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教育范文

时间:2024-03-11 18:03: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子科技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子科技教育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5-236-02

法律诊所诊所教育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教学方法。反馈和评价是诊所教育中自我引导的、经验性的学习方法的核心。诊所式教育方法常常被描述为“在行动中学习”,即在老师的监督和指导下,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法律实践来开展法律教学活动。教师的角色并不主要是令人信服地考查学生表现的好坏,而是帮助学生诚实地考察自己的表现。诊所式教育方法的价值表现为促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律师的作用及其工作,这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无法做到的。这种表述已经勾勒了诊所式教育方法的全貌,并且使之与传统的课堂教育区分开来。尽管如此,我们仍然需要更加完整的阐述诊所式教育方法以便确定实施诊所式教育方法的基本策略和指导原则。

系统地阐述诊所式教育这种在法律教育中有效的方法,首先必须考虑法科学生期望学习的东西。法律职业化教育中的一些典型的因素能够而且应该对法科学生如何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或许要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法科学生的职业定位。如印度学者佛兰克?S?布洛克所说,在印度,法科学生的个人情况因人而异。尽管如此,大多数法科学生要比一般的大学生显得更为成熟和独立,尤其是那些攻读三年制或者五年制法学学士学位的高年级学生。虽然他们从事法律职业的信念时常变化,但是,他们正在为进入职业生涯做准备。因此,法学院的教学不仅应该考虑到学生的相对成熟性和独立性,而且应该不断强化他们从事法律职业的倾向性。另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就是了解学生正在接受训练的法律职业的性质。当前我国的法律职业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尽早地认识到法律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它既是一个充满活力不断变化的职业,又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急需改革的职业。它既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长期和积极的作用,又具有对未来产生更加巨大和更加积极影响的潜力。老师应该告诉学生作为律师所要面对的重大挑战和责任,以便他们了解法律职业的复杂性。而且,法律教育应该应对当前法律职业中的不足之处,老师应该交给学生最基本的职业技巧,并且让他们理解最基本的法律职业责任。最后,法学院在法律职业化教育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虽然在我国,法律教育和法律职业之间还存在相当大的距离,但是,法律教师的教学工作和法学院的活动仍然会对法律改革的方向和法律实施的方式发挥着积极的影响。法学院赞助设立的法律援助中心就是最明显的例证。

法律教育中的诊所式教育方法承认并且试图将上述法律职业化教育的因素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因此,学生在真实或者模拟的法律实践中根据他们的身份扮演着积极的角色。他们面对的是众多诊所活动,从法律援助中心和法律援助小组,从法律改革竞赛复杂的公益诉讼等。这些诊所活动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阅历,使他们不仅了解法律的运作情况,而且明白法律在哪些地方需要完善以及怎样进行改革。这些在老师监督和制度下的诊所活动,为学生学习和掌握律师技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通过法学院的诊所活动,老师和学生积极参与法律实践,加强了法律教育与法律实践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法律教育机构、法律职业界都能够从中最大程度地受益。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的大学,其法学院在法律诊所教育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更有一些独到之处。自2007年开设法律诊所课程以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法学院的一些从事律师工作、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课程的指导老师,这就为法律诊所课程的师资做了保障。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法学院的法律诊所课程主要面向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开设,因为这个阶段的学生经过前两年的法学课程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法学理论知识和法律条文,在心智上也较低年级学生成熟,能够适应法律诊所课程的实践要求。因为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再接受实践性的教育能更好的应对复杂多变的现实案情,同时对实践中学到的知识也能很好的吸收。特别是我国将司法考试报名放宽到在校的应届毕业生,法学院大四的学生基本都经过了司法考试的考验,不少学生通过司法考试具备了一个法律职业人员应有的全部的理论基础知识。大四的学生参与法律诊所课程不但对自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能在实践过程中有效地指导大三的学生,实现学生间的“传、帮、带”。这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是十分有利的。

在法律诊所日常的管理过程中,也是充分发挥大四学生的作用,让每个案子由一个大四学生直接负责,若干低年级的学生参与其中,由负责的学生安排工作,合理分工,集体讨论。让整个参与案件的学生们都对案件的进程与各个细节都了解,也能群策群力,积极地解决案件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由学生做日常的管理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鼓励了学生平时主动地拓展法律诊所的案源,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老师的作用则变为了帮助、指导。因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法学院负责法律诊所教育的老师均是兼职律师,都有很丰富的法律实践经验,这为指导学生办理具体案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为《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在校学生已经很难申请到公民的资格,这时拥有律师身份的老师又可以为法律诊所的具体的案件提供诉讼,保证了案件的正常进行。

同时,老师还可以在学生办理案件中的法律文书写作、会见当事人、收集证据、法律规范运用等方面提供符合现实的指导,让学生们在办案时更好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这是传统的法学院教师难以胜任的,毕竟法学理论和我国司法现实还有一些不同和差距,缺乏法律从业经验在处理具体案件时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

由此可见,不管是从课程面向的学生层次还是日常的管理,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法学院的法律诊所课程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实现了对传统法学教育中以老师为主的旧思维的突破。老师的角色转移到了指导、帮助和一些执业硬性要求方面。从一定程度上看,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法律诊所更像一个模拟的律师事务所,老师和学生的地位类似指导律师和实习律师。当然,与法律诊所教育相一致的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法学院法律诊所更突出学生的作用,让学生作为办理案件的主角。另一方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法学院法律诊所也并不是以培养未来的律师为课程目标,众所周知在办理具体案件时,不可能完全的从律师和己方当事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从法官或检察官甚至对方当事人的角度看问题也是实践的需要,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要学会如何应有这种换位思考。学生们在办理具体案件时也要与法院和检察院打交道,从而体验司法机关中各个岗位的职能和基本的办事流程。这种不同角色的体验也是对传统的单一地从法官出发,期待完美地解决问题的法律教育思路的变革,毕竟真实的案件是很难得到一个各方当事人完完全全心服口服的结果的,往往有一方要承担不利的后果。

经过指导老师的长期努力,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法学院法律诊所课程在2012年经桂林市法律援助中心批准成立了桂林市法律援助中心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工作站,这在全广西的法学院还是第一家。这样法律诊所课程经办的案件均以法律援助的形式进行,也是与当初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创办法律诊所的目的一致,即为弱势群体提供他们应得的法律服务。从我国国情出发,通过法律援助的形式办理案件可以得到一些现实的便利,特别在资金上可以获得少量补助,这对欠缺资金来源的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法学院法律诊所来说无疑是很宝贵的。

篇2

【关键词】电工电子技术 教学模式 理实一体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12-02

一、原有教学模式弊端

传统教学模式中授课教师以理论讲授为主,大篇幅的进行公式推导、计算,学生积极性不高,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课程对于学生思维方法的锻炼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较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不利于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严重影响了课程的教学质量。我们在对往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过程中,了解到我院大部分毕业生到就业单位后,由于学校教育与企业实际工作环境的差别,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不强,另外,在工作中毕业生会遇到一些以往没有遇到过的问题,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脱节的弊端。为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做到这一点,因此,必需对原有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将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二、理实一体教学模式的涵义

理实一体教学模式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于一体,[1]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有机结合。追根溯源,理实一体教学模式来源于教育家杜威“做中学”的实用主义教学理论,将基本知识讲解、操作技能培训有机的融合在一起,[2]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有效地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脱节的弊端,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一致,理实一体教学模式的构建实现了[3]理论与实践一体、教师与师傅一体、学生与学徒一体、教室与车间一体的四位一体教学模式。

三、《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

四、理实一体教学模式举例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理实一体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建设“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真实产品及虚拟仿真为载体的项目课程中边学边做,对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及其重要作用。本课程依据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思路,将课程内容设计为触发器与时序逻辑电路装调、直流电路的分析及装调、正弦交流电路的安装与测试、晶体管电路的装调、门电路和组合逻辑电路装调等五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划分为多个学习任务。下面以其中一个为例来阐述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构建。

以往在给学生讲解时仅是大篇幅的推导应用公式、分析电路进行计算,学生对这些枯燥的符号、公式毫无兴趣,教师讲授起来也很吃力。在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下讲解该部分内容时,可以借助Proteus ISIS电路分析与实物仿真软件。它运行于Windows操作系统上,可以仿真、分析各种模拟器件和集成电路,通过选取所需元器件在图形编辑窗口内完成编辑和绘制电路原理图,并可以调整元器件的位置、放置方向以及改变元器件的电阻值、电压值等基本属性,从而验证相应的定理、定律,例如,在下图中验证节点B处基尔霍夫电流定律时,可以借助Proteus ISIS仿真软件绘图并在节点B的三个支路分别安装电流表A1、A2、A3,各元件参数确定运行后会在三只数字电流表上显示出该支路的电流值,学生可以直接读取I1、I2、I3的数值,从而直观、明显地来验证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在验证基尔霍夫电压定律时可以选定所要验证的回路,在回路的每个元件两端并联电压表V1、V2、V3,各元件参数确定运行后会在三只数字电压表上显示出该元件两端的电压值,从而可以验证基尔霍夫电压定律。与过去传统的授课模式相比,学生更容易接受、更感兴趣。

五、理实一体教学模式的相关教学保障

理实一体教学模式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建设仿真的职业环境及相关硬件设施环境,满足学生基本技能实训、岗位技能实训、综合实践训练等多种要求的仿真训练要求,从而有效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离的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教材建设也是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建设的重要教学保障,传统教材更注重理论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在理论和实践结合方面涉及较少,因此在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建设中教材建设是非常关键的。参照国家职业标准,由企业专家和校内专任教师共同确定岗位职业能力的知识点,将所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确定为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相应学习情境,体现了教材教学内容的实践性要求。

校企合作也是理实一体教学模式的重要保障。进一步推动校企的深度合作,围绕企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加强实训基地和双师教师队伍建设,各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紧密合作,将实践内容和行业前沿技术及时纳入理实一体教材中,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不断补充新知识、新技术,保证教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校企共同设置专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促进毕业生就业,从入口到出口充分融入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

参考文献:

[1]张向阳.理实一体化教学和项目化教学体会[J].职教通讯教材教法2009(11):45-46.

[2]何先英.略论“理实一体化”教学面临的七大问题[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3):71-73.

[3]谢文明.校企合作机制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11):34-35.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电工电子实验课;整合;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1)012021802

作者简介:李忠会(1965-),女,吉林九台人,硕士,长春市建设技工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1电工电子实验课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1.1实验课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

当前许多中职学校的电工电子实验课基本上是单一的重知识培养的“学科中心”教学模式,很少采用重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因此开发与选择符合中职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

1.2教学中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知识和能力培养上,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中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3实验课教学评价方法单一

目前,实验课评价一般采取两种方式:一是书面形式,考核学生对实验结果或验证理论的掌握;二是操作观察,在学生做实验时检查学生操作的情况。这两种方式,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不能反映出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实验态度,很难体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能力,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信息技术与电工电子实验课整合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可以有效发动学生参与教学,促进教学互动。笔者在中职学校电工电子实验课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信息技术应用于电工电子实验课教学的整合模式,即演示―模拟―验证模式和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模式) ,体现了信息技术应用于电工电子实验课教学的优势。

2.1演示―模拟―验证模式(利用仿真软件实现教学演示的模式)2.1.1模式特点

用电路仿真软件,通过虚拟电子元器件、虚拟仪器仪表,在计算机平台上模拟各种电路进行设计、计算,把一些相对复杂的理论知识通过清晰直观的实践教学体现出来,弥补了实验仪器、设备不足带来的缺憾。

2.1.2模式的基本流程

① 教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建构主义强调创设学习情境使学习者进入情境,创设情境是实现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②提出问题,演示实验:教师用实物仪器、仪表演示实验复习上次课的内容,引入本次课的实验和课程主题;③教师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教师先是在多媒体屏幕上模拟演示仪器、仪表的构成和操作原理,再利用仿真软件中的仪器、仪表练习,并用它们验证分析课程内容;④学生验证实验:由学生亲身体验探究的过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⑤数据分析概括:通过计算机模拟真实的情境,获得在现实中不便或不能获得的真实体验;⑥结论:要求学生分析所观察的实验现象,利用各种方法分析、处理记录的数据;⑦应用:学生将获得的结论或现象应用和解决一些问题。

2.1.3教学示例:《练习使用示波器》

在电工电子实验课教学中,示波器是完成实验操作和学好电工电子课的重要仪器,在实验设备、仪器有限的情况下,利用演示―模拟―验证模式,应用仿真软件,使每个学生都能学会使用示波器,达到本次课的教学目的。

教学过程:首先展示大屏幕(图1)。

①认识示波器构造原理;②认识示波器的面板;通过多媒体展示大屏幕(介绍名称和作用);③教师通过实际示波器演示观察波形(各组分组);④教师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过程(大屏幕显示);分组学生利用多媒体仿真软件模拟操作示波器各旋钮的作用及模拟操作实验分析过程。;⑤利用多媒体仿真软件验证实验数据:学生利用多媒体电学平台验证操作,掌握示波器各部分的作用;利用仿真仪器、仪表操作,对实验数据分析、类比、验证上述实验过程。

图1示波器原理结构

2.1.4教学反思

演示――模拟――验证模式解决了实验设备和仪器、仪表不足的情况,仿真软件给电工电子实验课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改进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2.2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模式)2.2.1模式的特点

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以 “问题”为中心,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为工具,以“网络资源”为中介,以“问题解决”为结果,展开个性化、合作化学习。

2.2.2模式的基本流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在课堂上创设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情境,同时提出一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问题。

(2)分析问题、组织分工:帮助学生准备解决问题需要的材料,确定研究计划后进行小组分工。

(3)探究、解决问题:首先尝试运用原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同时通过各种途径(查阅书籍、上网等)搜集相关信息。将搜集的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分析,判断搜集的信息是否能够解决问题。

(4)展示结果:展示各小组对解决问题的建议、方案等。

(5)评价、总结:在成果汇总之后,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评价各小组的解决方案、小组的合作情况和小组成员的表现等,如同伴互评、教师评价、自我评价等。

2.2.3可能遇到的问题

(1)在基于问题的学习中,学生对整个问题的解决过程需要大量的时间,而课时有限,教师要在课前先布置一些内容。

(2)如何调动学生在这种学习模式中的主动性和参与度,教师要多给予学生指导和支持,多让学生尝试。

2.2.4教学示例:认识常用的半导体器件

教学目标:

(1)了解常用半导体器件的种类、结构和作用。

(2)了解当今半导体器件的最新科技动态及在电子线路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①问题情境创设

在日常生活中,你了解哪些电子产品,知道哪些电子元器件?

参考资料:认识半导体器件,了解最前沿的电子科技产品。

②提供以下资源

半导体器件的发展和应用

电子元器件简介

可以通过搜索引擎获得自己想要的资源

http://www.google.com

http://www.baidu.com

③可供选择的学习专题

晶体二极管、晶体三极管、单结晶体管、晶闸管

④各小组确定专题,进一步细化专题

⑤小组讨论,分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⑥评价:教师提供评价指导,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同学间评价和小组评价。

2.2.5教学反思

利用网络下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主动探索、学习,了解最先进的知识动态和科技发展前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3结束语

本论文教学模式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知识还需要补充和加强。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断深入,相应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的软件和网站将不断推出,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中职学校的实验课教学,培养出更多的实用技术型人才造福人类。参考文献:

[1]雷体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化教学设计[J].软件导刊 ,2005(12).

[2]雷体南.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与实践的探索[J].教育信息化, 2005(15).

篇4

关键词:电子电路基础;动手操作能力;技工院校

一、引言

技工院校《电子电路基础》课程的主要介绍电子电路理论知识以及其应用。学生掌握电子电路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机电机械设备工作原理,对于学生拓展专业技术视野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本门课程理论性强、实用性也比较广泛,为了实现教学理实一体化,对课程教学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完善必然趋势。

二、教学目标设计改革

技工院校《电子电路基础》课程主要内容为电子电路理论以及其应用,核心为提高学生电子电路操作应用能力,教学目标设计改革也应该围绕提高学生能力入手,具体为以下三个方面:[1]第一,专业能力提高。在本门课程教学时,提高学生专业能力指的是提高学生电子电路实际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特别是在介绍路灯电路、抢答器电路、振荡器等知识教学时,让学生亲自参与设计操作,对于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具有事半功倍效果。第二,学习方法能力的改善提高。本门课程实际应用性强,因此,技校生通过学习本门课程,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触类旁通,使学生掌握更多操作方法。另外,本门课程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法、慕课教学法、微课教学法等,也有助于学生学习方法能力的改善提高。第三,社会能力提高。本门课程的实际应用性比较强,学生学习本门课程,提高技术水平就能够更好地回报社会,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三、教学内容改革设计

技工院校《电子电路基础》教学内容选择,应该本着够用和实用原则,按照就业岗位需求和职业发展需求进行定位确定。教学内容选择要有侧重性和层次性。《电子电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思路为:第一,先确定本门课程教学总课时,才能确定教学总任务。本门课程安排一个学期完成,总课时为六十学时至九十课时之间。第二,传统教学过程中,着重于理论知识教学而忽视实训教学。在教学内容改革设计中,将教学内容教学侧重于实训环节,比如电子电路仪器仪表的使用、放大电路的设计、抢答器制作等。

四、实验教学中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

《电子电路基础》课程是技工院校电子类专业和家电维修专业必修课程,本门课程的实践性很强。本门课程实验课占教学课时比重较大,学生参加实验教学,有助于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专业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如何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水平,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对学习《电子电路基础》课程感兴趣,他们就会主动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技校生大多学习基础比较差,传统教学模式下,大多教师照本宣科而使得教学枯燥无味,学生久而久之就失去学习兴趣。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笔者根据本门课程实用性与应用性强的特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展开教学,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性。具有焊接操作能力是电子类专业学生必备技能,笔者在安排焊接导线实验课的时候,不是照本宣科式按照教材编排进行,而是另辟捷径设计教学内容,笔者让学生用导线焊接一个字或者图形,看哪个学生焊接的字与图形更为美观漂亮。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更多安排这种有趣的实验,比如在学生上测试集成功率放大器实验课的时候,教师让学生完成测试任务后,可以让学生在功放的输入端位置接入自己喜欢音乐声源,一首首优美的歌曲响起,学生成就感得到极大满足,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师可以带上以前学生完成的电子电路作品向他们示范展现,如门铃电子电路作品、调幅收音机作品等,也能大大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第二,示范入手,把握操作要领。理论教学具有先导意义,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后,才能更好地进行实践操作。为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在初期阶段,采用讲解与示范法相结合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操作要领,教师要边讲解边示范学生操作要领,方便学生观察与思考,这样才能更好地加深印象理解记忆。比如在教学毫伏表使用知识时,先向学生讲解毫伏表理论知识,如毫伏表的作用和测量交流电压的操作方法要领等,测量交流电压操作步骤主要有准备、仪器量程的调整确定、接线、读数和拆线五个阶段。经过理论讲解,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就心里有数了;然后教师向学生示范展示毫伏表操作:第一步,仪器指针指向数字零位对毫伏表机械归零,接通电源;第二步,量程开关将量程调整到初期状态,再打开信号测试开关;第三步,先接好黑夹子线端,再接好红夹子线端;第四步,如果量程开关处在数字“1”位置时(如1mV,10mV,1V),量程应该读取第一行刻度线。如果量程开关处在数字“3”位置时(如3mV,30mV,3V),量程应该读取第三行刻度线,最终测量结果要保留到可靠数字后一位,测量结果单位就是量程单位;第五步,拆线顺序为先拆红夹子,后拆黑夹子。教师示范动作要慢,在关键步骤的动作可以反复向学生操作演示。学生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操作,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进而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五、结束语

《电子电路基础》课程教学中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改革,并且着重于实验教学中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和提高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促进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学习兴趣;计算机辅助教学;EWB仿真教学;分组竞;赛教学法

《电工电子技术》是电子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主干课程,它以讲授基本原理、基本分析和建立数学模型为主,这让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感到枯燥、难学。若仍然采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会感觉课程枯燥无味,久而久之产生厌学情绪,甚至直接放弃本课程的学习。如何让学生能够完全掌握这门课的知识点,特别是重点知识的掌握和难点知识的理解,为以后的专业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现状?需要我们研究教材,改革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同时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激发学习成长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会从以下几方面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改革。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学生具有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学习热情是培养创新人格的前提条件,兴趣是创新思维活动的重要动力,也是培养积极探索、自主发现创新人格的关键。为此,在电工电子的理论教学中我会把生产中、现代科技中的应用以及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事例结合起来,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中无处没有电,然而电子技术与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紧密相联,也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创设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这样可以很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探索意识。例如在电工电子教学中碰到的问题是抽象的概念,难记的定义,难懂的结论。在讲解这些知识时,不可能全部用实验得出所有的概念,这时我会把知识点与生活做类比。如当我在讲解电容器的作用时,可以把它与生活中的水桶相比较,电容器是储存电荷的,生活中的水桶是储存水的,又如二极管的单相导电性就和生活中的逆止水阀的原理一样。我们还可以把电位、电压和生活中的高度、距离进行类比,这样学生容易理解,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直观、具体的比喻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学生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加强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客观上还起到帮助学生记忆的作用。

二、采用分组竞赛式教学法

进行“分组竞赛式教学法”就是将教学内容任务化,以竞赛形式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方法。分组竞赛的学习方式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有利于激发学习者内心的学习欲望和动力,以小组为学习单位,有利于发挥集体的优势,同学之间互帮互教。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小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协调交往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适时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将课堂教学化难为易

在传统的电工电子教学的初级阶段,为了验证电路的功能,往往是焊接一块实验板或者面包板上搭接电路,然后经过测试仪器进行分析和判断,这样耗时又费力,而且还受到硬件条件的制约,测量的精度差。如学生在做实物实验时,对接线要求十分严格,万一接错了,可能会烧坏元件,甚至烧毁仪表,这不仅造成实验器材的损耗,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计算机已经普及,运用计算机进行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我们可以将《电工电子技术》的课堂教学和EWB仿真软件辅助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EWB是一款很优秀的电路设计自动化软件。它采用直观的图形界面创建电路,在计算机屏幕上模仿真实实验室的工作台,绘制电路图需要的元器件、电路仿真需要的测试仪器均可直接从屏幕上选取,软件仪器的控制面板外形和操作方式都与实物相似,可以实时显示测量结果。同时EWB软件带有丰富的电路元件库,提供多种电路分析方法。因此,非常适合电子类课程的教学和实验。计算机辅助分析和EWB仿真技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计算机动手操作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特别是对于像电工电子技术教学中非常复杂的抽象电路,学生很容易的在EWB仿真技术的计算机上完成电路的设计,并利用各种抽象虚拟仪器进行反复的实验和分析。这样不但提高了学习效率,还降低了学习难度。同时学生在动手设计电路的过程中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电工电子技术教学中使用EWB仿真软件的教学,使教学具有直观、便捷、浅显易懂的优点,可以作为一个有力的教学辅助工具来提高电工电子技术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所以应用EWB仿真软件教学,可以优化电工电子技术课堂教学。总之,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上能擅于发现,肯动脑筋,有效的组织课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将知识紧密的联系生活实际,我们的教学也可以妙趣横生。同时,适时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与时俱进,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相信我们的电工电子教学课堂会变得更精彩。

参考文献:

[1]吕彦迪,张弛.浅析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J].科技研究,2014.

篇6

一、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电子专业教师只有具备了过硬的理论与实践技术,才能更好地组织电子专业课的教学,拥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游刃有余,教得顺手。学生才能学有所获。因此要废除旧的教学方法,数字电子技术专业教师必须全方位考虑的问题,必须从数字数字电子技术教学特点出发,不断进行改革,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出新的教学方法,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1.传统教材不适应高职教育特点

教材方面,虽然现在市场上有很多所谓的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的教材,但事实上,很多都只是普通高等院校教材的压缩而已,并没有能真正针对高职高专的特点。比如传统数字电路的教材按照课程的学科体系,详细介绍目前已普遍使用的各种数字集成电路内部电路的分析与设计。而其对象仅限于中、小规模集成电路本身,对如何应用各种数字集成电路构建数字系统方面,却没有涉及。因此学生无法对数字电路和数字系统形成整体认识。这样的教材在技术上反映的是20年前数字电路的水平,在内容上没有也不可能体现高职教育重应、重实践的教学特点。

2.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验证性。老师指导学生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验证某一个定理或结论,其优点是针对性较强,指导方便,学生实验成功率较高,但是这种实验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满足感和依赖性,学生不太愿意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因此,这种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具有简单性,它严重制约着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阻碍着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不利于创机关报人才的培养。

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特点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是电类、信息类等专业学生进入本专业时首先开始学习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该课程与后续开设的“微机原理”、“单片机原理”、“EDA技术”等诸多专业课程密切相关,是学生专业素质形成的关键性课程之一,在课程体系设置中有着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积累丰厚、扎实的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近年来,数字电子技术的应用已发展到甚大规模集成电路,随着现代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通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课程内容日趋分化,分析方法更加多样,授课内容愈加复杂,目前课程教学正处在优化、调整、整合的时期,涌现了大量的关于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探索文章。

三、整合课程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数字电路中的一些传统内容已经不适合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为此,对课程内容的调整势在必行。调整后的内容一定要体现课程知识体系的先进性、前瞻性与实用性。目前“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过于学科化,缺乏新观点、新知识、新技术、新器件,因此课程内容的改革应立足于成熟的需要为应用,同时需要增加现代科学的新技术,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前沿和动态,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在授课计划的修订中,一是要合理安排课程的经典内容与现代数字电路内容的课时比例,大量精简压缩分立元件、小规模集成电路的内容,明确扼要地讲述中规模集成电路及其应用,着重于外部逻辑功能的描述和分析,强调外特性和重要参数,不详细讲内部电路。二是要把硬件描述(VHDL)和EDA(CPLD/FPGA)技术另设为一门新课。新的授课计划可以先在电子与信息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电类专业中试运行

四、重构数字电子技术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1.强调“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思想”的“三基”核心“,以不变应万变”的学习思路

由于电子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数字电子电路的构成方式从早期的以逻辑门、触发器为基础,发展到现在以集成电路为基础,其常用分析和设计手段从早期的逻辑表达式、卡诺图等,发展到现在以EDA计算机辅助技术为主流,数字电子技术的知识体系也日益庞大。所以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同时让学生知道,电路的具体形式是变化无穷的。

2.重视知识的体系化教学

“数字电子技术”的知识点很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特别重视知识的体系化教学。在绪论课上,通过对学科发展历史和应用领域的介绍,把教材上的各个章节所讲的内容和作用简略说明一下,使学生在学习具体知识点之前,了解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过程、知识构成体系和各种有趣有价值的应用,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注重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篇7

关键词:职业素质;教学方法;电子技术基础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人员具有的与从事职业相关的、对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的内在品质和能力,是学生胜任岗位需要、完成本质工作所必须的一切内在条件的综合体。职业素质教育是以岗位为导向,以学生获得和提高职业素质为宗旨,以强化能力素质为重点,以适应高技术条件下的现代战争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学生的职业素质是职业成功的主要条件,决定着个人的职业成长。职业素质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个性,提升学生的职业品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一、差别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差别式教学法主要是指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以适应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做到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一)因材施教。由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也无法回避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教学,让每一个学生在自尊自信的状态下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二)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对哪个层次的学生,都要把握好难易程度,处理好知识的衔接过程。让所有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保证分层教学目标的落实。

(三)难度适中,内容充实。教学前要做好充分的调查,分析所授课对象的整体知识文化水平,依据调查结果,选择适中难度的教学内容,突出实用与技能的提高。体现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原则,减少不必要的理论推导,突出正确理解和应用,使学生在学懂弄通应知应会知识的前提下,掌握一定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二、项目式教学法,提升实践应用能力

项目教学法是指以生产或制作一个具有一定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它能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有机会独立进行项目计划,并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安排自己的学习,最后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电子技术的应用面广,涉及的专业知识多,相关新技术发展快。根据这些特点,要突出知识的应用性,把电子技术的相关知识在军用装备中或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整合成不同的项目,按项目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如交通灯控制系统、军用机房安全报警系统、LED显示屏控制、智能抢答器、智能仪器测量等教学项目,使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根据人类认知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应首先对学生进行一些比较简单的项目培训,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然后按照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安排项目教学。

项目式教学法的实施,打破了实验室和教室的界限,打破了课堂理论教学与单元验证式的实验教学的界限,以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划分教学内容,把对知识的讲解和学生相应的实验技能训练穿行。通过项目式教学法,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比较系统的、完整的训练。且实践式教学能深化和巩固理论知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加速器。

三、“问题导学式”教学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问题导学式”教学方法是指创设恰当的问题为学生设疑,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把解决问题作为教学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究为主线”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可以概括为: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教学结构可以简单地概括为:问题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总结提高。

(一)问题导入。在“问题导学式”教学法中,“问题”设置是关键。问题设置过程中需考虑许多要素,如学生的文化基础、学习特点与能力、专业需求等。问题太复杂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太简单又失去了问题导学的意义。

(二)自主学习。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自己看书和查阅资料,尝试独自解决问题。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适时引导。

(三)合作探究。师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在这一阶段,学生提出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果是理论问题,同学们一起讨论,发表意见,解决问题。这一阶段,教师的任务仍然是“导”,要用恰当的方法引导,通过思考得出结论,而不是一讲了之。

(四)总结提高。经过讨论,大家对所学知识有了基本的了解,通过总结,找到重点、难点、需注意的问题。总结不是要教师给出结论性的语言,更不是像过去那样由教师不痛不痒地进行简单的知识罗列,而是要通过总结引导得出科学的结论。在总结的基础上,老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更深层次的问题交由大家课堂讨论或课后思考,也可以对课堂仿真中不太完美的方案进行修改和改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创新。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堂交流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从而大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参考文献:

[1]李聪聪;高立艾;侯晨伟.基于创新理念的电子技术教学改革研究浅谈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农业网络信息.2014/10.

篇8

教学设计是以学习论、教学论、教育传播学、信息技术等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依据,采用系统方法,分析学习需要,确定学习目标和任务体系,整合教学策略和制定解决方案,开展评价活动和试行解决方案,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工作和方案的有序过程,教学设计的目的就是实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电子技术课程是高职院校电子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在电子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连接基础理论课和专业技术课、专项实训课的桥梁作用,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此,抓好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提高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就尤为重要,而好的教学设计正是实现最优化教学效果的首要工作。以往该课程在我院主要沿用本科院校教学设计思路实施教学,即采用传统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形式,结果教学效果不大理想。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有效实现培养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高职教学目标,对该课程进行改革势在必行。通过对高职院校、企业、科研院所的大量调研分析表明:“以任务为驱动、以项目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项目化教学能够适应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此我们对该课程进行了项目化的教学改革,重新进行了课程教学设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课程教学设计

2.1课程学习需要分析分析课程学习需要,确定课程学习目标是做好课程教学设计的前提。根据企业行业调研分析,高职电子专业学生主要面向电子产品的装配、调试、维修、现场管理、技术支持等工作岗位,学生须具备具有相关的电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再结合电子技术课程的知识体系特点,将本课程定位为一门必修的工学结合的职业基础课,确定课程学习的内容是电子技术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训练的是仪器仪表的使用能力,基本电子线路的分析与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行业操作规范、基本职业素养。

2.2教学设计理念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按照“做中学,学中做,递进交互”的教学理念,设计学习项目,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学习中,强化对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所谓“递进”是指教学项目难度逐渐加大;所谓“交互”是指教学项目中基础内容重复出现,重点内容多次覆盖。学生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中完成“递进交互”式的教学项目,逐渐培养学生的基本工作技能与职业素质,从而形成知识与技能逐渐加强的“递进交互式”课程设计理念。“递进交互”式教学理念集中体现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学生的能力由低到高、知识从基础到深入、素质由一般到综合的渐进过程。

2.3教学设计思路以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作为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以培养学生电子技术应用能力为设计依据确定项目任务;将课程的全部内容化为学习情境;以实际的项目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使项目任务具有综合性、实验性、可扩展性等,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发挥空间。按照以上思路把课程内容整体设计为6个教学情景,12个教学子情境(图略)

2.4课程内容的分解重构以原有学科体系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的教学内容为基础,按项目工作任务分解为不同的学习情境,进行项目行动体系的重构,在教学规划中以满足岗位能力需求和培养学生电子技术能力为依据,确定课程内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及基本分析方法,但并不是说教学过程就是从“基本技能”到“基本分析方法”的依次展开,而是将三方面内容有机融合在一体,按照“做中学,学中做,递进交互”的教学理念,合理选择课程内容,设计教学环节。课程解构图(图略)

2.5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2.5.1以任务驱动为导向,多种教学方法共用由于高职学生生源面广,层次参差不齐,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较短,实践操作技能相对较差,而且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初次接触教改课程,如果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可能会使部分学生难以接受,难以实现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每一个教学项目均是以任务驱动为导向,以任务引出→知识链接→项目操作→项目考核→项目总结为主线,再结合目前的教育教学软硬件教学条件及课程特点,采用将传统教学、项目教学、引导教学、实验教学、仿真教学、“激励与鼓励”、“抽查加压”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应用在课程中,根据各个阶段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2.5.2教学手段本课程在改革中,采用将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结合的形式,每一个教学项目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如在任务引出阶段,我们首选实训室作为教学场地,通过产品展示、功能分析与演示、黑板总结、启发归纳的形式,逐步引出任务;在知识链接阶段,首选多媒体教室和仿真实验室,集中有效的给学生讲解相关知识资讯并进行仿真练习,在项目操作阶段再将学生带进实训室、传统实验室,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条件让学生自由发挥,完成项目任务等。两种教学手段有效结合,互为补充,既培养了学生细心、认真的工作作风,又使学生掌握了电子技术的仿真设计软件,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2.6教学评价模式课程改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改革的效果如何,只有确立了合理有效的评价方式,实施了公平、公正的评价,才能给出正确的答案,才能根据评价结果对课程教学设计做进一步的调整。本课程确定了以下的评价方式:(1)校内专家评价邀请校内专家、督导对课程的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运行情况等进行全面的评价。(2)校外专家评价邀请电子企业或同类院校的专家从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实际运行是否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等方面对课程进行评价。(3)学生问卷调查开展问卷调查、座谈等活动,获取学生对课程的评价信息。(4)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测试方法,注重平时各个教学环节中学生的表现,总评成绩按平时成绩(70%)与终期考核(30%)的标准进行折合。①平时成绩:由项目实践考核(30%)、项目报告(20%)和职业素养(20%)三部分组成,考核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情况与职业素养的养成情况。②终期考核:设置理论知识点、实践知识点和与职业素养有关的情境性问题,全面对学生进行考核。同时,恰当地在各个考核环节中融入标准、规范、协作及质量体系的内容。

篇9

关键词:电力电子技术;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105-02

一、引言

电力电子技术是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各类电力电子器件、变流装置及其控制过程[1]。该门课程在专业课体系中具有承前启后的特点,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学生感到难以理解和消化。

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注重知识的完整性和推导的严谨性,而忽略了初学者的思维过程和接受能力,这样的教学方法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对于兴趣广泛的青年学生来说,越来越厌倦被动地接受对他们显得枯燥的知识。

关于创新型的教学方法的课程实践,目前已经在国内外大量开展,有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逆向式教学等。迄今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方面,报导得不是很多。我们根据我校应用型大学生的特点,在课程介绍概念、公式中运用启发式手段,引导学生思考并最终消化之;通过某些应用性案例,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他们的工程概念。

二、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提问、置疑、问题演示及师生互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变单纯被动地吸收知识为多角度地主动探索问题,从而得到知识[2]。启发式教学的问题的引出原则是由简到繁,由浅入深;设置疑点的地方都是难于理解或容易误解的;而演示的范例则一般将抽象的教材直观化,经教师引导后,学生用科学的观点来评价本质;师生互动的环节是在紧张的教学过程中,调节节奏,活泛课堂气氛,对问题进行探讨。

例如,在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这一节,教师首先设置问题:首先指出整流电路的功能是把交流电变成直流电,那么如何把交流电变成直流电?可以启发学生从两种电的性质来考虑:交流电的大小和方向均随时间改变,而直流电方向不随时间改变;然后要求学生自己画出交流电和直流电的波形,细细品味。

然后,教师告诉学生,现在的问题是:屏蔽掉交流电中负半周的波形,就可以使电流方向相同,那么电流经过哪种器件可以保留正半周波形,去掉负半周波形?学生的回答有二极管、晶闸管。这时老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对这两种器件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比较:二极管可以去掉负半周的波形,但对保留的正半周的波形的大小却无法调整,而用晶闸管既可以去掉负半周的波形,又可以通过改变触发角的大小改变输出的直流平均电压值,使其大小满足实际需求。因此要选用晶闸管。

再如,在学习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带感性负载的一节,以3个问题的方式逐步引出这节课的概念。

问题1:晶闸管在电源电压过零变负时会截止吗?很多同学想当然地认为会截止。这时可以提示学生在电源电压过零变负时,在电感的两端会产生一个上负下正的感应电动势,然后让学生再去思考这个电动势对电路会起什么作用,这时候就对学生以前学过的《电路原理》课程是个巩固和提高,部分学生能回答出零输入响应的性质。最后老师给出答案:这个感应电动势对于晶闸管来说是一个正向电压,可以使晶闸管继续导通,直至电感储能释放完毕。

问题2:电感的存在对输出电压有什么影响?结合问题1,加上对波形的分析,学生很容易看出,由于电感的存在,电压出现了负半周的波形,导致整个输出平均电压值降低,电感足够大时,正半周的波形可能和负半周接近,导致输出平均电压值几乎为零。

问题3:既然电感的存在会削弱输出电压值,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教师告诉学生:续流二极管能给电感能量的释放提供另一条通道,不再对输出有干扰。

这样通过问题启发式,层层递进,一环扣一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的思路更加清晰。经过启发式教学方法,学生对原理、器件的选择、可行性分析都有了初步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启发式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对案例提供的实施进行讨论和分析,从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3]。在工科教学中,在学习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适当地引入一定的工程应用,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就接触到实际问题,更加明确学习的意义;同时这种教学方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电力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基于这一特点,理论教学应和具体的实践实例相结合,以器件、电路、应用为主线贯穿教学始终。例如,在讲授交流调压电路一节中,引入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可调光台灯作为讲课实例。该实例是双向晶闸管单相交流调压电路的应用,授课时同样可以按步骤启发。

问题1:电路中的充电的时间数值是由什么元件决定的,待学生思考以前学过的电路知识后,可以总结是由阻容的乘积决定的。然后教师指出电路中还存在的可变电阻和触发二极管,说明调整时间的值是通过调整电阻的大小来实现的。并说明触发二极管的触发电平时间决定了双向晶闸管的移相角的大小。

问题2:移相角的大小和输出的交流电压和电流的关系。由于学生刚刚学完单相交流调压电路,很容易答出正确答案。教师可以总结以下的逻辑关系:触发二极管的时间值越小,也就是可变电阻值越小,移相角越小,单相交流调压的电压和电流越大,台灯越亮。

问题3:这个电路如果就这些元件就可以实现了台灯的亮度控制了吗?学生反应比较惘然。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如果电阻值比较大,移相角过大,电源电压过峰值降得很低,电容上充电电压太小,无法对二极管作用,这样就不能触发双向晶闸管,也就不能调光。

学生们比较想知道解决方案,这时教师给出旁边增设的阻容电路,指出这就是后备的充电电源。辅助电容能保证电容的电压大到触发电平,至此问题得以解决。

在这个案例中,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指出其中所用到的电力电子技术中的知识,并分析原理,加深学生的理解并引发学生的思考,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开拓了学习视野。

四、结论

启发式教学遵循教学规律,采取引导的方式促使学生思考,整个引导过程跌宕起伏,富有层次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意识增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案例教学法则是对所学知识活学活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对于初学者的难度,需要开发各种教学模式以帮助学生思考、理解和记忆其概念、波形分析和计算等。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现在并没有成为主要的教学手段,但是它们所占的比重正在逐渐加大。

参考文献:

篇10

1.注重课堂教学

本课程的教学学时改为32学时之后,将20个学时作为课堂教学,较之之前的16个学时增加了4个学时。课堂教学仍重点讲解二进制基础、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器、时序电路四个模块,在每个模块增加1个学时的课堂练习及对习题的细致讲解,以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对于在实践环节中经常会用到的器件,在课堂教学中做重点讲解,有助于学生在设计与制作中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与应用。教学中,注意备课充分、重点突出、难点分散,教学进度科学合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科间的融合与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注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注意加强老师自己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素质教育的水平和效果。

2.注重实践教学

“电子设计与制作”(数字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之前限于课时及学生基础的限制,没有将实作作为教学的重点。将课时改为32个学时后,经将课程重新设置,有12个学时作为学生的实作课时,将过去应用实例仅在课堂讲解改为学生到实验室动手实作。利用实验中心的实验场所,将学生分成两批,一批为基础较好的学生,实作部分为综合性设计与制作,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余学生的实作部分为模仿性(即验证性)设计与制作,以培养学生对电子设计与制作的基本认识并掌握基本技能。模仿性设计与制作。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实行分模块设计与制作,以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并培养一定的实作能力。由教师规定设计内容和设计方法,并将设计与制作的方案确定好,由学生在实验室进行模仿性设计与制作。模仿性设计与制作要达到的目标是:认识所用元器件,掌握元器件的工作原理,熟悉电路图,学会基本的焊接与制作。以数字时钟的设计与制作为例,将数字时钟分成秒信号产生模块、计时模块、译码显示模块,最后将各模块组装起来进行综合调试。这个设计涉及数字电路里的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等全部内容。

1)秒信号产生模块。秒信号为计时器的基础信号,有多种产生方法,可以利用单片机内部的定时/计数器产生,也可用晶振加分频器产生,分频器可以用计数器级联,也可直接选用分频器件。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拟定的方案是采用CD4060和D触发器器件来设计秒信号产生模块。CD4060作为晶振及分频器件,为32768HZ晶振加14级分频后可得到2Hz信号,再经D触发器二倍分频后即可得到1Hz的秒信号,在这个模块设计里,学生了解了数字芯片及D触发器的应用。

2)计时模块。计时分时、分、秒计时,时、分、秒分别为24、60、60进制计数,选用同步十进制加法计数器74LS160来构成这两种进制的计数器,74LS160价格便宜,使用普遍。在讲解时序逻辑电路有关计数器相关内容时,在课堂上就将此器件做重点讲解,并详细讲解用此器件级联组成各种进制计数器及分频器的方法,作为实作练习的一个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