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调查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11 18:03: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地调查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第一条为了科学、有效地组织实施土地调查,保障土地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土地调查的目的,是全面查清土地资源和利用状况,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为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土地资源,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供依据,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条土地调查工作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组织实施。
第四条土地调查所需经费,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负担,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足额到位。
土地调查经费应当统一管理、专款专用、从严控制支出。
第五条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应当及时开展土地调查工作的宣传报道。
第二章土地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第六条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每10年进行一次全国土地调查;根据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每年进行土地变更调查。
第七条土地调查包括下列内容:
(一)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情况,包括地类、位置、面积、分布等状况;
(二)土地权属及变化情况,包括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状况;
(三)土地条件,包括土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状况。
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情况调查时,应当重点调查基本农田现状及变化情况,包括基本农田的数量、分布和保护状况。
第八条土地调查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综合运用实地调查统计、遥感监测等手段。
第九条土地调查采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统一的技术规程和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制作的调查基础图件。
土地调查技术规程,由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第三章土地调查的组织实施
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进行土地调查。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土地调查工作。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土地调查工作,依法提供土地调查需要的相关资料。
社会团体以及与土地调查有关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配合土地调查工作。
第十二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由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拟订,报国务院批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按照国家统一要求,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土地利用特点,编制地方土地调查实施方案,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核准后施行。
第十三条在土地调查中,需要面向社会选择专业调查队伍承担的土地调查任务,应当通过招标投标方式组织实施。
承担土地调查任务的单位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法人资格;
(二)有与土地调查相关的资质和工作业绩;
(三)有完备的技术和质量管理制度;
(四)有经过培训且考核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
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加强对承担土地调查任务单位的管理,并公布符合本条第二款规定条件的单位名录。
第十四条土地调查人员应当坚持实事求是,恪守职业道德,具有执行调查任务所需要的专业知识。
土地调查人员应当接受业务培训,经考核合格领取全国统一的土地调查员工作证。
第十五条土地调查人员应当严格执行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和地方土地调查实施方案、《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和统一的技术规程,不得伪造、篡改调查资料,不得强令、授意调查对象提供虚假的调查资料。
土地调查人员应当对其登记、审核、录入的调查资料与现场调查资料的一致性负责。
第十六条土地调查人员依法独立行使调查、报告、监督和检查职权,有权根据工作需要进行现场调查,并按照技术规程进行现场作业。
土地调查人员有权就与调查有关的问题询问有关单位和个人,要求有关单位和个人如实提供相关资料。
土地调查人员进行现场调查、现场作业以及询问有关单位和个人时,应当出示土地调查员工作证。
第十七条接受调查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回答询问,履行现场指界义务,按照要求提供相关资料,不得转移、隐匿、篡改、毁弃原始记录和土地登记簿等相关资料。
第十八条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的负责人不得擅自修改土地调查资料、数据,不得强令或者授意土地调查人员篡改调查资料、数据或者编造虚假数据,不得对拒绝、抵制篡改调查资料、数据或者编造虚假数据的土地调查人员打击报复。
第四章调查成果处理和质量控制
第十九条土地调查形成下列调查成果:
(一)数据成果;
(二)图件成果;
(三)文字成果;
(四)数据库成果。
第二十条土地调查成果实行逐级汇交、汇总统计制度。
土地调查数据的处理和上报应当按照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和有关标准进行。
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土地调查成果质量负总责,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对调查的各个环节实行质量控制,建立土地调查成果质量控制岗位责任制,切实保证调查的数据、图件和被调查土地实际状况三者一致,并对其加工、整理、汇总的调查成果的准确性负责。
第二十二条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统一组织土地调查成果质量的抽查工作。抽查结果作为评价土地调查成果质量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三条土地调查成果实行分阶段、分级检查验收制度。前一阶段土地调查成果经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开展下一阶段的调查工作。
土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由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第五章调查成果公布和应用
第二十四条国家建立土地调查成果公布制度。
土地调查成果应当向社会公布,并接受公开查询,但依法应当保密的除外。
第二十五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
地方土地调查成果,经本级人民政府审核,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公布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方可逐级依次公布本行政区域的土地调查成果。
第二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做好土地调查成果的保存、管理、开发、应用和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等工作。
国家通过土地调查,建立互联共享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并做好维护、更新工作。
第二十七条土地调查成果是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从事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利用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八条土地调查成果应当严格管理和规范使用,不作为依照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对调查对象实施行政处罚的依据,不作为划分部门职责分工和管理范围的依据。
第六章表彰和处罚
第二十九条对在土地调查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三十条地方、部门、单位的负责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擅自修改调查资料、数据的;
(二)强令、授意土地调查人员篡改调查资料、数据或者编造虚假数据的;
(三)对拒绝、抵制篡改调查资料、数据或者编造虚假数据的土地调查人员打击报复的。
第三十一条土地调查人员不执行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和地方土地调查实施方案、《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和统一的技术规程,或者伪造、篡改调查资料,或者强令、授意接受调查的有关单位和个人提供虚假调查资料的,依法给予处分,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统计机构予以通报批评。
第三十二条接受调查的单位和个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拒绝或者阻挠土地调查人员依法进行调查的;
(二)提供虚假调查资料的;
(三)拒绝提供调查资料的;
(四)转移、隐匿、篡改、毁弃原始记录、土地登记簿等相关资料的。
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上级人民政府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按期完成土地调查工作,被责令限期完成,逾期仍未完成的;
(二)提供的土地调查数据失真,被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仍未改正的。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四条军用土地调查,由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军队有关部门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和要求制定具体办法。
中央单位使用土地的调查数据汇总内容的确定和成果的应用管理,由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负责。
篇2
加强制度建设,提高政府土地登记社会公信力
托伦斯土地登记制度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对土地产权的确定取决于登记而不是产权文件。对政府登记的信赖、政府对产权的保护、已登记土地权利人损失可获得赔偿、土地唯一登记、登记低支出、高效率等是托伦斯土地登记制度的主要特征。
昆士兰州托伦斯土地登记制度通过法定形式对土地产权信息及其变动信息加以记载,确保了土地产权人的合法权益。该制度经过近l50多年的发展,土地登记已成为交易双方的主动行为,这是社会信任土地登记的主要表现。
首先,昆士兰州建立了海量、安全的土地登记资料数据库,为土地登记制度的推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数据库,需求方可查询每块土地的现势登记资料和历史登记资料。州政府土地登记工作人员每天都根据当天登记结果对数据库进行更新和备份;为保障数据安全,还将土地登记资料在三处不同地点存放。
第二,按照托伦斯土地登记制度的规定,政府并不强制当事人进行土地登记,但是未经登记的土地权利没有效力,所以,土地交易人及时进行土地登记已成为一种自觉行动,昆士兰州的土地登记率几乎为l00%。
第三,建立了完善的土地产权登记错误赔偿制度。在昆士兰,根据法律规定,因欺诈、登记官的失误、土地登记档案遗失或错误造成土地权利人的损失,政府要无条件、及时、全部、先行赔偿,同时还建立了土地登记赔偿基金。
我国目前要达到提高土地登记社会公信力的目的,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l.提高政府对土地管理基础工作的重视,进一步扩大土地登记的覆盖率,建立覆盖全国范围的地籍资料数据库,夯实土地管理的基础。应抓住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机遇,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并逐步建立地籍信息公开查询与定期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
2.结合《土地管理法》的修订,完善土地登记法律体系,尽快出台《土地调查条例》、《土地登记条例》。从提高土地登记资料法律地位、依法进行地籍调查、建立土地登记错误赔偿制度、建立土地登记资料及时更新维护机制等方面提高土地登记工作效率,确保土地登记资料的现势性和准确性。比如:在农用地转用、集体土地征收、国有土地划拨及转让等土地审批行为中,在未进行土地登记的区域通过地籍调查前置,将土地登记资料作为法定要件;同时建立土地登记资料及时更新维护机制,做到登记一宗地,变更一宗地。
3.开拓土地登记资金渠道,建立土地登记错误赔偿基金,形成依靠土地登记收费更新维护土地登记资料的现势性和准确性的良性循环,为土地登记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结合第二次土地调查,建立技术支撑体系
昆士兰州地籍产业发展成熟、土地登记高效便捷与其有着强大的技术支撑体系密不可分。昆士兰州的土地登记行为涉及测量机构和测量师、律师服务机构、评估师服务机构、数据公司、软件开发公司等多个社会中介服务行业。
首先,土地登记中的地籍调查(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是由社会测量机构和测量师来完成的。测量机构和测量师的资质受政府和测量师协会的严格管理,被强制参加商业保险,以赔偿因测量错误而造成土地权利人的损失。
第二,土地产权交易及土地产权登记当事人一般都委托律师进行,律师帮助当事人完成相关资料查询、确保交易安全、向土地登记机关呈递土地登记申请等工作。
第三,州政府将登记资料以招投标形式提供给几家信誉高、有实力的网络运营商开展土地登记资料公开查询。州政府还委托上市公司Technology
one公司开发了自动产权登记系统(ATS),同时Technology
one公司还负责根据政府需求对ATS进行升级维护。以上这些技术支撑体系极大地简化了土地登记工作程序,提高了登记效率。
目前,我国土地登记机关在接受土地权利人的申请后,要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地籍调查,还要完成权属审核、土地注册登记、核发土地证书等工作,以土地登记机关目前的人员编制,远远不能满足这些工作的需要。
从2007年7月1日起,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启动,这既是对现有人员业务能力的一次挑战,同时也为壮大土地管理队伍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结合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吸取澳大利亚土地登记的宝贵经验,应着手加快我国地籍工作产业化,并建立土地管理工作的技术支撑体系。
l.加强领导,组建稳定的调查队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加强对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组织领导,成立领导小组办公室,组建相应的土地调查工作机构,把第二次土地调查真正落到实处。土地调查数据是动态的,需要时时更新,我们应着眼调查后成果的更新维护,建立稳定的土地调查队伍,以确保土地调查工作的持续性,及时提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土资源管理需要的数据。
2.充分发挥技术支撑部门作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计划利用两年半的时间全部完成,时间紧、任务重,这就需要国土资源部有关技术支撑部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国家测绘局、其他相关测绘单位等)在调查中充分发挥作用;同时,应建立土地管理制度创新机制,充分发挥社会测绘队伍、大专院校、软件开发公司等相关力量的作用,把土地调查事业做大、做强,为今后的数据更新奠定基础。目前,我国开始推行测量师资质认证制度,如果将其与土地调查、登记制度建立起联系,将极大地促进我国地籍工作的产业化。
3.建立完整的土地管理工作人员培训考核制度,切实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定期进行系统的培训和考核;同时,应拓宽各地土地管理工作人员学习的渠道,结合土地管理网站的建设,建立土地管理相关知识页面,增加地籍管理相关知识,提高我国土地管理工作人员的技术和管理水平,这是提高我国土地管理工作效率的必要保障。
明确政府各部门权责,提高工作效率
昆士兰州有着完善的土地登记错误赔偿制度,但是,由于社会测量机构和测量师确定的土地面积、地块位置、边界等出现错误而造成土地权利人的损失,政府登记机关并不负责赔偿。这部分损失由测量机构和测量师无条件、及时给予赔偿,赔偿费可由保险公司支付。这种严密、权责分明的土地登记制度,为提高土地登记的工作效率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在我国,土地登记的责任机构是人民政府,由于测量机构造成的登记错误,土地权利人的损失并没有明确规定由测量机构承担,土地评估等方面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各部门权利和责任的不明晰,造成政府对土地权利人损失统一买单、政府利益受损的结果。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应做到:
1.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土地管理中的许多工作是由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中介机构等分别完成的,这就要求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权利和责任,建立“谁承担,谁受益,谁负责”的机制,减少政府不必要的损失。建立责权分明机制是土地管理高效工作程序形成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土地权利人利益得到有效保障的必要措施。
2.加强管理,规范中介机构。在完成土地调查和地籍管理的工作过程中,经常需要事业单位或测量机构、律师事务所、土地评估机构等中介机构的参与,在这一过程中,应加强对中介机构组织和事业单位的规范和管理,明确他们在工作中应负的责任。在对其规范管理的前提下,建立职业资质认证制度和职业保险制度。
整合现有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土地管理整体水平
昆士兰州土地登记的便捷、高效,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其自1994年就统一采用的自动产权系统(ATS)。这个系统实际上是一个具有中心窗口功能的数据库,昆士兰州的政府机构及许多在线服务提供商都与ATS系统联通。人们可通过网络对土地登记资料进行查询,同时也实现了远程办理土地登记。昆士兰州面积约172.7万平方公里,采用统一的ATS系统,实现了昆士兰自然资源和水利部与全州所有分支机构土地登记信息的无缝连接和数据共享,极大地降低了土地登记的成本;登记信息的市场化还增加了国家收入。ATS系统的应用也极大地提高了昆士兰土地登记的效率,登记工作量从l990的40万件增加到2002年的110万件;登记耗时从l994年前的4周缩短到现在的2~3小时(现在每件登记从受理申请到完成登记最多需要5天时间)。
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土地信息化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地区还比较落后。结合目前现状,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国内土地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整合,以提高我国土地管理的工作效率和整体水平:
篇3
【关键词】 户籍改革 转市民意愿 土地流转 重庆
2010年8月15日起,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在全市范围内正式施行。重庆计划推进两年300万、十年1000万的农民进城计划,将成为几十年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规模最大、配套制度设计最完善、影响最深的一次实践。本文以调查问卷的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在重庆户籍制度改革背景下重庆江北区五保镇各社区一百多农户对户籍制度改革农民转市民及土地流转意愿的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农户对转市民态度较为积极,同时也存在着不少担忧:城市生活的保障、土地流转的补偿。分析结果也显示:农户的转户意愿受到其收入水平、是否有家庭成员在城市务工等因素的影响。
一、调查及资料基本情况
2010年8月课题组深入重庆江北五保镇各社区开展了农户调查研究,调查按每十户抽一户的比例选取样本,共获得有效问卷数127份。
127户农户中,农业户口性质的有118户,非农业户口的有9户;家庭人口数平局每户3.6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和15岁以下小孩分别平均为1个和0.9个;127户中有耕地的119户,无耕地的有8户,耕地总面积为309亩,户均耕地2.64亩;林地面积总209亩,户均面积2.3亩,宅基地户均170m2;具有养老保险的农户为69户,占调查农户数的37.9%,具有医疗保险的农户数为108户,占调查户数的59.3%,其他保险种类几乎没有。
二、调查情况分析
1、农户转市民及土地流转意愿情况
(1)农户转市民意愿情况。被调查的农户中大多对户籍改革农户转市民持积极态度,调查结果显示,有78户农户(61.4%)想转市民,21户(16.5%)对转市民表示犹豫,有28户明确表示不愿意(22.1%)。
分析农户对转市民持各种态度的原因,可以发现,城市提供的优于农村的市民身份所特有的生产生活条件(最低生活保障、就业机会等)是吸引农户到农村的重要原因;农村和城市生活的隔离、农户的经济负担较重是农户对转市民持保留态度(“犹豫”)的原因所在;而目前城市的高房价及社会保障的不完善更是直接导致农户对转市民持否定态度的因素(“不想”)。
(2)农户土地流转意愿情况。土地流转能有效地促进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规模经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小城镇建设,为全面发展农村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土地流转在农户转市民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农户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土地的流转,能有效地加速农村户籍改革和推进农户转市民过程。调查表明,有77.2%的农户愿意流转自己承包的土地,14.2%的农户表示犹豫,8.6%的农户不愿意土地流转,这表明大多数农户希望参与土地流转,对户籍制度改革的意愿较为积极。
从进一步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土地流转中农户所关心的核心问题是土地流转的资金补助问题:表示愿意的农户中有61.8%是因为可以从土地流转中得到相应的资金补助而想参与土地流转,这反应出农户目前的耕地收益不高,希望从土地流转中获得更高收益;表示犹豫的农户中有48.3%的农户担心补助不足;不想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也有超过30%的农户对土地流转价格和收入保障表示出不满意和担心。
2、农户转市民及土地流转影响因素分析
(1)农户转市民影响因素。一是收入水平。本次调查中收入较高的农户,其收入大多来源于非农业收入,即外出务工。与常年在城市务工的农民相比,主要以耕地为生的农户对城市生活有着较强的适应性与更强的融入城市生活的渴望。调查表明,农户家庭收入水平与转市民的意愿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相关性,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愿意转市民的比例也不断提高,两者呈正相关。
二是文化程度。被调查的农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占大部分,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较少,大学文化程度仅有3.9%。调查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对农户转市民的影响并不显著,并没有表现出人们预想中的文化程度越高,转市民的愿望越强的情况。
(2)土地流转影响因素。一是收入水平。同收入水平对农户转市民的影响相似,农户的收入水平同土地流转存在一定的耦合关系。从事非农产业的收入水平更高,流转出其闲置土地的可能性较大。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农户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户愿意参与土地流转的比例也越高,两者存在较为明显的正相关性。
二是文化程度。传统观点认为“农民受教育程度愈高,接受事物的能力和适应能力愈强,外出创业或发展高效农业的成功率就愈高,因而有流转土地的愿望”,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文化程度户主家庭发生流转的比例相差不大(见表6)。本文认为此结果是提高文化水平带给农民就业的多样性形成的非规律性结果:随着农民文化水平的提高,非农就业机会相应增加,可能引起土地转出增加;同时,当农民掌握较高的科技知识后,可以从经营土地中获得较高收入,便不再愿意转出土地。
三、农户转市民需求分析
1、家庭转市民方式
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对农民来说,户口的变化意味着生活方式的变化:一方面要离开土地,放弃以土地谋生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能享受到城市的各项优惠的福利保障,比如说子女求学等。这两个方面较大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要以家庭为单位的,这就使得在户籍改革的背景下,农民将选择举家转市民的方式转户口,调查结果也表明了这一点。
2、农户转市民定居城市类型偏好
农民对居住城市类型的期望受农民自身观念、生存能力、收入保障、城市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农民安土重迁的思想观念自古根深蒂固,恋土恋乡情结较重,对于住惯了农村的农民来说,不是出于生存等重大需要,一般不太愿意离乡太远,到达城市中去生活;而另一方面,大城市生活成本较高,城市空间也较为拥挤,环境相对中小城市较差。从这两方面来看,农民转户口一般更倾向于离农村不太远的中小城市定居。从调查数据看,农户对中小城市及农村定居的选择意愿较为平均分散。
3、农户转市民政府征地补偿方式意愿
在土地流转后,部分土地或全部土地转出的农民生活保障来源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土地流转出去意味着农民将失去依赖土地生存生活的方式,如何在土地流转出去的同时保障以后的生活是农民极为关注的问题。调查的结果显示,农户对土地流转出去不仅希望有合理可观的一次性租金要求,也更注重失去土地后的生活来源问题,希望随着土地流转,自己在生活和以后的持续收入方面有可靠的保障。
四、政策建议
首先,积极建设中心城市城镇及大城市郊区,建立转户农民定居城市的平台。完善中小城镇的配套设施,积极吸纳就近定居的户改农民。在有条件的城镇及城市郊区,加快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相关城市公共产品的供给,为转户农民居住创造有利条件。
其次,完善土地补偿制度,健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积极参与到土地流转的转户农民,应建立起合理的补偿标准,同时把土地流转农户统一纳入到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中来,实行农村和城市无差别的社会保障体系。着手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弱化土地作为保障的功能。应充分考虑农民的缴费能力,在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政府要加大投入。
再次,有的放矢,有层次、分批次地展开户籍制度改革。对已经在城市就业的农民工、非农收入较高的农民,率先鼓励其积极参与户改,加入城市户口,起到示范效应,从而带动更多有意愿有条件的农户加入到户改中来。
最后,积极保障和完善转户农民的住房、低保、教育等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制定相关标准,将转户农民优先纳入城市廉租房住房保障、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和子女的教育保障,消除转户农民对城市高房价、生活保障和教育不公平等问题的担忧。在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结合政府财政的承受能力,为其构建相对独立的社保体系并出台社保关系异地转移接续办法,并完善农民工的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子女就学和廉租房制度,从而构成一个福利体系,尤其要把农民工普遍纳入城市失业保险应保人群中,这直接影响土地租赁市场的发展。
(注:本文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资助“城乡统筹视角下的我国城乡商贸流通体系研究”(项目编号:09JZD0029)和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城乡商贸统筹与重庆市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研究”(项目编号:10SKH1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余鹏翼、李善民:中国发达地区农地使用权流转性问题探讨――以广东省南海市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4(12).
[2] 张丁、万蕾: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04年的15省(区)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2007(2).
[3] 骆东奇、周于翔、姜文:基于农户调查的重庆市农村土地流转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9(5).
篇4
【关键词】集体土地;不动产登记;四统一
文章通过文献研究,综合当前各领域集体土地不动产登记的法律制度,归纳并总结出当前我国不动产登记中存在不动产登记范围不统一、登记类型不统一、登记机构不统一以及信息公开不统一四个方面的现状,并通过调查研究指出其弊端,明确不动产统一登记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一、我国目前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土地登记制度己经基本构建了大体的框架,但是长期以来因为忽视土地权利,社会大众对土地登记尤其是对农村土地登记关注的程度不足,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随之也不能得到全面的保护,再加上我国的土地信息系统不够完善,我国土地登记在立法层面和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农村土地登记采取登记对抗主义不利于权利的保护
一般情况下,在一国的物权立法中对于不动产变动都采取统一的登记模式,如德国采取登记生效模式,法国采取登记对抗模式,澳大利亚则采取的是托伦斯登记模式。目前,我国农村土地登记采取登记对抗主义是由历史原因和农村发展现状共同决定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未来农村的不动产变动必然也会变得频繁,而且现在农村的人口流动量相对以前较多,农村的熟人社会机制也正在转变,我们不能忽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在农村继续采取登记对抗主义模式则会严重影响土地交易的安全,也不利于保护权利人的利益。
2.土地登记申请中现有的自我举证制度不利于保障权利
根据《物权法》第11条可知,土地权利人申请登记的时候,不仅要提供权属证明文件,还要提供宗地的面积以及反映宗地界线情况的图示等。由于土地界址的确定、土地面积的测量需要有时一定的技术才可操作,《土地登记办法》第9条对此做出了补充规定,即申请人申请土地登记时对土地的界址坐标、宗地图等材料可以通过委托技术单位进行实地地籍调查而取得。《物权法》第12条又规定,登记机构对申请人提供的申请材料并不是直接给予认可,在不动产有关情况需要进一步证明的还必须到实地进行调查。
3.土地登记部门不统一
我国土地登记工作的起步比较晚,在改革开放之前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不动产的财产性在法律上得不到承认,土地的财产性更是被忽略。不动产制度还曾一度从财产法中被删去,直到1988年才又重新纳入财产法范畴。而此时实际的土地权利登记管理己经被分散在多个部门,改革开放之后又有其它土地权利陆续出现,而原有的管理机制却未被废除。
4.土地登记机构的赔偿制度不完善
土地登记主要有权利确认和公示的功能,登记内容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权利人的权益,也会影响到土地交易的安全与秩序。一旦土地登记存在瑕疵,就会给产权人及其他交易当事人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因此,我认为在土地登记制度中建立相关赔偿责任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关于集体土地使用权登记问题的思考
1.按照统一土地登记机关、统一土地登记效力、统一土地登记标准的原则修改有关的法律法规。
土地登记机关的不统一、土地登记效力的不统一等都有其立法上的因素在起作用,“解铃还需系铃人”,既然目前分别登记与法律法规有关,这当然要首先要实现法律法规有关土地登记问题规定的统一、改变和完善。必须修改相关的法律,由法律明确统一的土地登记机关、土地登记效力以及士地登记类型和土地权利的内涵与外延。
2.加快出台农村地籍调查规程。
农村地籍调查具体如何操作,各个地方已经有些实践经验,因此,可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农村地籍调查规程,使农村土地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有技术标准和技术参考。农村地籍调查规程的制定要考虑城镇土地利用与农村土地利用的不同、农村非农建设用地与农村农业用地的不同、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差异。
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所能够采用的调查技术肯定不一样、对地籍调查所要求的精度也不一样,因此区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规定不同的调查精度、技术路线和调查方法等都是必要的和现实的;农村居民点与农用土地的利用也是不一样的,利用方式不同对调查精度也会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农村地籍调查规程区分农用地和非农建设用地对于调查经费节约、提高调查进度进而提高土地登记的效率都有重要意义。
3.加强土地登记队伍建设,建立起一支具有专业水准的高素质的土地登记队伍。提高土地
登记人员的素质必将提高土地登记的质量与土地登记的效率。我国目前的农村集体土地登记的具体业务基本上是由县土地管理部门的派出机构―土地管理所或者国土所承担,在不少地方目前从事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工作的大多是从原有的乡村干部转变过来的,这些工作人员大多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其七地登记的知识与技能、对土地登记的理解是建立在自己土地登记的实践基础上。在不少地方,从事农村土地登记的工作人员连最为基本的土地测绘能力都不具备,根本就没有能力完成土地登记所必须的地籍测量。提高土地登记队伍的业务水平一方面要补充经过专业训练的“科班”人才,另一方面也投资现有队伍的培训、提升现有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
三、不动产登记“四统一”的重要法制保障――《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
笔者认为,不动产登记依据的统一是前提,登记机构的统一是关键 ,登记簿册的统一是抓手,统一信息平台的建设是目标。
而《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以下称《暂行条例》)的出台,对贯彻落实《物权法》、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落实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核心是必须实现登记机构、登记簿册、登记依据和信息平台的“四统一”。《暂行条例》简洁明了,重点突出。紧紧围绕上述“四统一”进行制度创建,为不动产统一登记提供了法律上的指引和保障,对下一步各地具体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提出了规范要求。
《暂行条例》要求不动产登记有关信息与住房城乡建设、农业、林业、海洋等部门审批、交易等信息实时互通共享(第二十二条第一款),并明确不动产登记机构能够通过互通共享取得的信息,不得要求不动产登记申请人重复提交(第二十二条第三款),既方便了当事人,又为登记机关依法登记提供了信息基础,有利于登记机关提高登记效率和准确性。《暂行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一款按照《物权法》的规定,明确了权利人、利害关系人依法查询、复制不动产登记资料的权利,正是物权公示的应有之义,为不动产交易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总结:
近几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较快,国家为了促进农村的发展也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再加上法律本身具有滞后性的特点,使得目前的法律法规不能很好的对农村集体土地登记进行规范。文中分析了农村集体土地在登记过程遇到的具体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是我国和谐社会构建的必然要求。建立完善的土地登记制度,才能保护我国农村土地的安全、保障农民自身的利益。
参考文献:
[1]毕宝德:《土地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篇5
问:为什么制定该条例?
答:土地调查是摸清我国土地家底的国情国力调查,也是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土地管理的基础工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全国土地资源利用状况有了很大变化,但仍存在着土地分类标准不统一、土地信息不健全等问题。因此,通过土地调查,全面查清全国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尤为重要:一是,为科学制订发展战略和规划、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冲突。为保障可持续发展,必须统筹考虑吃饭和建设的问题。搞好土地调查,摸清全国土地利用状况,是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土地资源的基础。二是,为严格土地管理、加强土地调控提供依据。掌握真实可靠的土地数据,既是当前落实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需要,也是促进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需要,还是把好土地闸门、加强宏观调控的需要。三是,为合理使用土地、优化空间布局提供依据。通过土地调查,查清各类土地使用情况,既可以为节约集约用地打下基础,也能掌握土地利用程度和承载能力,为合理划分主体功能区划提供依据。四是,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理顺土地权属关系提供依据。土地市场是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土地调查,弄清农村和城市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归属,有利于规范和发展现代土地市场,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为了科学、有效地组织实施土地调查,保证土地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国务院制定了《土地调查条例》。
问:土地调查的内容是什么?
答:条例规定,土地调查的内容包括以下三项:(一)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情况,包括地类、位置、面积、分布等状况;(二)土地权属及变化情况,包括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状况;(三)土地条件,包括土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状况。
同时,为了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管理,条例还规定,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情况调查时,应当重点调查基本农田现状及变化情况,包括基本农田的数量、分布和保护状况,以便做到对每一块基本农田上图、登记、造册。
问:土地调查采用什么方法?
答:条例规定,土地调查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综合运用实地调查统计、遥感监测等手段。为实现全面查清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需要的目标,土地调查需要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同时,《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中明确,充分应用航空、航天遥感技术手段,及时获取客观现势的地面影像作为调查的主要信息源。在此基础上,农村土地调查要实现对每一块土地的地类、权属等情况进行外业调查,城镇土地调查要开展大比例尺权属调查及地籍测量。
问:土地调查采用的地类标准是什么?
答:为了科学划分土地利用类型,明确土地利用各类型含义,统一土地调查、统计分类标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07年8月10日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国家标准。为了建立权威的土地调查数据规范体系,保证土地调查质量,条例规定,土地调查采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统一的技术规程和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制作的调查基础图件。
问:条例对土地调查的组织实施作了哪些规定?
答:为了保证土地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条例对土地调查的组织实施作了如下规定:
一是,明确调查的组织保障。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进行土地调查;同时,为了加强领导和协调,条例还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按照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和地方土地调查实施方案成立土地调查领导小组,组织和领导土地调查工作。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中,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国务院成立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土资源部。
二是,明确调查的专业队伍要求。条例规定,需要面向社会选择专业调查队伍承担的土地调查任务,应当通过招标投标方式组织实施;承担土地调查任务的单位应当符合具有法人资格、有与土地调查相关的资质和工作业绩、有完备的技术和质量管理制度、有经过培训且考核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等四项条件。
三是,明确调查的人员要求。条例规定,土地调查人员应当具有执行调查任务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并接受业务培训,经考核合格领取全国统一的土地调查员工作证。
四是,明确接受调查单位和个人的义务。条例规定,接受调查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回答土地调查人员的询问,履行现场指界义务,按照要求提供相关资料,不得转移、隐匿、篡改、毁弃原始记录和土地登记簿等相关资料。
问:条例对土地调查成果处理和质量控制作了哪些规定?
答:土地调查成果的处理和质量控制,关系到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调查工作的质量,条例对此作了如下规定:
一是,规范调查成果的汇交、统计。条例规定,土地调查成果实行逐级汇交、汇总统计制度;土地调查数据的处理和上报应当按照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和有关标准进行。
二是,建立调查成果质量控制岗位责任制。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对调查的各个环节实行质量控制,建立土地调查成果质量控制岗位责任制,切实保证调查的数据、图件和被调查土地实际状况三者一致。
三是,建立调查成果抽查制度。条例规定,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统一组织土地调查成果质量的抽查工作;抽查结果作为评价土地调查成果质量的重要依据。
四是,建立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制度。条例规定,土地调查成果实行分阶段、分级检查验收制度;前一阶段土地调查成果经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开展下一阶段的调查工作。
问:条例对土地调查成果公布和应用作了哪些规定?
答:为了规范土地调查成果公布和应用,条例作了如下规定:
一是,规范调查成果的公布。条例规定,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地方土地调查成果,经本级人民政府审核,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公布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方可逐级依次公布本行政区域的土地调查成果。
二是,规范调查成果的保存管理。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做好土地调查成果的保存、管理、开发等工作。
三是,明确调查成果的应用。条例规定,土地调查成果是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从事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利用的重要依据;同时,条例还规定,土地调查成果不作为依照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对调查对象实施行政处罚的依据,不作为划分部门职责分工和管理范围的依据。
问:违反条例规定要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
答:设定严格的法律责任是确保土地调查数据真实性、杜绝弄虚作假的重要手段,条例对此作了如下规定:
一是,明确有关领导的责任。条例规定,地方、部门、单位的负责人擅自修改调查资料、数据,或者强令、授意土地调查人员篡改调查资料、数据或者编造虚假数据,或者对拒绝、抵制篡改调查资料、数据或者编造虚假数据的土地调查人员打击报复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篇6
【关键词】土地资源;监督;宏观调控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准确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建立耕地保护的长效机制,社会各界的共识。而在国土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如何提升地籍管理的整体水平,适应现阶段参与宏观调控的新要求,走在其它各项制度之前,最大程度的发挥监督与调控作用,是值得我们国土资源人员思索的一个新问题。
1.努力强化地籍管理基础地位
地籍资料是制定土地利用规划、供地计划,实现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我国《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国家建立土地调查、统计运用全国统一的分类系统、调查方法和调查程序。土地调查、统计经过实地勘察,结合图表册,按照科学方法统计、分析,能全面反映出各类土地利用现状。每年进行的土地变更调查,更是翔实地反映了年度各类土地利用现状和变化趋势、土地利用结构和变化规律,以及辖区内建设用地存量、流量信息。这些准确可靠的基础信息,为土地利用规划、供地计划制定和各项建设用审批等,提供了最全面、最基本的依据;为正确判断土地的供求合理性,检测土地利用结构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土地政策提供了信息。
地籍管理是实施土地产权管理,建立现代土地产权制度的基础与核心。土地登记无疑是地籍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土地产权管理的重要形式。《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对土地所有权、使用权依法进行登记发证。土地确权登记,解决了大量的土地权属纠纷,维护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稳定了社会秩序。通过界定土地产权关系,推进了土地使用有偿制度的改革,促进了国有土地产权流转。土地登记资料公开查询,为经济社会提供了合法、准确的土地产权信息,推进了市场经济的建立。
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地籍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管理土地、土地使用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体制改革服务,为建立完善的土地租赁制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土地登记和土地定级评估,培育和规范土地市场;明晰产权,为企业改制、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供了基础信息;为实现土地的科学管理提供了保障。地籍管理是国土资源管理的根基所在,根基不扎实,整个国土资源管理制度的构建就无从谈起。
2.积极建立地籍管理动态监督体系
地籍管理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特点,积极的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监督土地利用规划、用地计划、土地用途管制、建设用地许可、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执行情况。
地籍管理监督土地用途观管制度的执行。根据地籍管理随时反映土地利用现状的特点,管理者可以对每一宗地类变更的来源、去向及时进行变更,并上图、载册、入库。这些信息,充分反映了土地利用规划、供地计划的执行,凡是违反规划、计划,以及改变法律确定的土地用途的,都可以通过地籍图、表、簿、册及数据等,一目了然检查出来。另外,通过土地遥感监测等手段,可以及时发现非法占地行为,落实土地利用规划和供地计划,实施土地用途管制。
地籍管理监督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执行。在土地变更登记中,对土地权属、用途、面积、坐落、登记、地价等进行审核的过程,就是土地使用权进入市场把关过程。通过对土地权属性质、来源及它项权利的审核确认,可以随时检查土地使用权变更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是否改变了土地使用权取得方式、规避土地有偿使用等。在办理土地登记的过程中,通过对土地用途、面积、地价等项目的审核,可以随时发现抬高或降低地价、弄虚作假的行为,以监督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定价的合理性。办理土地登记和启动全社会对土地登记资料的审查,为土地市场提供了准确可靠的信息,防止了违法交易等不法行为。
地籍管理监督建设用地审批和依法用地执行。地籍资料翔实记载了每一块土地的状况,是建设用地项目审批前了解土地权属合法、面积准确、界址清楚、用途合理与否的依据。建设用地审批后,经变更登记实地调查审核,用地情况与批准文件一致的准予确权登记,对不一致的不予登记,同时注意发现和防止可能出现的突出批地、先行圈占土地等现象。另外土地利用监测可以及时监督土地利用规划的情况和基本农田保护情况。
3.充分发挥地籍管理基础调控作用
《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中“以实际耕地保有量和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作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考核,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有量责任目标考核的依据”,“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缴纳范围,以当地实际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为准”等要求的第一次提出,意味管理手段以及考核标准和缴纳标准的改变,对地籍基础业务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3.1要求准
土地利用变化状况既要有影像还要有图形和位置,无论是建设占地还是耕地以及基本农田面积都要求准确,要保证数据与实地一致,不能有虚假,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3.2要求全
不但要有农村土地信息,还要有城镇土地信息;不但要有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数据,还要求有各行业、各产业用地数据,要涵盖土地管理的各个方面。要求新。不能只有过去几年的数据,还要有每年、每季,甚至每月、每天的数据,要及时用最新调查成果更新原有数据。
3.3要求快
要及时掌握各地土地利用状况以及变化信息,利用网络技术,快速汇总,统计、分析各项调查和监测数据,保证各地土地利用变化数据的及时获取,满足形势分析的需要。
4.结语
地籍管理是我国土地管理的重要的基础工作和重要措施,是严格土地管理保障,是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的重要手段。地籍与财政密切相关,现代社会地籍管理涉及土地财产权的基础与核心。我们应该在科学发展规的统领下,理论结合实践,勇于摸索,敢于创新,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投入到此项工作中来,使地籍工作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科]
篇7
【关键词】 农村;宅基地;权属调查;问题;对策
农村宅基地是仅限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符合规定的成员,按照法律法规规定标准享受使用,用于建造自己居住房屋的农村土地。为了深入贯彻国家依法保护宅基地使用人的合法权益,加强宅基地管理,减少权属纠纷,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稳定的精神,我们按照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的要求,对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农村宅基地进行了权属核查及地籍测量工作。本文就此作一总结和探讨。
一、农村宅基地调查的重要性
1、保护合法权益、减少权属纠纷
通过对农村宅基地使用权调查,可以有效解决农村土地产权不清,村民自身土地权利义务模糊,权属纠纷突出等问题。农村宅基地确权关系到广大村民的切身利益,开展农村宅基地确权,对于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节约和保护耕地,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2、为完善合理土地制度打下坚实基础
我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农业历史的大国,农业人口占据了总人口的一半以上。随着国家对农村基本民生的大力投入,无论是从医疗、教育,还是从社会保障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农村住房方面还略欠火候,现有的农村住房制度主要体现在宅基地制度层面:“一户一宅”、“无偿取得和使用”、“限制流转和抵押”是基本特征。
以上特征就决定了农村宅基地仅有使用功能而无资产功能。结果是,集农民毕生积累建造的农房,由于限制流转和抵押无法实现其资产信用功能,不能对扩大生产和规避风险提供支持。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考虑建立完善的农村宅基地流转市场,充分体现土地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的资产特性。在这种新的土地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宅基地权属的明确是至关重要的。
二、农村宅基地调查中出现的问题
1、宅基地范围难以确定
很多农民对宅基地认识不清,经过一两代人的使用,对原本宅基地的范围已经很模糊。并且由于新农村建设,宗地相邻四至或周边地理特征已经改变,原有的地籍资料已经无法判定,权属主认为自己房屋周围在用的土地都应算做自家宅基地范围,造成土地范围严重超标。
2、调查标准不确定
农村居民使用的宅基地宗地范围,原则上按居民实际建造房屋及附属生活设施的现状范围调查。但在调查中发现,农村居民实际建房时将房檐伸出墙体,用以遮蔽雨水入户,当地俗称“滴水”。在确定宗地范围时是以房屋主体墙外壁为界址线,还是以房屋“滴水”正射投影为宗地界址线较难取舍。
调查中,权属主指界明显超标,在指界范围内有多座分散且无外墙包围的建筑。按照规定面积该如何划定宗地范围并确权。
3、宅基地状况发生变化
老宅基地在使用过程中有面临权利发生流转、地上建筑物改建等多种情况。按照《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以及各地方《土地管理法》实施办法的规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予以不同面积确权。
4、地形复杂,界址点测量难度高
老的宅基地未经统一规划,农民又依据生活习惯在周围搭建很多简易棚房,并且农村未经修剪的灌木、杂草生长茂密。这都给碎部测量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而界址点、线测量又是大比例、高精度、高要求的测量工作。所以在完成这类宅基地测量时要投入较高的成本。
三、农村宅基地调查工作的开展方法及对策
《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快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提出,有条件的地区应将宅基地使用权调查纳入到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中。实践中,我们主要是根据《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的相关规定。以农村宅基地权属调查的基本单元为宗地。其中,已确权登记的,经复核存在错误或界线调整的,有关各方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人应共同指界。未确权登记的,有关各方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人应共同指界。指界后,经双方认定的界址,由双方指界人在地籍调查表上签字盖章。同时,调查人员应将调查结果现场记载于地籍调查表上,并绘制宗地草图。
1、提高资金投入,加强政策宣传
农村宅基地调查关系到广大农民切身利益,不仅为保护农民根本财产权利提供参考依据,更对我国农村土地市场的建立,以及农民资产重置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宅基地相关知识及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公民管理土地的意识,从根本上杜绝农民“一户多宅”、违法占地等行为。使大家自觉监督土地的管理,保证土地的合理利用。农村宅基地调查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为各项政策提供基础数据,在今后,应加大资金的投入,保证该项工作的开展。
2、加强确权人员培训,提高专业素质
农村宅基地确权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无论是对国家和地方土地政策的解读,还是对被调查权利人的解释说服;无论是对宗地范围的认定,还是对宗地界址点的测绘都需要工作人员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素质。
3、严格遵守规程,保证精度要求
调查过程中,因为实地情况的复杂及特殊情况下标准的不统一,给整个调查和测量工作带来了很大困扰,此时就必须严格遵守调查规程,在不“越界”的情况下具体问题具体解决。例如:调查对象是老宅基地,地上建筑已经改建的,确权时面积最大不超过120平米;老宅基地权利人变化,但未改建,确权时面积不应超过200平米;权利人变化且改建,确权时面积不应超过120平米。在确定宗地范围时以房屋主体墙外壁为界址线,而不考虑房屋“滴水”。
测量时,对界址点和地物点,坚持能测不量的原则,确实不易测到的需要边长交会取得。对全站仪无法测到的界址点,可采用间接方法求得,例如使用内插、外插、距离交会等方法,用距离交会时,条件边不少于3边。
总之,农村宅基地权属调查事关重大,涉及面广,影响深远,是土地承包制度的发展和进步,也是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措施,不同利益群体立场和诉求有差异,必须慎重考虑,周密计划,妥善应对。如何规范农村宅基地权属调查标准和行为,是建立及完善农村土地市场,保护农民财产权利,保障农村土地制度的基石。
【参考文献】
[1] TD/T 1014-2007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2] 任丽军,廖连荣.关于农村宅基地确权若干问题的探讨[J].科技资讯,2012.25.
[3] 刘旭.农村宅基地调查中的关键技术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2.01.
篇8
关键词: 地籍地籍调查 地籍权属调查 地籍测量
Abstract: Cadastral ownership investigation is the indispensable of cadastral survey.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rocesses of cadastral ownership investigation. And present their views to the current ownership of the investigation.Key words: cadastral; cadastral surveys; cadastral ownership investigation; cadastral survey
中图分类号: P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地籍主要是一个提供有关土地权利、用途或价值等信息的地理信息系统。综观国际地籍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地籍内涵和功能的深化是随着我们对土地概念的理解程度而加深的。
从总体上来看,现代地籍在以下三个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1)土地税收、控制土地利用和土地权利的分配;(2)对土地产权提供保障,保证士地产权市场的高效运转,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土地管理提供支持。在农村地区,通过地籍对土地权利进行登记,为农户的土地权利提供保障,可以鼓励农民增加农业投资。在那些土地缺乏和存在土地纠纷的地区,一个运转良好的地籍系统将会产生明显的社会和政治效益。在城市,地籍系统能够使土地买卖、抵押和租赁以更低的成本运行,八而促进土地市场的高效运转;(3)为政府和土地使用者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提供土地方面的信息。
1.1 世界地籍发展趋势
作为提供土地基本信息、征收赋税和保护土地产权等工具的地籍系统进入21世纪以来受到了更为严峻的挑战,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迅速推进、航测遥感技术的出现对地籍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世界各国从不同的侧面对地籍制度进行了完善,总体上,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地籍逐渐向多用途地籍转变;
(2)地籍一业化;
(3)新技术在地籍领域的应用日益增多;
(4)由二维地籍走向三维地籍;
(5)日益重视地籍的立法工作;
(6)地籍管理制度改革。
1.2 现今世界各国的地籍发展状况
根据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的信息资料统计。欧洲的40个国家都颁布了地籍管理、土地登记的法律、法规、条例,其中绝大多数国家专门颁布了《地籍法》、《土地登记法》,而且都设立了地籍局、地籍所、地籍办公室等专门的地籍管理机构。特别是德国正在全面见者地籍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现在技术手段使工作效率发大提高。荷兰于1990年建立了地籍信息(非图形)的联网查询,有2500注册用户,1997年完成全国地籍图数字化。
联邦德国的地籍管理在世界范围是独树一帜。被公认为代表着现在地籍的最高发展水平。德国的地籍历史悠久,最早发现的土地登记薄距今有870多年的历史。从发展的过程来看,德国地籍经理了土地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帝国时期地籍(现代地籍的前山)以及目前的现代地籍四个阶段。综合考察德国地籍的发过程,可以得出德国地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法律为基础;
(2)定义清晰;
(3)地籍资料需要公证;
(4)应用广泛;
(5)自动化程度高;
(6)土地登记由法院负责实施。
1.3 我国的地籍发展现状
同世界各国一样,进入新世纪后我国也面临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尽管我国地籍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但是现代地籍在我国起步较晚,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地籍管理系统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突出表现在:地籍制度尤其是土地登记制度不完善;立法不完善;地籍管理中的科技含量低,信息化程度不高;基层地籍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还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此,必须适应国际地籍发展潮流,借鉴国外地籍改革的成果和经验,对旧的地籍系统及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扩大地籍登记的范围,将地籍登记的范围扩大到广大农村地区,以满足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推动地籍管理体制改革,转换政府职能,鼓励社会和个人参与地籍管理,充分利用传输型遥感卫星“中国资源二号”所发回的数据,加快地籍信息化建设步伐,同时要重视优秀地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2地籍调查
地籍调查是遵照国家的法律规定,对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基本情况进行的调查。它既是一项政策性、法律性和社会性很强的基础工作,又是一项集科学性、实践性、统一性、严密性于一体的技术工作。
地籍调查,其内容包括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两部分。
在进行地籍测量之前,必须进行地籍调查,即调查土地及其附着物的社会、经济和法律方面的信息,在实地确认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界址和利用状况,并填写地籍调查表,为土地及其附着物的精确定位、面积测算等地籍测量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权属调查一般由土地管理部门组织人力进行,其主要任务是“确权”,既查清每块土地的所有者、使用者、利用类别、等级、境界等,并把调查结果编成册,为土地权属登记、发证及统计工作提供原始资料。由于权属调查是地籍调查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而且还涉及到单位和个人的利益,足以体现其的重要性。
3土地权属调查与界址调查
土地权属调查是地籍调查的核心,界址调查又是权属调查的核心
3.1 土地权属调查
土地权属调查是指以宗地为单位,对土地的权利、位置等属性的调查和确认。土地权属调查可分为土地所有权调查和土地使用权调查。
3.1.1 土地权属调查目的
土地权属调查的目的是明确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是顺利推行登记发证制度的先决条件。
3.1.2 土地权属调查的内容
土地权属调查的内容有以下几点:
(1)土地的权属状况
(2)土地的位置,包括土地的座落、界址、四至关系等。
(3)土地的行政区划界线。
(4)对城镇国有土地,调查土地的利用状况和土地级别。
3.1.3 土地权属调查原则
地籍调查应遵循以下原则:
(1)符合国家土地、房地产和城市规划等有关法律的原则。
(2)实事求是的原则。
(3)符合地籍管理的原则。
(4)符合多用途的原则。
3.1.4土地权属调查程序
(1)拟订调查计划。
(2)物质方面准备。
(3)调查底图的选择。
(4)街道和街坊的划分。
(5)发放通知书。
(6)土地权属资料的收集、分析和处理。
(7)实地调查。
(8)资料整理。
3.2 土地权属状况调查
3.2.1 土地权属来源调查
土地权属来源(简称权源)是指土地权属主依照国家法律获取土地权利的方式。在调查土地权属来源时,应注意被调查单位(即土地登记申请单位)与权源证明中单位名称的一致性。发现不一致时,需要对权属单位的历史沿革、使用土地的变化及其法律依据进行细致调查,并在地籍调查表的相应栏目中填写清楚。
3.2.2 其他要素的调查
权属主名称。
取得土地的时间和土地年期。
土地位置。
土地利用分类和土地等级调查。
3.3 界址调查
土地权属调查是地籍调查的核心,界址调查又是权属调查的核心。界线调查时,必须向土地权属主发放指界通知书,明确土地权属主代表到场指界时间、地点和需带的证明与权源材料。界址调查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1界址调查的指界
2 权属主不明确的界线调查
3 乡镇行政境界调查
4 界标的设置
5 界址的标注和调查表的填写
6 土地权属界址的审核与调处
4土地权属调查与地籍测量的关系
土地权属调查制约着地籍测量的成果,地籍测量检验着权属调查的优劣。
土地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也存在着质的区别。前者主要是遵循规定的法律程序,有关政策,利用行政手段,确定界址点和权属界线的行政性工作,后者则主要是将地籍要素按一定比例尺和图例绘于图上的技术工作。但在地籍调查的工作中土地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只有相互协调好才能保证地籍调查成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土地权属调查与地籍测量是强化土地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其中心任务是摸清土地家底和确认土地权属,为土地管理各项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结论
在兵团设计院工作的五年中,就地籍权属调查中的一些情况提出自己的相关看法:
1.原始资料不齐全,相关权属证明也经常出现欠缺。
2.由于历史原因,有些地方权源不清,所以在这些地方经常会引起权属纠纷,不好协调。
3.在农村或城镇经常会面临土地征用、转让等等方面的问题。
4.地籍图更新不及时。
5.在土地方面相关的法律体系并不健全。
6.农村地籍工作比较薄弱,需要加强。
总之在做权属调查工作前务必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找齐所调查对象的所有关于其权属方面的资料,还必须考虑到在调查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使得调查工作能够高效,快速的进行。在调查工作中务必做到认真细致,不遗漏任何一个小的方面,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才能方便以后的地籍测量工作和地籍成图以及入库。
参考文献
[1] 金其坤.地籍测量[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5.
篇9
1.1关于团场职工对土地承包经营的效果评价
根据我们调查的596份问卷中,其中承包年限1年所占比例为23%,承包年限2年所占比例为10.1%,承包年限3年所占比例为12.8%,承包年限4年所占比例为6.8%,承包年限5年以上所占比例为47.3%,大部分土地承包年限在五年以下。调查结果明确显示:虽然承包合同中明确写明固定土地30年不变,但由于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种植作物常年固定、土地实际数量不能满足职工对土地的需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致使土地周转中实际操作的周期与长期固定承包的政策内容严重不符,职工耕种土地大多为短期的承包好租赁行为,对土地长期有效的合理使用严重不利,直接影响了职工在土地上的长期化投入,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影响着团场的可持续发展。
1.2关于团场职工对产权明晰到户的效果评价
“产权明晰到户”是为了解决公有资产在生产经营中出现的浪费现象,解决公有资产利用中的不规范现象,从政策设计的角度规范团场的生产服务活动。据调查显示,42.6%的团场职工表示实现产权承包到户,但仍有24.7%的团场职工表示并不拥有经营自主权,以及32.7%的团场职工并不确定是否拥有经营上的自主权。同时,仍有38.8%的职工认为团场在相关配套设施上相对缺乏。而在硬件设施的维修上,大型设施仍由团场进行修缮,自家维修所占比例很少,仅11.7%。通过小组的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自从在土地的承包经营上实行了产权改革,产权作价归户之后,加大了职工的生产要素投入,这无形之中加重了职工的负担。同时,团场的相关配套设施仍然不是特别的完善,相关后续服务和设施改进也未能及时跟上,导致职工生产作业上效率的低下和成本的增加,严重影响了相关职工的利益。很大一部分的职工对此表示,希望团场能及时更新相关配套设施、提供完善的后续服务。
1.3关于团场职工对农资集中采供的效果评价
在市场上直接购买所占的比例仅为19.3%,通过其他途径获取农资的占1.3%。但在农资集中采购的要求下,75.4%的职工感到团场集中采购的农资价格通常会高于市场价格。同时,48.1%的调查对象表示集中采购的农资质量没有自己挑选、货比三家做选择的农资产品质量好,42%的调查对象表示比较信任,9.9%的调查对象表示无所谓和不关心,一定程度上显示了部分职工对团场集中采购的农资的质量仍然存在着担忧和不信任。大量的调查和访谈说明:虽然政策上要求农资集中采购最初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希望减少中间环节的干扰,方便广大职工,以提高农作物生产作业的效率,保证统一,但政策的实际操作和实施中因相关人员存在的问题,如农资采购价格等相关信息公布不够及时和透明、农资集中采购的价格高于市场价格、采购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采购环节中出现个别不正之风等,一系列问题都引起了广大职工对于这一政策的抱怨和不满。
1.4关于团场职工对产品订单收购的效果评价
“产品订单收购”的实质是为了应对市场风险,通过协商确立价格,实现有利共同分享、风险共同承担、对外放开经营,改变职工在市场竞争的弱势地位,增加兵团农业的市场收益。数据表示,只有19.3%的人认为产品订单给职工带来了明显的利益,40.5%的职工认为没有明显效果,而20.9%的职工认为对其产生一定程度的损害。68.5%的职工表示产品订单收购过程中出现过压级压价、乱扣等现象。该调查结果表明,农产品收购程序的不规范、有效的监督和管理的缺乏、相关人员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忽略了职工的根本利益,种种原因导致农产品订单收购过程中出现了压级压价、乱扣水杂、收购价与市场价存在差距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职工的利益。同时,职工、团场两个主体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意识相对薄弱,这对当地或团场的龙头企业与团场职工家庭订单产品形成利益联结机制的构想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原因分析
国家在设计一项制度时,其最开始的目的和初衷是希望通过这一制度的运行来降低整个社会的运行成本,以便更好地保证组织内部的秩序,从而完成制度本身的使命。通过问卷和访谈形式得到的结果和分析,我们发现,团场基本经营制度的发展按照最初的目的运行,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人为因素介入和团场本身制度缺陷等原因,这一制度实施的效果并未完全显现。综合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及相关资料的研究,我们认为造成团场基本经营制度的落实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以下几点:
2.1资源利用上权力与责任之间不对等的矛盾
兵团团场实际掌控的土地系全民所有制的土地,兵团团场所担负的农业土地利用上的责任由全国人民委托国务院,再由国务院委托给兵团团场。但是,由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造成了委托层级多、组织目标模糊,客观上为腐败等诸多问题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同时,职工家庭作为团场基本经营制度落实的主体、农业生产的直接执行者,其日常活动主要体现在农作物的种植、生产上。但在现实中,职工不具备土地的所有权,因此很多权利无法充分行使,如种植作物的自主选择权、自主控制生产成本权、生产资料自主选择权、农副产品自主销售权等。这些权利的缺失,损害了其在土地上投入更多要素的积极性,严重抑制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数据表明,47.6%的职工认为自身尚未完全拥有经营自主权。客观上也造成了土地资源利用的浪费。
2.2兵团的特殊性要求下的职责与兵团为完成其职责经济来源之间的矛盾
兵团作为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较强调计划和行政命令,较少关注市场经济规律,市场调节机制相对缺乏,市场化水平相对较低,市场变化的讯号亦较难及时传达给团场普通职工。同时在落实统分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中,团场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统”的能力强,“分”的力量较弱,导致基本经营制度在落实中,职工这一主体的作用没得到应有的发挥,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基本经营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尤其体现在农资集中采购的过程中,职工的大部分农资由非市场渠道获得,且有相当比例的职工表示农产品的采供价格比市场要高。由此表明团场行政力量的强制性,以及团场农业经济的发展并未没有完全实现与市场的接轨和与企业的利益联结。
2.3实际操作执行与制度政策预期目的之间的矛盾
在落实团场基本经营制度的过程中,团场职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缺位和越位,相关部门工作定位不明确,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为职工家庭提供有效的管理与服务。同时,兵团团场的领导队伍中部分干部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没有把“全心全为为人民服务”作为执行政策的出发点,而是千方百计为难职工,造成干群关系紧张,严重削弱了基本经营制度的预期目标致使实际操作执行与制度政策预期目的之间存在一定矛盾。具体表现有:团场在统一经营中职能定位不清,管理上“越位”,统得过多、管得过细;在市场服务功能上又“缺位”,没有充分发挥好监督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直接影响团场基本制度效益的发挥。调查显示,13.6%的职工同意这一观点。
3.建议
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我们建议从以下这些方面采取措施,以便进一步完善团场基本经营制度,实现团场整体利益和职工自身利益的双赢。
3.1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正确处理两个关系
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的前提是要正确处理好基本经营制度两个主体———团场和职工之间的关系,以职工利益为先的原则,不与民争利,保证职工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保障职工的利益,在此基础上才能发展好团场的经营效益。只有协调好团场和职工两个利益主体的关系,才能进一步并深入的促进职工和团场利益的和谐共存。作为管理者的团场应密切联系职工,只有职工富裕了,团场才能实现真正的富裕;作为直接执行者的职工,亦应多考虑兵团的特殊性,以集体利益为重,只有兵团的稳定了才能为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3.2兼顾效率与公平
事实证明只有效率与公平兼顾,社会才能和谐发展。对于利益的分配现阶段更应当注重公平,只有不断的完备效率与公平这对矛盾体,社会才能良性发展。首先,在土地承包经营方面,团场应使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以确保土地的长期固定。以便能够让职工踏踏实实地种地,不会因为土地承包使用年限上的原因造成生产上一定程度的相对消极性、土地使用效率较为低下等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现象的存在。其次,在农资采购环节,应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打破垄断局面,让更多的农资供应企业参与到团场的生产经营,提供更多优质廉价的农资产品,增加选择性。在最佳投入产出方案的基础上,允许职工自主购买农资产品,保证职工的自主经营权。最后,在农资集中采供和产品订单收购方面,一方面应强化团场的服务意识,做好采供和收购工作,加强市场监督,保障职工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加大农产品收购价与市场价的接轨。相关部门应指派专人随时注意市场行情的变化,及时公布市场行情的走势,分析价格变化趋势,并以与市场价相适应的价格收购农产品,尽量做到收购价格的市场化。
3.3完善监督体制
形成良好的监督体制,以第三方的角度介入监督才能使双方都信服,同时减少双方矛盾的出现。在落实和完善团场基本经营制度的过程中,团场应保障和实现职工依法享有基层民主管理中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等相关权利,以充分实现职工利益的保障,并有效发挥职工的积极性,以形成团场发展、职工富裕的良性互动局面。
篇10
国土局在五年来的土地管理工作中认真研究并处理了土地管理市场化体系的建立与城市整体发展建设的关系。这是全面提高土地管理水平的重要环节。我们围绕这一环节重点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贯彻国家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坚持国土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规划土地,合理利用土地,依法管理土地,积极推动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各项土地管理、利用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我区目前执行朝阳区*—201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这项规划是在我局*年组织开展的朝阳区第二次土地利用详细调查获得的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的。
2、我区占地约470.6平方公里。自*年1月至*年6月共完成城镇国有土地登记发证2744宗,面积13467公顷。其中:划拨土地1299宗,面积10712公顷;出让土地1445宗,面积2755公顷。集体土地登记发证18宗,面积55公顷。办理土地使用权抵押登记1267件。完成城镇国有土地地籍调查土地面积137.5平方公里。
目前全区正在组织农村集体土地的调查登记发证工作,预计从六月初开始到*年底约用7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该项工作,建立农村集体土地地籍基础数据库。
3、加强建设用地管理,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和建设用地审批管理的初审上报工作,以保证我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十五”期间,全区共完成131个建设项目的征地转居转工工作,征地面积3711.8724公顷,转居25233人,转工16104人。
其中市区重点工程如京承路、京沈路、高安屯垃圾处理中心、小红门污水处理厂等13个项目,征地面积1510.6289公顷,转居18584人,转工11820人;
基础设施如地铁5号线、五环路等10个项目,征地面积230.9879公顷,转居3654人,转工2485人;
绿隔项目如奥林匹克花园、东风家园等55个项目,征地面积1583.7701公顷,转居9538人,转工4406人
经济适用房项目如翠城、定福家园、朝阳新城等3个项目,征地面积152.5284公顷,转居3356人,转工2260人,
奥运场馆及森林公园建设征地面积758.6077公顷,转居4327人,转工2678人。
二、加强土地利用、经营工作,作好朝阳土地储备及一级开发工作,加强土地市场化机制。
为进一步深化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的管理,“十五”期间全国各地陆续建立土地储备制度,实行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拍挂,通过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
为贯彻落实土地储备制度,朝阳区于*年11月5日正式成立*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朝阳区分中心,负责组织实施或委托有资质的开发企业实施本区范围内的国有土地及农村集体土地的收购、征收、土地一级开发等工作,并对已完成土地一级开发的土地做好入市交易的前期工作。
1、成绩和经验
“十五”期间,分中心在区政府、市中心及有关单位的指导和关心下,各项业务工作已逐步展开,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1)初步完成朝阳区土地储备后备资源的调查统计工作,并建立土地储备项目库
分中心成立以来,一直注重基础工作的开展,对朝阳区土地储备的后备资源进行了调查、统计和分析,初步建立了近期朝阳区拟进行土地储备开发的项目库。项目库涵盖城市中心大团、边缘集团及第一个绿化隔离带地区周边各乡等,包括国有土地面积约700公顷,集体土地面积约3000公顷。根据调查结果,分中心初步掌握了朝阳区未来几年土地开发的数量、用途结构和空间布局。
(2)完成*商务中心区NW07-1地块土地一级开发及公开出让工作
*商务中心区NW07-1地块是分中心成立后启动的第一个土地一级开发项目。该地块位于朝阳区关东店地区,*商务中心区的西北部,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19975平方米,用地范围内有原朝阳区粮食局、*市工商局朝阳分局、*电器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等8家用地单位及部分居民,总拆迁量约为3.3万平方米。从*年3月起的一年多时间里,分中心先后完成了该地块的规划、市政咨询、拆迁及拆除等工作,并将该地块推向市场进行公开交易。
*年6月,*商务中心区NW07-1地块公开招标出让工作结束,SOHO中国有限公司以人民币7.14亿元中标,超出底价约7300万元。该地块招标出让的成功给朝阳区财政带来约3.1亿元的收入,并为朝阳区全面实施土地招、拍、挂出让制度奠定了基础。
(3)实施朝阳区和平
一、
二、三村土地一级开发工程拆迁工作
*年年初,分中心根据朝阳区政府的指示,启动了和平
一、
二、三村土地一级开发的前期准备工作。在先后取得市国土局批准、发改委立项批复、规划意见书变更等手续后,于*年12月6日正式动迁。目前,和平
一、
二、三村地区共有*户居民签订了拆迁补偿协议,占总数的38.49%;非住宅拆迁有25家单位签订了拆迁补偿协议,签约拆迁建筑面积约20700平方米,约占非住宅拆迁总面积的98.57%。
(4)把握全局,突出重点,逐步推进朝阳区土地一级开发工作的开展
分中心作为朝阳区开展土地储备工作的职能单位,其主要职责是保证全区土地储备开发及供应量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十五”期间,分中心一直按照“把握全局,突出重点,逐步推进”的原则,在控制总量的前提下,鼓励开发企业带资实施土地一级开发,重点协助推进各重点功能区土地一级开发项目工作的开展。目前,奥运森林公园平衡资金用地已取得了市国土局的批准及市发改委的核准批复,正在办理规划意见书。东坝边缘集团和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土地一级开发的前期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
2、不足和问题
土地储备制度是国家在“十五”期间推出的土地供应方式的重大改革,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分中心在工作开展中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1)土地一级开发政策不明确,前期审批程序不顺畅
由于我市土地储备制度刚刚建立不久,相关政策不够完善,土地一级开发项目的前期审批程序尚未完全理顺。因此,很多土地一级开发项目的前期审批不确定性很大,且周期很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区土地一级开发工作的全面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