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企业的行政处罚范文

时间:2024-03-11 17:42: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企业的行政处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企业的行政处罚

篇1

个性特征 初中教师专业发展动机影响启示初中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自身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以期达到成熟境界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在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需求的自我满足,这种精神需求与愿望是初中教师专业发展动机的构成部分。初中教师想要满足成为成熟的专业人员的愿望以及动机便为初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行为在精神层面找到了有力的依据。初中教师专业发展的动机与其参与专业发展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前者促进着初中教师积极进行专业发展活动,从而使教师的内在潜力转化为现实。而教师内在的个性特征又影响着其专业发展动机。因此,要促进初中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考虑到教师的个性特征,并据此强化教师专业发展的动机。

一、初中教师的个性特征

N.Obozov(1997)认为,一个人的个性特征由三个方面组成:情感交流、自律本分与智力认知。

这三个方面在人的行为中得到体现。任意一个方面都影响着另外两个方面,并且影响着一个人的整体个性特征。情感交流主要关于一个人与他人的情感沟通能力。情感交流能力强的人擅长社交活动,主动与人建立联系,善于交友,其性格表现为外向;而情感交流能力较弱的人则倾向于独处,不主动与人交流,在人际交往方面显得比较被动,其性格表现为内向。在自律本分方面,更自律本分的人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方面都更具责任感,更积极、主动地去履行自己的职责并努力去提高自我,使自己胜任工作,自律生活。智力认知外在表现为广博的知识与快速汲取知识的能力,智力认知能力较强的人知识面更广,在获得新知识的速度方面也更快。

个性特征的三个方面在初中教师的教学工作与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中体现出来,它们是独特的、潜在的,由当下特定的社会文化条件决定。第一,在初中教师的活动中,情感交流能力保证了教师在学校、工作等氛围中保持活跃的状态,包括主动与同事交流心得、经验,反思教学不足等;在处理与学生有关的问题时,也能以更恰当的方式去沟通,认识问题的本质所在。在经过问卷调查统计后,学生认为性格外向教师的课堂比性格内向教师的课堂更加活跃,与学生的关系更为融洽;而性格内向的教师与学生没有更多的交流,在课堂上,师生的默契度相对不高。第二,自律本分的个性特征体现在初中教师身上便是对教育工作的责任心。自律本分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严于律己,认真对待教学工作中的每一个问题。在发现问题后,以严谨的态度去对待并解决。身处现代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中,心怀责任感的教师会更加主动的寻求专业发展,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与专业能力,进行实践,从而获得知识与能力,在不断的自我更新过程中达成提升自我,促进专业发展的目的,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第三,要成为一名初中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科目的教师资格证书。所以,其本身的智力认知都是经过测试并且加以认可的。而智力认知能力却关系着今后初中教师的专业发展。智力认知能力强的教师能够在相同的外部条件下通过自身更强的领悟力与认知能力达到更深层次的发展。在这一性格特征的促使下,初中教师参与专业发展活动的深度与广度也会有所提高。

以上是初中教师个性特征的三个方面,而一个教师整体独特的个性特征便是由这三个方面而组成。通过分析个性特征的三个方面,解释了初中教师的外在行为,从而能观察到教师活动的动机,也有助于分析其参与专业发展活动的心理动机。

二、初中教师个性特征影响下的专业发展动机

初中教师的个性特征是其专业发展动机的驱使者。初中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动机结构根据教师的个性特征的三个方面也是相应分为三个方面:社交需求、职业基本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个性特征的情感交流方面形成了初中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交需求;个性特征的自律本分方面形成了初中教师专业发展的职业基本需求;个性特征的智力认知方面相应形成了初中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实现需求。

这三个方面互相影响,每一个方面的改变都使另外两个方面做出相应的变化。社交与自我实现需求的动机通常是在职业基本需求实现之后才出现的。教师职业基本需求与一定的社会要求有关,教师只有达到了社会对其工作质量、时间、内容等方面的要求之后,才能获取工作后的薪水、医疗保险与公积金等。所以,初中教师专业发展的动机首先是出于职业的基本需求,满足社会对教师职业知识、能力等的要求。社交需求方面的动机与初中教师的社会地位相关,比如教师专业发展进步后带来成就之后能认识更多优秀的人才,自身会进入更高层次或特定的专业团体,得到一定的社会认可与地位等。在全国的中小学名师工程中,每个参选的教师在经过层层遴选后,在参赛的过程中激发出来自己最大程度的潜力,与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水平教师互相学习、交流、竞争,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评委、观众的认可,并在成功后每年参加名师培训,在这不断的学习中取得专业发展,并且在本校受到同事、领导的赞赏,在当地闻名于众。这些不仅仅是后来的成果,也是当初参与专业发展的一部分社交需求动机。初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高境界的动机是自我实现需求,这是对教师自身内在潜力的释放,对自己能力和人格上的完善。智力认知影响着自我实现的动机,有自我实现需求的教师如果具备较强的智力认知能力,那么他们专业发展的速度和深度也相对较快、较深,在专业发展成果的不断刺激下,他们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的动机也会不断加强。而且,他们在实现专业发展的同时也发挥了自身的潜力,自我实现境界也不断提升。因此,较强的智力水平和认知能力影响着教师自我实现的动机。在笔者对初中教师进行的访谈后发现,对自我智力认知能力评价较高的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实现动机也越强。

动机的三个方面影响着初中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准确的说,动机的三个方面既是初中教师参加专业发展活动的催化剂,又是教师进步的源泉。每个初中教师的专业发展动机的三个方面的强弱程度都是不同的,如果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动机,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那么就要根据初中教师个体的动机构成的三个方面入手,判断其适合什么形式的专业发展形式,再设计相应的专业发展模式、方法,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对初中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1.促进初中教师专业发展动机,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寻求专业发展

如今,教师培训一直占据着初中教师专业发展形式的主要地位。然而,初中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活动中的自主学习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因为,初中教师的实际教学活动占据着教师的主要生活,如果能在教师的教学工作中同时实现自身素质的提升,便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寻求到了更为充足的时间和更为灵活的形式。而初中教师寻求自主学习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动机的一种体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专业发展动机同时也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活动。Heckhausen(2010)认为,学生的认知活动受教师的专业活动动机程度与教师的个人心理影响下的个性特征所约束。如果初中教师能够在教学活动中保持较强的自身发展动机,那么学生的认知活动也会相应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初中教师的专业程度与专业能力的提高与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几乎已经同步。拥有较高发展动机的教师通常会使学生的认知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初中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也得到了强化。笔者在访谈中发现,超过半数以上的教师表示,在教学工作中得到的教学智慧、教学技巧、实际经验更多,而且比培训时所学的知识更加实用,他们表示愿意在教学工作中进一步进行自主学习。这意味着促进初中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专业发展动机是必要的。

在初中教师个性特征影响下的发展动机不仅影响着师生的关系与教学工作的质量,也影响着自身的专业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初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自身特有的个性特征在课堂中、课堂下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进行教学反思,与同事们互相切磋,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改善教学技巧,以此达到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总而言之,初中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寻求专业发展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主要途径。

2.分析初中教师的不同个性特征,多样化教师培训形式

目前的初中教师培训形式主要是寒、暑假期听课、参加讲座等,笔者认为,如果利用初中教师不同的个性特征来设计多种培训形式会调动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加强其发展机动,促进其专业发展。上文提到,初中教师的个性特征包括三个方面:情感交流、自律本分与智力认知。因此在初中教师培训的形式设计上,可根据个性特征的三个方面来设计相应的形式,促使教师从不同的形式中获得发展。每位教师的个性特征都不同,在适合自己个性特征的培训形式中,充分调动其社交需求、职业基本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其参与专业发展的动机会更强。因此,初中教师培训不仅仅内容丰富,同时形式多样,使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不同教师都能参加适合自己的培训,这样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笔者进行的问卷调查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初中教师选择“培训形式单一,不适合自己”,在访谈中也有很多教师反映教师培训形式枯燥,没有兴趣,因而培训结果并不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初中教师专业发展动机不强,专业发展效果不佳。而如果改善初中教师培训形式,以达到加强教师发展动机的目的则是可行的。例如,在教师培训中不再把理论讲解课作为自始至终的形式,因为单纯的理论讲解是枯燥又抽象的。而在每次理论讲解的基础上,根据所学的教育教学理念进行教师赛课(说课、讲课),之后再进行评议,交流意见,再进行改善。这样才能把理论付诸于现实,在现实中检验培训的实用性。同时,这样也能调动教师的参与动机,满足其社交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也符合了不同教师的不同个性特征。再如,增强初中教师的教学调研能力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方面。然而,一些初中教师任教多年仍然对此是一知半解,不利于其对自身经验、教训和反思的总结,从而形成理论指导。在笔者进行的问卷调查中,选择“不懂调研”“对调研一知半解”“从未进行过调研”的教师占据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可见,在初中教师培训中,对调研能力的培养是弱项。而教研能力的培训,就可以不再局限于课堂与讲座,培训者可以带领教师们进行一次或几次真实的调研活动,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如何进行调研及培养其教研能力,在教师们的团结合作下,完成调研任务,使教师的情感交流、自律本分与智力认知的个性特征得到发挥,也为初中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能自主进行调研,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取得自身的专业发展。

3.多方促进初中教师专业发展动机,促进教师的自主学习意识

在初中教师的日常工作中,有时会遇到一些知识或理念上的困惑,而这些并没有在教师培训所解释过,或者还没有到新一轮的教师培训的时间。这时,教师只有通过自主学习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而同时促进自身的发展。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经常进行自主学习的初中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其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也更高。在整个教师群体中,如果初中教师的自主学习成为习惯,那么教师的专业发展将会超出教师培训的范畴之外。所以,促进初中教师的自主学习意识也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那么,如何促进初中教师的自主学习意识呢?

第一,初中教师所在的学校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教师所在的学校是除教师自身之外直接担负着教师专业发展重任的单位。教师们专业发展总体状况如何与教师所在的学校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想要提高教学质量,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先从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着手。而提高学校教师的自主学习意识,使教师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自主去学习,去进步,则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首要的条件。要促进初中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学校可以制订一套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与奖励制度,以此督促、提醒与刺激教师发展的自主意识。

第二,有关教育部门要提倡初中教师的自主学习,并且经常举办教师自主学习效果展示平台,对表现优秀者进行表彰与奖励。不同的教师自主学习意识不同,但是对于教育部门的意见及建议都很重视,并且在表彰与奖励的影响下,情感交流、自律本分还有智力认知能力较强的教师都会被吸引。在笔者进行的访谈中,所有的教师都表示很重视教育部门颁发的文件及的信息和其所获教育部门的奖励。在这样的条件下,初中教师的自主学习的频率会增多,时间会增长,自主学习意识也会不断增强,从而达到初中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

第三,初中教师自身要意识到自主学习对职业发展、对国家教育的重要性。教师要取得专业发展,不能只是被动的学习,而应该主动、积极地进行自我学习,满足教师职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作为一名初中教师,是国家未来栋梁的培养者,担负着培养国家继承人的重任。教育兴国,“少年强则国强”。教育发达的基础在于教师的付出与奉献,更在于教师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使时代的精髓融入课堂,使一代少年汲取营养,茁壮成长。而这一切都需要初中教师增强自主学习意识。

初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育进步的源泉,不仅可以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且,教师的专业发展动机影响着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方向与前景。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我们应该从新的角度思索,考虑以人为本,从人自身出发,从教师的自身出发探索初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思路。总之,基于初中教师的个性特征对教师专业发展动机的影响,教师专业发展设计研究人员与一线教师都应革新自身教育理念,利用教师自身的性格特征优势,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动机,促进其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Heckhausen, J. & Heckhausen, H. (2010). Motivation und Handeln (4.Aufl.). New York:Springer.

[2]Obozov, N.N. (1997). Personality types, temperament and character. Sankt-Petersburg.

[3]侯永轶.青年教师需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篇2

因此,笔者认为,要实现行政指导工作的日常化、长效化,就不能忽视行政处罚这一检验检疫部门的常用执法手段。同时,在行政处罚的实施过程中引入行政指导手段,实现二者的结合运用,对提高检验检疫执法水平,建设法治质检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检验检疫行政指导与行政处罚的关系

检验检疫行政指导,是指检验检疫部门在其职能、职责或管辖事务范围内,为适应监管和服务的需要,适时灵活地采取符合法律精神、原则的指导、劝告、建议等不具有国家强制力的方法,以谋求行政相对人同意,有效地实现一定行政目的之行为。

检验检疫行政处罚,是检验检疫部门为达到对违法者予以惩戒,促使其以后不再犯,维护检验检疫秩序,依法对行政相对人违反检验检疫法律法规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给予一定形式的法律制裁的行政行为。

检验检疫行政指导与行政处罚属于不一样的行政法学范畴,存在着诸多的区别和联系。

(一)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实施依据不同。行政处罚,其适用的首要内涵即要求处罚的依据法定,即实施行政处罚必须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明文规定,具体到检验检疫部门主要是“四法五条例”。检验检疫行政指导行为的依据可分为规范性依据和非规范性依据。其中,规范性依据是指具有行政指导行为内容的明确的法律规范和政策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第13条规定:“本法规定必须经商检机构检验的进口商品以外的进口商品的收货人,发现进口商品质量不合格或者残损短缺,需要由商检机构出证索赔的,应当向商检机构申请检验出证。”;《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9条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与食品有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鼓励和支持食品生产经营者为提高食品安全水平采用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规范。”非规范性依据是指不具有行政指导行为内容的法律原则、客观情况和行政相对人的需求等,如某检验检疫部门根据企业需求上门指导实验室建设。

2.适用范围不同。相较而言,检验检疫行政指导适用范围较宽。从对象上看,行政指导的对象包括与检验检疫职能范围相对应的所有行政相对人,而行政处罚仅指向违反检验检疫法律法规应当受到制裁的行政相对人;从内容上看,行政指导的事项十分广泛,基本上涵盖了检验检疫职能范围内的所有事项,在违法行为发生前、发生后及处置后均可以有所作为,而行政处罚则仅限定在违法行为发生后惩治和纠错方面。

3.实施方式不同。检验检疫行政指导的行为方式较为灵活多样,只要是符合法律精神、原则的方式都可以采用,包括提示、警示、劝告、劝诫、奖励、建议等,如现在很多检验检疫部门采用的质量分析、行政建议、行政处罚回访、单位座谈、许可企业证书到期预警等等;行政处罚为依法设定,《行政处罚法》明确规定有七类,检验检疫涉及到的主要有: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暂扣或吊销许可证等。

4.实施程序不同。目前检验检疫部门对于行政指导没有严格的程序规定,存在较大的灵活性,执法人员可以因时、因地、因人、因事灵活运用。行政处罚程序则十分严格,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出入境检验检疫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等,严格的行政处罚程序既将检验检疫部门官僚武断和伸手过长的危险减少到最低限度,又保证其能够灵活有效地进行管理。

5.实施保障不同。检验检疫行政指导要求相对人协助具有任意性,不以强制力为保障,虽然有时行政指导行为中指明行政相对人如不接受行政指导行为,可能会产生某种具体的法律后果,但这仅是当事人未履行法定义务的结果,并非表明该行政指导行为具有强制效力。如某检验检疫部门向辖区内某商品注册登记企业发出警示:“该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许可证将于三个月后到期,需及时准备换证复查材料并提前申请。”该企业未按照此行政指导的要求申请换证复查而导致许可证失效,此结果并非行政指导行为的强制效力。检验检疫行政处罚则是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的制裁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51条规定: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做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加处罚款、将查封、扣押的财务拍卖或者将冻结的存款划拨抵缴罚款、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二)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虽然行政指导与行政处罚之间存在着如上诸多的差异,而深入分析两者的价值取向和实践意义可以得出,二者在价值层面和执法实践中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1.行政指导与行政处罚本身具有关联性。《行政处罚法》第五条规定:实施行政处罚,纠正违法行为,应当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教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觉守法。这表明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是法定原则。事实上,对违法行为的惩戒本身就是一种警示教育,要做到标本兼治、达到行政处罚目的,必须使当事人不仅知道这样做不行,还要知道为什么不行。要达至这一目标,我们在实施行政处罚过程中必须加强解释、说理、答疑等基础工作,近来江苏检验检疫系统正在全面推行的行政处罚“说理式办案”即属于此,而这恰是行政指导在行政处罚实施过程中的具体体现。所以说,行政指导和行政处罚本身具有高度的关联性。

2.两者在实现检验检疫行政管理目标上具有统一性。行政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障全体人民的合法利益。检验检疫行政处罚的目标并非实施处罚,而是纠正违法行为、预防再次发生,维持良好的检验检疫秩序。检验检疫行政指导则是以劝告、建议等非强制性方式,向相对人施加作用和影响,促使其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以达到维护良好检验检疫秩序的目的。由此可见,两者在实现检验检疫行政管理目标上有着相类似的价值取向。

3.两者的结合运用有助于提高检验检疫工作效能。从检验检疫行政处罚的效果来看,虽然每年执法力度不可谓不严,处罚企业不可谓不多,但违法行为数量却未在实质上减少,一些伪造、使用假冒检验检疫单证的严重违法行为仍然存在。同时,检验检疫法律法规的立法已有明显的滞后性,使得行政处罚对于一些违法行为的发生并不能产生很好的纠错作用。而引入行政指导,则可能进一步降低违法行为发生率,或及时纠正轻微违法行为,从而有效地避免检验检疫监管不到位或监管效果不佳的情况。从检验检疫执法成本看,行政处罚在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的同时也设置了严格的程序,通常耗时较长、需要人力物力投入较多,执法成本相对较高。而行政指导相对于行政处罚,程序简单、适用灵活,耗费的管理成本较低。因此,二者的结合运用,恰好能取长补短,有效减少行政管理成本。

4.两者均是全面建设法治质检的题中之意。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年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提出了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奋斗目标。年质检总局法制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全面加强法治质检建设。这就要求,检验检疫部门在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的同时,进一步规范行政处罚行为,完善行政处罚机制,而如何进一步规范行政处罚行为、完善行政处罚机制,引入行政指导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同时,法治质检又要求质检工作要以法律法规为依托,各项工作都要有相应的程序,需要按照步骤、按照时限、按照要求严格执行。而检验检疫立法因多方面的局限,其滞后性、抽象性是难以避免的,法律空白始终存在,不可能完全满足检验检疫日常执法的需求,难以提供详尽、有效的法律依据。此时,如果以传统的“无法律即无行政”的观念来限制行政行为,将可能使一些职能的履行陷入瘫痪状态。而行政指导由于更强调当事人的合意和意思自治,以灵活多样的手段、柔和的程序弥补了法律的僵化和滞后性,如果再将日常化的行政指导手段,用规范、文件的形式加以确认和完善,便可以更好地实现法治质检的内在要求。

二、关于检验检疫行政指导在行政处罚中的运用

如前所述,将行政指导引入检验检疫行政处罚在理论上有着可行性和科学性。从近年来部分检验检疫部门的实践来看,在检验检疫工作中引入行政指导,一方面有利于更好地提高监管效能,减少和避免监管对象不配合的现象,并能促使监管对象主动参与检验检疫监管工作,实现行政目的;另一方面,有利于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通过政策宣导、质量分析、行政建议等多种手段,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危机;此外,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执法人员的行政民主、行政法制、行政服务意识,构建与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和谐关系,促进服务型检验检疫建设。

笔者认为,将行政指导引入检验检疫行政处罚过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违法行为发生前。

1.重点项目预警。检验检疫部门通过与地方政府、地方外经贸主管部门等加强联系,主动了解大型进出口项目、新设企业进出口需求等,提供“送法上门”等服务,让行政相对人第一时间了解检验检疫法律法规,从而在进出口环节规范操作。

2.监管过程预警。在委托进口的贸易中,实际的收、发货人极有可能并不清楚检验检疫的相关规定,因此在无意中违法。这一现象在进口商品检验过程中经常发生。检验检疫部门可以在职权范围内,对发现的有可能发生违法的苗头性、倾向,及时通过提示、警示、通知等方式,控制违法事态的蔓延,及早纠正违法倾向,尽量避免启动行政处罚程序。

(二)违法行为发生后。

1.不予处罚。《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七条第二款规定:“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检验检疫部门对已经立案的轻微违法行为,在没有造成危害后果,并且通过行政指导能达到纠正违法行为,同时能够预防再次发生的情况下,适当作出免予行政处罚的决定。这样在能达到相同行政管理目标的同时,还更有利于缓和矛盾,促进和谐。

2.说理式办案。在行政处罚过程中,对当事人说清事理、说透法理、说通情理,以提高当事人对检验检疫法律法规的认知,争取当事人的配合,增进案件的透明度,促进案件的顺利办结。这可以说是在实施行政处罚过程中以行政指导确保个案公正性的有效途径,能够有效避免因执法不公而造成行政执法权威的落空。

篇3

一、符合我国《政府采购法》和《行政处罚法》的立法精神

政府采购法中所规定的一至三年内禁止参加政府采购活动,是在一定期限内限制供应商参加政府采购交易市场的强制措施,是属于行为罚,符合听证的要求。我国行政处罚法所规定的听证程序主要是针对行政主体对相对人实施行为罚时所必须进行的。所谓行为罚,是限制和剥夺违法相对方某种行为能力或资格的处罚措施,有时也称能力罚。行为罚不同于自由罚,前者既可以针对自然人,又可以针对组织。而后者则只能适用于个人。行为罚的主要表现形式有: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执照、禁止交易活动等。1、责令停产停业。这是限制违法相对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处罚形式。责令停产停业一般常附有限期整顿的要求。如果受罚人在限期内纠正了违法行为,可恢复生产、营业,因而与“企业关闭”也不同。企业关闭是永久性的,企业关闭注销登记,该企业已不再存在。责令停产停业一般适用于下列违法行为:(1)生产经营者实施了比较严重的违法行为,其行为后果比较严重。(2)从事加工、生产与人的生命健康密切相关的已经或可能威胁人的生命健康的商品,或者出版对人的精神生活不良影响的出版物等违法行为。2、吊销、暂扣许可证和执照。这是禁止相对方从事某种特许权利或资格的处罚。它是指行政主体依法收回或暂扣违法者已获得的从事某种活动的权利或资格证书。其目的在于取消被处罚人的一定资格和剥夺、限制某种特许权利。吊销与暂扣是有区别的。吊销许可证和执照是对违法者从事某种活动或者其享有的某种资格的取消;而暂扣许可证和执照,则是中止行为人从事某项活动的资格,待行为人改正以后或经过一定期限后,再发还许可证、有关证书或执照。在对违法者实施其他形式的行政处罚不足以实现制裁目的时,还需要禁止其从事某种职业活动。在我国,有些企业或个人从事某种生产、经营活动,法律法规规定必须既具有许可证又具有营业执照。对这种企业或个人适用吊扣许可证和执照的处罚,应由主管行政机关许可。3、禁止交易活动。这是近两年在招标投标活动和政府采购市场中广泛实施的行政处罚。我国《招标投标法》规定,在违法行为人情节严重的情形下才可实施。而我国政府采购则将这种处罚与罚款、列入不良记录等处罚合并处罚,更显示对违法行为的从严处罚。所以,笔者认为,在实施这种处罚时必须赋予相对人的听证权。

根据我国《行政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行政机关做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当事人不承担行政机关组织听证的费用。听证依照以下程序组织:(一)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行政机关告知后三日内提出;(二)行政机关应当在听证的七日前,通知当事人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三)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听证公开举行;(四)听证由行政机关指定的非本案调查人员主持。当事人认为主持人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有权申请回避;(五)当事人可以亲自参加听证,也可以委托一至二人;(六)举行听证时,调查人员提出当事人违法的事实、证据和行政处罚建议;当事人进行申辩和质证;(七)听证应当制作笔录,笔录应当交当事人审核无误后签字或者盖章。听证结束后,行政机关依照法律的规定,做出行政处罚决定。

二、数种处罚种类同时并处是属于非常严重的行政处罚

实践中的政府采购违法案件,一旦违法事实成立,必须同时被处以三种处罚,这是非常严重的行政处罚。例如我国《政府采购法》第七十七条规定,供应商如果提供虚假材料谋取中标、成交的,所遭遇的行政处罚将是:本次采购合同金额千分之五的罚款,列入不良记录名单,在一至三年内禁止参加政府采购活动。在这三种行政处罚种类中,罚款是属于财产罚,列入不良记录名单是属于声誉罚,禁止交易是属于行为罚。后二种处罚都是非常严重的处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倘若不赋予相对人在行政执法过程中的救济权,则有悖于我国行政处罚法的立法精神。所以,笔者认为,行政主体实施处罚前,应该赋予相对人即被处罚人的听证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所设定的听证程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法律制度。作为行政执法主体的财政管理部门对供应商或采购主体所实施的行政处罚,在政府采购的法律实践中,几乎都没有经过听证程序。这里有法律制度本身的原因,也有执法队伍的素质因素。政府采购主管部门在什么样的情形下适用听证程序,我国现行的政府采购法和相关的行政规章中都没有做出相关的规定。根据我国《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依法应当举行听证而未举行听证的,行政主体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我们从《中国政府采购案例评析》中的所有案例来看,行政主体所实施的行政处罚案件均未曾经过听证程序,而根据我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有些案件是必须经过听证程序的,否则,行政主体所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无效。根据我国《政府采购法》第八章法律责任这一节内容,政府采购当事人在许多情形下所遭遇的是数项行政处罚种类共同并处。在此情形下,应该赋予政府采购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听证权。实施政府采购行政处罚听证制度有其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笔者的理由主要有以下一些:第一,有利于规范政府采购行政执法程序,提高政府采购行政执法水平,促进各级政府采购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第二,有利于维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行使法律赋予的陈述权和申辩权。第三,有利于完善政府采购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完善公正、公开的行政执法制度,建立和健全政府采购行政主管部门内部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以保障政府采购跨越式发展的顺利实现。

篇4

经营的“美肤堂®第二代美肤雀斑修复套装”,既然是不合格的化妆品,就要依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按照行政处罚程序,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七条第(四)项(其他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之规定,为不予行政处罚。

2第三种观点认为,该化妆品经营企业

经营的“美肤堂®第二代美肤雀斑修复套装”,既然是不合格的化妆品,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第三条第二款之规定“……不按照法定条件、要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或者生产、销售不符合法定要求产品的,由农业、卫生、质检、商务、工商、药品等监督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责,没收违法所得、产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的工具、设备、原材料等物品,货值金额不足5000元的,并处5万元罚款……”因此持此观点的人认为该对该化妆品经营企业进行处罚。

3讨论

第一种观点欠妥,《药品监督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二十七条第(三)项之规定,违法事实不能成立的,提出撤案申请,并填写《撤案申请表》。在某分局进行的抽验中发现,该化妆品经营企业有清楚的违法事实,只是没有产品和违法所得而已,所以撤案不予处分有些不妥。笔者认为,相对第一种观点还是比较赞同第二种观点,该化妆品经营企业毕竟购进的不合格化妆品,必须进行行政处罚。尽管没有产品和违法所得,但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其处罚内容为不予行如何进行无处罚内容的行政处罚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延庆分局(102100)闫月军政处罚,虽然表面没有罚款,当事人也没有受到经济制裁,但实质上对当事人也起到了震慑作用,并维护了法律的尊严。

第三种观点认为该化妆品经营企业只购进4盒化妆品,且全部用于抽验,并没有对人体造成直接或间接的伤害。①如果适用《特别规定》,就有些违背《行政处罚法》的立法初衷和原则,《行政处罚法》第五条之规定,“实施行政处罚,纠正违法行为,应当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教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觉守法。”②《特别规定》和《特别规定的实施意见》是否适用于化妆品的监督管理,还是有待商榷。笔者认为第三种观点有些欠妥。

4总结

篇5

关键词:责令改正;法律属性;行政处罚

中图分类号:D9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4-0128-02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有关行政处罚的规定,大多同时附有“责令改正或限期改正”的规定。但学术界对责令改正的法律属性一直存在分歧。那么责令改正是否是一种行政处罚?如果是行政处罚,就应当按照行政处罚所应当遵循的程序要立案、调查取证、告知、决定等,否则,就是程序违法;如果不是行政处罚,它的法律属性又是什么,这对于行政执法机关,尤其是在基层执法中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一、责令改正的概念界定

1.责令改正的法律根据

责令改正的基本法律依据是《行政处罚法》第23条的规定:“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时,应当责令当事人改正或者限期改正违法行为。”

关于责令改正的规定,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单纯的责令改正,例如《产品质量法》第40条第3款规定,销售者未按照第1款规定给予修理、更换、退货或者赔偿损失的,由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另一种是把责令改正作为处罚条件,例如《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73条规定,公司登记事项发生变更时,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办理有关变更登记的,由公司登记机关责令限期登记;逾期不登记的,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公司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办理有关备案的,由公司登记机关责令限期办理;逾期未办理的,处以3万元以下的罚款。

2.责令改正的概念定位

责令改正因各种违法行为的不同而分别表现为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责令退还、责令赔偿、责令销毁、责令更换、责令修理、限期拆除、责令改正、限期治理等很多种形式,概念非常抽象。根据学术界对责令改正内容的概括,笔者认为可以把责令改正这一概念解释或者定义为:责令改正一般是指国家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为了预防或制止正在发生或可能发生的违法行为、危险状态以及不利后果,而作出的要求违法行为人履行法定义务、停止违法行为、消除不良后果或恢复原状的具有强制性的决定。

二、行政处罚的性质分析

1.行政处罚是对行政违法者的一种制裁

根据学界通说:行政处罚是行政机关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人的行政制裁。制裁是对违法行为的制裁,因而必须以违法行为的存在为前提。制裁的目的,是通过强制违法者为其违法行为付出对应的、对其不利的代价。在行政处罚的所有特性中,“制裁性”是行政处罚最本质的特性。

2.行政处罚的目的是为了预防违法者再犯

行政处罚的目的是对违法者的惩戒和教育,促使其以后不再重犯。同时也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3.行政处罚是要求违法者承担一种行政违法责任,而不是一种法定的义务

按照传统理论,责任有两层含义,第一应当做的事,第二应当做的事没做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行政处罚所要求追究的责任模式是第二层面的责任。即行政处罚实质上是要违法者承担一种违法责任。

三、责令改正与行政处罚本质之契合

第一,责令改正的制裁性。首先,责令改正意味着宣告相对人所作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这种违法性宣告,本身就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惩戒;其次,责令改正还意味着相对人需要重新作出一定的行为,也就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第二,责令改正的目的。其目的首先是恢复合法状态,但是深层次上,还是要给予相对人和社会一种警示,要求他们合法作出行为,否则就要重新作出行为。因而责令改正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起到防止相对人再次违法的效果。因为如相对人再次违法就需要改正。

第三,责令改正具有的责任性,而不是义务性。即责令改正是要求违法者承担一定的责任,而不是义务。这里可以借用民法的理论,民法通则中,民事责任总共有十种。其中,修理、重做和更换也是一种责任形式。也就是说,责令改正,表面上看是为相对人设定了一种义务。但在实质上,是要相对人承担一种违法的责任。

此外,责令改正和行政处罚在形式上,都是职权行为,都是针对违法行为。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基本得出,责令改正与行政处罚具有本质上的契合性,因而可以将责令改正定性为行政处罚。

四、责令改正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1.责令改正与行政命令

行政命令是指行政主体依法要求相对人进行一定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意思表示。行政命令是行政主体的一种强制,只存在于行政处理行为之中,与行政检查、行政决定和行政强制执行相联系,并且相互衔接。责令改正的作出以行政相对人违法为前提,而行政命令的作出并不以相对人行为的违法为前提。

2.责令改正与行政强制

行政强制措施是指行政主体为了实现一定的行政目的,而对特定的行政相对人或特定的物作出的、以限制权利和以义务为内容的、临时性的强制行为。它具有非制裁性,可以针对违法当事人作出,也可以针对合法当事人作出,如查封、扣押等强制措施。

责令改正与行政强制措施都是具有约束力的行政行为,但是两者有明显区别。一是强制程度不同,责令改正则是要求当事人纠正或停止违法行为,不具有直接强制的作用;而行政强制措施直接表现为采取强制手段迫使当事人作为或不作为,具有直接强制的作用。二是作出责令改正必须以当事人出现违法行为为前提;而部分行政强制措施不以当事人出现违法行为为前提。三是责令改正是一个终局性的行政处理决定,它以行政相对人存在不履行法定义务或存在违法行为为前提;而行政强制措施具有非制裁性,可以针对违法当事人作出,也可以针对合法当事人作出。因此不能把责令改正视为行政强制措施的一种。

五、责令改正定位为行政处罚的积极意义

1.将责令改正定性为行政处罚的积极意义

将责令改正定性为行政处罚,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或司法解释,可以将责令改正列为《行政处罚法》第8条第(七)项规定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之一。如此一来,不但可以填补法律上的漏洞、为相对人提供更好地救济,还可以加强对责令改正行为的法律监督,也有利于行政执法工作人员,依照严格的行政处罚程序进行执法工作。将责令改正定性为行政处罚,那么行政机关在作出责令改正决定时,就必须按照《行政处罚法》的规定,遵循处罚法定、公开公正、事先告知、举行听证等要求,履行法定的行政程序义务,如必须告知当事人有举行听证的权利。如果相对人不服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同样应按照行政处罚法的标准进行合法性审查。这是程序正义的应有之义,也是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

2.责令改正的适用问题

对于能够改正的应当首先适用责令改正,给予相对人一种改过自新的机会,体现行政处罚的人性化。对于拒不改正的,可以适用其他行政处罚;对于情节较轻的行为,原则上不再适用其他行政处罚;对于情节严重的行为,原则上可以同时适用其他行政处罚。

根据法律法规所适用的责令改正规定,具体可以将责令改正的适用情形分为三种类型。

其一,行政处罚法第23条规定的责令改正行为,应为行政处罚的附带结果。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除了要对相对人的违法行为进行制裁外,更重要的是还要纠正违法行为并消除其消极后果。但是,在有些情况下,对相对人进行处罚并不能直接消除违法后果,这时就需要借助责令改正违法行为。但是,这种责令改正是为了在行政处罚中更好地实现行政目的而采取的一种措施,因此其从属于行政处罚,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行政处罚。

其二,属于行政处罚程序类的责令改正。这类责令改正是行政处罚的法定前置程序或者步骤,缺少这一步骤或程序,就不能完成行政处罚,而且这类责令改正必须是以书面形式告知行政相对人知道接受且拒不改正的。其表现形式为递进式,是为了行政处罚的完成提供证据的步骤或程序。

其三,属于行政处罚类的责令改正。这类责令改正是行政处罚一种形式,可以单处,也可以并处,但多数是以并处的方式出现在行政处罚中。其表现的方式为“……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非法所得,可并处……的罚款”。从处理后果上,责令限期改正是为了实现行政管理的目的,同时必然使相对人较责令其改正之前处于一种不利的地位,因此是对相对人课以的一种行政法上的不利,也符合行政处罚的本质特征。

3.责令改正与“一事不再罚”原则之间冲突的调和

按照一事不再罚原则的精神,对于同一违法行为不能处以两次以上行政处罚。如,工商局发现某些企业违法经营,责令其改正违法行为。这时如果企业拒不改正违法行为或改正不当的。工商局对其处以吊销营业执照的行政处罚。这时候,是不是违反一事不再罚的原则呢?按照正常的理解,应当是违反一事不再罚原则的。因而将责令改正定性为行政处罚,必须要调和二者之间的冲突。

如果将责令改正定性为行政处罚,那么其与“一事不再罚原则”的冲突调和的原理应当是:责令改正尽管是一种行政处罚,但是如果相对人拒绝改正的,则该行政处罚并未对其产生实质影响。这时候,再对其处以行政处罚并没有加重其负担。当然,也可以从救济性行政处罚的原理来论证,即责令改正只是一种救济性行政处罚,其与负担性行政处罚之间并不是完全不能同时适用的。当救济性行政处罚不能起到处罚目的时,完全可以适用负担性行政处罚。

参考文献:

[1]胡建淼.行政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216.

[2]黄开智.论责令改正的适用[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5,(9).

篇6

一、认真学习、宣传贯彻《行政处罚法》,不断加强法制观念,努力提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我局在广泛宣传组织有关人员的同时,本着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全心全意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权益,做到规范执法、文明执法、严格依法办事,从法律的源头上不断增强依法行政的自觉性。不断深化法制宣传教育,重点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等各项法律条文,对照本系统《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积极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依法办事,有效地实施行政管理,为维护我国公共利益和经济、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二、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宣传力度,从理论上强化行政执法水平。我局对整个系统内贯彻执行《行政处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况,规范性文件清理和制定情况,行政处罚、行政复议等情况,作了一次认真的清理自查,同时对一些典型的违法事例通过新闻媒体进行曝光,从而使法制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从舆论上强化了依法行政的水平。

三、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执法人员思想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二年来,我局先后派人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执法培训5期,参加培训12人。行政执法人员均分期分批参加法制办组织的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全部做到持证上岗、亮证执法,确保依法行政质量。

四、行政处罚执法主体明确,办事程序规范,促进了依法行政的良性循环。我局作为食品卫生、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职业放射卫生、母婴保健、献血、医师执业执法的行政主体,能依法行使其法定职能,做出行政处罚。对案件的处理按以下顺序依法办理:案件受理、立案审批、现场调查取证(包括调查笔录)、拟写调查终结报告、提出行政处罚初步意见、局所组织合议、行政处罚告知书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行政处罚执行、结案报告、行政处罚案件归档等等,促进了依法行政的良性循环。

五、规范行政处罚,严格依法行政,使得行政处罚合法、合理、高效。我局在行政执法、行政处罚过程中严格按照合法、合理、高效的要求,坚持五项原则:即:一是合法原则,做到执法主体合法、执法内容合法、执法程序合法;二是依据充分原则,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三是合理原则,在做出处罚前充分考虑案件情节、后果等多种因素给予适当、较为合理的处罚;四是效率原则,提高工作效能;五是接受监督原则,公开办事结果,以及申辩、陈述、听证等规定,强化了人民群众的监督。

六、领导重视,组织齐全,实行罚缴分离,完善行政处罚制度。我局为全面推行、落实好《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行政执法责任制领导小组及其工作班子,制定了《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方案》,一方面,将执法责任制作为抓业务工作的龙头,把行政执法检查、办案权、监督权全部纳入了责任制,并层层分解,做到责任到岗,人人有责。另一方面,加强内部监督,局疾监处对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的进展进行检查,认真把关,使工作落到实处。同时将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执行及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与个人工作实绩相结合,于年终进行考核评比,以促使行政执法人员的工作责任心进一步增强,行政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不断提高,几年来,我局所承办的行政执法案件中无一败诉案件、无一过错案件,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收到了显著良好的效果,保证了依法行政工作顺利开展。同时,我局还实行了罚缴分离制度,做到罚没款执法人员不过手,直接缴到银行罚没专户,从而健全了行政处罚工作的监督执行。

篇7

笔者由此联想到行政处罚中的自由裁量权问题。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指国家行政机关在法律、法规规定的原则和范围内有选择余地的处置权利。它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执法活动中客观存在的,有法律法规授予的职权。但是,自由裁量权是把双刃剑,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容易被滥用。由于自由裁量权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伸缩性,由此很可能导致对其的不规范使用甚至滥用。

自由裁量权使用之“怪”现象

事实上,在统计行政处罚中同样面临着如何正确使用自由裁量权的问题。笔者结合近年的统计执法实践,现就在自由裁量权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试做如下归纳。

现象一:“不同罚”。《统计法》虽规定了处罚数额和幅度,但规定的弹性空间较大。如对于企业事业单位拒报、虚报、瞒报的行为,可给予警告、予以通报、责令改正、可以并处5万元以下罚款(非情节严重)的处罚种类。如果两家企业存在虚报统计资料等违法性质和情节基本相同的行为,仅从罚款幅度来看,对企业不予罚款,或者处以1千元罚款,或者处以4.9万元罚款,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都是合法的。因此,统计执法机构在作出处罚决定时,对相同性质、相同情节的统计违法行为,就可能出现相同情况但不同处罚的畸轻畸重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合理行政原则。

现象二:“轻罚”。由于法律赋予行政机关较大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便可能出现在违法的情况下可以自由选择处罚的幅度,导致人情案难以消除,执行难以到位。如对于拒绝提供统计资料或者经催报后仍未按时提供统计资料,以及提供不真实或不完整统计资料的行为,依《统计法》第41条规定,可适用5万元以下或者5万元至20万元的罚款。可实际上,常有被处罚人在其违法行为被发现后,通过找熟人、疏通关系,争取不罚或少罚。而对于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来说,在研究具体处罚时往往考虑人情因素,或迫于各方压力,以致在处罚幅度上避重就轻,有时原本准备作出罚款的行政处罚决定不得不改为警告处罚。

现象三:“重罚”。《统计法》第41条对统计罚款行为的“情节严重”的界定并没有统一的解释标准,而根据《行政处罚法》第41条规定:在作出行政处罚之前,未依照规定向当事人告知其享有的权利或者拒绝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的,该行政处罚决定不能成立,这说明“告知”和“听取”是行政处罚决定成立的前提。但实际中,有的统计执法人员将被查处对象的态度不好、言语过激等理解为“情节严重”,将其申辩和态度归结为其对执法检查的配合程度,作为对其量罚的依据之一,还有的会因企业配合不好、态度不好等情节给予5万元以下罚款,显属过重。

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三步走

在统计执法过程中,不恰当使用自由裁量权的原因不外乎统计执法人员自身原因及其他人为因素干预两方面。自由裁量权使用不当,必会造成权力的滥用,影响统计执法效果,因此,在体现法律弹性的同时,理应控制自由裁量权的使用。

首先,细化法律制度。可以说,《统计法》是统计行政执法的“根本大法”,而与之配套的法律体系还正在逐步形成和完善。当前政府统计系统要继续建立健全统计法规建设,细化行政处罚幅度。一是修订统计法规、规章:建议修订行政法规《统计法实施细则》,从而与新修订的《统计法》更好地配套衔接。健全北京市统计行政执法的地方法规和规章,通过行政解释、完善统计规范性文件,弥补法律法规的缺漏。针对法律条文中的“情节严重”等内容,将统计处罚标准按照违法情节加以细化、量化,增强可操作性,尽量缩减统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幅度,使统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控制在一个更为合理、更易操作的范围内,从而真正地做到“有法可依”。二是健全行政程序:在统计执法中严格调查、告知、听证、信息公开等制度,更好地保障执法对象的合法权利,以真正实现程序上的正义。

其次,深化诚信统计。古人云“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这个“公”,指的是在法律和规则面前,都应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可以说,诚信是统计工作的生命,没有诚信就没有统计。丰台统计局队就曾开展过诚信统计的大讨论,对于统计工作者树立正确的诚信观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笔者认为,在行政法领域,也可以像民法中确立诚实信用的“帝王条款”一样,要求统计行政执法单位和企业对统计要诚信。尤其是执法者的诚信具有最为现实的意义,主要表现为:一是对法律的诚信,二是对执法对象的诚信。在统计执法过程中,不可视执法对象为对立面,要抛弃以管理者自居的特权,在处理问题上充分听取他们的合理要求,维护其陈述、申辩的权利。为此,统计执法者必须要转变执法观念,在构建和谐社会和保障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的今天,不但要加强社会和企业的诚信,更要强调统计执法者的诚信。

篇8

今天召开的全县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会议,是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从源头上预防滥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进一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主要是对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确保取得实效。下面,我就全县开展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工作责任感

大家知道,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是国家赋予行政执法机关在法定的权限和范围内,针对具体案件而有选择性地作出或者不作出行政处罚的权力。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必须符合立法的目的和精神,应当合法合理、客观适度,不能挟以任何恶意和偏见。从目前情况看,由于一些法律、法规、规章处罚规定的自由裁量幅度很大,致使一些行政执法部门或个人在实施处罚时,出现过罚不相当、畸轻畸重、显失公平公正等问题。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导致行政执法不规范,滋生腐败现象,影响了法制环境,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我们必须看到在实施自由裁量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建设法治政府、反腐败和优化法制环境的高度,充分认识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重要性,增强做好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的责任感。

首先,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一项重要内容。

20*年的《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确定了十年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明确提出了“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依法行政基本要求。其中,合理行政就是要求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管理中,遵循公平、公正原则,平等对待行政管理相对人,不偏私、不歧视。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是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的重要手段,是今年政府法制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通过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可以极大程度地避免行政执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行政处罚不当或畸轻畸重等显失公平的情况发生,维护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减少行政争议,从制度上保证依法行政。

其次、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是改善行政执法,为建设和谐新*创造优良法制环境的需要。

法制环境是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谐新*必须不断优化法制环境。各执法部门要站在全局角度,从规范本部门行政行为做起,加强我县法制环境建设。要进一步落实执法责任制,在行政执法中切实贯彻合法、合理、公平和教育先行原则,切不可把处罚作为行政执法的唯一手段。要把服务寓于执法之中,把为企业、为人民群众服务放在第一位。确实应当处罚的,要做到过罚相当,切不可滥施处罚。通过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明确处罚的具体条件和裁量标准,使行政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在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时,有具体的依据,从而保证行政处罚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效地提高执法水平,最大程度地限制和减少行政执法人员的自由裁量空间,有效地防止行政处罚权力滥用,从而达到从源头上预防腐败,为建设和谐新*创造更加优良的法制环境。

二、依法规范、科学界定,高标准完成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任务

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强、内容复杂、要求标准高的业务工作。必须坚持法制原则,在充分调查研究、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依法操作,科学界定,做深入细致的具体工作。

(一)贯彻四项原则

一是合法原则。量化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必须在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种类、范围、幅度内进行,不得违法另行设定行政处罚事项,不得超越处罚范围、处罚幅度设定处罚。

二是合理原则。行政处罚结果要与行政管理相对人的违法行为(包括事实、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和行政管理相对人主观过错)相一致,不得过罚失当;在同一案件中,不同行政管理相对人的违法行为相同或相似的,应给予同等或基本同等的行政处罚,不得别对待;在不同案件中,当事人的违法行为相同或相似的,行政处罚应当前后一致或基本一致,不得畸轻畸重。

三是公开原则。行政执法依据和程序应当公示,行政处罚自由裁量的标准应当向社会公布,行政处罚的结果应当公开。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时,除告知当事人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依据外,还应当就从轻、减轻、从重等自由裁量的理由和依据作出说明。

四是教育先行原则。行政机关纠正违法行为,应当立足于教育引导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自觉守法,不应简单给予行政处罚。行政执法机关必须实行罚缴分离、收支两条线制度,不得把加大罚没额度、增加罚没收入作为行政执法目的。

(二)建立三项制度

一是建立行政处罚自由裁量的一般基准制度。基准制度是在严格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情形下,详细归纳本部门执法领域发生违法行为的种类,按照不同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和当事人主观过错等因素划分若干行为阶次,并将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空间划分为若干裁量阶次,将不同的违法行为阶次与裁量阶次对应,形成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指导性标准,作为行政处罚自由裁量的基准,从而缩小行政处罚的裁量范围,减少行政处罚的随意性。

二是建立行政处罚“先例”制度。行政执法机关对违法行为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应当作为该行政执法机关以后对同类违法行为进行行政处罚的先例。适用先例制度的对象,应当是事实、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和行政管理相对人主观过错相当的违法行为。适用先例制度的结果,应当使相当的违法行为受到的行政处罚的种类、幅度以及程序一致或基本一致。参照先例,并不妨碍行政执法机关在说明特殊理由的前提下做出例外的裁量。

三是建立行政处罚说明制度。行政处罚决定应当就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和当事人主观过错等因素及最终选择的处罚种类、幅度等情况作出详细说明,说明应当充分,理由应当与行政处罚结果相关联。其中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应当向行政管理相对人当面作出口头说明,并据实记录在案,由行政管理相对人签字或者盖章;一般程序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应当向行政管理相对人作出书面说明,并收入行政处罚案卷。

(三)精心做好自由裁量权的量化

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的核心就在于量化行政处罚条款,确定一般基准,界定各阶次适用条件、事实要件和裁量标准,确保科学性和公正性。行政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应该在符合教育先行的前提下,合法、合理、公开地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确保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在我县能够正确贯彻实施。

首先,要认真梳理行政处罚依据。各部门应当根据自己的法定职责,对所执行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中规定的行政处罚依据逐条进行梳理和审查,要确保全面准确,无遗漏、无错误。特别要注意审查法律、法规、规章的时效,对新颁布的和修改的要及时进行调整。

其次,要归纳行为种类,界定不同阶次的适用条件、事实要件,量化处罚标准。各行政执法机关要认真总结行政处罚工作经验,通过召开论证会、座谈会,充分征求各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执法单位的意见,对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处罚事项,应予处罚的违法行为进行分类,对每项违法行为根据实际情况划分为不同的阶次。在此基础上,相应制定出既符合法律原则、法律目的,又符合*实际的处罚裁量标准。违法行为应当具体,阶次应当明显,处罚裁量标准应当确定,排序应当科学。

第三,要严格审查。各部门要将规范后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和建立的三项制度,提交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审核,报县政府法制局审查通过。

第四,要以文件形式,并向社会公布。各部门规范后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标准经县政府法制局审查通过后,要以局(委、办)文件形式正式,并通过网站、报刊等形式及时向社会公布。

三、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确保按期完成任务

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因此,各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要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县政府法制局关于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要求,制定具体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责任。各执法部门主管法制工作的领导要亲自抓,明确法制机构或兼管科室,集中力量抓好这项工作,并抽调相关专业人员参与,以保证按期完成工作任务。各行政执法单位要与上级有关部门沟通、汇报。参照外地的做法,合理确定处罚量的阶次,力求全面、准确、有效、公正、合理。县法制局负责将参照文本发送各有关单位做为参照。

县政府法制局要切实加强组织协调、督促检查与业务指导,及时解决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中的具体业务问题,各执法部门要将行政执法中的典型案例、特殊案例进行认真总结,培养和推广典型。

篇9

一、电子商务交易信用评估制度

网络交易经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属于违法失信行为:

1.以虚假身份从事网络商品、服务经营活动的;

2.应取得未取得营业执照,开设电子商务网站从事网络经营活动的

3.组织、策划、参与传销或介绍、透骗、胁迫他人参加传销活动的

4.利用合同实施欺诈、胁迫、恶意串通等行为,12个月以内被工商行政管理法律部门行政处罚3次以上的;

5.销售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明令禁止销售的商品或从事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明令禁止从事的服务,12个以内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行政处罚3次以上的;

6.销售侵犯他人注册商标权商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

或非法所得五万元以上的,或者12个月以内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行政处罚3次以上的;

7.销售掺杂、掺假商品,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销售金额三万元以上的,或者12个月以内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行政处罚3次以上的;

8.制作、的网络广告含有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12个月以内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告诫或行政处罚3次以上的;

9.通过虚构交易、删除不利评价、授意他人发有不真实的利已评价等方式,为自己或他人提升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12个月内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罚3次以上的;

10.通过交易达成后违背事实的恶意评价,将本人经营的商品与他人经营的商品作不真实的对比等方式,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12个月以内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行政处罚3次上的;

11.进行其他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破抔网络市场公平竞争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违法经营行为,12个月以内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行政处罚3次以上的;

12.具有上述第4项至第11项中多项行为,12个月以内合计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罚3次以上的。

二、电子商务失信主体行业限期禁入制度

电子商务经营主体有下列情形之一,属于违法失信行为:

(一)拒不执行负责部门生效的行政处罚、行政处理决定的。

(二)在立案查处网络商品交易违法行为过程中,拒不配合调查、谎报瞒报、拒不提供相关材料、提交虚假材料,或者隐匿、销毁、转移证据等违反法定配合调查义务、妨碍负责部门履行法定监管职责行为的。

(三)电子商务经营主体通过虚构交易、删除不利评价、授意他人不真实的利己评价等方式,为自己和他人提升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造成严重后果,社会影响恶劣,3年内被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处罚2次或2次以上的。

(四)电子商务经营主体通过将自己的商品与其他经营者的商品作不真实的对比、对其他经营者作不真实的不利评价等捏造、散布虚假事实的方式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造成严重后果,社会影响恶劣,被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行政处罚的。

(五)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滥用服务协议、交易规则和技术等手段,造成严重后果,社会影响恶劣的。

(六)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以商业秘密、信息安全等不合理理由,规避、怠于履行对平台内经营者的资质资格审核义务、对消费者的安全保障义务以及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进行信息报送的义务,或者报送信息不及时、不完整、不真实,妨碍市场监督管理工作,造成严重后果,社会影响恶劣的。

(七)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因无照无证经营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社会影响恶劣,被负责部门行政处罚的。

(八)电子商务经营主体生产、销售、提供、使用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商品、服务,对人体健康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危害,社会影响恶劣,被负责部门行政处罚的。

(八)电子商务经营主体拒不履行产品“三包”责任,社会影响恶劣,被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行政处罚的。

(九)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发生重大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存在违法行为,被负责部门行政处罚的。

(十)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因商标侵权行为5年内受到2次行政处罚的;因非正常申请专利行为5年内受到2次行政通报或者其他严重情节的。

(十一)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因不正当竞争行为或者实施垄断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社会影响恶劣,被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行政处罚的。

(十二)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因直销违法行为2年内受到3次行政处罚,或直销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组织策划传销的;为传销行为提供便利条件2年内受到3次行政处罚的。

(十三)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利用格式条款或者实施欺诈、胁迫、恶意串通、强制交易等手段,危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后果,社会影响恶劣,被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行政处罚的。

(十四)电子商务经营主体预收费用后出现关门停业、歇业或者迁移服务场所,被投诉后市场监督管理部门60天内无法联系到经营者,严重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为的。

(十五)电子商务经营主体虚假广告,造成严重后果,社会影响恶劣,被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行政处罚的。

(十六)电子商务食品经营经营主体1年内3次受到警告以外行政处罚的,或者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对消费者人身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社会影响恶劣,被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行政处罚的。

(十七)电子商务经营主体经营婴幼儿配方乳粉、婴幼儿辅食、特殊医学配方食品等高风险食品,被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行政处罚的。

(十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规定的其他违反市场监督管理法律法规规定且情节严重的。

三、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督和抽查制度

(一)抽样

第一条【抽查方案】组织电商抽查的部门应当根据抽查计划,制定电商抽查方案,将电商抽查任务下达所指定的部门或者委托的检验机构。电商抽查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抽样方式;

(二)抽查产品范围和检验项目;

(三)抽查覆盖的电商平台企业名单或范围。

第二条【样品购买】电商抽查应组织专门的抽样单位或抽样人员,通过网络交易的方式购买样品。买样费用及其使用方式需符合财务管理要求。

第三条【神秘买样】抽样单位应确保购买样品所需的电商平台帐号、与卖方的沟通记录、收货地址等信息不会体现监督抽查工作性质。

第四条【样品查验】收到样品后,需拆包查验样品是否符合抽查方案的要求。

符合抽查方案要求的,对检验样品和备用样品分别重新封存,寄送至检验机构进行检验。产品相关信息、网络交易过程、拆包查验、封样等过程信息采取电子手段进行取证并留存,取证后的电子数据信息可以作为抽查检验结果确认及后处理的依据。

不符合抽查方案要求的,视情況采取退货、拍卖、捐赠、销毁等措施进行处理,并建立样品处置档案记录相关信息。其中如发现厂名厂址等主要生产信息缺失的样品,不得退货、拍卖或捐赠,需将相关情况移送工商部门处理,样品可视情况移送或进行销毁处理。

第六条【抽样文书】针对有效样品,抽样人员应当使用规定的抽样文书,详细记录抽样信息。抽样文书应当字迹工整、清楚,容易辨认,不得随意涂改。

第七条【样品确认】抽样单位应将填写好的抽样文书、监督抽查通知书、买样情况等信息书面寄送至相应电商平台,委托电商平台协助书面通知产品包装或者铭牌上标称的生产企业,由生产企业确认企业和产品的相关信息,在抽样文书上加盖被抽查企业公章。

(二)检验

第八条【样品核查】检验机构接收样品时应当检查、记录样品的外观、状态、封条有无破损及其他可能对检验结果或者综合判定产生影响的情况,对检验和备用样品分别加贴相应标识后入库。

第九条【样品保管】检验机构应当妥善保存样品。制定并严格执行样品管理程序文件,详细记录检验过程中的样品传递情况。

第十条【检验记录】检验原始记录必须如实填写,保证真实、准确、清晰,并留存备查;不得随意涂改,更改处应当经检验人员和报告签发人共同确认。

第十一条【检验报告】检验机构应当出具抽查检验报告,检验报告应当内容真实齐全、数据准确、结论明确。检验机构应当对其出具的检验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禁止伪造检验报告或者其数据、结果。

第十二条【报告寄送】检验工作结束后,检验机构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检验报告及有关情況报送组织电商抽查的部门。国家监督抽查同时抄送生产企业所在地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

第十三条【样品处理】检验结果为合格的样品应当在检验结果异议期满后及时退还抽样单位。检验结果为不合格的样品应当在检验结果异议期满三个月后退还抽样单位,特殊情况由双方协商解決。

(三)附则

第十四条【样品无法确认】电商抽查中,如无法联系被抽查产品包装或者铭牌上标称的生产企业进行产品确认和检验结果确认,在公布电商抽查结果时,应公布产品标称的生产企业名称。

第十五条【解释权】本办法由国家质检总局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实施日期】本办法自2020年8月11日起施行。

二、结果处理

(二)网络交易经营者具有以上违法失信行为的,列入违法失信黑名单;违法失信黑名单由具有管辖权的市级相关部门及市场监督管理局提出批准后认定。

(三)被批准认定的网络经营者的违法失信行为后,将在10个工作日内将其列入违法失信名单,并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或网络市场监管系统进行公示。

(四)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领导下对列入黑名单的网络交易经营者实施以下惩戒措施:

1.利用网店从事违法经营活动的,在惩戒期限内,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不得为其提供服务;

2.利用电子商务网站从事违法经营活动的,通过网终方式向社会公众在线消费警示,向网站各案地通信管理部门通报该网站违法失信行为事实和列入违法失信黑名单情况,提请依照法律、法规、规章、联合惩戒协议等,及时采取责令暂时屏蔽或者停止该违法网站接入服务等必要措施。

其网络接入服务商为国(境)外经营者的,提请通信管理部门予以技术制约。

3.能够确认经营者真实身份的,在惩戒期限內,止其法定代表人(所有者)在国(境)内从网络经营活动,在国内新办、变更企业、个体工商户、其他经济组织,并对其担任法定代表人(所有者)的企业及关联企业进行重点监督;

篇1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第8条规定了行政处罚的种类共7项,前6项明确规定了行政处罚常用的处罚种类,而第7项只是笼统地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在行政法学上规结出行政处罚种类共四大类,即申诫罚、财产罚、行为罚、自由罚。申诫罚是指行政机关向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政相对人提出警戒或者谴责,申明其行为违法,教育行为人避免以后再犯的一种形式。它区别于其他种类处罚的特点在于对违法行为者实施的是精神上或者名誉、信誉等方面的惩戒,而不是对行政相对人的其他实体权利的剥夺或者限制,因此申诫罚更能体现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财产罚是指强迫违法的行政相对人交纳一定数额的金钱或者剥夺其原有财产的行政处罚。这种处罚的特点是对违法的相对人在经济上给予制裁,迫使行政相对人履行金钱给付义务。财产罚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行政处罚,如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没收指对非法收入应采取没收措施,而罚款是处罚违法相对人的合法收入,这是罚款与没收的主要区别。行为罚(能力罚)是对行政相对人的行为权进行限制或者剥夺的一种制裁措施。这里所说的行为主要是指经行政机关批准同意从事某项活动的权利和资格。没有这种资格就意味着违法。如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责令停产停业。自由罚(人身罚)是限制或者剥夺违法行为人的人身自由的处罚。自由罚的实施使行政相对人的人身自由受到限制,也就是行政相对人在短时期内将失去人身自由,如行政拘留。除了上述《行政处罚法》规定的常用处罚种类外,许多单行法律、法规规定了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等,下面将就这些规定是否行政处罚进行探讨。 

    1责令改正是否为行政处罚的种类 

    许多学者们和执法工作者持不同意见,有的人认为责令改正不是一种行政处罚,因为《行政处罚法》中没有规定,因此它只是行政措施或行政命令,或者是行政强制,而有的人认为,它是一种行政处罚,因为它是行政机关向行政相对人书面文书送达的,并且对行政相对人具有约束力,要求相对人必须执行的。《行政处罚法》除了规定6种基本行政处罚种类外,还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时,应当责令当事人改正或者限期改正违法行为。另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第10章法律责任第62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责令改正,处以1 000元以上10 000元以下罚款:①经营的种子应当包装而没包装的。②经营的种子没有标签或者标签内容不符合本法规定的。③伪造、涂改标签或者试验、检验数据的。④未按规定制作、保存种子生产、经营档案的。⑤种子经营者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未按规定备案的。 

    这些规定中的“责令改正”是不是一种行政处罚呢?笔者认为如果由行政处罚机关没对行政相对人下达处罚决定之前,单独口头或者以文书下达的“责令改正通知书”就不是行政处罚,只是起要求违法的行政相对人纠正其违法行为的作用,具有教育意义;如果单行法条款中规定了责令改正,行政处罚机关对行政相对人以行政处罚决定形式书面下达的,那就是行政处罚。地方法规中规定的“责令改正”是不是行政处罚呢?如《江苏省种子条例》第6章法律责任第42条规定,违法本条例第6条第2款规定,未经批准采集或者采伐省重点保护的天然种质资源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或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种子和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1 000元以上20 000元以下的罚款。按理《江苏省种子条例》只是地方法规,只能规定6种基本的处罚种类,但是该条例的第1条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行政处罚法》第11条规定,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销企业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法律行政法规对违法行为作出具体规定的,必须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作出具体规定。该条例的这条规定,实际上是对《种子法》第61条第3项作出的具体规定。另外,在法律和行政法规的法律责任或者罚则中规定类似于责令改正的,应一并如上理解。 

    2通报批评是否为行政处罚的种类 

    对于通报批评,在法学界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通报批评不是行政处罚的一种,而是一种机关内部指出错误的方法,不具有处罚性,有的人认为通报批评是一种行政处罚,一旦作出将会对行政相对人的名誉、信誉等产生影响。笔者认为,通报批评用于单位内部上级处理违纪的下级,或者党和行政机关内部监察部门或者纪委处理违反纪律的人,这时只是一种行政处分,不是行政处罚。当行政机关对违法的行政相对人使用通报批评时,是否是行政处罚呢?按照《行政处罚法》的第8条第(7)项规定,先看一个例子。《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6章法律责任第43条规定,被审计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拒绝或者拖延提供与审计事项有关的资料的,或者提供的资料不真实、不完整的,或者拒绝、阻碍检查的,由审计机关责令改正,可以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依法追究责任。这条规定中包含警告,也就是行政处罚的一种,笔者认为,单独对违法行政相对人以书面形式通报批评时,不是行政处罚,只是行政机关利用责权对违法的行政相对人一种警示,利用其声誉对其施加压力,迫使其停止或者改正违法行为。但是如果行政机关将通报批评写入行政处罚决定中,并在一定范围内书面通报批评的,就是行政处罚。因此,通常有人把通报批评同警告一起,作为申诫罚的2种最重要的形式。其实,警告通常仅限于直接告知违法行为人,而通报批评告知的范围较广泛,不仅限于告知行为人自己,还包括告知与行为相关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