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养殖对策范文

时间:2024-03-11 17:43: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猪养殖对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猪养殖对策

篇1

关键词:福建省;生猪养殖污染;治理模式;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S8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8-90-06

近年来,福建省养猪业不断发展,产生的粪便污染成为主要的农业面源污染源,尤其是规模化养猪污染引起了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陆续出台了许多治理养猪污染的规定、办法和意见。各级农业环保能源部门及广大业主也在不断探讨有效治理工艺技术。福建省老科协农业分会能源生态研究中心从2011年起就致力于福建省生猪养殖污染状况与治理对策调研,先后于2011年10月、2012年11月召开了两次学术研讨会,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并于2013年5~8月又深入到规模化养猪场进行专题调研。笔者现将学术研讨达成的共识意见与调研结果汇总归纳写成题为“福建省生猪养殖污染状况及治理对策”的调研报告如下。

1 生猪养殖污染的现状

2013年春季受禽流感(H7N9)的影响,禽类销售几乎停止,因此对猪、牛、羊等肉类需求量猛增,从而刺激了生猪养殖的增长。据调查其增长率达8.23%,这是自2007年增长7.98个百分点之后,首次破8。生猪存栏数也创新高。福建省2008年生猪出栏数为1 840.13万头,位居全国第16位,2009-2011年,由于生猪存栏数变化不大,2011年生猪出栏为1 950.43万头,福建省在全国主要省份中提高了一位,排第15位。

十几年前,一些农村小型生猪养殖场的建设与发展,从一开始就缺乏规划与指导,大多数养殖场都是从中小规模养殖开始,经过几年积累发展壮大,很快就达到存栏数2 000~5 000头的规模。养殖场规模扩大后,粪污量也增大,从而加大了农村环境压力。这些养殖场由于选址、设计、布局比较随意,所以都存在许多弊病。调查时发现仍有30%的生猪养殖场就建在村边的自留地或荒坡上,所建的猪舍又比较简陋,存在雨污不分、干湿不分的问题,造成了污水乱流,粪便乱堆现象较为严重。多数养殖场址都选择在水源边,取水方便,因此污染物就顺流而下,最终都排入大江大河。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污染处置力度加大,也适当关闭一些中小生猪养殖场,并随着生猪价格的波动,也淘汰部分经营不善的猪场,致使生猪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到2011年福建省生猪存栏数达1 297.80万头,生猪存栏数多寡直接关系着规模化养猪场的污染物产生量。而生猪养殖场的污染物主要为两大部分:一是生猪的粪尿;二是冲洗废水。按1头50kg生猪每天排粪尿加冲洗猪栏污水25kg计算,全年排污量高达11 842.425万t。这些都属于高浓度的有机废水、废料。其中:氨氮(NH3-N)和悬浮物(SS)的含量都很高。目前,我省大部分规模化养猪的粪便污水仍然没有得到彻底有效的治理,猪粪便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困扰我省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主要制约因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受食品消费传统习惯的影响,生猪消费量仍持续增长。因此随着养猪业的迅速发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猪业带来的污染已成为福建省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据调查,由于生猪养殖废弃物产生量很大,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养殖场没有污水处理达标排放与综合利用的设施,或者有些设施不够合理、不完善,又受到处置成本的制约,未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更有少数猪场完全是应对检查,污染处理设施从未正常运行,形同虚设。生猪养殖废弃物污水任意排放现象仍然存在。更令人气愤的是极少数养猪场设立偷排污水管道,将生猪养殖废弃物未经任何处理,即直接偷排进入水体,加剧了溪流、江河、湖泊的富营养化,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生猪养殖场废弃物产生的环境污染,已成为福建省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福建省规模化生猪养殖场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

1.1 污染水体 含有大量的生物耗氧量(BOD)、化学耗氧量(CODcr)、悬浮物(SS)、大肠杆菌、蛔虫卵、氮和磷等与水体污染有关的生化物质。这些规模化养猪场的高浓度的有机污水直接排入江河湖泊水库,造成水质不断恶化,而且粪水中高浓度的N、P将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粪水直接排入鱼塘水库,会导致对有机物污染敏感的水生物死亡、绝灭,严重威胁水产业的发展。其有毒、有害成分还易渗入到地下水中,严重污染地下水源,将使地下水溶解氧含量减少,水体中有毒成分增多,失去使用价值。

1.2 污染空气 规模化养殖场产生的大量粪水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处理,将会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产生大量氨、硫化氢、吲哚、硫醇、硫醚、硫酚和挥发性脂肪酸等具有恶臭气味或有毒有害的物质,散发出非常难闻的气味。严重影响了空气质量。

1.3 危害农作物 高浓度的污水随溪水等进入农田、灌溉渠道,会使作物徒长、倒伏、晚熟或不熟,造成严重减产。甚至毒害作物,出现大面积腐烂。据调查,一些规模化养猪场的“肥水”对周边下游农作物造成危害,农民要求赔偿的纠纷案件时有发生。

1.4 兽药与饲料添加剂残留污染 规模化养猪场为了生猪的健康快速成长,会使用各种兽药、微量元素和添加剂,如硒、铜、锰、砷等,某些微量元素被生猪吸收的比例很小,大部分通过生猪粪便排出,铜锌在猪粪便中排泄量占总排量的95%以上。高铜、锌不仅抑制农作物生长,并通过作物的积累危及人类健康。

1.5 危及人类健康 规模养猪场的恶臭气体污染周围空气,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养猪场的污水渗入地下水或排到河流湖泊,会影响周围或下游地区民众的生活用水,对人类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2012年上海黄浦江的“死猪漂流”事件,也给我们敲响警钟,死猪对水体的污染也不可忽视。

据统计,2011年全国猪、牛、羊粪尿排放量达25 379.9万t,污水排放量约242 468.5万t,BOD排放量达1 253.2万t。福建省2011年畜禽粪尿排放量达到1 936.0万t,污水排放达17 150.7万t。BOD排放量达118.8万t。仅生猪排放的粪尿中,含有的有机物质及N、P含量分别达131.2万t和18.8万t。

2 生猪养殖污染治理对策

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对肉类产品(蛋白质)的需求不断增加,而肉类需求中猪肉的需求量最大,这也进一步促使养猪业发展呈现出规模化集约化的特征。而伴随着养猪业规模化发展,养猪业污染问题也越来越更加严重,已经对我省生态环境,水体流域环境等都造成严重的影响。生猪养殖污染的治理已成为中央到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的工作重点之一。我省更是加大治理力度,出台多项具体政策法规,划拨巨额资金投入专项治理。“十二五”期间,国家首次将农业减排列入地方考核内容,将农业COD氨氮等作为约束性指标,并且具体分切到生猪养殖业。我省生猪养殖业在2010年COD去除率81.4%、氨氮去除率23.7%的基础上,需要再进一步提高,实现减排目标任务。至2013年底前全省所有的规模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都有具体削减指标,并要求采取综合治理技术措施,按不同地区、不同地理区位、不同污染基数,因地制宜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案,力争实现“达标排放”或“零排放”。

笔者认为要达到以上治理目标,首先应该坚持生猪养殖污染治理的4条原则:

2.1 农牧结合,循环利用原则 与工业废弃物不同,生猪粪便和污水中含有大量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将生猪养殖废弃物经过无害化处理后回归于农田,不仅可以实现氮磷循环利用,同时也减轻因随意排放而造成对土壤、水体和空气的污染。

2.2 转变方式,清洁生产原则 应改变目前生猪养殖过程中主要采用水冲洗清除粪便方式。水清粪存在用水量大,污染物含量高,污染量增大等问题。应鼓励养殖场转变养殖方式,倡导污染物“减量化”的科学清粪方式,积极推进猪栏改造,使用干清粪和低排放等清洁生产技术,从源头减少养猪粪尿污水的排放数量,为后续处理减轻压力,减少污染风险,降低治污成本。

2.3 强化监管,达标排放原则 鉴于我省生态功能要求高,养殖场粪污排放量大,要重点排查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居民生活取水区等禁养区和环境敏感区内密集散养和养殖小区情况,严格执行限期关闭和搬迁的规定,加强规模养猪场污染物排放监管,新建生猪养殖场从严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三同时”和环保验收。整改扩建生猪养殖场需配建合理的废弃物处理设施并保证常年运转。注意气候变化及冬季运行实际效果的同时应强化重点监测。环保部门应建立各猪场排污治理档案,定期检查与临时抽查相结合,促使猪场治污设施正常运转。

2.4 全程监控,持续发展原则 规模养猪场污染物排放需达到GB18596―2001指标要求,对中小生猪养殖场及个体养殖户也要进行监测控制,不留死角,不分大小,只要有养猪就要对其粪污产生、排放、治理或利用的全程全方位进行监控。并且大力推广应用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最合理最科学的治污方案与技术,不断降低环保投入与运行成本,努力提高治污综合经济效益,让养猪户尝到甜头,主动自觉参与治污,真正实现持续健康地发展。

3 生猪养殖污染治理主要模式

3.1 能源生态型[模式Ⅰ或模式Ⅱ] 该模式是指生猪养殖场污水经厌氧消化处理后不直接排入自然环境,而是作为农作物的有机液体肥料的工程。这类污水净化工程适用于猪场周边有足够面积的农田、鱼塘、植物塘、湿地等,能够完全消纳经厌氧(沼气)发酵后的沼渣、沼液。目前“能源生态型”污水净化工程已经比较成熟适用,采用以综合利用为主的猪场污水净化工艺。对沼液、沼渣的利用,我省推广南方“猪―沼―果(茶、菜、粮、林)”模式,先后于1999年、2001年获得农业部丰收三等奖、二等奖。

其适用范围及条件:养殖规模在存栏(以猪计)2 000头及以下的应尽可能采用模式I或模式Ⅱ处理工艺;采用模式I或模式II处理工艺的,养殖场应位于非环境敏感区,周围的环境容量大,远离城市,有能源需求,周边有足够土地能够消纳全部的沼液、沼渣。采用干清粪工艺的养殖场,不宜采用模式I处理工艺,固体粪便宜采用好氧堆肥等技术单独进行无害化处理。当采用干清粪工艺时,清粪比例宜控制在70%。

模式I的基本工艺流程见图1。

模式I工艺以能源利用与综合利用为主要目的,适用于当地有较大的能源需求,所产沼气能完全利用,同时周边有足够土地消纳沼液、沼渣,并有1倍以上的轮作土地面积,使整个养殖场(区)的畜禽排泄物在小区域范围内全部得到循环利用。粪尿连同废水一同进入厌氧反应器;未采用干清粪工艺的,应严格控制冲洗用水,提高废水浓度,减少废水总量。模式II基本工艺流程见图2。

模式II工艺适用于能源需求不大,主要以污染物无害化处理、降低有机物浓度、减少沼液和沼渣消纳所需配套的土地面积为目的,但养殖场周围具有足够面积土地全部消纳低浓度沼液,并且有一定的轮作土地面积。废水进入厌氧反应器之前应先进行固液(干湿)分离,然后再对固体粪渣和废水分别进行处理。

工程建设的目标是尽可能多生产沼气,并实现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猪粪便废水经厌氧消化后,剩余的沼渣、沼液可作为优质有机肥,用于绿色食品生产,使粪便得到能源、肥料等多层次资源化利用,最终达到区域内猪场粪污的“零排放”,这种工艺遵循了循环农业原则,具有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其工艺主要特点:一是猪场的干粪清除后,污水可全部进入厌氧池;二是沼气产量大,可以直接利用;沼液、沼渣量相对较少;三是建池费用大,运行费用低,操作简单,管理方便。

3.2 能源环保型[模式Ⅲ] 生猪养殖场“能源环保型”污水治理工程,是指猪场的污水治理首先获取沼气能源,然后将直接排入自然环境为最终目的的工程。该工程要求最终出水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此类型净化工程一般用于养殖场周边环境无法消纳厌氧消化液,必须将其进行达标处理后排放。

该模式适用于猪存栏大于3 000头的万头及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污水处理量每天大于50m3。项目周边排水水质要求高,沼渣沼液无充足农田利用,出水必须达标排放。本模式建设需按养猪数量配备一定面积的人工湿地和植物氧化塘。

该模式建设目标:实现污水达标排放。固体粪便制作有机肥,并利用沼气如用沼气发电降低污水处理能源消耗。此类工程项目具有良好的环境、社会效益。目前该类工程一般采用先进高效的厌氧消化工艺与反应器(CSTR、UASB、UAF、USR、DFR),与先进的好氧反应工艺(SBR、IC塔生物接触氧化法)相结合的典型工艺路线。模式Ⅲ基本工艺流程见图3。

能源需求不高且沼液和沼渣无法进行土地消纳,废水必须经处理后达标排放或回用的,应采用模式Ⅲ处理工艺。废水进入厌氧反应器之前先进行固液(干湿)分离,然后再对固体粪渣和废水分别进行处理。

“能源环保型”工艺主要特点:一是前处理尽可能通过物理方式(如“固液分离机”)去除污水中固型物,降低厌氧池工作负荷。二是猪栏内清出的干粪及固液分离的粪渣可通过干发酵制作有机(复合)肥,供种植业利用。三是沼气产量小,污水达标排放,有效防止二次污染。四是主体工程投资大、运行成本高,操作与管理技术要求高。

3.3 能源生态环保型(一体化深度处理机为关键技术) 该模式适用于存栏1 000头或大于1 000头至万头以上的规模化养猪场,每天污水处理量20~1 000m3;该模式集合了能源环保型与能源生态型之优点,应用“一体化深度处理机”处理后,95%的污水变成可回用水(COD

工艺流程见图4。

3.4 生物发酵和垫料型 该模式是指猪栏采用垫料和生物发酵床为主的养猪粪便污染处理模式。该模式可以使猪粪便直接经过垫料或发酵床的生物菌进行发酵,使之成为有机肥,然后进行清除利用。也算一种“零排放”的处理方式,但是存在以下缺点:垫料原料来源困难,需要量大;夏季猪舍内温度高,降温费用大;猪接触含有病原物的垫料易发病。

3.5 生态环保型

3.5.1 模式简介 福建农林大学修金生教授创建的“生态环保型”模式主要是以环保、减排为基础的新型养殖模式,就是在新建和改建猪栏时专门铺设一层铸铁或水泥漏缝地面,配套专门沟渠和自动刮粪设备,猪只排出粪便后,采用自动刮粪或尽量多地人工干清粪,将清出的粪便进行集中堆肥处理后生产有机肥,用水冲洗猪栏;猪尿通过专门管道流入高密度聚乙烯黑膜塑料沼气发酵系统,发酵后沼渣用作果、菜、稻、渔和林木等生产肥料,实现消纳养殖污水、促进农、林、果、渔生产发展双赢目标的生态种养环保型养猪模式。

“生态环保型”畜禽粪污处理工程建设的目标是在粪尿自动分离的基础上,高效利用畜禽粪便和尿液中的营养成分,节约用水70%以上。本模式中采用粪便堆肥技术生产有机肥,成本低,污染小;利用高密度聚乙烯黑膜塑料大型沼气池直接发酵处理畜禽尿液和极少量粪便,克服了传统沼气池容量小、造价高、环保效果差等缺陷,有机肥、沼渣、沼液作为肥源回用于农田,替代部分化肥和灌溉用水,实现畜禽粪便尿液养分循环利用,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保的养殖环境。

3.5.2 模式适用范围及条件 本模式适用于存栏大于3 000头猪单位的畜禽养殖户和养殖场,且有足够农田和土地面积消纳高密度聚乙烯黑膜塑料大型沼气池发酵后的沼渣、沼液。

工艺流程见图5。

3.5.3 模式特点 一是可节约用水70%以上,大大减少污水排量,缓解环保压力;二是免冲洗猪栏,自动刮粪,少捡猪粪、大大节省劳动力成本;三是猪群没有直接接触猪粪尿,舍内环境干燥、卫生,利于清洁生产。目前处置干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经过自然晒干后,再经过气化炉裂解气化为氢气作为内燃机燃料进行发电。科真环保公司已经造出样机,经过试运转,目前莆田市老科协在荔城区一规模化养猪场进行应用示范。也有用气化方式供热来烘干猪粪,然后气化发电。另一种方式是仍将干粪经过干发酵后制成有机肥。

该方式改变了传统的猪粪便厌氧发酵的污染治理方法,但是其猪舍投资、气化炉等配套设施投入、运行成本、投入产出比都有待测算。

总之,近年来有的企业在研制新型发酵设备(如化工生产上使用发酵IC塔高温快速发酵技术),如福建新科真绿能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规模化畜禽养殖物污水处理新工艺的研究及应用”(即高效厌氧反应塔+A/o法处理畜禽养殖场污水)项目获及农业部新农科技进步二等奖,该公司也生产气化炉与沼气发电配套设备,有的企业开辟了生猪污染物治理的新路,是值得继续探索的新课题。如莆田市农业环保能源站推广优化集成的5种模式及自渗式畜禽粪污固液分离柜,福清科明新能源环保开发部优化集成的层叠集气上流式厌氧污染污泥床―过滤器(CGUBF)模式。

在调研中发现,规范化养猪场污染治理要达标排放或猪场生产生活都需要电,如购买商品电运行成本高,企业压力大。福清东汗一个规模化养猪场,猪舍中冬天保温,夏天降温,饲料加工,全年需购买电花费10多万元,如用自产沼气发电,购置沼气发电机1.5a就可收回成本。莆田市荔城区农业环保能站在工作实践中,提出采用沼气发电实现自给供电,可打破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达标治理的电力供应瓶颈:沼气发电带动好氧曝气处理,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沼气发电效益盘活沼气治污工程;沼气发电解决了许多养猪场剩余沼气排入大气,增加温室效应之弊端。对于在规模化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发电工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已很明确,并已成农村环保能源行业的共识。莆田市从2012年起,将沼气发电列入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项目。

4 治理对策建议

4.1 统一认识,加强对畜禽(生猪)养殖业污染防治工作的领导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猪肉的需求稳步提升。福建的猪肉供应以自给为主,不能依赖外省调进。大家都知道养猪业产生的粪便污染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外省不可能承担污染治理重任而生产猪肉供应福建。福建省内养猪又以规模化为主,因此,要把养猪污染治理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围绕建设美丽福建,建设生态文明的大局,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养殖污染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部门协调机制,环保、农业、发改委(局)、财政部门等齐抓共管,形成部门合力。

4.2 强化对畜禽养殖(生猪)业的环境监管 根据国家环保部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工程技术规范(HJ497―2009),按照福建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加强对畜禽养殖(生猪)业的环境监管,做好肉食品市场准入和无公害养殖产品认证工作,确保我省畜禽(生猪)养殖污染治理工作落列实处。

4.3 因地制宜,选择符合当地实际的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措施 按照“综合利用优先,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原则,各地各生态功能区规模化养猪场,要因地制宜地选择能源生态型、能源环保型、能源生态环保型、生态环保型等模式处理养殖污染物,实现污水处理“零”排放或达标排放。

4.4 调整资金补助对象及补助方式 调整国家与省级资金补助对象的补助方式,实行先建后补,或补给沼气与治污工程的施工方,施工方负责落实建设工程各项内容,避免经国家或省里审批建设的企业自筹或地方财政补助资金的虚空,导致工程没能按项目审批内容进行建设,或为节约运行成本,将好氧曝气及氧化塘等设施形同虚设而不运行。

4.5 实行沼气工程资质管理,加强专业人员培训 实行沼气工程资质管理,沼气工程的设计施工须由取得一定资质的单位承担;加强从事沼气工程运行管理的专业人员的技术培养,以确保沼气工程建设质量和运行质量。

4.6 设立规模化养猪场治污工程与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在资金与政策上给予支持 目前应在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中推广沼气发电技术,强化沼气治污工程的功能,实现达标排放;对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给予鼓励支持。比如漏缝地面免冲洗减排放养猪生态环保型工艺、以“一体化深度处理机”为关键技术的能源生态环保型工艺、利用落差自渗式畜禽粪污固液分离机柜、层叠集气上流式厌氧污泥床―过滤器(CGUBF)及沼液浓缩生产沼液生物有机肥等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应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

篇2

而猪场应在加强饲养管理的基础上,牢固树立“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观念,完善基础防疫设施,全面有效消毒,切实安全免疫,坚持全进全出,无害化处理病死猪及产品,从而建立健全生物安全体系,构筑疫病综合防控防线,保障猪场安全。

一、建立完善的防疫的基础设施

1、合理规划和建设猪场

要特别注意猪场选址及猪场内不同功能区的合理布局,做好净污分离,雨污分离,选用优质专用并适于消毒的猪场设备,配套建设消毒池、消毒间、隔离舍、防疫围墙、尸体池等防疫设施。

2、完善消毒设施

应从外到内完善猪场消毒设施,制定并严格执行消毒规程。一是在猪场大门设置消毒池和消毒走廊等消毒设施,供进出车辆、人员消毒用。二是在对外工作区和生活区通往生产区、隔离区、无害化处理区之间及装卸台处设置消毒池等消毒设施。三是在生产区内单元与单元之间的交接处设消毒池并配备喷雾消毒器械等消毒设施。

3、全面有效消毒

猪场应该制定严格的卫生防疫与消毒制度。猪场的消毒包括人员与车辆消毒、用具消毒、环境消毒、猪体消毒等。为确保消毒安全有效,猪场消毒应注意:一是猪场内各功能区的环境卫生应保持清洁;二是日常消毒、定期消毒和突击消毒的时间、次数、用药方法等制度化;三是科学选用消毒药,选择两种以上合适的消毒药并定期更换;四是定期扑杀传播疾病的媒介动物(如老鼠、蚊、蝇等)。

3.1人员与车辆消毒

场内员工进出生产区应更换工作服并洗手消毒,再通过消毒池进场。工作服在下班后置更衣间,用紫外线照射消毒,每周进行一次熏蒸消毒(每立方米用福尔马林42mL、高锰酸钾21g)。洗手消毒用0.1%新洁尔灭、0.2%的过氧乙酸等。工作人员外出回场后,在进入生产区净道或猪舍前要经过洗澡、更衣和紫外线消毒。车辆进场需在大门处严格消毒,通过消毒池按指定路线行进。

3.2用具消毒 饲料车、料勺、接生箱、仔猪保温箱及补料糟等定期清洗、消毒。

3.3环境消毒

猪舍内过道、舍外通道、运粪走道、管理房走廊、解剖台、售猪台、主要道路及路旁植被等一般情况下应每周消毒一次,通常与带猪消毒同时进行。售猪台及赶猪通道在每次售猪后都要进行消毒。

3.4猪体消毒

一般情况下应每周进行一次带猪消毒。消毒时要考虑天气、温度及猪群健康状况等因素合理安排。消毒时应认真小心,喷头压力不能过大,喷雾消毒时,小猪要做到让猪体的每个部位都充分接触到消毒液。冬季天冷,应适当加强空气喷雾消毒。

4、切实安全免疫

4.1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预防免疫接种是防止猪传染病发生的主要措施之一。对于规模化猪场,一些主要的传染病,如口蹄疫、猪瘟等,必须进行疫苗免疫接种。对种猪场,一些繁殖障碍性疫病,如伪狂犬病、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细小病毒病、乙型脑炎等,必须进行预防免疫接种。对有些疫病,如仔猪黄白痢、仔猪红痢、链球菌病、猪传染性胃肠炎、气喘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等,应根据本地区疫病的流行情况和本场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免疫接种。关键之处是要建立猪群免疫抗体定期检测制度,根据猪场猪群的实际抗体效价,结合本场流行病的特点,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4.2确保免疫安全有效

猪群免疫,要确保安全有效。①免疫接种前猪的体质应健康。②接种后应定期检测免疫抗体水平,根据检测结果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③保证疫苗质量,并且疫苗的储藏、运输直至启用应始终在冷链下进行。④合理选择疫苗溶剂及其佐剂。⑤在疫苗接种前3d和后4d,禁止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⑥免疫接种时应做好注射部位皮肤的消毒工作,并按免疫技术规范进行接种。⑦营造良好的小环境保证猪群舒适生活,减少免疫应激。

5、坚持全进全出制度

全进全出制度是指同一批猪群同时转入或同时转出猪舍,它可切断不同日龄和不同猪舍的猪只的相互传染,是当前规模猪场控制疫病的基本条件和重要手段。

6、无害化处理病死猪及其产品

猪场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是消灭疫病传播源头,切断疫病传播途径的重要手段,同时事关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对染疫病死猪、一时不能确诊的病死猪及其粪污与垃圾等传染源及污染物,应严格按照国标《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在无害化处理区进行消毒、焚烧和深埋,确保有效扑灭病原微生物。

三、生猪养殖业发展的措施。

1、重视污染的治理,建立生态园区。要具有创新思维,大力发展种养业一体的循环经济。创新养殖新模式,发展龙头企业,争取政策支持,使养殖形成规模、形成专业合作组织,实现资源整合与生态养殖。而且还要大力发展种养业循环经济,建立生态园区,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问题。

2、科学定位,打造特色品牌。首先充分了解生猪养殖业发展特点,即我国居民肉类食品消费总量中猪肉居首位,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与安全。

篇3

1 养成教育的内涵

长期以来,养成教育一直是教育工作者们讨论的重要课题。对于养成教育的内涵,不同学者也给予了不同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所谓的“养成教育”,一般是指儿童少年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教育[2]。有的学者则认为养成教育可以理解它为一种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教育,或使人具备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素质、基本技能的教育[3]。

综合来看,养成教育应该指通过各种教育手段使自然人成为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知识素养、技能水平的具备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康人格品质的掌握综合素质的社会人的过程。

2 高职院校养成教育主体面临的问题分析

高职院校的养成教育是通过对高职学生的习惯性培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最终成为社会需要的拥有综合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过程。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高职院校学生的养成教育已初见成效,然而在受教主体和施教主体两个主体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养成教育的全面实施和对高职学生的培养。

2.1 高职学生在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职院校养成教育的实行过程中,作为受教主体的高职学生是学校和教师进行养成教育的目标群体,同时也是体现养成教育实效性的唯一载体。然而在高职学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影响了养成教育的全面铺开。

2.1.1 认知与实践相脱节。高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突出问题是知行不统一。他们在认知上能够认同良好的道德规范和管理准则,然而在行动上却不能做到与规范和制度的统一,往往在现实面前呈现出缺乏爱国精神、缺少责任感、欠缺实干精神甚至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和现象。

2.1.2 缺乏自我约束性。目前高职院校已经迎来“90后”的时代。时代的特征使这些“90后”的高职学生从小习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相比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初高中的学习中也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上,自我约束性的缺乏都对高职学生的养成教育提出了不小的难题。

2.1.3 规划意识淡薄。脱离了父母的怀抱和高中的逼迫性教育方式,高职学生很快融入并享受大学的自由时光。但没有了父母的安排和学校的硬性升学规划,多数学生存在时间规划能力较差的问题,不能准确地锁定大学的目标并按照目标制定大学规划。规划意识淡薄使高职学生“过了今天不想明天”,制约了养成教育的持续性进程。

2.2 辅导员在养成教育中面临的问题

辅导员是与高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课余活动联系最紧密的群体。作为施教主体之一,辅导员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群体特性的变化,辅导员在养成教育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2.1 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随着高等院校学生的扩招,对高校辅导员数量的需求也不断上升,这便带来了具有思想政治专业背景的辅导员人数上的缺口。辅导员需求的紧张使很多没有学习过思想政治专业的毕业生成为高校辅导员的人选。在教育和管理学生上,没有专业背景的辅导员们则面临着很多专业性的问题。同时,专业化程度的参差不齐也影响着高职学生养成教育实施的层次和水平。

2.2.2 考核指标有待完善。很多辅导员把自己的工作评价为“良心活儿”。这句话充分说明辅导员的工作弹性非常大,在职位描述上并不能将辅导员应该完成的工作完全阐明。没有一个健全的考核指标体系决定了辅导员的工作常常会出现“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现象。这样的情况往往会影响许多辅导员实施养成教育的责任心和工作热情。

3 基于主体视角的高职学生养成教育对策

3.1 基于高职学生的养成教育对策

3.1.1 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一段名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4]。可见,实践对于人们,特别是尚未步入社会的高职学生来说非常重要。高职学生的实践应该包括在校期间的素质教育实践和校企合作实践两部分。素质教育实践通过要求学生参与各项集体活动提高团队意识、责任意识、人际交往能力等;校企合作通过亲身进入企业的实践来锻炼高职学生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并体现了学生们对社会的贡献力、职业道德,提高了技术水平、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通过开展实践教育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的道德准则及自己身上存在的缺点和不足,真正做到慎独修养,知行合一。

3.1.2 建立严明的强化机制。面对当代学生普遍存在的自我约束能力差的问题,要通过正反两个方向的强化来达到加强约束的目的。所谓正强化就是用道德规范来影响和感化学生,使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校规校纪;反强化则是通过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来进行硬性的规定,对违反制度的情况予以严厉的惩处,以达到使学生被动接受制度约束的目的。高职学生由于在初高中可能已经形成不良的习惯,所以在控制其约束能力方面不仅仅要使用正强化,同时要辅以严格的反强化,最终使学生做到他律与自律相结合,逐步实现自律的理想目标。

3.1.3 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不同的年级具有不同的时段特点,要根据年级的不同要求和目标制定符合高职学生发展特点的培养计划,帮助学生形成规划意识、养成良好习惯,完成梦想。大一年级是由高中刚刚步入大学的时段,要抓住入学军训的时机进行培养,使学生们在生活上和思想上形成规范的意识,为大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进入高年级则根据职业院校的特点为学生们设计考取资格证书或专升本等培养计划,使学生找到奋斗目标;毕业班的学生多数开始实习,要根据就业环境和市场的要求和特点,为学生制定辨别就业信息、提高就业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计划,使学生增强就业信心、找到理想职业。分时段的培养计划为高职学生提供了分年级的奋斗目标,也为其尽快投入人生规划奠定基础。

3.2 基于辅导员视角的养成教育对策

3.2.1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通过各种渠道为辅导员提供理论培训的机会,并且尽可能增加各高校辅导员经验交流的频率。加强辅导员的队伍建设,提升辅导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有利于辅导员在养成教育过程中发挥施教主体作用,为高职学生养成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

篇4

[论文摘要]健美操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主要有理论课的培养、实践课的培养、课内课外的培养。具体说来,实践课的培养策略包括: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灵活地运用各类教学方法,如自学法、网络法、拓展法、合作比赛法等。

[论文关键词]健美操教学 高职学生 自主学习能力

一、简介

新课程倡导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据调查,人们从学校获得的知识仅是一生中所需要知识的20%,其余80%需要靠自学获得。因此在未来社会中,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高职学生学习健美操的现实情况

1.健美操自主意识的缺乏。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健美操的学习是需要在课余时间不断复习的,这样才能获得很好的熟练度并增加创新技能的可能性。

2.自主学习健美操意识的缺乏。传统健美操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是采用教师台上教学生台下模仿式教学为主,教师由浅到深地传授基本动作和基本步伐,再传授套路动作,所以学生认为只要能在教师带领下完成动作就完成了学习目标了。

3.缺乏学习健美操的自信心。高职大部分学生选修健美操前没有接触过健美操,健美操必备的知识和素质都比较缺乏,在健美操教学中遇到有一定难度的动作时,有些女生因具有自卑心理,而将技术动作的难度主观估计过大,把自己的能力估计过低,不敢主动展示自己。

三、健美操教学培养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学习。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学生的学习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学生变成了学习的主人。通过健美操教学引导学生愿学、会学、善学,使学生掌握健美操理论知识、健康保健知识,提高健美操欣赏水平。

2.培养学生终身锻炼意识。高职健美操教学的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成为终身锻炼者,我们把体育技术和技能传授给他们,教会他们健身的方法,通过个体自主学习,掌握科学自我锻炼的方法与习惯,培养健康观。

四、健美操教学培养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健美操课堂上应着重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学生的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学习健美操的兴趣和健美操实践能力,形成主动获取健美操知识技能的意识和态度,在思考、自学、钻研、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体作用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培养。

1.理论课的培养策略。健美操运动与其他项目一样具有该项目本身的科学理论基础,它包括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基础理论知识。因此在传统健美操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应增加新的内容来拓宽学生知识面,如减肥塑身方法、健身健美知识、健美操与形体美、健美操的锻炼价值、营养与健康评价以及运动处方实施等健身减肥的相关知识等,提高学生的人文体育素养,形成健康的生活观与生活方式,树立终身体育思想。

2.实践课的培养策略。健美操实践课教学中,不仅要加强技术动作的学习,也要注重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灵活运用各类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引导高职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信心,促使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第一,注重和谐学习氛围的营造,是自主学习能力养成的前提。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前提。这就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人格,视学生为平等的朋友;学生也要改变以往盲从的态度,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及创新精神。教师除了和学生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外,还应根据教学的需要,营造丰富多样的教学空间,尽可能为每个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独立思考、展示个性的机会,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

第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促使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健美操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准备活动“跟我做”,培养学生模仿记忆能力;通过分组带操,学生轮流带准备活动,培养学生指挥与组织能力;通过集体分组编操表演、比赛、考核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创编能力等。通过各项综合能力的培养,促使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转贴于

第三,灵活运用各类教学法,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健美操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健美操项目的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地组织教学,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编能力,使教学从“教师中心型”向“学生自主型”转变。(1)自学法。课前要求学生自学,建立对健美操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步伐的了解,提高对健美操学习的正确认识,小组编一套健美操,课上考试;部分新动作、难动作由学生课前看书和观看健美操视频模仿,自学后在课堂上演练,再由教师讲评与纠错;反向动作不教自练;部分理论课内自学;教会学生看图学动作的方法,课前分发学习资料,让学生进行预习并尝试带操、讲解。这样学生在自教自学中,做完了准备活动,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编操、带操等多方面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2)拓展法。拓展法就是把一个最基本简单的动作,逐渐演变为复杂的动作。如学生学过v字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变化角度做,如向左或向右转了90°完成此动作,这时教师可以找完成动作正确的同学上前面来教大家,并带领集体一块练习;教师继续引导角度再多转一些,这时会有学生向左或向右转了180°、360°完成此动作,不知不觉中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已经自主、有创造性地完成了动作。教师还可引导学生改变步伐动作的方向、改变步伐动作的路线、改变步伐动作的节奏等自主学习练习,经过实践,此法能给学生积极创设自主思维的空间,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的学习方面效果很好。(3)合作比赛法。在健美操教学过程中,运用合作比赛法,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创编、改编健美操动作、队形,通过表演、比赛增强团队意识,展示健美操的魅力,营造一个宽松自主、气氛活跃的学习环境,为整个教学过程注入活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互相帮助、互相指导、互相鼓励的学习气氛。

第四,建立新型评价体系,促使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评价具有导向功能,健美操教学中合理运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相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并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强调对所学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了解与运用,重视参与性、健身性及娱乐性的统一,建立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健美操评价体系,增强学生在健美操课中自主学习的可持续性。

篇5

关键词:生猪现状;原因及分析;对策

畜产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其中猪肉是百姓菜蓝子中不可或缺的,而生猪生产更是在畜牧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农民致富,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下面就如何正确分析我市生猪生产的现状,研究今后我市生猪生产的对策,找到比较合理的、科学的生猪生产发展的定位谈一些看法:

1 生猪生产的现状

养猪业是畜牧业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生猪生产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得到了迅速的调整,使品种调优,品质调好,效益调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特点。

1.1 生猪存出栏双双下降。我市传统的畜牧业生产以生猪为主。历史上我市的生猪存栏量最高年份达到50万头,上世纪90年代,每年的生猪存栏量在12万头左右,而到2003年底存栏量已不到8万头,以后几年虽然养猪户扩大了养殖量,但年末存栏也不满10万头。再加上最近两年养殖污染整治的加速进展。生猪生产更呈萎缩状态,至16年12月底全市生猪存栏只有5.12万头,母猪存栏为0.31万头,同比分别减少了8.24%和10.78%。2016年前,我市每年的生猪出栏都保持在12万头左右,而16年1-12月生猪累计出栏仅6.99万头,较去年同期的11.86万头,减少了41.06%。也因此,我市居民大部分吃的是“进口”猪肉。附表:

1.2 母猪存栏明显下降。近十年来我市母猪存栏呈逐年递减趋势,到2016年底全市存栏仅3194头,其中能繁母猪2913头,存栏量比2011年减少了58.12%。07年我们对全市能繁母猪也进行了摸底调查,调查显示有938户母猪养殖户,存栏能繁母猪有5935头。而2016年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市的母猪养殖户仅有129户,减少户数达86.24%。减少的原因主要有:1、处于禁养区内的养猪户的拆除;2、养殖污染治理也拆除了相当一部份养殖户;3、农村城市化建设进度的加快,拆除了大片村庄和养殖户。

1.3 生猪养殖户大幅减少,但养殖规模有所增大。近几年来饲养的畜禽种类已打破了我市以生猪为主的局面,生猪养殖户大幅减少,但养殖规模加大。14年,全市有年出栏50头以上生猪养殖户535户,其中大中型规模户48户,大中型出诒戎匚52.6%;16年生猪规模养殖户190户,年出栏500头以上大中型生猪养殖户41户,出栏比重达62.1%。

1.4 专业化饲养程度不断提高。上世纪70年代,传统的生猪生产以千家万户及生产队集体养猪为主,到90年代初,以千家万户和副食品基地养殖为主,90年代后期主要是专业户养殖。目前我市有一定规模的各类畜禽饲养专业户370多户,其中年饲养5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专业户190户,存栏生猪4.79万头,占全市生猪存栏总数的93.6%。专业户饲养畜禽已成为我市畜牧生产的主导1。

1.5 猪肉价格维持高位,养猪效益增加。自2014年下半年开始,我市的生猪价格一路飚升,价格从平均6元/斤升降至最高11.5元/斤。整个2016年至2017年1月,我市生猪出栏价格一直处于相对高位,平均生猪出售价均在8.3元/斤以上,最高达到11.5元/斤。生猪养殖户盈利都颇丰,每头生猪盈利可达600元以上,其中食泔水的生猪养殖户每头生猪盈利可达1000-1200元/头。同样的,猪肉批发价格也一路上扬,从15年初的平均10.15元/斤,一路飚升到2016年6月下旬的14元/斤,下半年虽有稍有回落,但仍处于11.5元/斤高位。

1.6 苗猪价格一路攀升。随着生猪价格的上升,我市的苗猪价格也一路飚升,从15年初的平均7.3元/斤,到目前的平均18元/斤,16年12月下旬,据我们调查,一头60以上的苗猪,一般在1200元/头以上,其中50斤以内(含50斤)以20元/斤计价,超过50斤部分以10元/斤计价。附下表:

1.7 生猪屠宰量一直处于平稳状态。我市生猪的屠宰量除了2006年达到61万头外,其他年份大多在40万元-50万头之间,也就是我市每年有30-40万头猪必须从外地调入,这也是我市生猪价格偏高的一个原因。附历年生猪屠宰检疫数:

2 原因和存在问题

①农村城市化建设的进步加深,养殖户的不断拆迁,造成原有养殖户失去了养殖的基本条件,2015年关闭生猪养殖户429户,拆除猪舍137210.47平方米,2016年关闭生猪养殖户143户,拆除猪舍45760.06平方米,减少饲养量10万多头。②国家对养殖户污染整治和设施要求的提高,生猪养殖门槛提高,淡出了一些条件不达标的生猪养殖户。③饲料价格的居高不下和人工费用的不断增加,生猪的养殖成本也相应增加,直接影响了养猪的经济效益,严重挫伤了一些小规模养殖户的养猪积极性。

3 今后我市生猪发展的对策

我市地处苏南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工业发展比较快。可利用的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比较突出,尤其是创建全国生态城市,实现城乡一体化,畜禽养殖污染处理已摆到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因此制约了畜牧生产的发展。所以大规模的发展畜禽数量已不现实。但是,畜产品尤其是猪肉又是不可替代的食品。由于工业发展快,外来人员多,对畜禽产品的需求量增大,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健康的意识也不断增强,人们对肉食品的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我市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提出了“降低比重、增加特色、打好品牌、确保安全”的畜牧业发展思路。这就需要我们在提高畜产品质量和生态养殖上做文章,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我市畜牧业。

3.1 调优生猪品种,提高猪肉的品质

3.1.1 推广苏太猪

养猪生产是我市养殖业中的传统项目之一。在我市的历史上,最高的年存栏达50万头。随着我市的工业经济的发展等因素,生猪生产逐年下降,到目前为止,我市生猪存栏5万余头,上市生猪7万头,而我市全年消费50万头,本市生猪仅占消费量的10%。大部分靠外地引进。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如果外地生猪一旦发生疫情,封i外地生猪的引进,将会严重影响我市市场肉品供应。因此,保持本地生猪上市占总需求量的一定份额,保障市场供应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之一。笔者认为本地生猪上市应占总需求量的30%以上为宜。为了提高饲养户饲养积极性,提高饲养经济效益是关键。一个好的畜禽品种,在不增加饲养成本的情况下,就能生产出较好的畜产品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苏太猪不仅保持了传统太湖猪的繁殖力强,肉质鲜美的特点,而且在产仔育肥后又具有瘦肉率高,生长速度快的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要充分利用我市苏太猪扩繁场优势,大力推广苏太母猪。近几年来,我市在推广苏太母猪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苏太母猪不明显,受胎率受到一定的影响。如何提高受胎率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实践证明细心观察、及时报情是提高受胎率的关键。据我们调查,专业大户饲养苏太母猪的受胎率比散养户的苏太猪的受胎率高。其主要原因是有专职的饲养员,能经常观察,及时发现,及时报情,及时配种。因此,我们提倡凡是有一定规模的养猪场配套饲养苏太母猪。这样不但能提高母猪的受胎率,同时也能提高经济效益。据最近我们调查的结果表明,一般“三元”肉猪比“二元”肉猪的收购价高出100元/50公斤左右,所以推广苏太母猪前景看好。

3.1.2 大力推广零排放的发酵床养猪技术,提高猪肉品质。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是通过有益微生物的活动,促进猪对营养的吸收、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发酵床可以为猪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全面改善猪胃肠道和发酵床的微生物生态系统,从而达到猪的健康、快速生长,无粪便、污水和臭气排放的目的。发酵床养猪技术中粪尿自然发酵,猪舍周围无粪尿排放,舍内垫料干湿适度,没有积水,没有臭味,也无蚊蝇,猪身保持干净卫生,有利于提高生猪健康水平,同事也提高了猪肉品质,是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方向。2016年底,我市已建成发酵床面积17220平方米,其中使用2年以上的为11137平方米。16年发酵床上出栏的生猪为2942头。

3.2 切实按无公害畜产品标准组织生产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畜产品的安全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人们不但要有肉食品吃,而且要吃得安全,这就需要生产出安全可靠的畜产品。

3.2.1 加强无公害生产基地的建设

一是要大力宣传,要把无公害生产的目的意义、具体实施方案宣传到每个饲养户,使畜禽养殖单位(户)增强建设无公害生产基地的紧迫感;二是切实按照无公害生产要求生产,并实行跟踪督查;三是实行优质优价,畜禽及其产品在市场上要开辟无公害畜产品销售摊位,使无公害畜产品有合理的价格;三是实行市场准入制,凡是规模养殖畜禽的都要建成无公害基地,未达标的不得进入市场销售。已建成的无公害畜禽养殖基地,每年都要进行一次验收,实行动态管理,经验收不达标的取消无公害生产基地的资格。

3.2.2 严禁使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泔脚水饲喂生猪

“垃圾猪”就是利用饭店、食堂的泔脚水和捡拾的垃圾作为饲料来直接饲喂的生猪。《苏州市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第十七条指出:禁止使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餐厨垃圾作为饲料。用泔脚水直接喂养生猪,从表面上看,能降低成本,提高养殖效益,但从整体来说是得不偿失。经调查,用泔脚水喂的生猪发病率高达36.4%。不仅如此,还严重影响了猪肉的品质。因此,我市政府工作报告扶持建办了餐厨垃圾处理厂,将各餐饮部门产生的泔脚水,经无害化处理后做成饲料或肥料后回报给当地种养殖户。

3.3 大力推广生态养猪业

生态养猪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把现代科学和生态技术同传统畜牧业的精华紧密结合,指导和建设生态畜牧业。

3.3.1 确定禁养区。市域主干道两侧500米、集镇区、居民住宅区周围500米、自来水取水口周围1000米内为畜禽禁养区。对已建办的畜禽养殖场要关闭或搬迁。

3.3.2 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转变饲养观念,大力推广“畜一沼一粮” 、“畜一沼一果” 、“ 畜一沼一菜” 等科学的生态饲养模式。就是利用本地的秸杆生态喂养牛羊,然后再把动物的粪便放入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用于煮食、发电、照明,残渣作为肥料返田种植粮食、果树、蔬菜,使之良性循环。

篇6

[关键词] 农村 生猪散养 病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2-0259-01

1 农村散养户生猪疫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1.1 舍选址和结构布局不合理

在农村,农村家庭养殖的主要场所是在庭院中进行圈舍修建,但由于建造的圈舍距离人居住的房屋太近,导致隔离范围太过窄小。再加上养殖户通常会把猪、牛、羊以及禽进行混合饲养,这就导致传染病传播几率增大,而且大多的圈舍都比较矮小,光照通风也都不佳,这些都将对生猪正常生长发育造成较大影响,并减弱抗病能力。

1.2 圈舍卫生条件差,缺乏消毒意识

养殖户在养殖时,没有很好的对畜禽的粪便、尿液进行及时清扫与处理,导致许多的病原微生物以及寄生虫不断地滋生与蔓延。同时,还可能滋生蚊虫、苍蝇,这可能为疫病的传播提供更多便捷,却为养殖户带来巨大损失。

1.3 病死畜禽处理不当

养殖户由于文化水平降低,导致价值观念比较落后,以及本身的条件限制,对待病死的畜禽大多是丢弃在前屋后、野外、荒山、水塘、水沟、厕所或畜禽圈舍的粪池内,并不会进行合理科学的无害处理,这就对周边的水、土壤以及空气等造成严重的污染,进而成为疫病大范围流行的重要源头。此外,还有一些唯利是图人,会私自出售病死畜禽,这也是使疫病流行的源头,还会对人类造成危害。

1.4 疫苗管理使用不当

1.4.1免疫程序不当

主要由于农村的养殖户以及相关的防疫人员在进行免疫工作时,没有及时考察到当地疫病的流行情况,以及需要接种的动物的品种、健康状况、免疫史以及病史情况,只是凭借自己多年累积的经验和书本上介绍来制定免疫程序并进行免疫,这就违背了免疫原本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的作用,这不仅造成疫苗的浪费,还会减少畜禽机体的免疫抗体、降低抵抗力。

1.4.2免疫时间间隔不当

养殖户为了减少免疫成本或者怕麻烦,而不按疫苗免疫时间要求,及时对动物进行免疫接种,结果起不到应有的免疫效果。

1.4.3疫苗管理不当、剂量不准

农村养殖户和防疫人员由于条件限制,有时不能严格按疫苗储存管理要求对疫苗进行妥善保管,存在乱存乱放现象,造成疫苗效价降低甚至失效。免疫注射时不按技术规范,造成注射剂量不准,导致疫苗对机体的保护力不够。

1.5 饲养管理不科学、规范

一是在农村,养殖户在养殖畜禽时,不会对其通过科学合理的大小分舍、公母分群以及新旧分批来进行管理;二是引进的畜禽也不会进行严格的隔离饲养观察阶段,直接入与其他畜禽进行混群饲养;三是养殖户大多养殖一些易感染疫病的宠物,以及人员、用具的相互往来;四是如果发现患病的畜禽,也不会立即采取隔离饲养,大多是让病畜与健康畜禽同吃同睡;五是药物使用不当,绝大部分农村散养户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不科学的用药,将导致畜禽出现药物中毒货产生耐药性甚至造成畜禽疫病不能控制等不良后果。

2 生猪散养户疫病防控对策措施

2.1 科学选址,防控疫病

随着生猪的频繁交易与广泛流通,引进外来生猪导致疫病发生的事件越来越多,这将对生猪散养户造成严重的经济威胁。因此,猪舍建设应尽可能趋于科学,猪舍与人居房屋分离,配套建设好猪舍围栏,尽量减少畜禽混。猪舍坐北朝南,利于通风,保证冬暖夏凉。

2.2 加强卫生消毒工作

卫生消毒是用来控制各种疾病发生的重要措施,养殖户要对其高度重视。一是对生猪养殖制定合理有效的卫生消毒规程;二是在生猪出栏后,要及时对空栏及活动场所进行清扫并消毒;三是在没有任何疫情时,要定期对猪舍及周边环境进行消毒,通常1次/周;如果出现疫情,则要每天消毒,同时,要每天保持猪舍及用具的清洁,通常使用2%~3%的火碱溶液或者10%~20%的漂白粉溶液进行喷洒和冲洗,铁锹、扫帚等用具用清水冲洗干净后,放在日光下暴晒消毒。栏舍消毒后,应打开门窗让舍内空气对流,使消毒液的异味挥发。有些消毒液有一定的腐蚀性,栏舍消毒3~5d后反复用水清洗干净方可进猪。

2.3 科学对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

在饲养过中养猪户不可避免会发生病死猪现象,对病死猪不可食用,应做好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如焚烧或深埋),严禁倒卖和乱扔病死猪,严防病原菌扩散。掩埋时坑底铺2cm厚生石灰,掩埋后需将掩埋土夯实,病害动物尸体和病害动物产品上层应距地表1.5m以上。

2.4 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适时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是预防生猪疫病的有效方法。因此,散养户应在有资质的兽医人员指导下,制定符合当地生猪疫病流行特点的免疫程序,并根据生猪生长的不同阶段,严格按照免疫程序适时对生猪进行免疫接种,以保证免疫效果。一是选择质量可靠的疫苗。养殖户应到当地兽医站购买疫苗,并认真检查核对疫苗的产品名称、厂家名称、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物理性状、储存条件等是否与说明书相符,以保证疫苗效价;二是严格执行免疫操作规程,禁止打飞针,不消毒、重复使用针头等不良操作;三是疫苗要现配现用,尽量在2小时内用;四是坚持弱、病、孕等不打;四是避免免疫应激反应。

2.5 抓好饲养管理,减少疫病发生

一是推行自繁自。从各地散养户养猪实践充分证明,凡是自繁自养的农户,防疫制度健全就很少发生或不发生传染病。

二是严把生猪引进关。生猪引进时必须隔离观察30天以上,健康猪群免疫猪瘟苗,高致病性猪蓝耳苗、口蹄疫疫苗后方可混群饲养。从省外引种猪应到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进行申报并接受检疫。三是做好日常保健工作,有针对性地适时用药物防范生猪疾病。如抗生素类、驱虫类、消毒类药物等。如在仔猪阶段要适当储备防治仔猪黄痢、白痢、红痢等常用药物,在购进仔猪和断奶转群时,应适当储备一些电解多维、消炎健胃药物并添加于仔猪饲料中,减少其应激反应。四是做好猪场灭蝇灭蚊和防鼠工作,避免其传播疫病。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城郊畜牧业;现状;亮点;制约因素;思路;对策;青海湟中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7-0340-02

1 湟中县城郊畜牧业生产现状

湟中县总面积2 700 km2,有耕地5.65万hm2、林地2.81万hm2、草地9.65万hm2。辖10镇5乡、393个行政村、总人口50.25万人。2011年实现农业生产总值21.99亿元,其中畜牧业总产值9.6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 894.27元,畜牧业人均纯收入占1 212元。全县猪、牛、羊、鸡存栏分别达到17.55万头、10.76万头、33.94万只和34.75万羽,出栏分别达到14.91万头、6.65万头、26.45万只和39.39万羽;肉、蛋、奶、毛产量分别达到25 792、2 440、65 922、487 t,同比增长17%、36%、18%和11%。

近年来,湟中县畜牧业依托三面环卫省会西宁的区位优势,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把推进规模养殖作为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的着力点,促进当地畜牧业发展。以小南川奶牛养殖、康城川肉牛肉羊养殖和西川生猪养殖及仔猪繁育三大生态养殖示范园为主的青海湟中湟水源地生态养殖示范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养殖园区内基地总量达到95个。2011年园区总产值达到1.672 7亿元,比2010年增长0.121 7亿元、增长率为7.8%。目前园区内良种奶牛、肉牛、肉羊、生猪和良种蛋鸡存栏总量分别达到0.5万头、2.3万头、1.9万只、4.2万头和10万羽,肉牛、肉羊、生猪、肉鸡出存栏总量分别达到1.8万头、0.8万只、4.9万头、12万羽。

2 工作中呈现的五大亮点

一是建基地。新建各类养殖基地15个,其中生猪养殖基地3个、奶牛养殖基地1个、肉牛肉羊养殖基地6个、家禽养殖基地2个、特种养殖基地3个,新建基地数量位于全市第一,全县养殖基地总量达到80个,处于全省领先。二是扩规模。对17个基地改造升级,基地畜禽出栏和存栏都比2010年显著增长,园区总产值达到1.672 7亿元,比2010年增长0.121 7亿元、增长率为7.8%;良种奶牛存栏数量总量达到5 095头,出栏肉牛7 650头,肉羊8 200头,存栏良种蛋鸡5万羽。三是提标准。按照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区标准,通过改造升级,2012年认定国家级标准化养殖基地3个、省级标准化养殖基地12个,已建成基地中已认定国家级标准化养殖基地数量达到了4个、省级标准化养殖基地数量达到了34个。四是促改良。2012年引进各类良种畜17 955头只;完成牛改1.8万头(其中冷配1.15头),绵改3.2万只,猪改1.6万头,推广良种雏鸡28万羽。五是抓补奖。按村进行联户承包,全面完成了各乡镇的基本情况统计、414个村实地构图和室内电子绘图、16个乡镇12.97万hm2基本草原划定和10万多户农户信息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录入等工作,现已通过省级验收[1]。

3 发展城郊畜牧业的制约因素

3.1 基础设施仍薄弱

由于长期的农牧业投入不足,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起步晚,覆盖面小。受客观条件限制,农机具配套率低,机械化物质装备较差。特别是长期以来,对农业区的草地建设重视不够,投入严重不足,水土流失严重,饲草料产业发展滞后,草场得不到有效治理和充分利用。

3.2 经营方式仍粗放

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起步晚,传统的“一家一户”为主的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转变。农牧业结构调整缺乏重大农牧业项目支撑,特色优势产业尚未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加之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低,没有形成品牌。

3.3 农业人才仍匮乏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农村精英阶层的大量农业劳动者流失,素质老弱化,缺乏懂知识、有技术、有素质的农业人才,影响现代农牧业新技术、新品种和新型经营方式在农村的扩散。

3.4 支持资金仍不足

示范区建设迫切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但县级财力有限,争取中央和省级建设项目较困难,整合县政府各部门的资金集中打造示范区的机制尚未形成,农民贷款难,企业流动资金紧缺,融资渠道窄,招商引资难度大。

4 发展城郊畜牧业的思路

重点创建奶牛、肉牛肉羊、生猪三大特色产业核心示范园,并在空间布局中的“三带”区域内,高标准建设生产示范基地。

4.1 奶牛产业示范园区

产业展示园:按照“完善功能、扩大规模、设施配套、提升档次”的建设原则,扩建现有的田家寨镇新村青海圣亚高原牧场、李家台村春源奶牛养殖场2个标准化奶牛养殖基地,形成“一园双核”的现代化奶牛养殖园,建成全县奶牛发展的展示区和样板区。

园区功能定位:①全县奶牛规模化养殖示范中心;②现代化养殖设施与装备展示中心;③奶牛规模化养殖技术孵化基地;④全县重要的奶牛生产及饲料种植基地;⑤龙头企业奶源供给基地;⑥奶牛产业化经营的典型和样板。

主攻方向:坚持以奶牛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建设为重点,集中打造全县的奶牛产业带和重点乡、村奶牛基地,提高规模化养殖比重和产业集中度,加大品种改良,推广良种、良料和良法,推进青贮玉米等饲草料基地建设,率先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奶牛单产,增加牛奶总产。

核心区:以田家寨镇李家台和新村为核心区,按“园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模式构建。

辐射区:辐射带动田家寨周边其他村,并在上新庄镇、大才乡、多巴镇、拦隆口镇、鲁沙尔镇、西堡乡、汉东乡、上五庄镇和李家山乡9个乡镇中的20个重点村,建设高标准规模化养殖小区。

4.2 肉牛肉羊产业示范园区

产业展示园:在上五庄镇友爱村,高标准、高起点建设1处肉牛肉羊标准化养殖示范园,细分功能分区,配套水、电、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成全县肉牛肉羊产业发展的展示区和样板区。

园区功能定位:①全县肉牛肉羊规模化养殖示范中心;②现代化养殖设施与装备展示中心;③肉牛肉羊繁育和育肥技术、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展示中心;④全省重要的肉牛肉羊生产基地;⑤龙头企业优质牛肉、羊肉原料供给基地;⑥肉牛肉羊产业化经营的典型和样板。

主攻方向:以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建设为重点,集中打造全县肉牛肉羊产业带和重点乡、村肉牛肉羊养殖基地,提高规模化养殖比重和产业集中度,加大品种改良,推广良种、良料和良法,推进饲草料基地建设,推行标准化养殖技术,增加牛肉羊肉总产。

核心区:以上五庄镇友爱村为核心区,按“园区+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模式构建。

辐射区:辐射带动大才乡、共和镇、上新庄镇、上五庄镇、拦隆口镇、田家寨镇、土门关乡、鲁沙尔镇、多巴镇、西堡镇、李家山镇等11个乡镇中的59个重点村,建设高标准规模化肉牛肉羊养殖小区。

4.3 生猪产业示范园区

产业展示园:在李家山镇崖头村,高标准建设1处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园,配套水、电、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成后,成为全县生猪产业发展的展示区和样板区。

园区功能定位:①全县生猪规模化养殖示范中心;②现代化养殖设施与装备展示中心;③生猪高效繁育和育肥技术、全价饲料配方技术、机械自动化养殖技术展示中心;④全省重要的生猪生产和猪肉供给基地;⑤生猪产业化经营的典型和样板。

主攻方向:按照“统一规划、规模建棚、提高档次”原则,着力建设高标准规模化养殖小区,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单产水平和生猪育肥效果,提高全省市场猪肉供给能力。

核心区:以李家山镇崖头村为核心区,按“园区+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的模式构建。

辐射区:在“三带”中的拦隆口、多巴、共和、李家山、西堡、上新庄、鲁沙尔镇、田家寨镇等8个乡镇的30个生猪重点养殖村建立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

5 对策

5.1 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科学发展畜牧业,以保证农户的收入为主线,从传统的畜牧业生产转变成现代畜牧业生产方式。明确每个领导的发展目标任务,使领导参与到实际的监管监督中去,并对领导的工作结果进行考查与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其年终奖的考核项目之一,推进现代畜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健康快速发展。

5.2 打造示范园区

加强湟中县示范园区的建设,促进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发挥园区的示范带头作用,重点推进小南川奶牛养殖区、西纳川肉牛肉羊养殖区和西川生猪养殖及仔猪繁育养殖区建设,提高园区畜牧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2-5]。

5.3 增加资金投入,加大项目建设

积极争取各级支农资金,完善多方式、多渠道、多元化畜牧业投入机制体制。加大养殖场建设、病虫草害防治、畜禽良种工程等项目的建设。通过多渠道、多方面的投入,增强畜牧业发展后劲。

5.4 推广现代科技

一是加强科技培训。培养一批懂知识、有技术、有素质的畜牧生产队伍。二是加强科技推广,大力推广科技新技术,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建立生态循环养殖模式。三是加强良种引进和繁育,提高养殖效益。引进良种畜,全面提升畜禽生产性能和品质。通过推广现代科技,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提高畜牧业科技含量[6-8]。

5.5 强化防检监管

认真贯彻畜疫防治的“双轨”目标责任制,强化行政轨的工作力度,完善“网络健全、队伍稳定、保障有力、处置高效”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落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应急机制,进一步加强产地检疫、屠宰检疫以及执法监督,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防止发生重大动物疫情,为养殖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4,9-11]。

5.6 加强草原保护

一是积极贯彻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促进绿色、生态、有机的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大天然草场保护和建设力度,积极争取草场建设和保护项目。三是扩大人工种草规模,努力推进草业产业化进程。四是积极开展种草养畜,大力推行舍饲、半舍饲饲养方式,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1,12]。

6 参考文献

[1] 杨永奎.加快推进湟中县现代畜牧业进程的思考[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2,42(2):50-51.

[2] 安维军.青海省湟中县畜牧业“十一五”发展取得的成就及“十二五”发展规划探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2,33(3):64-65.

[3] 王燕明.湟中县特色畜牧业发展思考[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1,41(2):40.

[4] 李积花,王曙光.湟中县畜牧业发展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9(3):57-59.

[5] 李启光,伊万娟.加快农区畜牧业发展 培育农民新的经济增长点[J].青海草业,2005,14(2):39-41.

[6] 周明秀.玛沁县畜牧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青海草业,2004,13(3):54-56.

[7] 王慧.湟中县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4):380-381.

[8] 刘春鸽,孟繁锡.中国有机畜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世界农业,2006(11):18-21.

[9] 彭中山.湟中县畜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草业与畜牧,2007(5):58-60.

[10] 李启光,董伟.湟中县畜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青海草业,2008(1):51-54.

篇8

她筹资500万元,扩建一个年出栏万头生猪、实现利润200万元的养殖小区。她又带动全村兴建养猪小区6个,年出栏生猪5万头,人均出栏生猪15头。仅养猪一项,全村人均年增收1500元,户均存款3万多元。她,就是河南省正阳县人大代表、王勿桥乡黄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民兵连指导员李峰。

一、“女猪倌”致富三部曲

李峰所在的黄庄村历史上被称为“穷棒村”。黄庄穷,李峰家更穷。1986年,她与本村基干民兵胡斌结婚时,全家6口人住在3间破草房里。面对家庭困境,她对丈夫说:“人穷不可怕,就怕志气短,别人能科技致富,咱为啥不能脱贫?”李峰认为,贫穷的根本原因在于思想观念陈旧、保守,小农意识太浓。找准了穷“症”,就对“症”下药。为尽快摆脱贫困,李峰与丈夫达成了“科学种田脱贫,养殖发家致富”的共识。说干就干,李峰与丈夫奏响了脱贫致富“三部曲”。

科学种田曲。1986年李峰家承包二十余亩地,采用传统的耕地模式,广种薄收,可打的粮食却不够吃。于是,李峰开始选用优良品种,科学施肥,科学管理。几年下来,粮食产量不断提高,一家人的吃粮问题得到了解决,也让李峰全家走出了贫穷。

养殖起家曲。解决了温饱问题,李峰并不满足,根据家里地多、粮多的优势,李峰决定发展养殖业。她从娘家借来1000元钱,又贷款2000元,盖了3间猪圈,购买了两头优良母猪,精心饲养,当年母猪便产下十九头猪仔,第二年出栏后卖了一万多元钱,李峰从此走上养殖起家的道路。

发展致富曲。1995年李峰参加了县农广校“绿色证书”工程养猪专业培训班,并荣获了“绿色证书”。她把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刻苦钻研养猪技术,很快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生猪养殖的行家里手。1996年李峰家年出栏生猪达到200头,在当时的农村,这已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而李峰并没有沾沾自喜、小富即安,她有更远大的目标。她看准了生猪饲养的无限商机,不断扩大着自己的养殖规模。到1997年,李峰仅优良品种二元杂交母猪就达40头,新建猪舍25间、料房3间,还购置了粉碎机等设备。当年,李峰养猪场出栏生猪600多头,产值达58万元。

正当李峰雄心勃勃的发展养猪事业,再次壮大养殖规模的时候,1998年,生猪销售价格不断下跌,市场销售疲软,生猪养殖业萧条,不少养殖户心灰意冷,李峰也赔了10万元,曾一度失去信心。一个偶然机会,李峰参加了一次生猪饲料交易大会,专家就当时的生猪市场行情进行全面的科学分析,并提出了生猪饲养“低谷发展,高谷赚钱,风险与效益并存的应对策略”。不甘失败的李峰,从专家的分析和应对策略中受到启发,找到了走出低谷的路口。面对现实和无情的市场,李峰坚决淘汰了一批劣质母猪,又投资100万元从天津引进了优良母猪60头,改良了品种,改善了猪舍条件,搭设自动化的生产流水线,建起了高标准的二元种猪场。1998年,李峰二元种猪场原种母猪饲养量达到300头,年出栏种猪2000头,育肥猪3000头,当年利润60余万元,成了名副其实的“养猪女状元”,被驻马店市评为“乡土拔尖人才”。

二、“女村官”带出养猪专业村

李峰养猪致富后,在群众中威信大增。1998年春,李峰被全村人一致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成了黄庄村的“女村官”。李峰说:“黄庄不富,我心不安。”为使群众养猪脱贫致富奔小康,李峰在养殖场腾出两间场房,作为专门举办民兵“养猪沙龙”的场地,并免费开通“养猪沙龙”咨询热线电话。多次举办民兵养猪技术培训班,经常组织民兵贫困户到自家的养猪场参观学习,把养猪经验无私地传授给他们。还赠送养猪技术资料,借钱给贫困户买母猪,买饲料,并把自己的养猪场为养猪户贷款做担保发展优良生猪,帮助村民建猪舍。黄庄村民兵李和平因连续遭灾,家境一贫如洗。1998年秋,李峰把家里的1头母猪连同10头仔猪送给他,第二年生猪出栏后,李和平收入1万多元。村民李华洲养猪无技术,致富无门路,又没钱改良母猪,李峰便主动登门讲养猪技术,还把自家的1头母猪及混合饲料送去。如今,李华洲成为村里年出栏生猪100多头的养猪专业户。

为扩大养猪规模,李峰投资500万元,扩建了一个年出栏生猪万头以上的现代化养殖场。她以自己的养殖场为依托,把民兵养猪大户组织起来,成立了民兵养猪协会,按照“龙头企业+协会+规模养殖户”的运作模式,为入会养猪户提供“统一供应仔猪、统一供应饲料、统一防疫管理、统一健全风险机制、统一组织销售”的五统一服务,配备专门的技术人员和交通、通讯工具,设立24小时服务热线和“手机短信平台。到2008年6月,黄庄村养猪协会已发展民兵养猪大户120户,其中万头以上1户,5000头以上3户,500头以上30户;共建立养殖小区6个,其中年出栏万头生猪的养殖小区1个,年出栏5000头以上生猪的养殖小区5个,成为全县闻名的养猪专业村和全县民兵科学养猪示范村。

三、“先锋官”带来的福音

村看村,户看户,农民看的是党支部。2005年,李峰与省农科院签订了1000亩小麦良种种植协议,该院答应以高出市场30%的价格回收,李峰也答应了为该院推出种子和技术以及繁育种子。目前,该村已与省农科院连续3年签订优质小麦繁育合同,使全村400多户农民依靠繁育种子脱贫致富。据了解,省内与省农科院签订种植推广良种小麦的村仅黄庄一家,黄庄村也成为全省“优质小麦良种工程示范基地”。

黄庄村农民素有种植蔬菜的习惯,自2002年起,李峰每年都要带领5名民兵蔬菜种植专业户参加“郑州农产品暨蔬菜种子展销会”,各类“名、优、特、新”品种让民兵大开眼界。该村民兵科技示范户李志愿通过引进西芹、甜辣椒、小番茄、小香瓜等瓜菜优良品种,每年种蔬菜收入4万多元,已带动全村发展优质蔬菜500多亩。

好支书就是一盏明灯。李峰任村党支部书记10年来,为群众担保贷款30多万元建养殖小区;无偿资助困难户10万多元建立蔬菜大棚;为42户贫困户无偿资助母猪12头和仔猪126头。她争取项目资金300多万,打深井70多口,建桥涵110座,铺设了地埋管3600米。1万亩良田实现了旱涝保收,修通村组路5公里,发展小杂果800亩,建立优质良种繁育基地2.6万亩。同时,实施“一村一品”工程,实施生猪标准化养殖,推出“猪―沼―菜―厕”四位一体发展模式,通过实施良种、良料、良防、良舍、良管“五良工程”,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化畜牧业转变。

目前,村里债务已彻底消化,形成了“零债务、零招待、零上访、零事故、零违纪”的好风气,全村农民有了文化活动大院,孩子走进了教学楼,孤寡老人进了敬老院,党员干部进了办公楼,青年民兵进入了“民兵之家”。

李峰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省优秀党员”、“全省科技致富女状元”、“全市民兵科技致富带头人”、“全市十大杰出女杰”、“全市劳动模范”和县“优秀人大代表”等称号,黄庄村党支部成为省级“五好党支部”。

篇9

关键词:疫病;流行特点;防治

生猪生产是我国畜牧业生产的骨干项目之一,随着国家各项有关生猪生产奖励扶持政策的逐步落实,生猪生产发展形势迅猛,近些年来,我国的生猪养殖逐渐走向规模化。

一、规模化猪场猪病流行特点

1.猪病传播速度快,规模大

生产规模大,生猪养殖的数量多,生猪养殖密度大,在规模化猪场中生猪的日龄结构组合多样,这些是当今规模化猪场的养殖特点。这种情况导致猪场内一头猪患病后,极容易在猪场内传播,这种传播速度快,而且涉及范围广,给猪病的防治都带来较大的困难。所以,在规模化猪场内,一定要做好猪的防疫,防止猪的患病是更加重要,而且也是相对比较容易的防治猪病的措施。同时,因为猪场规模比较大,雇佣的养殖以及管理人员比较多,这样,万一猪病产生后,不但猪病的传播速度较快,而且由于养殖人员在不同猪场工作,还会造成交叉传染,这样很容易造成猪病扩大传播规模,同时又会造成几种病在不同的猪场之间传播。

2.猪患病频率加快

由于规模化猪场生猪的日龄结构组合多样,而不是同时养殖日龄相同的生猪,这就造成其中一批适合出栏生猪出售后,一批猪仔又引入到猪场。这样一批猪仔进来,一批生猪出去,由于猪场养殖的猪群较大,这样进出的频率就较高。如果生猪进出猪场或者在运输阶段的检疫工作没有落实到位,就会引起猪病的扩大传播或者输入型传播。检疫工作没有落实到位是指有的养殖人员为了图省事,故意逃避检疫,还有的情况是检疫人员的检疫水平、检疫数目太多、检疫方式不合适而造成的检查不出某种疫病。

3.疫病的发生非典型化

生猪患上的某种猪病,因为存在多种病原,例如,有些是由于环境因素造成,有的是因为养殖人员造成的交叉感染,有的是因为生猪内外流通造成的生猪在多种病原(病毒、细菌、寄生虫)的作用下混合感染,又加之病原发生变异,毒力增强;免疫抑制因素广泛存在;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造成霉菌毒素中毒;滥用抗生素,诱发病原体抗药性的增高;不合理不科学的乱打疫苗,造成免疫失败;以及饲养环境的污染与病死猪只的流动等,致使猪病的疫情越来越严重,病情越来越复杂,发病率与死亡率至高不下,防控的难度越来越大,对养猪生产造成重大的威胁。

4.主要传染病的临床症状多样化

由于病原血清型的改变和新毒株的产生,造成病毒侵袭的范围不断扩大,临床症状也出现多样化,解剖中每种传染病的典型症状很难在病猪中发现,同一疾病的临床症状呈现多种类型同时并存,且各临床症状间相关性很小。

5.某些猪病发生率高,治疗难度加大

由于规模化猪场的生产规模大,生猪养殖的数量多,生猪养殖密度大,这对猪场附近的环境造成很大压力,处理不好,由于环境的恶化,也会引发某种猪病。猪场中生猪的日龄结构组合多样,生猪进出场地数量和频率都在加大,种种因素都导致生猪容易患病,且造成导致生猪在规模猪场中极易感染菌性疾病。并且由于养殖人员的并不具有相应的猪病治疗水平,在治疗时凭借自身经验和他人的经验,没有向专业兽医进行咨询,道听途说地给病猪使用一些广谱抗生药,这种情况造成生猪的免疫能力下降,而病原的抗药性越来越强。再加之养殖人员对于生猪养殖没有把好饲料关。这些原因造成生猪患上细菌性疫病的几率越来越大,而由于病原的抗药性,猪病的治愈率越来越低。

二、规模化猪场主要疫病的防治对策

1.从防做起,做好消毒

消毒主要有例行消毒、随时消毒、彻底消毒。规模化猪场的例行消毒是一种根生猪养殖的规模化的特点而采取的在猪场和生猪运输中进行有规律的消毒处理。例行消毒在程序上、时间间隔上都有固定的要求。例行消毒要定期对猪舍的设施、生猪本身以及对整个猪场使用消毒药物进行消毒。如养殖人员出入猪舍的消毒,对生猪进出猪场的消毒,对生猪食槽进行定期的消毒等。所谓的即时消毒也成为随时消毒。由于猪场的养殖规模比较大,猪群的数量比较多,难免会发生猪场中有某只猪由于某种疫病及某种突发意外而死亡。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养殖人员应该及时对养殖该猪的栏舍实施彻底的消毒,同时,也应该对发病或死亡猪只的进行消毒及无害化处理。

2.落实做好检疫工作

为避免规模化猪场的内病外传,外病内传,生猪的养殖人员要严格把好检疫关,落实生猪的出栏,入栏的检疫工作。生猪的检疫是控制规模化猪场疫病传入和传出的有效手段,规模化猪场应该带头开展此项工作,配合畜牧兽医部门将动物疫病控制和消灭在最小范围,国家也应逐年增加对生猪疫病检疫的投入,提高检疫手段和疫病检测水平,以促进生猪饲养业的健康发展。

3.早发现、早治疗,做好猪病的监测

由于猪病传播的速度快,传播的范围广,在做好猪病的防控工作还应包括猪病的监测工作。养殖人员要定期开展对规模养猪场疫病的疫情监测,争取做到第一时间掌握猪群强毒侵袭和某些新病感染情况,以确保做到对生猪的某些疫病在第一时间内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同时还要有计划地进行免疫监测,制定一定的监测程式,以及时获悉本场猪群疫苗免疫水平和注射疫苗的免疫效果,提高免疫质量。

4.养殖人员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养殖技术

一些猪病染患的直接原因是猪场的养殖人员的养殖水平低下,对猪病防治的思想认识不高,对猪病防治的手段掌握不够。同时,某些非典型性猪病今年来不断出现。在猪场走向规模化、生产化的同时,就要求猪场养殖人员不断学习,要不断加强学习和研究,充分了解和掌握当地猪病发生的新特点,掌握国内外猪病发生流行的新动向。针对本场猪病防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猪病防治技术的研究,推广和使用先进的诊治技术,提高猪病防治水平。

篇10

关键词: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对策研究;天门市

中图分类号:S851.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1-0044-03

湖北省天门市是生猪生产、消费和调出大市,多年来,生猪出栏始终保持在100万头以上,市场规模在20亿元以上,猪肉产量达到8.8万t,在湖北省同等县市中位居前列。2015年全市年出栏500头以上规模养猪场(户)545家,出栏84.9万头,占出栏总数的77.18%。由于大规模集中养殖,容易引发重大疫情、疾病传播迅速、饮食安全等重大问题,仅以生猪死亡率8%计算[1],全市每年病死猪超过8万头,数量如此巨大的病死猪若不处理妥善,将对人类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同时也将引发一系列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天门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工作在湖北省畜牧兽医局、天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指导下,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统筹规划、因地制宜、财政补助、保险联动”的原则,逐步建立起统一规范的运行机制、处理模式和管理方式,得到了各级领导、相关部门、养殖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和认可。

1 工作探索历程

天门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工作从2012年3月正式启动至今,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1 基础资料收集

从2012年3月到2012年6月,基本完成了全市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户的统计汇总、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助相关配套政策的制定、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无害化处理监管人员的培训、信息统计报送和资料整理格式的规范等一系列新任务新工作,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工作正常启动。

1.2 试运行阶段

从2012年7月至2013年初,在经过近一年的实施过程中,逐步产生了一些困绕畜牧部门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全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数量大、范围大、难度大,监管工作人手少、报酬少、经费少,再加上补助下发时间长,群众意见大、畜牧部门工作人员意见也大,导致工作阻力增加工作积极性受挫,社会面上再次出现少数养殖场户不要补助不作无害化处理随意丢弃病死猪现象。

1.3 总结经验再理思路阶段

2013年3月至2013年6月,市委政府、畜牧部门和社会各界对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工作的深刻反思和初步探索。2013年上半年,天门市政府分管领导多次到天门市畜牧兽医局来专题调研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工作,提出要“吸取别人的教训总结自己的经验”;市畜牧兽医局工作专班先后三次赴外省、市专题学习考察,多方联系企业探讨社会化运作途径,逐步形成了全市无害化处理运作模式和管理方式的基本思路。

1.4 市场运作基本步入正轨阶段

2013年7月至今。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统筹规划、因地制宜、财政补助、保险联动”的原则,天门市畜牧兽医局通过招商引资方式按照“谁建场、谁处置、政府专项奖励和财政专项补助发给谁”的原则,打包处置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职责权限。2013年8月,拖市镇个体老板潘云平投资800万元(其中政府专项补贴100万元)建成“天门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中心”,积极争取政府出资100万元建成32个病死猪冷藏收集点,多部门联合行文印发《天门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实施方案》,基本形成了统一规范的运行机制、处理模式和管理方式,基本达到了“政府满意、社会满意、企业满意”的良好效果。

2 基本做法

2.1 成立专班,加强无害化处理工作组织领导

为了加强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及长效机制建立,经市政府同意,由市畜牧兽医局牵头,与市财政局、市人保公司联合成立了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工作组及专家组。市畜牧兽医局由局长、分管局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和副组长,从局办公室、计财科、监督所、疫控中心和财政局农财科、保险公司农险科等抽调人员组成工作专班,负责全市无害化处理工作协调指挥、无害化处理收集体系建设督导、无害化报表数据审核、无害化补贴公示公开、无害化资金划转拔付、无害化运转环节督查等工作,做到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工作领导重视、部门配合、分工负责、积极探索、审慎实施、整体推进。

2.2 制定方案,规范无害化处理工作基本程序

根据湖北省农业厅、财政厅《关于做好生猪规模化养殖场无害化处理补助相关工作的通知》和湖北省畜牧兽医局《建立病死生猪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试点方案》文件精神,为推进天门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先行先试工作,构建长效机制,经报请市政府同意,我局先后印发了《天门市畜牧兽医局关于做好生猪规模化养殖场无害化处理补助相关工作的通知》、《天门市建立病死猪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实施方案(试行)》,与市财政局、市人保公司联合印发了《天门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实施方案》等文件,用以指导和规范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各环节工作程序,确保全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工作“行得通、推得开、力度大、效果好”,切实保障全市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维护公共卫生和生态环境安全。

2.3 完善设施,推进病死猪冷藏收集体系建设

(1)按照《实施方案》要求,将纳入市级管理的规模养殖场列为首批冷藏收集体系建设对象,要求每场必须建一座容量20 m3以上冷库用于存放病死猪,确保市管规模猪场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

(2)鼓励有条件的乡镇或规模养殖场(小区)选择合适区域、场所建设病死猪收储点,参与全市病死猪集中无害化处理的社会化营运服务,逐步开展全区域内的收集和处理工作。

(3)对违法弃置在本市江河湖渠等水域或其他公共场所的病死猪,要求相关乡镇、管理部门、责任单位或市无害化处理中心第一时间收集、清运、冷藏或就地就近作无害化处理。

2.4 明确模式,统分结合开展无害化处理工作

目前我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工作按两种模式执行。

(1)委托集中处理模式。全市市管规模猪场病死猪按要求必须委托市无害化处理中心进行集中处理;市管规模养殖场以外的其他养殖户按自愿的原则,可以将病死猪按要求做好消毒和包装后直接运送到市无害化处理中心委托进行无害化处理。

(2)自行分散处理模式。对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办理了《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并与监管部门签定了畜产品安全责任状、建立了完整的养殖档案等信息资料的养殖户,可以选择按要求自行无害化处理本场病死猪。

两种处理模式都必须有天门市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所在地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官方兽医人员、保险公司人员到场到点实施监督。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生猪病死率较高,难以全部无害化处理

近年来,尽管全市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的建设,但中小型规模场(户)和散养户仍占主导地位,其养殖方式相对落后,饲养管理水平不高,防疫意识不强,动物病死率较高,病死和死因不明动物数量大[2]。据初步测算,全市每年需无害化处理病死猪80 000头左右,造成无害化处理工作任务艰巨,不能完全落实,有的虽然进行了处理但也不完全规范。

3.2 动物疫病防控意识不强,病死猪处置不规范

当前部分散养户、小型规模养殖户和贩运户法律意识淡薄,对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的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无害化处理经验不足。生猪病死后,未按规定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告,有的为图方便,乱抛乱弃病死动物的现象仍然存在,甚至低价抛售病死动物[3],导致病死动物处理的指导和监督缺位。这不仅造成环境污染,给动物疫病传播扩散留下了隐患,而且严重威胁着公共卫生安全。

3.3 无害化处理设施投入不足,无法满足当前需求

全市绝大部分乡镇没有公益性无害化处理设施,养殖户在动物发生死亡后,以挖坑掩埋处理为主,但深埋地点难以协调和落实[2]。特别在疫情高发季节出现大量的病死动物时,更难以及时有效的处置。虽然岳口、拖市、张港、多宝、汪场、石河等十个乡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购置了冷藏运尸车,经收集送往市无害化处理中心进行处理。经过近一年的运作,发现这些设施数量太少,无法满足当前对病死动物及其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的需求。

3.4 基层工作力量薄弱,监管力度不够

当前全市病死动物主要来自农村散养和各中小型规模养殖场,数量大,点多面广,但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的人员少,工作量大,工资待遇低,工作经费短缺,从而造成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监管难以工作长期有效开展[4]。特别是在执法过程中,部分违法行为人不愿承担无害化处理费用,对查处的病死动物及其产品,由监督部门进行无害化处理,无形中形成了越执法,经费缺口越大,工作越难以开展的被动局面。

4 对策与建议

4.1 加强组织领导,构建无害化处理责任体系

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是政府的一项公益事业,也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建议由各级政府牵头对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工作负总责,加强统筹协调,明确各有关部门责任分工,充分调动乡镇、街道、村级基层组织力量,强化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监管。畜牧兽医部门要监督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环保部门加强对公共区域环境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水利、海事、城管等部门按照自身职责,健全河道、湖泊、街道等公共区域病死动物尸体清理打捞制度,公安部门加大对加工、贩卖病死动物行为的打击[2]。各级政府要把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工作纳入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新农村建设的考核体系中。同时,按照《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明确动物养殖、屠宰、经营者是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的第一责任人,承担主体责任。

4.2 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无害化处理运行体系

根据当地经济基础、动物养殖量、养殖密度、养殖方式等情况,完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按照“降低成本、节能环保”的原则,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各自情况的无害化处理方式。采取“政府监管、财政扶持、企业运作”的方式,进一步支持天门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中心扩规升级,财政适当补助运行经费[5],实行企业化运作。对养殖集中的区域配备专职人员和密封运输车等,对病死动物统一收集、消毒、运输和处理。养殖分散地区,应合理规划,分点布局,建立规模适度的定点冷藏收集场所,完善病死动物收集体系,然后运往无害化处理中心处理。同时,加强对大型、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的监管,督促其建立与养殖规模相适应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或与无害化处理企业签订协议实施无害化处理,由各级财政部门应安排专项经费,建立病死动物收集体系和乡镇病死动物贮藏冷库建设,安排固定人员负责日常管理。

4.3 改进工作方式,建立无害化处理扶持政策

一是将现有国家对生猪规模养殖场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助政策,扩大到包括散养户在内的所有生猪养殖场(户),二是将病死猪补助标准提高到100元以上,相关经费应补给对病死动物实施无害化处理的主体,提高各方无害化处理的积极性。三是将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与生猪保险相关政策有效衔接[6],当养殖场(户)发生动物死亡时,保险公司到现场确认,经动物卫生监督机构鉴定,以无害化处理凭证作为理赔依据,引导养殖场(户)主动参与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工作。四是地方政府建立对乱抛乱弃病死动物或贩卖、加工病死动物的举报奖励机制,一经查实的,给予举报人奖励,营造人人监督的良好氛围。

4.4 充实稳定队伍,加大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力度

建议市政府协调编制、财政等部门,组建基层全新的动物卫生监督执法队伍,确保编制、经费满足工作需要,从体制上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人员保障、资金保障和政策保障,以适应当前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动物检疫、动物卫生监管等执法工作开展的需要。

4.5 转型升级改造,大力推广标准化规模养殖

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提高养殖质量;改善养殖环境条件,提高兽医服务水平,降低动物死亡率。进一步加大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投入力度,支持规模养殖场(户)、龙头企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完善基础设施,加快推动养殖业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科学化发展。通过畜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整体的科学管理水平,控制生猪疫情,降低死亡率,从源头上减少病死动物的数量。

4.6 强化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加大对养殖场(户)的宣传培训力度,普及健康养殖和防疫常识,增强法制意识、环保意识。积极推行本地屠宰,大力推广消费冷鲜肉的习惯。通过报刊网络、广播电视等多种渠道向群众宣传病死猪的危害及其无害化处理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构建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和监管“群防群控”的长效机制。

5 小结

病死动物是动物疫病发生的重要传染源,养殖环节病死动物处理是否到位,事关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畜牧经济稳定持续发展,事关公共卫生安全,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单位要各司其职,互相协作,紧密配合,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

参考文献:

[1] 乔 娟,刘增金. 产业链视角下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5(2):102-109.

[2] 刘思华,王 琦,郑文成,等. 湖南省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工作调研[J].中国动物检疫,2014(12):13-15.

[3] 孙 龙. 浅谈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动物检疫,2014(11):40-42.

[4] 王联芳,宋新华. 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学动物防制,2008(11):876-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