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范文
时间:2024-03-11 17:42: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古典诗歌;积累;诵读;感悟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我们用之不竭的文化遗产。作为一名中国人,从小感知古典诗歌语言的精妙,感受母语的优美,感悟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在小学阶段,古典诗歌的教学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那么,小学古典诗歌的教学应该使用哪些教学策略呢?
一、注重积累
在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这些被经久传唱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中国民族所推崇的优秀的道德思想:如《易经》中“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的自省精神。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加强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塑造健全的人格,陶冶高尚的情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让汉语以及汉语所承载的中华文化薪火相传,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1.对内容的横向延伸
课文中的一些诗歌是以节选的形式来出现的,这对于理解诗歌的精神内核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北京师范大学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节选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月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首诗被冠以“孤篇盖全唐”的美誉,但是课本仅仅节选其中的四句,学生很难体察诗人在依人月色背后对于人生哲理的探寻。而教师可以出示全篇,让学生在感受江边月色美好的同时,更能体会到诗歌悠远的意境。
2.对诗人的纵向扩展
在小学诗歌中,一些诗人的多部作品被选入教材,这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如被称为“诗圣”的杜甫,他的作品就被反复提及,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而在《绝句》中,一个悠闲自得、闲雅疏狂的诗人映入眼帘。在诗人的不同时期,随着诗人境遇与心境的变化,诗人的作品风格也有着很大的差别。教师如果可以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加以介绍,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就会对作者及其作品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3.形成主题教学
在课本中节选了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以此为契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杜甫的《月夜》等诗歌都可以加以学习,形成关于“明月”的主题教学,让学生感悟到明月所蕴含的思乡怀人的文化意味。另外,教师也可以将古典诗歌进行分类教学,如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咏物诗等。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更加系统地学习古典诗歌,鉴赏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4.了解诗歌意象所承载的文化意味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一些意象已经浸染了文化色彩,具有了某种特定的文化意味。如“月”具有思乡怀人的文化意味;唐诗中,“柳”往往具有“留”的文化意味;“岁寒三友”则往往象征着君子坚贞的节操与高尚的气节。如果教师在古典诗歌教学中,适时地将这些渗透其中,势必会让学生体会到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二、注重诵读
新《语文课程标准》极为重视古诗教学中的诵读:“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指导,引导学生感知古诗文的韵律美、节奏美,并在诵读中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内容,体验情感。”[1]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诵读,让学生读出感情,在读中体悟诗歌的韵味。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感悟古典诗歌独特的韵律与节奏。
三、注重感悟
王力先生曾经指出:“西洋的文字是法治的,中国的文字是人治的。”[2]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感悟,感悟诗歌的意境美与语言美。
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地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真正地潜心走进文本,感悟诗歌的意境美。教师可以通过描述、多媒体授课、出图等方式为学生进入古典诗词的意境搭建桥梁。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诗眼”来感悟诗歌的语言美。古人作诗讲究“炼字”,教师如能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用词的准确与精妙,对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也是大有裨益的。
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全新课题。在小学古典诗歌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注重积累,注重诵读,注重感悟,让学生充分感受母语的精妙,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2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贾在为期两周的拍摄中为大家带来了两次古建讲座,介绍了此次经过的粤闽两地不同的古建特色。本次摄影师即将拍摄的岭南四大名园皆为空间布局的经典,在有限空间内浓缩了丰富的功能与精心的造景;闽南地域文化海洋性更强,中原移民客居闽地所形成的土楼与泉州多宗教融合的庙宇建筑,都是闽南古建的特色。
岭南地区气候炎热、空气潮湿、雨水充足、台风频繁。因此建筑的内部地面普遍比外部地面高,墙脚多数采用青砖、石块或具有防水功能的材料建造,以防洪水,房屋的布局也比较密集。岭南地区靠近沿海,古时海盗出入频繁,因此这些地区建筑不仅要具有遮风挡雨,满足人的居住功能,而且还要有抵抗外人侵犯、偷盗的防御功能。本次活动所拍摄的开平碉楼是具有明显防御功能的建筑,这些建筑有许多传统和其他原因所建,但建筑的结构和设计无不体现其防匪、防盗的特性。
距广州城区17公里外的余荫山房,是清代举人邬彬的私家花园,始建于清代同治三年(1864年),为岭南四大名园中最富代表性之作,它以“藏而不露”和“缩龙成寸”的手法,在有限空间内建筑了亭、台、榭、桥,给有限的空间注入了幽深的景色趣味。本次外拍的启动仪式即在此举行,从这里开始,摄影师们遍访余荫山房、可园、清晖园、梁园,领略“岭南四大名园”的秀逸风姿,还将走访巍峨险峻的开平碉楼、客家聚族而居的土楼、充满传奇色彩的福州三坊七巷、双塔耸立的泉州开元寺……对于获奖的摄影老饕来说,这无疑是最丰盛的视觉盛宴。除了用镜头凝固无限美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古建筑专家还为队员们讲解一路上各个古建筑的历史、建筑特点等古建筑知识,使队员们对古建筑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创作出更有内涵的作品。最后一天的评选,也采用了作品放映+作者阐述这种形式,这同时考验了摄影师的拍摄水平和呈现表达能力,这也与去年的一位选手独得大奖不同,更多的人有机会角逐大奖,最终评选出10位年度中国古建筑摄影师选手以不同的影像方式表达了自己眼中的岭南古建之美。
雪花啤酒负责人介绍:“我们举行摄影大展,并非单纯聚焦于摄影大展本身,而是期望能够通过摄影大展、摄影作品这种形式,使更多的人领略到古建筑的魅力,关注、热爱我们的古建筑文化乃至传统文化。我们期望有更多的人因此加入到古建筑文化的普及与传承中来,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传播的源点,并把这种属于中华民族的性格和精神传承下去。”
篇3
关键词:东陵提梁;紫砂文化;壶形特色
1 前言
太湖之滨的宜兴,是竹的海洋,茶的绿洲,洞的天地,陶的古都。这里的紫砂壶聚天地之灵气,集艺术与传统工艺于一身,是中华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紫砂器滥觞于宋,鼎盛于明清,至今如日中天,经久不衰。一把好的紫砂壶,不仅是艺人的信手天工,有时还有文人墨客的诗书画印。
2 紫砂《东陵提梁》壶的风光艺术
紫砂壶的烧制工艺,近千年来已近成熟,紫砂壶经过发展,到明末臻于成熟,此后历久弥新,于是陶都宜兴名扬天下,产品远销海内外。紫砂文化、紫砂泥料、紫砂工艺、装饰、造型都是历展起来的,经过时代变革,经过人文的培育紫砂越发成熟。
紫砂壶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十分珍贵的文化价值和比较广泛的使用价值。紫砂壶文化作为我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智慧和深厚底蕴。清茶配以紫砂,融会和寄托着儒、释、道三家的价值追求和审美观念。在儒家看来,紫砂壶及其代表的茶文化集中中庸之美、贵和之美、立德雅致之美、礼尚人伦之美于一体;就释家而言,中国佛教将自身特有的禅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了“茶禅一味”的茶禅文化;至于道家而言,尊人、贵生、清净、无为和道法自然、返朴归真等理念无不生动体现在古朴的紫砂与淡雅的茶香之中。
人们多数习惯珠圆玉润,八面玲珑,那棱角分明的线条感逐渐淡化,趋向边缘。其实,美各有不同,欣赏的角度不同,看到的自然也就不同。圆润之美是长河落日、红霞晚照,君,独行大漠,道尽壮阔情怀,是玉盘悬天、清夜朦胧,轻解罗裳,寄托相思与闲愁。圆而润,似为周全;方而正,似为和谐。方正之美,严而有序,棱廓分明,除聒噪之外自开清净,个性之感足见一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方之有序,圆之通凿,各有精妙。《东陵提梁》壶便也是亦方亦圆。
《东陵提梁》壶体造型,可谓独具风格,似乎完全摆脱传统形制,壶身与壶嘴相连,如生命相吸,作品在气质内涵上,有流水般的动感和不凡。扁圆的壶身,充满了内蕴的张力,壶身优雅的线条让整个形体显得亭亭玉立,犹如女子那优雅的身段,耐人寻味。典型壶风,它源于传统,更存创新,是基于传统理念的创新壶式。
都说紫砂五色土汇集天地精华,是最自然的艺术材质,可想紫砂壶绝对是最具自然气息的艺术品。《东陵提梁》壶便是这样一件让人心旷神怡、怡目养神的艺术佳作,给人一种恬静的美感,一次情感的穿越。观赏或把玩这件作品,会产生一种恬静的美感,一次情感的穿越。
宜兴紫砂壶从陶器中独立开来,发展至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紫砂陶艺因其特殊的泥料、独特的手工技艺、与茶文化巧妙的结合起来,期间又有文人艺术家的介入,使得紫砂文化与茶文化相互融合,拥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紫砂凭着五色土这一特殊的材质,以艺术感性化和自然人性化的表达方式,通过紫砂造型创作出美轮美奂的艺术佳作。
篇4
摘 要:本文对我国民族文化所蕴涵的深厚底蕴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我国现代首饰设计当中探索出了民族文化与个性设计的融合点,逐渐建立起独具个性的首饰设计风格,利用民族传统首饰设计元素,让现代首饰设计更具创新和特点,这既能够体现出当代特点又能够体现出我国民族文化特色。
关键词:民族文化;首饰设计; 启示
引言
首饰作为一种奢侈品其价格较为昂贵,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复苏及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人们更加注重文化修养和精神层面的需求,这为珠宝首饰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前提,目前社会经济状况下,珠宝首饰也已经不断的平民化和大众化,人们越来越重视首饰的文化底蕴及艺术价值。
1对我国民族文化进行彻底的研究与剖析,将现代首饰设计风格与民族文化互相融合
在首饰设计当中所提到的民族化就是本民族本地区的人文文化,意思与区域性和本土性相似,然而也存在着些许不同,民族化和世界化及当代化是相反的概念。民族化概念提出的根本目的就是对当代化首饰设计发展当中的不足进行反思,通过利用返回传统和民族的逆向思维设计理念来进行现代首饰的设计。由于当代珠宝设计目前所表现出来的先进性只是暂时性的,在短时间内对传统的民族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但是民族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蕴对当代文化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又因为民族化具备浓厚的中国文化气息,利用本民族特有的珠宝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能够真实的反映出现实生活,所设计出来的珠宝首饰具有浓厚的民族风,在现代社会当中多元化文化共存,民族文化特色元素是首饰设计具有全新生命活力的重要标志。
我国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有的文化特色,将这些民族元素有机的运用到首饰设计当中,能够使首饰作品更具价值和魅力,并且能够在各种环境作用下和不同时展当中,让首饰设计作品更加具有民族性和专属性。这些年以来,国内外很多的首饰设计作品当中,都运用到了地域性及民族性元素。许多设计者在现代时尚风格首饰作品当中利用民族元素来进行作品内涵的表达,同时逐渐形成了其自身独具的民族化首饰设计风格,首饰作品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元化,相信不久将成为一股新的首饰设计风潮。
老凤祥前不久了一套时尚金饰‘情心无语’首饰设计作品,这套作品具有浓厚的东方民族文化气息,同时又具备现代的时尚流行元素,作品整体尊贵、典雅、含蓄并庄重,做工精致细腻,充分地展现出了民族风与现代流行设计风格的完美结合。这一套以‘中国风’为设计主题的首饰作品,不管是在设计理念上或是在气质品位方面都能够使人感受到满满的中国民族元素,同时融合了当代流行元素和浪漫主义风格及顶级制造工艺,将我国民族文化及特点向全世界进行了宣扬和展示。在首饰设计领域一股民族风将席卷而来,作品不仅完美地表现了现代时尚风格,也表示了民族传统元素将成为日后现代首饰时尚设计领域的新宠儿。
在现阶段的很多现代时尚流行首饰作品当中,越来越多的民族元素和风格被体现出来,对民族传统元素进行创新的速度也不断加速。在近几年的首饰设计大赛当中发现,设计者在题材的选择方面更加的大胆和开放,打破了以往作品风格大体一致的局面,更注重对作品题材所表现的民族文化内涵。许多首饰作品当中运用到了中国传统型的花草植被的图样以及剪纸和书法绘画等元素,将其进行创新、简化和构思,形成既具有现代流行元素又包含民族传统元素的首饰设计作品。其将点、线、面设计元素完美的融合,使作品意境更加富于变化,给观赏者创造出无限的想象空间。设计者的精心构思和设计赋予了作品全新的含义,有的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有的表达对幸福的追求,有的表达对爱情的向往等多种意思情感的表达。
2将民族元素和国际化和谐统一互相融合
有句话说的好‘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很多首饰设计师重视利用民族元素的同时特别重视作品题材的国际性,重视将民族元素和国际化和谐统一互相融合,将现代和传统元素融为一体,要将民族传统元素不断进行创新和运用,才能够使民族文化迈向国际。对于首饰设计者而言,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元素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沉淀最终构成了深厚的华夏民族文化体系,这是进行民族风格首饰设计理念的基础性条件,将民族传统文化融入首饰设计的前提下,还应关注首饰设计领域的前沿理念和动向,把民族文化与当代流行时尚元素完美融合打造全新的时尚审美潮流。
世界上其他家还有许多的民族,各民族之间由于文化背景、区域特点、自然环境等的不同,导致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民族特色越鲜明的就越能够被人们多关注越具有国际性。从古至今,洋为中用创新立异,才能够使我国的首饰设计紧跟世界首饰行业发展的脚步。作为首饰设计者既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又是当代艺术的缔造者,所以必须依据科学的态度和观念去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同时把民族文化很好的运用在首饰设计当中,给首饰个性化及民族化打造良好的发展前景,使首饰设计艺术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峰.现代首饰设计对古代饰品文化的继承与发展[J].设计沙龙,2012,06(12).
[2]张莉倩.首饰设计应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里[J].民族文艺,2015,06(13).
篇5
关键词:莱芜市;传统文化;高山流水;表达方法
中图分类号: TU986.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14.057
随着人们生活品味的提高,对于公园的要求也不再是简单的有草有树,而是转变为其具备更深层的文化内涵。然而由于城市建设存在一定盲目性,使得公园设计趋同化严重,本土文化缺失,历史文脉的延续得不到体现。因此在公园设计上应多考虑地域特色、本土文化以及历史文脉,才能够创造出更加符合现代人生活的城市公园,促进现代城市公园向高品位的方向发展。
1概况
莲河公园位于徐家河以西,北坦路以东,总面积61.28公顷,因莲河自东向西贯穿整个园区而得名。
随着莱芜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繁忙的都市生活使人们迫切需要一片休闲、安静、放松身心的“绿洲”。而把滨河带状公园引入城市,让绿色布满城市人居环境,正是21世纪城市环境建设的主题。莲河公园的开发建设,将地理优势、自然优势、文化优势和人气优势相组合,带来了环境、社会与经济效益的极大提升,对于莱芜的城市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设计定位
结合总体规划和周围区域的发展状况,本着经济亲民、生态自然的原则,将莲河定位为交融历史人文、华乐国学、风水、生态修复、水利防洪、治污截污、展览科技、休闲游览、环保教育等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城市滨水景观带,使之成为莱芜城市景观亮点。
3设计理念
在整个公园提案与设计中,有一条体现传统文化的文脉轴线。以山东名曲《高山流水》为主旋律,将其与莲河景区内的现状条件、地势地貌以及生态修复、人文功底、文化历史等主题交织于一起,谱写出一部现代《高山流水》的景观新乐章。寓意着中国悠久而古老的历史文化,如高山流水在莱芜这个有着深厚的历史沉淀的土地上渊远流长。充分发掘出《高山流水》的意境与文化内涵,并在景观上结合现状、功能及历史文化予以表达。空间、材质的塑造演绎出乐曲的节奏与旋律,通过点、线、面的有机组合,形成收放有致、跌宕起伏、富于音律变化的景观空间序列,是城市通过滨水空间提升其形象,以达到城市与自然的共鸣的目的。
4公园景观设计中的文化特色
公园的文化特色主要包括文化形象、文化价值观、文化内容和形式特色。
4.1公园的文化形象
公园的文化形象要求具有独特性。莱芜市莲河公园以“高山流水”为主题,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色,这种特色的文化形象,成为莲河公园形象的组成部分。莲河公园所在的城市文化形象――“鲁中明珠,绿色钢城”也成为公园的组成部分,是本土文化、经典文化和大众文化与未来文化结合创造的过程。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利用莱芜市当地钢材作为建筑材料,建设钢、木、砖瓦结构的亭、廊、榭、坊,把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这种特殊的手法展现出来。
4.2公园的文化价值观
公园的文化价值观是一种以文化心理看待公园的观念。因而公园的文化散发力足以让旅游者感受到这种价值,同时通过开拓与创新,文化价值可以有机转化。公园的文化价值观应是特色文化的集聚,内涵的开拓与创新,以及信息化的表现和本土文化的表达。
莲河公园就将传统文化巧妙的转化,即通过对莲河的规划提升区域内土地的价值。在莲河的建设中逐步完善产业配套、旅游配套、居住配套等公共设施,并完善开放空间,创建具有高品质的城市环境。结合滨水优质的环境与生态休闲等绿色活动平台,通过有效的策划加强对外宣传,使周边地区的土地得到更好的提升,达到和谐共生的价值空间。
4.3公园的文化内容和形式特色
公园的文化内容应体现文化的多样、融合本土文化的可接受性和未来文化的前瞻性,还应具有强烈的个性和普遍的适应性。公园的形式指文化的信息化,即以现代科技为手段,以现代媒介为介质,再现公园的内容,实现形式特色与形象紧密结合。同时公园是面向公众的,要在景观规划设计上注重提高文化品位与大众参与相结合。
整个莲河公园被城市主干道分成五个河段。莲河水自东向西横穿而过,谱写出一曲现代景观新乐章。整个乐章分为五个曲段,分别为“琴韵”、“风摆竹萃”、“高山流水”、“夜静銮铃”、“书韵”五个主题景区,在景区与城市主干道的交汇处形成四处主要的活动广场,广场主题融会了中国古代的五行-“金”、“木”、“水”、“火”、“土”五大元素,以莲河为“水”之轴线,将“金”、“木”、“水”、“火”、“土”五大广场串联在一起。
篇6
杨世勇,湖南芷江人,行云斋主。他5岁起学习绘画,系统地学习素描,工笔花卉。1979年参军后,利用业余时间学画。1982年,曾师从李世麟先生学习小写意花鸟。后改功山水,并有幸陪侍李可染大师之侧数载,一改笔墨风格,每日聆听,受其教诲,功力大进。
见过杨世勇的人都感叹于身材精瘦的他如何写意出那一幅幅翰墨淋漓、气象万千的山水画卷。笃信眼见为实的他经常选择背起行囊去体验大自然的魅力,只有自己沉浸其中方能真正把山川河流映在脑中,再加以自己的理解,一幅浑然天成的山水画卷才能展现在世人面前。行路是艰难的,作画是寂寞的,只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才能让这二者聚集,让画家充满了心无旁骛的幸福。
杨世勇是一位隐士,本是长居在北京的他,如今偏居河南安阳,就是为了能够不受外界打扰,潜心作画。一位出众的画家不单只是在笔尖上出色,他更需要有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沉淀。写竹时随口道来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画梅时信手拈来的诗一首,都是中国文人深厚底蕴的体现。他不仅尊于传统而且乐于迎新。“搜尽奇峰打草稿”——他非常注重写生,所以笔笔有生气。但并非不讲章法,隐隐有可染大师的韵味。在当今中青年画家中亦属难得。
杨世勇还是勤奋好学之士,他对绘画的酷爱,确实做到了把绘画与生命合而为一的人。那幅幅山水、如诗如歌的渲染正是“生命对自然的渴求转化笔底的风光。”经多年内修外练,深知“墨受于天下,而笔操于人”之理,读书,行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近年来他大量写生,并创造出一批山水精品,出卷三册。
杨世勇的朋友评价他说:“他那一幅幅山水画作传承了李可染大师的画风、笔法,而且在其潜心作画几十年如一日之后,更让人耳目一新。每每与朋友把酒言欢之时,谈及的都是对其进来画作的感触,总有一种莫大的收获感和期盼再聚的渴望。”
近观杨世勇作画,颇为讲究。宣纸的质地,印泥的好坏,用笔的精炼,以及作画的内容,在他心中都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篇7
一、传统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所谓文化,从广义说,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说,是指语言、文字、知识、艺术和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而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几千年来文明发展史中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着当代文化的活的中国古代文化。传统文化所蕴涵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继承性;另一方面有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了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就文化中的传统美德而言,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热爱祖国,不屈不挠反对外敌侵略,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二是以民族、社会利益为重的忧患意识、高度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三是“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和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整体精神。四是勤劳勇敢,玉汝于成,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五是重礼仪、讲礼貌、孝敬父母和尊老爱幼的道德风尚等。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所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一种牢固的传统道德,同时,它也随着中国文化的不断传承、充实和创新,长期以来皆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动力。众所周知,我们寻找中华民族精神文明源泉的目的,是要更好地保护和认识它的文化价值,在传承发展的基础上,对于传统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使鲜活的传统文化更能体现中华民族的特征和丰富的文化精神。当然,中华民族浩瀚的文化蕴藏着丰富的优秀传统道德,不仅仅限于上述的几个方面,中华民族奉献给人类文明的宝贵精神财富,长久地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行为和思想观念,我们应当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赋予其新的内涵。
二、传统文化是一种延续文化。记得有学者这么说,其实前人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就是传统文化。因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文化;传统文化也是融合了我们的民族情感、民族特征、民族理想、民族凝聚力的文化;传统文化还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化丰富和精华的积累传承,早已约定俗成和根深蒂固的文化;也是始终伴随社会的变化进步发展在继承基础上创新的文化。而不断创新又是这一传统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笔者认为,在我国,我们每个人都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我们都离不开传统文化。因为传统文化始终反映着普通百姓代代相传的民俗、风情、风尚、习惯、礼仪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时代,人们不断地为传统文化增加新的内容,使传统文化处于不断地变化发展之中、保持着鲜活生命力。例如,观赏名胜古迹、欣赏书画展览、聆听民族乐曲、了解民俗风情、观看民间歌舞、玩赏奇石古玉等,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爱好和情趣,而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构成部分。但是,传统文化只有当它为更多的人所了解所接受所融入的时候,它本身才会有生命力。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它是劳动人民通过对自然的把握逐渐形成的,有其特定的日期和活动,反映了人们在当时的经济状况、生活习惯及道德风貌。在我国的民俗日历中,最被看重的春节,承载著很多中国人的民族理想:祈福、辟邪,更重要的是团圆,会唤起很多身在异乡的人们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提醒人们暂时放下紧张的工作,抽空与家人团聚,享受亲情。但是,在年年岁岁花相似的节日氛围之外,人们不妨认真地反思,假如我们能够敏感而细致地捕捉到节庆的真谛,挖掘春节的传统文化内涵及精神要素,并给以它更具有民族性、社会性、现代性和导向性的有机融合与文化提升。再以浓烈的色彩、古朴的气息,率真的情趣、独特的风采,营造春节喜庆、热闹、吉祥、和睦的欢乐氛围;在延续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淳厚原生态文化的同时,让春节更具有时代气息,成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的表达生活感情,愉悦身心,陶冶性情的重要方式。毫无疑问,春节必将成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最具传统文化特色和影响力的标志与品牌。
三、传统文化是一种人的文化。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是民族亲和力与凝聚力的核心。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活态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民族的根,是现代文化发展的不竭源泉。人类文化的发展正是从传统文化中不断求索、不断传承发展的历史过程。正如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那样,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人通过自身修养的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既存在于观念文化,也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的熏陶是必不可少的。人越是全面发展,创造的物质文化财富就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就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文化的功能是“化人”。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方式及成果,反映并积存在人们的观念与心理之中形成文化,而文化形成之后又发挥着陶冶人、培育人、塑造人的巨大功能。也就是说,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正是由于有了人的存在,才产生了各种需要,并由此推动着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生产生活的产生和发展。因为,人是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社会的进步程度是由人的发展所决定的。所以,传统文化的发展必须以人为目的。要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必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文化之于民族兴衰息息相关,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的觉醒,总是起于思想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民族的沉沦,往往始于文化上的沉沦。文化不仅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凝聚力,在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方面,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确切地讲,以人为本的传统文化,始终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贯穿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全过程。例如,在第八届全国青少年“桃李杯”舞蹈大赛中普获好评的舞蹈作品《爱莲说》,其创作来源于宋代诗人周敦颐的散文诗《爱莲说》,作品不是简单地将诗词外化成动作,而是将理性思维与形象思维融合一体,根据诗中对荷花形态与气质的描述,使用拟人的手法,将“荷花”刻画成有一种精神寄托的精灵。通过舞者塑造出一个清廉正直、襟怀淡泊、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荷花形象。在舞者精美雅致轻盈飘逸的舞姿中,让人感受中国民族舞蹈的古典美和现代美的同时,感悟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篇8
1.1回归原始无意识的本质状态,把用户作为设计主体,把需求作为主心,体现产品简约美
回归原始无意识的本质状态,是一种真实的天然状态,是人类最本质最深层的东西,用心灵去体悟设计的灵魂,打破原始复杂多变的状态,重新审视原有的设计,回归自然简约美。回到最原始的单一的本质需求,最终达到产品与用户的一种情感交融。设计回归到原始,脱离其表象,流露出设计原本应该传达的情感,真实完美地再现设计灵魂理念与创作意图。“无何有”,因为“空”的形象才能收藏东西,它本身毫无用处,却内涵丰富,蕴藏很多重要的价值观,人们更多的重视“空”的本质。旅馆没有任何多余设施,多余装饰,只有长满杂木林的庭院,院内植物自由开阔地生长,回归最初原始本质意象,到处洋溢着自然原始的气息。人们身临其中,享受着一种原始安逸和自由,呈现一种简约回归自然之美,真实无空洞,充实无繁冗,完美无缺失。从认知心里角度看这种“空”的无意识,在审美倦怠之后,发现心灵深层的需求,才是我们最想要的精神需求,化繁为简,调整过程,缓解放松内心情绪,以“空”见多,就是用“空”来引起无限的可能和想像空间,用最简单的最本质的东西,创造深入人心的美。用户需求成为本性的需求点,设计不仅要表现产品本质,更重要的是对人情感精神层面的关怀,不能太强调设计的风格与流行元素,而是要强调人的情感需求。
设计的本质就是以人为主题的设计,在产品设计中应将焦点放在人的情感上来。“涟漪效应”借用我们日常应用的桌子进行设计,把人作为主题,当使用者使用桌子时,桌子就会产生涟漪,形成波浪式的形状,流露出一种自然宁静的意境,注重人精神的关怀,放松了人们日常生活的紧张状态,使人的情感得到释放,这种动态美,迎合了人们的情感需求。以需求为出发点要考虑的就是产品的功能与消费需求的关系,主要集中表现在产品的功能能否适应于用户心理需求,即用户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对产品的使用功能上,两者有一种依存的关系。产品的功能要以用户情感为需求,并引导人对产品产生依赖的感觉。产品的功能决定产品的基本用途,功能以需求为前提,回归本质,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产品,挖掘人们深层的意识核心,触动人内心真实情感的东西,使产品具有价值,体现简约美的特质。无意识设计可以通过回归原始本质状态深入人的心里,进入人的意识核心的深层次,触动人心灵的美好。用户作为设计主体,调动用户情感,挖掘核心的意思,使产品简洁明了,彰显美的意境,体现产品简约美。“云朵之椅”将儿时的梦想以用一个个类似云朵的球形自由组合成室内创意休闲椅的形式呈现出来,可以自由变换成理想的状态,姿势舒适并放松身体。设计将人的精神层面人的情感需求放在第一位,回归原始自然状态,以人为主题的设计,使人的主体地位得到回归。
1.2将用户、设计的产品及环境三者结合,体现无意识设计的和谐美妙之处
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当人处于某种环境中,我们的身体会对环境做出调和,以适应自然环境的发展。在产品设计中,使人与自然环境相结合,来体现集体无意识讲求天人合一的理念。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共生共融中体现产品的和谐美妙之处。顺应自然发展,适时地调和心里状态,便起到了调心的作用,当人、物、环境达到完美结合时,就找到了一种意识的集合点,这种意识的核心就是可以触动人的内心情感的要素,就可以创造产品的和谐美。当这种无意识的和谐美应用到产品设计上,人对美的认识着重就调和到了适度的持续的和谐美。不仅这种适度使用户由符号外向消费转为本质消费,还能真正地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设计符号和设计产品。
人们本质需求和谐的美的产品,不仅要本质美观、实用、环保、创新、与人性化的结合,又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共存,实现用户与环境的良好的关系。使产品有一种超越自然,又源于自然的境界,达到产品、人、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美。例如,坂茂设计的卫生纸,中间的芯是四角形,卫生纸也是以四角形的方式卷起来的,抽取时会产生阻力而发出咔嗒的声音,产品设计的用心之处在于它带来的不便,产生的阻力发出的信息和实现的功能是节约能源。这种能源的节约,不仅是人们环保意识的体现,是人们追求与环境共进退的理念,也是产品自身自然和谐发展的本质符号与环境的结合。雅舒苑的设计不同于其他的温泉旅馆,这里空气新鲜,阶梯状的石头水槽里,水静静地流淌着,让你似乎感觉到事物的本质,并在不知不觉间,感到与自然的亲近。把大自然与人的生活空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沉浸在大自然中,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使用户、产品和环境三者结合,体现无意识形成的和谐美。
2中国应如何应用两点原则,作用于中国产品设计之中
在中国,竹成为最为典型的原始意象。之所以选择竹子是因为竹子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竹有儒家的正直,坚韧有节的思想,竹又有道家宁静淡雅,虚心高洁,单薄无为,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深奥的寓意,是一种回归的体现,回归事物原始状态的体现,具有与自然结合、与文化相生、天人合一的理念。竹这一意象已深入人们的集体无意识中两千多年,这种传承体现着文化理念回归原始自然状态,寻求最本质最真实的东西,与人的意识核心相结合,简约而美。竹成为一个携带深厚底蕴的特殊符号,与自然紧密联系着,逐渐成为一种品格的象征,它秉承这种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将本土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设计。竹笺笔记电脑,如古人的书笺一样,可以卷起来,可以放平,打开方式自由,使产品设计回归原始状态。
以人的需求为本,结合现代生活迅速发展,工作节奏加快,人们对电脑的需求不断加强,对电脑的使用不言而喻,这种强烈感使人感到生活紧张,有时也会对电脑感到恐惧,而人们想要寻求一种舒适安逸的自然使用方式,去生活,去学习。用竹子作为材料,从而获得灵感,使产品的自然形象给予人舒适的美感,可以展现极简的简约美。竹简是古人读书,学习的工具,既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体现一种文化的回归,回归到原始本质的状态,也是以用户情感需求作为出发点,缓解人们在生活上的压力,体现产品简约美。竹作为自然生命,是文化的象征,这种自然的竹与人混为一体,既节省材料又有简约的自然美。人们在使用竹简电脑的同时,会有回到原始自然状态的感觉,自然清新,安逸舒适,远离城市压力,流露着一种舒适,与自然亲近的美妙意境。在细节上给人一种宁静的动态安逸美,满足了现代人烦躁内心的需求。
3.结语
篇9
关键词:大学英语;中国传统文化;必要性
引言
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部分,从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情况来看,英语教师文化教学意识不足,即便是开展了文化教学,往往也是针对语言输出国一方的文化教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很少,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讨论异国文化的时候滔滔不绝,而说道中国文化的时候,只会吞吞吐吐。实际上这对学生的语言发展非常不利,当然更加不利于中国传统的传承、发展与普及。意识到大学英语教学传统文化渗透的必要性,并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这已经成为了中国高等英语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点研究课题。
一、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国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传承中国文化,普及中华民族的伟大思想和精神,即便是外部教师,它也承担着发展、传承本民族文化的责任,这就要求中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应该合理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这即是对英语教学外延的拖延与教学内容的补充,也是强化中国文化渗透,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需求,是中西文化差异背景下,全面提升中国学生辩证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
1.是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文化全球化,在这样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日渐频繁,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国际交往不断增多,作为拥有5000年文化的文明古国,中国文化具有非常巨大的文化魅力以及研究价值,同时也世界各国争相研究的对象,因此作为中国英语教育工作者,必须要积极承担其传承本民族文化的责任,要帮助学生理解中国文化,深深体悟中国文化,只有这样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才能够更好的将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国家,实现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从这个方面来看,英语教学中强化中国文化渗透,是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2.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光彩夺目,是世界文化宝库中最闪亮的明珠,也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英译研究多年来从未停止。世界各国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热情也从不曾减退,从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来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与扩散,是世界文化不断发展需要,也是强化中国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感召力与凝聚力的需要,作为一名中国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所渗透本民族文化,应该成为一种责任和习惯,而作为一名现代化的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连本民族文化都知之甚少,对中国民族的发展历程都漠不关系,那么又何谈,建设祖国、服务人民。所以说,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是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3.是培养学生辩证的文化意识的需要
在学英语教学,要将中西文化差异作为背景,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清晰的认识到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的理解特点、语境特点等等,从而更加顺利的完成交际活动。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帮助体悟、掌握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必须要渗透中国人文、典故以及风俗等内容,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方面能够实现更好的鉴赏与理解,掌握中西文化各自的交际特点,在交际中能够有意识的调整交际方法以及措辞。从辩证的角度来看,综合两个语言系统中不足与优势,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能够使学生逐渐形成一种辩证的文化意识,做到既不妄自菲,也不狂妄自大,能够变成的接受事物。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多姿多彩与深厚底蕴,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也会油然而生。
二、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
1.积极掌握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英语
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要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同时兼具中国文化特色,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意识到,中国英语教学的这些特点,要将中国人语言交际习惯与文化特点渗透到教学中。具有中国文化与国庆的英语教学,主要从音译、意译两个方面体现出来,比如表示食物的词汇:豆腐(tofu),乌龙茶(oolong);表示文化的词汇:功夫(kungfu)等等,这些都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英译词汇,但是非常遗憾的是,在目前中国大多数的英语教材中,关于中国文化部分的内容基本是空白的,学生能够随口说出复活节、圣诞节这些词汇背后的文化意义,但却无法说出清明节、元宵节的英语表达方式。这对这些问题,大学英语教师必须要重视起来,在教学中用英语语言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解释和阐述,将词汇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译解释出来,这些教学可能在学生未来也不应会使用到,但是这是一种文化储备和文化传承,并不是以“是否用得着”为学习目的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以英语的思维,去理解中国文化,体悟中国文化,学生本身的知识体系得到完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同时也能够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2.积极探索中外文化的比较学习
在英语教学中,采用对比的手法,适时输入中国文化知识,不但能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好奇心,而且能使两种文化的差异以生动形象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便于学习者发现两种文化的共性和个性,进行批判性学习。西方人重理性,擅长逻辑思维;中国人重悟性,喜欢形象思维,所以中西方在词汇和语言表达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以数字为例,在中国人心里,“五”是和谐、优美的象征,所以汉语中含有“五”的词语很多,如:“三皇五帝”、“五谷丰登”、“五光十色”等;但在西方five就不那么美好了,如:five-fingers表示“三只手”,即“小偷”,the fifth column表示通敌的内奸,the fifth wheel的本义是汽车上的备用轮胎,而其比喻义则是“多余的人或物”。在中国人眼里“六”是最吉利的数字,中国古时就有崇尚“六”的传统观念,成语“六六大顺”,官制设有“六部”,朝廷军队统称“六军”或“六师”,把亲属关系归纳为“六亲”;但“six”在英语中却是一个不受欢迎的数字,如:at sixes and seve(乱七八糟),当然,这样的现象在英语学习中比比皆是,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既能习得语言,又能洞晓文化,在对比中深化了对中西方语言文化的理解。
3.积极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
任何语言的学习都跟阅读息息相关,大量的阅读能为学习者提供真实的语境,地道的语料。为弥补英语课时少,信息量狭窄的不足,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广泛地进行课后阅读,并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向学生传授寻读、跳读、略读等阅读的技巧和方法;推荐课后阅读书目、报刊杂志,在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和爱国心的同时,领悟了本国的文化,也习得了英美语言;布置阅读任务,要求学生写读后感、故事大意,也可让学生根据阅读的内容和观点进行批判性阅读,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从多个侧面去理解材料的内容和文化内涵。
结束语
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在世界文化大融合,中西方跨文化交际日渐频发,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大前提下,显得更加紧迫。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失语症”的问题,非常普遍,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就在于合理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学生使用英语思维,解释中国文化,因此我们能够看到,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促进中西方文化交际的需求,也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丰富文化底蕴的需求,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为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参考文献
篇10
一、基本情况
(一)高度重视,措施到位,文化建设环境良好
乡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文化中心由副乡长直接分管,岗位职责、财务财产管理、档案管理等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并一一落到实处。乡文化站业务用房因修建政府大院被拆迁,于年乡党委政府划拨土地重建文化站,年10月建设完工并投入使用。文化岗位现有3人(大专学历),工资和业务金费得到落实,列入财政预算。每年用于文化站业务金费3万余元。文化中心活动正常。目前,有6个村委会建立了村级文化活动室,活动开展正常,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二)底蕴深厚,队伍庞大,文化建设阵地广泛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依托彝、壮族传统文化以及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深厚底蕴,切实加大了对文化阵地的建设,使文化阵地由平面的、单一的向立体式多样化转变。每年农村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各种节庆日、纪念日,由乡文化站通过协办等方式,组织开展民间文艺演出及棋、球类比赛等。上级宣传、文化等部门组织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活动形式多为慰问演出、电影公映、送书下乡等,基本解决了老百姓看电影、看戏、看书、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问题。目前,全乡14个村委会共有文化室6个、农村文化户14户、文艺演出队5支;文化爱好者队伍也十分庞大,全乡有群众文化业余骨干1200余人,文艺演出队、文化室、文化户工作开展情况良好,在不断繁荣文化事业的同时,也开辟了文化经费给养的新途径。
(三)结合实际,创新载体,推进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一是加大彝壮乡民间文化的搜集整理力度和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力度。把挖掘彝壮族原生态小调演唱形式作为民间文化搜集的重点,使原生态小调大放异彩,走出民间,走上舞台。
二是推进广场文化的发展。建设集文化、体育、休闲为一体的娱乐阵地,搭建展示文化风情的平台,为全乡人民提供文化活动场所,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三是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坚决加大对网吧、图书市场的管理力度,清除文化垃圾,净化文化事业,为乡文化市场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乡文化建设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受自身环境、场地简陋、经费紧缺等方面的因素制约,工作开展难度大,特别是以文补文方面,没有固定资金收入,给今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农村文化建设仍然面临着诸多突出问题,具体情况是:
(一)专业人才紧缺
我乡文化站编制为6人,但在编的仅3人,由于缺乏专业文化人员的指导,农村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年龄偏大,知识老化,专业化水平低,而且素质参差不齐,农村文艺后备人才相当缺乏,农村特色文化人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二)文化事业投入少,活动经费短缺
县、乡对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相当有限,文物事业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由于缺乏资金,使得文化部门无法对一些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修,也无法向民间征集文物。文化室、文化户开展活动没有固定经费来源,主要靠临时筹集。经费的匮乏,造成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难以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文化站多年来未能添置新书,且文化活动器材匮乏。
(三)文化建设观念滞后
对于文化建设方面普遍存在认为文化是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在建设上打不开路子、迈不开步子,缺乏创新意识。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要积极借助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发展文化事业的探索。
(四)文化保护及民族民俗文化挖掘力度薄弱
我乡由于受经济、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民族民俗文化挖掘力度不够深入。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加大力度,充分发挥农村文化阵地的作用。引导农村文化进入千家万户,形成健康的精神食粮,逐步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涵养。
(二)抓好文化市场管理,使文化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三)积极开展“先进文化乡镇”创立活动,完善文化阵地设施。多层次多渠道的开展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发展业余演出团队,搞好各类文化艺术培训,更好的满足群众多方面的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