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源建设考核范文
时间:2024-03-11 17:42: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源建设考核,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教材管理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中显得十分重要。随着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材种类也不断增加,加之近年来我国图书出版业逐渐向市场转轨,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产业。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教材管理如何通过改革,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并具有本校特色的管理模式?我结合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亲身体会,对教材管理和建设工作,做了一些思考。
一、当前高职院校教材管理工作出现的新变化
高校教材科的任务是保证正常的教材供应,使教材在品种、数量上达到学校教学的要求。多年来,高职院校学生用教材普遍采取的是学校集体购买的方式,即在收取学费的同时收取或预收全部书本费,学校到教材发行部门集体购买。因此无论学生是否愿意,都是无条件接受所有教材,学校也没有自主选择教材供应商的余地。
现在的高等教育已经形成多层次、多学科的办学体系,所需教材种类繁多,加之为适应人才市场需求,专业设置经常变化,稳定性不够,给教材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保证课前保质保量到书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教材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而要做到这一点,现在似乎越来越难。但是,随着图书出版业的蓬勃发展,出版社之间、图书经销商之间的激烈竞争,使教材出版的市场更加活跃,教材发行的渠道更加多元化,这就使教材管理职能和管理模式发生了变化。教材科的管理职能由单纯的管理走向管理与经营相结合,经营职能逐渐成为走向市场、自收自立的经营与管理;使教材管理从单一的行政管理走向了企业化的经营管理,运行方式得到了根本改变,形成了多种教材管理模式。高校教材供应工作逐步实现市场化,逐步转制为企业化运作将成为一种趋势。
随着教材管理职能与模式的改变,教材管理人员应转变思想观念,把自身的岗位责任意识与市场经营意识紧密相连,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在确保学校教学秩序的稳定和学生培养质量的前提下,求得利润,以满足自身劳动所得。
二、根据教材管理工作新变化,建设规范教材管理制度
应充分利用校园办公网络,强化教材管理手段,提高工作效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应考虑采取以下措施。
1.对于教材应采取集中订购的方式,每年分春秋两次进行。
订购教材应先行依据各个专业的培养方案、本学期教学计划、在校生人数、学校招生计划和《全国大中专教学用书汇编》制订预订计划。每年的四月上旬和十月下旬应由教保部门将新华书店编印的《汇编》、有关资料和教材预订单发至各系(教研室)。各系(教研室)填写完毕后,在规定时间报送教保部门。为避免教材积压浪费,各教研室应慎重选定教材。所有上报预订单上应详细注明教材的名称、版别、版次、编者、使用对象。已经预订和购人的教材不得因授课老师的更换或其他原因而随意变更。若更改教材选用计划应重新申报、审批,否则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应由教研室承担。
2.借助计算机管理。
注重对教材管理人员进行计算机和网络应用知识业务培训,可以研发适当的教材管理软件,实现教材的计划、进出、库房存放位、统计、查询、开票和结算等操作的微机化、网络化,提高教材数量统计的准确性,减少库存积压,提高技率。在借助计算机管理时,有两种方案可以选择:方案一是计算机加读码器。利用图书馆现有的学生编码数据和借书证条码(一卡通),建立学生个人的教材款结算方案。二是计算机加IC卡。学校发给学生教材IC卡,学生可随时持卡到书库结算。
3.违反规定应受处罚。
教保部门是高校教材预订、订购的管理和服务机构,其他人如果以盈利为目的,预订、采购或使用教材,学校就应视情节轻重,予以严肃处理,确保教学保障工作的正常运行。对不组织预订、订购教材,以致影响教学工作,造成教学秩序不稳定的部门,学校应按教学事故的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处理。
4.建立教材使用反馈机制。
除了认真选用教材以外,学院还应该建立选用教材质量评价制度,每学期至少要进行一次教材适用性问卷调查,全面掌握各门课程教材适用状况,及时对不适用教材进行更换,保证选用教材的质量。
三、转变观念,有所创新,抓好教材管理环节
高校教材管理工作职能为: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并应将社会效益始终放在第一位。因此,高校的教材管理工作不容忽视。各高校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定适合本校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的教材管理模式,向管理要质量,以质量求效益,以有利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为目的。无论采用何种教材管理模式,都要做好教材选用、征订、发放及书库的管理工作。
四、鼓励在校老师编写教材
篇2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为主线,突出自主创新、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按照优化投资结构、促进消费升级的要求,以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重点,鼓励扶持成长性好、贡献大的企业,不断提高对财政的贡献能力,为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财政支持。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转变发展方式的原则。将财源建设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发展绿色产业相结合,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环保政策,科技含量高,提供税收能力强的项目。
2.坚持提高财源质量的原则。针对省会经济特点,立足优化产业结构,强化基础财源,壮大主导财源,培植新兴财源,优化区域财源,从不同方面提高财源贡献能力,优化财源结构。
3.坚持财源持续增长的原则。在国家和省现行财政管理体制框架内,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体制相对稳定性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扶持机制,确保我市地方财政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二、设立市财源建设专项扶持资金
每年预算安排8000万元,作为全市财源建设专项扶持资金,专项扶持对我市财源建设做出突出贡献且依法纳税、成长性好、安全生产与节能减排达标的单位。
(一)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财源大户的发展。每年选择部分对地方财政贡献大且增幅(按集团汇总计算)超过全市财政收入平均增幅的龙头生产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对推进自主创新和名牌战略、增加对地方财政贡献的企业单位,给予积极扶持。
(二)支持金融业财源大户的发展。对在我市新设立或迁入的金融业法人总部,按照注册资本规模,一次性给予200万元——2000万元补助;对新设立或迁入的金融业地区总部,一次性给予100万元补助;凡当年上交地方税收达到一定规模且增幅(按济南地区总部汇总计算)超过全市财政收入平均增幅的金融业纳税单位,可申请财源建设专项扶持资金。
(三)支持总部经济企业的发展。鼓励总部在外地的有税源的企业单位,将总部或地区总部迁入我市并在当地汇总交纳企业所得税,或将其在济南的分支机构改组为非全资子公司,对上述企业单位,根据其每年对地方财政的贡献情况,可在5年内连续给予财源建设专项资金扶持。
(四)支持成长性好的财源单位的发展。凡成长性好,对地方财政贡献增幅超过全市财政收入平均增幅2倍以上的纳税单位(上缴地方税收总额标准可适当降低),均可申请财源建设专项扶持资金。
(五)支持其他纳税大户的发展。凡当年上缴地方税收达到一定额度且增幅超过全市财政收入平均增幅的其他纳税单位,均可申请财源建设专项扶持资金。
财源建设专项扶持资金由市、县(市)区两级财政按现行财政体制确定的比例分别从当年财政预算中安排。
三、建立财源建设表彰奖励机制
(一)*年上半年,根据上一年度企业单位的纳税及财源贡献情况,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单位给予表彰;对为地方财政收入做出突出贡献的纳税单位的法定代表人给予适当奖励。
(二)对当年新进入全省县级财政收入前一定名次的县(市)区,给予一次性补助;对在全省县级收入年度排名中实现位次前移的,给予一定补助;对县(市)区级收入增幅超过全市平均增幅的,实行分档补助;对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提高的,实行分档补助;对财政困难县区,当年收入比上年增长部分全部返还,用于保障工资性支出和解决民生投入不足问题。
以上各项奖励性资金由市本级财政从预算超收中优先安排。
篇3
2011年,全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率先突破、能快尽快的发展方针,全力抓投入、保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有效克服通胀压力和物价上涨等不利因素影响,较好地完成了财源建设目标任务,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就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财源建设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二、财源建设工作存在问题
尽管财源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和财政增收工作任务,财源建设工作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财源结构不合理。工业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低,产业结构单一,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特色产业规模小,农业龙头项目不能及时投产,农民增收基础不牢。二是资源优势没有得到有效转化。受资金、技术制约,众多生态资源、优势资源难以得到很好开发利用,财源建设、财政收入缺乏产业综合支撑。三是个别镇和部门抓财源建设意识不强,配合不够密切,工作指导、协调、服务还不到位,没有形成工作合力。这些困难和问题,必须引起各镇、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克服解决。
三、扎实做好2012年财源建设工作
2012年是新一届政府开局之年,要紧紧围绕全年目标任务,量化分解,细化责任,硬化措施,力保全年任务实现。突出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篇4
关键词:县级财政收入;存在问题;化解对策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由高速增长转向中低速发展的新常态,财政收入面临增长乏力的困境。2014年河北县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1580亿元,占全省财政收入的64.5%,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河北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夯实经济发展基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财源后劲,化解经济发展对财力的需求与可支配财力之间的矛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河北省内县域面积广阔,县(市)多,由于自然环境及资源禀赋各异,发展不均衡,当前财政收入运行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县级财政收入水平参差不齐,增长空间发力。河北既有财政收入几亿元的贫困县,也不乏几十亿的百强县,县域间财政收入差距大。以新河、柏乡、邱县等为代表的的平原县,长期依赖农业经济发展,比重将近50%,但一产税收贡献率还不到1%;迁西、平山、武安等县(市)第二产业比重偏高,钢铁、煤化工等重化工业“一业独大”,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受经济波动影响较大,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节能减排压力的逐步加大,财政增收的前景并不乐观;部分贫困县面临着经济总量小,工业基础薄弱,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明显的问题,发展空间不大。
二是招商引资税收效果不明显。近年来,县级政府纷纷招商引资,上项目,规划建设了各类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园区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化。周边园区为了争取项目,降低企业入住门槛,不惜以各种优惠政策进行竞争,导致一些县(市)经济发展压力巨大,财源流失严重,财政增收形势十分严峻。不仅如此,其下辖的乡镇也在大力发展产业园区,但由于区位、配套、交通等条件限制,只引进了一些规模小、粗加工、能耗较高甚至污染严重的企业,难以吸引优质的企业和项目进驻。而且,项目前期建设周期长,投产达产需要一段时间,落实固定资产税前扣除政策等,难以短时间见效。由于园区建设主要是政府主导,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在县级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只能通过举债的方式解决资金缺口,进一步加重了地方的债务负担。
三是财政收入结构不尽合理。虽然税收收入构成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但三产税收占比较低,部分县非税收入占比仍然过高,所占比重甚至超过了税收收入。部分县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税源增长乏力,在完成财政收入任务目标和考核排名的压力之下,将非税收入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多种方式增加非税收入,甚至通过财政空转实现虚增收入,来提高非税收入占比,冲抵税收收入增长减缓带来的压力。
化解当前县级财政收入运行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高县级财政保障能力,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解决:
一是培植稳固财源。强化财源配置和收入组织,多措并举,不断做大做强财政收入“蛋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和社会投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促使其扩大产业规模,培育壮大一批在各细分领域的“单打冠军”,形成一批重点纳税企业和纳税大户,抓好新建项目的开工建设和在建项目的投产进度,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依托“综合治税信息平台”,加强对重点税源行业、企业的监控,开展以电控税、以水控税、以票控税等手段,加大对增值税、所得税等主体税种的征收力度,做到应收尽收,切实增加财政收入。
二是因地制宜确定发展方向。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县(市)要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产业升级转移方面下功夫。沿海县(市)要利用工业基础、资源禀赋等要素,重点发展装备制造、能源化工、新材料等行业,做大做强,形成规模效益和辐射带动效应,丰富和夯实税源基础;环京津的县(市)要充分利用区位、交通优势,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努力做优环首都配套服务业、房地产业、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实现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内陆平原县要把农业培育成特色创税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高效农业,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增值创税能力,培育新的农业税收增长点。
三是优化财政收入结构。在强化县级财政收入增长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县级财政收入质量的提升。要不断优化县级三次产业结构,推动第三产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在改造提升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的同时,突出发展旅游业、交通物流业、休闲娱乐业,尽快形成第三产业的龙头,提高第三产业税收占比,使税收产业结构更趋合理。随着行政性收费项目的减少和“费改税”的推进,逐步降低非税收入在全部财政收入中的占比。
四是健全收入考核机制。县级政府虚增财政收入的一大诱因是考核机制,要改变目前简单的以财政收入增速等因素为主的考核机制,将考核重点调整到对组织财政收入的履职情况上来,合理量化各项评价指标,将是否依法征管、应收尽收、依法缴库等作为考核主要内容。进一步完善非税收入征管考核机制,将是否存在空转、违规调节财政收入口径等行为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引导财政收入征管部门规范征管,保证财政收入的真实性。
各县应尽快破除传统守旧、固步自封、小进即满的思想障碍,调结构、转方式,破除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大力培育财源,实现财政收入稳增长,提升县域经济的持续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2015.4.30.
篇5
取得了显著成效,财政收入突破4000万元大关,“两个确保”、“两个保证”和“一个低保”工作得到很好落实,重点支出得到有效保证,确保了政府运转,维护了社会稳定。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对20*年财政工作所取得的成绩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辛勤工作在财政战线上的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亲切的慰问!今天,召开全县财政工作会议,主要是总结20*年工作,安排部署20*年工作,刚才,时群同志对20*年的工作进行了客观总结,并就20*年的各项工作全面作了安排部署,我完全同意。下面,我再强调三点:
一、正确把握形势,坚定做好财政工作的信心
今年,按照县党代会确定的发展目标,全县财政收入要增长12,达到4500万元。完成这一目标,虽然面临很多困难,但是客观来讲,也有很多有利因素。一是全县的财源基础更加坚实。去年以来,在生态立县战略的指引下,全县下上按照“稳定农业基础财源、壮大工业骨干财源、培植生态旅游后续财源”的财源建设思路,农业结构调整实现新的突破,绿色产业实现规模扩张和效益的提升;工业经济迅猛增长,一大批外来客商纷纷落户平利投资兴办企业,天宝制药、众鑫缫丝、金海化工等一批重点企业在今年相继投产达效,规模以上工业去年增速位列全市第一,今年将继续保持强劲增势;生态旅游业蓬勃发展,第三产业日趋繁荣。所有这些都为今年的财税收入奠定了坚实的税源基础。二是各级各部门对财政工作更加重视。中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而且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项目、政策、资金扶持力度,这为我们加快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县委、县政府对财政工作高度重视,把财政工作列入各级各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准,加大督办考核力度,为做好财政工作强化了组织保障。三是财政改革进一步深化,财政工作逐步走向良性循环轨道。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完善,县乡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不断规范,政府采购和“农村财务服务中心”的全面启动运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进一步加强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维护了良好的财政工作秩序,规范了财政支出行为,严肃了财经纪律,使县乡财政逐步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因此,我们必须看到并紧紧抓住当前的有利形势,振奋精神,强化措施,知难而进,扎实工作,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确保今年财政各项工作全面完成。
二、强化工作措施,奋力实现全年收入目标
20*年,我县财税征管任务非常艰巨。希望各征收部门和乡镇,要树立必胜的信念,夯实收入基础,强化工作措施,加大征管力度,千方百计组织收入,保证4500万元收入任务足额入库。
㈠加强财源建设,夯实收入基础。增加财政收入的根本在于发展经济,壮大财源实力。只有夯实财源基础,才是解决财政问题的根本出路。因此,各级各部门,都要牢固树立发展意识,正确处理好完成任务与保护发展的关系,切实把财源建设作为各乡镇和各部门的首要任务,抓好抓实,抓出成效。20*年,我们要按照建设陕西生态经济强县的目标,继续坚持“稳定农业基础财源、壮大工业骨干财源、培育生态旅游后续财源”的财源建设思路,工作重点,一是加强管理,培养大户,发展龙头企业,提升绿色产业效益;二是大力招高引资,适度扩张规模工业,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三是培植生态旅游业,壮大三产总量,提升服务业总体水平。财政部门要继续加大对重点财源建设的扶持力度,设立专项扶持奖补资金,改变扶持奖补方式,把扶持重点调整到乡镇工业和农业龙头企业上来,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有效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和财政增长问题。
㈡落实工作责任,强化考核奖惩。今天,县政府要把收入任务分解到征管部门、协管单位和各乡镇,并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责任,夯实任务。会议结束后,希望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迅速研究工作措施,落实工作责任,将任务细化到人头,把税额落实到点上,排出进度单子,按进度入库,确保不欠帐。财政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奖惩措施,加强督查检查,按月考核,按月通报,兑现奖惩。
㈢依法治税,加强征管。各乡镇和税收征管部门,要加大税法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全民的纳税意识。要加强对重点税源的控管,依法治税,严厉打击偷、逃、漏税行为,严禁在县内买税卖税和挖税。大力挖掘财源潜力,加强对建筑安装和装饰行业的税收征管,做到应收尽收。进一步完善农村税改配套措施,健全征管网络,确保“农业四税”足额按时入库。加大非税收入的组织力度,强化综合预算。坚持收入目标责任制和财税联席会议制,共同促进全县税收征管工作。
三、强化监督管理,确保县乡财政健康运行
㈠优化支出结构,确保重点支出。要切实加强预算管理,按项目,按标准编制好20*年财政预算,严控一般性支出的增长,合理调度资金,千方百计确保工资、社保资金的发放,确保重点项目建设的资金需要。各乡镇要把工资发放作为确保稳定的重点工程来抓,哪个乡镇挪用工资,就要追究哪个乡镇长的责任
。在这里,再申明一条纪律,凡拖部、教师工资的乡镇,一律不准购置小汽车、修建办公楼,财政部门一定要把好这个关。各级各部门都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坚决反对铺张浪费。所有纳入预算的单位,其支出都必须严格控制在预算指标以内;财政部门要严格按进度、按项目拨款,严禁擅自调整支出项目和支出标准。要严格控制“人、车、会、话、水电”等费用支出,切实把公务消费控制在财力可支撑的范围内,严禁搞铺张浪费,大手大脚。
㈡积极稳妥地推进财政改革,加强财政监管。一是积极做好农村税费改革工作。今年,中央决定取消农业特产税,改征农业税。这是一项政策性强,量大面广的工作,因此,各乡镇和有关部门,从现在起,就要做好调查研究,测算摸底等基础性工作,确保农村税费改革不出问题,不留后遗症,真正使农民减负增收。二是积极开展公务消费改革。规范会议结算、公务用车、政府采购、公务接待工作,大力压缩公务消费支出。三是强化财政监管改革。全面推行报帐制和财务总监监督制,规范县、乡、村会计集中核算管理,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制定明确的支出标准,规范乡村两级财务报帐办法;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监督,逐步推行“直通车”的资金拨付方式,确保专款专用。
㈢积极化解不良债务,维护良好的财政秩序。乡村两级负债过多,破坏了良好的财政秩序,形成恶性循环财政状况。长此以往,不能保证政府正常运转,损害了政府形象,也是一个极其不稳定的社会因素。因此,各级各部门,要把化解乡村不良债务,作为当前财政工作的重要内容。各乡镇都要认真搞好财务清理,盘清债权债务,规范各级财务秩序。对历史上形成的遗留问题,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化解措施,提出偿还计划,逐步消化。乡镇财政部门,要切实当好政府的管家,合理调度资金,把保工资作为乡镇财政的第一任务。在不影响工资发放的情况下,量入为出的安排其他支出,严禁出现新的债务和赤字,逐步建立一个良性循环的财政体系,维护良好的财政和金融秩序。
篇6
一、奖励范围和对象
(一)奖励范围:全市范围内在当地缴纳税收,为全市财源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
(二)奖励对象:全市纳税突出贡献企业(在当地缴纳税收100万元以上)的法人代表。
二、奖励资金来源
全市纳税突出贡献企业法人代表奖励资金从市财政年度预算中安排。
三、奖励标准
全市纳税突出贡献企业法人代表奖励标准按照企业当年实际缴纳的各项税收数额确定(不含所有政策性的退税款和返还奖励税款,下同)。具体标准如下:
(一)企业年缴纳税收在100万元以上(含100万元,下同),且增长幅度不低于全市税收平均增长幅度的,奖励其法人代表1万元。
(二)企业年缴纳税收在200万元以上,且增长幅度不低于全市税收平均增长幅度的,奖励其法人代表2万元。
(三)企业年缴纳税收在300万元以上,且增长幅度不低于全市税收平均增长幅度的,奖励其法人代表3万元。
(四)企业年缴纳税收在500万元以上,且增长幅度不低于全市税收平均增长幅度的,奖励其法人代表4万元。
(五)企业年缴纳税收在1000万元以上,且增长幅度不低于全市税收平均增长幅度的,奖励其法人代表5万元。
(六)企业年缴纳税收在4000万元以上,且增长幅度不低于全市税收平均增长幅度的,奖励其法人代表8万元。
企业年缴纳税收达到上述标准,且当年缴纳税收实现增长,但增长幅度低于全市税收平均增长水平的,按上述标准的50%对其法人代表给予奖励;当年缴纳税收未实现增长的,不给予奖励。对法人代表的奖励,分档次考核,不重复计奖,如当年缴纳税收成倍增长的,奖励资金提高一倍。
四、奖励考核
纳税突出贡献企业法人代表的考核奖励,由市政府办公室组织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和市经济局在每年年底,根据企业当年实际缴纳的各项税收数额计算核定,审查并确定获奖企业及法人代表,报市政府审批后于次年一季度进行奖励。
篇7
1、进一步增值财源,增强乡镇财政实力。
乡镇要摆脱负债的困境,就要加大财源建设力度,因地制宜,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短、平、快”的财源建设项目,在短时期内增加乡镇财政的自给能力。一是积极发展高质量、高效益型农业,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农业是乡镇的基础税源,不能有丝毫马虎。二是进一步规范、完善科技示范基地,加快农业经营开发步伐。三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科技含量,重点扶持一两个主导财源项目,促进财政增效,农民增收。四是继续加大对乡镇企业的扶持服务力度,提高企业经营效益,使乡镇企业走上一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新路子。版权所有
2、精简分流,切实减轻乡镇财政负担。
乡镇财政供养人口急剧膨胀,是目前造成乡镇财政困难的又一主要因素。为切实减轻财政压力,政府机构改革还需加大力度,要按机构设编,定岗定位,科学合理地定好事业单位的性质,把一些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单位推向市场,清理不在编人员,以达到减员增效的目的。
3、增加消赤减债意识,控制举债规模。
消赤减债是农村稳定的前提条件,是融洽干群关系的重要环节。大力控制乡镇离职人员在职期内举债规模,建立离职人员审计制度,杜绝乡镇财政担保贷款的不良现象。
4、强化管理监督,采取收支直达、财务统管的“零户统管”办法。
“零户统管”办法,就是撤销各单位在银行收支账户,取消单位主办会计岗位,保留财务报账员。在乡镇设立会计核算中心,具体负责各站、所、办和教育系统的资金结算以及会计核算企业,并坚持乡镇长一支笔审批制度,每季度对单位财务收支情况张榜公布,接受监督,年终考核。乡镇财政应健全预算管理制度,量入为出、量力办事,不打赤字预算,全面推选综合财政预算,统一管理预算内外资金,做到政府统揽财力,财政统管资金。要进一步统筹运用预算内外财力,提高财政使用效益,增加乡镇政府的调控能力。
篇8
一、积极培植财源,做实财政“蛋糕”,着力打造发展财政
我局上下主动应对经济和财税形势变化,牢固确立责任意识和目标必成意识,在继续培植壮大地方财源的同时,切实抓好收入征管工作,努力保持财政收入稳定较快增长。在培植财源方面,做到了“四突出”:突出服务发展大局。紧紧围绕全市“重大项目年”活动,千方百计调度资金支持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市委市政府各项经济重大战略决策的顺利实施。突出财税政策落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一区四园”和骨干企业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切实做好《企业所得税法》、增值税转型、出口退税、残疾人就业等重大政策调整的宣传工作,主动把企业急需的政策信息送上门,帮助企业向上争取项目和政策扶持,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财政贡献率高的企业加快发展。突出财政资金扶持。综合并灵活运用预算、贴息、转移支付、奖励、补助等政策工具,整合财源建设资金,集中财力支持企业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引导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税收增长。突出财政体制作用。按照市委、市政府对经济开发区发展的目标要求,根据部分乡镇区划调整后的实际情况,重新调整完善经济开发区财政体制,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切实增强其快速发展动力,努力打造地方财源积蓄区,不断提高开发区对财政的贡献份额。在培植财源的同时,我局在收入征管方面做到了“四注重”:注重完善征管机制。加强与税务、工商、银行等部门联合协作,坚持每月定期例会制度,强化纳税网上申报、纳税评估和税收稽查工作,定期清理税收优惠政策,严格福利企业退税管理,严格控制税收减免行为,坚持依法治税,应收尽收。注重财政收入结构。坚持税费并举,抓大不放小,严格依率计征,既保证税收收入足额征收,也保证非税收入征足征齐,既抓好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共享税种的征管,更注重抓好营业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契税等地方税种的入库,不断优化收入结构,努力提高收入质量。注重税源调查。围绕《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对全市经济财政的影响,进行广泛调查,认真分析情况,健全税源台账,加强对新办企业、餐饮服务业、高收入群体、销售不动产及房屋租赁业管理,堵塞税收流失漏洞。注重考核奖惩。建立健全增收奖励机制,修订完善专项考核办法,加大力度,按月考核,季度兑现,落实了“以月保季、以季保年”工作措施。
二、优化支出结构,强化支出管理,着力打造和谐财政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政府财力的进一步增强,今年,我市不断加大对社会公共事业的投入力度。一是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始终坚持“三个高于”的原则,今年累计拨付资金17796万元,支持高效规模农业发展,支持“金桥工程”、农村危桥、小型水利等重点工程建设,支持泰黄清水输水二期工程建设,支持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环境。继续支持农村“五件实事”工程,拨付资金2630万元,推进新农村试点村和先行村建设,建设农村公路200公里,新建改建农村桥梁200座,疏浚河道1026条,建设农村户用沼气2100户,改造户厕15000座,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二是支持社会事业发展。拨付资金50710万元,大力支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支持职教园区建设,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努力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多方筹措资金,扎实开展义务教育债务化解工作,促进义务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拨付社会保障专项资金4213万元,扩大了保障范围,提高了保障水平,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认真落实重度残疾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积极推进重点优抚对象医保制度改革,建立城乡居民“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拨付300万元配套资金,加强农村卫生机构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了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支持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三是支持城市开发建设。积极筹集资金,重点支持北城区改造、新区道路、污水收集管网铺设、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和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等重点工程建设,努力打造生态环境,加快宜居城市建设步伐。
三、加大民生投入,发展公共财政,着力打造民生财政
今年,我局坚持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妥善安排财力,进一步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努力实现十七大提出的“五有”目标。一是优先发展教育,切实做到“学有所教”。积极拓宽教育经费筹措渠道,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提高了各级各类学校公用经费标准,城乡义务教育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认真执行国家“两免一补”和助学金资助政策,扩大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覆盖面,提高了补助标准。二是大力促进就业,努力实现“劳有所得”。认真贯彻《就业促进法》,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好就业再就业税费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职业培训补贴等财税政策,拨付资金250万元,重点帮助解决好双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和被征地农民等困难人员就业问题。三是支持医疗卫生事业,积极保障“病有所医”。坚持公共卫生公益性质,按照人均不低于8元和10元的标准建立农村和城市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保证居民免费享受政策规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继续实施大病救助制度,拨付资金200多万元推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高政府补助标准,参合农民实际补偿比例超40%。四是实施养老保险,加快推进“老有所养”。拨付资金1500万元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同时做好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加大老年福利院、老年公寓、老年康复院等服务设施建设建设力度,全市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68%。五是重视廉租房建设,着力推进“住有所居”。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积极实施安居工程,“低保”家庭和低收入困难群众住房得到进一步改善。
四、深化财政改革,创新管理机制,着力打造透明财政
一是深化部门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巩固扩大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成果,完善基本支出标准体系、基本支出定员定额标准和资产配置标准体系,“开前门堵后门”。进一步细化政府专项资金的预算编制,强化滚动管理,建立责任制度,硬化预算约束。全面实行综合财政预算,将部门所有收支逐步纳入部门预算,实现预算内外资金、单位自有资金、政府性基金的真正统筹管理。二是深化财政集中支付改革。继续推行并完善公务卡结算方式,今年新增公务卡结算单位17家,新办个人公务卡425份,到目前为止,全市所有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均实行公务卡结算,共安装单位财务转账pos机196台,发放单位公务卡202张,发放个人公务卡6881张,累计支付金额1.81亿元。三是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完善了协议供货制度,建立供货商廉政准入制度和定期考核制度,实行优胜劣汰,聘请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作为政府采购行风监督员,确保政府采购质量优、价格低、服务好。四是深化非税收入管理制度改革。严格按照财政部《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要求,完善了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体系,目前已有213家单位实行了“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全新征收模式,累计发入《江苏省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428420份,缴入财政专户资金达26573万元。五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新机制,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意见》、《泰兴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办法(试行)》、《泰兴市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房屋出租管理细则》等三个规范性文件,确保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五、加强监督检查,坚持依法理财,着力打造法治财政
篇9
在迎接建国60周年的关键时期,县政府决定召开这次经济运行形势分析会,目的是回顾总结全县前三个季度的
(二)从产业结构层面看:产业结构矛盾突出,表现为一产不强、二产薄弱、三产虚高。在农业产业上,生猪“一县一业”受市场影响,还处于艰难的过渡时期,产业链条不够完善,产业化水平不高,产业规模和效益比较低下。在工业产业方面,企业规模小,骨干企业少,规模工业现价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与目标相差很大,矿产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恢复正常,建材公司按政策已经关闭,加之一些企业流动资金不足,自身融资能力不强,企业发展困难多,难度大。在第三产业上,主要依赖工资性增长带动消费增长,缺乏新的增长点的强势带动。
(三)从社会稳定层面看:自然灾害安全隐患较多,矿山安全必须随时引起高度警惕,道路交通安全任务艰巨,工程建设安全隐患较多,形势不容乐观。社会保障能力与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不稳定的因素不断增加, (三)抓生猪产业,着力实现农民收入增加。要把农村经济作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基础,突出抓好生猪“一县一业”,各乡镇要以“双万”工程为抓手,加快生猪养殖万头村和万头生猪养殖场建设步伐,确保已经启动的13个万头村和10个万头养殖场在年底完成设施能力建设;要继续推广普及“**模式”,加快标准化圈舍建设步伐,确保完成8万平方米以上标准化圈舍任务。县农业局和各乡镇要引导农民密切关注生猪市场信息,紧紧抓住生猪市场价格上扬的机遇,积极搞好生猪补栏,扩张养殖数量,确保新增7万头以上商品猪目标顺利实现。县产业办要搞好对生猪养殖户建设的验收考核,确保将奖扶资金尽早兑现到位,充分调动农民发展生猪产业的积极性。金融部门要加大对生猪产业的信贷支持,从根本上解决生猪“一县一业”发展融资难题。要继续深入推进土地流转、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工作,确保完成土地流转1万亩任务,在明年3月底前全面完成林改工作;同时,要加快培育林业市场,发展林业经济,增强林业发展活力。要积极搞好粮食秋收和药材销售,认真组织搞好小秋收工作,千方百计拓展返乡农民工就业渠道,多措并举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完成农民人均增收600元的任务。
(四)抓城镇建设,着力加快城乡统筹发展。要紧紧抓住文彩新区建设机遇,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我县文彩新区被列入全省107个重点镇建设之一,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各级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密切配合,扎实搞好文彩新区建设各项工作。县计划、财政、城建等部门要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尽快按省上要求完善各类项目申报资料。要切实做好文彩新区过渡时期的管理,重点做好规划区内的土地管理,维护好生态环境。要迅速启动水利、电力、环保等专项规划,集中包装项目,争取建设资金。要制订完善新区开发所涉及的征地补偿、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户籍管理、绩效考核等相关政策措施。要在加快县城整体规划修编的前提下,推进县城重点工程建设,要克服一切困难,切实加快南江栈道建设,确保年内全面竣工,坚决杜绝城镇建设中的“半拉子”工程;要加快推进廉租房、柿子树坪小区、邮政大楼等住房保障工程建设,确保工程按期投用;要迅速启动县城主街道外墙美化装饰工程,提升县城品味。坚持以“双创”为抓手,加强城市管理,出重拳、下猛药,努力扭转屡治不见效的局面,实现标本兼治。要强化责任意识,以不出成效绝不罢休的责任意识,敢于碰硬的工作作风,对破坏城市形象、秩序的人和事出狠招、彻底根治,对执法不严、不公或是消极应付的,要敢于“打板子、摘帽子”,确保“双创”目标顺利实现,树立**良好对外形象。要加快推进集镇和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完善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篇10
创优发展环境,抓牢招商引资第一动力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全县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和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首,牢牢抓在手上。培植县乡财源,提高财政保障能力立足我县基础薄弱、财政困难的特殊实际,坚持开源节流并举、增收节支并重,不断强化综合措施,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保持财政收支基本平衡。巩固现有基础财源,壮大支柱财源,培植新兴财源,发展后续财源,并高度重视乡村财源建设,保证基层正常运转。加大对上争取力度,积极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财政调度和项目开发建设等资金支持,千方百计缓解资金压力。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20字”的目标要求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扎实推进”的指导思想,认真编制实施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调整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奶牛养殖业和花卉苗木、蔬菜瓜果种植业,培植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龙头市场,拉长农业产业链,加快农业产业化、国际化进程,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扩规提质增效。这几个点为中心作为经济工作重点建设的指导思想与落实措施。
一、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夯实工业立县基础坚持把大项目建设作为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主渠道,坚持一手抓招商引资、一手抓重点项目建设,严格落实县级领导包保制度,强化调度、管理和服务,积极帮助建设单位协调解决资金、土地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建材、化工、机械电子等重点行业投资增长加快,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大项目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今年新开工建设的投资过千万元的项目63个,完成投资4.3亿元;过5000万元的项目16个,完成投资4.3亿元;过亿元项目4个,完成投资0.29亿元。预计年内71个续建项目和28个新开工项目可建成投产。1-3月份,全县投资过50万元的固定资产项目完成投资15.8亿元,其中139个投资过1000万元的项目完成投资15.7亿元。建材、化工和机械制造项目投资分别增长20%、80%和52%。投资5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占全部项目个数的71.6%,完成投资占全部投资的72.7%,同比分别提高16和11.5个百分点。本文出自:
二、创优发展环境,抓牢招商引资第一动力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全县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和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首,牢牢抓在手上。着眼于创优发展环境,以深化政审批制度改革为核心,大力开展“环境建设年”活动,着力优化政务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紧紧围绕引进大企业、大财团、大商社和“大、高、外、名、特”项目,瞄准欧洲、日韩。长三角、珠三角、港澳台等地县,把领导带头招商、企业主体招商、专业队伍招商和社会力量招商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定向招商、招商、地缘招商、亲缘招商和以商引商,不断提升项目策划水平,改进招商方式,健全招商体系,提高招商质量,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明显提高。1-3月份,全县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8.65亿元,增长30%,其中,新引进项目57个,合同引资额25.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58亿元。新引进项目中,投资过亿元的项目占8.77%,过5000万元的项目占15.79%,过千万元的项目占59.65%;市外省内项目占62.5%,省外项目占33.3%。全县在谈项目47个,协议引资额56.58亿元。其中,投资过亿元的项目8个,协议引资额42.2亿元;投资过5000万元的项目14个,引资额9.45亿元;投资过3000万元的项目6个,引资额1.9亿元。全县上下形成了梯次推进、滚动发展的招商新格局。
三、培植县乡财源,提高财政保障能力立足我县基础薄弱、财政困难的特殊实际,坚持开源节流并举、增收节支并重,不断强化综合措施,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保持财政收支基本平衡。巩固现有基础财源,壮大支柱财源,培植新兴财源,发展后续财源,并高度重视乡村财源建设,保证基层正常运转。加大对上争取力度,积极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财政调度和项目开发建设等资金支持,千方百计缓解资金压力。加强社会综合治税、重点税源征管和预算外资金管理,加大税费征收力度,保证应收尽收、应征不漏。加强财政收支监管,压缩公用经费支出,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1-3月份,实际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288万元,增长17.4%。其中,工商税收完成3947万元,增长45.5%;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分别增长56.4%、70.9%、48.2%。非税收入的比重调整为5.1%,同比下降17.9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
四、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20字”的目标要求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扎实推进”的指导思想,认真编制实施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调整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奶牛养殖业和花卉苗木、蔬菜瓜果种植业,培植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龙头市场,拉长农业产业链,加快农业产业化、国际化进程,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扩规提质增效。调整优化县域经济结构,加大农村基础公益设施投入,加紧实施村村通柏油路、客车、自来水、有线电视和沼气工程,扎实推进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等工作。组织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提升”工程,着力做好新农村建设“十件实事”,以点带面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1-3月份,预计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5.63亿元,增长4%;实现农业增加值3.39亿元,增长3.7%;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047元,增长6.6%。
- 上一篇:集体经济自查报告
- 下一篇:六查六看自查自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