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财政管理范文
时间:2024-03-11 18:02: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司财政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资产减值准备的审计
八项资产减值准备审计的难点之一,是计提的恰当性,特别是鲜有市场参考价值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是为了挤干“水分”,避免公司一方面存在大量的不良资产甚至潜亏,另一方面报表上又体现可观的利润。但除了坏账准备计提外,其余七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并无明确标准,大部分看起来似乎比较“灵活”,所以审计既要关注计提的充分性,又要关注是否存在计提秘密准备,通过资产减值准备来调节利润的现象。审计时比较理想的方法是进行资产评估,其结果作为判断资产质量的重要依据;其次是分析公司计提的方法、程序,取得公司相关的资产管理部门出具的资产质量状况的说明,对短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等可向被投资单位函证。同时,对于有形资产,审计人员应亲临资产存放现场观察、判断其价值。如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审计时应到生产车间现场观察设备的使用情况,如果存在封存、停用1年以上、经常出废品等情况,就可以考虑全额计提减值准备。
难点之二,是原计提的减值准备转回处理的合理性。原《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规定的老四项资产减值准备已步入第三个年头了,如果转回计入当期损益无可厚非;但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第四项资产减值准备,如果转回计入当期损益就不应该了。但目前已经有上市公司利用今年新增的四项资产减值准备来增加本年度的利润,有的公司在中期计提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随着该批固定资产在下半年的处置,原计提并进行追溯调整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相应作了转回,计入了当年损益,结果是利用追溯调整将以前年度的利润转入了今年反映。虽然根据制度规定,公司的这种处理并无错误,但就合理性而言,笔者认为审计时应站在年度终了看问题,采用“老准备转回可以计入当期损益,新准备转回更正原追溯调整金额”的方法。对首次采用追溯调整法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若在当年相应的资产处置时应更正原追溯调整金额,以防止公司通过追溯调整调节利润。
二、委托理财事项的审计
上市公司委托理财,一般会与受托方签订委托理财协议,规定委托理财的时间、金额、收益的分成或亏损的承担方法。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难点首先是委托理财的合法性,特别是非券商的其它投资公司,上市公司将委托资金交给对方后更难知道实际运用情况。有的券商违规操作,往往将委托理财的公司也牵连进去。所以审计时应重点关注协议中是否明确规定了委托资金在受托方特别是券商实际使用的账户账号。如果规定了账号,一般券商不会利用上市公司的委托理财资金进行协议规定以外的操作;如果未规定账号,券商就有了灵活性,很有可能进行协议规定以外的操作。在明确协议有关内容的规定后,应取得受托方资金使用的全部对账单,同时向受托方函证,主要请对方证明是否按协议规定使用资金,这对于非券商的其它投资公司是非常重要的外部证据。其次,由于受市场行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上市公司的委托理财资金并不一定全部能如期回归,判断其可收回性成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另一个难点。此时利用常规的审计方法,诸如函证等并不能起到好的效果,因为有的受托方每次函证都如期回函确认,但就是无力归还,所以专业判断就显得相当重要。判断前应先查阅董事会决议等有关资料,查清楚该项委托理财是否经过适当的授权批准,对方有无财产抵押。一般而言,如果未经授权批准,仅是某些甚至某个人的决定,对方又无财产抵押的话,其可收回性就会大打折扣。
三、特殊存货的存在性和价值审计
有的上市公司存货由于性质特殊,在确定其存在性和价值时相当困难,无法通过监盘、观察等常规的审计方法来实现审计目标。比如“蓝田股份”的水下养殖业,注册会计师无法到湖里面去实地蓝盘;医药企业的产品由于其技术含量比较高,有些开发的新产品刚面市时毛利高得令人无法想象。注册会计师在不具备这种专业知识的前提下,难以判断其价值。
对于无法实地监盘的存货,要确定其存在性有两种方法,一是进行分析性复核。如有的公司存货主要是存放于水下的木材,可以分析河面的面积、水的深度,从而计算出存放木材的河段的容积,最后考虑账面木材的体积是否和河段的容积及其存放量相匹配。在进行静态分析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对公司期后的生产情况进行动态分析,以期后的一定生产量证实资产负债表日存货的存在性,方法是取得车间甚至班组的生产记录,追查到仓库的入库记录和销售的出库记录。另一种方法是审计时先对无法实地监盘的存货予以保留,待证实原账面记录无误后再消除该保留意见。如新太科技(原远洋渔业)原来的主业是远洋捕捞,因为报告期末船只在外海作业,注册会计师无法实施监盘,被连续五年出具保留意见。但公司报告期末组织所有船只自己进行盘点,并经相关管理部门审核,待次年船只回港期间组织全面检查,并委托注册会计师共同复验上年末船存存货盘点的正确性,注册会计师复验无误后消除原保留意见,该处理方法得到证监会的认可。
对存货价值的判断,常规的方法是取得资产负债表日前后的销售价格,从而对结余的存货价值作出判断。但对停留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特别是某些科技含量较高的半成品,由于不直接对外销售,即使知道了数量也难以判断其价值。方法之一是进行期后测试,从期后生产的产品价值来证明资产负债表日在产品的价值;方法之二是对在产品余额分类作分析性复核,看是否有异常波动。
四、合并范围内关联方往来计提坏账准备的审计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我认为,关联方往来不能不提也不能全额计提坏账准备,应该区别对待。正常经营形成的往来应该计提;而对募集资金投入形成的应收项日子公司的往来可以不计提。理由之一,后者实际性质不是往来款,正常情况是有往无来的,因为募集资金投入最终形成的是资产;理由之二,随着募集资金的不断投入,往来金额越来越大,账龄也会越宋越长,如果计提坏账准备,特别是按账龄分析法计提,会严重歪曲公司真实的财务状况。因此,我们可以在审计报告中以解释性说明段的形式说明其合理性。
五、高毛利业务收入的真实性审计
财务虚假的上市公司往往离不开收入造假,有的公司部分业务交易次数很少,甚至是全年只有一次交易,或者交易对象很少,高度集中于某些客户。如果该项业务毛利特别高,尽管有现金流、公司也计缴了相关税金,我认为只要公司不将毛利高的原因解释清楚就有必要在审计报告中反映。审计时要取得公司销售合同、产品出库记录、销售记录;条件允许的还应取得购买单位的入库记录、销售记录或销售合同。尽管公司的处理具有完备的手续,但如果业务本身并没有多少科技含量,公司又是生产性企业的话,我认为,超过30%的毛利就应该合理怀疑收入来源的合法性。处理的方法,因为公司不愿意在审计报告中披露此类问题,而注册会计师坚持在审计报告中反映,协商的结果往往是公司同意调整账务。
六、关联方的审计
篇2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 政府 财务信息 信息披露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英国以及其他经合组织成员国纷纷掀起了政府改革运动,这些改革运动被称作“新公共管理”运动。目前,新公共管理运动已席卷全球,我国也正在酝酿和进行深化公共行政体制改革的试点。新公共管理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对我国政府财务信息披露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改进现状、迎接挑战,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
“新公共管理”主义主要是由上世纪初发展起来的古典泰勒主义的管理原则所构成,即强调商业管理的理论、方法、技术及模式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德国学者GernodGruning指出,新公共管理的“确凿无疑的特征”至少包括20种,即如下表所示(朱仁崎、彭黎明,2003):
削减预算
VOUCHERS
绩效责任
绩效稽核
民营化
顾客观念
分权化
战略规划/管理
生产和供应的分离
竞争
绩效测评
管理风格变革
签约外包
自主管理(弹性)
审计的改善
人事信息管理(诱因)
使用者付费
政治和行政的分离
财政管理的改善
技术的更多利用
另外还有预算/支出的法律约束、Jurisdicious的理性化、政策分析与评估、规制的改进、行政结构的理性或流水线化、民主化与公民参与等特点。
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全球化、信息化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政府改革的浪潮不仅席卷了西方各国,而且在转轨国家、新兴工业国家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也出现了同样的改革趋势(赵景来,2001)。我国学者也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丰硕的成果。国内学者陈振明在《评西方的“新公共管理”范式》一文中,将“新公共管理”或“管理主义”的研究纲领或范式特征归纳为以下八个方面:(1)强调职业化管理;(2)明确的绩效标准和绩效评估;(3)项目预算与战略管理;(4)提供回应性的服务;(5)公共服务机构的分散化和小型化;(6)竞争机制的引入;(7)采用私人部门的管理方式;(8)管理者与政治家、公众的关系的改变。
我国对新公共管理的研究并未完全停留在理论阶段,也逐步运用于实践。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市场体制的逐步完善以及加入WTO背景下公共管理发展的需要。中央编委已确定广东的深圳和顺德、福建的晋江、浙江的上虞和青岛的阳城5个市(区)作为全国深化公共行政体制改革的试点,为全国新一轮的改革探路。从我国新公共管理发展的实践看,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加入WTO这一历史性事件对新公共管理实践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罗辉等,2002)“在WTO规则下,政府不再是单一的公共服务主体,其职能中管制、审批部分的权力将大规模释放甚至取消,而信息资源的公开程度和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度的提高,使政府内部结构变革成为必然”。二是新公共管理得以发展的社会基础在于公民民主和参政意识的不断提高。(薄贵利,2000)“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如果没有公民参与,公共权利的运行就可能偏离社会公共目标,甚至导致公共权力的异化现象”。
在上述两股力量的推动下,中国新公共管理的聚焦点在于建设高效率的政府、民主的政府以及公开的政府。新公共管理从理论到实践都强调政府的绩效,不仅政府自身需要评价其绩效,社会公众作为政府财务资源的提供者,不仅有义务且有权利来监督政府的运营效率。政府绩效评价是对政府整体运营效果的综合评价,也是考察其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核心内容。
二、新公共管理实践对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的潜在要求
政府究竟应怎样提供信息以及提供什么样的财务信息直接表现在政府财务报告目标之中。根据我国1997年出台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第十二条规定,“总预算会计信息,应当符合预算法的要求,适应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上级财政部门及本级政府对财政管理的需要”;1998年2月正式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第十二条规定,“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适应预算管理和有关方面了解行政单位财务状况及收支结果的需要,有利于单位加强内部财务管理”;我国上述政府财务报告目标的共同特点在于强调了政府相关部门和组织内部对财务信息的需求,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社会公众乃至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这显然与新公共管理的实践以及其精髓不相符。在新公共管理实践的推动下,社会公众的权利意识、法律意识和参与意识都明显增强,充分考虑公众对政府财务信息的需求,是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根据普雷姆詹德的观点(普雷姆詹德,1996),社会公众需要政府财务信息的目的在于:(1)在选举时作为对政府业绩评价的依据;(2)运用政府财务运行状况的信息作为个人财务决策的基础。
将政府绩效评价和社会公众利益结合在一起,新公共管理对政府财务信息披露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1.从信息披露整体模式而言,需要较高的信息披露的透明度(transparency)。政府财务信息透明度应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是财务信息的公开性,政府应公开披露可靠与及时的财务信息,有助于信息使用者评价政府的财务状况和业绩、运营活动以及财务风险。政府财务信息应通过相关媒体对外公开披露,使得财务信息需求者可以从不同渠道方便而及时地获取。透明度的另一个方面是明晰性,公开披露本身并不必然导致透明,政府所提供的财务信息还必须清晰明确和易于理解。普华永道(PriceWaterhouse&Coopers)在其2001年的“不透明指数”报告中,将“不透明(opacity)”概念定义为:在商业经济、财政金融以及政府会计监管等领域缺乏清晰(clear)、准确(accurate)、正式(formal)、易于理解(easilydiscernible)、普遍认可(widelyaccepted)的惯例。高透明度意味着财务信息使用者能够“通过现象看本质”,即政府公开披露的信息,应能够使其使用者相对比较容易判断政府的财务状况、运营业绩和潜在的财务风险。如果只能看到现象,而难以看到政府财务实质,则公开披露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2.政府财务信息披露内容要具有完整性和充分性。全面合理地评价政府的运营业绩,还必须依赖完整而充分的财务信息。完整性是指政府应该提供反映政府所有资金的运动状况及其结果的财务信息。政府性资金不仅包括财政性资金(一般预算、基金预算、专用基金和财政周转金),还包括社会保障金、对国有企业投资以及国家债权债务等。排除其中任何一个方面,政府所提供的财务信息都将是不完整的,也就无法正确反映政府的运营业绩和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充分性是指政府应通过财务报告披露更多的财务信息,即充分披露。政府财务报告应当提供广泛的财务信息,任何可以真实表述事实和状况的重要信息都不应当省略,任何将产生误导的信息都不应当纳入。
3.新公共管理对政府财务信息的相关性也提出了挑战,即政府财务报告应提供更多的对评价其业绩以及对资源提供者进行决策有用的财务信息。在《国际公立单位会计准则第1号》中阐述“如果信息能够评估过去、现在或未来的事项,或确认、纠正过去的评估结果,则此信息是相关的”。实际上相关性包含其他许多质量特征,比如及时性、可靠性。从一般意义上讲,相关性的财务信息实际上非常广泛,甚至还包括一些非财务信息。
三、关于改进我国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的思考
我国目前提供政府财务信息的主要政府对外报告是政府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另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报告以及政府工作报告也提供政府财务信息①。目前,我国国家财政预算决算收支情况、中央财政预算决算收支情况、地方财政预算决算收支情况等政府财务信息,也以编制预算决算收支表的形式,编制在《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财政年鉴》中向社会公布。从目前这种实际情况看,我国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的局限性在于公开披露的财务信息过于概括和笼统,在财务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充分性和相关性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若要改进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的局限性,首先应明确提出将反映政府的受托责任、运营业绩和决策有用作为财务报告的总体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具体财务信息的编报和披露才能围绕着新公共管理对政府财务信息的核心要求展开。
其次,就政府财务信息的整体性而言,我国还应进一步拓展政府会计的核算对象,即不仅仅要对政府财政性资金进行核算,还要对政府管理的社会保障金、国有企业投资和收益以及国家债权债务进行核算和反映,甚至可以考虑将一部分公益领域的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型国有企业的资金运动也纳入政府会计的核算范围。
最后,为了政府财务报告能够提供更加充分和相关的财务信息,应该统一各级政府财务报告的种类,改革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并扩大财务报告的信息容量。(财政部预算司,2002)《国际公立单位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的呈报》提出:“一套完整的财务报表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财务状况表;(2)财务业绩表;(3)净资产/权益变动表;(4)现金流量表;(5)会计政策和财务报表注释”。这里的财务状况表也可称为资产负债表,财务业绩表也可称为收入支出表、收益表、业务活动情况表或损益表。财务报表注释也可以包括附表。这些报表的编制除了现金流量表以外,其余的报表的编制基础应考虑采用应计制,而不是我国目前采用的现金制,因为应计制下的财务报告更能提供充分的相关的财务信息。在不破坏财务报告明晰性的前提下,还应进一步扩大财务报告的信息容量,在这一点上,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公立单位委员会在1991年3月的《研究报告第1号—中央政府的财务报告》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该报告中第63段认为,以确定的使用者(指外部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为基础②,财务报告应当展示政府或单位对财务和资源的受托责任,并通过以下方法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1)说明资源是否按照法定预算取得和使用的;(2)说明资源是否按照法律和合同的要求,包括由有关立法部门建立的财政授权取得和利用的;(3)提供关于财务资源的来源、分配和使用的信息;(4)提供关于政府或单位是怎样筹集运营资金以及满足其对现金的需求的信息;(5)提供对评价政府或单位筹集运营资金和偿付负债的能力有用的信息;(6)提供关于政府或单位财务状况及其变动的信息;(7)提供在服务成本、效率和成就来评价政府或单位业绩时有用的综合信息。如此广泛的信息既可以在政府财务报表中提供,也可以在政府财务报表附注或附表中报告,或者在其他必要的补充信息中报告。
在改进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的探讨中,必须考虑的约束条件是成本问题。(魏明海等,2001)研究表明,“追求高透明度的会计信息既有成本也有收益”。政府信息披露的成本既包括政治成本,也包括经济成本。财务透明度实际上是对政府权力的限制,即信息意味着政府出让其权力,所以从理论上讲政府不会向其财务信息需求者提供更多的财务信息,尽管政府也希望通过财务信息披露来引导债权人、捐赠人等向其提供资源。在本文中,笔者将财务信息的充分披露而产生的对政府权力的制约理解为政府要付出的政治成本。从政治成本的角度看,我国更需要制定政府会计准则或在其他会计规范中规定政府信息披露的强制性条款。经济成本是不言而喻的,政府提供的财务信息越充分、相关性越强、透明度越高,则提供成本就越大。而这些经济成本大部分都需要由社会公众负担。从经济成本角度出发,我们必须在信息披露使财务报告使用者受益的程度与经济成本的高低之间进行权衡,所以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充分性和相关性只能是适度的。
主要参考文献
薄贵利。2000.中国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财政部预算司。香港理工大学课题组译。2002.国际公立单位会计准则。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葛家澍、陈守德。2001.财务报告质量评估的探讨。会计研究,11
罗辉等。2002.WTO和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我国政府改革趋势探析。理论探讨,1
李建发。1999.政府会计论。厦门大学出版社
魏明海等。2001.论会计透明度。会计研究,9
项怀诚。2001.中国财政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朱仁崎、彭黎明。2003.新公共管理研究综述。求索,1
赵景来。2001.“新公共管理”若干问题研究综述。国家行政学院学报,5
赵建勇著。2002.政府财务报告问题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普雷姆詹德著。1996.有效的政府会计。中国金融出版社
篇3
随着公众对民生问题的逐渐关注,民政部门在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以及管理社会服务等公共利益的保障部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民政部门所管理的资金量不断增多。而在新的形势下,民政部门如何有效的管理这些资金,这也就成为了当前摆在民政部门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目前,我国民政财务管理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民政工作的有效开展,已经成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之一,而作为民政工作中最为基本的就是民政财务的管理,财务管理的有效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民政工作的开展情况。在目前来说,我国的民政财务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不代表民政财务管理工作没有问题。
1.我国民政财务管理所取得的成绩
目前,我国政府在不断加强对于民政资金的财政保障力度,不断健全对于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的建立。而在确保民政资金的有效发放方面,我国的相关的民政部门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套体系。在民政财务管理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方面,相关民政部门高度重视,配有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有的甚至还配有专业的财务审计人员,这些都为我国民政财务管理有序的进行提供了保证。在民政资金的管理中,充分做到“以人为本”,“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让每一位符合政策规定的困难群众都能及时拿到“救命钱”。
2.我国民政财务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
我国民政的财务管理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而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民政财务管理逐渐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阻碍着我国民政资金的有效发挥。就目前来说,虽然我国的民政部门形成了一套相关的管理制度,但在根本上缺乏有力的内部监督。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开展的财务的管理,就在一定的程度上给了一些人空子,便出现了挪用资金、死亡人员未及时停发、补助对象标准不明确等一系列的违规现象的出现。这样管理下的民政资金必然会出现混乱的状况,最终将不利于民生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创新民政财务管理的措施
根据目前民政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改进措施,进而合理保证民政资金安全有效运行,及时高效使用。
1.树立财务工作新理念,在思想上重视民政财务管理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对于民政工作中的财务管理应该树立新的工作理念,工作态度,确保我们的财务工作能够有效的开展。民政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应该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调整,确保在思想上的财务管理能够得到重视,并且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
2.科学的编制预算方案,实现民政财务预算管理的精细化
预算可以说是保证财务有效管理的重要,而科学的预算有利于资金优化配置。我们在编制财政预算的时候,进行充分的调查,要根据实际的需要预测各项业务开展所需要的资金,从而保证有效的资金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作用。在进行预算的编制过程中,一定要将各项专业的经费列入计划中,有轻重缓急的进行资金的发放,提高预算的准确性以及资金的到位率。实现预算的科学化管理,建立明确的预算标准,实施有效的预算控制。通过这些有效的举措,确保预算的科学化,从而实现民政资金预算管理的精细化,有效的规避财务实施中的风险。
3.建立健全民政财务监督,实现内部监督的全过程化
毕竟,民政是服务于人民的部门,我们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让全民参与到民政资金的监督管理中来,同时民政部门应该主动联系上级部门进行资金的审核,申请上级不定时的进行检查。而对于民政部门的内部,我们要实现监督的全过程化,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和专业的内部审计制度,严把各个业务环节的“进口关”、“审核关”、“公示关”和“审批关”,在保证各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前提下,加强民政财务与业务之间的衔接,既要防止脱节,更要堵住漏洞和空隙,确保每一分民政资金都用在符合规定的对象身上。
4.完善民政资金的使用监督循环机制,使之形成“闭环”
民政财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使用和监督资金的流动,主要包括预算―执行―支付―决算―绩效评价五个环节,可以说,这五个环节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都对于下一环节有着一定的影响。合理的预算是资金使用的前期,规范的执行是资金使用的重要保证、及时准确的支付是资金使用的重要环节、适时的决算分析是资金使用绩效的评价依据、有效的绩效评价为下一个预算编制提供参考。所以,完善的资金使用监督循环机制,就是要让资金的整个流动过程在一个封闭的规范流程中进行,从起点预算出发经过执行、支付、决算、评价,回规原点,最终检验预算的执行情况和达到的效果。
篇4
【关键词】财务集中;管理模式;成本管理;风险控制
一、证券公司为什么要实行财务集中管理模式
1.传统的证券公司财务管理模式现状。(1)营业部各自为政,资金管理混乱。我国证券公司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与经纪业务的发展,而经纪业务的发展是依靠营业部实现的。营业部拥有独立的银行账户,存放的客户资金数额大,独立对客户存取资金、证券交易清算资金进行处理,具有人、财、物的绝对控制权。我国证券A股市场一度出现许多营业部挪用客户保证金炒作股票、签订承诺高收益的委托理财协议,为客户提供巨额担保等问题,给投资者、公司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一些证券公司甚至资不抵债、濒临破产,这充分暴露出了以营业部为主体的证券公司财务管理体系存在资金管理混乱的现状。(2)财务监督力度不到位。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下,缺乏有效的财务监管机制和完善的规章制度,难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全性,营业部违法乱纪的行为常有发生。公司总部监管手段实施不全面,比如仅仅实施了营业部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派遣制,但由于缺乏对其统一管理,没有实行定期汇报制度、没有建立全面业绩考核体系,只以收入、成本和目标利润来考核营业部,最终导致管理混乱、资源浪费、财务控制不到位等不良局面。(3)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我国证券交易结算体制采用的是一级法人清算模式,即只有证券公司法人才有资格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开立结算备付金账户,所有的证券交易结算资金也只能通过公司法人在银行开立的存管账户才能实现与结算备付金账户之间的资金划转。以营业部为主体的财务管理体系增加了资金循环的级次,将原本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和证券公司之间流动的资金变成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证券公司营业部之间流动,增加了资金在途时间,降低了资金流转效率。同时这种模式也使营业部各自为政,缺乏一体性,资金沉淀数额大,无法实现资金使用上的规模效应。(4)不能优化资源配置、加大了财务管理成本。以营业部为主体的传统财务管理体系要求每一个营业部至少要配备2~3名财务人员,财务人员人工成本过大、财务设备重复投入问题比较突出,资金管理松散,内部调配性差,使用效率低,这些都导致财务管理成本居高不下。
2.实现财务集中管理的优势。(1)有利于财力集中,实现“规模效益”,防范风险。证券公司实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由总部统一筹集和调配资金,可以有效地利用全公司存量资金,提高整体偿付能力;同时,将营业部所有银行账户统一由总部掌控,可以把原来分散在营业部的闲散资金聚集起来,将其投入到急需要资金的企业中,这样,资金紧张的企业就能够及时得到资金的补充,更好地把握发展机遇。同时从根源上杜绝了营业部挪用客户资金的问题,提高了公司的风险防范能力。(2)有利于更好节约财务管理成本。财务集中模式实现了财务人员、客户资金与自有资金、大额费用开支的审批等等全部集中统一管理,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3)有利于保证公司内部信息的一致性。财务集中后,公司的各项财务制度能够得到更有效的贯彻执行,促进了财务核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财务信息是财务数据的再加工过程,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将直接影响到决策部门和决策人的决策结果。公司决策层的信息相当一部分来源于营业部。财务集中后,可以通过制定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统一的会计核算政策,架设统一的财务信息化网络平台,达到形式上的分散核算、实质上的集中管理,达到提高管理层决策准确性的目的。
二、我公司对财务集中模式的探索
近几年来,国内券商加快了财务管理模式改革的步伐,从最早的财务主管委派制,到财务的区域集中,到提出财务共享中心的理念,在财务集中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为了实现财务集中核算与管理的目标,我公司从高层领导到营业部等多方面做了重要部署。首先,公司高层领导的认可和支持。财务集中管理模式对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造成了很大冲击,会引起相关利益主体的抵触,而且在费用审批额的设置、财务精简人员的安置等关键问题上,必须依靠公司决策层才能完成。我公司高层领导的支持对财务集中的推进起了非常重要的报纸作用。其次,充分获得营业部总经理的理解和配合。营业部总经理在实施财务集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弱化权力和积极配合。针对这种情况,我公司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充分调动营业部的积极性。另外,我公司还配置了财务集中相应的一系列先进配套设施等等。我公司在对财务集中方案做好了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为了实现财务集中核算与管理的目标,即核算集中、资金集中、财务管理集中。我公司按照循序渐进、分步实现的原则,从以下几方面推进了财务集中工作。
1.对财务集中管理后,营业部角色和机构设置方面做了定性。因考虑到我公司还属于中小型券商,财务集中管理后,营业部同总部的其他部门一样,只是作为一个利润中心和费用中心,便于内部控制;但对外营业部仍然是一个独立核算的会计主体,同外部的协同关系变动不大,这也使得我公司财务集中的可操作性更强,对运营模式的影响较小。在机构设置上,成立集中核算中心,集中负责与营业部有关的所有资金往来,负责营业部费用、资产购置等开支项目的合规性审核和会计核算,但是会计核算的单位仍然是营业部,营业部拥有独立的账套,独立对外报表,在税务、监管等部门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集中初期,营业部暂且保留一名财务人员,保证财务集中的顺利过渡。
2.我公司财务集中的进程。(1)客户资金集中核算。2008年,随着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的实施,将各营业部全部客户资金集中到公司核算,营业部不再核算与客户资金有关的证券交易、分红派息、基金申购赎回等业务。同时,取消所有营业部的客户资金银行账户,只保留一个自有资金银行账户,营业部日常开支由公司总部以备用金的形式划拨。通过客户资金集中核算,将客户资金的循环流动与营业部完全隔离开来,极大地降低了客户资金风险。(2)区域集中核算。2011年,首先实现了同一地区营业部的财务集中核算的初步探索,形成了第一个财务区域核算中心。该区域核算中心按照营业部数量保留几名财务主管,接受公司财务部和所服务营业部的共同领导,所有营业部的会计核算均由该区域核算中心人员完成,各营业部仍保留一名财务人员,隶属于所在营业部。营业部预留小金额的备用金,所有报销原始单据均有营业部的财务人员带到区域核算中心处,统一报销。区域核算中心营业部的所有账务核算和费用支出事项,原区域核算中心财务主管岗位主要职能调整为税务管理和发票审核等,从而基本实现自有资金集中核算。(3)我公司需要进一步集中的方面。目前,我公司财务集中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财务集中和管理,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推进,如营业部取消暂且保留的财务人员岗位,不再保留自有备用金,由核算中心出纳直接将款项划拨到报销人账户,改变了现在营业部费用报销由营业部保留的财务人员经手的方式,进一步降低了自有资金风险。
篇5
关键词:人才流动负面效应保护措施
通过行政管理。促进人才资源合理配置,是本世纪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战略性资源。小到一个企业的产品创新和价值提升,大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越来越取决于智力因素的开发、取决于科学与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能力,而知识和科学技术是靠人来掌握、运用和创新的。因此,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是现在和未来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所以通过行政管理,有效地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一、加强行政管理促使人才合理流动
人才流动是一个企业发展均动力,是企业具有活力的表现,加强行政管理。促使人才合理流动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手段和措施。人才只有正常合理的流动,才不至于使一个企业处于封闭固守的状态。一个不断创新的企业,它的管理机制必须是科学合理的、与时俱进的。因为这种管理机制给人才提供了施展本领的条件和机会,使他们有了用武之地,因此,先进的行政管理机制可以留住人,落后的管理机制能赶走人。一个企业要想长盛不襄,对某些岗位的人才作阶段性调整,保持一定的流动性,稳而不僵,活而不乱,始终让企业处于一种最佳状态.这既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使用的必要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流动有其必然性。人才流动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开发人力资源的必然要求。通过行政管理、合理的人才流动对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人力资源再配置,实现生产力要素的最佳结合,从而形成新的生产力。我国加入WTO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市场的调节作用越来越明显,无论是国企或私企,都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去寻求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市场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哪个企业留住了人才,哪个企业就会呈现出勃勃的发展生机。
二、造成人才流动的原因
目前来说造成人才流动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人的趋利性。这是企业人才流动的主要原因。获取能够满足其物质利益需要是个人工作中的一大动力。在社会许可的条件下,利益最大化成为许多组织和个人可以理解的奋斗目标。虽然事事不能向“钱”看,但企业中的各类人才,如努力工作,取得成绩得不到相应的回报,那么,跳槽或外流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事。
2.人不能尽其才。俗话说。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同样也需要量才而行,如果才能长期得不到发挥,专长得不到施展,就不能安心工作。因此,就要安排得体,不要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的专业才能有用武之地。
3.陈旧的瓶颈式行政管理。由于近几年外来的务工者越来越少,他们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山看着那山高”迫使企业招工难,使整个地区出现用工荒。使本地区的企业无法正常生产,企业面临着用工不到住,生产不正常,从高峰滑下低谷。本来整个地区所生产的产品结构类似相同。都靠的是密集型人力劳动,这样下去的话,整个地区的产品就会受到冲击。因此,在恶劣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一个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在企业内部进行改制,要打破原有陈旧的瓶颈式行政管理,比如:对员工表现有形式的正激励,发放工资及时,奖金、津贴、福利要到位。加强日常能力培训等等,以放开式行政管理去招“能人志士”。
4.用人制度僵化,讲形式不讲实效。许多企业在员工的选拔上、任用上过多地讲求资历和职称甚至年龄,论资排辈,就会挫伤一些有能力、有经验的人才的积极性,使他们内心失衡。虽然职位不能直接代表能力,但人们往往把能力、贡献的大小与职位、职称的高低挂起钩来。一个企业领导如果不能做到人尽其才,让人才在企业担任一定的角色。就会难以留住人才。
5.企业文化缺乏凝聚力。许多企业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特别是本地区私营企业比较多,遍地开花。他们在管理模式一味追求产值、效益,忽视或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缺乏一种激励员工奋发进取和一种凝聚员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精神力量。员工看不到企业的前途并有潜在的危机感。在此情况下,高素质人才外流就可想而知了。
三、人才流动对企业的负面效应
人才流动有好的一面。但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归结起来,这些负面效应主要表现为企业信息秘密的泄露。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
企业信息秘密的泄露.首先是技术秘密和经营及其他重要信息的流失。技术秘密和经营信息是企业商业秘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人们最早关注的问题。以往企业人才的流动。较多的带走了“技术和经营秘密”。而技术和经营秘密的最大特点就是“机密性”。那些不为同行业普遍获知的信息,可以具有商业竞争优势的,它们均具有潜在的价值,拥有它们会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主动的地位,并赢得优势。显然“技术和经营及其它重要信息的流失”。将使原单位具有的竞争优势不复存在,公平的竞争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由此可见,产生的问题无法妥善解决,必然会给原单位及社会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损失。
如果一个企业的一名技术员或主管市场经营的人员,在流动中带走了他本人向公司所属部门提供的开发新品技术或经营信息资料,因此引发诉讼.但因在这些技术资料或经营信息是否是职务技术成果和经营信息成果的认定上,双方各持己见,对新产品技术或经营权益归属争论不休.这类纠葛,法院也常常感到难以处理,给企业人力资源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企业在员工的流动上难以控制,所以使企业信息随时流失,可以说人才流动是企业内部机密泄露的重要途径。
技术资料和产权知识及经营信息是一个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一旦流失,将会给企业带来无法估计的经济损失。因此。当前社会上发生的商业信息侵权案。屡有发生。绝大多数都是因为人才流动引起的。掌握企业信息的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流向其它用I单位服务,特别是同行业,他们也利用这种不光彩的手段,和原企业竞争构成对原企业商业秘密信息的侵权。任何一家企业都有自己的经营渠连,近年来.好多企业雇员以人才流动为由带走企业的经营信息及相关资料屡有发生,而对企业威胁和危害最大的,是企业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这方面工作的管理人员携带企业的信息“跳槽”的行为,由于这些人对企业的经营和技术情况了如指掌,在“跳槽”后由于自身的“便利”和业务的需要。必然要使用原就职企业的信息,给原有企业造成具犬的损失。经营信息的流失所造成的损失有时立竿见影,立即使企业在商战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四、保护人才流动。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
主要措施
1.依靠法律保护。我们国家已经进入高速信息阶段,商业秘密作为知识产权的一部分都普遍受到法律的保护。虽然我国没有专门的商业秘密保护法,没有正式出台,但现有的一些相关法律法规,比如“反不正当竞争法”“劳动法”等还是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2.制定并完善企业信息秘密政策。确定本企业到底有哪些人掌握关键的技术信息及经营信息。要有相应的保密设施和安全环境:有专职部门或人员负责信息的保护、制订适合本企业发展及所处环境的信息保密指导。与劳动用工的制度关系.加强完善与之配套的其他政策.使技术、用人、销售政策等相结合。
3.加强对员工文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员工的敬业素质。作为企业的信息保密教育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思想道德教育,通过这种教育使员工形成较强的信息保密意识和道德观念,使信息保密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人人皆知,将来,哪怕员工离职或另谋高就,也会隐隐地约束他们不至于轻易地泄露原企业的秘密信息;二是善于信息保密的法律法规学习。如果说思想道德教育的结果所起的作用是“软性”的,那么,对员工进行信息保密法律法规的学习所起的作用就“硬”的多,可以使员工在信息保密方面知法守法,在有意或无意泄露信息前有所警醒,将会大大提高了信息泄露的保护性,使在、离职的员工有一种高尚的敬业素质。
篇6
一、树立档案意识,建立完善制度,努力收集好档案材料
档案管理人员在把握收集工作的范围和途径的基础上,还必须针对工作的实际情况,与学校各部门经常联系,加强对平时收集工作的检查和指导工作,做到随时收集和定期收集相结合,尽可能防止和减少档案材料的流失。这样做不仅拓宽了档案的收集范围,还促进了收集工作的开展。只有做好案卷的收集工作,才能为提高案卷的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档案工作肩负着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的重任,因此,需要档案工作者热爱档案事业,具有敬业爱岗、无私奉献、存实求真的高尚情操,努力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1.加强档案宣传工作。我国的公民档案意识比较薄弱,薄弱的意识制约着档案工作的开展。所以要引导、宣传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加强人们对档案信息资源的认识。如利用档案制作图文展览,符合学校干部职工的文化心愿,在培养廉洁奉公、树立文明形象等方面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利用局域网,建立库藏主页,处理好开放与保密的关系,提供档案信息服务;把档案作为一项推动财政文化、学校文化、廉政文化建设的创新工程,引导干部职工树立有为才有位的意识。要让人们感受到档案信息资源带来的便利,以此取得理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果。
2.要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档案材料的形成规律,建立一个纵横交织的管理网络体系,协调校长室、办公室、采编科、管理科、培训科、编辑部等部门做到从上而下,左右协作的档案传递网络,做好档案收集的基础工作。档案材料收集的基本要求是:主动及时、全面准确、保质保量、安全保密、关心期限。档案管理人员在把握收集工作的范围和途径的基础上,还必须针对工作的实际情况,与各部门经常联系,加强对平时收集工作的检查和指导工作,做到随时收集和定期收集相结合,尽可能防止和减少档案材料的流失。这样做不仅拓宽了档案的收集范围,还促进了收集工作的开展。只有做好案卷的收集工作,才能为提高案卷的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3.做好文件收集工作。日常的文件收集看似简单、技术含量不高,但要收集得齐全完整,就需要档案管理工作者懂得挖的技巧。要树立依规行事,应收尽收的意识,制定归档范围,始终把归档文件作为档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收集得完整与否影响着档案价值,不该归档的文件不接收,力争文件材料不庞杂,同一问题的文件材料要弄清来龙去脉,保持内在联系,有效提高归档文件材料的归档率和完整率。
4.优化档案服务手段。方便财政、学校干部职工利用档案是本校档案部门突破自身价值的动力,确保档案安全保密是档案工作人员第一要责。服务手段要多样化,既活用巧用,又要把握好原则性,彰显档案材料效能。工作过程中,要分清主次,重点为本校领导决策做好服务。首先是为科室协调做好服务,其次是为干部职工需要做好服务,使档案服务达到优化。要配合本校的工作,以声像、宣传片、纸质、电子版等不同形式的记录载体,探索开发利用的新途径和新方法,让档案材料发挥实际效用,形成充满活力的档案发展新局面。
二、熟悉财政基层培训知识,掌握档案管理工作的技术
在其位,谋其事,作为档案工作者应该优化服务,提高效能,掌握各门类档案的分类、整理要旨,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熟悉文书档案的基本内容,更好地开展档案的整理、查阅、利用。
1.熟悉财政、会计、档案专业知识。省会计函授学校(财政干教中心)档案主要是会计档案和文书档案,记录政府配置财政、学校资源,体现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本质特征。作为档案工作者应具有一定的会计、财政理论和档案专业知识,才能合理分类整理各门类档案、及时为查档者找到所需的档案,实现档案的有效价值。要树立管理与服务并重的档案工作新理念,始终把提高自身素质作为档案服务的根本方向,为全力打造阳光财政发挥应有的作用。
2掌握文件归档方法。整理归档文件应根据档案工作有关要求,坚持以我为主、保持历史联系的归档原则,统筹兼顾财政、会计特点,进行分类、整理、编号、归档。各类档案的归档要严格做到分类科学,组卷合理,排列有序,保管期限划分合理,做到归档案卷美观、检索利用便捷。
3.健全档案检索工具。检索工具好比人的一双眼睛,遇到查阅档案时通过检索工具快捷地调出来,所以编制检索目录时应考虑周到、细化、便于查找利用。此外根据财政基层培训工作特点,要找准与利用的对接点,围绕学校热点来选題,力求出精品,避免浪费人力和物力。在编制专题目录时,要注意有效维护全宗内的专题检索工具的完整性,比如今年报送财政部2015年研究课题报告财政基层培训工作方式方法创新理论研究专题检索目录,可能涉及或分散在全宗内各门类、各个案卷的档案。编制时应不受案卷、保管期限的限制,应把同一主题内容所涉及的目录统一起来,分项目设置专题检索工具,为提供完整的档案查阅省时省力,降低漏检率与误检率。
三、与时俱进,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
档案数量越来越大,档案材料的种类越来越多。因此,只有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才能有效地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
1.加强管理意识。档案管理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求管理人员既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办事细心的工作态度、乐于奉献的工作精神,又要有扎实的档案管理理论知识、科技知识,尤其是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和先进的管理方法管理档案的基本技能。因此,档案管理工作者要拓宽知识层面,提高综合素质,才能做好新时期的档案管理工作。
2.掌握现代化管理技能,提高综合素质。档案管理数字化、信息化是信息社会对档案工作的新要求,也是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方向。所以,档案管理工作者要结合自己的岗位工作,边学习边操作,在提高业务素质的同时,特别要注重计算机知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努力使自己具备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综合型档案管理人才。
3.利用现代化技术,整理档案。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整理档案,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计算机将以前手动检索查阅名录的方式改变为计算机检索查阅,大大减少了查找名录的时间,既降低了人为因素在文件归档工作中的影响,又发挥计算机的管理优势,减少了手工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务于财政、学校工作。
四、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养成良好的习惯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档案工作者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有针对性地选择能提高自己专业知识的书本学习,虚心向对本职工作有提升的人员学习,利用网络有选择地学习,熟练掌握计算机等现代化工具,使学习学到点,工作干到位,真正学以致用、学有所用。
1.勤奋学习善于思考。档案工作人员在分门类整理文件材料时,是新知识、新技术的实践,也是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统一过程。在判断它是否属于归档范围,划分保管期限、属于哪一类时,要善于从文件材料中分析、梳理文件精神,掌握方针政策、工作要点,做到心中有数、在收集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提高工作的系统性和预见性。
2.谋其事要有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学会向身边的领导、同事学习,博采众长,从中感悟出适合自己的思路、方法,少走弯路,提高工作效率,真正把学习作为突破自身效能的根本途径。
3.探究分析编纂技巧。档案编纂是档案材料运用和档案管理走向科学化的标志。随着山西财政实力逐年增长,财政干部已不满足于简单档案信息查询数据,更多地关注较有深度的财政、会计档案文献,关注财政、会计政策的变迁,给档案编篆带来了新的挑战,使档案工作人员担负起了历史的责任。作为档案工作者,应探析编纂写作技巧、规律、特点,把静态的档案转变为有利用价值的动态财政文化、学校文化。
五、勇于创新工作思维,提高档案的利用率
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相应的设备,将各种传统介质的档案信息,通过计算机技术转换为数字化的、可以被计算机识别的数字信息,组织加工整合成各种数据库形式进行存储,然后通过网络和信息系统提供快捷方便的档案信息服务,从而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和财政基层培训工作的效率。
档案管理工作者要努力练好基本功,熟悉业务,当好活字典。档案管理工作者要把熟悉家底当成自己的天职。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配置适宜档案保存的设施,利用先进技术设备和现代化管理手段,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整理、保管档案,防止档案的破损、褪色、霉变和散失,确保档案的完整和安全,并对重要的和珍贵的档案采取特殊的保护措施。具体来讲要做到四点:一是不坏即档案保管的完好无损,不因各种因素使档案损坏、有破损的档案及时修复;二是不丢即不因工作疏忽而使档案遗失或被盗,保证档案实体和内容均安全;三是不乱即保证档案保管工作有条不紊、排架整齐规范、有章可循、有目可查;四是不散即保证档案管理相对集中,要便于档案管理与查找利用。
篇7
一、经理管理防御的含义
管理防御的实际内容就是指经理人在公司的内部以及外部的操作控制体系下,选择一种能够将自己自身效益最大化的一种行为,或者是对自己职位、权利的一种维护手段,从根本上来说,公司的业绩和经理人之间的关系是管理防御的基础构造条件。经理的管理防御问题大多数都是因为自身职业危机的影响下展开的,经理人的管理防御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经理人对于外界一些项目的合并或者是收购、接管而产生的一项防御系统;其二就是经理人为了能够更好的管理公司内部所在职位而作出的管理防御,针对公司财务政策,经理人作出的选择和决断能够有效的满足经理人自身的效益。
二、经理管理防御下的内部控制体系以及财务政策选择
为了能够有效的促使经理人在作出财务决策的时候能够与目标实现统一,股东们会从内部控制体系中入手,一般常见的两种方式包括激励方式和约束制度,约束制度最明显的表达方式就是解聘或者是劝退,但是在经理人的角度来看,解聘员工自身就存在很大的风险,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人员流失的严重情况,而且对经理人自身的财务也形成了一种约束,对经理人自身的利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影响经理人对整个公司的财务决策。
1.针对资本结构的决策
资本结构决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中包括对融资的方式以及负债权益比率的问题,经理人的管理防御在融资的角度上来分析本身就与股东的整体目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甚至严重的情况会产生一定的冲突影响。股东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认为吸收利用负债是能够将效益最大化实现的有利措施,但是经理人考虑的问题却是为了减轻支付利息的绩效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为了能够有效的减缓财务困境所造成的工作成本,经理人在整个过程中,为了能够有效的降低财务方面带来的一些问题,就必须要承担一些工作成本的问题,经理人在公司财务政策的选择上,一般都会选择股权融资而尽量的避免负债融资,这样对经理人自身的效益存在一定的益处。
另外,在融资方式的选择方面,股东与经理人的想法和目标也是不一致的,股东在很大程度上是将负债作为能够提高公司经营效率的有利工具和手段之一,在这个基础上,股东的目的就是将股东自身的财富最大化;而相对于股东的目标,经理人只是将负债当做是一种防御策略而已,经理人在选择这种融资方式的时候,是想要将经理人自身的价值最大化,这与股东的目标在本质上就产生了分歧。公司在对融资方式的选择上大不相同,经理人选择权益融资公司的时候,一般都是公司自身的投资机会不多等一些自身的特点,而当公司使用的负债这种融资方式的时候,大多数的经理人由于防御动机的存在而选择了权益融资,经理人在不同程度上会受到市场上一些因素的约束和影响,从整体方面来看,经理人与股东在利益的目标上是大同小异的,股东只是一味的想要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而经理人更多的是为躲避负债融资而作出的股权融资选择。
2.针对股利的相关政策
管理防御结合股利政策这种方式在实际公司运营中使用的比较少,而且股利的受益者只是单纯少数的股东,而并非公司全部人员,所以从整体管理防御的角度来分析,这种政策已经严重影响了股东自身的权益,在一定程度上会对股东的财富造成威胁或者是影响,也间接影响了其他股东的经济利益,所以这种股利政策在实际应用中比较少。在一定形势下,股利政策可以说是能够直接影响大多数股东权益和利益的一种存在,经理人的管理防御也是如此,在某种程度上,经理人的管理防御与股利政策产生了同一种功效。
针对这种现象,一些私下协议回购的项目逐渐出现,这种私下协议回购的方式能够为股东提供很丰厚的利益支持,但是从管理防御的角度来看,这种私下协议回购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造成股东财富偏离的情况发生,虽然对一部分股东来说能够提供有效的利益保障,但是对大部分股东来说这是一项有损股东利益的方式。收购威胁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看作是对经理人的一种约束行为,但是经常出现的情况是经理人私下阻拦收购的成功,为了自己的权益,不仅降低了公司整体的运营效率和经营成果,而且将其他股东的利益借机牺牲掉,经理人为了能够降低收购率,甚至出高价来迎合一些具有收购压力的股东,不仅对其他股东的财富以及利益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和损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严重违反了相关合同。
三、经理管理防御下的外部控制体系以及财务政策选择
外部控制体系就是区别于公司内部的管理控制,公司以外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起经理人的权争夺、合并、收购等等现象的发生,这些现象对经理人来说属于一种潜在的威胁,对经理人自身的职位稳定性以及所获取的利益都形成一定的威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经理人经常利用转变资本的这种方式来解决公司在遇到收购或者是接管这两面的危机,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保证经理人自身的职位能够持续稳定。比如美国是一个发达国家,但是仍然经历过很多大大小小的收购和反收购的经历,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在美国企业中的资本结构里面,股权所占的比重不仅呈现直线下降的趋势,而且负债比率不仅没有呈现上涨的趋势,反而一直程序降低的状态,这一现象表明如果一旦外部操控体制权利对经理人自身的职位和利益产生影响和威胁,经理人就会寻求各种能够调节这种现象的解决方式,甚至严重的情况下,经理人会利用负债来干预法人对控制权的相关争夺。
在某种程度上,如果经理人发现有其他竞争者的存在,而竞争者的存在对经理人自身的经营控制权会造成威胁和影响的时候,经理人会利用增加债务融资的办法来不断的扩大自己的股份比例,其中还包括收购其他外部股东的股权来稳固自己的地位,这种方式能够让经理人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且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在整个企业中占据主体地位,并且拥有很强的主动性,这样不仅能够提高经理人自身的职位权益,而且能够降低一些竞争对手成功的可能性。另外,竞争者还可以利用要约收购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使得竞争者获得更多的表决权,利用这种方式就会产生现任经理人与竞争者之间竞争的情况,最终由票数来决定控制权归谁,在这种形势下,经理人如果筹集到的负债资金多,那么外部股权比例也会因为经理人的负债资金多而增加。所以当一个企业如果成为被大家想要收购的目标的时候,现任经理人可以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自身的优势条件,选择一个最适合、效益水平最大化的负债水平来调整原有的股权比例,这样不仅能够从根本上影向收购发生的概率和频率,而且对经理管理防御的工作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和作用。
篇8
一、证券公司财务管理风险的基本特征
(一)财务管理的工作缺乏重视
证券公司的管理者在管理理念上存在一些问题。比如: 家族式管理的用人唯亲,证券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未能相分离的问题。证券公司的管理者把重心都放在如何提高证券公司的利润收入,忽略财务管理制度层面建设,造成内部财务管理不规范且存在诸多问题。证券公司的财务不能良性发展,势必会造成证券公司在日后发展中想要施展相关的战略的时候会被财务问题掣肘。当前社会发展进程加快,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如果一个证券公司财务体系不坚固,就会影响到其日后发展,作为证券公司管理者应该充分重视证券公司财务管理工作。
(二)财务管理的基础环节薄弱
证券公司大多管理基础环节薄弱。首先,没有科学化的资金预算。大部分证券公司在财务管理过程中,领导意图常常起着决定性作用;另外资金流量和利用大多是根据以往经验进行资金的筹集、使用,没有建立起以科学的分析、规划为管理依据的资金管理体系,对证券公司的资金需求量、使用量缺少长远眼光。其次,缺乏执行力。既便有些证券公司建立了科学、有效的预算管理体系,但由于领导意图有别、触及到部门利益及员工责任心不强等因素,预算未能在实际管理时得到很好的执行。并且,预算如果偏离实际收支,没有针对差异得到认真的分析及修正,以致预算制度形同虚设。再次,内部监管没有起到应有效果。由于有些企业领导采取一言堂管理,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使企业内部监管无法有效运作,更无法为企业股东进行决策提供必要的建议。
(三)财务管理的机构设置不健全
首先对现金的管理比较随意是大部分证券公司存在的问题,比如没有确定现金的最佳持有数量,也没有对证券公司日常现金使用做好规划和编制,这会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证券公司的日常现金流量要控制在一个合适的度之内,这个度需要结合证券公司的自身实际情况决定,并非是现金越多越好,也并非现金越少越好。现金持有量过多,会造成资金闲置; 现金过少也不能应对开展日常活动所需。如果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得当,资金会得到最大限度的使用,这也会加快资金的流转速度。证券公司在针对应收账款这一项管理如果不进行严格的把控,会让证券公司日后面临尾大不掉的局面,如果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那势必会形成呆账、坏账的可能,这无形中会增加证券公司的财务风险。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证券公司在经营过程中,赊销是常有的固态,这其实是一把双刃剑虽可以增加证券公司的销售额,但是也会让证券公司账款周转周期变慢,资金无法灵活周转。最后证券公司对于存货也没有进行科学有效地管理。如果不能很好的制定存货计划和相关制度,则不能对存货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
二、证券公司财务管理风险的监测方法
(一)专家意见法
专家意见法是利用专家的专业经验对证券公司的财务风险进行监控。它的作用是量化那些普通人不能进行量化的财务风险事项,岁财务风险监控进行定性的分析,以此增强监测准确性。
(二)财务报表分析法
由于能够反映证券公司的各项财务指标,财务报表分析法通过对财务指标的计算,能够准确地搜寻和判断财务风险,这种方法符合工作人员的思维模式,但是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
(三)指标分析法
指标分析法是通过收集数据,建立指标体系,并进行分析,它与财务报表分析法类似,能够从分析结果中找到财务风险的隐患,但是需要提前设定临界值来代表风险临界值。
三、证券公司财务管理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树立财务管理风险意识
担保公司首先要向领导和各级管理人员的思想统一认识,重视会计在预防在公司安全风险和岗位设置,人员编制的重要作用。然后根据本公司以及员工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提高人员素质的计划改善大家职业道德。最后,要依靠培训和学习,及时发现问题,防范风险,提升其业务水平。领导层是证券公司的核心人员,首先领导层应该高度重视财务管理工作,树立牢固的财务意识。然后对证券公司财务人员做好宣传工作,提高证券公司整体财务意识,规范财务管理工作的秩序。管理者应主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在决策时科学地运用财务管理方法,并且将在日常工作中贯彻财务管理理念,使财务工作顺利合理的进行。其次要明确各个岗位人员的岗位职责,不能越权办事,各个岗位之间要形成相互监督机制,发现问题要及时上报上级,及时处理。
(二)构建财务管理风险识别、评估、预测体系
对于财务集中管控体系建设,必须构建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业务流程的规范化程度以及内部财务监督机制。良好的内部监督机制是完善财务集中管控体系的基础和保障。房地产证券公司下属项目众多,财务需要处理的事项较分散,使得财务监督的难度和工作量都较为庞大。对此,证券公司要将财务监督的主次、轻重进行划分。实行重点监督,定期检查的监督管理办法。财务集中管控重点内容可以设为: 会计的核算、财务
报表审核、资金流动审核等关键财务审核工作。证券公司预算的制定要符合证券公司长远的战略布局和近期的资金流动现状。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坚持以风控为先,收支平衡,合理发展的原则。同时,结合证券公司所在城市的发展情况以及房地产发展宏观和微观信息,完成整体性的财务预算管理。实现业绩、绩效、预算相结合的财务控制体系,合理的运作资金的流向,优化证券公司资源配置,推动证券公司整体的预算管理。为保证统一预算管理的执行程度,财务部应结合公司上年度资金流动方向,创建预算执行分析反馈系统。在实际工作中,加强与证券公司的财务信息交流,市场现状交流,及时提醒风险状况,强化预算编制的科学性,统筹风控与发展的统一。在具体工作制度上,总部可以召开半年、年度预算分析会,各证券公司结合上季度、年度的财务报告进行预算分析,通过后再进行预算处理。证券公司财务体系的战略性调整,加强对其财务状况和资金流量的监管。当前,证券公司构建财务管理团队两种模式: 一种是总部直接派遣财务人员入驻; 另一种是实行财务管理的集中核算。财务人员委派方式是指总部通过向证券公司派遣财务人员,通过网络系统进行财务工作的管理,与总部财务进行对接。这种财务人员可以通过校招和社会招聘选拔,属于借调性质,占用总部编制,向总部财务领导负责。另一种是实行集中地财务集中核算,证券公司设立财务报账人员,只有使用权限,没有批复和决定权限。限定范围外的资金流动项目需要获得总部财务部的单子签章方可进行; 总部设立专门的核算处理中心,负责领导、规划、处理一切财务实务。 (三)建立预算管理体系
保证公司会计部门在日常核算会计数据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统计研究数据进行动态分析。证券公司的财务业务活动分析,是建立在信息数据库的各种风险指标的基础上,根据可能出现的量的分解和定性分析。然后根据自己的经营状况和金融风险的结果,分解为业务风险、信用风险资产、金融风险、支付风险。根据对比信息分析,建立相关的一般风险和显着风险指标体系,并及时发出警告。如果要分析一个更大程度的信贷风险资产,会计部门根据特定类型的证券、期限、金额作为一个储备账。最后,对证券公司会计信息跟踪和分析的分析,及时记录信息库的信用风险。这样我们就可以充分发挥会计的分析、监控等功能作用,通过风险管理来分析每一笔证券,了解整个证券公司的资产运行状况。
篇9
关键词:市政工程;材料;成本;管理
市政工程在建设与发展期间,整体线路较长,工期不够均衡,其发展与材料管理工作存在较大关系。工程材料成本是成本管理工作的关键,要维护工程材料成本,能够促进工程质量、工期以及安全的执行,所以,要通过组织、计划、协调与控制工作对各个活动进行控制,保证在科学管理工作中,降低材料成本。
一、市政工程材料成本管理意义
市政工程材料成本控制存在系统化特征,在整个项目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促进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提升,也能发挥良好的项目效益。同时,对市政工程材料成本进行管理,也能降低成本,促进经济效益的获取,为企业经营与发展工作中最为主要的实施项目。在市政工程建设与发展中,材料费用为其工程中的主要部分,材料费用的合理性,为工程中的重点部分,能够影响整个项目的经济效益。同时,市政工程在建设期间周期较长,节点多,在施工期间将给材料管理工作带来较大难度,所以,实现材料成本控制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二、市政工程材料成本控制原则
预见性,对工程材料成本需要实现分层次分析,根据工程中实际状况,对影响成本的要素进行分析,促进其有效整合,充分发挥资源的优势条件,保证能够对材料成本进行控制。全面控制性,主要对全体工作人员、全过程进行控制。对人员进行控制,因为材料成本与员工经济效益存在关系,所以,要激发员工积极性,保证全体人员的自身观念能够得以改变。在对全过程进行控制期间,需要基于工程准备工作,对各个环节的材料成本进行控制,在对施工方案进行编制期间,需要对施工材料的支出情况进行分析,促进成本核算的完善性。还需要重点引进一些新技术与新工艺,保证其实现材料节约目的。在对工程进行验收期间,不仅要对产品进行防范,还需要促进结算工作的完成,保证材料成本的优化配置。节约原则,基于企业的经营角度,不仅要维护材料的使用质量,还需要遵循节约性发展原则,减少浪费现象的产生,实现节约性发展原则。动态控制原则,市政工程项目面临的环境不同,存在的特点和不确定因素也是不同的,所以,对成本材料进行控制期间,要遵循动态性发展原则。在期间,根据施工进度、主要条件等,对其进行调整与控制,并利用相关方法有效控制。比如:在管线施工工作中,实际施工与图纸不符合,当设计变更的时候,材料成本也会产生变化,所以,要对施工材料进行变更,避免产生施工材料的浪费现象[1]。
三、市政工程材料成本管理问题
市政工程材料成本管理工作在实际执行期间,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工作人员对材料成本的管理意识认识不清。因为在工程造价工作中,材料成本管理工作为其中的主要部分。但是,随着工程造价的不断变革与发展,形成透明化与规范化发展趋势。同时,在现代企业不断进步与发展下,企业在内部并没有成立独立的材料成本管理部门,也无法对其进行科学分析。所以,在现有发展阶段,很多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不高,在经营与管理工作中,还是一种粗放式模式,无法形成正确的管理意识,降低管理工作水平,影响材料成本管理工作的科学执行。第二,在材料成本管理工作中,缺乏管理制定的构建。在对材料成本进行控制期间,为了促进工作的有利执行,促进操作工作的完好发展,需要对采购环节、质量检验环节以及材料的保管环节进行分析,并为其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但是,施工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对材料成本控制工作都比较简单,只是一种形式化表现,其中,存在简单的执行制度,没有具体的执行措施。同时,在对材料成本进行管理期间,没有根据实际发展情况,按照合理的程序进行,从而降低材料成本控制工作的执行。第三,施工企业没有实现有效的内部控制工作。在对材料进行采购期间,各个环节的执行需要实现合同签订以及过程管理工作。但是,在采购期间,预算工作不够合理,导致采购的材料数量、质量与实际不符。同时,也没有对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导致产生严重的超支现象。对于进入到现场的材料,没有实现严格的质量控制工作,一些采购的材料存在质量过期现象。对于材料管理制度,在期间缺乏责任机制和激励机制,无法促进核算工作与检查工作的严格执行。对于成本核算,该工作在执行期间缺乏监督工作,不仅材料档案不齐全,材料的消耗量也不准。第四,材料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和自身水平存在限制。材料采购人员、监督人员以及施工人员综合素质和自身水平较低,对管理工作也不严格,在各个阶段,也没有按照一定标准有效执行,从而影响材料成本控制工作的积极发展。
四、市政工程材料成本控制方法
其一,组织建设。项目工程在材料管理工作中,需要对人员进行优化配置,明确各个人员之间的权利和责任,促进其职责的明确性。促进材料管理人员的优化性,能够在对材料进行控制期间,降低使用成本。同时,还需要实现各个权责的相互配合,引导全体人员都积极参与到材料成本控制工作中,促进工作的优化完成。市政工程施工中的材料都是企业物资部门进行采购的,根据需要的材料,对材料需求量进行计划,实现分批量的供给。还需要根据施工进度,实现项目企业的自行采购,在该情况下,不仅能对材料的原价、费用进行合理控制,还需要考虑费用问题,促进产品的统筹规划[2]。其二,成本的分析。对材料成本进行分析期间,使用的方法主要是连锁替代法。基于统计学原理的分析,为因素分析法。在市政工程材料成本控制期间,要在前期、中期以及后期进行控制,研究材料定额变化情况,分析施工工艺对材料的影响等,都需要实现综合研究。其三,控制材料的用量。在前期工作分析过程中,要确定出定额材料的消耗量,促进定额限制制度的完成。在使用材料期间,要根据施工任务、材料发放情况对其监督与管理。对于周转材料的使用,要根据工程中的实施计划,促进使用的均衡性,保证其不会影响到整体的进度,也不会产生明显的消耗现象。还需要对材料性能进行分析,为了降低消耗,需要利用新技术、新工艺。还需要实现周转料管理工作,这样不仅能降低支出,也能避免产生材料浪费现象[3]。其四,控制材料价格。在维护材料质量条件下,根据市场上的调查情况,进行综合对比。还需要加大力度对材料进行管理,保证能够降低成本。同时,要对企业的资金情况、技术因素以及信用状况等各个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价,促进构建方的合理运行。对于材料供应方的选择,也需要对其控制与维护,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控制好工程质量和材料质量。还需要对进货批量与批次进行合理确定,保证能够以最低的价格购买高质量的材料和设备[4]。其五,合理运输,期间,可以实现就近采购,也需要利用先进运输工具,促进运输线路的优化性,保证能降低运输成本。还要促进工程材料堆放地点的合理选择,以降低二次运输。其六,加强质量管理。在工程实际施工期间,需要严格控制质量。在工作执行期间,要控制好材料质量,保证其符合一定标准后才能进入到施工现场,这样不仅能维护好整体的施工质量,还能降低材料的使用成本。为了促进工程质量的提升,还需要促进工程程序以及检验工作的合理性,降低一些不合理现象的产生,以控制材料成本。其七,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基于制度化建设,能够促进工作的严格执行。期间,需要制定采购预算与估计成本制度,在项目施工前期,引导工作人员按照施工图对材料的数量、质量、规格以及价格等各个要素进行审核,促进成本因素的严格控制。在期间,需要对材料供应商优化选择,其采购材料之前,可以为其组建小组,并深入到市场上进行调查与分析,研究钢材、水泥、砂石等材料的价格和质量,促进其监督工作的完好执行。还可以利用公开招标的方式,对供应商进行合理选择,保证各个环节工作的优化进行。还需要对供应商进行管理,期间,实现合同管理工作,保证能够减少一些经济纠纷。还要与供应商进行合作,实现绩效管理工作,促进评价工作的合理性,在该情况下,不仅能改变供应商的劣质行为,实现优质的供货渠道,还能在较大程度上达到降低材料采购成本的目的。
五、结语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阐述,材料成本为工程中的主要因素,对其管理范围也比较广,将贯穿于项目管理活动的整个过程。在材料成本管理工作中,需要基于准备工作、施工过程以及验收工作的完成和控制,保证为市政工程效益最大化的实现提供有利依据。
参考文献:
[1]李磊,周政利.浅谈市政工程成本控制现状与管理[J].商,2013(27):31-31.
[2]郭清洲.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造价成本控制与管理[J].商品与质量,2015(18):136-136.
[3]郭斌.市政工程的现场材料管理分析[J].新材料新装饰,2014(2):90-90.
篇10
关键词:政府采购;供应商管理;供应链管理
供应商管理是政府采购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当前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的一项重要任务。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引入政府采购供应商管理工作中,对于提高采购工作的效率和效益,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2001年,我国实施的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1)将供应链定义为:“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的上游或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并将供应链管理定义为:“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组织、协调与控制。”
供应链管理理念主要体现在信息管理、客户管理、关系管理、风险管理等多个方面。进入21世纪以来,供应链管理理念已经深入企业的竞争战略之中。供应链管理使供应链中的合作伙伴达成共识,管理复杂的客户与供应商关系,开拓新的业务,探索新的机遇,以便在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
二、政府采购供应商管理引入供应链管理理念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采购效率
政府采购部门与供应商建立起信息共享、风险共担、力求双赢的合作伙伴关系,将有力保证采供双方的合作诚意以及共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本着“诚实信用”的原则,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手续和谈判等过程,使采供双方节约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提高了采购工作的效率。
(二)有助于降低采购成本
传统供应商管理模式下的采购行为是一种较低层次的交易行为,采供双方只在乎各自的经济效益,力争自身利益最大化。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不但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还能进一步减少采购工作中的运作费用。同时,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能有效避免信息不对称决策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
(三)有助于规避采购风险
采供双方结成利益共同体,能够共同抵御内外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各种风险。通过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政府采购部门可以参与到供应商的生产过程和相关质量控制等活动当中,加强采供双方的及时沟通,从源头上进行把关。
三、政府采购供应商管理引入供应链管理理念应把握的主要问题
(一)选择合作伙伴供应商
如何选择供应商,与哪些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是将供应链管理理念引入政府采购供应商管理需要把握的首要问题。一般来讲,政府采购对象主要包括货物、工程、服务三大类。但政府采购部门不可能与所有的供应商都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这就需要对采购对象实施分类管理。按照采购对象的重要程度、资源分布、市场供应等情况对采购对象进行分类,再根据需要确定应该重点管理的采购对象。
确定了应该重点管理的采购对象,供应商的选择范围也就大大缩小,只需从提供重点采购对象的供应商中进行筛选。同时,适当提高政府采购的准入门槛,毕竟政府采购不同于一般的商业采购,不能只看中价格与质量,还要体现国家和公众的利益、法律规范以及政府的政策取向。在此基础上对选出的供应商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初步确定适宜的供应商。良好的合作关系首先必须得到政府采购部门和供应商双方高层的支持,一旦初步选定合作对象后,政府采购部门与供应商之间应建立经常性的高层互访机制,加强沟通对话,了解彼此的利益目标,及时协调存在的问题与矛盾,消除业务流程或结构上存在的障碍,进一步发展合作伙伴关系。
(二)构建政府采购综合信息平台
政府采购部门与供应商展开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离不开一个信息、资源高度共享的综合信息平台。一方面,政府采购部门可以借助该平台动态掌握供应商的经营状况、资金周转、生产进度、产品质量、技术水平、售后服务等各项实时信息,及时调整供应商管理策略,以维系与供应商的合作伙伴关系;另一方面,政府采购部门通过该平台将需求信息经过整合后,实时适量地提供给供应商,以满足供应商基本的信息需求,并在订货过程中不断进行信息反馈,修订采购计划,使采购与需求保持同步。
在2008年全国政府采购工作会议中,财政部张通部长助理明确指出电子化政府采购是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并表示财政部将认真研究国际上电子化政府采购的先进经验,吸收国内各方面电子化开发实施经验,加快电子化政府采购研究进度,尽快启动全国统一的政府采购管理交易系统建设工作,推动政府采购管理工作的精细化、科学化。政府采购综合信息平台作为电子化政府采购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平台的构建将有利于推进电子化政府采购系统的建设与完善。
(三)完善供应商救助机制
《政府采购法》明确规定供应商享有质疑和投诉的权利,供应商通过合法的途径维权不仅能有效保护自身权益不受侵害,还能有效监督政府采购活动。进一步畅通质疑和投诉渠道,不但可以增强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诚信观念,提高政府采购的规范化和法制化水平,还能够尽可能避免和减少政府采购纠纷,及时有效地解决纠纷。因此,完善供应商救助机制,保护供应商的合法权益,对于政府采购部门与供应商合作伙伴关系的维系,抑制非法竞争,规范政府采购市场秩序,营造和谐的采购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耀球,施先亮.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尚晓汀.关于加强政府采购供应商管理的几点思考[J].中国机关后勤,2006(7).
- 上一篇:电气实训个人小结
- 下一篇:中学生垃圾分类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