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方案范文

时间:2024-03-11 18:03: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篇1

关键词: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评价;处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X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4-0071-02

水是生命之源,水环境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场所之一,同时也受到了当今社会破坏最严重的领域之一。当今社会最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就是水环境遭到破坏和污染,威胁着人类的饮水安全和地球生物的生存问题。因此,完善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能力刻不容缓。

1 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的方法

当今社会,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的方法主要以物理监测方法、应用化学的反应监测方法以及生物监测方法,这三种方法进行监测。对于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类型上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常规监测方法。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规定的相关分析方法来进行监测,也可以借鉴国外一些相应的先进方法来进行监测。第二类,自动监测方法。根据欧盟认可的、美国EPA认证的、中国环保部认定的相关仪器分析方法来进行监测,并且根据中国环保部批准的相关技术规范进行监测。第三类,应急监测方法。针对有国家标准方法的项目,要采用国家标准方法进行监测。针对没有国家标准方法的相关项目,可以用等效方法进行监测分析。但是,由于中国目前各级环境监测站对地表水环境监测方面的监测能力各不一样,特别是针对有机物污染的监测能力方面能力更加薄弱。

2 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的评价

2.1 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评价的等级

地表水环境监测评价工作的等级按照以下条件进行分级,主要分为三级。第一是项目各种污水的排放量,第二是地表水水质的复杂程度,第三是收纳污染水域的水域规模以及对这部分水域中水质的相关要求。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主要是建立在各种污水的排放量、构成污水的水质情况、收纳污水的水域情况以及其当地的水质要求,当地地面水环境监测评价与当地环境的实际调查、针对当地环境影响的预测、分析该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总结相关结论等进行的具有针对性的要求和规范。

2.2 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的评价的目的

针对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中,监测地表水环境质量并不是我们的真正目的,真正目的是如何能改善地表水的水质环境和如何控制污染地表水。

2.3 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评价的结论报告

针对实际的调查、预测、分析,进行编写评价工作结论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地表水环境的现状介绍、该工程的分析情况、当地地表水环境的相关介绍、该工程对地表水环境预测和评估的相关结果、针对地表水环境的保护意见。

3 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处理措施分析

3.1 严格控制地表水环境监测质量

第一步,在进行地表水样品的收集过程中要注意,样品中除了要监测的物品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杂质成分,极有可能影响监测的结果,针对这些杂质成分要提前进行处理并且将这些杂质进行去除,使样品的检测范围在仪器可检测的范围内,能更加准确的测出样品的分析结果。第二步,对需要进行监测的仪器进行校对,并且对仪器进行检测,保证它处在最适合的工作状态。第三步,对实验中需要应用的试剂进行选择,选择的试剂要符合地表水环境监测评价分析等级的条件为前提,选择最优、分析结果最好、化学反应最明显的先后顺序进行选择。第四步,做好实际考察的收集工作、道路运输工作和后期保存的工作。实地考察收集到的样本需要具有代表性,并且收集的数量应满足分析的需要。样本在运输和保存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样本在进行分析之前的完好,没有受到污染。第五步,制定监测方案时,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有范围的采样,并根据监测的基本理论、样品监测的基本浓度以及各种水质样本的特性为基础,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合理的结论。根据相关的结论,对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过程全反面的控制质量问题。

3.2 科学合理进行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的分析结果

现今监测技术越来越先进,可以很准确的将数据进行监测出来,将这些监测因子的相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并将这些综合分析的结果整理成报告,方便为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

3.3 完善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的精准度

由于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的工作量越来越大,也就需要有关部门的监测人员数量需要增多、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能力要有所提高。因此,怎么合理的支配相关部门的人员分配问题,确保监测工作正常有序的运行等相关问题摆在当前。同时,加强信息监测设备的投入,完善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的设备,建设科学合理的信息化准则,为完善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的精准度。

3.4 地表水环境质量处理措施的原则

第一,要科学合理、使环境与经济效益相协调并可持续发展;第二,要将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在保持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全面的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三,积极的运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大力的倡导将污染扼杀在源头,同时,也大力的发展清洁技术和对产生的废物的综合利用,争取变废物为宝的原则,节约经济效益;第四,要将污染和防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实行环境综合整治的战略方针;第五,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将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制定出可实际操作的方案。

4 针对某条河流进行实际分析

①该条河流的实际情况介绍。该条河流贯穿着当地的母亲河,当地人民群众的饮用水来源于这条河流,同时,这条河流也关系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地大部分地区处于农村地区,村镇对于污水处理没有相关的计划措施,使生活污水、农业废水等处理系统匮乏,造成大面积的河流遭到污染,严重威胁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健康饮水问题,同时,也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这一问题引起了当地有关环保部门的重视,并将这一情况进行上报,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进行治理。

②针对实际情况当中,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评价和处理措施规划。水是生命的重要载体,水环境系统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根据当地实时监测表明,当地的水体出现富营养化,氮、磷超标是造成水质富营养化的根本原因。针对这一问题,相关部门采取了目前最先进的生物法(生物脱氮技术)进行治理。

③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评价和处理措施的原则。第一,坚持长效治理,做好地表水环境的保护措施,控制污染源头,将污染源头扼杀在源头。第二,加强地表水水质监测工作,建立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和应急处理系统;第三,加强当地的自然环境、水环境,提高该河流的水体自净能力,使河流和周围的生态环境得到大力的提升。第四,加强倡导水环境生态意识,提高公民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水是我们人类的生命之源,人人都有责任维护水资源,保护我们生存的这个大环境。

5 结 语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水是生物体生存的最重要的物质之一,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给人类生存提供保障,但是,水也有着不可捉摸的性情,它的毁坏能力使我们无法抵挡。要想使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使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保护环境,保护水资源。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社会迈向新的里程碑。

参考文献:

篇2

1、农村环境质量监测

1.1农村环境质量的内涵与现状研究

农村环境是以农民聚居地为中心的一定范围内的自然及社会条件的总和,我们这里所说的自然环境是围绕生活周边的所涉及生活生产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是主体活动的方方面面,包括了平时的行为。农村环境质量侧重于人们的生活及生产环节。研究的农村环境质量主要包括空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以及生态环境,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内容也比较复杂。据了解,有关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的研究与实践很少,所以,可供借鉴的经验相对于城市环境保护来说很欠缺。在此基础上,政府对某些农村环境问题的研究,缺乏具体的方案报告。

1.2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布点的选择

要对农村环境进行良好的监测,需要选择好布点,在怎样的环境之下是适合环境监测的,对采样点位置进行选择。首先,这个地点要具有代表性,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选择代表性区域,进行布点采样,才能获取最真实的环境监测数据。代表性的地点拥有代表性的环境问题,可以真实反映农村环境问题。其次,还要有重点性,在农村范围,对污染较重地区,要优先布设适当的监测点,饮用水源地、果蔬基地、养殖基地等,重点掌握这些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最后,要制定合理的监测方案,有一个核心的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这需要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为此,在进行环境质量监测时,需要有一支专业团队,同时还需要政府的积极配合,对相关工作予以支持。

2、农村环境的治理

2.1健全农村环保工作考核体系

对于农村来说,产生环境污染的途径有很多,我们在治理环境问题时,既要治标也要治本。笔者认为农村环境污染源主要来自以下各方面,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养殖污染,水污染等这些都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认识到问题所在,我们才能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在此,我建议建立农村环保工作考核体系,把每村每户都纳入环境保护的村规民约规定中,严格监督环境考核工作的完成。我们可以把农村环境保护落实到每家每户,首先最好自家周围的环境保护,然后,还要有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对一些污染环境的行为加以制止和揭发。定期还要参加环境的考核评比,以奖促治和政策资金扶持,以此鼓励乡镇政府和当地居民加入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中。

2.2逐步完善农村的环境质量监测体系

上面我们有提到农村环境监测的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针对广大农村环境区域大,污染面广的问题,我们要合理制定监测计划,包括布点、采样、样品分析、样品运输等要有一个合理的安排。同时,基层环境监测部门需要合理配置技术人员、仪器设备、办公场地、质量管理体系机制等各面硬件软件,以保证监测质量的完整性和有效性。我们知道农村环境还面临很多问题,首先涉及到农村环境问题的法律不完善,但是,我们要对我国立法机构有信心,关注农村问题,切实解决农民问题。其次,基层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对环境污染的监督力度不够,这些都是环境治理中呈现出的问题,监测机构注意问题根源,全面解决相关问题。据我了解,某些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环保目标考核制度,将逐步设立农村环境保护措施,同时在政府的支持之下召集广大专业人才加入到环境保护中,认真深入农村进行环境监测,及时为保护农村环境提供技术支持和第一手的资料。

3、更多争取技术支持,加强仪器配置和人员技能的培训

农村环境的监测和治理都需要技术的支持和人才的培养,对于农村来说,这些资源都是有限的,需要有关部门和个人进行环境投资和管理。只有扩宽环境监测领域,配备必须的仪器设备,同时对环境监测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高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才能确保农村环境监测事业的持续发展。

4、结论

篇3

关键词:大气环境;质量控制;监测;分析

引言:

随着工业革命的时代到来,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得到充分保证,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国民经济,然而,人们为了满足更好的生活条件,采用不合理的工业设备以及不当的生产方式,给自然环境的发展施加了重大压力,逐渐演变为生态环境失衡,大气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不得不承认,这是人类在发展经济时没有重视环保问题的后果。随着大气环境监测质量中心技术不断进步,通过数据检测能够有效控制大气环境的质量,因此,控制大气环境质量在正常范围内是我国环保部门所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大气环境监测的现状分析

从目前情况来看,大气污染物扩散范围以及速度还不能得到精确的监测,这为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带来极大的难度,因此,我国逐渐加大了对大气环境监测的投入力度,相关研究者建立多种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式来预测污染物的扩散范围,根据周围市区的地貌、气候以及污染源等相关因素,严格控制中小城市的大气污染扩散现状。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环保技术仍需要相关部门加以完善、创新。为了进一步提高大气环境的质量检测,我国已初步建立环境监测标准化体系,实时监测酸雨的降落范围以及大气污染物总量,从而优化周围市区的空气质量系统,制定经济、合理的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然而,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准则,应该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并严格规范质量监测的标准化体系,为后期的环境防护工作提供坚实基础。在社会发展中,大气环境已经引起全世界的高度重视,我们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也要不断完善环境监测的法律法规制度,切实可行地实施环境监测,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不断提高监测人员的应用技能,从而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均衡发展,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对大气质量监测通常需要从点位布设、样品采集和实验室三个层面入手:在大气环境质量超标的位点做特殊标记,即代表该位置处于重污染程度,通过对监测区域的划分,能够精确根据位点的位置,做到防护环境的标准,需要注意的是要将采样点的位置设立在环境开阔的区段,避免影响周围空气的正常流通;我国采用的环境质量监测指标为二氧化硫、总悬浮颗粒物以及氮氧化物,针对不同的指标要采取不同的检测方法,根据其物理性质,采用溶液吸收法对二氧化硫进行样品采样,采用滤料阻留法对总悬浮颗粒物进行样品测定,氮氧化物的采集方法与二氧化硫类似,但是操作的具体方法不同,采用的是盐酸奈乙二胺的分光光度测定法;实验室分析法较为可靠,准确度较高,但是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保证实验室的全部仪器整洁,采用高精度的仪器设备对大气环境质量的样品进行监测分析,根据数据结果提出解决方案,实验室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以及操作能力,对实验室内的全部设备要及时维护,控制数据源的准确性,从而为相关部门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

二、大气环境的污染源分析

由于我国处于混合城市化发展状态,其周围的污染源多为煤炭燃烧、电力能源以及耐火型工业发展等资源型企业造成的,生态环境因复杂多变的污染源而逐渐失去平衡发展。因此,只有从根本上了解污染源扩散的特殊性,才能为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提供更为精准的数据。

2.1生活污染源

燃料燃烧排放的废气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电子设备,比如空调、冰箱等都会产生一种危害环境的气体——氟氯烃。氟氯烃的化学性质极不稳定,极易挥发到空气中,严重破坏臭氧层的构造,是造成全球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随处可见的生活垃圾得不到有效处理,导致生活垃圾发生厌氧分解产生二次污染物,严重影响周围居民的生命健康,大量的生活垃圾也会使环境不堪重负。

2.2工业发展污染源

就目前形势来看,我国大力发展工业革命,却严重忽视了环境问题带来的安全隐患。由于工业企业尚未完善环境治理规章制度以及监管部门管理不善,城市工业所利用的燃料设备,会将产生的废气直接排放到大气环境中,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只有严格控制废弃排放的污染源,从根源上净化空气质量,才能有效降低大气环境的污染程度。

2.3车辆尾气污染源

我国经济发展处于高速时代,私家机动车排放的尾气已逐渐成为城市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是形成温室气体以及酸雨的主要排放源。据近些年的监测数据表明,某市区的大气环境中含有大量的酸性化合物,比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极易积聚在封闭型的生活环境以及城矿郊混合区域,污染物在重力作用下做低空集聚运动,高浓度的污染物得不到有效扩散,逐渐形成地面污染以及造成酸雨危害,导致周围大气环境的重度污染。汽车尾气中含有大量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以及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严重影响周围居民的生命健康;汽车尾气中含有大量的强致癌物,主要形成光化学烟雾,引起周围树木枯竭,使农作物减产;光化学烟雾能降低大气环境的能见度,妨碍交通发展。

三、大气环境质量控制的重要措施

1、完善空气污染预报工作

在对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优化过程中,完善空气污染预报工作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首先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空气状况将空气污染预报工作进行合理、科学的划分,根据空气污染预报的模式进行分类,大致可分为三种:潜势预报、数值模式预报以及统计模式预报,其中潜势预报主要是通过气象设备观测天气的发展形势,是其它监测工作的前提条件,因为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对大气环境污染的监测预报影响非常大,还会影响国家制定与空气污染相关的各种决策;数值模式预报与统计模式预报主要是根据空气污染浓度进行预报工作,而且在对大气环境进行监测时同时使用这两种模式,可以进行有效地对比,并及时对数据结果进行验证,从而大大提高监测数据结果的准确性。

2、提高执法力度,加强宣传

在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优化过程中,还要不断地提高环保部门的执法力度,强化环保部门的管理工作。首先各级环境保护管理部门都必须要时刻保持环保意识,切身履行环境保护工作,并加强管理人员的监督管理,同时还要做好各部门管理工作之间的协同工作;其次,还要加强对环境保护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不断地完善环境管理的制度,强化环境保护的管理措施。最后还要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市民的环保意识,并通过媒体、新闻等媒介开展环保工作,并建立一个相对比较完善的环保教育网络,强化市民的环保意识,使每一位市民都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工作中来。

3、强化环境质量监测工作

强化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也是大气环境监测质量优化措施中比较关键的一点。监测部门管理力度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大气环境质量的监测工作,所以,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单位在开展监测工作时必须要严格按照环境评价单位的具体要求来进行实际的监测工作。同时,大气环境评价部门也需要加入到大气环境监测工作中来,与监测部门协同完成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在监测过程中,一旦遇到问题,要及时进行处理。此外,大气环境监测部门的工作人员在进行空气采样的过程中,一定要特别注意外界环境对监测结果的影响,在没有得到允许的情况下,不可以私自将采样标本在大气环境中进行检测。如果所采集的空气样本出现了问题,工作人员需要及时向上级报告,并且在监测过程中要要个按照规定进行操作,控制好标本的监测质量,以确保最后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4、加大环境监测实验投入力度

在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的过程中,环境监测实验的进行条件也是其中的影响因素之一。目前,虽然我国设有很多环境质量监测站点,但是大部分的环境监测实验室却面临着非常多的问题,其中专业人员、实验设备以及监测资金的问题尤为严重,所以要想顺利开展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就必须要加大对监测实验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对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以及资金的投入。监测企业可以定期的对监测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工作人员熟练掌握工作流程以及监测技术,还要引进先进的新技术以及新设备,完善监测系统,保障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结语: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日益恶化的大气环境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发展,随着大气环境被破坏的程度日益加剧,逐渐引起我国政府相关人士的高度关注。为确保大气质量监测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环境监测监督部门的研究人员主要分析了大气环境的污染源头,采用高新设备精确测量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只有找到污染来源及掌握污染物含量,才能更有效地改善大气环境,同时,加强环境监测部门的质量管理,是提高环境监测工作水平的前提需要。

参考文献

[1]刘廷亮.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02).

[2]杨健华.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措施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03).

[3]张小仙.环境大气监测的全程序质量控制浅析[J].科技风,2014,17:99.

篇4

【关键词】 环保验收监测 现场踏勘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中的现场踏勘没有标准化的技术规范和程序化的操作步骤,而是要靠现场踏勘者综合地运用各种法规、政策、标准以及行业知识去应对千变万化的实际情况,融会贯通,既要考虑每个建设项目的行业特异性,也要抓住其万变不离其宗的共性,那就是找出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后对周围环境所产生的实际环境影响以及各种影响的途径、方式,进而通过接下来的现场验收监测工作确定各种环境影响的程度,最后判定这种影响是否符合相关的环保标准和要求,项目能否通过环保审批。

现场踏勘的第一步就是准备工作阶段,研读建设项目的相关文件资料,特别是建设项目的环评文件及其审批文件,也不可以忽视项目的工程设计文件,初步掌握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包括项目建设的背景、地点、规模、性质等等,其中应重点关注建设项目的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这样才能抓住项目建成运行对环境产生的主要影响。只有熟悉相关的资料后才能为现场踏勘工作指明方向,有的放矢,抓住重点。

1 现场查验一之建设项目的实际建设情况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是评估针对工程设计方案中确定的拟开展的各种建设活动的环境影响。如果工程实际建设与设计方案相比发生了变更,那么实际造成的环境影响也将会有所变化,而我们的验收监测关注的是实际产生的环境影响,其影响程度可否被环境所接受。当然理论设计与实际建成不可能是百分之一百地符合。比喻,由于市场等各方面的原因,建设项目的建设规模、工程的实际组成总是会有或多或少的变更,产品方案与工艺流程的总是会有或大或小的调整,工程设备的选型、数量,总图布置等等都会与设计有所出入,如果建设项目的生产工艺、产品方案、建设规模等发生了重大变化,环评所预测的环境影响与实际产生的环境影响有较大的差别,甚至环境影响的主要因素,影响的性质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则建设项目应重新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只有建设项目的实际建成与工程设计方案相差不大,主要的环境影响与环评预测的环境影响相比没有发生较大的或根本性的变化,才能符合验收监测前置条件,也才能展开下一步的验收监测工作。

2 现场查验二之重点勘查环保设施的建成、运行情况和环保措施的落实情况

环保设施的建成及运行、环保措施的落实即是判断建设项目是否符合环保验收监测的前置条件,也是环保验收审查的重点内容。

到达将要进行环保验收的建设项目现场,首先也是重点要查验的就是与主体工程配套建设的环境污染防治设施是否已按环评文件及其审批文件的要求建成,污染防治设施的处理工艺是否有所变动,变更后的处理工艺是否合理,是否能满足达标排放的要求。污染防治设施现在是否能正常稳定运行,其防治污染的能力是否能满足建设项目的生产规模。主要从废水、废气、噪声等的污染防治设施去检查:比喻是否配套安装了各种工艺废气的收集和处理设施,是否安装了各种生产废水的处理设施,有些行业对其产生的废水、废气还要求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对高噪声设备是否配套安装了防振降噪设施等等。

环保措施的落实情况主要是关注建设项目为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所采取的各种环境管理措施。首先包括为保证各项环保设施正常运行所制定的环境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等。比喻对煤场、料场、渣场的物料堆放及其管理情况,对于物料在运输、装卸时产生的扬尘是否采取了洒水抑尘的措施及其它有效措施。特别是对危险固体废物的贮存、处理处置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以及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和处理处置情况,以及为恢复生态环境采取的绿化措施,绿化面积和绿化率是否满足环评和所在城市对绿化率的要求。当涉及有重大危险源的建设项目是否制定了应急预案,是否配备了应急人员、设备器材,对可能出现的环境风险是否采取了相应的防范措施,以及应急紧急求援的方法等。环保措施也包括建设项目为削减对周围敏感目标产生的不良影响所采取的各种补偿及减缓措施,如在大气环境保护距离和卫生防护距离之内的居民进行搬迁、在受噪声影响的敏感目标采取安装双层隔声门窗和设置声屏障等等,以及采取其它的有效措施,保证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符合所在地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目标的要求。

3 现场查验三之建设项目的实际运行情况

也就是现场监测工况的调查,可以通过调查建设项目的能源、资源(如水资源)、原料、辅料、燃料等的消耗情况,各种生产设备和环保设施的运转率,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产量达到设计生产规模的百分比是否符合验收监测技术规范的要求。有些行业的生产规模受市场条件的限制,实际生产能力达不到设计生产能力,但在验收监测的期间应调整工况,保证监测期间的工况达到符合验收监测技术规范的要求。一般的行业的生产负荷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的75%,水泥工业环保验收监测时其生产负荷应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的80%以上,如果验收监测期间的生产负荷达不到以上要求,则建设项目不具备验收监测条件。

4 现场查验四之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状况

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状况一般在环评资料中都有详细的说明,重点关注的是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周围的环境保护目标的数量、规模与环评时的变化情况。同时也是查勘和确定各种环境保护目标的环境质量监测点位的位置。如声环境保护目标、大气环境保护目标的环境质量监测点位的确定。应尽量与环评时的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点位一致,因为这样才能定量地反映出项目建设前后对周围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如项目建设前后声环境敏感保护目标的噪声分贝值的变化情况。当然如果敏感目标发生变化,应按实际情况确定监测点位。

篇5

关键词:环境监测;问题;建议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the problem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s outstanding with each passing day, environmental problem is the general question of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erefor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has becom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work is not a single social problem, it is with the human socie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development.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from the basic content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ence problem and proposal undertook an analysis,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problems; 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

环境监测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以环境为对象、运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技术手段,对其中的污染物及其相关组份进行定性、定量和系统的综合分析,以探索研究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环节,贯穿环境影响评价的整个过程。环境监测分析有两大特征:一是以统计学为基础,互相渗透,又互相结合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组成。二是为社会服务,有效的环境监测分析数据是环境监测的主要产品,各类环境监测数据充分反映了大气环境、水环境、噪声环境以及各类生态环境的各类环境容量,背景浓度,为各类环境规划、 环境质量和环境评价提供了基础数据,为环境质量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各种环境因素是否满足环境建设项目要求,则必须由环境质量结果来表明,因此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一)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耳目”

环境监测的主要监测对象是环境中具有代表性的污染因子,其监测内容十分广泛,包含了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以及声环境等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因素。环境监测通过对环境中的大气、水以及土壤等的采样分析使环境保护单位清晰看到污染情况及特点,从而及时的调整环境保护工作的策略和方向,有针对性的制定出预防为主的环境风险监测预警方案,令环境保护工作更有方向性,为提高环境质量及环境决策、环境管理水平提供有力保障。

(二)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检验员”

随着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断展开,相关的环境保护制度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其中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我国颁布的重要环境保护政策之一,该制度要求建设项目与区域开发计划均要经过环境部门的审批,确保建设项目造成的环境影响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而环境监测就是这“检验员”。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中,环境监测是不可缺少的。通过监测可以料及项目所在地当前存在的污染物种类和污染程度,找到关键的污染因子,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可靠地依据,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环境监测是环境质量的“测试纸”

环境保护工作不仅承担着确保环境不受人类生产活动污染的任务,同时也有保护环境生态系统的责任。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衡量环境质量的标准。完善的生态监测和生物多样性监测,直接反映了当地环境的生态现状以及生物多样性状况及变化趋势。生态监测和生物多样性监测是当地环境质量好坏的“测试纸”,它对维持区域和城市的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排头兵”

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工业生产中出现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在我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在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发生时,如果采取了错误的应对方式,便会造成污染物的进一步扩散,增大受污染的面积和污染的治理难度,给人民的生命健康带来威胁。环境监测的存在,使事故的处理部门能够在污染发生时及时的了解污染物的污染范围与迁移状况,从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案,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不仅会在短期内对周边地区的环境状况产生严重的干扰,还会在更大的范围内产生长期的影响。因此,只有通过环境监测的方法来对污染物进行长期的监测,才能够掌握污染物在环境作用下的变化趋势,并为污染治理方案的制定提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减少环境污染物对人们生产生活产生的危害,加快环境的恢复速度。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治理以及事件造成的环境影响的恢复中环境监测有着“排头兵”的作用。

三、环境监测的现状

我国的环境监测网络已形成国家、省、市、县4级环境监测体系,从 70 年代开始到现在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共有专业、行业监测站4800多个,环保监测系统监测站2200个,行业监测站 2600 个。国家控制的空气质量监测站、酸雨监测网站、水质监测网站均100多个,此外还建立有噪声监测网、辐射监测网、区域监测网等,为实现科学监测这个目标奠定了重要的基础。30多年来,环境监测经历了“认识不断深化,队伍不断壮大, 能力不断增强,技术不断提高,工作不断深入“的发展过程,我国的环境监测能力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总体体现在基础能力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监测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环境监测理论体系逐步得到完善,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已经成熟形成,并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 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环境监测分析方法,环境质量标准体系和环境质量报告制度。并制定了种类监测方法标准400多项,很多项污染因子已经有了控制标准和监测方法标准。目前,自动连续监测技术和红外遥感监测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应急监测能力和水平有了很大的加强和提高。监测信息日报、月报、季报和年报等定期,重点流域自动监测水质周报和污染源实时监控等工作产生强烈的反响,极大地提高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而开展的环境容量、污染源普查、污染源总量控制及空气污染预测预报技术等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极大地推动了现在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

四、环境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环境监测开展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具体表现在生态环境监测没有成熟, 土壤、 生物、放射性、电磁辐射、热污染、光污染等领域的监测没有得到卓有实效的开展。目前,环境监测的对象以水、气、声、渣为主,监测手段也以手工操作为体现,监测频次低,时效性差,监测项目较少,且以综合指标为主。水质监测项目主要是常规监测项目,大气监测项目并没有开展有机物污染物及国际关注的CO、O3、CH4等项目。其次是监测水平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发展不平衡。发达地区部分环境监测站正朝着科学监测的方向迈进,其中有的监测站已经拥有具有国际水平的实验室,而在不发达地区的监测站甚至不能有效的开展工作, 已经严重制约了整体监测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五、建议

5.1加强环境监测法制建设

应加快环境监测法治化进程,依法管理和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尽快制定监测法规,确保监测工作依法开展、监测管理依法行政、监测数据合法有效、监测信息依法公开、监测工作职能法定。抓紧完善监测管理制度,启动编制国家环境监测事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规章制度,使监测工作有章可循。以法制建设为牵引,逐步理顺环境监测体制机制,通过修改《环境保护法》、《环境监测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明确环境监测事业公益性属性,强化环保部门对环境监测事业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能,确立监测数据的法定权威,明晰各级监测站与监测管理部门的设置等级与上下级之间的工作关系。同时,制定《环境监测网运行管理办法》、《环境监测设施管理办法》、《环境监测信息传输和信息管理办法》、《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环境监测定员定额标准》等一系列法规制度,逐步规范环境监测工作运行管理机制,积极争取国家编制、财政、人事等相关管理部门对环境监测事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创造有利于加快环境监测科学发展的体制环境。

5.2加强监测基础能力建设

大力加强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搞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项目的储备,以项目实施带动能力建设,提升环境监测技术设备水平。推进监测装备和技术体系的现代化,构筑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实现环境监测由“粗放型”向“精准型”的转变。要加强对环境监测仪器的研究,加快监测仪器的国产化,做好仪器设备选型,制定科学的装备配置计划,选择适合实际工作的仪器装备。修订、扩充、完善监测分析方法标准体系,特别是土壤、农作物、生物等要素的监测分析方法,实验室深度分析和应急监测等急需的分析方法标准。创新监测综合评价体系,围绕群众需求和管理的需要,大胆探索一条以人为本、全面客观科学的监测综合评价方法与体系。为此,要按照国家对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的要求,不断加大投入,大力加强监测基础能力的建设。

5.3加强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要在科学优化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全国环境监测网、生态环境监测网,沿海地区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长江、淮河等各大流域环境监测网,区域应急环境监测中心网, 全球环境监测系统(GEMS)中国网等,形成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为龙头的全国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中心体系,为全国以及区域和流域的环境管理提供有针对性的、多种形式的监测报告,在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开展环境质量预测预报工作。要根据分级管理原则和环境管理的需要,建立并完善国家、省、市级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及运行机制,制定章程和规范,统一协调,合理分工,相互配合。要用“全国监测工作一盘棋”、“全国监测队伍一盘棋”的理念,将具体监测工作下移,构建“具体监测工作上小下大,技术创新上大下小”的格局。由市县级监测站承担大量基础性、常规性的环境质量、污染源监测工作,监测总站和省站不承担或很少承担具体监测任务,重在监测科研,进行监测技术路线、监测标准规范体系、分析方法体系、环境质量综合分析评价技术体系、质量控制技术体系的深入研究,拿出系统、全面指导基层实际工作的规范方法标准,基层监测站则按照这些规范方法标准从事监测工作,并承担方法验证。同时要按照事权划分原则,明确界定国家与地方在国控网监测任务、能力建设、运行管理、质量管理和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权责关系。基础性、前瞻性和全局性、区域性的环境监测(如空气和酸雨背景点、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监控点、省界和国界河流断面、入海口断面和海洋远岸点位、国际履约等监测任务以及国家自动监控系统、信息传输系统建设等)由国家负责;服务于国家和地方共同需要的环境监测任务,由国家和地方共同负责;主要服务于地方环境管理需要的监测任务,由地方负责。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和技术监督主要由国家和省级环保机构负责。根据国控网建设原则,尽快建设省级和市级环境监测网,做到三级环境监测网的职能清晰、数据共享、覆盖科学,建成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的、满足环境监管需求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六、结束语

随着环境管理的不断深化和加强,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于环境监测工作人员来说,在监测理论上有所创新,在监测技术上取得突破,才能在监测能力上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 环境科学文摘.2008.01.20.

篇6

目前,交通环境监测预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交通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欠缺,这不但困扰着交通环境监测预警工作正常开展,也给交通运行、环境安全以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带来严重的威胁。本文对交通环境监预警体系的构建进行介绍。

1交通环境监测预警存在问题

目前,交通环境监测预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交通环境监测预警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①基础支持力欠缺,交通环境监测预警法规建设滞后,机构、人员编制不够,队伍素质不高,经费难以保障。

②技术保障力欠缺,交通环境监测预警网不健全,技术设备和方法落后,数据的权威性不能保证,技术体系亟待完善。

③环境管理薄弱,交通环境监测预警环境执法乏力,环境管理职责缺位,整体运行效能不高,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

④社会参与力欠缺,交通环境监测预警的公众参与度不高,公众与交通环境监测和管理部门沟通渠道不够。

(2)交通环境监测预警的任务难以落实

由于交通环境的自身特点,环境监测预警的监测断面以及监测时间段难以持续的固定,存在较大的变动性。交通环境监测的日常监测预警与突发事件监测预警的结合以及实施需要有效的机制来保证。

(3)交通环境监测预警的发展存在巨大的挑战

随着我国公路里程的不断增加,公路所处的自然环境类型越来越多,不同环境的环境因子选择以及预警标准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交通环境监测预警的技术研发以及保障存在局限性。

2交通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2.1交通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概述

交通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是指以交通环境状况及变化过程为对象,在科学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环境质量监视性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和重大环境问题专项调查性监测任务而建立的一套先进的、完整的环境监测的法规制度、业务管理、技术装备、技术标准和保障体系。交通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应将监测管理、监测网络、监测技术装备、监测技术标准、监测人才队伍、监测质量管理等基本要素体现在交通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4个子体系中,即基础支撑体系、技术保障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社会参与体系。交通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应体现环境监测预警系统运转高效、反应灵敏、数据可靠3个基本特征;实现及时、准确、全面、科学地监测和报告大气环境、水环境、噪声环境、生态环境等的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及时跟踪污染源污染物排放的变化情况,尽可能地准确预警、及时响应和科学应对各类环境突发事件的3项基本功能;完成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环境突发事件预警与应急监测3项基本任务[1]。

2.2交通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组成

交通环境监测体系由4个子体系组成,即基础支撑体系、技术保障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社会参与体系。预警体系的结构和运行图见图1。图1预警体系结构图

2.2.1基础支撑体系

(1)强化交通环境监测队伍建设

建成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真正发挥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作用,环境监测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是关键所在,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必须加强环境监测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

(2)加强交通环境监测法规建设

建立和健全交通环境监测执法责任制,监测人员和分析人员要做到落实责任、恪尽职守、协调联动、联合把关;不断完善环境监测法律、法规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对于监测数据超过安全界限和国家规定的路段,要及时上报交通主管部门和环保主管部门,采取积极的处理和防治措施,对于干扰破坏监测工作或设备的人员依法追究责任。健全环境监测行政执法监督机制,互相监督,环环相扣。

(3)加强交通环境监测投资建设

应制定有关环境经济政策,增加环保资金投入,支持监测技术的研究,加强监测系统能力建设,实现监测机构的标准化。监测部门在完成常规监测的同时,要加强现代化建设,提高监测水平,使监测系统的软件和硬件适应发展要求。优先安排资金购置专门设备,建设好应急监测队伍。

(4)加强交通环境监测机构建设

中国交通运输部实施的《交通运输行业公路水路环境监测管理办法》,要求各类公路水路交通建设项目在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施工和竣工环境保护验收以及运营过程中必须进行环境监测。监测机构分一级站、中心站和监测站或化验室,三级设置组成交通环境监测网。按照要求中国目前交通监测机构远远不足,特别是监测站,因此必须加快交通环境监测机构的建设。

2.2.2技术保障体系

(1)加强交通环境监测网建设

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环境监测网的重点建设任务应是:在国家环境监测网中优化调整交通环境监测网,实现环境监测资源和各类环境监测信息共享。开展优化确定各环境要素的监测点位及断面、污染源和预警应急监测等任务。同时根据国家环境监测网优化调整的原则和监测技术规范的要求,不断完善交通环境监测网,使交通环境监测网的监测任务和目标与国家环境监测网相互衔接、互为补充[2]。

(2)加强环境监测设备能力建设

交通环境监测预警技术装备能力需要重点形成与体系建设目标相适应的技术装备能力:一是加强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装备能力建设,提升监测环境质量状况的能力;二是加强污染源监测技术装备能力建设,提升掌握污染源污染物排污情况和“三同时”验收监测能力;三是加强环境预警和环境突发事故应急监测技术装备能力,提升环境预警和应急监测响应能力;四是加强遥测技术装备能力建设,提升遥测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能力;五是加强环境监测与统计信息技术装备能力建设,提升环境监测信息化能力水平等。

(3)健全交通环境监测技术体系

交通环境监测预警技术需要重点形成与完善适合与交通环境监测预警的基础理论体系、技术路线体系、技术规范体系、方法标准体系等。通过交通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的建设,不断提升常规监测能力、自动监测能力、预警应急监测能力、环境监测信息能力,加强新技术的应用,推进交通环境监测科技进步。

(4)完善交通环境监测数据库系统建设

加强交通环境监测信息网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建设,全面提升监测信息传输、数据管理和应用共享能力,以适应综合交通环境监测系统信息的快速传输、收集、集中处理要求,以及及时准确的交通环境预报制作与交通环境服务要求。利用先进传输手段,提高探测信息传输能力,提高监测信息传输的时效性和稳定性。利用先进的存储设备和数据库技术,建立信息海量存储系统,完善实时资料数据库、历史资料数据库,实现对各种资料集中统一存储、管理和共享,并方便异地实时使用。特别是广泛调研、搜集整理交通环境灾情资料,建立交通环境灾害数据库,并实现数据共享。

2.2.3环境管理体系

(1)创新环境监测管理体制

交通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应符合中国环境监测的统一监督管理要求,同时要结合交通环境保护的特点,研究制定交通环境监测事业发展规划,制定环境监测管理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理顺环保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环境监测事业发展人、财、物保障问题等。交通环境监测部门需要认真履行环境监测职能,加强环境监测系统内部的管理,加强交通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监测能力,科学评价交通的环境质量状况。理顺环境监测预警运行机制,按照事权划分原则,建立国家环境监测网运行机制,合理界定国家环境监测网中国家承担、国家和地方共同承担、地方承担的环境监测任务,明确国家与地方在国家环境监测网能力建设、运行管理、质量管理和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权责关系。对于交通环境监测预警,需要国家和地方共同开展环境监测任务,共同负责。

(2)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监督与管理

①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质量体系。确立环境监测质量体系基本要素构建质量体系框架,形成完整的质量管理基本要求。

②建立质量管理评价体系。以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为评价基础,确定评价指标、评价手段与方法、评价工作的实施方式、评价结果的判定方法。

③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制订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制度、环境监测网质量管理办法。研究建立新的监督管理模式、制定各类环境监测活动的质量监督方法和制度等。

④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体系。建立和完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标准;研制先进标准的环境监测设备设施;研究快速监测、污染源在线监测、排污总量监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监测、生态监测、固体废物及土壤监测等技术与方法;建立水、气、声、土壤自动监测质量保证体系[3]。

(3)加强技术执法和技术监督

技术执法能提高执法效率,减少矛盾,减少对交通环境的不良影响,技术监督是对监测人员规范工作的指导和教育,对交通环境监测设备运行状况的反映。加强交通环境监测预警的技术执法和技术监督,对于交通环境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2.2.4社会参与体系

交通环境范围广,环境因素复杂,单靠专业部门的监测与管理,难以保证交通环境安全,还需要公众的参与。公众参与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社会参与属性和社会服务属性。社会参与属性,可表示为公众监督、公众投诉、公众论证等,社会服务属性则表明公众投身监测、治理等,主管部门也可以根据公众的要求为公众提供监测方面的服务。可以说社会参与属性的主体是公众,对象是监测预警体系,而社会服务属性的主体是监测预警体系,对象是公众,两者之间是互相依赖,相互服务的。

3交通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运行

交通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结构决定了体系的运行方式和运行能力。基础支撑体系为体系的运行奠定了基础,技术保障体系为体系的运行提供了保障,环境管理体系为体系的运行提供了科学管理的方法,社会参与体系则是体系良好运行的补充。四个子体系缺一不可,只有4个体系共同协调运作,才能实现交通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正常运行[4]。交通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正常运行是保障交通环境安全的关键,也是交通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构建的目的。要实现体系的成功运行,必须确保体系中每一环节工作的到位,从监测到数据分析,从警源确定到方案制定,从政府指导管理到公众监督投诉,从现场应急处理到补救措施等等。具体运行见图2。交通环境监测预警体系运行主要步骤为:监测—识别—诊断—方案制定—处理—结果。

(1)监测

交通环境监测有人工监测和自动监测2种形式,人工监测最为常见,通过仪器对筛选的交通环境因子进行监测,而自动监测可以在交通主要路段设立自动监测预警装置,实现全机器的运作模式进行监测。

(2)识别

通过对监测信息的分析,识别交通活动中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事故与污染灾害的诱因或导致因素。识别也就是预警分析,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处理分析,寻找交通环境污染的原因,尽可能全面地识别到主要影响因素和次主要影响因素。

(3)诊断

对已被识别的现实诱因,进行综合分析,以明确因素(现象)中主要的危险源,通过诊断给后面工作的开展提供根据和保障。

(4)方案制定

警源确定后,需要提出预控方案,并通过专家学者对方案进行决策分析,确定最优方案,并附以相关备选方案。

(5)处理

实施最优方案,按照方案进行实地交通环境污染治理,当出现处理失效时,应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

篇7

关键字:环境空气大气污染预防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工业及交通运输等事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煤和石油的大量使用,将产生的大量有害物质和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排放到大气中,当其浓度超过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并持续一定时间后,就会改变大气特别是空气的正常组成,破坏自然的物理、化学与生态平衡体系,从而危害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健康,损害自然资源及财产、器物等,对污染问题进行控制处理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环境空气的质量标准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制定本标准。本标准规定了环境空气功能区分类、标准分级、污染物项目、平均时间及浓度限值、监测方法、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及实施与监督等内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本标准中未作规定的污染物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本标准中的污染物浓度均为质量浓度。本标准首次于1982年。1996年第一次修订,2000年第二次修订,本次为第三次修订。本标准将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环境保护要求适时修订。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修改单》(环发〔2000〕1号)和《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GB 9137—88)废止。本标准规定了环境空气功能区分类、标准分级、污染物项目、平均时间及浓度限值、监测方法、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及实施与监督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环境空气质量评价与管理。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8971空气质量飘尘中苯并芘的测定乙酰化滤纸层析荧光分光光度法 GB9801空气质量一氧化碳的测定非分散红外法 GB/T 15264 环境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15432 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 重量法 GB/T 15439 环境空气 苯并[a]芘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HJ479 环境空气氮氧化物(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测定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HJ482 环境空气 二氧化硫的测定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HJ483 环境空气 二氧化硫的测定四氯汞盐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HJ504 环境空气臭氧的测定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HJ539 环境空气 铅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暂行)HJ590 环境空气臭氧的测定紫外光度法HJ618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 HJ630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导则 HJ/T193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 HJ/T 194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 2007年第4号)《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2010〕33号)

二、大气污染的成因

1、大气污染的含义

大气污染是指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或自然界向大气排出各种污染物,其含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使大气质量发生恶化,使人们的工作、生活、健康、设备财产以及生态环境等遭受恶劣影响和破坏。污染源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天然污染源是指自然界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地点或地区,如排放灰尘、二氧化硫、硫化氢等污染物的活火山、自然逸出的瓦斯气,以及发生森林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地方。

2、废气污染的成分

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和人类健康威胁较大且绝对排放量较大的废气主要包括:含NO x、SO2、P、As、PH3、CO、HF、C2HCl3、C2H3Cl3,等污染物的有毒气体及其他气体。

原因分析

(1)城市建设是影响大气质量的关键原因

1)市政建设。城市马路普遍存在道路斜坡问题,即马路两侧的人行板道明显高于路面而且与路面垂直,呈“凹”字型。致使马路上的灰尘不能吹走,而且越积越多,这也是引发扬尘天气的直接原因。

2)工业布局。工矿企业的分散性使城区的大气污染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3)工业生产过程。化学工业、煤炭工业等,就是国家的重点发展部门,而且这些工矿企业大多数成为大气污染的主力军。

4)交通运输。近些年来,交通运输发展迅速。特别是近年来,私人轿车的数量急剧增多。排放的尾气中夹杂着大量的可吸入颗粒物,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因素。

5)绿化。一些新兴的工业城市,绿化还没有跟上工业发展的步伐。只有政府、一些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内部绿化已基本达标,而整个城区的绿化却远远达不到要求。

(2)地形与气候因素是影响大气质量的重要原因

地形地貌和气象条件特殊,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

三、治理大气污染的措施

1、防治大气污染的途径

大气污染防治的途径很多,主要有调整能源战略、采用清洁能源、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合理使用煤炭资源、强化大气环境管理、进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应用绿色植物净化大气等。

(1)推行清洁生产工艺是实现清洁生产、减轻大气污染的重要途径。

(2)调整能源战略,采用清洁能源。大力开发水利资源,有步骤地发展核能,努力利用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等清洁能源。我国水能资源仅开发5%,还有95%待开发,大力开发利用水利资源是调整我国能源战略、改变能源结构的首要任务。

(3)采用高新技术,合理利用煤炭资源,推广型煤,改进燃烧方式。

(4)依法强化城市大气污染管理,进行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

2、对大气环境质量进行监测

大气中的有害物质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地区污染类型和排放污染物种类不尽相同,因此,在进行大气质量评价时。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确定需要检测的大气环境指标。大气中常见的污染物有总悬浮颗粒物、降尘、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烃、铅、氟化物、臭氧和苯并芘。颗粒物质的测定:颗粒物质是大气污染物中数量最大、成分复杂、性质多样、危害较大的一种,它本身可以是有毒物质,还可以是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在大气中的运载体、催化剂或反应床。在某些情况下,颗粒物质与所吸附的气态或蒸汽态物质结合,会产生比单个组分更大的协同毒性作用。

3、综合整治

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城市大气质量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功能区划并按拟定的环境目标计算各功能区最大允许排放量与削减量,从而制定污染治理方案。大气污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确定首要污染物即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污染物。便于治理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大气污染主要是由采用落后燃烧方式燃煤和汽车尾气引起,由此而来的首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总悬浮颗粒,因此规划的远景目标应该是改进落后的燃煤方式,提高燃烧效率,尽量使用气体燃料、型煤、太阳能、地热等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实行区域集中供热,提高道路硬化率,通过强化污染源治理与提高污染控制技术等手段创建无烟控制区。调整工业布局,根据大气自净规律科学便理的利用大气环境容量,强化污染源的治理,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通过技术与行政的手段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提高城市绿化率、选择抗污染性好的树种,大力发展植物净化。

结束语:

目前,我国人均耗能水平还很低,是世界人均的l/4,能源消耗量也呈现大幅度上升趋势。近期内,我国的能源结构仍将以煤为主,煤炭消耗量的增加会加重我国大气污染程度。因此,我国大气环境质量发展趋势不容乐观。我国城市大气污染治理还需以命令控制型与法律、法规手段为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环境经济手段将是我国环境政策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张震.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特征及防治对策[J]. 经营管理者. 2011(06)

篇8

[关键词] 建设项目 竣工验收 环境监测

1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工作的重要性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是环境监测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服务的一项工作。其工作的内容是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建设、运行及其效果、“三废”处理和综合利用排放、环境管理等情况的全面检查与测试。主要包括对环保设施建设、运行及管理情况的检查、污染物(排放浓度、排放速度和排放总量等)达标排放测试。

近年来,特别是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的实施,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大批骨干企业相继建成投产,有力地促进了我省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但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建设生态海西的呼声日高。环境保护工作尤其是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不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必将导致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使流经城市的河段遭受污染,造成城市空气严重污染,持久性的有机污染物的危害将开始呈现,生态环境破坏,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等后果将不可避免。

环境保护审批工作,是依据环评导则和项目性质在审批中所提出的具体要求,是针对项目的建设规定出设计采用的环境保护标准,为控制新污染源产生所采取的应对措施。而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竣工验收是对项目审批中的环评要求以及环境保护执行情况,所做出的客观评价。建设单位是否执行了环评审批的要求,项目建成后环保所存在的问题,必须对建设单位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因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与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二者缺一不可。

当前体制下,企业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不顾自然环境的破坏,忽视了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保护的长远大计。企业为取得生产经营许可证,不得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一旦成功后,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保护设备和验收检测等费用,千方百计以各种理由进行逃避,违反国家环境保护验收程序和国家的政策法规,推脱环境保护责任和应承担的义务,导致周边环境受到破坏,其结果是将污染问题推向了社会。

建设项目竣工后,要组织验收。在验收过程中,进行环境监测,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加大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工作的力度,加强竣工验收监测技术的研究,提高验收监测的技术水平,提升环境监测对项目竣工验收的支持作用,切实预防和严控新上项目的环境污染,事关建设项目的生存与发展大计。国务院和国家环境保护部十分重视此项工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管理规定:国务院令第253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家环保局令第14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管理规定》;国家环保总局第335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办法》以及《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等,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颁布了一系列条例、规定和管理办法,使环保业务部门进行竣工验收监测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使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环保监测必须由具有环境质量监测计量认证资格的环境监测部门负责。负责验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各相关部门组成验收组,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进行现场检查,并对验收申请材料进行审议,提出验收组意见。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环评单位和监测单位应参与全程验收工作。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的目的,一是检查建设单位环境保护“三同时”执行效果,二是检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的准确性和污染防治的可行性,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项目管理服务。如果按照国家环境保护部有关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的有关规定,可以满足一般的工作要求。由于有些管理规定的内容比较原则,以及建设项目行业(或工艺)的差异性、复杂性和技术人员的经验所限等原因,在实际竣工验收监测中,具体到某些监测细节时常遇到一些难以把握的问题,现就其中一些主要问题加以探讨。

2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的范围

在不断深化环境管理的新形势下,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管理规定》更改为《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意味着拓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的内涵,以适应环境管理的需要。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应从工业污染型建设项目向非工业污染型建设项目拓展;从单个建设项目向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拓展;从有组织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向无组织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拓展;从常规污染物监测向特定污染物监测拓展。

应该加强建设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设计、施工和试生产等各个阶段的环境管理,把验收监测涵盖到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的全过程,而不应局限于建设项目环境治理设施末端的测试。要对建设项目的生产工艺、流程和环境保护设施的先进性、合理性、可行性进行测试、检查和评价,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排放总量、环境质量及企业内部环境管理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

3 污染源及污染治理设施监测

3.1 监测点位布设

监测点位应能反映真实排污情况和环保治理设施运转效果,使工作量最少化,监测点位布设应符合标准与规定。

污染源、废气监测,应在废气排入大气环节前的排气管道的适当位置开设采样孔,并设置适当数量的采样点进行监测;废水监测应在废水进入厂区外环境之前排水管道的适当位置布设采样点;噪声监测,应在声源最强的厂界外布设监测点,并根据噪声起伏程度布设适当数量的监测点;固体废弃物监测,应根据堆场面积均匀布设3~5个监测点,在其表层下100~200毫米处取样。

污染治理设施净化效果:废气和废水应在污染物进入和排出治理设施的管道的适当位置布设采样点。

3.2 监测项目

根据生产工艺过程中污染源排放特征,对其主要污染物及特征污染物的排放浓度、排放量进行监测,并监测计算出总量控制指标。

对污染总量设施的净化效率或净化效果进行测定。

经过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和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设计中确定需要监测的因子,并结合建设项目试运行后实际产生的污染因子,严格按照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定的监测方案所提出的项目进行监测。

4 建设项目环保设施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的内容

根据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环评报告书(表)的批复意见和建设项目初步设计(环境保护篇),核对所有应建的环保设施是否按设计要求建成竣工并检查这些设施的运行情况。主要包括:污染防治设施是否按设计规定建设;技术改造或“以新带老”工程中应取消的厂内、厂际和区域内的污染源是否已经拆除或停工,应治理的老污染是否与新污染一并治理;对污染防治设施的改动是否经有关部门批准;污染防治设施是否正常运行,是否专人管理;环保设施的投入是否充足;环境管理机构是否健全;环保制度是否建立并落实;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是否得到恢复;相应配置的流量计量装置、污水排口标志、监测设施、监测孔和监测平台是否按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各种堆放场的建设情况及其相应的各种标志设置等。

5 报告书的编写内容及注意的几个问题

5.1 报告书编写力求准确、科学、简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报告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法律文书,应该做到引用法律法规准确,监测方法数据科学可靠,监测结论简洁明了。另外,监测报告不能仅仅局限于陈述监测数据和资料,还应根据环境管理的需要,围绕建设项目中的疑点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阐述。特别是为建设单位污染物排放净化设施的进一步改进提供科学实用的数据。监测报告结论不应只关注达标率,应反映工程全面系统性评价内容。一般监测报告结论中往往只注重污染物排放的达标率和设施处理效率,而忽视了现场运行记录、成本核算、排污总量等监测背景材料。有的建设单位为了使治理设施能达标,私自在验收监测过程中改变工况,如加大药剂用量,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延长停留时间等,产生了验收时的效果优于正常管理时的效果,而运行费用也大于正常运行状况的现象。这样在验收监测时,就需记录生产和处理设施的运行工况,在报告中说明验收监测时的工况与处理费用等监测条件,而不能简单地概括为“负荷正常,工况稳定”。

5.2 废水处理设施的停留时间是一个重要参数。在制定监测方案时须充分考虑停留时间,不能简单地进、出水同时取样;对进水不稳定的企业,可以增加监测频次。对环评批复中实行总量控制,增产不增污的项目,应在报告中反映排污总量,有些企业废水没有完全进入设施,在对处理设施进行监测的同时,还应监测直排水,按照《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所列附录计算排污总量。

5.3 处理效率的监测是建设项目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初步设计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环评报告的批复中都明确了某些处理设施需达到的效率要求。

但在实际验收监测中,处理效率的不真实现象十分突出。因此,应充分重视处理效率监测结果的可比性。也就是说,监测时的处理效率虽与环评报告、初步设计时的处理效率相同,甚至更好,但实际效率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因为比较的前提条件发生了变化。因此,在竣工验收监测时只有这些条件与环评报告、初步设计中的条件相同,由此得出的处理效率才与环评报告、初步设计中的效率具有可比性。

5.4 编写监测报告应注意的问题。一是建设项目实际建成与初步设计、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批复是否一致,有什么差异都应在验收监测报告中说明;二是验收监测的执行标准及其应用要合理;三是验收监测的结果评价准确;四是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核算;五是环境管理检查结果详细、公正;六是发现建设项目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

6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的环境效益分析

环保设施的建设一般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如果不能使之有效地运行起来,产生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则是一种极大的浪费。环境监测部门在进行竣工验收环境监测工作时,有必要也有责任向环境管理部门提供环保设施运行的效益分析。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角度,分析环保设施长期稳定运行的可靠性和可行性,使环境治理设施真正有效、长期地发挥作用。效益分析主要内容应包括治理技术、工艺或清洁生产技术、环保设施选型;建设项目总投资、环保投资、环保设施投资及占总投资的比例;环保设施运行费用;污染物治理过程中回收的有用物料或产生的有用副产品的价值等。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环境效益较高、适中或较低的结论。

参考文献:

篇9

 

搞好云南的环境保护,不仅事关当地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区域性乃至国际性的意义。“十一五”期间,云南组织实施了《云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戈IJ》、《七彩云南保护行动计划》、《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七彩云南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环境保护丁作取得积极了进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二氧化硫、有机污染物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由此支撑了全省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虽然近年来云南环境保护取得很大成就,但是,环境保护形势不容乐观。

 

1云南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

 

1.1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十分突出

 

云南处于多条国际和国内河流的上游,生物多样性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地位,是中下游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保护的压力巨大。同时云南又是边疆、多民族省份,发展基础薄弱,发展任务繁重,自然资源开发仍是重要的经济增长方式。

 

如果处理不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大规模的资源开发将导致水土流失、河道断流、生物多样性下降等生态环境问题的加剧。

 

1.2污染减排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十二五”时期,云南经济总量将快速发展,GDP增速预计将达10°%以上,火电和以有色金属为代表的高耗能行业等都将大幅增长。经济高速增长和城镇化的加快将在主要污染物新增量方面给污染物减排丁作带来空前的压力。“十二五”国家将氨氮、氮氧化物纳人总量控制目标「'云南将面临有机污染物、二氧化硫持续减排和氨氮、氮氧化物减排的双重任务,减排的压力不断加大。

 

1.3污染转移的压力加大

 

云南是承接中国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随着云南“桥头堡”建设的推进和扩大沿边开放,势必推动云南经济的快速发展,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有的地区为了加快引进外资的速度,就可能降低环境门槛,致使国内外一些高污染的产业、设备、技术及污染产品和废弃物转移至云南,客观上形成污染的转移。

 

1.4跨境环境保护的问题增多

 

云南地处亚洲大陆四大江河的上游地区,其生态环境的变化不仅影响到流域云南段,而且将直接影响到国外下游地区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活动。近年来围绕跨境河流污染等引发的环境摩擦上升,对中国的区域合作造成一些负面影响。随着桥头堡建设的推进和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在跨境环境保护方面承受的压力将越来越大。

 

2云南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1水环境污染依然严重

 

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污染依然严重,从2009年监测结果看,5个湖泊水质达不到水环境功能要求,滇池、草海、外海、阳宗海、星云湖、杞麓湖、异龙湖水质受到严重污染(水质类别劣于V类标准)。全省六大水系主要河流监测断面中,水环境功能不能达标的断面占31.1%,已遭受污染(IV〜V类标准)的断面占20.6%,污染严重(劣于V类标准)的断面占19.2%[4]。城市河流总体水质为重度污染。列人监测的15个主要城市的30条城市河流(水域)中,有45.5%的断面达不到水质功能要求,水质受到污染或严重污染的占50%。全省21个主要城市(所有州市府所在地和5个县级市)40个饮用水水源地中,有12.5%不能满足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要求[4]。

 

2.2重金属污染危害日渐凸显

 

云南有色金属矿产丰富,在带动有色金属采、选、冶丁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重金属污染。由于产业布局和结构不合理、资源无序开采、企业的治理水平低、环境监管能力不足、对重金属污染重视不够等原因,长期的矿产开采、加丁以及丁业化过程中,重金属特别是铅、汞、镉、铬、砷等5种高危险重金属在环境或生态系统中长时间存留、积累和迁移,造成一些有色金属矿区及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比较严重,并在部分蔬菜、茶叶、三七等农产品中出现重金属超标的问题[5-6]。

 

2.3农村环境污染日益突出

 

在云南污染物排放总量构成中,农业农村污染物排放量已占相当的比重,其中,总磷、总氮排放量分别占排放总量的63.4%和55.6%,超过生活源的排放量;有机污染物和氨氮的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20%,有机污染物的排放量接近丁业污染的排放量,氨氮的排放量是丁业排放量的2.67倍[7]。而农村普遍缺乏污染治理设施,绝大部分污染物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到周围环境中,造成农村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

 

2.4生物多样性保护任务艰巨

 

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主要集中在自然保护区、生态公益林等受保护地区,其他区域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视不够,污染、生态破坏导致的生物多样性减少非常普遍'紫茎泽兰等外来人侵物种危害比较突出,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生物迁地、离体保护体系还不完善,生物物种资源与遗传资源保护有待进一步加强。

 

2.5环境监管能力亟待加强

 

云南环境监管的能力还较薄弱,队伍建设滞后,与日益繁重的环境保护丁作不相适应。环境质量监测未能实现全指标覆盖,针对重点区域、重点流域的生态监测丁作刚刚起步或尚未开展,辐射环境监测网络难以全面反映全省情况,污染源在线监测的监督效果未能有效发挥,重点放射源监测依赖人丁。

 

3云南环境问题的主要对策

 

3.1强化产业环境调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强化生态功能区划和主体功能区划环境管理,制定主体功能区环境管理政策,将主体功能区划和生态功能区划作为关键约束,合理引导产业发展和布局调整,避免资源环境超载。全面推进规划环评,建立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联动机制,严格环境准人,推动产业聚集发展,促进重点行业的合理布局。加大炼钢、炼铁、铁合金、焦炭等行业落后生产能力的淘汰力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绿色经济[10],强化对重点企业的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将实施清洁生产作为环保验收、环保专项资金申请、污染减排的重要条件。3.2以饮用水源地和重点流域为重点,搞好水污染防治。

 

以保障饮用水安全和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防治为重点,创新水环境管理思路,推进水污染防治丁作,让江河湖泊得以休养生息。

 

3.2.1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保护

 

实行严格的饮用水源地保护制度,将饮用水源地的环境保护作为优先领域,确保饮用水安全。按照水源保护区划实施分区管理与整治,一级保护区整治主要针对直接影响影响水质的污染源,采用清拆、关闭、搬迁等措施解决一级保护区内的环境问题,二级保护区主要通过关闭排污口、迁出和企业搬迁等措施控制点源及非点源污染。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治监管,合理开采地下水,逐步关停地下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违法排污单位。

 

3.2.2加大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防治

 

加强以滇池为重点的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的综合防治,以削减人湖主要污染物为核心,深化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内源污染的治理,全面推进人湖河道环境综合整治,使河道景观、水质得到有效改善,开展环湖生态系统修复与生态建设,逐步恢复生态景观和生态功能。加强南盘江、红河、牛栏江等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制定并实施云南重点流域水体跨界断面水质监测方案。加强出境河流流域污染防治,加强跨境河流的监测和应急体系建设,确保跨境断面达到水质功能要求。

 

3.2.3严格实施水污染物总量控制

 

以有机污染物和氨氮的总量控制为重点,推进水污染物的减排工作。进一步提高城镇生活污染物处理能力,新建、扩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管网配套,将现有执行二级排放标准的污水处理厂在“十二五”期间提高到一级B标准。重视污泥安全处理处置,加大中水回用力度。加强农业污染源治理,重点推进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

 

3.3以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的减排为重点,加强大气污染治理

 

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为中心,以总量控制为手段,以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的控制为重点,全面加强大气污染防治。

 

3.3.1强化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总量控制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从注重重点行业总量削减向全面减排转变,加大和强化淘汰产业结构调整及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关停、淘汰小火电机组及有色冶炼、钢铁落后产能;电力、钢铁、水泥、有色等行业重点抓脱硫设施建设与结构调整,减少污染物排放;工业锅炉主要抓结构升级,加大小锅炉淘汰力度,大吨位锅炉因地制宜采取脱硫减排措施[13]。氮氧化物总量控制要加强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的控制,形成以火电行业为核心的工业氮氧化物防治和机动车排放为核心的城市氮氧化物防治体系;电力行业全面实施低氮燃烧技术,新、改、扩建机组必须配套烟气脱硝设施;全面提升机动车污染控制水平,全面实施国家第四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并严格执行汽车报废标准,强制淘汰不合格车辆。

 

3.3.2深化颗粒物污染控制

 

全面加强工业烟尘、粉尘和城市扬尘的污染控制,颗粒物严重超标的区域实施颗粒物总量控制。

 

电力行业要采用布袋除尘器、电袋复合除尘器等高效除尘设施,水泥厂、建材和工业锅炉等要安装高效除尘设施,同时减少无组织排放[14]。加快城市工业污染源调整搬迁,集中整治低矮排放污染源,取缔非法排污企业。改善城市的能源结构,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在城区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减少颗粒物排放,控制煤烟型污染。加强建筑施工和道路运输环境管理,有效抑制扬尘。

 

3.3.3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建立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及排放量统计制度,探索建立将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指标纳人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有序开发水能,推进化石能源的清洁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增加清洁能源使用比重。发展节能环保型公交运输工具,在公交、公务、出租、环卫、邮政等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新能源汽车。3.4以危险废物安全处置为重点,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3.4.1推进危废及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置

 

加大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理处置工程设施建设力度,建设云南省危险废物管理中心,全面监督和检查企业自行建设和管理的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建立全过程的管理体系,规范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提升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工程设施的运营管理效率,推动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行业科学有序发展。实施危险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等污染防治规划,积极探索社会源危险废物的规范化管理,从源头预防和减少危险废物的产生,全面控制危险废物环境风险。

 

3.4.2强化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和安全处置

 

加强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过程监管,进一步提高固体废物收集处理、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水平,降低固废利用、处理、处置设施环境风险和环境影响。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从生产源头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加强磷石膏、煤矸石、粉煤灰、冶炼废渣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积极推进各种建筑废弃物及桔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物的综合利用,建立废旧电子电器的社会收集网络,继续实施电子废物等圈区管理,推动大型集中电子废弃物处理处置工程设施建设。

  

   3.4.3提高生活垃圾处理水平

 

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的配套建设,促进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和分类处置。加快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丁程建设,完善城市垃圾收运网络体系,全面开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稳步推进各县均建设垃圾处理厂的基本公共服务要求。加强对填埋丁艺安全性和渗滤液处理问题的研究,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丁艺改造,进一步提高城市垃圾处理设施的运营效率[15]。整治简易垃圾处理或堆放设施,落实渗滤液处理要求,搞好垃圾处理设施污染的地下水和土壤的修复丁作。

 

3.5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重点,建设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3.5.1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重点生态脆弱区生态保护与建设

 

制定和实施州(市)级、县级生态功能区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完成全省性重要生态功能区与生态脆弱区、以及滇西北、东川等重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16]。加大重点区域生态保护的立法和执法建设,开展系统规划和治理,进行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探索实践适宜于各区的生态保护、恢复和治理技术与管理措施,建立完善生态功能区划管理信息系统。

 

3.5.2大力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加强以滇西北为重点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丁作,落实《丽江宣言》、《腾冲纲领》的精神,加快实施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纲要「'行动计划和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丁程规划™。建立完善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专家评估机制。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监管,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管护能力与规范建设水平,推动自然保护区建设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积极探索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补偿机制,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生态补偿试点。完善生物就地、迁地、离体保护体系,努力在重要物种、关键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可持续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积极防治外来人侵物种危害,加强生物安全监管。

 

3.6以重金属污染控制为重点,提高环境风险的防范能力

 

建立长效机制,把环境风险纳人环境管理,从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质量标准制定、过程控制、竣丁验收等环节建立制度,实施风险评价。加强对重点企业、环境敏感地区和环境风险源的监管力度,建立企业特征污染物监测报告制度。重视南盘江、澜沧江、红河等重点流域、跨境出界河流的环境风险源管理,逐步建立环境风险的清单管理、实时监控、应急响应处置体系。

 

推进《云南省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防治规划》的实施。加强重金属污染风险防范,划定重金属污染重点防控区域,加强环境敏感区域内的涉重金属企业的综合治理和环境监管,推进清洁生产和资源重复利用。强化重点丁业企业的在线监测,试点建立重金属排放企业特征污染物日监测制度。开展重点地区环境与健康调查,排查影响健康的重金属污染源。建立和完善省级重金属环境与健康监测网络,系统掌握主要重金属的污染水平和人群健康影响状况与发展变化趋势。

 

3.7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全面提升环境管理水平

 

以监测、监察、信息能力建设为重点,集成监测预警体系、执法监督体系、管理支撑体系三大体系,统筹基础丁程、人才丁程、保障丁程三大丁程,稳步提高环境保护管理能力。加强环境监测队伍和标准化建设,改善环境监测基础条件,强化监督性监测。加强人员队伍建设,增加人员编制,升级环境监察机构装备,建立应急监察体系。建设集数据传输、存储、管理、处理、分析、应用、表征、全过程于一体的“环境监测数据平台”。

 

3.8创新环境管理政策及机制,探索环境保护新途径

 

3.8.1健全环境保护管理机制

 

建立环境与发展咨询制度,建立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环境与发展咨询机制,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规划实施以及重大开发建设活动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进行充分的研讨和咨询,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和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增加环境管理的透明度,加大社会舆论监督力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拓宽和畅通群众举报投诉渠道。

 

3.8.2创新环境经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