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监督存在的不足范文
时间:2024-03-11 18:03: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政监督存在的不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全过程;财政监督;监督模式;创新
对于我国的财政监督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目前在财政监督领域还是缺乏系统性,这样就会导致财政监督往往会滞后于财政管理理念。第一、财政需要针对于资金进行有效拨付以及分配,但是,资金拨付以及分配之后,相关人员还是往往忽视了资金利用效果以及效率,没有针对于资金实际使用情况加强监督,这样就会导致财政资金往往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同时会对于资金分配造成不良影响,甚至某些地方财政监督部门没有加强预算审核以及预算编制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工作,难以针对于财政拨付情况进行全盘的掌握,这样就会对于财政监督检查工作造成不良影响,往往导致财政监督检查工作常常处于一种相对被动的地位,对于监督检查工作实效性造成不良影响。另外,当前的时代背景之下存在一部分人过分认为财政监督就是针对于违法财政行为进行惩罚等,但是往往忽略财政管理及财政监督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这样往往就会导致财政监督客体对象会对于监督行为产生抵触情绪,还可能会造成财政监督工作难以受到充分理解以及高度的重视,不利于财政监督管理工作质量以及水平提升。第二、信息化建设滞后。针对目前的财政监督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当前缺乏信息化建设工作,或者是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难以对于繁重监督任务进行应付,目前大部分的财政监督部门往往人手不足,随着监督范围日益扩大,同时任务较重,想要完成监督检查工作比较劳累,同时,由于人手不足,难以对于潜在财政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深入挖掘,只是针对一些表面性问题进行监督,难以深入监督造成效果不佳。第三、监督手段单一。在当前的财政监督的过程当中,还应当充分意识到目前监督手段还是过于单一片面,这样就会导致财政资金脱离监督管理现象经常产生,对于我国的财政监督而言,目前还需要建立一套较为全面以及完善的财政资金分配监督机制,但是,如今财政监督保障作用以及调节性作用还是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总体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一是财政部门只是将财政资金进行拨付或者分配,但是没有针对于分配之后的资金使用效果进行追踪,只是在项目完工之后进行专项性检查,检查过于单一;二是检查也只是局限在一些违规违纪方面问题,例如专项资金用挪用截留或者公款私用,或者用于吃喝招待等,财政资金被浪费挥霍。
二、财政监督模式创新实现全过程财政监督
(一)树立财政监督新型理念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之下就应当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工作,第一、应当解放思想,同时要建立财政新型理念,为了有效振兴财政,转变财政职能,应当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求监督新机制,这是当前重要一项任务。第二、对于财政监督工作人员而言,要完善财政管理,理顺财政分配关系,拓宽财政监督范围以及领域,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地做好财政监督工作,实现财政全过程监督控制。
(二)增强信息化在财政监督应用
目前财政监督的过程当中应当加强信息化技术运用,通过信息化技术使财政监督工作取得比较良好的效果,一方面,能够有效地缩减财政监督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全范围全过程实施的监督控制。目前财政监督信息系统应当对于财政资金运行过程进行全面追踪,同时应当要结合实际情况运用科学合理监督管理软件,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我国财政监督信息化技术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同时可以促使财政监督信息化步伐得到加快,另外,还应当加强财政资金运行规律特点研究,切实地发挥账户控制智能,同时要对于资金的利用情况进行全方位监督和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财政资金可以得到科学合理利用,同时保障财政资金可以在财政监督范围之内使用。
(三)建立新型财政监督机制
应当建立科学合理财政监督机制,应当充分意识到财政监督工作是财政管理工作中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不可缺失重点性环节,要加强对资金全过程及全方位动态化监督和控制。除此之外,还应当紧紧围绕财政支出过程开展监督工作,不仅是检查监督,而且要注重检查控制,加强监督和控制要做好事中、事后全过程跟踪控制,同时要及时发现财政运行过程当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掌握财政监督工作主动权,切实保障财政可以得到有效管理及分配。
(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在财政监督过程当中需要加强队伍建设,促使相关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财政监督人员业务素质关系到监督效率以及效果,队伍建设保障监督机制完善重要途径。第一、目前应当挑选具备高素质以及丰富经验的人员充实监督队伍,财政监督工作需要从业人员具备丰富知识,同时要具备较强业务能力,还要对于财政业务充分学习。第二、要加强对于财政监督工作人员培训工作,要通过多种渠道和多种方式加强培训,同时要开展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业务培训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财政监督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以及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第三、应当加强对于人员作风建设工作,要对于财政监督工作人员自豪感、使命感责任感进行有效培养,同时要帮助财政监督工作人员树立高尚理想,提升当前财政监督队伍凝聚力,同样财政监督工作过程当中要弘扬严格执法、无私奉献,求真务实,廉洁奉公的工作作风,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财政监督事业可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五)完善财政监督环节,实现监督流程再造
资金被利用在何处应当监督何处,这是切实实现财政监督完善重点内容,以往在财政监督的过程当中,通常是采取个案处理、突击检查以及事后问责方式,这些方式保障财政监督职能充分发挥,所以这就需要实现财政监督模式创新,要实现流程再造,同时要健全完善监管环节,还要加强审查以及决策监督工作,通常而言,要对于政府采购、一般性支出、转移支付等诸多项目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全面审查以及监督管理,这是保障财政资金可以得以健康利用重要原则,另外,为了有效地防止财政资金被严重浪费,还需要避免决策失误或者出现腐败问题,切实保障资金运用合法到位。
篇2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政监督;探讨
中图分类号:F8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06-0119-02
随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逐步深入,行政事业单位和市场在社会经济运行中分工更细,其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更加透明和效率化,强化财政宏观调控,能促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近些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及党内制度来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度,加强对打击力度,加强会计监督只能对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一系列合理化的建议。
1 财政监督的概念
财政监督就是根据法律、法规、制度等,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收支活动的各个环节和项目实施监督,财政监督的实质就是有效规范并约束政府权力,促使代表政府的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在法律规章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财政活动。所以,财政监督是一种财政管理活动,与财政资金运行一同进行。财政监督就是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及其效果实施专门的监控,是为达到财政管理目标而创建的对财政主体进行约束的机制。财政监督能够正确找出和纠正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中存在的偏差,保障财政分配使用更加科学、有效。所以,财政监督在国家财政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 财政监督对行政事业单位产生的影响
在我国,建立财政监督制度是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进行合理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对代表政府某些行政事业单位其权利进行限制。但因行政事业单位在其他方面的权利与财务监督部门有着紧密的联系,导致财务监督机制并未完全发挥它在监管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层面的效力。财政监督机制的出现促使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更加合理。强化财务监督的力度,有助于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完善的财务支出效益评价体系,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效益。行政事业单位不断完善财务评价体系,总结以往的优秀经验和教训,为日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支出提供有效依据。加强财政监督力度,有助于各个地区不同部门进行财务支出评价和交流,防止经济损失或经济浪费的情况反复出现在相同的区域或部门。各级财政部门是主管财务的职能部门,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建设财务活动进行财务管理和极短,
各级财政部门是主管财务的职能部门,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建设财务活动进行财务管理和监督,能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评估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情况时财政监督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项目资金流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相关部门可以对财政支出资金使用效益进行评价。总之,有效的财政监督促使科学评价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从而提升资金使用的合理性。
3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财税秩序比较混乱,没有建立完善的财政监督体系,主要表现如下:缺乏完善的财政监督环境,我国设置的相关法律法规不明确,法律体系健全性不足。
3.1 预算编制不合理,执行力不足
我国财政资金的使用先由政府编制预算,经过立法机关审批之后再实施收支制度。所以,编制科学合理的财政预算是有效进行财政监督的重要手段。从预算编制的角度来说,多数单位缺乏科学的财政资金预算编制,部分单位在资金控制上不够严格,频繁出现超支浪费的情况,超标购买车辆、公款旅游等等,导致单位使用的招待费用、车辆费用居高不下,对行政单位的公众形象造成不良影响。某些预算单位在项目支出使用中,并未对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实施严格界定,基本支出费用不足时,就采用项目支出进行弥补,没有实现专款专用的效果。一些预算单位并未数量讲究经济效益的观念,在资金使用中存在轻管理、重拨款的情况,并未对资金使用绩效实施考核和监督。从预算执行方面来说,因监管力度不足或预算编制没有长远设置本单位年度收支,致使预算执行缺乏盲目性,多数资金无法根据预算规定的项目和用途使用。
3.2 内部控制缺乏监督机制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并未建立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无法确保内部会计工作的有序展开。如:会计岗位责任制度。财务处理制度、清查制度、财务审批制度等。同时,缺乏完善的内部审计监督机制,没有发挥内部审计促使会计人员履行责任,确保会计核算真实反映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
3.3 财政监督不到位
一般情况下,财政监督主要由立法监督、内部监督、审计监督等组合而成,科学合理的监督机制能达到维护财政秩序行为从而保障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活动与公众利益相互一致的效果。目前,我国监督力度不到位,相对应的监督力度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各个监督机构分工不明确,监督职能无法行使。
3.4 预算绩效评价滞后
虽然我国开展预算绩效评价已有多年,但至今为止,我国的预算绩效评价内容不够规范,绩效评价范围也不全面。在实行预算绩效评价管理上,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创建预算绩效评价指标。我国推行的预算支出绩效管理办法,对预算工作的实际情况没有明确的细化,评价指标的设置更加笼统。
4 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监督水平的办法
4.1 强化财政监督体系
因行政事业单位财政监督牵涉面比较广泛,必须快速创建完善的财政监督体系,加强财政监督执法力度。从法律形式把财政监督的位置。法律依据、任务及相对应的检查权等进行固定,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监督行为进行规范,达到有法可依、有效监管的目的,促使财政监督发挥最大的作用。
4.2 强化收入管理、强化票证的监管力度
严格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办法》,强化贯彻落实情况的检查力度,可以由财政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对各政府非税收入执行单位展开一次性征缴和清查。制定完善的票据年检制度,逐步规范管理财政票据的使用及核销。对无预算的政府非税收入支出必须严格划分项目及用途清单,经过财政审批后方能划拨。
4.3 完善会计核算制度和执法机制
进一步完善会计核算机制,严格按照收支两条线的规定,同时创建收入备查账,建立健全会计核算中心人员考核制度,强化工作责任。对行政单位预算管理制度进行改革,编制科学的部门预算,逐步细化收支项目,严格执行部门预算,支持根据项目、时间、进度展开支出。坚持以收定支,保障年度收支保持平衡状态。必须编制最佳的资金使用计划,严格控制开支范围,尽可能挤出资金用于事业发展中,对管理薄弱的支出项目进行严格控制和管理。建立健全执法机制,财政监督部门、司法部门等紧密联系,创建联合办案、移送案件制度,并加强单位责任人处罚力度,促使财政监督达到示范教育作用。
4.4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必须把不相容的工作职责由会计工作内进行分离,并设置专人办理非税收备查账核对和管理工作,实行印、证分管。单位内部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对财务情况展开核查和清算,使用民主的理财方法,加强资金使用透明度。同时,单位要设置综合素养高的财务人员,对进入会计核算中心的人员实施严格把关。建立完善的工作人员培训及考核制度,从而提升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从而真正实现重视核算、敢于监督的效果。
4.5 提升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
因历史原因或用人机制的影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专业能力不强,有些财务负责人会计主观资质和专业水平无法达到岗位要求。
长期如此,工作中必然出现制度执行力度不足或偏差的情况,严重影响财政监督的效果。有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较高,也获取了相对应的资质和证书,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会计监督在变化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有些会计人员并未意识这一点,致使其工作能力无法适应时展要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高低与财政监督管理质量密切相关。
首先,必须快速制定相关的法规条例,对相关的会计信息质量的管理办法、管理者的责任及提供虚假信息的处置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为加强会计监督提供有效依据。
推行会计人员委派制度,由财政部门向各个行政事业单位派遣会计人员,解决长时间会计人员依附单位负责人,提供虚假信息的情况。
加强会计人员失信处罚力度,尤其是那些指使或命令会计人员做虚假账目的单位领导,及时给予严肃的处理,情节严重的人要追究刑事责任。
4.6 建立财政监督信息化设施
使用计算机技术创建财政监督信息网络系统,从而有效降低监督管理成本,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财政监管力度和水平。
所以,必须加强研究开发、应用不同财政监督软件的力度,创建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中心,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加大财政专项检查和监督,实现财政监督和财政管理机构信息共享制度,对预算编制资金拨付情况展开综合分析,并使用预测和分析办法,找寻行政事业单位出现的问题,从而提升财政监督的水平。
5 结 语
总之,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监督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需要改革部门和单位的紧密配合,从而建立严密的财政监督管理系统,为科学进行财政管理提供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财政监督;工作
依法理财是财政部门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而财政监督是财政部门推动和实现依法理财、依法行政的必要保障。财政监督是财政管理重要职能之一,《预算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财政部门监督办法》等法律法规中均有规定。财政部门既是财政监督的实施主体,可以根据法定的监督权限和范围,对本部门内设机构以及预算单位或企业实施监督。下面从广饶县财政监督检查工作实际出发,谈一谈对财政监督工作的几点认识。
一、基本情况
2015年,广饶县财监局紧紧围绕财政改革和财政管理工作特点,积极开展了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与事后检查稽核相结合,日常监管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对内监督与对外监督相结合,财政管理与财政监督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方位监督检查。为维护国家财税法令的统一、整顿和规范财经秩序,保证财政正常运行和宏观调控措施的顺利实施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着力健全检查制约机制,突出把住“四关”
一是把住“政策关”,在检查实施前,组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做到知情在先;二是把住“进点关”,严格按照规定于检查实施前三天下达通知,确保检查的严肃性;三是把住“纪律关”,下达检查通知同时,申明检查纪律,便于被查单位和群众对检查组实施监督;四是把住“程序关”,严格按规定程序组织实施检查,确保各个环节周密严谨。通过把住“四关”,有力地保障了监督检查依法、依规、依程序进行。
2.突出监督检点,提升检查层次与效能
一是突出以确保民生政策的落实到位为检点。按照全县财税检查工作计划,根据《广饶县财政局关于对2014年度惠民实事资金专项检查的通知》和《2015年度财政专项资金监督检查工作方案》要求,广饶县财监局于2015年4-6月份和11月份对全县2014年度提高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关爱城乡居民特殊群体等8项惠民实事和2014年度、2015年上半年医疗卫生资金落实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按照专项资金管理要求,通过采取审查账目、现场查看等形式,重点检查资金拨付和管理使用情况、项目组织实施情况以及资金使用效益。
二是突出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重点。为切实履行会计监督职责,进一步提会计信息质量,根据《省财政厅关于开展2015年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的通知》(鲁财监[2015]6号)要求,广饶县财监局对广饶县山水水泥有限公司、东营华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东营正和木业有限公司、鲁星新天地国际影城、广饶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等五个单位的2014年度财务会计报表、财务收支、财务管理情况进行了检查,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及相应处理。
二、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还不到位
有的预算单位或企业有这样一些认识,“监督检查是审计和纪检监察的事情,与财政无关”、“财政监督是检查预算单位的,财政自家还查什么查”、“财政的职责就是筹集和分配资金”,这些言论说明对于财政“重分配、轻监管”的现象仍然存在,对于财政监督工作思想认识上还存有误区。
2.方式方法还不科学
在实务操作中,财政监督工作存在事后监督多,提前介入少;专项检查多,常态监督少;合规性检查多,绩效性检查少等等一些问题。虽然“金财工程”已经启动多年,但相关软件、网络本身就没有财政监督的功能模块和操作系统,造成财政资金运行已实现“信息化”,而财政监督却仍然“手工化”的尴尬局面。
3.执法力度不够
对财政监督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违纪问题,要依据《会计法》、《国务院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给予相应的处罚,除了对单位处罚外,对相关责任人视情况轻重也要给予行政处分。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只侧重对单位给予经济处罚,却很少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三、进一步完善财政监督的建议
针对前述问题,现提出3点进一步完善财政监督的意见和建议:
1.加强宣传,提升财政监督意识
依法理财和依法行政是财政部门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关键着力点。财政部门要加强财政监督宣传,在财政系统内部突出财政监督的重要性、规范性和科学性,同时,坚持分配管理与监督检查并重的原则,寓监督于服务之中,加大对预算单位和企业的宣传,“财政资金拨付到哪,财政监督就跟踪到哪”,不断提升财政监督意识。
2.优化方式方法,提升财政监督效能
财政监督检查必须转变过去事后检查型为主的工作方式,走具有财政管理特色的事前参与,事中控制和事后检查相结合的监督之路。事前参与,即应对监管单位进行实际调查或与相关部门进行核实的基础上实行零基预算,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监管单位虚报预算的弊端;事中控制即对财政资金的拨付及使用过程进行跟踪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不断提高财政监督管理水平。
3.加大执法力度,提高监督质量
财政监督检查工作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财政监督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财政监督检查人员要努力学习政治理论,全面熟悉财政业务,熟练掌握监督检查的专业技能,在工作中不断提高执法水平。
篇4
1.财政监督法律体系不健全
当前,我国的财政监督方面的设立的法律法规,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法律保障。但由于立法层次和立法部门的不同,我国财政监督的法律法规比较宽泛,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性。虽然财政局已经建立《财政部门实施会计监督办法》等监督的制度,但这些监督的设立仅局限在理论上,实践或操作性比较差,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监督制度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强制性。在监督制度的立法方面,我国没有全面的、周详的财政监督机制,财政监督的独立性特质难以保留,财政监督人员在进行财务信息的监督和核查过程中没有法律法规可依,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严重下降,财政监督的权威性受到质疑和挑战,最终财政监督工作难以顺利开展。再有财政部门都有其不同的规章制度,这些制度的存在大都流于形式,财政监督人员未自觉遵守,导致财政监督工作频频出错,部门财政监督机构不具备监督执法的资格,导致监督手段和方法不具权威性,进而不利于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
2.监督过程不透明
财政监督工作的透明度和预算公开制度的实施息息相关,但当前我国财政预算体制存在诸多问题,如法律法规缺陷。其一,新的《预算法》法律的颁布,推动我国的财政预算公开的进程,但新《预算法》的内容不规范,文字内容含糊不清,不具有强制性的特点,而且规定公开的内容中严禁公开国家秘密,这样社会公众只是了解财政信息的小部分,不利于群众行使知情权和监督权。其二,很多地方的预算公开内容不完整,仅公开了公共预算的部分,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提及较少;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和具体支出用途,降低了预算公开的可读性。其三,我国财政部门的预算过程公开的内容较少,部分只是形同虚设,采用的预算内制度是必须先执行后审批,这样监督工作的效果就会较弱,不利于财政监督工作的严谨性。
3.财政监督方式不规范
当前,我国财政部门的财政监督方式沿袭原来的方式,即直接检查监督,这样的方式不能及时发现财务信息的问题,导致错失解决问题的最好时机。直接检查监督的工作的重点是突击检查,忽略对日常业务的检查,大都采用的是事后监督,忽视事前监督和事后监督,财务管理的风险较大,很难规避风险的发生。再有某些财政部门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对财政资金分配不合理,大都将资金投入周期短、资金回报率高的项目,导致基础设施的建设滞后,严重影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有可能会导致财政预算不足,年度预算目标和任务难以完成,监督工作往往慢于财务管理,无法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全方位的监督。
二、强化我国财政监督的措施
1.建立健全财政监督法律体系
财政监督是确保财政工作得以完美开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率的有效手段。但我国目前缺乏统一的财政监督机制,这使得我国财政监督工作无法可依,无法必依,因此建立健全财政监督法律法规成为亟待和迫切解决的问题。通过法律的形式将财政监督人员的职责、手段等进行明确的规定,杜绝权责不清、徇私舞弊等现象,避免会计,制度的重复性起到强制性的作用。对于实际操作情况不相符的现象,要及时对现存的法律法规进行修订,紧跟时展的步伐,与时俱进。还有加大财政监督的执法力度,对违反法律法规的人员要进行惩罚,严重违法者考虑撤销职务,真正做到违法必究。
2.提高监督透明度
“十三五”时期,我国的财政监督改革应以提高财政透明度,构建阳光财政体制为目标,充分发挥财政监督对预算改革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其一,各?政部门应该对预算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并将财务信息公布给社会公众,积极听取人大代表和群众的建议,同时公开透明的渠道要采用多种方式,例如传单、网站、微信号等,增加社会公众和政府了解的信息来源渠道,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的热情,更多的体现财政部门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其二,将预算信息公开而定更加细化和完整性,将政府的收入和支出都应该核算在内,确保预算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具体化,方便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同时,三公经费要在预算管理中单独列出,接受财政局以外的其他监督。其三,政府的预算编制应该更注重绩效。若项目的资金变动较大,财政部门最好采用零基预算的方法,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估,确保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权威性。财政监督要保持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及时公布财政部门的最新信息,方便社会公众能够第一时间了解财政部门的运行状况。
篇5
一、地方财政监督存在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运行中,我国的财政监督总体上得到了加强,财政监督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目前我国的财政监督制度仍然不够健全,规范的财政自主监督体系还不完善,使得现行财政监督的法制建设、工作方式和监督手段等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财政监督管理的需要。当前财政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监督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
在应对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时期,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体水平基本稳定的过程中,发挥好财政监督的职能作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有效性已成当务之急。但是,目前,地方财政监督检查职能转变还没有完全适应当前公共财政大监督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财政监督还存在着“缺位”现象,基层财务监督薄弱,财务制度约束力不强,财务管理不严格的问题仍然存在。从监督内容上看,对公共收入的检查多,对公共支出监督少;对财政分配的最终结果检查多,对全方位监控及资金使用过程中的跟踪问效少;从监督的方式上看,突击性、专项性检查多,日常监督少;从监督环节上看,集中性和非连续性的事后监督检查多,事前、事中监督少。这就导致很多财政违法犯罪行为形成既成事实后才被发现,从而造成财政管理中的违法犯罪现象屡禁不止。
(二)思想认识不到位
一是在工作中议“收”的多,谈监督的少。现在议财政多是从“收”的角度做文章,如何扩展税源,增加财政收入,如何争取转移支付资金,增加可用财力,如何争取项目资金,增加建设项目等等。在“用”的要求上监督少、问效少、追责少。二是存在重拨付,轻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决策层决定拨付,财政部门执行划拨是常规财政资金运转程序,由于有的专项资金使用周期长,跟踪监督环节较为薄弱,项目决算审计、检查成为事后监督,耽误了及时纠错的最佳时机,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益。三是重查错,轻绩效。把财政监督仅限于查错纠弊,监督视角没有得到拓展。一些地方乡镇领导主要精力都用在乡镇经济发展和资金筹集上,资金监管意识不够强,精细管理还做得不够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发展,轻监管”、“重资金分配,轻使用监管”、“重项目申报,轻后期监督”的现象。
(三)管理机制不健全,内部监控制度弱化
许多地方乡镇没有制定规范完整的财政监督管理制度,财务管理模式各异,没有实现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使国家财经法律法规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有的乡镇领导仅仅把财政所当成乡镇政府收支的“钱袋子”,乡镇对财务收支凭据审批、审核,财务人员岗位职责的履行、资金的监督管理等环节缺乏相应制度,资金安全存在严重隐患。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少数管理人员法制观念淡薄,财务收支活动没有严格遵守国家财务规章制度。
(四)内部监督效率不高
财政监督有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二者相比较而言,财政的内部监督显得极为薄弱,财政对自身的监督力度还远远达不到管理的要求,财政监督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给国家财政资金的分配和预算的执行留下了漏洞和隐患。近年来,一些地方财政部门内部管理松懈,加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财政系统违纪问题时有发生,有的还相当严重。财政部门腐败现象的蔓延与财政监督尤其是内部监督不健全、不完善、缺乏约束机制等有着直接关系。一是缺乏常规监督指标考核。财政工作中重在业务管理考核,缺乏监督考核指标,尤其是缺乏日常财政工作监督考核细则和要求。二是纵向的财政监督需要加强。财政监督要走向常态化,业务自我监督是必要的。但从财政监督效果看,自上而下的业务监督更显得重要和必须。三是财政执法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财经领域内违纪问题仍然存在,滋生“小金库”的土壤还未彻底铲除,可能还存在着财会做假行为。四是地方财政监督环节缺乏有效的机制。乡镇财政资金在使用上随意性较大,预算和实际支出形成“两张皮”现象,缺乏预算管理意识,财务管理的制度化、程序化,监督化存在漏洞,在制度设计上,财政监督部门没有直接处分权,所以面临检查容易、处罚艰难的窘境,这在乡镇一级表现得更为明显,监督执法陷入屡查屡犯的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财政监督效能的发挥。
(五)涉农资金监管乏力,制约了资金效益的发挥
由于政府部门在支农项目管理上体制不顺,职能交叉,很难进行有效的全方位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其一,少数惠农补贴资金没有纳入财政所专户管理,作为项目实施地的乡镇财政无权过问,由县级主管部门直接发放给农户。其二,乡镇财政受制于乡镇政府,部分专项资金存在转移用途、截留挪用现象,乡镇财政“看得见,管不着”,致使乡镇财政监督弱化,影响财政资金的安全性。同时,对涉农资金违纪违规问题缺乏具体的处罚和整改措施,管理和监督的威慑力不大。其三,对非财政渠道下达的涉农资金监管难。不少涉农补助资金分属民政、林业、农业、教育、计生等多个部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乡镇财政对这些资金监管乏力。其四,由于受客观因素的制约,监督职责的范围和内容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对与地方经济发展有密切联系的企业财务管理以及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等方面存在较大的盲区,财政监督的内容和范围还没有适应公共财政框架下财政监督的广泛性、多层次、全方位监督的要求。
(六)财政干部队伍建设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一是地方财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承担着几十项涉农政策资金的管理、拔付、审核、结算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农民的切身利益,财政的综合职能明显增加了很多。但是由于由于体制原因,各地乡镇财政长期未能注入新鲜血液,致使干部队伍年龄结构老化,加之培训机会少,知识更新慢,普遍存在青黄不接、业务素质良莠不齐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财政监督工作的深入开展。二是监督队伍力量薄弱,财政部门内设的监督管理人员配备难以担任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日常监督业务的需要。三是地方财政对预算收支运行的质量、效果和专项资金、重点项目资金的专项监督检查乏力。地方财政内部监督手段比较落后,存在着不好监督,不能监督,不敢监督的问题。
二、地方财政监督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一)责任和制度不到位
一是业务监督缺失。财政监督概念教条化,排除在业务之外,该全程监督的缺乏有效监督;二是上下联动不够协调。财政资金运行是个上下衔接的链条,从财政资金收入的筹集、财政资金的配置到财政资金的使用的各个重点环节都应设置可上下监督的指标,使上下监督全程可连续、可操作;三是责任不明。财政监督是一项政策性强、责任重大的行政执法工作,该由那一些负责,哪些人负主要责任必须明确。从现行运作体制看,还无法实现财政部门全口径管理,从上至下的资金各渠道运行,并由相对应的各部门管理,无法统一标准,不单是一个财政部门的内部需要加强监督的问题。
(二)横向协调机制不畅
财政监督是一种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督,一方面是各业务机构在履行相应监督职责时,专职监督机构在整个监督工作中的牵头和协调作用有待加强,另一方面是与审计、纪检监察、公安、工商、税务等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不健全。
(三)社会监督互动不足
一是人大财政监督缺乏应有直属机构和队伍。通过人大监督渠道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具体表现,应建立隶属于人大的审计机构,代表人大监督财政运作,增强财政监督的有效性。二是其他机构监督合力未形成。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机关的参政监督,监察机关的执纪监督、检察机关的执法监督与财政业务监督之间沟通、协调不到位。三是群众监督还比较困难。由于财政信息披露原因,社会公众的监督还无法发挥更大的作用。需要加大财政信息公开力度,加强群众依法进行财政监督的意识。
(四)上级财政对基层财政的检查监督力度不够
一是对发现的问题没有督促落实整改或督促力度不够,整改效果不够明显。二是在严肃财经纪律、打击违规违纪行为方面还做得不够到位,对发现的问题没有及时处理或处理较为宽松,导致财政监督权威性不高。
(五)跟踪监管不到位
首先是惠农补贴资金基础数据存在信息审核不严、不完整、不真实等问题,甚至存在虚报冒领和“二次分配”的现象。其次是除上级“高压线”的项目资金外,乡镇财政一般未安排项目配套资金和前期费用,或多或少存在转移用途、挤占挪用等雁过拔毛现象。
(六)受财政体制因素限制,形成编制少、新生力量不足
由于乡镇财政所的人员、业务由县局管理,而编制、工作、考核由乡镇管理,每个所一般只有3至5个编制,业务量大,人员少,而且人员基本都是八十年代初建立乡镇财政所时招聘进入的,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很少,素质较低,理论基础薄弱,难以适应业务流程规范和信息化管理的要求。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乡镇财政监督职能的发挥。
三、对策建议
我国新农村建设已进入重要时期,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财政强农惠农政策的强力支持。如何把握好乡镇财政资金监督与管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乡镇财政资金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更新监督观念
牢固树立科学的财政监督理念,构建财政“大监督”格局,建立健全监督工作的长效机制。财政监督体现在方方面面,仅靠财政监督专职机构是远远不够的,各业务职能机构也应落实监督职责,财政监督机构和业务职能机构之间,是共同的监督关系,必须加强沟通协调,统一组织,达成监督的互补性,把监督与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大监督”。要克服为检查而检查、为应付监督而监督的小地域思维,建立纵观大局、服务大局、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财政监督格局。紧紧围绕财政管理和财政改革这个中心,关注民生、促进和谐、突出监管特色,有重点地开展各项监督检查。如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资金管理使用,按照预算执行的进度,工作的质量拨款,实施预算过程控制。专职监督机构要侧重于组织协调专项监督,违规违纪的处理、处罚和对日常业务管理监督的再监督,并对专项资金的使用实行常态化的监督,彻底改变重拨款、轻监督、资金一拨了之、监督缺位的问题。
(二)坚持依法理财,强化监督手段
依法理财是财政监督的根本要求,坚持依法理财必须从制度建设入手,强化监督手段,形成制度、措施并重、相关执法部门共同监督、各负其责、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长效机制。一是要加强制度建设,严格依法行政,以制度规范财政执法行为,用制度来管人,努力完善财政管理机制,细化管理办法,堵塞漏洞。二是进一步明确监督职责,规范工作方法及手段,建立健全责任制,制定一系列操作性强的财政监督业务考核指标,并纳入整个财政系统的效能评价体系,定期检查、考核评比,切实推进财政监督的全面开展。三是坚持查处违法违纪事项与有关责任人相结合,增强财政监督的震慑力,加大对责任人的处罚力度,从根本上触动违法违纪责任人的切身利益,促进遵纪守法意识的提高。四是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的乡镇财政管理新模式。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以规范收支行为为重点,明确规范乡镇财政支出顺序和行为,确保乡镇重点支出到位,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在不改变预算管理主体的前提下,对乡镇实行“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财政管理方式,以促使乡镇的财政资金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核算权和监督管理权相分离,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创新监管机制,促进监督制约
依法监督是财政监督的准则,是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保障。只有程序合法、行为规范,才能保证监督结果的公正与合法。一是要建立健全覆盖所有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应从重事后、突击性监督转变为全过程、日常性监督,强化事前、事中,将监督关口前移,逐步实现对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的动态监控。对财政资金的分配、使用、调节资源、配置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监督。二是要理顺财政监督与其他监督主体之间的关系,对各级各部门审计、监督、检查、稽核、督促建议和意见等结论性的建议和意见,应通过联席会、通报等形式进行相互沟通、协调、督办,认真落实工作成果,取得综合监督实效,形成监督合力。三是建立财政监督成果与预算管理挂钓制度,将监督结果落实到具体责任单位或责任人。四是完善财政监督机构与预算管理机构共同实施监督的责任制度,进一步转变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方式,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五是实施财政监督的“阳光工程”,方便群众监督。要定期和不定期披露公共财政信息,特别是惠民政策的预算、资金拨付、资金使用等情况通过政务公开方式进行公示,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促进阳光理财、民主监督。
(四)强化内部管理,提高监督效率
一是建立健全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加强对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检查,积极推进财政监督信息披露和公告制度。二是加强内部制度建设,规范财政资金专户管理,严格财政总预算会计关键环节,把防范资金风险贯穿和落实到财政资金运行管理的各个环节。三是要积极推进财政绩效监督工作,在推进财政绩效监督工作的过程中,应坚持“重点突破、循序渐进”的原则,先选择些规模适宜、基础管理比较规范、绩效容易量化的重点公共支出项目作为突破口,率先开展绩效监督,比如扶贫项目、社会保障项目等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和充实绩效监督机制,逐步将财政绩效监督推广到其他财政经常性收支项目中去;四是要加快财政监督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提高财政监督效率、降低监督成本,实现对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的动态监控,将违法违规行为杜绝在萌芽状态。
(五)加强涉农资金监管,保障政策有效落实
为了更好地发挥乡镇财政职能作用,落实好中央各项民生政策,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一是扩大乡镇财政资金监管范围。乡镇财政应将乡镇本级资金、镇集体经济收入、上级政府安排各类涉农补资金、上级部门下达到乡镇的资金等全部纳入乡镇财政监管范围;二是加强补资金的监管力度。对直接补贴农民的资金和政策,要实行公示制,充分发挥群众、社会的监督作用。不断提高补贴政策的透明度,切实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扎实做好补助信息的基础管理工作,采取“部门造册、专户管理,分账核算、封闭运行”的管理模式,实行“一折通”,杜绝了挤占、截留、挪用农民补贴资金的现象,以保证资金按期如数拨付、并兑现到位。三是加强项目资金监管。乡镇财政必须严把项目申报关,做好项目公示。并对项目资金的拨付、使用及工程进展情况进行全程监督,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四是加强镇、村资金的财务监管,强化镇、村财政预算管理,将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实行综合预算,并按规定将所有收入及时足额缴入国库。五是乡镇各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上级下拨的各种专项资金的拨付、使用、核算工作的跟踪监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完善内审制度,规范财政监督检查行为。
篇6
财政监督上只注意采取集中性、突击性的专项检查方式,由于财政监督滞后于财政管理,不能对财政资金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造成财政管理中出现了很多不应该发生的问题:截留挪用资金、支出效益不高、损失浪费严重,有的甚者连人民的“保命钱”社会保障资金也敢挪用等问题。为了克服监督工作上的偶然性,可能造成遗漏问题,必须改变单一的事后检查型的监督方式,应当采取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评价、跟踪反馈等多种监督方法,形成日常监督与专门监督并存的新格局。
①事前审核。财政监督机构要参与财政投资项目的立项工作,对项目立项的可行性、投资收益、偿债能力进行足够的科学论证,克服单位出于自身利益,争投资、上项目,造成项目建成后收益不高或没有收益、从而没有充足的资金来源偿还贷款,影响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现象。
②事中监控。财政部门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着不可推卸的监督职责,监督跟着资金走,财政资金分配到什么地方,财政就必须监督到什么地方,建立跟踪监督机制,随时掌握预算单位资金变动情况,对资金的去向和使用实行有效的监督检查,财政监督要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范违规违纪与损失浪费的屏障,以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运行与高效使用。
③事后评价。长期以来,对财政监督机构的考核指标以组织收入为主,这样造成了现行财政监督存在着重检查,轻整改,重罚缴,轻堵漏,监督检查与规范管理相脱离。一方面监督机构为完成收入任务,从而把查处违纪行为作为财政监督主要的工作内容;另一方面被查单位对财政监督工作也引不起足够重视,感到监督检查只是罚款了事,认为查着了是你的,查不着是我的,抱着一种侥幸心理,这也是出现边查边犯,屡查屡犯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财政监督工作要走出这种”怪圈”,必须建立新型的财政资金使用效果或效益评价制度,以利于调整政策,改进工作。
④要建立灵敏的财政监督信息反馈系统。财政监督机构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收集并储存行政、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情况和执行财经法纪情况等资料和信息,实行数据信息共享,以便于财政监督部门运用预测和分析的方法,及时预测到反映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带有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提出加强宏观调控的合理化意见或建议,促进财政监督总体水平的提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和完善,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主要通过税收来调整,财政将由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对单位财务收支管得过死的状况应该改变,今后财政监督工作应主要强化对预算执行情况、财政收入的征管情况、政府采购、转移支付以及财税政策的执行情况和财政运行状态进行反映和监控。
①对财政收入的解缴、征管、入库、退付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按照《预算法》的要求,财政机关要对本级征收机关征收情况、本级国库收纳、划分、留解、退付情况进行监督,以确保收入完整,并根据实际情况延伸到有关企事业单位和下级财政机关,实现对财政收入全方位监控。杜绝和制止税务机关少收、免收、及擅自挪用、占用、截留税款的现象和行为,严肃税法,遏制越权减免税收、大量欠税、骗取出口退税等行为,以建立稳定的收入增长机制,同时还要延伸到对纳税大户、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监督,对企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纳税状况进行重点检查另外行政事政的统一管理,财政监督部门要同其他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加大对各项罚没收入和行政事业性收费等非税收入的检查力度,促进”收支两条线”政策的贯彻执行,尤其要对各种社会保障资金、政府性基金、专项收入的监督,引导资金科学合理的流动,确保专款专用。
②不断探索财政支出监督新途径,促进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建立。财政支出进行监督的重点是建立对预算支出的申报、拨付和使用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的全过程监管机制,并针对突出问题重点开展检查:a是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促使财政各职能部门强化预算约束,保证资金及时足额到位。b是监督预算单位合法有效使用资金,对那些虚报和挪用财政资金的违纪问题,预以有效防范和严肃查处,最大限度的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篇7
关键词:专项资金;监督;管理
前言: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企业管理中资金的管理与监督是核心内容,若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督与管理出现异常,会造成企业无法合理地运营[1]。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督与管理是依照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进行的关于财务管理的制度,涉及到重要的财税政策,能够保证企业资金运作的安全性,形成合理的经营模式,提高效率和依法理财的水平,也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本文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督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监督与管理工作做了相关的分析与思考。
一、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与监督中的问题
(一)专项资金存在的挤占现象。虽然专项资金的预算有指标数,但并未详细列出培训费、招待费、会议费等费用的控制数。尽管财政专项资金是采用单项核算,但大多数的专项项目仍然是被招待、培训、会议等名目占据,存在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没有依照专款专用的规定执行的问题。基本支出内容中的商品、服务支出被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支出挤占,而原本应为基本支出内容的如会议费、差旅费、水电费、车辆运行维护费等商品、服务支出则挤占了专项支出[2]。
(二)专项资金的执行率较低。企业中存在上一年结转使用的专项资金执行率低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或是因为上面的拨付不及时,或是因为下一层级没有及时使用。归根结底,是由于该项专项资金已列支在其他的专项资金内容中;或者是该专项资金属于虚报内容;或是补助拨款资金滞后,地方对配套资金已做了全额的安排。
(三)重资金分配忽视了管理。分配和审核专项资金、拨付资金的环节虽然有财政部门进行监督,但具体实施时,管理和监督资金使用方面的工作却不到位,缺少动态的监控,形成给予资金分配足够的重视却没有实施有效管理的现象,成为管理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四)专项资金的使用率较低。目前在财政专项资金的支出方面,监督和管理的方法较单一,专项性、突击性的检查较多,事前与事中的监督较少,对专项资金支出的绩效监管不足,缺少有效的跟踪与评价。此外,还存对违规事项的处置力度不足,削弱了财政监督应有的有效性与权威性。
二、深层原因分析
(一)对财政专项资金的认识不足。财政专项资金是上级拨付的、应用于特定用途的资金,资金的安排与执行都存在普遍的约束力,不论任何单位、任何部门都不能变动更改这一原则。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部分企业忽视了这一原则,认识不够充分,造成支出不合理,甚至发生追加预算的现象。此外财政政策的不断更新,下属部门随之改动使得财政专项资金面临调整甚至追加的问题。
(二)监督管理工作配合不当。财政内部的监督、预算与执行不规范,缺少有效的方法和制度,无法完整掌握各项专项资金的编制与执行状况,不能全方位地监督整个资金的运作,使得监督工作远远落后于管理工作,而不能形成良好的配合关系。监督力度不足,方法单一,主要是事后监督,而没有建立完整的事前、事中、事后全程性的监督;在监督内容上,只注意核对量,忽略了对质的深层分析。
三、加强专项资金管理与监督的方法
(一)完善制度建设。依法理财才能将财政法制化,完善专项资金的相关管理机制,将管理办法详细化。把财政专项资金中的使用范围、支出标准、监督机制、预算绩效管理、奖惩措施和预算的编制与执行等问题明确的制度化,使专项资金的监督与管理工作有确切的依据,提高工作效率。确保财政资金的运行具备安全性和有效性,将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造成的损失最小化,保证资金拨付的及时,保证项目的实施。
(二)改革预算管理方法。改革预算管理方法,最重要的第一步,是明确财政专项资金的界定,正确认识其定义以及内涵,才能进行正确的分类,进而有效地管理。第二步,编制预算时需做到科学、合理,结合资金需求测算进行编制,使预算编制达到具体细化、方向明确并且合理可行。做到项目支出的范围、相关标准和使用情况透明化。第三步为加强预算绩效的管理,不仅要做到预算编制有具体的目标,积极跟踪预算的执行,还要做到对预算完成后的成果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变,完善预算绩效的运行管理机制。第四步,完善财务内控制度,使管理规范化,明确审批专项资金的权限,确保资金的使用做到专款专用。最后,完善绩效的评价机制,对专项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进行全程式、综合性的评价。跟踪项目进展,出现问题时及时处理并解决,加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此外,专项申报时费用预算需细化,避免专项资金中人员经费所占比例过大,提升预算编制的严肃性以及权威性,提高使用专项资金过程中的效益。
(三)加强绩效监督。首先,完善监督管理机制,注意跟进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时的绩效目标,掌握绩效目标的支出情况、项目的实施进度以及完成的具体情况。预算执行完成后,及时对绩效进行评价,重点在于对产出以及结果的有效性、效率性、经济性和完成程度进行评价。其次,财政监督需转变方式,检查财政专项资金具有工作量大、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特点,要想做好监督检查的工作,需转变方式。改变以往主要采用突击检查的方式,转变为将专项检查和日常监督相结合的新方式。同时放弃从前只注重事后监督的方法,转向将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的监督完整结合的方法,使财政监督管理实现制度化、日常化。再次,需加强财政监督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对财政监督工作人员进行业务与职业道德的培训,建立高素质的监督与检查队伍,带着高度的事业心与责任心进行监督、检查的工作,克服困难,团结一心,把工作做好。最后,对监督成果进行有效的利用。财政监督所获得的资料对于资金安排和预算管理有重要的意义,有效的利用甚至能够成为制度建设、财政改革以及财政管理的依据。有效的利用监督成果方可令财政监督充分发挥在财政管理与改革中的作用,提高财政监督的成效。
(四)重视对财政监督的领导。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监督和管理需得到各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同时尽快完善监督信息系统,早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监督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此外,明确财政监督中的具体职能,工作方法、工作手段都应做到规范化,执行时每一步都做到有据可依,对于违规现象坚决给予处理,提高财政监督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结语:综上所述,在使用财务专项资金时要确保其安全、高效的运行,就必须加强运行中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建立并完善相关制度,使运行项目的整个过程都有保障、有依据;监督需结合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进行完整的监督,再对项目完成后的成果及时进行分析总结,为项目运行中资金运营情况提供依据。衡量经济效益的发展现状,对不同的项目使用对应的专项资金,提高使用效益,不仅有利于自身的长期发展,还能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8
《决定》提出的“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是对财政职能的新定位。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就是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财政制度,要在市场起决定作用的领域不越位,在服务国家治理、弥补市场不足方面不缺位,实现财政管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提高财政资金运用的质量和效益。建立现代财政制度需要国家统一规划,进行中央层面的顶层设计。而制度的实施则需要地方政府和财政部门严格落实和执行,并对执行中发现的问题逐级进行及时、畅通的意见反馈。如果制度执行力有所欠缺,再好的制度也可能走样儿落空,而监督是制度执行力的保证。财政监督作为财政部门的内部监督机制,对财政制度实施的监督具有问题发现早、处理时效高、反馈渠道畅的优势。所以,在现代财政制度建设过程中,地市级财政监督的职责应首要定位于对各项财政制度在本级和行政区域内贯彻落实的监督。一要围绕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市的具体安排,充分发挥财政监督的保驾护航作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实施一般都伴随着财政政策的调整和资金投向重点的转变。按照《决定》要求,新一轮财政改革的重点,是在支出范围上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真正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该管的坚决不管,该管的一定要管好;在支出管理上,厉行勤俭节约,严控“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拿出更多的资金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同时,实施全面规范的预算公开制度,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地市级财政监督就是要围绕中央部署的财政改革工作重点,按照省市财政监督计划和要求履职尽责,为财政改革保驾护航。二要服务各项财税改革,充分发挥财政监督的决策参谋作用。随着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总体设计的出台,各项具体的财税改革措施也将陆续颁布实施。地市级财政监督机构应根据以前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对财税改革措施在本地实施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和判断,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并制定重点环节的监督方案。三要对财税改革政策落实进行动态跟踪,掌握第一手资料,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修正和完善的政策建议。为保障国家出台的各项财税政策在本地得到全面的贯彻执行,地市级财政监督要对政策落实进行动态跟踪,对政策执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汇总。不仅要通过财政监督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还要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建议。四要聚焦重点项目预算资金的执行,充分发挥财政监督作用。地市级财政监督要牢牢盯紧重点项目的预算资金,尤其是民生保障方面的预算资金执行,强化重点项目预算执行跟踪,充分发挥财政监督保障政策落实、推进财政改革、促进节支增效的作用。五要加强会计监督,提高行政区域内各会计主体的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质量是财税政策落实的基础工作,严格会计制度执行、规范会计工作秩序,不仅是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需要,也是财税政策顺利实施和财政资金安全的保证。地市级财政监督机构可以把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作为基础监督手段,通过完善监督机制,创新监督方式,规范监督行为,强化监督检查的服务功能,夯实财务会计管理基础,规范财经管理秩序,提升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的效能,全面提升区域内各会计主体的会计信息质量。六要围绕财政管理工作重点,积极开展绩效监督。预算绩效管理是财政管理的一场变革,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财政重点工作。地市级财政监督工作重点也要由合规性监督向绩效性监督转变,将财政监督工作的重点转向对预算资金使用绩效的监督,对预算支出绩效目标完成情况的评价,对重点项目资金绩效的监督检查。
二、在我国五级财政体制的位置中把握职责定位
在我国现行的五级财政管理体制中,地市级财政上接省级财政、下联县区财政,再上有中央财政,再下还有乡镇财政,处于正中间的位置。地市级财政监督履职尽责,对克服财政政策和资金“肠梗阻”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一要做好本级财政内部监督工作,保证中央和省财政政策落实、专项资金及时下达,尽快发挥政策和资金的效益。中央和省级的财政政策要通过市级财政贯彻落实,中央财政的农业或民生资金发挥效益,要通过三到四级财政的下达、拨付和监管,地市级财政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地市级财政监督机构要督促本级财政各科室保证上级政策的落地实施,及时将上级下达和本级安排的专项资金下拨基层,不误工期,不误农时,排民难、解民忧,使国家的各项惠民政策早落地、早完工、早见效。二要认真承接省级财政安排的财政监督检查任务,保证财政系统政令畅通。监督检查是财政管理机制正常运行、资金规范管理的重要保证。财政监督检查有利于发现财政管理中存在的苗头性问题,及时堵塞漏洞,减损增效。地市级财政监督机构要虚心接受上级财政监督部门的业务指导,配合中央和省级财政监督派出机构在本行政区的监督检查工作,保证上级财政的各项政策、规定、通知得到迅速、准确、全面的落实。同时,省直管县财政体制也对地市级财政监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河北省财政厅已经对设区市派驻了财政监督专员,地市级财政监督要配合省财政厅监督专员工作,接受委派或协助监督专员做好对辖区直管县和驻地中央、省垂直管理部门的财政监督工作。三要履行对区县财政监督的督导职能,提升基层财政监督水平。对所辖区县财政监督工作指导是市级财政监督的职责所在。中央和省市财政的改革措施需要在区县落实,基层好的落实手段和监督经验需要在市县财政进行推广。同时,对区县财政监督业务进行指导,除经常性地组织业务培训班、召开现场会外,通过市县混合编组联合进行财政检查,以市带县、以老带新,通过实战培训指导基层财政监督队伍不失为一种有效手段。财政监督作为财政部门内控机制的一种实现形式,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在监督过程中,监督人员与预算、执行工作人员同在一个单位工作,难免存在怕得罪人、走过场的现象。通过联合检查更有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处理问题,锻炼财政监督队伍,增强财政监督效果。四要深入辖区街道、农村调研保障和改善民生资金的兑付,从资金管理末端发现问题,倒查产生原因,提出改进顶层政策和资金管理建议。财政保障和改善民生资金的管理发放关乎政府形象,涉及千家万户,管理疏漏极易出现问题,并且问题往往出在基层,其根源在于顶层制度设计存在缺陷。因此,市级财政监督要充分利用自身距离农村和城市街道比省级财政近、与乡村和城市街道的关系较区县级财政超脱的优势,深入辖区的街道、农村进行调研,从保障和改善民生政策资金执行效果和资金最终兑付环节,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改进顶层政策和资金管理建议。
三、在与人大监督、政府审计监督的分工中把握职能定位
从本质上说,财政监督是财政部门和系统的自我监督。监督范围涵盖各部门、单位的财政收支,财税法规、制度执行情况,以及会计管理和国有资本金管理等方面。人大监督主要是对同级政府财政预算的编制、执行和决算进行审查监督和批准。政府审计监督是对财政部门具体工作和其他政府部门财务收支情况进行的再监督。财政监督与人大监督、审计监督互为补充,不可或缺,连同社会监督等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对政府财政收支的监督体系。在这个监督体系中,每个监督主体各有侧重。人大重点监督政府理财,审计重点监督财政管财,财政重点监督部门用财。因此,地市级财政监督机构要在与人大监督和政府审计监督的分工中把握自身职能定位,做好协调服务、资源共享和相互监督工作。一要做好内部协调工作,服务人大监督和政府审计监督。地市级财政监督机构要发挥好内部协调作用,协调财政部门内部科室配合人大监督和政府审计部门的工作,及时反馈审计意见和有关审计整改措施,落实人大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建立健全审计问题防范和整改工作长效机制,进一步强化对问题整改情况的跟踪督促,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堵塞财政管理体制机制上的漏洞。二要加强与人大、审计等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协作,做到监督资源共享,提高财政监督效果。三要履职尽责,定期对同级、下级人大机关、审计机关、监察机关的财经纪律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完善监督部门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机制。四要协调好与司法机关、纪检监察部门的关系,建立健全案件移送、案件处理与反馈、单位和个人责任追究等工作制度,增强财政监督的威慑力和监督效果。
四、在财政资金运行监管分工中把握职能定位
篇9
一、县域农业综合开发财务监督针对存在的问题有那些
农业综合开发实施十多年来,财务监督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资金管理情况总体上是好的,但少数地方也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一)违反专项资金管理规定。地方上一是存在擅自截留挪用项目资金、改变项目用途的问题;二是擅自调整项目计划,资金没有跟着项目走,有的甚至把项目资金拨给非项目建设单位使用;三是虚列支出、虚列费用,套取项目资金,用于非项目性支出。
(二)支出管理松懈。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松懈,账务手续不规范。制度的漏洞是最大的漏洞,一些部门和单位没有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没有建立职责分明、相互牵制的内部控制制度。一些项目实施单位不按规定缴纳应交税款,使用不合规发票和白条入账,有的干脆以拨代支,用收据替发票入账,还有的违规支付大量现金,造成财务管理“黑洞”;
(三)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不能及时足额到位。客观原因是有的地方财政状况紧张,配套任务太重,难以按计划完成,于是出现了这样一些问题:一是虚假配套。有的只下配套资金空头预算指标文件而不拨款;有的把本级配套资金拨付给财政资金专账,又以预算代扣形式从基层调回;还有的先把上级下拨的财政资金由财政资金专账拨付给报账资金专账,再由报账资金专账以预付工程款名义拨给工程资金专账,再由报账资金专账绕到财政预算账户,作为本级配套资金。这些表面上是财政资金按程序拨付,实质上是利用上级财政资金达到实现本级虚假配套的目的;二是迟拨资金。有的地方把本级预算配套资金和上级下达的财政资金长期压在账户上,临时周转用于发放工资,以缓解地方财政预算资金调度困难;还有的把财政资金直接从预算账户拨给其他项目,待周转使用归后再把资金拨到财政资金专账,等等。从实际情况看,突出表现为财政资金在地、县两级滞留时间较长,资金年度结转额度较大,由于迟拨资金,影响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的进度。
(四)有偿资金未按规定使用。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有偿资金,在目前农业和农村融资体制下,实际上弥补了农业信贷资金的不足,可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加大项目建设单位在资金使用上的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以及农业综合开发的不断发展,财政有偿资金管理遇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有偿资金回收难的问题,已经危及滚动开发的投入机制。在中央和地方财政每年的农业综合开发配套资金计划内,除了预算安排一部分外,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回收的本级有偿资金中安排,进行滚动配套的。本级有偿资金的来源有限,且由于种种原因难以回收,这将会造成本级有偿资金的来源枯竭,使得配套资金更难落实,已经危及滚动开发的投入机制;二是垫付、抵顶偿还有资金的问题,已严重影响项目建设。由于县级财政直接对项目单位借款,目前,能从项目中直接回收的资金不足50%。项目单位不能归还的有偿资金,则需要县级财政拿其他资金偿还,因此县级财政还款压力较大。有的地方因财力有限,就动用当年的项目有偿资金抵扣到期的还款,甚至用当期无偿资金垫付偿还有偿资金,出现了大量项目资金空转的问题。农业综合开发项项目立项选得再准,资金不到位,发展经济也还是一句空话;三是不按计划投入有偿资金,不利于发挥有偿资金的效益。有的地方唯恐有偿资金收不回,不敢借给项目单位,待有偿资金到期后直接从账户上划给上级财政部门;也有的把有偿资金变成了财政部门的短期周转资金,任意借给非计划项目;四是违反有偿资金使用政策规定。有的随意调整占用费率、任意缩短或延长有偿资金使用期限。
以上四个方面问题违反了资金管理的规定,损害农业综合开发事业和声誉。为了保证农业综合开发活动符合国家政策、法规和制度的要求,迫切需要强化农业综合开发财务监督工作,以便在监督中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及时研究制定有效对策,纠正偏差,使农业综合开发管理工作正常有序进行。
二、谁来对县域农业综合开发进行财务监督
按监督主体划分,除农业综合开发系统自身监督而外,农业综合开发财务监督的形式主要包括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三者必须有机结合,相互协调,才能形成全方位的财务监督体系,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置于全方位监管之中。这里要强调两点:即各级农业综合开发管理部门和建设单位必须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接受有关监督检查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另一方面,作为各监督主体,除日常财务监督外,也应尽量避免重复交叉监督检查。
(一)财政监督。财政监督是指财政部门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加强监督检查,深入跟踪到项目实施单位,对各项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财政监督主要由财政监督监察部门(或专员办)对农业综合开发的监督,农发系统内部的监督也属于财政监督的范畴。
农业综合开发财政监督可分为三个方面。农发系统内部监督主要是农业综合开发管理部门和建设单位自身加强监督检查,深入项目实施单位跟踪管理,对自身各项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进行监督。财政内部监督机构的监督是财政部门作为行政主管部门,对农业综合开发财务活动进行的监督。财政监察专员办的监督是针对某时期资金管理上的薄弱环节、普遍性和倾向性问题,有计划地开展专项检查。它具有针对性、时间性和覆盖面广、效果突出、解决问题集中的特点,对于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高决策的准确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篇10
一、县域农业综合开发财务监督针对存在的问题有那些
农业综合开发实施十多年来,财务监督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资金管理情况总体上是好的,但少数地方也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一)违反专项资金管理规定。地方上一是存在擅自截留挪用项目资金、改变项目用途的问题;二是擅自调整项目计划,资金没有跟着项目走,有的甚至把项目资金拨给非项目建设单位使用;三是虚列支出、虚列费用,套取项目资金,用于非项目性支出。
(二)支出管理松懈。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松懈,账务手续不规范。制度的漏洞是最大的漏洞,一些部门和单位没有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没有建立职责分明、相互牵制的内部控制制度。一些项目实施单位不按规定缴纳应交税款,使用不合规发票和白条入账,有的干脆以拨代支,用收据替发票入账,还有的违规支付大量现金,造成财务管理“黑洞”;
(三)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不能及时足额到位。客观原因是有的地方财政状况紧张,配套任务太重,难以按计划完成,于是出现了这样一些问题:一是虚假配套。有的只下配套资金空头预算指标文件而不拨款;有的把本级配套资金拨付给财政资金专账,又以预算代扣形式从基层调回;还有的先把上级下拨的财政资金由财政资金专账拨付给报账资金专账,再由报账资金专账以预付工程款名义拨给工程资金专账,再由报账资金专账绕到财政预算账户,作为本级配套资金。这些表面上是财政资金按程序拨付,实质上是利用上级财政资金达到实现本级虚假配套的目的;二是迟拨资金。有的地方把本级预算配套资金和上级下达的财政资金长期压在账户上,临时周转用于发放工资,以缓解地方财政预算资金调度困难;还有的把财政资金直接从预算账户拨给其他项目,待周转使用归后再把资金拨到财政资金专账,等等。从实际情况看,突出表现为财政资金在地、县两级滞留时间较长,资金年度结转额度较大,由于迟拨资金,影响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的进度。
(四)有偿资金未按规定使用。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有偿资金,在目前农业和农村融资体制下,实际上弥补了农业信贷资金的不足,可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加大项目建设单位在资金使用上的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以及农业综合开发的不断发展,财政有偿资金管理遇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有偿资金回收难的问题,已经危及滚动开发的投入机制。在中央和地方财政每年的农业综合开发配套资金计划内,除了预算安排一部分外,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回收的本级有偿资金中安排,进行滚动配套的。本级有偿资金的来源有限,且由于种种原因难以回收,这将会造成本级有偿资金的来源枯竭,使得配套资金更难落实,已经危及滚动开发的投入机制;二是垫付、抵顶偿还有资金的问题,已严重影响项目建设。由于县级财政直接对项目单位借款,目前,能从项目中直接回收的资金不足50%。项目单位不能归还的有偿资金,则需要县级财政拿其他资金偿还,因此县级财政还款压力较大。有的地方因财力有限,就动用当年的项目有偿资金抵扣到期的还款,甚至用当期无偿资金垫付偿还有偿资金,出现了大量项目资金空转的问题。农业综合开发项项目立项选得再准,资金不到位,发展经济也还是一句空话;三是不按计划投入有偿资金,不利于发挥有偿资金的效益。有的地方唯恐有偿资金收不回,不敢借给项目单位,待有偿资金到期后直接从账户上划给上级财政部门;也有的把有偿资金变成了财政部门的短期周转资金,任意借给非计划项目;四是违反有偿资金使用政策规定。有的随意调整占用费率、任意缩短或延长有偿资金使用期限。
以上四个方面问题违反了资金管理的规定,损害农业综合开发事业和声誉。为了保证农业综合开发活动符合国家政策、法规和制度的要求,迫切需要强化农业综合开发财务监督工作,以便在监督中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及时研究制定有效对策,纠正偏差,使农业综合开发管理工作正常有序进行。
二、谁来对县域农业综合开发进行财务监督
按监督主体划分,除农业综合开发系统自身监督而外,农业综合开发财务监督的形式主要包括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三者必须有机结合,相互协调,才能形成全方位的财务监督体系,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置于全方位监管之中。这里要强调两点:即各级农业综合开发管理部门和建设单位必须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接受有关监督检查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另一方面,作为各监督主体,除日常财务监督外,也应尽量避免重复交叉监督检查。
(一)财政监督。财政监督是指财政部门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加强监督检查,深入跟踪到项目实施单位,对各项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财政监督主要由财政监督监察部门(或专员办)对农业综合开发的监督,农发系统内部的监督也属于财政监督的范畴。
农业综合开发财政监督可分为三个方面。农发系统内部监督主要是农业综合开发管理部门和建设单位自身加强监督检查,深入项目实施单位跟踪管理,对自身各项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进行监督。财政内部监督机构的监督是财政部门作为行政主管部门,对农业综合开发财务活动进行的监督。财政监察专员办的监督是针对某时期资金管理上的薄弱环节、普遍性和倾向性问题,有计划地开展专项检查。它具有针对性、时间性和覆盖面广、效果突出、解决问题集中的特点,对于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高决策的准确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审计监督。审计监督指政府审计部门行使的监督。审计机关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应坚持定期或不定期的审计的制度。农业综合开发审计主要是监督项目计划执行情况,全面地查对有关政策法规和有关财务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真实、完整、准确地提供审计报告。
农业综合开发审计监督是对财政监督的再监督,是对项目建设过程及其结果的综合性监督。审计监督已成为农业综合开发验收工作必须履行的重要程序。近几年来,国家审计署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实行定期专项审计的制度,即每三年进行一次全面审计,审计报告作为国家验收的依据之一;地方各级审计部门原则上采取每年审计一次的方法,即要求每一期或每一个年度项目全部竣工后,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进行全面审计。
(三)社会监督。社会监督主要是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计划执行和资金运行情况应向社会公开,接受广泛的监督。社会监督包括社会团体、中介机构、项目实施单位、地方人大和政协等部门以及农民群众等社会公众和社会舆论对农业综合开发财务活动实施的监督。当前尤其强调农民群众的民主监督。根据《县级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规程》,在开发前期,农民应广泛了解政策,积极参与立项;在开发中期,农民应积极参与项目建设,进行跟踪监督;在开发后期,农民应参与建后管护,实行项目资金公示制。作为业主,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活动中运用设计、监理、会计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对工程进行多层面监督,则是现阶段项目管理通行的运作方式。
三、农业综合开发财务监督的范围与内容
财务监督主体实施的监督活动,围绕项目工程实施活动,贯穿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的全过程。
1、监督项目建设单位各项财务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和有效。为了保证农业综合开发财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既要加强制度建设;又是要监督各项财务管理制度是否得到严格贯彻执行。还要看是否定期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总结,对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能否及时解决;
2、监督农业综合开发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对照项目计划,将项目工程资料与资金往来拨付会计资料横项结合,审查有无违反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法规和财务会计制度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