方法。市教育局“红色遵义多彩校园”特色学校建设项目办按计划于2013年3月3日至9日,对遵义市15个县、区(市)特色学校建设第一阶段32所项目学校进行第一轮基线调研工作。调研工作开展前,已对项目学校开展了教师、学生、家长共约2万人的特色学校建设专题问卷调查,完成了信息采集;并于2012年12月17日至19日提前完成了对赤水市、习水县两地的示范性调研。
在调研过程中,专家组首先参观考察项目学校的校园环境、教学设施、文化氛围等,认真听取并记录项目学校校长的特色学校基础工作汇报,并就学校的特色理念、特色资源、特色实践、特色成果等方面,与学校领导班子和骨干教师进行分组访谈、交流和积极讨论。最后,专家组对本次调研收集的学校信息进行汇总,就项目学校的成绩与优势、存在问题和发展建议等向学校进行了反馈和交流,为后续指导特色建设实施奠定有效基础。可以说此次调研工作既摸清了情况,又针对问题进行了实地现场指导和业务培训。
本次调研是项目启动以来开展的首轮全面入校指导,取得了积极有效的实质性效果。倡导“学术引领、方向定位”,为项目学校的特色创建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也标志着遵义全面优质化教育升格迈开第一步。调研期间,县、区(市)教育局(教科局)项目办积极配合,以特色学校发展为契机,以点带面全面促进区县教育发展。项目学校校长及教师,围绕特色学校建设的办学理念积极交流。学校凭借自己办学条件、育人文化和教育理念的不同,其特色创建工作也各有侧重,项目开展之初即已呈现不少亮点元素,为项目后期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通过本次调研,基本了解了项目学校发展情况,就特色学校的理论和操作方法等问题开展了广泛交流,就项目学校特色建设的思路和方向达成了基本共识。此次调研也充分调动了县、区(市)教育局(教科局)和项目学校的积极性,校长与教师们对学校的特色发展满怀信心,纷纷表示将在市教育局特色学校项目办的整体统筹规划下认真、积极配合项目工程的实施与推进!本次基线调研工作结束后,市教育局项目办将结合问卷数据分析报告,形成各项目学校的基线调研报告以及特色发展规划,为下一轮入校实施指导做好筹备工作。同时,项目办也将于后期陆续开展培训、考察、对口指导等阶段性递进工作,继续扎实、有效地推进特色学校项目建设。
本次调研,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客观反映出不少问题,若不解决,将直接影响特色学校建设后续工作的实施成效。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五点:
一是部份县、区(市)教育局、业务部门领导及项目学校对特色学校建设认识不到位。
对为什么要建设特色学校?什么是特色学校?学校特色的本质是什么?如何结合自身本土、优势、实际、历史、资源、成功经验等打造特色?如何发现、传承、挖掘、积淀深厚的文化特质?如何立足现实,选择以文化核心切入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文化个性?如何紧跟时代前进步伐,面向未来,不断丰富、创新自已环境育人、活动育人、励志育人、文化育人,张扬个性,全面提高素质?又如何用学校育人环境励志、感染、引领学生快乐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有用之才?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认真学习特色学校建设的相关理论和借鉴外地成功实践经验。不能把特色学校简单理解为学校特色项目。
二是个别学校认为,缺乏丰富的学校历史就难以挖掘独特的文化理念。
事实上,历史并非唯一的挖掘点,各所学校的条件尽管千差万别,但每所学校都应该辨证地分析自身优势,并把此优势作为创建特色的“生长点”或突破口。
三是特色创建的问题思考止步于校长或领导班子,没有在全校师生乃至家长群体中辐射开来。
特色创建不应只是决策者思考的问题,并不等同于自上而下的行政决策,无论多么优秀的特色理念,如果得不到大多数人的价值认同,就只能止步于想法,而无法付诸于实践。相比之下,自下而上的特色创建方式将更容易形成核心价值观,不仅需要全体教职工的共识,还需要学生、家长的配合与帮助,乃至得到社会的协作与支持。
四是部分学校对专家持有过度的依赖心理,“等专家来支招”、“请专家来提炼”等观念较为常见,违背了“学校主动发展”的项目初衷。
对于学校发展而言,专家指导固然重要,但旨在点拨和引领,光凭借外界力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优质化发展所面临的所有问题。项目学校校长和广大教职工必须清楚认识:特色学校创建一定是遵循自身教育规律并寻求积极主动发展的过程。
五是特色文化内涵未明,却急于外显文化建设。
篇4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中职学校
1保护与传承的现实意义
2014年学校结合县域经济的发展,调整了学校未来发展的思路,把保护和传承彭水县少数民族文化作为学校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让一些即将失传的文化进入校园,把彭水县非物质文化根植于课堂,让我们从未经历少数民族文化熏陶的学生在校园接受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感召,同时把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职学生素质的一部分,形成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氛围。彭水县定位于重庆市生态保护区,发展地方经济重心落在生态旅游这个产业上,如何做好生态旅游,其核心就是把我县少数民族文化做成亮点,在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经济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职业学校正好成为了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基地。
2保护与传承的规划
为了做好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学校成立了专门的团队,对我县少数民族文化进行调研,同时展开了周边相关民族文化的考察与学习。根据调研制定出了我们要保护与传承的内容,同时做好未来发展规划。根据调研报告,我们发现首先要传承与保护是语言,彭水县是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苗语是一门古老语言,唯一遗憾的是这个民族没有文字,语言主要是口口相传,随着汉语不断深入人心,这门古老语言正在失去其阵地,全县会苗语的人数约占这个民族人数不到1%,这1%的比例平均年龄在65岁以上,意味着再过20年,苗语将在我县绝迹。因此我们将苗语列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对象,并对其进行了规划。我们将在全校所有班级把苗语作为必修课,在旅游服装类专业,我们对这门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对整个校园文化进行了整体规划,逐步实施,民族元素将合理的出现在校园的每个角落,不仅有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主题雕塑,还有少数民族文化长廊、民族文化展览馆,同时将一些符号化的民族元素融入校园环境中。通过三到五年的建设,将形成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育人环境。蜡染是苗族文化的重要内容,我们将蜡染的原始技艺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开发出不同类型的产品,将这些产品通过不同的平台推向市场,让这门原始的技艺焕发新的生机。苗族刺绣是苗族的另类文字,它记录了苗族变迁历史,这为我们了解这个民族提供了活生生的教材,将苗绣带入课堂,让同学们在一针一线之中接受苗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剪纸文化在苗族文化中有其特殊意义,剪纸不仅记录了苗族历史,还是苗族对外交流的重要组成,因此我们规划将剪纸作为非遗文化和校园文化相互融合的主打产品。苗族歌舞也是苗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们规划让浅谈少数民族文化在中职学校的传承与保护黄胜利(重庆市彭水职业教育中心)苗歌进入课堂,同时把汉化的苗歌翻译成苗语,变成真正的苗歌,将舞蹈通过精品历史舞台剧形式展现在民众面前。少数民族体育也纳入了我们规划,一是把现代礼仪与传统礼仪结合,开展大课间礼仪操;二是结合我县是少数民族射弩基地县,把射弩作为一项传统民族体育项目深入打造,为我市少数民族体育发挥示范作用;三是开展土家族竹铃球活动,让课余活动丰富多彩。结合我县的民族特色,把少数民族菜系引入烹饪专业,发扬我县特有的饮食文化。
3保护与传承的实施
做好规划,重在实施,学校通过把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项目纳入重庆市示范校建设,其目的就是不遗余力推进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首先学校聘任了一名苗语教师,开始在全校进行苗语教学,不同班级要求层次不一样,未来会进入窗口行业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会苗语,还要学会将汉语翻译成苗语,会用苗语进行歌唱等技能。其他班级要求日常用语和日常交流。同时鼓励其他专业教师学习苗语,培养自己的苗语教师,为苗语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建成的展览馆收集了大量少数民族作品和日常用品,为同学们了解自己民族文化提供了基地,了解到自己民族的历史,这对同学们学习民族文化提供了兴趣的起点。学校根据规划将在未来五年建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示范校。通过将刺绣、蜡染、剪纸、民歌、民舞、体育、菜系等引进课堂,将这些文化纳入必修课程,不仅起到了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学校将通过电商平台、进入景区等方式将学生和产品进行市场化推销,将学习与产业进行对接,学生得到一部分收入,这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与单纯的学习相比,对保护与传承将起到更好的推进作用。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学校通过各种资金渠道来保证各个项目推进与实施。当然这个项目继续推进还要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市场化运作,这样少数民族文化的延续才具有生命力。
4保护与传承的未来
篇5
一、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全面推进道德建设
(一)深入开展师生道德教育
1、以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目标,认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全社会巩固发展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理想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2、以学习宣传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及两会精神为重点,加强学习。利用校园广播、职业教育报、校园局域网等宣传媒体,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学习宣传氛围,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成为推动学院科学发展的动力。
3、扎实推进党员干部理论学习。认真学习《教师法》以及与教育有关的政策法规文件,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政策理论水平。
4、贯彻科学发展,解决突出问题。继续巩固扩大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成果,转变工作作风,凝聚人心,激发干劲。坚持回头看,对查摆出的突出问题集中解决。
(二)积极开展读书育人、文化育人活动
1、以红色经典和传统经典为主要内容,开展以“读一本好书”为主题的读书征文、读者访谈等活动,继续实施“爱心书库工程”。
2、深入开展以“我们的节日”为传统民俗系列活动,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利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民族传统节日,开展富有传统特色、地方特色的系列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
二、深化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提升校园文化水平
1、以构建“文明校园”为目标,切实加强学院管理。在管理工作中,实行民主管理,坚持校务公开;实行人本管理,在工作中理解教师、尊重教师,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良好氛围;实行依法管理,深入开展法律法规的学习活动,使广大师生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努力营造安全、文明、和谐的校园。
2、广泛开展“人文校园、活力校园、和谐校园、绿色校园”教育活动。通过文明班级、文明教研室、文明个人的创建活动,把工作重心放在育人氛围的营造上,把主要精力放在师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上。
3、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以“迎世博、迎亚运”为主题,积极倡导文明言行、文明礼仪之风、读书学习之风、勤俭节约之风。继续开展“爱国歌曲大家唱”活动。
4、搞好“6.26禁毒日”宣传活动和“世界艾滋病预防宣传日”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拒绝诱惑,远离网吧”、“远离赌博,远离不良嗜好”等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教育活动,积极参与反斗争;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社会意识。
5、组织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认真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搞好优秀党员、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德育工作者、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评选表彰工作。在“9.20公民道德宣传日”到来之际,组织广大师生开展“学习道德楷模,践行公民道德”演讲活动,在学院营造道德模范、崇尚道德模范、争当道德模范的浓厚氛围。
6、大力推进社会志愿服务,整合志愿者队伍,切实加强志愿服务宣传力度,大力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逐步建立完善志愿服务活动的体制机制。
7、认真做好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根据自治区、市文明单位创建标准,加强硬软件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加强校园美化、绿化、净化工作,使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再上台阶。
三、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树立教书育人良好形象
1、深入学习实践《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交流活动。开展“立高尚师德,树教育新风”和“爱教育、爱学生、爱自己”主题实践活动,并在教师节将活动引向深入,把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广大教师的自我行动。
2、开展资源节约活动,以实际行动促节能减排。在校园内广泛开展“节约一度电、一张纸、一滴水、一粒粮”活动,在学生中开展勤俭节约教育,使勤俭节约逐步成为师生的行为习惯。
3、引导教师向科研型、双师型教师转型。开展切合学院实际的丰富多彩的教科研活动和教师基本功训练。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学习,不断提高教师整体的教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
4、积极探索创新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方式方法。通过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教师论文比赛等活动,提高教师研究德育工作的积极性。
四、加强行风建设和安全稳定工作,确保校园安定和谐
1、加强学院管理,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治校。实行民主管理,政务、事务、财务公开,积极推行校务公开制度。
2、不断强化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健全学院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积极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
4、发挥校园警务室作用,推行校园安全责任险制度。努力构建平安、文明、健康、和谐校园,确保教育稳定平安。
五、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教育发展氛围
1、充分发挥校内外宣传媒体的导向作用,加大正面宣传力度。
2、加强与教育局文秘科
和党办的沟通和联系,在各大媒体推广、宣传先进典型,充分展现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的良好形象。
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基础性工作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要切实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加大投入力度,确保投入到位,做到有组织、有活动、有队伍、有办公设施。
篇6
【关键词】高校 生态德育 实施途径
【基金项目】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科研项目(思政专项)。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044-02
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问题引起了我党的高度重视,在党的十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到重要的战略地位,首次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之中。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生力军,除了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外,生态道德素质的养成至关重要。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对高校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高校生态德育的必要性
1.生态德育是高校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德育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生态价值观是人与自然价值问题的根本观点,科学的生态价值观是把整个生物圈乃至整个宇宙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认为系统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而人类在追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同时必须做到与和谐共生。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在大学生中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整体主义生态价值观,并逐渐形成适应生态文明的生态世界观、生态人生观和生态价值观对国家和人类的进步非常重要。
2.生态德育是高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举措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进行道德教育,传统德育多是从“人类中心主义”出发,强调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生态德育提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点,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一种突破,也是对传统德育精神的丰富、发展和升华,它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大学生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人才资源和生力军,除了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具备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外,最重要的是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在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阶段,具有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念、具备妥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能力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3.生态德育是高校传播生态文明的有效方式
高校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和学术研究的场所,更是传承、发扬和创造先进文化思想的殿堂,应该以其特有的影响力去感染社会、引领文化、教育大众。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应该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践行生态文明生活和生产方式,并在社会中发挥榜样作用,以点带面传播生态文明,引导大众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全民族的生态文明素养,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上的综合竞争力,逐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
4.生态德育是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识,而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用多种方式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生态德育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生态德育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高校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环保公德意识,同时对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积极推动社会文化向生态文明的变革和演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国内高校生态德育的问题
高校对生态德育的认识不到位,大部分学校多是强调专业教育,没有把生态德育作为大学生必备素质列入培养目标。一些高校重视校园环境和基础硬件设施的建设,却忽视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有的高校在生态道德教育方面流于形式,仅开展一些即兴活动,缺乏目标长远而系统的教育规划。这些不全面生态道德教育,造成学生在生态价值取向的认同上缺乏一致性,反映在学校生态道德教育与社会环境相脱离、与学生心理需求相脱节等方面。
2.高校生态德育课程内容不系统、不规范
当下高校生态道德教育课程的内容十分零散,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生态德育课程大多依托相关专业开展,且多是一些专题教育,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有的公共基础必修课,例如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课等,虽然涉及生态德育的相关内容,但教学形式较为陈旧,多以单向的、独白式的、由教师到学生的简单线性教学过程为主,缺少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加之期末考核形式化,最终使德育退缩到单纯的认知领域,造成高校德育的机械化和概念化,使生态道德教育缺乏应有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导致生态道德知识不能很好地内化为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外化为自己的日常生态行为习惯。
3.高校生态德育教材师资匮乏
在师资方面,承担生态德育教育的大多数是相关专业的教师、辅导员,相关专业教师有自己的研究方向,没有精力专门做生态德育方面的研究和教育工作,而辅导员大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生态环境知识和伦理的培训,对生态道德教育没有深刻的理解,且往往流动性较大。在教材方面,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教材,相关教育内容多在生物、环境工程等学科的教材中有所涉及,且往往侧重于知识层面,并没上升到道德教育层面,不能达到树立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的责任感和义务感的目的。
4.高校生态德育课外实践少支撑
一是高校生态德育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不连贯。高校开设环境保护类选修课,主要以渗透教学的方式向大学生实施生态道德,但均是理论教育,并未根据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学生缺乏生态德育体验,难以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发自内心的去热爱和探索自然。二是高校生态校园文化活动和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并未成为校园主流,没有形成全员参与氛围。目前,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的生态道德教育活动大都由社团、学院自行组织,学校重视程度不高,无法形成校园主流,所以学生参与面相对较小,不能达到高校生态德育的目的。
5.高校生态德育校外途径未建立
高校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课堂教育、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均在校园内进行,相关实践活动没有与外界信息和资源进行合理整合,没有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同实际的生活、社会实践或科学研究相结合,缺乏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方面的实践教育和技能训练,难于让学生在自身发展中切身体会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树立生态文明的责任感,体验生态道德践行者的成就感。
三、国内高校生态德育的实施途径
1.构建生态德育课程体系,纳入德育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培养学生树立良好道德素养的重要任务,生态德育必须首先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优势,采取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方式,构建高效生态德育的课堂模式。一是注意在“两课”教学中增补生态道德教育的相关内容, 将生态伦理教育渗透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中,并在考察中体现。例如在法律基础课中讲解环境保护法的内容和现实意义;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补充生态道德的教育内容;在哲学课中着重讲解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等。二是通过开设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向学生系统地普及生态环境的基础知识,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普遍性,唤起学生的生态责任感,鼓励学生为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作出努力。三是引导其他专业教师主动把生态保护意识渗透到各类专业课的教学中,向学生灌输正面的生态伦理、科技伦理知识,使学生具备正确的生态自然观、生态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2.整合校内外生态实践活动,突出实践育人
除了课堂教育外,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校园文化活动,使大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在体验中加强对生态道德的理解和感悟,进一步认识和认同生态德育的教育内容、产生生态责任感。例如,聘请著名生态学、环境科学专家作相关专题讲座;组织学生观看视频资料、进行实地参观等活动,引导学生对我国现阶段重大环境问题进行关注和学习,提高环境教育的参与性;引导学生组建相关学生社团进行生态文明宣传活动,形成良好的生态校园文化教育氛围,在唤起民众环保意识的同时,让大学生切身感受生态道德教育的意义和责任;利用党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抓住地球日、世界环境日、无烟日等时间节点,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在学生群体中普及生态知识等。
3.建设“绿色大学”,注重潜移默化
从生态系统观的角度来看,一个学校就是一个生态子系统,大学校园是整个社会系统的微型体现,是最容易感染大学生的环境因素之一。建设生态绿色校园,人人关注环境保护、节水节电、关爱他人,形成可以让所有学生都能耳濡目染的外环境,引发其争当“生态人”的热情和干劲,是生态德育最为直观、易于接受的方式。
4.利用科研优势,创建理论支撑
高校在理论的探索方面有着良好的优势,鼓励相关教师进行生态文明等相关问题的研究,或者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科技创新,把理论研究成果以咨询报告或者科技作品的形式反馈于社会,直接推进生态文明进程。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科研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直接体验创造生态文化的过程,切身感受社会对于生态文化的认同程度,促进生态德育观的形成与发展。此外,组织学生开展深入一线农村、厂矿的环境教育调研活动, 在调研报告的形成过程中,让大学生认同生态价值观和践行生态文明行为。
5.联动外部力量,提供补充教育
拓展生态道德教育的维度,充分挖掘环境保护、环境教育与家庭生活、社区活动以及地区发展的相关联系, 努力与家庭、社区等联合开展校外的生态德育实践活动,由一维的学校教育向多维的综合实践演进,形成适宜大学生成长的德育生态链和生态区,使学生在探索自身与自然、社会的平衡中,形成生态道德信念、培养生态道德情感、确立生态道德原则。
参考文献:
[1]王世民,李泊,周磊,李峻峰.论学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江西社会科学,2003,(12):223-225.
[2]王世民,丰平.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刍议[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6(04):125-128.
[3]侯彦杰,张海英.当代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的确立与培育[J].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0,18(02):103-105.
[4]方世南.生态价值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
篇7
关键词:传统文化;校园文化;高职教育;文化素质
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对从业人员的知识、能力、综合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而对以培养适应社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而言,进一步加强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一项艰巨的长期任务。只有将技能知识与人文知识相结合,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中国思想文化史专家张岂之教授在《谈大学生文化素质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中说:什么是素质?素质是指人才在思想上、道德上、心理上、文化上必须具备的条件。思想上的必备条件是:有国家民族观念;道德上的必备条件是:有承担各种义务的自觉性和享受权利的正确态度;心理上的必备条件是:有承受各种困难和挫折的耐力,并有毅力和勇气去加以克服;文化上的必备条件是:有较高的文化基础和较渊博的知识。素质有多种,在各种素质中有一个基本素质,这就是文化素质。而民族优秀文化的学习是文化素质教育中的重要部分。简而言之就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古代思想家的智慧,汲取生活智慧,并且与当代的思维相结合来指导人生,从而成为现今信息时代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在校园里营造一种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更是是凝集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和谐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理性客观地看待世界,继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增强学生心理素质,适应社会的发展。
当今高职院校需要将传统优秀文化遗产作为思想资料,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多样的途径进行潜移默化地熏陶。对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课程设置: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家讲座模式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是侧重高级技能的形成,因此,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以职业文化素质教育为核心,秉承“科技与人文相融、能力与素质同步、学校与职场对接”的理念,采用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家讲座模式,开展职业文化素质课程。
(一)重点开设文化选修课程
高职院校重点开设一些公共选修课程,如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典哲学、中国名著导读、中国历史导读、传统文化与人生智慧、诗词欣赏、艺术欣赏、书法、中国民俗民风等人文类课程。这些课程能浓缩文化艺术之精义,便于学生在较少的课时内基本掌握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和全貌,而且这些课程具有较强的兼容性,适合不同专业的学生选修。
(二)限选与专业有关的文化必修课
例如,法律文秘专业应该围绕法律文秘专业必备的技能素质,开设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古文品读、师爷文化、书法、儒家文化等课程。学生在夯实技能的同时,能够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的精华,使秘书职业技能成为“有根之树”,文化素养这个“根”深,职业技能这棵“树”才能“枝繁叶茂”。
(三)定期举办人文艺术系列讲座
制度化地举办高水平的人文艺术系列讲座非常有必要。如定期请一些名家来学校讲座,或者请一些艺术家现场指导有艺术爱好的学生。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不仅可以开拓师生的视野,让大家在美的享受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而且这些艺术家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散发着知识的魅力,使他们身上具有一种独特的“气场”,这种“气场”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二、拓展校园网络文化的阵地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上的知识容量也越来越丰富,学生利用信息的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成了他们学习的重要工具之一。高职院校要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教育阵地,弘扬传统文化,以构筑传统文化宝库,拓宽知识视野为目标,以尊重学生、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性学习为原则,规范管理校园网络,形成内容丰富多样,氛围自由的网上教育系统,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弘扬传统文化的主人翁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由外在的被动接受转化为内在的主动接受。
(一)构筑网上文化精品库
“读什么决定着想什么”。在内容上要构筑网上文化精品库,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内容,才能对其学习方向进行引导。图书馆是传统的文化传播窗口,而现在,校园网络也渐渐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二者各有优势。图书馆资源与校园网络资源进行科学整合,开发利用网上图书馆,可以建设“名著必读”“名曲欣赏”“理论精华”“史学点滴”“民俗大观”“书画博览”等栏目,真正构筑一个内容丰富、精品汇萃的网上文化宝库,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性的学习平台,拓宽知识视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二)开辟BBS讨论空间
在形式上开辟BBS讨论空间,推动网上文化活动。BBS是学生提供倾诉、展示自我的平台,也是学校教育者了解学生、发现问题、改革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更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起来,开展一些“网上文化沙龙”等交流活动,教师可以以平等身份介入,就传统文化的问题与学生展开讨论,不仅能够更好地推动师生之间的互动学习,而且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给予适当引导。
三、重视教师的言传身教
在一次诗歌朗诵会上,一位教师选择《相信未来》为大家做朗诵示范,等教师满含深情的朗诵结束后,台下学生都被震撼了。诗歌传递的那种对社会的独立思考,对真理的热爱,对生命的热情,对未来的坚信,使每位学生都深受感动。这件事对笔者触动很大,深刻意识到文化是心灵净化的源泉,而弘扬传统文化加强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纵观中国教育历史,从整理《诗经》的大教育家孔子,到以杰出的教育家北大校长为代表那些大学教授,处处可见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言传身教。他们以特有的人格魅力熏染着学生,实现了育人的目标。所以,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教师的肩上一直肩负着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高职院校在强化教师职业技能的教学业务能力之外,也要在教师队伍中常规化地进行传统文化学习交流活动,或定期选派人员外出学习等。通过不同方式加强教师承传传统文化参与意识,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在课堂教育中言传身教,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励和师生间的良性互动,达到“春雨化人”的教学效果。
四、丰富学生的社团活动
高职院校推进文化素质教育,要特别重视实践体验,而不是强硬灌输。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要尽量给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平台,其中学生社团这个平台不能忽视。学生社团能够使大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管理和主动发展,是大学生最容易接受和热爱的校园组织之一,在校园文化发展中最具传播性。所以,在弘扬传统文化、建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力量,以社团活动作为依托,在课外活动、校园生活、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开展传统文化活动,如开展读书活动、诗歌朗诵、才艺表演、国学教育等丰富的文化活动,通过学生个体的主动参与和实践体验。让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吸收传统文化精髓,提高人文素质的同时,促进校园社团文化的和谐发展和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
五、开展学生社会调研活动
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历,认为弘扬传统文化非热情所不能,如果没有对传统文化一份虔心的热爱,弘扬之说就无从谈起。故而,要引导学生开展传统文化社会调研活动,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可以让学生从熟悉的家乡文化做起,以其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对象进行调查,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调研报告。这种社会调研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和热爱,进而增进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而且能够实现技能培养和社会实践的合二为一,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了从“教”到“学”“做”的教育过程。
弘扬璀璨的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具备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大学生,是中国当代各高校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和重大使命。高职院校则要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要求,建立高职教育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和模式,实现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的有机融合,对完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推动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我们要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精粹和要义渗透到专业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管理、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各个层面,使其升华为师生的文化自觉,源自内心的文化追求,通过营造富有人文氛围的校园环境,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形成独树一帜的高职文化素质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高原,《1995年以来我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热点问题综述》,《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9月第14卷第3期。
2.俞步松,《略论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开发与设计———以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第32期。
3.崔芸、林宇健,《基于网络的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研究》,《党史文苑》,2010年8月下半月。
4.曾文斗,《夯实基础着眼创新———浅议“高职生”的文化素质教育》
篇8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就业素质企业期望调查
校园文化是熏陶学生综合素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为了进一步探索构建我国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体系,研究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在校园中碰撞、和合,兼容并包形成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并使之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对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参考价值,我们对接受高职大学生的用人企业开展了企业用人素质因素的调研,按照“高职院校中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的体系构建”课题的内涵,对用人企业最需要、最看重的大学生素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指导校园文化的系统构建,以期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能够更多层次、深层次的融合。
根据课题计划安排,课题组以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为例,对曾较多录用过高职大学毕业生的电力行业企业以及其他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用人企业对高职大学生就业素质因素的期望值,在汇总问卷的基础上,课题组对相关数据及资料作了细致梳理、分类归纳和研究分析,现将调研的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查时间和调查对象
课题组从2011年3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对历年来有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的安徽省17个地市电力公司及县公司、部分发电厂,以及其他一些国有企业、私营或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的班组长、供电所长、中层干部等基层管理人员和中层管理人员约300余人开展了问卷调查。据统计,共收回有效问卷242份,其中有208份为电力行业企业管理人员,34份为其他企业管理人员。因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电力行业所办高职院校,调研的企业大都为电力行业企业,有着校企合作历史久、项目多的优势,对行业内企业的问卷调查的信度、效度均较高。因此,可能更有针对性地体现出电力行业的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要求。
1、用人企业所处区域
被调查管理人员的企业所在地为小城市的134人,中等城市企业的98人,大城市企业的6人,乡镇企业的4人,其他企业的2人。上述数据表明,被调研的用人企业主要所在地是中小城市,并且以小城市居多。
2、用人企业对毕业生学历的要求
被调查人员认为企业再招聘员工需要本科学历的有140人,认为需要专科及以下学历的82人,认为需要本科以上学历的74人。这些数据表明,电力行业企业对毕业生学历的要求日渐增高,用人企业门槛高的气候正在形成。课题组分析,这种现象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因为我国劳动力市场已经初具规模,行业、企业的规模及效益差距增大,目前,电力行业的企业受高校毕业生的追捧,用人企业在用人上普遍存在 “宁高勿低” 的心态,高职大学生在应聘这类企业时“就业难”问题依然会存在。
3、用人企业对毕业生薪酬的观点
对于高职专科学生的薪酬待遇,被调查企业的管理人员172人认为年薪应该在三万以上,42人认为年薪应该在二万至三万之间,6人认为年薪应该在一万至二万之间,2人认为年薪应该在一万以下。上述年薪均不包括奖金和津贴。作为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在一个中小城市,如果月工资在2500元左右(年薪三万),也只能够自己生活。从调查情况看,有部分用人企业的管理人员还是认可“高学历高工资”的劳动力成本标准,而企业的薪酬待遇观和高职学生的期望值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在毕业生择业就业时就会有明显的体现。
二、用人企业对高职大学生就业素质的期望
1、最看重高职学生哪些方面素质
统计显示,用人企业管理人员最看重的毕业生综合素质因素,根据数据高低排列,依次为:责任感与事业心(216人选择该素质)、团队协作精神(198人选择该素质)、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164人选择该素质)、快速适应新的环境或岗位(152人选择该素质)、专业性(126人选择该素质)、人际关系处理(110人选择该素质)、思想政治素质(92人选择该素质)、法制观念与组织纪律性(58人选择该素质)、知识面广(34人选择该素质)。有2人选择了上述以外的“其他”素质。
总体上看,用人企业的管理人员对毕业生的劳动态度还是非常在意的,责任感、事业心、职业道德等,无不与工作态度密切联系。这也要求高职院校,在日常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在一起,“以文化人”,使毕业后进入企业时就能认同企业文化,自然融入到企业中去,充分发挥主人翁作用。
2、最看重高职学生哪些个性素质
从问卷统计数据高低排列,依次为:正直、诚实、可靠(218人选择该素质);主动性(202人选择该素质)、爱学习(156人选择该素质)、能够承受挫折与失败(136人选择该素质)、能够处理应急事件(128人选择该素质)、有社交能力(98人选择该素质);理解、宽容他人(94人选择该素质)。有2人选择上述以外的素质。
几乎所有用人企业管理人员,在问卷里不约而同地选择 “正直、诚实和可靠”为第一个性素质,这充分说明用人企业对做人标准的高度认同。要想做好事,必须先做人,这句最通俗易懂的判断人的标准,仍然具有极大的影响力,而且中外通用。教书育人,高职院校应将其“诚信教育”贯穿于育人的全过程。
3、最看重高职学生哪些能力素质
从问卷统计数据高低排列,依次为:学以致用的能力(194人选择该素质);有判断、分析能力(178人选择该素质);有沟通能力(164人选择);有基本的计算机能力(136人选择);有科学技术素养(98人选择)、有写作能力(88人选择);有阅读能力(36人选择);有数学与逻辑知识(34人选择)。
数据显示,毕业生能够胜任工作是用人企业非常看着的。学以致用、有判断分析力、能够沟通,都是胜任本职岗位的必备条件。用人企业招聘高职毕业生的首要目的就是能够进行生产,毕业生即使有科学技术素养、数学与逻辑知识等,但是不能干活,用人企业也是用不上的,这就是上述几组数据蕴含的道理。
4、最看重高职学生哪些业务素质
用人企业管理人员最看重的毕业生的业务素质,从问卷统计数据高低排列,依次为:解决实际问题和决策能力(200人选择该素质)、适应性和灵活性(182人选择该素质)、团队意识(150人选择该素质)、组织管理能力(128人选择该素质)、工具和技术应用(112人选择该素质)、计划的安排和调整能力(110人选择该素质)、创新、科研能力(84人选择该素质)、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意识(56人选择该素质)、商务活动能力(8人选择该素质)。有2人选择上述以外的素质。可见,大部分用人企业管理人员认为,实际工作能力是毕业生最重要的业务素质。用人企业要求所聘用员工能够独立完成生产任务,不能解决问题,或者干活不动脑筋,这都是用人企业比较忌讳的。
5、对高职学生是否有创业经历的看法
从问卷统计数字高低排列,依次为:“很欢迎,因为体验过创业的艰难,会加倍珍惜眼前的工作机会”(156人选择);“很欢迎,要实现企业的创新,必须要求员工有创业精神”(66人选择);“无所谓,和其他员工没什么两样”(38人选择);“不欢迎”(18人选择)。
上组数据显然已经说明,大部分的用人企业管理人员非常希望毕业生有创业经历。这也容易理解,毕业生有创业经历,能够和用人企业“将心比心”,能够与用人企业换位思考,从而能够在内心更加理解用人企业的严格管理。同时,有创业体验毕业生可能更具备吃苦耐劳的品质。当然,较少数用人企业的管理人员不欢迎有创业经历的毕业生,可能更多的是怕这样的学生不够单纯和专注,好高骛远,不容易管理。
6、认为高职文科学生最重要的知识结构
从问卷统计数据高低排列,依次为:专业知识(198人选择)、计算机应用(174人选择)、生产及物流管理(94人选择)、健康与安全(70人选择)、心理学知识(64人选择)、市场营销(60人选择)、外语(48人选择)、自然科学(44人选择)、财务管理(32 人选择)、其他(8人选择)。
排列数据充分表明,用人企业的管理人员非常重视高职文科生的专业知识和计算机能力。具备专业知识,有一技之长,才能承担相应的工作任务。至于计算机能力就更需要了,现在的工作岗位离不开计算机,这是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必备的基本能力。而文科生也应该掌握企业一定的生产知识,任何企业的各项工作都会与生产有着紧密的关系,只有了解企业的生产,才能在企业的环境中做好各项工作。这里需要我们引起关注的是,在今后建立的校企文化机制中,应当把企业的生产常识也作为文科毕业生的一个教育重点。
7、认为高职理工科学生应强化哪些知识
从问卷统计数据高低排列,依次为专业知识(196人选择)、计算机应用(148人选择)、社会科学知识(102人选择)、心理学知识(90人选择)、健康与安全(70人选择)、市场营销(66人选择)、外语(64人选择)、财务管理(60人选择)、自然科学(34人选择)、其他(8人选择)。
与上组数据比较,不难看出,用人企业管理人员认为不论是文科毕业生还是理工科毕业生,对专业知识和计算机能力的要求均是一样的。任何知识都不能代替业务技能,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是两码事。当然,专业知识对提高业务技能是有作用的,但这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对于工科毕业生更重要的是实际操作的能力,应当把专业知识与企业的生产现场结合起来,在高职院校真正形成“校中厂、厂中校”的教学格局,使高职工科毕业生在学校习得的专业知识在企业生产中能够直接应用。
三、用人企业招聘高职学生时的关注点
1、用人企业最关注的信息
从问卷统计数据高低排列,依次为:专业(220人选择)、毕业生综合素质(176人选择)、学历(140人选择)、学校知名度(72人选择)、招聘成本(10人选择)、学校所在地(2人选择)、其他(2人选择)。
统计资料显示,高职毕业生的专业和综合素质是用人企业的管理人员十分关注的。因为,具备了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高职毕业生来到用人企业,就可以很快进入角色,上手快,能干活,好管理。这样的毕业生哪个单位都喜欢。
2、用人企业最在意的第一印象
从问卷统计数据高低排列,依次为:敬业精神(158人选择)、思想政治素质(100人选择)、综合素质(92人选择)、社会实践经历或工作经验(90人选择)、学习成绩(88人选择)、心理素质(72人选择)、计算机能力(54人选择)、外语水平(6人选择)、其他(6人选择)、学生干部(4人选择)。
是否有“敬业精神”成为用人企业管理人员形成高职毕业生良好第一印象的最重要准则。敬业精神,包括职业道德、综合素质等,都是高职毕业生是否能够胜任工作岗位的十分关键的指标。“敬业精神”其实是衡量一个人品行、品格,以及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企业招聘的新员工如果没有敬业精神,意味着用人企业最大的失败。因为,没有敬业精神的人,可能会影响周围的人,从而慢慢腐蚀用人企业的工作氛围,那是非常可怕的。
3、用人企业最需测试的能力因素
从问卷统计数据高低排列,依次为:专业素养(152人选择);协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122人选择);语言表达能力(104人选择)、应变能力(100人选择)、解决实际问题能力(70人选择)、心理素质(40人选择)、举止(32人选择)、仪表(28人选择)、文字表达能力(26人选择)、创新能力(18人选择)、其他(10人选择)。
“专业素养”、“协作精神”等,是所有用人企业管理人员判断应聘者能否录用的基本条件。用人企业的生产、工作任务是由一个群体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的,每个个体都需要和他人协作,不能很好地与人协作就无法很好地完成生产、工作任务;用人企业的管理人员希望招聘到有专业素养的人才,这样企业对新员工的培养时间就会节省、培训成本降低,新员工能较快上岗、适应工作,这将利于企业的发展。用人企业管理人员在对应聘者考核测试时最关注的项目,应该说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持久性。
四、用人企业对案例学院高职学生的评价
1、用人企业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总体印象
以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高职校园文化的总体印象,统计数据显示,有94人评价“校园环境优美”,78人评价“领导和工作人员接待就业单位热情”,38人评价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好”。但是资料也显示,有14人不认可上面的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的工作与用人企业的期待,仍有差距。
2、对高职毕业生的总体感觉
从问卷统计数据高低排列,依次为:感觉较好(108人选择)、感觉很好(66人选择)、印象较好(18人选择)、印象一般(14人选择)、说不清(14人选择)、印象很好(6人选择)、感觉一般(6人选择)、感觉不太好(2人选择)。
用人企业管理人员对学院毕业生的总体评价还是非常好的。这充分证明学院多年来的办学宗旨、师资力量、学生素质和办学质量都是值得肯定的。
3、与其他院校毕业生的比较
从问卷统计数据高低排列,依次为:有一定优势(80人选择)、各有所长(70人选择)、差不多(48人选择)、有一定差距(30人选择)、有明显差距(2人选择)。
因为被调查的企业以电力行业的企业为主,企业是学院实习、实训基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形成了机制。电力企业的价值观、核心理念、服务精神都被引入校园,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互融合,因此,行业背景高职院校的优势也很明显,培养的毕业生在本行业的企业中有着明显的优势。这从另外一个方面证明,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很大程度上是根据人才的培养目标来确定的,企业文化特别是相关行业的企业文化对学校的校园文化会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4、高职学生适应工作岗位情况
问卷统计数据显示,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还是非常强的。因为,174人选择“较快适应”,30人选择“一般”,28人选择“很快”。“较慢”项没有人选择。这也应该是行业背景高职院校的明显优势。
5、高职学生岗位工作情况
问卷统计数据显示,用人企业对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的总体评价还是非常好的。190人评价学院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86人评价学院毕业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84人评价学院毕业生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服务质量高;44人评价学院的校风艰苦朴素,勤奋好学。这在我们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中也得到了验证,被调查到的毕业生在企业工作几年后基本上均成为了业务骨干,课题组把他们的成长过程专门编辑成册为《成长故事》,展示了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
篇9
[关键词]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学科整合;参与式教学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活动出现全域化、休闲化、多元化、自助化、定制化等特点。“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地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1]。在这种“融合共享”特征明显的旅游模式下,现有旅游从业人员的单一知识储备和简单专业技能已无法适应社会需求。旅游人才类型和培养模式需要以就业为导向,向高知识、高技能、高应用能力方向转化。高校旅游管理是培养旅游行业高素质综合应用型人才的专业,旅游人才培养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践和创新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关键所在。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世界教育分类标准》,其中对应用型人才的定义是:是与普通高校培养的高等学术型、工程型人才相对应的高等职业技术型人才,是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它要求培养出的人才要熟练掌握该行业一线生产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是从事行业一线生产的技术型人才[2]。旅游行业的导游员、饭店服务员、礼仪人员、空乘人员等均属于这类人才。目前我国高校本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培养定位模糊,教法单一,教学资金投入不足,学生专业自信力低,一线服务技能差,学生就业导向不够清晰等。结合时下社会需求,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对人才的培养应以高素质综合型为宗旨,以“学术+应用”“知识+技能”“全国+地方”“行业+专业”为模式,重点通过教学模式的不断实践和创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实现学生从普通“旅游服务员”到高知、高技、高能的综合型“旅游服务人才”的转变。
一教学内容的创新
(一)通过“互联网+”模式,拓宽知识获取渠道,保持教学内容先进性
旅游行业跨界明显、知识容量大、更新速度快,教学中必须跳脱出单纯依托教材的传统知识获取模式,紧跟“互联网”“大数据”,才能保持学科和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前瞻性,才能保持起旺盛的生命力。在信息时代,“‘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3]。教学中以手机等自媒体作为主要的学习工具,一来可关注旅游企业、科研机构、旅游院校等的微信微博公众平台,及时获取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知识。一来可进行“互联网+旅游”“互联网+微平台”“互联网+课程”的学习拓展。如通过“雨课堂”“钉钉”等互联网平台开展师生课堂内外同步学习交互,学习交流更为方便快捷。
(二)紧扣行业发展趋势,突出地域特色,加强地方特色内容教学
大理是全球知名的旅游热区。作为地方高校,大理大学在旅游地域性研究方面独具优势。旅游管理是理论和实践高度结合的学科,所以,在教学中广“接地气”,增加旅游“地方性”的内容极为必要。比如,在“乡村旅游”授课过程中,应紧扣乡村振兴主题,依托大理深厚的历史文化、丰富的少数民族风情、独特的地质资源以及众多的古村镇文化旅游空间资源,吸收借鉴环洱海保护开发的先进经验,借助多样的文旅、农旅休闲模式和案例,通过案例和田野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引发学生对行业政策、发展的关注和思考,提升他们对乡村旅游途径下的乡村振兴的科研兴趣。
(三)多学科融合教学,拓宽学科视域,提升学生的综合修养
旅游学科属于综合性学科,应适当增加不同的学科知识,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比如教学中地理与旅游的融合,能有效地展现旅游资源的“地方性”特征,能帮助学生加强对旅游动机形成、游客空间位移、旅游景观和旅游模式的特色化发展等内容的理解。再则,在“旅游地理学”“人文地理学”课程中,结合大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态势,加入人口、民族、农业、工业、城市、宗教、语言、政治、旅游等地理要素主题,既能增加学生的地学修养,又能引起学生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关注,突出旅游专业的地方性特征。还有,旅游与艺术的融合,在模拟导游等技能型课程中加入民歌、舞蹈等地方文艺专题,在“旅游人类学”课程中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能有效拓展学生知识面,增加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专业技能。
(四)加强旅游行业从业资格准入和技能提升内容教学,提高考证过关率,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
旅游专业的学生可考的国家级从业资格证书有:导游资格证、茶艺师资格证、人力资源师资格证,教师资格证、普通话资格证、会计资格证、秘书资格证等十多种,这些证书是学生就业的“敲门砖”,但是证书的获得对学生实做技能的要求较高。为帮助学生提高这些资格证的过关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加入相关内容,加大实训力度。如利用“旅游语言基础”课程加入语音学的知识,提高学生普通话的语音标准度;利用“茶艺鉴赏”课程加大茶艺实训,提升学生手动能力;利用“导游业务”和“模拟导游”课程,进行导游考证面试模拟,加入应试技巧的内容,同时密切关注每年国家考证的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导游考证过关率;在课内技能实训教学的基础上,利用“专业技能强化训练”课程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再强化,巩固学习成果。
(五)以科研项目为载体,促进科研与教学内容的深度结合
首先,有条件的师生积极申报各种课题,积极参与地方性旅游规划和科研项目。其次,在教学中增加科研的内容,如大理地区,大家都较为关注的大理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大理“六大景区”发展现状、大理导游的生存现状、大理温泉休疗现状、环洱海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苍山和洱海的保护问题、大理旅游线路设计现状、大理古城人民路“摆客”现状、问题和解决对策等,丰富课程内容,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增加学生对旅游业的关注和科研修养。
二改进教学方法
(一)全面践行学生参与式教学,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为避免“灌输式”教学带来的听课疲劳,在遵循常用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应注重教学主体转换下的参与式教学,确保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公平性。参与式教学相对于“灌输式”教学,教学中让所有人能积极主动、全身心投入学习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参与和发展机会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这种方法以学习者为教学的积极成分和中心,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不仅能够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和实践精神[4]。1群体参与群体参与即全员参与。在旅游专业教学中应经常使用,如教师给出论题,学生分组讨论并陈述观点。由于学生的参与能力有差异,在这种分组教学法,很难确保每一位学生都“动”起来。我的做法是:利用手机或自媒体设备,各组学生自行查找内容,组内组间互通信息,避免雷同和抄袭,找到资料后组内各成员均需进行内容的文字或者录音分析。时间允许时,每位组员上台定时进行口语表述;时间不允许时,组内选出分析表达最好者,代表小组上台陈述。多年的教学效果表明,此法“一箭双雕”,既能保证参与的广泛性,又能保证资料查找的准确性和全面性。理论课程可采用此法。如“导游业务”理论授课时,请学生查找导游带团相关案例,学生的积极性高,内容记得牢,很受学生欢迎。2个体参与教学中也要强调学生的个人参与与个性展示。以“旅游学概论”课程为例,教学中加入“每日一闻”播报。在课前布置与课程相关主题,请学生课下查找,课程开始时进行5分钟左右的旅游要闻播报,按学号顺序进行,确保每一位学生的公平参与。此法增强学生对旅游行业的关注度,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和自信力,学生参与和接受度高,教学效果较好。3角色参与以“假如你是我”“今天我为师”等为主题。利用“翻转课堂”,进行师生角色互换,要求学生以教师身份完成一个完整的短时教学过程。此法显示,角色互换是一种“教”与“学”的公平,锻炼学生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教学技巧的同时,也给教师一种提示和参考:尊重学生需求,教学效果必然更高一筹。4视觉参与结合教学内容,适当播放音视频教学资料,通过“视频+记录+评论+感悟+纠正”的方法进行学习。如利用“模拟导游”课程,对学生利用实验课自制的景区导游视频进行观看分析,纠正讲解中的不足;利用“人文地理学”课程,将理论讲授、师生互动教学与人文地理视频教学紧密结合,题材应结合课题广泛而深刻,如人口、语言、文化、环保、战争、地缘、城市、粮农危机以及地方发展等皆可纳入,学生受益匪浅,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以学生参与为主导,积极推行情景模拟教学法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一种创设接近工作真实环境的场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场景中,进行不同工作角色模拟,从而整合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的一种方法[5]。比如在“导游业务”课程中,可经常采用这样的方法:让学生分组创设导游带团情景,准备道具,模拟导游员、游客、旅游服务供应商等等,以情景剧的形式表现导游带团场景。多年教学经验表明此法极受欢迎,尤其是在公选课采用此法,多专业学生协作完成情景模拟,学习过程人人参与,寓教于乐,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既增进了不同专业学生的交流,又展示了旅游专业灵活的教学模式,还能引起学生对旅游从业人员执业环境的关注,此种教学法对于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表演能力、随机应变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心理素质都有较大提升。教学效果极佳。但是,此法多适用于技能型课程的实训环节,而且人数太多效果不一定理想。
(三)群体参与和个体参与结合,采用野外观察学习法,节约教学成本
此法适用于有野外实践环节的课程。如“乡村旅游”,在理论讲授乡村旅游的概念、特点、类型的基础上,利用实训课时带学生到周围乡村旅游形态典型的村落进行田野调查,让学生实地观察乡村旅游发展状态,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角度寻找存在的问题,回校后写成调研报告。比如大理环洱海地区乡村旅游发达,案例典型。学校到调查点,公共交通便捷,费用较低。再如“模拟导游”课程,教学中需要进行景点的实地讲解,可以利用校园环境进行讲解训练,不出校门,方便安全,不产生任何费用。野外观察学习法,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能力都能获得提升,选点合适的话,既能完成课程内容,又节省教学成本。
(四)充分利用现有课外资源,推行实景讲解法,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应用能力此法为“模拟导游”课程专用教学方法,课程具体讲授导游资格证考证景点和景点景区讲解的技能技巧。可充分利用现有课外资源,先以校园环境为一级讲解点进行初讲训练,以小组为单位按单体景观分个人讲解,待讲解成熟,再选择当地内门票费用少,交通便利,自然条件好,文化内涵高,距离较近的代表型景区为二级讲解点进行实训。讲解点不一定选热点旅游区,但必须具备以下特征:景观典型、资源有特色、自然与人文结合、历史悠久、民族特色浓郁、体验度高。大理地区首选大理大学、大理古城、感通寺、南诏德化碑、洱海月湿地公园、白族名镇喜州等。实景讲解,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提升快,是一种较适用的教学方法。
三结语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商务英语,项目化教学模式
前言:近年来,本人通过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深入研究,进一步认识到,要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现代综合职业素质,必须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精神、职业道德、创新能力、专业技能等方面为出发点。为此,我们针对商务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模式几个方面开展了为期一年多的课程教学模式的立项研究,力图构建具有职业化特色的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紧紧围绕教育部高职教育精神,借鉴同类别职业技术院校的相关专业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课程模块的确定依据和课型划分原则以及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认证考试体系(BECT)的先进理念,结合广东经济社会与当地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为目标。通过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创出特色,利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双方的教学实践,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成为教学的规范与标准,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意识、社会意识和跨文化意识进行全方位的系统、连续的指导,便于激励学生持续性地学习和研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以培养现代企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商务人才为目标,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通过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整体知识和能力构成的调查分析,本专业确定了 “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为核心,以培养英语交际能力和实际商务操作能力为主线,对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优化整体结构”的课程体系设计与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1、构建“通识课程+英语语言平台课程+专业模块”的课程结构。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根据 “语言技能+商务知识”的专业设置理念,打造实用型、复合型商务一线人才为主线,形成通识课程、英语语言平台和专业模块的基本构架,并采取必修、限选和任选课程“三课”并列的课程形式,构建综合素质+英语专业+技能的教学课程体系,培养既会做人又会做事的复合型人才。
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调研和培养目标,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和专业能力等方面。 (参见表1 )
2、实现课程体系的合理安排和优化组合
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为核心,培养英语交际能力和商务操作能力为主线,对本专业的课程进行项目化设计,优化整体结构。
3、重视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的分配
按照“因材施教、按需施教、学以致用、讲求实效”的原则,合理构建“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并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理论教学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做到“必需、够用”;实践教学以专业核心能力为基点,由专业理论课支撑和实现,集中时间训练,并针对不同需求,制定合理的培训方案。通过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形成扎实的综合专业技能。
(1)加大实训课程的比例
为了加强理论课同实践课的合理结合, 本专业应设置多层面、全方位贯穿的实践课程体系,设有课内实操、商务单证模拟制作、社会实践(周末或暑假)、毕业综合实训和毕业设计/论文(10周)。实训实践贯穿三年教学过程的始终,实践教学环节突出,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以全国国际商务英语培训认证考试资格证、国际商务单证考试和全国英语等级考试为依托,建立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有效地控制实践环节,加强技能的阶段性培养,根据实训内容和目的的不同,增加不同形式的专业技能实践课程,包括礼仪实训、商务单证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操、岗位综合实习。以期达到各门课程实现项目化教学新模式。
(2)实践教学突出项目化课程教学特色,强调专业技术能力训练
为了突出实践环节,加强技能的阶段性培养,我们根据实训内容和目的的不同,设定了不同形式商务英语类实践项目(参见表2)。
二、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推广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按照商务英语专业新的项目化课程体系,有必要重新编制课程教学大纲、实训大纲和实训指导书,满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需要。为强化技能训练,保证实训课程的效果,建立系统的技能测试模式,并针对各实训项目所规定的重要技能进行测试,有力地推动实训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力争取得良好的效果。改革语言类课程教学方法,重视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开展实践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实践类课程的实用性和实效性,提高学生商务操作能力,实现“会说、会写、能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商务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国际商务背景下,以英语为工具从事商务活动。例如,在语言基础课中强化听说技能的训练,以迅速提高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为突破口,带动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具体做法有:
1、推行以小组活动为依托、以意义交流为中心、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堂活动模式。如设计课前5分钟自由谈,为学生提供语言交流平台,对现实问题和最新信息进行评论和交流,如:有的学生用英文介绍一部新书和体会;就某一观点进行辩论;解释同学间的矛盾;讨论学习计划和方法等。
2、探索开放式的语言教学模式,营造外语学习的良好氛围。如组织“英语角”活动、每年一度的“英语文化节”等系列活动,包括英语口语比赛、戏剧表演、影视配音大赛等活动,让一部分综合外语素质好的学生脱颖而出,多渠道锻炼其创新意识和自我表现能力。
3、大胆推行任务型教学模式。根据教学的主题与目标,提出问题,设计任务,引发思考并要求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和其他资源去探究、调研、讨论,最后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作出汇报(?presentation)。这不但使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而且把社会引向课堂;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查找和收集信息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和表达能力,以及同学间的合作能力。
4、实训课程强调学生“能说会做”,实训手段灵活多样。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专题讲授及研讨法、实践训练法、模拟训练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的使用等。
5、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推广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和教学软件等资源,提高语言教学的视听效果和实践性课程对多种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考试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1、考核标准和考核形式。为了真正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素质,本专业各类课程均制定了符合能力培养的考核标准,并在所有的专业课程中采取了多形式(调研报告、个人演讲、小组汇报、讨论、答辩、口试和笔试等)、分时段、滚动步进式考核方式,考核的主要目的在于对学生在教学过程当中所获得的语言交际能力、专业业务能力与技能进行评估。对不同课程的各种考核相关教师都给出了相应的考核标准,使学生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的放矢,注意配合教师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业务能力和学习能力。一般的专业理论课程考试采用传统的笔试形式,一些专业实操课采用口试或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根据不同课程范型采取了灵活的考核形式。具体方法如下:
(1)理论中心型的公共课—采取笔试、小组讨论和项目设计;
(2)技术中心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和国际商务单证课程—— 采取闭卷考试和实际操作相结合;
(3)训练中心型的专业实践课(如英语语音、英语口语、现场商务口译等)----采取面试的考核形式;
(4)综合知识型的课程(如跨文化交际、艺术欣赏等)----采取知识竞答、口头陈述/汇报的考核形式。
2、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形式
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进一步推行“多证书”,拓宽就业渠道,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如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认证培训考试证书、国际单证员证书、报关员证书、全国公共英语等级(CET四、六级)证书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书的考试。部分课程的考试可以与下列的证书考试相结合, 让获得证书的学生可以免考部分的相关科目。(参见表3 )
实训课程与考证结合,让学生在完成学业取得学历的基础上,可根据自身的爱好和特长灵活选择“技能证”,针对几个相关的核心技能,安排相关的技能证书培训,结合教学和就业需求,设定了多个与商务英语和国际贸易相关的证书,供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合理选择。
四、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素质教育。
1、学生入学后的军训、入学教育和专业教育。
2、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人文素质、科学精神、职业道德和专业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3、通过职业素质教育课内外相结合的培养途径,组织开展文化科技节活动、艺术节活动、文体活动、英语角和沙龙活动、义工社区服务活动。利用假期和业余时间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毕业前进行综合实训、毕业设计/论文。
4、构建英语+商务的课程体系,为培养学生的现代职业综合素质提供保障。
5、实施“三育人”方针和辅导员、班主任制度,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贯彻落实到每一位教职员工的育人工作之中。
6、举办行业人士讲坛,用成功的行业人士为鲜活的榜样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让学生了解行业和企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并从他们身上学到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等精神。
7、实施校园文化育人、校园环境育人工程。
8、实行毕业生多证制,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增加就业法码和信心,为就业和从业做好准备。
结束语: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我们初步建立了商务英语专业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课程架构、评估体系、教学方法、学习策略和学生实践等。通过学习和研究兄弟院校先进的育人理念、以能力为核心的多元化的课程教学体系,结合高职教育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现状,我们构建出具有职业特色的多元化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同时初步建立了“以能力为核心、以评估为手段、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新模式。这些成果将会对对于促进本专业的未来建设与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蔡芸.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方式—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评价[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 4
[2]高翔等.关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的思考[J].外语界.2002.2.
[3]高职高专教育网: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内容体系和教材的特点[J]. 2002. 4
[4] 管新平.试论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教学模块[J]. 四川省民族出版社,1996.10
[5]常改娇.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教程[M].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