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04-05 01:33: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子政务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子政务的作用

篇1

关键词:电子政务;防震减灾;优质服务

电子政务就是政府机关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的过程,它的主体是政府机关,它的基础是必须运用信息基础设施和相关软硬件技术,其目的在于提高行政透明度,提高管理效率,推进廉政勤政,切实让公众感到电子政务是为人民服务。电子政务系统网络架构可规划为一个4层的安全控制域,网络安全设计以各域的工作特点为依据进行设计。核心层(核心数据存储与处理)是政府信息的集中存储与处理的域,该域必须具有极其严格的安全控制策略,信息必须通过中间处理层才能获得。办公业务层是政府内部的电子办公环境,该区域内的信息只能在内部流动。信息交换层的一部分需要各部门交换的信息可以通过专网域进行交换。该区域负责将信息从一个内网传送到另一个内网区域,它不与外网域有任何信息交换。公众服务层是政府部门公共信息的场所,实现政府与公众的互操作。该域与内网和专网物理隔离。

1.地震系统电子政务的作用

1.1以优质服务改善管理功能

地震系统电子政务从初建时期的形象展示阶段向深化应用阶段转变, 重点是利用各单位防震减灾信息网站及时各级政府和社会关注的政务活动、震情灾情, 人民群众所关心的法规政策、防震减灾常识以及企业所关心的建设项目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等问题。要依据管理职能的定位, 合理规划上网的应用项目和服务事项。同时, 通过设立电子公告、局长信箱等形式, 听取群众意见, 接受监督和信息反馈, 实现与公众的双向互动, 始终以为民、便民、利民为出发点, 把为公众服务的理念贯穿于网站内容的各个方面, 促进职能的转变,提高服务水平。上网的内容要简明规范, 通俗易懂, 尽可能让人民群众和企业在第一时间获取有关的政策法规和地震信息, 成为群众了解政策和地震信息的动态窗口。同时,可开展各类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公用事业、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劳动社保、交通旅游、环境质量等信息的查询, 并逐步开展在线便民服务, 以适应社会需求, 提高服务能力。

1.2以政务公开规范管理行为

最近, 国务院下发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规定, 要加大政府信息公开的力度, “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事项外, 行政机关应当公开政府信息。对公开的政府信息,公众有权查阅。行政机关应当为公众查阅政府信息提供便利条件。”电子政务是政务公开的主要表现形式,其手段是电子, 目的还是政务。防震减灾事业是各级政府和公众关心的事业, 社会和公众需要了解我们的工作职责、政策文件、办事项目、办事程序, 我们也要使公众了解各部门主要办什么、具体怎么办, 以政务公开规范管理行为。网上公开本单位的工作职责、政策法规、办事项目、办事程序、联系方式, 开辟与外界互动的行为效果的渠道, 营造出一个为人民群众办事的透明环境。逐步开展网上申报、网上审批等项目, 增加行政透明度, 提高依法行政的监管能力。

1.3 以信息共享提高管理效率

目前, 地震系统各单位拥有大量的政务信息和地震信息资源, 其中很大一部分没有被社会充分利用。着眼于信息资源共享, 地震系统电子政务最终要实现内网专网联动, 也就是按“外网受理—专网办理—外网答复”的模式运转。外网, 就是各单位门户网站, 专网指的是各单位的政务专网。外网的政务公开和信息、答复事项来源于专网, 外网接收的电子函件、申报事项,通过转入专网进行处理。没有专网的支持, 外网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 在充分考虑系统安全和信息保密的前提下, 实现专网与外网信息的交换, 形成内部办公系统对门户网站良好的技术支撑, 这是技术层面对信息共享的支撑。此外, 还需要组织协调层面的必要支持, 通过深度挖掘、整合各类信息资源, 组织协调好网站和内部办公自动化系统信息的开发利用, 加速系统内信息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以信息共享充分发挥电子政务的效益, 使地震系统整体管理效率得到全面提升。

2. 发展地震系统电子政务的措施

2.1加大门户网站的开发力度,建设有防震减灾特色的门户网站

地震局政府门户网站担负着面向社会宣传防震减灾工作和地震信息的重要使命,通过访问门户网站可以了解单位概况、工作进展、震情灾情、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的科普知识等。搞好门户网站建设,不仅要避免只介绍政策法规、联络方式等静态信息,或只由政务信息占据主要地位,还要加快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集成与整合,从一定意义上讲,充实政务信息是电子政务成败的关键,否则,电子政务将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有持久的生命力。鉴于防震减灾工作的特殊性,要在严格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做好政务信息公开的同时,对免于公开的地震信息严格把关。加强地震科普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是减轻地震灾害的主要途径之一,利用网络来普及防灾知识,提高市民防灾意识,是相对低廉、便捷的方式。要探索搞好门户网站的新方法,不断推陈出新。随着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不断变革,门户网站由简单地满足公众需求向深入调查和真正理解公众需求转变,另外,电子化、网络化服务方式也应与传统服务方式相融合,以促进服务创新,确保所有用户能够从电子政务服务中受益。

2.2调整组织机构,引进专业人才

电子政务中心需要既懂信息技术又懂政务工作流程的复合型人才。进行电子政务建设,实质上是信息技术与政务工作的结合过程,这就要求政务工作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进入电子政务工作流程,使用人员又要求有较全面的信息管理能力、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这样才能保证电子政务建设卓有成效。既懂信息整合技术,又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政务工作流程的公务员在电子政务的工作环境中是游刃有余的,拥有这样的人才,有助于提升我局电子政务管理水平和服务于社会的能力。

2.3重视地震政务数据整理工作,建立政务数据分类和安全备份机制

随着防震减灾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局在日常开展工作时产生了大量的政务数据。对地震政务典型数据进行 合理、有效的筛选、整理,形成地震系统内部典型数据共享资源库,方便内部广大用户查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处所指典型数据是指开展防震减灾工作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普遍性、有保存价值、具有指导意义的政务数据。其中,公文类典型数据包括:请示、报告、批复、函、决定、通告、通报;信息类政务数据涉及面比较宽泛,包括综合政务类典型数据,反映政务部门的特点,包括规章制度、科研项目、机构设置介绍、国际交流合作等,公共安全类典型数据,是地震行业产出的地震灾情、地震救援和灾害评估等相关信息,行业服务类典型数据,是面向公众、媒体、行业内部特定用户,以服务宣传教育为宗旨的地震预测、预报相关知识。值得一提的是,以上几类政务数据的搜集整理工作纷繁而复杂,其中动态的政务数据搜集任务更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为做好此项工作,除了进行专项集中搜集,有偿开展政务数据搜集整理工作,正在成为可行的尝试。

2.4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从电子政务的利益相关人看,主要包括领导层、工作人员和服务对象(公众),电子政务既要提高工作效率,为领导的决策和监管提供支持,也要为服务对象提供更好的服务,直接或间接促进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为公众带来方便和实惠。要保证电子政务的长远发展,领导的认识很关键,只有通过领导重视,正确引导,主动协调,制定长远的规划、短期的计划,才能在应用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稳步推进地震局电子政务发展。

2.5完善网站管理,健全内容检验和检查评比制度

建立网站管理制度,能够约束规范网站信息管理。政务网站上的信息内容与数据是通过业务流彼此关联,又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因此其正确性必须得到保证,对文字内容需要人工校对,重要内容需经过自检和互检后才能;建立检查评比制度和奖惩机制也能够促进政务网站运行管理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力群.关于构建一体化地区电子政务框架问题的思辩[J].信息化建设, 2006, 12: 14-17.

篇2

关键词: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政府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入应用和我国“服务型政府”战略目标的提出,信息技术与政府公共服务的融合已成为一种必然的历史趋势。党的十报告也指出,“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这里,“电子政务”是作为加快推进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条重要途径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就目前我国各地电子政务的应用情况来看,“服务”却还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这表明,当前我国电子政务的效益体现还是在于提高政府内部的办公效率而不是对外公共服务水平。

1.我国电子政务与政府信息化问题

目前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的还不够完善,各地没有互联,采用的标准也各不相同,从而导致我国的电子政务缺乏整体性和可操作性。很多电子政务项目缺乏统一的规划、健全的机构,所以在信息和数据的传递和共享方面始终受限,达不到有效的服务目的。由于我国电信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到位,计算机、有线和网络的普及率不高,所以各地政府使用电子政务办公的普及率也不高。目前我国的基础设施薄弱,数据通信设施差,确实还无法满足电子政务的需要。另外,我国在电子政务方面的法律法规也不够完善,大部分只是由行政机关对互联网管理出台一些限制性的行政法规,而没有具体意义上的相关法律加以约束和管理,所以这也是制约电子政务发展的因素之一。政府引进了电脑,实现了电脑办公,就认为实现了电子政务。其实真正意义上的电子政务不是单纯的用电脑办公,而是要注重电子政务的真正意义,注重它的实效性。要想真正实现电子政务,还得加强软件的开发和数据系统的维护,而最终发挥电子政务在促进政府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作用。所以,政府一定要认识到电子政务在处理政务方面的重要性,做到高度重视,积极引导。

2.我国政府信息化发展现状

从目前情况上看,各职能部门根据业务发展需求,对信息数据资源独立规划和建设或条块建设,很容易形成相对孤立的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基础设施和基础数据重复建设和重复投资。各部门信息系统基本上以单体应用为主,相互间以分立系统形态共存,因此各部门间信息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对封闭的,由于尚未建立起有效地共享机制及技术标准,共享程度也不高,部门间相互利用率十分有限,资源潜力亟待充分发掘。信息资源由采集、处理、利用和交换四个环节而构成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目前,由于信息资源的总体协调和管理力度不够,因此也没有实现对生命周期管理流程的无缝链接,尤其表现在信息采集和交换两个环节问题上,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及时性没有得到足够保障。近几年来,通过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已对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政策和制度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还不够完善,如对公共信息资源特别是政务信息资源的公开与保密、采集、与储存、共享交换机制、监督机制等方面缺少相关机制和流程,需要进一步地加以完善和充实。各部门信息资源开发的规划、组织、资金和体制上基本上都是以各自部门业务发展为主,存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情况,且整体呈现纵强横弱现象因此,应当加大对信息资源总体协调和管理的工作力度。

3.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的改革与创新

3.1提高政府对内外资源的利用效率

传统政务实际上是一种以高成本、低效率为标志的粗放管理方式,粗放的管理常常导致现象,这既与政府的各种繁文褥节有关,也与人民群众能否把握各种信息对政府实施监督有关,单纯地用缩编来遏制是不可能完全成功的。而电子政务则是一种集约管理方式,某种程度上电子政务将因其披露政府各种信息和废除繁文褥节而对进行相当大程度的遏制。

3.2扩大政府行政系统开放性

电子政务条件下,政府不仅在行政系统内部鼓励不同层级间的行政组织建立合作的伙伴关系,加强行政组织之间的横向协调和交叉性联系,而且更注重对外在环境的反应和协调一致。在价值形态上,网络组织注重在解决好大多数人的问题的同时,也注重解决各种少数人的社会问题;在管理好常规事务时,更注重对突发事件的管理;允许公众更直接地参与行政组织的决策管理;强调公共伦理和规范、强调组织成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保持公众对政府组织的信心和信任;更加注重政务公开和社会组织与个人对政务信息的共享。

3.3优化政府组织结构

传统政府组织结构是一个刚性化的机械式组织,有固定的职位、严格的层级关系和层层传递的信息渠道;组织机构多以功能导向为主,组织职责明确、边界清晰又相对封闭,组织之间静态连接、缺乏互动,往往需要通过开会、谈话、发文、通告等实体性接触开展工作。这种组织结构的突出弊端表现为会多、文件多、办事程序多,本位主义严重,拖沓、扯皮的现象时有发生。而且严格的层级关系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参与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4.结束语

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时代赋予了我国电子政务与政府信息化发展的时机与动力。虽然我国在电子政务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只要我们加强宣传,加强认识,努力改进,政府做到高度重视,未雨绸缪,就一定能够加速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促进我国政府的信息化建设。电子政务从多方面推动和保证了行政管理创新模式的建立,对于促进政府管理向着公平、公正、廉洁、高效的方向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电子商务 电子政务 职能和作用

发展电子商务虽然是企业行为,受市场利益驱使和引导,但电子商务和其它商业行为一样,具有自然垄断性,追求规模效益。因而发展电子商务需要政府的积极参与。在我国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今天,政府究竟在电子商务的发展中应怎样履行其职能,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1 发达国家政府在电子商务发展中的立场

美国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一经出现,在美国就立刻受到高度的重视,美国联邦、州两级政府都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电子商务的发展,并且制定了大量与之相关的法规和政策来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美国政府的立场是政府应当避免对电子商务作不恰当的限制,私营企业应起主导作用,政府应当认识Internet的独特之处。政府应当认识到,Internet的精华和爆炸性的成功,部分原因是其非集中化特性和自下向上的管理模式。政府需要参与时,其目的也应当是支持和加强一个可预测的、最简单的和前后一致的商业法制环境。应当在国际范围内促进Internet网上的电子商务,虽然承认各国法律制度各不相同,但是支持Internet网上的商业交易和法律框架应当始终遵循与买卖双方所在国度无关的原则。

新加坡政府的立场是:没有一定程度上的管理,电子商务不可能发展这么快,没有规则的贸易是危险的,但是政府职能应从垄断式管理转向提供服务。新加坡的所有电子商务活动都是由政府控制的,商业机构签约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并可得到研究和发展各种应用的资金支持。政府还设立了20亿美元的基金用于系统建设和计算机应用的普及。新加坡政府认为,在未来的网络世界,政府不再是一个固定实体,而是竞争中的服务提供实体,各国政府之间是竞争的关系,看谁以最好的价格提供服务,以吸引投资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2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初电子商务概念开始在我国传播以来,我国电子商务已从概念讨论进入务实发展阶段。中国通讯网经过长期建设,已形成了由电子网、数据网、移动网、图像网、多媒体网组成的网络格局,技术上实现了人机网到自动网、模拟网到数字网、单一化网到多元化网的发展历程。1999~2000年是中国电子商务投资的一个高峰期,2001~2003年是泡沫期,2003年后,互联网走出低谷,也是风险投资再次关注互联网及电子商务的时候。但就整体而言,中国电子商务仍处于初级阶段,交易手段、范围、安全认证等均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信用制度的建立严重滞后、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没有保障、物流服务体系落后等问题。

3 我国政府在电子商务发展中的职能和作用

我国政府应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现实情况,发挥政府职能,促进电子商务发展。

3.1 继续发挥宏观规划与指导作用

电子商务作为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金融、税务、海关和政府部门以及管理职能部门等方方面面,直接参与者有银行、企业、消费者。政府和行业的主管机构应在产业升级的战略高度来看待电子商务,从政策的角度加以引导和推动,在资金、税收、技术、研究和国际合作等方面提供支持与倾斜,加强研究,组织行业专家指导制定与电子商务有关的法律规定和政策,特别是关税、知识产权保护、隐私权、安全问题等。西方发达国家,每年都对本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估,并在发展方向、行业协调、政策扶持、法律法规等方面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具体的实施办法,并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对外公布。美国、日本等国家成立了电子商务的主管部门,其目的是以政府之“有形之手”更有力地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

3.2 履行服务职能,改善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在电子商务发展中,政府的作用应是扶持和服务,而不是控制和干预。要发挥政府在引导服务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作用,首先,必须克服政府部门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应用水平低、服务手段落后、公务员队伍不能完全适应、服务能力不强等信息化水平不高的现状,努力优化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工作环境,提高政府部门自身的信息化、队伍的信息化、服务手段的信息化水平,提高信息化服务能力。其次,加强公共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继续完善各类网上交易会、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中国投资指南等信息平台的功能,大力开发面向社会的商务信息资源,完善各类商务基础数据库和综合业务数据库,加大提供公共商务信息服务的力度,从内外贸易、贸易救济、企业境外投资等多方面为中国企业提供优质的网络信息服务。

3.3 加强管理、监督与协调,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

与传统商务相比,电子商务存在法律地位和效力、消费者权益保护、个人资料和稳私的保护、交易安全、交易规划、标准化、税收、域名商标等课题。只有通过政府的管理、监督与协调,才能保证国家电子商务战略的有效实施。政府的管理监督职能还体现在要构筑一个完善的电子商务法律法规框架上。这是政府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政府对电子商务实施监督管理职能的主要体现。安全问题是阻碍企业加入电子商务,打击消费者网上购买积极性的根本原因。在这方面意大利和美国政府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意大利政府为保证网上交易的安全性采取了两大举措:一是规定进行网上交易的企业,都必须遵守1996年第675号关于个人隐私的法律;二是接受欧盟关于保护远距离公司的消费者的指令。而美国政府则在1999年统一州法委员会全国会议上通过了《统一电子交易法》,规定了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2000年6月由克林顿总统签署的《全球和国家商务电子签名法案》已成为美国的联邦法律。我国政府应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抓紧研究电子交易、信用管理、安全认证、在线支付、税收、市场准入、隐私权保护、信息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问题,尽快提出制订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见;根据电子商务健康有序发展的要求,抓紧研究并及时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在加强管理与监督的同时,充分履行协调职能。建立政府和企业间的协调机制,跟踪政府发展电子商务有关政策和措施的执行情况,以协调政府和企业间的关系。使政府的电子商务战略规划得到企业的支持与认可,使政府更好地发挥其调控管理作用,并为战略规划的修订提供依据。政府作为国家代表积极参与国际对话和协商,从国际层面上促进电子商务信息交流、协调相关的政策法规,推动技术合作与融合,使我国电子商务能尽快实现全球化。在建设和完善电子商务的重要环节——物流配送系统上,政府要充分行使协调开发的职能,使我国物流配送系统的建设能满足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需求。

3.4 政府消费,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政府既是电子商务管理者,也是电子商务的消费者。政府要以身作则,带头应用电子商务,这不仅可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也可以通过政府对电子商务的应用改进和完善电子商务,建立企业和消费者个人对电子商务的信心。政府可以在网上进行电子采购及招标、电子邮购、电子化公文、电子税务、电子身份证、公开办公信箱以及直接的电子商务等大量政府事务。自从1999年国家开始推动政府上网工程以来,电子政务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这同时推动了电子商务向前发展,成为电子商务前进的一个巨大的发动机。网上办公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政府上网为企业、个人获得公共信息提供了方便,使公众足不出户即可了解各种政策法规,降低了政府、企业、公民办事所支付的时间、精力及其它成本,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国家经贸委从2000年起许可证发放一律在网上进行,海关总署实行网上报关和外汇网上核销,国税总局实行电子报税和增值税发票电子稽核等。这些电子政务工程对电子商务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政府采购是政府调节经济、执行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电子商务中最大一张订单。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有一套成熟的采购手段,如美国政府强制规定一百万以下的采购订单必须在网上进行,这对我国实行电子采购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同时,政府采购电子化可以带动一大批供应商上网交易,在厂商了解了网上交易的优势以后,自然而然地加快企业的信息化步伐。

参考文献

1 李琪.从国际电子商务研究趋势看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之路[J].中国流通经济,2004(9)

篇4

一、电子商务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原则

(一)协同合作原则。旅游业作为一种服务业,设计多种产业和主体之间的合作,因此旅游业在应用电子商务时就必须注重各产业和主体之间的协同,这样才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首先是要注重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政府的法规政策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更能为电子商务的应用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指导;其次是要注重各旅游企业之前的合作,电子商务应用是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为目的,因此要实现各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二)循序渐进原则。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电子商务起步较晚,其应用体系相对不够成熟,因此旅游业在应用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循序渐进原则,边应用边实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断提高电子商务的应用程序,为此,可以作如下努力:首先是建立基础电子商务经营模式,并根据旅游业实际情况进行及时调整;二是建立旅游业电子商务网站,及时获得外界的消息,及时与外界沟通,根据外部情况及时调整经营模式。

(三)品牌营销原则。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能够吸引消费者,使企业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旅游业在应用电子商务时也必须注重旅游品牌的营销,形成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电子商务在树立旅游业品牌时要处理好如下问题:拓展旅游业增值服务范围,向游客提供多元化的个,在公共社交网络进行品牌营销。电子商务只有处理好如上问题,才能实现旅游业品牌的塑造。

二、电子商务对我国旅游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一)促进旅游信息资源的开发。随着电子商务在旅游业中的应用,旅游业需要吸纳大量的信息技术,这些信息技术的吸纳能够帮助旅游企业了解市场需求,促进新产品的开发,改变经营方式等。具体体现在如下几点:首先是提供了更加便捷的联络方式,电子商务的运用,可以实现快速的信息传输,加强了旅游企业与外界的沟通,外部人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访问旅游企业,实现了双向沟通,这就为旅游企业的跨区域运转提供了可能;其次是提供全面旅游者信息,电子商务系统是一种智能化信息处理系统,可以实现对旅游者信息的只能提取和存入,并根据旅游者访问记录及时整理旅游者信息,充分挖掘旅游者的潜在价值,充分实现了对旅游信息的开发,,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指导,根本上促进了旅游的发展。

(二)促进服务方式的变革。随着电子商务的应用,国内旅游需求对旅游业发展的制约效果愈加明显,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就必须不断满足国内旅游需求,这就需要实现对服务方式的变革。电子商务系统的应用完全实现了服务方式的变革:首先,旅游企业可以通过旅游者的咨询分析旅游者的潜在需求,向旅游者提供全面的旅游信息和专业的旅游建议,向旅游者提供个性化服务,进行旅游资源的远程销售;其次,旅游企业将旅游者的实际需求录入电子商务系统,在实地向旅游者提供个性化服务。最后,服务完成后要及时对旅游者进行反馈,并为一下次的服务做好准备。

(三)促进旅游市场结构变革。传统的旅游市场结构是由供应商、中间商和旅游者三个层次构成,但是电子商务的运用实现了旅游供应商和旅游者之间的沟通,严重威胁着旅游供应商在旅游市场中的地位。具体的变革方式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是实现了旅游供应商的旅游信息直销,电子商务的发展实现了旅游供应商和旅游者之间的直接沟通,供应商可以实时向旅游者展示旅游信息,进行直接的产品销售;其次是促生了新型旅游中间商,他们利用电子商务的优势,为旅游者提供个性化服务,为旅游者提供最新的旅游信息,支持费用的在线支付,具有强大的采供能力,具有明显的低成本运营优势。可以说,在今后的旅游市场中,传统供应商业务转型和新型供应商业务发展将是旅游业市场发展的趋势。

篇5

[关键词]电子政务;电子政务生态系统;进化;标度;

一、对电子政务既有分析范式的批判

电子政务建设的目的性在于:政府机关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应用信息资源,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模式、管理方式和工作流程,推进政府管理现代化建设,并为公众提供贴近式优质服务。尽管这一目的性已非常明确,但是,从已有的文献上看,随着建设的深入,学界对它的认识越是深化,对电子政务的界定也越是不同。这一方面反映了该研究领域的兴盛,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认识上的分歧。

1.对电子政务的不同理解及其研究分野

(1)作为政府再造手段的电子政务

从这个视角看,电子政务首先是一种管理创新,是政府及其他公共管理主体应用信息网络技术,对自身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重组,目的在于提高内部协调与管理的效率以及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效率 。以此来审视电子政务,它将成为政府再造的一种手段。Aicholzor和Schnmtzer看到了电子政务将为政府带来两方面的挑战:其一是改变政府事务,改进服务传递的速度和质量,降低费用和重建行政流程;其二是改变政府自身,政府需要重新测试是否具有民主实践和过程的机能 。Prahalad和Ramaswamy则根据企业管理中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思想,认为政府组织应当创造一个包括顾客在内的延伸的网络以产生竞争力,进而提出了一个“政府机构― ― 网络型组织― ― 增强价值网络”的电子化政府的三阶段发展模式 。与此相类似,Janice和Greg Robbins提出了一个基于消费者价值的电子政务模式,为了向以顾客为中心的政府组织转变,他们构建了一个基于价值― ― 联盟的虚拟组织形式,以向消费者提供服务实现政府的价值增殖过程。这一模式在澳大利亚西部的一个民政部门进行了实践,目的是与公众进行电子沟通的管理变革 。相似的研究还有很多。

在这个视角下研究电子政务,重点是讨论信息技术背景下政府职能重新定位和业务流程的重组。这类研究中尽管也提到电子政务概念,但其内涵却仅仅是信息沟通技术(Information and ConmmnicationTechnologies,即ICT)。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此类研究没有区分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导致了政府的再造,还是电子政务与政府再造之间存在着关联。进一步而言,他们并没有区分电子政务与信息技术有什么不同,因而不是将电子政务作为一个实体,而只是关注信息技术如何对政府职能进行重新定位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政府组织变革问题。一言以蔽之,电子政务无非是这种变革的一种结果。

(2)作为网上办公模式的电子政务

如果从应用手段的视角来审视电子政务,可以将它作为一种网上办公模式去研究。实际上,这类研究主要关注的是电子政务的运行模式或技术支持。从服务对象来看,电子政务主要包括政府间的电子政务(G2G)、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G2C)、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G2B)。因此一些学者直接从电子政务应用的角度来界定电子政务概念。Milford就认为,电子政务作为政务管理的一种简单化和自动化的技术手段,被用于帮助处理政府和委托人、商业或其他政府之间的事务 。

其实,在这个层面上,电子政务的内涵是最容易与“政府上网”(或政府网站)相混淆的。可以说,作为网上办公模式的电子政务仅仅是电子政务的外显形态,其实质是政府业务流程重组之后的服务终端,这也是公众对政府改革进行感知的最佳、最便捷途径。在这方面,学者们更多地倾向于探究电子政务服务系统运行过程中所涉及的一些理论问题和实践经验。

2.电子政务研究中的认识论局限

以上关于电子政务的研究可以归结为两种倾向:一是技术工具主义,一是管理主义。所谓技术工具主义,是将电子政务定位为政府再造的一种技术工具,是一种技术化手段。所谓管理主义,就是将电子政务看作是政府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再造的结果。该范式强调运用信息技术打破传统层级传递信息和书面审核的工作方式,使政府行政组织的金字塔结构转变成扁平式、无中心式的网络结构,从而使政府与公众和企业之间的交流、互动都变得十分容易,大大提高政府管理的回应、决策、沟通能力,并从根本上把政府治理从封闭的行政系统中拓展出来 。与技术工具主义相比,它重点在于政府组织结构的重组。然而,当我们对以上研究进行认真审视,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两难困境”:一方面,尽管信息技术具有一些优秀的特质和社会意义,但试图借信息技术的运用来打破条块分割体制是徒劳的。另一方面,人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政府业务流程再造,却很少有人意识到当政府业务流程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发生改变后将对电子政务下一步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当信息技术成为电子政务物质基础的时候,它就不再仅仅是政府的工具性手段,而成为了电子政务的一个子系统,它特有的技术逻辑将不断地通过影响政府和公众的方式得以发挥,加之政府和公众的能动作用,这种影响会以非线性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新生成的社会关系才应该是电子政务下一轮发展的基础。可见,单一线性的分析范式不利于把握电子政务这一复杂的社会现象。为此,本文提出电子政务生态系统这一概念,将电子政务置于一个动态的复杂的框架下进行分析。

二、电子政务生态系统与系统进化

篇6

Abstract: E-governments are increasingly becoming a familiar fixture. Nations across the world are realizing the importance of e-government, the main objective of most e-government is to better serve citizens. However, citizen’s likelihood to use e-government is low. Lacking of trust has been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most barriers to citizen for engaging in e-government, involving the trust in the internet and the trust in the government. This paper identifies these two main factors that determine citizen trust the e-government based on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and it reviews relevant studies that investigate the elements of e-government trust. The relation between determinants and initial trust in e-government is presented.

关键词: 电子政务;信任;技术接受模型(TAM);政府

Key words: e-government;trust;TAM(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government

中图分类号:TP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1-0171-03

0引言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了4.2亿,突破了4亿大关。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消息,政府网站普及率不断提高,2008年,中央部委政府网站的普及率达到96.1%,省市政府网站普及率达到100%,地市级政府网站普及率达到99.1%。有数量巨大的网民,有政府的大力投入,然而公众很少使用电子政务。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调查的结果表明,在调查的群体中使用网络的公众有85.6%曾访问过政府网站,但在这85.6%的人群中,仅有28.3%的人经常访问,57.3%的人偶尔访问,还有14.4%的人访问一次后几乎不再访问[1]。

在网络普及率较高的条件下,如何提高公众对电子政务的使用率呢?缺少电子政务信任被认为是使用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2]。在现有网络信任、政府信任水平的条件下如何建立公众对电子政务的信任,是本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文主要讨论在现有网络信任、政府信任水平下,建立电子政务初始信任的内在机理。针对没有电子政务使用经历的群体,建立电子政务初始信任形成模型,综合研究初始信任构建的前因和本质,以期为政府构建电子政务信任提供有用的理论支持。

1理论基础及研究模型

本文以技术接受模型和初始信任相关理论为理论基础。影响公众对电子政务初始信任的宏观因素主要来自被信任方,即政府和网络。政府是电子政务的提供方,网络是电子政务的运行平台。网络信任、政府信任已经具有一定水平,这两个信任水平对构建电子政务信任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这两个信任水平对构建电子政务信任那个因素更重要呢?这两个问题是建立模型的动机。

1.1 技术接受模型和初始信任技术接受模型(TAM)是在理理论[3](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和计划行为理论[4](Thoery of Planned Behavior)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理理论,人会理性规范他们的态度,而且主观标准能影响行为意向。这一理论用来解释用户采纳信息技术非常合适。计划行为理论拓展了理理论,决定行为意向的主要因素包括态度、主观标准和感知行为控制。这两个理论都认为行为意向和实际使用具有高度相关性。由于个体差异对成功实施新的信息技术有很重要的影响[5]。因此,不断有新的变量根据新技术的特点(如个人特点、系统或组织特点等)加入新的变量。关于个人特点,Davis提出了两个主要的个人感知构念,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6]。感知有用性是指拟采用的信息技术能帮助使用者完成任务。感知易用性是指很容易获取使用信息技术的使用方法。近30年有很多文献引用Davis的观点,这些文献都支持TAM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信任是指信任方相信被信任方按照可以预测的方式发生行为[7]。初始信任同样适用于信任这一定义。不同之处在于,初始信任是信任双方在没有前期接触的背景下形成的[8]。电子商务中,客户对某个商务网站建立初始信任,更看重网页本身和公司的声誉[9]。

商务网站明确的业务流程和恰当的解释有利于建立信任[10]。故感知易用性对网站信任有显著影响[11]。网站既好用又易用是企业能力的见证。这用户相信企业有这个能力和资源实现企业的承诺[12]。Koufaris等第一次提出并实证分析了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显著影响初始信任的形成。

在电子政务环境下,感知的易用性有助于提升不同文化层次的公众对电子政务的喜好,更加愿意尝试及使用电子政务。感知电子政务的有用性,电子政务可以使公众足不出户了解政府动态,快捷方便的在线办理有关手续。

H1: 感知有用性对构建电子政务初始信任有正向影响

H2: 感知易用性对构建电子政务初始信任有正向影响

1.2 网络信任与电子政务信任网络信任是预测电子服务采纳的一个关键变量[13]。网络信任是基于机构的信任。基于机构的信任是指感知机构环境,包括使环境让人觉得安全的结构和规章制度[14]。Zucker认为基于机构的信任是最重要的信任形式,特别是在没有共同价值观的虚拟环境中[15]。

电子政务主要在网络中完成,也即在虚拟环境中完成,这一环境因素决定了电子政务必须考虑机构信任。电子政务中,机构信任主要体现在网络信任。公众掌握了网络并且信任网络,将使公众更容易认可网上推广的电子政务。

H3:网络信任对构建电子政务初始信任有正向影响。

在电子商务交易中,信任是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的重要原因。信任可以减少消费者监督和控制环节,使交易便捷。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运行环境是一致的,电子政务同样以网络为运行平台。网络信任形成之后,可能会觉得电子政务比传统政务更有优势。如电子政务可以24小时全时服务。网络信任形成之后,公众使用电子政务时,可以减少监督和控制环节的努力,从而正向感知电子政务的易用性。

H4:网络信任对感知电子政务有用性有正向作用。

H5:网络信任对感知电子政务易用性有正向作用。

1.3 政府信任与电子政务初始信任政府信任是指公众感知政府机构有能力提供所承诺的服务。Genfen等认为信任提供服务的机构对采纳新技术有显著影响。政府是提供服务的实体,政府提供的在线服务应该使公众感到满意。

此外,电子政务信任不仅仅是在技术层面对网站的信任,政府和公众的良好关系是构建电子政务信任的主要因素。公众期望政府能可靠的提供在线服务。

H6:政府信任对构建电子政务初始信任有正向影响。

电子商务初始信任形成过程,消费者更加注重技术和商家(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的信任。政府信任对电子政务初始信任的形成有显著影响。故可以假设政府信任对感知电子政务有用性和易用性有正向作用。

H7:政府信任对感知电子政务有用性有正向作用。

H8:政府信任对感知电子政务易用性有正向作用。

2研究方法

2.1 变量定义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假设模型进行检验。问卷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特征问题,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等。第二部分则是模型中所有变量的测度项量表的设计由已有的文献改编而来。为避免问卷测度项表述不清,在问卷正式发放之前,该量表发送给三位北京政府门户网站的用户和两位电子政务领域的研究人员浏览,请他们提出反馈意见,根据他们的反馈对问卷进行修改,以保证测度问题表述的准确性。为了更好检验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30名大学生被邀请参加问卷的前测,结果表明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良好。所有测度项均采用Likert 7点法,1表示非常不同意,7表示非常同意。表1给出每个变量文献来源和测度项。

2.2 数据采集本文样本来源于北京市常住人口。首先联系电信部门关负责人,获得他们的支持,然后在该公司随机抽取没有登陆过政府门户网站的宽带用户,以致电的方式询问其是否愿意参与本次调查并填写问卷。对愿意调查的用户,通过发放电子邮件的方式发放问卷。本次调查共发600份问卷,收回288份问卷。在剔除所有无效问卷过程中,本文仅选择大于1年的宽带用户,以保证样本是熟悉网络的用户。最终采用142份有效问卷。大部分被调查者处于25岁到35岁的年龄段(60.6%),获得大专及以上学历99.3%,样本由92名男性(64.8%)和50名女性(35.2%)组成,样本有5年以上网龄占83.1%。因此,样本熟悉网络。

2.3 信度与效度分析首先使用最大方差旋转的主轴因子法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EFA)。可以考察KMO(Kaiser-Meyer-Olkin)值来判断样本数据是否适合因子分析。样本数据的KMO值为0.897,KMO值在0.8~0.9范围内时,很适合。主成分分析共提出了五个因子,解释了85.9%的方差。所有测度项都在相关因子上有较高负载,且具有低交叉负载的特点,体现出了良好的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

本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两步法对理论模型进行检验:首先,对测量模型进行检验,然后对结构模型进行检验。对于测量模型,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CFA)进行测度项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TII、PEOU、PU、TIG和TIE分别表示网络信任、感知的易用性、感知的有用性、政府信任和电子政务信任。信度反映的是量表的稳定性和一致性,通常采用Cronbach’s alpha (α)值用来测度模型中各因子的信度。本研究中,所有因子的值和复合信度都高于0.7,表明测度项都具有很好的信度 。此外,所有的标准负载都在0.7以上,且都在0.001的水平上显著。各因子的平均抽取方差都高于0.5,也说明测度项均拥有较高的收敛效度。

2.4 模型检验本文使用amoss 7.0对结构模型进行检验。首先要检查模型与数据是否拟合,模型与数据的拟合程度可以用拟合指数表示。表3列出了相对重要的拟合指标及其推荐值。大部分拟合指标值都位于推荐值范围内,可见理论模型与数据有较高的拟合度。模型的通经系数如图1。

2.5 研究结果讨论从模型检验结果看,假设2和假设3 没有通过检验,其它假设都获得支持。网络信任和政府信任这两个因素的确是构建电子政务信任的决定因素(R2=0.59)。模型说明了如下问题:

政府信任在构建电子政务信任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政府信任对电子政务信任有直接作用(0.563),同时政府信任通过感知有用性对电子政务信任有间接作用。

网络信任对构建电子政务信任没有直接作用(H3不成立)。网络是电子政务运行的技术平台,公众信任这一技术平台,但不会相信平台上所有网站。公众更多的还是关注政府本身的服务水平和政府网站的具体内容。

如何解释H4,网络信任对感知电子政务有用性的负效应呢?对于样本中大部分有5年及5年以上网龄的人来讲,已经建立了网络信任,他们采纳了新闻门户网站、SNS网站、购物网站、搜索引擎、博客、BBS等,已经习惯于这些网站提供的风格、内容,他们关心的新闻、事件可以很容易从非政府门户网站上获得,甚至可以从非政府门户网站上获得更多其它信息,如形式更加活泼、氛围更加轻松等。在政府门户网站提供的服务质量和服务风格不能比其它网站更适合公众需求的情况下,网络信任对感知政府门户网站的有用性的效应应该是负的。这也反映了中国电子政务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的特点。

网络信任对感知电子政务易用性有正效应。但是感知电子政务易用性不对构建电子政务信任有任何影响(H2不成立)。本文的样本年龄大部分在25岁到35岁之间,他们的网龄又大部分在5年以上,他们计算机知识丰富,不会在感知的易用性上存在问题。因此,感知易用性不对构建电子政务初始信任产生显著影响。

总之,网络信任和政府信任是电子政务信任的2个决定因素。政府信任是构建电子政务信任的主导力量。网络信任不对电子政务信任产生直接影响,甚至还影响电子政务信任的构建;但是网络信任是电子政务信任必须考虑的因素,网络信任是电子政务推广的前提。正是因为有广大网民信任互联网,才为电子政务的发展提供机遇。

3小结

本文讨论了电子政务政府门户网站初始信任形成的影响因素,及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原理。本文的主要结论是,网络信任为电子政务信任提供了机遇(感知易用性),网络信任也为电子政务信任提出了挑战(感知有用性);政府信任是电子政务信任的主要来源。

参考文献:

[1]程霞.电子政务环境下提高公众互动性的策略分析[J].中国市场,2009,(31).

[2]Codagnone, C. and M. Wimmer, Roadmapping eGovernment Research: Visions and Measures towards Innovative Governments in 2020.

[3]Fishbein, M. and I. Ajzen,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1975. Boston: Addison-Westley.

[4]Ajzen, I.,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991. 50(2): p. 179-211.

[5]ZMUD, R.,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MIS SUCCESS: 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 Management Science, 1979. 25(10): p. 966-979.

[6]Davis, F.D.,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S Quarterly, 1989. 13(3): p. 319-340.

[7]Luhmann, N. and G. Poggi, Trust and power. 1979: John Wiley and sons.

[8]Koufaris, M. and W. Hampton-Sosa, The development of initial trust in an online company by new customers.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004. 41(3): p. 377-397.

[9]McKnight, D., V. Choudhury, and C. Kacmar, The impact of initial consumer trust on intentions to transact with a web site: a trust building model.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2002. 11(3-4): p. 297-323.

[10]Kumar, N., The power of trust in manufacturer-retailer relationship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6. 74: p. 92-110.

[11]Gefen, D., E. Karahanna, and D.W. Straub, TRUST AND TAM IN ONLINE SHOPPING: AN INTEGRATED MODEL. MIS Quarterly, 2003. 27(1): p. 51-90.

[12]Welch, E.W., C.C. Hinnant, and M.J. Moon, Linking citizen satisfaction with e-government and trust in government.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 Theory, 2005. 15(3): p. 371.

[13]Zucker, L., Production of trust: Institutional sources of economic structure, 1840-1920.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986. 8: p. 53-111.

[14]Pavlou, P.A., Consumer Acceptance of Electronic Commerce: Integrating Trust and Risk with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2003, M.E. Sharpe Inc. p. 101-134.

[15]Chircu, A., G. Davis, and R. Kauffman, Trust, expertise, and e-commerce intermediary adoption. AMCIS 2000 Proceedings, 2000: p. 405.

篇7

关键词:电子政务 外网维护 网络安全

中图分类号:F40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近几年来广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广西各级政府部门对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政务工作效率和科学决策管理水平的需求越发迫切。电子政务实行的初衷,就是建立透明、廉洁、高效、有回应性的政府,信息的通畅、公开,是电子政务的基础。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建设对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起着加速推进作用。作为我国电子政务重要基础设施的电子政务外网,其主要功能是提供政务部门访问互联网的统一出口,奠定各政务部门间信息交换与共享的网络基础。

1. 电子政务外网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广西电子政务外网自治区级网络平台建设起步较早,自1998年建设至今,运行情况良好,为区县政府部门间网络的互联互通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广西区党委机关通过租用线路基本形成了上连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下接全区各市、县100多个单位。自治区和各市、县委均建立了纵向骨干网,全区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已初步建成。尽管广西区电子政务建设取得很大成就,但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和网络平台还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应用系统开发滞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公众信息服务内容不够丰富,重复建设现象仍十分突出,资金投入不足,远远不适应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行政管理信息化的要求。

归纳起来,广西区各市、县电子政务目前存在下列几个方面问题:(1)对电子政务本质和作用认识不足。尽管各市、县级各部委办局、乡镇、甚至村都配备了一定数量计算机,部分单位也建设了单位局域网,配置了办公软件、信息系统,但大部分工作人员仅仅看成是用计算机取代手工操作,减小劳动强度,提高办事效率,并没有树立“服务型”政府意识,还停留在办事政府和管理型政府层面,信息技术设施系统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2)各电子政务系统间数据格式不统一,不实现互通互连,难以实现信息共享。各县之间、各乡镇、街道、社区办之间都很少做到信息共享,形成了大大小小的信息“孤岛”(3)电子政务作用和效益不明显。尽管各市、县已基本建立电子政务外网,但外网各部分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4)电子政务环境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缺乏县级电子政务发展规划,没有本县电子政务发展战略,大部分市、县电子政务实施是在由上级部门推动,没有发展电子政务内在动力,电子政务发展没有很好与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人才缺乏,要开展电子政务,必须拥有一支掌握先进信息技术、熟悉政务业务、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稳定人才队伍,而由于县级所在地经济相对落后,生活环境相对大城市有一定差距,很难留住高水平人才,此外,从事技术方面的工作人员基本上属于事业编制,这也是留不住人才的重要原因;缺乏开展电子政务的资金,广西不少县级财政紧张,靠上级拨款,吃财政饭,没有充足的资金开展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

2. 电子政务外网的建设与管理策略

2.1 电子政务外网的建设战略

随着国家政务外网建设和应用的不断推进,政务外网在减少重复建设、节约投资上取得的效益将更加明显,在促进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业务协同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目前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将是通过“智慧地球”概念的电子政务模式,但是这可能会带来包括安全和 IT产业发展等问题。更多的政府部门将会通过政务外网开展业务并面向公众交互数据,但是,目前我们国家的信息安全体系仍不完善,这些面相公众的业务和公众上报数据的安全将受到考验。因此,我们必须组织科研机构和高校合作,加快研发建设我们自己的高科技网络安防软硬件产品,以满足政务外网建设的需求。

2.2建设完善外网网络及配套设施

广西自治区电子政务外网建设运维管理机构要抓紧完善地区电子政务外网广域主干网络平台和市、县级节点建设,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外网乡镇级节点建设,各市、县(市、区)要加快电子政务外网本级横向网建设。当前,电子政务外网运行维护管理机制已经建立,并在实际操作运行中得到了有效验证,且包括网络功能域划分、互联互通、IP地址规划、VPN网关、市县网络方案及安全保障体系等相关主要技术路线已比较成熟,这些对广西电子政务外网的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都提供了许多好的可借鉴的经验和做法,确保把广西电子政务外网建成技术先进、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全区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更好的服务于全区各级政务部门和社会公众。此外,要加快完善区域内电子政务外网配套设施,建设广西电子政务外网云计算中心、完善广西电子政务外网网络安全管理平台和电子政务外网数字认证中心等,为各级各部门“一服务两公开”应用提供云计算、数据存储、数据灾备、数字证书和安全防护等服务。

2.3 加快推进政务外网建设过程中的应用

推进政务外网的建设和应用有利于促进政务外网尽快拓展网络覆盖面。当前,各级政府部门在探索、深化和开拓政务外网的应用上取得了不少进展。原国务院信息办也在部分计划单列市和部分副省级城市做了一些试点,收到了良好的预期效果。不同部门结合政府自身能力建设和推行电子政务的实践,也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实际上,面向社会大众的服务需求,开拓电子政务外网的应用,既能节省国家投资,也能满足重点应用,这是可以相得益彰的。通过制定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措施,各级政府部门应有积极性、有义务用好政务外网,保护好政务外网。

2.4强化政务外网管理,建立相关规范

电子政务外网管理体系的建设主要是想解决省电子政务外网的决策、规划、资金管理、基础项目建设、跨部门协调等问题,必须在管理职能、组织机构、运行机制上进行科学的设计,将电子政务外网纳入规范化的管理体系之中,才能保障各级电子政务外网建设的健康发展。在电子网络状态下的政府管理与传统的政府管理,无论是管理手段、管理行为,还是管理理念都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如果离开管理人员思想、观念、管理能力的转变与提高,再先进的硬件设施,都不会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再多的投入,再好的设备也只能变成摆设。因此,在电子政务外网的建设中,在重视硬件建设的同时,如何创新电子政务的发展理念,抓紧有关制度、规范以及公职人员能力的提高,将成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

3. 结束语

通过近十年的发展,国际国内有关计算机组网技术已比较成熟,网络安全策略也日趋完善,运行维护管理方面也越来越专业化。这对广西电子政务外网的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都提供了许多好的可借鉴的经验和做法,当前加快建成技术先进、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全区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更好的服务于全区各级政务部门和社会公众,是摆在每一个电子政务外网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王洪升,杜云浩. 电子认证服务质量评价模型研究[J].认证技术. 2011(08)

[2] 董伟俊,赵一九. 关于电子政务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调查研究[J].电子政务. 2010(Z1)

篇8

电子政务发展中暴露的一些问题,制约了其巨大潜力的释放,应该引起电子政务利益相关者的高度重视。

一是,电子政务的管理机制、组织化和投资机制问题。电子政务的推进需要人、财、物,更需要有一个架构良好、权责分明、上下互动的组织机制来做保障。

二是,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问题。目前中国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都对电子政务建设进行或多或少的投资。据有关研究机构的统计,每年的投资额高达数百亿。但是这些项目的建设成果如何,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如何改进等等并没有清晰的答案,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还未建立科学、规范和实用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

三是,电子政务能力建设。电子政务建设不仅是系统的建设,而且是与系统应用相关的各种要素的有效配合。能力建设,特别是公务员应用电子政务的意识、技能和态度等的培养,当前电子政务的主要问题与思考,关系着政务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更关乎着电子政务的成败。

四是,用户培养问题。过去我们对用户的关注比较少,因为主要在“打基础、上项目”阶段。随着我国电子政务由建设期在向应用期过渡,我们应该向应用要效益。电子政务的用户不仅包括广大的公众、企业组织,也包含政府公务员,这些群体是电子政务的大“市场”。从供需角度来看,公众(和企业)就是政府大“市场”的客户,客户就是上帝,公众就是中心。

五是,均衡发展问题。政府是一个整体,在电子政务建设的初期,电子政务建设在各个部门和地区并未起头并进,而是有先有后,有弱有强,整体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形成了政府内部显著的数字鸿沟。

六是,外包、IT产业与信息化带动问题。根据统计,2006年中国市场的运维外包规模达到59.24亿元,同比增长22.3%。在中国,电子政务的深入发展,催生了中国IT运维外包服务市场的崛起和发展。电子政务采用外包的方式,寻求策略性外包,寻求成本与人才的优势,使政府本身可以专注于核心工作,提高工作的附加值和成长弹性。

篇9

电子商务管理模式的运用,促使政府内部各级领导能够通过互联网及时了解、指导和监督各部门的工作,促进各个政府部门之间实现网络资源共享,提高办事效率,改善政务质量,优化服务水平,同时电子政务的公开透明化也助于公众监督政府依法行政,加强政府人员的自律性。

1.1电子政务立法的理论基础

第一,民主和权利理念。民主源于希腊字“demos”,意为人民,是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来管理国家的一种制度。哈耶克认为:民主“是保障自由的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作为人类迄今为止所发现的能够以和平方式更替政府的方法,民主乃是一种极其重要但却具有否定性的价值——这种价值的作用可以与预防瘟疫的卫生措施相比拟:尽管这类措施的功效是我们很难意识到的,但是没有这些措施却可能是致命的。”此处民主理念是指公众拥有平等的广泛的参与到公共决策过程中的机会,公众通过参与国家管理,可以了解决策过程、表达见解、提出质疑、进行监督,进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电子商务是公民实现参政议政和民利的一种新途径,各方面发展尚有不完善的地方,因而只有对其进行立法规定,才能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真正实现公民权利。第二,正当程序观念“。任何行政行为的实施在客观上都有它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形式。所以从这一角度讲,只要有行政活动的存在,就有行政程序的存在,行政程序与国家、与行政一样古老。”公正合理透明的程序性规定才能保证实体性的正义。鉴于电子政务具有虚拟性、网络化、无纸化等特征,这与我国传统的重视程序的理念相互矛盾,基于此需要对电子政务的程序规定进行重新设定,需要通过立法手段保障其实施。只有这样才能防止政府决策的随意化,促使政府和公众之间建立合理的有效的沟通机制。第三,全球化观念。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全球化,全球范围内的国家为了共享公共资源都在建立一种有效的沟通机制,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我国在外国的影响引进电子政务这一新型管理方式,从近些年的发展来看,与国外的发展尚有差距,为了弥合差距,中国必须与全球接轨,建立与全球接轨的电子政务管理法律和规则。在参照国际认可的电子政务规则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法律,进而提高政府管理水平。

1.2电子政务立法的现实紧迫性

第一,现有立法的层级较低。我国有关电子政务的法规和规章的等法律规范较多,但是由于我国尚且处于电子政务立法的起步阶段,因此和国外相比,法治化水平较低。考察我国的现有法律规范,专门涉及电子政务建设的规定多以“规章”的形式出现,有关此问题的专门法律或者法规尚未出台,而且这些规范性文件并没有明确电子政务的法律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子政务作用的发挥。第二,法律体系不健全,缺乏统一的纲领性法律。从目前我国有关电子政务的规范来看,立法模式属于分散立法,即将电子政务相关的内容分散在各个单行法中,如《电子签名法》《、行政许可法》等。这种状况导致缺乏统一的立法标准及原则,从而在实际的解决纠纷的过程中,出现了法律之间的冲突,也影响电子政务功能的发挥。第三,现有规范的内容不明确,可操作性不强。纵观我国现有关于电子政务的法律文本可见,关于电子政务的规定多为原则性、概括性的规定,严重缺乏具体的实施规范和实施程序,因此许多深层次的问题难以解决,导致电子政务在具体运行中,相关的权力得不到规制、权利得不到保障、义务得不到落实,造成公众对政府信息的需求和供给之间出现了矛盾。同时,对于电子政务中公民隐私权保护、信息安全、监督机制等问题法律规定尚属空白。

2国外电子政务立法状况

美国作为世界上公认的信息化国家,是全球范围内最早提出电子政务的国家,到目前为止也是电子政务水平发展最高的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电子政务兴起到如今,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美国的电子政务已经相当成熟,在其快速发展的背后,法律制度建设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有关电子政务的立法,立法机关及行政机关出台了很多法规,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电子政务的宏观管理和维护,主要涉及立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如1996年通过的《克林格-科恩法案》要求各联邦机构任命CIO履行法案规定的IT管理任务、要求建立整合的信息技术系统;1996年的《联邦信息技术管理条例》要求建立一个协调、畅通的跨越行政部门界限的整合电子政府系统,同时也完善了电子政务的全套管理体系。第二,内部工作效率的提高及工作流程的优化,主要以通过强调联邦机构内部提高工作效率、优化组织配置来引导电子政务优势的发挥。如1986年《文书削减法》及1998年《政府文书销毁法》。第三,信息公开与自由方面,主要涉及电子政务信息公开化和透明化,赋予公众知情权。第四,信息安全方面,主要是在政府部门的网络交易、整体电子架构的保护及计算机安全方面做出立法规定。保护信息及信息系统,防止其被非法滥用、泄露、篡改或删除。同时也加强对网络、移动设施等硬件设备的检测和监管。第五,公民隐私权,关于此问题最早的成文法是1974年出台的《隐私法》,要求用计算机对公民个人信息登记时要注意保密性。由此可见,美国电子政务立法是在循序渐进的原则指导下,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点,并不断调整机构设置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的。加拿大在电子政务发展方面,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迅猛,电子政务已经相当成熟,位居全球首列。1995年,建立了链接各省政府信息的网站。1999年,正式颁布了国家电子政务战略计划——政府在线,到2004年实现所有政府信息和服务网络化,并把信息安全问题放在首位。1999年,通过了《统一电子商务法》,为政府实现网络化办公提供了安全可靠的保障。加拿大电子政务建设旨在:以民众为核心,提供有责任心、更好更有效的服务。其电子政务范围涉及公民、商业、国际联系三类内容,包括了从出生到死亡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需求服务。电子政务从而成为连接加拿大政府和公众的桥梁,也实现了克雷蒂总理所提到的: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连接加拿大人——把加拿大人与世界相连”。日本作为亚洲较为发达的国家,网络信息化较其他国家相比发展步伐较早,发展程度也较高。日本在电子政务的立法模式方面、技术角度、设计理念都与欧美国家不同,具有典型的东方特点。日本在电子政务立法中,强调外部法制环境建设和电子政务自身法阵的法制建设,通过电子政务方面的立法及政策制定,对民法、商法、行政法做了立法改革,形成了完整的电子政务法律体系建设,解决了电子政务发展中的问题,如技术标准不统一、信息公开、电子签名及认证等。通过立法明确规定了解决办法,从而初步形成了以法律政策为导向,激励公众广泛参与的电子政务模式。同时,日本电子政务不仅以提高服务质量、促进信息公开透明化为目标,还包含通过电子政务实现“电子民主化”,即实现政治家与政治,以及政治家与市民、企业之间更趋紧密的交流,从而引导电子政务良性发展。

3我国电子政务立法构想

电子政务的健康发展需要完善的电子商务法制建设。针对我国当前电子商务法制建设问题众多的现状,需要制定一部具有纲领性的专门针对电子商务的部门法,并且在此基础上逐步建构一套完善的电子政务法律体系,从而引导我国电子政务健康发展。

3.1制定基础性法律

电子政务基本法具有基础性地位,是制定其他法律法规的依据,是建立完善的电子政务法律体系的前提。基本法对电子政务立法的原则和基本精神作出统一的规定,能够消除现行立法分散的弊端,从而统领和指导其他单行法。从实体方面,电子政务基本法在内容上包括立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电子政务的法律地位、电子政务组织机构、电子行政行为以及电子政务监督等等方面。从程序方面,由于电子政务可以在公众足不出户的情况下通过互联网、电信设备等办理行政手续,是一些相关的程序性规定失去意义,会导致电子公文程序合法障碍的出现。因此,电子政务基本法对程序性规定要格外注意,主要包括:发生争议后地域管辖问题、诉讼时效问题、取证问题以及求偿对象与追偿主体问题等程序性事项。

3.2构建完善的电子政务法律体系

电子政务的法律体系构建既包括电子政务自身的法律建设又包括对其所依赖的外部法律环境的建设。从外部法律环境出发,为适应现代信息化管理国家的模式,改善我国现有《行政法》、《民法》《、商法》等法律对其的规定,为制定《电子政务法》奠定良好的法制基础;从电子政务自身法律建设角度,应包括:基础性法律、核心法律、运作性法律三个方面。首先《,电子政务法》作为基础性法律具有指导性意义,是电子政务法律体系中的“宪法”;其次,制定《电子政务技术法》、《电子信息安全法》《、电子信息公开法》《、电子政务组织法》《、电子行政行为法》、《电子信息隐私权保护法》等核心性法律;最后,还要制定《电子政务监督法》《、互联网管理》等运作性法律。这些法律的修改或制定在内容和精神上要相互一致,不能相互冲突。同时对于现存的法律规定要进行相应的修改,以符合电子政务法律体系的基本精神,从而形成一个效力等级由高到低、由全局到部门的完善的电子政务法律体系。

3.3法律的内容要明确具体,增强可操作性

篇10

从近几年联合国公共经济与公共管理局(United Nations Division for Public Econom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以下部分简称联合国)在全球电子政务评估方面所做的连续性调查及公布的系列研究报告中,可总结出其评估体系的四个特色,对正确引导中国电子政务评估的研究与实践至少提供三点启示。

注重权威性数据

自2002年以来,联合国坚持每年对成员国的电子政务发展水平进行连续性调查评估,并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评估体系和一系列年度调查报告。其评估体系的特色主要有四点。

一是评估主题深刻诠释全球电子政务发展中面对的共性问题。联合国每年都从全球电子政务发展所面对的共性问题中提炼出评估主题,并尽可能通过年度调查报告的题目体现出来。比如,2002年是“电子政务基准数据”;2003年是“数字鸿沟”;2004年是“获得准入机会”;2005年是“从电子政务到电子包容”;2006年、2007年是“发展可持续性电子战略”;2008年是“从电子政务到结合治理”。

二是评估范围根据成员国变化情况适时增加评估对象。联合国选取的评估对象为全体成员国,所以它会随时根据新成员国的加入情况适时增加评估对象的数量。

三是评估指标重视对电子政务准备程度的评估,强调公众参与度。自进行电子政务评估以来,联合国便一直对电子政务准备程度(E-government readiness)进行考察,以此对各国的电子政务环境(制度、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全面、客观的衡量。该考察指标中包括网站测评指标(Web Measure Index)、电信基础设施指标(Telecommunication Infrastructure Index)和人力资本指标(Human Capital Index),且三个指标被分配以相同的权重。2003年,联合国在2002年评估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对电子参与程度(E-Participation)的评估。它侧重从电子政务所提供的协商和决策等方面来评估信息和服务的质量,按照提供服务层面由低到高的顺序,将电子参与程度指标分为电子信息(E-Information)指标、电子协商(E-Consultation)指标和电子决策(E-Decision Making)指标。从联合国对指标体系的改进方向可以看出,公众参与在电子政务评估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并已在全球电子政务发展方向上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四是评估方法采用权威性数据,定量和定性相结合。联合国电子政务评估中使用多种调查方式对数据进行收集,其中包括网站调查、问卷调查、电话采访等形式。为了提高调查数据的可信度,联合国充分考虑到了所用指标的可操作性和在数据采集过程中的可获得性,其使用数据主要来源于各国政府或国际知名机构发行的权威期刊和统计资料。此外,联合国分别采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对电子政务的准备程度和参与程度进行评估。比如,在评估电子政务准备程度时,联合国全面量化评估指标,以排除评估者的主观影响。2002年联合国在网站测评中对288项服务和设备的调查是基于二元法(有/没有此项服务)进行评分的,并以数字1、2、3、4、5分别表示起步阶段、加强阶段、交互阶段、在线办事阶段以及无缝链接阶段;联合国还对各国电信基础设施(加权复合变量)和人力资本进行复合变量统计分析,依据这些指标最后平均求出电子政务准备程度指标。再比如,在评估电子政务参与程度时,联合国主要通过评估者主观的定性分析完成。

外估模式

一是要强调对电子政务建设的全面考察,重视对电子政务准备程度的评估。目前我国在进行电子政务评估时,往往将考察内容局限在对政府网站本身的测评上。这种评估方式是不全面和不准确的,并容易引发一些地方政府为搞“形象工程”而出现摆样子走过场的现象。为此,我国应在指标设置上充分反映电子政务准备程度的综合情况,适当引入一些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支撑条件,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力资源的储备状况等指标,而不是仅局限于政府网站的服务数量和质量等局部或具体方面。

二是要保持评估指标的相对稳定,对电子政务发展水平进行阶段性划分。相对稳定的评估指标既便于对不同年度间评估结果进行比较,又有利于发挥它对电子政务建设的导向性作用,更能保证评估工作的连续性、规范性和评估结果的合理性、可信性。为此,年度间的指标设置变动幅度不宜过大,应尽量保持其相对稳定。我国可通过对各地区电子政务发展水平的阶段性划分,使各地区政府和部门了解差距和机会,激发变革勇气和发展信心,使政府在弥合‘数字鸿沟’和消除‘信息孤岛’的变革努力中不断地完善电子政务需求的政府基础,引领电子政务建设的正确方向,确保电子政务的有序发展,以保持电子政务的生命力并符合公众要求与期望,同时为今后的电子政务建设提供建议指导。

三是要积极主动采用外评估模式,鼓励多元评估主体参与合作。联合国以第三方的角色对各国电子政务建设状况进行评估,是一种外评估模式。政府对自身电子政务进行评估属于内评估模式。实际上,要对电子政务进行全面的评估,评估主体的选择除了政府(包括其聘请专家)之外,还可以是第三方机构和社会公众等。选择政府作为绩效评估主体的益处是能促使政府深入了解社会公众需求,并能够以行政权力保障绩效评估得到有力地推行,保证评估结果得以运用;选择第三方机构作为绩效评估主体的好处是其具有明显的智力优势,并能够保证评估的公正性。

而选择社会公众作为绩效评估主体的好处是社会公众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可以按照社会公众的主观需求、愿望、价值观,并根据社会公众对电子政务效果的满意度来进行评估,以充分考察电子政务对公众需求的满足程度和公众对电子政务的满意度,体现对公民负责的公共责任机制,这其中蕴含着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政府管理理念。可见,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主体的选择应该是多元化的,应该是趋于相互合作以及渗透;而不是割裂,应该在保持政府的有效领导和协调的同时,充分发挥不同评估主体的作用,争取更多的评估主体的参与。

作为全球具有较高权威性和影响力的电子政务评估机构,联合国在近几年的时间里,坚持对全球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进行不间断的研究,已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评估体系。与联合国相比,我国对电子政务评估体系的研究还不成熟,实践也存在诸多差距,迫切需要借鉴体系成熟的研究成果,以促进自身的理性化与标准化。

刘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