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审计发现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4-03-11 17:43: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审计发现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村务监督委员会形同虚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应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或类似机构,负责村民民主理财、监督村务公开事项。成员由村民或其代表推选,被推选的人应具有财会或相关的管理知识。在审计工作中我们发现,此项法律规定虽然非常明确,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形同虚设”,如村务监督委员会并未由村民推荐产生,而是由村委四职干部或委员担任,其印章却由报账员保管,监督委员亦未对财务收支情况进行逐笔审核及签字。这里在形式上,一方面实质上不符合财务内部控制的独立性要求,起不到切实的监督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相关流程及权限不合理(如报账员保管印章,监督人员不复核签字等),都在形式上也使得监督工作完全没有展开,村务监督失效,导致农村经济组织财务工作混乱。
(二)财务管理不规范
由于缺少村务监督委员会民主监督,村级财务收支情况掌握在村支书等少数村干部之中,村的大额经费支出不经集体研究决定,费用审批手续不严谨,报销凭证不够规范,有的是白条列支,有的是村干部自己领条自己审批,有的是重复报账套取资金。
(三)村务公开不规范
其一是村干部民主意识不强、服务意识不够;其二还是由于其传统的“官本位”思想作祟,未能认识到自身与村民的服务关系。这样导致的后果是村级财务公开的内容、形式、时间都不规范或者不完整,公开的内容也片面、单一,不够具体。从另一个角度讲,大多数村民对自身的权利也没有完全认识,对于村务公开的程度、形式不够关心。这样则导致了村务公开工作完全成了“形式”与“过场”,使村民只能雾里看花,对村级财务的知情权、监督权受到限制。
(四)工程建设监督管理不到位
由村级建设的村组道路工程、小型水利工程、办公室装修工程没有实行公开招标程序或集体决策程序,工程未经公示,无工程预算、决算、验收等资料;外购建筑材料无购销合同和验收资料;材料款和工程款都是以领条或收据方式报销,工程建设监督管理随意性大,基本上由村支书和村主任共同操作和掌控工程项目。
(五)超额开支征地拆迁工作经费
涉及征地拆迁的村委会收到上级拆迁办拨付的拆迁工作经费,限额开支,主要用于征地的政策宣传、思想动员等相应费用的开支以及村组等征地工作人员的误工补贴及加班费,征地工作人员的就餐费用。由于村干部对拆迁工作经费开支无预算和计划,开支内容的随意性大,在没有考勤记录的情况下,村委会成员集体超额发放误工费和加班费,村干部采用领条和个人餐票方式报销大量餐费,导致拆迁工作经费大大超过限额开支标准,挤占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集体资金。
(六)违规发放坐班补助和误工费
街道办按照上级规定对村四职干部的工资由财政统一打卡,其他职位干部工资待遇按照上级规定执行。村干部工资以外的差旅费(交通费)、电话补助、节假日值班费、其他专项工作补贴等限额报销(除征地工作外)。村干部不得再发坐班补助及专项误工费。村委会因征地拆迁收到大额的拆迁补偿款,村干部面对突如其来的大额资金,就千方百计想办法如何使用。由于拆迁补偿款属于全体村民共有资产,向村委会全体成员发放坐班补助和误工费属于乱支滥补行为,损害全体村民集体经济利益。
二、村级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村级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缺失
由于缺乏必要的内控制度,导致村干部的审批权和控制?喙?大,未能从制度层面对村干部进行约束,存在自批、自领、自用、挥霍浪费、乱支滥补等情况。
(二)村干部的财经法规知识缺乏
村干部对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缺乏学习,上级部门也未进行经常性的业务培训,致使村干部财经法规知识缺乏,遵守财经制度的意识淡薄,个人权力表现力强,对村级财务收支不按规章办事,不听财务人员的意见和建议,集体资金一人支配,造成管理不规范。
(三)对村级财务管理监督不力
一是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不力。村务监督委员会没有代表全体村民对村级财务收支、民主理财、村务公开等进行监督和落实,监督流于形式,给少数不廉洁的村干部提供有乘之机。二是村民监督不力。分散的家庭经营使村民集体观念、民主管理意识淡薄,部分村民忙于生计,不主动参与集体事业,对村干部的违法违纪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纵了村干部的违法乱纪。三是上级部门监督不到位。由于上级部门从事农村“三资”管理的人员越来越少,监管空白,疏于对村级财务收支进行检查和监督,致使村干部心存侥幸,违法乱纪的胆子越来越大。
三、加强村级财务收支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民主监督管理
一是坚持依法办事,完善村民监督。要从组织建设出发,由各基层人民政府负责,落实各村民监督小组的组建,明确其成员构成、职责与相关办事流程,从形式上和实质上完善村级财务收支的合规性。二是强化外部监督。由于内部监督远非一蹴而就,因此适时引入外部监督也非常重
要。这里重点考虑以政府审计的模式,通过定期审计、专项审计或经济责任审计等形式对村级财务或重点收支事项进行审计或审查,并定期公布审计结果。结合审计结果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奖惩,对重大违纪违规的人和事依法移送纪委或司法机关依法查处,真正做到查处一个,威慑一方的作用。考虑到政府审计力量的不足,有必要时也可以通过外聘社会审计的模式开展专项审计工作。
(二)健全村级财务管理制度
根据财政部、农业部《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制度》和财政部《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并结合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做到规范管理,同时强化执行情况的监督。
(三)完善村务公开制度
一是要完善村务公开形式。要求各村委会将一定时期的村财务收支进行公布。在形式上要明确公布周期,公布载体(如上网、张榜等),公布的同时要注明举报或反馈方式等。二是要明确公开内容。要求各村委会必须将所有收支、资产负债、工程建设、项目发包、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使用情况逐项进行公开。杜绝“选择性公示”的做法,使村民的监督权和知情权落到实处,使村民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明白的答案,及时纠正不合理收支项目,消除村民对干部的疑虑,化解干群矛盾。
(四)加强工程建设管理
严格实行工程招投标制度和集体决策制度,对拟参加村级建设项目的施工单位,从资质、业绩、报价等方面进行量化评比,择优确定中标施工单位,并将中标单位的情况进行公示,经公示无异议后,双方签订规范的建筑业施工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将合同交上级部门备案。对建筑工程一定要按国家规定的程序进行,先要设计、预算、招投标,订合同、聘请工程监理,完工后,完善工程验收手续,按合同分期支付工程款、暂扣质量保证金等。
(五)制定费用报销标准
建立健全村内事务管理制度,制定村干部报酬、误工补贴、拆迁工作费等各项费用标准,做到费用支出事无巨细,做到费用支出有据可查、有章可循,规范各项费用支出的合理性、合法性,能有效的杜绝费用支出的随意性。
篇2
杭州市萧山区共有480余个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迅猛。为不断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村级“三资”监管,自2011年起,由萧山区农办牵头委托第三方(即会计师事务所)开展村级年度财务审计和任期、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笔者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也参与了上述审计工作。
二、注册会计师和村级财务审计
注册会计师参与村级财务审计具有天然优势。注册会计师独立、客观、公正的行业诚信度和公信力在参与村级财务审计时更容易赢得村民(社员)的普遍信赖。截至2014年6月30日,注册会计师行业拥有执业注册会计师98927人,会计师事务所8271家,全行业从业人员超过30万人,服务的企业组织超过350万家,2013年实现业务收入563.2亿元,其执业质量和职业道德稳步提升,符合村级财务审计的需要。
三、构建村级财务审计体系和评分系统的设想
(一)建立村级财务审计体系和评分系统的必要性
1.村级财务审计报告使用者的需要目前的村级财务专项审计报告主要包括基本情况、存在问题、提出建议等,由于存在问题的描述繁多,且审计报告使用者往往并非财务专家,很难从专业的描述中迅速判断出报告所述问题的严重性,难以快速判断各村间管理工作的好坏。尤其是当两个村都被描述存在同一类问题时,更是难以进行横向比较。例如,两个村的审计报告均反映有工程未进行招投标,但因具体不符合规定的工程个数不同,则违规程度也不同;进一步说,即便两个村未开展招投标的工程个数相同,但由于涉及的金额绝对值不同,其不合规的程度显然也是有区别的。2.村级财务审计实施者的需要村级财务审计报告内容繁多,即使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注册会计师也难以对前任的审计报告作出快速反应,易遗漏审计发现的重要问题项。
(二)村级财务审计体系和评分系统构建的基本思路
要实现让报告使用者、审计实施者能直观、快速地判断不同村之间在审计中发现问题的严重程度和其村级财务工作的好坏,设想构建一个相对简单明了的评分系统,对审计报告中反映的问题予以量化,对每个村进行具体打分。本文试图通过对本人所在单位2011年-2014年出具的萧山区村级财务审计报告进行实证研究,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力求做到全面、客观和公正,对实践中发现的审计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尝试和探索建立相对科学有效的审计体系和相关指标得分体系,为今后的村级财务审计思路提供参考和借鉴。
(三)村级财务审计体系和评分系统的框架
对收入确认、预算、固定资产、货币资金、承包租赁、工程、经营费用、长期投资、土地征用费、票据收支、收益分配这11个方面进行审计,提出存在问题,实施有效监督。同时,从如何更好地管理村级集体经济、促进资产保值增值出发,对审计中实际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为报告使用者提供咨询服务。赋予村级财务审计新含义,提出村级财务审计新体系:监督与咨询并行,管理咨询为主,监督为辅。根据上述11个存在问题类型设置指标库和相应的标准值,构建一个评分系统。评分系统采用百分制倒扣分,满分为100分,按发现问题扣分的方式计分。指标分为基本指标和辅助修正指标,其中,基本指标用于对审计中常见的存在问题进行评分,每发现一个问题扣除相应的得分(即标准值×重要性系数);辅助修正指标用于对审计中存在问题的严重程度进行分值修正。同时,考虑两类指标间的重复扣分因素。上述评分系统作为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系提供管理咨询的第一步,即让审计报告使用者能够看明白审计报告,审计实施者能迅速评估审计风险。
(四)村级财务审计评分系统的运用
1.重要性系数(经验值系数)的确定
第一步:通过征求本单位中高级职称的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数十名的意见(以下简称专家意见),对收入确认等11个方面存在问题的重要性程度进行排序,形成重要性排序链条。上述重要性程度的排序应综合考虑存在问题的性质和可能出现问题的概率等。排序结果如下:(1)承包租赁;(2)工程管理;(3)土地征用费;(4)经营费用;(5)收入确认;(6)货币资金;(7)收支票据;(8)预算管理;(9)固定资产;(10)收益分配;(11)长期投资。第二步:对重要性链条上的11类问题进行赋值。排位最后一位取基本值1分,每上升一位,增加附加值0.1分,依次类推,则排位第一位的分值为基本值1分+附加值1分(即0.1×10)=2分。上述总分值16.5分。运用上述计分规则,对各专家意见的重要性链条进行分别打分,并计算出每类问题的加权平均得分。最后,对数据尾数进行修正。加权平均得分情况如表1。第三步:每类问题基准值取1,则11类问题总值为11,对上述问题类型的分值进行折算,得到单项重要性系数。具体详见表2。
2.其他评分规则的确定
对于存在问题的严重程度进行得分修正。实务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辅助修正指标进行增加。
四、村级财务审计体系和评分系统的局限性
基于发现问题基础上的村级财务审计评分系统,经验值系数和标准值得分的设置存在一定的主观性。此外,对一些有意识、隐蔽性较强的违规行为,注册会计师是较难发现的,则上述基于发现问题所构建的评分系统不能完全反映某行政村的实际情况。
五、结束语
篇3
关键词:公立医院;财务审计;必要性;创新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3-0100-02
近年来,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强化医院经营管理,财务审计在完善医疗行业内部控制体系实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纵观当前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现状,一方面促进了医疗机构对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评价,但另一方面,在构建医疗机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审计人员职业素质、审计工作方法单一、审计机制不健全等。为此,立足公立医院财务审计工作,从内部审计视角来探应该如何推进财务审计?应当做些什么?并就未来财务审计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一、内部审计概念及问题的提出
依据《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要求,内部审计从概念上定义为:“对本单位及所属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性进行监督与评价的行为,以提升单位经济管理水平,确保经济目标的实现。”[1]2014年1月1日颁布实施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再次明确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并与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协会(IIA)所定义的“内部审计”概念基本一致,其内容主要表现在三点。一是强调内部审计的职能与地位,突出风险控制管理与控制;二是强调内部审计的咨询服务概念,尤其是在改善风险管理,优化医院治理上提升医院管理水平;三是深化内部审计的工作任务和战略目标,突出内部审计对医院组织架构的积极贡献,特别是通过内部审查、评价方法,来规范医院财务会计活动,降低管理风险,实现降本增效目标。
作为国家投资的公立医院,其公共财产及资源更应该突显其非营利性,尤其是在承担医疗服务、医学教育、重大疾病预防、突发性医疗事件救援等工作中,要承担其自身的服务社会的功能。2006年新修订的《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中,对年收入超3 000万元或拥有300张病床的医疗机构,明确规定要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配置相应的专职审计人员。尽管公立医院开展财务审计工作较早,但在审计实务中,就审计组织结构、审计职能地位、审计职责等问题,一直未切实履行,尤其是在内部审计与风险管控理念下,公立医院就如何确保自身财务审计工作的合法、合规、真实、可靠,必然需要从财务审计创新实践中来完成。
二、内部审计的产生及发展导向
内部审计与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共同构成我国审计监督体系。从内部审计的产生来看,依照受托责任学理论,内部审计是对受托责任的履行过程及结果进行认定、计量和报告,并通过对会计信息的重认定、重计量、重报告,是实现经济监督需要的重要体现,也是通过财务评价来改善受托责任的控制机制。随着内部审计方式的不断发展,主要归纳为三大导向。
1.财务导向下的内部审计。从英国《股份公司注册法》(1845年)中对内部审计概念的解释,即由一名或多名股东代表,通过对单位财务信息进行审查,来考察董事财务状况的合法性,并通过审计结论让其他股东了解单位的经营、管理实际情况,从而满足对董事经营管理行为的影响。由此可见,对于股东代表的检查单位账务,并对单位董事及职员进行询证的行为即为审计过程。其后,随着内部审计制度的不断发展,对于内部审计人员,可以是股东代表,也可以是受聘的技术娴熟的会计师,从而将审计工作实现了外部化。可见,对于财务导向内部审计,主要专注于对单位财务状况、会计信息的审查,其目标在于帮助管理层做出科学、正确的经济管理决策,在于提升单位经济效益。
2.管理导向下的内部审计。所谓管理导向下的内部审计,主要是基于受托责任的划分,即受托财务责任、受托管理责任。从审计学理论到审计实践,既有财务审计,也有管理审计。也就是说,对于内部审计人员,当发现财务管理工作良好,但工作效率不高,影响经济效益时,将会提出完善管理的改进对策。另外,从会计师事务所所有制方式来看,一般为合伙制或独资制,而对于会计师需要承担无限责任,由此带来的审计责任,可能会影响内部审计的效能。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强化会计责任,突出外部监管,将推进内部审计向管理审计的转变。
3.风险导向下的内部审计。新修订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中,就内部审计的工作职责及工作范围进行了界定,提出内部审计是“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内部审计原理与技术》中,将内部审计的职能明确为:“围绕风险来展开审计,风险是审计工作的决定因素。”[2]可见,近年来在强化公司治理,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水平上,风险管理成为内部审计的关注焦点,风险控制成为内部审计转型的主要发展方向。
三、创新公立医院财务审计的必要性
公立医院在提供社会公共医疗服务过程中,还需要从履行财务审计工作职责,做好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效益性监督与评价。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等相关法律规定,以及审计署制定的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公立制度要求,加强对公立医院自身及所属单位财务经济活动的独立监督与审查,围绕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公立体系,将财务审计评价作为构建公立医院财务信息真实性、完整性、效率性的重要内容。为此,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将成为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措施。从内部审计工作内容及审计对象来看,财务报告既是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主要对象,也是内部审计的基础会计信息。但在内部审计实务中,一些医院审计机构不仅关注财务部门的相关业务,还在拓宽对非财务活动的审计。劳伦斯・索耶(1989)曾提出:“内部审计部门尽管已经涉足单位组织中的与财务部门无关的审计活动,但对于这些审计不能走得过远,不能偏离单位财务记录及单位内部相关经济业务的审计。”[3]可见,针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及方向,更应该以财务审计为主体,并从财务审计权限延伸上来关注单位财务审计。另外,在内部审计功能定位上,决不能仅仅满足“查错纠弊”,而是要立足财务审计实践,从解决财务审计工作中的问题中,创新审计方法,特别是在财务审计实践中,要将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作为常规审计手段,将基于过程的审计作为日常财务审计的突破口,以公立医院风险管理导向为内部审计发展方向,拓宽财务审计的覆盖范围,融入财务绩效评价与内控评价机制,增强财务审计的真实性、合规性、有效性、科学性。
四、内审视角下公立医院财务审计创新对策
从内部审计视角来创新公立医院财务审计,主要从以下方面来着手。
1.注重审计时间节点前移。从审计理论来看,内部审计所依据的财务信息多为事后审计,不利于对财务审计工作的有效监督[4]。为此,在创新财务审计思路上,通过审计时间节点前移方式,及时发现财务信息失实并给予整改。借助于审计时间节点前移,通过对医院财务计划、财务预算工作进行审计,强调对原始性财务凭证,以及大额经济业务收支的审查,来优化财务审计重点,体现提前介入的时间特征,推进医院财务决策科学性。
2.注重对财务内部风险的评估。财务审计工作与医院内部控制目标具有一致性,内控制度本身从制度、措施、流程等方面,强调了各类经济业务活动的防范风险。因此,财务内审部门在实施审计工作时,可以引入内控风险评估手段,对医院各项经济业务中的重点预算项目、主要收支状况、药品采购情况、资产管理现状、工程建设项目进度,以及医院合同执行情况进行风险评价,来观察国家、医院各项法律法规及制度,维护医院资产的安全c完整,防范差错、舞弊的发生。
3.注重财务信息预警机制。随着医院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于财务报表信息、医疗管理信息资源进行检测评估过程中,迫切需要从完善医院财务信息披露机制上,来构建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预警机制。如对医院药品、药材采购信息进行实时管控,对医院物质库存数量、价格进行实时管控,对医院会计报表及财务分析报告进行实时管控。因此,利用内部审计财务信息预警机制,来细化医院财务收支指标,并从建立相应异动指标对比分析上提升医院财务信息化水平。
4.强调资产安全及使用率。医院资产门类较多,资产管理是财务审计工作的重点。如医疗设备、卫生材料采购等。通过对医院资产完整性、安全性评估,从降低和减少资产损失上,关注医院资产的合理化利用,特别是对于大型医疗设备、大额投资设施的绩效评价,来提升医院资产利用率,实现资产保值增效目标。
五、结论
从内部审计视角来完善医院财务审计机制,需要从审计理念转变上,明确财务审计的重点,不断拓宽财务审计工作范围,强调财务核算准确性,维护好医院财务收支的合法、合规、效益目标。另外,针对当前医院管理信息化建设实际,内部审计工作要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优势,推进医院财务审计与计算机系统的融合,提升财务审计信息化水平。加强内审机构人员队伍建设,特别是在确保内审活动客观、公正性上,加强相关审计法律、法规、制度学习,强化审计人员职业素质及道德培养,真正促进医院财务审计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张京英,金俊娇,徐伟锋.医院工作的创新和转型[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1):47-49.
[2] 张丽英,杨俊峰.我国内部审计模式导向转变及路径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5,(2):81-83.
篇4
第三条:财政审计局根据当年内部审计计划派出审计组,审计组可由机关专职审计人员和熟悉财务工作的人员组成,也可聘请中介机构专业审计人员。
第四条:审计组的主要职责:
(一)检查会计凭证、账簿、报表、预决算、资金、财产,查阅有关的文件、资料。
(二)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调查并索取证明材料。
(三)对正在进行的严重违反财经法纪、严重损失浪费行为,报经领导批准作出临时制止决定。
(四)提出改进财务管理,提高效益,以及纠正、处理违反财经法纪行为的建议。
(五)对严重违反财经法纪和造成重大损失浪费的人员,向领导提出追究其责任的建议。
(六)对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重大违法事项移送监察室进一步审理。
第五条:审计人员必须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权限和程序进行审计监督。
第六条:内部审计包括:内部财务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题审计。
第八条:内部财务审计每两年进行一次。
第八条:内部财务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财务收入是否真实、合法;
(二)财务支出是否遵循财务规定的开支范围和标准,有无违规违纪行为,列支手续是否完备;
(三)银行开户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有无储蓄存款、公款私存行为和多头开户;
(四)固定资产内部管理和使用情况,包括: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存量是否真实,核算是否符合会计制度的规定,购建、调拨、报废和处理是否符合有关制度规定;
(五)有关财务收支的其他问题。
第九条:内部财务审计的主要程序
(一)实施审计前10日向被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
(二)通过审查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查阅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核查现金、实物、有价证券,向有关部门和个人调查等方式进行审计,并取得证明材料;
(三)审计终了,提出审计报告。
第十条:山水城管委会直属事业单位负责人离任前,必须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第十一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财务、会计制度执行情况;对本单位违反财经纪律应负的责任;
(二)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对本单位国有资产流失应负的责任;
(三)重大经济事项进行调查研究、论证、集体讨论情况;对决策失误造成经济损失或不良后果应负的责任;
(四)重大问题反映、报告情况;对本单位财务数据及有关重大经济问题的报告失实、延误应负的责任;
(五)个人遵守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情况;
(六)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
第十二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程序
(一)对山水城管委会直属事业单位负责人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由人事处提出建议,报局领导审批后实施;
(二)财政审计局在接到人事处建议15日内,组成审计组,在实施审计前3日,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并抄送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
(三)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接到审计通知后,应当向审计组真实、完整的提供下列资料:
1、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工作总结;
2、内部管理制度及人员的职责和分工情况;
3、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和财务分析报告;
4、资产情况;
5、需要说明的其他情况;
(四)审计组在审计结束后,提出审计报告。
第十三条:专题审计是财务处根据管委会领导批示或有关部门的要求,对某些问题进行的审计。专题审计的程序和方式按照内部财务审计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被审计单位必须与财政审计局派出的审计组积极配合,认真落实内部审计结果。
第十五条:内部审计结果是指内部审计终结后,按规定出具的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等反映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内部审计报告;
(二)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报告;
(三)内部审计意见;
(四)内部审计决定
(五)内部审计发现的重大违法违纪事项。
第十六条:内部审计结果必须以事实为依据,符合法律、法规有关规定,遵循公正、合法、及时、有效的原则。
第十七条:内部审计报告的内容包括:审计的基本情况、发现的问题、审计结论和建议。
第十八条:审计报告应当在审计终了15日内提出,并向被审单位征求意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应同时征求被审单位负责人本人的意见后,报局领导审阅。
第十九条:被审单位自接到审计报告征求意见书15日内提出书面意见。限期未提出的,视同无异议。
第二十条:财政审计局根据审计报告中存在问题的程度,分别作出审计意见或审计决定,报经本单位领导批准,送达被审计单位执行。
第二十一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决定或审计意见,报经管委会领导批准后,送达被审计单位执行,并抄送被审单位负责人本人和有关部门。
第二十二条:被审单位应当在接到审计意见或审计决定3个月内,向财务处书面报告执行情况(附被查出问题纠正的相关实证资料)。
第二十三条:审计发现的重大违反财经纪律的事项,应及时报管委会领导,经批准后移送监察室处理。
第二十四条:财政审计局向监察室移送审计事项时,应当将“审计结果移送处理书”(格式见附件)及相关证据一同移送。
第二十五条:监察室应将移送事项的审理结果向财政审计局反馈,以便财政审计局将审计情况完整归入审计档案。
篇5
【关键词】内部审计;转型;机制建设;质量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5-032-01
一、强调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是一种建立在组织内部的独立的评价职能,该职能作为对组织的一种服务,目的是检查和评价组织控制以防止潜在的风险,为组织成员提供与检查活动有关的分析、评价建议、忠告和信息,并对组织的内部控制系统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及完成工作效果所进行的审查和评价。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责是监督组织的控制结构,它的作用是:
(一)立足审计查错纠弊功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修补性作用
查错纠弊是审计的基本职责,通过审计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纠正问题、解决问题,坚持把查处问题与促进改革、完善制度、强化管理结合起来,是内部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重要途径。
(二)重视内部审计预警功能,发挥内部审计的预防性作用
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要不断增强做好审计工作的主动性、超前性和前瞻性,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全局观念和责任意识。内部审计工作的着眼点应逐步实现从微观审计向宏观审计的转变,由单纯的财务收支审计向绩效审计的转变,从监督型审计向监督与服务并举型审计的转变,从事后审计向事中审计、事前审计的转变,从以“查错纠弊”为主向以“促进预防”为目标的转变,通过这些转变及早预知风险和感知风险,提前抵御不良显现的发生,对那些可能对组织正常运行产生危害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作出及时判断。
(三)重视审计震慑功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防护性作用
内部审计的震慑作用是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审计监督作为一种制度存在,监督永远是其首要和基本的职能。审计监督的存在本身就是对违规违法行为的一种威慑,使妄图舞弊者顾虑到被审计发现的几率和触犯制度的成本,不敢轻举妄动,从而限制、减少违规违法等舞弊行为的发生,起到“免疫”的作用。
(四)关注审计促进功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审计建设性作用的有效发挥,是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十分重要的途径。审计建设性作用的发挥,需要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从以批判为主的监督者观念向以监督为途径、以促进发展、完善、优化为目标的建设者观念转变。
二、内部审计要以“四个转变”为指引
(一)内部审计资料由分散向集中转变(垂直管理)
要在体制、职能、方法、管理等方面,实现审计工作十大转变:从分散管理向集中管理转变;从监督型向服务型转变;从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审计转变;从静态评价向动态评价转变;从单角度关注向多角度关注转变;从经验导向审计向风险导向审计转变;从以经济责任审计为重心向全面审计转变;促使被审计部门从被动接受审计向主动参与审计转变;公司审计人员从单一知识结构向复合知识结构转变;从回顾历史向着眼未来转变。
(二)注重审计重心由财务审计为主向管理审计为主转变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诞生于经营 审计、管理审计兴起的年代,认为内部审计是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内部审计职业有史以来第一个专题报告就是:《内部审计——管理之必需》,深刻阐明了内部审计与管理工作的关系。明确地把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从财务审计转移到管理审计上来。
(三)推动审计关口由事后为主向全过程审计为主转变
风险管理审计要求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传统的财务审计大多属于事后审计,然而在很多情况下,单纯的事后审计只能对已经存在的问题和其后果起到揭示作用,难以对风险起到防范的作用,这是影响审计时效、制约审计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注重审计内容由常规化项目向重大产业化、重点公司和重点工程转移
审计内容由常规项目为主向重大产业化项目、重点工程和重要公司为主转变。为了不断适应集团公司新形势、新要求,内部审计要继续深化审计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加强队伍建设是做好审计工作的根本保证,要努力打造一支“政策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效率高”内部的审计队伍。
三、深化内部审计体制机制建设,加快推进内部审计发展
(一)建立内部审计组织治理模式
通过对我国现行内部审计运行模式的利弊分析,同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笔者认为,公司的内部审计应当实施总行垂直领导下的组织治理体制。在这种模式下,内部审计工作把握没有任何粉饰和改动的审计结果,保障审计信息及时反馈和沟通,确保审计质量。
(二)逐步健全内部审计职业规范
内部审计职业和内部审计师遵守职业道德准则及规范,也是为了在职业界倡导一种道德文化,这种道德文化不仅是内审人员的行为规范,而且也是组织内部可以参照的一种标准。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特别是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
(三)赋予内部审计新的内涵
简单说,内部审计是一种旨在增加企业价值和改善企业运行效果的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它帮助企业通过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制度来评价和提高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率来实现组织目标,当然对于企业来说,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并提高综合竞争能力。
篇6
关键词:企业 财务审计 策略
内部审计是对企业各类业务进行行独立评价,看其是否遵循规定和标准,以及是否有效使用资源和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种形式。随着企业业务不断发展,一成不变的落后的内部审计工作思想、战略、方法等问题就逐渐暴露出来,如何把审计工作做好,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内部审计体系,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只有解决好问题,才能实现企业持续经营,才能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一、构建企业内部财务审计的重要性
内部审计功能目前在我国的企业中的地位并不明显,对它的理解也只停留在表面,其实内部审计不仅具有监督、控制等功能,还具有决策、规范、服务、制约、防护、促进、鉴证、指导等作用。通过审计发现被审计企业在制度、程序、方法、风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管理建议。
二、企业内部财务审计存在问题
(一)审计人员方面
对于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来说,较强的专业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是必要的,因为这是一项技术性和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丰富的财务和审计知识也是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要掌握的,但大多数内部审计人员都来自会计专业方面,相对缺乏的内部审计知识,导致对有关经营管理的知识及经验不足,使得发现问题只从表面上去寻找,不能探求其根本。其次,有些内审人员没有工作积极性也没有端正其工作态度,经常会将内审和其他财务工作列为相同性质的工作,对内审工作还不能完全胜任,还有一些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对工作岗位不满意,工作的积极性不高,使得内审工作的质量严重降低,削弱内审工作的力度。
(二)相关制度的健全完善方面
在法律法规方面,相应完善的相关法规制度还没有在内审工作方面有所实施,在当前的内审工作中不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和有一定的偏差,都是因为内审的法律建设不具有高等的法律级次,没有明确规定对操作的内容进行监督。所以内审工作中自身以往的习惯和经验以及主观性意识成为了当前内部审计的具体实践内容,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风险系数。
(三)审计方向转变方面
一般企业,对内审工作认识不够;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和重视。甚至认为在单位开展内审工作没有必要。即使进行内部审计,其开展的目的也较为单一,方法和手段也较为简单:采取事后和被动的查账式的监督角色,对企业内部的违法违规及违纪行为进行检查、监督,属于事后的亡羊补牢型。缺乏对企业生产经营将会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警和预防;也缺乏站在被审计单位的立场,切实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服务于被审计单位的意识,让被审计单位不愿接受审计,抵触审计。
三、解决对策
(一)加强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对内审的认识
内审工作是企业一种经济监督活动,是企业自身的一种独立的评价体系。企业想要做好内部审计工作,必须将内部审计工作和企业内部经济监督管理体制有机的联合起来,通过外部审计、媒体宣传、行政发文等多种方式提高企业领导、财务人员、内部审计人员以及职工对内审工作的认识,只有全面了解认识了内审工作的重要性,才会在内部审计的工作上不断开拓新的道路,才能更好发挥内审工作的作用。内审工作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就是对它的依法保障,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只有根据国家审计制定的相关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开展工作。所以说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国家审计的相关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审计运行制度,同时还应该建立完善的执行制度。
(二)推进内部审计意识和功能转型
推进内部审计从发现型向预防型审计转变。应改变传统单一而又被动的财经查账式的监督角色,转变为以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充当顾问的角色进行审计,就深层次的管理环节或问题进行研究和提出建议,就已经发生的问题和现象提出整改方案,查漏补缺,帮助企业规范和完善管理缺陷,把审计成果转化为管理成果,从制度机制和手段等方面对企业内部的违法违规及低效管理行为进行提前预防,对于有出现问题的苗头时能及时监管并制止,有效地控制不良行为的发生率,降低企业的经营管理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效率。
推进内部审计从以监督为主向监督与服务并重转变。监督是内审工作的最主要职能,但不可忽略服务职能。审计部门既要为企业管理者的决策及宏观管理服务,同时需要通过审计活动来为被审单位、部门加强管理、提高效益提出指导意见,也即做好服务工作,切实让企业感受到内部审计的功用。如此被审计单位才会主动接受审计,愿意审计。
(三)加强内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企业的内审质量取决于内审工作人员是否具有相应的素质和扎实的专业技能,所以优化内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企业应该给予内审工作人员一定的学习时间和对内审人员的系统的技能培训,提高进入内审工作队伍的门槛,同时还应该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所以选择合适的内审人员才有利于保证企业内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结束语
通过分析企业内审出现的问题,使我们充分认识到了审计工作对企业的重要性,尽管现在企业中的内审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只有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规范企业的的内部审计,提高审计效率,只有将以上几点相结合,企业的稳定发展才可得到有效的保障,从而推动企业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内部审计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公司治理
一、中国内部审计发展改进的必然性
中国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虽然比西方国家晚了几十年,但在20多年的发展中,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建立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现代化、科学化的企业管理的要求之下,借鉴西方内部审计先进理论和技术是中国内部审计的必然选择。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目前西方先进的内部审计方法,应该在内部审计出发点及关注核心、职能、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等方面借鉴其先进理念,并且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从而使公司内外、上下受托责任的目标保持一致,解决实际问题。
从中西方内部审计的比较中,很容易发现,中国的内部审计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中国内部审计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但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审计职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和体现,得不到企业管理层的认可。因而,导致了内部审计的作用、地位等都得不到相应的重视,造成中国内部审计工作主要停留在对企业的财务收支审计的层面上。经过对比之后,如果要改善中国内部审计这种局面,必须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适时地提高和扩展中国内部审计的职能。
二、中国基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公司治理模式构建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目前西方较先进的内部审计方法,也是中国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随着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化的趋势,中国的内部审计也应该充分借鉴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先进理论、方法和技术。
1、借鉴内部审计关注核心的变化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关注核心是企业的各类风险,而企业的风险是针对目标而言的,因此遵循着“目标――风险――控制”的逻辑顺序,内部审计能够直接针对高风险领域展开工作,着眼于特定内部控制是否能够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内,从而管理风险、抓住机会以实现各类目标。中国企业由于经营管理水平迥异,内部审计发展参差不齐,有些企业以财务审计为内部审计重点,有些则主要开展业务审计及管理审计。从财务审计扩展到业务、管理审计是必然的趋势。但是对于特定企业而言,哪种审计类型更适合其具体情况是各不相同的。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则提供了一种先进的理念,以企业目标以及相应风险为判断标准。防弊、兴利及增值三个目标虽然是内部审计发展不同阶段的主要目标,但是三者之间是共存的。防弊是兴利与增值的基础,只有做好了查错防弊,才能进一步实现兴利与增值。增值包含兴利,兴利是增值的外在表现之一,增值则是兴利的内在要求。三个目标并非互相排斥,企业要开展哪种类型审计以实现哪种目标关键要以风险为判断标准。每一种内部审计阶段的演进并非否定前一阶段的内部审计活动,而仅仅在于关注点的变化。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一种综合的审计类型,其以企业目标及风险为出发点判断审计重点的理念显然比较符合不同企业的需求,因此中国各种类型企业都能够借鉴这种理念开展适合自身的内部审计活动。
2、拓展内部审计的职能与范畴
随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时代的来临,内部审计的职能也应全面拓展,由监督和评价发展为保证和咨询,充分体现公司治理的目标。在全面实现内部审计职能的要求下,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必须从传统的“查错防弊”转向为公司内部的管理、决策及效益服务,其作业范围也应突破财务领域的局限。在实践中,有条件的企业在有效开展或恰当委托外部从事财务审计的基础上,内部审计应重点向内部控制评审,经济责任审计,合同(合约)审计,工程项目审计,环境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审计,风险管理审计,战略管理审计和管理舞弊审计等领域拓展其作业。而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观念下,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也发生变化,控制仍然重要,但内部审计的焦点则体现在分析、确认、揭示关键性的经营风险与管理风险,以风险为出发点,帮助企业在承担适度风险的同时抓住发展的机会,使内部审计计划与公司风险管理策略紧密联系,切实发挥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功能,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
3、重构内部审计的组织系统
首先,建立具有独立性、权威性的内部审计机构,改变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平行于各职能部门的现状,使之向更高层级升格,从体制上保证内部审计工作内容的全面展开。内部审计应协调各方面关系,凭借优势通过具体的业务活动体现其监督评价服务职能,并侧重于对高层经理及其下属各职能部门工作的监督的评价,提出建设性建议。
其次,变革内部审计的管理模式。考虑到中国上市公司的实际状况,对于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关系,有两种比较合理的选择:一是由监事会领导;二是隶属于董事会。从理论上讲,监事会有更大的权利行使所有者赋予的监督权,董事会则有更大的权利行使决策权。作为保护所有者权益的内部审计,行使监督权应归于监事会的领导,以在公司内部形成一个完整的监督系统。这种机构设置的前提是公司监事会有充分的权力与能力行使所有者的监督权。考虑到中国改制后一部分公司监事会存在监督权的行使缺乏力度等问题,在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上,可以采取另一种模式,由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组织领导内部审计工作,内审机构在业务方面要向审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业绩。为保证其地位的独立性,应使内部审计负责人与审计委员会主席的沟通畅通无阻。
篇8
在信息化时代,如何规范会计电算化模式下的财务审计工作,如何降低会计电算化审计风险的程度,对促进审计工作健康发展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审计风险;对策
会计电算化给财务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传统财务审计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传统审计模式遭遇着新的风险和新的挑战。在网络经济时代,如何规范会计电算化状态下的审计工作,降低会计电算化审计风险的程度,对促进审计工作健康发展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一、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
(一)对审计线索的影响
在传统的手工会计模式下,审计线索非常清楚,从会计报表、到账本、到记账凭证、到原始凭证,甚至于每个环节、每笔交易都有详细的书面记载,可以呈现出完整清晰的审计线索。在会计电算化模式下,由记录载体的改变,审计线索变得难以辨别。会计数据和会计信息的篡改与销毁,变得简单且不留任何痕迹,导致审计线索的中断和消失,或者削弱了审计线索,造成审计人员对经济业务难以追踪,给审计调查取证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对审计内容的影响
在传统手工做账模式下,审计人员主要是对纸质信息进行检查核对,重点检查纸质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会计核算的合法性、合规性即可,结果直观、责任明确。在会计电算化模式下,审计人员还要对被审计单位所使用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可靠性进行审计。还要了解它的功能结构,特别要从审计角度审查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可审性、审计线索设置等,以证实该会计电算化系统在业务处理方面的合法性、正确性、真实性和完整性。
(三)对审计技术的影响
由于电算化审计发展滞后于电算化会计发展,目前大多数的会计电算化审计只是审查输入电算化系统的数据以及系统打印出的资料,而不审查系统内的程序和文件,实质上还是传统审计方法。审计人员往往容易被审计对象所牵制,难以获取充足的审计证据支持其审计结论,难以保证电算化环境下的审计质量。因此,审计人员不仅要掌握财务审计知识,还要熟悉相应的信息化技术,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审计技术,将无法达到审计的目的。
(四)对审计规则的影响
在会计电算化模式下,由于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和审计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有手工做账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已很难适用。相配套法律法规的建设又相对滞后,导致有些领域的业务监管存在法律真空。对会计电算化模式带来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财务审计缺乏相应的审计依据和标准,不能满足会计电算化模式下财务审计工作的需要。应加快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审计标准和准则,以规范会计电算化审计,维护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二、会计电算化带来的审计风险
(一)审计工具风险
由于我国电算化审计工作起步较晚,目前审计软件的开发和使用还不是很成熟,软件性能存在一定的缺陷。审计软件与财务软件的接口也不是那么兼容,有些审计软件甚至尚未通过相关部门的审核,就投入到应用。另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革新,带动会计软件不断的更新升级,如果审计软件跟不上步伐,不能及时给予更新,将会导致审计核算与会计核算不一致。这些都将决定着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最终影响审计人员的审计结果。
(二)审计环境风险
会计电算化模式下,审计工作所面对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由原来触手可及的纸质材料环境,变成了以计算机软件系统为主的虚拟环境。在这个以机器控制为主,人控制为辅的人机交互环境里,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一旦出现性能故障或遭受人为破坏,将可能导致计算机的罢工,使审计工作中断,甚至数据丢失。面对复杂的系统环境,审计人员如何防范风险,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而有效的开展,对审计人员来说是一个艰巨的考验。
(三)审计操作风险
会计电算化模式下的审计,其核算过程表面上由软件自动运算,其实仍依赖于人的操作。人的操作同时又容易受到主观和客观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审计人员对计算机软硬件系统不熟悉,对会计电算化系统产生电子数据方法和流程不了解,对电子数据给审计工作可能造成影响的不能提前预见。在审计过程中不能正确操作或违反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不能及时处理和解决出现的问题,都将造成审计证据的遗漏,导致出现错误的审计结果。
(四)审计道德风险
职业道德规范了审计人员的行为,对审计人员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是审计人员必须坚守的职业操守,是审计职业的灵魂。在电算化会计模式下,由于产生新的审计准则,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必然要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会计电算化给财务审计工作带来的影响。审计人员只有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审计工作,对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才能发挥财务审计的最大社会效益,才能彰显财务审计工作的公正性和严肃性。
三、建议与对策
(一)完善电算化审计制度
审计制度是审计工作应遵循的规范和标准,是提高评价审计工作质量的保证和评价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准则。当前我们应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注意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快电算化审计制度的建立,尽快制定出台与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相适应的审计标准和规则,特别是对审计人员的资格,电算化审计流程和相关的审计技术以及证据收集等方面做出规范。使电算化审计工作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以满足电算化会计财务审计工作的需要。
(二)推进复合型人才培养
会计电算化审计远远超出了传统审计的范畴,技术性要求更高,专业性涉及面更宽泛。审计人员不仅需要掌握会计财务和工程专业知识,还要熟悉甚至精通计算机操作知识。而专业的审计队伍又是会计电算化审计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因此提升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建设复合型审计人才队伍是必然趋势。应有针对性的对在职审计人员进行提升业务知识培训,并通过社会和学校的力量,多渠道培养新形势下的财务审计专业技术人员后备力量。
(三)加快信息化审计建设
电算化会计的审计离不开审计信息化系统的支持。应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吸收国外先进经验。根据审计原理、审计流程、审计方法,有针对性的进行审计信息化系统、审计软件和审计网络的研发和建设,以及审计大数据平台的搭建。以此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深度,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节约审计工作时间和成本,更好的发挥审计工作对经济活动的监督作用,更好的服务于企事业单位经济发展。
(四)开展新技术创新研究
传统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在会计电算化模式下已不能完全实现财务审计的目的。因此,有必要开展审计技术和方法创新与研究。如计算机审计技术、电子数据鉴证技术。不仅要实现利用计算机审计的目的,同时还要扩大计算机财务审计的范围。在会计电算化状态下,审计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数据流,要能像传统审计证据一样,能够有效识别、保存、运用、举证,通过技术手段,能迅速找到审计的关键线索,从而能够及时发现审计中的问题。
作者:钟彬 单位:南昌市安义县长均乡人民政府
参考文献:
[1]柳冰虹.论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J].当代经济,2012.
篇9
与传统的财务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审计模式相比,绩效审计在审计目标、范围、内容和作用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一)审计目标更高远在审计目标上,第十二届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会议发表的“关于绩效审计、公营企业审计和审计质量的总声明”提出了绩效审计的四个目标:“①为公营部门改善一切资源的管理打好基础;②使决策者、立法者和公众所利用的公营部门管理成果方面的信息质量得到提高;③促使公营部门管理人员采用一定的程序对绩效作出报告;④确定更适当的经济责任。”因而审计目标显得更为高远。
(二)审计目的更宏观在审计目的上,传统的财务审计主要是查错纠弊,保证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而绩效审计则是为了评估所投入各项资源的经济程度与有效程度,并以此找出进一步提升组织绩效的路径,实现由查错纠弊上升到控制提高的目的。
(三)审计内容更宽泛在审计内容上,传统的财务审计主要是审查组织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而绩效审计除传统的财务审计内容外,还包括组织非经济领域的各项管理活动和业务活动
(四)审计方法更多样在审计方法上,传统的财务审计通常采取对会计资料进行检查的方法,如审查、查看、计算、分析,以及顺查法、逆查法、详查法、抽查法、核对法、盘点法等;而绩效审计不仅要采用上述方法,而且还要运用调查研究、统计分析和经济分析技术,并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辅助审计,采用业务测试、分析法、系统法、论证评价甚至模糊预测与评估等方法。
(五)审计作用更显著在审计作用上,传统的财务审计主要是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正确和合法,保护组织资产的安全完整,其功能是保护性的,作用有限;而绩效审计不仅要监督组织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与合法性,更重要的是要从全局的角度,评估组织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程度和有效程度,探寻影响组织绩效高低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与建议,指出进一步提高绩效的路径与方法,其建设性和控制性作用尤为突出,由于这种审计活动已拓展到经济、社会、政治等诸多方面,因而作用是无限的。
二、人民银行开展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一)顺应审计发展趋势的需要国家审计署在《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要“着力构建绩效审计评价及方法体系。认真研究,不断摸索和总结绩效审计经验和方法,2009年建立起中央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2010年建立起财政绩效审计评价体系,2012年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可见《规划》已为全面推行绩效审计明确了时间表,其发展趋势将难以阻挡。
(二)提高人民银行履职水平的需要绩效审计通过评估人民银行对公共资金和资源的管理效率与效果,揭示人民银行在履行职责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对人民银行资金和资源的管理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并与预期目标进行对比,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使各级人民银行能正确、高效地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三)完善人民银行内控管理的需要绩效审计的一大优势是将审计监督的关口前移,能有效改变目前人民银行内审以事后监督为主的局面,将审计监督的关口前移到事前和事中,使人民银行内审实现从查错纠弊向预防和控制转变,从而促进人民银行不断健全和完善各项内控管理制度,加强内控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和监督体系,有利于各级人民银行依法、合规、科学、高效地行使人民银行职能,实现人民银行工作目标。
(四)建设节约型人民银行的需要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是对资源的经济性、管理的效率性和工作的效果性进行审计监督和评价。为响应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人民银行总行提出了建设节约型人民银行的要求,各级人民银行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创建活动。并且从2006年开始,人民银行已实行部门预算管理模式,中央财政削减人民银行系统的经费预算,特别是基层人民银行的经费预算大幅度缩减。因此,适时开展人民银行绩效审计,实现支出节约、支出合理、支出得当的绩效管理目标,既是各级人民银行领导和员工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建设节约型人民银行的客观需求。
三、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模式探索
(一)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目标和立项原则
1.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目标。通过审计,对被审计单位履行职责时资源使用的经济性、业务管理的效率性和职责履行的效果性进行审核评价,确定其资源使用是否得当,是否进行了有效管理,是否实现了人民银行的职责目标。
2.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立项原则。在绩效审计立项时,应坚持重要性、时效性和周期性的立项原则。重要性是指选择的项目是否举足轻重,是否与人民银行职责履行息息相关,并且是上级行关注和员工关心的。时效性是指项目的选择时机是否恰当,过早则可能问题尚未显露出来,不利于作出客观评价;过晚则可能时过境迁积重难返,不利于问题的纠正和绩效改进。周期性是指在一定的期间内,对所有应审计的单位进行持续关注,周期性的有计划随机选择绩效审计项目,从而保证审计的覆盖面。
(二)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任务和范围
1.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任务。主要是对各分支机构及其部门财力、人力、物力及其他资源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评价,从而促进人民银行持续改进提高履职绩效。
2.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范围。包括对各分支机构履行职责或开展某一专项业务时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客观、系统的检查和评价。所谓经济性,是指以最低的资源投入取得一定质量履职效果,即资源投入是否节约;效率性,是指以一定的资源投入取得最大的履职效果,即资源投入是否讲究效率;效果性,是指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预期履职结果,即资源投入是否得当。
(三)人民银行绩效审计方法和技术
1.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也是传统财务审计方法,只不过财务审计中处于从属地位;而在绩效审计中,由于需要大量了解和掌握被审计单位的绩效信息,以及相关的行业资料等,因而调查研究法是绩效审计的主要方法之一。调查研究的方式主要有问卷调查、绩效面谈、电话调查、函证调查等,在绩效审计过程中,上述调查方式通常需要综合运用,单独只运用其中的一种方法不利于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此外,由于调查结果受人为因素的干扰较大,所以抽样调查时一般要保证足够的样本量。
2.统计分析法。统计分析是绩效审计中主要和常用方法,在进行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评价时,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有线性分析、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假设检验等,用以找出因果关系、目标差距及影响原因。统计分析方法准确性较高,结论相对科学可靠,但相应地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数理统计知识和数学分析能力。
3.经济分析法。除了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以外,绩效审计中还要运用经济分析技术方法进行绩效测评,通过分析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建立其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体系,并进行对比分析和总体评价。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并且把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以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和审计评价评价的公正性。
(四)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程序
1.准备阶段。一是制定内部审计年度计划时要明确绩效审计项目;二是在开展绩效审计项目前进行审前调查,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有关人员、要素指标等进行初步调查,为针对性地制定绩效审计方案打好基础;三是制定绩效审计方案时,要对审计项目的组织架构和业务管理进行审查,确定审计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审计目标。
2.实施阶段。一是制定绩效审计实施方案;二是与被审计单位进行交流;三是收集信息和数据;四是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得出绩效审计结论。在这一阶段中,审计人员必须依据绩效审计目标,充分收集相关的审计证据,并对其进行归并、汇总、分析和评价,从而得出相应的绩效审计结论。
3.报告阶段。一是撰写绩效审计的内审初步意见并向被审计单位征求意见;二是对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和审计证据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审计结论和加强与改进管理的意见建议,撰写绩效审计报告并向派出行或上级行报告;三是根据相关制度和保密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审计公告;四是跟踪绩效审计报告,及时根据领导的批示意见搞好信息反馈,督促绩效审计报告意见与建议的有效落实。
(五)人民银行绩效审计报告人民银行绩效审计报告应包括引言、主体、附录三个部分。
1.引言。应写明审计依据、审计目标、审计期限、审计内容和范围、审计方法等事项。
2.主体。由5部分内容组成,一是基本情况。主要介绍与绩效相关的基本情况,如被审计单位的机构人员状况、职责履行情况、审计活动的目的或总体目标等。二是主要问题。问题反映应从绩效角度进行定性,详细陈述问题事实、数据及相关分析等,问题排序一般按对绩效的影响程度大小排列。三是反馈意见。陈述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初步意见的反馈意见。四是审计评价。围绕审计目标,运用相关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对被审计单位履行职责时资源使用的绩效进行评价,评价要客观、公正、准确、清楚、易懂。五是审计建议。围绕完善制度、加强管理、解决问题、提升绩效提出审计意见建议,所提意见建议要有针对性、控制性和可操作性。
3.附录。与审计项目有关的资料、数据、文件和具体分析过程与评价结果,如绩效评价分析图表、计算数据等。
(六)人民银行绩效审计注意事项
1.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对于审计发现的问题,审计人员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要排除一切干扰因素,找准问题的根本原因,以便对症下药。做到事实认定清楚,问题定性准确,原因分析透彻,审计建议可行。
2.坚持独立审慎原则。由于绩效审计较多采用调查、分析、测算、评估等方法,所以审计证据大多数是间接性的,这将导致审计误差难以避免,存在着审计风险。因此,绩效审计应当坚持独立审慎原则,判断不准、把握不稳、关系不清的问题不能轻易作出结论,更不能轻易发表意见和建议。
篇10
关键词:内部审计;管理审计
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产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是为加强经济监督体系,建立健全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用行政手段建立了内部审计工作。作为政府审计监督职能的补充和延伸,内部审计在查错纠弊、堵漏挖潜、保护国有资产安全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我国加入WTO,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内部审计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内审部门应正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更新观念,创新工作,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在审计实务、审计上跟踪世界内部审计发展的前沿,推进内部审计创新。,内部审计必须实现由传统审计向管理审计的转变,为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发挥积极的作用。
1 传统内部审计的现状
我国内部审计机构是政府用行政命令建立起来的,其首要职能是监督,所以,我国内审工作的定位,长期以来是“查错堵漏”的“经济警察”,在工作过程中,企业是被动的。与国际上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较,他们的内部审计制度是企业为了生存、竞争和发展需要而自发建立起来的,只对本企业所有者代表负责。它虽然也经历了财务审计、经营审计的发展阶段,但其工作目标是要求内审人员不仅要发现,更要解决问题。强调了内部审计应成为实现企业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强调内部审计必须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
2 内部审计向管理审计发展是必然趋势
认清了事物的本质,就可以把握其运动发展的,也找到了内审工作发展的突破口——向管理审计进军。这既是内审工作的一场变革,也是内审工作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管理审计是在财务审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审计,其中心任务是审查管理信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从我国企业目前所处的环境来看,内部审计工作由财务审计、效益审计向管理审计发展的时机已经成熟。
2.1 加入WTO的需要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我国的经济逐步走向世界,给我国企业提供了一个、借鉴世界各国先进内审工作经验的极好机遇,为建立符合我国经济改革利益、与国际接轨的内部审计与方法体系创造了条件。
2.2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
市场机制的引入,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由传统的行政性走向经济性成为必然。如企业愈来愈集团化、股份制、证券化以及资产并购过程中引入的外国资本等多种经济形式,更要求企业建立一套客观、公正、行之有效的内部监控系统,这就对我国内部审计向管理审计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
2.3 内部审计自身建设的需要
由于内部审计工作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内部审计地位不明确、独立性得不到保障,以及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都制约了内部审计的发展。要适应新机制、新经济环境以及企业对内部审计的要求,就迫切需要探索新的内部审计模式,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
3 内审工作开展管理审计的空间广阔
3.1 管理审计模式的选择
管理审计的存在与,首先要解决开展内部审计的模式。界有几种版本:一是审计委员会制,即由该委员会领导内部审计,使之有较强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二是监事会领导的组织模式;三是总经理领导的组织模式等。鉴于目前我国大型国企不论是国有独资还是上市公司,其管理模式大都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因此,管理审计工作也应实行由总经理领导的组织模式。
3.2 市场化管理为开展管理审计提供了空间
由于市场的竞争激烈,引发了企业内部经营与管理的变革,企业内部市场化管理就是这一变革的显著特征。如子(分)公司、股份公司、上市公司、合资公司应运而生,这就为企业内审开展管理审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企业内部市场化的推进,促使经营者的管理手段向信息化、化发展,这既是环境所逼,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这使得委托者的管理范围扩大,经营复杂性增强。企业负责人如何提高信息的及时性,正确处理市场化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新型关系,是企业管理的新课题,也是企业大力开展管理审计工作的迫切要求。
4 开展管理审计
要根据国情量力而行管理审计的开展,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企业领导者和内审人员既要有开拓创新的改革意识,又要量力而行,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稳步推进。
4.1 加强队伍建设
管理审计是以改进管理为导向、以审查受托管理者为己任的审计工作,只能逐步进行。首先,企业要充实审计队伍,调整审计队伍的知识结构;其次,要提高在职内审人员的基本素质,通过、培训,熟悉审计业务和相关专业知识,做到一专多能。
4.2 列入领导议事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