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环境调研范文

时间:2024-03-11 18:04: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环境调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环境调研

篇1

一、现代化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各类污染。

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开发程度深,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的重要途径,加之化肥、农药使用量大的蔬菜生产发展迅猛,使得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使用化肥、农药数量最大的国家。这两类污染在很多地区还直接破坏农业相关生态系统,对鱼类、两栖类、水禽、兽类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威胁。

二、由于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

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物因为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以及具体管制的不健全,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每年产生的约为1.5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每年产生的超过3000万吨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然而,在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发展较快的地区,这种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和环境管理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现象并没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得到改善,其对人群健康的威胁却在与日俱增。

三、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污染。

受农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农村工业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不仅造成环境污染,加大了治理的困难,还导致污染危害直接影响到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废水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一半以上,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物处理率也显著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

由于我国农村污染治理体系尚未建立,环境污染不仅将迅速“小污”变“大污”,而且已经“小污”成“大害”,给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带来了显著的负面影响。为此,我们应当采取如下措施:

1、加强环境立法,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管理机构,明确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形成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体系。我国目前的诸多环境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对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体困难考虑不够。

2、政府要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城乡分治使城市和农村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主要指城乡地区在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上严重不协调。长期以来,国家把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

篇2

本文以彭州市董坪村为例进行实证研究。董坪村位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的彭州市小鱼洞镇,典型的山地乡村,也是“5•12”汶川地震中的典型受灾村之一。其属龙门山脉,平均海拔1100米,森林覆盖率达到80%。

1场地要素及微气候舒适度调研分析

1.1场地要素调研分析董坪村坐落在高山与河流之间的台地上,台地东面是湔江河,台地西面和北面是高山,南面是狭长山谷。董坪村内无机动车道,只有人行泥路。受地震影响,大部分建筑倒塌。土壤较贫瘠,不太适宜农业种植。受地形影响,降水不均。董坪村大部分植物分布在旅游区周围及山坡、河滩,如林木、果木、灌木、草本植物、湿生植物、农作物等,丰富的植被为生态景观规划提供低成本资源。

1.2场地微气候舒适度评价2008年10月起在当地建立监测户外气象参数的站点,选取12个点进行为期1年的观测其微气候气象参数,采用WBGT指数和TS指数量化评价其气候舒适度[3]。同时,对董坪村利益相关者进行热舒适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春秋季是董坪村最适宜的季节,冬季TS指数平均为1.79℃,表明在适应环境的着衣习惯下,户外舒适度是适宜的[4],但高龄老年人和部分游客觉得冷。夏季户外湿度极高,风速小,无风频率大,WBGT平均值为34℃,极端最高值为36.7℃,体感很热,非常不适宜开展旅游活动。因此,董坪村户外微气候舒适度的改善主要是通过改善风环境,夏季规划风道,将凉风引入场地,通风降温除湿。冬季则规划风障,阻挡冷风。

2景观规划上述分析表明,乡村生态旅游景观需具备生态安全性、文化本真性、景观美感性、环境舒适性的要求。董坪村生态旅游景观主要规划设计三类。

2.1农业生态景观农业生态景观包括农业生产景观和乡村居民点景观。农业生产景观规划: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优先发展关系国计民生和有利于提高综合竞争力的产业项目——药材基地和水果基地。保留原有粮食生产基地。乡村居民点景观:规划建设“舒适、健康、高效、文明”的乡村生态社区。即:保留或恢复传统林盘,建设较完善的院落生态体系,农房一层变两层,保护节约耕地及林地。建筑景观突出穿斗、高出檐、灰砖青瓦等四川民居建筑特点,保留地方特色。增加活动场地和文化站等社区公共文娱设施,保留传统乡村生活特色。

2.2雨水收集利用景观构建“水—院落—乡间道—群聚空间”的景观格局。水基质环绕整个村落,穿梭于房前屋后,同时在下游形成生态湿地,作为雨水净化和村落生态服务、游憩服务的重要节点,营造川西水乡风情。收集的途径为屋面路面和绿地。由此,沿建筑物规划雨水沟,沿道路和绿地规划生态明水渠,下游规划生态小湿地,湿地中种植当地的香蒲对雨水中的污染物进行过滤、沉淀、分解。由雨水沟、明水渠和生态小湿地构成董坪村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2.3户外微气候改善景观董坪村户外微气候舒适度改善主要是通过改善风环境,夏季降温除湿,冬季防风保温[3]。因此,运用建筑景观和植物景观改善户外微气候舒适度。建筑景观[5]:结合当地主导风向,建筑采取斜列式和错列式南偏东布局,形成通风道,利于夏季通风,冬季则成为西北风的风障。植物景观[6]:运用本土植物,建立村落层次、院落层次和住宅层次的具有夏季导风遮阴、冬季防风功能的三级乡村植物景观体系。夏季将凉爽的河谷风引入场地,冬季则阻挡寒冷的北风。由此,改善户外微气候舒适度,创造交往空间,刺激户外活动[7]。道路景观:规划一条宽7米的乡村道沿西南—东北向穿越村落,是董坪村的主道,与场地外道路相连;规划建设3~4米的碎石路连接院落与乡村道,院落内入户道为1~2米宽的石板路。沿道路种植植物,形成风道或风障。

3规划建设成效经过规划建设,董坪村生态旅游景观初见成效。2011年6月~2012年6月,项目组成员重返董坪村,为期1年考察农业生态景观、雨水收集利用景观和环境微气候舒适度。第一,独具特色的乡村景观。村落层次、院落层次和住宅层次的三级植物景观体系,初步形成传统川西特色林盘(图2)。保留了传统农作物种植,建立药材基地,进行药材种植(图3)。高出檐、灰砖青瓦建筑组合成川西特色的院落,院落中进行蔬菜、经济作物或果木种植(图4)。建成景观初步满足村民生产生活需求,形成有别于城市的传统乡村景观。第二,雨水收集利用初见成效。屋檐下的雨水沟、环绕院落的明水渠和生态小湿地形成雨水回收利用体系(图5),雨水收集方便村民生产生活,调节场地微气候。第三,董坪村微气候舒适度得到改善。通过水系和植物体系建设,董坪村微气候舒适度得到初步改善。由于植物遮挡太阳辐射并形成风道,董坪村夏季太阳平均辐射照度由800W/m2降为450W/m2,平均风速由0.5m/s增加到1.0m/s。植物和水系影响,平均气温由29℃降为27℃。因此,夏季WBGT均值由34℃降为29.5℃,与舒适度指标27℃[8]相差2.5℃。冬季,植物落叶使场地接受阳光,常绿植物构成的风障阻挡冷风,平均温度由5.1℃上升到7.5℃,平均太阳辐射照度由84W/m2上升到120W/m2,由此TS均值上升到2.13℃,达到冬季舒适标准[2]。

讨论和结论

乡村旅游中规划建设乡村生态景观是低成本的可行环保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以下技术策略与方法值得借鉴和思考。

1规划前注重场地调研一是调研乡村生态旅游的利益主体,特别是当地居民,了解其需求。生态旅游作为促进社区和谐的途径之一,原因之一是其提高社区居民经济收入、增强自信心和社会凝聚力及土地权[9]。调研当地居民需求的目的是规划的乡村生态旅游景观不误农时,不废农景,保障居民沿袭传统农业生产生活及参与生态旅游的权利。二是调研开发场地的地形、微气候、土壤、道路、水体等景观要素,结合这些要素规划建设生态旅游景观。

2利用本土要素规划乡村传统景观特色乡村吸引城市游客的主要因素是乡村景观不同于城市景观。董坪村规划了独有的林盘景观:第一,雨水沟围绕住宅收集雨水,明水渠环绕院落,汇集到生态湿地。雨水收集利用景观与道路、植物结合,重现传统的乡村景观。第二,董坪村种植当地的黄连、厚朴、杉木等有别于其他乡村的植物景观。第三,采用当地的青砖灰瓦建筑材料构筑高出檐、院落式的川西传统民居,为居民提供公共生活交往空间。居民集中居住,住宅由原来的一层变为两层,节约耕地,便于村民就近种植,也方便游客就近体验真实的乡村劳动生活。

篇3

(1.怀化学院成教处,湖南 怀化 418000;2.沅陵县教师进修学校,湖南 沅陵 419600)

【摘 要】通过对沅陵县52所乡村园校的问卷调查和座谈调研,发现当前乡村教育中存在:教师资源分布不合理、师资队伍学科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骨干力量薄弱、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缺乏、乡村教师专项培训项目过少、培训经费欠缺等问题。借助当前“国培计划”大好环境做好乡村教师的培训工作,需要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针对问题,科学解决;内外结合,系统建设;高屋建瓴,引领发展。

关键词 乡村教师;培训需求;系统建设;引领发展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2013419)与怀化学院重点教改项目(201308)“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培计划’实施调查与发展思考——以怀化学院为例”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斌(1972—),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培研究、文化传播与乡村政治传播。

李枝红(1967—),高级讲师,沅陵县教师进修学校师训站站长,研究方向为教师培训。

准确的需求调研是科学的教师培训方案制订的重要前提,也是培训管理和实施顺利开展,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保障。2015年,在上一轮“国培计划”成功实施基础上,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明确提出“各省要根据本地乡村教师培训整体需求,合理确定本年度项目区县覆盖范围及支持年限。”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做好乡村教师培训需求调研和“国培计划”项目县申报工作的通知》也明确表示,从2015年起,“国培计划”主要面向乡村教师。在此背景下,沅陵县教育局委托县教师进修学校对全县52所乡村中小学和幼儿园进行了实地调研。

1 调研基本情况

沅陵县是湖南省县域面积最大的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是湘、鄂、渝、黔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开发县。全县人口67万,有乡村中小学 52 所,农村专任教师 3162 人。为了全面了解全县乡村教师的培训需求,5月13~16日,县教育局委托教师进修学校联合外地专家组织了10个调研小组,在网络调研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和座谈会形式,深入乡村调研,这次调研共发放《乡村教师培训需求问卷调查表》2896份,回收2875份,1051位教师参与了座谈。具体情况如下:

1.1 问卷调查情况统计与分析

与乡村教师培训需求紧密相关的几大问题调研情况如下:

培训时间:你最愿意在哪个时段参加乡村教师培训?

图表显示乡村教师培训以安排在寒暑假为最佳。

培训方式:最适合你的乡村教师培训方式是什么?

图表显示“送教下乡”是最适合乡村教师的培训方式。

培训天数:一次培训的合适时限是什么?

图表显示乡村教师培训训期需求为5~7天为宜。

培训内容:你最需要的培训内容(可多选)

图表显示培训内容需求首为“课堂教学指导”,其次是“班级管理技能”和“教学方法指导”。

培训形式:你最期待的培训形式(可多选)

图表显示当前乡村教师最期待的培训形式是“外出学习考察”和“现场观摩”。

专家团队:你最喜欢的培训教师(可多选)

图表显示最受欢迎的专家团队是“来自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和“教学名师”。

问卷19 您最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乡村教师培训?

送教下乡首选、网络远程培训次之。

问卷20 您希望乡村教师培训为您解决哪些主要问题?

课堂教学技能技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问卷21 您希望教育行政部门和所在学校为您参加乡村教师培训提供哪些支持和保障?

尽可能地为广大教师提供培训机会,实现培训资源和机会均衡,提供培训时间和经费保障,完善网络远程学习的硬件设备。

1.2 教师座谈情况分析

根据学科、年龄结构、技术职称、性别、教育管理人员、教学人员等按校教师总数1/3的比例确定座谈对象,共与1051位教师进行了座谈。主要围绕乡村教师整体状况、乡村教师培训需求情况和乡村教师培训条件保障情况进行专项调研,以“乡村教师对项目设置、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专家团队、培训保障等方面的需求情况”为重点开展工作。座谈情况与问卷调查收集到的相关信息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1)项目设置。村小教学点偏远落后,年轻教师不肯去,本土老龄教师又难以“出来”, 应针对此类乡村教师设置村小教学点教师专项培训;同时,希望多增加乡村教师培训项目,使更多的乡村教师能有培训机会,实现培训机会与培训资源均衡;在项目设置时多考虑乡村区域间协作培训;针对乡村教师一人多头、专业不对口现象可设置适刚培训;针对当今留守儿童、独生子女问题较多应设置留守儿童教育培训。

2)培训时间。绝大部分乡村教师希望能够安排在寒暑假期培训,这样可以全心身地投入到学习;培训期限以5~7天为佳。

3)培训内容。乡村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惑是课堂教学。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技能提升、教学方法优化和班级管理等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教学成效。因此,在培训内容需求上,首要的是课堂教学指导,其次是班级管理技能和教学方法指导。

4)专家团队。乡村教师对授课专家要求有:专家的思想理念、学科理论应立足乡村教育发展,针对乡村教育教学现状和特点;培训课程既要有经验介绍、还要作课堂教学模式的演示、具体问题的解决技法传授。因此来自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和教学名师成为乡村教师培训的首选专家。

5)培训方式。送教下乡是乡村教师培训的首选方式、名校跟岗观摩次之。其原因之一是乡村学校远离县城,交通落后,部分教师身体状况欠佳,外出培训困难,此类教师渴望通过送教下乡的培训方式来获取新理念、新知识、新模式和新技能;原因之二是年轻的乡村教师长年工作在乡村教育的最前沿,希望到名校跟岗观摩培训,通过外出学习考察和现场观摩感受名校氛围、观摩名师课堂教学、构建教学模式,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点。

2 乡村教师培训需求及存在问题

2.1 乡村教师培训需求

根据对52所乡村园校的实地调研,综合问卷和座谈信息,结合网络调查情况,沅陵县乡村教师培训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

1)项目设置应立足乡村教育实际,凸显乡村教师主题,突出实效性。

2)培训时间安排:集中培训安排以寒暑假为佳、期限为5~7天;送教下乡以安排在工作期间为佳、期限以3~5天为宜。

3)培训内容应围绕乡村课堂教学主题,着力解决农村教育教学实际中的突出问题,其次是班级管理技能和教学方法指导。

4)乡村教师培训授课专家团队以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和教学名师为主。

5)乡村教师培训方式首选送教下乡,次选名校跟岗观摩。网络研修需加强网络平台建设。

2.2 当前乡村教师培训存在问题

一是教师资源分布不合理。全县教职工总量富余,城郊学校教师超编,但边远学校师资缺乏,留存的村教学点存在无师愿教的现象;另外,乡村教师中年龄段35岁以下为727人,36~45岁为998人,46~56岁1416人,占全县乡村教师比例45.06%,年龄结构层次存在老化问题。

二是师资队伍学科结构不合理。语数教师富余,英语及音体美和学前教师严重欠缺。一些乡村学校部分教师是学非所教,急待转岗培训;全县学前教育专任教师仅18人(其余均为聘请或兼职)。

三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专任教师虽然学历结构基本达标,但原始学历达标率偏低,高级职称比例少,高水平师资偏少,缺乏名优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教师的教育理念落后,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现象严重,知识性错误发生率偏高。

四是乡村教师参训机会少。国培、省市培训、县培指标都有限制,无法满足教师培训需要,教师能力提升平台缺乏。

五是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缺乏。现场调研发现,乡村学校基本上只有1~2间多媒体教室,结果是教师教学手段单一,很难达到新课改预期目标。

六是乡村教师参培积极性非常高,但培训机会少,尤其是针对乡村教师的培训项目过少。数据显示,全县乡村教师参加国培、省培1140人次,占全县乡村教师比例36.28%;参加市培的396人次,平均8人才有一次机会;参加县培3668人次,从未参加过培训的250人。5年来完成全员培训,修满学分的只有387人,占全县乡村教师比例12.3%。

七是交通经费问题严重制约培训的开展。从调查的沅陵县情况看,最边远的乡村学校到县城都要4个小时的车程;交通不便,给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也影响了教师参培的积极性。另外,作为国家贫困县和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县,沅陵县县域经济欠发达,师训经费不足,严重制约着师训工作的开展。

3 乡村教师培训的对策与建议

乡村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则离不开高素质乡村教师的培养。如何借助当前“国培计划”大好环境做好乡村教师的培训工作,促进乡村教育发展?

3.1 针对问题,科学解决

一是,针对边远山区乡村需求,以“送教下乡”为主要培训方式,积极改善网络平台运行条件,加大远程培训力度。

二是,项目设置应体现乡村教师培训的特点,做到学科齐全、兼顾年龄、层次分明,设置项目应把师德、心理健康、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纳入培训内容。

三是,增设培训项目,为乡村教师提供培训平台,创设培训机会。

四是,教育行政部门和所在学校应该提高培训经费预算,加强网络远程学习平台及其他硬件建设。

3.2 内外结合,系统建设

乡村教师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各个部门各个方面,需要加强系统的协同合作。虽然目前教育部财政部启动的“国培计划”为乡村教师培训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平台,但从根本来看,还需加强乡村自身的内部建设。

一是,地方行政部门和乡村学校要努力克服困难,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和培训力度;二是,乡村教师,尤其是偏远山村的老龄乡村教师要提高认识,增强培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参培学习的有效性。

3.3 高屋建瓴,引领发展

国家实施“国培计划”重点支持中西部农村教师培训,目的是引导和鼓励地方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培训一批“种子”教师,使他们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师培训方面发挥骨干示范作用;同时开发教师培训优质资源,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和方法,推动高等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从“国培计划”的宗旨来看,重点是促进教育改革,培训一批“种子”教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但从调研情况看,“着力解决农村教育教学实际中的应用能力”是广大乡村教师对培训内容的最大需求。

篇4

关键词:城市设计;设计管理;村庄整治规划;社会管理;机制创新;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传统农村的本质特点是以血缘宗亲维系的社会自治管理系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系统,以及低成本的资源环境消费循环系统,并以此构筑起乡村生命体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机制。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要求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明确了乡村社区同城市社区一道,共同构成社会发展的基础,也体现了尊重、发展乡村社会的意图。在当前各地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如何以“社会管理创新”为切入点,创造性地开展村庄整治和新农村建设,恢复乡村生命力,实现乡村复兴,这里值得关注和探讨的。

一、问题:村庄整治面向社会管理创新的三点不足

(一)农民主体性缺失在20世纪30年代末即指出,乡村自治是一种高效的治理方式。《乡土重建》写到:“和人民直接有关的公务,有地方自治团体负责,而地方自治团体是人民自己经营的具体有关生活和生存的事的,所以效率是不能低的。”[1]但是当前村庄整治过程中,普遍存在政府代替农民成为主体的现象,公众参与即便有也往往浮于表面。当前新农村建设为什么成效不佳,根本原因是“政府主导易,农民主体难”。广大的农户,由于“分散的原始化”组织形态,无法实现通过群体谈判形成真正维护“契约”的可能[2]。农民发展主体地位的缺失,导致两个结果:一个是建设中的消极性和无效率,甚至一个良好的整体方案最终因为个别农户的反对而流产;另外一个是必然产生“花钱矩阵”中的低效率,甚至产生部门权力的“寻租”。(二)形式主义倾向村庄整治普遍存在重外观、轻内涵,重眼前、轻长远的问题。由于村庄环境整治没有立足村民自治和长效管理,因此各级政府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外观好看上。有些地方要求所有新旧房屋全部刷白,老房旧屋全部拆除,甚至还建设同城市一模一样的欧式建筑。有些地方明确要求农民门前屋后不准养鸡养猪,不准堆柴晾衣,脱离了农村实际,农民很不适应。这样的“涂脂抹粉”、“穿衣戴帽”并非农民的真正需求,无法真正得到广大百姓的认同。(三)有形物质倾向村庄整治还普遍存在重物质、轻制度,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整治工作更多地体现在物质与有形,而忽视了村庄优良环境存在的制度基础。传统的村庄具有农民自我管理、服务、教育的制度基础,“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退伍军人、老劳模)等具有公信力和号召力的人士的存在,有利于制定村规民约,强化卫生管理意识,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形成共同关心公共事务的氛围[3]。但是这几轮的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主要的工作全部放在物质系统的完善上,主要的精力放在工程的建设上,而没有借新农村建设这样一个社会活动重新唤回农村社区管理的自治氛围。

二、策略:村庄整治面向社会管理创新的三项举措

要纠正村庄环境整治的理念错误、目标偏差、重心错位,根本的出路在于重新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从而激发农民建设自己家园的主人翁意识和首创精神;必须矫正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促进乡村区域科学发展,实现乡村“经济、社会、环境”三大系统的当代重构;必须实现村庄环境整治的乡土回归,重构乡村聚落“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机理。(一)主体回归――进一步明确乡村治理的农民主体地位,激发主体创造性在规划设计上,须在调研―制定―实施―维护的全过程逐步恢复农村原有的自治机制。普及基本的营建知识,逐步建立和完善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以及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在管理维护中,要借整治行动系统性地制定后续政策,建立全体村民共同保护环境卫生的责任机制,经常性地开展“卫生庭院”、“文明户”等群众性的活动,促进新农村建设走上规范自治的轨道。在强村富民上,要立足农民自愿发展“城需型”产业,促进“产村相融”。充分发挥苏南地区城乡一体化的优势,鼓励乡村提供多元化的休闲消费产品,成立能为村集体增加经济能力、为农户增加收入的多种合作社。这样不仅可以缓冲“靠天吃饭”的农产品生产风险,并且也可以避免城市工业进村所引发的环境污染和市场风险。(二)内涵矫正――进一步明确乡村综合发展的长期思路,激活整体生命力农村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精神文化是一个整体系统,不能人为割裂。人、自然、建筑、精神、文化、经济本是一个生命体,只有独立的规划和建设,系统就不存在,新农村建设也就很难做得有完整性,也就谈不上新农村建设的生命力。因此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建设,应当立足于乡村文化价值传统,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大系统的当代重构,实现经济特色发展、社会自治管理、环境乡土宜人的综合目标。从而真正实现“乡村是城市的梦想,是城市最后的心灵家园”的美好愿景,以此激发出蓬勃持久的生命力。(三)乡土重建――进一步明确乡村环境整治的根本特点,激发聚落归属感务必扭转当下乡村建设都市化、景区化的倾向,尊重和体现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特征,实现乡土回归。首先,应该充分尊重现有的居民点布局特征,切忌通过拆并村庄来建立规模较大的居民集中区[4]。其次,建设与整治进程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曾经讲过,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要用30至50年时间,这是实事求是的科学判断。再次,必须尊重乡村资源环境特征和乡土文化特点。要做到“垃圾不出村、污水不入河”,“河里有鱼、树上有鸟、地上有虫”的目标[5]。在建设中尽量选用乡土材料、植物,杜绝非功能性造景。施工队伍和劳力也尽量从本地筹集,这样不但有利节约,还能提高村民的主人翁意识。

三、实践:无锡市阳山镇朱村整治全过程的规划设计探索在无锡市阳山镇朱村等村庄环境整治试点中,由规划设计单位、大学研究人员合作,以“深入乡村地区的社区工作方法和互动式的社区规划过程”,在“村庄整治中实施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的规划融入”这一课题上作出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一)创新整治工作组织体系1.自主与规范的工作组织村庄整治由镇村两级推动实施,牵涉到镇长、建设站长、所在村村民主任(支书)、村民代表,以及全体村民的工作,客观上存在“决策协调”(镇长―村干部)、“实施协调”(站长―村干部)、“利益协调”(村民―村干部)三重主要的协调关系,村干部是一切工作的“中枢”。“以村干部为中枢”的工作机制,有利于工作计划部署、沟通协调、定案决策。人、财、物的使用调度都依托村干部及其领导的村委会班子而开展,责任与信任既是压力也是动力,这个过程本身也提升了村一级自治组织的凝聚力,同时也加强了基层组织与村民的沟通与信任。设计单位则成为这一机制中的信息汇总和方案会诊的平台,起到了“辅助决策”的作用。

2.科学与民主的编制工作组织一是实现了多专业力量的融合(见表1)。二是在方案决策上,通过不下十轮的多类型方案论证程序,充分吸纳了各层次各方面意见,使得整治工作更加科学合理。三是规划设计、研究人员以及镇相关专业人员驻村工作,使得所有问题能够在现场协商解决,并且整个过程置于群众监督之下,更能满足群众意愿。

(二)整治中的规划技术支持1.推动促进有效的公众参与具体搭建了一个“村庄整治交流平台”,落实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成员包括村委会、规划设计团队、有文化的长者和建设单位,是整个村庄整治的组织者;第二层次的成员主要包括村民小组组长和村内党员,负责向上反映村民意见、向下传达整治工作方案;第三层次成员是全村各户村民代表。工作中他们还充分利用了QQ等信息交流工具与平台。根据工作深度和工程推进情况,在各个层次的平台有序进行交流,既能够有效采集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减少无谓的争执和反复,提高工作效率。

表1 村庄整治工作机构分工概况

机构人员作用

总指挥镇、村相关领导,党政联席会总体调度与决策

总设计师规划院技术负责人方案技术上总体把关

规划设计院规划项目组组员设计与全过程沟通协调

大学机构相关专业教授、硕士生关键环节的咨询

文化组地方文史专业人员地方文化内涵挖掘

建设组镇建设管理部门整个建设整治过程组织

基层工作组村委会人员及村民代表全过程组织、参与、监督

2.GIS信息库建设辅助各项决策以“村民主体”为导向,细化现状调研,绘制“一库一图一表”。以户为基本单元,开展问卷调研,并结合访谈等形式,对各农户的生活情况进行详实的调研,并借助GIS软件,建立每家每户的“村民信息档案库”。详细标识房屋、围墙、场地、树木、菜地、彩钢棚、家禽养殖区等空间的位置和尺寸以及实际使用农户,明确各类“空间要素”的现状实际权属分布情况,这有利于整治中对相关产权问题的处置和补偿政策上的综合协调,也能形象化地反映各家各户对规划目标的现实需求。3.当好乡土景观的专业宣传队一是在踏勘调研中挖掘特色、构思方案。如在阳山镇朱村整治中项目组不但摸清了每一棵树、一眼井、一方菜园的情况,还掌握了村民全日生活作息情况。并通过与文化站、村干部、村内长者和普通村民的访谈,理解农村产业经济、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的特点,尽量避免方案“水土不服”的问题。二是广泛发动村民参与整治工作以保持村庄特色。如家前屋后、排水沟渠环境清理,自家违建拆除和房屋修缮。比如在村庄内部留下“微田园”,房前屋后、前庭后院,栽瓜种菜,鸡犬之声相闻,既具有实用价值,又保有农村特色和乡村生活的情趣。三是材料工艺的乡土保持。尽量利用好村庄拆除中大量的建筑材料和农村自有的材料。(三)整治后续长效管理1.整治中实现后续治理机构和章程的完善围绕规划实施搭班子、定章程。在具体实施中,明确划定权责清晰的管理范围边界,明晰界定村庄内农户“私有空间”、“半公共空间”和“公共空间”的界限。重点对“半公共空间”的使用进行明确的界定,激发农户对该区域的自我管理热情。同时又明确了各类空间的整治内容、责任主体,区分村集体统一整治和各家各户自行整治的内容,并明确整治结束后长效管理的责任主体,使村民在村庄整治工作一开始就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这种划定空间整治责任的“包干区”方法得到了当地媒体的大力宣传。2.村民自治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为了后续长效管理,配合规划实施和后续维护出台了“整治与管理责任书”,明确村集体统一整治的内容包括墙面粉刷、空调外机包装、储物辅房整治、屋前平台铺地整理、篱笆安装等;住户自行整治的内容包括屋边杂物清理、配合拆除彩钢棚、转移家禽养殖地点、菜园和场地长效管理等。在这次村庄整治活动中,广大村民还接受了一次村镇建设知识、乡村旅游知识、集体议事知识等相关内容的学习,掌握了新的信息,提升了审美情趣;通过镇政府组织的先进样板村考察不但开阔了眼界,而且激发了自我发展、自我治理的热情。3.村庄经济、社会、环境的持续发展在村庄整治进程后期,不少农户看到了环境改善后带来的农家休闲经济机遇,同时借“靠近城镇、紧邻度假区”的区位优势,开始筹划发展农家乐和林果采摘旅游。村委组织全面规划乡村旅游发展,并将产业发展、队伍建设、村民培训与村庄规范化管理系统考虑,这为今后乡村产业发展摆脱传统的工业企业依赖,全面改善农村大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现代化意识,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总结基于无锡市阳山镇朱村案例的实践,笔者系统思考了“村庄整治中实施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的规划融入”这一命题,解析了三个问题,提出了三项对策,又推动了整治工作中三方面的实践。朱村实践也收获了三点经验,一是组织主体回归和责任区管理诱致了乡村自治意识和凝聚力的重构,有利于促进乡村自治恢复。二是农户经济发展和村级公务恢复诱致了乡村自主发展生命力的重构,有利于促进乡村经济恢复。三是乡土文化保护和现代人居环境营造诱致了乡村社区归属感的重构,有利于促进乡村聚落恢复。(责任编辑:帅慧芳)

参考文献:

[1]主编.乡土重建[M].长沙:岳麓书社,1948.

[2]温铁军.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Z].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3]仇保兴.生态文明时代的村镇规划与建设(摘录)[J].小城镇建设,2009,(07):10-17.

篇5

关键词:人居环境教育;历史文化名村;对策;文山村

1文山村概括

文山村是古琼州四大文化名村之一,建村于宋孝宗隆兴年间,距今有700多年,是海南历史上底蕴浓厚、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名村。人口近2000,地理位置优越,位于海口市龙华区西南部的新坡镇南部,紧邻东线高速和南渡江,距离海口市区约30km;自然资源较为丰富,文山湖、火山岩石、湿地和热带动植物独具特色。

2文山村人居环境现状

通过对文山村村民人居环境现状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分析总结出存在的问题有:乡村水污染问题依然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历史建筑景观风貌破坏;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等问题。住宅情况———该村目前的农房均为村民自建,建设呈无序发展。访谈中有2位受访村民家庭在今后几年内有建房或者买房的打算,理想的建房方式为自建或者委托施工方代建。而村民对政府提供图集的态度也是积极的。大多数都会利用图纸。设施及公共事业———受访村民孩子上幼儿园和小学的地点主要就在本村。一般看病的地点还是在村卫生服务站或镇上。在调研中发现,受访村民心目中的特色场所主要体现在庙会、村口广场及节日活动。其中可以发现乡村公共事业及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存在滞后的问题。乡村经济发展———根据调查发现,该乡村由于大多数年轻力壮的人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多为空穴老人以及留守儿童,该村本身具备的历史文化条件也未得到正确引导,导致乡村的经济未得到可持续发展。村庄环境———目前,对于村庄的环境,受访村民持有不同的态度,村民对于村庄环境整治整体认可程度不高。50%以上的调研对象认为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有待改善。其中有人认为自己现在生活的环境很好,绿化好、空气好、建筑有特色、村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更和谐自然。而部分村民认为村庄环境已经遭到了破坏。水污染问题———村庄最主要的生活水来源于环绕村庄的水体,村民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向湖中,露天放养生猪和鹅,甚至临湖还建公共厕所,水质受到污染。周围湿地已有水葫芦(Eichhorniacrassipes)和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philoxe-roides)等外来植物的入侵,本地植物生境受到影响。总之,面对一些老旧建筑的墙体脱落,生活垃圾的随意处理,以及历史建筑的废弃,“历史名村”已经出现严重的环境困难,亟待改善。

3文山村人居环境教育的对策

(1)由于村庄内的人口逐年减少,村内出现的大量废弃建筑应该拆除,或者利用现有的建筑条件对其进行整修,恢复其原有的历史面貌,并使其与周围的植物环境相融合。在考察过程中通过调查发现,村落格局的保护:由道路、水系、住宅系统、公共活动场系统所构成的村落格局的保护方面仍存在着不够完善和规范的地方,在后期建设过程当中应着重注意。(2)对于公共事业及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的问题,政府应加大对村庄的支持力度。如临湖的公共广场是村民交往最为频繁的空间,很多老人和小孩几乎天天都在该处休憩玩耍,却只能随意坐在旁边的石头上,出行到此处游玩的游客也只能站立在旁边,无法落座欣赏风景或是休息。因此,配套的坐凳等休憩设施和公共厕所等服务设施必须完善起来,以确保当地人或游客的使用。(3)对于村庄面临的严重水污染:村庄的南面和西面边被大片湖泊包围,但是当地却将其荒废在一边,无人问津。经过分析建议可利用现有的水体打造公共互动空间,使水塘及其周边成为具有吸引力的公共交流空间。其中更有效的注意生态格局的保护。即田、地、水构成的生态系统保护。同时也要注意处理好紧挨水体的村庄用地与水域的关系。通过河道清淤、生态驳岸营建、湿地保护和渠、井利用,使生态梯度变得更加完善,使当地人工规划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4)重点保护当地特色植物。村庄内有大量抬头可见的百年榕树(Ficusmicrocarpa),但有相当一部分一直被忽视。鉴于此建议通过环境的改造,在对其进行保护的同时又能够加以利用并形成另一个户外公共空间。尽管这种方式可以对当地植物进行一定的保护,但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也不容忽视。传统村落的生物多样性本身十分丰富。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生物多样性也明显有些退化。因此,建议在过程中加强保护原生动植物栖息地,并可以适当引进外来适生植物,从而使得当地本土植物物种和多样性都有较好的保护和发展。(5)村庄建设中不仅是要处理好垃圾回收,污水纳管,露天改厕等要求,更要求村庄规划中的规划者应具有生态保护的意识,在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时要保护自然的空间构架,要维护乡村式的基本风貌特征。自然形态是环境运动漫长岁月中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乡村的发展与这种自然选择联系紧密。此外,每一个乡村其特定的地理、生态、资源条件及其空间组合也常会构成该地区特殊的人类建设背景,故乡村规划建设必须尊重这种选择和价值,顺应和维护这种状态。

4建议

古村落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载体,我们要正确认识文山村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关注乡村景观文化的体现,地域景观风貌的保护,自然植物群落景观的营造,增添野趣和艺术感染力,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整治乡村的环境,对于美丽乡村的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周岚,刘大威.江苏乡村调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篇6

关键词: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关系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7-0136-01

1 发展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分析

首先,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力途径。旅游业的发展能够促进旅游目的地区域产业的经济结构发生改变。旅游者的各种消费需求,成为推动生产发展的新动力,为其他部门、其他行业开辟新的生产门路提供了可能。旅游业对调整一、二、三产业经济结构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乡村旅游本身是一种强势的第三产业,在农村发展旅游可以在优化和升级农村产业结构的同时,增进劳动力就业,加快农村致富步伐,符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发展乡村旅游会促进农村生产发展,改善农民生活。乡村旅游的发展会使很多农民加入到旅游的行业来,奉献给与自己利益密切相关的旅游事业,并通过旅游这条途径增加其收入,对新农村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农民可以通过打零工、办旅馆、摆小摊、开餐馆、加工纪念品等方式增收,还可以通过参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入股分红增收。农民在发展旅游的同时,开阔了眼界,收获了知识,走上致富之路。

再次,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农民素质提高。由于乡村旅游的主要目标顾客是城市居民,所以,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的信息、理念、习惯等难免会被带到农村,无论对乡风民俗还是对农民素质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一些积极的因素无疑对农民素质的提高有显著作用,这也是新农村建设中培养新农民的要求。

2 新农村建设为乡村旅游的开展带来了机遇

2.1 新农村建设为乡村旅游持续发展奠定雄厚的经济基础

乡村旅游的顺利开展与有序进行需要具备各种各样的条件才能实现。没有雄厚的资源作后盾,发展乡村旅游将成为泡影。农村各方面条件本来就落后,思想观念不先进,融资渠道有限,旅游资金在一般情况下很难到位。这就极大的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而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中,新农村建设致力于“生产发展”,坚持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农业基础,繁荣农村经济。同时,新农村建设坚持把农民增产增收,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作为基本出发点和根本目标。因而,可以将新农村建设中创造出来的经济基础与发展空间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机遇,将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有效结合,相得益彰。

2.2 新农村建设可以提供乡村旅游发展所依赖的环境基础

新农村建设作用体现在处理农村生态环境方面:一是解决农业资源的约束问题;二是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三是农民环保需求加强问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农民的收入水平将逐步提高,同时农民环保意识逐步增强,对环境的认知和关注也越来越高,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提高生活质量已经成为农民群众的迫切需求。在新农村建设中,如果能顺利解决以上问题,乡村旅游资源的环境价值会如愿实现。

2.3 新农村建设为乡村旅游有序发展提供有效的法律法规保障

民主法制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既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保障,也为乡村旅游的有序发展提供了保障。因为乡村旅游发展只有法制化、规范化,才能有一个健康安全的法律环境。这点正好与新农村建设的注重法律保障相吻合。所以,依据这一点,将乡村旅游发展放到新农村建设的大格局中大有必要。这样乡村旅游就可以借助新农村建设的法律法规实现自身的发展,同时促进新农村建设自身的发展。

3 发展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目标的统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乡村旅游的科学健康发展将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经济的产业化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也会使乡村地区的文明程度和农民文化素质有所提高,同时加强人与人的交流,改善了乡村的生态、生活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会得到体现。由此可见,乡村旅游的发展目标是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一致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和要求决定了也突出了它是解决城乡差距问题、加快农村科学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实现农村和谐、推进城乡和谐的根本途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关键环节。因而,建设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二者的目标也是一致的。

由于发展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各自与构建和谐社会目标一致,所以发展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统一的。

参考文献

[1]王恩涌等.人文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农业部调研组.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建设[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篇7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 园林景观设计 策略

所谓城镇化,是指具备着如生态宜居、城乡一体、和谐发展等特点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在这其中乡村景观设计是坚持以人为本,并且以统筹原则为基础的推进城镇化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构建功能完备、生态环保以及环境优质的城镇化所必须的努力。

1、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景观设计面临的机遇

在我国从前的城镇化发展中,曾经过于注重某一片面的提升,从而使得整体发展并不均衡。例如过于片面的追求扩大城市的规模、增设空间。这些问题导致城市化的进程模糊化,相应的规划也很不切实际,相关的公共服务也都处在停滞的阶段。乡村景观设计其中的配置水平也比较低,其人居适宜度也不是很好。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同时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国家大力推动乡村景观的建设,出台了如《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等科学的方案,给群众真切的落实感。对我国来说,当前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乡村景观建设是重要的一部分规划。将其作为重点的城镇化建设来抓也可以在城镇化的发展中起到推动的作用。这是乡村景观设计在当前存在的较好机遇。

2、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在伴随着乡村景观设计不断推陈出新,建设步伐加快的背景下,城镇化的建设也在不断的以推进,但是在其背景下乡村景观的设计叶暴露出了一部分问题:

2.1 注重城市形象,忽视尊重自然

尊重自然是当前国际所公认的生态设施建设基本原则之一,只有做到尊重自然,并且因地制宜才能够实现根本的节能和环保发展。而事实上就相当于是将城市周围的河流、湖泊以及林地作为建筑所用的土地。但是在城市内部仅仅打造大量的假山、假水的景观,这有违于城镇化乡村景观建设的基本原则。

2.2 抓住绿化指标,忽视绿化品质

乡村景观的设计主要表现在乡村中的绿地面积以及农产土地面积,所以说如果在乡村的景观设计中只是一味地追求绿化指标的完成,而忽视真正用于农产的土地建设,忽视绿化之处真正的作用对于绿化资金以及程度上都有所影响。

2.3 追求绿化形式,忽视生态效应

一个优质的乡村景观设计不仅仅要有着合理的生态效应,也要有着一定的社会性生态效应。现实中所存在的一些情况就是一些乡村景观设计方案只是追求乡村的景观方式,一味地去追求“森林式”的方案密植。这样会导致应该存在的植物和农作物缺乏生存的空间,使得本来宽阔的公共空间变得狭隘,这样会大幅度降低乡村景观建设的具体质量。

3、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通过对于上述乡村景观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笔者发现乡村景观设计是城镇化建设中重要的一部分,且结合实际的景观设计工作方案的总体流程对乡村景观的建设提出一系列的策略和方案,总结如下:

3.1 景观资源现状分析

景观的设计应当基于现实生活,所以脱离于现实生活的基础的想法和观念都是无法落实的,进而更不必说满足各个方面的功能。一样的道理,乡村景观的设计应当首要做的也是前期的调研和信息汇总,这对于当前某一地域的景观资源也有着总体且科学的掌控、分析,可以较为客观全面的看到各个不同价值的景观资源,并且可以较为清晰的辨别出需要被保护和需要被开发的区域,在获取这些信息之后就可以及时的做许多的材料,将问题汇总并且一一解决,并且可以较为充分的利用资源,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本文对乡村公园景观资源的评价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如表 1 所示。

自然景观 人工

景观 民俗

文化 当地

居民

环境适宜度 方便性 多样性 人口

结构

生态多样性 协调性 代表性 包容性

美观性 环保性

表1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景观设计现状分析表

3.2 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景观设计原则

3.2.1以人为本,明确主体

因为发展背景的不同,不同的乡村景观设计方案所追求的也是不尽相同的目标,而对于乡村的景观设计来说最重要的依旧是建设农产和绿色相结合的宜居空间实体,因此需要坚持党的政治策略引导,并且积极地引发广大群众的积极活跃性。而设计师应当做的就是明_服务主题并且快和精准的对乡村景观进行定位。所谓乡村景观设计中的“以人为本”也就是指景观的设计要真切的为人民群众而服务,使得效益最大化体现。

笔者在这里所强调的乡村景观设计的“以人为本”原则,其实在整个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前期的调研中应当注重对于所调研区域的普通居民和游客的评价,并且对于当地真实拥有的景观资源进行评价。进一步了解和分析其对于公园的需求。在方案的规划方面,应当做到积极的与乡村中的居民进行沟通,确保做出来的方案是切实有效并且是群众所想要的。在具体的建筑以及施工中应当优先的考虑当地的一些施工集团或者团队,具有本土气息的进行建设,并且可以鼓励当地的民众一同参与建设。在后期的维护阶段中可以将其管理的权利尽量地交给当地的民众,让他们在约束别人的时候约束着自己,以优质主人公的态度进行管理。

3.2.2生态优先,注重持续

在城镇化建设中乡村景观的建设中生态文明的构建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其中每个人的生存都有着一定得影响。因此要在建设乡村景观之前进行三农问题的优质解决,并且提供给乡村景观一定的自然空间去构建,进而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这些细节之处对于城镇化的问不健康发展是具有着重要的意义的。而不能够一味地发展城市而忽视对于乡村景观的发展,不能够为了开发更多的建筑用地而剥夺本该进行景观设计的土地,并且应当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通过合理的改善乡村的景观生态环境,来对于整体的乡村环境进行协调和统一发展。

3.2.3文化传承,强调特色

乡村的景观设计以自然的生态环境为主要的基础,并且在地域和民俗习惯的影响之下建设成为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的空间。做以应当因地制宜的进行传统文化景观的保护,将乡村景观的设计作为主要的核心。笔者对于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景观的建设提出的一系列研究主张也在城镇化背景之下发掘了更多的具有当地特色的历史文化和名人事迹的景观,再与当地的传统工艺和历史文化相结合,来巧妙地衔接当地的历史文化。使得游客和当地的群众在愉快的氛围之中进行当地文化的学习,对于优质的传统文化也可以起到宣传和发扬的作用。

3.3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景观设计选取植被的策略

在乡村景观的设计中,植被的选取一直是很具有分析性的问题。而植物的审美意境在古典的园林中就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常绿和落叶,以及花果都能够在季节和气候的交替中给予观者所不同的视觉享受。对于人来说,其嗅觉、听觉等感官系统都是比较灵敏的,对于不同的植物有着不同的感触,乡村景观设计中有着大量的自然资源,并且乡村的景观设计有着较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因此在选取植被的时候应当注意以下几方面:

3.3.1善用本土植物,合理引入外来植物

首先应当做的就是要对于本来的乡村环境进行总体的评估,对于当地所常见的植被类型进行确定,对于这种植被的造景和反应效果进行评估。在充分地利用当地所特色的植物的属性之后进行一定外来物种的引入,这里也不能够随意地引入,应当引入和原有的基础植被相融洽的植株进行丰富空间,否则甚至会出现适得其反的现象。这里还可以适时的采用园林的建筑和小品的运用。

3.3.2观赏性植物与生产性植物相结合

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景观建设,其重点依旧是乡村的建设,因此要建设处应该有的乡村经济模式,这种模式应当比之前的传统模式更加灵活,对于除了农业生产之外的植物进行一定意义上的价值观赏。这里要讲观赏性的植物与生产性的植物区分开,运用不同的个方法对其进行培育,因为乡村景观设计所采用的面积可以较大,这对于其中的植被效果就可以有一个较好地体现,景观的建设要注重对于乡村的生产实际特色进行满足。并且合理的分配所使用的土地。将当地的生产性植物融合到观赏性植物中,通过一定程度中的展示和体验来进行相关作物的生长规律的普及。这些特性也要配置着一定得售卖和互动的平台,增加游览中的趣味性,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4、结语

对我国来说,当前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乡村景观建设是重要的一部分规划。将其作为重点的城镇化建设来抓也可以在城镇化的发展中起到推动的作用。而在我国从前的城镇化发展中,曾经过于注重某一片面的提升,从而使得整体发展并不均衡。例如过于片面的追求扩大城市的规模、增设空间。这些问题导致城市化的进程模糊化,相应的规划也很不切实际,相关的公共服务也都处在停滞的阶段。

乡村景观的设计与人们的需求和城镇化建设的总体质量都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景观建设,其重点依旧是乡村的建设,所以要建设处应该有的乡村经济模式。在建设乡村景观之前进行三农问题的优质解决,并且提供o乡村景观一定的自然空间去构建,进而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这些细节之处对于城镇化的问题健康发展是具有着重要的意义的,笔者发现乡村景观设计还有着长远的路途要走。

参考文献:

[1]李元应. 浅谈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 现代园艺,2017,(02):76-77.

[2]杨小晗. 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公园景观设计研究[D].苏州大学,2016.

[3]王振文. 农业转型背景下的近郊型山地乡村空间更新研究[D].重庆大学,2016.

[4]陈丽莉. 当代建筑师的中国乡村建设实践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4.

篇8

一、资源环境审计组织保障情况

1.机构设置情况。我局未单独设立资源环境审计股,由投资审计中心负责资源环境审计业务。局党组书记同志分管投资审计中心。

2.队伍建设情况。投资审计中心共有5名审计业务人员,年龄均在35岁以下,平均年龄为28岁。大专学历4人,本科1人。财务类专业2人,工程类专业3人。

二、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开展情况

我局共开展了资源环境审计项目及调查项目18个,包括: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资金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审计调查;县茶场121队县级财政投资土地整理项目审计;县茶场127队县级财政投资土地整理项目审计;县镇村县级财政投资土地整理项目审计;县镇村市级财政投资土地整理项目审计;县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县黑凼子水库枢纽除险加固补充工程审计;县响水洞水库枢纽除险加固补充工程竣工决算审计;镇村、坝村县级财政投资土地整理项目;镇新权村、永兴村县级财政投资土地整理项目;县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审计;县水利项目专项审计调查;县-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项目审计;重大水利项目新增预算内投资项目竣工决算的审计;县新发乡村市级财政投资土地开发项目审计;县乡村漆树坪市级财政投资土地开发项目审计;县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审计;县响水洞渠系配套项目的审计。18个项目总投资11,585.29万元。近三年来资源环境审计项目占所有审计项目比例为28.13%。

三、面临的主要困难及问题

1.审计人员力量不足,结构单一。一是资源环境资金管理使用上存在点多、面广、分散,项目遍布广大农村,涉及到千家万户,由于审计人员严重不足,加之审计点较远、条件艰苦,审计过程费时费力,致使许多应该延伸单位和重点户不能及时延伸,许多资金难以查深查透,潜在风险较大。二是目前审计人员比较缺乏具有资源、环境专业(如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经济学、土地资源管理和矿业工程等)人才。制约了资源环境项目的开展。

2.资源环境审计处理难度大,审计执法难以到位。资源环境审计处理难、有的问题是屡查屡犯,主要是资金繁杂,规定繁多,但可操作性不高,处理的法规依据滞后造成依据不充分,难以处理。

3.被审计单位资料提供不完整、不及时。资源环境审计资料繁杂,由于被审计单位资料管理存在问题,致使不能完整、真实提供审计资料,给审计工作带来风险。

四、努力方向及建议意见

2013年暂定资源环境审计项目10个,以土地整理和水利项目为主。为创新方式方法,提升资源环境审计水平,更好的完成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建议:

1.进一步充实基层审计机关工作人员,拓宽渠道,招收复合型人才,提高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2.实行资源共享,采取上级组织专业人士,集中开展资源环境项目审计。

3.制定和完善资源环境审计规划,研究制定资源环境审计工作规范,不断促进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4.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和完善合作审计工作制度,从制度上明确被审计单位职能职责。

5.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方法。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并形成有针对性的审计案例或方法。

篇9

(一)工作思路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环境维护优化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增强“两个抓手”环保模范乡村创立;十二五”规划启动)力求“两个效应”全市环境质量继续改善;环保工作地位明显上升)围绕“两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资源枯竭乡村转型)强化“两个坚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二)工作目标

确保环保创模取得实质性进展;确保“十二五”规划顺利开局;确保新一轮总量减排有良好开端;确保环境监管更加富有效果;确保队伍能力建设再上新台阶(五个“确保”

(三)工作措施

一是强化生态文明。强化市环境维护委员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议事协调检查督办职责,建立健全联席会议机制,落实各成员单位环境维护责任;严格考核并通报年度环保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制订年环保考核目标和考核实施细则,与各地、各有关部门签订年度环保工作责任状,将年环保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地、各有关部门;严格落实环保“一票否决”实施方法和“绿色信贷”强化企业上市融资、评先创优等环保审核;完成我市创建环保模范乡村总体规划及其相关的十个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并认真组织实施,对照环保模范乡村规范,进一步细化环保模范乡村创建工作方案,分解落实工作任务,积极争取启动实施一批环境治理和绿色创建工程,为申请省级验收做好准备。

二是强化规划落实。并积极组织实施;切实掌握省长江中下游水污染防治规划、长湖维护治理和利用规划、四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国家级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实施的契机,统筹全市工业、农业、城镇生活污染防治;积极协助筹建新城区生活污水处置厂、潜江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置厂、江汉盐化工业园污水处置厂;继续开展流域、区域污染防治措施调研,探索污染防治工作新思路、新途径。

三是加强环境监管。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进一步完善污染物总量减排体系建设,密切跟踪新的减排工程建设,并加强减排支撑项目储藏。同时,认真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和环保后督察,完全根除“十五小”新五小”等重污染企业,巩固近年来环保工作效果;建立健全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管理制度,完善市污染源监控平台建设;全面推行排污许可制度,推进排污权交易;强化环境监管责任追究,进一步加大现场环境监察力度,建立健全环境监察档案,督促各排污企业建设完善污染防治设施并正常运转,实现稳定达标排放;认真落实排污费征收体制改革,确保圆满完成年度减排任务,为“十二五”减排工作奠定基础。

四是强化环境准入。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一区两带三极”发展战略和资源枯竭乡村转型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加强部门联动,严格落实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确保新建项目环评执行率达到100%加大督办协调力度,全面推进规划环评工作;依法否决新建“两高一资”项目,督促开发区、工业园区严格落实环评要求,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强化与市金融部门的衔接,建立健全“绿色信贷”信息共享平台;加强“三同时”制度落实情况督办检查力度,实行项目建设跟踪管理,督促当年新投产项目严格落实“三同时”制度,进一步以环境维护优化经济发展,

五是强化环境执法。规范工作顺序;继续落实“12369环保热线值班制度和环境信息员制度,建立完善环境案件处置部门联动机制,疏通渠道,强化环境和应急工作责任追究;结合潜江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调研活动,创新工作思路,制订贯彻落实环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细化规范实施方法,充分发挥局案件审议委员会职能,推进环境维护行政执法水平。

六是强化项目支撑。紧密结合“清洁家园行动”加强与市农业局等相关部门的沟通衔接,进一步强化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水产养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措施,组织实施“两清”两减”两治”两创”示范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设,完成熊口镇郭湾村、熊口管理区东大垸分场、王场镇红桥村项目建设和验收工作,继续组织污染防治和村庄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的申报与实施,组织生态村镇创建申报工作,进一步探索小城镇生活污水集中治理模式,推进解决农村生活污水污染问题。

篇10

今年,石阡县紧紧围绕2020年与省、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派出1318名驻村干部按照“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要求,整合资源、协调力量,积极投身美丽乡村建设,用帮扶星火点燃同步小康燎原之势。

“富”在农家

产业发展把头带

“现在,我们不出村就能打工赚钱了,村里有了产业,群众致富就有了盼头。”石阡县枫香乡鸳鸯湖村村民蔡庆学如是说。

鸳鸯湖村以前以农业种植为主,经济发展水平低。2012年起,铜仁市委、市政府连续3年组建工作组到村帮扶,选派优秀干部常年驻村,村里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穷不兴产业穷根难除,富不壮产业富不长久。”经实地调研,驻村工作组为村里开出“产业兴村”良方,在扶贫队的帮助下,2013年,该村建成200亩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亩产值达12000余元。今年,村里又种植李子100余亩、蓝莓50亩、水蜜桃200余亩,将一块块耕地改造成一片片生机盎然的果蔬产业园,走起产业发展富农家的路子。

“学”在农家

技术培训助脱贫

“感谢省农科院驻村干部带来的实用技术,不仅能降低劳动投入,还能提高经济收入……”青阳乡大坝村村民董伟说道。

在驻村工作中,石阡县驻村干部紧紧围绕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打造“学习型”新农村,培育“技术型”新农民,重点在“造血扶贫”上发狠力、下苦功,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室、农家书屋的作用,灵活采取专题讲座、现场培训等形式,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培养美丽乡村的建设人才和农村带富能手。目前,该县共开展实用技术培训1388场次,受益群众21053人。

“乐”在农家

搭建平台树新风

“建设美丽乡村以来,群众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文化生活也逐渐丰富起来,特别是在扶贫队和驻村干部的帮助下,村里建起了农民文化广场,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增进邻里之间的和谐团结,到处一片其乐融融的新景象。”鸳鸯湖村70多岁的退休教师汪再荣说。

随着驻村帮扶不断升级,美丽乡村建设稳步推进,以“水、电、路、讯”为主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昔日贫穷的鸳鸯湖村,如今成了宜居宜游的好去处。 自2012年起,铜仁市委连续派出新农村工作队进驻该村,开展党建扶贫和帮助实施美丽乡村建设。驻村工作队队员自筹资金6万余元为该村修建文化广场,购买音响设备、文体设施,积极搭建活动新平台,不断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驻村干部积极协调相关单位和部门,充分利用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建休闲农庄,兴办农家乐,通过重点打造,示范带动,不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实现了“乐”在农家、农家亦有所乐的新农村建设目标。

“美”在农家

夯实基础优环境

“如今,出门就是水泥路雨天走路脚上再也不沾泥巴了。路边还装了垃圾桶,村容整洁了,村里的环境得到很大的改观,这真得要感谢驻村工作组和驻村干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石阡县大沙坝乡金星村党支部书记伍成坤感激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