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环境建设总结范文

时间:2024-03-11 18:04: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环境建设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园环境建设总结

篇1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后,社会经济的进步与高科技的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学校文化作为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世人的关注,优美宜人的校舍环境、健康进取的精神环境、资源共享的社区环境正在不断形成和发展。校园环境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相关的物质环境,是学校形象的外部显现,它不仅为整个育人过程提供保证,而且以其特有的方式直接参与育人。校园环境是一种文化景观,它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影响着群体的精神面貌和凝聚力,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灵感,启迪智慧,为广大师生的智力生活和精神生活提供丰富的源泉。在当前的校园环境建设中存在着“重形式,轻内涵”的误区,满足了功能,却没有了美感,更缺少新意。因此,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既要关注教学和学习的需要,而且更要关注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需求。

笔者借鉴区内环境示范校取得的成功经验,结合九年一贯制学校环境实际,就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突出环境“育人”实效性进行尝试研究。

二、研究内容

校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两部分。物质环境是静止的环境,指各种可见的、有形的和自然的文化特征,它反映一定群体的精神风貌、审美情趣、价值取向。文化环境是指学校师生在教学或其他活动所形成的精神、传统和作风,是一种流动的环境,是通过陶冶、感染、潜移默化对人起影响作用。

1.研究内容

研究主要集中三部分内容进行尝试:

①通过校园布局、花草树木、人文景观等物质环境,提升对陶冶学生的情操,潜移默化中塑造美好心灵。

②通过宣传橱窗、警示牌、育人目标等精神文化环境,提升师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促进良好学风、教风、校风的形成。

③通过完善规章制度、激励机制等制度文化建设,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创设育人环境的和谐氛围,提升学校环境育人的实效性。

2.理论借鉴

本研究借鉴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理论、中小学教育管理理论、管理心理学理论、组织行为学等理论,优化育人环境,提高教育实效。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教育观察法、访谈法和调查法。以半山区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为研究对象。

四、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即准备阶段:2008年11月至2009年2月为调查分析、组织策划阶段。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汇总学生对校园环境的看法。

第二阶段即实施阶段:2009年3月至2009年6月,在调研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确立存在的问题,建立研究目标,形成研究方案或计划。

第三阶段即汇总阶段:2009年7月至10月,分析汇总资料,剖析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总结提升形成总结性研究报告或相应的论文。

五、问卷调查与分析

结合校园实际,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问卷涉及学生对整体校园环境的态度、改进意见、节约与环保意识及行动等方面。

1.调查结果

(1)校园环境态度与建议贴近实际(见表1)。

(2)绝大多数学生具有节约意识(见表2)。

(3)学生能及时参与公益活动与环保行动(见表3)。

2.整体分析

(1)发展需求与发展差距

校园环境建设应与时俱进,不断赋予新的内涵。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学校校园环境虽然达到规定标准,但不能满足学生发展、审美的需求。我们进行了访谈,倾听他们的意见与建议:

第一,学生设想的校园环境是:干净整洁、空气清新的阳光校园、绿色校园;有健身、娱乐活动场所;让校园每个角落都蕴藏丰富的知识。

第二,需要改善的方面是:种植供观赏的树木、花卉;增加人文景观;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学生诚挚的见地,为校园环境建设的不断深入、校园更加美好打下基础。

(2)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提高教育实效的改进设想

①加强学科教育与校园环境建设的结合、渗透,提高养成教育实效。

②设计教育活动,让学生从中体验、感悟,树立环保意识、发展意识。

③丰富学校人文环境,倡导学生从小事做起,爱护环境设施,遵守法规。

六、改进措施与对策分析

1.积极改造校园环境,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该校是一所半山区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结合校园实际,营造美观的环境氛围,让学校的文化底蕴去教育学生。进入校门映入眼帘的是匠心独具的校训―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在甬道顶端安放奥运雕塑,预示学校勃勃生机。生活区月亮门两侧张贴“改小毛病成大气候”钛金铜字,彰显学校育人目标。操场四周栽上精心挑选的树种:杨树、柳树、松树、槐树、山楂树,一年四季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与校园建设交相辉映。教学区精心构思,巧妙布局名人名言、画像、山水画。橱窗内张贴学生手工作品、先进人物事迹、班级量化评比、校务公开等内容,意在使师生用它来时刻鞭策自己。教室内悬挂各班班训,让学生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健康成长。花坛北侧矗立一面大型电子显示屏,两侧张贴“教师教方法 学生学做人”钛金铜字,体现学校办学理念。此外,显示屏随时插播师生教育教学活动风采、定时校园广播,营造师生身心健康成长氛围。

2.加强环境教育促环保意识提升

学校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环保知识,让“绿色”走进课堂。学生自觉参与拔草、浇水、植树等劳动。在橱窗中展示环保手抄报、漫画、手工艺品。每逢“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等纪念日,学生便向居民发放环保倡议书,并参加清除非法广告、捡拾白色垃圾、“小手拉大手,还城市一片清新”等校内外公益活动。爱护校园内的一草一木,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等使绿色文明、绿色消费蔚然成风。

3.优美雅致、健康情趣的校园环境正发挥其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一,校园环境对学生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作用。在美术教学中,校园环境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教师采用直观教学,带领学生实地观察,识别各种植物、花草,锻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校园环境对学生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提供环境描写的素材,观察植物的生长、四季的变化;为学生学习教学基本篇目、诗词,提供了直观的情境。如《春》《白杨礼赞》《早春》等。

第二,校园环境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需要,创设美观实用、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氛围。在操场四周种植枝叶茂盛的枫树,供师生课间休闲读书时享用。在花坛中种植各种花卉,春夏秋季节都能见到盛开的花朵,给校园增添了勃勃生机。在走廊、教室甬道两侧,张贴名人、名言、山水画。另外,悬挂一些图文并茂的警示牌鞭策学生言行。通过上述做法,既美化了教学环境,又使学生在不经意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和做人的道理。

第三,在人文环境建设中,学校注意校容校貌的管理,在学生中开展养成教育。每天都有“校园小卫士”值周,将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尊师爱校教育等结合起来。对全校学生的礼仪、守纪、言行、卫生及“两操”等方面进行量化、公示。使校园融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有序的人文环境为一体,使校园变成了一本活的教科书。

七、环境育人实效性尝试结果

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对人心理素质的要求也更高。因而,学校在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实施有效激励,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融洽的环境。

学校在寒暑假期之际,充分利用各村家教活动站这一优势,由家教活动站负责管理学生、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组织参观旅游,丰富学生假期生活。学校同样回报社会,无偿培训各大队干部信息技术知识。春季运动会时学校大门向社会开放,吸引了众多村民观看比赛,秩序井然。正是多方的积极配合,学校被评为市级德育先进、体育先进单位及市级百所好家长学校,被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授予“2008年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2009年学校被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为“第四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提名奖”,同年11月被全国妇联、中国教育部等八部委评为“全国示范家长学校”。家庭、学校、社会携手配合,共同创设学生健康成长的育人氛围正全面铺开。

校园环境设计是当前校园规划建设的一个新课题,要在不断探索中进行建设,从而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我们已经步入21世纪,这对校园环境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相信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关心重视下,我们的校园环境建设,对陶冶人、教育人将会起到更大的作用。

八、几点思考

(1)学校环境建设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从教育、安全的观点出发,创建一个既利于教学又富有生机,以促进青少年身心良好发育,融校园、花园、学习乐园为一体的最佳环境。

(2)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在人的性格的形成过程中,环境因素影响很大。校园的环境质量与学生息息相关,并持久地产生直接影响。从实用到艺术,从绿化、美化、知识化到学府化,可以行“无言之教”,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渗透性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今后实践中要努力构建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以此来影响人、熏陶人、感染教育人。

(3)学校后勤管理的真谛是育人,是在潜移默化过程中蕴含着无声的教育。而这些,对学生的成长,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今天,树立先进的后勤管理理念,突出育人功能(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仍是后勤管理的主旋律。

(4)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成为人类的共识,创建绿色学校是时代赋予的使命,需要不断探索与创新,不断发挥自身优势。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委.中小学校园环境管理的暂行规定[Z].教基〔1992〕19号.

[2] 萧宗六.学校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篇2

翁牛特旗学校后勤管理办公室2019年工作按照市后勤办和旗教育局的统一部署,以学校后勤服务为中心、以食堂管理、宿舍管理、基地建设、校园环境建设、保险服务、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为重点,以指导检查和人员培训为措施,不断深化后勤管理改革,不断提升后勤保障服务水平。

一、加强学校食堂管理,认真实施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严守资金安全、食品安全两个底线,丰富学生主副食搭配,进一步完善帯量周食谱制度,合理调整供餐内容,督促学校改善供餐条件,定期开展营养改善计划的监督与检查。2019年7月份迎接了全市食堂财务管理、食品安全、采买购手续、档案管理检查。2017年8月教育局后勤办出台了《关于强化学生食堂财务管理规范大宗食品原料采购行为的指导意见》。2019年8月末举办了学校食堂会计培训班。2019年9月份,迎接了科右前旗专家组代表自治区开展的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督导检查。2019年10月份教育局后勤办和监察室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全旗各校食堂的财务管理、大宗食品采购行为及食品安全进行了全面检查指导。

二、加强宿舍管理,打造宿舍文化,创建整洁舒适的住宿环境。结合均衡发展验收的要求,要求各校规范宿舍管理,从安全、舒适、文化熏陶、家的氛围等方面出发,用寝室文化建设带动学生创造和谐的寝室氛围,锻炼并提升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展示风彩、彰显个性,健康、文明、和谐的寝室,很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春季认真指导各学校开展“菜篮子工程”,推广市后勤办基地建设经验,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建设蔬菜大棚,丰富学生餐桌,为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保驾护航。

四、充分发挥校园环境育人功能。帮助学校做好校园环境建设规划,建设生态校园、文化校园、书香校园、节约型校园,培养学生爱自然、爱生活、爱校园的情感。三月份翁牛特旗人民政府在修紫城路征地过程中,在桥东村苗圃征得两万余株各种树苗,在东门外和东甸子村征得一片李子林,通过紫城社区无偿划拨给教育绿化校园。教育局利用紫城路征地政府无偿划拨树苗的机会,为各校提供树苗10000余株,使各校的美化绿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部分学校改变了学校绿化不足、硬化有余的现状,同时各校在准备迎接均衡发展验收的过程中,加强了校园环境建设,使校园环境和文化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

篇3

调查对象:南通大学主校区和钟秀校区共5个专业 (软件工程、应用物理、统计、国贸、历史师范)共50名同学,其中男25人女25人。

调查方式:通过问卷调查和打分的形式得出数据 调查结果:在通过抽样和剔除无效数据后得到附表 调查项目:共三点,分别为 校区环境 宿舍环境 教室环境

本次调查主要是针对南通大学的校园环境进行的,目的是调查同学们对于校园环境的态度,从而更加理性的分析通大在百年之后需要更加进步和努力的地方,为学校建设出一份力。

一、校区环境

校园绿化是校园环境优化的重要举措之一。因此, 校园绿化不仅要与学生的审美教育相协调, 与校园建筑的园林化、艺术化相协调, 还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协调, 使校园环境真正成为塑造人、影响人的特殊课堂。然而通大在老校区的建设方面还是差强人意。通过在南通大学两个校区的调查和自己的亲身体会发现,同学们对于南通大学主校区的校园环境和钟秀校区的环境评价差距很大,南通大学主校区也叫做新校区各个方面相对于钟秀来说要好很多,同学们自然对其校园环境的评价较高。相反,在钟秀的同学来看自己的校区绿化、河流情况方面就不是很好,所以可以看出校区差异还是很明显的。

但是两个校区都出现了同一个问题,那就是校区内部和周边的湖泊河流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原因可能是同学们的不自觉或是学校对于河水方面没有足够的重视,清洁方面没有做到位,这点在报告中十分有突出性。河水干净与否看似和同学的学习生活没有很大关系,但是河流其实对于校区的美感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学生们可以在河边早读,路过湖泊的时候也能感觉到湖面如镜的美丽,晚上的水波更是能增加校园园林般的意境。所以我建议学校应该组织专门人员和学校里有关专业的学生一起来做个暑期实践,一方面也是让有关专业的学生可以把所学的知识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可以改善自己的校园。另一方面这个改变大大可以提升南通大学的形象,让学生们都知道通大对于学生的关注,传播通大一切为了学生的宗旨。

二、宿舍环境

对于宿舍环境的调查,我也发现了很有意思的现象。同样是两级分化,主校区的同学们大多都认为自己的宿舍条件还可以,对提出的三个问题都没有很不满意的地方。但是身处钟秀的同学们大多都对宿舍的条件和环境表示了不满,尤其是住在普通公寓的大一学生,在十几人一间的宿舍居住,他们比较期待宿舍的变动。而且和钟秀其他的宿舍比较,似乎女生对于宿舍的满意度较高,可能原因是男生宿舍较乱,女生宿舍比较整齐。因为我自身在钟秀和主校区都有一定时间的居住,所以从自己的角度来看钟秀的宿舍墙壁涂抹现象较严重,一楼的采光不是很好。而且垃圾筒的摆放位置,让很多偷懒的同学们直接从窗口扔下垃圾,十分不安全。而从宿舍卫生方面来看,因为钟秀对于学生们的要求没有主校区严,所以很多同学不注意个人用品的摆放,所以看上去会很乱。不过在问卷调查的时候,大多数同学对于自己的宿舍卫生还是满意的,估计是习惯了的原因。在此我建议学校可以在假期中对钟秀的宿舍进行下粉刷,对于坏掉的门窗进行修补。这样同学们住在干净的宿舍中也会自觉地爱护宿舍,这样双赢的结果也是我们都希望看到的。

三、教室环境

篇4

校园文化是学校自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更是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为进一步推动我市校园文化建设深入开展,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以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为基础,以建设优良的教风、学风、校风为重点,以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构建体现传承与创新的校园文化精神为取向,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努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学校个性的校园文化体系,使师生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感染,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二、总体目标

通过3—5年努力,提升我市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水平。推动全市中小学逐步形成彰显个性魅力和办学特点的校园文化体系,校风、教风、学风焕发新的面貌气象,校园文化活动进一步繁荣发展。基本建成基础设施完备、校园环境优美、书香氛围浓郁、文化底蕴厚重、规章制度完善、师生关系融洽、教学质量优异的学校群体。逐步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学校管理文化、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初步彰显教育品牌特色。

三、工作重点

推进校园文化建设重点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行为文化建设等四个方面。

物质文化建设。指校园硬件建设、环境建筑、校园的硬化、绿化、美化及办学条件和文化活动阵地设施等。

制度文化建设。指学校机构设置、规章制度、行为规范、文明公约等。

精神文化建设。指办学指导思想,校风、教风、学风的培养,校训、校歌、校徽等载体设计,学校人际关系等。

行为文化建设。指校园文化活动,包括校园文化团队建设、学校典礼、提升学生人文道德素养的各类文化活动、文化刊物等。

各学校要结合各自实际,进一步挖掘校园文化内涵,拓展校园文化外延,建立起符合各自实际的校园文化体系,凸现一校一品的特色校园文化。

四、建设内容

(一)营造优美校园环境。科学规划校园硬件环境建设,完成学校总体规划、美化校园环境建设,从硬化、绿化、美化入手整治校容校貌,精心设计,让校园的一景一物都起到教育作用。各学校因地制宜,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三化”规划方案,并纳入学校总体规划,打造洁净的校园环境,提升学校的外部形象。

(二)完善校园制度建设。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既是广大师生的行为准则,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各校要根据有关规定和要求完善学校章程、教职工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财务管理、后勤保障管理、安全卫生管理、仪器设备管理、校产管理、图书管理、体育活动管理、校内外活动管理等制度,做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

(三)加强学校精神宣传。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育人目标的高度概括,体现着校园文化的方向和实质,主要突出表现在校风建设、教风建设、学风建设上。

1.校风建设。校风是校魂,校风体现形式上主要表现在校训、校歌、校徽和校旗上。要根据本校的办学传统和特色提炼先进的科学的符合学校实际的办学思想、理念和校训,设计和运用好本校的校徽、校歌、校旗等,让师生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和激励。同时,还可通过建立校史陈列室、荣誉室,举办校史展览、校庆活动等,增强师生对校史、校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建设具有特色的校风。

2.教风建设。抓好教风建设,在教师中树立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的教风。

3.学风建设。注意学风养成教育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加强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和训练。培养学生勤学好问、严谨治学、尊师重教、遵纪守法、举止文明等良好学风。

各校应将本校的校风、教风、学风予以最精炼的归纳,彰显在醒目位置,并不断向学生解读其内涵,激励学生努力实践。

(四)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各校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求真、求知、求乐。

1.积极开展主题活动。各校要从实际出发,利用“五四”、“六一”、“七一”、“十一”等重大节庆日,“九一八”、“一二九”等重要纪念日,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开展重温“五讲四美三热爱”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开展“红歌大家唱”活动,组织学生学唱百首爱国主义歌曲,组织歌唱比赛;要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队会、团会,举行各种庆祝、纪念活动和必要的仪式,引导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素养。

2.创新活动载体。各校要结合实际创设活动载体,积极开展学生阅读、书法、文艺、体育等各种健康有益的课外文化活动,举办各种知识竞赛、演讲会、书画比赛、文艺汇演、体育竞赛等,活跃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陶冶情操。

3.创建校园文化活动阵地。各校要因地制宜创办好校园文化刊物,建设好校园网络,通过多种途径为师生提供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感染和熏陶,提升学校文化品位。鼓励组建校园文化团队,培养优秀校园文化建设骨干力量。适时开展优秀校园文化活动阵地评选。

4.充分发挥本土文化育人的功能。要结合实际,深入挖掘本地人文、历史、乡土、地理等资源,为校园文化建设充实内容,开拓空间。

五、加强领导

(一)认真部署。各校要围绕各自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和特色,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制定并报送校园文化建设规划,采取多种形式,部署落实。

(二)突出特色。各校要努力打造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品牌,要在全面开展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找准能体现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主题,如:书香校园、绿色校园、书法校园、艺术校园、科技校园等。

篇5

人的性格的形成,先天遗传占有较小比例,大部分是靠后天习得。班级同学每天的行为表现会在不知不觉中相互产生影响,特别是优良意志品质的陶冶。调查发现:约45%的学生会在有心事时找同学倾诉,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学会找信得过的同学倾诉,这不仅有益与我们心理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助于同学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和维持。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

1、校方应从四个方面着手加强小学生校园文化建设

校方在小学生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在中国学校是由学校建立并实施日常的管理,要想全面细致的搞好小学生的校园文化,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校方必须积极努力,落实到日常行动中去。

1.1完善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构造美丽校园文化氛围。美好校园文化的建设离不开校园基础设施和物质环境的建造,只有美好、舒适的校园环境更能让学生有“家”的温馨感觉,校园文化建设才更能得到学生的重视和支持,才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教室里、走廊上,悬挂学生的优秀作品,可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张贴有关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等的格言警句,可促进学生树立道德及责任意识。

1.2继续改进和完善校园各项规章制度

在思想道德建设上,我们要以不带有约束性的正面引导为主要手段,但还要制定各种制度来规范学生行为。首先,《小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生学籍管理规定》这样的基础规范要紧跟实际进行动态修订,其次,要制定更加详细和实际操作性更强的标准,促使学生行为主动化和自律化。并且要不断对这些制度进行反思,及时的修订完善,让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有效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2、学生自身和教师应做的努力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要想全面深入地建设小学生校园文化必须要充分发挥小学生自身的能动作用,同时班级的干部要发挥带头模范作用。

2.1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创造良好物质环境。良好的精神面貌离不开清洁舒适的自然环境,在舒心的环境中,小学生的精力会更加充沛,行为也会更加积极主动,从而促进良好校园文化的建设。因此,应提高学生自己的主人翁意识,努力营造干净、舒适的校园环境。

2.2充分发挥学生楷模带头作用

学生楷模映射出良好的校园文化和校园价值观,他们为其他学生提供可资借鉴的成功范本,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同时,他们也是学生与学校情感沟通的中介桥梁,从而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找到行动的抓手,规范自我言行,强化自身价值观,体现良好的学校精神风貌。

2.3努力发挥教师的作用

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教师担负着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合格人才的繁重任务,教师在学生面前的言行均会影响小学生行为价值观的确立,因此,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

2.4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

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有效将教育与实践活动结合为一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真善美,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从而能更好地自我成长。要注意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的丰富性和创新性,要能满足不同特点学生各方面发展的需求。

3.结语

篇6

[关键词]高师升格转型 院校 校园文化 建构

近年来,全国有近70所师范专科院校直接或与其他院校合并升格转型为多科性、综合性本科院校,占全部升格院校的近1/2。升格转型后的本科院校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模、培养方式等方面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如何在林林总总的高校丛林中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如何有特色地发展自己,是新建高师升格转型院校首先面临的问题。对新建高师升格转型院校来说,顺应时代潮流,发挥后发优势,办出与其他院校不同的特色,进行科学定位,研究制定中长期的发展战略规划,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大学作为一种社会专门组织,它有自己的专门文化,并且都各具特色和个性,世界上的大学不计其数,但风格各不相同,中国的高校也有数千所,但也找不到完全雷同的,这是大学文化的个性化使然。华中科技大学涂又光先生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泡菜理论”,即泡菜水的味道决定了泡出来的萝卜、白菜的味道。由此可见,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之重要。

一、新建高师升格转型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误区

一是有的高校只注重外显文化的建设,忽视了精神文化建设,然而物质文化建设毕竟只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而已,而精神的建设才是真正的戴在校园文化上的璀璨钻石。脱离了精神文化建设的物质文化建设,只能是一道华而不实、魅而失真的苍白风景。二是内涵不深,精神文化提升较慢,特色不鲜明。校园文化活动表现为低层次重复,不少活动流于形式,虎头蛇尾,注重声势,忽视实际效果。三是方向偏离,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次上,并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极大地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这实质上是对校园文化没有全面、正确认识的表现。

二、新建高师升格转型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只注重物质文化建设,要在物质文化建设中突出精神文化意义,不能仅仅把校园文化建设当作高校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手段,而要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完成高校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切实建设好,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高校发展的总体规划,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

1.以培育“校魂”为目标,提升大学校园文化品味

校园文化的凝聚力即学校精神,也称校魂。它的形成需要长期的历史积累,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是一个由外到内、由浅至深的发展过程。它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核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一旦良好的学校精神形成,它将构成一股巨大的推动力。高校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学校精神的培育作为长远目标,注重把学校精神的培育与指导具体的实践相结合,在正确价值取向的导引下,充分发挥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带头作用和校园典范的榜样作用,使其对校园文化建设真正起到凝聚作用,对建设特色学校起到促进作用,对培养全面发展人才起到塑造作用。

转贴于

2.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加大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

建设高品位的校园环境。当今,环境对人们心理的影响已经被愈来愈多的人们所认识,校园景观的建设应在文化内涵上高于其它地方的景观,应该具有育人作用。校园环境对师生员工特别是学生的心境、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影响甚至改变他们的意志,使他们从审美情趣的熏陶中享受一种聚合力量,激发集体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因此,应注重从校园文化的层面去设计校园环境建设的思路,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条件,继承传统,勇于创新,形成特色,提高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水平,从环境育人的目标导向去加大校园环境建设的力度。

3.要加强制度建设,形成完善的制度文化

加强制度建设是一项根本性的建设,是实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不可或缺的必要环节,也是实现文化管理的重要基础。校规校纪既是学校各种活动正常运行的保障,又是约束师生员工行为的契约,是校园制度文化的体现,它具有一种同化力和促进力,使师生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熏陶,引导师生积极进取、自强自律、遵章行事,不浮躁,不失约。因此,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校规校纪,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之一。

4.深化网络文化教育,拓展校园文化空间

大学校园网络的日益普及,对高校师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同时,由此形成的网络文化对传统校园文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对师生尤其是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精神世界正以其神奇的力量加速改变着。一是建立优秀的校园网站,占据网上文化阵地。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开放性、适时性等特点,对学生进行释疑解惑,使网络真正融入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二是齐抓共建。充分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对社会大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实行“拿来主义”,积极争取广大作家、艺术家、科学家、英雄劳模等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积极争取社会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投资,广泛建立青年教师和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进而形成一个社会各方面通力协作、齐抓共建校园文化的大系统,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向纵深方向发展,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5.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营造热烈的学术文化氛围

新建高师升格转型院校要为教师,特别是高素质、高层次的教师,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创造理论创新、教育创新、教学创新的学术氛围,为教师充分发挥和发展专业特长,实现人生价值提供空间和舞台。新建高师升格转型院校应成为优秀师资的“栖息地”,同时又是优秀师资的“创业园”和“竞技场”。

总之,建设现代新型的校园文化,要坚持创新的观点,以全新的观念、方法去创建新型一流的校园文化。新建高师升格转型院校一定要立足自身实际,在不断总结、探索、提炼的基础上,努力推进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整合与创新,积极培育具有时代特色的富有个性特色的大学文化。为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最终实现校园文化的文化育人、教研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全面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许丽英.新建高校先进性校园文化建设[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6):135-137.

篇7

关键词:高教人才;环境景观;必要;自发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7-0079-02

校园环境设计中的开发环境、交互空间是一种“智能”设计。如何促使大学环境中产生适当的沟通,自觉进行各种交流,维持健康关系群的发展,从而便于一般科学、建筑、智能化等,结构合理的校园景观元素的汲取,鼓励学生发展成为复合型高教人才显得特别重要。因此,笔者主要对高教人才需要的具体行为进行观察,以便研究满足高教人才交流的校园景观的构建。

丹麦建筑师杨・盖尔归纳总结了人们在户外活动的几种类型,包括社会活动、自发活动和必要活动,不同社会活动类型需要不同的自然环境景观与之匹配。如要进行必要活动,校园环境的构建基本上需要考虑景观的认知功能。认知活动是在人文环境中找到地址并在活动之前了解位置、空间要求和分辨能力。功能使用则指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来临,高教人才的日常生活行为会变得集中化和智能化。

鉴于此种类型的活动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都有可能随时发生,参与者不会有太多余的选择,因此,在用户与环境最密切相关时环境的影响最大。因此,满足高教人才需要进行的景观和环境构建的心理需求,可以提升高教人才工作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

(一)教学环境

我们不是在这里谈论直接空间研究,即所谓的教学和学习环境,而是着眼于更大的空间范围,通过直接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以外的空间建设,提供一个有利的、包围教学建筑的、周围的所有空间,这种空间为教学和科研建筑内部设施的运用提供较好的环境。这些场所必须符合建筑教育照明和适当通风量的要求,应该是开放、明亮和安静的。靠近教学楼的外墙不应该种植高耸的树木和茂密的遮挡阳光的灌木丛,使得室内空间不至于变得黑暗、有阴影,因为那样会影响通风和教育环境、建筑照明。在教学空间里需要创造一个和平的气氛,最好是设计成分布区,且也不能建立体育场馆。在教学领域,可以有重点地安排1―2个景观,增加人们的活动空间。这种景观是必要的校园景观,也是校园重要的活动场地。校园中心的特点最好反映出校园环境清晰、有效、快速的一面,也是他人识别这一区域的景观特征的依据。

(二)交通环境

交通空间的主要作用是引导行人和车辆的方向,它从建筑物丛立的空间中穿过,又划分出许多不同的空间。交通空间包括人、车辆以及人和车辆混合的几种空间,空间的宽度应该符合人、车的宽度,并用绿化和园林设施协助划分区域,尤其是停车场的设置。穿行交通空间是动态的、嘈杂的空间形式,应想办法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对邻近建筑物或区域的干扰。运动空间应该是开放的,使人们可以在看到周围的风景,特别是在空间交通时应该不会被遮挡视野,这样也可以防止交通事故。

林荫道是交通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林荫道是由阔叶树均匀分布在道路两旁而构成,阔叶树的组合构成了交通的一个空间,起到分割交通空间、遮挡风雨阳光、防止噪音污染等作用。如果马路较长,则可以变换阔叶树的种类或者设置一些节点和标志,以避免人们对这些景观的视觉厌烦。根据一些老师和同学具有走小道的习惯,可以在较大的草坪中设置交错贯穿的小路。明确的路径辨识对人们选择路线有指示作用,在一些交通点安置方向指示牌可以帮助人们识别方位,在景观设计中应该被运用。

(三)体育运动环境

体育运动环境是一个体育锻炼、体育比赛、体育教学等的空间,各类体育场馆面积和体积必须遵守相关规定。鉴于运动空间在使用时会产生噪音,相关部门应对其及周围环境进行合理的布局,以排除噪声对相邻空间的污染。在空间周围的每一个角落必须适当种植不同种类的植物作为缓冲区,既可作为隔热领域,又可以在遮荫方面发挥作用,让运动的人们可以在其中休息,并且还可以提供一个观众的休息区,促使更多想进行体育锻炼的学生报名参加。

(四)学生宿舍环境

现在的学生宿舍空间越来越倾向于向学生公寓转化,这样可以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可以安排学生公寓在校园的主要学习区域的,根据当地气候、朝阳、安全等,建设配套的学习、饮食、运动区域。通常,将教学领域、学生生活区和体育锻炼区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布局,这样三点之间的距离最短,可以提高使用效率。还应该为生活宿舍区域提供必要的设施。学校的专门部门应负责宿舍周围的商业摊位的管理,尽量不破坏环境和卫生状况,还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自发的行为和必要的行为是不同的,只有人们愿意参与,且时间、地点允许的情况下才可以发生。大学校园环境规划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了校园环境的活力。沟通和组织是社会接触的基础,可以促进高教人才之间的交流,促进学术交流发挥积极作用。新规划的校园更注重随机性和偶发性,如散步、晒太阳、聊天、停下来观望等。因此,提供不同性质的环境空间,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各种需求。

如果着眼于整个校园的环境建设,可以将校园细分为不同种类、大小各异的空间。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所有的空间很完美的布置在校园中。这就需要空间之间的差异来确定空间水平的重要性,可以分为第一、第二、第三空间,在尺度、形状、性质等方面,利用不同的处理方式营造出不同的空间类型,以便支持不同的行为,利用技术使空间布局形成空间序列。

(一)三级空间

校园中最简单的“交流”,我们指的是少数几个人的对话,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偶然对话。他们有可能是事先约定,也有可能是偶然遇到,从一般的礼节上的问候到就某些话题进行讨论,如果能提供合适的微环境,就会产生交往空间的需求。然而,这可能是发生在任何时间和个别谈话的地方,不需要太多的空间,也不需要特定的空间。因此,我们需要在校园内设置与教师可以随意见到的环境,如道路、水池旁、树荫下、大厅、走廊内的小环境,安排适当的适于交流的环境,建立一种教师和学生随处可以遇见并沟通和交流的环境,这个精心装饰的功能景观区是开始我们通信的地方,是微观的空间尺度。24米是芦原义信先生认定的室外空间的基本单元尺度,并依据人文知识对其进行了严密的论证。24米的空间校园微控制措施,可以有效地安排施工场地,绿化、小品、铺装等,创建个性化的遇见和接触空间。

(二)二级空间

小庭院、住宅小区绿化、建设有一定的景观特征绿色空间等都属于二级空间,即所谓的中等规模的空间。英国芒福汀在《城市设计:绿色尺度》书中,提出了70×70米和100×70米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宜人的尺度,空间的感觉较为符合人性的要求。校园空间根据大小可以建立满足使用功能的景观片段,校园环境景观应该关注空间的后续发展。校园环境中通常是有规律的构造二级空间,各功能区的核心功能空间是相对独立的,用户是相对规定的,持久性和连续性较强。因为,按照行为需求空间多层次性,我们要区分不同级别的空间,通过景观元素来满足所有人的不同需求。

(三)一级空间

广场空间,主轴线空间或重要的历史空间是校园的一级空间。环境空间应该具有特殊的可识别性,一般是重要的礼仪活动使用的空间,应该给人开放、活泼和令人兴奋的感觉。一般300米的区域规模的控制较合适。300×300米是合适的步行者之间的幸福距离。亚力山大建议节点模式语言的距离为300码(275米),中国古代的风水中也说“百尺为形,千尺为势”(1 000英尺约为230―350米),与国外说法相契合。因此,300米可以用来未用一个标准单位控制空间大小,易于学生和教师的幸福感。在处理空间的层次上,很多规划设计强调了空气流通,而忽略了环境控制中的人,造成了人的尺度空间的浪费。所以,我们在开放空间这个水平上更强调环境和人类的相互作用。

行为心理学和大学校园环境设计理论应充分结合,根据校园景观空间不同的安排和功能,分析高教人才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教师和学生在校园环境中行为与心理的需求,以及校园环境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要求的满足程度。基于上述现象,笔者提出了满足高教人才行为心理需求的大学校园环境的设计模式,希望它能满足高教人才的心理需求,并建立一个促进高教人才间的交流顺畅和具有情感归属可意象校园环境。除此之外,良好的校园景观环境可以满足合理的行为需求,同时也会避免不良行为的发生。在这种方式中,一种人性化的、安全的校园环境将产生。

参考文献:

[1] 伍鹏.浅谈校园景观建筑对心理健康教育作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6).

[2] 王德广.美国大学校园文化特点及其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三峡大学学报,2003,(5-6).

篇8

关键词:大学校园;生态;景观;花果山

1.项目概况

大连理工大学1949年建校,东部校区位于大连市沙河口区与甘井子区交界的凌水镇内,占地面积为211.4万m2,建筑面积136.6万m2。周围高校众多,北侧紧邻大连软件园,南侧为大连海事大学,西侧为自然山体,东侧为居住用地。

位于大连理工大学校园中部花果山的山上礼堂,建于20世纪70年代,是大连理工大学举办校园大型文化艺术活动的重要公共建筑。礼堂正门前山体绿地非常受学校师生以及教职工们欢迎,常用于集散、健身、休憩等活动,使用频率很高。随着时间推移,目前场地内可活动区域十分局促,功能单一,服务设施亦年久失修,陈旧落后。场地内绿地仅植有大量黑松、刺槐等,种植层次不足,缺少季相变化,植被维护欠佳。该场地越来越不能满足大连理工大学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对校园景观环境的要求,亟待重新改造景观,拓展多样性使用功能,诠释校园文化精神和历史文脉,提升高校校园生态环境的格调与质量。

2.生态建设原则

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高等教育体制和理论的重大变革,我国大学校园建设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规模、高速发展时期。在大学校园景观中包含了丰富的生态内涵,因此,应用生态学原理分析大学校园景观,具有必然性。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致力于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社会经济文化政策可持续发展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具体到高校的层面上,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建设“生态校园”。“生态校园景观”是“生态文明”在高校环境下的基本体现,是顺应国家政策形势,符合生态文明发展的需求,必将成为高校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发展趋势。

3.规划思路

3.1功能设置

以校园环境为载体,弘扬“求实创新”的校风,并将这些精神融合于校园环境之中。将花果山景观分为校园主人口广场、晨读区、中心广场区、植物观赏区、综合功能区。

3.2节点设计

(1)入口广场。人口设计以开放性“同心圆”广场为主体空间,周围绿化根据地形采取台地种植,使景观在统一中求变化,并设计了文化墙进行点题,以期引导学生做人、做学问和鼓励学生勇攀科学高峰等方面寻找创作思路。(2)晨读区。位于绿地北面居中位置,形状呈现一个椭圆形,表面铺有透水铺装,该区中心位置设有长廊和方亭,两边均有立体树池,树池两旁有石凳、石桌,布局呈现规则式。植物上种植了桂花、樱花、银杏、红枫、迎春、含笑等,目的是为了在春、夏、秋、冬四季有景可观。(3)中心广场区。位于花果山中心位置,由3个不规则圆形铺地组成,表面铺有彩色透水砖。广场中心设计了环形喷泉,周围设计了立体花坛及环形花架;周围设计了立体树池座凳,方便同学们一边观赏喷泉,一边休息。两侧伸出平台放置花钵,雀跃的水声、芬芳的花朵,迎接四方友人,体现了师生热情好客欢迎四方友人来此学习交流。(4)植物观赏区。该区域分为竹林、水杉林、樱花林、银杏林等。该区突出校园生态环境的满目苍翠、鲜花盛开,以宜人的植物景观来消除学子们的各种压力。(5)综合功能区。东侧绿地构图以大小不同弧形交错,局部运用次轴线衍生出的斜线元素,它们共同组成有开放式的铺装场地、大线条的植栽和开敞的草坪,可以在场地上休息、纳凉、观景。作为一个多功能区域,与开敞的集散广场形成鲜明对比,更显得设计精细、疏密有致、空间丰富。

3.3种植设计

在保留原有物种的情况下,依据园林植物学和生态学的原理,科学合理地创造出多层次、多色彩、全方位、生态型、园林式的校园环境景观。乔、灌、草科学合理的复层搭配,创造出相适应的植物群落,同时植物季相变化明显,呈现出宜人的生态景观。

本方案坚持以树木造景为主,尽可能地提高绿地率,建设绿色大学校园。本基地选用的落叶乔木包括国槐、梓树、臭椿、白蜡等;彩叶树种有紫叶桃、红叶李、金叶接骨木、花叶锦等;秋色叶植物有银杏、红瑞木、元宝枫等;地被植物包括鸢尾、紫花地丁、白三叶、蒲公英等,这些地被植物具有选择适应力强、观赏性高、粗放管理等优点,可作为草坪的替代植物美化校园景观。

篇9

关键词:VI;校园文化;企业识别

VI是英文Visual Identity的首字母缩写,即企业视觉识别设计,也称为视觉识别系统。是将CI(Corporate Identity)即企业识别系统的非可视内容转化为静态的视觉识别符号。校园VI则是VI在学校发展中的实际运用,校园VI设计一共包括两个部分,第一是基础部分,其包括了校徽(院徽)、校名(院名)、学校中英文标准字、专用标准色、学校象征图形和吉祥物等,第二是应用部分,其包括了日常办公用品如名片、信封、信笺、纸杯、档案袋、文件袋等,工作服装、校园环境与教室内部环境、公共礼品类、校园视觉指示系统、网络媒体系统等。校园VI是对学校整体形象中的所有视觉要素,进行统一地设计和规划,在对内对外宣传的时侯,必须严格要求按照统一的规范去执行,不得出现使用中增添与遗漏,做到从始至终的视觉统一,给所有受众留下统一的形象,提升学校的品牌竞争力。

高职是高等职业学校的简称。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以大学专科教育为主的普通高等院校。专科教育主要有两种形式:高职(高等职业学校)、高专(高等专科学校)即普通高等学校里就读专科专业的学生。高等职业学校是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高校,招生对象是普通高中毕业生和具有与高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为三年及以上。高等职业教育目前主要是在专科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目前的高职院校基本都从中专技校等“升格”、“合并”、“改办”而来,在一定程度上缺乏高校管理的经验,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层次上还有待提高,自合并或者升格之后的高职院校,必须得重新对学院定位,重新为学院做顶层设计,这样才能促进学院的发展,所以校园VI的导入便成了高职院校的首要工作。本文是为支撑四川省教育厅的青年基金项目,所以在作文之前,我们项目组就已经做了就近的几所高职院校的调研,总结调研结果如下:1)走访的包括本院的4所高职院校中,4所学院都成功引入了VI系统,其中有部分还成功引入了CI系统,这足以看出高校对VI系统的高度认识;2)在VI的执行情况上面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学院对院徽的不规范使用,造成视觉不统一,其中一个院校在使用院徽时,作为办公事务用品的纸杯和信封上面的院徽竟然存在色彩的不统一,这并不是印刷中的误差,而是错误的运用。另外就是学院领导对VI的认识不够统一,有领导错误的认为,做个院徽做个指示牌,这仅仅就是一个广告的形式,在这里我想纠正的是,广告也只属于VI的一小部分,VI是一套完整的系统,是学院文化的一个视觉体现,并不是单纯地广告而已。3)VI导入之后的成效参半,部分学院凭借成功的VI系统完成了学院形象化、品牌化的概念,使学院在众多职业院校中脱颖而出,树立自己的优势。当然在走访的院校中也有目前还未出成效的案例,经过走访调研,我们得出原因是因为学院在使用和宣传方面做得不够充分,学院在引入VI之后就没有再去严格执行,没有统一各个系部的形象宣传,造成了每个系部都采用自己惯有的风格去设计自己形象系统,在外界宣传上面达不到宏观的统一,相对就缺乏了竞争力。

和谐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也是当今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VI系统,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起着重要作用。创造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和氛围,将校园的整体视觉形象通过艺术设计的手段进行传播,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与审美境界,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彰显其影响力和独特魅力。作为和谐社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当前,我国教育正处于构建和谐社会大背景下的快速发展时期,在这样一个大发展、竞争激烈的机遇期、关键期,实现校园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有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和氛围。VI系统可以营造一个和谐、高雅、怡人的生态育人环境,为学校校园文化环境的创建奠定坚实的基础。当前高职院校校园的改革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高职院校校园的文化建设也被赋予了重要地位。发达国家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利用VI系统特有的视觉效应全力打造校园品牌,宣传校园文化,提升校园在社会的响应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我国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运用较多的是以书本文字主,完全没有用VI视觉传达系统来创造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和氛围,将校园的整体视觉形象通过艺术设计的手段进行传播,也从未尝试过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与审美境界,来达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所以我们必须改正这种观念,在校园文化建设这条道路上我们任重而道远。

本文将支撑四川省教育厅青年基金科研项目,以下是项目简介。项目名称:《校园文化建设中VI的设计及应用》;项目研究主要目标: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通过VI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树立学校品牌形象,扩大社会知名度,构建和谐校园,提升师生荣誉感;项目研究主要内容:本项目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研究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生存与发展中的作用;第二部分主要研究校园文化建设中VI的设计与应用的必要性;第三部分研究内容是校园VI设计的具体内容;第四部分研究内容是VI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际应用。项目负责人:漆波、项目组成员:郭鹏、许国梁、钱俊、吴杉。

参考文献

[1] 汪国晔.《SIS学校策划与设计:打造教育品牌的终极策略》,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篇10

关键词:校区建设 景观设计 植物配置 绿化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校园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参加集体活动的重要场所。一个健康优美的校园能够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和教师缓解压力、增益身心还可以起到启迪思维、激发灵感与热情、陶冶情操的作用。创建和营造富有传统文化底蕴、尊重地域环境以及师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景观环境,避免千校一面的单调乏味局面,是新时期学校校园规划设计面临的重要课题。天桃实验学校景观项目位于南宁市兴宁区三塘镇九曲湾新城嘉和城内,项目距市中心20km,是嘉和城内配套的义务教育学校。天桃实验学校在整个地块玫瑰庄园风格下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写一曲爱丁堡风笛之歌。该项目地块道路两侧存在旧民居,地块东部与北部有河流绕过,风景独特,小区干道穿梭其中,交通便利,环境优良。

1. 校园景观结构的构成

1.1多样的自然景观

多样的自然景观是指校区的建设必须考虑当地的自然风貌特征,如草木植被、水流湖泊、地形地貌等。这些构成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校园景观的设计效果,同时,也孕育校园环境自身的特色。自然界所提供的河湖林木等地形地貌常常成为选择校址的重要因素。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和利用当地独有的自然条件,综合考虑校园的选址环境,一旦校址的确定,才能进一步因地制宜,根据地形、风向创造适宜的校园环境。

1.2 多彩的人文景观

在长期的人类活动中形成了璀璨的人文艺术成果,这些成果构成了多彩的人文景观。人类对自身发展过程的科学、历史、艺术的概括并通过景观形态,色彩、以及整体构成表现出来的,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既包括有形的诸如建筑、雕塑小品等具有实用功能的构筑物,是人文因素中较直观的部分,是设计过程中容易利用的因素,又包括无形的、非物质性的富有精神功能的要素,如校园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一个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需要有属于自己的历史痕迹来体现自身的价值,校园景观应该具备学校所追求的文化内涵,体现该校园的文化特点,蕴涵文化的校园景观将会很好的提升院校的形象和价值,丰富校园文化内涵,让学生在优美的环境景观之中,每天都能感受到浓厚的学术氛围,校园景观设计的根本目的就是为师生创造好的生活环境。

1.3 复杂的社会因素

复杂的社会背景下,主要有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在时刻影响着校区的规划建设。政治因素对校园的规划也有很重要的影响,因为学校校园不仅是单纯的教学场所,更是一部政治的传播工具。政治在学校校园环境建设中的影响有时甚至超越了教育的需求作用。学校作为国家重要的文化教育机构,必然与政治息息相关,古今中外盖没如此。欧洲中世纪的学校就是政治与宗教的传播工具,我国在古代,学校就被打上了深深的政治烙印,近代产生的教会学校也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地区的经济状况直接影响校园建设,因为景观各组成部分投入资金不同,而最终的景观效果也会有很大差别,表现在材料及设施的标准等方面,而校园建设作为社会投资反过来会促进该地区的综合发展。

2. 校区景观布局模式分析

校区景观布局是校园群体组织的灵魂,对校园规划的成功与否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当前,校园规划布局类型具有相当的灵活性,除了传统的规划模式外,规划师在校园规划实践中,已总结出了多种多样的校园发展规划类型,如环形、院落形、网格形、带形、自由形、综合形等等。无论选择哪种类型,都要体现出校园文化的灵魂和内涵。

2.1 植物配置凸出地域因素

植物的配置是校区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区植物配置应当凸显出当地区域特色。植物配置包括乔木、灌木、草本及藤本植物,都是利用本身的色、香、形态等营造景观形态,其丰富多彩的植物物种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有很高的生态效益,因此,植物景观的塑造在校园规划中往往受到很大的重视。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下植物景观呈现的形态特征是存在差异的,因此,植物景观是表达地方特色的最重要的景观因素。另外,本土的树种都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下形成的产物,是进化的结果,它在长期的系统发育中形成了各自适应本区域环境的特性,这种特性是难以动摇的,对于引进的外来植物,一般会“水土不服”而长势衰弱甚至死亡,且相对来说由于运输费用等成本有所提高,尽量选择本土植物,通过合理的植物选择和植物配置来强化地域特色。

2.2 营造精彩的水体景观

水是自然界最为活跃的因素,是使校园景观面貌生动活泼的主要因素,有许多与众不同的特性。同时,水也是灵性与智慧的象征,中国传统文化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之说,因此,水与人类知识最高殿堂的学校有着不解之缘。例如,朱自清笔下清华学校的河塘月色,北京学校的未名湖等,都成为学校标志性的景观。不仅在我国,欧美许多古老校园也和水体密不可分,如哈佛学校与查尔斯河,剑桥学校与剑桥等。水与气候、植被等因素相互作用会形成千姿百态的景观效果,不仅在视觉和听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具有净化空气、调节小气候的功能。水的可流动性赋予水以灵性与智慧,优美的水景可以给校园带来生机与活力。

2.3 创造特色的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包括社会、艺术与历史要素,是校园景观中最具特色的要素,校园环境作为校园文化的载体,展现了校园精神。每一所学校都有其不同的发展历史,因此,学校校园景观的设计和建设应区别于其他建筑景观,担负起积淀学校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在校园建设过程中,其校园空间不仅要蕴涵着浓厚的审美价值,更应充满浓郁的人文情境。现代学校的本质是在积淀和创造深厚文化底蕴基础上研究、传承、融合和创新,传承文化是现代学校的基本功能,创新文化是现代学校的崇高使命。

3. 校区木本植物配置

校区植物配置主要是指按植物生态习性和园林布局要求合理配置园林中各种植物,以发挥他们的园林功能和观赏特性。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校园绿化可以改善学校生态环境,形成优美的校园景观,并营造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对长期生活在其中的师生产生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3.1校区植物规划应系统分析

校区的植物配置不能单独出来考虑,应该与学校总体规划、用地规划、建筑规划、环境规划、学科发展规划等众多规划互为基础和限制。校园绿化应该全方位规划、设计、构建,追求整体优化与总体和谐的目标。从天桃学校的整体上分析,学校的绿化形式以规整式设计为主,通过模拟和再现英伦花园的典型模式,打造庄重、典雅、安静、舒适的校园环境。与功能分区的划分情况一致,将学校划分为五大植物分区,根据不同的功能分区的性质和用途,进而选定相应的植物种类。分别为:入口迎宾区、学习区、师生互动区、办公区和运动健身区。现代学校已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和封闭的小社会,而是更强调系统开放性,更加立足与周边区域的社会、经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更多地资源共享。

3.2 从教学和造景需要出发,选择多样的植物

校园内的植物是生物教学的活标本,并为教学提供丰富的材料。同时也为中小学开展课外活动提供了条件,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应考虑这种需要选择具有典型特征的不同科属代表性植物,并尽可能使植物品种丰富多样。校区内园林绿化主要是依靠树木、花卉和草坪,而树木(以乔木和灌木为主)是结构的主体。评定一所校园绿化的好坏,主要视其树木的数量和质量,树木数量的多少和好坏是校园绿化的关键,因此校园绿化的树种不但要有相当数量而且还要有丰富的品种。

3.3校区植物配置应科学合理

校区内种植的植物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其生存、生长依然要遵循自然规律。以植物群落作为校园绿化的基本单元,科学而艺术地再现地带性植物群落特征的植物景观是现代绿化发展的大趋势,它不仅是一种审美情趣的变化,而是席卷全球的生态主义浪潮促使人们站在科学的视角上理智地审视景观,追求经济、景观和生态复合效益才一是最佳选择。在天桃实验学校嘉和城校区的规划中,首先依据生态学原理并以此为指导,按照“生态优先”的思想进行。生态规划就是充分尊重利用现有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特征,重视植被气候区域与地带、地带植被类型及植物生态习性等,维持生态平衡,使校园绿化生态系统逐步接近自然生态系统。其次,在进行植物配置设计时,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适地适树原则,以当地乡土树种为主,保护生物多样性,以科学合理的配置方式构建稳定复层的生态群落,实现科学依据上理性的绿化规划与植物配置设计。

3.4校区植物配置应体现文化特征

归根结底,校园仍是传播知识与文化的重要载体。每个学校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如何在校园绿化建设中体现文化特征是一个深奥课题,把这个课题做好不仅关系到提并绿化高品味的人文景观品质,也关系到学校作为高等学府的校园文化的底蕴与基质构成,反映学校的历史文脉和发展的意识能动力。天桃实验学校十分重视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的挖掘,以此来产生强烈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反映广大师生的核心价值和共同精神追求。在校园绿化规划中既要从区域文化定位,设计不同地域景观,表达地域文化特征,更应设计展现学校性质的园林意境景观,充分体现学校特色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鸿葆. 当代学校校园个性化景观设计研究[D].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硕士论文,2007

[2] 张海霞. 南京市学校校园植物景观研究[D]. 南京林业学校硕士论文,2006

[3] 张建伟. 学校园林绿化植物的选择与配置[J]. 现代农业科技, 20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