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护专业范文

时间:2023-04-02 20:24: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护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护专业

篇1

1、开设课程:基础医学、护理学。开设哲学原理、邓论、英语、计算机基础、护理伦理学、沟通与礼仪、护理心理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医学微生物与寄生虫学、病理学、药理学、健康评估、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老年护理、社区护理、急救护理、传染病护理、精神科护理等必修课程以及护士行为规范训练、文献检索等选修课程。

2、高级护理专业是培养从事临床护理和管理工作的专门技术人才的一门专业课程。高级护理是护理学的一个分支。在医院中,护理人员按技术职务可分为初级技术职务:护士、护师;中级技术职务:主管护师;高级技术职务:副主任护师、主任护师等三个层次。高级护理专业培养的便是护师。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高护专业;医用化学;生物化学;整合要点

随着近年来我国教育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发展,高等职业教学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和完善。其中高护专业的发展更是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和提升。在这一背景下,要想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可以将医用化学与生物化学课程进行有效整合,通过这种方式对教学环节进行优化,对提升教学质量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根据笔者的相关调查和分析,发现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中还没有对这两门课程进行整合的研究和开展,因此笔者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和分析,希望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笔者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将研究对象定位于2015级三年制高护专业的526名学生和2016级三年制高护专业的650名学生。

2.研究方法

(1)编写整合教材。根据高职教育的主要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秉承“实用、科学”的原则,对医用化学和生物化学的整合教材进行编写,从而让这两门课程更好地进行结合。

(2)对非整合教材和整合教材进行对比。笔者对这两届高护专业学生进行研究和对比,发现2015级学生使用非整合教材学习,也就是在第一学期的教学中使用《医用化学》教材,在第二学期生物化学教学中使用《生物化学》教材。而2016级的学生则是在第一学期就使用整合教材《医用化学和生物化学》。

3.研究调查结果

研究发现,使用整合教材的学生的成绩高于使用非整合教材的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80%以上的学生对整合教材的应用表示赞同。

二、研究问题的讨论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对高护专业中医用化学和生物化学的有效整合,主要指的是在内容上进行课程综合化,从而保证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更为完善的整体,通过在内容上的相互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通过对两届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整合课程和教材的过程中,使用整合教材的学生成绩更优异,其在专业能力的扎实程度上也有着更好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之所以能将两门课程进行相应的整合,主要是因为:

1.医用化学和生物化学在教学内容中本身就存在密切的联系,因此二者可以相互渗透。由于医学教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所以其在内容上不仅涉及生物化学知识,还包括生理学知识和药理学知识等方面。但是在这些课程中,最为密切的一门课程就是生物化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这两门专业课程有实质性的联系。

2.当前医用化学和生物化学教材的内容过多,适当整合将有助于对内容的精简。在当前高护专业中,医用化学和生物化学的教材比较复杂,并且内容繁多。但是通过实际教学和研究,发现很多教材中的内容和实际教学并没有联系。为了使这一问题得到解决,就需要将这两门课程进行相应的整合,通过这种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完善和优化。因此,在这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这种方式也将对高护专业教育的深入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当前高护专业医学化学和生物化学课程的整合工作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高护专业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起到更大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余庆皋,刘捷频,吴梅青,等.高护专业医用化学与生物化学课程整合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4,25(10):126-127.

篇3

关键词:培养规格;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工学结合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陈思义(1954-),男,重庆市人,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机械设计与制造。

课题项目: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度院级专业改革研究项目“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编号:11SA07),主持人:陈思义。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4-0068-05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原四川省轻工业学校)在2001年升格为高职学院之前就开办了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在5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依托轻工行业,面向地方经济社会,为省内外制浆造纸、酿酒、食品、卷烟、包装、印刷等企业培养了大量从事轻工机械设备及生产线的安装、调试、运行操作、维修和技术改造的专业技术人才,为这些企业的发展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

而近年来,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毕业的学生所具备的专业技能滞后于快速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往往要经历1~2年或更长的岗位适应时间。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不高,认为技能、技术优势不明显,实际工作能力不足。有的毕业生也认为自己所学未用、所用未学,就业后难以适应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职业针对性不强,教学与应用之间的脱节较严重,工学结合还没有成为本专业人才培养的主线和主流,依附于理论学习的格局还没有从根本上动摇。

针对上述问题,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组建了高职《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课题组,旨在构建该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和相应的课程新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为高职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人才培养工作开创新的局面。

一、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规格

当今 “以就业为导向”已成为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指导思想,要求所培养的毕业生要能找到相应的专业岗位,并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即岗位设计及其应用技能的培养已成为高职教育的主要课题。实践证明:科学地选择支撑一个专业的技术,构建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才能满足教学规律的要求,达到培养目标。因而,寻求社会需求与专业支撑技术的最佳结合,是准确定位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建设―个专业的首要任务。根据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的内涵设计明确的岗位及人才培养规格是当前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这也是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知识能力构筑的切人点。

为了准确把握人才培养方向,课题组成员于2011—2012年开始深入四川省内外相关的制浆造纸、酿酒、食品、卷烟、包装、印刷等多家轻工企业,调研行业发展情况、人才需求状况、职业岗位(群)的需求及专业人才教育等方面的情况。

调研显示,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轻工行业企业为了实现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变,走高效益发展的道路,引进了大量高效率、连续作业的带自动上下料装置的自动化单机、联动机组和自动流水生产线等。这些进口或国产的现代化轻工机械设备及自动生产线其特点是:结构复杂化、装置系统化,机能高级化,融机械、电器、液压、气动、高科技自动检测以及微机控制技术应用为一体。这些现代化的智能化设备对安装、调试、运行操作、维修管理人员的外语水平、使用电脑控制管理的技能、机电一体化技术及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相关企业不仅需要更多从事机电设备安装、运行与维护的高技能人才,而且要求毕业生一到企业,就能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实现“零距离上岗”。高职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应是机电设备安装、操作、维修、检测及管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

根据调研结果,课题组在充分了解专业、行业企业现状、技术需求和跟踪专业方向前沿的基础上,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步,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当前企业急需的毕业生,才能提高就业率[1]。由此,将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面向企业生产第一线的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与创新精神,熟悉轻工机械设备及自动生产线的结构、工作原理、工作性能,具备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维修及运行管理,及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以岗位群为基本依据,构建专业教学模式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单位将面向轻工行业的制浆造纸、酿酒、食品、卷烟、包装、印刷等企业。主要职业岗位:①对新建厂或引入新设备的安装、调试及投产前的一般性技术工作;②从事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及备品备件的制造工作;③为提高产量、调节产品品种能对机械设备选型、配套和设备设计技术改造的一般性技术工作;④对全厂(重点为车间)生产线机械设备的运行管理工作。

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群的任职需要,课题组与相关企业专家、职业教育专家就专业教学改革座谈,重新审视本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深入研究分析了本专业职业能力,特别是关键职业技术能力,并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能力,面向社会需求,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体系。高职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如图1所示。

新构建的专业教学模式以职业岗位和工学结合为导向,强化岗位实践锻炼,以学生技能训练和提高实际技能为主,教师主要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如何打好理论基础和提高训练技能。最后,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均得到提高,并带着岗位工作经验就业,实现本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高技能人才需求准确对接[2]。

篇4

互联网是各种医学信息的巨型图书馆,网上健康评估的教学资源众多, 更新频繁。无论是对护生还是教师而言, 仅靠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难以获取最新鲜最前沿的健康评估知识。随着互联网地不断发展壮大,很快以课堂为主,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护理学教育模式将转向以互联网为主,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职业能力和素质为本位的新型教育模式。

1 互联网对护理学教育的影响

1.1 学生利用互联网学习

传统的健康评估教学, 通常包括两部份:课堂教学和实训课。护生的主要知识来源于课堂讲授和有限的实验实训。这些内容乏味枯燥, 重复脱节;难以把健康评估的知识同其他临床护理学科的内容联系起来。一成不变的课程安排不能满足学生全方位地学习繁杂零碎的健康评估知识,更难将健康评估的知识理论系统性的与各种疾病相联系。

互联网上资源丰富, 图文并茂, 正是学习健康评估的最佳方式。例如:教师利用多媒体工具将心源性呼吸困难的产生原理制作成HTML形式,学生理解起来就更为直观,记忆也更加深刻。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此外,在传统的健康评估教学中,有些资料例如肺部异常呼吸音的听诊,在课堂外几乎不可能再巩固复习,而仅仅是在实训课上的一次听诊却又很难记住并将各种异常呼吸音加以区分。如果课后利用互联网自学便可满足护生随时随地的学习和复习的需求。

2017全国护士资格证考试全面实行人机对话考试,对于护生来说,无疑难度又加大了许多,这就要求护生必须适应并学会利用互联网学习,互联网上有各种类型的护士资格证考试模拟考试的软件,学生可以通过个人电脑或者手机下载这些软件多做练习,以提前适应人机对话的考试形式。

1.2 教师利用互联网辅导教学

传统的健康评估教学往往难于真实生动地展现各种异常症状和体征的特点,异常呼吸音及心音等教学内容。特别是对于常见症状评估和身体评估内容的教学,只能靠教师死板生硬的讲解来传授。讲解费神费力,护生听起来更是抽象难懂。而网络上健康评估教学资源的演示不仅可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更好地阐述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例如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产生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放一小段心脏循环血流的视频,结合视频讲解,可以引起了护生学习兴趣,也更易理解。

近年来我们教研组通过对健康评估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运用,已将健康评估制作成为精品课。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复杂为简单,提高护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率及理解度,尤其是对体格检查、各系统疾病的阳性体征等教学内容更为适宜。例如,在讲到一般状态体检中的各种异常面容时,以往授课时仅仅是结合课本上仅有的黑白图片讲解。现在,通过网络搜索患者特征性面容(如:满月面容)的图片放入课件中,在授课时边讲面容表情边放图象片断,护生看后一目了然。下次课复习时,护生看到图片就能很快说出这是什么面容,有什么特征,常见于哪些疾病,这就顺利达到我们预定的教学效果。

当然,健康评估这门学科要求护生应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护生进行体格检查的一招一式必须严格规范准确。以往教师都会利用实训课指导学生互相检查,但这样仅能获得的是正常情况,而一些临床常见体征特别是心、肺、腹部异常情况则是无从得知的。为此为了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实一体”的教育理念,我院在实训中心设立了内科实训室,总投资186万元,共配备了33套多媒体综合模拟心肺听诊、腹部触诊的电子标准化模拟病人。护生可以在理论课结束之后在模拟人上反复练习操作,熟悉明确各种临床常见的异常体征。这样,护生在进入医院实习之前除了已掌握的正常心肺听诊,同时也认识了临床常见的异常心音、异常呼吸音,触到肝脾肿大、腹部压痛点、反跳痛等。

随机抽取高职护理专业两个班级的学护生,实验组班级为53人,对照组班级为51人,用互联网教学和传统教学方式进行腹部评估的教学,在分别对两个班级学生从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体格检查的手法以及学习主动性三个方面进行评估,取平均分,结果如下。不难看出,三种评估方式均显示互联网教学的实验组优于传统教学的对照组。

2 问题与思考

2.1 硬件设施有限

在对健康评估教育进行改革创新时, 应该看到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尚未建立起与互联网相连的电子图书馆和多媒体课室, 这就大大限制了利用互联网开展护理学教育。当然,这需要大量的人力、资金的投入,并非一朝一夕能促成的。对此,可以考虑先利用人电脑, 以缓解对硬件集中投入的资金矛盾,护生自学也方便。虽然健康评估的教学不可能完全离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但学院应 鼓励学生利用更多时间在网上获取健康评估相关知识, 学会利用网络自学,不断充实更新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 学院再逐步投入资金进行校园网络化建设。

2.2 德育管理问题

篇5

引言

护理学是一门专业性强、实践性强的学科,只依靠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在日常护理教学中,通过推行实践教学法,既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护理理论知识,又能够增强临床护理的实践能力,是高职高专护理毕业生通过护士资格证考试、顺利走上护理工作岗位的有效途径,也是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根本方法。

一、增加临床教学课程安排

高?高专院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的任务。高职高专护理专业要摒弃传统观念,不断优化课程结构设计安排,突出职业教育的鲜明特点,在确定护理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护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根据临床上实际需要的技能确定课程结构,制定教学计划,合理确定护理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教学的时间分配,保证临床实践教学的课时量。同时,要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护理教师的反应情况,及时完善调整教学安排,坚持护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加强学生护理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丰富临床实践教学方法

临床实践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学校教学实际和学生的需求有针对的开展。一般情况下,在学习一个新章节知识前,可以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等,告知学生医院临床护理的重点和护理工作的难点、注意事项等问题,让学生从思想上进入到临床工作环境中,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为将来进入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在教学环节中,还要牢固树立问题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情景演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前,教师要先明确实践教学的内容,让学生灵活运用学到的护理措施,切实把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结合起来。

三、提高护理技能教学标准

医疗护理工作的对象是生命体,必须按照严格的标准、规范的操作进行,不能有半点马虎和粗心,如果没有过硬的技能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就会产生很多问题,甚至还会引起一系列护患纠纷。因此,在护理教学中更需要抓好实践教学环节,把实践内容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满足临床护理岗位上的需要。多列举临床护理的典型案例,在做示范的过程中动作要规范、标准,使学生听得懂、易接受、能操作。同时。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电教片,在学生掌握了基础理论之要领后,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实践环节和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护理技能水平。

四、改变护理教学考核方式

由于护理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增加实践考核成绩所占比重,可以有效避免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要注重日常实践课的作用,把实践随堂考核和期末考试结合起来,在理论课程结束后及时安排学生进行实践考试,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考察实践操作技能,还要考察与护理技能有关的理论知识,做到多种操作内容全面考核,更加有助于学生对护理知识、护理技能、临床注意事项的理解和掌握。

五、培育临床交流沟通能力

作为护理人员,除了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外,在临床上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也是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在临床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护理学生的交流沟通技巧十分重要。对于护理学生来说,长期在学校环境中生活,缺乏社会经验,在临床实践中,往往无所适从,不会与患者交流沟通,也不善于聆听患者的需求,导致临床护理效果打了折扣。

作为护理专业教师,在护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都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特别是在临床实习期间,指导教师应主动向患者介绍学生的基本情况,让患者熟悉接受学生;在教学查房时,让学生更多参与其中,在患者面前勇于表达、展现自己;合理安排学生和患者接触,掌握基本的交流技巧,拉近与患者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篇6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203-02

在激烈的生源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护理专业即是最近几年在这种形势下开设的新专业,在笔者所在的学校平顶山学院2012年的招生中,招生规模由2011年的130人扩大到500人,结果全部完成了招生计划,在其他专科生招生严重缩水的情况下,可谓是一枝独秀。

一、高职护理专业就业的有利条件

1.巨大的市场需求。护理专业被教育部、卫生部等六部委列入国家紧缺人才专业,重点扶持专业。世界卫生组织对各成员国卫生人才资源统计结果显示,许多国家护理人才紧缺。在我国,护士的数量远远不够,医护比例严重失调。按照卫生部的要求,我国医院的医生和护士的比例是1∶2,重要科室医生和护士的比例应是1∶4。而目前全国1∶0.61的医护比例远远达不到卫生部的要求,与1∶2.7的国际水平相差很大,与发达国家1∶8.5的比例相差更远。目前我国护士总数为130.78万人,医生总数为209.97万人,按卫生部最低医护配置,护士的数量缺口近300万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逐步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对卫生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卫生服务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护理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提出的目标:增加临床一线护士总量,实现护士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到2007年,全国的三级医院的编制护士应达到护士的配备标准。到2010年,全国85%的二级医院的编制护士应达到护士的配备标准。教育部、卫生部等六部委联合召开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新闻会称,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短缺明显,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健康保健的需要,今后将加大对护士的培养,预期到2015年,我国的医护比达到1∶1。每年需要培养各层次护士15万人。护理人才紧缺,男护士更是供不应求。全国各类医院尤其是综合性大医院都需要男护士。他们认为男护士身体素质好,动手能力强,在急诊科、手术室、ICU病房等岗位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服务患者。平顶山学院2005届首批男护士毕业后已被上海及市直各大医院录用。

2.高度的社会认可度。在当前大学生就业相对困难的情况下,人们越来越看重职业的稳定性,如教师、医生等是被人们普遍看好的职业,但是对于这两种职业,从目前的就业形势看,门槛比较高,而护士的门槛相对比较低,专科即可,对于女孩们的家长们来说,报考护理专业是学生在高考不太理想的情况下,家长对她们未来的首选志愿。

二、护理专业就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1.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差,不被用人单位认可。从目前看,很多地方院校是在迎合市场需求的情况下而开设的护理专业,由于以前缺乏办医学专业的基础,这就造成在实际的教学中,师资力量缺乏,试验条件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对于培养的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来说,理论课掌握的一般较好,但实践动手能力相对较差,她们在找工作的时候,不被一些较好的单位认可,从而失去就业的机会。

2.一次性就业率低,就业层次较低。在巨大的市场需求面前,护理专业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以笔者所带的学生来分析,一次性就业率在40%左右,并且就业的层次不高,所签的就业协议合同制的居多,就业层次总体不高。

三、高职护理专业就业对策

1.改善办学条件,注重实践环节,培养社会认可的高质量毕业生。高校应该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利用现在的有利条件,积极引进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积极投入资金,购买试验设备,完善试验室建设,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还应该建立学校和医院合作的制度,聘请医院的一些著名的医生给予学生指导,积极培养自己的双师型教学队伍;注重学生的实习环节,学校要积极联系好的医院(争取是三甲医院)供学生实习。总之,建立一种合力制度,共同培养社会认可的高质量毕业生。

2.狠抓护士资格证考试,为学生就业打好基础。在笔者所带平顶山学院护理学院2008届毕业生,她们在2011年的护士资格证考试中,有学生103人参加护士资格证考试,有102人通过,通过率达到99.9%。如此高的通过率,是与本校平时的教学与管理分不开的。在本校的日常管理中,辅导员积极向学生强调护士资格证的重要,引起她们思想上的重视。在教学中,本校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就结合护士资格证考试的要点进行讲解,考前又开办免费辅导班对她们进行专门的辅导,学生们护士资格证的通过,为学生们的顺利就业扫清了障碍。

3.转变学生就业观念,鼓励学生们到基层就业。当前在城市就业普遍困难的情况下,学生去基层有大量的就业机会。比如,河南省2010年“即日起(5月26日),省卫生厅开始面向省内外选拔2340名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这些学生一旦被选中,省卫生厅将报销其上学期间的相关费用,同时给予相应的优惠待遇。其中,专科生达1000名。对选拔到中心卫生院以外的乡镇卫生院工作的高校医学院校全日制专科生,凡取得执业医师、药师、护士资格证的,工资由县级财政部门给予保障,实行岗位管理,人事部门给予备案,其在乡镇卫生院工作期间(含直至退休者)与国家正式工作人员享有同等待遇。”另外,积极鼓励学生到社区诊所就业、自主创业。由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在农村和城市社区存在大量的私人诊所,有些私人诊所已初具规模,并且效益良好,私人诊所也应该成为未来护理专业学生就业的一个方向。

4.积极与医院联系,举办招聘会。作为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积极与本市医院联系,及时了解医院的需求状况,在医院需求较大的情况下,邀请医院举行就业招聘会,为学生的就业工作铺路架桥。

篇7

病理实验课的授课形式不同于理论课,每个实验室一般有20~30名同学,小班授课具有师生互动多、交流机会多等优势,所以,可以采用问题式教学、病例呈现法教学、模型演示法教学等教学形式作为常规实验教学的补充。

1.1引入“学生讲台”进行小组讨论教学研究资料表明:在高校课堂,一般是随着讲课时间的延长,学生记忆效果呈下降趋势。因此在病理学实验课的教学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课程改革,不搞“一言堂”,要让学生有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动起来。我们改变病理实验课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验课上引入了“学生讲台”。实施方法为:①课前准备:提前一周布置好实验室实习的内容和问题,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充分运用教材、网络数字图书馆等途径查阅相关知识。②小组讨论:8~10名学生为1组,学生认真观察标本后进行小组内讨论。③课堂启发教授:教师组织好小组内学生的提问发言,让小组每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④教师课堂总结: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遇到的常见问题进行总结,给予明确答复,指出不足。

1.2采用病例呈现法进行讨论式教学高职高专层次护理专业开设病理学,目标不是培养病理医师或病理学家,而是学会运用病理学的知识去分析、处理临床护理实践中的问题。所以在病理实验教学中,要注重与临床的紧密结合,将基础护理渗透到病理学教学中。案例呈现选用学生在临床见习中的典型病例录像,在病理互动实验室播放录像实况。如“外伤后长期卧床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脱落、肺动脉栓塞引起死亡的病例”作为实验课典型讨论病例。引导学生分析思考临床问题:①什么部位出现了血栓;②血栓形成的原因;③患者死亡的病理基础和原因;④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针对性护理方法和预防措施。临床病例讨论使所学的病理知识生动起来,培养了学生临床分析问题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变单纯的知识学习为实际的临床应用,为提高临床护理能力和水平奠定基础。

2优化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教学

在高职护理专业的病理实验教学中,强化大体形态病理实验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肢体干性坏疽、下肢深静脉混合血栓、体表良恶性肿瘤,肉眼对失活组织的判断等,对照实际病变的大体标本,学生较易理解其病变的原因、发生的机制、病变形态以及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大体标本讲解时应重点讲清疾病的临床病理联系。在观察肝硬化食管下段静脉曲张标本时,引导学生思考静脉曲张的原因和后果,患者会出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何进行预防和早期护理。在病理切片教学中,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看不懂组织切片病变特点的现象,对此我们除了选用典型病理切片进行重点示教外,还改革了病理切片的制作。第一种方法在一张玻片上放两块组织,一块为正常组织,另一块为病变组织。比如,在制作肺气肿的切片时,可以在一张玻片上放一块正常肺组织的切片和一块病变肺组织的切片。第二种就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组织芯片教学,在一张玻片上放置多种不同的组织,有正常组织,也有多种病变组织,比如,在制作肝癌的切片时,在一张玻片上同时放有正常肝组织、病毒性肝炎组织、肝硬化组织、肝癌组织等做成组织芯片,这样可以使正常组织学和病理学知识得以自然衔接,通过对比观察使学生轻松地辨认出病变形态,增强了学生对不同疾病的认识和掌握,提高了观察组织切片的实验效果和学习兴趣。

3开展多媒体数码互动系统教学

我校形态学实验室于2012年引入多媒体图像采集分析互动系统。在该系统中,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显微镜所看到的图像同步显示,教师把切片观察中的普遍问题和典型结构显示在显示屏幕上,引导学生准确寻找。多媒体图像采集互动系统还拥有拍照和录像功能,学生可对自己观察到的典型病变部位进行拍照,把这些典型病变照片保存起来作为后期重点复习的学习材料。

4合理安排临床病理科见习

因病理实验课学时有限,我们在课余时间合理开放病理实验室,为学生自学提供便利,让学生能较好地巩固实践性教学内容。但由于实验室的标本大多存放时间较长,形态改变很大,不能清晰反映病变真实特点,也不利于学生很好地观察,近期我们依托学校附属医院的便利条件,组织学生到临床病理科进行了见习,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临床见习中就能够看到未经福尔马林液固定或存放时间较短的大体标本,能较真实呈现病变组织在颜色、质地、形态等方面的改变,使实验教学更加形象化和生动化。

5改革病理实验课的考核办法

传统的病理实验考核办法是简单考查学生对组织切片和大体标本的识别和病变描述,其做法往往是把学生每次的实验报告成绩、期末组织切片与大体标本识别和描述成绩作为实验总成绩。但是,这种考核办法形式陈旧、考核面窄,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护理专业的特点。我们根据护理专业的培养特点和护理岗位需求,调整了护理专业病理学实验课的考核办法,采用了以疾病为中心,具体临床病例和病理标本识别描述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考核。如给出一个肝硬化的病例(病史、检查、临床表现),让学生先对该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然后对病例中的肝脏病变进行肉眼和镜下的描述,最后让学生在大体标本室找出肝硬化的大体标本,在显微镜下找出肝硬化的组织切片进行确认和验证。

6病理教学改革的效果评价

篇8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独具特色的一种办学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专业化和精细化要求越来越高,护生的操作能力、沟通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人文关怀理念等人文技能也越来越被用人单位所重视。但护理实训多数情况下是模拟性的,无论是护理对象、环境感受还是心理状态都与实际工作有差距,造成学生毕业后临床适应时间较长。尤其是护生的交流沟通能力、爱伤观念、责任意识、服务理念、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岗位适应能力等都需要在医院的实际环境、实际需求中体会和培养。探索医院参与、医院主导、医院评价的院校合作育人、双技能并重既是学校与医院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方向,也是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需要。

2校企合作内容

2.1研发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成立护理专业建设行业指导委员会,每年定期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研讨会。根据每年的专业调研结果,充分听取护理行业专家修订的意见,滚动修订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方案。

2.2开发专业课程与护理行业专家整合现有的课程,删除不必要内容,增加或突出重点,增设“健康教育、护患沟通”等实用性课程。

2.3开展课堂教学我校与医院建立“教学联合体”,实行校院联动。聘请医院的优秀人才来校承担教学任务,专任教师利用假期到医院临床实践。

2.4开展技能训练利用护理技能大赛搭建平台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从2009年江苏省首届技能大赛开始,每年邀请知名护理专家前来指导。

2.5进行社会服务与医院合作承担养老护理员、育婴师等技能培训和鉴定考核,共同开展江苏省在岗乡医中专学历补偿教育、社区护士等教学工作。

2.6完成见习、实习等实训内容学校安排学生到医院练习、见习、顶岗实习,了解医院的文化素养需求,识别典型的任务,体会人文技能的内涵。

2.7合作建设实训基地我校在护理行业专家指导下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其设备齐全、功能先进。我校与周边50多家医院合作建设的校外实训和实习网络基本形成。

2.8合作进行课题研究我校和医院合作开展高职护理专业课程改革课题研究,共同提高科研能力。

3校企合作成效

3.1教师培养落在实处通过校院合作,近三年教师获省级以上职业技能大赛、说课等教学竞赛、省级以上教学成果一等奖7项。校院联手实施“五阶梯”教师培养,一批教学名师、教学能手、教学新秀已成为教育一线的“脊梁”。

3.2实训基地具备规模我校护理专业实训中心为省级优秀实训基地。除了满足校内技能教学及研究和培养技能高手,还实现职业鉴定等服务社会的多元功能。我校形成以三级医院为主体、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为拓展的校外实训和实习网络。

3.3教学效果成绩显著学校运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PBL教学、项目教学等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培养学生双技能的教学方法,学生临床护理技能和人文技能提高显著。研究表明,校企合作模式下多种教学方法并用的教学效果明显好于传统教学。

3.4科研成果硕果累累自2009年以来,专业教师省、市级以上立项的研究课题、社会科学课题7项,项目课例设计获省级以上奖3项,编写教材8本,获专利2项,公开89篇,教学成果奖20项。

3.5社会服务日益增加学校累计培养养老护理员800人次、育婴师300人次。江苏省在岗乡医中专学历补偿教育,注册学员达3万多人,培训乡村医生、社区护士等从业人员计1万多人次。与其他高校联合举办成人学历教育,每年培养专业人才600多人。

篇9

高职护理教育属于职业教育范畴,培养面向医疗卫生服务第一线的技术性应用型专门人才,与普通高等医学教育相比更强调实践性,着眼于实际应用[1]。近几年来,构建了以培养临床护理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以临床护理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然而,本应与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同步配套推进的考试改革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考试改革明显滞后于整体改革进程,现行考试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知识本位”模式,与能力培养的目标存在着诸多不适应,在很多方面严重掣肘了教学改革的深化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本研究针对高职护理专业的重点专业课程――基护,进行理论和技能考试模式研究。

本文以我院2013级高职护生12-13班、14-15班共220例为研究对象,12-13班110人为实验组,14-15班110人为非实验组。学生年龄范围为17~19岁,全部为高考统招生,他们在入学条件、教学环境以及授课教师方面均没有差异。我们针对其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的基护考试进行改革和探索,14-15班非实验组沿用传统的期末闭卷考试方式,并且期末考试成绩即为最终成绩,而12-13班实验组则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改革。

一、 实验组平时成绩占考试总成绩的一定比例

对于实验组来说,把学生的平时成绩也记入总成绩中,占该课程总成绩的20%。其中,表现优秀为18~20分,表现良好为15~17分,表现一般为10~15分,表现极差为10分以下,此成绩在学期末由任课教师评出。平时成绩主要有两部分构成:①学习态度占10分, 主要通过学生在课堂的听课表现、纪律情况、回答问题等给予综合评价。②实验报告书写和开放实训课到课率占10分。实验报告由任课教师批改,根据报告书写情况打分。实训课到课率通过实训老师考勤登记。

二、理论考试改革

实验组的理论考试由原来单一的期末考试,改为病例讨论、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三项共同组成理论考试的成绩,该成绩占课程最终总成绩的60%。其中,(1)病例讨论分析占10%,主要采用2种讨论形式:一种是课堂病例讨论,教师针对课堂内容设计病例,让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病例,解决问题;另一种是课后的病例讨论,教师给学生下病例分析任务,让学生在课下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查阅信息,汇总分析病例,等上课时每小组汇报病例分析结果。病例分析讨论内容包括对病人的病情评估、护理目标、护理措施的实施等,最后由教师根据汇报情况总结评分。其中分析的科学准确占40%,逻辑性占40%,语言表达占20%。另外,根据小组合作情况可适当加分和扣分。(2)期中考试占20%,考核内容偏重于对基护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题型为传统题型,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选择和问答题,从点到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3)期末考试占30%,护理教研室建立试题库,期末考试时从试题库中抽取试题,由学院教务处统一组织考试、读卡器统一阅卷。试题均为选择题,包括单选和多选,考查内容多且琐碎,对学生的要求较高。结合三项的成绩即为理论考试成绩,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技能考试的改革

技能测试占总成绩的20%。其中,阶段技能测试占10%,主要通过设置病例进行考核,例如:静脉注射技术的操作考核、无菌操作技术的考核等。考核由基护教研室组织完成,基护技能操作学习1项测试1次,考核成绩汇总取平均分为该项得分。另10%为期末综合技能考核,把多个技能操作串连在一起演绎成小的情景剧,从而考核学生的综合操作技能。在所有的技能操作评分标准中应加入人文关怀、病例分析判断和操作熟练程度的分数。

实验组经过一学期的考试改革,基护成绩平均分比对照组高1.2分,虽然差距不大,但效果还是有的,除此之外,实验组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态度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努力程度和自学能力的提高

考试改革前实验组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前不预习,课堂听课兴头不足,课后不复习,平时不努力,期末考试打突击挑灯夜战。自考试改革后,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较大变化,开始有部分学生课前预习,大部分学生上课遵守课堂纪律,注意听讲,能够正确回答老师的问题,学习努力程度明显提高。同样,考试改革后临时抱佛脚的情况大大减少,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扩充课堂知识,还有部分同学去开放实训室练习护理技能操作。这都有效的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同时也发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

2.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的提高

高职护理教育主要面向社会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需要学生具备最基本的交流与沟通能力。考试改革前学生的学习是属于被动接受的填鸭式教学,遇到不会的、较难的问题就跳过,很少有自己翻书查资料的情况,和别人进行沟通交流讨论的情况更是少之又少;另外,护理技能操作考核更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严重忽略了护生在与患者沟通交流方面能力的培养,这些都不能全面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而考试改革后高职护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均有了很大提高。教师在课堂中有意识的增加与学生的互动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表现机会。另外,教师需要根据考试内容,把人际交往深入课堂、融入实践。在病例分析讨论环节,要求各小组讨论组织好语言发表自己的观点才能有这部分成绩;实验实训课各小组利用现有条件模拟临床环境[3],学生可根据不同的情景进行护患之间的交流,护士和护士之间的合作,护士和家属之间对话等,让学生在日常的护理学习过程中语言表达和沟通交流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篇10

关键词:专护理专业;模块教学;教学模式

近几年所推出的模块教学模式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对其实现方式与实践效果进行明确分析,特对此展开调查,具体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我校2014级护理专业学生200名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样原则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各100名。所选取学生在年龄、入学基础成绩等无明显差异。

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根据教材内容对护理相关知识进行讲授。实验组:采用模块教学方式,具体措施如下:

(1)模块整合。将教学内容整合为4大基础模块,其中理论课程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讲授,实训课程在相应的模拟实训环境或实验室进行培训。第一模块:呼吸系统疾病。在课程中对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炎、肺癌等呼吸道疾病病理知识进行讲授,首先对呼吸系统的基础构成以及器官功能等进行讲述,后对护理系统的病理进行分解讲述,最终对护理系统的护理相关知识进行讲授。第二模块:心血管疾病。先对心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知识进行讲述,后对其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原因以及病理知识进行讲述,最终对疾病的变化过程以及相应的护理原则与护理注意事项进行讲述。第三模块:消化系统疾病。结合消化系统的构成、作用、疾病诱发因素、病理知识的顺序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讲述,后结合病理知识对相关护理原则与护理措施进行讲述。第四模块:泌尿系统疾病。对肾小球肾炎、肾结石、糖尿病、肾病等疾病引发因素与相关病理知识进行讲述,结合医学常识对护理措施以及护理原则进行讲述。

(2)教学方式调整。在对课程设计进行模块式整合后,对教学方式进行一定调整,在理论课程中可参与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应用,更为立体地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讲授。在一个模块的课程结束后,需要进行相应的实训课程教学,在实验室组建模拟仿真护理环境,使学生能够在仿真的环境中,对阶段性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深化理论知识。

(3)建立考核体系。结合模块教学模式的特点建立分级考核模式,阶段性的对学生进行成绩考核,在一个模块的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结束后,对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进行考核,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教学计划做出适时调整。

3.观察指标

对两组学生的考核成绩进行对比观察,其中对照组学生以期中与期末考核成绩为主,实验组学生以分级考核成绩与期末成绩为主;对学生与教师进行教学方案回馈意见调查。

二、结果

1.两组学生培养效果对比

在学期结束后对两组学生的各项调查指标进行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为:实验组学生对专业的喜欢程度、技能提升程度、实践能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学生;两组学生在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上无明显差异。

2.学生与教师的回馈意见调查结果

分别对学生与教师的回馈意见进行调查,其调查结果显示:对照组中,少数学生对教学课程并未产生过多兴趣,甚至产生枯燥与厌烦等感觉;实验组多数学生在模块教学模式下专业兴趣有所提升,且对课程设计的满意度较高;大多数教师对模块教学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此种模式的教学更适合护理专业的学科特点,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讨论

护理专业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其教学内容与教学成果均与其他学科存在着较大差异,护理学的评价指标更多的是体现在实际应用能力方面。护理专业教学多年来一直延续着传统的理论讲授式教学模式,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要教学内容,在课程结束后参与见习。随着现代护理水平的提升以及教学模式的逐渐调整下,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病理学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做出调整,其中模块教学模式在护理专业病理学的教学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本次研究对模块教学模式的实现过程与实践效果进行了调查,模块教学模式主要是根据护理专业病理学的特点,将教学内容分为四大模块,分模块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同时配合一定的实训,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模块教学模式主要是根据护理专业病理学的特点将课程分化为四个模块,分层次教学,其实践结果显著,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护理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