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行政执法监督办法范文
时间:2024-03-11 17:43: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林业行政执法监督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林业行政执法机关缺乏必要的强制执行权力和手段
目前,我国虽然不少法律、法规都有行政强制执行的规定,但是还没有统一的行政执行法。行政强制执行是行政机关执行国家法律、法规,依法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不可缺少的行政手段。在实际工作中,林业行政机关常常遇到干扰和抗拒执法的事件,因缺乏必要的权力和手段,不能用或不敢用必要的强制手段,因而影响了执法工作的效率。不仅如此,林业行政执法人员在执行公务时被围攻殴打的事件也屡有发生,有的甚至触目惊心,执法人员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1.2行政立法责任不清,执行中操作不便
当前,由于我国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备,有些已经颁布的法律、法规对相关行政执法的规定过于粗疏,缺乏可操作性,限制了林业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执法力度。以罚款问题为例,有的只笼统地说“给予必要的经济制裁”,至于何种行为分别给予何种经济制裁,没有具体标准;一些法律、法规对行政处罚的具体标准缺乏规定,弹性强、幅度大,既不利于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又增加了违法者的违法空间,致使处罚不当的情况时有发生,同时给某些执法人员违规操作提供了可乘之机,使法律、法规的规范性受到严重影响。
1.3缺乏权力监督机制
我国林业行政执法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从行政执法专门监督机关的监督来看,由于行政执法具有广泛性和复杂性,加之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身处行政管理活动的第一线,导致专门监督机关存在监督滞后的问题,无法掌握最佳的监督时机,监督手段落后,不能对行政执法权力的行使进行有效地制约,致使监督权威被弱化[2]。从行政执法机关的内部监督来看,虽然已制定颁布了《林业行政执法监督办法》,但有的林业法制机构并未按办法实施有效监督。权力失去监督是腐败的根源。行政执法权力监督体系不完善,监督手段虚化、弱化,是造成行政执法中其他问题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从新闻舆论的监督看,虽然一些新闻媒体不时披露一些行政执法方面的违法现象,但由于许多行政执法中的“乱作为”,使一些行政执法处理不当纪检监察部门即使是在处理个别违纪违法案件时也过分强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失之于宽,失之于软,惩处较难到位。
1.4部分林业行政执法人员素质较低,法律意识淡薄
行政法律法规的最终实施者是行政执法人员,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林业部门的整体形象,影响林业改革的深化和事业的发展。目前,林业行政执法队伍中,部分人员受教育程度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业务培训,法律意识淡薄,公权意识差,在行政执法中时常出现违规操作的现象:一是注重权利,责任和服务意识淡薄;二是以主观意志为标准随意执法,无视执法程序和裁量标准;三是乱收乱罚,“搭车收费”、强行摊派,有的甚至为了小集体或个人利益不惜损害或牺牲群众利益。
1.5行政执法机关权责不明
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有些工作需要有关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但由于体制、立法等各方面的原因,造成一些执法部门职能相互交叉,权责划分不明。如林业部门设有林政、森林公安、木材检查站、林业工作站、野生动植物保护站、森防检疫站、林木种苗站等林业执法队伍,存在职能交叉、多头执法等问题,导致执法中“撞车”或产生争执。而当发生问题时,执法单位之间往往又互相推诿,发生“都不管”的情况,出现“执法空白地带”;另外,由于考虑单位利益等原因,在一些领域或场所,则有许多执法单位争着去管,出现“执法密集交叉地带”。
2规范林业执法工作的对策
2.1整合林业行政执法力量,实行林业行政综合执法
针对林业行政执法存在职能交叉、多头执法和权责不明等问题,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成立一个专门机构实行林业行政综合执法,具体负责木材运输、木材经营加工、乱砍滥伐、林地、野生动植物、植物检疫、林木种苗等林业行政违法案件的查处工作,林业主管部门要委托该机构集中行使林业行政执法权[3];抽调和选拔一批品德好、业务精、专业强的高素质执法人员充实到林业行政综合执法机构,配齐配强林业行政执法队伍,并要配备先进的办案装备,要求森林公安局制订协助林业行政违法案件查处出警制,实现林业行政执法力量最优整合,有效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
2.2规范林业行政综合执法行为,确保严格执法、依法行政
各级林业行政综合执法机构要从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入手,制订和建立规范林业行政执法行为,强化监督管理的规定和制度,包括林业行政案件受理制度、举报制度、查案程序和执法人员纪律以及林业行政违法案件处理等规定,要从一开始就把林业行政综合执法工作引上正轨,确保提高林业行政综合执法水平和工作成效;同时要做到严格执法、文明办案,全面推行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工作,控制和减少林业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现象的发生,树立林业行政综合执法部门的良好形象。
2.3强化培训和教育,提高林业行政综合执法整体执法能力和水平
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把培训教育关,防微杜渐,加强对林业行政综合执法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定期进行有关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的培训以及军事和体能训练,增强执法人员法制意识和工作能力,全面提高林业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同时要加强廉政建设和职业道德教育,制订执法人员廉洁自律行为规范,建立廉政档案,做到警钟长鸣,保证林业行政综合执法队伍的纯洁性,全力打造高素质的林业行政综合执法队伍[4]。
篇2
【关键词】:林业;植物检疫;工作
林业植物检疫,也叫森林植物检疫。是控制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的传播蔓延,保护森林资源和国土生态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这既是实现我国林业现代化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我国林业发展的基础活动,它既能让国家林业又快又好的发展,又能规范我国社会经济的法制化、规范化进程。
1强化检疫宣传,大造声势
为确保检疫工作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应加大检疫工作宣传力度。利用当地的广播、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对林业植物检疫工作开展积极的宣传报道,并结合科技下乡和科技承包工作,深入到苗圃地、木材集散地和植树现场进行宣传,使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群引起重视,提高全社会的检疫认识,确保检疫工作顺利开展。
2适应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形势,积极推进检疫工作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强化落实“森防工作,人人有责”的理念。建立专职检疫队伍和群众举报相结合的监测检疫网络,切实实行群众有奖举报制度。逐步形成点面结合,上下结合的检疫监测工作新格局。防止危险性病虫害传播蔓延。建立健全林业植物检疫标准,是实现网络化标准管理,提高使用率标准的唯一途径。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实现网络化标准服务,使标准真正实现查得到、找得准、用得上、全面普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效率和透明度,为全社会提供及时、准确、高效、权威、便捷的标准信息服务。
3加大检疫执法力度
在苗木、木材调运高峰期,各级森防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立检疫流动哨卡。重点设在高速公路入口,国道及其他主干道,森检人员要不间断进行检查,同时配备森检人员深入造林现场进行复检,严禁带有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的苗木造林。要进入车站、仓库和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生产、经营、存放等场所实施现场检疫、复检。查验植物检疫证书,进行疫情监测调查,监督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消毒处理、除害处理和封锁扑灭疫情等。准确掌握调入本地区森林植物产品信息。这就要求林业植物检疫部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出发,尽快建立出一个科学性完整、层次性分明、兼具前瞻性和开放性的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系统,其中包括植物检疫的基础性标准、技术性标准、除害处理性标准等内容,以此来科学的、系统的展开长远的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工作的制定修改。针对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起步晚,标准数量少等突出问题,全面加快标准的制修汀速度,着力解决当前制修订速度慢、标龄老化的问题,改变标准数量少、种类分布不均的现状。重点开展基础类、检疫检验技术、除害处理技术、检疫管理等一些急需标准的制修订,以满足当前林业植物检疫工作发展的需要。
4进一步规范调运检疫的签证程序
在签发植物检疫证书时,森防部门要按照检疫技术规程实施检疫。依据当地疫情资料,产地检疫合格证和现场检疫、检验结果,确认是否带有森检对象,补充检疫对象或检疫要求书中提出的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对于检疫合格的,签发植物检疫证书,对不合格的限期进行除害处理。严格执行检疫要求制度,在查验植物检疫证书的同时,要查验植物检疫要求书。无调入地的植物检疫要求书,不予签发植物检疫证书。
5加强检疫队伍素质建设,提高执法水平
加强检疫队伍的建设,提高其法制观念和执法水平,尽快适应检疫工作日益发展的需要。严明检疫纪律,制定工作标准,规范检疫执法。开展法规、技术培训,提高检疫员政治业务素质。学习《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植物检疫条例》、《林业行政执法监督办法和处罚程序》等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培训,使专职检疫人员在法制观念、技术水平等方面得到较系统的提高。同时开展检疫技术研究,提高检疫工作的科技含量。
6开展“无检疫对象良繁基地建设活动”
实行苗木产地检疫跟踪检查狠抓“无检疫对象良繁基地建设”创建活动,并加强监督。对违反规定的取消其称号。通过开展“无检疫对象良繁基地建设”活动,使育苗单位树立质量第一、用户第一、信誉第一的正确观念,把检疫变成经营者和生产者的自觉行动,使检疫工作社会化,促进检疫工作的开展。在个体育苗数量不断增加,苗木来源渠道日益复杂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抓好产地检疫,要在春季造林时,组织技术人员对新造林地进行产地检疫跟踪检查。检查苗木来源,是否有检疫证书,疫苗是否超标等。既堵住了产地检疫的漏洞,也保证了造林质量。
7各方配合,部门协调,把检疫工作推向社会
检疫工作包含了流通环节而置身于社会,要通过法令制度,协调各部门按规定程序搞好检疫,控制病虫通过林产品和林副产品传出与传入。因此,要搞好检疫,必须把他置身于全社会,发挥各地区、各部门的协调作用。首先,协调好系统内部的关系。通过多方协调,建立检疫联合网络,打击逃避检疫等违法违规行为。以联防、联治,共同控制疫情为宗旨,防止检疫对象的传播。其次,是搞好社会各部门的协调。加大向社会各部门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检疫工作的认识程度和参与意识,促使其参与和支持检疫工作,实行联防、联治。第三,对违反检疫法规的典型案例严格执法,以此来提高检疫执法的权威性,促进全社会各部门对检疫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结语
总之,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是用以保护林业安全生产的一项预防性措施。这也是林业保护工作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但它跟一般工作手段又是有区别的,它是一种带有强制性的法规,是对一些林业植物及其产品进行检验、处理、限制的一种行政措施。最主要任务是用于限制带有危险性的有害生物通过人为进行传播,以此来达到保护林业生产工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凌伟平.现代植物保护的创新[J].北京农业.2015.06
篇3
一进一步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县(区)政府和市国土资源局、相关单位要按照国家和省上的统一部署,本着严格控制城镇用地规模,与城镇规划和发展规划相衔接,合理确定城镇数量、布局,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结合市、县(区)实际,科学论证、广泛听证的基础上,依法修编完善市级和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高规划的可行性,充分发挥规划管理在整个土地管理中的龙头作用。各县(区)人民政府要从组织和经费上保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各县(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经费从本级财政预算中列支。要高度重视城市规划区内、城市边缘村镇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防止形成新的城中村”和二次拆迁。
二加强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工作的管理和监督。经省政府核定,市州政府批准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向省国土资源厅备案,作为规划建设用地审批的依据。要加强县、乡两级规划实施工作的监督。新一轮修编并经依法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必须严格执行,不得擅自修改。一般建设项目选址,必须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凡涉及改变土地利用方向、规模、重大布局等原则性修改,必须报原批准机关批准。确需单独选址建设的项目,依法可以改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修改方案可以在报批用地时一并报批;其他项目用地涉及修改规划的按法定程序修改规划后方可报批用地。
三严格执行农用地转用计划的指令性管理。县(区)国土资源部门要会同发展改革部门,按照国家和省市的统一部署,于每年1日前提出本县(区)下一年度的土地利用年度建议计划,并经县(区)政府审查后,报市国土资源局和市发展改革委;需报国务院、省政府、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和市政府、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审批、核准的重点建设项目,分别由省、市行业主管部门于月前按项目向省国土资源厅、省发展改革委、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和市国土资源局、省行业主管部门提出建议计划,同时抄送项目所在地的市、县国土资源、发展改革部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纳入市、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农用地转用计划和省及省以下批准的能源、交通、水利、矿山、军事设施等重点建设用地计划和城、镇、村建设用地计划,由省发展改革委、省国土资源厅联合分类下达到市,市发展改革委、市国土资源局分解下达各县。市上下达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不得随意突破;因不可预见的建设项目确需增加用地计划指标的应向市国土资源局提出申请,经审核后报市政府审定,市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内统筹调剂。各县(区)结余的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由市国土资源局确认、汇总并报省国土资源厅核准后,纳入该县(区)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规划期内结转使用。市国土资源局要把各县(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执行情况列入国土资源管理目标责任进行年度考核,考核结果作为下一年度编制计划的重要依据。
四加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严格按规划审查建设用地,对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没有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的建设项目,不得通过用地预审。需经政府及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审批的项目由建设单位在项目可行性论证阶段申请用地预审,并在建设项目核准前申请预审。用地预审意见是建设项目审批、核准的必备文件,无用地预审意见或未通过预审的不得审批、核准建设项目。
二、切实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
一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各县(区)政府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必须确保现有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基本农田保护图件实行省、市两级国土资源部门备案制度,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后3个月内完成备案。基本农田一经划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擅自改变用途。符合法定条件确需改变和占用基本农田的必须报国务院批准,批准后占用的要足额补划。对占用基本农田的要按省上规定的最高标准征收耕地开垦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减免。规范设置基本农田保护标志,公告基本农田的位置、地类、责任人和“五个不准”等内容。建立基本农田数据库,做到省、市、县、乡四级基本农田档案、图件、数据齐备,可查可核。各县(区)政府要根据基本农田保护工作需要,从土地开发整理资金中核定一定资金,用于基本农田保护。基本农田保护要落实到地块和农户,国土资源和农业部门要在集体土地所有权证书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中注明相关内容,明确行政村和农户对基本农田保护的权利、责任和义务。要做到七有”即有保护公告、有保护组织、有保护合同、有乡规民约、有图表档案、有保护图件、有保护标志。严禁以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农业综合开发等名义破坏基本农田或变相从事房地产开发,严禁占用耕地毁田烧砖。对违犯基本农田保护“五不准”行为,要坚决依法查处,严肃追究责任,对有关责任人员由上级主管部门或监察机关依法按权限给予行政处分。同时,上级政府要责令限期整改,整改期间暂停农用地转用和征地审批。启动“沃土”工程,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
二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各类非农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耕地补充责任人必须补充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自行补充耕地的应提交耕地补充方案,经依法批准后,按《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规定缴纳耕地开垦保证金,耕地开垦保证金按占用耕地补充方案确定的耕地开垦计划分期返还。补充耕地的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不能自行补充耕地的应依法足额缴纳耕地开垦费。实行补充耕地验收责任追究制度,省国土资源和农业部门负责对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的验收,并对验收结果承担责任。补充耕地折算、验收的具体管理办法由省国土资源部门会同省农业部门另行制订。负有耕地开垦义务的县(区)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建设单位投资土地开发整理新增的耕地,经有权批准农用地转用的省、市州国土资源部门和农业部门验收确认后,其开垦耕地的面积和土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积的60%可以折抵其建设占用耕地的补偿指标。要严格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和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等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确保专项资金用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和基本农田建设。进一步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申报和监督管理,确保项目投资到位。
三、严格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
一严格农用地转用审批。新增建设用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优先保证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项目、经济社会发展中薄弱环节建设项目以及重大招商引资等项目用地。严格控制国家明令禁止的项目和高耗能、重污染以及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严格控制占用耕地、林地、草地和湿地,凡不符合规划、无农用地转用年度计划指标、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未通过预审、补充耕地措施不落实的建设项目,不得报批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依法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外,除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家、省重点项目建设外,原则上不得批准项目选址建设。严禁将单个建设项目用地拆分报批,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其他文件没有明确分期建设的不得分次报批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对省级以上发展改革等部门审批、核准文件中明确分期建设的项目,可以按工程进度分期报批用地。对省政府审批权限内的重点建设项目用地,经省国土资源厅和省发展改革委批准其控制工期的单体工程用地后,可先期开工建设,并在规定的时限内依法报批整个项目用地。
建设用地报批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规定权限、条件和程序审查报批土地。国务院、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或省政府批准或者核准的能源、交通、水利、矿山、军事设施等确需单独选址建设的项目,涉及的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报国务院批准,除此之外单独选址建设的项目,涉及的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报省政府批准,其中征收土地面积超过省政府批准权限(征用一般耕地超过35公顷其它土地超过70公顷须报国务院批准;建设项目确需占用基本农田的须报国务院批准;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范围内,为实施村庄、集镇规划占用土地,涉及集体或国有农用地转用的由市人民政府审批;具体建设项目需要占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国有未利用地1公顷以上的由市人民政府审批;1公顷以下的由县(区)人民政府审批;村民宅基地占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集体未利用地的由县(区)人民政府审批。单独选址的建设项目使用国有未利用地70公顷以上的由省政府批准;70公顷以下的由市政府批准。
各类建设项目用地,涉及占用林地的需经有权一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
二加强建设用地审批后的监管。农用地转用批准后满两年未实施具体征地或用地行为的批准文件自动失效;满两年未将批准转用或征收土地供给用地单位的下达下一年度的农用地转用计划时扣减相应指标。用地单位闲置土地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处理。各县(区)国土资源部门每季度要将农用地转用或征收土地的执行情况和临时性用地审批情况报市国土资源部门进行备案。
三加强村镇建设用地管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并纳入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凡占用农用地的必须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指导村镇按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做好规划和建设,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试点。各县(区)要制定和实施村庄改造、归并、整治计划,积极争取农村居民点整理项目资金,将村镇建设与土地整理相结合,促进小城镇、村庄的合理布局和集约用地。严格农村宅基地申请条件。不符合申请条件的不得批准宅基地。实行“一户一宅”政策,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规定的标准。严禁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各县(区)要对农村宅基地进行清理,对一户多宅或面积超标准的和城镇居民拥有农村宅基地的要依法处理。
全面推行农村宅基地“三榜公布”三到实地”制度。农村村民需要宅基地的应向本集体经济组织提出申请,集体经济组织应将申请宅基地的农户张榜公布;公布期满无异议的集体经济组织应将上报的农户再次张榜公布。宅基地审批过程中,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受理宅基地申请后,要到实地审查申请人是否符合条件、拟用地是否符合规划等;宅基地经依法批准后,要实地丈量划定宅基地;村民住宅建成后,要到实地检查是否按照批准的面积和要求使用土地。
依法界定临时用地的范围。不得将建设用地按照临时用地审批,也不得将农用地按照临时用地审批。已按临时用地审批的建设用地,追究审批责任,符合报批条件的重新报批。禁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非法出让、出租集体土地用于非农业建设。
四、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
一制定土地征收补偿标准。各县(区)政府要按照征地补偿同地同价、保证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的原则,组织制定本辖区土地征收补偿的年产值标准,有条件的县(区)要组织县(区)制定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报市国土资源部门和物价部门审查平衡后,上报省国土资源部门,由省政府批准公布执行,并定期更新。征收农村集体耕地,人均耕地1亩以上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合计补偿倍数不得低于被征收耕地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16倍;人均耕地0.5亩以上、1亩以下的按不低于22倍补偿;人均耕地0.5亩以下的按30倍补偿,依法征用基本农田的按30倍补偿。依照法律规定支付补偿费用后仍不能使需要安置的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县(区)政府在上报土地征收审批时一并提请批准增加安置补助费。经省政府批准增加安置补助费或进行补贴的城市建设用地由各县(区)政府从土地收益中支出,单独选址的建设项目由建设用地单位支付。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必须将征地费用足额列入概算。因征地不能达到原生活水平的认定标准由各市州政府在制定征地补偿标准时一并制定。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的补偿标准,按国务院规定的标准补偿。
二完善征地程序。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的审批和实施,要严格执行土地征收、安置补偿标准的公开、公告、听证等制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将土地征收补偿费用的分配使用管理情况向村民公开,接受社会特别是被征地农民的监督。征地报批时,必须附其被征地农民对拟征收土地的知情和调查结果的确认材料和组织听证有关材料。严禁补偿费用不落实、支付不到位而强行征占用土地。对因违法批准征地、违法实施征地、强行用地以及造成、侵害农民利益的要追究地方政府主要领导的责任。
全面执行“告知”确认”听证”规定。征地方案必须征求被征地村村民代表的意见;对征地补偿标准和安置途径举行听证;对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必须妥善解决。否则不予受理用地报批申请。
三强化征地补偿安置监管。征地补偿安置方案依法批准后,要在法律规定的时限内全额向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拨付征地补偿安置费用。耕地开垦费、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未按规定足额缴纳的征地补偿费未全额支付到位的不予批准用地。各县(区)政府要根据土地补偿费主要用于被征地农户的原则,拟定被征地集体经济组织征地补偿费用使用、管理、分配和监督办法,报市政府审核后公布执行。农业、民政部门要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征地补偿费用分配和使用的监督。实施征地后,农业部门要及时办理土地承包合同的变更或解除手续。
四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市、县(区)政府要采取多种形式安置好被征地农民,确保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对城市规划区内因被征地而导致无地的农民应进行农转非,并纳入城镇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征收城市规划区以外的集体土地,对有开发整理条件增加耕地的各县(区)政府要通过安排土地开发整理增加新的耕地进行安置;对有稳定收益的用地项目,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自愿并与项目建设单位协商一致的前提下,可以将征地费用入股或已经批准的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对愿意异地安置的农户,政府可统一组织异地移民安置。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要会同公安、财政、国土资源等部门制定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的指导意见。
五、规范土地市场
一推进土地的市场化配置。各县(区)政府要规范土地供给行为,建立规范的土地供给渠道和土地供给信息定期公开制度,严格执行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依法严格执行划拨用地范围。经营性用地首先应以拍卖或招标方式供地,竞买、投标人数达不到法律法规规定要求的方能以挂牌方式供地。对临街具有商业价值的地块,均以招拍挂方式出让。经营性基础设施用地要逐步实行有偿使用制度。工业用地有两个以上用地申请者的应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供地。各县(区)政府要拟定本地区协议出让土地最低价格标准,报市国土资源部门和物价部门审查平衡后,上报省政府批准公布执行。土地供给的信息要以固定的形式定期向社会公告。县(区)政府要将城市批次建设用地供给的方式、用途、面积、价格每半年向市国土资源部门上报,由市国土资源部门汇总,市政府审核后,向省国土资源部门备案。推行国有土地使用权租赁制度。对原划拨土地全部或部分用于经营性用地的要依法收取租金。省国土资源厅将会同省财政厅拟定国有土地使用权租赁的具体管理办法,报省政府批准后执行。
二加强土地市场监管。要加快土地有形市场建设,按照《地区土地储备办法(试行)陇署发〔〕17号)市县国土资源局要设立土地储备机构和固定的土地交易中心。经依法批准转让原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应在土地有形市场公开交易,并按市场价补缴土地出让金;低于市场价的政府应当行使优先购买权。对经批准自行利用原划拨土地进行经营性开发建设的按现时同地域相同用途经营性土地市场价格减去原划拨土地使用权价格后,补缴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对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土地不按出让合同约定动工开发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房地产管理法》规定征收土地闲置费直至收回土地使用权。对以划拨方式骗取供地后进行经营性开发的要依法查处;符合土地利用规划的按同地域市场最高价补缴土地出让金。
三规范和加强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管理。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必须足额到位,实行财政专户管理,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严禁空收、空转、空支。市、县(区)财政部门和国土资源部门要对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进行认真清算,及时将净收益缴入同级财政。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实行先缴后分,申请用地的市、县政府应缴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由市、县财政部门负责按规定标准就地全额缴入国库,不得减免,并由国库按规定比例就地分成划缴。对以前减免和欠缴的要依法追缴。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要严格按法定用途使用。各县(区)财政、审计、监察部门要依照职权对土地有偿使用收入、耕地开垦费、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以及土地收购储备资金的征收、管理、使用情况进行财政、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
六、大力推进集约高效用地
一)强化集约,节约利用土地。除单独选址的建设项目外,各类建设都要使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土地,交通、水利、电力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充分论证、科学选址、节约用地。完善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制度,土地供给、审批用地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容积率、投资强度和用地定额指标。工业项目的建筑系数不得低于30%,其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不得超过工业项目总用地面积的7%,禁止在工业用地项目用地范围内建造住宅、写字楼、宾馆、招待所、培训中心等非生产性配套设施。发展改革、国土资源、建设规划部门在项目立项、城乡规划、总体设计、用地审批等环节,要认真执行土地利用控制指标,合理确定建设用地面积。土地出让合同要明确土地用途、容积率、建筑系数、投资强度、开发进度等土地使用条件和控制要求,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土地出让合同履行情况的监督,对近几年的出让供地情况进行一次大检查,对土地使用违约的要承担违约责任。对擅自改变土地使用条件的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收回土地使用权。
二盘活存量,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城市建设要贯彻集约利用和节约利用土地的原则,防止盲目扩展。各县(区)政府要开展存量土地、闲置土地的调查,对闲置和利用不合理的土地,符合收购条件的由市、县国土资源部门进行收购储备。新增建设项目要利用已有建设用地。各县(区)政府要从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的资金或通过融资方式筹集一定资金,用于土地收购储备。对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改前以划拨方式取得目前闲置的土地,政府要收回土地使用权安排新的建设项目用地,对原土地使用者按同地域相同用途土地使用权市场交易价的50%给予补偿;以后经依法批准征收的土地,县(区)两年内未实施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的批准文件自动失效;农用地转用依法批准后,县(区)两年内未提供给具体用地单位的按未供应土地面积扣减该县(区)下一年度的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提供给用地单位后,用地单位一年以上未满两年未进行实质性开发的项目,依法征收土地闲置费,已满两年未进行开发建设的项目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者将闲置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交由政府处置的对其划拨土地使用权的补偿,各县(区)政府可本着兼顾国家和原土地使用者双方利益的原则,制定具体的鼓励措施。对国有破产企业的划拨土地,政府应及时收回处置,并利用处置收益,妥善安置破产企业职工。以有偿方式取得的土地,因不可抗力或者政府有关部门的行为造成土地闲置的可收回土地,并按合同约定的剩余年限计算价款,退给土地使用者。工业用地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原则上不补收土地有偿使用费。
三规范开发区用地管理。各类开发园区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其用地纳入城市建设用地统一管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外,不得设立各类开发园区和城市新区、小区,不得擅自突破国家确定保留的开发园区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开发园区内的道路等基础设施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防止基础设施建设过度超前而造成控制区域内土地抛荒。开发园区要控制非生产性辅助设施用地,生产性项目用地比例应达到60%以上。
七、加大土地执法监察力度
一依法查处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要严肃查处非法批地、供地、占地等违法行为,坚决纠正违法用地只通过罚款补办合法手续的行为。对违法用地上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按法律规定应当拆除、没收或追究刑事责任的不得以罚款或补办手续取代;确需补办手续的依法处罚后,从新从高进行征地补偿和收取土地出让金及有关规费。建立国土资源部门与监察部门联合办案和案件移送制度,对涉及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公务人员的土地违法案件,监察机关要及时介入,既查处土地违法行为,又查处违法责任人;对构成犯罪的案件,依法向司法机关移送,追究违法者的刑事责任。
二强化行政执法监督。省国土资源厅制定公开的土地违法案件立案标准和各级国土资源部门案件受理范围。对有案不查、执法不严的上级国土资源部门要责令其做出行政处罚或直接给予行政处罚。对非法批地、征地、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等、、执法不力等造成损失的国家公务人员,由上级国土资源部门或监察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完善土地执法监察体制,市、县(区)国土资源部门分别设立比内设机构高半格的国土资源执法支队和大队,加强执法监察机构建设,建立土地巡查制度,积极预防土地违法行为,各县(区)要从经费上保证土地执法监察的正常开展。
八、提高土地管理行政能力
一开展对《决定》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学习《决定》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现,提高对严格土地管理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市、县(区)司法行政部门要把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列入领导干部普法考试的内容。各县(区)政府要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各种渠道,加强对《决定》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使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切实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牢固树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意识,促进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