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环境质量监测方案范文

时间:2024-03-11 18:04: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空气环境质量监测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空气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篇1

关键词:农村环境质量;监测;评价

中图分类号:X5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2011002

1引言

农村环境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已成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环保工作的必然要求。经过多年的努力,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及其分析评价工作开展得较少,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环境质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此,加强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及其分析评价,加强农村环境质量监督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为推进博尔塔拉州(以下简称博州)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了解和掌握农村环境质量状况,逐步建立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根据《全国农村环境质量试点监测工作方案》和《全国农村环境质量试点监测技术方案》的要求,博州于2016年开展了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包括村庄监测和县域监测两个层次,博州地区主要在精河县、温泉县各选取3个村庄,监测对象为环境空气质量、地表水水质、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土壤环境质量。县域监测以县域整体作为监测区域,开展地表水水质状况监测。

2监测内容

2.1村庄监测内容

主要包括县域及村庄背景调查、环境空气质量、饮用水源地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等。

2.2县域监测

以县域全境为监测区域,开展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

3监测范围

2016年博尔塔拉州共监测温泉县扎勒木特乡麻尼图村队、哈日布呼镇埃勒木图村、查干屯格乡吐日根村,精河县茫丁乡北地村、大河沿子镇浩斯托干村、茫丁乡巴西庄子村等6个村环境质量状况。

土壤监测点位以村庄为点位布设单元,在基本农田、园地(果园、茶园、菜园等)、饮用水源地周边各布设1个监测点位,共18个点位。同时根据村庄环境状况,在重点区域土壤中选取两类,各布设1个监测点位,共12个点。

县域地表水监测在温泉县和精河县河流入口和出口各设一个点,共4个点。同时在两县各设了一个水库监测点,共2个点。

4监测项目及监测频次

4.1环境空气质量监测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项目为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共(PM10)3项。每季度监测一次,全年4次,每次监测连续5 d,每天21 h连续采样,取各监测项目的日均值,采用手工监测。

4.2饮用水源地

博尔塔拉州村庄无地表饮用水源地,因此只测地下饮用水源地。地下饮用水源地监测项目为《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中的23项。每季度监测1次,全年4次。监测方法以手工监测为主,自动监测为补充。

4.3土壤监测

土壤监测项目为土壤pH值、阳离子交换量、离子、镉、汞、砷、铅、铬等元素的全量。每年监测一次,采样时间为8月份。

4.4县域地表水监测

县域河流湖库水质监测项目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表1中的基本项目24项。每季度监测一次,全年4次。监测方法以手工监测为主。

5监测结果及评价

5.1环境空气

各村庄环境空气质量良好,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HJ633-2012),各村环境空气质量指数均为一级,类别为优。

5.2饮用水源地

各村庄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Ⅱ类标准,水质达标率为100%。铁、锰、铜、锌、铅、镉、汞、氰化物、六价铬、挥发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高锰酸盐指数、亚硝酸盐氮、氨氮、总大肠菌群等项目均未检出。

5.3土壤

各村庄土壤环境质量良好,达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无污染。

5.4县域地表水

两个县域地表水监测断面均达到《地表环境水质量标准》(GB/T3838-2002)Ⅲ类标准,水质良好,水质达标率为100%。铜、锌、铅、镉、汞、氰化物、六价铬、挥发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硫化物、石油类、五日生化需氧量等项目均未检出。

2016年博州地区两县6个村庄共布设了具有代表性的6个环境空气、6个饮用水源地、29个土壤监测点位和6个县域地表水监测点位。结果表明,博州地区农村环境空气质量、饮用水源、地表水质量、土壤环境质量良好,达到各类国家标准,农村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

6结语

2017年6月绿色科技第12期

吐尔拉娜・亚力肯,等:博尔塔拉州农村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及评价

环境与安全

随着博尔塔拉州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加强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是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构建和谐博州的必然要求。通过开展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及其分析评价工作,对于掌握该州农村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提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建议和对策,加强农村环境管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⒖嘉南祝

[1]

刘晓红,瞿薇.农村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方法与管理 [J] .仪器仪表与分析监测,2016(4).

[2]郑晓红.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及其分析评价 [J] .仪器仪表与分析监测,2013(3).

[3]杨茜.浅析农村环境保护与环境检测技术的有效结合[J].才智,2014(35).

[4]李伟.农村环境监测开展工作面临的难点与措施分析[J].才智,2014(15).

[5]魏晓霞.农村生活污水的净化研究[J].北京农业,2015(18).

篇2

1.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对环境监测科技的新要求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对环境监测的业务要求主要体现在内容和运行方式2个方面。从内容上主要体现为“全面设点、自动预警”,要求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监测全覆盖;通过加强污染排放监控和环境质量预报预警等全面提升风险防控和应急预警能力。从运行方式上主要体现为“全国联网、依法追责”,建设大数据平台,实现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共享和信息统一;通过考核问责和同步执法促进政策落地,并确保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可靠。

在环境监测科技方面,要求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体系。研究制定环境监测条例、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管理办法、生态环境监测信息管理规定等法规、规章。M统一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海洋、生态、污染源、噪声、振动、辐射等监测布点、监测和评价技术标准规范,并根据工作需要及时修订完善。增强各部门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可比性,确保排污单位、各类监测机构的监测活动执行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M。

2.环境监测垂直管理对环境监测科技的影响

环境监测省级以下机构垂直管理,将有效逼制地方保护、干预执法、数据不实等情况的发生。但对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特别是环境监测标准、规范、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环境监测的运行管理也将因此发生较大变化,整体方式大体可以分为2类:一类是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社会化运营,另一类是环境监测部门自行运维。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社会化运营,将改变以往按照年度监测任务的开展方式,以合同管理方式为主,监测方法、质量控制、数据评估都将通过合同约定的方式进行。省级以下环境监测垂直管理,将改变以往按照各级行政区开展监测的运行方式,由省级环保部门统一规划实施。这2个变化都要求通过执行统一的技术标准,建立统一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

3.科研管理体制的新变化

“十三五”的科研体制也有较大变化,强调对科技资源进行统筹,强化顶层设计,打破条块分割,在考虑部门功能性分工的基础上,建立公开统—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

从管理机制上看,建立部际联席会议作为部门协调的主要工作平台,成立专业机构、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为基础的统一的评估和监管机制,并建立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部际联席会议由科技部牵头,财政部、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参加,制定议事规则,负责审议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等工作。专业机构受理项目申请,组织项目评审、立项、过程管理和结题验收等。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对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科技计划布局、重点专项设置和任务分解等提出咨询意见。科技部、财政部对科技计划的实施绩效、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和专业机构的履职尽责情况等进行评估评价和监督检查。

从具体内容上看,中央各部门管理的科技计划将整合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5项,并且全部纳入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管理,加强项目,避免重复申报和重复资助63。

为适应这一变化,环境监测科技工作导向要从“监测科研可以帮助监测工作解决什么问题”转变为“国家需要监测科研做什么”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积极拓展系统内外合作,逐步开创国家需求大背景下的科研工作。

4.环境监测科技的现状和挑战

4.1 环境监测标准方法现状和挑战

环境监测标准方法目前面临3个主要挑战:—是根据新的排放标准和质量标准,部分新的污染物尚缺少国家和行业标准方法;二是部分标准方法因可操作性问题、方法之间可比性问题,尚待修订或制定新的方法;三是各部门、各地区的监测方法、评价标准尚不统一61。

4.2 水环境监测科研现状和挑战

“十二五”期间,水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水专项”)设立了“国家水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项目。该项目围绕流域水环境监测业务化平台、监测装备、水环境监测分析方法、质量管理、体制机制5个模块开展技术研发、技术集成攻关研究,开发了水环境监测信息集成、共享与决策支持平台,在示范区初步实现了流域水环境监测的分析方法标准化、质量管理规范化、数据平台信息化、仪器设备国产化、技术天地一体化和网络示范业务化。

从总体上看,水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研究内容超前,启动时间早,科研成果领先于环境监测业务发展,但是地下水的研究相对滞后。

4.3 大气环境监测科研现状和挑战

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试点专项2016年度第一批项目已经于2015年11月,按照“统筹监测预警、厘清污染源头、关注健康影响、研发治理技术、促进成果应用”的思路,确定了六大类25项主要任务。其中第一类为监测预报预警技术,包括大气有机物集成化在线测量技术、大气污染多平台一体化监测技术、重点行业多组分大气污染源排放高精度在线监测技术、精细网格大气动态污染源清单技术、大气环境监测数据共享技术及应用5个部分。

其他与环境监测相关的任务还包括大气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空气质量改善管理支持技术、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示范等。

从总体上看,“十三五”期间空气质量监测和预报预警业务工作和科研工作将同步推进,主要挑战应当是及时将科研成果应用到业务工作中。

4.4 土壤环境监测科研现状和挑战

土壤污染防治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已经列入国家科技部际联席会议的议事日程。环保部已经于2015年启动了公益专项“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构建和业务化运行保障研究与示范”项目。土壤环境例行监测也已经正式列入国家环境监测任务。

从总体上看,目前土壤环境监测科研工作尚不足以指导土壤环境监测业务工作,有关研究相对滞后。

5.“十三五”环境监测科技发展方向与展望

5.1 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建设

根据《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相关内容,结合环境监测工作现状和发展趋势,编制《国家环境监测网环境监测技术体系》。该体系以环境监测标准、方法为主,包括相应技术文件,将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分为基础技术、监测技术、评价技术、信息技术、质控技术及其他技术6个部分,分要素梳理现有技术、已立项标准和需要建设的内容,重点解决部分标准方法实用性差的问题,努力推进各部门的监测标准方法统一工作,并为地方环境监测网络的工作开展提供技术指导与依据。

5.2 水环境监测科技工作与展望

水环境监测科技工作应促进试点业务平台的实际应用和相关标准方法的实用化,将试点业务平台范围逐步扩大为水环境监测预警业务体系。按流域水环境功能和污染源时空特点,在现行监测点位、监测项目的基础上,进行系统优化设计,按流域系统重新整合水环境监测技术。制定统一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开展严格的全过程质量控制,针对水环境监测的采样、预处理、分析测试各环节,制定全国统一的技术标准,确保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可比性。

5.3 大气环境监测科技工作与展望

大气环境监测科技工作应紧密围绕气专项,以空气质量监测质量保证/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和预报预警建设为重点开展工作。一是深化大气污染监测(观测)技术研究,努力解决重点行业多组分大气污染源排放高精度在线监测技术。二是努力开展大气环境监测数据共享技术及应用,为研究大气环境变化和制定污染防治政策提供标准化共享数据集,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大气污染预报预警技术研究,稳步推进重点地区空气污染源解析方法研究和大气污染与人群健康关系研究08。

5.4 土壤环境监测科技工作与展望

土壤环境监测科技规划应积极跟进“土十条”对环境监测的需求,提前参与土壤污染防治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需求编制工作,及时总结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将其纳入土壤污染防治重点专项实施方案中。努力做好“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构建和业务化运行保障研究与示范”项目与“十三五”土壤污染防治重点专项的衔接工作。

5.5 其他环境监测科技工作

从国家层面上“十三五”环境监测科技工作还可积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从地方层面上,可以结合国家需求和本地重点工作申报地方的科技专项和科技计划,形成以国家专项为重点,自然科学基金和地方科技计划为补充的环境监测科技体系,全面推进环境监测业务工作。

6.结语

篇3

1.1我国环境监测现状

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1980年改革开放时,全国建成了300多个三级环境监测站,初步形成了系统的环境监测网络。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已建成国家、省、市、县四级监测网络,拥有2300多个环境监测站[1],在防污减排、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测、监测站标准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发展,显著地提高了我国环境管理水平。环境监测方法也从早期基于分析化学方法的污染源监测阶段步入多源环境监测阶段。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环境监测手段也有了新的发展。目前环境监测手段,正由经典化学分析向高精密仪器分析方向发展,并由微量分析(0.01%~1%)发展到痕量(<0.01%)[2];由传统的人工采样、实验室分析,向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化的监测分析方向发展,并积极引入了先进的遥感、电子、光学等高新技术。监测范围也从狭义的环境质量监测,向包括职业健康等各领域监测方向发展,以科学地跟踪对人类和环境有影响的各种物质的含量,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切实地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存环境。

1.2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意义

环境监测是掌握环境质量状况和发展趋势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管理环境和环境执法监督的基础。根据监测数据,可以描述和表征环境质量的现状和变化规律,并预测环境质量的发展趋势;可以搞清污染物种类和分布状况,明确污染物的污染途径,预测 污染的发展趋势,分析可能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为环境管理提供经过综合分析评价的环境数据和信息;同时各类环境监测数据也是制定环境政策、法律、环境管理规定和环境标准的科学依据。然而,随着国家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我国环境部门多年沿用的经验布点、表格评价法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简单的测点设计与评价方法,样品采集工作量大,数据难以较科学、全面地反映污染状况,评价分析结果不能有效地揭示企业生产对环境影响的变化规律和潜在的环境重大危险污染源。改进监测与评价方法成为当前环境质量评价的迫切需要[3]。合理地采集数据是环境质量监测评价的基础,而科学地设计采点是其核心关键。环境监测内容多、范围广,全面监测的数据庞大,而凭经验设计,或会顾此失彼,而一旦忽略一些重点的测点,则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更不宜于客观的评价。应用数理统计的抽样调查方法,通过科学地设计分析监测样本,从总体中按抽样调查方法,合理选取部分测点为样本,并根据监测结果科学地分析和评价总体,既可有效地减少监测工作量,又可科学地提高监测评价质量[4]。传统评价方法只对是否符合标准进行评价,未对潜在危险源进行分析和评价,很容易忽视潜在的重大危险源,诱发较大的环境质量问题。因此在环境评价时,不仅应按国家标准作常规检查,同时,应深入分析重要危险源的发展规律,及其危险性,这样才便于针对性地管理,有效减少环境质量事故。因此,加强环境监测测点设计和评价方法的改进,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2基于抽样法的监测设计

环境质量监测主要包括水环境监测、大气环境监测与土壤环境监测3部分,其中又包括常规项目、特定项目和选测项目3个方面的内容。对高危企业,由于危害元素多、范围广,选测项目需要布设的测点数量庞大,有时会远远超过前2个子项的测点数,因此需要科学地设计。通常大型高危企业需要布设上万个测点,才能满足要求,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环境质量状况。显然,按目前的监测手段是难以完成的。本文按数理统计抽样调查方法,科学地选择样本,设计监测数据采样点,不仅可大大减少测点,提高测试效率,并可实现科学采集与科学评价的目的。根据抽样调查方法原理,常规项目测点采用系统抽样法设计,将监测总体各功能区按一定标志或次序排列成规律图形,然后按一定的距离间隔设计监测点。选测项目涉及内容较多,应在查阅以往环境质量评价、研究企业生产危险特征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选定待测项目。对分布有规律的,采用系统抽样法设计,其余则采用分层抽样法设计。特定项目主要是针对已确定的污染源核定复查,可采用整群抽样和分层抽样结构的方法设计。

2.1水环境监测抽样设计

(1)监测对象。水环境调查区域范围为88km2,按水库、河流、灌渠、水塘等地表水形态与地理位置不同,分为5个功能区。常规监测项目为pH、COD,重点监测项目为Cd、Pb、Zn和Cr重金属。本次设计未考虑特定项目和选测项目。(2)监测抽样设计。对灌渠、水塘、河流功能区,主要采用平面系统抽样设计,设置2~3个分层抽样。按水源与污染源的方向,采用黄金分割率(0.62/0.50/0.38/0.19)的方法设计测点间距。对水库采用立体系统抽样与分层抽样结合的方法设计,并按污染源分布方向,采用黄金分割率方法设计测点间距。

2.2大气环境监测抽样设计

(1)监测对象。大气环境调查平面范围为88km2,最大监测空间高度为6m。常规监测基本项目为总悬浮颗粒物(TSP)、颗粒物(PM10),重点监测项目为Cd、Pb重金属。(2)监测抽样设计。不再细分功能区,而是以污染源(矿山)为中心,以雷达辐射方式,按系统抽样方法与黄金分割率设计测点。设计3条监测辐射线,辐射线夹角为60°,每条辐射线长5~10km。按黄金分割率由近至远布设测点。每条辐射线布置8个测点。在靠近污染源处,在监测空高6m的高度上增设4个测点。共布设28个大气监测点。考虑风流对大气质量的影响,处于污染源风流上方,基本测距增加一倍,测点减少一个;风流下方,基本测距离不变,测点增加一个。其它两个方向测点数不变,基本测距按插值法调整。

2.3土壤环境监测抽样设计

(1)监测对象。土壤环境调查区域范围为31683亩,按耕地、林地、山地不同,分为3个功能区。其中,耕地为重点监测区。常规监测的基本项目为pH、CEC,重点监测项目为Pb、Cd、Zn、Hg和As重金属。(2)监测抽样设计。耕地测点网格为300m×300m,采用等距网络系统抽样法设计测点。共设计282个测点。林地、山地按污染源方向,采用矩形黄金分割率和系统抽样法设计测点。林地基本测距500m,共设计112个测点,山地基本测距800m,共设计82个测点。

3环境质量评价

3.1水环境质量评价

(1)评价方法。水环境质量评价采用单因子指数法评价法,其公式如下:Pi=Ci/Si式中:Pi———第i种污染物的污染指数;Ci———第i种污染物监测值,mg/L;Si———环境标准值,mg/L。(2)水环境质量评价。5个调查区域的地表水按不同特征分河水、水库水和农田灌溉水。

3.2大气环境监测结果与评价

大气常规项目中的重点与基本监测项目监测。3.3土壤环境质量评价(1)评价方法。耕地、林地和山地的土壤环境质量均采用单因子指数法,按国家《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HJ/T332-2006)的二级标准评价。(2)土壤监测数据分析。评价区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及其污染指数。

4环境质量评价与重大隐患源分析

4.1环境质量评价

(1)水环境质量评价。从表2、表3和表4可看出,调查区地表水质量基本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规定的Ⅲ类标准要求。水中的重金属含量呈现越靠近污染源(矿山)越高的趋势,其中,在靠近污染源的检测点,水中锌的含量较其它测点高7倍,尽管仍在允许范围中,但仍需加强观察。(2)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从表5可看出,调查区内,大气质量基本符合项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类标准要求,但镉含量严重超标,超过倍数高达1.8倍,需要加强污染源粉尘治理。(3)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从表6可看出,调查区内土壤受到重金属严重污染,其中Cd、Pb、Zn、Hg金属污染指数分别高达3.43,2.52,1.59,1.30。土壤环境质量存在严重的问题,必须严格防范控制。

4.2重大危险源与健康风险分析

(1)重大危险源分析。通过上述评价分析,调查区内影响环境质量的危险源见表7。危险级别按危险指数,结合寿命损失率确定[5]。从表7中可看出,Cd为重大危险源,必须按国家有关重大危险源的规定进行管理。

4.3防治措施与建议

调查区受矿山重金属污染严重,尤其是镉、铅等重金属在大气与土壤中严重超标,对环境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尽管尚未构成健康威胁,但为防范进一步的恶化,必须及时治理。重金属污染防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治理,相关防治措施与建议如下:(1)制定综合治理方案,组织各方面的力量进行综合整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2)强化环境监管,进一步削减矿山污染物排放。督促矿山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确保污染治理设施和在线监控设备稳定运行,实现污染物合理达标排放,采取有效隔离措施防止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周边环境和地下水;(3)调查区重度污染耕地不再作为基本农田,调作它用,对轻度、中度污染的耕地,实施污染治理修复。

5结论

篇4

【关键词】大气环境;监测布点;方法

大气环境监测覆盖范围宽、影响因素多,要制定能代表整个区域大气质量时空分布的精确方案是非常困难的。在缺少监测数据的情况下,应先采用常规布点方案。随着监测数据的积累,应积极采用布点优化技术,以实现经济性和代表性的合理平衡。

1 大气环境监测布点方法

确定监测点的具置是大气环境监.测网络设计核心工作之一,如果选点不好,检测结果必然会出现较大偏差,对大气环境质量评价造成负面影响。目前,确定监测点位置的方法大致有功能区法、网格法、同心圆法和扇形法等

1.1 功能区布点法

该方法主要用于区域性常规监测。将监测区域按功能分区,如分成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混合区等。然后在不同的功能区内,按照污染程度及人力、物力的分配能力,设置数量不等的采样点。通常在大气污染扩散点上采样,能够更好地反映大气环境污染的程度。

1.2 网格布点法

这种方法是将监测区域均分成一定大小的网格,采样点设在网格中心或网格的角点上。网格的大小由污染程度、监测能力、人口分布密度等因素决定。一般污染源数量比较多、分布又较均匀的区域较适合采用这种方法。主要优点是受人为主观因素影响较小,能较直观地反映出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状况。

1.3 同心圆布点法

有多个污染源且分布相对集中的区域可采用此法。以污染群中心为圆心,画出若干同心圆,再以圆心为起点作出若干射线,将圆周与射线的交点作为采样点。通常下风向可设置较多的采样点。

1.4 扇形布点法

适用于孤立的高架点源(如高烟囱)且主导风向比较明确的区域。以污染点源为起点,主导风向为轴线,在下风向画出以点源为圆心的扇形区域。扇形圆心角一般在45ц90°,且不得超过90°。采样点布设在扇形区域内,先画出半径不等的若干弧线,每条弧线上设置3ц4个采样点,并且同一条弧线上相邻的采样点,以点源为顶点作出的连线夹角应在10ц20°。为提高监测的可靠性,应同时在上风向设置对照点。

2 监测点位的优化法

2.1 概述

常规布点法是在已有经验或理论模式下确定采样点,但其无法确定点位是不是最佳的,虽然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改进方法,使布点更趋合理,然而仍存在着点位重复,人力、物力浪费的问题。另有两种方法可以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一种是在常规布点监测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大气污染物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规律,从而对现有站点进行调整,将监测信息重复的站点删除或调整监测频率,以较少的点位或次数达到所需要覆盖的范围和监测时段,实现经济、精度都满意的效果,这种方法称为优化点位技术。根据不同的优化原理,又可分为物元分析法、系统聚类法、多目标规划法、密切值法、 检验法、最优指标法、特征分析法、相关系数法、人工神经网络法、遗传算法等多种优化方法。另一种是根据污染源分布情况、排放特征、气象和地理资料,通过应用数学模型预测污染物的分布并设计采样点,这种方法称为预测布点技术或模型计算法。

2.2 优化点位技术

由于优化点位技术方法众多,主要介绍以下几种。

2.2.1 物元分析法

这种方法是以广东工业大学蔡文教授所创立的可拓学理论分析大气环境监测的布点问题。从所有污染物的监测值(如SO2、NOx、TSP等)中选出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构成“最佳点A”和“最劣点B”及由均值构成“期望点C”。由C与A、B构成标准物元矩阵Rac、Rcb,A与B构成节域物元矩阵Rab,每个测点建立物元矩阵Ri。然后由Ri对Rac、Rcb及Rab建立关联函数Ka(Xij)、Kb(Xij),由其计算综合关联函数Ka(Xi)、Kb(Xi)。利用综合关联函数值并结合关联函数的意义画出点聚图,再由点聚图上的点选出最佳点。

2.2.2 相关系数法

采用网格布点法的监测数据(设置网格数m,监测点n,上风向清洁点若干)。计算m与n之间的相关系数R。R越大,说明该网格越能代表污染物浓度的变化规律。再根据监测点污染物浓度、平均浓度求出变异系数CV和各点方差Si。综合分析R、CV和Si,就得到优选的点位。

2.2.3 t检验法

同样以网格布点法的监测数据为基础,求出平均浓度,划分区域(如重污染区、中度污染区、轻污染区等)。根据评价标准(如监测方便程度、安全性、位置关系等)确定若干方案。再经过比较选出较优的方案。然后用t检验优选点位与总样本的差异是否显著。确定显著性水平后,由t分布表查出t分布表值。若优选点位t计算值t计算值

2.2.4 最优指标法

这种方法是以TOPSIS法为基础创新出的方法,通过逼近最优水平对多目标系统进行决策和评价。建立原始监测数据矩阵X,确定最优指标值向量Y。通过对X的最优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建立优化决策矩阵Z。利用Z计算监测点指标与最优水平的逼近程度Zi。将Zi依大小进行排序,再结合点位优化规则选出有代表性的优化点位。

2.2.5 特征分析法

此法是将监测点位按照污染程度归类或聚类,并在每一类中选出代表性的点位。利用原始监测数据(n个样本,m个变量)建立联系度关系矩阵Y=XA(X为编码矩阵,A为变量权矩阵),将联系度最大的问题转化为求解矩阵XXT(XT为转秩矩阵)的最大特征值λ和特征向量A。经过计算求出矩阵Y并绘制联系度折线图,根据图将联系度大小聚类,然后就可优选点位了。

2.3 预测布点技术

常用的计算模型主要有ISC3、AERMOD、ADMS和Models-3/CMAQ等,通过模拟监测规划区域的空气质量状况,监测点位优化具有较好的空间、时间精度,经济性亦较好。刘潘炜等采用Models-3/CMAQ模型,研究珠江三角洲地区常规污染物SO2、NO2和PM10及区域特征污染物O3、PM2.5,还有常规、区域特征污染物混合模式在内的3种情景下的布点方法。他们采用约旦公式计算多种污染物综合评价浓度,以中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建立目标函数,并以成本、地形、行政区、人口、空间覆盖度为约束条件进行优化求解。结果表明优化误差在规范规定的范围内,且多种污染物混合模式优化结果的空间代表性更好。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大气环境监测;监测质量;监测意识;监测机制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X830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21-0098-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21.049

人类的生存、发展同大气监测质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近年来,由于饱尝雾霾、PM2.5等重大空气污染问题的苦果,全人类已将目光聚焦在大气的治理问题上。但目前大气环境监测质量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不高,势必会拉低大气环境质量的水平。本文从大气环境监测质量实际出发,注重对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思考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 大气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定义

进行环境监测主要是为了解和掌握环境的具体情况,从而在具体的环境问题中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避免破坏环境。为了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必须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同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环境监测质量最终的目标是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环境监测保证只是它实现这一最终目标的跳板。环境监测质量是从工业效果方面对环境监测有效性进行考核的重要标准。为了实现人类的持续、健康、和谐向前发展,我们需要大力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制定和研发合理的环境保护体系,利用环境监测的标准和要求指导监测行为,保证环境的监测质量。

2 大气环境监测问题思考

2.1 大气环境监测意识薄弱

众所周知,大气环境监测已成为全球共同重视的问题,不排除部分国家和地区遭受大气污染的影响较小,致使他们大气环境监测意识淡薄。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有些国家和地区虽然也签署了保护大气的相关协议和条约,但在大气环境的保护、二氧化硫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控制、大气环境检测质量的提高方面力度不够,缺少法律意识。

2.2 大气环境监测质量不高

在我国,作为对大气环境质量监测质量有重大影响的监测采样工作存在着四个主要问题:大气环境监测采样工作不受重视、大气环境监测采样工作边缘化、大气环境监测采样成本增加、大气环境监测采样结果不符合监测要求。其结果是大气环境质监测质量得不到保障。

2.3 大气环境监测网络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大气环境监测网络构建之所以不健全主要是因为相关部门和相关技术人员对大气环境监测的网络不够重视。加之大气环境监测系统、相关机械设备、技术资料的匮乏,大气环境工作的开展显得举步维艰、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提高就无需多言了。

2.4 大气环境监测经费不足

持续的资金投入是大气环境监测得以开展的物质保障,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大气环境监测资金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能满足监测工作的需求。长此以往必然打击大气环境监测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大气环境监测质量,因为资金投入的力度不够,大气环境监测系统和设备就不可能达到最新的配备要求,先进监测技术的引进也无疑是纸上谈兵。

3 提高大气监测环境质量的建议

3.1 提高大气环境监测意识

根据哲学意识能动性原理的现实指导意义我们可以得出: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是意识对外部世界的反映是主动创造的过程,不是被动接收的过程;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绝不是盲目的;意识能动性主要体现在人能在意识的指导下对客观实践进行改造;意识对人的生理过程和活动也会造成影响。国家和相关的主管机构要结合意识能动性原理的现实指导意义做好大气环境监测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相关技术人员的大气环境监测意识。

3.2 培育大气环境监测人才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现阶段我国在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大气环境监测领域更要注重加强人才培育。要想理论水平高,在结果分析、方案决策等方面尽可能不出现纰漏就必须强化人才培育,加强监测理论和实践能力培训。人才培育除了监测理论的培训之外,还需注重监测实践的培训,因为实践能力越强,越能在监测过程中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能大大节约成本。

3.3 加大大气监测投入,提高监测质量

为了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护人类安全,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做好大气环境监测的预算决算工作;加大对监测人员的培养力度;开发并完善大气环境监测网络系统;采购先进的监测仪器设备;及时公开监测结果,注重对结果的分析总结;实现产业结构最优化,及时淘汰落后的产业;认真执行针对大气环境污染所制定的具体措施。

3.4 注重大气环境采样质量

为了顺利开展环境治理和改造工作,必须重视大气环境采样的质量。因为采样对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有重要影响,大气监测不合理势必导致环境监测质量偏低。同时,为了充分体现采样的科学性和真实性,为大气环境监测提供质量保证,大气监测也必须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符合实际采样方案的制定并非易事,为了保障其完整性,我们在进行采样时要注意考虑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采样点位、采样频次、采样断面、采样周期。针对工业污染采样而言,可以按照污染程度的不同进行分级采样,要将采样的重点放在重点污染源,随后才是污染较轻的污染源。最后为了确保采样的真实性,切实为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提供保障,采样样品的安置、存放要求、采样的施工装备、采样的次数和数量的布局要尽可能合理并且要做好跟踪记录。

3.5 建立和完善大气环境监测机制

大气环境监测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采集环境样品、分析测量数据以及综合评价数据等工作有效展开的重要保障。同时它还能从根本上提高大气环境的监测质量,因为它能将保障体系的指导作用实现最大化,使得监测行为严格遵循大气监测的标准和要求。

3.6 建立并完善实验室认可制度

所谓实验室认可是指实验室进行规定类型的监测或校准是由权威机构授权的,具有权威性。为了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获得大气环境所需依据,应加强实验动手能力,做好质量监督网络建设工作,提高实验水平。

3.7 注重同国外地区的合作交流

我们所处的21世纪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合作的世界。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闭门造车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为了在大气监测方面取得更大的成效,我们应该加强同国外先进和发达地区的相互交流,增强大气环境监测各方面的经验教训。加强同国外地区的合作交流,是大气环境监测发展不可抗拒的趋势,因为它能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同时,为了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可持续的最终目标,我们首先要明确,大气环境监测和治理单靠少部分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全人类应共同致力于大气环境监测和治理。

4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治理环境污染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加强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各地区和各部门要注意提高监测意识、培养监测人才、建立和完善大气环境监测机制、推动并完善实验室认可制度、加强同国外地区的交流合作等,切实为人民谋福利,早日实现“同一个世界,同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 杨健华.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措施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3).

[2] 李东阳.基于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措施研究[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4,(7).

篇6

关键词:核电类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监测

引言

在当前重污染天气频发的背景下,国家提出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战略[1]。核能作为一种具有清洁、高效、原料供应充足等一系列竞争优势的能源,对于完善国家能源保障体系,改善环境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底,我国投入运行的核电机组30台,在建24台,在建核电机组数量世界第一。由于核电站建设周期长(一般核电站建设周期为5—10年)、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且多,施工活动新增污染排放对周围环境势必带来不小的影响。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应加强施工期环境监测工作,及时掌握工程施工对周围生态与环境产生的影响,为管理部门监督提供科学依据。但我国尚未出台有关核电站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监测工作的技术规范。山东省在建核电站3座,包括华能山东石岛湾核电厂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国核示范电站有限公司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山东海阳核电站一期工程。近年来我们定期对上述工程开展施工期监测,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初步建立了核电站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监测的技术路线,本文就该类项目施工期环境监测方案编制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对今后核电类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监测工作开展提供一定帮助。

1核电项目施工期主要环境问题

核电类建设项目施工期长、规模庞大,对工程区域周边环境空气、地下(表)水质、声环境、生态环境等均产生一定的影响。而该类项目多建于沿海地区,对近岸海域水生生态也会造成一定的扰动。大气环境:核电类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土地平整、负挖、混凝土搅拌、材料运输及堆放等作业,易造成大气环境的污染,主要污染物为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颗粒物(PM10)等;施工场地大型机械作业,以及公路汽车运输产生尾气排放,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氮(NO2);此外,核电站由于选址偏僻往往配套不完善,需建设力能区,配套燃煤或燃气锅炉,锅炉排放也会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烟尘等。水环境:核电站建设周期长,废水排放势必对项目周边地表水、地下水环境造成污染。一般配套建设施工营地满足施工人员生活需求,会产生生活污水排放;施工区域作业亦产生生产废水;常规主要污染物为pH、悬浮物(SS)、石油类、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5)、氨氮(NH3-N)、总磷(TP)、总氮(TN)等。噪声和振动:按照相关设计要求,核电站核岛和常规岛应建于基岩层。目前核电类建设项目施工负挖阶段常规采取的作业方式为爆破,不可避免地造成对周围环境的振动影响;此外,大型机械(起重机、运输车辆)易造成噪声污染。水生生态:核电站由于需要大量的循环冷却水,一般建于沿海地区,需配套建设一定的海工工程,施工船舶作业过程会排放含油污水;炸礁以及铺排、水上抛石、取排水沟渠疏浚均会扰动近岸海域底质,导致底栖生物、浮游生物及鱼类的栖息和活动环境发生变化,对施工区海水水质及海洋水生生态造成一定影响[2]。

2核电项目施工期监测技术路线

通常将反应堆投料前的建设期视为核电类建设项目施工期,一般可达5~10年。整个施工期依据主体工程的建设进度,可分为场平(四平一通)阶段、核岛及常规岛负挖阶段、以第一罐混泥土浇筑(FCD)为标志的土建阶段、核岛及常规岛落成设备安装阶段、投料前设备冷试阶段等节点,此外,配套海工工程、辅助工程、生活区均与主体工程同步展开。因此,核电类建设项目施工期监测方案应是动态的,每次监测应针对施工阶段特点,全面考虑水、大气、声、生态等多种环境要素,依据实际建设进度优化调整监测内容及监测频次。每次制定监测方案前,均应在收集技术及环评文件资料、勘察现场的基础上,重点了解项目建设进度及变更情况,核实环境保护设施及措施的建设落实情况,核查监测期间工程影响区域内环境敏感目标情况,包括数量、规模、与工程相对地理位置、主要保护内容等。现场监测期间,施工建设应处于正常作业状态;监测点位布设应尽量与环评现状监测和报告书中监测计划布设的点位保持一致,便于施工前后环境污染状况的对比,从而准确反映建设项目施工期存在的环境问题;开展施工期监测的频次一般应1次/季,具体时间应根据施工进度合理安排,力争全面反映施工期项目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3核电项目施工期监测方案内容

依据实际建设进度优化调整监测内容,选取噪声、水、大气、水生生物指标等作为对施工期环境监测的指标;同时对固体废弃物处置、应急预案制定等环境管理内容进行调查。声环境:重点关注施工期厂界及环境敏感点。重点选取施工场界及其所建设的预制场、拌合场、取(弃)土场地外的环境敏感目标。原则上选择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相同的点位;施工期间,存在环境保护投诉与纠纷的环境敏感点优先作为监测点位。水环境:重点针对水域环境敏感目标,分析项目施工对水环境的影响以及水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性。包括受项目施工影响的河流、湖泊、水库、海洋等水体;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要求关注的地下水监测点位;施工区域外排生产废水及生活污水。原则上选择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相同的点位,除在影响范围内设监测点外,还应设置对照监测点。大气环境:重点调查施工期扬尘、燃料废气的控制情况。包括施工场界及其所建设的预制场、拌合场、取(弃)土(石)场界;项目施工影响的环境空气敏感目标;施工配套锅炉等有组织排放废气排气筒或废气处理设施排口。原则上选择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相同的点位或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施工期间,存在环境保护投诉与纠纷的环境敏感点优先作为监测点位。水生生态:项目施工涉及水上施工等对水生生态环境有明显影响的项目,或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涉及水生生态环境监测的,均应开展水生生态环境监测。原则上选择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相同的点位,如果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未进行监测或工程变更导致影响位置发生变化时,除在影响范围内设点外,还应在非影响区设置对照点进行监测。固体废弃物:施工期固体废物重点调查生产垃圾(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的处置方式和去向;调查施工期水上施工工艺,重点关注项目的疏浚量、疏浚物的处置去向;炸礁的数量及炸礁废物的处理情况。核实固体废物处置是否符合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要求,危险废物处置应作为调点。风险事故防范:调查环境风险防范措施与应急预案的制定及备案情况,国家、地方及有关行业关于风险事故防范与应急方面相关规定的落实情况,必要的应急设施配备情况和应急队伍培训情况。推荐环境监测指标见表1,实际监测过程中,可根据情况进行增删。

4质量控制及质量保证

为确保监测数据的完整性、代表性、精密性、准确性和可比性,监测过程必须实施全程序质量控制。参与监测、采样及测试的人员均须按国家有关规定持证上岗[3];监测设备均应经计量部门检定合格并在有效使用期内[4];样品采集、交接、实验室分析、数据处理按相关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及国家或地方相关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中有关规定执行;按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要求,优先选用国家环境监测标准分析方法,所选用分析方法测定下限应满足评价标准限值要求;监测报告执行三级审核制度。

5结束语

随着核电建设的迅速发展,施工期环境监测显得越发重要。依据核电类建设项目施工周期长、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的特点,其施工期监测方案应是动态化的,每次监测应针对施工阶段特点,全面考虑水、大气、声、海洋、生态等多种环境要素,优化调整监测内容,编制合理、全面的监测方案。从而客观、公正地反映施工对周围生态与环境产生的影响,为管理部门监督提供科学依据[5]。

参考文献

[1]孙勤.加快我国非化石能源发展[J].中国核工业,2015,22(3):14.

[2]戴明新.水运工程施工环境保护监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3]环境保护部.HJ630—2011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导则[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4]周钧.浅谈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的质量保证[J].污染防治技术,2013,32(3):65-67.

篇7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X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1-0186-02

一、城阳环保分局环境监测站概况

青岛市环境保护局城阳分局环境监测站(简称城阳环保分局环境监测站),是县(区)级监测站,隶属青岛市环境保护局城阳分局,工作上受青岛市环境保护局城阳分局领导,业务上接受青岛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指导和质量控制,是社会公益性的科学技术事业单位。

城阳环保分局环境监测站设有质控综合室、水质监测室和气声监测室3个业务室,目前在岗人员14人,其中高级工程师2人,中级工程师8人,可完成9个大类245个项目的监测分析工作,涉及大气、地表水、地下水、海水、室内空气等8个领域。

城阳环保分局环境监测站于1995年第一次通过山东省计量认证,2001年通过计量认证复查;2007年1月通过实验室资质认定。城阳环保分局环境监测站主要负责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环境综合整治质量考核监测、项目竣工验收监测、污染源纠纷仲裁监测、科研性监测和社会服务性监测工作。

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机构不健全,质量管理工作受干扰

城阳环保分局环境监测站设有质控综合室,有质量负责人、质量控制员和报告编写员3人。负责组织环境监测质量质控考核、持证上岗考核、内审和管理评审工作的开展。但是由于工作人员偏少,监测站工作人员大都身兼数职:质控员往往承担实验室分析工作,质量负责人需要协助完成部分现场采样任务,内审员、监督员要同时承担多种职务。因此,质量管理工作并不能完全独立于环境监测过程之外。质量管理机构不能发挥足够的作用,没有真正体现出质量管理工作的独立性和监督性,使得监测站质量管理工作在组织管理和系统性研究方面存在欠缺。

(二)认识不到位,质量管理意识淡薄

由于机构改革等一系列因素,城阳环保分局环境监测站人员老化严重,平均年龄43岁,大部分工作人80年代进入环境监测系统,经历了环境监测的多次变迁。但是,由于缺乏健全的培训机制,监测人员接受培训和学习的机会较少,监测人员操作不规范或对监测技术、方法、标准和规范了解不到位等情况依然存在。再次,由于质量管理意识淡薄,对质量管理的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导致与监测工作相脱离的现象仍然存在。全员参与、体系化管理的意识还较淡薄。

(三)工作任务重,质量控制工作不到位

随着省局“四个监管办法”和涉铅重金属企业监测等一些工作的全面开展,城阳环保分局环境监测站的工作日益繁重。2006年监测站年度获得有效监测数据1.3万个,2010年为3.9万个。在工作人员未变化的情况下,监测工作量成倍增长,采样人员、实验室分析人员和质控人员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疲于应付状态,给监测站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带来新的隐患。

(四)对现场监测质量控制不重视

目前,我们的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多集中在实验室内的分析过程,忽略现场监测过程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工作。如果样品本身就不具代表性,在实验室内的一系列控制活动也就失去了基础和依据。城阳环保分局环境监测站《程序文件》中设有专门的《采样管理程序(CYHJ-02-16)》和《样品管理程序(CYHJ-02-17)》,但是由于现场监测工作的特殊性,程序执行情况存在监管空白,影响了现场监测的质量控制。

(五)质控手段僵化,不能满足当前环境监测工作的要求

城阳环保分局环境监测站目前质量控制手段仍局限于盲样考核、平行样比对、加标回收、及密码样等,方法简单、手段单一,缺乏系统性的评估和评价模式,这些都极大地制约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进一步开展。而且,由于技术、人员和认识的限制,监测站目前质控工作明显存在重环境质量监测轻污染源排放,重实验室分析环节轻现场监测环节的现象。一些新的监测技术如:污染源在线监测、水质和空气自动监测以及应急监测等,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质量控制体系和统一的标准和要求,缺乏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手段和方法。

三、环境质量管理工作对策

(一)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体系有效运转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年)》(环办〔2009〕56号)要求各级监测站通过实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强化环境监测质量意识,促进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各项制度的落实;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夯实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基础[1]。因此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并确保体系有效运转是提高质量管理工作的关键。首先,制定《岗位目标责任制》,用文件的形式明确规定监测站每个科室和人员在质量工作上的具体任务、责任和权利,形成严密的质量管理工作系统,层层监督,层层把关,真正把监测质量搞好。其次,必须建立严格的质量责任制,进行必要的考核,按规定给予适当的奖罚。再次,要切实加强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建立包括监测方案制定、样品采集、原始记录、分析测试、数据处理、报告编写、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一系列基础工作的程序,把质量建立在依据标准、精确计量和严格监督的基础上,确保监测计划、操作规程及各项技术文件的准确无误,使各个环节的质量信息能迅速、准确、畅通地得到反馈和处理,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二)加强质量教育工作,提高人员素质

提高监测人员业务素质,增强监测人员质量意识,保证监测工作质量始终是开展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除了对技术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以外,还应该坚持开展监测技术、标准方法、技术规范及质量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培训,进一步规范监测行为,提高人员素质,强化质量意识,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奠定人员素质基础。首先,管理层质量管理意识的提高,是做好质量管理工作的关键。在质量管理体系中明确规定各管理层的职责,通过提高管理层的质量管理意识,切实将质量管理工作纳入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保证资源配备,加大管理力度。其次,要树立全员参与意识,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与监测设计、规划、资源配备以及布点、采样、检测、数据处理、审核、综合分析、评价等各个监测环节相关,需要全体监测人员的共同努力。

因此,应全面提升监测人员质量意识,树立全员参与、人人有责、体系化和制度化管理的观念,这是切实做好质量管理工作的基本保证。再次,只有不断加强质量教育工作,使每一位成员从思想上关心质量、重视质量并自觉参加质量管理,才能使质量管理长期、深入地开展下去,因此质量教育是加强质量管理的一项根本性的基础工作。通过有组织、有步骤地普及、提高技术人员的质量意识、质量管理基本知识、专业技术能力,可以提高人员素质,防止知识老化、陈旧,为提高监测质量打下扎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三)实施全过程质量保证,使质量管理体系覆盖工作全过程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是指对环境监测全过程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包括对监测计划、布点方案、采样方法、样品处理和保存、分析测定方法的选择、仪器的校准、试剂和标准物质的使用、数据记录和数据处理等每一步骤和每一环节进行质量管理。为了使质量控制工作更好地融人环境监测全过程中,能较快的发现存在错误的环节,有利于对不符合规范的工作进行纠正,使现场监测工作逐步规范化,编制现场监测质量监督检查表。质量监督员结合工作实际情况依据现场采样质量管理检查表检验现场监测的质量控制工作的完成情况。

今后,城阳环保分局环境监测站质量管理应加强现场采样、现场测试和样品保存等质量管理薄弱环节质控制措施的研究,使质量控制工作实现从环境质量到污染源排放,从实验室内分析测试到监测全程序、全方位的转化。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在提高”的原则为指导,努力提高环境监测质量。

(四)拓展质量控制领域 探索质量管理新模式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应覆盖环境监测的全部领域、贯穿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因此,应尽快拓展质量控制领域,将新的监测领域如:污染源在线监测、污染物总量控制监测、水质和空气自动系统监测以及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等监测工作纳入质量控制的范畴。应针对新型实验室分析测试设备及便携式应急监测仪器的快速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质量管理办法,提高质量管理能力。另外,城阳环保分局监测站现在的质量管理途径非常单一,已不能适应合当今环境监测的需要。因此,探索新的质量管理途径、寻求新的质量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四、结语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哨兵”、“耳目”、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保护工作最为重要的基础性和前沿工作,任何环境决策都离不开环境监测基础数据的支持。而,环境监测基础数据的获得则依赖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是否到位,因此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只有不断探索加强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才能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为实现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民用建筑;室内环境;监测;问题;对策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生活在城市中人们由于受到高压生活的影响,也无暇顾及室内环境对自己身体健康所带来的影响。再加上对室内污染的认识不足,也造成他们难以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对室内污染带来的破坏进行根治和解除。当前还存在很多施工单位为了获取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将一些质量不合格的建筑装饰装修材料流入施工现场,这也给民用室内环境的污染问题埋下了隐患,从而给人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带来一定程度的危害。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背景,对当前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以及监测的实际案例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效提升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控制的方法,希望可以为同类的实践提供借鉴。

二、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及监测要点

(1)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

对于民用建筑室内环境的污染来说,其来源主要有建筑装修材料造成的污染、建筑自身造成的污染以及室外污染引起的并联污染等。具体来说,

首先,对于建筑装修材料造成的污染来说,其是目前民用建筑室内污染最为严重的一个来源。由于装修的差异,其造成室内环境污染的因素也非常多,主要有各种板材、油漆以及涂料等等。而且这些因素带来的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体造成的健康损害是巨大的,甚至可以造成致癌现象的发生;

其次,建筑自身的污染是近些年才逐渐被人们发现并重视起来的污染来源。造成建筑自身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在建筑物施工中施加了各种不良添加剂而引起的。举例来说,在我国部分地区的建筑施工中,为了达到良好的建筑物施工质量和效益的目的,往往在施工过程中对混凝土添加一些添加剂。而殊不知,这些添加剂往往会对建筑物带来较大的污染。还有一种情况,在一些建筑结构下层土质以及石材等基础材料中存在着一些不良、不达标的物质,它们也会对人体健康带来一定的威胁;

第三,对于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来说,上文论述的都是针对室内的环境污染,而对于一些室外的污染来源也会对室内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比如,当前随着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增加等,大气污染现象变的严重,给人们的生存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也从而进一步带来了民用建筑室内环境的污染。

(2)民用建筑室内环境的监测要点分析

对民用建筑室内环境的监测之前,要对相关的监测标准以及规范进行明确,在本文中,参考的主要是《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以及《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监测的项目主要涉及甲醛、氨、苯、甲苯、二甲苯、氡222、TVOC。而针对不同的监测物,采用的监测手段亦有所不同,比如对于甲醛的监测,往往采用的方法为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本文选取了新装修的完工25天左右的64间民用建筑的室内环境作为监测对象,监测的主要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1 甲醛等监测物的监测结果

从以上监测的结果来看,在新装修的民用建筑室内环境中,甲醛超标间数占有比率为59.7%,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污染因素。甚至有一些房间的甲醛浓度甚至在国家标准的七倍以上,污染程度可见一斑。仅次于甲醛之后的为氨、苯系物、TVOC等几项指标,占有的比例也不小,也需要引起重视。而在本文进行的本次监测中,并没有发现氡222的超标,可以预见,在这些新装修的民用建筑施工中,很好地控制了装修所用的石材等原材料的质量。

当然,为了获取更为科学的监测结果,本文还对新装修后的5个民用建筑室内环境中的甲醛含量在不同的时间段进行了监测,结果如表2所示:

表2甲醛含量监测结果

通过以上数据明显可以看出,在民用建筑刚装修完成之后,其甲醛含量是非常明显的,在一个月之后逐渐趋于稳定,因此,在这一段时间内应该做好通风工作,以有利于甲醛等有害物质的释放和稀释,然后再进行相关监测物的监测工作。

三、有效提升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控制的方法

本文将通过上文中对民用建筑室内污染的监测现状进行仔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几条行之有效的提升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控制的措施,以供相关单位在民用建筑施工中选用。

(1)努力控制室内环境污染的来源

为了根本性解决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问题的来源,需要相关部门的协同努力。一方面,要严格对建筑装修材料的质量进行控制,将材料的环保性能作为评判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采取各种措施避免不合格的材料出现在建筑施工现场。另一方面,加大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投入,让材料的生产厂商都树立高度的环保意识,对他们的生产行为进行规范,以达到根本上解决室内环境污染的源头问题的目的。

(2)重视民用建筑室内环境监测质量的验收工作

重视民用建筑室内环境监测质量的验收工作也同样非常重要。在民用建筑室内环境监测质量验收过程中,要加大对材料进场时的环境监测,一定按照我国的《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的相关的规定,对所使用的材料做出严格的进场控制,并就室内空气环境进行监测,在监测合格之后才可以进行验收和交付。室内环境质量监测部门要根据室内环境监测的标准,准确、科学地进行室内环境的监测,并配合相关的部门,提升各项监测工作的质量。以此来为使用者使用质量的提升,创造良好的保障提条件。

(3)对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全过程进行干预

在当前采用的建筑室内环境污染监测中,在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方法的基础上,对室内环境因子以及其它对人体有害的污染物浓度变化进行连续或者间断的定量监测。而这一监测过程完全可以分布在民用建筑的设计、施工、装修等全过程中。可以建立完善的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监测机制,并同时保证监测环境的准确性,从而进一步保障民用建筑室内环境的质量。

(4)采用样板间监测方法

笔者认为,在民用建筑室内环境监测中,可以采用样板间监测的方法来做好事先监测工作。具体来说,在进行室内装修工程时,如何同一设计多次重复使用,可以先做好样板间,并在样板间施工完成达到监测时间时,应先对样板间进行严格地监测,如发现问题应及时地变更设计方案,待监测合格以后再进行其他工程的施工。

四、结语

综上所述,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对人体危害极大,需要加强在建筑室内环境的监测手段来保证室内环境质量。而做好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控制工作,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一方面在认真贯彻落实我国《关于加强建筑工程室内环境质量管理若干意见》和《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等相关政策、规范的基础上,加强对室内环境污染的控制工作;另一方面还需要进行多方努力提高包括施工单位在内的各方对室内环境污染意识的重视,以进一步改善民用建筑室内环境质量,为进一步保障人们的健康而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黎子聪.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01:66.

[2]王菲,赵会哲. 民用建筑室内环境质量检测问题及防范措施[J]. 价值工程,2014,09:86-87.

[3]陈静. 民用建筑室内环境质量控制技术与方法探讨[J]. 建筑设计管理,2014,04:93-95.

[4]崔岷,贾红霞. 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检测及控制方法[J]. 黑龙江环境通报,2012,02:35-36.

篇9

关键词:自动化 监测系统自然保护区APP平台构建

中图分类号:X84;TP3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7(b)-0000-00

洪湖,中国第七大淡水湖,湖北省第一大湖泊,2008年列入“国际重要湿地”,也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年来,由于围湖造田、过度捕捞导致水面缩小、水质下降、水草濒临枯竭、鸟类和鱼类资源急剧减少。20世纪50年代,洪湖面积达760km,现在湖泊面积锐减到348km,平均水深只有1.35m,湿地保护行动刻不容缓。

2014年12月,洪湖成功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份荣耀也是责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洪湖湿地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自然保护区内生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已为大势所趋。因此,建立完善的保护区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实时掌握环境质量,指导保护区内生态保护、科学养殖、旅游开发等项目的顺利进行。科学有效的环境质量检测体系能促进生态保护与利用更好地结合。

1 环境质量自动化监测系统

1.1自动化监测系统的功能

监测系统自动化包括数据采集传输自动化和资料整理分析、安全管理自动化。自动化的监测系统可以实现对监测项目的自动、连续监测,实时动态地将数据传递给在线监测系统平台。同时,监测系统平台能对采集数据进行科学化分析、计算、图表显示,还能将各种数据储存在磁盘上,建立数据库。当监测仪器发生故障时,可实现自动报警功能,提醒用户并告知故障原因,对于监测项目数据异常或超标自动报警,实现预警预报功能,防患于未然。

1.2自动监测系统的组成

自动监测系统采用分散采集、集中管理结构,在湿地区域设置若干个连续监测仪器的子监测站,它们由一个中心站控制,这些监测站点随时对区域内各监测项目进行自动化连续监测,形成一个连续自动化监测系统。子站备有采水设备,监测仪器,微型计算机及无线电台。其任务是连续化自动监测,并将数据作必要处理;接收中心站指令;将监测数据做短时间储存,并按中心站的调令,通过无线电传递给中心站。中心站设有功能齐全的计算机系统和无线电台,其主要任务是向各子站发送工作指令,管理子站工作,定时收集存储子站数据。

自动监测系统在正常运行时一般不需要人为参与,各子监测站点在电脑的控制下进行自动监测。其工作系统由信息采集系统、信息传输系统、信息管理系统、服务系统组成。

1.3监测数据的调用

中心站能自动采集各类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并把模拟量转换为数字量,子站数据传到中心站后,由中心站分析、处理并建立数据库以便有效管理。另外,为保证数据的安全,中心站系统具有数据备份功能。

有效数据通过APP内置程序进行处理,并以更为直观的数字及图片形式输出,该内置程序对于特征监测数据可进行智能化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APP用户可通过客户端可及时了解洪湖湿地环境现状并得到建议。

相关工作人员可对监测数据进行查询、修改、统计等操作,对异常数据及故障显示和报警进行及时处理。环保及相关部门可通过程序管理系统调用中心站数据,实现数据共享。

1.4系统质量保证与管理

自动监测的核心是监测仪器,为保证检测仪器量值溯源和与常规监测结果的可比性,仪器的检测方法应采用我国国家标准方法、行业标准方法或国际等效分析方法。为保证测量精度,选择监测仪器必须带有自动清洗功能,自动校正以及相应的程序控制装置。日常质量控制措施主要包括定期维护与保养、校准、质控样检查、对比实验验证、试剂有效性检查及数据审核等方法。

监测系统的管理分为远程管理和现场维护。远程管理主要通过中心站控制,制定样品分析日程,查看现场数据记录及报警记录等。现场维护工作由相应的技术人员负责,主要工作有更换试剂,仪器清理、检修,各站点水电安全维护以及相应工作记录。

2基于国家标准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

该部分将在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限值的基础之上,对上述已检测到的水质指标、大气指标以及生物性指标等各类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其中水质指标和大气指标利用matlab软件,采用判别分析法来判别对应监测点的水质和大气质量,生物性指标则借鉴马静、陈蜀江等人关于《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评价》的评价方式,从而全面掌握整个湿地生态系统各部分受污染程度以及健康状况,并将此信息反映到手机APP上,同时为保护区的治理提出针对性建议。

3 APP对监测数据的智能化“表达”

在APP智能“表达”方面主要有以下五大作用:

(1)分层次绘制保护区环境污染地图,直观反映因过度养殖、违规作业等产生的环境污染,提高湖区执法效率及准确性;

(2)结合湖区环境质量,通过智能手机APP平台及时为湖区养殖、捕捞、种植、旅游等提供合理化建议,应对突发性污染,调整作业方式;

(3)该系统根据保护区环境质量为游客提供更加合理的游湖方案和线路,增强游客体验满意度;

(4)定期拍摄并传输各经济活动区及重要水域的影像资料,及时了解湖区情况并未渔民违规作业留下证据,增强执法合法性,提高执法行政人员公信力;

(5)定期对保护区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分,宏观上掌握保护区健康状态,为保护区管理层提供决策参考。

在满足特定需求功能的同时,一些常规功能也被设计入APP,如天气预报、保护区介绍、知识普及、科教宣传等。APP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吸取改进意见,完善APP功能及“表达”人性化处理。

4 应用前景分析

该文提出的生态理念将环境质量自动化监测系统与智能手机APP结合,以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完成两者的有机结合,完善系统的合理构建。基于对现有技术的可行性分析,该文提出的生态理念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及现实意义,该系统可用于自然保护区、大型种植养殖基地、重要水源地、城市内湖泊等,实时监测环境质量并通过智能手机APP对监测数据“表达”。同时,APP作为一款手机软件,需要不断提高用户体验,做到真正的人性化,根据团队设想,实际运用过程中吸取用户建议,不断改进并增添新功能。综上所述,该文所提出的生态理念应用前景较好且有较大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陈维英,肖乾广,盛永伟.距平植被指数在1992年特大干旱监测中的应用[J].遥感学报,1994,9(2):106-112.

[2] 张丽,杨文航,肖盟,等.2010年度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报告:ICU来源细菌耐药性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

篇10

关键词:监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035-02

《环境监测》是大中专院校环境科学类的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是组成后续诸多课程的支撑平台,具有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特点[1],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以污染物为主线掌握从监测方案设置到采样、处理、检测以及数据分析等全过程,其目的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专业综合素质。

一、调整教学内容

奚旦立主编的《环境监测》教材是目前各大院校环境科学类普用的教材,该教材比较偏重系统性,涉及的内容既深又广,而在我校本科生教学计划中,《环境监测》课程为54 学时,如果课堂授课内容完全依托于教材,则课时数明显不足。因此,我们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本着“会用、能用、够用”的教学宗旨,整合了《环境监测》教材的内容。所以我们对本专业相关课程中接触过的知识点和实际应用较少且理论较深的知识点略去不讲,为了避免重复讲解,略去了教材中的重复内容。最后,将所要讲述的内容分为教学部分与导学部分。重难点的知识采用老师讲解的教学模式,简单的知识采用导学模式,即教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要求,给出相应的讨论题,并通过网上批改作业的方式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其效果良好,缓解了课堂教学时数不足的压力,并且保障了学生掌握《环境监测》课程的主要理论知识。

二、改进教学方法

结合实地环境,我们对《环境监测》课程采用“讲做交互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讲做交互教学法”是在本学期的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课堂讲授与做练习、做试验交互来进行案例教学。讲做交互的教学方法要根据所授内容的特点,可以先讲后做,也可以先做后讲。比如:第三章“大气降水监测”的内容,必须要求学生在“做”之前要明确对降水监测的目的和意义,确定降水中需要监测的主要污染物,掌握待测项目的技术和方法。对于一些操作性强、理论抽象的内容,可先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展现理论知识点或先做一些代表性的小试验,然后再进行理论总结。“案例教学法”是将专业技术理论运用到解决实际的问题中,让学生通过环境事件的案例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际应用中诱导创新思维。如:讲解地表水的监测断面设置时,教师在讲述断面设置原则和方法后,以同学们熟悉的乌鲁木齐市河的某个断面作为地表河流的代表,以乌拉泊水库为湖泊(水库)的代表,让学生先展开讨论,分析在何处布设采样断面,并阐述其原因。

三、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有机的组合

多样丰富的教学手段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把环境监测的先进方法、化学原理及其主要操作步骤通过动画方式清晰地展示给学生,把仪器运行过程以及实地现场环境也以图片的方式“搬”进课堂,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了课堂效益[2]。如:讲解大气颗粒物的监测原理、采集方法时,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内容演示给学生,让学生比较容易地掌握测试原理和方法,之后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如:河流监测的断面设置、采样垂线和采样频率等知识点的讲解,若完全采用传统的板书文字表述会很繁琐,而且难于理解,相反,完全采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只顾看新奇而忘记所要表现的实质问题,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如果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展示教学信息,课堂教学效果既简单明了又生动形象。对于监测仪器的介绍,采用多媒体更可以直观地呈现仪器的内部结构,形象地演示这些仪器动态监测的全过程,对于仪器抽象的理论部分,就结合传统的教学法进行解剖理论、学生讨论、教师总结,从而使抽象难懂的仪器结构、使用方法变得简单易懂。实践验证,互助互动的教学方法运用于《环境监测》课程的教学中收效明显。不仅将一些枯燥而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直观生动,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加了课堂的教学信息量,在该专业的教学中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注重实验教学,培养专业技能

环境监测是一门实践和操作并强的技能课,合理安排该课程的实验内容和学时,对于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3]。结合课程的理论内容和所开设的实验项目以及现有的仪器设备,我们课程组编写了适合本校环境科学专业的《环境监测实验指导书》,并对实践教学部分进行了改革。

1.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整个教学环节的主体,教师的教学必须迎合学生的需求,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课程的试验教学和校外实习以及“校园环境监测报”的兴趣小组进行大学生专业素质培养,在实地教学中,学生现场操作,教师辅助指导,包括仪器的组装、系统连接、参数设置、采样检测等步骤。

2.重视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培养。环境监测实验课的开设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其试验内容仅仅是单纯的某部分,而《环境监测》实验课是一个综合很强的实践课。因此我们注重的是学生的全过程培养,每一实验都会涉及到专业的综合运用过程。例如:土壤和植物样品的检测,首先学生设计检测方案,并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样品的前处理、进行污染物指标的检测,写出规范的实验报告,对其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和简单评价。

3.开设综合性试验。随着监测技术的不断更新,课本上的检测技术和方法已很难与社会需要相适用,于是我们调整实验内容,将现有的先进仪器设备引入实验教学中,开设了综合性实验。要求每届大三学生,根据《环境监测实验》课程的要求,承办了“校园环境质量监测报”。我们结合《环境监测实验》课程教学,每年在校园教学区、学生区、生活区进行(水、大气、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三个不同功能区中10个监测项目的数据,分析污染状况,评价校园实地环境质量。通过不同年份的监测数据,得到了校园空气和水的质量状况。在整个实际教学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了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环境意识。在完成综合实验训练的同时,我们还组织学生去乌市环境监测站、雅山污水处理厂、七道湾污水厂、大浦沟垃圾场等单位进行了观摩和实习,从而将理论与生产对接,学校与社会对接,对课堂教学起到很好的延伸和完善。

以就业为向导,促进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中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具有专业的高素质的人才。环境科学领域日新月异,我们需要不断的进取、改进,才能让环境监测的课程教学紧扣社会需求,在严峻的就业趋势下[4],缩短教学与就业的距离,取得更大的社会效应。

参考文献:

[1]张恩栋,王冰,邹伟,等.基于创新教育的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7(4):125-128.

[2]邵红,李辉.环境监测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 (3):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