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审计存在问题整改措施范文
时间:2024-03-11 17:42: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审计存在问题整改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财务审计科)
1、一些领导干部调研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调研现场成了“秀场”;
存在的问题:到基层单位考核工作时,检查不全面、时间短,不能全面了解基层单位的财务运行状况,没有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及工作成绩和亮点。
整改措施:开展考核、检查工作时,要做好准备,科学制定考核细则,有针对性的去检查,找准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
2、一些单位“门好进、脸好看”,就是“事难办”;
存在的问题:对群众、基层单位的同志来办事时,能热情接待,但对一些能办但比较麻烦,需要协调其他部门的同志才能办的事,往往是推诿,假装自己不会做、不能办。
整改措施:接待群众时要态度热情,推行首问负责制,是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要不怕困难,想办法,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尽最大努力,确实无法办理的要跟群众做好解释工作,不是职责范围内的事,也不能一问三不知,要积极协调其他部门,帮助群众了解办理的程序和具体承办的单位,避免群众跑冤枉路。
3、一些地方注重打造领导“可视范围”内的项目工程,“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
存在的问题:追求面子工程,不管是在项目工程还是其他日常工作喜欢迎合领导的喜好,认为自己做的事领导看见了、表扬了才有意义,才值得去做,忽视群众最迫切的真实需要。
整改措施:做任何工作都要精益求精,要以解决群众需求和完成本职工作任务为根本出发点,不能单单追求领导表扬,图表面现象。
4、有的地方层层重复开会,用会议落实会议;
存在的问题:落实上级布置的任务时,往往就是召集基层单位的同志开个会,简单传达一下上级的要求就算完成任务,没有针对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作出具体的工作安排,也没有检查基层单位的落实情况。
整改措施:在落实上级布置的任务时,要充分领会上级精神和要求,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指导基层如何开展工作,并对完成情况进行督办检查。
5、部分地区写材料、制文件机械照抄,出台制度决策“依葫芦画瓢”;
存在的问题:出台财务管理规定的时候,要么是对上级的文件全文照转,要么就是在QQ群里一句话通知,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基层单位没办法操作。
整改措施:充分领会上级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指导基导开展工作。
6、一些干部办事拖沓敷衍、懒政庸政怠政,把责任往上推;
存在的问题:在办理群众事务和本职工作的时候,总是在推脱,认为不是自己的事,或者往后迤,一直不办理、不开展,实际迤不了的时候敷衍了事,不讲质量。
整改措施:积极主动,找准工作方法,迅速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要不怕困难,提高解决重大问题和突发事件的能力,不能把什么事都往领导身上推,往同事身上推。工作量大的时候要乐意加班,肯牺牲休息时间。
7、一些地方不重实效重包装,把精力放在“材料美化”上,搞“材料出政绩”;
存在的问题:工作中只讲面子,不讲里子,特别在接受检查时,不敢直面问题,总是把自己的工作吹得天花乱醉。
整改措施:平时的工作就要高质量,不能敷衍了事,开展工作时要经常回头望,找出遗漏的问题加以改正。正确对待检查提出问题,认真分析总结存在问题的原因,要敢于面对问题,不能总是遮遮掩掩,蒙混过关。
8、有的领导干部热衷于将责任下移,“履责”变“推责”;
存在的问题:不能完全履行科室负责人的职责,特别是在需要结硬仗,承担责任的时候把工作推给下属,认为不是自己具体负责的工作就不管不问,没有担当精神。
整改措施:要当好负责人,对科室内的全部工作承担责任,耐心指导具体负责同志完成工作任务,为完成任务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9、有的干部知情不报、听之任之,态度漠然;
存在的问题:对自己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遮遮掩掩,不敢暴露,对别人工作中的问题往往不愿意指出来,认为反正不关自己的事,出了问题也不是自己的责任。
整改措施:要敢于面自己的问题,不怕亮丑,要勇于接受批评,及时改正错误。对别人的问题要敢于提出批评,不能当好好先生,也不能坐视不管,导致出现更大的问题,要不怕得罪人,及时纠正,降低损失。
10、有的干部说一套做一套、台上台下两个样。
篇2
关键词:公路施工企业;财务审计;管理
1 概述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建设速度进一步提高,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村的连接越来越密集,公路工程的增加,给公路施工企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这种经济突飞猛进发展的大环境下,也出现了施工问题。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巨大的风险,一些企业由于管理不善,退出市场竞争机制,这就要求企业要不断强化财务设计能力,强化管理力度,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最大限度保障企业利益。
2 公路施工现状及财务存在问题
经济发展越是成熟,则对财务工作要求越高,企业财务状况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未来的发展,财务审计作用日益展现,对公路施工企业来说,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和经营规模的扩大,企业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所以,一些企业已经意识到财务审计工作重要性,从根本上进行解决与提升,有效改善了发展环境,净化了企业经济环境,使企业发展更加平稳。公路施工企业根据自身需要,有效调整自身财务治理能力,强化审计功能建设,以此来有效解决财务存在的问题,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实力,当前,财务审计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
2.1 对财务审计工作没有充分的认识
企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面对复杂的市场竞争,只有不断强化管理,才能保证企业良好发展,利润空间的压缩,使企业意识到内部财务控制的重要性,一些企业为了合理利用资金、减少浪费,设立了审计部门,但部门的设立没有发挥应有职能,特别是一些企业领导层对审计工作不够重视,没有从管理高度意识到审计作用,对财务审计缺乏足够的认识,觉得审计工作没有必要存在,只要上级不审计,自己没必要浪费时间和精力,把审计工作当成应付上级检查的一项任务完成,这种想法限制了审计工作开展,没有发挥出财务审计作用,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企业实际运转过程中,会出现资金断裂、供应不足的问题,需要通过内部控制来调配资金,达到合理利用的根本目的。因为领导不重视,部分企业审计人员配备不足,整体素质不高、业务不精,不能从内部财务审计角度出发去做好企业财务工作,财务的不健康运行,限制了企业正常发展。
2.2 财务审计功能不足
审计工作大而全,是从大局全局出发的一项财务工作,但是在很多公路施工企业中,有意识的缩小了财务审计功能范围,只是简单理解为差错防弊,不出现大问题就好,把财务审计工作重点放到了财务数据正确性和合法性上,查错补漏,而没有从全局角度合理利用审计功能,特别是缺少针对企业反应出的财务状况形成合理评价和整改措施的行为,这种工作面不但影响了财务拓展,同时,也造成财务审计功能的缺失,财务审计提供的数据不能为公路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2.3 财务审计方式落后
企业核心目标是经济效益,在进行公路施工时,注重业务能力提高,而对财务审计工作本身没有大的投入,不能利用现代化手段做好审计,多数还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审计,也就是出了事才去审计,查找原因,这种后审计方式已经不符合现代企业发展需求,审计工作形成被动局面,缺少严格的审计监督和评价体系,这种审计方式对经济活动监督是滞后的,起不到预防和预警作用,对企业发展于事无补。
3 审计和管理措施
要想真正发挥企业财务审计作用,就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建立起整体的审计体系,这样才能大大提高施工企业审计科学性与准确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下,我们要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不断强化审计和管理能力,推动企业良性发展。
3.1 明确财务审计目标
公路建设企业,涉及到的面广,范围大,可以审计的内容也较多,为了强化提升审计效果,就需要各级公路建设企业不断加强审计建设,明确财务审计内容,找到核心目标,集中进行审计,达到预防与监督的目标。设计审计目标是工作的开始,只有目标明确了,才能进行计划设计,从而实施检查,目标的设计要符合法律规定,以法律法规为基本前提,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基础,合理设定审计目标。通过可操作性强的目标设立,明确责任和任务方向,给财务审计工作人员做好行为指导,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按实际工作需求,合理划定时间段、确定计划,使工作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快速实现审计目的,发挥审计功能作用。
3.2 转变观念解放思路
企业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建设,要在企业文化活动中,融入审计意识,转变员工思想观念,使全员意识到审计的重要性。转变观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观念转变过程中,要从多个方面进行。一是提高认识。从上到下,对企业进行财务审计普及,提升审计工作重要性认识,不管领导阶层还是员工层,一定要全面提高对审计工作的集训,对工作全面了解,改变传统思想观念,树立审计工作地位;二是科学培训。要建立企业审计队伍,就需要有专业素质高的人员,企业可以定期组织相关审计人员进行业务拓展与培训,进一步强化专业能力,掌握更多财务审计知识;三是与个人利益挂勾。企业一定要让员工明白企业发展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只有企业经济效益好了,员工才有丰厚的收入,企业的利益就是员工自己的利益,财务审计工作恰恰能够保证企业健康发展,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审计工作顺利开展打好群众思想基础。
3.3 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为了培养更多的合格人员,就需要企业不断进行财务专业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在审计工作中,与时俱进,与公路施工形成同步推进,发挥好审计作用。审计专业知识能力就是业务水平,主要是文字功底要扎实,审计结果的认定与编写非常重要,需要良好的表达,才能呈现出企业财务状况,为决策提供依据。各级审计人员审计意见关系到企业发展与未来建设,一定要在个人素质上全面提升,才能有效解决交流问题,使审计意见能够形成流通。
3.4 更新财务审计方法
时代进步与发展,学科也不断创新改善,财务审计工作方式也要全面创新,满足新形势需要,要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推动审计制度改革发展,与时代要求相适应、与企业发展相适应。根据财务分段的方法,按工作速度快慢,针对性的应用好传统方法与新型方法,使二者能够并用结合,增加工作进展与速度,确保审计质量与精确,使审计工作更加合理、科学,达到审计目标。
3.5 加强监管力度
建设施工企业面临的事项多,责任重,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经常出现责任不明、财务管理范围模糊的现象,导致企业受到损失。相关审计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明确责任、落实到人,使企业财务管理更加公开、公正和透明。
4 结束语
公路施工企业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内部财务审计,只有全面转变观念,创新手段,才能够保障企业财务审计工作顺利开展,最大限度降低企业风险,实现企业根本利益。
篇3
【关键词】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内部控制
内部审计部门是施工企业的一个管理职能部门,同时也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预警器,是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助推器。目前我国施工行业市场竞争激烈,施工企业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加强其内部审计管理显得尤其重要。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是作为一项管理活动,负责监督组织中最核心的控制要素,找出施工项目财务上的问题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从而有效地约束施工项目不规范的经营和财务行为。
一、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施工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开展项目过程审计、管理审计等已成为项目管理创新动力的重要途径,内部审计的指导思想是基于“以审促管”的审计定位,通过审计手段主动掌握施工项目的动态成本,评议施工过程的已存和潜在风险,了解施工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通过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以审计报告形式向项目管理层和公司管理层直接沟通,及时提供项目关键决策的参考依据,为实现项目管理目标而服务。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是独立和专职的经济监督活动,具有地位超脱的优势。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不参与工程施工的经营管理,在人事关系和经济利益上完全独立于施工项目。同时,内部审计部门不承担审计业务以外的工作,不干预企业经营活动,在公司的直接领导下,发挥审计经济监督的作用。
(2)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监督是一种综合、全面的经济监督。内部审计部门对施工项目的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的监督,并把工作重点放在工程施工事前、事中审计监督上,形成一种防御机制。通过其内审人员对施工项目的财务收支和经济效益进行审计,促进施工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3)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是公司规范、约束企业经营者经营和财务行为的有力举措。施工项目的经营和财务由项目负责人管理,公司一般不直接插手,形成事实上的监管缺位。如果不加强内部审计,势必造成施工项目的财务收支混乱、会计信息失真和国有资产流失。
二、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从管理意识方面看
管理意识偏差,弱化了内部审计地位。施工企业大多存在着重揽轻管的弊端,事后核算的问题仍未根本解决。审计意识不到位,极大限制了审计在企业中的准确定位,审计部门往往被视为聋子的耳朵——摆设,一旦遇到企业组织机构的变动,首先是被精简、整编的对象。
(2)从审计氛围方面看
审计氛围失调。目前,审计工作仍未走出财务审计的阴影,以查错究弊、事后监督为主,即使提些建议,也处于次要地位,且大多失去时效,欠缺实际指导意义。如此的审计方式,给人一种寻找罪犯的感觉,一方面,审计人员投入大量的精力查错究弊,另一方面,被审计单位消极配合,积极防御,搞得双方关系较僵。强烈的对立氛围实不利于审计的开展。
(3)从审计手段方面看
审计手段落后,审计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全球经济一体化,知识经济日趋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新思维对传统经济理念形成强大冲击,产生了深远的革命性影响。人性化电子信息平台和通讯技术日益发达,且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单就会计电算化而言,已远远走在了审计工作前面。审计技术不解决,内部审计开展将很难收到实效。
(4)从审计人员方面看
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一是审计部门不太受重视,且往往费力不讨好,企业优秀的管理人员不愿从事此项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审计部门成了闲置人员暂挂的地方,成了“养老院”。二是大多审计人员是从原财务部门分离出来的,专业单一,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缺乏工程管理的相关知识和经验,而且相当部分审计人员根本不懂工程。如此的审计人员构成怎能适应审计工作的开展,充分发挥审计工作的效能?
三、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对策
(1)企业领导高度重视,是有效开展审计的前提
施工企业要高度重视企业内部审计监督工作,把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工作作为大事来抓,要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践,建立完善施工企业审计监督体系,积极营造一个“尊重内部审计、支持内部审计、自觉接受内部审计”的工作环境;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要认真履行审计职责,有效开展审计监督工作。
企业领导是否高度重视审计部门、审计工作,将直接决定着审计效果。审计工作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发挥,也必将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高级管理层对审计的重视程度,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键在于审计部门只有练好内功,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起到真正的积极作用,才会得到领导的认可和支持。
(2)迅速转变观念,树立与时俱进的内部审计理念
内部审计方向应从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转变;内部审计重点应以财务审计为基础,建设性管理审计为主;审计领域不应仅仅局限于财务、停留于财务数据表面,而应深入到施工企业的方方面面。事实已证明:工程项目亏损与投资决策失误、工程合同签订不严密、施工组织设计不合理、用人决策不当与项目管理失控关系极大,这些都应纳入管理审计的范畴;内部审计功能要从事后监督向事前预防、事中控制转变,注重分析、预测和评估,不能做事后诸葛亮;内部审计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更要强调如何解决问题,提出规范指导性意见,促进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改进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方法与技术,追求审计成效
随着施工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和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单纯的事后审计已不能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做出全面、科学、及时、准确的评价,因此新的形势要求施工企业内部审计要做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评价相结合。事前预测重点是对施工合同的签订、评审以及资金来源等方面进行审计;事中控制是指对项目的施工管理特别是各职能人员履职情况进行审计,并对项目阶段性效益进行认定;事后审计主要是对整个项目的经济考核与评价。采取“三结合”的审计方法,能及时发现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多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工程施工项目效益的最大化。
全面审计监督与重点监督相结合,实施内部审计质量考核。一是在审计过程中,要坚持点面结合。对管理不规范,存在问题多的工程项目部门要重点审计,尽量查明问题的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具体整改措施,并配之必要的行政、经济制裁;对资金活动量小,管理比较规范的工程项目部门进行日常审计监管;对资金活动量大的工程项目部门要不定期的随时审计,以点带面推动全面监督,规范各工程项目部门的经营行为。二是实施内部互查制度。在业务人员自查的基础上,实施内部互查,即以交叉方式,由其他业务部门或审计委员会的复核人员对审计质量情况进行检查和控制。三是推行“主审负责制”,建立审计工作问责制度。对审计项目的整个过程,建立层层把关的质量控制机制,按照过错原因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及领导的连带责任。在审计中,对于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重大问题错漏,重大线索遗失和重大违纪、违法事项不披露,或者未按规定履行审计工作职责,要认真追究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责任,以促进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这样,审计监督工作会得以健康发展。
(4)增强审计人员整体素质,是开展内部审计成败的关键
随着我国施工企业现代管理制度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对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由经济监督向经济评价、管理、服务转变;其内部审计内容由财务收支审计向经营审计、管理审计、投资审计、绩效审计等转变;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目的由查错防弊向“创造价值”转变;审计方法、手段由单一、原始向科学、现代化转变。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具有两个职能:一是“卫士”;二是“谋士”。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所以应保持对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行为准则的高标准、严要求。对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自身来说,当前必须注重知识的更新和知识面的扩展,同时严格恪守职业道德,保持适当的职业谨慎。应提高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积极适应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推动其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提高内审人员素质,加强施工企业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是根本。一是迅速改变审计队伍现状,从单纯的财务人员向具有综合知识和能力的高素质多元化人才组织结构发展。施工企业审计人员必须懂工程,必须了解掌握本单位经营管理状况,只有这样,审计措施才会得当,审计建议才会有的放矢,审计作用才有可能充分发挥。二是通过培训、实践加快提升审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使其掌握与施工企业审计相适应的现代审计手段、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平台,切实实现审计电算化。三是借鉴注册会计师制度经验,企业内部可以采取考试和考评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内部审计师认证,大力推进内部审计师职业化进程。
四、结论
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是以监督的方式服务,以服务的心态监督,监督到位才能实现服务到位,其只有在不断公司治理结构中不断找到合适位置,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发挥作用,得到企业和领导认可,在不断提升内部审计人员整体素质,找到先进的审计技术与方法,不断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为企业发展提供具有建设意义的建议,才可能使内部审计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美林,童才亮.浅议疏浚施工项目过程审计的操作[J].交通财会,2010.
[2]石贵泉,王凡林.现代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篇4
第一条为加强对企业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规范企业清产核资工作,真实反映企业的资产及财务状况,完善企业基础管理,为科学评价和规范考核企业经营绩效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供依据,根据《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清产核资,是指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根据国家专项工作要求或者企业特定经济行为需要,按照规定的工作程序、方法和政策,组织企业进行账务清理、财产清查,并依法认定企业的各项资产损溢,从而真实反映企业的资产价值和重新核定企业国有资本金的活动。
第三条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设区的市、自治州级人民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及其子企业或分支机构的清产核资,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企业清产核资包括账务清理、资产清查、价值重估、损溢认定、资金核实和完善制度等内容。
第五条企业清产核资清出的各项资产损失和资金挂账,依据国家清产核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处理。
第六条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是企业清产核资工作的监督管理部门。
第二章清产核资的范围
第七条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对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要求企业进行清产核资:
(一)企业资产损失和资金挂账超过所有者权益,或者企业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账实严重不符的;
(二)企业受重大自然灾害或者其他重大、紧急情况等不可抗力因素影响,造成严重资产损失的;
(三)企业账务出现严重异常情况,或者国有资产出现重大流失的;
(四)其他应当进行清产核资的情形。
第八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需要进行清产核资的,由企业提出申请,报同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
(一)企业分立、合并、重组、改制、撤销等经济行为涉及资产或产权结构重大变动情况的;
(二)企业会计政策发生重大更改,涉及资产核算方法发生重要变化情况的;
(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企业特定经济行为必须开展清产核资工作的。
第三章清产核资的内容
第九条账务清理是指对企业的各种银行账户、会计核算科目、各类库存现金和有价证券等基本财务情况进行全面核对和清理,以及对企业的各项内部资金往来进行全面核对和清理,以保证企业账账相符,账证相符,促进企业账务的全面、准确和真实。
第十条资产清查是指对企业的各项资产进行全面的清理、核对和查实。在资产清查中把实物盘点同核实账务结合起来,把清理资产同核查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结合起来,重点做好各类应收及预付账款、各项对外投资、账外资产的清理,以及做好企业有关抵押、担保等事项的清理。
企业对清查出的各种资产盘盈和盘亏、报废及坏账等损失按照清产核资要求进行分类排队,提出相关处理意见。
第十一条价值重估是对企业账面价值和实际价值背离较大的主要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按照国家规定方法、标准进行重新估价。
企业在以前清产核资中已经进行资产价值重估或者因特定经济行为需要已经进行资产评估的,可以不再进行价值重估。
第十二条损溢认定是指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依据国家清产核资政策和有关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对企业申报的各项资产损溢和资金挂账进行认证。
企业资产损失认定的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十三条资金核实是指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根据企业上报的资产盘盈和资产损失、资金挂账等清产核资工作结果,依据国家清产核资政策和有关财务会计制度规定,组织进行审核并批复准予账务处理,重新核定企业实际占用的国有资本金数额。
第十四条企业占用的国有资本金数额经重新核定后,应当作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评价企业经营绩效及考核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基数。
第四章清产核资的程序
第十五条企业清产核资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应当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企业提出申请;
(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批复同意立项;
(三)企业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并组织账务清理、资产清查等工作;
(四)聘请社会中介机构对清产核资结果进行专项财务审计和对有关损溢提出鉴证证明;
(五)企业上报清产核资工作结果报告及社会中介机构专项审计报告;
(六)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对资产损溢进行认定,对资金核实结果进行批复;
(七)企业根据清产核资资金核实结果批复调账;
(八)企业办理相关产权变更登记和工商变更登记;
(九)企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第十六条所出资企业由于国有产权转让、出售等发生控股权转移等产权重大变动需要开展清产核资的,由同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组织实施并负责委托社会中介机构。
第十七条子企业由于国有产权转让、出售等发生控股权转移等重大产权变动的,可以由所出资企业自行组织开展清产核资工作。对有关资产损溢和资金挂账的处理,按规定程序申报批准。
第十八条企业清产核资申请报告应当说明清产核资的原因、范围、组织和步骤及工作基准日。
对企业提出的清产核资申请,同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根据本办法和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审核,经同意后批复企业开展清产核资工作。
第十九条企业实施清产核资按下列步骤进行:
(一)指定内设的财务管理机构、资产管理机构或者多个部门组成的清产核资临时办事机构,统称为清产核资机构,负责具体组织清产核资工作;
(二)制定本企业的清产核资实施方案;
(三)聘请符合资质条件的社会中介机构;
(四)按照清产核资工作的内容和要求具体组织实施各项工作;
(五)向同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报送由企业法人代表签字、加盖公章的清产核资工作结果申报材料。
第二十条企业清产核资实施方案以及所聘社会中介机构的名单和资质情况应当报同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备案。
第二十一条企业清产核资工作结果申报材料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清产核资工作报告。主要反映本企业的清产核资工作基本情况,包括:企业清产核资的工作基准日、范围、内容、结果,以及基准日资产及财务状况;
(二)按规定表式和软件填报的清产核资报表及相关材料;
(三)需申报处理的资产损溢和资金挂账等情况,相关材料应当单独汇编成册,并附有关原始凭证资料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材料;
(四)子企业是股份制企业的,还应当附送经该企业董事会或者股东会同意对清产核资损溢进行处理的书面证明材料;
(五)社会中介机构根据企业清产核资的结果,出具经注册会计师签字的清产核资专项财务审计报告并编制清产核资后的企业会计报表;
(六)其他需提供的备查材料。
第二十二条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收到企业报送的清产核资工作结果申报材料后,应当进行认真核实,在规定时限内出具清产核资资金核实的批复文件。
第二十三条企业应当按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清产核资批复文件,对企业进行账务处理,并将账务处理结果报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备案。
第二十四条企业在接到清产核资的批复30个工作日内,应当到同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办理相应的产权变更登记手续,涉及企业注册资本变动的,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工商变更登记手续。
第五章清产核资的组织
第二十五条企业清产核资工作按照统一规范、分级管理的原则,由同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组织指导和监督检查。
第二十六条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负责本级人民政府批准或者交办的企业清产核资组织工作。
第二十七条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在企业清产核资中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全国企业清产核资规章、制度和办法;
(二)负责所出资企业清产核资工作的组织指导和监督检查;
(三)负责对所出资企业的各项资产损溢进行认定,并对企业占用的国有资本进行核实;
(四)指导地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开展企业清产核资工作。
第二十八条地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在企业清产核资中履行下列监管职责:
(一)依据国家有关清产核资规章、制度、办法和规定的工作程序,负责本级人民政府所出资企业清产核资工作的组织指导和监督检查;
(二)负责对本级人民政府所出资企业的各项资产损溢进行认定,并对企业占用的国有资本进行核实;
(三)指导下一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开展企业清产核资工作;
(四)向上一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及时报告工作情况。
第二十九条企业清产核资机构负责组织企业的清产核资工作,向同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报送相关资料,根据同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清产核资批复组织企业本部及子企业进行调账。
第三十条企业投资设立的各类多元投资企业的清产核资工作,由实际控股或协议主管的上级企业负责组织,并将有关清产核资结果及时通知其他有关各方。
第六章清产核资的要求
第三十一条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加强企业清产核资的组织领导,加强监督检查,对企业清产核资工作结果的审核和资产损失的认定,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清产核资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财务会计制度规定,严格把关,依法办事,严肃工作纪律。
第三十二条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对企业清产核资情况及相关社会中介机构清产核资审计情况进行监督,对社会中介机构所出具专项财务审计报告的程序和内容进行检查。
第三十三条企业进行清产核资应当做到全面彻底、不重不漏、账实相符,通过核实“家底”,找出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以便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堵塞漏洞。
第三十四条企业在清产核资工作中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如实反映存在问题,清查出来的问题应当及时申报,不得瞒报虚报。
企业清产核资申报处理的各项资产损失应当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材料。
第三十五条企业在清产核资中应当认真清理各项长期积压的存货,以及各种未使用、剩余、闲置或因技术落后淘汰的固定资产、工程物资,并组织力量进行处置,积极变现或者收回残值。
第三十六条企业在完成清产核资后,应当全面总结,认真分析在资产及财务日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整改措施和实施计划,强化内部财务控制,建立相关的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以及进一步完善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和企业负责人离任审计制度。
第三十七条企业清产核资中产权归属不清或者有争议的资产,可以在清产核资工作结束后,依据国家有关法规,向同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另行申报产权界定。
第三十八条企业对经批复同意核销的各项不良债权、不良投资及实物资产损失,应当加强管理,建立账销案存管理制度,组织力量或成立专门机构积极清理和追索,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第三十九条企业应当在清产核资中认真清理各项账外资产、负债,对经批准同意入账的各项盘盈资产及同意账务处理的有关负债,应当及时纳入企业日常资产及财务管理的范围。
第四十条企业对清产核资中反映出的各项管理问题应当认真总结经验,分清工作责任,建立各项管理制度,并严格落实。应当建立健全不良资产管理机制,巩固清产核资成果。
第四十一条除涉及国家安全的特殊企业以外,企业清产核资工作结果须委托符合资质条件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专项财务审计。
第四十二条社会中介机构应当按照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履行必要的审计程序,认真核实企业的各项清产核资材料,并按规定进行实物盘点和账务核对。对企业资产损溢按照国家清产核资政策和有关财务会计制度规定的损溢确定标准,在充分调查研究、论证的基础上进行职业推断和合规评判,提出经济鉴证意见,并出具鉴证证明。
第四十三条进行清产核资的企业应当积极配合社会中介机构的工作,提供审计工作和经济鉴证所必要的资料和线索。企业和个人不得干预社会中介机构的正常执业行为。社会中介机构的审计工作和经济鉴证工作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力,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
第四十四条企业及社会中介机构应当根据会计档案管理的要求,妥善保管有关清产核资各项工作的底稿,以备检查。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五条企业在清产核资中违反本办法所规定程序的,由同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责令其限期改正;企业清产核资工作质量不符合规定要求的,由同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责令其重新开展清产核资。
第四十六条企业在清产核资中有意瞒报情况,或者弄虚作假、提供虚假会计资料的,由同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责令改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对企业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和纪律处分。
第四十七条企业负责人和有关工作人员在清产核资中,采取隐瞒不报、低价变卖、虚报损失等手段侵吞、转移国有资产的,由同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并依法给予行政和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八条企业负责人对申报的清产核资工作结果真实性、完整性承担责任;社会中介机构对企业清产核资审计报告的准确性、可靠性承担责任。
篇5
关键词:“科技+制度”;创新;基层;工商机关;党风廉政建设;驱动力
具有中国特色的党风廉政建设,应与时代创新为驱动,其所包涵的理论创新成果、实践创新成果和制度创新成果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科学的价值优势。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地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重要内容。与发生在基层和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呈现上升趋势的情况下,有助于改变工作作风,改正党员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庸懒散软、、形式主义和奢侈浪费问题,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在此大背景下,基层工商机关通过“科技+制度”创新,使信息技术与行政监察制度有机结合,构建一套与工商职能相衔接、与工商队伍建设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先进性的行政权力的廉政风险和行政执法的监管风险防控平台和机制体系,已成为推进基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基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党风廉政建设水平的驱动力。
一、创新预警体系,形成防控新平台
充分发挥其科技支撑力的作用,创新使信息技术与行政监察制度有机结合,徐州工商局基层云龙分局机关在研发的“监管与廉政风险电子监察预警防控”中,设置“服务指南”、“行风评议”和“风险防控”三大功能模块,通过平台信息采集、预警分析认定、预警实施和预警信息资料管理四项工作流程的规范管理和有效衔接,保障干部职工借助局域网对各项工作进行全员监督,方便服务对象利用设立在窗口部门的触摸屏对工商部门进行外部监督,有效延伸了监督触角、拓展了监督范围、提高了监督时效性,形成了预警防控新平台。
1、设置三色预警,采集异常信息。以个人、岗位为对象,以监管与廉政监督为重点,根据工作人员在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和廉政情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性质、发生频率、严重程度以及可控性、危害性等因素,决定预警信息的等级,一级预警设置为蓝色,预警方式为温馨提示;二级预警设置为黄色,预警方式为提醒谈话。三级预警设置为红色,预警方式为责令纠错。通过梯次递进三色预警进行异常信息的采集,并按预警级别给予温馨提示,提醒谈话,责令限期整改,有效地防控了监管和廉政风险,规范了干部行为。
2、查找薄弱环节,解决突出问题。突出重点部位、重点环节、重点时段、重点对象,认真查找监管和廉政薄弱环节,定期对采集信息进行综合加工、整理、分析,准确把握不廉洁问题呈现出的动态趋势和发生、发展规律,增强监管和廉政制度建设的前瞻性。及时对预警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对存在问题的风险大小、影响程度、轻重缓急,按照“苗头性问题动态提醒在前、倾向性问题制度制约在前、普遍性问题教育防范在前”的原则,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或建议。
3、融入考核机制,严格责任追究。把预警信息整改落实纳入到基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领导班子及班子成员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中,推动预警信息处置情况与干部任用、评先创优工作有效结合。对出现重大问题被预警整改的部门,取消年度评先资格;对预警通知提醒事项不重视、不整改或整改措施不到位、效果不明显以及再次发生类似问题的,一律严肃查处;对出现重大违纪问题的,除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外,上追一级领导责任。
二、前移关口,在防控上有新举措
1、前移关口,固本强基。将廉政风险防控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培训总体规划,以市县两级教育培训中心为基地,举办廉政风险防控专题讲座,广泛开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基层工商机关作风建设的教育实践活动。一是加强教育培训,提高队伍素质。防范风险,提高队伍素质是关键。要通过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提高监管执法能力和水平。二是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工作人员良好的职业操守。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享乐有主义、、形式主义、奢靡之风等方面的“”问题,提升基层工商机关工作人员“为民、清廉、务实”的工作作风。三是认真开展以树立正确权力观为重点的勤廉为民、廉洁从政教育,切实转变职能和作风,增强工作人员责任意识和勤政廉政意识。四是扎实开展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等业务知识的学习和教育培训,使工作人员熟悉市场经济有关规律,不断提高监管市场的能力和水平,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2、内外结合,找准风险点。把查找廉政风险点作为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的基础,对内结合各单位岗位设置、岗位职责、岗位流程,以工作岗位为基本单位,以岗位工作人员为主体,从思想道德、制度机制、岗位职责三个层面,采取自己查、群众帮、领导提、组织审的办法,运用“查班子议作风、查自身议廉洁修养、查岗位议廉政风险、查群众意见议改进监管服务工作、查制度建设议廉洁行为规范”和“个人查与互查相结合、下级查与上级查相结合、分组研究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等“五查五议三结合”的形式,查找廉政风险点。并将有关情况填入《廉政风险点岗位(个人)自查表》和录入基层云龙工商分局新研发的《干部个人电子廉政档案》。对外采取公布领导干部手机号、召开义务监督员座谈会、基层工商机关负责人向管理对象述职述廉等措施,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并从中剖析查找风险点。
3、突出重点,制作流程图。围绕行政审批权、行政执法权、干部人事权、财物管理权的行使,对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每个人员的工作职责、法定权限和运行流程进行认真梳理,逐一确认权力行使的依据、界限和责任,突出案件核审、简易程序和一般程序案件办理、个体和企业登记、企业年检、网格巡查、12315消费者申(投)诉等岗位,制定工作流程图和风险防控流程图,用红、蓝、黑三色将各环节程序规定和风险点标注在图上,同时统一制作了廉政风险点温馨提示桌牌,制作风险防范管理明白卡,起到了辨别风险、规避风险和化解风险的作用。
本着“以防为主,事前提示”的防控原则,采取廉政提醒、任前谈话等方式,对苗头性问题提前介入,有效预防腐败。将基层机关个人查找出的廉政风险点和廉洁从政格言,设计制作成“微机桌面和屏幕”,安装在本人使用的微机上,时时给予提醒。
三、抓住关键,健全防控新机制
1、突出重点部位,内控风险防范机制。通过对风险点整理归类,建立和完善了内控廉政风险的制度机制:围绕市场准入,强化行政许可人员责任制、网上年检和电子监察每月通报制;围绕执法办案,推行批案联审、网上执法办案、自由裁量权、案件回访等制度;围绕财务管理,严格落实政府采购制,完善固定资产卡登记管理和财务报销、财务审计等制度;围绕人事教育,建立健全干部培训、干部考核、绩效考评、责任追究等制度;围绕廉政建设,推行廉政指导、任前廉政谈话、诫勉谈话、述职述廉等制度,从而预防廉政风险演变为违纪违法行为。
2、强化明查暗访,完善督察活动机制。将主要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纳入督察监察范围,本着“对内管住、对外管好”的原则,采取明查暗访、“内部焦点访谈”的形式,定期不定期地加强明察暗访。对注册登记费、财务、执法案件和公用车辆等廉政风险易发多发岗位进行了督察,纠正随意简化办案程序,大案化小案,对私用公车人员视情节,予以通报批评、代岗查办等处理。在不断促进基层工商机关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加大督察监察力度,进一步规范干部行政执法行为。
3、动员社会力量,建立外部监督机制。围绕“确责、履责、问责”三个环节,着手引进第三方评估机构,建立以督察监察为基点,以每个季度为时段,以单位和个人依法行政、履行职责、优质服务等为项目,以问卷调查、实地暗访、录音摄像、电话调查等为方式,以有力推进各项工作落实为目标的第三方评估机制。聘请义务监督员,对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证照办理、行政执法处罚、会费收取等敏感问题进行监督。同时,开展基层工商机关负责人向管理对象述职述廉活动,不断提升干部职工廉洁自律的自觉性。
4、加强德能建设,形成队伍生长机制。加快基层工商机关纪检监察员制度的建设,就是使所属人员的能力与职责履行的要求相适应。要把能力建设作为加强制度建设的首要工作。首先要选优配强纪检监察人员,将责任心强、事业心足、进取心实和能干事、肯干事、干成事的人员配备到纪检监察工作岗位上,杜绝一般化要求,对“只戴帽,不履职”或不能胜任岗位能力的人员及时调整;对人员力量不足的,可反聘体质好、素质优、业务精、能力强的退休人员担任纪检监察员,切实打牢纪检监察员队伍建设的基础。其次要不断健全教育培训机制,坚持以省直属局为单位,依照“主题明确、重点突出、兼顾全面”的培训要求,采取编印教材、举办讲座、现场示范、技能比武等方法和手段,集中开展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为基层工商机关纪检监察人员全面履行岗位职责提供能力保障。第三要坚持自学促学联动,不断增强基层纪检监察人员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可采取动态跟踪设定学习科目、聚焦热点确定研讨课题、围绕转化界定创新成果等举措,引领和推动基层纪检监察人员自主学习,并将自主学习绩效纳入年度个人和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为德能力建设实现持久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科技+制度”的创新成果,是基层党建的驱动力
实践证明,“科技+制度”的创新,对提升基层工商机关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是明显的。通过研发的“行风与廉政风险电子监察预警防控”平台和构建风险点查找、评估、防控工作制度,基层工商机关的干部职工廉政风险防范意识明显增强,廉政风险隐患明显控制,违法违纪违规行为明显下降,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明显,驱动监管执法效能大幅度攀升。
1、依法行政切实加强。通过实施廉政风险防控管理,进一步规范了自由裁量权,使执法主观随意性强、尺度弹性大的现象不断减少;稳步推行了说理式行政处罚文书,“法为上、理为先、和为贵”的执法理念进一步巩固,依法执法、科学执法、规范执法、文明执法、和谐执法的执政行为在形成;进一步健全完善了行政执法责任制、考评制、追究制“三制”,强化了依法行政意识,行政执法质量和执法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2、权力运行不断规范。通过梳理职权清单,厘清执法边界,明确岗位责任,理清了职权底数和一些职能交叉问题,使权力行使的权责更加明晰,程序更加规范,有效地防止了权力运行的“越位”、“缺位”和“错位”,较好地解决了一系列管好权、用好权的实际问题,基层工商机关人员的依法用权、用权为民的自觉性普遍提高。
篇6
关键词:BT 法律 研究……
BOT是对Build-Own-Transfer(建设-拥有-转让)和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经营-转让)形式的简称。现在通常指后一种含义。而BT是BOT的一种历史演变,即Build-Transfer(建设-转让),即政府通过特许协议,引入国外资金或民间资金进行专属于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完工后,该项目设施的有关权利按协议由政府赎回。在我国实践中,标准意义的BOT项目较多,但类似BOT项目的BT却并不多见。本文试图从法律的角度分析这一问题。既分析BT项目的积极作用,又指出BT项目的缺陷,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一、BT项目的法律特征
BT是一种新型、特殊的投资方式。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方式,同其他融资方式而言,有其自身的法律特征:
1、BT法律性质的特殊性
BT特许协议的特殊性在BT运作中政府主管部门授权私人投资者进行BT项目建设的协议,不同于政府对建设项目的批准书。BT特许协议的法律性质,从不同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定性。所以,BT特许协议并不专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合同,不单纯是行政机关为了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和履行行政职能而与相对人协商达成一致的协议。恰恰相反,BT特许协议的内涵和外延,早已突破了单一学科的局限,而扩及于或涉及到民事、行政、经济法等,形成了一种多门类、跨学科的边缘性综合学科。
2、BT主体的特殊性
一方为东道国政府或代表政府的政府机构;另一方为私人投资者或企业,大多数为外商企业,其中政府或代表政府的政府机构既是一个与私人投资者或企业地位平等的伙伴,又是一个具体实施的监督者,即具有双重身份。
3、BT投资客体的特殊性
作为BT的标的基础设施,如桥梁、公路等,不同于其他的投资项目,属于社会公益事业,东道国对其享有绝对的建设权。同时,又因BT涉及到本国使用者之利益,国家必须权衡国情和投资者利益两个方面,对其行使价格决定权及相应的管理监督权。
4、BT法律关系的复杂性
BT内容涉及投资、融资、建设、转让等一系列活动,当事人与参与人包括东道国政府、项目主办人、项目公司、项目货款人、项目原材料供应商、融资担保人、保险公司以及其他可能的参与人。因此,BT投资方式形成了众多当事人或参与人的纷繁复杂的法律关系。
5、BT是合同的组合
BT所涉及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是通过合同确立的。其中包括贷款合同、建设合同、回购协议以及股东协议等。如某BT项目投资合同就包括定义与解释、工程、工程造价、工程实施责任、基础设施的建造、转让所有权、赔偿责任、文件和专利、不可抗力、保险、争议解决等20余项。
二、BT的作用
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这为BT方式的运用提供了有利条件,经济的发展必然对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些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何种方式建设更为科学、有效、经济,BT方式作为一种新的运作方式进入了市场。其表现在以下方面:
1、BT方式有助于基础设施建设缓解资金困难。
在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是出资人,也是建设、维护的具体实施人。但近10余年来,世界发生了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生产力高速增长,国际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大大加快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优化配置的规律性追求,促使资本、技术和信息等的跨区域流动,使跨区域投资总额大幅上升,为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
来自权威部门的预测,未来10年新建、改建公路总投资达到7000亿到8000亿人民币。如“十五”期间,广东省高速公路续建和新建项目达45个,涉及总里程2500多公里,共需筹措建设资金1200亿人民币。利用BT方式有利于解决基础设施不足与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有利于引导和吸纳社会资金向基础设施投资的流动,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基础设施建设的良性循环。
2、BT方式有助于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财政政策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在收入、支出、预算平衡和国家债务等各个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功能的正常发挥,主要取决于财政政策的适当运用。在国民经济存在总需求不足时,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使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差额缩小以至平衡。BT方式吸引了国外资金和社会资金进入基础设施领域,使政府的积极财政政策得到顺利实现,促使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3、BT方式有助防范金融风险
资金是社会的“血液”和“神经”,涉及面广,敏感性强,社会任何环节问题都可能使金融业受到冲击。金融风险一旦爆发,极容易形成连动效应,扩大蔓延,危及整个经济和社会稳定。BT方式不要或少要国家投资,同样能达到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目的,是一种务实的控制债务规模又能引导内需,扩大消费的渠道。
4、有助于提高项目运作效率和质量
BT方式有利于在投资建设中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有利于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结构。同时,对投资的企业财团也有利,投资方可以按照政府的规划投资,减少投资的盲目性。通过项目使资本到增值。
三、BT的缺陷
BT方式虽然作用显著,但缺陷也不少,我国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
1、BT项目建设费用过大
采用BT方式必须经过确定项目、项目准备、招标、谈判、签署与BT有关的合同,移交等阶段,涉及到政府许可、审批以及外汇担保等诸多环节,牵扯的范围广,操作的难度大,障碍多,不易实施,最重要的是融资成本也因中间环节多而增高。
2、BT方式中的融资监管难度大
由于BT法律性质的特殊性,法律关系的复杂性,而且是一种合同的组合,因此,融资监管难度大。
3、BT项目的分包情况严重
由于BT方式中政府只与项目总承包人发生直接联系,建议由项目企业负责落实,因此项目的落实可能被细化,建设项目的分包将愈显严重。
4、BT项目质量得不到应有的保证
在BT项目中,政府虽规定督促和协助投资方建立三级质量保证体系,申请政府质量监督,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抓好安全生产。但是,投资方出于其利益考虑,在BT项目的建设标准、建设内容、施工进度等方面存在问题,建设质量得不到应有的保证。
四、BT项目中的完善
1、完善BT运行机制,寻求法律支持
在BT项目的谈判中、签订中、履行中以及转让中寻求法律的支持是客观的需要,这对于BT项目的健康有序运行十分必要。应该说,没有法律的支持,BT方式是不完整的。
⑴、在BT项目的谈判中
当政府主管部门将采用BT方式融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作为法律服务工作者的律师、公证员要参与商务谈判、起草法律文件、提供法律咨询、提出司法建议等。
如果是通过招标投标方式从优确定投资者。公证机构应该积极介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司法部《招标投标公证程序细则》审查整个招投标过程,特别是对开标过程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现场公证。
⑵、在协议签订中
BT项目企业确定后,政府主管部门应与该项目企业签订《投资建设合同书》,这个合同书是BT项目的核心协议,此后的一系列协议,都应依据此合同,公证机构应从形式要件、实质要件进行审查,确保这一合同的真实合法有效。如果项目企业由多家投资者组成,投资者之间也应办理公证。实践中,外资企业一般会依照国际惯例提出办理公证的要求,使BT项目更趋规范化。
⑶、在BT项目履行过程中
BT项目企业对建筑工程、物资采购等一系列的招投标活动和签订一系列的合同,包括项目承包合同、借款合同、建设承包合同、建筑安装合同、勘察设计合同、运输合同、租赁合同、供用电合同、保险合同等,公证机构都应当提供服务,公证员应根据具体工程类别,对设计方面、建设方面、物资采购方面、设备供应方面的情况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帮助完善其合同条款,依法严格审查,出具相应的要素式公证书。
⑷、在BT项目转让过程中
BT项目的投资方完成BT项目工程建设后,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由政府组织交工验收,合格后投资方向政府申请移交,政府书面确认后,政府即拥有该BT项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BT项目转让经公证机构办理公证,更有利于维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2、给予BT项目企业政策的优惠
以BT方式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慢,投资者对项目带不走,相比有的投入产出企业,BT项目企业承担的风险更大。所以,应当把对BT方式投资者优惠政策确定下来,以消除BT项目投资者的顾虑。把BT项目投资者降低工程质量、加大建设费用等方式提前收回投资转移到以确定的优惠政策来涵养BT项目投资者上来。实施有利于企业投资的项目管理政策、财税优惠和补贴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切实降低项目投资风险。
3、强化政府对BT项目的监督
我国目前对外商投资基础设施有限制性规定,因此,政府可在符合产业政策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BT项目,强化政府对BT项目的监督。政府可通过以下途径监督:⑴、明确方向--提供技术资料、培训管理人员、有效地发挥财力资金的杠杆效应,确保BT项目工程质量;⑵、确定指标--设立相应的资产、质量状况指标。如施工队伍与承包人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且独立管理或承担某一部分施工的,应视为分包;⑶限定数量--明确规定每一指标的上、下限。政府要确定BT项目的建设规模、建设内容、建设标准、投资额、工程时间节点及完工日期,并确认投资方投资额;⑷、监督范围--负责BT项目的全过程监督。政府对BT项目的设计、项目招投标、施工进度、建设质量等进行监督与管理,有权向投资方提出管理上、组织上、技术上的整改措施;⑸、法律途径--若发生私自更改或超过规定数量的可诉之法律。实行建设市场准入制度,在施工过程中,监理工程师如发现承包人有分包嫌疑时有权进行调查核实,承包人应提供有关资料并配合调查。如分包成立则按违约处理。
4、建立BT应对风险机制
BT项目所需资金越大,实施时面临的风险就越大,风险的妥善处置关系到项目成效,需要对投资风险的管理对策进行研究,因而从项目跟踪阶段就进行有效的风险分析和评价,确定风险种类,拟定相应的风险回避对策,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一是有远见、规避未来的风险。如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环境与移民风险、经营风险、技术风险、融资风险、市场风险等;二是合同中增加防范风险的条款;三是建立与外方谈判的专业队伍,提高谈判水平。
- 上一篇:关于科学小实验的原理
- 下一篇:财务会计要素的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