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核算准则范文

时间:2024-03-11 17:43: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会计核算准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会计核算准则

篇1

关键词:新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核算;影响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6-0226-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其对我国企业带来很多机会,也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如何应对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的影响值得关注。本文在分析新企业会计准则在会计核算的主要变化中,通过数据分析了其对企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进行会计核算的问题。

1 新企业会计准则在会计核算上的变化分析

1.1 存货准则

新企业会计准则扩大了存货成本的核算范围。新增的存货采购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取消了将商品流通企业采购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包装费、仓储费等费用归入期间费用的规定。同时新企业会计准则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缩小了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新企业会计准则取消了用后进先出法核算发出存货的成本。这一变化一方面是为了与国际准则接轨,另一方面是由于后进先出法的固有局限性,其与货物的流转程序完全相反,不能提供特定收入与特定成本的良好配比,很少能反映出存货的特定金额,也难以反映出存货的正常周转情况。

1.2 固定资产准则

新企业会计准则考虑了以信用方式购入固定资产的时间价值因素其次在后续计量上,新企业会计准则不允许将固定资产减值转回同时新企业会计准则将固定资产的预计处置费用以折现金额计入固定资产的价值,将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后续支出确认为固定资产。

1.3 借款费用准则

新企业会计准则扩大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范围,既包括固定资产,又包括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以及投资性房地产等其次新企业会计准则扩大了可予以资本化的借款范围,既包括专门借款,又涉及一般借款新企业会计准则充分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扩大了资本化的范围,对存货成本的核算有较大的影响。一方面,对于那些需要经过长时间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而言,按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核算出的成本可能会比按其他规定核算出的成本要高得多;另一方面,借款费用通过资本化构成固定资产价值的一部分,在折旧方法不变的基础上将提高每期的折旧额,从而间接地影响企业的存货成本。

1.4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

新企业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使资产的入账价值更加合理。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公允价值计价,不符合条件的,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价;不管以何种基础计价,不对收到补价所含收益或损失进行确认,而是将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损益。

1.5 债务重组准则

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超过抵债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营业外收入;同时,将清偿债务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超过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资产转让收益。

2 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

由于2009年一些公司的财务报表还没有出来,为此我们通过分析2008年150家典型的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来分析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其中包括50家大型国有企业,50家在行业有代表意义的国有与民营企业,50家中小企业与ST公司)。这150家上市公司根据统一的会计准则各项规定,按照统一的报表格式、列示项目、指标计算等编制了2008年合并财务报表和个别财务报表,并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的披露顺序、项目和内容在附注中提供了相关可比的信息。根据收入等会计准则,150家上市公司确定了2008年实现的营业总收入11,134.75亿元、营业总成本10,843.15亿元、营业利润1957.90亿元、利润总额1,124.88亿元和净利润778.51亿元,并与2007年同口径相关数据比较,分析得出了2008年增收不增利的结论。其中,存货跌价损失90.00亿元是按照存货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差额确定,固定资产减值损失39.38亿元是根据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确定,贷款减值损失156.04亿元是按照贷款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与摊余成本的差额并结合监管要求确定。同时根据新企业所得税法和所得税会计准则,150家上市公司确定的所得税费用为246.37亿元,其中主要为当期所得税费用,也包括部分递延所得税费用。上市公司资金比较充裕以及虚拟经济规模较小尚未成熟等情况,是上市公司执行现金流量表会计准则和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会计准则反映的事实。150家上市公司中,有130家公司的年报被注册会计师出具了标准审计意见。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仅有20家;其中,被出具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的上市公司有15家,被出具保留意见的上市公司有3家,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上市公司有12家。

3 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核算优化对策

总的来说,我国会计新企业会计准则广泛采用了国际标准,规范了企业会计核算内容,扩大了成本核算范围,使企业能够清楚地了解企业存货的实际情况,不会因为成本的漏计或少计而承担更大的风险,同时也增强了企业成本信息的通用性和可靠性。但是还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优化。

3.1 有条件地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因为一旦公允价值被利益集团操纵,就会造成资产不实。当某些资产被低估时,则可能造成产品成本的低估,如果低估的价值在数量上大于价格确定时所加成的利润,无疑该出口产品会倾销。而固定资产虚增,以后年度折旧增加,最终结果是人为地加大存货的入账价值,若企业没有合理确定出口产品价格,一旦被提起反倾销诉讼,企业面临的是被裁定更高的倾销幅度。因此,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对公允价值的引用应该持谨慎态度,并不断加强内部控制,这样才能使公允价值成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工具,而不是作为利润操纵的手段。

3.2 建立明晰的会计账簿

从企业会计制度设计入手,在现有核算制度基础上,结合我国会计法规、国际标准,有针对性的,目的明确的健全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特别是建立明晰的会计账簿。具体要求包括:(1)在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入账、结算等一系列过程中严把工作质量关,做到准确、及时、全面、规范;(2)在核算方法的选择上,尽量采用国际惯例、国际标准;(3)规范原始凭证的收集、填制、审核和保管,完善记账凭证填制、审核、传递、保管制度,加强会计凭证的管理;(4)完善会计账簿管理,账簿的设置要能保证系统、全面地核算和监督经济活动情况,为经济管理提供总括的和明细的核算资料;各账簿之间既要有明确的分工,又要有明确的联系,还要避免重复或遗漏;账簿的格式应简便适用,便于理解和查账;配备业务强、有责任心的会计人员负责记账工作,对日记账、明细账和总账要求内容全、项目齐、数据准,账账相平衡。

3.3 积极运用中立会计信息进行法律举证

中立的含义是会计人员站在不偏不倚的角度,不以某一特定利益主体的角度歪曲或选用不当的会计政策和方法,提供带有偏见的会计信息。这种中立性是从对外呈报的目标是满足外部多重利益主体信息需求的角度出发,以提供通用性的会计信息为目标。在正常价值举证中,会计信息提供的性质和目的发生了改变,或者说是所处的环境发生了改变。首先,在性质上会计信息及其载体发生了改变,成为了法律诉讼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发挥举证与抗辩的作用;其次,由于处于法律冲突之中,彼此之间的目标是严重对立排斥的,双方要就正常价值进行一系列的法律行为,简单地讲,方认为正常价值较高,而应诉方则是竭力向调查机构表明,正常价值低于出口价格,并未存在倾销。从任何一方看,会计信息发挥着作为法律证据以支持本方观点的作用。因而,会计信息及其载体本身必须是中立的,否则就难以满足通用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同时提供会计信息时应时刻以会计信息的证据性作为导向,不能无保留地提

供一切信息,对于不符合法律要求的信息、与本企业立场无关的信息及其可检验性因环境而变化的信息要慎重考虑。在此基础上,对中立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并加以组合,有条件、有目的地选择会计信息,以体现出强烈的维护本方利益的诉求。

3.4 加强会计信息的审计

财务资料不完整,会计信息失真以及报表和凭证之间的不一致等问题是很多企业在会计核算调查中遇到的重大障碍。相比而言,我国企业的会计体系较为完善。主要原因是企业需要定期向公众公布经独立审计的会计报表和披露相关的信息,以接受公众的监督。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是对公司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发表意见,为社会提供鉴定服务。但是国家对于有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尤其是出口额较大的企业还应该严格其独立审计制度。通过会计工作的细化,增强企业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加强外部审计,可以避免或减少会计报表中的错报、漏报和舞弊,并为企业在反倾销调查中提供合理和翔实的证据。

3.5 打造复合型高端人才队伍

随着国内外新形势发展要求,特别是金融危机之后,企业对高端型复合人才的需求日趋强烈,必须要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熟悉和掌握会计准则、内部控制和信息化,尤其是具有现代金融知识的复合型高端会计领军人才队伍。当前从20世纪90年代初实施开始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评价制度,是会计专业技术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统一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系统已经形成,包括:初级职称、中级职称和高级职称。在现有基础上,根据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应当逐步完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制度和评价标准。

总之,2007年1月1日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正式实施对我国出口企业会计核算核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这次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我国出口企业应尽量采取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出口产品进行核算,这样才能真正得到国际认可,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柯芝.会计准则的国际差异对我国反倾销应诉的影响.财会研究,2005,(2):58-60.

[2]朱燕敏.会计视角下对反倾销的本质认识.财会月刊,2004,(11):112-114.

[3]于晓雷.新企业会计准则:实务指南与讲解[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55-58.

[4]企业会计准则学习组.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13.

[5]郑庆华,赵耀.新旧会计准则差异比较与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58-60.

[6]季永佩.我国新旧会计准则下企业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方法比较[J].财会研究,2007,(8):32.

[7]宋可为.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分析[J].会计之友,2008,(5):33-34.

篇2

【关键词】 电气企业 新会计准则 核算

新《企业会计准则》是2006年由国家财政部,它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并针对当前经济的特点,对完整的会计体系首次进行了构建,完成了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新会计准则下,会计实务操作和政策理念将产生重大的变革,直接影响到电气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将促进电力企业长远发展。

1 新会计准则对电力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

1.1 对资产核算的影响

1.1.1 对固定资产核算带来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下,规定了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固定资产,不管是否已经交付使用了该项资产,竣工决算是否已经办理,都应该正确评估计提折旧。只有完成竣工结算工作之后,才可调整原暂估价格,但不必对已提的折旧额进行调整。比较新旧两种会计准则,追溯调整法用于旧会计制度,一并调整折旧,进而对当期损益带来影响。而未来适用法则被用于新会计准则,视为是会计估计变更。由于不需要对折旧进行调整,也就不会对企业当期利润的增减带来影响。针对电力企业,往往都是在当年完成整个在建工程,但却无法实现在当年的竣工决算工作,所以在建工程的绝大部分,在年底需按照批复的概预算金额估价入账,确认计提折旧。一般情况下,在第二年竣工决算的实际金额要比估算金额小,在重新调整原入账价值。

1.1.2 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下,重新规定了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包括长期资产在内的减提准备。在计提之后,不允许在日后进行转回,这与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相符,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利用多提减值准备以对利润进行操控的动机进行了规避。这样才能使资产的实际情况,通过会计信息真实的进行体现。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应慎重的进行计提资产的减值准备。

1.2 对利润核算的影响

1.2.1 借款费用核算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重新界定了借款费用可予以资产化的范围,扩大原本的专门借款为一般借款。而在旧会计准则中,能够进行借款费用资本化处理的,只有是专门的借款,并且在资本化期间,计入资产成本。在新会计准则下,对电力企业的利润核算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对固定资产进行构建时,不管是对其他借款还是流动资金借款的使用,均可进行借款费用资本化。这样在使工程完工成本提高的同时,也使借款利息费用减少,增加了电气企业的当期利润。

1.2.2 接受捐赠资产核算的影响

新的会计准则要求,应该将企业所接受的捐赠资产计入当期损益。而实施这一规定,同样会较大程度的影响到电力企业。在实施新准则前,电网企业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不存在计提折旧,会作为递延税款进行挂账。直至处置了这部分资产,对企业所得税一并进行清算。在实施新会计准则后,必须将接受的捐赠的固定资产计入当期损益,并且对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确认,这样会影响到电气企业的利润核算。

1.3 对所得税核算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下,重新调整了所得税的账务处理、核算方法和科目设置。不仅新增了“计税基础”等概念,还改变原有的时间性差异为暂时性差异。新会计准则规定,对企业所得税的核算,应采取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其核算依据是企业资产负债表。依据其中所列的负债和资产,对会计基础和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进而对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进行区分,最终对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进行确认。并以此为基础,对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进行核算。这项新规定的实施,对企业的会计工作要求也日益严格。企业必须在每一个时期内,记录发生的差异和资产的状况,对资产的动态化和常态化管理进行强化,进而对所得税资产和负债核算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做出保证。而针对电力企业而言,需要依照实际使用情况,对固定资产中的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和线路重新进行估计,那些处于环境污染区和采空区的资产由于无法将预定效能发挥出来,而产生实体性贬值,这样会造成会计基础和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针对这一点,会计人员必须要高度重视。

2 新会计准则下完善和调整会计核算的措施

应依照所实施的新会计准则,及时调整会计核算工作。电力企业需将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及时进行转变,采用集约式和集中化的会计核算和管理模式,调整内部会计核算工作。但要有效转变这种会计核算,首先要处理和调整基础准备环节,并依照严谨而系统的程序,构建新的会计核算模式。

2.1 调整和转变各种基础性的工作

基础性的工作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既管理模式、工作方式和企业思想观念

2.1.1 调整和转变思想观念

应采用集约化的会计核算模式,优化跨级核算工作。电力企业需要及时转变思想观念,处理好服务和管理的关系,利用新会计核算模式,对会计服务和管理的双重角色定位进行明确。利用会计政策,做好风险防范工作,推进会计核算工作有序、健康的发展。

2.1.2 调整和转变工作方式

工作方式的转变,是电力企业会计核算的基础,应将经营和管理的关系妥善处理好。因为会计信息的质量和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有着直接的联系,会对电力企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影响。所以,必须转变会计企业粗放型的核算方式,将企业的整体功能和会计核算管理功能联系在一起,使会计核算工作更加精细化。

2.1.3 调整和转变管理模式

应对集约式的会计核算模式积极进行构建,防范管理真空的问题,通过实施全面的管理,使会计核算的质量和整体效益提升,规避扩张了风险因素,而使企业陷入风险中。

2.2 构建规范化和科学化的会计核算模式

应依照规范化的程序,构建电力企业的集约式会计核算模式。统一会计核算的流程和制度,集中各种内部财务要素资源,并在实践过程中,对企业会计处理的信息化系统进行构建。

2.2.1 统一会计核算流程和制度

电气企业一体化,需要整合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同时相应的统一和调整会计核算凭证模版和会计科目,使会计核算的口径保持统一。只有核算制度统一,才能使会计数据和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分析核算流程,电力企业首先应梳理内部的基本业务流程,通过制度规范,保证会计信息的决策价值和实证性。

2.2.2 集中内部财务要素资源

要使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得到保证,首先要保证核算数据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安全性。所以。在集约式的核算模式下,电力企业必须集中内部的财务要素资源。通过系统性的财务体系,对会计基础核算信息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做出保障,以形成准确的核算结果和规范的核算行为,促进企业会计核算向专业化建设发展。

2.2.3 搭建会计处理的信息化平台

在信息化环境下,伴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电力企业会计核算数据也具有了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征。要想使会计核算的整体质量得到保证,就要规避出现各类核算误差。电力企业会计核算应充分利用信息化的处理方式,积极搭建会计信息化处理平台,促进企业会计信息化核算的顺利开展。在使输入数据的准确性得到保障的基础上,使会计核算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高。

3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能够看出,新会计准则的实施,给电力企业会计核算带来了重要的影响。针对这种影响,电力企业必须及时完善和调整会计核算工作,这是当前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处理上重点工作。新形势下,对电力企业的会计人员、管理人员、内控制度和管理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电力企业会计管理人员应及时转变思想和观念,理清思路,认真学习和领会会计准则,以便对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真实性做出保证,为制定和规划企业的发展目标,提供准确和高质量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1]师建华.浅析新会计准则在电力供应企业执行中面临的挑战[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04).

[2]张瑜.浅谈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电力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2012,(02).

[3]童君.加强电力会计核算 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J].广东科技,2011,(20)

[4]段浩英.电力企业会计核算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1,(08).

[5]季翠苓.新会计准则实施对电力企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7(12).

[6]王娜.孟昆.论新会计准则对电力企业利润的影响[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23).

[7]要文秀.新会计准则对电力企业的影响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0(04)

[8]郑秀峰.浅谈新会计准则对电力企业的影响[J].财经界(学术版),2010(12).

篇3

【关键词】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建造合同

一、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的颁布

为了进一步规范施工企业会计核算,提高施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财政部针对施工企业的特点,结合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于2003年9月25日颁布了《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并于2004年1日1日起在已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施工企业执行。同时规定,施工企业在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时,不再执行1992年印发的《施工企业会计制度》。

新颁布的《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在1999年1月1日开始执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建造合同》(以下简称《建造合同》)的基础上做了一些修改,因此两个准则在一些科目的核算上有很大相似之处,但前者又在一些科目的设置上做了改进,使得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更加详细。在此对《建造合同》和《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中相同核算内容的异同点进行分析。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上,两个准则都设有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合同预计损失准备、工程施工、工程结算等科目,《施工企业会计核算方法》在《建造合同》的基础上增设了“周转材料”、“临时设施”、“临时设施推销”、“临时设施清理”、“工程结算”、“工程施工”和“机械作业”科目。

二、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核算的比较

对主营业务收入,《建造合同》和《施工企业核算办法》的核算标准相同,即必须首先合理判断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否可靠地估计。在计量和确认建造合同的收入和费用时,首先应根据本准则规定的判断建造合同结果能否可靠估计的标准,判断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否可靠地估计。如果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够可靠地估计,应在资产负债表日根据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当期的合同收入和费用;如果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够可靠地估计,企业应根据完工百分比法在资产负债表日确认;如果建造合同的结果不能可靠地估计,应区别以下情况处理:(1)合同成本能够收回的,合同收入根据能够收回的实际合同成本加以确认,合同成本在其发生的当期确认为费用。(2)合同成本不可能收回的,应在发生时立即确认为费用,不确认收入。在会计处理上,核算当期确认的合同收入时,把当期确认的合同收入记入“主营业务收入”科目的贷方,期末,将本科目的余额全部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本科目应无余额。

对主营业务成本,《建造合同》和《施工企业核算办法》核算方法相同:按规定确认工程合同收入和工程合同费用时,按当期确认的工程合同费用,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同时按当期确认的工程合同收入,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工程施工-毛利”或“工程施工-合同毛利”科目。在新的《施工企业核算办法》中,由于“工程施工”下新设了两个科目,因此之前的《建造合同》中对毛利的核算科目由“工程施工-毛利”改为《施工企业核算办法》中的“工程施工-合同毛利”。

两个准则对主营业务成本核算的主要差别在于计提的预计损失准备。《建造合同》的核算是设置“预计损失准备”科目来核算建造合同计提的损失准备,把在建合同计提的损失准备,记入“预计损失准备”的贷方,在建合同完工后,将“预计损失准备”的余额调整“主营业务成本”科目;而在《施工企业核算办法》中,应按相关工程施工合同已计提的预计损失准备,借记“存货跌价准备-合同预计损失准备”科目,贷记“管理费用”科目。可见,预计损失准备在《建造合同》中进入成本,而《施工企业核算办法》则将其列为管理费用,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改动。期末,“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这两个科目的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这两个科目应无余额。

三、不同核算科目的比较

除去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的核算,在“工程施工”和“工程结算”这两个主要科目中,《建造合同》和《施工企业核算办法》中的规定基本相同,只是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上稍有变化。

“工程施工”科目核算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和合同毛利,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和确认的合同毛利记入本科目的借方,确认的合同亏损记入本科目的贷方。合同完成后,本科目与“工程结算”科目对冲后结平。

合同成本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是指为完成合同所发生的、可以直接计入合同成本核算对象的各项费用支出。间接费用是指为完成合同所发生的、不易直接归属于合同成本核算对象而应根据一定的标准分配计入有关合同成本核算对象的各项费用支出。直接费用包括:人工费用、材料费用、机械使用费用。人工费用主要包括从事工程建造的人员的工资、奖金、福利费、工资性质的津贴等支出。材料费用主要包括施工过程中耗用的构成工程实体或有助于形成工程实体的原材料、辅助材料、构配件、零件、半成品的成本和周转材料的摊销及租赁费用。机械使用费主要包括施工生产过程中使用自有施工机械所发生的机械使用费、租用外单位施工机械支付的租赁费和施工机械的安装、拆卸和进出场费。另外还有其他一些费用,主要包括有关的设计和技术援助费用、施工现场材料二次搬运费、生产工具和用具使用费、检验试验费、工程定位复测费、工程点交费用、场地清理费。

间接费用在发生时一般不易直接归属于受益对象,这些单位如果同时组织实施几项合同,则其发生的费用应由这几项合同的成本共同负担,因此,间接费用应在期末按照系统、合理的方法分摊计入合同成本。在会计实务中,间接费用一般应设置必要的会计科目进行归集,期末再按一定的方法分配计入有关合同成本。间接费用的分配方法主要有人工费用比例法、直接费用比例法等。

由于需要对一些间接费用进行分配,就必须具有相应的凭证以正确分配这些费用。比如工人工资、奖金等的费用分配表,以及原材料等的使用情况和库存情况的表格。这些资料主要是由企业自己编制,另外还需有相关的发票、收据以及银行收付凭证等;机器费用的分配,就需要有机器工时的使用记录,以及由于安装拆卸等行为产生的费用清单、发票及银行凭证等;租赁机器进行施工的,还需要有机器租赁的合同,以及租赁金交易过程中的发票、银行转账单等凭证。

在会计核算上,《施工企业核算办法》在“工程施工”下增加了“合同成本”和“合同毛利”两个明细科目,施工企业履行施工过程中发生的所有费用都在“工程施工-合同成本”科目下进行核算,确认的合同毛利记在“工程施工-合同毛利”之下。而在之前的《建造合同》中由于没有这两个明细科目,所有发生的成本和确认的毛利都记在“工程施工”科目下。

两个准则中“工程结算”的核算内容和会计处理都相同。该科目核算施工企业根据工程施工合同的完工进度向业主开出工程价款结算单办理结算的价款。当向业主开出工程价款结算单办理结算时,根据结算单所列金额,借记“应收账款”科目,贷记“工程结算”。工程施工合同完工后,将“工程结算”余额与相关工程施工合同的“工程施工”科目对冲,借记本科目,贷记“工程施工”科目,期末“工程结算”无余额。本科目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需按工程施工合同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

在以上几个科目的核算中,无论是“工程施工”还是“工程结算”科目的核算,其重要的前提是完工百分比的确定。之所以采用完工百分比法,是因为建造合同的施工期一般都比较长,通常都跨越一个会计年度,为了核算和反映当期已完工部分的合同收入、费用和利润,根据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因而才采用了完工百分比法。

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合同收入和合同费用的前提条件是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够可靠地估计。建造合同划分为固定造价合同和成本加成合同两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建造合同,判断其结果的条件不同。要得到完工百分比,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确认方式,获得合同的预算成本和实际发生的成本的数据资料,或者实际完成的施工量及施工总量。

新增的另外几个科目中,“周转材料”核算施工企业库存和在用的各种周转材料的实际成本或计划成本。《建造合同》中对这类材料的核算是借记“工程施工”,贷记“周转材料摊销”(分摊的周转材料摊销额)、“银行存款”(支付的周转材料租赁费)等科目。新的核算办法设置“周转材料”科目,下设“在库周转材料”、“在用周转材料”和“周转材料摊销”三个明细科目,并按周转材料的种类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对周转材料的领用、摊销和退回以及周转材料的报废,分别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并要求施工企业对在用周转材料、部门退回仓库的周转材料加强实物管理,并在备查薄上进行登记,从而规范了施工企业对材料的管理。

“临时设施”核算施工企业为保证施工和管理的正常进行而购建的各种临时设施的实际成本。施工企业购置临时设施发生的各项支出,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需要通过建筑安装才能完成的临时设施,发生的各有关费用,先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再从“在建工程”科目转入本科目。同时,又设置“临时设施清理”明细科目核算临时设施的出售、拆除、报废和毁损等情况。在《建造合同》中,临时材料是在“工程施工”的间接费用中进行会计处理。

“机械作业”也是一个新增科目,下设“承包工程”和“机械作业”两个明细科目,其核算办法也有些变化。《建造合同》的核算是借记“工程施工”或“生产成本”科目,贷记“机械作业”。《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的核算办法是把发生的机械作业支出,借记本科目,贷记“原材料”、“应付工资”、“累计折旧”等科目。月份终了,分别以下情况进行分配和结转:借记“工程施工”或“其他业务支出”科目,贷记本科目。而在《建造合同》中没有这个科目,只设“工程施工”科目对直接人工、直接材料、机械作业进行核算。由于没有“临时设施”科目,当然也没有“临时设施推销”、“临时设施清理”科目。

篇4

摘 要 保险行业会计核算具有与其他行业不同的特点,对其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在对保险行业会计核算特殊性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探讨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对保险行业会计核算的影响。

关键词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 保险公司 会计核算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企业会计准则,财政部于2008年8月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该解释有助于会计准则趋同与等效的落实和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2号解释及相关政策的推行,对我国保险行业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本文将重点研究2号解释对保险行业会计核算的影响。

一、保险行业会计核算的特殊性

保险行业会计核算的特殊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会计要素具有特殊性。会计要素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在资产方面,保险行业流动资产所占的比重比一般企业要低,而投资比重则要高一些;在负债方面,保险行业的负债具有不确定性;在所有者权益方面,相较于一般企业,保险行业还将计提的总准备金包括到所有者权益中;在成本费用方面,保险行业的成本费用主要是赔款、保单取得成本、给付支出、日常行政开销以及提取各种保险责任准备金所形成的成本费用;在利润方面,保险行业的主要利润来源于投资收益和承保利润;(2)

财务报表分析具有特殊性。对于保险行业而言,那些适用于制造业和商业的很多财务分析比率并不适于。根据相关规定,适用于金融保险行业的财务分析比率是资本风险比率、流动比率、资金利润率、利润率、固定资本比率、成本费用率赔付率以及投资收益率等。

二、2号解释对保险行业会计核算的影响

1.保险公司进行会计核算时仍将遵循谨慎的原则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的相关规定,保险公司会计核算规则上的变更仍然坚持采用“保单获取成本不递延,计入当期损益”,在保单获取成本的核算上保持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处于完善阶段,很多居民的消费理念还不成熟,这样做能够降低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在这种背景下,保险公司进行会计核算时仍将遵循谨慎的原则。

2.将重大保险风险测试和分拆处理引入到保费收入的核算中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规定,保险人签发的既有保险风险又有其他风险的保险混合合同,保险风险和其他风险能够区分并且单独计量的,应该进行分拆处理。将保险风险部分确认为保险合同,而其他风险部分则不确认为保险合同;与此同时,对于保险风险和其他风险不能区分,或能够区分但是不能单独计量的合同,需要进行重大保险风险测试,并且在合同初始确认日进行测试,在财务报告日进行复核。保费收入核算方法的改变,将有助于反映保险公司实际的保单质量,并且促使保险公司回归到保险主业上。

3.将统一境内外上市保险公司的会计利润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的相关规定,对于同一交易事项,境内外上市公司将采用相同的会计政策和会计评估,从而消除两者会计报表的差异,这意味着将统一境内外上市保险公司的会计利润。当境内外上市保险公司在保单获取成本核算上存在差异时,将导致国内上市保险公司会计报表所反映的盈利水平低于按国际会计准则计算的结果。

4.以合理估计金融为基础计量保险合同准备金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的相关规定,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基于当前估计、时间价值和显性边际这三个基本要素,其中当前估计是根据资产负债表日可供利用的所有信息更新,并基于未来可能的现金流量的概率加权平均值计算出的无偏估计;时间价值用以反映现金流量;显性边际是对未来现金流不确定性的补偿。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实施后,保险行业的准备金计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保险公司的财务系统无法直接计算相关数值,因此需要财务和精算等人员通过密切合作来计算未来现金流的无偏估计,然后针对久期超过1年的险种进行折现,然后计算各险种的边际率,最后得出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财务人员需要分别对折现值和边际等进行账务处理,同时还需要将剩余边际摊销计入当期损益。与此同时,已发生已报告未决赔款准备金应以最终赔付的合理估计金额为基础,同时考虑折现和边际因素计算得出。对于已发生为报告未决赔款准备金应该运用各种精算方法,以最终赔付的合理估计金额为基础,同时考虑折现和边际因素评估计量。

三、结论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对保险行业的会计核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充分考虑了保险风险的重大性和计提准备时需要考虑的最佳估计,有利于我国保险公司真实经营状况的反映,有利于公司管理层、股东和其他投资者更加了解保险公司的价值。

与此同时,《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对我国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国保险公司更新财务核算体系、业绩考核体系和统计分析体系;要求我国保险公司建立良好的内控体系,企业内部的各部门职责要明确,公司的管理要往更精细化的方向发展;要求我国保险公司构建相应的信息系统;要求我国保险公司引进和培养更多专业水平和职业操守较高的员工。因此我国保险公司要通过学习和讨论,准确理解和把握2号解释的相关内容,构建良好的内控体系和准备金计量控制程序,提高自身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周德芳.新会计准则对保险业会计核算的影响.中国外贸.2009().

篇5

[关键词] 企业所得税 会计核算 计税基础 暂时差异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是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的一个标志性变化,也是所得税会计一次重大改革。该准则废止了应付税款法等我国现行会计实务所采用的方法,要求统一以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对我国所得税会计的理论与实务将产生重大影响。下面是笔者对新企业会计准则所得税会计核算的几点思考。

一、关于计税基础的确定

2006年2月财政部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规定企业采用债务法中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对所得税进行会计处理,改变原企业会计制度要求企业采用应付税款法或纳税影响会计法核算所得税,其中纳税影响会计法包括递延法或债务法,债务法为利润表债务法,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对所得税进行会计处理,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这就要求企业在取得资产、负债时,应当确定其计税基础。什么是计税基础呢?简单地说,就是税法中规定计算所得税的依据。计税基础包括资产的计税基础与负债的计税基础。

1.关于资产的计税基础的确定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第五规定,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即某一项资产在未来期间计税时按税法规定可以税前列支的金额。用公式表示:资产的计税基础=未来期间按税法规定可以税前列支的金额。如果该资产所产生的未来经济利益无需纳税,则资产的计税基础即为其账面价值;资产负债表日资产的计税基础=取得成本-以前期间按税法规定已税前列支的金额。

通常情况下,资产取得时其计税基础为取得成本,即企业为取得某项资产支付的成本在未来期间按税法规定可以在税前列支的金额。在资产后续持有期间,其计税基础是指资产的取得成本减去以前期间按税法规定已经在税前列支的金额的余额。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在某一资产负债表日的计税基础是指成本扣除按税法规定已在以前期间税前列支的累计折旧或累计摊销后的金额。例如:①某公司2007年末存货账面余额120万元,已提存货跌价准备20万元,则存货账面价值为100万元;但按税法规定跌价准备不能税前列支,所以,存货的计税基础为120万元。②某项机器设备,原价为1200万元,使用年限为10年,会计处理时按照直线法计提折旧,税收处理允许加速折旧,企业在计税时对该项资产按双倍余额递减法计列折旧,净残值为0。计提了2年的折旧后,会计期末,企业对该项固定资产计提100万元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1200-120-120-100=860万元,计税基础=1200-240-192=768万元。

2.关于负债的计税基础的确定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第六规定,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用公式表示:负债的计税基础 =负债的账面价值-未来期间按税法规定可以税前列支的金额。一般而言,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等负债的确认和偿还,不会影响企业的损益,也不会影响其应纳税所得额,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以抵扣的金额为零,其计税基础即为账面价值。某些情况下,负债的确认可能会涉及损益,进而影响不同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使其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之间产生差额。如企业因或有事项确认的预计负债,会计上对于预计负债,按照最佳估计数确认,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者当期损益。按照税法规定,与预计负债相关的费用多在实际发生时扣除,该类负债的计税基础为0,形成会计上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时性差异。例:①某公司2007年末预计负债账面金额为100万元(预提产品保修费用),假设产品保修费用在实际支付时抵扣,该预计负债计税基础为0万元,即负债计税基础=负债账面价值100万元-其在未来期间计算应税利润时可予抵扣的金额100万元=0。②假如企业因债务担保确认了预计负债1000万元,但担保发生在关联方之间,担保方并未就该项担保收取与相应责任相关的费用。该负债账面价值=1000万元,计税基础=账面价值1000万元-可从未来经济利益中扣除的金额0=1000万元。该负债账面价值等于计税基础,尽管会计与税法规定不一致,但不形成暂时性差异。

二、关于暂时性差异的确定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规定,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未作为资产和负债确认的项目,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确定其计税基础的,该计税基础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也属于暂时性差异。按照暂时性差异对未来期间应税金额的影响,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应税金额的暂时性差异。当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或者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可抵扣金额的暂时性差异。当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或者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第一,库存商品的账面余额为100万元,已计提存货跌价准备10万元,则存货的账面价值为90万元;出售存货时,可以抵税的金额为100万元,则存货的计税基础是100万元。所以,存货的账面价值90万元与其计税基础100万元的差额10万元,称为暂时性差异10万元。

第二,某项固定资产,原价为1000万元,使用年限为10年,会计处理时按照直线法计提折旧,税收处理允许加速折旧,企业在计税时对该项资产按双倍余额递减法计列折旧,净残值为0。计提了2年的折旧后,会计期末,企业对该项固定资产计提了80万元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账面价值=1000-100-100-80=720万元,计税基础=1000-200-160=640万元,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80万元。

三、关于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和计量

1.关于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

企业应当将当期和以前期间应交未交的所得税确认为负债,将已支付的所得税超过应支付的部分确认为资产。存在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或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当按照规定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

(1)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减暂时性差异按照预期收回该资产或清偿该负债期间的适用税率相乘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用公式表示: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暂时性差异×预计税率,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所有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应当包括与子公司、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投资相关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确认可抵减暂时性差异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企业应当以很可能取得用来抵扣可抵减暂时性差异的应税所得为限,包括与子公司、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投资相关的可抵减暂时性差异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应税所得是指未来期间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实现的应纳税所得额,以及因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在未来期间转回相应增加的应税所得,并应提供相关的证据。

(2)资产负债表日,有确凿证据表明未来期间很可能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来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当确认以前期间未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3)企业对于能够结转以后年度的可抵扣亏损和税款抵减,应当以很可能获得用来抵扣可抵扣亏损和税款抵减的未来应税所得为限,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2.关于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计量

(1)资产负债表日,对于当期和以前期间形成的当期所得税负债(或资产),应当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预期应交纳(或返还)的所得税金额计量。

(2)资产负债表日,对于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应当根据税法规定,按照预期收回该资产或清偿该负债期间的适用税率计量。

适用税率发生变化的,应对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重新计量,除直接在所有者权益中确认的交易或者事项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以外,应当将其影响数计入变化当期的所得税费用。

(3)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如果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利益,应当减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在很可能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减记的金额应当转回。

(4)企业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应当作为所得税费用或收益计入当期损益,但不包括下列企业合并和直接在所有者权益中确认的交易或者事项产生的所得税。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者事项相关的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应当计入所有者权益。

四、关于应税所得额的确定和所得税的核算

1.关于应税所得额的确定

尽管税前会计利润的计算与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之间存在差异,但是在会计核算中计算出的税前利润是计算应税所得额的主要依据。应税所得额与税前利润的关系,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应税所得额=利润总额(税前会计利润)±税收调整项目金额

其中:“税收调整项目金额”为上述暂时性差异金额。

应交所得税=应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

2.所得税的核算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从暂时性差异的本质出发,分析暂时性差异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期末资产负债表的影响,进而确定当期所得税费用的一种方法。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按照预期收回该资产或清偿该负债期间的适用税率相乘即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在会计上设置“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年税资产”两个账户进行核算。也就是说,首先确定资产负债表上的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再倒挤出利润表中的当期所得税费用。

本期所得税费用=本期应交所得税+(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

例:某公司有一项固定资产,其原值为1600万元,会计上折旧年限为8年,税法折旧年限为4年,均采用直线法。会计每年的折旧额为20万元,税法上每年的折旧额为40万元,假定当年会计利润为1000万元,取得国债利息收益10万元,所得税率为25%。则:该公司当年的应税所得额=1000-20-10=970万元,应交所得税=970×25%=242.5万元,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资产账面价值-计税基础)×25%=[(1600-20)-(1600-40)] ×25%=5万元,本期所得税费用=242.5+5=247.50万元。会计分录为:

借:所得税费用247.5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242.50

递延所得税负债5.00

综上所述,新企业会计准则所得税会计核算的关键是如何确定税基础、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和计量,只有这样才能准确计算当期的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参考文献:

[1]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

[2]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编委会 编著: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

篇6

一、采用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的差别:

《所得税准则》规定: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采用应付税款法或者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所得税核算。

《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小企业应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所得税。

即《企业会计制度》允许企业选择采用应付税款法、纳税影响会计法(包括递延法和利润表债务法),而《小企业会计制度》只允许采用应付税款法,《所得税准则》只允许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

二、不同会计核算方法的主要差别

应付税款法,是将本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产生的差异在当期确认所得税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该方法不确认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按照当期计算的应交所得税确认为当期所得税费用。在这种方法下,当期所得税费用等于当期应交的所得税。

纳税影响会计法,是将本期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的会计处理方法。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所得税被视为企业在获得收益时发生的一项费用,并随同有关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同一期间内,以达到收入和费用的配比。在具体运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核算时,税率变动情况下的会计处理有两种可供选择的方法,即递延法和债务法。采用递延法核算时,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时,不需要对原已确认的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进行调整,但是,在转回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时,按照原所得税率计算转回;采用债务法核算时,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时,应当对原已确认的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进行调整,在转回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时,按照现行所得税率计算转回。  利润表债务法是将时间性差异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看作是对本期所得税费用的调整,当预期税率或税基发生变动时,必须对已发生的递延税款按现行税率进行调整。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本质出发,分析暂时性差异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期末资产负债的影响,当税率或税基变动时,必须按预期税率对“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账户余额进行调整。

三、实例比较分析:

例:某企业核定的全年计税工资总额为200000元,2007年至2010年实际发放的工资总额均为240000元。该企业2006年底购入一台价值120000元不需要安装的设备,该设备预计使用4年,会计上采用加速折旧法的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无残值;假设税法规定应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也无残值。2007年至2010年该企业利润表上反映的税前会计利润均为300000元,适用的所得税税率2007年和2008年为33%,2009年起改为30%。

(一)计算应交所得税和所得税费用的基础数据

1、2007年会计上计提折旧48000元,发备的账而价值为72000元;税务上计提折旧30000元,设备的计税基础为90000元。相关数据为:  税前会计利润 300000  永久性差异 40000(240000200000)

时间性差异 18000(48000-30000)

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5940(18000×33%)

暂时性差异18000元(9000072000)  递延所得税资产5940元(18000×33%)  2、2008年会计上计提折旧36000元,设备的账面价值为36000元;税务上计提折旧30000元,设备的计税基础为60000元。相关数据为:  税前会计利润 300000  永久性差异 40000(240000200000)

时间性差异 6000(3600030000)

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 1980(6000×33%)  暂时性差异 24000元(6000036000)

应保留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7920元(24000×33%)

3、2009年会计提折旧24000元,设备的账而价值为12000元;税务上计提折旧30000元,设备的计税基础为30000元。相开关数据为:

税前会计利润 300000

永久性差异 40000(240000200000)

时间性差异 6000(3000024000)

时间性差异的所得说影响金额1980(6000×33%)或1800(6000×30%)

暂时性差异18000元(3000012000)

应保留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5400元(18000×30%)

4、2010年会计上计提折旧12000元,设备的账面价值为0元;税务上计提折旧30000元,设备的计税基础为0元。相关数据为:

税前会计利润 300000

永久性差 40000(240000-200000)  时间性差异 18000(3000012000)  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5940(18000×33%)或5400(18000×30%)  暂时性差异为0元(0-0)  应保留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0元

(二)《所得税准则》规定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所得税账务处理

1、2007年:

借:所得税 112200

递延所得税资产 5940

贷: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 118140

2、2008年:

借:所得税 112200

递延所得税资产 1980

贷: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 114180

3、2009年:

借:所得税 102000

贷: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 99480

递延所得税资产 2520

4、2010年:

借:所得税 102000

贷: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 96600

递延所得税资产 5400

(三)《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采用应付税款法的所得税账务处理

1、2007年:

借:所得税 118140

贷: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 118140

2、2008年:

借:所得税 114180

贷: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 114180

3、2009年:

借:所得税 100200

贷: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 100200

4、2010年:  借:所得税 96600

贷: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 96600

(四)《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采用不同方法的所得税账务处理

A、应付税款法的所得税账务处理与上述《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采用应付税款法的所得税账务处理相同。

B、递延法的所得税账务处理:

1、2007年:

借:所得税 112200

递延税款 5940

贷: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 118140

2、2008年:

借:所得税 112200

递延税款 1980

贷: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 114180  3、2009年:  借:所得税 102000

贷:应交税会

——应交所得税100020

递延税款 1980

4、2010年:

借:所得税 102000

贷: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96060

递延税款 5940

C、利润表下债务法的所得税账务处理:

1、2007年:

借:所得税 112200

递延税款 5940

贷: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 118140

2、2008年:

借:所得税 112200

递延税款 1980

贷: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 114180

3、2009年:

借:所得税 102000

贷: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99480

递延税款 2520

4、2010年:  借:所得税 102000

贷:应交税金

篇7

一、夯实成本核算基础工作

夯实成本核算基础,是做好成本核算的基本前提。从成本核算人员角度看,首先要做的基础工作是熟识企业供、产、销环节的业务流程和单证流程,特别是生产工艺流程,在这个过程中找到成本核算的特点;同时,明晰管理者对成本信息的要求,做到有的放矢。从企业角度看,第一要做好企业日常管理中的原始资料统计和利用工作。成本核算中会使用大量的原始资料,如,考勤记录、工作班产量记录、工时记录、工艺路线变动通知记录、定额变动通知记录、转工单、废品通知单、零件短缺报告单、半成品领用单、零部件和产成品交库单等原始记录和原始凭证,这些记录不仅记载了产品加工的过程、环节以及变化情况,有些还是几个成本计算对象共耗间接费用分配的重要依据,为保证原始资料的取得和利用,应配备专或兼职管理原始记录的人员、建立健全基层原始记录制度并规范原始记录的格式、内容、填制、审核、签字、传递、存档等环节;第二,建立和完善财产物资的计量、收发、领退制度。耗费不仅要有计量,还要通过对计量器具的经常校验,保证计量的准确性。因为原材料、燃料、动力等耗费的计量准确与否,不仅影响着成本核算资料的准确性,同时在推行成本岗位责任制的生产单位,它还直接影响着职工的切身利益;第三,在具备条件的企业,进行定额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产品的各项消耗定额,是企业为进行成本控制而确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耗费的限额。定额管理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基础,在企业实际的成本控制中,常使用到工时定额、产量定额、材料消耗定额等。根据经验,在定额的制定、修订过程中,应坚持技术、生产和核算人员三方面结合,对定额的制定、修订,会起到较好的效果。

二、小企业成本核算路线图

(一)明确成本计算对象 从成本计算对象选择的原理角度分析,由于企业生产特点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成本计算对象。对大量、大批多步骤的生产企业,可以采用生产步骤计算成本;对大量、大批单步骤的生产企业,应该以产品品种为成本计算对象;而对小批、单件生产企业,则要以批次(批别或订单)计算成本。一个企业如果同时拥有三种生产类型,就可以同时采用三种不同的成本计算对象。

从笔者对小企业的调研情况分析,在大中型企业为降低成本、减少库存资金占用、降低生产周期的需要下,将很多产品生产分割为零、部件,以订单的方式交由小型企业进行生产;同时伴随消费者需求差异化的不断扩大,目前小批量、多品种、高质量、快交货已成为趋势,所以订单法应该在小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二)确定生产费用计入成本的项目 首先,应划定费用是否进入生产成本的界限,关于这点无论从国家成本开支范围,还是参看财政部《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征求意见稿)的规定,只能将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支出即生产费用计入产品成本,而购建固定资产支出、无形资产支出、固定资产盘亏报废损失、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均不得计入生产成本。对生产费用计入成本的项目,可以分为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职工薪酬、折旧和摊销、其他等成本项目,并可根据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做适当调整,原则是发生频繁且在成本所占比重较大的内容单设成本项目,否则可以合并列示,一般可设原材料、职工薪酬、制造费用等成本项目,这里制造费用项目就是个杂项。

(三)划分成本计算周期 小企业如果采用品种法、分步法计算产品成本,从生产组织角度看多为大批量生产,由于月份内产品不断投产、不断完工,无法按产品生产周期计算成本,因而产品成本计算期与会计结算期一致,企业应在每月月末计算出完工产品成本,并结算出在产品成本;在订单法下,生产组织多为小批甚至单件生产,一批产品往往同时投产并同时完工,所以产品成本计算期与生产周期一致、与会计结算期不一致。对此可以从两个方面解释:月末计算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是“生产成本”账户结账的要求。另外,如果订单产品生产周期较长,也许几个会计结算期内产品均为在产品,产品成本计算期就没有结束,等生产周期完成成本计算才算结束,因而订单法的成本计算期就是生产周期。

(四)厘清费用核算界限 首先应根据支出是否与日常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相关,将支出划分为生产经营管理费用和非生产经营管理费用(包括固定资产支出、无形资产支出、营业外支出等);对生产经营管理费用按用途和计入损益的时间不同又划分为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并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在月份之间划清界限;最后,在月末结账时分清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的界限。

三、小企业成本核算账务处理

(一)小企业成本核算的主要会计科目 根据《小准则》附录,小企业成本成本核算设置的主要会计科目有“生产成本”(可根据需要设“基本生产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明细科目)、“制造费用“、”应付职工薪酬“(取代“应付工资”和“应付福利费”)、“应付利息“、”长期待摊费用“、”销售费用(取代“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

(二)小企业成本核算账务处理 成本计算过程,就是费用分配过程,具体包括了要素费用的分配、跨期受益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和完工产品成本与月末在产品成本的分配。

(1)要素费用分配的账务处理。要素费用从构成内容上看无外乎劳动对象、劳动手段和活劳动三方面的耗费。一是劳动对象方面的耗费包括外购材料、外购燃料、外购动力、包装物、修理用备件和低值易耗品等的耗费。其中:耗用外购材料、外购燃料、外购动力和修理用备件时,根据用途:借记“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贷记“原材料”或“燃料”“应付账款”、“银行存款”。这里修理用备件不单设账户,并入“原材料”账户核算。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的耗费的核算,《小准则》设置了“周转材料”科目,并根据耗用金额大小,分别采用一次转销法和分次摊销法。领用时一次转销:借记“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贷记“周转材料”。领用时分次摊销:领用时,借记“周转材料――在用”,贷记“周转材料――在库”;分次摊销时,借记“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贷记“周转材料――摊销”;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报废时账上注销,借记“周转材料――摊销”,贷记“周转材料――在用”。二是劳动手段方面的耗费主要指固定资产折旧费、日常修理费等。计提折旧时,借记“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贷记累计折旧;发生日常修理时,借记“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贷记“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或“原材料”、“银行存款”等。三是活劳动方面耗费指职工薪酬分配:借记“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贷记“应付职工薪酬”。

(2)跨期受益费用核算的账务处理。 跨期受益费用包括预付保险费、预付租入固定资产租金、预付报刊订阅费、一次购买分期使用的印花税税票、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和经营租入的固定资产发生的改建支出、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定期结算的利息等。

《小准则》取消了“待摊费用”和 “预提费用”科目,对上述费用的账务处理可依据准则、重要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进行:预付保险费、预付租入固定资产租金、预付报刊订阅费,如果金额较大,支付时借记“预付账款”,贷记“银行存款”,各受益期分摊时借记“制造费用或管理费用”等,贷记“预付账款”;如果金额不大,可在支付时直接计入当期相关费用,借记“制造费用“或”管理费用”,贷记“银行存款”。一次购买分期使用的印花税税票,在购买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借记“管理费用”,贷记“银行存款”。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和经营租入的固定资产发生的改建支出、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借记“长期待摊费用”,贷记“银行存款”、“原材料”、“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等,按月采用年限平均法摊销时,借记“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贷记“长期待摊费用”。定期结算的利息,分期预提时,借记、“财务费用”,贷记“应付利息”;实际支付时,借记“应付利息”,贷记“银行存款”。对于小企业经过1年期以上的制造才能达到预定可销售状态的产品在制造完成之前发生的借款利息,借记“制造费用”,贷记“应付利息”。

这里需要说明,对“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科目,财会[2012]20号文件的规定比较灵活,允许小企业根据需要自行增设相应科目用于日常核算,所以也可以保留这两个科目。但在编制资产负债表的时候,“待摊费用”科目余额转入“预付账款”或“其他流动资产”项目中;“预提费用”科目余额转入“应付利息”、“其他应付款”或“其他流动负债”项目填列。

参考文献:

篇8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以下简称“新准则”)对存货核算计量问题作了如下相关规定:

第一,关于存货初始计量的规定。新准则规定,存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存货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采购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商品流通企业在采购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等进货费用,可以先进行归集,期末根据所购商品的存销情况分别进行分摊,对于已售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未售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期末存货成本。加工成本包括直接人工以及按照一定方法分配的制造费用。其他成本包括除采购成本、加工成本以外的,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所发生的其他支出。部分费用不能计人存货成本而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当期损益,包括非正常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仓储费用(不包括在生产过程中为达到下一个生产阶段所必需的费用),不能归属于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的其他支出如存货后续的修理支出。应计入存货成本的借款费用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处理。一般这些存货(如建筑物、轮船等)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通常为1年以上)的建造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符合条件的借款费用可以计人存货成本。

新条例还对特殊情况下存货成本的确定作出了规定:对投资者投入的存货成本,新准则规定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对控股合并与新设合并中并入的存货,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规定,非同一控制主体下企业合并中的存货以公允价值入账,同一控制主体下企业合并中的存货以原成本入账;对收获时农产品成本、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债务重组取得的存货成本,应当分别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确定。

第二,关于发出存货成本确定的规定。新准则第14条规定了发出存货成本的确定方法。企业可采用的存货成本确定方法有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等,取消了原有存货发出成本确定的后进先出法。对已售存货,应当将其成本结转为当期损益,相应的存货跌价准备也应当予以结转。

第三,关于存货期末计量的规定。新准则规定,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即当成本低于可变现净值时,存货按成本计量;当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时,存货按可变现净值计量。企业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应当以取得的确凿证据为基础,并且考虑持有存货的目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影响等因素。对存货跌价准备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内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与旧准则相比,新准则中关于存货期末计量方法与除存货跌价准备变化外的处理方法未作很大变化。

由上述新准则对存货核算的有关规定可以看出,与旧准则相比,新准则作出了明显变化,企业应当依据新准则的相关规定,调整财务核算方式方法:(1)商品流通企业需变更采购成本内容;(2)原采用后进先出法的企业需按照新准则要求变更存货发出计价方法;(3)符合新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规定条件的,借款利息计入存货成本;(4)对采用分期付款方式购置的存货,需以现值入账;(5)存在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的企业,需在当期全部确认销售收入,并结转相关成本;(6)提供劳务的企业需核算劳务成本,在未确认收入前,作为存货列示。

合伙会计师事务所、合伙文化设计 王棣华

合伙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合伙所)合伙文化设计是形成合伙文化的前提。合伙文化设计具有创造性,它必须体现行业特点,具有创造性,展现合伙所个性形象,具有客观性、可操作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还应具有感染力和导向性。就合伙文化结构设计而言,应注重针对性,做到完整、务实。

一、合伙精神文化设计

合伙精神文化支配着合伙所的全部文化行为,包括合伙所宗旨、经营理念、人本思想三个要件,其设计是合伙所整体合伙文化设计指南。

合伙宗旨直接体现合伙所价值观。追求利益是合伙所的本性,这一过程中存在利与义的文化问题。对利润具有科学的理性判断和追求方式至少涉及利润界定、利润目标排序和利润实现的阶段性与层次性。合乎理性的利润应是合法利润、贡献利润和适度利润,即无违法所得,靠优质服务赚钱,收费、付劳务报酬、交税等合理合法,利润目标作为合伙所的重要目标无可非议,但并非始终处于首位。从长远看,合伙所追求更高的目标,如国家利益、社会利益、社会正义等,当利和义处于矛盾状态时,应当舍利取义。

经营理念是实现合伙所宗旨的重要保障。对经营理念的表达必须考虑合伙所的战略性、系统性和稳定性。战略性是针对全面而言的;系统性强调覆盖全过程,避免理念缺损;稳定性强调能影响、支撑相当长的时间,这需要经营理念具有应对时变的哲理性。

人本思想是合伙精神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合伙所宗旨和理念实现的基础和条件。人本思想集中体现在七个方面,即尊重,尊重每个人的人格、能力、工作岗位和贡献;沟通,进行情感交流和工作交流;信任,对合伙人诚信,放手于下级,放手于员工;关心,关心、关爱同事及其家属;激励,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岗位事业激励、工作环境激励并重;培训,不断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重用,大胆提拔,重用人才。人本思想可以用简洁的语言直接体现在合伙所的信条中。人本思想进入合伙理念还可以通过充分尊重员工的领导艺术、合伙制度和制定行为规范得以体现。

二、合伙制度文化设计

合伙制度是合伙文化载体,合伙制度文化是合伙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构造合伙制度时,必须考虑相应的合伙文化对应和水准。

第一,基于合伙文化意味着合伙制度构筑于特定的合伙文化上,不同的合伙制度依托于不同的合伙文化背景。合伙制度实际上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企业组织制度,但构建现代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制度,还必须创造相应的合伙文化条件,而合伙文化条件的创造其实非常艰难。

第二,表明合伙文化指具有创造性的合伙制度本身就是合伙文化的重要成果。合伙文化本来就内含着合伙制度文明。无论是合伙所领导体制、组织结构,还是管理制度,其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而调整完善的轨迹就是其合伙制度文明进步的过程,也是合伙所合伙文化进步的象征。这种合伙制度文化的进步除在精神境界上体现外,还体现于领导艺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如管理方式从经验到科学;管理重心由事到人;管理从集权到民主;管理从单

一刻板到灵活多样;管理制度从家长制到共同治理。这一变化过程实质上是合伙文化的进步过程。

第三,体现文化强调合伙制度的任何一个部分都能展示合伙所的理念。设计合伙制度时,必须考虑合伙文化理念的整体配套。

三、合伙行为文化设计

合伙行为文化是合伙所合伙文化的重要体现。严格讲,合伙行为文化是其合伙精神文化的人格展现。

完整的合伙人行为应包括风险行为、创新行为和管理行为。不惧风险、抵御风险是健全合伙人行为面临的首要课题;创新行为是必须将创新思想及时付诸实践;管理行为是合伙人最基本的行为。

员工行为是体现合伙所行为文化的基础。优秀合伙所的员工模范行为可概括为四类17种。第一类,对待合伙所忠诚、奉献、协作,将合伙所利益视为最高选择,具有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并珍惜团队价值,处处以大局为重;第二类,对待本职工作敬业、严谨、周密、革新、高效、苦干、热情,敬业是根本,其他是延伸;第三类,对待自身修养勤学、进取、坚毅、廉洁、节俭,其中勤学居于首位,起统帅作用;第四类,对待社会诚信、守法,对待同行竞争讲文明、不违背伦理道德。

合伙所员工行为文化设计的重点是:在不同时期,从合伙所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兼顾共文化为基础强化重点,并通过模范人物实施,以提高合伙文化行为层次,凸现合伙所的行为风格。重点行为的塑造既可以针对合伙所发展的新要求,也可以为了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合伙所的发展与员工文化行为不断完善、与时俱进。

四、合伙物质文化设计

篇9

关键词:会计核算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2

一、企业会计核算体系概述

会计核算体系,也可称之为会计核算方法,指的是由各种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会计方法组成起来的统一的整体。会计核算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检查方法、会计分析方法、会计控制方法、会计预测方法和会计决策方法等。会计核算体系对企业所有会计对象范围内的经济业务进行连续性、完整性和系统性记录及计算,从而为企业经营者的信息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会计科目的设置、成本计算、财务报表、财产清查、登记账簿、复式记账等环节,从而形成完整的会计核算体系。

会计核算体系对企业的预算管理产生重要影响。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从企业性质和经营情况出发,编制预算报告,可以分为零基预算和增量预算两个方面。零基预算是从企业长远发展进行逐级分析,对企业未来发展战略进行规划,从而编制的预算报告。增量预算是对以往的会计信息进行分析,适当考虑未来的增长可能性。企业以往的会计信息数据是企业制定预算报告的依据。企业通过对过去五年以上的会计信息进行分析,总结企业经营的经验教训,判断企业未来盈利空间,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企业会计核算现状和问题

会计制度是企业会计核算的依据。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我国颁布了很多的会计制度,以促进企业的发展。从企业方面来看,有2001年开始执行的《企业会计制度》、2002年开始执行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至2006年,我国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制度》,并于2007年在上市公司执行。从政府和非盈利性组织来看,有1998开始执行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1997年《医院会计制度》等。当前,我国会计核算体系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并存

当前,我国会计核算体系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并存。由于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同为我国财政部颁布,两者属于同一等级,因而造成了企业适用中的困难。加之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在规定上存在着很多冲突,增加了企业会计核算的难度。如在《企业会计制度》中,包括了会计原则、会计核算基础、会计假设、所有者权益、成本费用、负债、资产等方面的规定,而在《企业会计准则》中,也包括了这些内容,且两者存在着很大的冲突。财政部对于两者不一致的解答为:在会计制度中没有规定或者与会计制度规定不一致的时候,应以会计准则为准,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非常困难。

再者,新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的执行过程中,也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这样就导致了企业同时执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因而形成了执行混乱、层次不清的现象。

(二)会计制度的选择适用

会计制度本身也存在着层级关系,导致企业在会计制度的选择适用上的困难。在《企业会计制度》之下,还有《小企业会计制度》等,企业根据自身性质,在适用会计制度时的随意性很大,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

(三)企业会计管理制度不健全

在企业会计核算中,由于会计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企业内部控制力量缺失,企业会计工作缺乏制度化和规范性。在会计岗位的设置上,没有科学合理的依据,也没有对会计人员的岗位职责进行明确规定。在会计从业的限制上,会计人员没有从业资格证的现象大量存在,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低下,影响了会计核算信息的真实性。同时,企业预算管理中,损益管理制度并不健全,企业对成本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着问题,对企业发展非常不利。

(四)会计政策存在问题

在会计政策的制定中,没有从企业经营实际情况出发,对会计政策缺乏具体实施环境的分析。同时,对于集团公司的会计政策制定并不合理。从我国目前的会计政策来看,一般只有大的方向上的规定,对企业经营业务和经营流程的考虑并不充分,因而导致企业会计政策的适应性较差,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新时期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构建

(一)建立统一的会计核算体系,遵从会计准则模式

在会计核算体系建立过程中,应以《会计法》为依据,建立企业、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三者统一的会计核算体系。同时,由于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冲突,应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逐步取消会计制度,遵从会计准则模式,完善企业、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核算体系,以促进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二)建立健全企业会计规范的管理制度

由于我国企业会计管理存在着问题,企业会计核算体系不科学,对企业发展非常不利。因此,企业应建立健全会计规范管理制度,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来切实加强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企业的会计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设置会计岗位,明确会计人员的职责,审核会计人员的从业资格及工作技能,加强和组织会计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重视会计人员职业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目前,由于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不当,会计人员的流动性很大,会计工作的交接情况并不理想,因而导致企业会计信息的不完整、绩效考核及预算管理不统一。同时,对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也造成不利影响。档案材料、数据等的采集和分类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在设置会计岗位时,应对岗位职责进行明确说明,对会计人员及其他部门人员的工作联系情况予以阐述,让会计人员明确自己的职责。同时,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应对会计人员实行持证上岗,保证会计人员拥有基本的会计工作基础。在会计工作中,由于市场经济的变化及企业发展变化,应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保证会计人员的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企业会计工作。再者,应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自觉抵御不良风气的侵蚀,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以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完善企业的会计政策

目前,我国对会计工作的重点放在会计账目上,而没有从企业会计核算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会计核算的原则及处理方式没有准确分析,企业会计政策受到轻视,导致企业会计核算上的信息不完整现象经常发生,企业会计核算失去了原有的价值,没能对企业经营产生促进作用。因此,应不断完善企业的会计政策,将企业会计政策落实到企业管理中,对会计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以促进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四)加强损益预算管理

损益管理是企业预算管理的重点和核心,损益管理工作是企业会计管理的基础,对企业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企业损益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企业成本费用消耗的划分政策和确认政策,企业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及无形资产管理政策,企业理论确认政策,企业资产贬值政策,企业投资及存储货物政策等。企业应加强损益管理,以正确估算企业价值,对企业的盈利空间进行准确分析,尽最大可能减少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五)统一会计政策

对经营业务比较单一的集团公司,如中国移动、电力行业等,应从整个集团的利益出发,制定一套科学化、规范化的会计制度。而对于多元化经营的集团公司,在会计政策的制定上,应根据不同业务不同产业的情况出发,制定区别化的会计政策,以保证会计核算信息的实用性和真实性。在会计管理中,为了保证预算考核的准确性,应统一会计科目。首先应由企业管理层根据现行会计准则制定会计科目,明确会计科目的标准。在此基础上,下级部门应对已制定的会计科目进行执行,不能擅自更换或增减会计科目。集团公司在制定会计科目时,应制定相应的明细规定,以满足下属公司的会计核算工作。在会计管理中,应定期设置会计报告,以及时对企业经营情况进行了解。集团公司应定期对下属公司的会计预算进行分析,了解下属公司的经营情况,对经营中的问题进行指导,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现代企业的发展,应不断加强企业管理,完善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以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目前,我国的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由于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会计制度选择适用中也存在着和很大问题。加之企业会计制度不健全以及会计政策的缺陷,统一的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在构建企业会计核算体系中,首先应统一会计体系,遵从会计准则。其次应建立健全企业会计规范的管理制度,完善企业的会计政策,加强损益预算管理,统一会计政策,以促进企业会计制度的发展,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10

我国现阶段执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分别适用于不同类型的企业。我国上市公司必须使用会计准则,其他企业适用企业会计制度,也可以自愿选择使用会计准则。而小企业会计制度主要用于那些不对外筹集资金,企业规模比较小的企业。相对于会计准则来说,现阶段企业会计制度比较适用于我国实际情况,符合大多数会计从业人员的操作习惯。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也是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经营管理水平匹配的要求。运用会计制度进行核算形成的会计信息更容易理解、接受。

二、会计科目方面的变化

为规范企业会计核算,推进会计电算化。为统一财务会计报表数据口径,鼓励使用财务核算软件,《企业会计制度》将会计科目分成五类85个一级科目。并且规定了统一的会计科目编号,以利于财务核算工作。为与国际会计核算接轨,《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科目作了较大改动,设置了156个一级会计科目,对资产的分类更细致具体,相对《企业会计制度》而言,一些会计科目的名称、核算内容也有了较大的变动。这些变化对不同规模、不同性质、不同核算要求的企业来说,可根据自身经营需要,依据国家、股东和经济管理单位的不同要求,来选择不同的核算制度,同时确定会计科目的使用数量。核算要求越高的企业,使用的会计科目相对较多,其会计科目的分配就必然详细,相对应它的核算过程也非常细致与繁琐。采用企业会计准则进行核算的公司,对会计人员素质与业务水平要求往往较高。

三、会计核算上的区别

(一)在资产类别上划分所站的角度不同

《企业会计制度》将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四类,而《企业会计准则》除上述四类以外,还增加了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金融资产等。其中投资性房地产主要是指为出租或转让获取收益的自有房地产。它是从原有固定资产中分离出来的单独归类形成的资产。投资性房地产主要分为:用于出租的土地使用权;长期持有并准备转让获取增值收益的土地使用权;拥有并已出租的房屋建筑物。为了对种植与畜养等农村牧渔企业等特殊行业的资产进行规范,根据农业生产行业的特点从固定资产剥离出来形成了符合农业企业核算要求的生物资产,这种分类的目的主要是使农业企业会计核算更加贴近现实,使确认与计量有别于其他行业。世界经济一体化已成为趋势,国际上的各种金融工具也逐渐进入中国,为适应这种潮流,金融资产这一核算准则也就应用而生了。

(二)计提减值准备核算的区别

第一,采用《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的企业,依照会计核算谨慎性原则,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要求对长期投资、短期投资、存货、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在建工程等八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计提时间一般是在期末或者每年年末,企业往往是在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检查,考虑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应收账款账龄与可收回性,实物资产的损坏、闲置、陈旧等原因,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将可变现或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减值损失准备,直接冲减当期的损益。在实际发生资产损失时,冲减已计提的减值准备。

第二,会计核算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局限于会计工作基础相对较弱,会计从业人员专业技能不高,仅凭会计的职业判断对资产损失金额、可收回金额、可变现净值等会计估计较难准确把握,控制不好还可能成为利润调节的蓄水池。为预防小企业随意运用谨慎性原则,小企业会计制度中仅规定对短期投资、存货和应收款项计提减值准备,而未要求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计提减值准备。

第三,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若发现确实存在资产减值迹象的,应当进行减值测试,估计资产可收回金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统一用新设的一个科目“资产减值损失”。计提各项减值准备、跌价准备直接借资产减值损失,贷记资产减值准备。为了防止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人为调控利润,操纵股票价格,《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计提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不得转回。只有长期资产进行处置时,才可以转回已计提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

(三)《企业会计准则》增加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十三条指出: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在颁布的19个具体准则中《债务重组》、《投资》及《非货币交易》等三个准则都涉及了公允价值的具体应用,其中《债务重组》全面运用公允价值计量,而《投资》准则在使用公允价值还是账面价值可以由企业选择决定。《非货币交易》则对公允价值计量进行了保留性的运用。

公允价值的运用虽然将极大地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使会计信息及时反映资产和负债的真实价值。但前提是存在活跃的市场或者较为科学的估值技术。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不发达,甚至可以说刚刚起步,以市场为核心的公允价值数据难以取得,《企业会计准则》在具体运用时指出:鼓励使用公允价值,若条件限制也可使用账面价值。另外,在中国全面使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与负债,困难较大,运用不当容易引起会计信息的失真,造成财务信息相关性的丧失,因此要慎用公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