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工业研究范文

时间:2024-03-11 18:03: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药工业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药工业研究

篇1

关键词:医药工业厂房,抗爆设计,抗爆泄压

引言

现阶段,国内的医药行业发展尤为迅猛,在我国新版GMP认证实施以后,很多的医药企业逐渐的向着集团化、规范化以及标准化的方向发展。医药企业在厂房的使用阶段,受到各种生产因素的影响,有一定的爆炸隐患存在,所以,对于医药工业厂房的设计要较一般的建筑工程更加严格。进行医药生产的过程中,一些医药生产流程,经常性要用到各种有机溶媒、乙醇等,而这些有机溶媒、乙醇大多数为甲类易燃易爆物质。同时,在供厂区以及单体生产工艺之中所使用的燃气间、氧气间以及酒精预冷车间等,有很多的易燃易爆物质,要是在生产过程中未能加以恰当处理,则极易导致危险的出现,引发爆炸事故。所以,在对医药工业厂房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不仅应当符合医药生产工艺的标准要求,而且还应当充分的考虑到厂房的防爆设计问题,通过科学、合理的结构设计以及泄压措施,保证医药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避免爆炸事故的发生。

1医药工业厂房设计的特点

医药工业厂房需要具备的功能相对较多,通常在建设时多是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建设,这类建筑物的火灾危险类别一般属于丙类,通常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而一些采用乙醇提取中药的车间、采用有机溶媒的原料药车间生产的火灾危险性类别为甲类,储存有机溶媒的溶媒库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类别为甲类,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同时保证每一个防火分区的面积应当不能超过《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有关规定。要是个别的厂房涉及到爆炸危险,火灾危险性较大的部分占本层或本防火分区的面积不小于5%,则按火灾危险性较大的部分确定生产的火灾危险性类别;对于火灾危险性较大的部分占本层或本防火分区的面积小于5%时,则按火灾危险性较小的部分确定生产的火灾危险性类别。应当要明确爆炸危险区域所占的比例,要明确这些区域的面积是否小于其所在防火分区建筑面积的5%,判断厂房生产的火灾危险性类别。因此,在进行工业厂房的设计过程中,应当全面的对各种因素加以考虑,不仅要确保安全性,同时还要保证资源被合理的利用。

2平面布局的防爆设计

2.1总平面布局的防爆设计

医药洁净厂房应布置在厂区内环境整洁,且人流、货流不穿越或少穿越的地段,并应位于散发有害气体、烟、雾、粉尘的污染源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同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医药工业洁净厂房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针对一些具有爆炸危险的厂房,例如,提取车间、药酒车间、原料药车间等,不应布置在人员集中活动场所,应当位于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并且和医药工业厂房中的其他建筑物保持相应的距离,具体的间距值应当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的相关要求。

2.2平面以及空间布局的防爆设计

1)具有一定爆炸危险性的甲类生产厂房,若是其生产条件允许,则设计成单层厂房,有爆炸危险的区域或者房间,尽可能布置在单层厂房之中的靠外墙部位,可通过轻质泄爆外墙或者轻质泄爆屋面,达到爆炸时能够很好泄爆的目的。若由于生产工艺必须设计成多层厂房,则尽可能将有爆炸危险的区域或者房间布置在多层厂房之中的顶层靠外墙部位,可通过轻质泄爆外墙或者是轻质泄爆屋面,达到爆炸时能够很好泄爆的目的。不能将这些厂房设置在地下或半地下空间中,因为这些区域不利于通风,更易导致爆炸事故的发生,在进行救援以及人员疏散的过程中也不便于工作的开展。2)一些拥有爆炸危险的甲类仓库,则应当设置为单层仓库,如有机溶媒库。3)对于医药洁净厂房中拥有一定爆炸危险性的生产区域,例如,提取车间采用乙醇提取中药的房间等,生产的火灾危险性类别属于甲类,其他没有爆炸危险的生产区域的火灾危险性类别属于丙类。在设计过程中应当将有爆炸危险的区域集中布置,并且要设置抗爆墙将甲类生产区和丙类生产区进行分隔处理,确保甲类生产区发生爆炸时不会波及到丙类生产区。甲类生产区应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甲类的要求设计,丙类区应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丙类的要求设计。有爆炸危险区域的楼梯间、室外楼梯或有爆炸危险的区域连通处,应设置门斗等防护措施。门斗的隔墙应为耐火极限不应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门应采用甲级防火门并应与楼梯间的门错位设置。4)一些设备易发生爆炸,要设置在靠近外墙或者靠近外窗的部位,尽可能的减少爆炸事故中这些设备的破坏力。

3防爆设计中的抗爆措施

3.1抗爆设计的原则

因为医药工业厂房所拥有的功能较多,厂房的主体结构通常都是选取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要想确保爆炸事故发生时,能够尽可能减少事故带来的影响,则有爆炸危险的厂房或厂房内有爆炸危险的部位应设置泄压设施。泄压设施宜采用轻质屋面板、轻质墙体和易于泄压的门、窗等,应采用安全玻璃等在爆炸时不产生尖锐碎片的材料。如此,若是发生爆炸事故时,压力能够迅速的降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能够有效的抵抗爆炸所造成的破坏,确保整个厂房的安全性,同时还能尽快的恢复生产。在一些存在爆炸危险的部位,需要加设一些防爆装置,例如,加设防爆门、防爆窗或者抗爆墙等结构。

3.2抗爆构造的设计

抗爆墙结构应当拥有足够的抵御爆炸冲击性能,并且还要拥有较为优良的耐火性能。依据不同抗爆墙所使用材料的区别,能够将抗爆墙划分成砖墙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轻质抗爆墙结构(钢板结构)、砖墙刷抗爆涂料结构等。在抗爆墙结构之中,不可以预留通风孔,也尽量不要设计门窗结构。要是不可避免的要设置门窗结构时,应当使用具有抗爆功能的门窗。防爆门结构要求要拥有相对优良的抗爆强度,应当采用角钢材料或者槽钢材料进行拼装焊接,作为防爆门的骨架结构。防爆门的门板结构则应当采用具有优良防爆性能的装甲钢板进行制作。若是防爆门采用铰链方式进行装配时,则需要衬设有青铜材质的套轴以及垫圈。在门扇的四周全部粘贴上橡皮软垫,防止在门开关的过程中,摩擦而出现火花。

4防爆设计中的泄压措施

4.1泄压设计原则

1)对于拥有爆炸危险性的甲类或者是乙类厂房,相应的泄压标准应当满足《建筑设计防火规程》之中的相关规定。根据作者以往的设计经验来看,医药工业厂房依照企业生产的具体要求,在存在爆炸危险的厂房之中,泄压面积应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3.6.4条规定计算,当厂房的长径比过大,并且大于3时,宜将建筑划分为长径比不大于3的多个计算段进行计算。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厂房,如有爆炸危险的部位采用了轻质泄爆屋面泄爆,是搭了钢檩条上面再做轻质泄爆屋面板,计算泄压面积时要考虑增加的高度,以防设计的泄压面积不够。在后续的设计中,各专业会有一些平面修改,要及时复核修改后的泄压面积是否足够,确保设计正确。2)所设计的泄压结构应当尽量使用轻质屋面板结构或者轻质的墙体结构,门窗应当采用方便进行泄压的泄爆门窗,不可以使用普通的玻璃材料,防止爆炸事故中出现二次伤害的问题。3)泄压设置应当在人员分布不太集中的场所,要避开厂区中重要的道路,同时要尽可能的距离爆炸位置较近。4)要是使用所设计的泄压结构为活动的门窗结构或者是一些铰链连接的结构,则应当尤为注意避免泄压窗因为爆炸过程中所出现的负压关闭的问题。所设置的泄压孔要确保不被物体所阻碍,要保证拥有足够的开启空间。同时,设置的泄压孔应当尽量的距离爆炸危险位置近,并且尽可能设置在陈放物体少的方向上。

4.2泄压结构设计

在泄压结构之中,可以通常采用轻质屋面结构、轻质墙体结构或者泄爆门窗等,这些结构和建筑物主体之间进行连接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采用对于泄压更加有力的柔性节点结构,保证每一个泄压构件质量不能超出60kg/m2。这是由于减少泄压构建自身的重量,能够有效的降低建筑物中承重结构以及没有泄压功能的一些围护结构在爆炸过程中所承载的压力值,达到快速完成泄压的目的,最大限度避免爆炸对建筑结构的损伤。在一些气候相对寒冷的区域,因为冰冻的时期相对较长,存在积雪的时间也较长,从而导致了屋面结构的载荷有所增加,导致屋面结构出现较大的静力惯性,会对整个泄压工作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所以,在这些区域之中,要在屋面结构之上采取有效防止冰雪聚集的措施。

5结语

在进行医药工业厂房防爆设计过程中,会涉及较为复杂的过程,而且,不同的医药工业厂房具体情况与要求也不尽相同,应当依照各自的情况,采取不同的防爆设计措施。进行防爆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参照相应的标准以及规范,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确保设计方案在技术上是安全的,在实际操作中是可行的,最大限度的避免爆炸隐患的出现,确保医药企业生产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汤建华.甲、乙类厂房的防爆设计[J].宁波化工,2016(3):37-40.

[2]黄洋.医药厂房防爆电气设计探讨[J].山东工业技术,2017(1):234.

篇2

关键词:制药废水;技术诊断;颗粒粒径;分子量;气相色谱;毒性测试

中图分类号:TE99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Abstract: Pharmaceutical wastewater was one of the most difficult industry wastewater. Assessment of treatment process lacks of efficient technology support. Traditional parameters, such as COD, BOD, ammonia, VFA, TN, suspended solid) could not represent the availability of treatment process. According to the defects of traditional parameters, treatment technologies of GPC, fluorescence bacteria, particle diameter analysis and GC/MS were applied to support design, which could enhance the availability and practice of treatment process.

Keywords: Pharmaceutical wastewater; Technology Diagnose; Particle diameter; Molecular; GC-MS; Toxicity Test

前言

制药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制药工业废水往往属于高污染行业。随着国家对制药行业排污的严格控制,以及各个敏感区域所需的特殊排放标准,工艺定位是否准确决定着制药废水处理达标的效率以及构筑物稳定性[1-3]。

目前,制药工业废水往往采用“物化+生化”为主体的工艺,物化系统包括高级氧化、微电解工艺、固液分离等等,生化工艺包括厌氧、水解、兼氧和好氧工艺等等[4-5]。常规选择工艺的依据往往是针对污染物COD、BOD、氨氮、TN、悬浮物为主体的参数去除率,很难从微观领域考虑工艺的可行性。传统的测试参数譬如COD是反映整个可以被重铬酸钾氧化的物质浓度,而往往一些物质经过处理后成为COD。BOD是将废水稀释若干倍条件下的可生化性,完全没有考虑COD浓度高时的累积效应;TN去除主要依靠反硝化作用,往往忽视一些可生化性物质并不能作为反硝化的碳源;SS测定使用滤纸,并不表示所有非溶解性悬浮物的数量,设计容易产生偏差[6-8]。

鉴于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使用凝胶色谱分析、荧光微生物毒性测试、颗粒粒径分布仪和GC-MS技术作为制药废水工艺设计的重要依据,从而保证废水处理的稳定性。

方法和材料

2.1实验仪器

分子量测定采用:LC-10ATVP型凝胶色谱测定仪(日本岛津);废水生物毒性测试采用新型淡水发光菌——青海弧菌Q67(Vibrio-qinghaiiensis sp.-Q67)为检测生物, 以Veritas微孔板光度计为发光强度测试设备,对不同处理工艺对微生物抑制性进行了测试[9];气相色谱-质谱可用来分析废水中的痕量有机物,本项目使用乙酸乙酯作为萃取剂,将各工段废水经过0.45μm滤膜过滤后萃取进入气相色谱-质谱图,从而探讨各工段中以非极性物质为代表性的特征污染物,废水采用10倍其体积的有机溶剂乙酸乙酯萃取后,取萃取液2.0μL进入GC-MS(QP2110,日本)进行分析,毛细管尺寸为(30 m×0.25 mm ID×0.25μm,HP-5),载体气为氮气。进口和检测器温度分别为220 oC and 280 oC。进样柱预先温度为60 oC,维持2min,然后以15 oC/min的频率上升至180 oC并维持2 min,此后温度以40 oC/min的频率上升至280 oC,并维持10 min。颗粒粒径分析采用Ankersmid Ltd公司生产的激光颗粒粒度分析仪(型号为:EYE TECH S/N: 60292)[10]。

数据和参数分析

常规参数测定使用水和废水监测(第四版)中的监测方法,BOD5测定使用Oxitop生化反应器测试瓶(Oxitop control, 德国)。pH值和电导率测量采用Metrohm一体化测量仪(瑞士万通)。分光光度计为岛津UV1700,CODcr测量仪为JH-12分析仪(青岛崂山电器总厂)。

所有药品购买自上海国药集团有限公司(分析纯)。

数据分析软件为SPSS(version:13.0)和Origin7.5(version:7.5),所有实验数据测量三次取平均值,保证出水在95%的置信区间范围内,标准误差不超过4%。

3. 结果和讨论

3.1 凝胶色谱仪在深度处理技术选择中的应用

制药废水在常规二级生化处理过程中,大部分可生化的有机物通过生物降解得到去除,剩余主要为大分子的有机物分子;某段选择何种预处理方式,能够让可生化性提高,关键在于大分子的断链。采用还原或者氧化的手段,最终取决于可生化性的提高和平均分子量的降低。

图 1 不同臭氧投加浓度下COD的削减和BOD5的增加

图 2臭氧氧化前(黑)与臭氧氧化后(红)废水分子量的变化

本制药废水末端采用臭氧催化氧化技术,选择臭氧的主要原因包括:(1)臭氧能够有效降低废水的COD;(2)臭氧氧化能够改善废水可生化性;(3)经过臭氧处理后的废水平均分子量降低了80%左右,并生成了小分子量的物质(醇、醛、酸)等等(末端两个红色峰),明确了可生化提高的原因。其他末端处理技术,譬如Fenton氧化、微电解、混凝沉淀等等皆不能实现上述目的。通过凝胶色谱分析仪,能够体现废水平均分子量的变化,除了COD降低之外,平均分子量降低是废水可生化性提升的主要表现[11-13]。后续实践证明:臭氧氧化后的废水,经过生物膜反应器处理后,出水COD小于80 mg/L,达到预先设计的目标。

3.2 激光颗粒粒度分析仪在预处理中的应用

某制药废水悬浮物浓度(SS)=310mg/L,总悬浮物(TSS指通过0.45μm的颗粒粒径)=23140mg/L,若按照传统的SS浓度设计投加混凝剂和絮凝剂,废水流程将全面受到影响。

图 3 :原水颗粒粒径分布图(Mean: 1.00 um,STD: 0.56 um,Conf.: 100.00 %,

D10 : 0.62 um,D50: 0.76 um,D90: 1.65 um)

废水粒径分布是研究废水混凝性能的主要参数,也是废水混凝与絮凝处理难易的重要参数,一般来讲,废水平均粒径越小,其需要投加的混凝剂浓度越高。上述废水平均粒径为1.00 um,即能通过滤纸,而无法通过滤膜,从颗粒粒径角度能够反映废水可混凝的程度和所需投加的混凝剂量[14-15]。

3.3 荧光微生物在废水毒性测试中的应用

某化学合成类制药废水,主要处理肠道杀虫剂,废水COD浓度在4000mg/L左右,要求出水浓度小于100mg/L。常规二级生化工艺采用“厌氧+好氧”处理工艺。

图 4 不同工艺段出水的生物毒性测试

原水对微生物的抑制率为99.9%,基本抑制微生物的荧光过程,而原水稀释后废水微生物的抑制率降低为94.2%,这也解释了废水稀释1:2后在运输过程中废水pH下降,存在酸化过程,废水取样时有浓重的硫化物味道。厌氧池出水与初沉池出水的生物抑制率几乎一样,这表明在厌氧过程中,虽然COD浓度下降了,但是单位有机物的毒性增加了,这也是后续虽然好氧过程极大的降低了废水的毒性,但处理效率不高的原因[16]。因此,本工艺废水采用“预处理+好氧+水解酸化+好氧+臭氧滤池深度处理”,保证后续出水浓度小于100mg/L。

3.4 GC-MS在制药废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

在某些制药废水组分复杂,除了使用COD作为去除效率的表征,也要探讨下废水征有机物的去除效率。

图 5废水处理前(a)与系统处理后(b)GC/MS图谱(萃取剂为乙酸乙酯,废水与处理出水稀释倍数为25 000倍)

由图5可知,以甲苯和苯类衍生物为特征污染物表征碱渣废水处理效率。图5显示的基团主要为甲苯和苯类衍生物。从图5可以定性看出,第一个峰表示甲苯,表明甲苯获得有效去除。其它峰表示苯系物(包括对甲苯等),峰高表明苯系物也得到有效降解,其去除效率高于90%(用峰面积计算)[17],而同期COD处理去除率也搞到92%,表明废水中痕量有机物也得到有效降解。

总结

针对制药废水处理难度大、成分复杂的特点,将凝胶色谱技术、GC/MS技术、颗粒粒径分布仪和荧光微生物毒性技术分别应用于制药废水中,为废水工艺合理化设计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数据,避免工艺使用常规参数而导致的废水处理设施难以运行的问题,从而提供了一种污水站工艺效率评价和工艺可行性论证的依据。

参考文献:

何志平. 高浓度生物制药废水处理工程简介[J]. 给水排水, 2010, 36(4):61-64

陈婷婷, 唐崇俭, 郑平. 制药废水厌氧氨氧化脱氮性能与毒性机理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0, 30(4): 504-509

周涛, 马青兰, 陈宏平等. 复合生物反应器处理化学合成类制药废水研究[J]. 工业用水与废水, 2010, 41(2); 42-46

廖志民. MBR工艺处理发酵类制药废水中试研究[J]. 中国给水排水, 2010, 26(9): 131-135

陈永志, 张岩, 冯雷等. UASB-改良AB工艺处理高浓度钠盐纤维素醚类废水[J]. 给水排水, 2010, 35(1):61-65

6.Zou H, Pan G, Chen H, et al. Removal of cyanobacterial blooms in Taihu Lake using local soils. II. Effective removal of Microcystis aeruginosa using local soils and sediments modified by chitosa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06,141: 201~205

7. Chorus I, Bartram J, 1999. Toxic Cyanobacteria in Water: A guide to their public health consequences,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London: E&FN Spon Publisher, 1999

8.Yan H, Pan G, Zou H, et al. Effects and nitrogen forms on the production of cyanobacterial toxin Microcystin-LR by an isolated Microcystis aeruginos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 Part A, 2004, 39: 2993~3003

9.Adebusoye, S. A., Ilori, M. O., Amund, O. O. Microbial degradation of petroleum hydrocarbons in a polluted tropic stream. World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 Biotechnology, 2007, 23(8):1149—1159

10. 张丽娟. 水中铜绿微囊藻的强化混凝处理技术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大学, 2009

11. D.M. Bila, A.F. Montalvao, A.C. Silva et al., Ozonation of a landfill leachate: evaluation of toxicity removal and biodegradability improvement, J. Hazard. Mater. 117(2005) 235-242

12. T. Poznyak, G.L. Bautista, I. Chairez et al., Decomposition of toxic pollutants in landfill leachate by ozone after coagulation treatment, J. Hazard. Mater. 152(2008) 1108-1114

13. Y.M. Lei, Z.M. Shen, R.H. Huang et al., Treatment of landfill leachate by combined aged-refuse bioreactor and electro-oxidation, Wat. Res. 41(2007) 2417-2426

14. M. Kobya, O.T. Can, M. Bayramoglu, Treatment of textile wastewaters by electrocoagulation using iron and aluminum electrodes, J. Hazard. Mater. 100 (2003) 163-178.

15. C.T. Tsai, S.T. Lin, Y.C. Shue et al., Electrolysis of soluble organic matter in leachate from landfills, Water Res. 31 (1997) 3073-3081.

篇3

【关键词】液化天然气;净化处理;脱除杂质;工艺流程;冷却循环;吸附作用;重质杂质

0 引言

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数量的剧增,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也剧增了有害气体的排放量,全球温度也变得起伏不定,使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受到极大的威胁。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人们越来越重视热值高且安全环保的天然气,因此各个国家若想改善生存环境并推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天然气产业便是一个最佳的选择。

天然气资源要想得到科学合理的使用,首先必须根本解决利用与运输之间的矛盾,而天然气液化将天然气远距离运输变成了现实。天然气在进行液化之前必须进行必要的净化工序除杂质,也就是液化天然气的预处理过程。天然气净化就是脱除天然气中的水分、酸性气体(硫化氢、二氧化碳等)、机械杂质,重质组分(碳 3、4 及以上),是生产液化天然气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1 脱除重烃和苯

重烃一般指的是 C5+的烃类。在烃类中,分子量由小到大时,其相应的沸点也是由低到高变化,所以在冷凝天然气的循环中,重烃总是先被冷凝下来。如果不能把重烃先分离掉,或者是在冷凝后分离掉,那么重烃将可能冻结,从而堵塞管道和设备。

尽管天然气中 C6+馏分的含量极少,但是其特性的微小变化都将显著影响天然气相特性的预测。其原因主要是天然气混合物的露点受其中最重组分的影响较大,重组分的变化将会直接影响到天然气露点温度和露点压力。

但是苯是一个特例,它在常压下-70℃左右才会形成有剧毒的晶体。用一般的冷却脱烃方法很难将其脱除。在实际生产运行过程中,一般采用 5A 分子筛脱苯和重烃,且利用蒸发气(BOG)再生。具体工艺流程见图 1。

本装置设有三台吸附器,其中一台吸附而另两台再生。以 A 塔作为例子来叙述它的流程:

第一步,吸附的过程:原料气先从塔底进入到程控阀,然后从程控阀再进入到吸附塔 A 里,此时的 A 正在进行吸附工作。其中杂质组分中重烃与苯被吸附剂吸附,此时原料气在塔的顶部流出,然后再后面的装置中液化。当吸附前沿进入到床层出口处的预留段的时候,把吸附塔的进料阀与出口阀关掉,不再让吸附塔吸附。此时的吸附床再进行再生过程。目前的状态为 B 塔吸附,A 塔再生加热,C 塔进行冷却再生。第二步,逆放的过程:吸附结束以后,按照吸附的反方向减压,解吸出被吸附的气体。A 塔内气体从塔的底部出来,再通过调节阀调节压力后放空,直至塔内压力降到常压。第三步,再生加热过程:在逆放过程结束后,采用 BOG 气经程控阀 V23进入塔 C,冷却塔内吸附剂后,通过程控阀 V53到达加热器,在加热器里加热至 150℃以后,再经过程控阀 V11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从吸附塔的塔顶对 A 塔中的吸附剂床层进行冲洗,解吸出吸附剂里的杂质,这样吸附剂就可再利用,这就是再生过程。当塔底部的出口温度为 80℃-120℃的时候,就确定成完全再生,在 A 塔里的加热完成以后,C 塔同时完成冷却,程序状态转为 A 塔冷却、B 塔加热、C 塔吸附。第四步,冷吹过程:当再生加热完成后,打开程控阀 V21,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用 BOG 气体吹冷吸附塔 A,直至出口的温度降到常温为止。第五步,升压的过程:完成再生的过程后,通过调节阀门用吸附后的干净天然气平稳且慢慢地升压塔 A,一直到塔 A 有吸附压力为止。这样吸附塔就完整的做完了一个“吸附再生”的循环,准备好了再吸附工作,整个净化单元过程由程序自动完成。

2 脱除汞

天然气中的汞含量一般在 1μg/m3~200μg/m3。在天然气液化过程中,汞不仅会腐蚀铝制的板翅式换热器,还将导致天然气化工中的贵金属催化剂中毒。目前,脱汞工艺主要有两种:即美国 UOP 公司的 HgSIV 分子筛吸附法和采用浸硫活性炭使汞与硫产生化学反应生成硫化汞并吸附在活性炭上。

国内大部分液化厂均采用浸硫活性炭脱汞,其化学反应式如下:

2Hg+S22HgS

活性炭在设计汞含量条件下每年更换一次,也可以根据检测数据适当延长活性炭更换周期。

天然气脱汞系统采用双塔流程,可并联也可串联工艺,不仅可以提高吸附剂利用率,一旦原料气中硫化物及汞组分大幅度波动,可以在不停车的情况下更换吸附剂。

3 液化工艺介绍

天然气在进行一系列的净化工艺过程后,其各类杂质的含量达到工艺要求后进入液化工艺。

天然气净化是 LNG 生产的前提条件,天然气液化是 LNG 生产的核心,是一个低温过程。原料天然气经过净化处理后,进人换热器进行低温冷冻循环,冷却至-162℃左右就变成液化天然气。膨胀型制冷工艺、阶型制冷工艺和混合冷剂型制冷工艺是迄今为止天然气液化工艺中已经成熟的液化工艺。

3.1 膨胀制冷工艺

天然气液化膨胀制冷工艺流程是以膨胀制冷剂循环为基础采用透平膨胀机进行等熵膨胀而达到降温目的的过程。其基本原理是:气体除了在膨胀机里膨胀冷却外,还要向外做功,来驱动压缩机。当进出装置里的天然气存有“自然”的压差的时候,可以通过 “自然”的压差实现膨胀机的制冷,而液化过程不再需要外界来的能量。透平膨胀机是工艺流程里的核心装置。膨胀制冷这一循环可以依照不同的制冷剂分成天然气、氮气与氮-甲烷等三种膨胀制冷工艺。

3.2 阶型制冷工艺

该工艺又称作级联型制冷工艺,在20世纪 60 年代就已经使用在基本负荷式液化天然气装置中,在天然气的液化工艺中是使用最早的流程。

把以丙烷为制冷剂的制冷系统、以乙烯为制冷剂的制冷系统和以甲烷为制冷剂的制冷系统串联起来,组成典型的阶梯型制冷循环,三个换热器分别在 3 个制冷循环里。丙烷、乙烯、甲烷三种制冷循环依次处在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他们依次为天然气、乙烯和甲烷、天然气和甲烷、天然气提供冷量。通过这一级级的冷却,净化以后的天然气就这样变成液化天然气。

阶梯型液化制冷工艺的优点有:所需的能耗较小;制冷剂为纯物质,不存在配比的问题;三个制冷系统和液化天然气系统是相互孤立的,而且彼此间影响不大、操作起来很稳固、技术十分成熟。其缺陷为:步骤繁杂,高额的设备、最低要使用 3 部压缩设备;附属装置多,繁杂的管道和控制体系,不利于保养与维修;制冷剂的纯度要求比较高。

3.3 混合冷剂制冷工艺

混合制冷工艺(MRC,Mixed-Refrigerant)是20世纪 60 年代末,在阶梯型的制冷工艺上发展起来的,多使用 C1、C2、C3、C4、C5、N2等等多种组分的烃类混合物作为混合制冷剂。制冷剂的构成依照的是天然气的构成与压力,通过烃类混合物里的特性,即先冷凝重组分、后冷凝轻组分,让它分别进行冷凝、分离、节流、蒸发操作后获得温度级别不同的冷量,从而实现逐步冷却从而生产出 LNG 的工艺流程。

混合制冷工艺优点有:流程简单,机组设备少;对制冷剂的纯度要求不高;组分的提取与补充可以都来自天然气中,也可部分来自天然气。其缺陷为:能量消耗大;制冷剂的配比不容易确定;计算难,计算流程时要求各个组分的平衡数据信息与物理性能参数必须可靠。

4 结束语

总之,天然气是否能够进行后续的液化工序,之前的预处理流程至关重要,必须把影响天然气质量和液化工艺的杂质脱除到允许的范围内。

【参考文献】

[1]祁强,吴效楠,崔苗苗.天然气液化预处理的研究进展[J].天津化工,2010,5(3):7-9.

[2]刘鹏飞,龚智喜.浅谈天然气气体净化技术的方法[J].广东化工,2012,3.

篇4

【关键词】医药营销专业;工学结合;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2-061-2

在未来五年中,我国每年需要营销管理专业人才近144万人,其中由于医药事业的飞速发展对于医药营销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占有相当的比重[1]。医药营销企业要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拥有一流的医药营销人才。许多企业由于找不到优秀的营销人才而抱怨学校培养的优秀营销人才太少,同时,高职学院医药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又因缺乏实践经验而无法在企业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反映了目前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与产业大体系不相适应、人才培养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技能型人才的现实不相适应、学校的定位不准确等问题[2]。为此,作为医药营销人才培养主要承担者的高职院校,应主动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医药营销专业人才。

1高职院校实行工学结合的现状分析

目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国各高职院校正在深入开展,但各校在进行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新问题,鄂州职业大学医药营销职业是较早开办医药营销专业的院校之一,也是较早开展订单培养的院校,工学结合的开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以下对其医药营销专业实行工学结合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分析。

1.1优势分析

1.1.1师资和科研优势

通过引进和培养,本专业具有专任教师14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4人,具有双师素质教师7人,比例为50%。本专业青年教师共7人,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教师5人。现有兼职教师9人,已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梯队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近五年来,本专业承担省级、校级科、教研改革项目立项共5项,获得校级各种成果奖4项,公开30多篇。主编及参编高职教材8部。

1.1.2专业建设优势

医药营销专业于2004年经湖北省教育厅批准设置,并于同年9月开始招生,是湖北省较早开办该专业的高校之一。

目前全日制在校学生为200人。经过近7年的探索和实践,实施了工学结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进行工学结合的探索中,与吉林修正医药公司、湖北九州通医药公司、广州达正堂等多20余家医药企业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培养、员工培训以及合作办企业等方面开展深层次的合作,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途径解决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问题,获得了良好的发展。

1.1.3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1”模式:是指前两年主要以在学校学习为主,在仿真环境中,通过校企结合、工学交替,让学生掌握医药营销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理论和技能,并早期让学生到医药公司、医药连锁店、大药房等见习,接触真实环境;后一年主要以在企业顶岗实习为主,在真实的环境中,在营销实践中,在学中做,做中学,培养能力,锻炼意志,得到职业熏陶和能力训练,使之顺利向营销岗位对接。

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时间保持在10个月以上,由企业全程参与过程管理与成绩评定。同时,大力推行“双证制”和“零距离”上岗制度。通过考核,学生掌握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的情况良好,合格率达100%。其中获取医药商品导购员证书一次合格率为100%以上,最后持证率达lO0%。三年来,已为省内外企医药营销企业输送了360名毕业生。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8%。

1.1.4资源优势

学校拥有与本专业相关的药学、康复治疗技术、市场营销、护理等公共实验实训室及专业实验室。与湖北九州通、武汉爱尔康、武汉金药堂、武汉心连心、吉林修正、广州达正堂等2O余家知名医药营销企业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实现了实习就业“一体化”完成。

1.1.5“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态势良好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2+1”模式的补充,是根据用人单位对企业人才的需求作定向培养,学生毕业后按合同到用人单位工作。

“实训、就业一体化”培养模式:是指与合作单位签订协议,学生在完成二年的学习后,第三年进入合作单位,由合作单位负责安排顶岗实习和管理,学生毕业后,由合作单位负责推荐就业。并积极寻求与其他知名企业的合作,“订单式”培养工作初显良好态势。

1.2存在的不足

1.2.1校企合作企业的主动性还不够

健全的校企合作机制是实施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一个重要保障。目前由于诸多因素制约了校企合作的深入,一般企业愿意接受毕业生去工作,而不愿意接收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学校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求愿意合作的单位。工学结合仅仅停留在企业为学生提供参观和少量学生实习的浅层次的合作,与学校的期望及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联合培养人才尚有一定的差距。

1.2.2实习实训条件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不相适应

由于学院资金、师资等方面的原因,在实训与实验室建设的投入上相对不足,现有实训条件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尚不相适应,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训、实习平台有待完善。教师的动手能力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要求有较大的差距。

1.2.3课程体系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尚有差距

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学校课程改革不够深入,现有的课程体系与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还有较大的差距,企业在课程体系构建中的参与程度有待加强。

1.2.4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师资保障体系不完善

近几年,虽然学校选派了大量青年教师的企业实践学习,但是多数专任教师还是缺少企业实际锻炼的经验和实践动手能力,而从企业聘任的兼职教师还缺少相关教育教学方面的功底,从而导致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质量难以保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对现场教学、顶岗实习的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须进一步完善和制度化。

1.2.5学生整体素质还达不到企业的要求

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职业素养不够高。现在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怕吃苦,急功近利。对自己要求较低,而对企业要求往往很高。因此,很多学生不满足于学校、企业安排的工作,不安心工作,给企业、学校造成了较大的麻烦。

1.2.6学生顶岗实习考核体系不够完善,管理有待加强

由于企业对学生顶岗实习是被动的接受,学生往往承担的工作专业性不太强,而且学生比较分散,加之公司人手不够,对实习学生考核体系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企业对学生管理经验不足,对学生管理也不到位,所以很多企业学生淘汰率较高,在学生与企业的双向选择中成功率较低。造成了学生实习完就跳槽到其他医药公司,对原实习公司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2高职学院实行工学结合模式的对策

2.1选择在国内及地区有影响的企业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否能取得成效,企业的选择是关键。进行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必须做到学生、学校、企业三方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为此,选择有较大规模、较大发展潜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社会声誉好、急需人才的合作企业就显得十分重要。

2.2校企双方紧密合作做好相应工作

校企双方必须通过建立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相应措施来保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正常进行。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成立由校企双方组成的实习基地管理委员会;明确校企双方责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计划及顶岗实习计划与考核方案;建设好一支满足工学结合教学的专职和兼职教师队伍;共同承担教学实习任务;共同进行课程建设和编写相关教材。

2.3建立与工学结合相匹配的教学管理模式

工学结合办学模式既要考虑学校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又要兼顾企业生产计划的落实。为此,必须把握好企业经营与教育教学二者的最佳结合点。形成特色鲜明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方式。

2.3.1校企明确职责把实习工作的管理落到实处

校企双方要紧密合作,注重对实习期间学生的管理。根据校企双方的职责,企业负责实习上岗前教育、企业文化教育、安排带教老师、工作安排;学校负责教育教学、学生管理,落实实习计划。校企双方注重学生理论学习和岗位实习的有机结合,安排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学习必要的理论。在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求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做到“六定”,即定计划、定内容、定时间、定岗位、定师傅、定目标,并在实习结束时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从而保证学生专业技能的迅速提升。

2.3.2改革课程教学突出“教、学、做”一体化

根据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基本要求,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大幅度调整。

2.3.2.1围绕所确定的职业能力要求设置课程模块,并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大纲,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

2.3.2.2加大技能训练课时量,专业课与技能训练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项目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

2.3.2.3将技能训练分为三个阶段,即:基础课题训练阶段、复合工作任务训练阶段和强化素质技能训练阶段,每个阶段都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2.3.2.4不断改善校内实习实训条件,加强实习实训工作

高职学院的实训既包括在校外实训基地的顶岗实习,也包括在校内的实习实训。为此,应不断改善校内实习实训条件,切实加强校内实习实训工作。

3高职学院实行工学结合应重视的问题

3.1充分发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

目前,高职学院各专业都成立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但所设置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建设的方向和具体事项还缺乏深入的研究,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企业中的成员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或对人才培养缺乏深入的研究,导致企业专家没有实质性地参与教学改革。为此,要重视该机构的建设、防止形同虚设。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稳步提高教学质量

要防止高职教师缺乏实践能力和企业指导老师缺乏教育能力而最终影响教育质量。学校要鼓励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实践能力。同时,采取学校补助、企业奖励等举措调动企业技术人员加强个人学习与进修的积极性,着力提高企业指导教师的综合素质,从而较好地完成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教育与指导,共同提高“工学结合”教育教学质量。

3.3要防止把职业教育变成就业培训

工学结合模式的核心是为了提高受教育者的就业能力、竞争能力、发展能力,因此,在构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时要注重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能力的多元化提高,避免因盲目适应企业的需求,过度地删减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忽视综合素质培养,降低人才培养的质量,把职业教育变成就业培训。

3.4根据企业的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工学结合要随着行业发展、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学校应积极地适应行业或企业,结合行业的发展变化和企业的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既要解决行业、企业所需,又能创新工学结合的教学环节。真正使高职学院实施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

3.5建立网络交流平台加强师生沟通

鉴于医药营销专业学生实习地点较分散,工作相对独立,平时工作较忙,师生见面与联系比较困难的特点,为了加强管理,及时掌握学生的工作与思想动态,及时解决有关问题。必须充分利用网络建立联系平台。师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加强沟通,相互交流学习,提高管理效率。

4结语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是当前高职院校实施教学改革的方向以服务为宗旨[3]。

参考文献

[1] 张慧英,李增笑,杨爱荣.医药营销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及目标定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8):21-22.

篇5

【关键词】公共英语 以职业为导向 专业教育

近年来,高职高专教育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国家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各医院和用人单位都对医学类高职高专毕业生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高职高专公共英语的改革却相对落后于专业教育的改革。由于公共英语一直被定位为公共基础课程,且受A级考试和学时的影响,在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出现了学生的职业语言能力培养被忽视,英语教学与专业教育脱节的问题。本研究主要探讨了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公共英语教学与专业教育的衔接中出现问题的原因以及对策。

一、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公共英语教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由于高职高专公共英语课被定位为公共基础课,受应试教育影响,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公共英语教育仍以传授知识为主,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语言实践和学生职业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公共英语课程不是根据岗位需求设计的,没能与专业教育有效衔接。从教师方面来看,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从事公共英语教学的教师都是英语语言专业出身,对开设的临床、护理、中医中药及针灸推拿等专业知之甚少,缺乏专业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经验,目前无法胜任与专业教育衔接的英语教育。从教材上看,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从2014年开始使用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7月版的《新编大学英语》book1和book2。book1共有8个单元,book2共有10个单元,每个单元由Listening& Speaking,Reading,Grammar,Translation,Writing和Enjoy Yourself留个部分构成,分别涉及问候、学习、爱好、运动、气候、旅游、就餐、就医、娱乐、购物、储蓄、约会、求助、求职等各方面内容。几乎没有与学生专业息息相关的医学英语内容。因为上述的课程设置、教师和教材方面的原因,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公共英语课程出现了与专业教育相脱节,落后于专业教育,不适应以职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

二、构建与专业教育衔接的大学英语课程系统

笔者认为解决上述问题需从相应的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入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也是课程的组织者和落实者,因此,只有建设好教师队伍,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才能把公共英语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的结合起来。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公共英语教师都是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缺乏医学类相应的专业知识,因此,有必要到各系部学习一些相关的专业知识或到有开设医学专业英语课的学校进修。另外一种方法是把大学英语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优势结合起来。近年来,由于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对教师的要求有所提高,因此,在专业课教师团队中不乏专业素质过硬、英语水平高的优秀教师。把公共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组成教学团队,由有经验的教师担任组长,公共英语英语教师学习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教师学习英语教学法,并共同设计教学方案、课堂组织和教材的建设等,可以扬长避短保证教学效果。教材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要把公共英语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开发针对专业教育设计的教材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本科医学院校大多开设医学专业英语课程,但是高职高专开设该课程的院校还寥寥无几,医学专业英语教材更是少之又少。为了开发与学校情况相结合的特色英语教材,可以把公共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组织起来共同编写教材。专业教师了解需要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术语,英语教师了解学生具体学情,共同编写课实现优势互补,有利于开发出符合学生实际并能满足专业教育需求的英语教材。公共英语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衔接少不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学”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英语教育的需要,更不能满足专业教育的需求。因此,需把传统的讲授法逐渐改为任务型教学、交际型学习和职场情境结合在一起的新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到情境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职场英语水平。

三、小结

把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公共英语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效的衔接在一起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但需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更需要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建设高水平的专业英语教学团队,编写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特色英语教材,改革英语教学模式,克服专业多、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等困难,把公共英语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刘小兵.论高职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的衔接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1(2).

[2]李红.论公职公共英语教学与专业教育的衔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4).

*本文系2015年云南省保山市科技项目“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公共英语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衔接衔接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李蔚,女,(1984.9)云南保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高校英语教学法、翻译。

篇6

关键词:天然澄清剂;提取;精制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天然澄清剂是从食品中提取的天然高分子物质,是替代聚丙烯酰胺,聚合铝等人工合成絮凝剂的理想品种,也是中草药制备水提酒沉工艺中乙醇的理想替代品。传统中药提取工艺一般采用水提醇沉法去除杂质,存在操作烦琐,工时长,工艺不稳定等问题,而天然澄清剂可以替代传统醇沉法,更快捷、高效、稳定地去除提取液中鞣质、蛋白质、树脂等胶体不稳定成分,对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如黄酮、生物碱、苷类、皂苷类、萜类、多糖、氨基酸、多肽、维生素、矿物质等却无影响,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1 天然澄清剂工艺

以某口服液为例,ZTC1+1天然澄清剂加入的方法如下:

1.1 澄清剂的处理

分别将ZTC1+1天然澄清剂A组分、B组分加水少量,溶胀24小时搅拌,分别配制成浓度为0.5%的溶液。配制量经试验得出表

由于1、2、3清度均合格,4不合格,而3的澄清剂加量少,故取3号试验结果。B组分加6%,A组分加3%。样顺序取决于待处理溶液的PH值环境与蛋白质的等电点关系,综合某口服液的PH值情况,决定先加B后加A。

1.2 药液的制备

某口服液制成饮片按处方量投料,加水煎煮二次,收集提取液,浓缩,备用。

1.3 传统醇沉工艺

取浓缩后的清膏,加乙醇,沉淀24小时,过滤,回收乙醇得醇膏,备用。

1.4 加天然澄清剂工艺

取浓缩后的清膏,加入0.5%的B组分的胶体溶液(浓度6%),搅拌10分钟,再加入A组分的胶体溶液(浓度3%)搅拌10分钟,15000转/分钟离心20分钟,过滤,得澄清液体,备用。

1.5 两者对比

从上表可以看出,加入天然澄清剂含量收率明显高于传统醇沉含量收率。

2 稳定性考察

应用天然澄清剂制成的某口服液样品,经过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考察试验和长期稳定性试验的考察,按照国家标准检验仍然能够符合规定,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3 天然澄清剂工艺原理

天然澄清剂是从食品中提取的高分子物质,其采用“1+1”澄清技术,一组分起主絮凝作用,另一组分起辅助絮凝作用。第一组分加入后,在不同的可溶性大分子间“架桥”连接,使分子迅速增大,第二组分在第一组分所形成复合物基础上再“架桥”,使絮状物在原有基础上,加快形成,且第二组分的加入量为第一组分的一半,可以保证第二组分作用完全,在溶液中不残留。

4 天然澄清剂优点

天然澄清剂生产过程比传统澄清剂快2-5倍,故效率较高。主要去除鞣质、蛋白质、蜡质等胶体不稳定成分,清除率在90%以上,对药物中有效成分无影响。不需要调节PH值。由于为天然食品提取物,不引入异味。第二种组分总比第一种组分加入量少,第二种组分的再“架桥”作用可以保证游离或结合的第一种组分从溶液中分离而除去,保证提取液中无残留。天然澄清剂还具有安全无毒、使用方便、稳定性好、费用低廉等优点,根据经验按生药量折算,每吨生药量只需要用1.5-3kg天然澄清剂即可,生产成本可降低90%。

小结

篇7

关键词:资本结构;企业价值;医药上市公司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3-0059-05

一、问题的提出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全部资本的构成中所有者权益与企业负债两者各占的比重及其比例关系。自Modigliani与Miller 提出MM理论以来,国外学术界逐渐对资本结构的实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先后出现了权衡理论、信号传递理论、优序融资理论等。公司资本结构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公司的经营业绩和长远发展,这些学者分别从不同侧面得出了企业资本结构与其市场价值是否相关的结论。第一类是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相关论。可分为两类:(1)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正相关论,主要有净收益理论、传统理论、修正MM理论、Miller模型、信号传递理论和权衡理论;(2)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负相关论,主要有破产成本理论。第二类是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无关论。这方面的理论主要有经营业收益理论和MM理论。第三类是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关系不定论。主要是和成本理论和优序融资理论。理论认为债务不仅会减少股东和经理人成本,还会增加股东和债权人的成本,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成U型关系;优序融资理论认为企业融资偏好次序为内部融资、债务融资、股权融资,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的关系并不能确定。

目前,中国国内学者关于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相关关系的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大致可分为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正相关。如刘明、袁国良(1999),洪锡熙、沈艺峰(2000),吕长江、王克敏(2002),汪辉(2003等从不同角度证明了正相关的观点。第二种观点,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负相关,即公司财务杠杆的提高会降低公司价值。冯根福、吴林江、刘世彦(2000),吕长江、韩慧博(2001)、肖作平(2005)等的研究也得出了一致的结论。第三种观点,资产负债率与公司价值成U形相关关系。吕长江、金超、韩慧博(2007)通过选取1997―2004年深沪两市610家上市公司,组成平衡面板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建立联立方程,研究表明资本结构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存在“倒U型”的相关关系。

国内外学者也分行业研究了企业价值与资本结构的关系。Hatfield等(1994)对行业负债率和公司价值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关系 。中国学者的研究结论也不尽相同。叶娣、金铭(2009)认为公司的行业属性对财务杠杆的价值效应具有一定的影响。财务杠杆在大多数行业中发挥有效的价值激励作用,在某些行业的激励强度要高于另外一些行业。同样是对家电行业的研究,李锦望、张世强(2004)对中国家电行业的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中国家电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之间存在负相关的关系。而朱武祥、(2001)研究结果表明,在竞争比较激烈的家电行业,股权结构与企业价值并无显著相关的。

医药制造行业属于低杠杆行业,但其利润率也是相当高的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有着其特殊性和差异性。张志辉、赵悦(2008)以及张一南(2010)通过实证分析,都得出基本一致的结论:中国医药制造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对经营绩效存在显著为负的影响。然而。程大友(2004)研究了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得出两者正相关的结论。笔者认为这些研究中还存在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他们的研究中要么没有控制资本结构以外显著影响公司价值的因素,要么就是选取的样本太少,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性。本文立足与中国的实际,在借鉴中西方已有的资本结构理论成果基础上,结合中国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实际,分析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的相互关系,试图为中国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假设

根据资本结构理论研究成果,本文对中国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的关系做出如下假设:

假设1: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正相关

根据资本结构理论,企业存在一个最优的资本结构。在最优资本结构之前,企业价值与资本结构正相关,当超过最优资本结构之后,企业价值与资本结构负相关。根据对中国家医药制造业资本结构的统计分析,中国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2001―2005年分别为45%、48 %、48%、45%和 48 %左右,平均45.85% 。根据胡援成 (2002)的分析,中国上市公司最优资产负债率应该是在60%左右。因此,我们假设中国家电行业企业价值与企业资本结构正相关 。

假设2:长期负债率与企业价值正相关

根据MM理论,企业的负债因为避税的作用,对企业价值有正的贡献。在企业的负债中,长期借款、公司债券等长期债务不仅具有利息的避税作用,同时在借款合同中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约束,对企业治理效应较好,从而对企业价值的提高起到正向作用。因此,本文假设企业价值与长期负债率正相关 。

假设3:短期负债率与企业价值负相关

虽然企业负债可以对企业价值起到正的作用,但是因为中国企业中短期负债 更多的是商业信用,这些负债对企业价值起不到避税的作用,如果企业短期负债较多,资金周转不灵的情况下甚至是有可能对企业价值起到负的作用,也就是企业价值与短期负债率(流动负债/总负债)可能是负相关的。

三、实证研究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根据证监会2001年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医药制造业分类代码和名称为:C8医药、生物制品,包括C81医药制造业(又分为C8101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C8105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C8110种药材及中成药加工业、C8115动物用药品制造业)和C85生物制品业(又分为C8501生物药品制造业和C8599其他生物制品业)两大类。这里我们选取C81医药制造业的上市公司的有关数据。

中国医药制造业行业上市公司较少,截至2006年底共有79家。本文选取了2001―2005年所有沪市和深市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中仅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做统计分析。我们将ST股的公司和同时发行B股和H股的上市公司剔除,同时也剔除一些财务比率异常的数据,最后得到的数据是312个。

我们选择的样本数据来源于深圳国泰安CSMAR数据库、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等公开披露的A股上市公司2001―2005年度报表。所有的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使用Eviews统计分析软件及Excel软件。

(二)研究模型与变量设定

我们采用OLS来分析影响资本结构对企业价值的关系。我们所用的模型如下:

模型1:检验总负债水平与企业价值的关系

Q=α+β1 FZHL+β2LNTA+β3BO+ε

模型2:检验长期负债与企业价值的关系

Q=α+β1 LFZHL+β2LNTA+β3BO+ε

模型3:检验短期负债与企业价值的关系

Q=α+β1 SFZHL+β2LNTA+β3BO+ε

1.被解释变量为公司价值。公司价值直接计算比较困难,国内研究文献所选取替代公司价值指标主要有两类:财务指标 (会计指标) 和企业市场价值。 财务指标主要有资产回报率 (ROA)、净资产收益率 (ROE)、销售利润率(ROS)和主营业务收益率等,而衡量企业市场价值的主要是托宾 Q 。会计指标由于受到盈余管理以及股市欠成熟的影响而导致数据失真较严重,以其作为公司价值替代指标需慎重。我们以托宾 Q作为公司价值的衡量指标。托宾Q是公司资产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之化,用非流通股对应的资产价值代替其市场价值。

2.解释变量用资产负债率FZHL来表示,反映总体资本结构。可以将资产负债率进一步分解为长期负债率(LFZHL)和短期负债率(SFZHL),表示资本结构的期限结构。长期负债率和短期负债率有较大的相关性,我们分别考察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3.控制变量:(1)公司规模LNTA,用企业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表示。假设公司规模对企业的价值有正的影响。(2)成长性BO,用主营业务增长率表示。假设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越大公司的价值越大。

(三)统计结果与分析

1.描述性统计。表2分年度给出了统计模型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2001―2005年中总债务比率平均值是45.98%,也说明了医药制造业低杠杆融资的特性,不过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特别大。该行业平均短期负债率很高,平均长期负债率很低,所有负债比重中绝大部分来自于短期负债的融资,其占的比重大约是90.2%。但是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上,一个公司其长期融资比率应该比这个比率高的很多。可见中国上市公司的长期债务融资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2.实证结果分析。本文使用Eviews统计软件对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并根据前面所建立的模型对回归结果进行分析。

(1)资产负债率与企业价值的回归结果分析。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我们可以看出回归模型调整后的样本决定系数R2为8.42%,说明模型的拟合程度不是很好,解释力也不是很强,没有足够考虑到其他影响因素。但F检验对应的相伴概率P值等于0.000001,说明模型的整体检验在1%水平下统计显著,也反映变量间呈高度线性。此外,也可以验证该模型不会出现多重共线性的问题。

资产负债率(FZHL)未能通过显著性水平10%上的T检验,统计不显著。这说明负债总额对提高企业价值缺乏解释能力。即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不显著,从而拒绝假设1。该结论与中国以往的研究结论都不相同,由于回归系数不具有统计意义,目前尚不能作出确切的结论,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佐证。

另外,实证结果还表明,控制变量中公司规模(LNTA)在1%水平上统计显著,与企业价值在统计上负相关,显示公司规模越大,企业价值越小,与预期假设相反;公司的成长性(BO)在10%水平上统计显著,与企业价值显著正相关,这表明公司的成长性越好,越利于提高经营绩效,与预期假设一致。

(2)长期负债率与企业价值的回归结果分析。回归结果(如下页表4所示)。我们可以看出回归模型调整后的样本决定系数R2为8.47%,说明模型的拟合程度不是很好,解释力也不是很强,没有足够考虑到其他影响因素。但F检验对应的相伴概率P值等于0.000001,说明模型的整体检验在1%水平下统计显著,也反映变量间呈高度线性。此外,也可以验证该模型不会出现多重共线性的问题。

长期负债率(FZHL)未能通过显著性水平10%上的T检验,统计不显著。这说明长期负债对提高企业价值缺乏解释能力。即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不显著,从而拒绝假设2。由于回归系数不具有统计意义,目前尚不能作出确切的结论,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佐证。

另外,实证结果还表明,控制变量中公司规模(LNTA)在1%水平上统计显著,与企业价值在统计上负相关,与预期假设相反;公司的成长性(BO)在10%水平上统计显著,与企业价值显著正相关,与预期假设一致。

(3)短期负债率与企业价值的回归结果分析。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我们可以看出回归模型调整后的样本决定系数R2为8.47%,说明模型的拟合程度不是很好,解释力也不是很强,没有足够考虑到其他影响因素。但F检验对应的相伴概率P值等于0.000001,说明模型的整体检验在1%水平下统计显著,也反映变量间呈高度线性。此外,也可以验证该模型不会出现多重共线性的问题。

短期负债率(FZHL)未能通过显著性水平10%上的T检验,统计不显著。这说明短期负债对提高企业价值缺乏解释能力。即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不显著,从而拒绝假设1。由于回归系数不具有统计意义,目前尚不能作出确切的结论,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佐证。

另外,实证结果还表明,控制变量中公司规模(LNTA)在1%水平上统计显著,与企业价值在统计上负相关,与预期假设相反;公司的成长性(BO)在10%水平上统计显著,与企业价值显著正相关,与预期假设一致。

(4)影响实证结果的其他因素分析。以上三个模型R2均不到10%,说明模型的拟合效果不是很好,这些模型并没有将所有影响企业价值的影响因素考虑进来,同时也反映了本研究的局限性。对于影响本文实证结果的其他因素,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1)上市公司对经营业绩的粉饰。由于中国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有的上市公司采用违法行为,利用虚假会计信息来粉饰公司业绩。2)上市公司企业价值的其他影响因素。上市公司企业价值的优劣取决于很多因素,除了公司本身的财务因素外,国家的政治环境、经济政策、行业因素、公司自身的经营情况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而且公司的所有权结构、股权的产权性质以及公司的规模等都会对其价值产生方方面面的影响。3)其他因素。本文研究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即实证研究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比如数据的可比性、真实性问题,样本选择问题等给实证研究客观上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本文的主要数据来源于深圳国泰安CSMAR数据库以及互联网,如果存在上市公司提供不真实数据的情况,可能会对本课题的研究产生不利影响,使之与真实情况存在一些误差。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文结合企业规模、成长性,对中国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以下相关结论:

结论1:中国医药制造行业的负债水平相对较低,同时短期负债所占比重太大(平均大约为90%),长期负债太少。中国大多数上市公司既不发行公司债券,银行长期借款比率又低,那么短期债务可能成为实质上的长期债务。短期融资长期使用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公司财务风险的增加,增加医药制造行业的短期偿债违约风险,同时上市公司的再融资目的也是为了偿还到期的短期债务,而不是用于发展前景良好的投资项目。形成中国医药制造行业短期负债比率过高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企业内部而言,一方面,医药制造业受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经营风险较大,从而降低财务风险,融资决策谨慎,获得长期负债资金较少;另一方面,医药制造业流动比率较低(大约在1.5),有较强的短期偿债能力,从而企业管理层短期负债较多(原磊、赵红、刘慧,2007)。

结论2:中国医药制造行业的资本结构对企业价值存在不显著的影响。这表明:在中国医药制造行业,财务杠杆与公司价值是无关的(Modigliani and Miller,1958)。究其原因,主要是医药制造行业相当一部分公司资本结构不合理,影响了其公司价值,负债并没有真正对公司价值的增长产生应有的效果。根据Masulis,Ronald.W(1980)实证检验结果,能够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的负债水平变动范围介于0.23~0.45之间。从本研究的统计数据来看,资产负债率低于23%的公司(47家)占样本公司总数的15%,高于45%的公司(147家)占样本公司总数的47%,介于23%~45%的公司(118家)占样本公司总数的38%,从而近60%的公司资产负债率在23%~45%这一区间之外。这也说明很多公司没有充分利用债务成本可以带来的财务杠杆效应。

为了中国医药制造行业将来更好的发展,我们建议这些上市公司多利用财务杠杆,优化资本结构。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较低,平均45.48%左右,同时流动负债在总负债中所占比重过大。这说明了中国医药制药业上市公司与其他上市公司一样,偏向于股权融资;同时,负债主要是通过主要商业信用形成的应付账款等流动负债,而没有较好的利用财务杠杆,不能够从公司根本利益出发来安排恰当的资产负债率水平,同样不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管理目标。对于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应该缩小短期债务融资,增加长期债务在总债务融资中的比重,使资本结构更加合理。

参考文献:

[1] Hatfield G B,Louis T W,Wallace N D.1994,The determination of optimal capital structure:The effect of firm and industry debt ratios

on market value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Strategic Decisions,7(3):1-14.

[2] Masulis,Ronald.W,The Impact of Capital Structure on firm Value: Some Estimates,The Journal of Finance,1983,vol38,pp.107-126.

[3] Modigliani,F.and M.H.Miller,June 1958,The Cost of Capital,Corporate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48(3),pp.261-296.

[4] 刘明,袁国良.债务融资与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J].金融研究,1999,(7):34-39.

[5] 洪锡熙,沈艺峰.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114-120.

[6] 吕长江,王克敏.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股利分配及管理股权比例相互作用机制研究[J].会计研究,2002,(3):39-48.

[7] 冯根福,吴林江,刘世彦.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学家,2000,(5):59-66.

[8] 肖作平.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互动关系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05,(3):16-22.

[9] 吕长江,金超,韩慧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管理者利益侵占与公司业绩[J].财经研究,2007,(5):50-61.

[10] 汪辉.上市公司债务融资、公司治理与市场价值[J].经济研究,2003,(8):28-35.

[11] 叶娣,金铭.不同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和公司价值[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8).

[12] 李锦望,张世强.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4,(2):32-35.

[13] 朱武祥,.股权结构与企业价值――对家电行业上市公司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1,(12):66-72.

[14] 张一南.中国医药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2010,(11):76-79.

[15] 张志辉,赵悦.中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14):138-140.

[16] 程大友.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实证研究[J].山东经济,2004,(5):56-58.

[17] 原磊,赵红,刘慧.中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分析[J].太远科技,2007,(4):28-29.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apital Structure and Firm Value of China’s Listed Company: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ese A-Share Listed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LIANG Zhi-qia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Management,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515,China)

篇8

关键词:医药工业 生物医学工业 中药工业 发展

医药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化学药、中药、生物技术药物、医疗器械、药用辅料和包装材料、制药设备等。同时,医药工业是一个多学科先进技术和手段高度融合的高科技产业群体,涉及国民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为了能够从容应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变化,医药企业应留意政府在医疗卫生结构调整和农村医疗保障方面的新动向,尤其要把握好医药工业发展的六大趋势――中成药市场竞争将加剧;处方药生命周期将会缩短;第三终端市场将更活跃;医药市场进一步集中,医药两极分化进一步凸现;政策性降价仍将持续;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企业市场品种结构都将发生更大变化。因此,有必要对医药工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其发展前景进行科学预测,以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

1.医药工业取得的成绩

“十一五”是我国医药工业取得显著成绩的五年。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国家加大医疗保障和医药创新投入,医药工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回顾我国医药工业近五年的发展情况,全国医药生产一直处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阶段。突出表现是:

1)技术创新成果显著。国家通过“重大新药创制”等专项,投入近200亿元,带动了大量社会资金投入医药创新领域,通过产学研联盟等方式新建了以企业为主导的五十多个国家级技术中心,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加强。

2)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在市场增长、技术进步、投资加大、兼并重组等力量的推动下,涌现出一批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集团。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工业企业由2005年的1家增加到2010年的10家,超过50亿元的企业由2005年的3家达到2010年的17家。医药大企业成为国家基本药物供应的主力军,有效保障了基本药物供应。

3)区域发展特色突出。东部沿海地区发挥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优势,加强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建设,促进集聚发展,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设备,“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医药工业集聚区的优势地位更加突出,辐射能力不断增强。

4)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提升。医药出口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出口总额达到397亿美元,“十一五”年均增长23.5%。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化学原料药出口国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抗生素、维生素、解热镇痛药物等传统优势品种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他汀类、普利类、沙坦类等特色原料药已成沙坦类等特色原料药已成为新的出口优势产品,具有国际市场主导权的品种日益增多。监护仪、超声诊断设备、一次性医疗用品等医疗器械出口额稳步增长。

5)应急保障能力不断提高。中央与地方两级医药储备得到加强,增加了实物储备的品种和数量,新增了特种药品和疫苗的生产能力储备,在应对突发事件和保障重大活动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医药工业存在的问题

技术创新能力弱,企业研发投入低,高素质人才不足,创新体系有待完善;产品结构亟待升级,一些重大、多发性疾病药物和高端诊疗设备依赖进口,生物技术药物规模小,药物制剂发展水平低,药用辅料和包装材料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应用不足;产业集中度低,企业多、小、散的问题依然突出,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造成过度竞争、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药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有待提高,企业质量责任意识亟待加强。其突出表现为:

1)医药企业多、小、散、乱的问题突出,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全国医药工业企业3613家,其中大型企业423家,只占总数的11.7%。多数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自身的品牌和特色品种。大多数企业不仅规模小、生产条件差、工艺落后、装备陈旧、管理水平低,而且布局分散,企业的生产集中度远远低于先进国家的水平。

2)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新药创新基础薄弱,医药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迅速产业化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医药科技投入不足,缺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产品更新慢,重复严重。化学原料药中97%的品种是"仿制"产品。老产品多、新产品少;低档次与低附加值产品多、高技术含量与高附加值产品少;重复生产品种多、独家品牌少。有些产品如庆大霉素、扑热息痛、维生素B1、甲硝唑等制剂有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企业生产。

3)医药流通体系尚不健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三级批发格局基本打破以后,有效的医药流通体系尚未完全形成,非法药品集贸市场屡禁不止。加上生产领域多年来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致使多数品种严重供大于求,流通秩序混乱,治理任务艰巨。

4)医疗器械产品质量性能较差。我国自己能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大多数是附加值较低的常规中低档产品,而临床上所需的高、精、尖医疗器械与新型实用医疗设备多数需进口。常规医疗器械产品的更新换代慢、科技含量低,产品质量不能满足医疗卫生高质量的要求,产品返修率与停机率高于国外同类产品,产品的可靠性不稳定。

5)制剂品种与原料药品种不相匹配。我国已是国际上原料药生产大国,但对药物制剂技术开发研究不够,制剂水平低,大多数制剂产品质量不高,难以进入国际市场;我国平均一种原料药只能做成三种制剂,而国外一种原料药能做成十几种甚至几十种制剂;制剂技术落后,制剂产品质量稳定性不高。

6)医药产品进出口结构不合理。我国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出口附加值较低、污染较重的化学原料药及常规手术器械、卫生材料、中药材,而进口价格昂贵的制剂及大型、高档医疗设备的进出口模式,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较低。

3.医药工业的发展分析

目前,中国医药市场的竞争格局正在从战术竞争,转为战略竞争,整个行业的发展目前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低成本竞争常态化、长期化;二是“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现象更加明显;三是产业并购重组浪潮此起彼伏,不断。2008年医药商业销售增幅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低于工业增幅;两极分化加剧;出口盈利能力下降,但依然实现顺差;受降价政策影响,药品价格进入下降通道;两个终端销售依然活跃;农村药品市场成为新的发展亮点。在这种发展环境下,大型医药企业正在整合内外部资源,力图进一步加强核心竞争力,确定市场领导地位;中型企业正在努力解决发展中的矛盾,争取滞后的管理水平能追赶发展速度,既不放弃机会做大,又要通过“做强”之后,解决企业的消化能力,进一步做大;而小企业则正在全力寻找出路,方式灵活,不拘一格,生存是主要目标,销售是主要手段。

具体来说,我们应抓住医药工业将作为国家“十二五”期间发展的支柱产业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具有科技含量、高回报低能耗的高新医药产业。即利用政策优势或曰政策机遇来加快医药产业发展。同时应利用农村“新农合”计划及人口老化、环境污染加剧、经济增加引起的生活节奏加快等市场因素对健康需要的增加,即市场机遇来发展医药工业。应突出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大力发展生物医学行业,实现产业升级换代。2009 年 6 月,国家出台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指出将生物产业培育成为我国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事业;2010 年 10 月国务院《关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再次将生物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因此,大力发展生物医学产业(包括生物医疗服务)是我国实现产业升级换代的首先。

生物制药(biopharmaceutical)是近二十年兴起的,以基因重组、单克隆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制药技术。与传统化学药产业由大型药企所垄断不同,生物制药领域内的创业型企业借助技术优势异军突起,形成了以企业间联盟为主的独特产业格局。目前,国内的生物制药行业虽然规模仍然较小,集中度较低,但已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上游的研发环节聚集了一批中小型企业,主要为其他大型药企提供研发服务。在生产环节,国内生物制药企业的生产能力在“十一五”期间取得长足发展,但结构不均衡,出现低端仿制药和原料药为主,自主研发药较少,产能过剩。下游流通销售是产业链相对薄弱的环节,就目前国内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状况来看,这突出做好这几方面的工作:第一,增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第二,增加监管制度力度;第三,增加金融投资的力度。

2)推进中药现代化。中药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之一,加入世贸组织和天然药物需求的日益扩大,将为中药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机遇。由于中药产业基础较差,现代化水平比较低;中药材质量不稳定,部分中药材重金属和农药残留量超标;中药工艺技术落后,不能对中药进行有效的提取、纯化;中成药制剂水平较落后,影响名优传统中成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中药的质量标准体系不够完善,控制方法和手段较落后。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中药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因此中药现代化、国际化是发展之本。具体来说,应做好以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保持中医药的特色。基因组合的研究证明,每个人之间都有个体差异,中医药的特点是个性化的、动态的,特别是复方中药,倡导对人体机能的整体平衡、综合调理等,不是简单的抄袭。二是制订中医药的标准和规范,包括中药材的生产、质量控制、流通规范,中医药学名词术语的标准化和翻译规范化,中医药疗效及安全性评价规范、国家药典和中药审评标准等,把中医药科学的内涵客观地表达出来。因为只有在规范和标准条件下研究、开发出来的产品才具有稳定性、可靠性。三是要积极改进中医药能够满足现代市场需求的行医方法。尽管中医采用独具特色的“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但现代医学发展到今天,已经不能只靠感官。作为一门科学,如果需要被人广泛认识和掌握,能够在使用的基础上总结其规律,把经验转化为知识,进而上升为理论指导十分必要。

3)发展优势原料药。我国化学原料药有相当基础,是化学原料药的生产大国,同时也是出口大国,2000年出口22.5亿美元,在世界化学原料药市场占有较大份额。发展优势原料药,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分层次发展化学原料药,在满足基本医疗用药需求的同时,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国内短缺的产品及新的出口优势产品。克服主要依靠维生素C、扑热息痛等少数品种出口的状况,发展更多的高附加值出口品种。二是克服过分依靠北美、西欧两大市场的情况,努力开拓东欧、非洲、亚洲、拉美等广阔的国际市场三深入研究国际竞争对手,支持企业按国际惯例建立自主的国际营销网络,由供应中间商逐步转为直接供应用户。四是鼓励出口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通过以上措施,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生产规模大,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大企业。争取到2005年,我国化学原料药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有大幅度提高,我国化学原料药生产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医药工业;洁净厂房;配电设计

随着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工艺、技术和产品应运而生,各类产品在精密度方面比以往有大幅度的提高,人们对于无尘化的生产要求也越来越高洁净厂房中空气的洁净程度对于一些净化质量要求较高的产品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旦洁净厂房发生停电,周围的空气就很容易受到污染,从而影响了生产的质量。所以在洁净厂房中,电气设备的可靠性是保证各项生产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下面就医药工业的洁净厂房供配电设计给出相应的措施。

一、供配电系统的设置

医药工业厂房由于生产工艺的不同分为洁净生产区和一般生产区。在洁净区内,必须限制室内的灰尘颗粒物以及微生物数量,具有最高限定值;一般厂房没有特殊的洁净度要求,主要由一般性的生产与辅助车间构成,电气设计按照常规要求即可。洁净区内的主要电器设备有工艺及空调设备。按照规范必须要就地控制,虽然很多电气设备自身都配备有控制系统,但是一旦进入到洁净区内,每一条配电线路都应该重新配备自动切断系统;根据有关规定,洁净区内的所有配电设备都应该不易积尘且容易擦拭干净,采用一些外部不易受到腐蚀的小型配电箱或者插座箱,在每一个洁净区都要配备一个悬挂墙上的小型暗装配电箱。其它生产车间的用电都需要从这台暗装箱输出的电流获取,这样既有利于平时的维修管理工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安全可靠性。

由于很多洁净厂房内的墙体材料都是夹心彩钢板,当彩钢板的厚度比较薄时,小型的配电箱设备就不能安装在墙体以内,容易受到灰尘和等颗粒物的干扰。遇到这种情况时,就要将小型配电箱设备安装在墙体旁的柱子边上,而彩钢板包裹住柱子的区域形成一道弧形,这样就有足够的空间放下配电箱;当遇到没有柱子的洁净厂区时,小型配电箱安装在较薄的彩钢板内就会凸显出来,容易覆盖灰尘,这时可以在突出墙面的四条边上都采用斜面处理,经过实践研究表明也能达到有效目的。医药工业厂房的配电室一般都设置在远离洁净区的地方,一些重型的落地配电设备都要设置到配电室中。配电室将电力提供给每一个小型的配电箱,两到三个距离比较近的配电箱可以由同一条线路提供电力,但是同一条线路上的配电箱最多不能多于三个。对于一些功率较大的电气设备,比如包衣机、空调以及湿法制粒机等设备都应该设置自动化的电源切断装置,可以通过配电室提供电力。

二、配电系统的线路铺设

(一)电缆桥架线路铺设

从配电室到达生产车间的一些小型配电设备或照明系统:线路从配电室引出到达电缆桥架内进行铺设。配电室内一般会具有电缆桥架系统,引出的线路主要安装与吊顶内。将照明电线与动力系统电线一起引入电缆桥架内,铺设过程中要区分不同的属性。电缆桥架内的线路采用水平方式铺设到小型配电箱系统的周围时,电线从桥架内引出,穿过镀锌钢管再从顶端的吊顶上引下,通过彩钢板引入到暗装小型配电系统内。如果是一条管径较大的电线,在彩钢板内部的隐蔽施工就比较复杂,施工过程也比较麻烦。这时可以在风管的附近利用彩钢板重新制作成一个密闭的小空间,电缆就可以在这个小空间内进行铺设。这样洁净厂房就会比较美观,同时也更加安全洁净。

(二)动力线路的铺设

从小型的动力配电系统或照明用电设备:动力线路的主要铺设方式依赖于所用设备的电源入线位置。如果电源的进线位置距离吊顶比较近,小型的动力设备内引出线路穿过镀锌钢管到达吊顶,水平铺设线路达到设备附近,就能够直接引下线路到达配电设备。对于距离地面比较近的一些进线线路,可以将线路引到下一层吊顶内,在距离最近的地方引上到达配电系统。在首层的一些配电设备,可以将线路穿过彩钢板内的暗装设备引到吊顶上。照明电线的铺设方式主要是先从照明配电箱设备引出,引到吊顶之后直接连接到照明设备。

三、选择合适的照明灯具

(一)节约能源,降低污染

洁净厂房内的照明设备应该在满足基本照度的情况下,考虑到能源的节约与环境的卫生。发光功率比较高的荧光灯具时首要选择。一般情况下,荧光照明设备能够依靠电感镇流器或者电子镇流器来启动,电感镇流器使用寿命较长,且成本价格较低,但是电流的功率因素相对较低,大约只有0.5;且在使用过程中消耗的铜铁资源较多,降低了发光效率;荧光照明设备能够产生大量的三次谐波分量,利用能够产生高频率电流的电子镇流器保证荧光灯在高频工作环境下实现顺利照明,不会发生频闪现象,可以在低压作用下快速启动,且发光的效率总体较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洁净厂房中大多都引入了高频式的电子镇流器,并且逐渐发展成为高效节能的新型模式。

(二)简洁方便,不易积尘

洁净区内采用的荧光照明设备一般都选用一些造型比较简单,不容易积尘以及便于擦拭的设备。洁净厂房内普遍选用洁净灯来进行照明,该设备比普通荧光灯多了一个颜色透明或者呈现乳白色的灯罩,并且在周围都有密封条。安装洁净灯时,可以用吸顶式或者吸入式,设备与顶端的连接处可以适用密封措施进行封闭。经过实践研究证明:吸入式的安装方式存在安装以及维修的缺陷,天花板和洁净灯的衔接处难以进行完整的密闭保存,容易导致洁净厂房的清洁度受到影响,所以最好使用吸顶式安装手法。

(三)应急事故照明灯

设置事故照明设备在洁净厂房内的应急通道和疏散通道内设置标志灯,可以采用便于充电和易于维护的镉镍电池。在生产车间、楼道内、走廊等地设置备用照明系统,使用两用化的荧光照明设备,这些设备加入了应急系统,当发生安全故障时就会启动紧急照明系统,当主照明系统停电时,能够保证在0.1秒内启动应急电源,并能够维持一小时以上的照明时间。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医药工业中的洁净厂房配电设计需要考虑到各项综合化的因素,充分利用建筑、水电、工艺以及水暖等知识体系加以设计。在设计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在现代化的电气设计体系中,洁净厂房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人们在生产工作中也越来越重视其技术要求,提高洁净厂房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电力系统的安全有效运行,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还要继续加强科学化的设计,严格执行相关国家标准和规定。

参考文献:

[1]王标.浅谈医药工业洁净厂房照明设计[J].电子技术,2010(47)

[2]刘洪伟.杨涵.关于医疗器械洁净厂房监测问题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0(16)

篇10

1 国内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概况

1.1 国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概况

据IMS health报告,2007年全球药品市场再创历史新高,达到7120亿美元,市值较过去5年增加1780亿美元;虽然销售额逐年增长,但从2000-2007年的总体趋势看,增速却在逐年减缓,2007年降至最低(6.4%)。 其中3个领域表现引人注目:一是生物技术药品的需求预计增长强劲,增长幅度达到13%~14%;二是仿制药增长幅度达到13%~14%;三是专科药品增长幅度将达到10%~11%。在全球药品市场中,美国、欧洲、日本三大药品市场的份额超过了80%,跨国公司主导了世界专利药市场。

美国药品研究与制造商协会(the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and Manufacturers of America)2008年报告数据称,2007年美国研究开发费占销售收入的16.4%,协会成员研究开发费达到445亿美元,总的研究开发费为588亿美元。由于研究开发费用越来越高,发现新的药物单体化合物的速度减缓,2007年全球批准上市的新分子实体(New Molec-ular Entity,NME)13个,新生物药品(New Biologic)6个,比2006年数量显著下降。为了削减研发开支,许多跨国制药公司开始剥离研发中的非核心部分,把越来越多的研发工作外包给印度和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因人才密集、成本低廉,已成为外企首选地之一。

1.2 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我国生物经济产业快速发展,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力度支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国家产业政策(如“863”高技术计划)、《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已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国内医药经济在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同时加大了科研开发力度。2007年,受我国宏观经济快速发展及各项有利于医药经济发展的政策因素影响,国内医药经济继续保持在高位运行,工、商盈利能力和终端用药水平显著提高,医药工业研究开发投入经费是2006年的10倍以上,达到了54.65亿元,占利润总额的9%(表1)。

全国主要医药商品进出口额持续增长,化学原料药及制药中间体的贸易顺差保持强劲势头,达到3.6亿美元,同比增长28.57%;医疗器械贸易顺差为0.6亿美元,同比增长20%,西成药国内需求旺盛,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进口增幅高于出口32个百分点。

2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分析

2007年,上海生物产业基地正式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成为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这标志着上海生物产业已纳入国际生物产业发展总体战略布局。上海已经成为四大国家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基地之一,是国内生物医药领域研发机构最集中、创新实力最强的基地之一。

2.1 总体发展概况

生物医药制造业是上海重点发展的行业之一,生产稳步增长,核心产品正在形成,产业体系日益完善,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生物医药产销快速增长,研发外包发展迅速,呈现产业集聚化发展态势。

医药产业稳步发展。2007年上海医药工业研究开发经费投入达到5.47亿元,同比增长53.65%,远远高于全国增长水平(23.13%);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同行业第6位,产销率达94.9%,接近全国平均水平(94.5%);企业亏损面为21.75%,比2006年增加1.4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亏损面0.92个百分点(见表2)。

工业企业规模与2006年基本相同,以小型企业为主。2007年上海医药工业企业数量、资产总额均位居全国第5位,占全国比例5%以上(见表3)。

工业制造企业中化学制药占据主导地位。化学制药是上海生物医药行业的支柱行业,在生物医药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行业资产分布看,化学制药业的资产占到49%,约是其它各子行业的总量。

核心产品正在形成。上海已培育了一批疗效独特、自主创新的拳头产品。如上药集团的“头孢曲松钠”、生物制品研究所的“水痘疫苗”、海尼药业的“氨氯地平”、现代制药的“阿奇霉素”、和黄制药的“麝香保心丸”等产品的年销售额均超过1亿元。2007年上药集团的“头孢曲松钠”销售额超过5亿元,上海生物医药企业正在形成有自主品牌的核心产品。

2.2 上海医药的经济地位

医药工业稳步增长,在全国经济地位徘徊在第6~7位。2007年医药工业总产值为340.03亿元,居全国第6位;销售产值322.8亿元,位居全国第6位;累计实现利润总额30.82亿元,居全国第7位,同比增长29.50%。

医药商业在全国处领先地位。2007年医药商业销售总额为476.18亿元,居全国第2位;商品销售收入净额为446.48亿元,居全国第1位;累计实现利润总额8.69亿元,居全国第2位,同比增长27.42%。

2.3 各子行业工业经济运行

经济比重:化学制药是医药行业的经济支柱。各子行业中,化学制药在医药工业的经济运行中发挥主导作用,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6%。化学工业中,制剂的工业总产值比重高达43%。

经济增长情况:化学制药工业中,制剂产值高居榜首,中药饮片增幅强劲。制剂的工业总产值为141.84亿元,位居第1位;而中药饮片产值增幅最为强劲,高达832.4%。

经济类型:国有经济企业数量下降明显。在各种经济类型企业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企业由2006年的109家增加到117家(增长了7.33%),其他经济属性企业由67家增加到87家(增长了29.85%),而国有企业则从2006年的24家减少到21家(下降12.5%)。

股份制经济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在331家企业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有117家,股份制企业84家,股份制经济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占60%以上。

2.4 上海医药产品终端市场情况

以上海地区样本医院(样本医院为83家,包括三级医院27家,二级医院42家,一级医院14家)购药统计数据为研究对象,分析上海医药产品的市场情况。

市场份额:表4数据显示,市场份额较低。从2007年上海地区样本医院的品种、企业和市场份额中可以看出,上海产品的品种数增长率远远滞后于样本医院产品的增长率,所占份额较低,上海产品在未来发展中将面临严峻考验。

2007年样本医院用药中,上海产品有612个,占全部用药的31.29%。上海产品企业数为113个,占全部企业的6.85%,从中可看出,虽然企业生产的品种数多,但没有优势、重点品种。而由用药金额所占份额14.21%可见,上海产品市场占有率不大,市场地位不容乐观。

产品竞争力:合资产品总体竞争力优势明显。从2007年上海地区样本医院的品种、企业和市场份额中可以看出,平均增长率为2.99%,高于上海产品平均增长率(1.65%)。

2007年上海地区样本医院中,合资企业数量占上海企业数的12.39%,其产品占上海产品的21.24%,而市场份额却高达46%。可见合资企业产品规模较大,产品集中度高。

竞争地位:样本医院金额领先前50位品种中,上海产品占有率有所下降。2007年样本医院用药金额前50位品种中,上海产品的品种、金额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分别下降9.38%和4.67%。

2007年样本医院用药领先品种中,上海产品虽然份额过半,但品种数量有所减少,金额也随之下降,上海企业对金额领先的热点、重点品种关注度不够。

2.5 科研状况

科研投入与产出:医药工业研发投入增加,但在上海6个重点工业行业中生物医药制造业的科研投入依然较少。2007年,上海从事药品研究机构、研发公司、高等院校、医疗机构单位超过400家,医药工业研究开发经费达到5.47亿元,同比增长53.65%,但生物医药制造业科研投入依然不足。上海6个重点工业行业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开发项目与技术开发经费支出情况显示,上海生物医药制造业投入的项目最少,经费支出相应最少,分别为1052个和14.10亿元。

药品研发速度较慢。上海新药和仿制药注册位居全国第12位。2007年,国家加大了药品注册审批监管力度,颁布实施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对提高新药门槛,鼓励创新药物的开发,减少低水平重复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2007年,上海仅获得23个新药和仿制药注册批件,其中新药注册批件数7件(5个化学药,2个生物制品),占全国新药注册批件数的4.4%;仿制药注册批件16件,占全国仿制药品注册批件数的2.3%。

医疗器械注册秩序明显改善。2007年下半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开展了医疗器械专项整治工作,对部分高风险医疗器械产品的注册申报资料组织了核查试点,对部分重点监管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了专项检查,了《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实施细则(试行)》等配套文件,规范了体外诊断试剂的注册管理工作,医疗器械注册、生产秩序有了明显改善。2007年上海完成I、Ⅱ类医疗器械注册880件。

药包材批准数量快速增长。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基础数据库检索结果显示,2007年上海获得批准的药包材由2006年的8个增加到32个,增长300%,从构成来看,主要是口服固体药用瓶,其次是药用封口垫片。

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显著提高。2007年授权的上海生物医药发明专利达到444件,比2006年(438件)略有增长,其中A61K类授权的发明专利为167件(增长16%),c07类115件,C12类129件。

在A61K中,中药专利授权量占A61K半数以上,达到51%;其次是化学药,达到38%;生物药占11%。

从专利权人分布情况看,高校是申请专利的主要力量,占A61K类授权专利的40%;其次是企业、个人和科研机构,分别占23%、20%和17%。

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取得可喜成绩,企业创新能力正在提高。2007年度国家科技奖励获奖总数中,上海占了15.4%,创历年来上海获奖比例最高纪录,共获9项国家自然科学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39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其中生物医药领域获得4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占全部奖项的30%,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占全部奖项的25%,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3 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状况

3.1 企业数量增长及分布情况

企业总体数量增长率呈显著下降态势。截至2007年年底,浦东新区共有生物医药企业357家,比上年增加7.21%,其中化学制药企业87家,中药制药企业14家,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企业50家,生物制药企业138家(占38.66%),企业总体数量增长率呈显著下降态势。

生物制药企业数量持续增加,民营企业数量增加较快。近5年来,浦东新区生物医药子产业中,生物制药企业数量持续增加,年均增长36.2%,占生物医药企业总数的比例从2003年的24.69%上升到2007年的38.66%;外资和民营企业数量增加较快,年均分别增长30.42%和26.05%。

3.2 企业规模

总规模呈扩大趋势,企业仍然偏小。2007年末,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企业的实收资本、固定资产原值、总资产均有显著的增加,显示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近些年来总体规模呈扩大趋势。

但企业上述指标的平均数与2004年相比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这一变化主要与新增加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原有企业的规模增长速度不快有较大关系。

利润总额快速增长,工业产值、销售产值增幅回落。2007年,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稳步增长,利润总额快速增长,但工业产值、销售产值增幅比2006年显著回落。

自2003年以来,浦东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占上海市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呈现缓缓下降态势。2007年,浦东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占上海市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为33.35%,与上年相比继续下滑。张江高科技园区生物医药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73.42亿元,占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值的58.18%,比2006年提高7.71个百分点。

3.3 研发投入与产出

投人增加,成果显著。近年来浦东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增加,2003年以来年均增长39.35%。2007年,357家生物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共计6.03亿元,占销售总额的比例为5.06%。但生物医药企业的平均研发投入仅为168.91万元,投入的绝对数还比较小,但与2003年的98.95万元相比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2007年获得新药证书1项,进入临床研究阶段9项。自主研制的4个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新药通过了上海市组织

的项目验收。这4个抗体类新药分别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乳腺癌、银屑病和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其中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人源化抗体新药(益赛普)已经上市销售;治疗乳腺癌、银屑病的两个抗体新药已完成临床研究,进入申报新药证书阶段;治疗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抗体药物获准进入临床研究。

形成张江生命科学产业集群。共有350多家企业、研发机构分布在生物技术和化学制药研发和制造、医疗器械、现代中药领域,初步形成由六大模块组成的产业集群,包括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孵化创业、教育培训、研发外包、风险投资,园区内有20多家国家和市级研发机构、20多家国内外制药公司研发中心、40多家生产企业、250多家创业企业和60多家研发外包企业等。

外包服务(CRO)高速发展。2007年,浦东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服务高速发展,对新区15家生物医药服务外包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年研发外包服务产值共计达到8.66亿元。已出现药明康德、开拓者化学、睿星基因、桑迪亚、睿智化学等在国际上有一定声誉的研发外包企业。其中,药明康德、睿智化学等企业成为新药研发外包“领头羊”,已经步入了销售收入逐年翻番的高速成长期。

业务急剧扩张,吸引大量国内外投资者。上海科技投资公司、新加坡星展银行和香港思格资本集团建立科星创业投资基金,基金规模达5000万美元。IDG联合国内、美国和日本的3家风投机构,一并向桑迪亚医药技术有限公司投入数千万美元;上海浦东生物产业风险投资引导资金顺利完成首个投资项目――凯赛生物(Cathay Industrial Biotech Ltd)的运作。

2007年,罗氏药品开发中国中心、科文思(上海)中心实验室、阿斯利康中国创新中心落户浦东,礼来公司与和记黄埔医药(上海)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会给浦东生物医药产业带来新的活力与巨大的创新力,使其研发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4 小结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发展,2007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40.03亿元,同比增长15.21%,比上海GDP的增长幅度(13.3%)高出近2个百分点,但上海生物医药GDP贡献率较小、生产总值只占上海GDP的2.8%,经济总量在全国仍然徘徊在第6~第7位。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集中度较低,以中小企业为主;新药研发投入在上海6个重点行业中依然最低,新药上市速度远低于其他发达城市,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缺乏产学研联动。药品终端市场合资产品占45%以上,上海产品占有率有下降趋势。

浦东显现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以生物制药企业(机构)为主,研发外包服务(CRO)高速发展,浦东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达到126.19亿元,占上海生物医药产值30%以上,但2007年浦东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利润总额快速增长,工业产值、销售产值增幅出现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