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范文
时间:2024-03-11 17:43: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所说的有文化气息、文化底蕴,也就是说,要通过你的文章,把你在平时积累下来的文化素养反映出来。而厚重的文化底蕴最能提升文章的思想品位和艺术品位。只要我们写作时能将其发酵,灵活处理,不仅会使句子变得生动灵气富有诗意,而且也会给作文增添几分蕴味,增添几许厚重,让读者爱不释手,令阅卷老师称快叫好,这样的作文能不得高分?高分作文的天空中,最灿烂、最煦暖的是那一颗颗闪烁着底蕴光芒的星星,厚重的文化与现代思想完美结合而结出的芬芳硕果。
那么,如何让文化底蕴的光芒照亮作文星空?
一、让文章主题彰显厚重的文化底蕴
凡名篇佳作,往往内容深刻,理性突出,因而考生的考场作文也应注重深化文句意蕴。只有文句的含义丰厚,意蕴深远,才能展现语言的内在美、厚重美。因而要在文章的关键处有警策,于形象中见哲理,于质朴中见深刻,于含蓄中蕴真义,这样才能使文句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使文章主题彰显出厚重的文化底蕴,给读者留下思维的空间,才能让阅卷教师爱不释卷。
前几年北京市高考满分作文《无声的经典》,面对“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这两句诗,我想到了当前的文化状况,一方面是快餐文化当道,在聒噪的社会中靠浮华的表面吸引眼球;另一方面是经典作品静默地躺在书店的一隅。于是作者立足现实,透视现实,发出“我们是否应该换上一份安然恬淡的心境,来呼唤无声的经典”这样的疑问,进而对浮躁社会中文化领域的“低幼”、“低俗”谈了自己的认识,并指出:“无声的经典,像是剥开石榴时往外散的透明果实,落在你最不在意的脚边。被阳光晒成褪色却始终青涩的粉红,重拾起来,生命温暖如昔”,最后发出呼唤,呼唤“细雨湿衣,闲花落地”般无声的经典。文章剑指现实中的文化问题,足见主题立意之深刻。
再如山东省高考满分作文《当记忆流经奥斯维辛》,针对“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这个话题,文章没有停留在一般的记忆层面,而是把笔触伸向了二战,伸向了犹太民族的苦难历史,伸向了一座令人伤感的小镇奥斯维辛(在这座伤心城有两处举世闻名的集中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纳粹杀害了180万犹太人,营里多处留下触目惊心的证据,提醒人们和平的代价),文章站在文化的高度审视那段历史,揭示了一个非常理性的文化心态,告诉人们,尽管“奥斯维辛的天空湛蓝而且透明,一排排高耸的建筑直插云霄,似要打破这里的宁静”,但“时间永远不会将奥斯维辛风化在记忆底层”,“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犹太人没有忘记,因为他们知道知耻而后勇”,“德国人没有忘记,因为他们把昨日的罪过,当作今日的教训,防止明日的错误”,“全世界的人民都不会忘记,因为和平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渴望”。这篇文章因为站在历史文化的角度审视现实,使得文章的主题深刻而厚重,因而得了满分。
二、让哲学思辨闪耀文化的魅力
在近几年的考试中,有相当一部分文章在语言上充满了哲学的思辨性,洋溢着哲学的睿智和考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以全国卷河北某考生《铜镜的沉思》满分作文为例,“文章通古贯今,思辨睿智,张力丰厚。作者既钟爱铜镜,又强调要立足自我,头脑清醒,有汲取、有扬弃,此种见解新颖独到,非同凡响”。作者在文中写到:“我抚摸着铜镜,仿佛抚摸着千古的时光,细细地从指缝间流淌。我叹服唐太宗李世民虚怀若谷,把这面铜镜置于朝堂,将泱泱大国治理得富甲天下,庶民康乐;我叹惋三国时的关云长空有他的盖世武功,还有他的赤兔马、青龙偃月刀,却因缺乏这面铜镜而大意失荆州,败走华容道,只落得个仰天长叹,一命呜呼。”这里,所体现的除了作者的哲理思辨之外,就是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肯定了历代帝王将相的功业的前提下,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剖析,指出了他们的不足,尤其能够警醒人们的是他们最终失败的历史教训,以史为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追昔抚今,知人论世,警钟长鸣:“我抚摸着铜镜,仿佛触摸着新世纪的脉搏,轻轻地却又是沉重地在指缝下弹跳。我叹服一代伟人把这面铜镜置于决策平台,改革开放,使我中华迅速地真正崛起;我叹惋一批骄子大员把这面铜镜丢了个干净,最终落得个功败名裂,身陷囹圄……”这是作者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为民的思考,从正面褒奖,肯定改革开放的英明决策;又从反面警示,说明惩治腐败的重要,起到陟臧罚否之功效。尤其是“丢失铜镜”的现实教训,更加使人振聋发聩。
三、让文化名句打造语言书卷美
篇2
咸阳海泉湾温泉水世界在咸阳世纪大道中段的中国地热城广场,紧靠渭河大桥,交通非常便利。
1、其中有精致园林,自然汤池,可以望云捕蝶,感受幽谷。也有室外温泉和望雪谷,可以体验身心与自然交融的精品温泉。
2、有集餐饮、住宿、会议、娱乐、休闲、健身、疗养为一体的西北较大的温泉水疗养生中心。
3、温泉水疗养生中心在装修中突出了休闲、舒适、独具情调的历史地域及自然养生文化,使客人在享受温泉的同时,又能感受到咸阳、西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一、保护海西,永葆大理魅力
大理,大自然鬼斧神工,独具魅力的“风花雪月”,天造地润的柔美田园景致,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历史文化资源正是永葆大理魅力的宝贵财富和优势。
1、海西,苍洱间的田园。它是大理各族人民繁衍生息,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载体。大理风光,不仅体现在苍山雄奇,洱海秀美,很大程度体现于苍洱间的田园之美。一是自然之美,苍洱间溪流纵横,田园交错,自然物种丰茂,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然画卷,诗情画意、浪漫风雅,让人流连忘返。二是“个性”之美,海西田园景致,是高原苍山与湖泊间所独有的田园风光,既有高原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溪涧、石头、植物群落、石头建筑所具有的高原阳刚之美,又有洱海一带具有江南水乡的柔情的田园风光,刚柔相济,独具魅力。游目骋怀,使人心旷神怡。如此景致,怎不让人永远呵护呢?
2、保护海西就是保护好祖先创造的辉煌历史文明,留住我们城市的根。海西是大理历史文化厚重积淀的地带,是古代文明遗存丰富之地。北起龙首关,南到龙尾关的海西之间历史文化遗存俯仰皆是,信手可拈:蝴蝶泉,周城、喜洲古村古镇,千年三塔、崇圣寺,千年古街――三月街,南诏德化碑,元世祖平云南碑,古城大理……一个个国家重点文物单位,这是祖先创造的辉煌文明的见证,是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也是我们城市发展的根。我们不能保护好,就愧对于祖先,也无颜于后人。
3、保护海西就是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明,塑造我们城市的灵魂。依山傍水、地势平坦,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使海西一直是大理白族人口居住密集的区域。千百年来,繁衍生息在这里的人们在经营着精致的农耕文明,打造出美丽的田园风光;人们建造了特有的白族民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白族村落和独有的白族本主文化。人们在创造、继承和发展着白族文化传统。海西是白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展现地带:蝴蝶会、绕三灵、三月街民族节、本主节、白族民居建筑……一个个民族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传承、发扬。丰富的传统文化在滋养和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在塑造着我们历史文化名城的灵魂。
4、保护海西就是让历史文化为滇西中心城市发展注入竞争活力,构建和谐的现代文明。千百年来的发展,海西为大理奠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财产。但在城市发展迅速的今天,海西拓展的自然空间已十分有限。如果一味地对海西自然空间进行开发,就是现代文明对海西历史文明、传统文明的破坏和摧残。进入二十一世纪,城市发展就是文化创意和文化力的竞争。城市发展中注入的文化内涵越多,载荷的文化附加值越多,城市的竞争力就越强。保护好海西,就是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丰富历史文化底蕴,为现代城市的建设发展注入厚重的文化内涵。因此,保护海西就是要求将古代文明、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构建出和谐的现代文明,让古老的大理历史文化名城在现代文明中更加熠熠生辉。
二、保护海西,走一条人类生存、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共赢”的道路
我们现代建设的一个沉重代价就是环境的恶化。历史给了我们一个机会:一个尚未完成现代化转型的地区能不能直接由目前的传统工业文明转向生态工业文明?善待自然,保护环境,保护田园风光,这对我们是严峻挑战,更是难得的机遇。
1、海西保护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环境保护意识反映了一个人的修养,也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水准。海西在大理人民心中,是一块永远需要让其晶莹透亮的绿色家园。“整治海西,保护田园”,从根本上讲,必须强化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意识让我们民族形成一种更精致、更有品位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形成环保、节俭、崇尚自然、适度消费、呵护田园的文化和时尚,那么对于我们这个似乎过于讲究物质的民族,比阔、浮躁的心态,也会是一种巨大的文化提升。如果我们能以“保护海西田园风光”为契机,推动有个性、重品位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将有助于改造现在崇尚奢华的社会风气,有助于提高民族文化修养和素质,这是解决海西保护的带有根本性、长期性的核心问题。
篇4
关键词: 惠州;人文资源;开发
一、惠州人文旅游资源
历史文化惠州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自古有“岭南名郡”之称。秦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14年设南海郡博罗县,惠州地区属博罗县的一部分。公元591年隋在惠州设循州总管府,从此惠州成为东江流域政治、文化、经济、交通中心。
(一)平海古城文化
岭南古城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古代的县、郡、州治所所在地,如河源的龙川佗城、广州的南越古城、肇庆的端州宋城、潮州的府城、茂名的信宜镇隆古城、湛江的雷州古城等。这些古城一般都有较为久远的历史以及厚重的文化沉淀。另一类是明清时期为防御海盗、倭寇所建的所城,如有“两广门户”之称的深圳新安故城和大鹏所城、惠州的平海古城、饶平的大埕所城等。
(二)双月湾
双月湾风景区位于惠东县平山镇境内,是南中国最有特色的海湾之一。沙滩分向南及向北两边,分别长8公里和10公里,中间由水道分隔。这种地形在地理学上称为连岛沙洲。风光旖旎的巽寮湾与平海湾、双月湾、长沙湾一起被美誉为“东方夏威夷”。在双月湾,入海200米仍可直立行走1两个半月型的海湾背向而歌,所以称之为双月湾。巽寮湾、港口双月湾、平海南门海湾等稔平半岛区内的主要景区、景点有机连接起来,形成了惠东“蓝色”滨海旅游。双月湾的夜色则是另外一种美,两侧的阑珊灯火犹如星空倒置,人们在这里进入了色彩斑斓的三维空间。她的左侧是大亚湾,性格温和静如处子:她的右侧则是喜欢翻波戏浪的红海湾,同一海域的两处海湾就仿佛是性格迥异的双生胎,别有风趣。
(三)秋长镇
秋长镇会龙楼,是一座目前保存比较完好的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客家古建筑回垅屋,也是一处对革命有着重大贡献的革命旧址,她不但有着深远的革命教育意义,而且有着浓郁文化色彩,因而游览价值较高。
(四)雍容静秀的古村
皇思扬村,距惠州市57公里,距多祝镇1公里。始建于明末清初,已经历了五百年的风雨砥砺,清乾隆至道光年间是它最为鼎盛的时期。黄沙洋是最早的名称,因村所处的具置是西枝江南岸一片黄沙即“下洋底”旁边而得名。皇思扬古围村原名黄狮村,又名黄沙洋,是一个有着近400年历史的古围村,至今仍保留着占地20多万平方米,建于明末清初,以“武魁楼”为代表的数十座四合院式的建筑群。它既是一个具有防御进攻军事功能,又是一个具有东方传统居家生活文化特色的古建筑,在建筑结构和建筑布局上具有深厚的岭南客家风情,还保存有御赐牌匾、圣旨等珍贵文物。
二、惠州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
尽管惠州旅游资源多样,依托发达的地区经济和巨大的社会经济总量,为惠州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充足的客源市场,但是惠州旅游发展的潜力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并未真正成为惠州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惠州的旅游资源尤其是乡村旅游资源尚未得到很好的发展,惠州旅游的问题凸现出来:很多优质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开发利用,保存完好的木村古镇,大部分没有开发或没有得到充分开发;惠阳秋长镇的将军故居,虽历经百年,饱经战乱,仍保存良好,具有极大旅游开发价值,但因地处市郊,旅游线路设计不甚合理,每年接待的游客也极其有限,对惠州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业可持续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限制[5]。双月湾景区,缺乏有效的规划,景色单调,让游客耗费很长时间,沿着漫长的山道而行,到达时却发觉仅有一座凉亭,周围一片荒山野岭。以上都是严重的制约惠州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推进惠州乡村旅游资源开发
明确认识,提高定位,将旅游业作为惠州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开放市场。积极吸引外商和国内大集团、大企业、上市公司等投资开发乡村旅游景点,开办乡村旅游服务项目,推动乡村旅游上规模、上档次;加快对平海港口双月湾、稔山阿婆角、盐洲红树林的合理开发,进一步完善金融街旅游大项目的配套功能,打造以阳光、沙滩、海浪、海岛观光、渔村文化为主题的滨海悠闲旅游;开展惠州历史文化寻根游,以高潭中洞、多祝皇思扬古围村为主体,大力挖掘红色旅游文化内涵,加快景点的开发建设和升级改造,使其旅游功能更趋完善;充分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做好田园风光、民俗风情、名人故居等乡村旅游资源的普查和分类,保护性开发一批古村落,统筹规划。
四、小结
篇5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文化思考
语文作为最有人文气息的学科,是我国教育体系中,负责承载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一种过程,文化的过程本质也就是人类不断人化的过程。关于文化,我们主要关注的是人精神和生命的成长历程。作为文化的重要阐释和呈现方式,语文教学也自然集中体现了文化在人的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教育被功利化和商业化,语文教育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冲击。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文化教育往往会成为教学的盲点,语文中的各种文化因子,没能得到很好的发掘和宣传,语文仅仅是一门必修课而已,而不是一门承载语言和文化精髓的综合学科,语文的教育功能得不到很好的彰显。因此,在素质教育观不断推进的前提下,高中语文教师有必要,也有责任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揭示语文中的文化因素,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增加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
教师的作用绝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的更高目的在于对学生的精神和灵魂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为处于成长期的高中学生指明方向。而且师生作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共同发展的主体,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其实都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播者,在课堂活动中,共同营造文化氛围,完成文化传播的交往互动。其实,从某种程度上看,教育就是把在学校学习的东西忘记后,记住所剩下的东西。这“剩下的东西”也就是文化素养和文化气息。正所谓“胸藏万汇凭吞吐,腹有诗书气白华”,强调的就是一个人内在的气质和文化底蕴。
教师作为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其自身的文化气质在整个传播过程中,是举足轻重。一个言行之中时时处处透出猥琐、自私、势利、庸俗的教师,很难培养出极具文化素养和文化底蕴的学生。也就是说,优秀的教师本身就是一本耐读的书,他们可以衣着简朴,可以清瘦文弱,但他们儒雅、大气、真诚、严谨、诗意、幽默,兼之浓缩了人类精华的经典文本,会让教学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愉悦地进行。
因此,要在教学中完成文化传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底蕴一定要深厚。因为,对语文教师而言,知识的最精华处,其实是文化。一位教师只有具备了厚重的文化底蕴,才能让教学步入至高境界。
二、挖掘教材文本中的文化因素
教材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依托和载体,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语文这门学科的教学个性上看,解读文本的主要形式是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感悟、积累、运用语言,进而领悟作品内涵和文化意蕴,融入文本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说,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教材中所蕴含的文化因子分解提炼出来,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把文本所蕴藏的文化魅力散发出来,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文本文化所寓意的精神和生命体验。
如在学习《边城》的过程中,教师除了按传统的教学方式,把一些常规的内容给学生解释清楚后,还应该重点对文中的文化因素进行阐述。如对文中的湘西文化进行必要的阐述,在基于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把湘西的古朴民风和习俗作为教学的内容之一,让学生体验到湘西变镇所特有的风情,包括湘西凤凰古镇的一些历史知识。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就文中的对歌情节进行有节奏有目的的铺展,可以先收集一些湘西民歌作为教学资料,通过影音或者图片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现出来。然后,让学生进行评述,从而感受民歌中所渗透的各种文化因子,体验到湘西古朴文化的深刻内蕴,增长学生的人文知识和文化素养。
在学习《胡同文化》中,教师可以以“文化”为教学的重点核心,把文化教育放在首位,在准备好关于“胡同文化”的各种资料的前提下,让学生讲讲自己家乡的胡同或者小巷,从中找出一些文化因子,同时与文本中所阐述的胡同文化进行比较,然后在对全班同学所提供的相关胡同和小巷文化进行整合,进一步扩大学生对胡同文化的了解,同时也能更好的让学生融入到课文中,解读其中独特的北国风情。一个胡同文化,不仅仅是胡同文化本身,它还涉及到一个地域的文化、民族文化精髓,对这些文化精华的阐述和解读,无疑是增加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此外,还可以从《听听那冷雨》中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从《兰亭集序》中解读人与自我、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并接受多种艺术形式的洗礼与浸染;从《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探求西方经典爱情悲剧的魅力之源。
总之,教材中蕴蓄着丰富的文化因素,需要师生以敏感的心灵、多思的头脑、丰富的情感和渊博的学识去感受,去揣摩,去挖掘,而不要草率掠过,流于肤浅,以免造成课程资源的浪费和撂荒。
三、加强课外文化知识的培养
尽管素质教育已经推广了很多年,但是应试教育还是整个高中教育中最核心的驱动力,大部分的高中教育都是围绕高考而进行的。语文教学也是如此。这也就直接限制了学生课外学习的时间,在沉重的学习压力下,学生更多的是关注与学习息息相关的直接信息,而很少会主动去探索与考试无关的课外资料。教师在教学中也是以课本为主,所找的课外资料也是为习题服务,文化教育无从谈起。当然,在课时较为紧张的情况下,语文教师也不可能花大量时间去专门上文化专题。所以,从多年的教学经验上看,对课外资料的引入,还是要以课文紧密结合较为实际。
如学习《声声慢》的过程中,语文教师除了要对词本身进行细致的分析,对李清照的人生经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可以扩展文化的视野,把李清照的大量词作品作为课外资料引用到课堂中。以此作为宋词“婉约派”的文化研究资料,当然鉴于高中学生的知识能力有限,教师可以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如教师可以对《声声慢》中的“饮酒意向”进行文化解读,也就是说教师要把文化的视野放宽,把“酒文化”在中国文人骚客的创作中起到的作用或者影响,作为一个文化节点,向学生阐述其中所意蕴的文化意义。或者与历史文化向结合,把北宋历史作为教学内容的背景之一,从北宋“朋党之争”事件切入,让“文与史”结合起来。这样,学生的历史知识和文化素养都得到提高。
四、结束语
在语文素养诸因素中,文化素养的积淀形成不像词法句法的习得那样简单,它须在长时间的感受、积累和运用中涵泳咀嚼,慢慢体味。文化素养的形成虽缓慢渐进,但是一旦积淀下来,融化在一个人的血液和灵魂之中。对语文教学而言,提高学科能力和素养都只是手段或途径,不是终极目标,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健康和谐、个性鲜明、全面持续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篇6
崆峒山一座钟灵毓秀的道教名山,格调高雅的景观建筑,秀丽壮观的自然景色,气势恢宏的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走进崆峒山,感受着一流的5A级风景名胜区的魅力。近年来,景区形成游客人数逐年攀升,影响力不断扩大,品牌效应有口皆碑的良好态势。如诗如画的山水画卷,大气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彰显着崆峒山辉煌的今天和灿烂的明天。
扩大规模提升旅游产业水平崆峒旅游发轫于九十年代初期,成熟于九十年代后期。起初崆峒山规模体量小、旅游功能单一,基础设施滞后,上山都是羊肠小道。近年来,崆峒山景区向“大规模、大产业、大品牌”的目标积极迈进,抓“硬件完善”和“软件提升”项目建设。1992年以来,崆峒山先后通过自筹、争取国债资金1.823亿元,新修了寺、“卧观平凉”、观音堂、王母宫、问道宫等景点景观35处和崆峒山庄。新建前、后山门各一座,修建硬化景区道路11条32.1公里;建成景区停车场五处一万平方米,新建了客运车站和仿生态游步道,形成了景区特有的游览路线,使景区面积从原来的14平方公里增加到20平方公里;基本恢复了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古建筑群,实现了景区供水、供电和通讯网络全覆盖;投资1.5亿元的崆峒古镇问道驿站正在热建中,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服务体系全面形成。崆峒山景区旅游业已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热点旅游区和黄金品牌景区,步入了国际旅游精品行列。
打造旅游品牌扩大对外知名度崆峒山以争创5A级景区和“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契机,着力打造崆峒山品牌。
他们通过国家级各种媒体的强势宣传,进一步提高崆峒山旅游景区的知名度。开展了以“黄帝问道圣地、崆峒武术故里”为主题的品牌宣传推介活动,依托文化宣传扩大影响,通过媒体、网络等动态宣传和广告牌、宣传品等静态宣传相结合的方式,使崆峒山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知名度日益提高。为全面凸显崆峒山特色文化品牌,自主研发并生产出5大类40多种旅游产品,其中纸织画、老子八十一画金箔画和崆峒剑等产品,深受游客的青睐和好评。2009年,崆峒山通过旅游推介团举行一个多月的强势宣传、与各大旅行社签订合作协议,在西安、兰州和银川举办大型宣传推介会,参与“千万元门票大派送”活动,在新闻媒体刊登广告,不断扩大景区影响力,极大地激活和调动了旅游市场,为拉动周边短线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国庆期间,崆峒山景区为游客特推出了“欢乐中秋、崆峒祈福游”、“中秋崆峒团圆游”等别具特色的旅游节庆活动,景区通过在游客中心举办摄影作品展、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展、旅游特色产品展和大型崆峒武术表演,尤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剪纸艺术与甘肃的旅游特色相结合,创作出“崆峒山”最具民俗的剪纸作品,深受游客青睐。在景区推出的《黄帝问道》舞剧、《崆峒鼓韵》、《崆峒舞剑》等大型节庆演艺,民乐演奏、特色歌舞、民歌独唱表演等文化活动以及歌曲、谜语、崆峒山知识问答等与游客互动节目的齐聚亮相,为崆峒山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气氛。在国庆节第一天,接待游客达到万人。
与此同时,景区加快旅游企业的改革步伐,通过转变观念,强化措施,推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走市场化运作之路,成功组建了崆峒旅游集团、崆峒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平凉崆峒古镇开发有限公司,从事旅游经营管理服务,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商品销售、实现了规模化经营、集团化运作的喜人局面,促进了资源优化配制和企业优势聚合,实现资源、产品与市场三结合。
篇7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科学发展
前言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落脚点是促民生、保环境,着眼农民,覆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当前,鄞江镇正大力推行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工程建设,紧紧依托“文化、旅游、休闲”的一体化发展模式,通过美丽镇村建设,为地区“谋发展、求共存”。
1、认识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关系
1.1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互关联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在一定程度上与新农村建设是相辅相成的,也可以说新农村建设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补充。就目标而言,城镇化的出发点是促城乡发展,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的齐步走。目前,鄞江镇在大力推行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兼顾了两者的合力,正努力开创宜居宜游特色中心城镇新局面。
1.2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
在几十年的发展下,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实现城镇化建设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发展促进了城市进步,以及城镇化浪潮正推动农村科学发展。也就是说,城镇化建设是推动新村发展新热潮的助推剂,新农村建设必然与城镇化建设发生作用,形成促进关系。日益扩大的农村产业规模和日益富裕的农民生活,为城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在发展建设中,树立两者绝对的关系,是不利新农村的现代化发展。
1.3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相互制约
一方面,在城镇化发展的驱动下,农村发展面向于现代化,且有利于增加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力度;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入城市,造成新农村建设面临“群众组织难、生产发展难”等现实问题。从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这一问题将长期存在。目前,鄞江镇大力推行城镇化建设,但其优势辐射力度不能较好的转变为新农村发展的动力,所以,两者的关系又陷入了僵局,表现出制约关系。
2、鄞江镇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条件
鄞江镇位于浙东四明山东入口,地理位置突出,镇域内低山缓坡众多,水系穿镇而过,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鄞江镇有着丰富的山水人文资源,而在如火如荼的城镇化建设中,不仅需要充分利用好自身优势,更需要对文化进行挖掘,打造多元化的文化产业体系。今后,关于智能化、数字化的发展模式,也需逐步融入于新型城镇化建设之中,进而为古镇发展寻求新道路。
2.1鄞江厚重的文化底蕴,“滋生”了文化旅游
鄞江是一条江,是一首诗,承载着鄞江人民绵长的历史文化,成为人们传颂不尽的精神食粮。长期以来,鄞江有着厚重的它山文化,是鄞江百姓的瑰宝。从狮子山的晋代古墓葬群到邀请画家入驻养正学堂;从邵家古村落到它山石雕博物馆;从它山堰、它山庙到建立它山文化研究中心;从经久不衰的传统庙会到它山旅游文化节。鄞江的美,沉淀着历史的厚重,鄞江的灵,飘逸着文化的隽永。这些“美”与“灵气”,编织成了鄞江厚重的文化底蕴,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元素。
同时,鄞江的文化产业链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如它山文化,四大古水利工程之一的它山堰,至今仍发挥着阻咸、蓄淡、排洪、引灌之用;石文化,鄞江盛产的梅园石、小溪石,曾长期远销日本;官治文化,鄞江是宁波的根,曾是明州府所在地,也曾是鄞县县治的文化、政治、经济中心;庙会文化,传统的“三月三”和“十月十”鄞江庙会为浙东地区规模最为盛大的庙会之一,为省级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啤酒文化,百威英啤酒厂位于鄞江,开展啤酒节是鄞江镇文化挖掘的体现;教育文化,鄞江中学美术班全省有名。所以,多元化的文化根源,编织了鄞江丰富而饱满的文化内容。关于创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4A级它山旅游景区建设,已具备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2.2鄞江优美的生态环境,“催生”了健康养生产业
鄞江有着通达的水系、茂盛的山林、肥沃的土壤,全镇森林覆盖率达到61.6%,澄浪潭泉水属于国家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地,晴江岸古树林、卖柴岙库区等资源点,保留着非常合适人类养生居住、度假休闲的一片净土。在当前全民生态休闲、健康养生时代热潮到来的难得机遇,鄞江镇争创国家级生态镇、市级健康镇建设,大力推进健康养生产业发展,具备坚实的物质条件和资源优势。
2.3鄞江丰富的农业资源,“衍生”了休闲农业观光产业
鄞江镇特色农业明显,镇内已逐步形成了各类无公害产品基地,包括绿茶、白茶、杨梅、芋艿等特色农产品享誉全省。得益于优良的水质,市级产业化基地锦鲤鱼和大鲵养殖基地初见成效,国际锦鲤鱼拍卖会在鄞江举行。全镇大力推进休闲农业观光产业发展,并已逐步形成“生态、文化、休闲”于一体的休闲度假模式,成功举办六届澄浪潭垂钓节。
3、推进鄞江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下步措施
近年来,鄞江镇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已取得一定的成绩。逐步形成的“旅游、文化、休闲”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仍需要进一步的夯实,特别是传统文化资源的再挖掘、建设工作的进一步规范等,均是更好惠及地方资源、利用好资源、发动好群众参与的重要方面。而且我们也要看到,生态环境改善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调动民众广泛积极性的根源。
3.1宜居宜游展古镇美景
鄞江镇党委书记在鄞江镇的发展蓝图中,特别强调:“牢牢抓住新农村建设这个牛鼻子,以重点工程、重大项目的推进为抓手,充分利用两到三年的时间,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形象,改善人居环境,合理打造宜居宜游特色中心城镇。”从强调中我们不难发现,鄞江镇的今后发展将紧紧围绕在农业增收、农村增色、农民增收等领域,切实做到新农村与新型城城镇化的落地开花。近年来,在它山文化旅游节等活动的开展下,直接有力的向公众展现出鄞江镇最真实的发展魅力,且活动的落脚点是促民生、促和谐,是开展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契机。今年,为深挖文化资源,开创文化旅游发展新道路,一大批商贸旅游项目,如廊桥重建、街景整治、历史街区修复等均在鄞江镇启动。到时,鄞江镇的“宜居宜游”的发展战略,将更加的丰满,为推进城镇化建设创造更有力的支撑点。
3.2凝聚合力谱城镇蓝图
近年来,鄞江镇的建设重点非常突出,就是把项目作为建设的“重头戏”,始终秉承发展好必先建好和抓好。今年,全镇又将继续强化项目建设力度,预计总投资达25亿元的52项重点工程,全面覆盖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生态工程等,在很大程度上全面提升全镇的发展档次,是“谋发展、求共存”的集中体现。鄞江的发展时机虽十分成熟,但抓建设中的征地拆迁、政策处理等问题同样重要,是关切新型城镇化建设成败的重要方面。所以,在城镇建设动员大会上,就一再强调干部要带好头,争取为每一位农民带来利益,为每一份鄞江资源找到发光点。并且在建设工作中,要落实工作责任制,对新型城镇化发展进行科学的统筹与协调,进而维护好建设发展的好局面、好条件、好氛围。也就是说,在今后的发展建设中,需处理发展与村民的矛盾,使各项工程的建设处于和谐的氛围。
4、结束语
发展是我国农村建设的主旋律,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集中体现。鄞江镇凭借文化资源、生态资源、农业资源,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大力推行新型城镇化建设,并已形成了“旅游、休闲、文化”一体化的发展模式。近年来,全镇也不惜发大资金,为开创鄞江镇发展的新前景,创造条件、丰富条件,利用好资源、利用好广泛的群众基础,走鄞江镇的特色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马芳芳.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社区建设与管理[J].当代经济,2012(13)
[2]李程骅.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型城镇化战略[J].求是,2012(14)
[3]刘艳婷.“两化互动”战略中的科学发展观[J].当代经济,2012(13)
篇8
一是明确文化定位,彰显城市个性。各级文化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当地文化脉系的研究,科学厘清当地历史文化、革命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发展脉络,从中提炼出最能体现地方人文精神的文化元素和文化符号,并通过各种方式,加大传播力度,积极与规划、建设部门沟通,把这些文化元素和文化符号体现到当地城市建设的规划之中,提升城市定位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建筑师的建筑理念,物化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善待历史文化遗产,把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重要特征,使历史文化遗产成为城市“唯一性”的主要标志。要注意维护城市历史风貌,保护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街区,加强对现代文化遗产特别是工业遗产的普查和评估工作,编制工业遗产保护专项规划,合理利用工业废弃设施,有效保护好工业文化遗产。
二是着眼满足需求,提升城市品位。各级文化部门要根据城市功能布局和人员聚集情况,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把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通过加大财政投入、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新建、改造或迁建一批博物馆、图书馆、影剧院、美术馆、群艺馆和文化馆等文化设施,特别是要坚持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打造城市标志性文化设施,使文化设施成为城市最具标志意义的建筑。要重视加强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根据文化需求实际,建成一批文娱、体育、博览等各具特色的文化设施,新建住宅小区应配套建设相应文化设施。要注重发挥各类文化设施的功能互补性,在空间摆布上尽量形成聚集、照应、连带关系,打造辐射力强的文化一条街、文化中心区等城市文化核心区。
三是打造文化品牌,树立城市形象。各级文化部门要立足当地文化特色,精心谋划和打造展示代表城市形象的文化品牌,力争经过若干年不懈的努力,河北省各个设区市和文化底蕴厚重的县级市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节庆品牌、剧目演出品牌、文化旅游活动品牌等,使之成为当地的文化名片,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优化当地人文环境,树立城市良好形象。
四是搞活文化市场,增强城市活力。各级文化部门要着眼当地文化资源秉赋和产业优势,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并就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园区建设、基地示范、企业发展、人才培养、品牌塑造、投融资政策等相关问题进行科学论证和精心研究,作出部署。要着眼增强城市活力,进一步减少文化市场的行政许可,在依法办事的前提下,降低文化市场进入门槛,搞好对文化市场主体的服务,优化文化市场环境,着力培育文化消费市场,拉动文化消费需求,进一步激活河北省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潜力。
五是加强文化展示,开展公共服务。各级文化部门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更大程度地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为己任,统筹兼顾不同城市人群的文化需求,维护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特别要关注城市未成年人、老年人、农民工、残疾人、低收入家庭等社会群体的文化生活,采用政府购买、引入社会资本资助、补贴等方式,向这些特殊群体提供质优价廉的文化服务。要积极推进国有博物馆、革命纪念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逐步向社会免费开放,支持国有艺术院团、影剧院每年安排一定场次,主要面向低收入居民的低价演出和放映等,满足他们的基本文化需求。
篇9
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和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的洛阳是中华文化的读本和华夏文化从萌芽、成长走向繁荣、壮大的中心和象征。近代以来,洛阳充分利用着自身历史和文化优势,同时从“工业城市”和“旅游城市”两条路出发,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开发旅游,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如今的洛阳,环境优美,科技发达,交通便利,是一个集办公、文化、商业、金融、体育、休闲娱乐和居住为主要功能的山水园林现代化城市。
牡丹花会
牡丹历来被誉为“花中之王”,富丽堂皇,国色天香,自古就有富贵吉祥、繁荣昌盛的寓意。洛阳牡丹根植河洛大地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宋,有诗云“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和白居易都曾有诗描述花开时节的洛阳城:“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从1983年起,在每年四月上中旬举办洛阳牡丹花会。洛阳牡丹花会是中国四大名会之一,其盛况不言而喻。2011年洛阳牡丹花会更是升格为国家级的花会。
牡丹花会从“以花为媒,广交朋友,宣传洛阳,发展经济”到“花会搭台、经贸旅游唱戏,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牡丹花会已经成为洛阳发展经济、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招展引会、招团引游的平台和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为洛阳走向世界搭建了一座桥梁,成为世界了解洛阳的名片。现今依然闻名的牡丹园有王城公园、西苑公园、牡丹公园、中国国家牡丹园、中国国花园,这五座牡丹园都以隋唐历史文化为基础,以牡丹文化为主要内容,融历史文化、牡丹文化和园林景观为一体,堪称洛阳园林之经典。
这不,今年举办的第30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据统计,4月1日至5月5日,洛阳市共接待游客196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5.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3%、23.5%。接待入境游客16.35万人次,旅游创汇3963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5%、25%;旅游景区接待游客1689.5万人次,同比增长24.5%。
为期一个月的牡丹花会,为旅游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更是活跃了整个花卉市场。正所谓有市场就会有商机,在街头小巷,随处可见,卖花的流动摊点,花的种类各异,有珍贵的,也有很一般的,洛阳人和广州人一样喜欢在家里放上花。流动的售花摊点,构成了洛阳城市景观的一大部分,也带动了洛阳当地的市场经济活跃。
旅游资源
洛阳东临嵩岳,西依秦岭,南望伏牛,北靠太行,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孕育出了名山大川、河湖瀑布、溶洞温泉、原始森林等风景名胜。洛阳市的旅游资源在数量、品位都独具优势,被旅游界称为历史文化之都和休闲度假之都。其中著名的龙门石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第一座官办寺院白马寺有“中国第一古刹”之称。
在洛阳市,有专门政策扶持旅游业,故而,洛阳的大大小小的旅行社很多,并且还不断的有旅行公司或者旅行社在创立,洛阳的旅游业一片繁荣。
洛阳市围绕“千年,牡丹花城,丝路起点,山水洛阳”的城市品牌形象,整合旅游产品,截至2012年,洛阳有5A级景区三家 4A级景区13家,3A以上景区数目位居全国之首,另外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75处、市县级571处,馆藏文物40万件,得天独厚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带动着服务业的发展。
洛阳人
来来往往的人造就了洛阳的繁荣,吸引游人的并不仅仅是洛阳厚重的历史和美景,还有洛阳的美食。
篇10
《辞海》中是这样解释插画的:书刊中所插附的图画,有些印刷于正文间,有些用于插页,以便对正文中的内容进行补充,或提升文章的艺术欣赏水平。现代插画除了包括书刊中所插入的图画以外,还将插画视为一种具体的艺术形式,并在多个领域中得到了应用,已经成为当前极为流行的视觉传达方式之一。插画艺术使得越来越多的设计者认识到了“读图时代”中的抓住眼球经济的重要性,而要想在这个“读图时代”成功抢占先机,就必须在视觉符号中融入我国传统文化。我国五千年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因此,传统文化资源为我国插画设计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灵感及创作来源。
插画设计与我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1.我国传统文化艺术是插画设计的基础
本质而言,插画设计同传统国画、壁画、版画等均存在着极近的血缘关系,但是,插画设计并不属于其中某一流派,而是独树一帜。若追溯其根源,其可能是传统绘画中的某个分支,无论是从最古老的壁画,还是民间版画,无不传承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目前,正是我国插画设计发展的高速阶段,如何将我国传统文化艺术融入插画设计中已经成为摆在插画设计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传统文化与现代插画设计表面看似相互排斥,但本质正好相反。插画设计作为现代文化艺术中的一种,虽然不断转变风格,加快创新,但却无时无刻不在汲取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恰恰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虽然饱经时代更换之考验,却仍然能够展现其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2.插画设计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延伸
我国传统文化为插画设计提供了基础,使得插画设计得到了持续的发展,二者之融合使得插画设计得以不断延伸。例如,传统工笔画与插画设计的融和,由于传统工笔画不强调空间感,因此,将其应用与插画设计中可谓恰到好处,与此同时,传统工笔画的装饰性为插画提供了意蕴深远的背景,不仅展现了传统工笔画淡雅、清新、质朴之感,更展现了插画的明艳、动感,使得我国传统文化的神韵与现代插画的时尚得到了有效的融合。例如,在张旺所创作的插画――《孙悟空》中,他采用水墨画进行渲染,同时,采用工笔画进行勾线与造型,以展现孙悟空这一玄幻角色,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插画设计与我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3.插画设计中我国传统文化的应用
我国传统文化大体可分为如下两方面:一种是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种是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前者关乎精神层面,即我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平面、淡雅、不透视性,并将此意境作为表达目标,在展示意境气质的同时,体现国人独特而又不失厚重的审美;后者关乎物质层面,即大众所熟知的中国传统元素等。
传统节日文化的应用
在插画设计及创作过程中,设计者可以通过烟花爆竹、门神及灯笼的应用来使观众联想到我国的传统佳节――新年;也可以通过粽子、赛龙舟等的运用使大家联想到端午节;若运用了月饼、圆月、团圆、嫦娥等,则会使人立即联想到中秋佳节。此类由传统民族节日所衍生出来文化产物广受效仿,各地纷纷根据本地的民俗艺术展现不同的文化意义,诸如美食文化、服饰文化,甚至连当地少女出嫁所制嫁妆,传统建筑图腾艺术都成为极富特色的地域文化。由此可见,多民族所敬畏、信奉及遵循的影响力是难以估量的。当我们一次次地追溯设计的本源时,很少有人从一个国家或民族情感的角度深入进行思考,以探寻这些已深深积淀在大众心中的文化。
传统民间艺术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创新及应用,插画设计中也开始融入现代化科技元素,特别是在如今这个视觉艺术主流的时代,传统插画设计已经找到了新的改进方向,不少动画艺术纷纷进入插画设计领域,诸如米老鼠、唐老鸭以及阿凡达等,这些无一不体现了时代的创新及插画艺术创作手法上的提高,此种提高无疑意味着和传统文化之间的“一决高下”。不少设计者过于追求技术创新所带来的视觉感受,却忽视了作品想要传达的内涵及意义,使得作品脱离了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必须将新、旧艺术相结合,将传统民间艺术融入插画设计中,以体现插画艺术的真正价值,在向公众展示视觉美感的同时,传达出强大的精神文化力量。例如,“东方树叶”等广告,就是传统民间艺术应用的典范。
历史文化元素的应用
现代插画中古老绘制手法越来越少,更多的是一些矢量图,虽然为设计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却丢失了原本的视觉亲和力,丧失了传统元素的应用使得插画作品欠缺情感底蕴,同大众间产生了距离与隔阂。因此,在插画设计中可借鉴类似敦煌壁画等传统历史文化元素,以深厚的历史底蕴拉近和大众的距离。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