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科学启蒙教育范文

时间:2024-03-11 18:03: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浅谈幼儿科学启蒙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浅谈幼儿科学启蒙教育

篇1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4--01

幼儿在思想和行为上对很多事情还没形成一个正确和有效的印象,对幼儿教育就是指导他们如何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如何去分辨最简单的对与错。所以对幼儿的教育尤其重要。对他们科学知识的启蒙,也是以后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提高他们的思维想象能力的一个关键性阶段。

一、信息技术带给人们的是一个全方位的电子化、科技化时代,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过程中,有如下优势:

(一)集中幼儿注意力

信息技术让教育也可以使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给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改革带来了广阔的空间,视频,音频的播放可以让抽象变为具体,变动变为主动。通过形象的图片和声音的播放,可以将难以理解的问题变得简单而易懂。幼儿有注意力难以集中,爱动,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的特点,并且在短暂时间后,如果不感兴趣,就会很难再集中。但是观看动画片却是孩子们感兴趣的事情,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例如:在教小孩子磁铁的作用时,可以播放一段视频,视频里面一个小孩子捧着一盒铁钉,摔倒了,铁钉全撒在地上了,几个小孩跑过来帮他,都拿着磁铁帮他把地上的铁钉吸起来。并且发现磁铁2端的铁钉吸的多。几个小伙伴就总结出,磁铁能吸引铁,并且两级的磁性强。

这样幼儿们能在快乐中学习,寓教于乐,小朋友们能被视频中的小伙伴们吸引,又能学到知识达到教学目标。视频和讲解的配合,能把小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过来,最后,可以拿几块磁铁,让孩子们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摆弄放在一旁的铁钉,达到了学习和实践的目的。

(二)、丰富教学资源

网络的引入,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极大地丰富了课堂的教学资源。不论是何时何地,或者哪个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都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到。例如孩子们不容易了解的知识:跨时空,远古时代人们长得是什么样子,慢慢的又变成了什么样子,而现在的人的长相又是什么样子的,做比较和对比。跨地域,南极的企鹅长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在什么样的地方等。都可以通过网络的形式让孩子们了解到。现在的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很好地解决知识难以表述,难以教导的问题,老师可以通过浏览专题网站,来得到各种不同的相关知识和信息,来让孩子们有个准确而形象的认识和了解。

(三)、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可以让课堂教学充分利用投影仪,幻灯片,录像和录音等现在很实用的设备去实现现代化教学,这些工具有机组合,能大大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率,是一种无可厚非并且行之有效的搭配组合。例如,在播放视频的时候,孩子们可以知道羊是吃草的,兔子是吃萝卜的等等。让孩子们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下学习到新知识和发现新问题。在下课铃声响起时,可以放一些愉快的音乐,既锻炼了的欣赏能力,又陶冶了情操,还能让孩子们一直记得这个愉快的童年。这种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化手段的教育方式:一是幼儿兴趣浓厚、印象深刻,二是形象、生动、直观,三是省时、省力、效率高。

二、充分结合幼儿时期的特殊性和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性

幼儿时期是家庭生活到学校生活的一个过渡时段,是培养自主能力和生活习惯的一个很重要的过渡时段,身体和心理都是一个需要大人密切关注的方面。随着新课标,新观念,新学法的提出,以推动素质教育为目的,促进孩子的身体和心理一起共同健康发展,并促进幼儿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向着良性方向发展。可以播放基本的科普知识,或者自我保护知识,能提高孩子们基本认识对错的能力,促进思维的开阔和提升,提高孩子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宣传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思想和科学的方法。通过信息技术的指引和利用,让孩子们像科学家们一样去爱好探讨新知识和新生活,培养孩子们探索和发现的本领,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的飞翔在思维的蓝天中。

三、信息技术也有弊端

因为知识的宽泛,有时候老师们会忽略这些孩子们的接受能力,让信息技术的手段成为灌输幼儿的工具。老师们要注意让幼儿们学段时间,休息段时间,有一个回味和吸收的过程。在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老师们或许会过度关注这些设备的运用或者创新,也很容易忽略学生方面的情感交流,让教学成了单纯的展示而后陈列。

在教学和陪伴幼儿的过程中,因为这是个特殊的年龄段,小孩子们的思想或者情绪的关注,必须特别注意,要“以人为本”,坚持让孩子们学的快乐,并且思想健康。有时候信息技术也有些不良,不健康的信息,导致孩子们过早地知道了一些黄色,有害的方面,我们应该保护孩子幼小的心灵,让他们接受适合他们年龄的事物和知识。

篇2

关键词: 幼儿教育 科学教育 科学探究

对于儿童来说,“想要认识世界的欲望与仔细收集、验证及分享信息的方式组织结合在一起,就称之为科学”。科学教育不仅注重对静态知识的传递,更强调对儿童情感态度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强调儿童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交流与和谐相处,使幼儿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幼儿科学探究是幼儿时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幼儿科学活动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影响幼儿探索的因素

通过深入幼儿园调查,相当一部分幼儿园教师觉得:幼儿科学探究活动难以开展,即使进行科学探究,效果也不够理想。从影响幼儿探究行为的因素来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

(一)教师素质因素。

1.知识面相对狭窄

信息获取能力是人们进入信息时代最基本的技能,幼儿教师具备信息搜索和获取的能力有限,导致知识面狭窄。同时缺乏自主学习和自我提高,没有通过归纳与提炼,有效利用和整合各类信息素材,并运用于幼儿科学知识的教育与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

2.创造性思维培养相对欠缺

教师组织活动的模式一成不变,难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幼儿教师没有主动根据社会的变化、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对象的改变和教学环境的改善等客观因素,调整和改变自己原有的教学方法,设计新的活动,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在教学工作中,多数教师缺少对活动的探索、询问、研讨、质疑、反思态度。只有理性思维,才能使组织的幼儿探究活动具有创造性的突破。

3.幼儿教师技能培养的偏差

长期文化传统的惯性,以及教育体制包括课程设置的影响,导致人们的教育观念还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幼儿教育仍在追求功利和迎合家长的功利需要。特别是对艺术技能训练的需求,使得幼儿教师技能的培养发生偏差,较为注重弹、唱、跳、画等艺术素质的提高,忽视了科学素质的提高。

4.职后培训未得到重视

社会在不断变化发展,幼儿教师的知识结构必然不断调整和重组。但是,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职后培训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无论是个人或者幼儿园都没把学习科学、提升科技能力提上日程。

(二)物质环境因素。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我市由于经费紧张或教学用房不足,科学发现室开设率不高,或虽然开设了科学发现室,但并未安排专人进行管理。调查显示,有的科学发现室的利用率偏低;有的科学发现室里的材料丰富,但缺乏变化,使用周期长,孩子们在重复操作之后逐渐失去兴趣;有的科学发现室活动的目标性差,除了给予幼儿较大的活动自由度外,缺少对幼儿的引导。

(三)安全的心理氛围因素。

幼儿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占兰认为:“心理上安全的氛围是幼儿主动探索和学习活动的前提。”在幼儿园探究过程中,幼儿表现出的探索欲望经常被教师视为“搞破坏”。如:有一幼儿为了绿豆芽快点长出来,迫不及待地将豆壳剥掉了。另一幼儿看到鱼缸里的水混了,赶紧给金鱼换了自来水,导致鱼死了,等等。这些所谓“搞破坏”的行为正是幼儿在探索学习,然而教师要么严厉制止批评,要么中断幼儿的探索行为,从而失去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最好时机,使幼儿的探索不能得以保持和延续。

二、幼儿科学探究的模式

(一)观察自然,探究自然现象。

奥妙无穷、变化莫测的大自然是幼儿学科学的最佳场所。在开展科学教育活动过程中,我们要组织幼儿走出教室,有计划、有目的地经常带领幼儿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观星辰、察风雨、闻花香、听鸟鸣,丰富幼儿的知识和经验,开阔幼儿的视野,使他们理解简单的自然物体与现象,理解它们简单的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培养幼儿对自然的积极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认知能力。

例如植物研究的重点在于植物的生长与发展、各部分的内在关系、它们的需求及生命周期,依赖于定期的、有规律的室内外探究活动及观察;动物研究的重点在于动物身体的各个部分及功能、它们的行为与需求及生命周期,依赖于对生物养育箱中的动物及户外自然环境中的动物的有规律的探究活动。教师要鼓励幼儿不断地进行持续的探究和记录,然后组织各种分享活动,让幼儿交流各自的记录,并引导幼儿发现一些研究的焦点。观察自然界的动植物,使他们对动植物产生好奇。

(二)运用各种感官,探索科学问题。

在自然启蒙教育中,要让幼儿直接感知大量的自然物,这些自然物有各种各样的视觉、嗅觉、触摸觉、听觉和味觉,在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听一听、尝一尝等一系列的感知活动中提高幼儿的感知能力。在观察活动中,教师要教会幼儿观察方法,比如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先观察一部分,再观察一部分;从外向内,从内向外;把两个物体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性观察;从不同侧面或角度进行多视角观察;对某一事物发展过程的长期系统性观察等。指导幼儿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探索问题时,要有的放矢地进行,否则会出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等现象。

(三)建立自然角,探究生命规律。

种植和饲养是幼儿很感兴趣的活动。幼儿年龄小,种植、饲养的技能差,在选择种植、饲养的内容时,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及动植物本身的特点来进行选择。种植植物应选择一些易生长、易照顾、对种植的土质要求不高、生长周期相对较短的植物如芦荟、水仙、蒜、葱等。养殖的动物应选择一些比较温顺、对饲养要求不高、不易死亡,对幼儿没有伤害的,且不会传染病菌的小动物,如鸡、鸭、鸽子、金鱼、小乌龟、兔子、春蚕等,让幼儿经常亲近这些小动物。

在种植与饲养的过程中,幼儿对对象进行观察、分类、比较等,在感受到付出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后更加自觉地关心身边的动植物。种养殖活动的开展,不但使幼儿增长了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热爱劳动、热爱劳动成果的情感。此外,我们还应该在教育过程中渗透生命教育。比如,当幼儿想把户外发现的小动物带回教室时,教师应引导幼儿在室内建一个尽可能接近自然环境的生物养育箱,短时间饲养后,再将动物放回原来发现它的地方,而不是将动物弃之不顾甚至杀害它们,从而让幼儿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珍惜生命;还应该追求客观和真实的价值取向,纵使幼儿关注真实生物,对真实状态而非虚幻状态中的生物感兴趣。

(四)开展科学游戏,获得科学知识。

“游戏是加强洞察力、整合知识及发展个人的自我认同感的一种方式”。开展科学游戏活动,能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丰富科学经验,复习巩固已获得的知识,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游戏时,教师不仅是组织者,还是参与者。幼儿教师应当尊重幼儿,鼓励他们通过不断的探索获得经验和自然科学知识,提高他们对游戏的兴趣。如“怎么让马铃薯浮起来”操作游戏,可以先让幼儿将马铃薯放入水盆中,玩一会儿,然后提出“怎么让马铃薯浮起来”,让幼儿发散思维。有的说“用小竹筏”,有的说“放个救生圈”,有的说“请小乌龟帮忙背在背上”,有的说“请小船帮忙”……教师应事先准备好一些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材料进行游戏,之后还可以进行拓展探究,例如改变介质,在水中加盐也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这些科学游戏的开展,有助于幼儿巩固基本科学知识,增强好奇心,促进幼儿的记忆力、观察力、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幼儿的操作能力。

(五)接触科技产品,了解科技应用。

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及其向社会各个领域的日益渗透,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人们的衣食住行无一不和科学技术的成果息息相关,所以,让幼儿认识并探索现代家用电器、现代浴具及现代厨房用具等,了解其用途及使用方法;认识各种农业和工业机械,使他们理解各种机械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认识空中、陆地、水上的各种交通工具;了解科技在城市建设方面的应用等。初步了解科技与生活的关系,以及科技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六)利用发现室,挖掘探究资源。

要做到真正重视科学发现室,重视幼儿在其中进行的活动,需要幼儿教师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真正了解课程的概念,合理利用多种课程资源。要让幼儿愿意发现、善于发现,需要很多条件,其中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教师要发现幼儿的兴趣所在,发现不同的材料蕴含的科学价值,发现材料、工具与方法之间的关系,发现幼儿操作的特点和规律,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发现确保幼儿持续探究的条件和方法等,否则就无法真正有效引导幼儿自主发现。因此,科学发现室的设计过程就是教师不断观察、发现、分析和探索的过程。教师有了这些发现,不但能不断完善科学发现室,更重要的是能将培养幼儿的发现精神落实到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

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每天都在享受科学文明带来的生活便利。科学探究不只是幼儿教师与幼儿参与,不仅要求幼儿教师与幼儿共同保持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及探究欲望,还应该包括家庭与社会,因为家庭成员是唯一能够持续引导和支持儿童科学探究的人,社会则提供大量的科学教育资源,包括科学博物馆、科技馆、动物园、天文台、图书馆,组织科学活动、夏令营、科技比赛等活动,这些都能使幼儿在乐趣中获益匪浅。

参考文献:

[1]张俊.幼儿园科学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2004.

[2]郦燕.幼儿科技活动设计与指导[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上海,2000.

[3]缪仁贤,黄慧娟,顾瑞红.幼儿启蒙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篇3

【关键词】幼儿;学前教育;方法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前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学前儿童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且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而个体兴趣和需求差异又很大,这就要求幼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从而引导孩子们健康成长。《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总则中明确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可见,学前教育对一个人的三观形成有很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好的学前教育能培养幼儿学习和生活的良好习惯,让幼儿在未来的生活中终身受益。

一、从主观方面来引导

1.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对孩子进行反复耐心的教育,要允许孩子有反复。幼儿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要求与侧重。小班幼儿应该培养他们自理能力,卫生教育和有礼貌等;中班要重点培养幼儿的礼貌交往。到了大班,要逐渐培养孩子自我评价与调控等方面的习惯。由于幼儿认知水平低,还没有很自觉的意识,还需要成人的提示和帮助,因此要加强日常生活中的反复练习,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潜移默化地的引导。同时还要坚持正面教育,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表扬与鼓励常常是达到教育小朋友的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多表扬并不代表不批评不惩罚,也需要适当的惩罚教育。最后是发挥幼儿的榜样教育及成人的言传身教作用,由于爱子们喜欢模仿,年龄段的同伴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影响,老师是非观观的评价能使儿童学会了较为客观地认识自我和全面地评价自我,有利于发挥孩子的个性特长。如:幼儿自我整理小课桌能力不好,老师就要增加整理课桌项目,每周五下午通过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一周评价一次,对于有进步的孩子给予肯定并奖励,从而不断培养孩子的自信心。2.培养幼儿审美感知能力。审美的感知能力是对幼儿进行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帮助幼儿接触并感受艺术的美感,让孩子在学习美术中进行艺术上的熏陶。首先是要做到精心设计,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设计,使孩子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其次是让孩子在高品位的游戏中感受到美的存在,游戏尽量多样化,只有好的游戏才能真正的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同时教师要让孩子在大自然中感受美的存在,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孩子去亲近自然,在自然中激发他们更多地了解大自然。

二、从客观方面去完善

1.智力开发。智力是由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共同决定的,训练幼儿的动作发展以促进幼儿观察力的提高,如:通过美妙的声音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宛转动听的旋律可以给儿童带来无比的喜悦,音乐能潜移默化地陶治幼儿的性情。也可以让孩子们在图形上涂上颜色,从而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它结合音乐不仅可以锻炼优美的体态,也可以培养还在们美好的情感和高尚的情趣。2.科学引导。幼儿的良好习惯养成需要教师和家庭的正确引导,父母长辈们给予了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这就造成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产生了过分的依赖心理。由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可塑性,正确的引导能够使其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快乐中学习”是幼儿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幼儿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处于发展期,其能力的发展需成人正确的指导与启发。首先要解放头脑,解放头脑是学前教育不可回避的挑战,传统的幼儿教育是将所有知识细细嚼碎后再喂给他们,如此“不劳而获”的学习套餐,导致孩子的智力得不到提升。正确的幼儿教育应该培养幼儿多动脑的习惯。其次是解放孩子们的手,让孩子们亲自摸一摸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形式。对幼儿来说,游戏既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又能培养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最后是解放眼睛,生机勃勃、变化万千的大自然是幼儿学科学的最好课堂和材料,其丰富多彩的景象为幼儿科学教育提供了最生动的材料。3.情感沟通。幼儿入园后,与教师交往的时间逐渐增多,老师的眼神和动作都会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很大的触动。第一必须让他从情感上接纳、信任老师,才能对他们进行知识能力的培养。第二是是让孩子乐意接受老师的教育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的身心得全面发展。可见,爱是进行教育的基础。在幼儿教育中,爱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一名幼儿教师既要扮演的老师的角色,也要扮演好好老师妈妈的角色。尤其是刚开学的时候,很多小朋友不间断性的苦闹,这个关键时刻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关键。4.搭建平台。为了扩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空间,应力求让幼儿在愉快的活动中获得有益的发展。要创设优美整洁的家庭环境,使幼儿从小萌发爱护物品,讲究卫生等良好行为习惯。幼儿教师应使幼儿间建立起互相赞赏鼓励的融洽关系,并允许幼儿自由结伴选择活动,并注重培养同伴间建立间友好的伙伴关系。也可以构建跨班级幼儿及校内小学生间互动式的活动空间,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到新的信息刺激带给他们的乐趣。如:课间玩耍时,已经读小学的大孩子能够将他们在活动中的经验介绍给小弟弟、小妹妹,从中,小朋友也在模仿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有益的经验。总之,幼儿学前教育是提高我国幼儿学前教育水平的主要渠道,教师利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幼儿进行德、智、体美全方位的教育,从而全面完善幼儿的心智,为幼儿的未来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生兰.比较学前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刘晶波.我国学前教育研究年发展状况分析[J].教育研究,2011(08).

[3]王凤娟.引导发现式教育模式对学前儿童科学启蒙教育的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18).

[4]柴占学.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不容忽视:学前幼儿教育现状调查分析报告[J].中国农村教育,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