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贫计划范文

时间:2024-03-11 17:42: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扶贫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扶贫计划

篇1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关于加大“贫困地区扶持力度”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省市县扶贫帮困工作的安排布署,把扶贫帮困工作做为教育局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真正达到群众得实惠,干部受教育的目的。

二、工作目标

1.实施“阳光助学工程”,实现教育的公平,不让所帮扶村一个家庭学生因贫困而失学,确保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

2.进一步改善帮扶村育人环境;

3.对县扶贫办安排的帮扶对象,力争在年底前完成脱贫解困任务。

三、工作要点及措施

1、认真执行国家的学生资助政策,保证学前教育儿童受到资助不低于12%、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受到资助率不低于10%、普通高中学生受到资助率不低于15%、职业高中学生受到资助率不低于12%的贫困生补助。在补助经费分配中,坚持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将补助经费向帮扶乡镇学校倾斜。建立贫困生资格申报、审查制度,在学生提出申请,学校调查落实的基础上,确定贫困救助对象。

2.优质高效办理大学生生源地贷款,做到应贷尽贷。

3.热情接受社会各界资助,积极联系企业和社会团体等对帮扶村开展资助,为社会各界资助提供良好的资助环境。

4.组织奉爱心活动。在阳光助学日期间,广泛宣传“阳光助学”活动的重要意义,组织机关工作人员开展一次“捐献一日工资,奉献一片爱心”活动,带动社会各界捐资助学的积极性。

篇2

【关键词】品牌;文化;孵化器;管理

一、内涵的界定

边伟军(2009)从品牌战略的角度来认识科技企业孵化器品牌,他认为:孵化器品牌战略是指孵化器通过创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提高知名度,并以提高知名度来开拓市场、吸引创业企业而取得丰厚利润回报的一种战略选择,它是孵化器为取得行业领先地位而采取的一系列方法和策略的总称,是孵化器围绕品牌形象塑造所进行的全局性谋划和设计。[1]

林明东(2006)认为:孵化器品牌战略就是指孵化器实施的、具有浓厚的孵化器特色、决定全局的品牌计划和策略,即自身品牌策略+服务于在孵企业的品牌支持策略。[2]

根据BIRC2005年度报告,孵化器品牌可以定义为:孵化器依据区域要素禀赋和自身技术、资本、管理、营销网络等优势形成自己的孵化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同时又有意识地向外打造孵化器自身的品牌。[3]

正如从文化角度对品牌的定义,我们从文化的角度来定义科技企业孵化器品牌的内涵,我们认为:科技企业孵化器品牌本质上是科技企业孵化器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它通过供人识别的符号,名称,环境等要素,向它的服务对象及其社会传递孵化器的文化理念,其目的是要使自己的服务有别于其它竞争者,以求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二、科技企业孵化器品牌的构成

孵化器品牌体系的构成可以有多种方法,在借鉴有关国内外品牌学者对品牌体系内容分析的基础之上,以及根据有关对科技企业孵化器文化的分类[4],我们从文化的角度将科技企业孵化器品牌体系分为四个层次的内容,即品牌精神文化、品牌制度文化、品牌物质文化。

1.品牌精神文化

孵化器品牌文化体系中的精神文化应该说是整个品牌文化体系建设的核心部分,具体说来孵化器品牌精神文化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品牌愿景、品牌使命、品牌核心价值。

(1)品牌愿景

品牌愿景是指孵化器和目标群体共同认可的品牌未来发展方向,是关于一个品牌未来发展的描述。某种程度上,品牌愿景能够给人一种激励人心的感召力,是企业文化理念的一种外现,孵化器品牌愿景一方面可以表达出孵化器的文化理念,另一方面可以向它的目标群体传达出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品牌愿景吸引目标群体。

(2)品牌使命

品牌使命是指品牌在孵化器发展过程中所担负的责任。孵化器品牌使命与孵化器使命原则上是一致的,但它更具体,更直接的体现孵化器的使命。品牌使命体现了孵化器的一种责任,孵化器在创立之初本就承担着为更多人提供创业机会,促进技术成果转化,优化地区经济结构等责任,这种责任可以通过孵化器品牌使命表现出来。

(3)品牌核心价值

品牌核心价值是品牌的精髓,主要是指孵化器基本的思想和理念。科技企业孵化器是一类服务型的企业,孵化器在品牌核心价值的塑造过程中也可以借鉴这种模式,比如在塑造品牌核心价值的时候可以把“服务”的文化理念体现出来,“服务”可以成为孵化器品牌核心价值最明显的表达。

2.品牌制度文化

孵化器品牌制度文化建设是孵化器品牌精神文化的保障,并且规范着孵化器品牌物质文化和品牌行为文化。具体说来孵化器品牌制度文化的建设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专门机构的建立、专业团队的组建、专门规章制度的制定。

(1)专门机构的建立

专门机构的建立是指孵化器内部成立专门负责品牌建设的机构。这个机构主要负责孵化器品牌建设的一系列工作,包括品牌精神文化的确定,品牌形象的塑造,以及推广、维护等工作。如果没有专门机构的建立,孵化器品牌建设有可能不会顺利进行下去,从而使品牌建设半途而废,浪费大量资源,而得不到有益的效果。

(2)专门团队的建立

专门团队的建立是指在专门机构成立的前提下,组建专业团队来进行孵化器品牌的建立、推广以及后期管理,这个团队可以尝试一种新的组织方式,比如可以考虑运用矩阵制。可以根据品牌建设的不同阶段,在有专业品牌运营人员参与的前提下,从各部门抽调一部分人员,组成团队,进行工作,这样可以避免增加人员,并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组织的人员。

(3)专门规章制度的制定

专门规章制度的制定是指孵化器为了建立品牌,而形成的关于品牌建设的专门制度规定。规章制定要详细,对品牌建设的不同阶段,比如建立、推广、以及后期管理要有明文的详细规定。规章制度的制定是整个孵化器品牌制度建设的核心部分。制定的规章制度是否科学、合理有可能影响到整个品牌制度的建设。

3.品牌物质文化

品牌物质文化是指用于表现孵化器品牌的一切物质的要素。它包括品牌名称、品牌标识、品牌包装等内容。具体说来孵化器品牌物质文化包括品牌名称、品牌标识、品牌包装、品牌所在组织的内、外环境。

(1)品牌名称

品牌名称是指品牌中可以用语言称呼的部分。孵化器品牌名称要有一定的认知、记忆、联想功能。一个好的孵化器品牌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名字,一个好的名字可以使目标群体产生对品牌的联想,提高孵化器品牌的知名度,从而有利于孵化器形象的提升与扩大影响。

(2)品牌标识

名称标识是孵化器品牌外在形象中标志性的图案。孵化器名称标识最重要的是便于目标群体识别和记忆。孵化器标识的设计中,还应注意要有特色,便于目标群体的记忆,产生品牌联想,使人一看到这个标识图案就能联想到该组织。

(3)品牌包装

品牌包装是指关于孵化器品牌宣传、推广过程中运用的宣传单、广告等内容。孵化器这一类组织属于服务型组织,包装设计一定要与自身的文化定位相符合,并且还要考虑目标群体的文化层次与文化品位,运用符合目标群体的文化层次与文化品位的色彩和形式,将孵化器品牌包装起来,使其产生品牌联想,提高孵化器品牌知名度,树立孵化器良好形象。

(4)组织的内环境

孵化器品牌所在组织的内环境指孵化器内部的布置与营运,都要体现孵化器品牌建设的要求。比如孵化器办公设备的摆放等要符合孵化器品牌建设的要求,这能够很好的反映出孵化器的文化特色,给目标群体留下深刻的印象,打动目标群体的心理。通过内在环境的建设丰富孵化器品牌建设的内涵,提升孵化器的层次。

(5)组织的外环境

孵化器品牌所在组织的外环境指孵化器的品牌的定位要符合本地区的文化环境与文化传统,并且也要与孵化器所在地周边环境相协调。不同地域文化对品牌建设有不同的影响,因此,在孵化器品牌物质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要研究本地区文化的特色和风格,积极吸收本地区文化的特色,这样就可能使品牌的建设更具认同性和持久生命力。孵化器品牌建设过程中,也要考虑到周边环境的因素,要使孵化器与周边环境相协调。这样可以提高孵化器品牌的认同度。

参考文献:

[1]边伟军,罗公利,孙福平.科技企业孵化器品牌战略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8):5-8.

[2]林明东.孵化器的品牌战略思考[J].中国高新区,2006(02):71-74.

[3]罗公利,肖焰恒,边伟军.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创新与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01.

[4]李林,朱燕娜.构建我国高校科技企业孵化器文化体系的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9(04):82-86.

作者简介:

篇3

1.导(1):“山上穿着,山下围着”是哪个地区的服饰?“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是哪个地区的服饰?在这里服饰与什么有关?

导(2):同学们,社会在发展,人们的服装在不断地变化。同学们请看这个短片。(看短片,从远古时代到民国的服饰)

短片看完了,从中我们知道了什么?(不同年代,人们的服装各不相同。)

2.学习目标

(1)了解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服饰特点及一家人三代不同的服饰,体验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2)知道什么是不文明的生活陋习,勇于向陋习宣战。

学习重难点:

能从服饰的变化感受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服饰的丰富多彩,并摒弃生活中的服饰陋习。

二、达目标(学、展、纳)

1.活动一:服饰的变化

阅读第31页的内容,说一说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2.活动二:我家的“服装展示会”

(1)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我的服装特点想一想:家庭里服装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2)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穿着也都是不同的,你能说出他们都是从事什么工作的吗?(医生、警察、清洁工、空姐)那么你们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他们的服装)也就是说(职业)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穿着。

活动三:向陋习“宣战”

1.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穿衣从只求保暖到追求时尚、追求美,说明了社会在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在这些美丽的身边有时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请同学们看图片(师出示第33页图片)。

2.讨论:你认为他们的行为对吗?为什么?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陋习?他们的危害是什么?

3.我们怎样纠正自己和别人的这些陋习呢?(大家共同制订倡议书在小组交流,同时针对自己家庭的问题,把制定的倡议书宣读给爸爸妈妈,共同督促改正。希望大家都做一名文明的公民。)

展一: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服装的发展和变化说明了什么?

展二:家庭里服装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展三:我的倡议书。

三、测目标

1.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在较短的时间内人民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彻底改变了“ ”的穿衣情况。说明了: 。

2.生活中在服装上你看到的陋习有 、 等。

板书设计:

多姿多彩的中华服饰

篇4

2012年,十闭幕不久,到河北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专门讲了这么一段话:“治贫先治愚。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别是要注重山区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成长。”

今年教师节前夕,在给“国培计划(2014)”北师大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的回信中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教育部在认真学习贯彻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战略思想的同时,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关键词,着眼于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地区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全力推进教育扶贫全覆盖。

面向未来

今年夏天,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引发全国上下的集体聚焦。因为这是一项惠及广大乡村教师、亿万乡村孩子的民心工程,通过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等关键举措,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帮助乡村孩子学习成才,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着眼未来,面向未来,是教育扶贫全覆盖各项政策举措的一个鲜明基调。

从2011年开始连续实施两期的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中央财政已投入700多亿元,支持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截至2014年年底,中西部地区幼儿园数量比2009年增长77%,是东部地区增速的四倍;中西部地区在园幼儿数量比2009年增长65%,是东部地区增速的两倍。

在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政策规划中,中央财政安排补助资金640亿元,带动地方财政投入800多亿元,惠及3 000多万名农村贫困学生。

一项对贫困地区6至15岁男、女生营养健康状况的监测数据显示,近年来,各年龄段平均身高、体重、平均成绩都有不同程度提高。这一结果对我国2011年开始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政策无疑是个积极的回应。截至2015年6月,中央和地方已累计安排资金1 443亿元,全国超过1/3的县实施了营养改善计划,惠及3 210万名农村学生。

今年初,在的亲自关怀下,教育部会同9个部门共同编制了《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规划》将680个连片特困县从出生开始到义务教育阶段结束的农村儿童作为实施范围,重点围绕健康、教育两个核心领域,加快实现从家庭到学校、从政府到社会对儿童关爱的全覆盖,确保贫困地区的孩子生得好、长得好、学得好,以超前规划、着眼未来的姿态,编就一张保障贫困地区儿童成长的安全网。

民生底色

21世纪初开始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免学杂费、免教科书费、寄宿生生活补助)政策,曾伴随着广袤乡间随处可见的“标语”深植于一代农村学子的心间。

随后,“农村”二字的消失,赋予了这项政策更多的民生内涵,也让政策的阳光洒向更多生活在城市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已免除学杂费的基础上,对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农村学生和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农村学生免费配发汉语字典。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

在高等教育阶段,目前已经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多种方式并举的资助体系。

在国家学生资助体系逐步完善的进程中,普通高中、学前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三大领域一度“缺席”。然而,从2010年到2012年,连续3年,一年一进阶,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下,三大领域全部纳入国家学生资助体系――

2010年,开始实施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政策,用于资助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 000元,资助面约为20%,2014年495万名学生享受资助;

2011年,开始实施学前教育资助政策,地方政府对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予以资助,中央财政予以奖补。2014年,各级政府资助幼儿382万人,资助资金51亿元;

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补助生活费政策,这一政策已对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学生实现了100%全覆盖。

援助帮扶

据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副司长何光彩介绍,经过十几次提高“三包”标准,实现了15年免费教育,“三包”政策(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覆盖了从学前至高中阶段所有农牧民子女和城镇困难家庭子女,年受益学生达52.5万人,资助金额达15亿元。在毗邻的南疆,喀什、和田、阿克苏、克尔克孜四地州则实现了14年免费教育,覆盖了学前两年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年受益人数190万人,资助金额超过50亿元。

重点帮扶、定点援助,成为近年来我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一道风景。

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直接“成果”,是投入资金5.95亿元,17个省(市)实施的148个教育项目,涵盖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教师交流培训、贫困生资助等。而到2014年19个援疆省(市)实施的386项教育项目,则以双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培训各级各类教师14万人次,派出支教教师3 000余人。

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后,新疆与内地省(市)中小学“千校手拉手”活动全面启动,不仅新疆1 584所中小学与援疆省(市)中小学建立了“手拉手”关系,疆内1 200余所学校之间也建立了“手拉手”关系。

探索教育扶贫、人才扶贫、智力扶贫、科技扶贫等精准扶贫模式,也是教育扶贫政策的实践选择。直属高校定点扶贫政策推进过程中,44所科研实力最强、以理工科院校为主的直属高校已累计投入资金和物资折合5.3亿余元,承担44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定点扶贫任务。 (来源:《中国教育报》 柴 葳 万玉凤/文)

【相关阅读】

20项教育扶贫政策

第一项政策是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从2011年以来,已经连续实施两期,中央财政已投入700多亿元,支持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截至2014年年底,中西部地区幼儿园数量比2009年增长77%,是东部地区增速的四倍;中西部地区在园幼儿数量比2009年增长65%,是东部地区增速的两倍。

第二项政策是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2013年开始实施,力争用5年时间使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基本达标。截至目前,中央财政安排补助资金640亿元,带动地方财政投入800多亿元,惠及3 000多万农村贫困学生。

第三项政策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自2011年起,国家按照每生每天3元(2014年11月提高到4元)标准为片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截至2015年6月,中央和地方已累计安排资金1 443亿元,全国超过1/3的县实施了营养改善计划,惠及3 210万农村学生。监测表明,贫困地区6~15岁男、女生各年龄段平均身高、体重、平均成绩都有不同程度提高。

第四项政策是学前教育资助政策。从2011年起,地方政府对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予以资助,中央财政予以奖补。2014年,各级政府资助幼儿382万人,资助资金51亿元。

第五项政策是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免学杂费、免教科书费、寄宿生生活补助)。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已免除学杂费。对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农村学生和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农村学生免费配发汉语字典。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中西部地区补助标准为小学生每生每天4元、初中生5元。

第六项政策是普通高中学生资助政策。从2010年起国家实施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政策,用于资助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 000元,资助面约为20%,2014年495万学生享受资助。

第七项政策是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补助生活费政策。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按照每生每年2 000元的标准对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在校生中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并给予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年级在校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生每年2 000元的国家助学金资助。这一政策已对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学生实现了100%全覆盖。

第八项政策是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目前,高等教育阶段已经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多种方式并举的资助体系。

第九项政策是15年免费教育和新疆南疆四地州14年免费教育。实现了15年免费教育,“三包”政策覆盖了从学前至高中阶段所有农牧民子女和城镇困难家庭子女,年受益学生达52.5万人,资助金额达15亿元。新疆南疆四地州实现了14年免费教育,覆盖了学前两年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年受益人数190万人,资助金额超过50亿元。

第十项政策是教育、援疆政策。教育部召开了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组织17个省(市)实施了教育项目148个,投入资金5.95亿元,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教师交流培训、贫困生资助等。教育援疆工作以双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到2014年19个援疆省(市)实施教育项目386项,投入资金85亿元,培训各级各类教师14万人次,派出支教教师3 000余人。

第十一项政策是新疆与内地省(市)中小学“千校手拉手”活动。在新疆和援疆省(市)各民族学生中广泛开展“心连心手拉手”活动,新疆1 584所中小学校与援疆省(市)中小学建立了“手拉手”关系,结对学生146.8万人;疆内1 200余所学校之间也建立了“手拉手”关系。

第十二项政策是四川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从2009年起,四川组织藏区初中毕业生和未升学的高中毕业生到内地优质中职学校免费接受3年中等职业教育,每年1万人左右,每生每年7 000多元。已惠及藏区学生近5万人,其中87%以上来自农牧民家庭。

第十三项政策是内地民族班政策。内地班已办班30年,累计招收初中生4.64万人、高中生3.45万人、中职生0.84万人,为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各级各类人才。内地新疆班已办班15年,累计招生高中生7.1万人、中职生1.02万人,为新疆培养输送高校毕业生1.3万人。

第十四项政策是少数民族预科班和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少数民族预科班自1980年举办,到2014年,累计培养少数民族学生40万余人,被誉为“造就少数民族专门人才的金色桥梁”。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2006年开始实施,截至2014年,累计为培养高层次骨干人才近2.7万人。

第十五项政策是职业教育团队式对口支援。2012年,东部地区10个职业教育集团与滇西10州(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对口帮扶滇西职业学校发展,并协助对口合作州(市)制订重点产业发展规划、打造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队伍等。2014年,建立17个东中部职教集团与和四省藏区17个地州的职业教育对口帮扶机制。

第十六项政策是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自2012年起,在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中专门安排本科一批为主的招生计划,面向贫困地区实行定向招生。到2015年,招生规模从1万名扩大到5万名,实施区域从680个连片特困县扩大至包括国贫县在内的832个贫困县,招生高校覆盖所有“211工程”学校和中央部属高校。专项计划共录取学生18.3万人,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近两年连续增长10%以上。

第十七项政策是对新疆、高校开展团队式对口支援。2010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高校团队式对口支援工作,共成立了42所高校参加的6支对口支援团队,支援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大学、民族学院和藏医学院。

第十八项政策是直属高校定点扶贫。由44所科研实力最强、以理工科院校为主的直属高校承担44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定点扶贫任务,统一纳入新十年定点扶贫工作体系中。经过近3年的努力,探索出教育扶贫、人才扶贫、智力扶贫、科技扶贫等高校精准扶贫模式。据不完全统计,各校已累计投入资金和物资折合5.3亿余元。

篇5

二、培训目标

推进教育制度改革,努力探索和实践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培训新机制和新体制。通过学习培训,使广大参训学生,对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加熟知,并能深刻理解和贯彻,能够牢固掌握文化科学知识。

三、工作任务

1.巩固和扩大全体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全体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2.通过名校名师的高考课程辅导,提高我县在校中学生的素质,提高高中升学率。鼓励应届高中毕业生参加大学的远程网络教育。

3.利用大学的专家教育资源,为全体学生开设科普讲座、专题知识讲座,对全体学生进行教学方法、新课程体系解析、高考培训、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

四、培训内容与形式

根据大学的教育资源优势和教育扶贫项目的内在要求,主要开设科普讲座、专题知识讲座,教学方法辅导、新课程体系解析、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高考课程辅导等。

培训形式:以远程网络教育为主。

五、工作步骤

大学教育扶贫项目从年开始实施,年结束,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启动阶段

1.成立领导机构。成立以政府分管教育的副县长为组长的一中大学教育扶贫项目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教育局。一中设立大学教育扶贫现代远程教学一中中学生教学辅导教学站。

2.制定实施计划。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一中教学站分别制定出具体实施计划或实施方案,并将实施计划或方案报县领导小组备案。

3.一中教学站要积极配合做好“大学教育扶贫现代远程教学项目”前期各项工作,完善各项硬件、软件建设。

4.开展广泛的宣传发动工作。通过会议和新闻媒体宣传教育扶贫项目。

二)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的重点是组织学习。根据大学教育扶贫项目提供的资源,一中教学站要按照本规划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有步骤、有重点地认真组织实施,务求取得实效。

三)总结阶段

一中教学站要按照本规划确定的目标要求,认真开展自查和总结工作,并报县领导小组。

六、工作要求

1.一中教学站要从提高全体中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度,充分认识“大学教育扶贫项目”重要意义,将这项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保证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各项任务。

篇6

按照省扶贫办、省财政厅《关于加强雨露计划管理改革完善实施方式的意见》(政扶发〔2012〕46号)精神,为做好我市雨露计划培训基地申报工作,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基地申报数量和范围

(一)申报数量:我市拟公开、竞争评选1-2个职业教育办学机构为我市“雨露计划”培训基地;

(二)申报范围:申报机构须为本市区域内的职业教育办学机构。对首次申报“雨露计划”培训基地的职业教育办学机构,必须是国家或省重点中职学校和优质专业培训机构。

二、申报原则

本次雨露计划培训基地申报工作本着自愿申报、面向社会公开选认的原则进行。

三、基地条件

(一)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和劳动力技能培训的资质;

(二)有承办雨露计划转移培训相应的场所、教学设施和师资队伍;

(三)有相对稳定的介绍就业的能力和渠道;

(四)有比较完善的对贫困人口参训减免的支持政策;

(五)有良好的社会声誉,热衷于扶贫事业。

四、材料申报

自愿申请为雨露计划培训基地的机构须向市扶贫办报送相关申报材料:

(一)申报机构的申请报告(正式文件)。

(二)申报机构的独立法人资格证书(复印件)。

(三)申报机构从事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的资质证书(复印件)。

(四)机构承担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现有设施条件的说明,包括:1、专业设置;2、师资力量;3、培训场所;4、教学设施设备;5、实验训练基地;6生活设施等方面内容。

(五)申报机构已开展较大规模农民转移培训的情况和业绩。

(六)申报机构开展订单培训、介绍就业的能力和渠道。

(七)申报机构下一步拟开展贫困地区转移就业培训的专业、内容、形式、规模和安排就业方向等。

(八)湖北省雨露计划培训基地基本情况统计表(附件)。

五、认定程序

(一)提出申请。自愿申报为“雨露计划”培训基地的机构于2012年7月8日至2012年7月18日向市扶贫办(市政府105室)提出申请,同时提供相关申报材料。

篇7

教育优先发展

职业教育率先冲刺

:去年视察贵州(清镇)职教城时,对我省职教脱贫的实践给予充分肯定,对进一步办好职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一年来,贵州教育系统是如何贯彻落实总书记指示精神的?

王凤友:去年6月17日,视察了位于贵州(清镇)职教城的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了解贵州省教育“9+3”计划实施情况、清镇职教城规划建设和教育扶贫情况,指出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肯定了我们重点招收贫困学生,通过技术培训、学历教育、职业指导、校企合作等方式支持农村脱贫的实践。

总书记的指示和要求,为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教育系统推动教育优先发展、职业教育率先冲刺,走出了一条穷省办大教育的图强之路。2013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全部免除中职学费,2016年,我们压缩全省党政机关行政办公经费的6%用于教育扶贫。中职实行“两助三免”、高职实行“两助一免”,确保学生不因贫失学、不因学返贫。通过顶层设计支撑、合力攻坚推进、综合改革配套、体制机制创新等系列举措,推动职业教育观念更新、规模扩大、结构改善、能力提升,我省职业教育发展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职业教育的贵州答卷

:总书记视察一年来,贵州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哪些新成绩?

王凤友:一年来,全省教育系统坚持“赶”“转”“改”并举,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重大成果。

一是实施教育“9+3”计划取得初步成效。完成了中职学校“百校大战”各项任务,全省多渠道筹措资金150亿元,建设校舍700万平方米,职业学校旧貌换新颜,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中职在校生由2012年的50万人增至2015年的85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由2012年全国最低的62.2%提高到2015年的86.1%,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职业教育改革取得新成果。去年8月,我省与教育部签署了《深化贵州教育综合改革战略合作协议》,加快建立部省战略合作会商、年度政策清单支持、综合改革协作、改革经验成效交流等四项机制,推动贵州教育到2020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实现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西部地区教育综合改革探索经验。我们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结构改革,按照贵州产业结构特点构建“一体两翼多节点”空间布局,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培养实用对路的技能人才,推广“产业园区+标准厂房+职业教育”模式,探索出校企合作成功经验。2015年,职业院校毕业生在省内就业的比例上升到70%,为贵州经济增速稳定保持在全国前列提供了技能人才保障。2015年、2016年,贵州省连续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多个一等奖,并获得大赛组委会授予的唯一一个“最快进步奖”,贵州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三是清镇职教城基本建成。2016年已实现19所职业院校、7万师生入驻清镇职教城,累计完成投资127亿元。清镇职教城成为产教园地、扶贫基地、双创高地、旅游胜地,成为贵州加快发展的缩影、对外宣传的窗口、招商引资的名片。

四是搭建了职业教育开放、合作、交流、共赢平台。2015年8月,成功举办“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博览会”,在“一带一路”战略下推进“中国―东盟职业教育人才交流与合作”,既服务了国家外交战略,又推动了贵州职业教育“走出去、引进来”,与东盟国家职业院校不断深化合作交流,实现多赢。

去年8月2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考察贵州(清镇)职教城时评价道:北有天津海河教育园、南有贵州(清镇)职教城。今年3月31日,全国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年度会议在贵州召开,教育部和各省市同行参观考察了贵州(清镇)职教城,对贵州穷省办大教育和创新发展职业教育的举措给予高度评价。

职教一人 就业一个 脱贫一家

:总书记视察时充分肯定了贵州通过职业教育帮助农村脱贫的实践,请问我省在实施职教脱贫过程中有哪些创新举措?

王凤友:20多年前,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提出“扶贫先扶智”的思想。治贫先治愚,教育是挖掉穷根的关键,是最有效的造血式扶贫,职业教育是脱贫致富的直通车,“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全省教育系统认真学习扶贫开发重要思想,以弱鸟先飞的意识、滴水穿石的精神、马上就办的作风推动职教脱贫工作。

实施创新职教培训脱贫“1户1人”三年行动计划。部署从2015年到2017年,全省120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1户1人1技能”。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省扶贫办共同遴选100所职业院校挂牌建设扶贫基地。创新进村入户培训、工学结合订单培养,施行“培训实践再培训再实践+创业辅导”,“研学产销”一体化、农业技能“师带徒”等培训模式。

实施全覆盖高精准职教脱贫项目。在国家助学等普惠政策基础上,实施“春晖助学计划”“蒲公英计划”“国酒茅台・国之栋梁”等公益助学项目,帮助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

着力提升贫困妇女就业创业能力。实施“持家女”“家政女”“锦绣女”培育工程。围绕全省9000个贫困村产业发展,实施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围绕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用工需求,实施农民工技能提升计划“春潮行动”。围绕贵州“十大扶贫产业”,实施贫困人口农技培训。组织省属优质职业院校订单开办全免费“威宁班”“赫章班”,为贫困大县开通脱贫致富直通车。这些举措助推我省2015年实现了一年减贫130万人的艰巨任务。

站在新起点上重新出发

:听了刚才的介绍,我们了解到贵州职业教育已经跃上了新的发展阶段。在“十三五”时期,贵州职业教育又将绘制什么样的发展蓝图?

王凤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在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一头向普及学前教育延伸,一头向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延伸,力争用3年时间在全省普及15年教育,用5年时间把贵州教育提升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为同步小康提供强有力支撑。

篇8

精准扶贫的必然选择

自2010~2011学年起,国务院扶贫办与财政部联合开展了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试点。试点第一学年9个县,第二学年100个县,第三学年203个县,一步一个脚印逐步推进,政策设计得到试点地区基层干部群众的一致认可,但补助对象的瞄准度差、扶贫对象申报困难、基层扶贫部门工作量大等问题,基层干部群众无法克服。经过调研分析,发现主要原因在于三个“不对称”:

扶贫部门和贫困农户信息不对称。雨露计划改革试点是一项直接面对贫困人口个体的特惠政策,工作对象涉及千家万户,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和手段非常不便。一方面基层扶贫部门依靠开会发动、媒体广播、口口相传等传统方式,把政策传递到偏远闭塞的贫困乡村十分困难,精准送达建档立卡贫困人群更是难上加难;另一方面贫困人口对试点政策知晓度低或理解存在偏差,不少补助对象未能及时申报,错过了获得补助的机会。

试点工作量与基层工作人力不对称。试点工作到户到人,直接涉及贫困人口的个人利益,点多、面广、繁杂琐碎。但基层扶贫部门人手普遍少,县级扶贫部门编制一般10人左右,扶贫重点乡镇才设1名扶贫专干,而且都要身兼数职,日常工作疲于应对,在较短时间内对数千名学生的纸质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工作量非常大,质量难以保证。加上没有专项的工作经费,一些地方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人为影响工作效率。

监管要求与监管手段不对称。由于此项工作是为数不多的直补到户政策,各级普遍要求严、关注度高,往往是审计重点。尽管各试点县工作都很认真,制定了规范的操作规程和严格的监管措施,连整理表格都有规范装订标准。但面对纸质报表,人工作业核对,工作量相当大,漏洞频出,效果欠佳。

经多次认真研究分析,大家一致认为,只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管理服务手段,才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唯一有效途径。在上述背景下,作为雨露计划的具体协调单位,全国扶贫培训宣传中心在没有财政资金投入支持的条件下,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事业,于2012年7月与梅泰诺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开始了系统平台合作开发工作。

以需求为导向的探索旅程

雨露计划是一项针对贫困人口人力资源开发的专项扶贫项目,工作涵盖扶贫职业教育培训工程、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创业适用技术推广等项目。由于工作迫切需要,我们把首要开发目标选定在职业教育补助申报、审批流程上。此后3年,我们从贫困村开始,历经了“需求调研设计开发,试用修改,再试用再修改”的过程,平台功能也从雨露计划职业教育补助资金的申报、审批,逐步丰富扩展到扶贫资讯、创业园地、培训管理、跟踪调查、互动交流、统计抽查等方面。

2012年7月至2013年1月,我们进行了第一轮需求调研,先后赴河北、黑龙江、湖北、甘肃等省区的20多个乡镇,深入贫困村老百姓中间,了解他们的需求,衡量他们的接受水平,结合工作操作流程,形成了“衔接三大系统,并行两个终端,实现六大功能”的首期开发思路。衔接三大系统,即该平台分别与国务院扶贫办贫困农户建档立卡信息管理系统,教育部中、高等职业教育学籍管理系统和人社部技工院校学籍管理系统建立网络衔接,对申报人员的扶贫对象资格和在校就读学籍自动进行比对审核;并行两个终端,即该系统的个人申报、各级审批、信息互动、抽查监督等工作,全部可同时通过移动信息终端(手机)和互联网信息终端(计算机上网)完成;实现六大功能,即雨露计划的政策宣传、农户申报、对象资格审核、信息互动交流、数据统计存储、项目监测抽查六项功能,全部通过该平成操作。

一期工程开发完成并通过技术测试后,我们于2013年3~6月,先在河北武强、湖北罗田、甘肃永靖3个县进行了初步试用。去年上半年,又在全国20个省的20个县进行试用。在试点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即时改进,补充完善。比如平台开始设计的手机短信申报功能,如果学生本人不在建档立卡数据库中,还得找电脑上网补充信息,不具备计算机上网条件的地方还是很不方便。于是,我们加上了手机APP端口,通过手机操作,完成个人申报信息补充填报。有了APP端口后,又根据基层需求,加上了扶贫资讯、村长、创业园地(农技指导)等功能。从2015年3月开始,我们又在宁夏进行了全覆盖使用试点,应宁夏扶贫办要求,又新加入了内部交流、培训管理、问卷调查等功能。整个平台根据实际应用需求,不断改进,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完善。

精准扶贫的强劲功能

经过试用,目前开发完成的各项功能,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如果全面推广使用,至少可以实现以下8个精准:

扶贫对象精准。平台充分利用新一轮建档立卡成果,所有管理和服务功能都以建档立卡贫困户数据为基础,确保政策指向精确瞄准扶贫对象。以职业教育补助审核为例,扶贫对象提出申请后,平台与国务院扶贫办建档立卡、教育部和人社部学籍管理系统网络相衔接,自动识别贫困资格和学籍资格,将不符合条件的申报对象自动排除,避免了因人为因素和技术手段落后而导致的对象瞄准错位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确保了雨露计划资金直补到户的精准度。

方便群众精准。针对贫困乡村计算机宽带上网不便的现状,除后台管理之外,平台的各项功能都可以通过手机完成。只要有一部手机,每个扶贫对象都能足不出户了解扶贫信息,完成补助申报,学习实用技能。每个申请人都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或计算机上网完成雨露计划职业教育补助申报,时间只需三五分钟,费用几乎为零。他们不用再跑村、乡、县找人盖章,到学校开具证明,在免于奔波的同时,人均节省申报过程中的食宿、路费、邮寄费等共计100~230元。

服务基层精准。为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平台采用全国大集中架构,软、硬件全部由我们统一设计、统一开发,业务数据由中央数据库统一存储管理,权限统一分配,各级用户和扶贫对象直接访问,上线即用,无需任何基础设施投入。雨露计划职业教育补助对象村、乡、县三级审核,都从手工对照名单变为系统自动比对,大大缩短了审核时间,提高了精准度,解放了人手。为了服务进村,平台的手机APP设置了“村长”平台,村干部可以用手机向本村群众视频、录音、文字等消息,方便与本村村民联络。

政策宣传精准。手机APP专门开设了“扶贫资讯”窗口,县级以上扶贫部门都可图片和文字信息,直接发送到老百姓的手机上,政策信息可直接传送到千家万户,不仅一步到位,而且信息不会在上下层层传递过程中以讹传讹,发生误读。

跟踪监管精准。平台设计了全程实时跟踪功能,可以随机条件抽查,各级扶贫干部都可通过手机操作,随时随地查看本地区情况,通过数据及时发现问题,追查根源,方便各级指导监督管理,规范程序,改进工作。手机APP的跟踪调查功能,方便县级以上扶贫部门有针对性地下发调查问卷,通过问卷了解培训需求,跟踪了解实际效果。

信息公开精准。平台设立了意见反馈和短信通知功能。群众有什么意见,都可以通过手机向县扶贫办反馈,便于基层干部了解实际情况,及时处理一线实际问题。雨露计划职业教育补助发放工作,从对象申报开始,每一步审核结果,都有一条短信通知,前后至少8条信息发送到申报人手机,而且申报人可以随时查询每步审核结果。畅通的立体交流沟通渠道,大大提高了工作透明度,保证了扶贫对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培训管理精准。每一个培训班信息输入到平台之后,平台会自动生成唯一的二维码。当学员报到或进班上课时,可以用手机扫描二维码签到,平台自动生成时间、地点二维记录,方便准确地对培训班实施到人管理。学员听课后,用手机对培训课程、老师授课以及培训班整体效果进行评价。培训结束后,后台将培训信息自动汇总,生成原始记录,归档保存。

技术推送精准。手机APP开设创业园地专栏,把技术员(专家)的联系方式、学习资料通过文字、图片或视频的形式网络发送,群众可以用手机咨询、观看、学习,解决技术下乡最后一公里问题。

鲜明生动的互联网特征

这个平台开发之初,在思想上并没有“互联网+”自觉。在宁夏试用期间,时任宁夏自治区扶贫办副主任的赵满礼在谈话中无意间提出一个观点:大家天天在说“互联网+”,找“互联网+”,咱们这个不就是“互联网+”吗?后来一琢磨,还真是这么回事,因为它具备非常突出的互联网特征。

信息来源的大众化。除了基础比对数据来源于部委数据库外,平台的其他信息全部来源于各级各类用户,尤其是基层干部群众。扶贫资讯,县级(含县)以上扶贫部门都可以;创业园地的技术信息,依靠各级各类技术员、专家;村长功能,本身就由行政村的村级管理员。同时,平台还设计了帮扶互助和信息反馈通道,各级扶贫干部、驻村工作队员(第一书记)、村干部、创业致富带头人、扶贫对象、各类技术员(专家)、培训机构等,都有畅通的发声渠道,具有互联网大众化的基本特色。

信息传播的扁平化。这个平台的基础人群,是最新一轮认定的9000万建档立卡扶贫对象。围绕他们发展参与的人群,第一批是各级管理员和扶贫干部,包括村干部、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扶贫专家、农村技术员、普通村民,将来会逐步扩展到相关学校、企业等社会各界。一旦进入平台,每个用户既是信息的分享和应用者,又是信息的制造和者,实名入网,开放平等,充分体现了互联网传播的扁平化特色。

参与主体的社会化。这个平台的开发建设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过程。首先,平台是社会力量捐赠开发的。捐赠方是北京梅泰诺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3年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参与了方案制定、前期调研、设计开发、平台试用全过程,并独立承担了软件开发的全部工作和费用。其次,平台建设的过程,是各级扶贫系统合力推进的过程。从调研、开发、试用,到修改、补充、完善,每一步都凝聚了全系统上下各级扶贫人的汗水和心血。第三,在使用推广过程中,不断地有社会力量加入进来,优势互补,数据共享,共同成长。尤其在宁夏试点中,与自治区扶贫办先前开发的雨露计划信息管理系统深度融合,不但提高了双方的系统功能,而且与当地开发商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对系统的优化升级和推广应用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运行机制的多赢化。今年宁夏试点,最大的收获就是引入了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尝试到了互联网思维给扶贫开发带来的推动与便利。

一是扶贫对象得到周到的服务和优惠的套餐资费。宁夏联通公司推出雨露惠农包优惠套餐产品,资费2.5元/月,包括1G定向流量、3000条定向短信、300分钟村内通或200分钟亲情号码通,还有雨露学生卡优惠套餐产品(30元/月,包括150分钟通话、4.5G流量),都大大低于市场价格,使群众得到了实惠。

二是扶贫部门得到了良好的扶贫效果、扩大的社会效益口碑和高效的工作效率。今年上半年宁夏全区雨露计划助学补贴申报人数达2.64万名,在满足农村贫困新成长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培训需求的同时,建立了政策宣传、项目申报、实用技术培训、联系群众互动四个服务群众、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三是移动运营商得到了稳定的用户群体。在试点过程中,宁夏联通公司全程宣传辅导,仅头两个月就帮助制作雨露计划政策宣传展架230个、海报1100张、条幅1200米、彩页7万份等,制作公益宣传短信和微信宣传信息,布置培训场地,借助联通技术人员队伍对贫困群众贫困学生进行面对面、点对点的雨露计划政策宣传解答和软件安装应用培训指导。截至目前,雨露百事通手机APP软件下载次数10.8万次,注册使用人数3.3万人,功能模块访问量76.6万次,这些用户都是移动运营商的潜在用户。

篇9

提升穷人发展的人力资本

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最主要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人口素质偏低是实施扶贫开发战略的主要障碍,也是导致未稳定解决温饱的农民返贫的本质原因。因此,应结合西部大开发优先制定科技教育、培训人才的政策措施,下大力气加强人力资源开发。这关键取决于以下诸项工作:

――制定相应的教育发展计划并对贫困地区的区域发展政策作出调整,改变将脱贫速度和贫困规模减少作为贫困地区基层干部扶贫政绩的衡量指标的作法,把教育发展、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升学率和巩固率以及成年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等作为考核贫困地区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考核指标,把贫困地区的区域发展方向调整到以人力资本投资为主的发展道路上,把扶贫开发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可考虑结合建立科学的农村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对贫困地区农村独生子女户和二女结扎户实行免费入学制度。

――大力调整教育结构,建立以基础教育为基础、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化教育为辅助的新型贫困地区教育结构。将部分普通中学改为职业中学,积极探索适应贫困地区发展的新型教育模式,把9年制义务教育改为“8+1”教育模式,即贫困地区学生通过6年小学和2年初中教育后,再用1年时间学习畜牧养殖、经济林果、病虫害防治及商品经营等农村适用技术,使贫困地区的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在每个贫困县的每个特困乡选送5~10名高中毕业生到当地农科院校进行3~6个月的专业技术培训,使他们成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技术力量。

――推广在贫困县建立“扶贫开发培训中心”的成功经验,结合当地县农技站、农技校、职业中学以及有关技术经济部门联合举办各类培训班,向贫困农户推广实用技术成果,以提高贫困地区劳动力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重点选择一些成熟可靠、容易掌握,有利于解决群众温饱、脱贫致富的科学技术。落实到项目上,落实到产业上,落实到贫困农户手中,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切实加强贵州贫困地区的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进行多渠道、多方式的师资培训,快速提高贫困地区教师的业务素质。进一步改善高寒地区、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特别工资补贴。建立优惠政策、科学考核、合理报酬、优惠照顾等稳定教师队伍的新机制。

――下决心拿出一定财力,对贫困地区的极贫农户的子女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全免费入学,为他们提高谋生技能,发展生产,开创新的生活打下基础,全面推动贵州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实行干部帮扶贫困户,采取“人盯人”办法,从观念、信息、项目、资金、技术、销售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帮助。

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可增强贫困地区人口脱贫并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人力资本投资本身就是使贫困人口切身受益的最重要的生产性投资之一。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认为:像所有的投资一样,人力投资是牺牲眼前的资源却能够增加未来的生产力。把扶贫看作是对国家经济资源消耗的观点是一种悲剧性的错误。教育和培训可以改变贫困落后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贫困地区劳动力的文化技术素质,为贫困地区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基础,提高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积累的能力。

提升穷人发展的实物资本

以满足基本需要为核心的扶贫开发战略的实施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向绝对贫困人口提供基本生存条件的满足(粮食、衣物、卫生设施、基本住房、人畜饮水等);二是向绝对贫困人口提供基本生产条件的满足(修建基本农田、水利设施、乡村道路及基本通讯设施)。

要选择最需要得到扶持的绝对贫困人口作为基本需要战略的实施对象,通过向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提供信贷援助和其他投入物,使他们通过种养业及相关的家庭手工业或农村日常服务业取得收入,首先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吃饭问题。强调绝对贫困人口直接参与,组织贫困人口通过以工代赈方式进行大规模的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拟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生产,搞活流通,使初步解决温饱的农户稳定发展。要着眼于生产关系的调整,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在以资源扶贫的同时,加大政策扶贫力度,即以特殊优惠的政策来推动贫困地区发展,促进贫困人口的脱贫。在贫困地区,可试行把土地流转与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结合起来,把土地承包经营权变为养老金卡,由集体转包给种田能手以形成规模经营,逐步为农民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自愿的原则,对亟待搬迁且自愿搬迁的农户,通过资产置换,推动土地流转,促进城镇扩容,加快移民搬迁。

此外,抑制农村未稳定解决温饱的人口返贫,社会救济无疑是必不可少的部分。贵州农村贫困地区与生态脆弱地带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极易发生自然灾害、疾病或意外,在救济帮助严重弱化和社会保障制度严重缺失的情况下就难以降低较高的返贫率。进一步确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和救济制度,因而构成贵州新阶段扶贫开发和抑制返贫的当务之急。要加强摸底调查,对缺乏和丧失劳动能力、生活上无依无靠的农村孤、寡、老、弱、病、残者实行长期的救济。无论是在富裕发达的城市,还是在贫穷落后的乡村,这类社会救济人员的存在都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必须把他们纳入社会统筹救济的固定范围,而不把他们作为扶贫开发的贫困对象;否则,消灭贫困就将是一个永无休止的话题。对这类社会救济人员的子女,则应充分保证他们接受教育和正常就业的权益和机会,不能让他们因父母病残而沦为新的贫困人口,要及时给予救助,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全力避免他们因灾因病重陷贫困,减少返贫现象的发生。

初步解决温饱的群众之所以容易返贫,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多年来从事于传统农业生产,农副产品科技含量低,产业结构处于一种低层次的平面结构,产品链短,没有新的附加值。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还必须进一步加大对返贫地区的农业科技投入,以增强返贫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

提升穷人发展的社会资本

制定明确的社会服务计划并通过宏观政策诱导促进社会资源向贫困地区社会服务项目流动,变社会资源为社会资本,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增加对贫困地区基本卫生设施的经费补助,提供专项经费用于培训贫困乡村医务人员,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采取多种形式培养三级卫生技术人员。援助贫困地区恢复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发放村级卫生员的工资补贴,为贫困农户的病人免费提供基本药品和医疗服务,为贫困农户的产妇提供新法接生费用,为贫困农户的婴儿免费提供免疫服务,在贫困地区免费提供计划生育用具等等。在完善基本医疗设施建设,提供初级保健服务,切实解决返贫地区缺医少药和群众看病难问题。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返贫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近年来,国家增加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但主要是整治大江大河,改善交通、通讯,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则相对不足。当前,贵州农村尤其是未稳定解决温饱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抗灾能力弱:一是农田基础设施少而陈旧,灌溉能力比较低,特别是抗旱能力差;二是农业生产手段落后。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不相适应;三是农作物病虫害等防治体系不健全,特别是植物保护水平低,一般年份仅因病虫害就损失粮食10―20%。应致力改变返贫地区薄弱的基础设施和封闭落后的区位条件,在返贫连片地区围绕群众的吃饭、饮水、改土、用电、道路、广播电视、教育卫生等,建设一批基础设施项目,乡村学校、卫生室房屋建设,基本设备配置等硬件的改善,要与提高入学率、巩固率、完学率和师资、医护人员素质及降低常见病、地方病、传染病发病率、婴幼儿死亡率等软环境建设相结合,逐步改变返贫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落后状态,为巩固温饱成果、实现小康创造条件。结合西部大开发,加大向未稳定解决温饱的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安排国债资金项目,加大扶持交通、水利、电力、通信、小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力度,增强群众脱贫致富能力。可增加诸如小额扶贫信贷资金、重点项目扶持和以工代赈资金的投放总量,合理确定还贷时间,尽量使未稳定解决温饱的地区有一个积累和滚动发展的过程。

――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将扶贫开发寓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之中。贵州大部分贫困县位于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生态自我调整功能十分有限,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因此,扶贫开发一定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牢牢抓住西部大开发生态重建、退耕还林还草的大好机遇,转变生产开发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优势资源,寻求并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把解决群众温饱问题、脱贫致富与生态保护和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地方经济持续发展的目标,变“贫困――破坏生态――趋于贫困――再破坏――更贫困”的恶性循环为“生态建设――摆脱贫困――进入小康――生态改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提升穷人发展的货币资本

西部大开发和扶贫开发都是国家为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最终实现全民族共同富裕而做出的战略决策,但在目标取向上二者各有侧重。西部大开发着眼于区域大发展,主要工作重点是生态改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科技教育大发展、人才培训等。而扶贫开发则要求扶贫到户,目标到人,基本对象就是那些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农户和未稳定解决温饱的农民。这部分人口是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化过程中的边缘弱势群体,很难依靠市场或自身力量有效摆脱贫困,必须依靠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帮助。因此,只有始终瞄准贫困人口,确实做到规划、资金、物资及帮扶措施等工作和效益落实到户,才能解决贫困人口的问题,实现扶贫开发的目标。

坚持真扶贫、扶真贫,确保扶贫开发进村入户。一是摸清底数,建档立卡,明确扶持对象。二是紧紧围绕解决贫困村和贫困农户发展的关键问题来确定开发项目和安排扶贫资金。三是积极推广小额信贷扶贫。小额信贷项目培训可以同教育与培训计划相互协调,种养业的发展、家庭加工业的发展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同社会服务计划相互协调,从而构成扶贫开发中基本需要战略各个层面的相互交叉、融合与协调。现在的关键是解决好扶贫贷款到户既不用担保抵押又能安全回收这个实际问题,有计划有步骤推行小额信贷扶贫方式,打造信用乡镇、信用村,建立扶贫分社、中心、互助小组,滚动发放到户贴息贷款。

现阶段农村地区之间贫困程度存在差异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是农民收入差距在扩大。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应重视国家在分配领域中的干预作用。一是在贫困地区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对尚处于温饱线以下的农户,免除全部税费;对未稳定解决温饱的农户,减少相应税费,在其返贫时,则免除全部税费。同时杜绝增加农民负担的各种变相乱收费。二是在城市就业的贫困农民工实行管理费减免或不收费。三是针对城乡差别的持续扩大,国家应扩大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投入。

篇10

「关键词职业教育;扶贫开发;模式;构建;选择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开发模式是指结合区域内脱贫攻坚现状,针对具体的贫困对象,采取精准的技术培训、就业帮扶、创业指导等职业技术教育措施,使其不断增强就业创业能力而脱贫致富的具体方式和具体做法。职业教育扶贫开发模式的针对性和精准性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扶贫的成效。因此,认真结合各地扶贫开发工作现状,创新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开发模式,增强职业教育扶贫的功效,对推动扶贫攻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职业教育扶贫开发模式的现状分析

(一)奖、补、货结合的学费奖助模式

奖、补、贷结合的学费奖助模式主要是各地根据国家对职业院校学生资助的相关管理规定,出台系列配套政策,通过职业院校在校生活费补助、设v.奖学金、学费减免、助学贷款等多种形式对贫困学生进行帮扶,使其顺利完成学业、提升就业能力、尽早脱贫的一种职业教育扶贫开发模式。这种模式极大地改善了贵州省贫困地区贫困对象卜学难以及文化素质提升等问题,对吸引贫困区域的贫困学生投身职业教育、尽快就业、实现脱贫致富产生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以贵州省为例,2007年以来,贵州省通过大力实施中职教育"9+3”计划等举措,加大对中职和高职学生的资助力度,仅2014年用于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和助学金的中央、省级专项资金共6.82亿元。该项资金惠及中职学生共43.46万人次,其中免学费4.39亿元,受益学生25.05万人;国家助学金2.43亿元,受益学生18.41万人〔‘〕。但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一是实行奖、助学金的主要依据是资助对象的家庭贫困条件,但其贫困程度区分以及真实性和精准性有待提高;二是对中职学生的“平均式”发放与减免,表面卜是资助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使其掌握脱贫技能的“造血式”智力扶贫,实际卜又相当于“输血式”的救济扶贫,造成部分中职学生没有竞争压力,不求卜进,扶贫开发资金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

(二)长、短结合的技能培训模式

长、短结合的技能培训模式主要是为了帮助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由政府提供培训资金,各职业院校和其他培训机构对城乡贫困对象开展不同时限的各种实用技能培训,使农民迅速掌握一项或几项专业技能,从而实现快速就业脱贫的一种职业教育扶贫开发方式。这种模式往往由地方行业主管部门与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联合,根据贫困地区和贫困对象以及所在地区的产业优势等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既充分调动了职业院校的积极性,又吸引了更多贫困对象的积极参与,通过选择性学习相关技能,尽快实行脱贫致富。以贵州省为例,近年来,贵州省先后出台《贵州省教育扶贫实施方案》《贵州省创新职教培训扶贫“1户1人”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等政策举措,由扶贫办、农业厅、人社厅等实施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就业创业培训等,形成了多渠道、多形式的技能培训式扶贫,仅2014年,全省共完成职业培训27.42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培训22.68万人〔z},转移就业率在90%以卜,有效地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但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一是多个部门掌握相关扶贫培训项目资金,其资金分配在行业和部门垂直下拨,相互之间缺乏平衡。二是多部门开展培训时,信息共享程度不够,导致贫困对象接受培训机会不均等。三是被部分开展培训的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当成谋取利益的重要手段,严重影响了扶贫开发资金的使用效果。

(三)职业院校能力提升模式

职业院校能力提升模式主要是为了提升职业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和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水平,通过实施项目带动,着力加强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提升人才培养力和服务力,从而培养各级各类技能型人才,带动贫困对象脱贫致富的一种职业教育扶贫开发方式。这种模式通过加强职业院校的基础能力建设、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提升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能力,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让更多的劳动者通过职业培训脱贫致富,应该说是一种见效快且具有可持续发展后劲的扶贫方式,它将成为我国扶贫开发战场的主力军。以贵州省为例,2007年以来,贵州省先后开展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中等职业院校申报评选工作,全省先后建成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5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2所,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20所,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19所,职业院校综合办学实力大幅提升。目前,这些示范性职业院校的招生规模、人才培养水平、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等多项指标都位居同类院校前列,已经成为贵州省职业教育扶贫开发的领头羊和生力军。但从目前来看,这种模式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实施职业院校能力提升行动,需要各地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人力度,但是部分地区因财力较弱,对职业教育的投人严重不足,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提升。二是各职业院校主动对接、服务和引领地方产业的能力有待加强,职业教育的特色和优势不明显,职业教育扶贫功能的承载力依然脆弱。三是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还不完善,中高职衔接机制不顺畅,对贫困对象的吸引力不强。

(四)科技扶贫相结合的对口帮扶模式

科技扶贫相结合的对口帮扶模式主要是为了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对象的脱贫能力,由政府主导,组织相关团体、企业以及行业企业科技专家、技术骨干实施扶贫点联系帮扶制度,通过深人基层一线,发挥产业引领、项目带动、科技示范等作用,带领贫困对象脱贫致富的一种职业教育扶贫开发方式。这种模式把职业教育扶贫开发和科技扶贫开发结合起来,推动人力、项目、资金等资源整合,形成扶贫开发的合力,着力解决农村技术力量薄弱问题,对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就业创业有着非常直接的推动作用,也是目前应用较多的的一种扶贫方式。以贵州省为例,据统计,2013年贵州省3万余名驻村干部、6000个驻村工作组累计组织培训党员干部群众200余万人次,解决困难和问题17.5万个,帮助协调项目2.68万个,协调解决资金27.15亿元〔,〕,成为贵州省加快脱贫攻坚步伐的重要手段和经验。但从目前来看,这种模式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对于贫困面大的西部地区,尤其是武陵山区,实施这种模式需要大量的科技人员深人基层,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较大。二是抽取的部分人员没有基层工作经验,指导产业发展的针对性不强,扶贫开发的成效不高。三是这种模式需要一定的产业扶持资金和项目等支撑,在实际操作中难度较大。

二、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开发模式构建的原则

为了切实提高扶贫开发的成效,在实施职业教育扶贫开发的过程中,必须破解当前精准性不强的问题。构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开发模式就是要运用职业教育和相关的贫困理论,通过实施精准的职业教育,实现差别化贫困对象脱贫能力的整体提升,从而促进区域性整体脱贫致富。在具体构建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把职业教育与扶贫攻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主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在经费、管理机构、评价考核等方面进行统筹协调,把所有贫困对象集中识别分类,制定统筹性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开发的规划和计划,推进职业教育和产业扶贫开发等融合发展,从而有效推动所有贫困对象整体脱贫。

(二)精准性原则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承载着每个贫困对象脱贫致富的重任,因此,实施过程中必须根据贫困对象的实际需要,在扶贫对象、培训方式、培训内容、资助措施、就业帮扶、跟踪调整等方面精准施策,提高职业教育扶贫的针对性,确保每个贫困对象提升脱贫能力。(三)实效性原则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有效途径,在实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时,要整合现有各类扶贫资源,在扶贫资金使用分布、效益、效率等方面加强综合监控,在职业教育手段和内容方面要尽量量身订制、长短结合,并建v.严格的奖惩机制,确保职业教育扶贫的实效性。

三、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开发模式的构建与创新

针对扶贫开发工作的特点,实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应围绕当前贫困对象的具体情况和各地园区、产业等相关实际,探索构建奖补驱动型、园区主导型、院校带动型、产业拉动型、文化推动型、企业联动型等模式,并选择一种或多种适合的模式交叉实施来推动扶贫攻坚。

(一)奖补驱动型扶贫开发模式

奖补驱动型扶贫开发模式就是改变以往传统的贫困对象补贴模式,在确保贫困对象基本保障的基础卜,根据参与产业发展、技能提升和就业创收等情况,对贫困对象进行奖励,并根据脱贫贡献逐步加大奖励力度,通过奖励驱使贫困对象主动脱贫的扶贫开发模式。即:改革现行职业教育贫困对象的资助体系政策,对身体残疾、不具备劳动能力以及确无经济来源的孤寡家庭子女,通过建认贫困人口职业教育和实用技术教育专项基金进行补助,且标准可在现行基础卜适当提高。同时,与金融扶贫结合起来,加大助学贷款力度,学生毕业后,根据学生就业创业情况进行学费代偿等。将职业院校现有的资助资金改设为分类奖励基金,在政府主导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注人资助资金,加大奖励力度。学校通过设认单项能力、综合能力、就业创业、升学等多项奖励,激励更多的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奖学金。加大对农村种养大户、大学生创业典型等的宣传奖励力度,引导职业院校开展对口的技术帮扶,促使贫困对象主动谋求发展,带动贫困对象共同致富,从而探索构建针对不同类型贫困对象的“以奖为主,适当补助”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开发模式,建认“输血启动一造血振兴一开发发展”的良N}机制,切实增强扶贫的造血功官旨。

(二)园区主导型扶贫开发模式

园区主导型扶贫开发模式就是以园区发展为载体,针对园区各类技能型人才需求,促进职业院校与园区互动,共同为贫困对象提供专项技能提升、就业创收等服务,从而实现贫困对象培训就业一体化的精准扶贫开发模式。即:抢抓各地工业和城镇化带动发展的机遇,推动职业教育进园区,把园区集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作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以园区为载体,将职业教育、生态移民、园区建设和脱贫致富有机结合起来,由园区提供必要的培训场地和设施,职业院校组织师资进园区对贫困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技术技能培训,既方便企业,又方便培训对象。同时,将生态移民选址向园区靠近,一方面既方便农民工人就近就业脱贫,又方便企业就近招收工人,缓解当前企业的用工荒问题,逐步构建“园区搭台、职业院校合作、生态移民工程辅助、农民积极参与”的园区式职业教育扶贫新模式,切实解决企业用工需求和农民技能短板的精准性问题,打造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升级版、脱贫致富奔小康新的主战场。

(三)院校带动型扶贫开发模式

院校带动型扶贫开发模式就是实施职业院校龙头带动的集团化发展,通过提升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能力,积极为贫困对象精准开展技能培训、技术帮扶、合作研发等服务,提升贫困对象反贫困能力,使其逐步实现脱贫致富的扶贫开发模式。即充分利用各地高职专科院校、中职学校以及部分正在朝着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地方本科院校在贫困对象脱贫能力提升卜的优势,进一步优化职业院校和专业布局,由政府结合扶贫开发工作需要与职业院校的专业、人才等优势结合起来,共同制定专项扶贫开发规划,按照区域、专业和师资等条件分类明确各职业院校在区域脱贫攻坚中的职责与任务,将扶贫开发工作与职业院校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能力专项培养基地,构建“职校连结实体,实体连结农户,农户连结基地,基地连结课堂”的职业院校带动型扶贫开发模式,切实提升脱贫能力。

(四)产业拉动型扶贫开发模式

产业拉动型扶贫开发模式就是以当地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资源优势为基础,通过开展产业发展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在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过程中带动贫困对象脱贫致富的扶贫开发模式。即依托各地大力发展能源产业、资源深加工产业、装备制造业、特色轻工业、战略性新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的人才需求,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集群发展对接,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加强紧缺人才重点专业建设,围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需求办好特色专业,积极开展各类职业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带动贫困对象提高收人水平,最终实现快速脱贫。

(五)文化推动型扶贫开发模式

文化推动型扶贫开发模式就是通过引导和鼓励贫困对象积极转变反贫困观念,并充分利用贫困地区的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开展脱贫致富的扶贫开发模式。即要抓住职业教育就业创业典型,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一次培训,终身受益,一人就业,全家脱贫”“职教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等职业教育优势,让更多的农民和农村孩子认识到职业教育是脱贫致富最理想、最快捷的方式之一,积极参加职业教育学习或培训,提高自身的脱贫致富能力。同时,要将贫困地区的传统民族文化、原生态文化与职业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发挥文化的影响力,推动贫困地区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优势,积极脱贫致富。

参考文献:

[1]申红珊.2014年中职学费和助学金,我省下达资金6.82亿[N}.贵州都市报,2014-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