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感觉范文

时间:2023-04-10 17:16: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然感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自然感觉

篇1

当我漫步在田间小路上时,我感到了无比的轻松!突然,我停下了脚步,脑海中努力思索这一件事,大自然中是美丽犹如童话,还是幽深而不可莫测… …

在暑假,爸爸带着我们全家去野外,离开繁华的城市,让我放轻松。我于是独自一人走进了森林,去感受大自然… …我走走停停,观察着森林的每一个地方。树叶上,清晨的露珠镶嵌在树叶上,像一颗颗美丽的宝石。空气中夹杂着鲜花在早晨开放的清香;下过雨后的清凉;还有雨水将森林洗过后的一尘不染。

“吱吱,喳喳喳… …”树林间鸟儿开始兴奋地叫喊着,清脆地卖弄自己的歌喉,似乎想让所有人来听它们歌唱,我不由地停下了脚步,抬起头观望。天空中,几朵云悠闲地飘在空中,更加突出了天空的蔚蓝,犹如童话般的景象,我仔细地倾听这鸟儿们的歌声,仿佛我就是它们最忠实的听众一样。在繁华的城市里,空气没有这般地清新,没有鲜花的清香,只有学习与大人们忙碌的工作。我低下头去思索,猛然间,一朵黄色的,说不出名的花出现在我的眼线之中,我蹲下身去,仔细地观赏这朵不知名的小黄花。它的花瓣犹如婴儿的皮肤般,花却十分地朴素。我曾想把它摘下,可却不愿让这美丽的森林少了一丝美丽。

我站了起来,心中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欢快与轻松。这时,爸爸来了,我便轻快地跑了过去,与爸爸讲述着我刚刚所倾听的一切… …

我思索着的事也有了结果——大自然是美丽犹如童话的!!

篇2

关键词:历史教学;爱国主义;学科特性;挖掘资源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在千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历经千年、持久不衰的力量之源,培养和深化每一位学生的爱国情感,是教育肩负的必然之责。作为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历史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历史教学要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因此,在中学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挥历史学科的特性,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适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资源,自然地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

结合多年的中学历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在了解辉煌的历史成就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我国历史悠久,是人类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遗产丰富,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闻名于世界的光辉灿烂的文明,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曾长期领先于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科技方面,四大发明,影响深远,天文历法,世界领先;在文学方面,唐诗宋词,灿若星海,明清小说,广为流传;在建筑方面,万里长城气势雄伟,蔚为壮观,赵州桥外形优美,坚固耐用……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素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影视片段,展示直观的图片,引导开展实地参观,激情诵读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我国辉煌的历史成就,使他们叹服于祖先的智慧和勤劳,让他们为祖先所取得的成就而骄傲,从而让民族自豪感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

二、在走近杰出的历史人物中培养学生对爱国情感的认同感

历史人物是构建历史的重要元素。走进历史这门课程,一个个熟悉的人物,一张张鲜活的面孔迎面而来。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历史上所有站在时代前列、推动历史前进的杰出人物,无一例外都是爱国的。从吟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伟大诗人屈原,到少年时代就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愿的;从“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汉代名将霍去病,到甘洒热血,唤醒国民的变法义士谭嗣同……这样一些杰出的历史人物,或是在国家民族处于紧要关头时挺身而出,或是为国家民族利益而置生死于不顾。在他们身上,无一不表现出高尚的爱国情感。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对体现杰出历史人物爱国情感的事迹、细节进行详细、生动的讲述,使学生了解他们,熟悉他们,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他们会光照千古,彪炳青史,为什么会受到后人的景仰和尊崇,从而使学生对他们由景仰之到向往之,进而到自觉地效法之。

三、在知道曾经的民族苦难中唤起学生对国家的责任感

回顾中华民族的千年历史,里面写就的除了辉煌、先进、荣耀外,还有落后、屈辱和苦难。借助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教师如果仅仅停留于我们是如何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如何长期领先于世界,这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让学生知道我国科学技术大约从明朝中后期起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特别是近代以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兴起,我国封建制度衰落,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惨遭列强的欺辱和瓜分,让学生了解和正视民族的苦难,思考落后的原因,看到我国与其他国家存在的差距,实际上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这种对中国历史的纵向比较,可以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祖国的过去和现在,增强历史的责任感,加深对祖国的感情。

四、在感受现实的巨大变化中树立学生对国家的使命感

目前,我国正处在伟大的历史转折时期,社会经济、国家政治和人们的思想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条战线取得了伟大成绩,神州巨龙已然腾飞,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在逐步实现。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将鲜活的时代素材引入课堂,多方面、多形式向学生展示我国现阶段在各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让学生在感受现实巨变中树立起努力学习,投身祖国建设的使命感。

总之,中华民族有源远流长的五千年的历史内涵,当代中国有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巨大宝库和生动教材,博大精彩的传统文化与动感鲜明的时代特色并举,在学生心中形成巨大的合力,它必将逐步“升华”成为学生振兴中华、奋发进取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陶懋炳.中国古代史学史略.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篇3

我有过这种感觉。一本书、一首音乐、一杯咖啡,又或是一个微笑、一句鼓励,点点滴滴,都是怦然心动的感觉。

还记得第一次感受她的文字,是在S。H。E的一首歌《长相思》里的几句歌词,凄凄惨惨,悲从中来,我立即陶醉了进去,那怦然心动的感觉,我至今难以忘怀。

于是,在后来,我不惜放弃与朋友的出游计划,在网上搜,在书里翻,终于让我寻得她芳名??李清照。

她那清新而又哀婉的词风,一直令我怦然心动。那首令我初识她的《声声慢》,是写愁的代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不管我将它如何熟记于心,品不厌的,还是它。

但我没有满足。我又结识了她的《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也成了我难舍弃的愁绪。

篇4

一朋友好意,介绍个朋友让我们们自然发展。给了电话,交流一段时间,彼此感觉不错,约见面。在某商场,当我们第一眼看到对方时,彼此都微微相视一笑,一种淡淡的自嘲理解与解脱的微笑。我们心中已有答案,彼此只适合做朋友,很知心的那种,但绝对成不了恋人。他人不错,挺好,可就是少了一种感觉,一种油然而生爱的感觉,一种你看到一朵花苞就知道春天要来临了的感觉。

说这个故事,只想说明一个问题:爱,是一种感觉!就是那种“望穿秋水,踏破铁鞋无觅处”,“众里寻他(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相信,不少人可能都会有过这样的体会,当某某给你介绍了个不错的对象,各方面都挺优秀,可你还是没有选择他。理由:没感觉,这几乎已经成为了现在人们择偶一个最大的标准与衡量。当然,之前也许可以有各种条件在先,可如果对方达到了你的要求,也不见得你就会选择他,因为没感觉。反之,如果一个人根本就达不到你心目中的条件,可你还是会选择他,因为有感觉。

有感觉不能装作没感觉,同样没感觉不能装作有感觉。感觉是一种自然的流露,不需要也根本无法刻意模仿和造作。还有一点不容置疑的就是,感觉绝对与优秀无关,或者可以说与一切外界都不相连,而且也绝非受人的思维可控制。你不可能强迫自己去产生一种感觉,可当它产生的时候你也绝对阻止不了。

“感觉”,是一种很盲目的东西,为什么感情总有那么多苦恼?就是因为它永远不会服从理智去思考去选择。为什么人们在感情上不用理智去处事?就是因为“感觉”在作怪!“感觉”在牵引着我们的思想走,已经忘了理性地去分析、判断,做出有一天也许会让自己后悔的选择来。当然,也不排除有人在找到“感觉”后与“理性认识”结合起来,冷静地分析和思考,作出更明智的选择。不过,那毕竟应该属少数,“感觉”就是一样如此奇妙的东西,它的威力让任何人都难以抗拒。

常听身边的人说没“感觉”,找“感觉”,或者可否这样阐述:

当你看到他(她),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仿如等了几千个光年就为了此刻的到来;

当你看到他(她),有种想哭的冲动,为守候这份爱所经受的一切;

当你看到他(她),就有种想(搂对方入怀)靠在对方怀里安睡的感觉;

当你看到他(她),你的心从未有过的安祥与平静,只想停下来不想再走;

当你看到他(她),只想与他(她)牵手到老,不管面临多少的风雨;

当你看到他(她),身边一切都会显得渺小起来,不再重要……

当然,这些只能算是其中一小部分,如具体要说清必定还有许多,不可能一一列举。而且,因个体差异,每个人心中的感觉都未必尽相同,只能说适合你自己的就有你自己的感觉。你的感觉不能代替别人的感觉,同样,别人有感觉也不代表你就有感觉。感觉这东西,永远是极其微妙,像雾像雨又像风,若有若无,隐隐约约,虚无缥缈,又真真实实地存在着,一种未曾触发的观念意识存在,就像黑暗等待黎明曙光的到来一样,一种力量的积蓄与爆发。

篇5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语感是一种智能,“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是一种理性直觉,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从教学论角度看,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在长期规范的言语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的能力”。从语言学(语境、语意)角度看,语感是“对语言隐含意义(深层意义)的一种深切直觉”。“是对某一语句与语境确切关系的直接感知”。是“超越语言逼近语言后面的人的内心世界……是人的心灵的交流和感应”。是来自“语表意义与隐含意义的关系的联想和想象。”

这些观点的提出,丰富了我们对语感的认识,有利于揭示语感的性质和规律。

语感在英语中还没有相应的字眼,根据韦氏国际大词典第三版的解释:“ Sprachgefuehl”(德语)是指某一语言现象在形式或习惯上是符合还是背离某种语言的即定用法的一种敏感性。现在有些人把它译为“speech feeling。”它可以包合两重意思:我们可以说“语言的感觉”(feeling of speech),即语言引起的感觉,也可以说“对语言的感觉”(feeling for speech)。由于这是一种类似直觉的、自然的感觉,有些人对于某种语言现象是否正确或恰当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使人们对于语感一词产生了一种神秘之感。其实,这种直觉的自然感觉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只是由于我们对于外语规律的熟练掌握而自然产生的一种自然的感觉,也可以说是对语言精神的体会吧!这种敏感性是习惯得来的,所谓 “习惯成自然”;语言的习惯愈正确,语言的感觉便愈敏锐。由于语言掌握的熟练程度,可以有深浅的不同,所能达到的语感境界有所差异,这又增加了人们对语感的神秘感。但是,只要我们懂得语言的运用和掌握是一门技巧,一门艺术,可以通过反复实践逐步趋于完善。它和科学的分析,知识的积累有所不同,我们也就不难揭开语感的神秘面纱了。

举浅显的例子来说,有些人听过外国人讲汉语,有的外国人如大山(澳大利亚人)能讲较为地道的普通话,也有不少外国人也能讲一些汉语,但你仔细一听,觉得他们的语调有些特别,国人能分辨他们发音的程度,说某某人讲的纯正,某某人还带着外国腔调,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对于汉语有了敏锐的感觉,这感觉有些地方可以用语法来解释;有些地方可以用修辞来解释;有些地方比较复杂,与整个民族习惯有关系,解释起来颇不容易。

勃朗蒂Charlotle Bronte)的小说《简爱》中描写简爱害怕慈善学校的校长布罗克尔赫斯特,但后来他果真来了,书里这样写道:“I had my own reasons for dreading his coming:but come he did at last.”这后一部分采用了颠倒词序来达到修辞上的某种效果。我们看了之后,不用分析就能体会到简爱所害怕的事情终于发生了,情绪上也不觉跟着紧张起来,这就是语感引起的效果。这个例子是从修辞方面来说的。

语感与不同的民族习惯有关系。如中国人说话比较含蓄、谦虚,而外国人则比较直接幽默或是热情奔放.英语读多了,外国人的习惯掌握了,语言的感觉也就有了。比如:有人夸你漂亮时,你就不会不好意思的说:“No! No! I’m not pretty.”自然会说:“Thank you!”

篇6

绿色,代表希望,有 了绿色的心灵,你就有了希望。不论你是熟悉,还是陌生,我都衷心地为你祝福,为你祈祷。希望你有个美好的前程,希望你走的更远,飞的更高,希望你生活在美丽的大自然中,看那似画中美景,听那似歌曲的山间小溪,同时给心灵涂上点绿色。至于我自己,我犹如海子一样,希望自己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一直渴望有这样一种生活,一个人建一所房子在大树上。白天,与山见小草为伴,在森林中嬉戏,玩耍;晚上,躺在绿茵茵的草地上看星星,那北斗七星永远那样的亮,它是我人生的向导,引导我走正确的路,让我永远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

那温馨的春夜,淅淅沥沥的细雨,抚着甜怡的,这是何等美妙的意境啊!有时,你便会发现其实快乐就在我们身边,快乐伴随着我们,每一天过得都非常精彩。

也许,你从未发觉大自然很美,不过,你却懂得什么才是最真正的美。请用十秒钟时间凝视那大自然的美景吧!青山万水,清泉淙淙,花瓣绽放,树叶盛茂,难道不美吗?听那滚滚的流水声,鸟叫的声音,难道你还感觉不到美吗?你知道为什么古代画家都喜欢到大自然中作画吗?因为他们发现了大自然的美,在他们作画的同时,也给心灵涂上了绿色。在大自然中,他们能够找到灵感,更重要的是他们找到了一个新的自我,以一颗乐观、积极的心态笑着面对人生,坦然地面对身边的每一个人,坚贞就在这里,给心灵涂上绿色把!

篇7

这些话都没有错,但都是废话。

如果你的家庭有一张老的全家福,你爷爷那时候还是其中最小的孩子,这张照片传到了你的手里,你是否会把它继续保存并传给你的子孙?我相信,至少有一半的人会这样做。

但是,这张照片并不是你子孙的记忆,也不会维系你的子孙的家庭凝聚力,如果它丢了,更不会产生什么不可挽回的后果。它最重要的功能,是让你和你的后代“看”,看见之后,会在心中涌现出一种怀旧的满足感,你会感叹时间不留人的力量。

这张照片就是你家的文化遗产。你要留下它,并不是因为它有多少大道理让你去诉说,而是你的眼睛、耳朵、身体能从和它的接触中获得一种别的物品不能带来的“感觉”。

文化遗产存在的意义,是激发人的感觉。除此之外,民族团结、精神文明、爱国主义,与它的关系都有点远。你见过几个人看了颐和园之后更爱国了?有几个人登上长城之后精神更文明了?又有几个人看了京剧之后领悟了民族大团结?能做到这一点的,是政治宣传,而不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当然不可避免要为政治服务,但这只是它的衍生产品。它最本质的意义,是带给人感觉,触动生理感官的情感!

你可以去“看”遗产。当你看到圆明园的残垣断壁,你会有感觉,无论它是愤怒还是惆怅;当你看到广岛原子弹爆炸的遗迹,你也会有感觉,无论你是会为被日本人侵略的国人感到不公还是为死去的日本人忧伤。

你可以去“听”遗产。美国喜剧《人人都爱雷蒙德》中,有一集雷蒙德为了让他父亲听到更高质量的音乐,特地买了一个立体声音响。结果却是他的父亲大发雷霆,愣是不要清晰舒畅的新音响。当老唱片嘶啦嘶啦响起时,他才满足地说:这才是音乐!

你也可以去“触摸”遗产。走在紫禁城中,摸一摸斑驳的青石板,拍一拍掉漆的内城墙,你也会有感觉――当年乾隆爷可能也用手摸过这里。

这是感觉的力量。

这是其他一切生物不可能拥有的能力。它们看见食物会有食欲,看见异性会有,看见阳光绿地可能会感到愉悦。但只有人,才具备了获得更为复杂、更高层次的感觉的能力。在进化过程中,人类所拥有的情感类型的愈发丰富,是我们逐渐超越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

文化遗产让人感到生命的有限和情感的无限。齐美尔曾说,站在遗址和废墟上,人们可以意识到,无论人类的文化和精神强大到什么程度,时间和自然的力量终究是不可抗拒的。与永恒的时间和空间相比,人类不过是沧海一粟,渺小之极。因此,看着那些遗址和废墟,很多人会失落、空虚、惆怅;有些人会独自内省;也有人会对生命发问。

总之,只有认识到自身的渺小,只有体会到历史的厚重,人类才会对无限的时间与空间产生敬畏之心;只有获得与保持这种高层次的复杂感觉,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才会少些原始的暴力,多些内敛化的情感控制。

这种情感的复杂化和对情感的控制,是人组成群体、构成社会不断进步的体现,更是进一步走下去的心理素质基础。人类不能失去这种感觉的能力,文化遗产则是使人类延续这种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所以,人类要延续下去,必须保护文化遗产。正如我们保护环境和濒危生物是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一样,保护文化遗产,表达的也是对自然的敬畏。只不过,环保所牵涉的自然是空间维度的自然,而文保所牵涉到的自然,是时间维度的自然,是能够击退历史的、更宏大的自然力量。

篇8

天空中淡蓝色的调色盘夹着漂浮不定的云朵,一阵清新微风渐渐地吹过,云朵貌似泡泡在融化,天还是依旧的淡蓝着——题记

每当感受大自然那神奇的魔力时,心灵就像被一股温馨的雨水彻底的渲染了一样。仿佛身体就像是和大自然融于一身,空气就是水,而我们自己就是鱼,它不断地在我们身旁徘徊。只是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有能清楚的感觉到它的存在,与它零距离的接触。闭上双眼,用心去感觉自然的气息,感觉天空的宽广。而稚嫩的心灵深处,便有了一道深深的印记,抹之不去。只有用心去感受它,才能读懂它的意义;读懂自然的神奇;读懂自然的喜怒哀乐。

雨就是自然本身心情最好的见证。灰蒙蒙的天空,似乎在不情愿中流露出那丝悲伤的感情。雨水是天的泪水,一滴一滴的泪水在慢慢的滑下;滑落到了土里;滑落到了心底。聆听雨声中孤单的弦声,淋漓着,淋漓着。在这一刻,感觉时间都停止了,只有在不断的听着窗外那边淋漓的雨声和自然的哭声……….

每天,每天,傍晚时分,耳边总响起那隐约的弦响。

每天,每天,端坐窗前,聆听那沉寂与空中的音符。

篇9

论文关键词:感觉统合,儿童行为,产品设计

一、引言

目前,“我国的儿童约占总人口的30%左右,又由于独生子女的政策,使我国儿童在家庭和社会上的地位是特殊的。但是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由于小家庭和都市化的生活,大人对孩子过度保护要求太多,加上剧烈竞争的教育方式使得亲子关系僵化和紧张而引起的儿童感觉统合不足,从而引发的学习、生活、活动障碍的问题愈来愈多。近年来虽然就儿童感觉统合不足等问题出现了一些的感统训练机构等,但是毕竟由于各种原因和条件限制不能普及开来,如果能将此种训练内容结合到常见的儿童产品中,那么这种行为将更为便捷和高效。但是,目前从市场上大量的儿童用品中却很少发现有相配套的此类产品。此外,某些儿童产品虽然冠以此类相关功能设计的说明,但在实际功能上和普通产品没有明显区别,没有开发针对儿童感统训练的功能。因此,在儿童产品设计中融入感觉统合理论来进行设计是很有必要的。

二、相关概念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欧美,日本等城市化发展较早的国家,问题儿童日益严重,经数百位专家共同研究,终于1972年由美国南加州大学爱尔丝博士(J.Ayres )首先提出感觉统合理论。何为感觉统合?感觉是人类认识事物和认识实际的基础。对于感觉,人们一般比较关注视觉、听觉和嗅觉,但事实上人类自下而上需要的最基本而且最重要的感觉是触觉、前庭平衡觉和运动觉。感觉统合就是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身的感观,从外界获得不同的感觉信息(视、听、嗅、味、触、前庭和本体觉等)输入大脑,大脑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感觉统合不足或感觉统合失调就会影响大脑各功能区、感觉器官及身体的协调发挥,引发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

感觉统合的定义为:是指人脑将身体各种感觉器官传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整合,进而指挥人体做出适当反应,使整个机体和谐有效地运的过程和机能。人类的各种感觉是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学习过程,几乎有80%的学习是在婴幼儿时期进行的。

三、具体实施

目前由于种种原因(都市化生活使活动空间的减少,户外活动减少,独生子女群体生活的不足等等)使婴幼儿期的感觉学习明显不足,尤其是触觉、前庭平衡觉及运动觉的学习。因此感觉统合失常的儿童越来越多。我国的有关研究表明在儿童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失常者占10-30%。就目前为止的感觉统合不足的对策是按照专家的安排进行感觉统合训练。那么是否我们可以在这些问题儿童在出现问题前就进行提前预防呢?不妨可以尝试通过将感统训练的内容与儿童产品设计进行有机结合,对可能会出现的统合失调进行预防,让孩子在玩玩具,游乐场嬉戏的同时也得到了更好的统合训练。

儿童的行为特点通常是天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对周围任何感兴趣的事物都会驻足观察,喜欢模仿各种动作以及语言等,还有就是注意力,当心理活动指向或集中于某种事物时,就是注意。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感觉、知觉、思维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特征。这时期孩子开始具有独立地组织和控制自己的注意的能力,即有意注意开始有了发展,但注意力持续的时间还不太长。换而言之,这个阶段的儿童还是处于感觉、知觉的阶段,对事物的认识是感性的。

那么感统训练的内容通常从触觉、前庭平衡觉、运动感觉等几个方面进行。

触觉:强化皮肤、大小肌肉关节神经感应辨识感觉层次,调整大脑感觉神经的灵敏度。

前庭平衡觉:调整前庭信息及平衡神经体系自动反应机能,促进语言神经组织健全、前庭平衡觉及视听能力完整能力。

固有平衡:调整脊髓中枢神经和对地心吸力的协调,强化中耳平衡体系,协调全身神经机能,奠定大脑发展基础。

本体感:强化固有平衡、前庭平衡、触觉、大小肌肉双侧协调,灵活身体运动能力、健全左右脑均衡发展。

感统训练的方式通常是通过借助一些器材和玩具进行各种游戏使儿童在此过程中接受大量刺激信息,从而建立正确的反射。

在儿童产品的设计中,如何把儿童的心理特征、家长的愿望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发具有行为训练特征的产品是一个新的开发方向,在现有的儿童产品设计中,其功能性、安全性、游戏性及形态结构是最基本的要素。相对应这四个基本要素的产品设计通常有主题产品设计,即有目的、有计划地针对某一年龄段的生理、心理发展需要,或针对某一特定的消费群体,开发设计适合要求的儿童产品;功能整合设计,即某一产品具有多种功能或长时间使用等,目的是通过功能整合来迎合儿童年龄增长而使产品过时而进行的一种延长产品使用寿命的设计形式;系列化设计,即在设计中,把产品以一个系统概念来设计,使得产品具有整体性和系列性。

在儿童产品中单就儿童游乐设施来讲,其与感觉统合训练的内容的结合更为容易且更容易出效果。在城市的各个住宅小区、超级市场和儿童乐园等公共场所中,都可以随处可见儿童游乐设施,它在户外的自然环境中使用,能让儿童接触大自然,欣赏和游玩周边的自然景观是个最好的前提,其次是了解儿童和他们的需要,这一点很重要。儿童有权利游戏,在游戏中见到令人愉快的颜色,体会游戏的愉悦和从中获得知识的幸福。儿童游戏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只是出于一种本能。第三是安全性,这是在设计时必须考虑的一个要素,由于儿童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容易发生危险,据调查,儿童在游玩中发生事故很多是由于不慎和设备本身的结构不合理所致。因此在设计中要注意材料的无毒性、造型的形态和结构的合理、牢固等。最后是大自然元素的应用,由于城市化的生活习惯,很多父母已经将儿童的原始生活习惯破坏,因担心其健康不让儿童接触泥沙等,反倒这样更加破坏了儿童原始的自然发育过程,因为玩泥土和沙对于儿童的本体感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设计中可以将这些元素合理设置。

四、结论

总之,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征、生理特征、认知特征、智力发育特征是不同的。因此,儿童产品设计可结合感觉统合这一理论来开发相应产品,使得产品在使用过程中针对某一年龄段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需要的目的性与适应性更强,以训练他们的手、口、目的协调能力、身体控制能力、团体协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而将感觉统合这一理念加入到儿童产品设计中这个新的概念也将是未来儿童产品设计的一个必然。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美]凯瑟琳·费希尔,《儿童产品设计攻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3].朱堂纯《儿童游乐设施》[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6-1。

篇10

力在自然。

形似有无,

意含宇宙。(姚宗勋句)

当年,姚宗勋先生在王芗斋先生创立“意拳”的基础上,用毕生心血发展了意拳理论和意拳体系。这是他老人家用精辟的语言,从宇宙生命的高度概括了意拳心法。

姚宗勋先生说:要掌握一门运动技能,不单单是靠肌肉的运动,而是要注重精神。只有精神与肢体达到高度的统一,才能算掌握了这一运动技能……。

我认为学好任何一门技能,都不是一朝一夕能掌握的,而是每一个一朝一夕积累的过程。它是改变我们生活态度的过程、是改变世界观的过程、是由低级质量向高级质量发展的过程、是低能量向高能量转化的过程。

“神游物外”的含义,说出了当物质能量提高到一定层面时,自自然然的就具备了“水到渠成”的条件。从概念上说,就是让练功者不要执着于己身,不要为现状感觉所限,神意始终要放开。是让意识和肢体与自然界达到自然和谐的统一。

要做到自然和谐的统一,首先就是怎样改变认识,来加强运动能力的问题了。意拳教学是个科学体系,姚承光先生在教学过程中常说的一句话“精神假借,意念诱导”表达出在意拳训练中以意为先的重要含义。假借和诱导,都阐述了用主观意识,调动全身的神经系统,逐渐建立和强化身体各个方面的统一,重新构筑身体运动系统质量的过程。

“精神假借”在初级训练中是主观诱导的过程,是“神游”状态的一种。但达到了更高阶段“精神假借”就是自动诱导的过程了。身上的感觉通过练功时日的增加其状态与日俱增,越来越强。即,形成了与原先初级时完全不同的感觉。这就是向良性方面进行了改造,是生理和心理相互良性影响的过程,是质量提升后能量高于质量的现象“水到渠成”的过程。在训练中,强化了身体运动系统状态,增强了心里感觉状态。如同,猫和老虎身上的感觉状态是相差甚远的。质量决定能量,老虎的质量远远大于猫,其身上的力量感觉强过猫多的多。这让它对其它动物的征服力从内心就非常强悍。力量感觉的强弱直接左右其本身的行动能力和行为。当然,这只是个比喻,只有它们自己知道自身是什么样的感觉。

意拳基础功法一一站桩功,就是用主观意识,进行创造性的参与运动形式的过程,使之建立起新的结构。它利用大脑景像思维的能力,诱导和统一身体不断把内与外联系起来,在自自然然之中,培养出良好的条件反射意识。在这种方法贯穿下,运动神经始终处于被刺激状态,肌肉在意念的支配下进行松与紧的重复过程,经过适度调整对神经系统的刺激强度,掌握好身体肌肉的松与紧的状态,达到清晰明白的训练过程,顺其自然,循序渐进的进行锻炼。

如果比喻意念是钢笔的话,精神就是钢笔水。两者相依而并存。

在站桩过程中的“精神假借”就是形容人虽不在其境,如同置身于其境的一种心里感觉。他让你头脑中逐渐创造起一个美丽的、广阔的、如临实地的景象来影响和建立身体新状态,达到良性调节生理和心理状态,使机理在良性的自然中培养加强精神能量状态。王芗斋先生曾言“游物之初”的状态,就是假借后诱导至某种“真空”感觉的概念。

“神游物外和意念诱导”之间,是自然法则和矛盾的关系。一个自然宏观,―个人为具体。

站养生桩时,构想自己置身于一个清澈广‘阔的天地之中,阳光明媚、空气清新、水碧天蓝、鸟语花香,清澈的湖水碧波荡漾,水天相接。自己舒适的站立在清澈的湖水里,享受着空气、阳光和水波带来的快意;神意要空间立体的放大放远、气闲神清、心无牵挂、呼吸自然,全身内外各个部位的细微之处无不随湖水旋律而轻盈荡漾;全身肌肉、骨骼、毛发、皮肤无不感触水的阻力和惯性。上述这段形容,就是精神假借出来的环境。这是大脑有效支配植物神经下对交感神经和运动神经有效结合。这种积极主观意识我们在上述假借的条件下再深入就开始进行“意念诱导”的过程了:身体在湖水的荡漾中从远方与身体有众多细线、皮筋相系,在自己的微动中牵拉着身体前后左右上下等各部,要在身体的微动中体察各个方向细线、皮筋牵拉的弹力和湖水的阻力,让自己在牵拉和阻力之中有意识的进行顺力方向、和逆力方向拉动的运动,做到每一个动作都是整体的运动。要达到“一处动而百处动,一动无不动的状态。

这是一个不怕细致的功法,在细致中去体察每一个动作中每一组肌肉群、每一个关节、每一个细小神经和每一个细胞的工作状态,全身无处不在自己的意识支配之中。假借和诱导是起着两个不同方面的作用,它们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并存于练功过程的始终。

有精神就会有意念,精神,是指身体的综合机能自然条件下的运动形态,是身体综合能量的再现。

“意念”是指大脑运动的支配形式和支配过程的行为。

王芗斋先生是这样阐述意拳的:让力产生的源泉不是力而是意念,是精神。这充分说出了意念和精神的重要性。

姚宗勋先生在此基础上,从运动科学的角度进行了深化概念的论述:“骨骼是杠杆,关节是枢纽,肌肉是动力,收缩肌肉的是神经系统,而神经系统又受大脑的指挥”。这就让我们更加容易认识到整体之中的关系。这就是意拳,微观再微观,宏观再宏观,宏观和微观的并存。这是在抑制中结合、在结合中抑制、在矛盾中发展的高级运动,是意识与物质相互融合影响过程。它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矛盾中逐渐完善和统一。

神意来自于身体就要为身体去服务。人的身体中如,骨骼、肌肉、器官、血液、神经甚至毛发等等一切的一切均为物质,它们是意识的载体。用不同的意念诱导来达到神经系统不同的状态和达到不同的作用。锻炼的过程不能违背自然生理规律,不能蛮干。要在意识感觉中,有而不执、无而不执、自自然然、浑然一体,“形似有无”让有形意识与无形意识共存。姚承光先生说:意拳是动脑筋的拳术,习与悟都非常重要,今天的意拳教学体系是让学习者达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科学方法的引导下,使学习者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更快掌握实践和认识的统一过程。

意拳站桩功的锻炼-――是规范意识形态统一身体“静态”的

过程、是意念能量蓄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