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联动机制范文

时间:2024-03-11 17:42: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格联动机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格联动机制

篇1

【关键词】跨域突发事件;应急联动;联动网络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将统筹协调区域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开展大中城市或城市群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示范,建立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新模式,作为国家“十二五”防灾减灾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结合区域公共突发事件日趋增多,打破条块分割、地域隔离、联动主体协同不足、队伍和资源分散等体制弊端禁锢,建立统一协调、协同共治、运转高效的常态化应急联动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区域应急管理体系,对提升应急效率和能力、共建区域公共安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跨域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的内涵

所谓跨域应急联动机制,就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通过统一的联动平台,实现多警种、多部门、多层次、跨地域统一接警、统一指挥、联合行动的模式。跨域应急联动机制将联动主体拓展至区域内的所有应急单元,围绕共建、共享区域安全的共同目标和任务,实现地方政府间的充分协作,同时制度化地引入社会公众、企业组织、非营利组织等社会力量的全程参与。各个应急单元在统一的应急平台上,在统一的指挥、协调和调度下,按照既定的行动安排、角色定位和职责权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在各自的行动过程中实现区域应急的整体行动。

二、构建跨域重大突发事件应急联动“网格化”管理组织框架

由于应急突发事件多样,联动过程贯穿于应急各阶段,且各区域应急单元具有不同的利益、目标、组织和行动逻辑,在应急能力、应急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而,跨域应急联动体系的框架设计需要在综合考量跨域突发事件发生演化的阶段性、复杂性、影响范围以及主体众多、联动过程相互交错等现状的基础上,建立具有高度开放性、动态性的多维立体组织系统。相对于传统的以政府为主导而临时组织的应急联动体系,网格与网络管理理论成为在既定行政区划框架下解决跨地域、跨组织边界管理问题,实现多层次、立体化管理的现实路径。

网格化管理是指将管理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若干基本网格单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各网格单元间的协调机制,使各个网格之间能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共享资源,最终达到整合组织资源、提高管理效率的现代化管理思想。在既定行政规划框架下,以区域内地方政府为主导,制度化地纳入其管辖范围内多元应急主体全程参与,充分整合该地域应急信息和资源,形成众多应急网格,赋予各应急网格自主行动权,以作为区域应急处置过程中的“先头部队”和常态应急建设中的自主行动者,使之借助区域核心优势,更为积极主动、敏锐地监控所辖网格单元内的任何潜在风险,并进行科学的风险识别和预先处置,降低区域危机的可能性,避免区域应急管理的死角和盲区。同时,将区域整体应急事务内化为各应急单元身边的具体事务,能强化其危机意识和责任感,真正构建起区域内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整体应急格局。

三、实现跨域重大突发事件应急联动“网格化”管理机制路径

更好的实现跨域重大突发事件应急联动“网格化”管理组织框架,跨域应急联动不仅需要“联”,更重要的是能够有序、有效、制度化、常态化地“动”,这都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认知转变、领域拓展、制度完善、机构设置、平台建设等方面做出全方位的努力、变革与创新。

第一,引导区域应急认知,实现应急单元事后的被动参与向共识基础上的自觉行动转变。要塑造区域应急单元的公共意识和责任感,建构对共建并共享区域公共安全目标的认同、共识和承诺,自觉参与跨域突发事件全过程的合作治理,并按照统一的行动安排在各自自主行动中实现整合协调。

第二,拓展联动主体,实现由府际协作向全主体集体行动的转变。跨域应急协作机制需要坚持整体思路,拓展联动的主体范围,吸纳其他社会力量,真正构建起联动协作、携手应对的跨域应急联动体系,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等方式形成区域内的集体应急行动。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视为一个综合的有机系统,以更为综合、前瞻的视角审视应急体系的建设。

第三,完善区域应急协作制度规则,实现由倡导型协作向制度化协作的转变。虽然区域内的各方具有联动协作的积极性和意愿,但当前业已制定形成的众多区域应急合作协议由于适宪性和适法性的缺失、协议的意向和宣言性质、协议内容的原则笼统性等缺陷极大地弱化了其应有的强制约束力和执行力,建构被各方共同认可接受并自觉履行的制度规则显得尤为必要。

第四,强化区域内的行政首长联席会议的权责,建立跨域应急联动管理的权威机构。建立常设性的跨域应急联动核心管理机构,在各方协商基础上赋予其专门的职责权限,使之真正成为跨域应急联动体系的中枢神经系统,领导并协调各方行动,实现应急联动体系的有序、高效运转。

第五,实现区域内所有应急平台的无缝对接,搭建整体应急平台,共享信息与资源。借助通信、网络、图形图像、电视监控、数据库与信息处理等多种现代科学技术,建立集通信、指挥和调度于一体、高度智能化的区域整体应急联动平台,形成跨域突发事件监测预警网络体系,全面有效监控各类灾害隐患源,同时,在统一的平台上实现信息的传递与、应急物质的调配以及辅助应急行动决策,提高应急联动的效率。

四、结语

总之,建立健全突发事件跨域应急联动机制是提高政府危机处置能力,是稳定社会秩序的客观要求,必须从政策和制度入手,统一规划,明确权责,探索高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和资源配置模式,使各主体单元应高效有序地参与应急管理活动,全面提升合成应急与协同应急能力。

参考文献

篇2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关于疫情防控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夯实网格化管理,推动关口前移、触角延伸、重心下沉,着力形成“党政牵头,社区(村)动员,群众广泛参与、群防群控,稳防稳控”的工作格局,切实构筑群防群控的严密防线,真正实现疫情防控网格化、全覆盖、全天候、无盲区。

二、网格划分

发挥网格管理的最大优势,将各网格作为疫情防控的,建立镇、村(社区)、村(居)小组、村(居)组网格的四级网格。每级网格都要落实责任到人。镇级由镇主要领导为主要责任人、村(社区)支部书记为主要责任人、村(居)小组长为主要责任人、网格包保人为主要责任人的四级责任体系。做到镇不漏村(社区)、村(社区)不漏社、社不漏户、户不漏人。

三、职责任务

(一)镇级。负责制定本级网格疫情防控的重大决策任务,对重大事项作出决策决议;指导村(社区)级网格的建立和运行,监督其责任主体的履职情况。

(二)村(社区)级。村(社区)级网格处于抓落实的最末端,要重点执行好疫情防控九项制度:1.严格落实防控预案制度。认真落实镇级应急预案和应对措施,确保疫情突发后第一时间专人专班负责及时有效响应、科学有力处置。2.“五包一”工作制度。落实镇干部、村(社区)干部、公安干警、村医、网格员的“五包一”责任制。3.建立外出人员台账。对辖区内外出人员基础信息、工作就业及外出活动情况建立台账,做到底数清晰、去向明白。4.严格落实重点场所进出登记和体温测量制度。加强人员重点场所进出管理,严格执行来访登记制度和进出人员体温检测。5.严格落实环境卫生整治制度。全面加强公厕、办公室等重点场所及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和消杀,做到每日不少于一次;设置“废弃口罩专用收集容器”。6.政策宣传制度。充分利用电子屏、横幅、标语、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开展疫情防控措施动态宣传,特别是公告、告知书、防控知识要张贴在小区显著位置,做到政策家喻户晓。7.疫情防控物资保障制度。积极做好疫情防控物资储备,确保数量充足、质量合格、有效供应。8.自我防护制度。开展疫情防控一线人员技能培训,配置口罩等防护用品、用具,严格执行戴口罩上岗,勤洗手勤消毒等硬性要求。9.党员、志愿者队伍制度。组建党员干部、爱心人士等志愿者队伍,协助开展疫情防控政策宣传等公益活动。

四、联动运行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村(社区)要高度重视,确保疫情防控网格化快速高效推进。各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疫情防控责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工作合力。

篇3

一、总体目标

以环保网格化监管为举措,以污染物达标排放为目标,实施三级网格、三级管理、三级履责的环保监管机制,实现各个区域责任单位各尽其职、各负其责、相互联动、综合监管的监管模式,做到监管与发展、监管与服务、监管与维权、监管与执法的四个统一,逐步构建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全区、责任到人、监管到位的环保监管网络,为推进污染减排、改善环境质量、确保环境安全、推进经济转型提供坚实的支撑。

二、网格划分及职责

(一)二级网格

全区行政区域为二级网格,责任主体为区政府。主要工作职责:

1.负责本级网格的建立、实施和运行,明确本级网格的人民政府负责人和有关部门的环境监管职责,落实监管方案,明确监管任务,强化环境保护重点区域、流域的协调监管,组织开展联合执法、区域执法和交叉执法,确保环境监管执法全覆盖。

2.负责划定三级网格,组织区经商信息化局、区城乡建设住房保障局、区水务局、区农牧林业局、区环保局、区城管执法分局、区国土资源局等负有环境监管职责的部门,对应三级网格成立监管工作组,每个工作组监管人员不少于3人,组长由负有环境监管职责的部门负责人担任,明确重点监管对象(适时动态调整)、监管任务、监管责任人。

3.负责指导、监督下一级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的建立、实施和运行,加强巡查、抽查和督查,发现问题、接到投诉举报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组织开展调查处理。

(二)三级网格

按行政区域共划分13个(每个乡镇为1个三级网格区域)三级网格区域,责任主体为乡镇人民政府。主要工作职责:

1.负责三级网格的建立、实施和运行,明确本级网格责任人,配备必要的环境保护监督员。

2.负责组织、指导和监督四级网格的建立和运行。

3.负责建立与二级网格的联动机制,按规定承担本级网格相关环境监管检查、巡查、协调和报告工作,切实履行环境监管职责。

(三)四级网格

各乡镇人民政府要结合环境监管任务,将辖区各村(社区)设为四级网格,责任主体为各村(居)委会。主要工作职责:

1.负责四级网格的建立、实施和运行,明确本级网格责任人,配备必要的环境保护监督员。

2.建立与三级网格的联动机制,负责日常了解、巡查、协调和监督,协助上级网格开展环境监管工作,及时发现、制止、报告环境违法行为。

(四)网格成员职责

1.环境保护机构或人员。二级网格环境保护部门:按照年度工作计划开展网格日常环境监管工作,按规定开展污染源巡查和各类执法检查,及时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妥善处理环境投诉、环境污染纠纷和上级交办案件等,按要求公开环境监管信息;对需多部门进行联合执法、区域执法和交叉执法的,及时上报网格责任主体组织实施;统一监督各监管工作组工作。三级网格环境保护机构或人员:排查并及时发现、制止、上报环境问题和环境违法行为,协助上级网格工作。四级网格环境保护人员:及时了解、发现、制止、上报环境问题和环境违法行为等,协助上级网格处理环境投诉、环境纠纷和违法案件等。

2.负有环境监督管理职责的其他部门。按照法律法规等相关规定和本级网格主体单位划分的环境监管职责,承担网格内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污染防治、资源保护等环境监管工作。对发现的环境问题和环境违法行为及时进行查处或者立即上报本级网格责任主体调查处理。

三、网格化环境监管运行监督

(一)落实网格环境监管工作责任

1.明确各级网格负责人。各乡镇人民政府、村(社区)的负责人为各辖区网格的第一责任人,对辖区网格化环境监管工作负总责。

2.实行“五定”。建立各级网格内环保监管“五定”机制,即对网格内所有污染源实行定区域、定人员、定职责、定任务、定奖惩的“五定”监管,确保网格边界清晰、责任主体明确、目标任务具体、考核评价客观,相关内容依法向社会公开公示。

3.建立责任制。上级网格与下级网格之间要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工作任务和奖惩措施,各级网格内各部门之间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建立联动机制,认真履行环保监管职责。

4.完善监管档案。建立并完善涵盖网格内所有污染源的一厂一档制度,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污染源清单和信息数据库,完善各级网格内污染源档案,并保持动态更新。有条件的地方要组织建立网格化环境监管平台。

(二)明确网格化环境监管工作重点

1.加强巡查报告。上级监管工作组每年要对下一级网格的工作进行督查,对责任人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各级网格要对照职责,按规定进行巡查,及时发现、制止环境问题和环境违法行为。

2.及时调查处理。网格责任主体或相关部门接到环境违法行为的报告后,要及时进行调查处理。对不属于本级本部门管辖的,要及时移交移送,并配合相关单位进行调查。受理单位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查处工作,并将查处结果反馈移交移送单位。对需要多个部门进行联合调查的,由同级网格责任主体负责组织实施。

3.强化沟通反馈。做好上下级网格责任主体间的信息沟通,对环境违法问题的查处结果要及时反馈回复,并按要求公开。

4.定期考核评价。各级网格每年对本级网格运行情况进行自评,上级网格对下级网格进行考核评价,研究改进措施,并逐级向上级政府报送评价结果。

(三)加强网格化环境监管监督

1.加强工作监督。上级网格要督查下级网格的日常运行情况,不断完善和优化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二级网格化环境监管工作组每半年要向同级网格化环境监管工作领导小组汇报工作情况,区目督办要加强对网格化环境监管工作的督查督办。

2.鼓励公众监督。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环保监督,增强公众环境意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环境保护监督员要牵头协调组织各界代表等对网格化环境监管责任主体工作开展情况、实施效果予以监督。

3.接受舆论监督。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曝光环境违法行为,追踪查处结果,参与环境监管工作。

四、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6年1月25日前)。各乡镇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深入研究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建设工作,做好动员部署,落实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

(二)体系建立阶段(2016年1月31日前)。各乡镇要结合辖区实际,制定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实施方案,建立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并按照相关要求向社会公开。监管网格划分方案和工作开展情况于2016年1月31日前报送区环保局,由区环保局汇总后上报区政府。

(三)全面实施阶段(2016年1月起)。全区网格化环保监管体系正式运行。各乡镇要严格按照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的工作流程和工作任务,认真履行环境监管职责,确保辖区环境安全,并于每年12月15日前向区环保局报送网格化环境监管工作总结,由区环保局汇总后上报区政府。

五、网格化环境监管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责任落实。成立区网格化环境监管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推进全区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建设和相关工作的落实。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切实发挥各自职能优势,增强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联动,密切配合,形成环境监管合力,全面做好网格区域内环保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也要成立网格化环境监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推进辖区内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的建立和相关工作的落实。

(二)完善工作机制,严格考核奖惩。领导小组要建立管理保障制度,制定工作流程,明确相关部门在网格化环境监管中的责任,出台考核评价办法及奖惩措施,保障各级网格的高效运转;要建立完善联席会议和移交移送等制度,提高环境监管效能;要建立信息报告和信息公开制度,按要求公开相关工怍情况。

篇4

一、指导思想

按照“网格化区划、动态化覆盖、精细化管理、目标化考核”的总体原则,建立起标准明确、责任细化、考核公平、奖罚分明的市容秩序网格式目标管理体系,全面推进市容秩序精细化管理,切实调动广大队员的工作积极性,实现市容秩序管理的新跨越。

二、组织领导

为确保我区市容秩序网格式目标管理工作的开展,区城管局成立以陈春刚副局长为组长,林江波、应建荣、虞洋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我区市容秩序网格式目标管理工作。

三、实施内容

以网格单元定量目标和责任管理的形式,确定网格目标管理巡查责任人和执法责任人,及时查纠和查处乱设摊、乱占道、乱设置、乱搭建、乱堆放、乱吊挂、乱倒垃圾等影响市容环境的违法违章行为。

四、实施步骤

1、前期准备阶段。时间从*年11月15日到12月31日,各街道中队重点做好本辖区内市容秩序网格式目标管理办法的制订工作。根据街道行政区域的地理环境划定若干个管理片区,根据社区、住宅小区、道路交通网络走向划定网格单元(重点区域或菜市场周边也可独立划定网格)。把队员分为执法办案责任人、巡查管理责任人,每个片组配置若干名执法队员和巡管员,规定管辖的网格单元,确定管理的路段和单元定性管理和定量管理标准,建立完善执法巡查联动、互动运作机制。

2、全面实施阶段。时间从*年1月1日起,各街道中队全面实施市容秩序网格式目标管理工作。网格管理责任人全面承担片区若干个网格单元内违章行为的巡查、发现、制止、查处及上报反馈等职责。执法办案责任人负责对网格单元内的各类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并协同管理。巡查管理责任人对网格单元内的市容秩序常态管理负责,并协助查处违法案件。中队领导组织考核小组,采取明查与暗查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定量对分队和网格目标管理责任人进行考核,并与市局、区局的各项考核相挂钩。考核内容分成共同管理目标和效绩管理目标,具体包括队容风纪、装备管理、勤政廉洁、管理教育、内务卫生、信息报道、市容管理和违法案件查处等。每月中队进行汇总评定,考评采取以量化管理目标为基准,实行增减加扣分方式计分。年终根据每个队员月考核分累计平均后,得出队员的年度考核分。局执法科每月组织人员对各街道的市容秩序进行考核,综合评分,逐月通报。

3、考评验收阶段。时间定于*年3月,领导小组组织对各街道中队制定的市容秩序网格式目标管理办法进行考评验收。市容秩序网格式目标管理领导小组评选1-2个网格式管理先进工作单位,在年底予以通报表彰。

五、工作要求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中队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注重务实创新,把落实网格式目标管理作为促进市容秩序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举措,从机制和制度上不断丰富完善市容秩序管理措施,不断提升市容秩序管理水平。

2、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各中队要组织专门人员认真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要合理安排力量,按照屯勤街面、现场管控的要求,精减公勤人员,尽量将执法管理人员压到一线参与管理和执法。

3、量化目标,落实责任。各中队要对自己辖区内的片组、网格管理区域、网格单元确定定性定量的管理目标,要使各相关管理责任人明确责任,切实增强工作积极性。

篇5

【关键词】基层维稳 组织管理 机制 转变

维护基层稳定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当前基层维稳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管理力量分散、条块分割、职能交叉、信息不能互通共享。福田作为深圳市中心区,是问题集中区、视线聚焦区。福田区从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入手,深入推进街道综治维稳中心(简称中心)建设,加强基层维稳工作,着力构建综治、、司法、应急“四位一体”的大综治、大调解工作格局,实现了组织管理、运作模式、工作方式、考核形式的“四个转变”,全面夯实了基层基础。

创新管理机制,实现以条为主向条块结合转变

街道是做好维稳工作的主要力量,福田区充分发挥街道党工委的作用,一手抓服务,一手抓管理,全力打造街道服务和管理两个平台,推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方式,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一方面,街道行政服务大厅实行“一站式”服务,统一受理民政、劳动、租赁、计生等部门业务。另一方面,中心以综治办牵头,司法所为基础,整合各职能部门资源,统一受理群众来信来访,分流办理隐患信息,统筹负责街道综治、、维稳等社会管理工作。

为强化管理,街道党工委书记兼任综治委主任,副书记兼任综治办和中心主任,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劳动保障所、出租屋综管所、行政执法队作为中心的主要成员单位,打破部门界限,层层落实责任,既发挥“块”的能动性,又提高“条”的执行力,大大增强了中心协调能力和工作权威。

在网络覆盖方面,以中心为平台,向上延伸至区大厅,向下延伸至社区工作站,建立受理群众、调处矛盾纠纷、消除综治隐患三级网点。街道党工委成员全部驻点社区,社区工作站、社区综治维稳工作站合署办公,全面整合租赁、计生、安监、执法等部门协管力量,实行统一管理,开展矛盾纠纷和隐患问题的排查反馈和前期处置工作。

创新运作机制,实现分散治理向有序管理转变

部门分散式管理,容易造成信息壁垒,工作推诿扯皮的被动局面。为此,街道中心依托区街道综治维稳信息系统,推行步调一致,同步联动工作机制,实现有序管理。

中心设立受理平台,负责对各类矛盾纠纷和问题隐患事项的受理、送审、分流交办、催办督办和结案建档工作,改变了过去纠纷、隐患多头受理或无人受理现象,成为街道综治维稳工作的信息枢纽和协调指挥总台。各类矛盾纠纷和隐患信息,根据事件性质和轻重缓急,由中心分流到责任单位,实施归口调处整治。对跨部门或者职责不清的事件,由中心协调相关部门联合处理,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并通过信息系统领导督办、网上督查、短信提醒、定时报警、超时亮灯、每月通报等方式,适时追踪各部门办理情况,监督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根据各类矛盾纠纷和隐患信息的难易程度,实行三级预警管理,指定处理期限,限定反馈时间。超时未办结的,信息系统自动扣分纳入考核,不断促进工作。

创新联动机制,实现粗放操作向精细管理转变

福田区委政法委牵头负责,创新“六联”机制,实行网格精细化管理,有效改变了过去协管队伍管事率不高,群防群治力量分散,社区单位责任不落实等问题。

“一格五员”联管。街道综治维稳中心以社区工作站(居委会)为管理区域,按照居住人口状况、出租屋数量、管理对象均衡的标准,将社区细分若干个网格,实行网格化管理。每个网格配备督导员、管理员、警员、协管员、物管员(楼管员)五类人员,主要任务是采集基础信息、排查矛盾纠纷、发现问题隐患,尽其所能将问题化解在网格内。街道挂点社区干部作为督导员,指导和监督网格管理工作;社区工作站定额人员担任管理员,检查督促协管员、物管员(楼管员)工作;社区民警负责网格内治安防控工作。

“无缝对接”联调。积极在重点地区、行业或人群中建立维稳信息员,发展兼职调解员,与律师事务所签订购买法律服务协议,每个社区安排律师挂点联系,全面参与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对于社区上交的矛盾纠纷,按照司法所、中心专职副主任、中心主任三个层级依次组织调解,中心律师常驻协助。区大厅为上访人员开通“一站式”绿色通道,指导协调全区问题。三个层级调解不成功,由当事人提起仲裁请求或诉讼,确保“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

“三定一包”联防。全区成立1个治安联防支队、32个治安联防大队、108个中队、499个分队,区、街道、社区分管综治工作副主任分别担任支队、大队、中队政委(指导员)。参照派出所动态勤务模式,采取“四班三运作”滚动执勤,实行“三定一包”(定岗、定人、定责、包安全),落实签到制度,实现社会治安网格布防,应急处突整体联动。

“分层分级”联处。大力推进以科技防范为支撑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通过政府政务内网,直接将全区3000多个一、二类监控探头信号全部接入中心,中心值班人员24小时与派出所视频监控中心遥相呼应,实现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在加强防控处突的同时,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等提供支持。对全区性、行业性问题,由区应急指挥中心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参与,联合处置;对区域性、苗头性问题,街道综治维稳中心组织“一格五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及时解决。

“专业社工”联帮。对精神病人、吸毒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员等特殊人群,借鉴香港模式,引进社区矫正、禁毒帮教、法律服务等专业社工和关爱协会会员,实施单位、社区、家庭“三位一体”安置帮教衔接机制。全面建立刑释解教、吸食、人员等重点对象信息库,由社区工作人员、专业社工、重点对象关系人实行“人盯人”、“一帮一”常态掌控,跟踪帮教。

“绩效考评”联创。建立完善区对中心、中心对社区、社区对“五员”梯次考评机制,每季度开展社会治安评估,采取系统生成、现场抽查、明察暗访等方式,对各社区和街道综治成员单位进行考核。考核优秀的单位和个人,区财政每年拨付专项奖励经费,考核末位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对存在问题的单位和责任人,实行通报批评、黄牌警告、一票否决三项处理。

“通报摘牌”联创。中心统筹协调,派出所担当主力,部门单位各负其责,实行网格日反馈、社区周例会、中心月讲评制度,定期通报物业单位发案情况。对发案多、防控不到位的安全文明小区,中心成立倒查小组,查找漏洞,限期整改。3个月整改不到位的,予以“通报摘牌”。

创新监督机制,实现务虚考核向实效考评转变

建立完善区对中心、中心对社区、社区对“五员”梯次考评机制,量化考核标准,严密考核程序,兑现责任追究,确保综治工作有抓手,有效改变了过去务虚协调、综而不治的局面。全区每季度开展社会治安评估,对街道中心进行考核,年度排名定级。中心每季度采取系统生成、现场抽查、明察暗访等方式,对各社区和街道综治成员单位进行考核,按照得分情况排名。区维稳及综治办牵头负责,协调区纪委、监察局、组织部、人事局等部门共同组织实施,凡是发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重大问题,立即启动排查。对存在问题的单位和责任人,实行通报批评、黄牌警告、一票否决三项处理。

实践证明,建立街道综治维稳中心是创新形势下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对于加强基层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已经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一是理顺了管理关系。有效改变了过去街道综治维稳工作不规范,部门势单力薄,各行其是、难以作为的局面,真正把基层管理和服务工作落到了实处。二是畅通了渠道。街道中心成立以来,全天候受理群众来电来访,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共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8798宗,调处成功率93%,未发生重大群体性上访事件。三是增强了防控能力。通过整合群防群治力量,构建严密防控网络。一年来,全区接报刑事警情同比下降8.9%,其中“两抢两盗”警情同比下降18.9%。四是提升了管理效能。确保了辖区重大、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重大恶性刑事案件“零发案”。

篇6

坚持定责问责,用责任链驱动社会化消防工作

牢固树立“大消防”理念,积极倡导“多元消防”,着力健全“党政同责、部门履责、行业落责、监管尽责、单位主责、倒查问责”机制,准确定位政府、部门、单位、公民的消防工作法律责任,实现治理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

健全消防工作“四主”责任机制。立足消防安全现状,全面落实各方责任,建立健全社会化的消防工作网络。明确党委政府“主导”责任。改革创新消防安全责任制度,督促各级政府履行消防工作组织领导、监督管理、设施建设、检查考评等“四项职责”,重点抓好基层消防责任落实。明确职能部门的“主角”责任。发挥县级以上消防安全委员会作用,制定职能部门消防工作职责规范和考评办法,健全消防行政许可前置审批协调、消防安全信息共享、火灾隐患联合整治、灭火救援应急联动等机制,实现社会消防安全齐抓共管。明确消防部门的“主业”责任。发挥消防部门主力军作用,着力推进“双进、三选”工作,即:消防部门各级主官兼任省市县三级政府、公安机关职务,支持官兵参选省市县三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更好地发挥消防部门在消防工作中的组织、协调、监督、指导、督办等主要责任。明确社会单位的“主体”责任。探索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以及“四个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建立单位消防安全自我评价制度,消防部门把单位消防安全责任落实情况作为监督抽查的必查内容,定期检查,督促落实。

健全消防工作考核督办机制。健全年度目标考核机制。逐级建立政府消防工作考核机制,将消防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责任、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文明城市(乡镇、村、社区)创建等考评范围,每年由组织开展消防工作考评,严格兑现奖惩。健全常态督办机制。推动各级政府督查室将消防工作列入日常必查必办内容,纳入各级领导干部任期考评内容,推动各级、各部门履行消防安全“一岗双责”。

健全消防工作倒查问责机制。近几年来,我省不断健全完善“两线”追责制度,首先是强化对政府部门的消防工作问责力度。省消防安全委员会制定了《贵州省消防安全约谈制度》,由省消防安全委员会对工作不力的政府分管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实施约谈,对履职不力的政府及部门进行严肃问责。其次是强化消防部门工作责任倒查机制。凡是发生较大以上及有影响的火灾,均对责任区消防部门主要领导进行约谈;凡连续三年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对班子进行调整,对监督执法中的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进行严肃问责,强化监督执法权力运行公开化、程序化和规范化。

坚持知责履责,用责任链推动火灾防控能力提升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不断创新消防管理新模式,以“责任消防”带动“全民消防”,用“责任链”织牢消防网格,健全联勤联战机制,变被动防范为主动跟进。

密织消防管理网格,将触角延伸至最基础单元。以乡镇、街道或社区、行政村为单元,逐级细化“网格”,明确“网格”责任人员,实现消防工作层层有人抓、逐级有人管。在城镇网格管理上,将消防工作纳入政府服务管理或社会综合治理平台,创新网格化社会消防管理工作。创立“社区党委统一领导、物业企业规范管理、业主居民自管自治”的消防工作运行机制,真正实现网格化“分层管理、网状监督、以小治大”格局。在农村网格管理上,针对农村50户以上木质结构连片村寨众多,火灾防控难度大的特点,依托专职消防队或志愿消防队伍和村寨配备的消防协管员,承担消防安全巡查,消防器材设施保管、维护和保养以及鸣锣喊寨等职责;村寨推行由监护人、村干、协管员等组成的“高危”人员监护组织,实施日常监管;探索逐步推进“村选乡聘村用”专职村干部工作,设立村安监员负责村寨消防工作,做到网格责任明确到基层、隐患排除在基层。

深化全警消防,聚力提升消防监督管理水平。建立完善“全警消防”,用责任制明确公安机关部分警种承担的消防工作职责任务,切实加强“全警消防”的统一指挥、联勤联动、分级预警、过程管理;推行合同制消防员派驻警务室工作机制,有力提升基层消防监管效能。我省近年来建立了省市县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工作三级考评体系,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落实奖惩规定,传递责任压力,仅2013年就对消防工作成绩突出的113个派出所、50名民警了表彰奖励,省级发放奖金38.4万元;市县两级发放奖励经费360余万元,1名所长因工作实绩突出破格提拔;消防监督工作不力的2个市(州)向省公安厅作出书面检查,21名局长、所长作检讨发言,10名公安派出所所长被免职。

强化联勤联战,提高应急救援快速反应能力。逐步建立“上下贯通、军地协调、全民动员、区域协作”的综合救援指挥和联动机制,依托各级“119”指挥中心健全完善“集中接警、统一指挥、快速反应、综合协同、资源共享、科学处置”的应急救援指挥平台,明确各个联勤单位的责任分工,实现前后方协同处置应对、统筹调度指挥;不断拓宽警力增长渠道,大力发展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形成上下衔接、布局合理的综合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在这方面,我省探索出了民兵驻勤消防中队的创新举措,有效缓解警力不足的问题。

坚持守责尽责,用责任链牵引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

制定统一的消防规划,通过责任督导、考核奖惩等方式,把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纳入消防规划和每年消防工作目标责任重点,作为一个阶段或每年消防目标责任“一票否决”的内容,促使公共消防设施与地方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实施“融入式”发展战略。必须主动作为,搞好顶层设计,在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中统筹编制消防专项规划,同步推进消防队(站)、消防水源、消防通信等公共消防设施建设;促请政府在老城区改造工程中,不断改善城市消防基础设施,解决中心城区消防站“定点容易、落地难”,消防栓“欠账多、完好率低”,消防通道堵塞等突出问题。我省近5年来大力推进省政府“5个100”工程消防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新(改)建消防站63个,是“十一五”期间3.5倍,全省市政消火栓完好率从64.8%提升到92%。

篇7

关键词:国际旅游岛;消防;保障

中图分类号:D9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5-0053-02

在“十二五”发展的关键阶段,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12年10月,海南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消防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基本建成海岛型立体化火灾防控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化消防工作格局,全省消防综合实力适应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需求,重点区域消防综合实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主要目标。本文认真研究消防发展目标,结合海南消防工作实际,提出了强化国际旅游岛消防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的几点措施。

一、抓住全民消防这个根本

消防工作是一项社会性非常强的工作,关系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和每个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规定,我国消防工作要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原则,建立健全社会化的消防工作网络。《海南省消防条例》规定“维护消防安全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只有发动各级政府、各部门、社会单位和广大群众广泛参与,消防工作才能不断进步。因此要发动社会力量,建立全民消防工作格局:坚持政府主导,各级政府要把强化消防管理,加大消防投入,推动基础建设,研究解决重大消防安全问题,作为政府重要工作,确保消防工作和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坚持部门联动,完善职能部门联合检查、联合执法、信息互通的联动工作机制,强化源头管控,严格依法审批,强化行业消防安全管理;坚持全警消防,公安机关组织各警种和公安派出所,完善多警联勤的消防工作机制,构筑全警消防工作模式,合力做好消防监管工作;坚持全民参与,鼓励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等团体,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和消防志愿者参与消防工作,发展消防公益事业。

二、抓住重点防范这个关键

海南消防安全形势呈现以海口为重点的中心城市高层、地下建筑和公众聚集场所众多,以三亚为中心的旅游高端酒店群、涉外宾馆众多,以洋浦为龙头的工业走廊石油化工、化学危险品密集,以博鳌为代表的重大活动、重大会议、影响力大的特点,消防安全压力逐年增大。一是提升重点地区消防管理。海口、三亚、洋浦、琼海等地属于海南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具有区域性引导作用的重点地区,这些地区应当主动作为,制定和执行更加严格的地方消防安全标准,争取到2015年消防综合实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二是提升重点行业消防管理。以海南油气化工和旅游行业为重点,筑牢消防安全防火墙。强化石油化工消防安全规范化管理,加强对操作人员消防安全培训,配齐配强石油化工火灾扑救的消防装备和灭火药剂。研究制定旅游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将消防安全条件纳入评星评级内容,对不符合消防安全条件的星级旅游宾馆、酒店、景区实施降星降级或者摘星摘牌处理。三是严格火灾高危单位管理。火灾高危单位主要是指易造成群死群伤的人员密集场所、易燃易爆单位和高层、地下公共建筑等。对于火灾高危单位,不能局限于一般化的管理,必须紧盯主要致灾因素,采取超常的措施和超强的手段,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制定更高的标准、运用更科学的方法,实施严格规范管理,提高物防技防措施。四是强化薄弱环节管理。老城区、城中村、城乡结合部、三合一、偏远农村等一直是海南消防工作的薄弱环节。要坚持常态化排查整治,对存在影响公共消防安全的区域性火灾隐患,相关部门和单位制定整治方案,消除火灾隐患。对存在严重威胁公共消防安全隐患的单位和场所,要采取改造、搬迁、停产、停用等措施加以整改。必要时采取政府挂牌督办、媒体曝光等手段,切实解决突出问题。研究制定农村消防建设标准,明确农村消防设施配备标准,将农村消防经费列入市县财政年度预算予以保障。

三、抓住网格化、户籍化这个基础

当前受消防监督管理体制的影响和消防警力限制,村镇、社区消防排查不到位、监管有漏洞,社会单位消防管理责任不落实、被动应付等问题影响了消防安全稳定,特别是偏远农村仍是火灾的高发区,因此要注重强化火灾防控基础。一是通过“户籍化”管理提升单位自我管理能力。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实施包揽式的消防监督检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消防管理的需要。单位是消防工作的主体,只有提高社会单位的消防安全意识,实施“户籍化”管理,推动单位依法履行消防安全职责,提升单位自我管理能力,才能预防和减少火灾发生。建立信息化工作平台,实施三项报告备案制度,即实行消防安全管理人员确立或者变更报告备案制度,消防设施维护保养情况定期报告备案制度,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定期自查评估报告备案制度。通过报告备案对单位实行动态监管,采取“红、黄、绿”三色预警,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单位消防安全指导服务。二是通过“网格化”管理实现消防监管全覆盖。全省划分消防安全三级管理网格,即:将街道乡镇划分为“大网格”,社区行政村划分为“中网格”,居(村)民楼院、村组、生产经营单位划分为“小网格”,每个网格成立消防工作组织,配备专兼职消防工作人员并定期组织培训,对网格内的单位、场所、居(村)民楼院、村组实施动态管理,着重解决村镇、社区消防无人管、不会管的问题。

四、抓住旅游消防这个特色

消防工作,宣传系于一半。海南是旅游大省,年接待游客超过3 000万人次,做好旅游消防宣传是服务保障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是社会化宣传。报刊、广播、电视、有新闻资质的网站等主要媒体,要定期安排时段或者版面无偿开展公益消防宣传。利用文物保护单位、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等资源,定期开展公益消防宣传。人员密集场所、公共娱乐场所应当结合本场所特点开展消防常识和逃生自救宣传。每个市县还应当至少建设1处消防安全教育社会实践基地,作为常态化的消防宣传教育载体。二是全程化宣传。把消防宣传渗透到游客进出岛、住酒店、坐汽车、游景区、逛商场等各个环节。旅游经营单位要开展针对游客的消防宣传。通信运营企业免费为进岛游客第一时间发送消防安全提示短信。导游对游客开展1分钟的消防安全提示。旅游大巴、公交车、出租车等交通工具张贴消防安全“三提示”,播放消防宣传短片。宾馆酒店等旅游接待场所设置消防安全提示标志。旅游景区景点借助电子导游牌、广播、门票、电瓶车等载体,将消防安全知识纳入景区旅游讲解内容,开展对游客的消防宣传。将消防知识编成黎族山歌、木偶戏等海南地方传统文艺节目,在旅游景点演出,打造本土特色消防宣传品牌。成片开发的旅游度假区应当建立消防共建、资源共享、隐患共查的区域协作机制,并依托这些景区设立与当地融为一体、风格独特的消防宣传教育基地。三是多元化教育。支持社会力量开展消防安全培训,将消防安全知识纳入党政领导干部及公务员培训、社会培训、职业培训、学校教育、员工普训、科普和普法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应当选聘专兼职消防辅导员,开设消防课程,开展全员应急疏散演练。加强对消防从业人员、保安员进行消防技能培训,将消防知识纳入职业考试内容。

五、抓住海岛型立体化火灾防控体系这个要求

海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必须立足于自防自救,切实做大做强自己,全面提升社会火灾防控能力。一是不断提升应急救援保障水平。依托公安消防队伍,建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加强海上消防力量建设,沿海市县应当建立海陆消防站,提升水上救援能力。加强应急救援训练基地和特勤消防力量建设,打造灭火救援的拳头力量。加强战勤保障体系建设,在海岛东西南北和中部地区分别建设区域性应急救援保障中心,在部分灭火救援任务较重的市县建设市县级应急物资储备保障中心,打造全省1小时战勤保障圈。二是强化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大力发展政府专职消防队、企业事业单位专职消防队和志愿消防队,本省的重点乡镇、特色旅游小镇、开发区、旅游度假区和其他大型企业、大型仓库,应当建立专职消防队。同时研究制定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管理办法,明确建队范围、建设标准、车辆管理、经费保障、优惠政策和非现役消防员用工性质、工资待遇、社会保险、评功评烈等内容。三是强化社会联动机制建设。立足高层建筑、石油化工等特殊火灾扑救和地震灾害应急救援等任务的实际需要,加大对消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提高公安消防部队与其他部门的协同作战能力。建立健全灭火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和社会联动机制,完善灭火应急救援预案,组织跨区域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应急处置水平。

六、抓住责任落实这个保障

篇8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部署要求,从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健康养老需求出发,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资源共享,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不断创新、融合、提升,基本建立起市域一体、医养结合、跨界融合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机制建设,营造开放公平的发展环境

(一)强化组织领导。

市政府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市长任副组长,部门及各区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明晰职责分工,量化考核指标,及时调度工作进展,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二)强化政策引领。

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关于深化养老机构医疗服务的意见》《关于促进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性文件,在财政投入、土地保障、税费减免、投融资等方面,对营利和非营利性,公办和民办,内资和外资,实施同等的准入和优惠政策。建设健康服务门户网站,开发掌上医院,面向公众提供预约挂号、健康信息查询、健康教育、健康咨询等服务。加快互联网向康养产业延伸,整合防、治、养全产业链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在线健康测评、健康管理、健康干预等全方位服务。年内完成全市医疗健康数据的归档入库,建成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养结合机构的远程会诊系统投入使用。

(三)强化资金扶持。

设立市、县两级专项资金,将部分福彩公益金用于支持康养服务业发展。在机构建设方面给予补助,对新建的租赁的养老机构,省、市、县分别按每张床位给予补助。在运营方面给予补助,按实际入住的自理、半自理、不能自理的老人数量,给予运营补助。在重点园区的规模养老机构,内设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的,按其规模、档次给予资金扶持;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内设养老机构的,按其规模、档次给予资金扶持。建设健康服务门户网站,开发掌上医院,面向公众提供预约挂号、健康信息查询、健康教育、健康咨询等服务。加快互联网向康养产业延伸,整合防、治、养全产业链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在线健康测评、健康管理、健康干预等全方位服务。年内完成全市医疗健康数据的归档入库,建成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养结合机构的远程会诊系统投入使用。

(四)强化人才支撑。

实施千名护理员免费培训工程,调高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率。鼓励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养老护理专业,市级再给予一次性奖励。

二、创新康养模式,构建多元多层的服务体系

(一)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创建“全国敬老文明号”。

一是加大投入。xx市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占地60亩,总投资4000万元。近年来,先后投入600余万元,做到年年有项目、年年有改造,完善民政事业服务中心的功能。投资350万元,新建了民政事业服务中心综合服务楼;开通院民楼消防通道门,安装自动消防报警和监控系统;创建园林式单位。今年计划投资160万元,重新修中心路面,修建连廊,购置智能升降椅3部。二是创办全市首个公办托老所。投资100万元,xx市首个正式工商登记的公办托老所——xx民政事业服务中心托老所挂牌运营,填补了xx公办社会养老机构的空白。三是开展心灵慰藉工作。投资50万元,与xx市人民医院、xx康复医院和xx市安定医院对接,签订“医养融合”服务协议,在xx市民政事业服务中心设立医务室、建立老人健康管理档案、心理咨询室、康复器材室,为老人提供卫生保健、心理健康咨询、医疗康复护理,加快向医养融合型转化。四是提升员工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2016年,出资12万元,组织举办了首届养老护理机构护理员培训班,由人社部、民政部人事司和民政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联合颁发证书,全市有110人参加培训,民政事业服务中心护理员持证上岗率达97%,省民政厅政务网站予以刊发。五是开展打造“宜居干净三院”活动。2016年,我局以创建“全国敬老文明号”为契机,以标准服务为准绳,以“干净卫生”为抓手,开展打造“宜居干净三院”活动,推行网格化管理,实行“主管院长负责制、‘三轮’验收制(主管副院长自验、院长复验、局长三验)、飘红制、诫勉制”,收到预期效果。

(二)社会养老机构面向京津冀融合发展求突破。

按照“互联网+养老”模式,投资50万元,在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建设了

12349居家养老呼叫服务中心,目前完成呼叫平台等软硬件建设,准备试运行,并与我市智慧城市大数据平台对接。迎接京津冀区域化协同发展,按照“医养结合、抓大促优”的思路,我市第一家社会养老机构——投资1亿元的康乐源养老公寓项目主体工程已竣工,运营后新增养老床位500张以上。占地40亩的xx市中医院医养融合项目以PPP模式运作,年内启动。占地50亩的安定集团医康养项目,主要建设面向国内精神障碍型老人的养老机构,正在土地收储;占地60亩的神农居医院养老公寓项目正在办理土地手续;占地280亩的大型医康养项目已完成选址,将建设面向京津的大型医康养乐园,xx的养老产业正在迅速崛起。

(三)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呈现大投入的局面。

2014年,我局制发了《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实施方案》,按照“完善提高一批、新建改建一批、精心打造一批”的工作思路,采取“村级主办、互助服务、群众参与、政府支持、因地制宜”的办院模式,先后争取上级补助资金355.5万元,拉动乡村投资1500万元,支持新建扩建农村互助幸福院263个,打造了朱里口、新立灶、西高头、周西等一批精品幸福院。与老年协会联动推进,推动了养老、敬老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市后塘村老年协会摘得首届“河北省城乡社区示范性老年协会”称号,我市坑西村宋金玲荣获全国孝亲敬老之星称号,我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努力向全国先进行列迈进。

篇9

 

上半年,我镇按照上级指示,狠抓中心、突出重点,坚持不懈开展“扫黄打非”工作,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净化了我镇文化环境。

 一、上半年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抓领导,做到责任落实到位。按照今年省、市、XX区 “扫黄打非”工作部署,我镇高度重视,在年初工作会议上将“扫黄打非”工作列入全年工作重点。成立了“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及“扫黄打非”领导小组办公室,明确了“扫黄打非”工作原则及工作范围,下发了《XX镇关于推进“扫黄打非”工作方案》和《XX镇“扫黄打非”领导小组及成员单位职责分工》,抽调了专职人员负责此项工作。同时,充分发挥镇、村(居)两级联动网,激活群防群治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制,将责任分解到各中心站(室),目标任务下达到各村(居),做到责任分明、职责明确,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其他班子成员分片抓,镇干部包村(居)、村(居)干部包片区的责任体系,使全镇上下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网络,真正把扫黄打非工作摆上位、抓上手。

(二)抓宣传,做到群众认识到位。“扫黄打非”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大宣传,提高“扫黄打非”工作在群众中的知晓率和参与度至关重要。我镇主动将“扫黄打非”工作与党建、精神文明、综治维稳相结合,主动将宣讲会、讨论会等线下宣传与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相结合,扎实做好“扫黄打非”宣传工作,在群众中扩大影响,向群众把工作讲明、道理讲透、益处讲清。积极拓宽宣传渠道,通过与辖区企业、学校对接沟通,持续将“扫黄打非”工作推向,使群众自觉参与到“扫黄打非”的工作中来。目前,我镇共举办宣讲30余场、开辟宣传栏20余版、分发传单2000余份。

(三)抓落实,做到监管服务到位。一是做好辖区摸排工作。将“扫黄打非”工作列入年度绩效考核内容,利用“三社联动”群防群治联动机制,组织各村(居)大规模摸排、梳理辖区内宾馆、网吧、书店等场所2次,不定期抽查10余次,下发整改通知单20余张,有效督促相关单位和个人守法经营,净化文化环境,杜绝各类书刊、“口袋本”、政治性非法出版物等违法侵权盗版书刊的印刷和复制。二是发挥基层志愿服务队力量。镇、村(居)积极组建志愿服务队和义务监督员队伍,充分吸纳 “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党员、老教师、老模范)、在职党员、志愿者,使其深入群众,做好“扫黄打非”信息采集、政策宣传、问题防范等工作。目前,我镇共组建志愿者服务队24支。三是建立举报处理机制。各村(居)建立完善了分片包块、巡查走访、分析研判、回应反馈等制度,做到办公有地点、工作有力量、经费有保障、宣传有阵地、举报有电话。

二、存在的问题

我镇“扫黄打非”工作经过不懈努力,市场的经营秩序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但同时仍存在不足。

一是管理对象较多,人员配备不齐。我镇地处市区中心,街道交错、商铺密布、人流量大,且村(居)工作种类多、任务重、人手少,为工作开展带来了不小的难度。二是随着网络信息、移动通讯的发展,违法经营活动较以往更加隐蔽,查处工作难度加大。

三、下半年工作要点

下半年,我镇将严格按照上级要求,继续加大“扫黄打非”工作力度,在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和动态掌握,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一)改进“扫黄打非”工作的新思路。在沙坡头区“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加强与“扫黄打非”相关职能单位的联系沟通,达到信息互通、配合给力、打击有力的工作格局,开创“扫黄打非”的新局面。

篇10

注入新鲜血液

通过公务员选调、编外人员公开招聘等形式,安吉县安监局新增安全生产执法参公编制6名、编外人员10名,选调化工、矿山、职业卫生、消防等专家型工作人员5名。截至2016年底,安吉县安监局执法大队共有工作人员20名,补充了队伍基数,优化了成员结构,人员保障位列湖州市第一。

2016年初,安吉县安监局对执法大队机构设置进一步优化,下设了5个中队,其中包括3个执法监察中队、1个办案中队和1个内勤中队,并建立了中队分片区的制度,确保各个安监站在工作中能得到及时有效、系统的指导,提升街乡安监站执法力量。建立上下联动执法机制,进一步形成了县、乡两级执法合力。

2016年,安吉县安监局加强装备建设,开发了“智慧安监”执法系统,形成“互联网+执法”模式;配备执法记录仪、数据采集站,建设电子证据综合管理系统;落实人手一台移动执法终端、一部执法记录仪、每个中队一部照相机等执法装备。

通过规范使用“智慧安监”等各项执法装备,严格执法行为,落实执法责任的全过程监控,全面提升安监执法队伍形象,推进企业主体责任落实。

加速科学建设

为提升安吉县安监干部执法业务工作水平,每年年初,安吉县安监局都会组织开展全县乡镇(街道)安全生产分管领导、安委会成员单位分管领导、安监干部等系列集中队伍整训活动,开展封闭式业务提升培训。

在县安监局机关内部开设了“安监课堂”,充分利用雷雨等不宜外出执法的工作空隙,采用“轮流讲课、集中学习”的方式开展业务培训,互相“充电”,建立了执法情景模拟和法院旁听两个“常态化”机制,真正实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

为了提升执法人员的各项素质与业务技能,安吉县安监局为局内每名工作人员以及乡镇(街道)安监站人员编制了人手一本的《业务参考手册》;在案件办理的流程管理方面,执法大队创新了“大队内部行政处罚案审制度”,所有行政处罚案件的处罚额度均由局分管领导、大队长、副大队长、具体执法人员集体研究决定。

截至2016年底,安吉县安监局共检查企业1 102家次,下发《责令限期整改指令书》352份,《现场处理措施决定书》73份,共办理案件154起,罚款金额378.9万元。其中事前执法案件128起,占案件总数83.1%,事前执法中办理未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案件105起,占事前执法案件82%。自执法规范化建设以来,安吉县安监局还不断开拓思路,积极探索,优化了传统的执法模式,实行了“抽查式执法”“座谈式执法”以及“提醒式执法”的新模式,以人为本,开启“柔”模式。

安吉县安监局执法大队准备到企业去检查执法时,先在日常监管中列入重点的B、C类企业中进行随机抽选,抽到哪家企业就到哪家企I检查。即为“抽查式执法”。

之后,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到企业执法。首先召集企业老板、安管员等相关负责人进行座谈,请他们先对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的隐患和问题进行自行汇报,自查自纠。即为“座谈式执法”。

然后执法人员根据企业所提到的情况,到现场检查,发现能立即整改隐患的就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要求限期整改,对于企业自己未发现的问题,在现场检查后的反馈意见中,再针对性地向企业提出意见,同时下发整改意见书,进行处罚。

提醒式执法是在抽查式执法、座谈式执法后的一个程序。在对企业进行执法检查时,有可能遇到企业管理者不在现场的情况。检查完成后,会以短信形式通知企业负责人,且同时将短信发给安监局局长、分管领导、执法大队长等,让企业老板了解检查情况,以此督促企业及时整改。

深化执法联动机制

安吉县经济发展快,乡镇企业多,安监工作点多面广,不断推进乡镇安监站的委托执法工作,对缓解县安监局监管压力、增强乡镇监管力度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2016年3月,安吉县安监局召开了2016年度安全生产委托执法工作会议,分析形势、提出对策,针对性地为安监站人员进行业务辅导。在日常工作中,由3个执法监察中队,按照辖区与安监站以“上下联动”的方式开展委托执法。既补充了执法力量,又推动了乡镇委托执法,以此共同推进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更好地服务于企业。

2016年,安吉县安监局不断深化事故预防联动机制建设,加强了与县人力社保局、县总工会的十项联动机制,巩固了安全生产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在执法过程中,进一步调整执法检查的重点和方式,逐步从直接查隐患向查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情况转变;以工伤保险费率浮动为抓手,进一步加强“三色预警”通知书的结果运用,对未按预警通知书要求落实相关整改措施的企业上浮工伤保险费率,有效引导企业开展隐患的自查、自报、自改工作。截至2016年底,针对事故多发企业开展联合执法46次,共检查企业106家,制发“三色预警通知书”62份,立案查处18家。

另外,2016年8月,安吉县安监局还会同县人力社保局建立了事故定期分析通报制度,开展事故分析和事故预防的分析。

为依法严惩安全生产领域违法犯罪行为,进一步强化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前刑事责任追究,安吉县安监局与县公安局探索建立“打击安全生产违法犯罪行为协作机制”。截至2016年12月,分别对非法销售危险化学品、非法储存烟花爆竹、非法经营烟花爆竹等犯罪行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5人,有效提高安全生产领域执法威慑力。

结合G20峰会维稳安保工作,与安吉县公安局、人力社保局、市场监管局、交通局、文广新局等部门建立常态化的联动执法机制,特别是与人力社保局将每周四定为固定联合执法日,通过部门联合执法,形成齐抓共管良好局面。2016年,安吉县安监局联合相关部门相继开展了危化品、加油站、烟花爆竹、人员密集型场所、特种设备等专项行动以及夜间安全检查专项行动,共开展联合执法85次,出动执法人员600余人次,查处案件60余起。

严格坚持“科学严谨、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加强事故调查组成员单位联动机制建设,严肃处理事故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严格落实事故现场会和约谈制度,以及“两高”《关于办理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要求,与县公安局、检察院、监察局等部门探索建立“事故案件会商制度”,加大事故单位及责任人的刑事责任追究力度,提升安全生产执法威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