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调研方案范文
时间:2024-03-11 18:02: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环境调研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今年上半年,我办按照市局的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年初的《工作计划》开展工作,通过创新举措,狠抓落实,上半年的各项工作均已保质保量的完成。
(一)有效落实了《年度生态任务书》。上半年我办根据年初工作计划的具体要求,服从于、服务于《2009年度宁波市生态市建设工作任务书》的考核获优目标和“两创”硬指标;完成了慈溪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2009年第一次会议的筹备工作,制定并下发了《慈溪市2009年度生态建设实施意见》、《慈溪市2009年度生态建设任务书》和《慈溪生态市建设工作机制与工作制度》;完成了《慈溪市2009年度生态建设任务书》重点实事项目的公示;初步完成了《2009年慈溪生态建设宣传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的制定;完成了《2009年度生态建设任务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的初稿,目前,正在广泛征求意见。
(二)稳步推进了“两创”工作。“两创”工作是今年生态建设所确定的中心任务。今年的工作重点主要是抓全面启动、抓组织发动、抓创建指标达标和抓资料的建档,使“两创”进入程序,力争创建活动于2010年一举成功。由于“两创”的指标是刚性的,也是动态的。国家和省对“两创”的考核指标是不断调整、充实、提高,以始终保持“两创”的先进性和示范性。为此,我们在“两创”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切实做到了高标准、高起点,决不满足于低限达标。一是有效开展了“两创”指南手册和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宣传手册的编写工作。二是继续开展了抓“两创”工作生态建设典型示范项目工作,对“两创”典型示范项目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广泛收集项目,现已完成初稿。
(三)有效开展了农村环境保护试点工作。一是完成了省级农村环境保护试点工作的调研,初步制定了农村环境保护试点工作方案。二是基本完成了农村环境保护试点村环境现状的录相拍摄和环境质量的监测工作。
(四)切实加强了饮用水源的保护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梅湖水库上游源头综合整治试点方案》;二是完成了列入市政府实事工程中的饮用水源地源头综合治理工作计划的制定;三是完成了灵湖水库任佳溪村湖墩片生活污水治理方案的调整,发挥了环保服务和监管职能,工程经费由设计概算的270万元降到60万元。
(五)广泛开展了生态建设宣传教育工作。制定了《2009年慈溪生态建设宣传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切实做好了“六•五”世界环境日活动的策划、协调工作,现己完成《了慈溪市纪念“6•5”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方案》报批,开展了环保志愿者、机关干部环保公益活动日,成功组织各地各部门开展了生态环保宣传月活动。
(六)充分发挥了《慈溪生态建设简报》的作用。《慈溪生态建设简报》是一份推广经验、传递信息、探索问题、沟通情况、指导工作和开展宣传的一个重要平台和工作园地。因此,要办好把这份简报,达到“大家爱看、实在有用”的目标,既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压力。
为了办好这份简报,我们定下了“四条基本标准”:一是有特色。就是围绕生态建设中心工作,贴近上级领导关注的问题,紧扣生态任务这个重点,及时反映我们的新思路、新举措、新动态,及时反映大的行动,大的典型,及时反映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好的建议,及时通报上级指示、信息等。二是有质量。就是在内容上有较高质量,数量上有一定密度,形式活泼多样,文风精炼朴实;材料真实,事实清楚,全面客观,时效性强;主题突出,观点鲜明,文题相符。三是有影响。就是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同志看了我们的简报后,对我市生态建设工作更加了解、更加重视、更加支持,在省、市局和市政府那里有位置,在部门那里有影响。四是有效果。就是在我市生态建设上各地各部门能形成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争先创优的局面,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荣誉感。现已成功编发第一期《慈溪生态建设简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七)切实加强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一是对去年立项开工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进行了检查,完成了3个村的初步设计审核。
二是对去年立项开工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完成情况进行统计;三是确定了2009年度20个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名单的;四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施细则》己完成第二次修改稿,转下月召开联合会审会议后发文。
(八)不断深化了基层生态系列建设。一是完成了宁波市生态村考核验收前的指导工作,成功创建了45个村,创建申报通过率达到82%。二是积极与相关局沟通协商,进一步健全完善了《2009年度生态建设任务》相关配套制度、措施。
(九)有效落实了市人大“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决议”。一是完成了凤浦湖、窖湖、灵湖水库保护区内污染源的普查和里杜湖、外杜湖、白洋湖三个水库保护区污染源的调查;二是切实加强了梅湖水库上游源头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己召开梅湖水库上游源头综合整治工作会议,对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部署和安排,并完成各项任务的整治方案。三是基本审了定岗墩村、尖锋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方案,因该镇分管镇长不在位,评审会推迟于6月中旬召开。
二、下半年工作安排
(一)进一步抓好年度《生态任务书》的落实。按照主次分开的原则,对“有难度、需重点突破”的任务,确定为公示项目,将推进和落实情况每季见报、每两月上《慈溪生态建设简报》,增强抓落实的刚性;按照《2009年生态建设任务书》的考核办法,6、7、8三个月作重点跟踪,9、10月作重点督查督办,11月份结合年度任务调研作拉网式普查,掌握第一手资料,12月上旬完成生态建设任务年度分析报告;12月下旬抓好年终考核。同时,我们将高度重视《2009年度宁波生态市建设工作任务书》中“一类目标”的工作(1+4),继续加大督查力度,采取有针对性、系统和综合措施,密切把握工作动态,积极推动任务按期完成。一是对重点工作和任务实施挂图作战。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列出进度图表,推动工作落实;二是要建立工作协调机制。以市生态办的名义,密切联系各地各部门,做好联系、衔接,加强工作通报和交流,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形成合力抓工作的局面;三是认真对照生态市建设工作任务书,不断寻找差距,一项一项抓好落实,千方百计确保完成。
(二)进一步加大“两创”工作的推进力度。对创建工作深入的调研,完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分析查找薄弱环节,制订详细的迎检工作方案,提升优势指标,缩短差距指标,切实提高评估创建达标度;
进一步细化“两创”方案,排出“两创”计划表,做到一环套一环,环环紧扣;一步接一步,步步紧逼。适时组织“两创”技术培训,编印“创模”手册和生态市创建手册;落实“两创”示范项目,抓好“两创”成就展的策划,今年7月前精选出“两创”的精品、亮点工程和“两创”技术核查路线,确定展示“两创”的精品、亮点工程并完成建设方案,迅速建成一批各具特色、形象直观、多功能的生态环境示范点(工程);(7-8月)递交创建申请,使创建进入程序,做好“两创”动员大会的准备工作,使“两创”工作实质性启动;有效开展“两创”资料整编工作,本着“全面、真实、细致、统一、规范”的原则,落实指导性材料、说明性材料和补充性材料等支撑材料的丰富性整理;9月前完成“两创”技术核查路线内相应区域环境整治方案;着力营造好“两创”工作的“两个氛围”,即工作和舆论氛围;积极主动进位,防止在环节上出现问题,把创建工作抓紧抓实,紧紧把握工作主动权,全力以赴、不折不扣地把“两创”的各项任务落实好、完成好,确保2010年6月前完成所有精品、亮点工程,沿途区域整治全面达到“两创”考核要求。
(三)进一步加大农村环境保护试点的推进力度。组织开展试点系列培训和专题辅导,帮助试点镇、村制定试点实施计划,组织试点镇村负责人到农村环保工作较好的地区进行考察。
(四)进一步加大饮用水源的保护工作的推进力度。一是重点开展梅湖水库源头污染治理试点工作,待市政府批文后,立即组织实施;二是于8月底前完成9个水库源头污染治理方案的制定,对9个水库源头污染源进行全面调查,为明年继续有效开展源头污染治理作好准备;切实将里杜湖、外杜湖、上林湖三水库建成合格饮用水库示范库。
(五)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宣传教育工作的推进力度。一是以扩大环保“国策”意识为载体,开展全民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工作。决定选择农村环境保护试点村、“两创”检查点(社区、企业)开展全民生态环境宣传教育试点,扩大全民生态环境教育覆盖面,使社会公众成为生态环保宣传的主体,成为生态文明的实践者、传播者;二是进一步营造环保宣传氛围,突出抓好环保公益广告的宣传。以生态考核为引导,指导各镇(街道)开展环保公益广告宣传一条街活动,选择公路出入口竖立环保公益广告牌,在城乡(镇、村)显要位置、各类公众场所设立环保公益广告牌、宣传栏,张贴环境保护公益宣传画。三是加快“两创”指南汇编和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宣传手册的编写工作。四是抓好4个重点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工作。把市委党校建成各级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教育培训基地,把全市50%的中小学校建成青少年环境教育基地,把电视台办成生态文明传播基地,把《慈溪日报》办成生态文明建设指导基地,利用他们的特色、发挥资源优势来引导建设,搭建一个致力于社会公众环境保护、环境教育的开发和推广,为社会公众环境提供教育的优势平台。
(六)进一步抓好《慈溪生态建设简报》的编发。一是每月要保证出2期以上的简报,对简报的重点内容列出计划安排,进行约稿。信息内容多时,适当增加发简报的次数。二是切实把握《简报》的特殊性。提高《简报》的时效性、真实性与针对性,增强《简报》的导向性和可读性,做到《简报》的全面性、综合性、专题性,达到《简报》的反馈性、灵敏性和直接性。三是抓好《简报》的参考性。《简报》信息刊出后,对上级---要让领导掌握相关动态、趋势,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对横向---可使相关部门、单位相互沟通信息、相互借鉴;对基层---应起到指导工作、推进工作的作用。四是抓好信息报送制度。使信息报送制度化、信息来源规范化。
(七)进一步加大畜禽养殖污染的整治力度。经现场踏勘,在全市完成12个位于限养区、非禁养区内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生态化改造;拟定标准,指导龙山、掌起、观海卫、逍林等4镇2000羽以上水禽养殖场有效开展污染治理试点工作;
对年存栏猪200头(牛20头)以上规模等畜禽养殖场、屠宰场进行环境专项全面普查。逐个登记,逐个检查,查清情况,建立台账,分类管理。对污染现状要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治理整改意见,建立起畜禽养殖环境管理档案。
(八)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和“两创”示范点的建设。围绕亮点抓提升,继续健全完善各类亮点工程培优标准、措施、步骤,在各镇、街道创建亮点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精选精品工程,完善考察线路,按照做精、做亮的要求,加快建设和整治,全面突出生态内涵,真正体现我市“两创”水平,真正使“亮点”线路、“亮点”工程、“亮点”单位都成为创建的“精品”工程;办好“两创”成就展。要在“选好点、创亮点、有看点”上作文章,在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和生态文化等领域培育生态示范点,坚持面上打基础、点上求突破,竭力推出生产环境教育基地和生态系列创建、绿色系列创建中的典型。
(九)进一步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抓好2008年项目的推进督查,力争完成50%的项目验收。对09项目开展每月一次的督查,督查情况在生态简报上,力争80%项目进入实施。同时,组织召开现场推进会,确保进度督查的实际效果。
(十)进一步深化基层生态系列建设。积极培育天元镇创建省级生态镇,加强帮扶指导,确保9月底前申报;配合实施环保“国策”意识和“两创”氛围开展慈溪市生态环境教育示范基地创建工作。
抓紧制定《慈溪市生态环境教育示范基地创建管理办法》和《慈溪市生态环境教育示范基地创建标准》,抓紧下发《关于开展2009年度慈溪市生态环境教育示范基地创建的通知》。为确保20个创建目标的如期完成。
(十一)进一步抓好市人大“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决议”的落实。
做好迎接7月份人大代表对“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决议”执行情况督查的前期准备工作,确保“有看点、有展示、有材料、有汇报”。
一是饮用水源村庄生活污水活理,要求:桥头、龙山、横河、观海卫、掌起五个水库的生活污水治理必须完成。其中:横河7月中旬完成,
二是城河治理:五条马路的餐饮业、横河小轴承油污染集中设施建设7月中旬完成50%左右。
(十二)进一步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每月组织要开展一次环境整治明查或暗访,10月份召开环境整治现场会,11月前完成庭院整治复评,12月完成庭院整治验收考核。
篇2
以党的十建设生态文明要求为指导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为指南,以保护和改善人居环境、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目标,依据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生态和农村环境监察工作机制,立足监督、各负其责、齐抓共管、联合执法,大力查处各类生态破坏案件,合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生态环境问题,为生态市建设提供法制保障。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生态和农村环境监察工作的组织领导,市环保局成立由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市环境监察支队、自然科、法规科、污控科、规财科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市生态和农村环境监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我市生态和农村环境监察工作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环境监察支队,负责对各阶段工作开展情况实施具体的督导。
各县(市、区)要将生态和农村环境监察作为重点工作纳入年度计划,落实年度考核。要注重队伍建设,指定分管领导,明确专人负责,不断加强人员培训,完善执法装备和经费保障。
三、工作目标
用3年的时间,在全市初步建立比较完善的生态和农村环境监察网络,形成比较健全的执法工作机制和完善的工作制度,生态和农村环境监察队伍执法能力得到明显提升,生态和农村环境监察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四、工作重点
生态环境监察重点围绕以自然保护区、旅游景区(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以及文物保护单位、水利风景区等)、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的环境保护执法和资源开发类建设项目(包括矿山、土地、湿地等资源开发)及非污染性建设项目(包括水利水电、交通建设、生态建设等项目)环境保护执法为重点,突出抓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环境监察,重点查处各类违反环保法规的开发建设行为和突出的生态破坏问题。
农村环境监察重点围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农村污染减排和农村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以奖促治”、“以创促治”、“以减促治”、“以考促治”)等工作开展环境执法,突出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环境监察,大力推进执法下乡。
1、以生态功能区建设和生态良好区保护为载体,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辖区内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旅游景区组织执法检查,重点检查生态敏感区内是否存在开发建设和资源不合理利用,依法严肃查处有关环境违法行为。
2、以资源开发项目及活动为重点,抓好重点资源开发项目、各类经济开发区、非污染性建设项目和中小型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监察工作,依法严肃查处环境违法和生态破坏行为。
3、以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村生态创建为抓手,开展“以奖促治”、“以创促治”、“以减促治”、“以考促治”政策实施情况的环境监察工作,重点加强对已获命名的各级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已建成的各类环保基础设施运行情况、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已纳入年度减排计划的农业源减排项目、农村地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情况的现场监督检查,依法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五、实施步骤
按照“调研先行、发动宣传、逐步推进、总结提高”的思路,结合实际,区分重点,有序推进。具体分三个阶段组织实施。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3年下半年)。采取召开会议、组织培训等方式,对全市生态和农村环境监察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各地按照市局部署,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工作方案,完善工作措施,全面进行动员和部署,宣传全面推进生态和农村环境监察工作的重要意义。请各地将工作实施方案于2013年7月30日前上报市环保局。
(二)实施推进阶段(2014年上半年—2015年上半年)。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和工作实际,每年组织分别不少于2项的工作调研和专项执法检查,逐步推进生态和农村环境监察。各地应按照市局部署,结合各自实际组织专项执法检查,有序推进生态和农村环境监察。
1、在2013年建立生态和农村环境监察工作网络,各地生态和农村环境监察工作有序启动。市环保局将组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调查摸底、矿山生态环境监管、秸秆综合利用调查等工作性调研,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专项执法检查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专项执法检查。
2、在2014年有序展开生态和农村环境监察,在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矿山、规模化畜禽养殖等领域形成工作机制,实现常态化监管。市环保局将开展相关调研,按照省环保厅统一部署组织相关执法检查,结合我市金属非金属矿山整顿关闭工作,对位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生态功能区和存在环境隐患污染严重的矿山开发项目组织监察执法。大力推进执法“下乡”,指导各地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监管,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地区加大监察执法力度。继续以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环境监察为重点,对丹江口水库、汉江流域污染隐患组织排查。配合污染物总量减排,进一步规范和强化规模化畜禽养殖小区环境监管。
3、在2015年继续拓展生态和农村环境监察的领域,对非污染性建设项目和自然保护区实现常态化监管,农村环境监察进一步深入,有效参与农村生态示范创建。市环保局将结合实际继续开展相关调研和专项执法检查,组织对全市国家及省级自然保护区、水利水电项目进行全面执法检查,对农村工矿企业组织全面排查,并形成农村重点减排项目长效监管机制。
(三)总结提高阶段(2015年下半年)。全面总结三年工作成效和工作经验,市局将组成工作组,采取量化评比的方式,对各地生态和农村环境监察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核验收,并组织研讨和经验交流。
六、工作措施
1、加强协调,统一监管。在环保部门内建立起环境监察、生态保护、监督管理、污染控制、法律法规等部门之间良好的协调工作机制。联合开展生态环境监察工作,联合开展重点工程及资源开发项目的环境监察活动,结合污控部门区域环境质量控制的要求开展区域性生态环境监察工作。各部门应加强与环境监察办公室的工作联系,及时提供有关工作信息,制定有关生态和农村环境监察的政策和规定,为实施生态和农村环境监察提供依据。积极探索联合国土资源、安全生产管理、交通等部门对能源、交通、水利、矿山开发等重大建设项目进行生态环境监察;联合林业、建设、旅游等部门开展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的生态环境监察工作;联合农业、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开展畜禽养殖、秸秆禁烧、禁挖发菜等方面的环境监察。并争取人大、政协牵头组织专项生态环境执法检查活动。通过联合执法,发挥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职能,促进生态和农村环境监察工作的制度化、法规化。
2、突出重点,以点带面。针对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建设项目“三同时”管理为切入点,下大力查处生态破坏的环境违法案件。重点查处中小型资源开发中乱采滥挖、乱搭滥建和乱砍滥伐以及在生态功能区乱排滥放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集中查处违反项目管理规定乱批乱立各类开发区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促进生态和农村环境监察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
篇3
关键词:砾幕层;生态恢复;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P3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2001102
1项目区概况
项目位于残丘台地区,残丘山体低而散乱,山顶浑圆,相对高差不大,干谷宽阔,台地台面较平坦,地表被残积、坡积的岩屑层所覆盖,通称戈壁(南湖戈壁)。该区域降雨很少,蒸发量大,地表无植被覆盖,生态环境极为脆弱。
2生态环境现状
本文在生态环境现状调研分析基础上,结合SPOT6遥感影像,取得土地利用现状、地貌地形、土壤地质等第一手资料,利用GIS处理软件分析生态功能区的定位、主要生态问题、土地利用方式和资源开况等,并提出生态治理的措施。
2.1地形地貌调查
项目区内海拔高度413.79~569.50 m,最低点位于南中部,最高点位于西北部。地势总体北部、西部高,中部及东南部低,地形高差最大155.71 m,坡度15‰~30‰ ,属低山丘陵区。地形地貌见图1。
2.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根据实地调查和遥感卫星影像,将评价区土地利用情况划分为3个一级类型和8个二级类型。评价区土地利用现状图见图2。
2.3砾幕层空间分布
从图2土地利用类型及面积的分析可以看出,戈壁、裸岩石砾地为评价区内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评价区位于南湖戈壁,由于特殊的区位因素形成了恶劣的水、热及土壤条件,致使评价区内地表植物无法自然生长,经过长期的吹蚀作用,大部分地面表层布满了砾石或碎石,形成砾幕层。在无植物覆盖的砾石荒漠地区,砾幕层对在保护土地资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保护下部沙土不被吹蚀,从而减少风沙物质来源和保护土壤资源。评价区内戈壁、裸岩石砾地均发育有砾幕覆盖,面积合计90.19 km2,占评价区面积的86.85%,对评价区内水土保持具有重要意义,砾幕层空间分布见图3。
2.4土壤侵蚀现状调查
评价区内土地大部分为戈壁(砾质荒漠),仅存小面积沙地,并未形成大片流动沙丘,侵蚀强度为极强烈侵蚀。而矿田所在的南湖戈壁风沙活动频繁,且风大多沙,在个别大风日,直径小于1 cm的石砾也会被吹起,因此区域内的戈壁、裸岩石砾地、裸土地等都会在风力作用下发生中强度的侵蚀。
3生态整治措施
生态整治规划主要结合项目区生态特点和项目施工布局,施工影响强度进行综合布控,根据以往露天矿的防治经验和周边露天矿生产调研。参考该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认为生态整治的目的就是维持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主要应做好4个方面的工作:水土保持、地貌(土壤)重构、植被营造、生态保护[1~3]。
3.1砾石剥离收集及利用
施工前,在采掘场占地范围内,自拉沟位置起沿着采掘推进方向对地表砾石剥离收集,剥离厚度15 cm,剥离砾石存放于外排土场南侧排土未占压空地,使用彩钢板圈围,对表面拍实并洒水抑尘。待外排土场达到设计标高后,对到界平台顶部铺压砾石。根据相关研究文献及参考自然形成砾幕层覆盖度,要求砾石覆盖度不得低于60%。覆盖后利用矿田高矿化度疏干水对覆盖面洒水。砾石堆放区域周边布置挡板防护,表面覆盖密目网。堆放过程中,堆体表面洒水抑尘。多余砾石量根据排、覆计划临时堆存在排土场推进工作面后方已恢复区域,用于后续即将到界平台的治理恢复。
项目运行期间,当内排土场部分区域到达设计标高后,将挖掘区剥离收集的砾石直接运送至内排土场压盖到界平台。
3.2场地内洒水降尘
在采掘场开采及内排土场排弃过程中,利用采区高矿化度疏干水对工作面持续洒水降尘,形成保护沙土,降低风蚀强度。
3.3边坡防护
待内排土场最终帮边坡形成并稳定后,利用采掘场剥离产生的大型块石破碎后铺压边坡,厚度30 cm。压盖用石块选用采掘场剥离的不规则块石,经破碎后形成粒径大小相近的块石后可供外排土场护坡使用。
3.4场内绿化
场内主要道路两侧,工业场地南部的行政区、生活区,工业场地中部的生产系统预留空地,工业场地仓库区周边空地等人员活动频繁的区域是场内绿化的主要区域。绿化选择乔、灌、草相结合,绿化树种主要选择当地适生的耐旱、耐盐物种,如乔木有新疆杨、榆树、沙枣树等;灌木有梭梭、骆驼刺、红柳、沙拐枣等;草种有芨芨草、三叶草、披碱草、早熟禾等。对绿化区域使用灌溉系统以保证植物成活。
2016年1月绿色科技第2期
3.5生态监测计划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轻和消除不利的环境影响,生产期实行生态环境监测,以保证生态整治和水土保持设施的落实及运行,并验证生态整治措施的效果,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见表1。表1生产期环境监测方案
序号监测内容主要技术要求1
景观变化情况
土壤侵蚀(水土流失)
地表砾幕变化情况
土壤
参考文献:
[1]赵鑫.基于RS、GIS的哈密三道岭矿区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3.
篇4
本文所提倡的“景观优先”,应以重视真正的景观价值和意义为主体,给景观建设以应有的城市地位,并且景观设计师们可以提前介入城市规划设计中,在设计方案前对景观实施现场进行详细的调研与分析,变被动为主动,以确保景观现场的真实性和自然生态景观的完整性。
同时,设计师们要有绝对的博怀和厚重的专业知识,能够根据景观现场实际情况,利用空间尺度及其专业的工作方法,结合综合性的理论知识进行多维思考。并要求设计师们同时具备多种学科背景,多行业的从业经验,更重要的是要有包容和理解不同学科和不同专业知识的能力,利用多专业的理性配合,不同设计阶段相互补充,不仅可以经得起利益的诱惑,而且可以经得起严格的专业考验,真正体现景观设计师的价值。
2景观优先具体实施方案
首先,景观建设要确定好规划的范围和目标,并且规划设计前要确定规划范围内的问题解决方案。如:为了保护完整的原生态自然环境而设立的保护区、为生态自然环境得到合理的开发而设立的保护区、对不合理或是破坏生态自然环境的景观设计进行调整等。
其次,对所要规划设计的景观场地进行多方位资料的收集,包括生物及非生物两大类,同时要做好景观设计场地生态环境的调研,充分考虑到景观规划设计对人类生存环境可能会造成的影响,其收集资料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加充分地了解规划范围内的景观场地环境,以便为以后的景观设计规划奠定良好的基础。再次,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对景观规划场地做出详细的设计图,并且根据人们的生存需求和社会经济条件,在不破坏整体规划设计格局的情况下,对细节部分进行详细分布设计。
并且要根据景观规划场地所在地理位置进行土质及水质的双重考量,并对某一景观功能用途的适宜性及限制性,详细地划分出景观类型的适宜性级别,且要进行不同景观利用类型的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和风险的多层次分析,以确保达到既能够维持生态平衡,又能够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
篇5
建筑设计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更能大幅提高教学效率,取得良好效果。从生态与建筑这个系统来看,生态建筑的生成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场地与环境的利用、功能与空间的设计、材料与建构的选择,因此在建筑设计课程教学计划中重点对这三个方面进行理论学习以及实践锻炼。
(一)场地与环境的利用
在建筑创作中,如何处理绿化和场地,如何创造优美的外部空间环境,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从系统学角度理解,建筑物的外部空间是构成环境的主体,也是人们活动和感受环境的主体,是否尊重自然,保护场地生态特性,直接影响到建筑设计本身。故在学生进行建筑设计练习时,应该让学生明白除了创造优美的外部空间环境之外,更应该注重生态保育,在设计建筑的体重、形式、布局等均应与之协调。
(二)功能与空间的设计
在建筑功能与空间的设计练习中进行生态观念普及,学生需要了解:社会发展对建筑使用有了更高层次要求,这必然影响着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对功能与空间限制的回应。在进行设计练习过程中,让学生发现生态建筑功能与空间和一般建筑功能与空间的区别,掌握生态建筑空间不仅要考虑空间的尺度、空间的几何形态构成,以及空间的组织秩序关系,还需要更多地关注建筑空间与外部环境的关联、建筑空间使用者的生理及心理舒适程度、建筑对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因此,一个具有生态观念的建筑功能与空间设计是一个循环系统,具有开放性,以获得动态平衡,这不仅意味着学生在课程设计中学会建筑功能空间与自然环境系统的沟通,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在处理创作过程中体现生态观念。
(三)材料与建构的选择
根据建筑的组成要素,我们分析生态建筑的设计路线:材料+技术+建构+智能控制。材料是构成建筑的物质基础,是空间赖以存在的物质体系,生态建筑材料又称绿色建材,指健康型、环保型、安全型的建筑材料,它注重功能多样性、全寿命周期经济性以及可循环再生利用性等方面。材料作为建造基础,建构在组合材料的同时决定了建筑的存在方式。以生态观念为设计原则,在设计练习中,寻求新的生态材料和相应的建造技术成为一种培养学生生态观念的手段。
二、教学模式优化
(一)授课方式与课件内容组织
在课程安排中对不同建筑类型都需要进行理论讲解和课程设计,但是都需要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通过对生态的思考,遵循生态设计原则来深化建筑设计理念。课程展开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需要学习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以及生态建筑的内涵和设计方法,学习生态建筑设计现场调研的基本方法,确定设计选题,对环境进行分析,对地域生态特征进行梳理,提出设计理念和生态观念,进行初步方案构思。
2.第二个阶段:根据不同的建筑类型以及场地环境进行相关理论学习、深化案例研究。在调研基础上,对生态特色进行深入探讨,突出针对生态建筑设计目标的基本策略和设计方案。
3.第三个阶段:完成设计成果,包括设计过程、生态设计思路、设计方法、目标、生态特色研究,以及不同层面的分析。
(二)设计能力的培养
1.多种沟通方式对生态观念培养的影响在设计过程中防止出现专业内单一的沟通模式,设计质量的优劣也不能仅在本专业参与的思维过程中评判。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培养专业之间的相互沟通,从多种基础课程中提供给学生这样的思考方法和锻炼机会(表1)。2.从生态调研到生态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课程训练过程中,学生会根据课程设计任务书进行具有针对性地总结分析,确定调研的内容和安排。在课程设计前期对学生进行一个实地调研的教环节,目的是让学生根据所学生态建筑理论对场地进行感知体验,了解环境对建筑的影响,获得第一手的统计分析数据,得出合理可行的生态建筑设计方案。
(三)设计训练框架
场地与环境的利用、功能与空间的设计、材料与建构的选择是反映建筑生态性的三个方面,亦是课程设计训练的重点,在教学安排上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序列训练,通过“整体考虑,分段练习”的方式进行课程设计安排(表2)。
三、结语
篇6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探讨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城市越来越大,各项基础设施远超负荷,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劣。城市中的人们既憧憬着城市文明高效的生活,又对乡村自然生态充满了向往,在这种情形下“生态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必要手段和方法。
一、生态城市的特点
生态城市是一个复合系统,需要对城市的空间布局、基础设施、自然、生活环境与治安环境统筹兼顾,对能量、物质、信息高效利用,体现稳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特性。以保证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以及经济发展三者高度和谐统一。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相比,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
1、整体性与系统性的规划
生态城市不是单纯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注重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会以牺牲后代的利益为代价来保持目前的发展。
2、国际化的环境质量指标
城市的绿化率、人均绿地面积、管理水平、各种污染等环境质量等指标与国际环境指标接轨对城市人口控制劳动就业资源利用城市建设等方面实施高效率的管理以保证各种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3、高效益运行的转换系统
在投入产出的整个转换过程中,达到自然物质投入量少,经济物质产出量多,废弃物排泄量少的目标。在产业结构方面表现为第三产业大于第二产业大于第一产业的倒金字塔结构。
4、高效率运转的流转系统
以城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为支撑骨架,为人流、物流、信息流、价值流与能源流的运作创造合适的条件,进而通过加速各种流动的有序运动活动中,减少经济损耗和对城市生态的污染。
5、和谐的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
生态城市的和谐性,突出人回归自然,自然融于城市。更重要的是在人与人关系上体现和谐,生态城市是营造满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充满人文文化气息,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城市的灵魂。
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保护与提升两手抓。所谓提升,即利用现代城市规划理念和设计方法,科学合理的改造城市的自然生态,通过工程技术措施维持和提高其生态效益以及其共享性,更好的为人类服务,达到和谐共生。
二、现代城市规划和设计方法
1、坚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思想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不断膨胀,城市的发展经常会出现“常规式”、“跨越式”,这些极速拓展的方式能够快速实现城市目标,但是对于城市长期发展的整个生态环境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危险性。要保证城市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就必须依靠科学发展。科学发展理念使城市规划在加强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方面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系统、建设公正公平的社会形态。用科学的手段实现挖掘城市规划发展的规律性、提炼出相应设计的方法对城市的长远发展将是有利无弊的。传统城市规划通常以来设计员的历史经验和传统设计方法,在规划中经常出现设计方案与建设实践脱节、管理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所以要根据实事发展,提出适合现状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再结合“假设―概括―推理―实证”等科学的逻辑形式来指导城市发展。
2、因地制宜,保证规划秩序
任何一个合格的城市规划方案都一定是从这个城市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了解城市当前的情况,才能结合实际规划设计出符合当前城市的规划设计方案。在城市规划中,要重点注重从规划的实际点出发,从民众最为关心的问题出发,逐步研究出一套完全适用于城市规划的方案来,同时要根据城市内部的环境,用科学的方式建设各项指标,对一些重大规划问题要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讨,以求以最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避免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造成巨大的有力财力损失。因此因地制宜,保证规划秩序至关重要。
3、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
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城市规划的设计手段也在不断提高,由最初的画图到现如今的电子沙盘和虚拟城市模型,这为设计者提供了更高的设计效率和广阔的设计空间,同时也为决策者和公众展示了完美的设计方案,总体来说是给城市规划设计带来了革新局面,使城市规划设计更加趋于合理化、简便化、完美化。新科技CFD是模拟现实中流动现象的一种工具、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成功的运用于城市规划当中,这些先进的技术都是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中不可或缺的,这些技术也对城市规划设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全新的姿态展现了城市最独特和最具有特色的一面,也给人们的视野增添了色彩,使人眼前一亮。这也是城市规划设计的突破成就,城市规划设计人员提出的虚拟城市和数字城市的全新理念对实现现代化城市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城市规划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重点突出经济发展与环境兼顾
同样是要先了解这个城市,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要充分注重人性化及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城市规划建设前,要对城市内的历史建筑、风土人情、生态自然环境、资源等做好调研工作,并且在规划过程中要着眼中长期的目标与长远的利益相结合,将自然生态环境与规划建设相结合,充分强调出人与自然相融合的规划理念,确保城市经济与规划发展同步进行。因此,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城市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把眼观放得长远一些,充分强调出人与自然相融合的规划理念,确保城市经济与规划发展同步进行。
5、保障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
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时候,还应该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一定要保证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是实施城市规划和完善城市功能的重要环节,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所在,是实现现代化城市的重要目标和手段。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时候,城市基础设施的设计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设计,也是评价城市规划设计方案合理与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对于基础设施的设计需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和考察,全面的了解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情况,分析城市基础设施还有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的改善,然后在进行设计的时候采用有效的措施去进一步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实现城市的全部功能,促进城市的良好发展。
6、加强民众的规划参与性
在城市规划中,要加强民众对规划的参与性,充分强调民众的参与意识,提高民众的参与热情。加大对民众的规划意识和宣传教育的力度,提高民众对规划的参与技能,使民众能够真正地投入到城市规划建设中去。从而实现政府与民众的互动。另外,要想民众可以真正参与到规划中去,就必须将规划中的各项资金投入与支出情况对民众进行公开,使民众了解城市规划与自身的生存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7、保护生态、绿色发展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母亲,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的家园。急剧加速的城市化进程带来了严重的城市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既无法保障当代人的可持续发展,又牺牲了下代人的利益。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必须要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不能拆了东墙补西墙,必须完善健全城市环境立法,保护水资源,保护耕地,建设美丽的生态城市。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城市规划,良好的城市规划,不仅可以美化城市的形象,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同时还会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根据城市的发展状况来合理的设计。城市规划是一门比较综合的学科,需要结合各方面的知识来对城市进行构建,保证城市的有序发展,促进城市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龚本海,黄海玲.节约型城市绿地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广西百色市为例[J].南方农业学报,2012(12).
篇7
关键词:草原 野生植物 保护
我国是草原资源大国,草原资源极其丰富。草原植物是草原的基本构成成分。经调查,我国共有草原饲用植物6704种,分属5个植物门、246科、1545属。我国特有的草原植物种类也很丰富,共有13个科、45个种是我国特有的植物种。我国草原是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种质资源库。保护草原野生植物重要性草原野生植物是我国重要的生物种质资源,对于维持草原生物多样性和保持草原生态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重要的野生植物资源在漫长的自然选择过程中获得了适应当地环境的优良特性,蕴藏着丰富的种质资源。草原野生植物一是具有重要的药用、工业用等经济价值,如虫草、从蓉、甘草、麻黄草;二是许多草原饲用野生植物是栽培植物的野生祖先和亲缘种,新植物品种选育的基础素材,如禾本科的大看麦娘、豆科的细齿草木犀、野大豆等。我国草原饲用野生植物种质资源概括体来有”三多”,即当今世界栽培牧草的野生祖先在我国的多、近缘野生种多及珍贵牧草种类多;草原野生植物还是非常重要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如发菜、固沙草等。因此保护和利用草原野生植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草原野生植物保护现状
由于长期以来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导致我国草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态景观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草原植物种质资源日益减少,许多草原野生植物己面临濒危。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第一批公布的《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389种植物中,我国草原植物有29科、51种及3个变种,占全部的13.88%。我国草原野生植物种类受威胁高出10%-15%的世界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特别是自然条件严酷的长江、黄河源头及上游高寒草地,其植被及野生植物资源更是遭到严重破坏。
虽然我国在80年代曾经组织有关单位开展了全国性的草原资源调查,基本上摸清了我国草原野生植物家底,但近二十多年来,我国草地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滥采滥挖对草原野生植物种质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因此急需组织开展草原野生植物调查研究工作。
二、草原野生植物保护探讨
在开发利用草原饲用植物资源时有必要十分珍视它们的存在与发展。因此积极采取措施,保护我国草原野生植物,特别是珍稀濒危植物,是当前急需要开展的工作,也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性任务。
1、草原野生植物普查
组织开展草原野生植物种质资源普查工作。主要按照《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同时结合《中国草地资源》所收集的草原野生植物种类进行普查,重点调查内容有种类、分布、数量等,并进行统计分析,指出每一种类现状和发展趋势,最终提出保护方案。通过普查,建立为建立我国草原野生植物的数据库。技术路线可以以80年代草地资源调查为基础,制定切实可行的普查方案,以地面调查为主,充分利用遥感技术。提高效率,节约资金,保证数据科学性。
2、草原野生植物种质资源收集整理
组织开展草原野生植物种质资源收集整理保存工作。采取异地保护措施,组织有关单位将植物种质资源的繁殖材料(主要是种子)采回,放在人工控制的环境中进行长期保存,主要是采用低温冷库进行异地保存。目前急需针对普查结果,将那些濒临灭绝的草原野生植物进行保存。
3、利用草原自然保护区开展保护
建立草原自然保护区是国内外公认的保护草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措施。因此,急需对现有的13个草原类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保护区1个)进行摸底调查。重点对保护区法规、规程制定、勘测划界(核心区、实验区和缓冲区)、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情况、标本收集、制作、维护、更新以及科研等情况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这项工作基本摸清和掌握目前我国草原类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和物种多样性,及其动态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草原类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同时提高保护区的管理水平,并为保护全国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证明。
4、开展草原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情况调研
通过实地调研和发放有关调研问卷,对全国草原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情况进行调研,对目前各地在草原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方面所采取的政策和主要措施调查,进一步总结分析我国草原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工作,提出草原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工作思路,向有关部门提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进行实施,提高草原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工作水平,加大保护力度,保护资源,保持生物多样性。
5、加强草原野生植物保护管理
长期以来,我国对草原野生植物缺乏有效的机构进行管理,同时采取的措施难以保证这项工作长期有效的开展。2003年农业部成立了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对草原野生植物进行监督管理是中心的主要职能之一。各级政府部门也加强了对草原野生植物保护管理工作。当前急需在明确管理机构后,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草原野生植物管理,尤其是那些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野生植物,如甘草、麻黄草等,更要加强采集、收购等管理工作,切实保护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篇8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策略;融入方式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同时,也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为社会的支柱产业,建筑行业更要注重并发展生态理念,而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快,建筑已经不再满足人们的精神方面的需求,人们更多的追求居住生活环境的舒适度以及城市景观环境的美观度,因此,建筑设计不论从规划设计、建筑设计还是细部设计哪一个角度,都要深入贯彻生态策略,始终坚持尊重自然、节约资源、全局考虑、保证舒适性的原则,以此来保证建筑设计的质量,更好的推进现代建筑的发展。
1生态策略对于建筑设计的要求
1.1注重以人为本,保证建筑的舒适性和科学性
建筑设计的出发点和根本是人,人的需求和感受是设计的重点,生态设计不仅要求建筑能够节能、节约,而且还能提高人的生活环境水平以及生活质量。比如,在进行太阳能建筑设计时要考虑室内的热舒适度,在进行护结构保温设计时要考虑室内采光通风的要求,在进行室外绿化设施设计时要考虑室内的生态环境等等,因此,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策略要求,是进行建筑设计的重中之重,能够确保设计的科学性以及舒适性。
1.2注重建筑设计的整体性
建筑设计并不仅仅是对建筑进行设计,还要综合考虑城市设计、场地设计和细部设计,把握好生态、建筑、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建筑的整体设计,要求设计过程能够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的生态策略。
1.3注重建筑设计的生态和谐
生态和谐主要包括建筑室内和室外两方面的和谐,在室内要保证环境的舒适度,避免凝水、潮湿、裂缝、霉变、污染等问题的出现;在室外要保证环境的协调性,处理好植被、雕塑、水体之间的关系;同时,保证室内外景色一体化,将室外景色引入室内,不仅优化了室内环境,且还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从而实现自然、建筑与人的和谐发展。
1.4注重建筑设计的节能性
节能是生态建筑的重要措施,也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建筑设计在保证减少能源消耗的同时,要尽可能降低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将建筑无害化。比如,在进行建筑材料的选择时要考虑无辐射、无污染和低能耗的,在进行建筑设备的选择时要考虑节能和功能之间的平衡等等,因此,建筑设计的节能性要求保证功能合理舒适的前提下,选择最节能的建筑材料和设施。
2生态策略融入到建筑设计中的方式
2.1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好的建筑是长在环境当中的,想要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就要在建筑设计初期对建筑周边的自然以及人文环境进行充分的调研和了解,合理的运用场地的资源条件,遵循保护资源、节约资源的原则,实现对环境最小程度的破坏和污染。对于存有历史遗迹的建筑场地,要减少对周围环境的过度开采,还原场地的真实度。同时,对于场地中植物的选择,要以适应性强和观赏性强的植物为标准,并且利用好本土植物,科学合理的布置灌木、乔木和花草,降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2.2合理的规划建筑设计
建筑的规划设计应从整体把握,同时融入生态理念,实现自然、社会、建筑与人的和谐发展。细化到具体的建筑设计来说,可从以下方面进行阐述,①城市规划应保证建筑群之间物质流动和能量流动的畅通,以及每个建筑物朝向、位置、间距和周边环境配置的合理性;②交通组织规划应保证各个功能区之间的交通互不干扰,以及每条交通线路的顺畅;③场地设计时应尊重地形环境,做到因地制宜,增强对土壤、水体以及绿化的保护;④建筑设计要建立检查、监督、管理机制,确保建筑物朝向、形体、结构、能源系统的合理性,加强对风能、太阳能等自然能利用系统的检查,确保建筑通风、采光、取暖、供水、供电、消防以及照明系统的合理性。
2.3选择节能并且有特色的设计方案
节能的设计方案要求建筑与周边环境充分合理的结合,充分利用当地可再生的资源,合理选择建筑材料以及节能设施,保证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特色的设计方案则要求在满足节能的条件下,节能设施与建筑风格相符合,建筑与周边环境完美结合。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选用计算机软件来模拟气候条件的变化,不断的调整改进之后,选择最合理的开窗方式、围护结构、建筑材料、平面布局等很多的建筑因素,确保建筑能够最舒适、最科学、最节能。
2.4强化建筑空间的生态设计
(1)为减少对空调的使用,尽量采用穿堂风的自然通风方式,要选择场地环境的常年主导风向作为建筑物朝向。(2)为减少人工光的使用,尽量采用自然光,依据当地的日照条件合理布置空间。(3)要严格按照建筑对于体形系数的要求来设计建筑外形,避免使用大量的落地窗以及玻璃幕墙,尽量选择颜色浅的外墙来增强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更有利于建筑的保温隔热。(4)合理利用水资源,建立对水资源的回收以及再利用体系,可以在建筑屋顶增加雨水回收系统,在建筑室内增加污水回收系统,以便于实现建筑的水循环,减少对水资源消耗的同时保护了生态环境。(5)做好资源的再生利用工作,对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都要合理处理,避免施工或生活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保证人生存环境的安全性。
3结束语
生态策略是当今建筑行业积极响应的生态文明理念,在建筑设计中贯彻落实生态策略,能够提升建筑设计的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建筑与人的和谐发展,在今后的建筑设计中,更要坚持贯彻生态策略,为人们创造更好更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梁佳驰.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J].工程技术研究,2016,(5):118-119.
[2]陈菲然.浅析生态策略应用于建筑设计中的方式[J].设计与规划.2000,(3):40.
篇9
新城概念排在四大重点首位
北京将在今年年底确立未来发展总体规划。昨天上午,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动员大会,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将在本月正式启动,修编工作将分现状调研、初定方案、再定方案、纲要评审、成果编制、论证公示等6个阶段进行,在12月底,确定最后方案并上报给国家有关部门审批。
在动员会上,市委书记、首规委主任刘淇用“极端重要性”来强调修编工作的意义。他说,本次修编是对国务院1993年批复的北京总体规划的继承和发展,通过修编工作至少要起到三方面的作用,一是更好地体现首都城市功能,按照《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确定的“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布局设想,采取疏散、整合、分解的办法,调整城市功能布局,保证城市政治、文化中心功能,缓解市中心区压力。二是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性发展。三是解决城市发展中遇到的住房、交通、环境等多方面矛盾。建设部部长、首规委副主任汪光焘则对修编工作提出了几点意见,他说,北京市要充分认识本次修编工作的重要性,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修编工作,并要用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来保证修编工作的质量。
会上,市长、首规委副主任做了修编工作部署。按照部署内容,本次修编工作将以《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确定的“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新格局为依据,对四大重点内容进行修编。一是确定新城规划及功能布局调整。要明确新城概念,确立新城发展在城市功能布局调整、主要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地位、作用、方向和目标,根据不同情况和条件,形成相当规模、相对独立、设施齐全、各具特色的新城;制定东部发展带顺义、通州、亦庄等重点新城规划与发展策略。二是交通及基础设施规划。研究未来20年或更长远交通发展趋势,包括交通需求研究,提出规划实施对策与政策。强化交通对城市布局结构调整的战略引导作用,以及与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等相协调、衔接的发展对策;完善京津冀地区国道干道系统,扩建首都机场,建设第二条机场高速公路。三是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包括确立人口与环境容量限制,调整、补充、完善环境与河湖水系等环境建设各项规划内容。四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包括旧城整体保护,严格控制旧城内建筑的高度和体量,制定旧城区交通政策,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等。
据了解,规划修编将不局限于现有行政区划的范围,必要时将跨区域研究,同时规划将考虑与周边省市的协调发展。
篇10
一、准确把握生态文明本质,充分认识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1、准确把握生态文明的内涵和本质。生态文明是对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的深刻变革,是人类文明质的提升和飞跃,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个新的里程碑。生态文明不只是生态、环境领域一项重大研究课题,而是人类与自然、发展与环境、经济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协调、发展平衡、步入良性循环的理论与实践,是人类社会跨入一个新的时代标志。就本质和含义而言,生态文明是当代知识经济、生态经济和人力资本经济相互融通构成的整体文明,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文明,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人人共享、公众幸福指数不断上升的文明。
2、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林业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做好林业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两大类。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根据各生态系统的植被分布情况,又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等类型。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面积最大、分布最广泛、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中占有首要地位。地球陆地面积约为1.49亿平方公里,森林面积约为0.5亿平方公里,约占陆地面积的32.6%。森林生态系统占有巨大空间,其地上部分林冠可高达数十米至上百米;地下部分根系可深入土壤数米至数十米。无论从森林生态系统所占的面积,或是地理分布状况、群落组成和结构特点,都远远超过农田和草原,在自然界中有不可缺少及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据国内外有关研究表明,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最高的生物总量和最高的单位面积生物量,整个陆地生态系统中总生物量约为1.8万亿吨,其中森林生物总量达1.6万亿吨,约占陆地生物总量的90%,陆地表面约1/3被森林覆盖,其每公顷生物总重量干重达100—400吨,约为农田或草原的20~100倍,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生产者,为人类和多种生物提供了最多的生存、生活和生产所需的物质和栖息环境,对人类和各种生态系统有着巨大的影响。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严峻性
××是西部欠发达省份,自然条件严酷、气候恶劣,生态系统比较脆弱,森林资源十分珍贵。主要表现为荒漠化威胁有增无减、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形势严峻、森林和草原植被破坏有禁不止、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繁。当前生态恶化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生态环境建设中边治理边破坏、点上治理面上破坏、治理赶不上破坏的问题仍很突出;生态环境整体功能在下降,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减弱。总体来说,我省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一是荒漠化沙化形势逼人。全省沙化土地面积为1203.46万公顷,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28.26%,范围涉及8个市州24个县区。1994年第一次沙化普查,××省沙化土地总面积为10.9万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4%,1999年××省监测荒漠化土地为17.8万km2,沙化土地面积为11.1万km2,比上一个监测期增加0.2万km2,年均增长0.35%,2004年监测××省监测荒漠化土地为19.4万km2,
比上一个监测期增加1.6万km2,
年均增长1.7%,沙化土地面积为12.0万km2,比上一个监测期增加0.9万km2,年均增长1.6%,出现“沙进人退”的现象;二是森林质量不高,覆盖率低且分布不均。全省林地面积虽然由802万公顷增长到981万公顷,净增17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也由9.9%增加到13.4%,净增3.5个百分点,但增加森林面积以次生林、灌木林地为主,林分质量不高。且主要分布在白龙江、小陇山、洮河、祁连山、子午岭、关山、西秦岭、康南、大夏河、马御山10个林区,占全省有林地面积的
70%。三是有害外来物种入侵,生物多样性锐减,遗传资源丧失,生物资源破坏严重。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7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我国占189种。四是生态功能继续衰退,水源涵养功能退化,调洪蓄水功能下降,防沙治沙功能减弱,沙尘暴危害严重,生态安全受到威胁。
三、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全面掌握、正确认识××生态环境监测监督工作现状
(一)、监测队伍参差不齐。目前全省林业监测资质的单位70多家,甲级单位2家,乙级21家,丙级27家、丁级20家,专业技术人员1051多人,资质级别不同,要求标准不一。监测队伍参差不齐,专业水平不高。除甲级单位外,其他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多数单位难以独立完成监测任务。
(二)、林业工程项目管理分散,科学指导林业建设不够,生态监测监督工作滞后。现代生态文明科学的显著特点,是集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其它自然、人文学科之大成,成为一门多学科相互联结的大跨度、复合型、融为一体的交叉学科。生态环境监测是加强生态环境执法监督和环境管理,提高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作为全省依法对生态环境监测监督的单位,要切实履行法律的职能,积极有效监测土地荒漠化、沙化和森林资源消长、变化情况,为政府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依据,努力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但在履行工作职能过程中,因职能不明确,存在项目管理分散问题。一是全省各项林业生态工程作业设计存在部分作业设计不规范,影响工程质量。二是全省部分林业建设工程任务的下达、工程质量管理、质量的监理、完成任务的检查验收和检查验收,没有形成明确有效的互相监督的机制,不能确保林业生态建设工程质量。三是重点公益林数据库、图形库的数据管理与更新,责权利不明晰,没有发挥出数据库的作用,影响科学发展。四是森林资源、荒漠化等监测技术成果、数据在使用、和报送国家林业局和省政府前,程序不够完善,数据口径不统一。处室之间存在职能交叉,加之一些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监测职能没有落实到实处,影响我省生态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监测监督管理的质量,影响全省林业生态建设的科学发展,影响我局为政府提供决策和服务的水平。
(三)、省直职能部门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合力。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目前呈现出环保、农业、水利、林业、气象、国土等部门都涉及,各自为阵,各行其是,互不勾通,监测标准不一,数据不能共享,是单一的业务性专项监测,造成监测数据单一,保存分散,没有形成技术优势,造成数据精度低,缺乏科学性、严密性和连续性。
(四)、资金投入不足,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经费不足,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础建设差。长期以来,我国环境保护投入不足,欠债过多,留下了巨额生态赤字,加之我省是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资金扶持投入不足,影响我省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
四、为服务我省林业科学发展,全面履行生态环境监测监督职能的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生态环境法制建设,依法行政,是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保证。在开发建设中,必须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坚决禁止和取缔各种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非法活动,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制定《生态环境监测监督保护条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环境管理办法》等地方法规,逐步完善地方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行政,切实加强对水、土地、森林、草原和矿产等重要自然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要加大对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加强对重点流域、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监督管理,努力使生态环境保护和监督管理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二)、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切实负起生态环境监管职责。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在我省的开发建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严格管理和保护生态环境,是关系环境安全和生存发展的长远大计。因此,必须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认真行使监督管理职能,不断完善生态环境监督管理体制,强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协调与监督工作。首先是各有关部门都要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共同推动全省生态环境监管保护工作。要利用全球环境基金-××省综合生态管理系统信息中心设在我局,利用以gis为平台建立的全省生态系统和土地退化数据库信息的有利条件,做好国家地方纵向互动,与计划、农业、林业、水利、畜牧、国土资源等13个部门横向联通,按照各自的职责,加强自然资源开发的规划和管理,做好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特别是做好生态恶化重点区域生态的治理和恢复,遏制土地荒漠化加剧的趋势;做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流域规划,保证生态用水,严禁对现有草场、植被的破坏;抓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建立一批特殊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强城市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中生态保护工作的监督管理。其次是要细化处室和厅直各单位的职能,合理分工,相互监督,确保林业生态建设的科学发展。并借鉴兄弟省区(如宁夏、xx、江西等)的经验,由监测监督单位组织依法负责全省各项林业生态工程作业设计审核、工程监理和年度计划任务核查,对审核、监理、核查结果经计财、工程管理部门和省生态环境监测监督管理局会签后,向省厅提交工程建设验收报告,作为拨付工程建设资金和调整建设任务的依据。
(三)、加大科研支持能力,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生态环境保护是有着显著社会效益的公益性事业,要确保对用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到位,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机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支持能力。同时,以建立的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脆弱保护区、生态旅游区为依托,结合森林资源监测和荒漠化监测网点,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监督体系。
要加强生态环境的监控能力建设,逐步建成全省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站,确立和完善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采用遥感等高新技术,建立生态环境灾害预警系统和生态环境信息系统,加强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的预测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