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联动机制范文
时间:2024-03-11 17:42: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安全生产联动机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高效的应急救援已成为科学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根本要求,综合国力的具体体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工程。那么如何建设更加高效的现代应急救援体系呢?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副主任(主持日常工作)王志坚。
记者(以下简称“记”):请问,什么是现代应急救援?其要素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王志坚(以下简称“王”):现代应急救援体系的标志,一是要上升到国家和社会的层面;二是要以法治为基础。2003年,我国提出应急救援体系要建立“一案三制”。2007年11月1日,我国正式颁布实施了《突发事件应对法》。十报告提出,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之一,要求建设更加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现代应急救援的基本要素和特征为:国家意志、法律法规、政府行为、企业责任;“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生命至上”和“不抛弃、不放弃”的现代应急救援理念,应急救援的红线是安全施救、拯救生命;“成建制、专业化”应作为投送救援力量的基本技战术指导原则,也是建设应急救援队伍的基本经验;“高技术、信息化”是安全救援、科学施救的基础,是提高应急救援能力的根本保证;“科学、及时、统一、权威”的宣传报道,必须把握舆论导向的主动权。
此外,现代应急救援的基本要素和特征还应该包括:民间组织、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市场化运作机制等。比如美国的应急救援的硬实力,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救捞船等相当于我国的10~15倍,但是仅承担了应急救援任务的4%,其他96%都是商业化运作,靠社会救助或政府购买服务来实现。
2010年3月28日14时30分许,山西王家岭煤矿发生一起严重透水事故,115名矿工被困井下,公安部、国家安监总局、交通运输部和中国民航局等应急联动机制成员单位协调配合,迅速开辟绿色通道,救援队伍和装备千里驰援,6 000名专业救援力量,近700套设备及时到位、迅速展开,经过8天8夜,被困的115名矿工成功获救生还,成就了矿山救援史上的一个奇迹。这起事故的成功救援,体现了现代应急救援的特征,也很好地体现了国家意志。
2013年3月29日,自治区墨竹工卡县扎西岗乡斯布村普朗沟泽日山发生山体滑坡自然灾害。、总理作出重要批示,国务院工作组赴现场指导救援,自治区党委政府启动应急预案,现场组织指挥,调集当地驻军、公安消防、中央企业、民兵、医务等救援人员4 600余名,大型工程机械及车辆200余台、搜救犬15条、雷达生命探测仪15台,投入抢险救援,是现代应急救援的经典战例。
记: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应急救援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
王:国家治理体系创新,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创新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应急处置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急救援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有效地处置突发事件,已成为治理国家能力的标志。
随着国家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危机处理和应对能力将成为衡量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成熟的执政党必须有系统的应急理念,合格的政府必须有高效的应急构架。国家安全生产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应急救援体系。
记:2012年4月12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国家和区域矿山应急救援队建设的意见》,要求建立7支国家矿山应急救援队和14支区域矿山应急救援队。请问这一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还需要在哪些地方进行完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中还存在哪些不适应问题?
王:目前,国家、地方和企业累计投入30多亿元,建成了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开滦队、大同队、平顶山队、鹤岗队、淮南队、芙蓉队、靖远队,配备了排水、钻探等一大批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救援装备,有能力承担起全国各大区域内以及跨区域重特大、特别复杂矿山事故的应急救援任务。
这项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与国外先进的救援队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在以下6个方面进行完善:第一,从国家队的建设情况看,硬件是投上去了,但是它的职能建设、能力提升还没有和国际接轨,差距较大。以前人工救援看重的是一线队员的技术战术能力,现在的救援要看后方的科技能力支撑、技术的配套。第二,我们现在的应急救援建设还是要把路子走开,既要强调专业化,又要淡化事故的分类,建立大安全格局,走“大救援”的路子。第三,理顺体制机制。我们现在的救援队依托企业,有一个悖论就是,企业遵从于《企业法》,依法生产经营,终极目标是盈利。但是,要要求他们承担社会责任,而指战员本身是企业的工人,工人的立场就是依法依规,按照规章制度操作,提高预防事故的能力,发生事故以后自救互救。这个时候,凭什么要求救护队员往火海里冲?这个体制问题需要加以解决。第四,追上信息化、数字化的步伐。比如澳大利亚的应急训练就在一个废弃的矿井里进行,把一些信息化、数字化的科技装备移植到里面,使训练更贴近实战。第五,如何做到救援中怎么作战就怎么训练,怎么训练就怎么比武。我们配备了很多训练装置,但是怎么把它们用起来,这也是需要加强的一个方面。第六,应急救援知识的普及还没有深入人心。现在全社会整体上缺乏危机意识,专家们喻为“高风险的城市,不设防的乡村”。怎么样普及应急知识,很生动地把这些知识教给别人,这方面现在做得还不够。
此外,我们还要充分认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中存在的不适应问题:对应急管理工作认识不足,应急救援能力关系执政能力的认识刚刚破题,总体上认识还不够,摆位还不够;全社会普遍缺乏危机意识,员工自救互救能力不强;应急救援队伍的体制、政策不健全;应急预案与应急处置脱节,响应不及时等。
记:我国应急联动机制是如何建设的,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的建设重点内容是什么?
王:中国政府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和创新体制机制,自上而下建立了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和多层次、全覆盖的应急联动机制,以提升处置重大事故的能力。我国应急联动机制在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了以下原则:生命至上、统一协调、提高能力、科学施救。
2006年2月,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成立,担负全国应急救援综合监管、指导协调重大事故灾难应急救援的行政职能,并根据《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牵头建立了由公安、运输、气象、地震、海洋和军队等18个部门和单位参加的安全生产应急联动机制,在此框架下建立了预报预警工作机制。各省级政府参照这一模式相继建立了本地区的应急联动机制。
篇2
问题
1、企业主体责任有待强化。企业安全管理混乱,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不健全的现象还很普遍。有些企业对挂靠经营的车辆存在失管现象。以在湖南常德查处的非法改装车“湘J11651”为例,该车的实际车主常德市顺昌化工有限公司每个月向注册车主常德安达运输有限公司交纳200元管理费进行挂靠经营。前者基本没有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后者虽然各项管理制度比较健全,对挂靠车辆也有严格的管理要求并建立了档案,但有关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并未得到落实,既不及时掌握挂靠车的运输情况和车辆安全技术状况,也无法对驾驶员、押运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对车辆非法改装等严重违法行为不知情,失管失控现象比较严重。
2、部门联动和协办机制有待实效化。有些省的部门联动和协办机制尚未建立,各部门还未实现相关信息的及时共享。如,四川省交通厅公路运输管理局GPS监控中心至今尚未听说、更未执行去年颁布的《危险化学品汽车运输安全监控系统通用规范》和《危险化学品汽车运输安全监控车载终端》,致使四川省内正在组织安装的GPS和监控平台不符合这两个标准要求。
3、安全监管工作有待细化。公安部门、交通部门设置的检查站,对于一些超载的危险化学品运输车,由于缺乏必要的卸载能力,只能对驾驶员处以罚款后放行,没有消除隐患。
4、专项整治有待深化。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涉及部门多,各部门在执法过程中难免会涉及其他部门,在日常监管中也难免会有交叉。产生交叉时,由于监管重点不尽一致,就有可能会导致为其他部门监管带来一定的困难。以罐车为例,对于车辆的装载重量,交通部门按轴核定,质检部门按罐体容积核定,公安部门按荷载质量核定,所以超载的数量难以界定。
5、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有待进一步合理化。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中的一些规定与实际情况差距较大。如《剧毒化学品购买和公路运输许可证管理办法》规定,跨省运输剧毒化学品,必须向运输目的地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申领剧毒化学品公路运输通行证,并接受运输目的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运输车辆和驾驶员、押运人员的查验和审核。因此,在跨省运输剧毒化学品时,运输单位必须空车到运输目的地接受审查后,再返回发货地,才能装载剧毒化学品运往目的地,给企业造成极大浪费。
6、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有待优化。各地应急救援装备、物资不足,应急救援队伍演练经费不落实的情况还比较普遍。
建议
1、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提高本质安全度。企业必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对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要进行定期检验维修,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管理部门在积极引导企业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的同时,引导企业逐步建立安全管理专业人员以及各工作岗位人员责利较好统一的管理模式,并要尽快解决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挂靠的经营问题。
2、尽快建立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联合执法和联动机制。建议各地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安全监管部门定期和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及时沟通相关情况,当前要加速解决安全监管中存在的危险化学品卸载基地建设、安装的GPS以及建立的监控平台不符合要求等问题,充分发挥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专家及专业研究机构的作用,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氛围。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的指导,严格执行准入制度,并研究建立各级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违法违章专项举报奖励机制。
3、严格实行行政许可制度,进一步加强联合执法。安监部门要经常深入企业了解发货和装载的查验、登记、核准等制度的落实情况;公安交管部门要加强路面检查,加大对悬挂警示标志车辆的检查力度;交通部门要经常深入运输企业,掌握企业安全制度落实情况、车辆安全技术状况和从业人员情况。同时,积极推动建立区域联动机制,进一步加强部门协作,加强对道路运输危险化学品全过程的安全监管。
4、要加强对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车辆实时监控。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利用GPS等科技手段对运输车辆及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实行实对监控。建立危险化堂品道路运输安全监控平台,提高应急救援、救助处置指挥和反应能力,将危险化学品泄漏造成的损失降至最小程度。
5、建立应急救援基地,完善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建议国家尽快建立区域间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地,对各行业、各部门、各地区应急救援力量进行整合形成合力,提升应急救援能力。要研究建立危险化学品现场施救应急指挥联动机制,制定处置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突发事件的预案,并进行必要的演练。
6、进一步发挥安全监管部门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综合监督管理作用。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在日常监督管理与事故调查中,要协调各相关部门统一行动、相互配合、形成监管合力。
7、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做到标本兼治。要把专项整治工作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完善安全管理基础工作。要把强化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摆到重要位置,巩固专项整冶成果,真正实现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目标。要把专项整治与日常执法相结合,为做好监管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篇3
1、建立非法生产户短信平台,浓厚打非宣传氛围。
将上年度所有从事过非法生产人员和现阶段正在进行非法生产人员的手机号码全部搜集起来,每周五下午进行一次短信发送,发送内容包括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打击处理情况实时通报,直接对非法生产从业人员进行宣传。喷写固定宣传标语5处,悬挂宣传横幅30多条,出动宣传车30多车次,召开全镇安全生产和打击非法生产工作大会6次。通过这些宣传方式,及时传达上级文件精神,部署我镇打非工作,努力营造全民打非的氛围,收到了较好效果,共接受镇、村干部及群众举报信息30多条,进一步提高了打非行动的成功率。
2、建立非法生产月月报表制度,严格落实镇、村干部网格打非责任制
每月村(社区)及网格干部报送网格镇村干部非法生产情况摸排表、网格非法生产重点监控人员监管登记表、网格非法生产重点场所监控登记表、实行网格化全面严密监管。年初召开了安全生产工作部署大会,各村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状,印发了《__镇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打击非法生产工作的通知》和《__镇网格化管理》,进一步明确了镇、村干部分网格排查打击非法生产的责任。同时也明确了相关奖惩规定。
3、建立边界乡镇联动机制,打非治违不留死角。
与上栗县金山镇、醴陵南桥镇和富里镇建立打非治违联动机制,分清地界,定期召开会议,部署打非治违联合行动,确保边界地区打非治违不留死角。
4、开展打击非法生产集中行动,注重部门联动,精心组织。
为了强力有效的打击非法生产,我镇在1月开展烟花爆竹打非“清剿”行动,5月27日-5月29日和10月16日分别组织开展了两次打击非法生产集中行动,以及10月30日至2016年2月为期一百天的打击烟花爆竹非法生产“百日攻坚”行动,成立__镇打击非法生产集中行动工作领导小组,镇人民政府、公安派出所、各村(社区)委员会的干部在集中行动领导小组的部署下,强力打击了非法生产行为,为“建设秀美边陲重镇,打造幸福生态家园”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党政领导带队检查125次,排点场(住)所共计1579处,通过日常排查打击和集中行动,累计向公安部门移交非法生产人员60人,其中刑拘2人,行政拘留58人,捣毁生产工具106件,生产机械5台,没收销毁非法产品成品620件、半成品385件、引线2万多米。协助市安监局、危爆大队、镇派出所开展行动8次,非法生产直线下降,有效的打击了非法生产。
虽然前段打非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非法生产明显减少,但并不意味着非法生产已经全部打绝,我们的工作仍然存在差距,仍有非法生产户未被排查到,仍然有非法生产死灰复燃的迹象,非法生产历史久、根除难、隐蔽性强这些都不能成为我们工作有漏洞的借口,我们要自查自纠,深刻反省工作不足的原因,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
1、扎扎实实打击非法生产。信息要充足、排查要细致、打击要严格、复查要到位,只讲实效不讲形式,继续扩大打非成效。
2、充分发挥部门联合执法的作用。继续与安监和公安部门加强合作,坚决将安全隐患大累教不改的非法生产户,移交公安部门严格追究其法律责任。
篇4
一、乡镇安全监管工作的现状
全市辖8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共有198个行政村,总面积1310.4平方公里。近年来,全市的乡镇安全监管工作得到全面加强,特别是开始在乡镇全面推行安全生产监管委托执法,有效解决了乡镇安全监管工作权责不明等问题,切实消除了安全监管的空档和盲区,安全生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但是,全区乡镇安全生产工作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和不容忽视的问题,严重制约着乡镇安全形势的稳定好转。
(一)安全生产意识不强。仍有少数乡镇领导干部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抓经济,重政绩,安全意识相对淡薄,导致对安全生产工作的人、财、物投入不足,工作陷入事后被动;一些从事安全管理的人员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安全事故发生是一种偶然性,管理松懈,对隐患疏于排查,整治不力。
(二)监管队伍不专不稳。目前,全区各乡镇虽然都设立了安办,但安办人员大多来自其他单位,且兼职较多,不能专职于安监工作,使安全生产工作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同时安办工作人员趋于老龄化,知识结构不能适应现在社会科技发展,使得开展工作时力不从心;加之安监人员待遇低、责任大,导致安监人员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影响了安全监管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监管经费投入不足。乡镇普遍存在负债多、经费不足等问题,自身财力仅能保运转,拿不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安全监管工作,致使乡镇安办经费不足,设施设备缺乏,一些隐患也因资金缺乏不能彻底整治而长期存在,部分安监人员因没有相应的岗位补贴而人心思动,工作缺乏积极性。
(四)联合监管力度不够。目前,相关安全监管职能部门的安全监管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单打独斗”状态,特别是乡镇安全监管齐抓共管联动机制还不够健全,相关部门与乡镇之间缺乏协调、联动,没有形成监管合力,致使乡镇存在大量事故隐患,一些老难问题长期得不到整治,较易发生安全生产事故。
(五)企业责任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欠缺。乡镇普遍存在企业责任人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了解不够,认识不足。许多企业责任人疏忽于法律法规知识方面的自我完善,长期采取被动的工作方式,总是依赖主管部门去发现问题,自己不主动采取措施去改变企业的安全管理。
二、对策与建议
(一)整合基层人力资源,健全安全监管网络。乡镇安办实行定人、定岗、定责,保持乡镇安全监管队伍稳定。同时,要加强对安办工作人员进行安全监管业务培训,提高安监员的业务水平。市政府将乡镇安办的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专款专用,尽可能为乡镇安办配备必备的安全监管装备;各乡镇也要加大投入,根据财力设置岗位补贴,村组的安全管理经费由各乡镇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给予适当补助。
(二)整合行业执法资源,全面推进委托执法。严格依法委托,坚持权力和责任统一、委托与监管并重的原则,在将危化品、烟花爆竹、道路交通、消防、客货运输船舶、农业机械等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生产执法权委托给乡镇人民政府行使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委托执法范围,探索将水陆客运、水利、规划和建设等行业的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权采取委托、协管或其他方式依法下放到乡镇,由乡镇安办组织实施,真正实现安全监管关口前移、重心下移。
(三)整合部门监管资源,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各乡镇要整合综治、、司法、法庭、派出所等资源组建乡镇安全生产委员会,并建立安全生产联席会议和部门沟通协调工作制度,定期召开安委会,传达文件、反馈信息、分析形势、研究问题、制定对策、部署工作;同时加强与市安监、公安、交通、水务农机、国土资源、工商等部门的联系,针对本地区存在的突出安全生产问题,积极取得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与支持,开展好联合整治。乡镇安办要积极督促和协调行业管理部门在乡镇的下伸机构搞好道路交通、河道航运、消防、农机、农村电网等安全管理。
篇5
加强危险化学品综合管控
2012年底,上海已基本实现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进区入园”,建立并实施了危险化学品区域化“目录清单”管理。在全国首创了危险化学品禁限控目录制度,对危险性较高而城市运行、产业发展不甚需要的危险化学品,明确在上海市或者部分区域不得生产、流通、使用,科研、教育等小规模的必备需求在定向管控的前提下按需流通、使用。2012年、2014年,上海市先后出台第一批、第二批《上海市禁止、限制和控制危险化学品目录》,严格安全生产市场准入。第三批禁限控目录正在制定当中,也将于近期。
在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集中的金山、奉贤以及上海化学工业区,启动危险化学品聚集区域安全生产“三区联动联控”工作。行政审批方面,实现化工区管委会对安全生产相关行政审批的“一口受理、一门办结”。执法检查方面,推动形成化工区及其联动发展区域内安全生产“日常检查―专项检查―综合督检―查罚衔接”的联动机制。监督管理方面,试点推进危险物品运输“分时限控”“联控联动”的一体化城市管理机制。应急管理方面,推进联动发展区域内安全生产专家共享、预案共享和应急救援队伍共享。
此外,上海市还推进集中经营平台(市场)建设,4个危险化学品集中交易平台(市场)基本建成,通过平台掌握危险化学品经营上下游企业信息、运输、仓储情况信息,实现对危险化学品流向的全程监管。
健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按照《上海市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办法》的要求,上海市基本建立了隐患排查网格化管理机制,将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工作纳入城市管理网格化平台体系,向街镇基层延伸,通过统一平台、集中分发、分工处置、跟踪督办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对网格内的单位和场所实施分类动态管理。充分发挥上海市安委会办公室的组织、协调、督办作用,以市级督办事故隐患治理为抓手,跨部门执法协作,定期组织联合现场核查,推进隐患治理工作。目前,上海市基本建设完成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已在部分区县及企业试点。
深化行政审批改革
上海市安全监管局全面深化落实安全生产领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目前已有36项审改措施列入了上海市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包括取消行政审批项目“安全培训机构资质认可”等6项、调整行政审批项目30项。支持浦东新区自贸区试点,向浦东新区下放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条件审查等8项行政审批事项。建立并健全了上海市安全监管局的行政权力和行政责任清单,对所有的行政权力均明确名称、实施主体、办理时限、法律依据、行使程序、权力内容、行使对象、收费情况等信息,做到“一项一表”。同时,结合行政权力清单的梳理,完善行政处罚指引,并对与行政权力相对应的行政过错责任行为进行清理,形成行政责任清单。
对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等已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在停止实施的同时加强竣工验收过程中和结束后的监督管理;安全培训机构资质许可取消后,指导上海市安全生产协会组建安全培训专业委员会,制定安全培训行业自律文件,加强安全培训行业自律。全面推进目录管理、业务手册、办事指南、行政审批电子化和信息化、数据共享、监督检查等“六位一体”的管理。目前,上海市行政审批事项已基本实现网上办理,进而实现全流程管控,通过“制度+科技”的手段保证“放而不乱”。
深入推进信用体系建设
上海市制定出台了《上海市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信用建设实施意见》《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信用等级评定和应用试行办法》《上海市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信息登录办法》等8项信用制度规范及《危险化学品企业及其人员安全生产不良行为记录标准》《安全评价机构不良行为记录标准》等4项信用标准。建成了“上海市安全生产(危险化学品)信用系统”,将安全生产执法检查、建设项目安全职卫审批、隐患督办治理和事故调查处置等日常检查发现的相关信息实时录入系统,自动生成企业安全生产基础信息,形成企业安全生产信用档案,并作为实施安全分类、分级监管的重要依据。
此外,上海市安全生产信用系统还与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了对接,共享企业安全生产“黑名单”等信息,将安全生产违法违规信息与企业项目核准、用地审批、证券融资、银行贷款挂钩,强化了失信惩戒制度的联动效应。
强化监管体制机制建设
上海市制定了《关于推进本市安全生产专业服务机构优化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上海市安全生产专业服务机构具备安全评价和职业卫生评价双重资质,促进机构优化发展。目前,上海市已有10家具有安全与职业卫生评价的双重资质机构。建立了安全生产专家库,并由核心专家组建安全生产专家委员会,参与安全生产标准制定、课题研究、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评审评定等工作。委托社会第三方开展建设项目安全和职业卫生技术审查工作,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了安全技术审查单位和职业卫生技术审查单位,承担上海市建设项目安全和职业卫生技术审查工作。
在加强监管方面,采取分类管理、定期盲审、结果公开、警示约谈等多种措施,督促技术服务机构完善质量控制体系,促进形成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建立了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专家管理信息系统并正式上线,完善安全生产专家管理。推进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一体化监管机制建设,从评价机构资质、评价报告编制、建设项目审查、日常监督检查等各环节推进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一体化监管。
编制安全生产责任网
篇6
一、进一步完善特种设备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
各分局、直属监管所要认真学局、省、市局关于特种设备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的文件精神,结合我区特种设备特点,扎实推进我区特种设备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的顺利开展。要按照文件要求,进一步完善《特种设备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建立“一个台账、四个清单”与相关部门建立常态化联动机制,明确部门职责,落实监管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监管合力。
二、持续推进特种设备安全专项整治工作
按照《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特种设备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的要求,扎实推进危化企业、压力管道(含蒸汽管道)、气瓶、起重机械、大型游乐设施和客运索道,电梯等专项整治エ作,加强执法检查力度,重点查处非法生产制造、违法使用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设备,未按规定办理使用登记、持证作业人员不足或无证上岗等违法违规行为。一经发现,从严、从重处理。各分局、直属监管所要督促、指导本辖区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在2020年10月31日前完成“双控”机制建设,并一步建立和完善特种设备安全“双控”机制,并依据《省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评佔标准(试行)》,认真组织开展企业自我评估和监管单位的监督性评估,对评估不合格的要责令限期整改。
三、积极推进企业年报制度,持续推进联合惩戒
一是持续推进涉企信息归集工作。将市场监管部门在依法履职过程中产生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抽查检查结果等信息及时归集至国家企业信用信悳公示系统()并依法公示。二是推进重点行业领域年报工作。在特种设备生产企业等与安全生产相关的高风险行业领域,对于取得相关许可证的正常经营企业,要求企业依法履行主体责任,推动实現应报尽报,确保2019年度特种设备生产企业年报公示率实现100%。
四、积极构建安全生产标准体系
结合我区安全生产特点和行业发展实际需要,督促企业结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生产标准,制定适合我区发展特色和行业发展要求的安全生产标准体系,为安全生产提供有力标准支撑。
篇7
坚决关闭非法违法生产、整治无望和严重污染环境的尾矿库,杜绝发生尾矿库溃坝、垮坝等事故。
二、明确领导职责。
要切实加强对尾矿库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领导。有关镇人民政府主要领导是尾矿库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必须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负直接责任;相关领导按分工范围合力抓,形成齐抓共管的尾矿库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新格局。
三、明确监管责任。
有关镇人民政府要根据部门职能分工,根据县政府下达的尾矿库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建立健全尾矿库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制和安全监督管理机制,并逐级分解抓好落实。依法履行尾矿库安全隐患整治、环境污染整治、打击无证非法开采等工作职责,加强尾矿库安全专项整治,确保各年度尾矿库安全专项整治目标实现。
四、明确主体责任。
督促尾矿库企业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有关镇人民政府要切实强化安全监管主体责任。加大安全投入,改善安全作业条件,落实各项安全保障措施,建立和完善安全工作长效机制;督促尾矿库企业对停用库实施闭库,对无人主管的废弃尾矿库,指定管理单位,加强管理,落实闭库工作。督促各尾矿库企业切实强化落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企业法定代表人切实履行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职责,认真抓好尾矿库安全生产责任的落实。那一世
五、建立健全应急救援机制。
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尾矿库业主单位应当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有关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制定尾矿库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应急救援组织,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设备和器材,并每年定期进行演练。要督促建立企业与周边农村、工厂、市场、居民点等的联防联动机制,遇有险情,要立即进行转移、疏散,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篇8
[关键词]电网运行 运行风险 安全管理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 U665 文献标识码: A
北京作为特大型城市,作为国家首都,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城市的发展建设和正常运行对电力的依赖度越来越高。世界、国家大型政治活动、会议的举办给城市电力的可靠供应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外部环境成因复杂,给电网安全运行带来了较大冲击和潜在隐患。比如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地上输电线路、地下管廊的矛盾,园林绿化植树与架空输电线路矛盾等等,这类风险问题普遍存在,且难以控制。确保首都电网运行安全及电力可靠供应,是当前乃至长远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抓紧抓好,切实做到电力保障供应万无一失。
一、北京电网的基本现状
北京电网总覆盖面积1.64万平方公里,涉及6个城区和10个远郊区县。近年来,北京地区电网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已建立多方向、多通道、多落点的主网架结构,形成了9通道18回路的500千伏外部通道和500千伏环网,变电总容量突破9000万千伏安,安全水平和供应能力大幅提升,为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截止到2012年底,北京地区已有35KV以上变电站450余座;35千伏及以上架空输电线路10000余公里,配网线路总长度达20000余公里,电缆输电线路总长度20000余公里。从北京地区电网分布情况来看,具有点多、线长、面广,不易看守等特点。随着城市的不断建设发展,外部环境更趋复杂,电网运行隐患不断增多,增加了较大的管护难度。尽管电网企业采取各种防控措施,加强“三防”投入,但面临这么庞大的电网体系,管理力量还不能做到全覆盖、全时段实施有效监管,特别是边远山区受地理条件的限制,更是增加了管护的难度。
二、北京电网面临的运行管理风险及困难
(一)外部环境成为电网运行风险主因。近年来,北京地区电网面临的运行风险主要来自于外部环境,特别是外力破坏、自然天气导致停电故障一直保持高位,防控、治理难度大。2012年,由于大风、暴雨、雪灾等自然灾害及外力破坏等原因引发电力运行故障多达169起,同比下降13.33%。其中,因吊车碰线、挖段电缆、园林植树、盗采盗割等人为因素引发电力故障32起,同比下降11.11%;因恶劣天气引发的自然外力故障34起,同比下降12.82%;发生盗窃破坏电力设施案件323起,同比下降11.26%。可以说,首都电网一个“点”的问题,很可能引发“大面积”停电。2009-2012年外力引发电网运行故障统计情况见表1。
表12009-2012年外力引发电网运行故障统计
故障起数
年 度 外力破坏故障 增减比例 其中,施工
破坏故障 其中,异物
碰线故障
2009 85 ----- 53 32
2010 79 -7% 47 32
2011 75 -5.1% 36 39
2012 66 -12.0% 32 34
(二)法规制度不健全导致依法依规行政成为短板。由于上位法修订时间过早,已不能完全适应城市电网建设的发展实际需要。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政府机构的改革和职能的转变,《电力法》、《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等上位法的许多条款已不适应现实电网建设发展及运行管理工作的需要,特别是在监管领域缺少有力的执行措施,导致电网运行隐患得到不彻底有效治理。多年来,北京地区持续开展电力设施保护工作,但考虑到北京地域特征及功能一直未能出台地方法规规章,间接造成地区电力设施保护工作开展难度大,执行力不强,有效防治电网运行隐患成为难点问题。
(三)管理职能界面不清晰导致监管作用发挥不明显。多年来,北京地区电网运行安全管理工作一直由区域电力监管机构和地区政府实行双重管理。但由于区域监管机构与地区政府在电力监管职能上一直未能明确划定管理界面,导致交叉监管问题和监管漏洞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避免,电力监管履职效能不高,给地区电力运行监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困难。另外,北京地区电网公司作为央企受国家电公司直接管理,地区政府对电力公司不存在隶属关系,不具备直接管理权限,不参与电力公司自身建设、发展,导致监管职能偏弱,在电力行业监管与指导方面,局限于发挥政府部门的协调、配合、督导作用。
(四)电力行政执法工作未能真正形成监管市场。自从北京电力局改制电力企业后,丧失了原有的电力执法权,不能再有效地开展执法工作。尽管电力企业长期采用加强巡视、签订安全协议、依托电力公安实施制止等方式开展电力设施保护工作,尽管取得了一定收获。但根本不能从源头上控制住输电线路保护区内违章施工、建房等行为,难以防控。而区域电力监管机构、地区政府电力管理部门均具备执法权,但由于体制编制设置问题,人员不足,力量单薄,很难有效开展电力执法工作。“政府有权无人,企业有人无权”的局面将长期存在。
(五)“三防”措施在落实上存在一定局限性。多年来,电网企业从维护电力设施安全角度出发,每年均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人防、物防、技防“三防”建设,可以说,“技防、物防”已基本上对重要变电站、输电线路、电力隧道等部位实现了全覆盖监控和防控,“人防”基本上对电力设施,特别是输电网实现了全覆盖巡视。但面对当前北京地区社会发展实况及复杂的外部环境,目前“三防”措施的经费投入力度还不够大,距离实现全范围、点对点、不间断的监控、巡视和看护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和局限性。
(六)相关工作机制落实还不够到位。一是企业内部联动机制落实不到位。目前,电网企业业扩报装、运维检修、安全保卫等部门认真履行部门管理职能,工作开展扎实高效。但这只是各部门单方面开展工作的结果。由于各部门之间未能建立良好地联动沟通机制,导致这种结果在某种程度上为形成电网运行隐患搭设了平台。二是企业内部巡线护线机制执行不够到位。目前,电网企业在专业巡线人员的基础上,聘任保安人员加强巡线护线力量,可以说巡视范围涉及到北京地区所有输电线路。由于首都电网具有面广、线长等特点,巡线护线人员并不能完全做到全范围、全时段不间断巡视。一个月、半个月或者一周一次的巡视制度必然会导致部分地区存在监管漏洞。
(七)专群结合看护工作机制未能真正建立。目前,北京地区已形成“政企联合、警企联合”的联动工作机制,在消除电网运行隐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专群结合机制一直未能真正建立,群众电力设施保护意识还相对偏弱,真正有责任有义务的看护群体还基本上依靠政府组织建立,没有形成自发的看护群体,不能对电网运行情况进行有效监督。甚至政府组织的看护群体也仅存在于重大活动期间,没有形成常态化看护队伍,作用发挥甚微。
三、电网运行风险防控措施的几点考虑
抓好电网运行安全工作,需充分结合首都地区特点,认清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和办法。下面结合北京地区实际和工作实践情况,提出几点风险管理措施。
(一)全面履行监督与管理职能。一是明晰地区电力行业管理部门、区域监管机构在电力运行监管工作中的职能,避免监管工作范围出现交叉或监管漏洞,充分发挥各自监管职能和作用;二是明晰电力行业管理部门与电网企业在电力隐患排查工作中的管理权限及职责范围,区分清楚专业处置和协调处置的关系。
(二)完善电网运行管理工作制度。结合电网运行风险监管实际,地方政府应逐步制定完善各类管理工作制度、指导意见以及相关地方行业标准等,构建不同种类的应急联动机制,发挥各部门的专业职能优势,有力推进电网运行风险的控制工作。比如:制定完善电力信息报送制度、信息通报制度、安全例会制度、安全约谈制度、应急队伍及物资建设指导意见、电力设施保护立法等。根据首都的地位和性质,酌情开展地方电力设施保护立法的修订,进一步明确行政执法职能、范围和实施方式,组织构建地方电力行政执法队伍,真正让行政执法工作在体制上、机制上予以保证。电网企业应结合专业管理职能,制定完善电力安全生产、运行调度、设备运维、风险评估、隐患治理、应急响应与处置、队伍建设、装备物资配置与管理、宣传培训、应急演练、定期会商、信息报送等各项管理制度,实现科学管理,规范安全生产行为,落实运行保障措施,提升应急管理与处置能力。
(三)创新方式方法开展电力设施保护工作。一是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和管理制度,构建地方政府、土地部门和电网企业等相关责任单位的联动机制;二是建立发改、安监、内保、电监部门及电网企业输电线路隐患专项会商制度,研究解决电力设施风险管控措施;三是研究推进区县政企联合保护电力设施试点模式,通过这个平台加快组建乡镇(街道)、村群众护线队,配合电力企业专业安保人员开展大范围巡视和看护工作,形成网格化联合护线格局;四是政府和电网企业要加大电力设施保护宣传资金投入,拓宽宣传形式,创新宣传手段,大力开展电力设施保护宣传活动,强化市民保护电力设施的责任意识。
(四)指导并督促用户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发挥电网企业专业优势,定期对重要用户电气设备运行情况开展安全检查及设备试验,对存在的问题主动提供指导服务,帮助重要用户消除设备运行隐患;指导用户制定电气事故应急预案并开展针对性应急演练,避免因应急处置不当引发输电线路出现二次运行故障。[5]
(五)加快构建应急管理联动工作机制。一是针对电网运行面临的外部环境隐患,电网企业需积极争取发改、安监、内保、住建、园林、质监等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构建完善“政企结合、警企结合、专业结合”电力设施保护及隐患治理联动机制,发挥政府有关部门和群众的优势资源,加强电力设施保护和隐患治理。二是结合电力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现状,电网企业加强与发改、交管、路政等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构建应急处置联动处置机制,提高应急处置效率,降低因停电而造成的各类灾害和损失。三是构建发改、市政、水务、气象等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及地区电网企业、发电企业的定期会商机制,共享信息资源,研判电网运行风险,提出有效防控措施。
(六)坚持开展电网运行风险评估工作。立足于北京地区电网运行特征,电网企业需结合不同时期、不同情况组织电气系统、风险评估、应急管理等专业人员不定期开展电网运行风险评估,找准风险控制点,提出有效控制措施,为开展隐患防范和治理提供理论支撑,实现风险评估工作常态化,且具备针对性、科学性。
(七)抓好电力安全生产考核评估工作。严格执行电网企业内部安全生产的考核评估制度,安全监管及质量监督等部门要主动对各级管理主体、管理行为、管理效能开展风险考核评估,强化安全责任人的主责意识,防止因规章制度制定不规范、落实不到位,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风险意识淡薄等问题而导致发生安全生产事故。
(八)加强电力运行安全督查指导工作。电网企业作为电网运行管理的责任主体,抓好日常管理和风险管控工作责无旁贷。地方政府为督促电网企业切实落实各项安全保障措施和风险防控措施,帮助解决电网运行面临的各类社会环境风险。政府相关部门应发挥监管职能,加强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督促并指导电网企业从自身抓好措施落实,防控运行风险,警示和告诫相关责任单位配合做好电力设施保护工作,对不配合的单位,要加大行政执法和处罚力度,使其真正提高保护电力设施的安全和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 罗凌霄.浅谈电网安全风险管理.电源技术应用.2013,(8)
[2] 黄奕 李雪男 张璞撰.风险理论在首都电网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中国电
育.2013,(11)
[3] 肖继云 李斌.地区电网风险控制措施.云南电力技术.2012,(5)
[4] 蔡伯华 杨建伟 孟凡晨.影响电网安全运行的各类故障及其相应对策.华北电
力技术.2010,(08)
篇9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biaobiao1023”为你整理了这篇中秋节期间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应对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中秋节期间,我市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形势总体平稳,未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主要开展了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节前会商研判。我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节日安全工作,节前主要领导带队检查旅游景区、码头等重点点位,市委市政府各分线领导也带队前往各自分管线开展安全检查。
二是加强安全检查。我市各级各部门紧盯危化品、旅游景区等重点行业领域,组织人员力量排摸安全隐患,督促隐患整改责任单位落实整改措施。截至目前,全市参加值班人数227人,检查工作组24组,共检查生产经营单位69家次,排查安全隐患21条,落实整改19条;排查自然灾害隐患25次,发现并落实整改2处。
篇10
一、工作原则
按照动态监管,联动控制的原则,共享管理信息,整合管理资源,建立市场联动监管控制机制,实行事前控制,事中监管,事后评价,强化建设过程环节管理和控制,将日常监管和联合抽查相结合,落实建筑主体和监管主体责任,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实现联动控制,过程监管,跟踪评价,提高建设安全预警和防范能力,促进建筑市场秩序的进一步规范。
二、实行建筑市场准入制度
本着侧重实力,注重信誉,实力、资质相当,信用优先的原则,对进入建筑市场的市场主体资质、承揽项目资格和执业人员实行三准入。
(一)实行市场主体资质准入
1.对于申请核定资质等级的房地产开发、施工、勘察、设计、监理企业、施工图审查机构和招投标公司,要严格审核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执业人员的资格、数量、技术等级和专业结构分布,严格审核企业注册资本金,对于达不到资质标准、虚假注册等问题坚决不予批准。对在日常监管中发现资质不符的,责令其限期整改,对仍达不到标准的,按照有关程序依法给予降低资质等级,直至吊销资质证书的处理;对于申请晋升资质等级、资质变更、增项的房地产开发、施工、勘察、设计、监理企业还要审核企业信用评价情况,对于信用评价为黄牌、红牌的企业,不予受理企业申请。
2.外埠进哈的房地产开发、施工、勘察、设计、监理企业、施工图审查机构和招投标公司,必须依据规定办理进哈备案手续,并提供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开具的近三年无安全及质量事故、无违法违纪行为和不良信用行为的证明,方可准许其进哈从事招投标和相关经营活动。
(二)实行市场主体承揽项目资格准入
1.开发(建设)单位。由于开发(建设)单位的责任,引发30人以上大规模到省、市集体上访;5人上以上进京上访,冲击或围堵党政机关等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造成较大及以上安全及质量事故的、严重违法违规的,两年内不予办理项目报建和新的工程招标手续,不予发放施工许可证;造成一般安全及质量事故的,一年内不予办理项目报建和新的工程招标手续,不予发放施工许可证。
凡是新开工项目,在开工前,必须将安全措施费划入施工企业帐户,监督使用,专项用于安全防护措施,方可发放施工许可证。
开发(建设)单位要按规定时限及时办理竣工结算,并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工程竣工备案,不得拖欠工程款,否则不予办理新的工程招标手续,不得发放施工许可证。
2.施工企业。因拖欠农民工工资引发30人以上大规模到省、市集体上访,5人以上进京上访,冲击或围堵党政机关等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造成较大及以上安全及质量事故的、严重违法违规的,两年内不许其参加建设工程招投标;发生一般安全及质量事故的,一年内不许其参加建设工程招投标。
企业三类人员、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未经安全培训,不予发放施工许可证。
3.监理企业。因未履行安全监理职责,而发生较大及以上质量及安全事故的,三年内不许其承揽监理任务;发生一般安全事故、负有重要责任的,一年内不许其承揽监理任务。
4.勘察、设计企业。对超越本单位资质等级、转包或违法分包、允许其他单位或个人以本单位名义承揽勘察设计任务、未按照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勘察设计的,一年内不得承揽勘察设计任务;情节严重或因勘察设计原因造成安全和工程质量事故的,两年内不得承揽勘察设计任务。
(三)实行执(从)业人员准入
1.项目经理(项目负责人)、工长、安全员、监理工程师、安全监理工程师。对造成重大安全及质量事故、负施工管理和监理责任的,注销执业资格。对发生一般安全及质量事故负有责任的,停止其执业资格一年。
对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施工企业名义执业或存在挂靠行为的,施工现场发现人证不符、证企不符的,依法收回执业证书,停止其执业资格两年;人员脱岗3次的,停止其执业资格一年。
2.勘察设计执业注册和从业人员。注册执业人员未执行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责令停止执业3个月以上1年以下;注册执业人员因过错造成安全及质量事故的,责令停止执业1年,情节严重的,吊销执业资格证书,5年内不予注册;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吊销执业资格证书,终身不予注册。
3.违法违规企业管理人员。将其法人代表、总经理、分管负责人(安全总监)和相应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记入企业从业人员信用档案不良记录,存留期三年;情况严重的列入从业人员黑名单,存留期五年。在存留期内不允许在其它企业任职和申办新企业。
对造成一般安全及质量事故的企业,停止其安全负责人、项目经理、安全员、特种作业人员现岗位工作,对其重新进行培训,考核合格后,重新上岗;对造成较大及以上安全及质量事故的企业,其安全负责人、项目经理、安全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吊销执业证书,清出建筑市场,不得再从事安全管理等相关工作。
对使用不具备执业资格和限制执业资格人员的企业,依法给予处罚。
(四)凡我委涉及审批(包括初审、审核、备案、年检、许可)的处(室)单位,在实施行政行为前,均按上述规定、执行。
三、实行建筑市场联动监管制度
(一)实行在建工程联合抽查制度。对全市在建工程建设项目开展联合抽查。在每年四月至十一月施工旺季,重要节假日,每周一次或不定期进行联合抽查。联合抽查的对象主要是信用评价红牌企业、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黄牌企业、有安全隐患的企业、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的企业及有群众上访问题、引起较大社会影响的企业。现场联合抽查的内容包括:工程质量、安全、文明施工、施工图设计及审查、合同备案及履约、监理履责、劳务人员工资支付、履行基本建设程序、执业人员资格、各方主体资质等。
(二)建立问题整改联动机制。对日常监管中发现的问题,责令企业限期整改。对限期内不整改或整改不合格的企业,以及拒不接受处罚的企业,启动联动机制。市质监总站、安全站、建筑市场大队将企业违法违规情况通报建管处、设计处、村镇处、住宅处、城建处、招标办、造价站、企管站等处(室)和单位。各处(室)和单位根据相关规定,责令立即停止施工,收回施工许可证、施工图审查合格证、项目审批手续、企业资质证书和执业人员资格证,停止从事相关行业的经营活动、停止执业;进行企业信用综合评价,记入信用档案。同时,由建管处牵头组织各相关处室,对该企业进行约谈并联合检查,对各种证件和审批手续重新审查,联合执法,发现问题按上限处罚,直至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并将专项检查不合格公示牌悬挂在建设工地主要位置。企业整改合格后,通报各相关处(室)和单位重新发证,并摘除检查不合格公示牌。
(三)实行建设项目评价制度。管理跟着项目走,围绕着项目开展管理工作。在项目开工前,由建管处牵头组织相关处(室)和单位对每个项目都要建立项目管理档案,将建设各方主体资质、信用、执业人员情况,项目履行基本建设审批程序情况,各方主体违法违规情况,以及相关处(室)、单位对各方主体项目的监管情况(包括对其责令整改、处罚等)记入档案,并量化成分值。定期召开建筑市场管理联席会议,对项目进行考核打分,对一定分值以下的项目,分别给予限期整改、停工整顿等处理,并视整改情况,适时启动联动机制。同时项目竣工备案后,项目评价分值作为主体的信用评价分值,纳入企业信用综合评价。分值不及格的企业,不准其承揽新项目、新任务。
四、实行安全、质量事故调查处理联动制度
(一)建立安全及质量事故通报制度。凡发生质量、生产安全事故的工程项目,立即停工整顿,暂扣企业资质证书、安全生产许可证、相关各类执业人员执业证书,有关部门依法进行调查后,由市建设安全站、质量监督总站提出处理意见后,通过信息平台或工作联系单,将处理意见通报给各相关处(室)和单位。各相关处(室)和单位依据处理意见对违法违规企业和相关执业人员给予相应的处罚和控制。
(二)公开重大安全及质量事故处理结果。对发生重大安全质量事故的,要在事故处理批复后五日内将处理结果曝光,营造舆论氛围,接受社会监督。
五、实行项目管理信息公开制度
(一)建立管理信息共享制度。利用哈尔滨建设网,建立全市建设工程管理信息平台,实行建设工程管理信息共享。凡在我市市区范围内的建设工程,建管处要将项目管理档案情况全部在网上公布,并与各处(室)和单位链接,以便掌握企业全部行为和项目依法运作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监管。
(二)建立工作联系制度。采取工作联系单、信息网络传递等方式,建立各处(室)、单位工作联系制度,随时沟通信息、通报情况;实行建筑市场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研究管理政策,评价建设项目,协调联动机制,形成管理合力,共同加强监管和控制。
六、实行建筑市场监管责任制度
(一)实行建筑市场相对集中监管和执法。按照许可审批控制有力,监管全面到位的原则,实行相对集中监管和执法,除安全、质量监管外,将建筑市场其它方面监管工作原则上委托建筑市场监察大队负责,明确监管职责,制定监管流程,消灭监管盲区,改变因管理力量有限、监管不到位的现象。同时,监管机构要随时将监管情况反馈给许可审批处(室)和单位,作为联动控制的依据。
- 上一篇:关于意识形态的自查报告
- 下一篇:餐饮卫生整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