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建设的难点范文

时间:2024-03-11 18:03: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治建设的难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法治建设的难点

篇1

[关键词] 北部湾经济区;西南中南地区;战略支点

[作者简介] 陈禹静,广西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广西 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3)05-0003-0003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一个地球。”支点的发展,是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的重要路径。把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我国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其内涵可理解为:北部湾经济区要在西南中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起到核心顶托和能量杠杆的作用。北部湾经济区应该是西南中南经济生产要素最集中、最活跃的区域,是产生新技术、新思想的孵化器,是各种经济活动繁荣发展的重要平台。

一、建设战略支点带来的新机遇

把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我国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广西的重视与支持,为北部湾乃至广西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新机遇。具体而言,主要体现以下四个方面:

(一)加速发展的机遇

建设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是一块“金”字招牌,是最为稀缺的软资源,标志着国家对一个区域发展的战略导向。充分利用好这一稀缺的软资源,将可以放大政策效应,搭建更好的开放开发合作平台,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本、人才等各种生产要素向广西、向北部湾经济区聚集,推动广西和北部湾经济区加速发展。

(二)加速开放的机遇

建设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核心在开放。关键是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合作并举,要求对内积极探索“飞地经济”模式,进一步加强与西南、中南等省区合作;对外进一步深化与拓展以东盟为重点的开放合作,联合各方加快构建和完善大西南乃至中南出海出边国际大通道,并积极开拓面向欧美日韩以及港澳台地区的全面开放合作,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层面、多方位、多主体”的开放合作格局,努力把北部湾经济区打造成为重要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三)加速调整的机遇

建设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带来的压力,客观上为北部湾经济区乃至广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供了动力和机遇。促使传统“外嵌式”的发展模式转变为“内生型”发展模式,实现外部拉动与内生发展并重,逐步提高内生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两化良性互动,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努力形成有较强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北部湾城市群;更加注重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并进,坚持走高端、低碳、生态、环保的产业发展道路,构筑经济区强大持久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加速创新的机遇

建设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关键是创新,既包括观念创新、思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也包括技术创新、发展模式的创新等方方面面,这对于北部湾经济区建成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三基地一中心”,成为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以及广西发展创新型经济与社会等都是好机遇。这个机遇对北部湾和广西的发展影响是深远的、长期的。

二、建设战略支点的路径

对于北部湾经济区而言,需要的是通过更多的载体撬起北部湾经济区的战略支点,从而推动北部湾经济区的跨越式发展。

(一)“双核驱动”撬动“战略支点”的总抓手

“双核”战略既鼓励区域间的合理分工与合作联动又提倡竞相发展和率先崛起,形成区域互动、合作共赢的新格局,是广西构建中南西南重要战略支点的“路线图”和总抓手,是全面推进支点建设的核心战略。一是推动北部湾经济区率先发展,加快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和参与国际国内竞争新优势,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深入建设发展为契机,深化以东盟为重点的开放合作,培育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城市群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新优势,打造广西区域经济发展新的战略城市群,建设成为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二是加快西江经济带建设,关键是加快建设亿吨级黄金水道和水陆综合运输体系,通过实施沿江开放开发战略加快产业振兴,实现经济繁荣。要牢固树立向先进生产力靠拢的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主动与粤港澳、珠三角地区的先进思想观念、先进管理方式、先进生产力、高效工作机制对接。要全面实施“东靠”战略,做足做好承接粤港澳资金、项目、技术和人才转移的文章,在承接中推动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积极扶持、鼓励、推动民营企业、“草根经济”发展壮大,形成以大带小、以小托大,大中小企业相互促进、活力竞相迸发的良好局面。

篇2

第一条为强化组织协调,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建设法治**各协调指导办公室在深入推进法治**建设中的职能作用,根据《关于成立建设法治协调指导办公室的通知》的要求,结合我区法治建设的实际,特制定本工作制度。

第二条基本职责:

(一)制定本协调指导办公室年度工作计划,将工作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成员单位,明确要求,落实责任,督促检查;

(二)组织、协调、指导有关部门开展依法治区工作,在本系统有关部门中培养先进典型,总结推广先进经验;

(三)每半年进行一次工作总结,年终总结材料以书面形式报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各协调指导办公室成员单位负责同志定期向该协调指导办公室全体成员报告工作情况。

第三条会议制度:

(一)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可根据工作需要,定期召开法治**建设六个协调指导办公室的负责同志联席会议;

(二)联席会议原则上每月召开一次,主要传达贯彻区委和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的决策部署,交流各协调指导办公室工作情况,研究部署工作;

(三)联席会议由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或由主任委托一名副主任主持,各协调指导办公室负责人参加;

(四)各协调指导办公室按照职责分工,认真贯彻落实联席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向联席会议汇报工作情况。

第四条报告制度:

各协调指导办公室应及时向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书面报告如下事项:

(一)工作规划、工作计划、工作总结、专项工作情况;

(二)工作进展情况,倾向性问题;新晨

(三)重要典型及徇私枉法案件;

(四)颁布的规范性文件和涉及法治**建设的重要文件;

(五)其他重大事项。

第五条调研制度:

(一)各协调指导办公室对法治**建设工作进行调研,采取撰写调研文章、组织会议交流等形式,通过调研掌握具体情况,切实分析和解决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难点、热点问题;

(二)调研结果每半年以书面形式报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六条信息台帐制度:

(一)各办公室及时汇集各自牵头法治建设工作信息,并以多种方式予以沟通和传递。每月至少向区依法治区办上报一次信息,重要信息及时上报;

篇3

为了有力推进我帮扶乡2020年依法治县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进一步提高我帮扶乡干部的法律知识水平,2020年6月15日,组织全体职工干部再次学习了《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习过程中,我们坚持法制学习和法治实践相结合,把法制学习与开展法治建设、和谐美丽新建设等活动相结合,学以致用进一步推动法治建设,实现法治建设的效益最大化,认真履行好的义务和责任。

2020年6月8日,局长召集全体干部职工在会议室召开了依法治县领导小组会议,会议要求,为确保依法治县工作取得实效,要进一步加强普法教育,抓好全民普法,要结合的实际情况,针对普法重点、难点领域,进行专项普法;要创新普法方式方法,开拓更加宽广的普法领域,利用双语宣传、入户宣传普法等多种形式,创新树立普法典型,分类别和领域普法,实现全民懂法、用法;抓住工作重点,通过依法治县活动促进工作进步,切实做到为民办事解忧。

为了更好的做好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干部职工于6月10日集中学习《劳动法》,6月12日下帮扶乡驻村哈衣村,并进村入户到各自的结对认亲户中一一宣传和讲解《劳动法》,让每个群众了解劳动法,使农牧民群众了解法律让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被侵犯。使农牧民群众从守法到学法并运用法来保护自己,学习劳动法使外出打工村名懂得怎样用法律保护自己,避免出现违法事件。

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积极开展学法活动,于6月14日组织干部职工重点学习《妇女儿童保护法》中的第八章法律责任,共8条,学习采取宣讲形式,要求每位参加学习的干部职工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发言。通过此次学习广大干部职工对《妇女儿童保护法》有了深刻的了解,认识到《妇女儿童保护法》是中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同时在“法律责任”中表明妇女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有关部门依法处理;对有经济困难需求法律援助或司法救助的妇女,当地法律援助机构或者人民法院应当给予帮助,依法为其提供法律援助或者司法救助。

篇4

一、抓好制度建设,加强本局依法行政组织领导

1、加强组织建设。要充实调整依法行政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成员,根据人员变动,及时调整成员,确保本局依法行政工作有人管有人抓。

2、加强制度建设。要以文件的形式制定出台《区司法局行政执法信息公开制度》、《区司法局告知服务制度》、《区司法局执法回避制度》、《区司法局执法听证制度》等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要征求各科所意见,并要经局依法行政领导小组讨论,出台后的规章制度要汇编成册,发至各科所学习。

二、抓好队伍建设,提高本局干部依法行政意识

1、开展各类法制学习培训活动。通过举办法制讲座、参加培训班及业余自学等形式,组织本局干部学习《行政许可法》、《行政强制法》、《法律援助条例》、《基层法律服务所管理办法》等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提高依法行政意识。

2、加强行政执法人员岗位培训。组织一批干警参加全市统一执法证培训与考试,提高我局执法上岗率。

三、抓好本职工作,推动依法行政工作再上新水平

1、推进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提升维护社会稳定能力。开展司法所“一所一品”活动等工作,提升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水平;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力度,切实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民生问题;积极培育我区规模较大的企业人民调解组织,提高企业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促进我区经济发展;抓好社区矫正日常监管制度的落实。全面开展社区矫正动态报备工作,提高社区矫正工作质量。充分发挥社区矫正电子监管系统的功能,继续推进社区矫正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和自动化监控,提高监管工作水平。

篇5

一、宣传内容

1、宣传党的十以来中央、省、市关于推进平安建设、法治建设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决策部署;

2、宣传《法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精神;

3、宣传《深化平安建设行动方案》、《贯彻<深化平安建设行动方案>三十条》精神;

4、宣传各级综治委成员单位、责任单位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着力解决社会治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增加人民群众安全感,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经验做法。社会各界和各部门广泛参与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推进平安建设的先进典型和鲜活经验。

5、宣传各地各有关部门建好“三网”、用好“三网”,充分发挥“三网”工作体系“服务惠民、平安护民”作用的主要成果和典型经验。

6、宣传各地各有关部门依靠基层、依靠群众、依靠法治及时就地化解矛盾,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成功做法。

7、宣传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维护社会管理、见义勇为的先进事迹。

8、宣传开展“严打”整治专项行动、排查整治社会管理重点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的成效。

9、宣传开展全民法制教育,营造良好法治氛围的经验。

10、宣传开展反警示教育,增加人民群众防范和抵制的能力和水平。

二、时间安排

3月1日——3月31日。

三、活动要求

1、加强领导,成立专班。成立以局长为组长,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为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丁功文为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抽调两名成员负责日常事务。

2、形式多样,务求实效。既要采取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宣传,又要充分利用横幅、标语、板报、讲座等多种形式,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广泛宣传综治创安工作,防止前紧后松,力求实效。

篇6

一、牢牢把握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方向

1.深入学习宣传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推动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专题学习活动。

2.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全会《决定》中关于加大全民普法工作力度的要求,继续深入宣传全会精神。

3.持续深入开展宪法法律和党内法规宣传教育活动。推动村(社区)和镇直单位常态化学习宣传宪法,精心组织2020年度“12·4”国家宪法日和宪法宣传周集中宣传活动。继续开展“江淮普法行”活动和“法律六进”活动。推动镇直各部门开展宪法法律考试、宪法宣誓、举办学习报告会、法律知识竞赛等形式,持续推动宪法法律和党内法规的学习宣传。

二、切实提升服务中心服务大局的能力水平

4.大力开展肺炎疫情防控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关于坚决打赢肺炎阻击战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组织开展“防控疫情、法治同行”专项法治宣传行动,组织开展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宣传和以案释法活动,为疫情防控提供法治保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5.继续深入开展“服务大局普法行”活动。督促指导相关单位做好重点法律、法规和规章宣传工作。深入开展“服务大局普法行”活动,进一步加强脱贫攻坚中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加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的法治宣传教育,围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利用各种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各具特色的法治宣传活动。围绕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范三大攻坚战,围绕文明城市创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征地拆迁等,加强有关法律学习宣传。组织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安全生产、消防安全、森林防火、妇女儿童维权、老年人合法权益保障等相关主题法治宣传活动,营造浓厚法治氛围。

三、着力推动法治宣传工作提档升级

6.切实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督促责任单位制定公布普法责任清单并组织实施。强化“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主体责任。统筹协调责任单位,针对不同普法受众群体,开展分众式、差异化普法。推动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在执法、司法过程中普法,推动全程说理式执法。加强对落实普法责任制的督查考核。积极开展以案释法,做好案例征集、审查、展播、报送工作。

7.抓好“关键少数”学法用法。推动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严格落实党委中心组学法、述法制度。继续开展“机关法律学习月”活动。加强和改进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举办领导干部法治讲座。

8.抓好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认真贯彻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切实把法治教育贯穿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各个阶段,分学段分重点开展。

9.与时俱进改进普法宣传方式。推进“互联网+普法”,加强新媒体在普法宣传教育中的运用,探索运用微博、微信、抖音等直观、生动、便捷的普法形式开展智能化、可分享、可互动、可体验的普法宣传教育,满足人民群众对法律知识的多元化需求。推广使用“智慧普法”系统。加强普法志愿者、法治副校长、普法讲师团等普法队伍的建设。

四、扎实开展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

10.全面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抓好《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意见》贯彻落实,认真落实《省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和《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动态管理细则》。积极参加市区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评选表彰活动。大力推进农村“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双培养工程。推进农村法治文化阵地建设。

11.深化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提升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水平。持续推进道路交通、网络诈骗、环境污染、食品药品、建筑工程、校园欺凌等重点领域和党委政府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层面的依法治理工作,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五、不断激发法治文化创新活力

12.大力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积极推动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积极争创市级、省级和全国法治文化建设示范基地。征集、展播优秀法治文化作品,着力推出一批具有特色的法治文化作品。

篇7

一、依法治村,必须坚持为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实施服务,是新时期农村法制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客观选择

为什么我们把依法治村的着眼点放在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服务上,主要是两个因素决定的。

第一,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决定的。大家知道,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源始于1972年在瑞典举行的首次人类环境宣言:“即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它的目标是保证社会经济具有长时期持续发展的能力。它不只是谋求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即短期和中期保持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和宏观经济稳定,以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且还要谋求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我国人口数量庞大,资源相对短缺,生态变化态势令人担忧,环境污染不断加剧。要使这些因素相互协调、兼顾当代人和子孙后代利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成为我国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摆放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同科教兴国、改革开放一样,并列为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的三大战略。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没有可持续发展战略,就不会实现,也不能有持久的现代化强国。这一点一些西方的发达国家和有些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就已经造成资源破坏、环境污染、大量失业、贫富差距悬殊以及社会风气败坏等严重问题,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警示。党和各级政府把可持续发展放到重要地位加以强调,就是要吸取前车之鉴,避免走别人走过的弯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是党在新时期的一个战略目标,也是一个重要手段,他决定了农村法制建设的方向和任务,所以依法治理,严格控制好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通过依法治理,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提高资源的可利用率;通过依法治理,加强生态建设,遏制生态恶化;通过依法治理,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所以,无论是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践上看,依法治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反过来讲,离开了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服务的依法治理,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是面对和解决农村经济发展和改革中新情况、新矛盾以及深层次问题的客观情况所决定的。党的以来,随着党在农村的各项改革方针政策的落实,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使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发生了深刻的、现实的变化。但是,也存在着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就我县农村而言,由于农民和村干部素质较低,法律观念淡薄,工作凭经验、决策拍胸脯,在事关可持续发展方面出现了许多违法违规问题,例如计划生育工作中的超生现象、土地使用上的乱占滥用、林业资源的乱砍滥伐,农村环境的脏、乱、差等,已经成为广大农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障碍;成为了社会不安定因素;成为了党和各级政府齐抓共管的中心工作。事实告诉我们,紧紧围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开展依法治村和农村专项治理,已客观的不可必免的摆到我们面前:要解决这些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必须靠法制来解决,所以依法治村为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实施服务,这是当前农村法制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所决定的。

二、依法治村必须坚持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服务,是基层依法治理的生动实践和探索

依法治村如何坚持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服务?我们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全县农村开展了“三项整治”的重大战役,实施了“五二三二”工程,加大了整治工作力度。即在落实土地承包政策工作中,做到了五个必须:必须严格土地延包承包期30年;必须坚持机动田比例;土地承包费必须全部纳入农民负担限额内;土地流转必须坚持自愿有偿原则;必须依法与农民签订承包合同。保护了土地资源不被蚕食与非法占用。在环境保护中提出了“两个改变”,逐步改变道路不畅通的状况,逐步改变脏、乱、差卫生环境,以乡村道路整治带动农村环境整治,将全县24个马路市场全部取缔,新建了6个封闭市场,使80%的村达到了柴堆、类堆、厕所、畜圈“四进院”。在贯彻《森林法》中坚持了三个严格,严格处理乱砍滥伐;严格打击非法偷盗;严格依法承包转让。先后处理了149件违法违纪案件,移交司法机关12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34人。在计划生育工作中,我们县在优质服务工作上实行了两步即:“软件同步、硬件分步”、将“计生与卫生联手”。对违反计生条例的行为也加大了查处力度,对非法鉴别胎儿性别的行为进行处罚,依法对医疗市场进行整治,保证了计生工作的顺利开展。受到国家计生委、国务院人口研究中心及联合国有关人士的肯定。二是,深入开展了以计生、资源、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村务公开活动,强化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监督力度。例如,我们将省计生委提出的“七不准”、“九公开”纳入了村务公开活动,还将广大农民特别关注的房基地审批、土地和林业资源使用、开发、上马重大项目等问题,都例入了村务公开之中,确保了计划生育、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工作在广大农民的监督下落实和执行。三是,我们还做出了环境保护、计划生育必须达标,否则就不能评为依法治理先进村和授予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荣誉称号的决定。进一步加大了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实施的推进力度。事实证明,这些工作的开展,都有利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都有效地解决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同保护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矛盾。都是维护社会稳定,形成安全、公平、文明的社会环境的。确实达到了确保为经济和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服务的目的。

三、坚持依法治村,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服务,是实现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依法治村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工作成果。

通过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服务,各级领导增强了法制观念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意识,提高了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的水平和能力。以处理小轧钢厂为例,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我县自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农民走出田地,兴办了一批工业企业,由于靠近鞍钢的关系,全县发展小轧钢企业272家,年产值在30亿元左右,占全县工业产值的45%,税金年收入2000万元,占全县工业税收的30%。就是这些小轧钢企业,虽然为地方财政收入做出了贡献,但很大程度地存在质量不高、污染环境以及在建厂中乱占地,浪费资源等严重问题。在“砍”与“留”的问题上,都事关地方和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砍了,会造成许多农民无业,又影响地方财政收入。留下,环境又受到损害,事关当前和子孙后代。面对这个情况,县政府下大决心依法办事,对乱建的小轧钢企业全面进行依法整治,关闭了94家,转产12家企业。通过对这些小轧钢厂的整顿治理,使这些农民企业家对土地法、水法、环境保护法,有了深刻认识,并初步树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识,在关停并转中,主动的在改善环境、提高质量上下功夫,现在已有大多数企业达到国家和地方标准,重新开工启动。

通过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服务,大多数农民树立了科技致富和坚定的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我县有10个山区乡镇,在生产的发展中,农民从事养羊、养牛等畜牧业生产。可是羊林矛盾却十分突出,养羊要上山放牧,羊要吃树叶吃草,就要破坏植被。为了鼓励农民勤劳致富的积极性,大力发展生产,县委、县政府决定走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路子,在大力发展养牛的同时,号召广大农民对养羊实施限制。一些乡镇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农民实行圈养。这样,即保护了农民的积极性,兼顾了农民利益又保护了环境资源。

篇8

关键词法律视角;医疗纠纷;法治意识;安全管理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改革,医疗体系逐渐完善和健全,人们对医疗卫生观念也在相应转变,对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的需求也日益提高。但由于医疗资源的总量与患者需求、区域配置之间的不平衡,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医患纠纷数量逐渐增大,医患关系也日趋紧张。剖析医患纠纷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以医疗纠纷的预防与处理作为突破口,完善法治化背景下医院安全管理方面的优化路径,从而建设好法治医院、平安医院。

一、当前医院医疗纠纷的现状及产生原因

从我国裁判文书网统计出,2013年至2018年间涉及医疗事故的裁判文书数量呈现出波动中上升的趋势:2013年1991件呈现低谷,高峰期在2017年6342件,2018年略有下降为5464件。[1]裁判文书网上显示的数据仅是包含了已经到法院并且经过审理的案件,还有大部分的医疗案件和纠纷在医院、政府以及其他第三方调解机构得到了调解和处理。医患纠纷从最初的矛盾演化为医疗案件,会经历一段过程。深究近年来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一)医学专业性导致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等

医学是一门复杂、高深的学科,医学生要经过长期系统化的理论培训、临床实践培训,且需通过专业化的执业考试后才能成为医务工作者。此外,医学界对人体生命科学复杂性的研究具有局限性,加上患者个体的差异性,多种因素决定了医疗本身存在着极高风险性。对于患者而言,对当前医学科学发展的局限性和疾病风险的未知性等方面认识不足,自然处于弱势地位。[2]与医生的专业性和权威性相比较,双方形成了严重信息不对等。

(二)优质医疗资源与患者需求的不平衡

目前,我国医疗机构虽然数量较多,但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综合水平等与满足人民群众医疗需求还存有一定差距。我国虽然实行分级诊疗制度,但是分级诊疗的实际运行情况并不乐观。患者更倾向于到具有权威性的三甲医院看病治疗。三甲医院原本主要是针对疑难重症进行治疗,但不得不分配许多优质医疗资源到一般症状的解决和处理上。这种情况导致了大医院的挂号难、看病难问题,“黄牛”和“号贩子”也就相继出现,上述矛盾长期无法得到合理处理解决,便使得民众抱怨的声音越来越大。[3]

(三)医患双方沟通不足、解决机制不畅

患者数量的增多、医护人员数量有限、医生每日接待问诊数量也有限等原因导致医患双方沟通不足。门诊患者看病等待所需的时间远远大于就诊所花费的时间,医生也不能花过多精力去回答每一位患者、家属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此外,由于信息的不对等,医护人员都会按照要求认真履行了告知义务,但患者对医疗风险往往不能理性对待,对医疗结果的期望值又高于正常值,此种矛盾随时可能激化患者的负面情绪,使之做出一些极端行为导致伤医案件发生。关于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还有学者将其归因于媒体对“医闹”的片面宣传、医患间信任的缺失、医疗保障和救济机制的不完善等。[4]

二、法律视角下医疗纠纷处理和医院安全管理的难点

(一)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医护人员法治观念薄弱

1.院方法治建设体系不完善目前,大部分公立医院内部未建立统领全局的法治建设体系,由于组织架构不健全,法治认知薄弱,管理理念缺乏法治思维,没有纲举目张的工作抓手,未能形成一套有效的法律事务和经验路径处理医疗纠纷。[5]对待部分医闹患者,迫于多方面的压力,往往采取不合理的做法“平息”事端。这有悖于采取合法合理的途径解决医疗纠纷的初衷。对于医患纠纷的处理不能仅停留于“治标”层面,更重要的是“治本”。2.医护人员法治观念薄弱医疗纠纷发端于医疗服务过程中,由于部分医务人员缺乏专业的法律知识,法治观念薄弱,未能将医院法律风险的防范关口前移。一般公立医院是由医务部门先行调解处理医疗纠纷,并由外部聘请法律顾问提供专业法律服务。医务部门的人员大多数并非同时具有医疗纠纷业务工作能力和法律专业知识背景,仅依靠于外部法律顾问提供专业的法律意见,往往降低了医疗纠纷处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3.法治培训形式大于内容在院方组织法律培训、法律实务知识讲解时,部分医护职工由于自身工作繁忙、法治意识不强,认为处理医疗纠纷和参加此类教育培训属于行政、后勤人员的本职工作,自主参与意识和积极性不强烈;同时有些培训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走过场、达不到预期效果。随着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治观念增强,更加有意识地在接受医疗服务中运用法治思维和途径维护自身权益。若医护人员不重视提高自身法治思维和观念,不能更好地运用法律知识和医疗处理规程展开医疗服务,在医疗纠纷中将会陷于不利之地。

(二)医患纠纷处理过程中,部分患者法治意识缺位

近年来,在一些“医闹”事件中,部分患者对医院任意打、砸、闹,采取极端行为围堵医院、要挟医院和政府,破坏了正常的医疗秩序,扰乱了社会和谐稳定。部分患者采取极端方式不仅不能解决医疗纠纷,反而还会触犯法律的底线;不仅没有维护到需要维护的合法权益,还会使自身受到法律的制裁。应采取合法合理的途径保护自身权益;我国《民法典》《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对医疗纠纷的处理、医疗损害责任认定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三)医院安全管理方面,安全保卫力量还需优化

1.人员风险防控能力不足部分医院存在医护人员风险意识及风险防控能力不足,在医患纠纷发生的早期未产生足够的重视,未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化解、控制和处理。安保人员到达现场后应突能力不足、缺乏快速反应的协作机制。医院虽然有对应的应急预案,但并未定期开展有效的培训和演练,导致人员风险防控意识欠缺、能力不足。2.客观硬件配置不够优化医院属于开放的人员密集场所,空间大,人流量大。仅靠医院现有的普通安防系统以及安保人员日常巡逻,是难以第一时间赶到纠纷现场处理化解。根据国家卫健委等多部门联合的《关于推进医院安全秩序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加强医院技防、物防、人防建设,推进医院智慧安防建设。根据实际需要,配备安检设备,完善一键报警及防控设施设备等硬件,强化安防系统建设。3.多部门协同力有待提高在处理医疗纠纷时,临床科室之间、科室与医务、安保部门之间协同力不足,各为其政,在法律事务方面容易存在推诿扯皮的现象。而在发生医患纠纷事件时,医院安保人员只能采取协调和劝解的方式进行处理。虽然医院和公安合作在院内建立了警务室,派驻人员在医院内执勤巡逻。但由于警力有限、经费短缺等问题导致实际情况下公安对医院空间安全治理参与不足,驻院警务室并未发挥出其应有作用。[6]

三、法治视角下医疗纠纷处理的完善路径

(一)完善医疗法律体系,推进医疗服务法治化

进程医生和患者是医患命运共同体,双方之间的信任关系和利益平衡只能建立在法律制度的框架内,因此应完善我国现有的医疗法律体系,重构医患之间的制度信任,保障医患命运共同体的合法权益。[7]在最高检2021年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坚决严惩任何一起伤医扰医犯罪。高度重视对医护人员的权益保障,不仅是要严惩任何一起恶性医闹事件,对存在风险和隐患的医疗纠纷也应做好预警和应对。2018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虽然弥补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部分不足,对医疗纠纷的预防和法律责任部分进行了完善,[8]但对于医疗损害鉴定制度、赔偿制度以及相关的保险制度还需细化。因此完善医疗法律体系,要推进医疗服务法治化进程,从而真正实现途径多元化解决医疗纠纷。

(二)加强医患沟通交流,及时化解医患纠纷

发生医患纠纷,并不意味着一定就会发展为恶性暴力伤医事件。医护人员应积极主动,在合适的时间节点化解处理纠纷,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倡导医患之间积极沟通交流,建立运行有效、畅通的沟通机制。患者对自己病情不隐瞒,真正信任医生;医务人员对待患者要更有同理心,将医疗过程中的风险和应对方案告知患者,解决患者心中的担忧和不信任。在诊疗过程中,更加注重细节,按照操作流程进行,完善制度化管理。对待诊疗行为中出现的意外和摩擦提前应对处理,把握住医疗纠纷发展恶化的共通性,完善应急预案和处理规程。

(三)提升安保能力,保障医院安全稳定运行

医院安保法治化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应健全完善医院医疗纠纷处置规程、安全保卫制度。加强安保力量建设,主动排查调处化解各类医患矛盾纠纷。积极构建金字塔式的组织管理体系,织密安全管理网。其次,完善医院安防配置,根据新《安全生产法》的相关要求,切实完善医院内部的智慧安防系统建设,将消防、安防和监控等配置为有机联动的整体,提高隐患识别的精确度。同时,贯彻国家发改委、国家卫健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对严重危害正常医疗秩序的失信行为责任人实施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对严重危害正常医疗秩序的失信行为人建立重点人群预警机制。最后,加强安全防范能力,巩固多部门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医院内部科室之间加强沟通协作;警医联动方面,完善医院与属地派出所的联动机制。为实现平安医院建设的预期目标,也需要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政府、人大以及各社会团体监督与配合,以便从容应对各类医疗纠纷。

四、结语

处理好医患关系,需要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同时需要医事法律制度规范的指引,医患双方构建法治思维,遇事找法,从而有效解决纠纷;院方还应完善相关制度,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从而更好地推进平安医院建设。

参考文献

[1]乔晓东.论目前医疗纠纷处理现状及解决路径[J].法治与社会,2020(14):144-145.

[2]金恒宇.信息不对称背景下医患关系的伦理学思考[J].卫生软科学,2010,24(1):34-35,42.

[3]杨锐.中国式医患关系的成因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A5):346,348.

[4]陈颖,黄羽沛.疫情防控背景下的医患关系改善之研究[J].医学与法学,2021,13(2):76-80.

[5]陈薇薇.法人治理结构下公立医院法治建设策略研究[J].中国卫生法制,2020,28(3):38-43.

[6]姜厚宇.空间社会学视角下的医院安全治理研究[J].现代医院管理,2021,19(4):48-52,63.

[7]申卫星.医患关系的重塑与我国《医疗法》的制定[J].法学,2015(12):79-91.

篇9

一、深化学习,努力在重点普法对象学法用法上取得新突破

要认真贯彻落实市普法办的要求,结合实际,把“法律六进”工作落到实处。

(一)认真抓好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学法用法,加强领导干部、公务员法律知识培训,不断增强公务员的法律素质和廉洁自律意识,提高依法执政、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二)积极抓好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深化“法律进企业”活动。利用各种形式,大力宣传物权法、企业所得税法、合同法、安全生产法、劳动保障法、就业促进法等与企业生产经营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诚信守法、依法经营、依法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切实加强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力度,增强遵纪守法意识、依法维权意识。

(三)结合“平安”建设先进市等创建活动,大力开展“法律进家庭”活动。通过组织专题讲座、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大力开展与家庭生产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宣传,不断提高家庭成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制水平。要教育引导家庭成员自觉学习国家法律法规,依法行使和履行公民权利和义务,增强民主法制观念和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

二、扎实推进依法治理,进一步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

要积极开展“法治企业”创建活动,努力争取各级和社会的广泛支持,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扎实推进“法治企业、法治单位”创建活动,并针对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影响改革发展和平安建设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安全生产、环境污染等依法治理活动,让广大干部职工真正感受到法治化创建工作实实在在的成效。

篇10

关键词:企业平安建设;思想准备;工作思路;

中图分类号:F42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1

一、深化企业平安建设的思想准备

一要用改革精神统领平安建设工作。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根本途径。要大幅提高工作效能,就要从改革找出路,善于用改革的精神审视问题,注重用改革的手段创新举措。在这轮改革潮流中,整个综治系统要争取主动、赢得先机,抓住这些年来制约综治工作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规定等问题,认认真真地梳理分析,反反复复进行调研论证,拿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意见。2014年以来,油田综治协作组建设不但是人防力量的整合发展,而且还是视频信息的集成使用和统一指挥,是人机联动的高效运转,是平安建设的一大创新。社区综治工作属于非核心业务的流程再造,改革内容颠覆了以前的传统做法,我们已经在这些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探索。

二要用群众观点检验平安建设工作。一切为了群众,一切向群众负责,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向人民群众学习,这是我们党的群众观点。平安是最基本的民生需求,“平安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保障员工群众安居乐业,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员工群众,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群众工作最怕“脸难看、门难进、事难办”,最怕高高在上、油水分离,最怕走场作秀、偏重政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群众是实践活动的最好评判员。我们的油地合作活动、严打整治斗争、油区稽查站建设、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等,都需要依靠群众、服务群众,需要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为平安建设赢得牢不可破的群众基础。

三要抢抓机遇推动平安建设深入发展。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油田护卫巡逻队伍问题我们呼吁了很多年,人员待遇、职业生涯设计、补充机制等都很差强人意。上级的思路是队伍越小越好,我们的思路是队伍越大越好,这样走下去工作只会越干越难。上级态度很明朗,属于非核心业务的,你可以花钱雇人、可以业务外包。我们顺应时势、抓住机遇,就会豁然开朗、得心应手。现在,以《油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油地共建协同发展框架协议》的相继签订为标志,油地关系进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油地共建油区治安新秩序取得一批成果。青岛“11.22”事件之后,地方政府主动作为,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共同发力,过去“不能治、没人治、治不了”的管道违法占压清理工作摆上议事日程,这是油区治理的一次重大机遇,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好好把握。

二、深化平安油田建设的工作思路

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决定,四中全会又作出了依法治国的决定,这是指导我们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关注的行动纲领。

一是坚持系统治理,整合各种治安资源齐抓共管。过去,我们习惯于行政命令的单一方式治理社会环境,岂不知社会主体是多元的,参与社会治理也应该系统推进。我们维护油田生产办公秩序,需要内外联动,多方参与,形成合力,这里包括油田各级各部门各责任主体积极作为,包括油地合作共建的机制保障,包括与济军基地、武警边防共建支持,包括员工群众的直接参与,也包括与油田广大非在职群体的共建共享。各个小系统组成一个大系统,共同促成平安和谐的大目标,保障油田生产建设的顺利进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专群结合、油地结合、网上网下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共同织成治安防控网。技防建设统一规范管理,这是当前油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重点之一。

二是坚持依法治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依法治企、从严治企,是高效、有序、可控制、可持续管理企业的必然要求。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谋划、推进平安建设各项工作,善于运用法治方式研究、解决平安建设面临的问题,努力建设“法治油田”、“法治油区”、“法治社区”,为建设平安油田提供法治保障。打击涉油犯罪靠法,整顿水电气暖使用秩序、管道占压治理、处理等等也要靠法,要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工作都要引入法治化轨道,在全油田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油区公安、护卫、稽查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专门力量,也是油区工作的执法主体。要大力开展专业队伍执法规范化教育实践活动,自觉接受监督制约,做执法守法的模范。油田普法宣传要为依法治企服务,教育引导每一名干部员工依法维权、合规办事,远离违法犯罪,自觉做到学法守法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