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运营常见思维范文

时间:2024-03-11 17:43: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媒体运营常见思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媒体运营常见思维

篇1

关键词: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偏锋;书法;数码艺术;艺术生产;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对于艺术产品,可以从多种角度加以考察,“偏锋”便是其中的一种。它本是一种书法范畴,得名于书法工具的应用,因此古人说“笔锋入处看偏正,诗案翻来辨古今。”①“偏锋”又是一种策略,其应用遍及艺术、文学乃至于军事、经贸、传媒、投资、工农业、计算机、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等众多领域。要论数码时代的创意,不论是着眼于新媒体助力打造产业链,或者是着眼于内容立体化的发展,都可以从正锋与偏锋的关系去思考。从发展的角度看,“偏锋”是相对于正锋、主流、定势、范本、惯例或者陈规的一种创新取向,是另辟蹊径的努力。如果说偏锋与正锋在狭义上特指书法中两种既分又合的运笔方法的话,那么,它们在广义上可以扩展到虽有主流和支流之不同、但具备共生性的多种对象。作为产品的偏锋艺术指的是追求灵想独辟的创造性成果。

一、偏锋观念与中西文论

不论在中国或西方,偏正之分都是由来已久的。“正”通常意味着正道、惯例、主流、经典、大路等,“偏”则意味着旁门、另类、支流、别作、小径等。至于“偏锋”一词,则是我国书法理论的独特创造。它为其他领域的策略研究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一)从我国文论看偏锋

书法实践中的正偏锋之分由来已久,唐代颜真卿、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元代赵孟頫等人都有此类作品。“偏锋”一词则到明代才出现,本是对于祝允明(1460-1527,字希哲,曾任京兆应天府通判)书法的一种批评。据周天球所说,“祝京兆书法当时无辈,而或者评其不出正锋,盖谓此老目视短,不能悬笔运肘耳。”②不过,也有人替他辩护。例如,谢肇淛说:“唐晋书多用正锋,然如鲁公《祭侄文》及杨少师凝式书皆已用偏锋矣。赵文敏全用偏锋,近代祝希哲亦然。然祝仅行草耳,赵即楷书亦偏也,何尝以是减价耶?”③汪砢玉说:“正锋偏锋之说,古本无之。近来专欲攻祝京兆,故借此为谈耳。苏、黄全是偏锋,旭、素时有一二笔。即右军行草中,亦不能尽废。盖正以立骨、偏取态,自不容已也。文待诏小楷时时出偏锋,固不特京兆,何损法书。”④辩护的理由是偏锋古人(如王羲之)已有之,时人(如文徵明)亦有之,没有什么奇怪。

正锋(亦称中锋)指的是作书时笔锋位于点画中间,有笔划圆润之效。偏锋指的是笔锋偏于点画的某一面,可从笔划一边光一边毛看出来。谢肇淛说:“近代书者柔笔多于刚笔,柔则易运腕也;偏锋多于正锋,偏则易取态也。然古今之不相及,或政坐此。”⑤根据古人的分析,偏锋的成因主要有:

(1)握笔的差异。清代鲁之裕说:“用笔有偏锋、正锋、搭锋、折锋、藏锋、回锋诸法。锋何以偏?握管不直不紧,斯偏耳。偏则瘦必露骨、肥必见肉,不足观矣。惟握管紧直,笔尖行于字画之中,既不轻佻,亦不懈怠。”⑥另有所谓“侧锋”,介于正锋与偏锋之间。

(2)起笔的需要。清代陈沣说:“然凡写字落笔,皆起于点,然后引而长之。点不可中锋,则是始偏锋而后中锋耳。锺繇变隶书为真书,其变处正在落笔偏锋,实则汉人章草已如此。”⑦

(3)笔毫之腹(而非笔尖)的运用。说:“写字之中锋者,用笔尖着纸,古人谓之‘蹲锋’,如狮蹲、虎蹲、犬蹲之象。偏锋者用笔毫之腹着纸,不倒于左,则倒于右。当将倒未倒之际,一提笔则为蹲锋。是用偏锋者亦有中锋时也。”⑧

(4)运笔的需要。清代程瑶田说:“虚运中锋者,作书之体也,其用偏锋焉而已矣。夫书之成,成于笔也。成于笔,其锋安得而不偏?然则,中锋不在于笔乎?曰:在笔哉。锋者,笔锋也。无笔安得有锋?然则,何谓中锋也?曰:‘执笔焉耳矣。’执笔何以谓之中锋也?曰:‘执之使笔不动。及其运笔也,运之以手,而非运之以笔。惟其然,故笔之钝者而可以使之锐;笔之锐者而可以使之钝。是故笔不动,其锋中焉。及其运之,以手而使其笔,一依乎吾之手而动焉,则笔之四面出其偏锋,以成字之点画。然则,锋之偏者乃其锋之中者使之然。而其四面错出、依乎手之向背阴阳以呈其能者,乃其锋之中者使之不得不然。故曰其用偏锋焉而已矣。’”⑨在以上四种解释中,第四种最富于策略意味。它着眼于笔与手的关系,将偏锋理解为中锋在运动中的变化。这使人联想到:正锋是既定之部署,偏锋是随时之权变。其他三种解释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如第一种意味着在管束不严(“握笔不直不紧”)的情况下容易走偏,第二种意味着偏锋先于中锋而存在、任何稳定部署都来源于试误,第三种意味着偏锋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正锋,一时权变也可能因为成效显著而成为长期战略。

古代书画相通。根据清人汤贻汾的看法,“作字偏锋者,画多不能为中锋。字中锋者,画不难为偏锋。中锋、偏锋固各自有妙,而中锋较能浮岀纸上也。”⑩篆刻可视为书法的延伸,只不过工具是刻刀。清代陈克恕说:“刀有中锋,有偏锋。须用中锋,不可用偏锋。中则藏锋敛锷,筋骨在中;偏则露筋出骨,刀痕可厌。”B11“偏锋”这一范畴还被应用于其他领域:

(1)军事领域。据明代陈建记载, “旧经略熊廷弼者,有挥霍之雄才,有沉毅之雅度。极其全力,固能担人之所不能担;骋其偏锋,亦有忍人之所最不忍。任事才十余月耳,而辽阳隳颓之城如新,丧胆之人复定。”B12这是称赞明末将领熊廷弼的军事才能。军事上的偏锋,指的是不作为堂堂正正之师与敌人交战,而是靠用计谋、出奇招取胜。流传至今的《三十六计》等文献、“兵不厌诈”等典故可资为证。

(2)文学领域。明代戴澳说:“虽然人各有心,亦各有人心。偏锋文字定与正大题目相依而立。”B13偏锋与侧笔、直嗓、变格、怪字、险语、旁门等为伍,而与正锋、清俊、高雅、玉润珠圆等相对而言。清代宋长白说:“琴操竹枝。退之琴操,梦得竹枝,仲初宫词,文昌乐府,皆以古调而运新声,脱尽寻常蹊径。至若李贺、卢仝、孟郊、杜牧、贾岛、曹唐辈,亦各自立门墙,不肯寄人篱下。虽非堂堂正正之帅,而偏锋取胜,亦足称一时之杰矣。”B14这是用“偏锋”来进行文学批评,系就唐代文学支流而言。它在明代文学中的代表,论流派有公安、竟陵,周诗雅《明诗选序》说它们是“偏锋自雄”。B15当时的所谓“正锋”是八股文,但胡维霖持相反看法。他认为:“我朝以制义取士。余尝谬谓:不越尺幅,可以观经济,或有讶之者。余又谬谓制义与经济不合,此偏锋非上乘”。B16持论而称“谬谓”,既是出于自谦,又说明属于异见。不过,从今天的观点看,他的看法是有道理的。

(3)传播领域。明朝陈仁锡称赞陈澹生“若雄其才辨,以偏锋驾圣贤之上”。B17清代陆世仪说:“孔子告君之语,俱属正锋;孟子告君之语,多属偏锋。性善仁义之外,今乐、古乐、好色、好货诸论,皆偏锋也。偏锋最易入人。然齐梁之君当之者依然聋聩,世风日下,人心陷溺,虽圣贤亦未如之何也已矣。”B18这是用“偏锋”为术语对传播史上的相关说服现象加以概括。从今天的角度看,“最易入人”是对于偏锋优势的有力概括。

古代对于偏锋的评价并不一致。以明代人才观为例。某些人强调偏锋有用处。例如,钱谷夸奖人时说:“甘棠今日称慈父,骢马当年号铁容。奏牍匡时多苦乐,文章胜敌有偏锋。”B19与之不同,戴澳说:“偏锋毕竟难持国,急迟钧衡借主张。”B20这体现了对于偏锋局限的认识。也有人认为偏锋之人仍有可取之处。例如,赵南星载言称:“虽人多偏锋,才各别具,正不妨取长于短,愈以见瑕不揜瑜。”B21金日升更提出:“无苛索于先,无拘挛于后。节有可录,不妨取其偏锋;才果堪收,无更摘其寸朽。而总主于搜罗遗贤,弘济时艰。”B22这是明末大厦将倾时的事情了。

(二)从西方文论看偏锋

由于所使用的是拼音文字(而非象形文字)等原因,古代西方人习惯用刚性工具书写,因此不存在与柔性书写工具(如毛笔)相适应的“偏锋”观念。打字机之所以由西方人率先发明,说到底是由拼音文字的性质决定的。自从有了它,人们用笔的机会显著下降。即使现代西方人通过文化交流懂得毛笔的妙处,书法意义上的“锋”也不可能成为主导范畴。不过,广义的“偏锋”仍然存在。例如,1749年,法国第戎书院以“科学与艺术之进步究竟败坏或敦笃风化”为题征文,卢梭从反面做文章,获得首奖。1931年,浦薛凤在《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表文章,用“偏锋文字”评价卢梭此作。B23

在西方学术界,存在某些和“侧锋”相关的概念。试举数例:

(1)侧适应(laeral adapaion),指生物体的组织或器官形成衍生价值,如羽毛本是鸟类用于调节体温,如今却适用翔。在技术发展史上也存在本是为满足某种需要而发明的对象派生出其他价值的现象。例如,微波炉的关键技术是作为雷达的磁电管而发明的,如今它成了炊具。

(2)斜行(sideways),字面意义是以侧面相对。有不少词组是围绕“斜行”而组成的,如侧身进(sideways feed)、侧向下水(sideways launcing)、兼署理同一职级(doubling sideways)、侧向飞行(sideways flig)、侧向运动(sideways moion)、眄睐(瞟,glance sideways)、侧转(urn sideways)等。

(3)非正统(alernaive),指可供选择的事物,特别是另类。在精神上,它是和搞笑诺贝尔奖(1991-)相通的。这一奖项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偏锋创意的实例,如2012年获心理学奖的“向左倚靠会让埃菲尔铁塔看上去更小一些”等。

西方文论中有两个与偏锋相关的范畴:一是根茎(rizome),法国著名学者德勒兹用于分析理想文本,其特点是通过侧生而扩展。“根茎”原来指的是多年生植物的根状地下茎,如藕、姜等。德勒兹引进这一隐喻,出于以下考虑:“我们对树厌倦。我们应不再相信树,根和胚根。它们使我们蒙受很多苦痛。所有树状(arborescen)文化都以它们为基础,从生物学到语言学。”德勒兹认为树状思维支配着整个西方思想,是一种国家哲学。他所倡导的既不从属于任何结构模式又不从属于任何发生模式的“根茎”则是对树状思维的否定。与分级树状系统的歧出不同,带有地下茎干的根茎把相距甚远的东西连在一起,创造了有多重入口和出口的空间:“根茎没有开端或者末端;它总在中间,在事物之间,宛如插曲。树是分支,但根茎是同盟,唯一的同盟”,诉诸“与”的逻辑。B24二是外现代(off-modern),为哈佛大学比较文学教授博姆(Svelana Boym)所发明。博姆不是关注现代与反现代或者纯粹的“文明冲突”,而是异步、异相的现代性之间冲突。他所著《外现代之镜:同步外的历史》一文指出:到21世纪,现代性成为我们的古迹。我们生活在其废墟上,并将它结合进我们的当下、外现代因此不是反现代,事实上,它外现代性的批判性与实验性精神比现存的工业的、后工业的现代化形式更近。换言之,它向若然现代性(而不是实然现代性)开放。外现代性视角引导我们重新思考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对立,提出文化通过试误而进化的非线性观念。会犯错误的才是人。犯错误发现了不同形式的知识、艺术与技术之间始料未及的联系。与只是基于技术的新媒体不同,外现代的新媒体基于人的错误并与之共舞。它是由善于处理疏失的技巧、对技术本身的沉思(而不是由技术小玩艺儿最新的销售指标)所驱动的。我们可能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的边缘:公认的晚期资本主义与技术的(或数码的进步)不再对我们起作用。我们处在范式转变的锐利拐点,只有扩展视野才能对它有所预见。锐利性逻辑是与流行文化的无缝挪用或者计算机存储的同步性相对立的。它是使伤口、伤疤、废墟、触觉残留暴露出来的逻辑。博姆注意到:倘若说20世纪60年代的艺术家梦想变成自己的策展人、从理论家那儿借用点什么的话,如今理论家梦想变成艺术家。他们对自己学科体制化感到失望,移动到各自的领域:又是侧动。并非向后或向前,而是侧移。B25技术的跨领域应用可能带来许多匪夷所思的结果,如香蕉皮可护肤,微量砒霜可使人脸色红润等。博姆所强调的是负面的始料不及。其实,后者在现代化进程中确实比比皆是,大坝造成泥沙淤积、滴滴畏破坏生态平衡等,都是带来出乎意料结果的错误。对上述错误进行反思,是外现代性的要旨。

(三)产业实践中的偏锋

现代学者对于书法中的偏锋给予了比较客观的评价。例如,北京大学教授金克木说:“坡(轼)的行书好像往往用偏锋,岂不也很好?究其实,中锋偏锋都是笔锋的用祛,不必说得太玄妙。以一为主可以,又何必尽废其他?”B26不过,当今我国所流行的“偏锋”一词并非直接取自古代的书法理论,而是将可能出自武侠作品的“剑走偏锋”当成其主要含义。它指的是奇招制胜,完全没有贬意。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所收文章中,1995年开始有文章用“剑走偏锋”评价软件技术B27与足球技术。B28至2013年8月28日,已经有4520篇文章出现上述成语。同一时间查找所得的全文包含“偏锋”的文章总数仅有6879篇,“剑走偏锋”占了大约2/3,可见它已经成为常见用法。

“偏锋”提供了考察历史上产业分化发展的新角度。产业体系的形成,和社会分工中的偏锋存在密切关系。对初民来说,“正锋”产业应当是指直接和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相联系的生产活动,如狩猎、采集、耕作等。由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对于提高生产率和生活质量显得日益重要,开始有人将它们当成专门的生产对象,由此产生了手工业相对于农业的分化。在一定意义上,手工业是相对于农业的“偏锋”。先前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主要是当事人自己生产的。手工业的相对独立是和手工业者的职业化相联系的,它意味着这个新兴产业向自为正锋的方向转化。在手工业这一行,最初的生产主要靠人力进行,水力、风力、火力等只起辅助作用(偏锋)。在手工业向现代机器工业转变的过程中,原先的偏锋成为新的正锋,蒸汽、电力相继成为工业革命的标记。蒸汽力量驾驭需要有交通(燃料运输)作为前提,电力远程传送需要有通信作为保障,这是现代服务业产生的契机。通信本来只是交通业的辅助成分,但到20世纪却由附庸蔚为大国,通信产业正是以之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计算早先只是传统产业所包含的环节,机器计算只是相对于人工计算的偏锋。随着机器化大生产时代的到来,计算(尤其是和生产运营相关的实时计算)已经超出了人工计算的能力,机器计算因此成为新的正锋,20世纪中叶的信息革命正是以此为背景而爆发的。为了共享大型计算机的计算能力,人们开始建设数据网络。相对于机器计算的主业而言,计算者通过数据网络所进行的人际通信最初只是偏锋。后来,人们发现上述通信对建立社会联系、推进社会交往具备重要价值。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生了计算机网络向“第四媒体”的深刻转变,偏锋再次成为正锋。计算机网络和其他网络(如广电网、电信网、移动通信网、卫星定位网)的联系最初只是作为产业的偏锋而存在。随着泛网络时代的到来,本世纪初诸网融合技术成为信息产业新的正锋。在更广的意义上,信息革命和生物技术革命的汇合产生了偏锋向正锋转化的新机遇。让计算机介入试管婴儿生产,将基因芯片技术应用于基因功能研究,用生物技术为计算提供能源等,目前都只是偏锋。它们当中的某些分支蕴藏着向正锋转变的潜能。

下文分别着眼于数码艺术和文化产业,就偏锋创意和偏锋视野加以分析。

二、偏锋创意与数码艺术

所谓“创意”,既是指创见,又是指创见产生的过程,语出王充《论衡·超奇》:“孔子得史记,以作春秋。及其立义创意,褒贬赏诛,不复因史记者,眇思自出于胸中也。”B29在我国古代文论中,将“偏锋”和“意”联系起来,见于笔意之论,如清代李佐贤说:“孙处礼书传世绝少,惟见书谱。其议论精微透辟,发前人所未发,洵堪启牖后学。其笔意多用偏锋,妙绝千古,于颠张醉素之外,独开生面,尤非浅学所及窥也。”B30又见于快意之论,如清代方以智说:“文属情生,笔起势决,宛委覆折,以取余波,讵免于龃龉乎。道以人宰,言主维世。太上太简则轻藐礼法,偏党吹索则周纳文深,著述以捃摭成家,恃才以偏锋快意。”B31复见于性意之论,如清代孙奇逢说:“古之三疾皆孤行一意,以偏锋见长。今也托名古疾,以文饰其不肖之心,适足以见短。今古之不相及,一疾也且然,可胜感慨!”B32“三疾”之说出自《论语》。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至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B33由此看来,偏锋者为人“狂”(狂妄)但肆而非荡、“矜”(矜持)但廉而非忿戾、“愚”(愚鲁)但直而非诈。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将“意”区分为三个维度:一是由笔意延伸而来的驾驭技术、工具的观念与方法,主要与能力有关;二是由快意延伸而来的满足需要的观念和方法,主要与动机有关;三是由性意延伸而来的待人接物的观念与方法,主要与个性有关。上述归纳虽然得自于我国古典文论,却可应用于西方当代数码艺术。

(一)笔意:混合媒体的另类技术

“另类技术”是相对于主流技术而言的,主要是指在既有成熟解决办法之外另搞一套,尽管从经济成本或时间成本等方面看都不合算,但当事人却以此为乐。例如,奶酪化冻、烤面包靠常见家用电器就能解决,但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材料处理激光中心的研究员却诉诸相当复杂的激光设备和纳米技术,因此显得另类。B34

历史上所谓“技术艺术”,大部分是“剑走偏锋”的产物,因为所应用的技术几乎都不是专门为这些艺术形式开发的。它们可以说是广义的偏锋艺术。狭义的偏锋艺术是指有意运用偏锋技巧所创作的作品。我们可以从“剑走偏锋”的角度去理解新媒体艺术的起源和发展。19世纪中叶,洛夫莱斯夫人率先提出了计算机可用于音乐创作的设想,开启了编程性艺术。20世纪初,杜尚将现成物当成艺术,打破了作品必须由现行体制来认可的观念,开启了非体制性艺术;60年代兴起的观念艺术抛开形式和材料,开启了非物质性艺术。这为早期数码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氛围。1978年,法国的诺拉(Simon Nora)与明茨(Alain Minc)发明了“远程通信”一词,指的是计算机与电信之间日益增长的相互连接。当年,加拿大艺术家巴特利特(Bill Barle)便组织了Sa-el-Comp项目,首次将远程通信所体现的理念用于艺术,突出了艺术的过程性。

从偏锋创意的角度看,数码艺术和另类技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数码艺术的起步阶段,不论是音乐、美术还是文学,都已经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成熟技巧和理论。它们都和机器或编程没多少关系。将数字电子计算机引入艺术领域,无疑是着眼于另类技术。耗费当时极其昂贵的计算资源,写出一些似艺术非艺术的作品(即使经过自动过滤,仍存在诸多信息垃圾),可以说是性价比极低。尽管如此,后来红红火火的数码艺术正是从上述另类实践中发展而来。在历史上,从电脑技术到电脑艺术,从网络技术到网络艺术,从生物技术到生物艺术,都是技术本身的另类应用,是技术价值的艺术扩展。在一定意义上,数码技术的发展就是为计算机寻找计算之外另类用途的过程,互联网的发展是为通信网络寻找通信之外另类用途的过程,移动通信的发展是为手机寻找打电话之外另类用途的过程。这种寻找往往意味着进入未知领域,面临着犯错误的可能性。但错误是最好的老师。

在我们所生活的时代,人们已经对下面三点取得共识:计算机是万能机器,互联网是万能媒体,手机是万能终端。如今,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从事创作,已经不再被视为另类或偏锋。在数码艺术领域,上述技术已经成为地道正宗。处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数码艺术要想推陈出新,不能不另辟蹊径。混合媒体中的另类技术因此备受关注。例如,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雕塑家鲍恩(David Bowen)《成长表现装置》(GowRndering Dvice,2007)用光栅设备将栽培在营养液中的植物的生长过程分时段记录在纸张上,成为一幅幅水墨画。上述过程拍摄成Quicime影片,让网友共享。B35丹麦当代艺术家雅各布森(Mogens Jacobsen)利用马铃薯可发电的原理,收集数百个各自扎入钉子、用导线连接的马铃薯所发出的电流,让它通过集成电路板驱动微机的文字感应系统软件,在浏览器上写出诗歌,内容是抗议种族间的煎熬、施暴。该作品题为“游离的防御”(Dissociaive Defence),亦名“会写诗的马铃薯”,2011年在德国科隆当代艺术展上展出。B36

为了鼓励越界创作,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在2007年设立混合艺术组(ybrid Ar),包括当今杂种的、跨学科的项目与对媒体艺术的探索。首重将不同的媒体和种类混合成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超越艺术与研究、艺术与社会/政治激进主义、艺术与波普文化界限。B37又如,新媒体艺术中不乏利用另类技术的例子。美国戴维斯(Joe Davis)将从海绵中分离的硅蛋白基因修饰的大肠杆菌用为天线,做成作品《细菌收音机》(Bacerial Radio)。它不需电池,利用天线与大地之间的电压差即可工作,让用户通过耳机收听,2012年获得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混合艺术组金尼卡奖(最高奖)。

(二)快意:访客需要的另类满足

艺术总是以满足人的需要为旨归。人的基本需要有共同性,派生需要则可能因人而异。不论什么需要,只要涉及社会交往和社会联系,通常就存在相对应的社会规范。它们不仅规定了派生需要的合法性,而且规定了基本需要的满足方式。违背上述社会规范的行为便被视为另类,甚至是越轨。越轨行为的特点是超出社会规范许可的范围,甚至与之相对立。另类行为的特点则是迥异于社会惯例,虽然未必为社会规范所禁止。

与上述分析相适应,正锋艺术的创意立足于运用吻合社会规范的方式来满足人的需求。例如,以Boredomresearc知名的英国艺术家艾斯雷(Vicy Isley)和史密斯(Paul Smi)所创作的《心愿》(f.wis,2006)是受香港林村许愿树启发而创作的。访客可以发送自己的心愿,让它呈现在许愿树动画中(实际上是进入mySQL数据库)。B38相比之下,偏锋艺术的创意以访客需求的另类满足为出发点。例如,纽约多媒体艺术家斯莫拉兹(ElisabeSmolarz)《当个明星》(Be a Sar,2003)宣称自己提供的是成为明星的最快途径。其网站要访客提供自己心目中的明星的照片与自己的照片,并说明自己为什么将那位明星当成偶像。过不了几天,网站就会提供一幅新照片,在照片中,访客已经成为明星(以访客的尊容替代原先明星的面孔)。B39又如,文抄公网站所推出的“会见自己”(Inerview Yourself,又名IY-IY-IY-IY)是调侃性的。会见记者通常是艺术家扬名的一种途径。在“做秀”成风的时代,会见变了质。有感于此,文抄公网站设计了这一讽刺性项目,让人人有机会被会见,怂恿人们将会见的结果提交Neime、Rizome、Syndicae等各种邮递目录,成为明星。B40墨西哥艺术家托里斯推出《网络艺术认证办公室》(ne.ar cerificaion office,2002),宣称这一办公室是非赢利的组织,为网络艺术作品提供免费的官方认证。访客只要通过万维网或电子邮件填写表格,选择适宜描绘其作品的句子,就可收到相应的邮件。B41 对于那些功名心颇强的人来说,这或许是满足自尊心的头号捷径了。再如,克洛宁格(Cur Cloninger)有意诱导访客呈现艺术虚荣心。他所设计的《市场哟马蒂克1.0美术版》(e Mare-O-Maic 1.0,fine ars version)列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前缀、统一资源定位符(URL)等栏目供填写。填写完之后,点击“制成废话”(Cranou e Crap)热键,就生成一段文本(可用作对自己的作品的赞美),然后将它寄给最近的数码艺术节评委会。B42

另类满足并不限于虚荣心。例如,瑞士艺术家李马克《粉碎新闻——当个新闻操作员》(Breaing e News - Be a News-Jocey,2007)向用户允诺:只要对方提供标题或心仪的词语,自己就能从互联网丰富的档案中调用信息,为之创造可修改的流媒体新闻。这是通过从包括Google Videos、Google Images、Google News、Flicr、Youube、ecnorai、Pozinger、Amazon、Wiipedia、Yaoo等在内的多种网络服务中提取视音频流而实现的。B43美国艺术家史密斯(Sewar Smi)甚至不无夸张地创作了《给上帝发电子邮件》(Email God,2007),邀请访客祈祷,前提是这些人要相信祈祷可通过互联网直达上苍。B44

(三)性意:既有作品的另类改编

“性意”可以理解为和个人禀性相关的意向,如《高僧传》所说,“释昙光,会稽人,随师止江陵长沙寺。性意嗜五经、诗赋及算数卜筮,无不贯解。”B45我国古代文论认为偏锋与心性有关。据记载,明人张凤翼(1527-1643)“中乡试,不上公车,行径似陈公甫。风流藴藉,掩映一时。著有《处实堂集》数十卷,又以豪侠之气寄诸传奇,行草纯用偏锋,严整古淡,自为一体。”B46清代金堡自述“为诗则偏锋,为人则急性。”B47如果沿用“文如其人”的说法,另类之文和另类之人似乎是互为表里的。当然,所谓“另类”和前述“三疾”都需要进行具体分析。至少有两种情况:一是有“豪侠之气”者因其卓尔不群而显得另类,二是平庸偏执者因其狭隘片面而被视为另类。因此,明代孙承宗说:“夫文体害于庸而好奇,不害于奇也。士掉鞅而逐中原,唯无奇耳。奇负独识,力可全昌。而或驰偏锋以耦世,彼其气岸之凌厉,不傍门倚户以持一先生之言。而庸者无大力远识,执异说而不化,独奇托之,而迷天下耳。”B48明代鹿善继亦言:“眼看着荡诈忿戾的人以狂矜愚自托,明以偏锋自任,实是巧占题目,以文饰其不肖之心。”B49

我国古代文论有很强的伦理学色彩,这一点影响了对性意与偏锋之关系的看法。在数码艺术理论中,上述关系完全可以重加阐释。例如,我们可以从另类改编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突出改编者的特殊爱好所起的作用。另类改编并非始自数码时代。在民间文化或口头文化中流行的作品通常不署作者之名,也不存在尊重原作者本意或版权的要求,因此,精英阶层(特别是印刷时代的精英阶层)所不能容忍的随意改编在民间文化或口头文化中反倒是常态。上述要求只是到书面文化(特别是印刷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才产生。以之为基础的传统改编观念将尊重原作当成基本要求,这种观念到后现代主义兴起之后受到挑战。像香港无厘头搞笑片《大话西游》(1994)便是另类改编的范例。这类剑走偏锋的作品受到广泛欢迎。

另类改编在数码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不论是最早的数码文学作品(德国卢茨《随机文本》,1959),或者最早的聊天剧作品(美国哈里斯《哈姆涅特》,1994),都是对名作的另类改编。前者将卡夫卡《城堡》原作标题碎片化、利用软件技术随机提取;后者将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压缩成40行,使之适合于网络聊天室上演。这种偏锋创意为他们博得了开创者的美名。另类改编的实践者之一是原先为股票市场投资者设计数据库界面的佩利(W.Bradford Paley)。他将自己的特长应用于艺术创作,开发了按词频统计结果显示《哈姆雷特》脚本的软件exArc,让阅读的过程在主界面上显示为一条在诸多词汇中游走的金色飘带。B50德国艺术家麦耶-布兰迪斯(Agnes Meyer-Brandis)《月亮鹅模拟:月亮移民鸟设备》取材于戈德温(Bisop Francis Godwin)的小说《月亮上的人》(1603)。主人公贡萨尔乘月亮鹅所驾的车飞到月球。麦耶-布兰迪斯养了11只月亮鹅,给它们起了宇航员的名字,封自己为鹅母,训练它们飞翔,带它们远行,将它们安置在模拟月亮的栖居地。作者从位于画廊的控制室进行操作并演示。访客可在那儿与鹅实时远程互动。B51该作品2012年获得林茨电子艺术节混合组杰出奖。

我国古代已经有人注意到偏锋的流行和时代风气有关,不单是个别人禀性问题。例如,明代刘康祉说:“文章之日薄也,先民沉雄宏厚之意状无几见。而才人学子所矜激而相骄稚者,诡以为奇,轻以见捷,自谓可娱日谄耳,偷取一切之效;偏锋捷发,时足颐解,而源枯根拔,索然无余,如秋风之袭林木,凄紧萧爽,大都衰谢之景,无复长育之气矣。”B52因此,所谓“性意”在个人爱好之外还反映了时代性。另类改编之所以在数码时代司空见惯,和后现代思潮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另类改编因别出心裁而见其长,因缺乏原创而见其短。像《大话西游》那样的无厘头改编如今已经屡见不鲜,艺术价值随之降低。

综上所述,偏锋创意在古代艺术理论中可以从笔意、快意、性意等方面去把握,在数码艺术理论中可以从另类技术、另类满足、另类改编等方面去发挥。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以异乎寻常的方式运用艺术工具,以有别惯例的方式满足受众需要,以不拘一格的方式对待既有作品。正锋与偏锋并存、转化都是历史性现象。正如清代方玉润说:“风雅颂三诗各有其体,原不相混。其或杂而相兼者。即其体之变焉者也。故凡诗皆有正变,不独小雅为然。如今之时,艺有正锋,则必有偏锋;有正格,则必有变格,均因体裁而定。体裁分,则音节亦异。其体裁之所以分者,或因事异,或以人殊,或由世变,则无定局。”B53总的来看,偏锋创意的艺术价值在于提供了不同于公认艺术权威、艺术经典和艺术范式的思路。

三、偏锋视野与文化产业

要论古今艺术之别,很重要的一条是产业化。产业化将艺术纳入为市场服务的轨道,要求艺术尽可能按照大工业流水线的方式进行批量生产,将分工协作的社会化原则贯穿于艺术领域。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能不将有关偏锋创意的探讨扩大到偏锋视野。所谓“偏锋视野”指的是将正与偏之间的矛盾作为普遍存在的现象,从它们的相互转化把握事物的发展,揭示事物之间的横向联系。

(一)偏锋视野与思维方式

在产业化条件下,我们必须从开发商和创作者的角度看待另类技术的由来。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可见思维方式之重要。从取向上看,思维方式可以分为正向思维、侧向思维与反向思维(亦称纵向思维、横向思维与逆向思维)。以技术应用而论,正向思维主要体现于根据开发者(或生产者)原先的设计、在产品说明书指导下进行的活动,如用电视机看电视、用电脑进行计算等。反向思维主要体现于对开发者(或生产者)原先的意图反其道而行之,例如,将电视机解体为零件、将电脑卸载为裸机等。从反向工程学的角度看,上述做法是可以理解的。侧向思维主要体现于寻找开发者(或生产者)所构想之外的用途。例如,“视频艺术之父”白南准将电视机垒成机器人,用磁铁在电视屏幕上作画,组建视频回路构成“电视佛”等。

上述三种思维都和数码艺术有密切关系。正向思维多见于对各种操作系统、艺术软件(指用于艺术创作的工具软件)、网络协议等的使用,这是数码艺术创作、传播和鉴赏的基础。反向思维多见于着眼系统干扰(如噪声)、系统攻击(如病毒)、系统崩溃(如宕机)等所进行的创作。若符合“反常合道”的原则,相应的产品或活动仍可能跻身艺术之列。侧向思维多见于数码技术匪夷所思的应用,如用软件防止猫玩键盘等。署名“比特推进系统”(BiBoos Sysems)的《爪感》(PawSense)是帮助计算机防猫的软件。它迅速地检测与阻塞猫的打字,帮助训练用户的猫,使之远离计算机键盘,方法是每当猫在键盘上敲打时就发出怪叫。B54

侧向思维与偏锋视野的关系很密切,其天地是相当广阔的。它的扩展可能导致许多意料不到的发明和成就。常为人道的例子有:美国著名画家莫尔斯发明电报编码,美国自行车修理工莱特兄弟(Wrig broers)造出飞机,原本学医的鲁迅成为文学大师,等等。以偏锋视野看待艺术产业化,不难发现与上述三种思维方式相适应的不同取向:

(1)正向产业化,主要是指艺术生产在法制所许可的范围内逐渐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商业化;

(2)反向产业化,主要是指在反规模化、反标准化、反商业化观念指导下发展艺术生产;

(3)侧向产业化,主要是指在服务于其他产业的观念指导下发展艺术生产。

(二)偏锋视野与产业链

从偏锋的角度看,产业链建设不只是上下游的延伸,而且包括产业链之间的交叉。例如,传统文化产业与数码文化产业的交叉(如数码遗产开发与运营),传统文化产业内部的交叉(如产自文化旅游业与工艺美术业结合部的旅游工业品),等等。

由于文化市场存在竞争的缘故,文化企业不能不寻找自己恰当的定位。古人有言:“世之画史但能写物之定形,故水火之状难尽其变。始张南本与孙位并学画水,皆得其法。南本以为同能不如独胜,遂专意画火,独得其妙。”B55这是说个人在选择专业方向时要考虑多种因素,有时走偏锋反而能独步一时。文化企业在选择经营方向时,也要注意类似的问题。在这一意义上,偏锋视野有其特殊价值。

剑走偏锋往往意味着另辟蹊径,意味着不同产业链之间形成新的交叉。当然,不是所有的路径都可能变成阳关大道,它们当中有许多始终是独木桥,甚至是死胡同。要想在前进中“越走越宽广”,既需要客观条件支持,又需要主观准确分析。大致而论,所选的方向虽然是“偏锋”,却要有广阔的前景。在I界,人们说苹果公司已故总裁乔布斯颇像剑走偏锋、独树一帜的诸侯,因为他有关互联网音乐、iPone手机和平板电脑等决策都显示了惊人的胆识。

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产业,从整体上、常态上看总是以“正锋”为主的。没有“正锋”,往往撑不起大梁,担不了大任,迎不了大敌。尽管如此,承认偏锋的存在及其价值,有助于实现“和而不同”的理想,激励不断改革创新的精神。

(三)偏锋视野与内容立体化

内容立体化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如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的并存等。一般地说,主文化代表“正”,亚文化代表“偏”,反文化代表“极偏”。不过,上述区分只是相对的。事实上,正中可能有偏,偏中可能有正。在历史上,我国曾有过主文化过分强调政治、在政治上又过分强调阶级斗争的时代,这是走偏的标志。在现实中,泛网络媒体存在许多属于亚文化的偏锋应用,如打着“易学”的旗号预测未来等。它们看起来荒诞不经,但往往以嬉戏的态度为之,不是真要人们搞迷信,而只是某种娱乐。从满足公众的精神需要的角度看,它们又有存在的理由,是偏中有正。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以正导偏、以偏济正,偏以出奇、正以求稳,化偏为正、正偏圆融。与此同时,要尽量减少反文化的消极作用。

我们可以将厂商生成内容、用户生成内容和机器生成内容视为文化产业内容三足鼎立的基础。人们通常比较关心厂商生成内容,因为它们代表了专业水平。在Web 2.0时代,用户生成内容在数量上所占的比例迅速增长,在质量上也有所提高。机器生成内容源于人工智能软件的运行,在网络上利用监控软件、软件机器人、人机对话程序等捕获的信息。它们虽然目前的影响范围有限,但却包含了巨大的潜能。某些艺术家已经有意识地加以应用。例如,墨西哥城艺术家蒂西利(Eugenio isselli)的JB Woc(2007)代表了自写其博客的算法。它将在互联网上发现的惯用语加以变形,直至不可辨认,然后披露于博客,让人们来评论。B56又如,美国艺术家豪斯(Brian ouse)等人的视频短片《狗头》(undeopf,2007)是基于场所的叙事项目,利用短信去探索乘坐柏林特定线路(在地图上呈现出狗头形状)火车的体验。柏林交通主管部门网站提供自动追踪火车的服务,只要知道参与者所坐的火车车次,就可以知道他们所在的位置。而且,乘客们每当经过车站时,都可以收到指示方位的全球通短信。作品将这种短信当成了叙事要素。B57

内容立体化还可以理解为围绕同一对象所进行的多样传播。例如,有人在谈到新闻立体化时指出:“从广泛的意义上说,就是以不同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构成立体化的新闻载体,更真实,更深刻,更多方面的反映新闻事件和社会动态。”B58不论对于数码艺术作品,或者对于文化产业项目,都可以通过上述多样传播去推广,不仅诉诸正面报道,而且诉诸各种侧面宣传。数码艺术的内容立体化可以通过复合方式来实现。例如,有软件设计工程背景的艺术家詹尼斯(Greg Giannis)所创作的《正面》(Facade,2004)是一个远程通信装置与表演艺术作品,位于澳大利亚墨尔本的联邦广场。这一广场的SBS媒体大厦、澳大利亚活动图像中心正面被投射到建筑物自身。二者彼此匹配,不过,图象的色彩会有所变化,以便为建筑物表面增加色调。公众通过用Java语言开发的万维网界面决定运用什么颜色,世界各地的互联网用户都可参与。参与者个人所提交的设计被编成时间表,每个晚上加以投射。本地参与者可到现场观看效果,其他参与者则可以通过万维网实况广播观看。这一作品将公共空间与虚拟空间混合起来,扩展了社区感。地理方位、国家疆界都不再是一种限制。这有利于增进人们之间的理解、群体之间的宽容。B59

以上分析将“偏锋”之“偏”与偏激、偏私、偏颇、偏心、偏见、偏护等区别开来,显示了与偏方、偏师、异军、异趣、奇招、妙策、“不按常规出牌”等的相关性。当然,对于偏锋创意所发挥的作用,要结合具体的情境来加以分析。作为范畴的“偏锋”也适用于学术研究。西安财经学院赵红指出:“钱锺书以偏锋的姿态对于时代的批判和文化的反思构成了20世纪文化史上一道风景。他的独特的学术研究、独到的思想见解和独立的人格精神,证明了一个有良知、有真知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殊的价值。”B60这种偏锋姿态可以用其代表作《管锥编》的标题来概括,即管窥锥指(经常与体系建构相对而言)。在众多随笔中包含了诸多真知灼见,这正是钱学的特色之一。若从学术发展的角度看,学科之间的渗透与融合实际上是以“偏锋”或“旁通”的作用为前提的。正是由于许多学科都存在正向研究之外的侧向研究,才使得诸多学科之间建立了丰富多彩的联系,使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成为可能。至于如何在正锋与偏锋之间做出抉择、如何通过正锋与偏锋的相互转化促进学术发展、如何避免偏锋流于偏颇等问题,无论如何都是应结合具体社会历史条件来回答的。

① [明]范景文《夏夜同李仲昌小坐阅邢子愿书》,《范文忠集》卷十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第134页。所引古籍页码均据中国基本古籍库,下同。

② [明]郁逢庆《祝枝山草书月赋》引,《书画题跋记》卷十,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9页。

③ [明]谢肇淛《五杂组》卷七人部三,明万历四十四年潘膺祉如韦馆刻本,第111页。

④ [明]汪砢玉《珊瑚网》卷二十四下法书题跋,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19页。

⑤ 同③,第110页。

⑥ [清]鲁之裕《书法彀》上卷,清刻本,第5页。

⑦ [清]陈沣《书字说》,《东塾集》卷一,清光绪十八年菊坡精舍刻本,第15页。

⑧ [清]《曾文正公家训》卷上,清光绪五年传忠书局刻本,第6页。

⑨ [清]程瑶田《九势碎事》,清嘉庆通艺录本,第1页。

⑩ [清]汤贻汾《画筌析览》卷下,清嘉庆九年刻本,第7页。

B11 [清]陈克恕《篆刻针度》卷五中锋偏锋,清乾隆刻本,第26页。

B12 [明]陈建《皇明通纪集要》卷四十三熹宗悊皇帝,明崇祯刻本,第457页。

B13 [明]戴澳《寄赵霖宇书》,《杜曲集》卷六,明崇祯刻本,第134页。

B14 [清]宋长白《柳亭诗话》卷二十八,清康熙天茁园刻本,第300页。

B15 [清]黄宗羲《明文海》卷二百二十六序十七,清涵芬楼钞本,第2186页。

B16 [明]胡维霖《郡侯楼致虚年兄瑞槐轩草序》,《胡维霖集》,明崇祯刻本,第117页。

B17 [明]陈仁锡《陈工部澹生公暨元配王安人合塟墓志铭》,《无梦园遗集》卷六,明崇祯八年刻本,第128页。

B18 [清]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二十九诸儒类,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21页。

B19 [明]钱谷《上林郡侯思铭》,《吴都文粹续集》卷五十二诗词,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第1170页。

B20 [明]戴澳《寄怀汪生洲二首丙子年》,《杜曲集》卷三,明崇祯刻本,第66页。

B21 [明]赵南星《催补官员疏》,《赵忠毅公诗文集》卷二十,明崇祯十一年范景文等刻本,第478页。

B22 [明]金日升《颂天胪笔》卷十五下启事,明崇祯二年刻本,第400页。

B23 浦薛凤《卢梭之政治思想(J.J.Rousseau,1712-1778)》,《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31年,第93页。

B24 Gilles Deleuze, Félix Guaari. A ousand Plaeaus, Capialism and Scizoprenia.ranslaed by Brian Massumi. London: Alone P, 1988, pp.15,25.

B25 Svelana Boym.e Off-Modern Mirror.isory ou of Sync.p:///journal/e-off-modern-mirror/.[2012-10-25].

B26 金克木《文才史学的偏锋中锋》,《群言》,1991年第2期,第36-37页。

B27 林心刚《BRYCE & VECOR EFFECS一族的新宠儿》,《桌面出版与设计》,1995年第5期。

B28 王振立《沙场论剑!唯我“绿茵游侠”——记国奥队锋线尖刀庄毅》,《中国体育科技》,1995年第9期,第9-10页。

B29 [汉]王充《论衡》卷十三超奇,四部丛刊景通津草堂本,第132页。

B30 [清]李佐贤《跋孙处礼书谱》,《石泉书屋类稿》卷五金石题跋,清同治十年刻本,第50页。

B31 [清]方以智《读书通引》,《浮山集》文集后编卷一,清康熙此藏轩刻本,第204页。

B32 [清]孙奇逢《四书近指》卷十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3页。

B33 [三国]何晏集解《论语》卷九阳货第十七,四部丛刊景日本正平本,第42页。

B34 岂平《为制备一顿快餐所采用的另类技术》,《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第29期,第46-48页;续见该刊2002第32期,第44-46页。

B35 p:///grow.ml.[2007-4-15].

B36 p://blog.dnevni.r/a-1-camera-repair/2011/11/1629605029/credi-repair-repor-sofware-repor-sofware.ml.[2012-11-3]

B37 p://90.146.8.18/en/prix/ca_ybrid_ar.asp.[2012-10-27].

B38 p://folly.co.u/?q=/wis.[2007-4-16].

B39 p:///arbase/arwor/26739/.[2012-10-26].

B40 p:///iy.[2003-8-7].

B41 p://nearcerificaionoffice.ne.[2003-9-6].

B42 p://nearcerificaionoffice.ne.[2004-1-16].

B43 p:///mare-o-maic/.[2007-4-15].

B44 p:///.[2007-4-15].

B45 [南北朝]释慧皎《高僧传》卷十三,大正新修大藏经本,第165页。

B46 [明]朱谋垔《续书史会要》,[元]陶宗仪《书史会要》,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67页。

B47 [清]金堡《与南雄陆太守孝山》,《徧行堂集》尺牍卷六,清乾隆五年刻本,第529页。

B48 [明]孙承宗《春秋房同门稿序》,《高阳集》卷十一序文,清初刻嘉庆补修本,第138页。

B49 [明]鹿善继《四书说约》下论卷十七,古者民有章,清道光二十四年刻本,第106页。

B50 p://.[2010-3-7].

B51 p:///projecs/deail/moon_goose_analogue_agnes_meyer_brandis/.[2012-11-3].

B52 [明]刘康祉《李元甫制义叙》,《识匡斋全集》卷四,清顺治刻本,第49页。

B53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卷九小雅,清同治十年刻本,第171页。

B54 p:///pawsense/index.ml.[2004-1-16].

B55 [宋]李廌《德隅斋画品》,明顾氏文房小说本,第3页。

B56 p://moorueso.ne/jbwoc.[2007-4-16].

B57 p:///undeopf/.[2007-4-16]

B58 卢俊《新闻的立体化趋向》,《新闻知识》,1992年第8期,第12页。

B59 p://facade.ne.au/page1.ml.[2004-1-10]

B60 赵红《批判与超越——论钱锺书独立的文化意识》,《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第60-63页。

o Find a New Pa: From Calligrapy o Digial Ar o Culural Indusry

AUNG Ming-fen

(Scool of Liberal Ars, Xiamen Universiy, Xiamen, Fujian 36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