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新生入学教育范文

时间:2024-03-11 17:42: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生新生入学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生新生入学教育

篇1

【关键词】高中新生;入学教育;礼仪教育;感恩教育

前言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进入高中接受新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充满了期待的过程,因为他们会认识新的同学和老师、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环境。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刚刚进入高一,正是帮助学生树立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刻,在这个阶段决不能掉以轻心,要做好充足的入学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在入学时就能够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观念,为后期教育工作打好基础。高中入学教育是有一定的时间限制的,因此教师要抓住入学开始的每一分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1.高中新生入学自律教育

自律教育的存在是因为当今世界的诱惑太多,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发达,学生接触到新鲜事物的机会大,而且高中生正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的阶段,所以这个自律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自律教育说简单点就是要通过教育手段,帮助学生培养自己的自制力,无论是对游戏、网络都要适度,绝不可过分沉迷。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手机不离手的,无非是打游戏,而沉迷游戏的大有人在。针对高中学生入学时期,关于提高自制力的教育必须一马当先。通过班会、演讲、讲座、宣传等等各种形式,让学生了解自律的重要性,并且要严格规定学生在校内不能玩游戏,更不能去网吧玩游戏。这种自律教育要渗透到高中学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

2.高中新生入学诚信教育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公民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石和标志。诚信在社会道德和个人品德上所扮演的角色,是无法替代的,这也决定着诚信教育的绝对性。在目前的高中生中,考试作弊的现象屡见不鲜,传纸条、打小抄、带手机等等,都成了高中生的惯用伎俩。针对此种问题,高中的学习,一方面需要加强对诚信教育的培养,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奖惩问题的强调,在进行教育宣传的过程中,指出一旦出现了考试作弊等现象,学校层面会采取教育与惩罚并行的措施,让学生不诚信的想法扼杀在萌芽中,帮助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3.高中新生入学学习教育

中学学习注重知识结构的建构。树立专业素质是走向成功的基础。首先,注重学生的教育,构建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同时掌握专业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然后除了专业教材的学习,鼓励学生选择性的进行阅读训练,提高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的了解能力;另外的优异成绩的学生,鼓励他们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广泛涉猎文学、历史和哲学的内容,提升自身的人文基础、加强对社会文化的理解,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形成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

4.高中生入学的人际交往教育

高中是属于荷尔蒙激增的时期,度过了初中紧张的学习,尤其对于高一的学生而言,很容易在异性的交往方面存在偏差,青春期的美好会使得刚入学的高中生产生大量的幻想,早恋的现象往往都是在此时出现的,针对此种问题,就需要我们对高中生进行人际交往关系的教育。男女之情是人之常情,但是对于高中的学生而言,还为时尚早,现在主要的任务是学习。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安排一些有经验的学长学姐,进行正面的积极的引导,用自身的案例,帮助新高中生在刚入学就找准自己的定位,树立好正确的人际交往价值观,与周围的同学建立起和谐友善的关系,将对日后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帮助。

5.结束语

篇2

关键词:朋辈辅导员;“90后”;高职新生;适应性教育;作用

中图分类号:G71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017-02

近两年来,“90后”大学生成为了大学生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些“90后”新生既具有普通高校新生群体普遍的共性,又具有高职群体特殊的、鲜明的个性。给校园带来清新空气的同时,也给高职院校教育管理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高职大学生大多数是高中或初中阶段考分低的学生,学习目的性、动力、能力都相对较差,特别是新时期严峻的竞争环境和就业难的形势,使高职新生群体的自卑、不成熟、防御等心理问题较多;其次还有情感、升本方面的压力和挑战,社会不良因素、网络的诱惑,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等问题。

一、朋辈辅导的发展历程

朋辈辅导是指具有相同背景或是由于某种原因使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教育方法。[1]朋辈辅导活动的开展和研究最早是由心理咨询领域提出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薇兰德发表了朋辈心理咨询首篇文章后,朋辈辅导在北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二、“90后”高职新生面临的适应性问题表现

1.对生活、环境不适应,容易自卑。“90后”高职新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环境相对优越,平时在家里父母都视为撑上明珠,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很少从事家务劳动,生活自理能力相对来说较差。当他们离开父母,来到大学,真正开始独立生活,面对陌生的环境,面对校园中各种大小事情感到无所适从,不知从哪儿做起。面对周围陌生的老师、同学,部分同学会产生孤独感,特别是遇上挫折就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暴自弃、情绪反应明显。另外大学生活和高中生活是有明显区别的,学习相对来说轻松一些,个人利用的空余时间多一些,所以,上网、玩游戏的人大有人在,有的甚至连学业都荒废了。

2.功利性强,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激情不足。“90后”高职大学生对大学生活更加功利,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他们选择来到高职院校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在大学里发展自我,掌握相关的职业技能,实现自己职业目标。[3]然而大学学习需要更强的自我约束能力,而这正是高职新生在高中时普遍缺乏的。新生入校正式开始上课后,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对高职教师的讲授方式有不同程度的不适感;有少数同学表示出非常的不适应,他们认为教师讲授内容太深和太快,难以选择自主学习内容及方法,有半数以上学生表示不知道该学些什么及怎样学。

3.缺乏主动交往意识,容易产生失落感。“90后”高职新生离开家人来到大学后,都想在一个新环境中结识新朋友、新同学,但面对陌生的环境,面对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时,不知如何去接近对方,缺乏主动交往意识,甚至不能很好地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怕一交流会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其次,“90后”新生思维都比较活跃,个性也比较张扬,同学之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相互推心置腹的交流也比较困难,同学之间发生冲突时,就容易产生失落感。

4.耐挫能力弱,易产生心理问题。“90后”高职新生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来到大学后,面对环境、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不适时,不能及时进行调整,容易产生诸多心理问题。特别是有的学生,由于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内心感到迷惘,没有奋斗目标和努力的方向,自暴自弃;有的学生由于家庭环境不好,产生自卑感;有的学生由于遇上比自己更为优秀的学生,往日优越感消失。

三、朋辈辅导员在“90后”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中的作用

由于“90后”新生普遍存在入学的诸多不适,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环境,融入大学生活,是朋辈辅导员的重要职责。

1.促进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增强教育魅力。刚进入大学的90后新生,在环境、生活、学习、心理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存有诸多不适,如何规划大学生活,实现理想目标,普遍存在模糊认识,迫切需要加以引导。优秀朋辈辅导员来源于广大同学中,在年龄、生活经历等方面和“90后”新生较为接近。其自身的成长经历和已取得的成绩更易感染和同化“90后”新生的心灵,激励其上进。朋辈的良性互动和优秀的外部刺激,更易启发和引导学生对大学生活进行合理规划,提高其对大学生活的认知水平。[4]因此,发挥朋辈教育的优势和特长,通过交流,谈心聊天,调查研究,达到交流思想、了解信息、增强理解、统一认识的目的,充分发挥朋辈辅导员的教育魅力。

2.帮助新同学尽快融入学校集体,推动学校社团建设。“90后”新生是高校最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群体,开展朋辈教育活动,可以为其提供宽广的平台,激发其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增强其融入校园文化生活的主动性。[5]在朋辈教育活动中,利用高年级优秀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社团建设的榜样示范作用,带动新生了解学校社团建设的意义和作用,同时积极加入各个社团组织,给社团组织增加新鲜血液和活力,新同学们在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使教育变得自然而生动,教育目标更容易实现。

3.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协助辅导员更好地开展教育管理工作。“90后”高职新生思想十分活跃,事事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对辅导员的教育管理持有排斥心理和逆反心理。而朋辈的学生辅导员,由于年龄上的接近以及思想上的趋同性,更容易让新生接受其管理,不知不觉中就能受到对方的影响。所以,借助朋辈教育形式,使优秀学生群体由教育客体转变为教育主体,容易使“90后”新生更好更快地接受教育内容,并自觉地化为行为规范。[6]这样,能很好地协助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4.培养班团干部,树立良好班风、学风。朋辈辅导员会经常和新生处在一起,打成一片,在这些相处的过程中他们的一言一行都让新生受到影响,同时,朋辈辅导员也能从中发现一些做事踏实、肯吃苦、积极上进的学生,这样能很好地协助辅导员组建好班团干部队伍,同时,能指导他们开展班委工作,召开好各种班会、团会,在班级中树立刻苦学习,相互帮助,讲文明、讲礼貌、讲团结的良好班风。

四、结语

朋辈辅导员是辅导员的助手,是同学的良师益友,要注意自己形象,在各方面都要起到榜样作用,真正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大一是基础教育阶段,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7]要规范好朋辈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管理,加大对他们的教育培训力度。这些学生本身也是处在受教育的阶段,其认识能力和知识水平难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要大力加强对他们的业务指导和能力培训,特别是要加强心理学、安全知识、班级管理、辅导员工作方法、学生手册、学校规章制度等方面的学习与培训,定期开展工作交流,使他们把从事朋辈教育的过程作为自我教育与自我成长的过程,使他们在帮助教育他人的过程中,也使自身得到不断的成长,确保朋辈教育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2]于长伟,李艳,张勇.大学生朋辈辅导的重要作用及其体系构建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12).

篇3

一、更新教育观念

观念决定行动,为此,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更新教育观念。生物教师应树立创新教育理念,教师要转变传统“标准件”型教育观为创新型教育观,变“师道尊严”为师生平等民主的师生观;变应试教育观为素质教育观,变传授知识的教育观为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育观。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生物学知识和技能,提高生物科学素质,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应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形成。

二、更新教学方法

在生物教学中,备受教师青睐的传统“讲授法”现已受到严峻的挑战,它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广大生物教师应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更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学会学习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讨论式学习、合作式学习、自学式学习。其中探究式学习等这些学习方法的特点是:以问题为中心,学生自主探究(以个人、小组的形式),重在发现,学生具有最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例如:在教学“影响鼠妇分布的因素是什么”的内容时,如按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只需告诉学生影响鼠妇生存的环境有几个就可以,然后让学生在三至五分钟背过就完成了任务。这样既单调又没让学生真正的去自主性学习,这样得到的知识很容易忘记。而现在我们可以这样做,可以把这部分内容设计成为一节实验课,事先准备了实验用的所有器材,如:培养皿、蜡烛、火柴、吸水纸和纸板等。并在课前捉来鼠妇若干。课堂上,把学生分成几个人一组,尝试提出了“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是什么”的问题。教师让学生回忆捉鼠妇的过程,让他们交流鼠妇生活的环境特征,提出了鼠妇生活的环境可能是什么的假设。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器材进行实验,验证教师提出的假设。学生实验——观察——验证,得出了光、水分、空气和土壤等因素对鼠妇分布的环境有影响,整个过程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以练为主,教师没有讲,只是点拨,这样以来,学生对得到的知识记忆深刻,并锻炼了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

新教材需要新的教学方法,除此以外,我们还采用“发展问题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极为重要。

三、更新教育手段

现代教育手段在当今教育和未来教育中发挥特殊的作用。现代教学媒体在生物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传统教学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它能增大教学容量、开阔学生视野、诱发学生思维,例如:在进行“体内气体交换与运输”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察一段伴有逼真声音的人体呼气和吸气时的动画,然后用饼状图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吸入前和呼出后的气体含量变化,让学生看图思考:气体含量有无发生变化?变化情况怎样?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得出人体呼出时利用了氧产生了二氧化碳,并知道呼出气体二氧化碳含量高于吸入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这样用生动、活泼、形象的动画演示来教学,一方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能提高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也能较好的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官,使识记更容易也更牢固。现代教育手段——多媒体的引入,使生物课堂更精彩、更生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转变评价观念

教师首先要改变过去那种以“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的旧观念,应向“素质鉴定”观转变。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价值,保护并发展学生的个性。

在评价范围上,应从片面的只限于智能范围的单一评价向全面的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的综合性评价转变。教师应特别重视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评价。例如:可评价学生对探究活动的态度是否积极,能否根据观察或生活经验提出问题,能否根据问题提出假设,能否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实验,能否在活动中与他人合作交流等等。

在评价方法上,要从以考试测验为主,片面强调定量分析向注重观察与调查,了解内在因素的定性分析转变,要注重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特别重视形成性评价。例如:对学生所做的实验,不仅要看其结果,更要看其过程。在评价功能上,应从片面强调刺激学生的个体竞争意识功能,向注重学生的团体竞争意识和自我竞争意识的功能转变。

五、扩充知识信息

面对创新教育,教师应不断获取新知识、信息,以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创新能力。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只有不断扩充知识信息,才能适应教育改革与时展的需要。只有不断接受新知识才能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新知识和新信息的出现不仅给人们以新的创新基础,而且能引发人们的好奇心,引发新的联想,增加迸发创新思维火花的机会。

六、营造良好环境

要实施创新教育,就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便于学生在自由活动、勇于创新的氛围中进行创新性学习。

篇4

关键词:新生入学教育;班级作用;实现途径;提高班级作用;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4-0196-02

一、高校班级在新生入学教育中的作用

(一)新生班主任的作用

新生班主任是班级的重要组织部分之一,分析班级在入学教育中的作用,首先应该明确班主任在其中重要性。高校新生的班主任是高校新生从高中进入大学校门接触的第一任老师,并且是大学学习生活中交流最多的老师。班主任的言谈举止对班级学生是一种无形无声的感染和影响。班主任不经意的一句话或一个举动都将对学生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班主任如何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充当恰当的角色,正确引导班级学生转变角色,成为一名真正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学生,显得尤其重要。

(二)班级是学校行政管理最基层组织,有为学生提供最直接服务的优势

针对大学新生的实际情况及特点,新生入学教育应分为教育引导、训练适应、养成巩固三个阶段[2]。学校组织入学教育活动面对的是全体新生,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适应、巩固。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不是新生开学后一周或一个月能够完成的一项工作,而是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从长计议对新生进行全方位的引导。基于此,班级能够弥补学校入学教育工作时间的不足问题,将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系统地落实到班级,因班而异、因材施教,大一整一学年的时间都可以看作是新生入学教育的阶段,班级制定周密的入学教育计划,对口为学生提供直接的服务。

(三)良好的班风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特的班级性格

高校入学新生从全国各地汇聚而来,受地区教育环境、家庭环境等影响,有着各自不同的习惯和诉求。无规矩不成方圆,新的班集体的形成,需要有适合本班学生的管理制度和师生约定,从而形成良好的班风,进而在良好的班风熏陶下逐渐形成独特的班级性格。所谓班级性格,简单理解就是班级的老师、学生经过入学教育阶段的磨合、教育引导,逐渐摸索出的一种治班之道和学生学习生活的习惯,使班级师生形成一种心理默认,习惯于彼此的契约,班级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二、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中发挥班级作用的途径

(一)班主任老师角色的阶段性准确定位

目前在高校内,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存在的师生关系总结起来主要可以归纳为放任型、专制型、管理型、慈爱型和民主型师生关系五大类型[3]。根据以上叙述的新生入学教育应分为教育引导、训练适应、养成巩固三个阶段,班主任应该在相应的三个阶段内充当不同的角色。在教育引导阶段,也就是学生入学的1~2个月内,班主任应该充当慈爱型老师角色,工作有强烈的责任心、认真耐心,对学生投入更多的感情关怀,从而使学生对班主任亲近、信任、敬重,消除学生中大学班主任老师难见的印象,通过班主任的努力,让学生对班级进而对学校产生归属感和热爱感;随着入学教育引导阶段过渡到训练适应阶段,即学生入学后的3~5个月内,慈爱型班主任角色必须逐渐转换为管理型班主任角色,否则学生会对老师产生依赖感,班级管理松散,不利于班级发展,班主任需要制定班级管理制度,与全班同学达成一致约定,按照班级规定进行治班,奖罚分明,严字当先;当班级严格管理状态持续时间较长时,学生只是服从,会形成一种高压心理,此时,应将入学教育进入到养成巩固阶段,班主任应该追求民主型老师角色,班级管理要严松有度、管放相当,发挥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学对老师信任、敬佩、亲近,班主任有强烈的民主平等观念、创新精神、有很强的人格魅力和很高的业务素养和强烈的事业心,使班级进入一种有秩序有规矩的发展状态,形成独特的班级性格。但民主型老师角色是非常难达到的一种高度。

(二)充分利用迎新军训机会发现人才组建班委

班干部也是班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他们是学生和老师之间沟通的桥梁,为学生提供服务,对学校各部门的工作进行上情下达。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在迎新军训这两大新生活动过程中,通过多与学生交流、翻阅学生档案、观察学生表现等,发现班级里善于参与管理和乐于为同学服务的学生,对班干部职务和新生进行准确评估,组建一支乐于奉献、吃苦耐劳、责任心强、富有创造的班干部队伍,为日后的继续新生入学教育和整个大学的班级建设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以学校组织新生校规校纪学习考试为契机,制定班级管理制度

家有家规,班级也要有自己的规矩,以此为同学创造一个舒心稳定的学习环境。在学校组织新生学习校规校纪期间,班主任要带领班级学生,认真高效的学习,使学生真正了解学校管理制度,这是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使学生明确在未来的大学期间,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同时班级要以校规校纪学习为契机,结合学校管理制度,切合班级实际,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具体到宿舍管理、班级文化建设、班级学风班风、早操等内容。并坚持将制定的班级管理制度贯彻执行,有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对班级规矩不是不愿遵守,而是班级规矩在实行过程中,不断地被打折扣,如有奖无罚、执行中止和执行不及时,导致学生对班级规矩慢慢地漠视。所以,班级要制定班级制度,更要有效并长期地执行。

篇5

【关键词】生物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方法

学校教育不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有关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期,如果发生心理问题,也是最容易纠正的时期。因此,在高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学科中与心理健康教育联系最密切的莫过于生物学。因此,生物教师要借助学科优势,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在生物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树立学生的科学世界观

生物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素材,都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如:一是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生命物质所特有的,自然界存在的动植物本身是物质,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是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漫长的化学进化过程,演变成原始生命,再经过生物进化,形成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体现了世界的物质性;二是生物体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生物与环境、多样性与共同性,体现了辩证统一规律;三是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体现了事物的普遍性;四是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体现对立统一规律;五是生命活动调节揭示质变量变规律;六是遗传和变异揭示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等。

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结合“生命活动调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大脑的功能。人类的大脑重量约为1400克,大脑皮层的表面积约为2200平方厘米,其中含有140亿个神经细胞,所有这些特点,人人几乎都是相同的。即使是爱因斯坦的大脑,无论从体积、重量、还是构造上都与其他同龄人无多大区别。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根据实验和调查研究认为,除了天才儿童和低常儿童各占2-3%外,其余95%左右的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是相差无几的,学习成绩的优劣,非智力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学生通过对大脑的了解,使他们明确了大脑的先天发育情况基本相同,之所以成绩不同,和后天心理素质的影响有很大关系,这样,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自信心,而且也是一次对同学们发愤读书的很好动员。

三、增强学生的适应性

在学习“生物与环境关系概述”一节内容时,我首先告诉同学们:环境是多种多样的,生物也是多种多样的,每种生物只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要受到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那么,请大家想一想,根据你们的观察,生物在其生存的环境中,究竟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生物对环境又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对此问题很感兴趣,讨论气氛热烈,大家踊跃发言,在学生充分讨论之后,我再进行归纳、总结和补充。通过讨论,大家对此问题认识深刻,在此基础上,我顺势把话题转移到人与集体和社会的关系上,使大家以认真严肃的态度思考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要求大家自觉的摆正这一关系。充分认识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自觉的使个人与社会保持协调一致,增强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提高学生的耐挫力

利用生物课堂介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为了寻找到合适的雄性不育稻株做实验,先后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都没有成功。袁隆平在失败中找到了正确的方法,不再在稻田里寻找,而是在野外寻找,终于在1976年找到了雄性不育稻株。经过努力,使世界第一批雄性不育杂交水稻在中国诞生了,带来了粮食生产的一次“绿色革命”。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还可结合“生物科学史”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例如,在“遗传规律”的教学中,向学生介绍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揭示两个遗传基本规律的艰难曲折历程:经过整整8年的不懈努力,才发现并揭示出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然而,孟德尔的研究成果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35年后,孟德尔的发现又被三位植物学家在各自的实验中分别予以证实后,才受到重视和公认,遗传学的研究从此很快发展起来。此外还有达尔文、沃森、克里克等,让学生体验在鲜花和掌声背后科学家们为之付出艰苦勞动,没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的科学献身精神,是很难成功的。只有具有不怕艰难、百折不挠的意志,才有可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五、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

生态学就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生物生存在环境中必然要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的优劣就成为生物能否生存的必要条件,尽管生态系统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其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出了其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其中自然因素包括:地震、火山暴发、暴风雨、冰雹等;例如,5.12汶川地震给人们带来灾难、给各级生态系统带来毁灭,2008年初南方的冰雪之灾,引发的生态危机。人为因素主要是指人类一些违背生态系统客观规律的活动,例如,黄河上游对生森的乱砍滥伐,导致黄河水的浑浊。在这两种因素中,往往是人为因素超过了自然因素。

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生物学还是一门实验性科学,通过实验设计、操作、观察和结论分析,可以训练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之前,在每个实验小组里挑选一名同学作为小组长,进行实验前的培训,从实验目的、原理、材料用具、实验步骤、操作技能、直到实验现象及结果分析,进行系统地培训,直致他们能够熟练的操作为止。实验课上,让他们作为“小老师”带领本实验小组完成实验过程。有的实验还要求学生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如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现象等实验。再如“生物与环境”这部分内容,也有许多相互依存的自然现象可作为教育的材料,如“种内互助”中的蜜蜂这个种群,各种工蜂分工明显,觅食、保卫、清洁、育幼分得清清楚楚,干得也兢兢业业,任劳任怨。通过这些事例和让学生参与实验过程,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篇6

【关键词】课堂教学 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开拓新领域的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人才的明显标志。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题,目的是发展人的创造性,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创造型人才。英语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创新思维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通过人们的学习和实践而不断发展起来的。现就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建议。

一、创设和运用语言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不能提出问题就没有思维的火花,就不能做第一流创造性的工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活动量,营造一个师生、生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相同类型的问题;要抓住一切机会组织开放式讨论和辩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畅所欲言,交流自己的独特见解。例如,在教学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六Unit3 What is happiness to you? 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 What is happiness in your eyes?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幸福的不同理解来回答幸福的定义,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引导创新思维,然后自然过渡到Do you think happiness is important? Why? 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教师可以采取讨论和辩论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加,各抒己见,使他们明白幸福是一种美好的感觉,我们应该尽最大的努力使自己幸福,使别人幸福。此外,教师还可以创造情景对话,设计情景表演等方式使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语境以及情境中表现出来,从而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启迪学生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二、启发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联想是创造性思维经常使用的一种连动思维方式。它是思考的延伸,是由此及彼的思考。联想依赖于经验和知识的积累,是熟练掌握知识的结果。善于联想才会充分想象。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用实物演示情景,用语言描绘情景,把学生带入所学情景中去。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课文内容且融会贯通。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具体方式有:相关联想,即由一事物联想到与之关联的事物。如由鲜艳的红领巾想到烈士的鲜血,想到革命事业,自己的职责;由风车想到了荷兰。对比联想,即由事物的特征联想到与其相反的方面。如幸福与苦难,成功与失败,光明与黑暗等。再造想象,即根据文字语言描述再创造新的形象,如根据语言文字想象这个画面。把这些联想的方法教给学生,至少为他们提供了想象的方法与思路。

三、诱导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创造精神

置疑是提出问题的形式,激疑是寻求答案的策略。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地使用“置疑”和“激疑”,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包括很多,其中发散性思维就是很重要的一种。发散性思维又包括逆向思维和多向思维,具有多向性、变通性和独立性。即思考问题时应注重多种思路、多种方案,而不只局限于某种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经常向学生抛出疑问,让学生感到惊奇,诱导他们进行发散思维。如:在“Modern Architecture”过程中,笔者穿插提问:

①What a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ncient architecture and modern architecture?

②Why can we regard Antonio Gaudi as a modern architect?

③If you were free to design your own dream house,what would that house look like?

当然也可以让学生巧设问题,让同学们自己回答自己设的问题来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这些方法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可以去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可以锻炼多向思维的能力,从而培养创新精神。

四、积极评价和肯定学生,提高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不仅是教与学的过程,也是师生思想沟通的过程,它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情感,运用情感,使学生处于和谐、宽松的环境之中,这样才能激起主动的内部活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中学生是一个需要肯定、表扬,需要体验成功喜悦的群体。在教学中,学生往往会产生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这时,严厉的批评将会压抑学生那些朦胧的思想,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重捕捉学生成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学习结果、反应等做出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经验和技巧,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使学生能够主动、自觉地学习,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

五、总结

篇7

一、创造环境,激发创新

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进行的心灵互动,教师不断进行创新性教学,学生不断进行创造性学习的过程。因此,体育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主体创新意识。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其“生理—心理—文化”结构的全面和谐发展,学生主体性的素质是一种综合的整体素质。所以,要提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体育教学模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翁,真正参与到教学实践。创新意识是实现创新能力的基本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习创新意识才会激发出来。教师在构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时,既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发挥每个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要注意充分发挥教和学两者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产生良好教学效果。

作为体育教师,如果进行创新教育,就必须创设一定的教学环境,并需要善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自己解决问题。把教知识和教方法结合起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大胆地想象,这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动机理论研究成果表明,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动机集中在成就动机上,而成就动机由三个组成部分: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其中认知内驱力是一种掌握知识、技能,阐明和解决学业问题的需要,即一种指向学习任务的动机一求知欲,它表现为好奇的倾向以及为应付环境而提出众多的各种问题。

二、提供演练舞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民主的教学思想,努力营造创新的环境,使学生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气氛中,参与课堂教学,真正为他们提供充分发挥才能的机会。根据这一认识,我在体育教学中针对基本部分的教学内容,把准备部分抽出来交给学生,让他们创编教学内容、组织准备活动。同时提出,内容必须有新意;必须使基本部分参与活动的身体部位得到充分活动;教法生动有趣,不重复前面同学的内容(但可借鉴)等要求,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教学实践。这一方法不仅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丰富和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培养了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教师局限下的陈旧训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为学生深刻理解教材,加工改造经验和记忆表象,克服胆怯心理,建立自信、自强、积极进取、主动探索的自我意向、获得能动优化身心的能力等方面,提供了最佳的演练舞台。此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的具体场面,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想象, 想象是保持快乐、宁静、健康以及创造力的心灵“营养”。如在慢跑健身指导中运用假设——让学生想象自己在淅沥地小雨中赤膊跑进,雨水流过自己的背,冲过自己的肩膀,同时每一次跑进地落地脚都踩在松软的沙滩上;又如在放松练习中让学生想象自己的整个身体向四周扩张,直至充满整个空间 ;再如长跑教学中让学生背一些韵律性强、意境美妙的诗文,使学生的身心全部投入和乐愉快的氛围之中,进而提高呼吸节律和轻松奔跑的能力。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多做一些探索性健身实践,让他们在享受时光、享受思想和享受欢的氛围中,收获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成果。

三、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灵魂,创新教育是激发提升学生思维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创新教育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础,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小学语文独特的学科性质和语言特点,通过教材、课外读物、多媒体等在儿童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其创新欲望,挖掘其潜在智力,培养创新的精神和人格。要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让儿童敢于创新、勤于创新、乐于创新,从语文教学的系统工程层面来说,笔者结合多年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教师要彻底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理念的转变是实践新课标,实施创新教育的根本前提。语文教育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并使之具有创造活力。首先,语文教学要为育人服务,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能力,这对学生一生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其次,语文教师要始终明确培养学生语言思维能力和情感个性是语文学科最为基本的任务,这是有语文学科的思想性、工具性、人文性、知识性所决定的。要完成这个基本任务,让学生的自由个性和健全人格在课堂内外得到充分发展。

二、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良好的课堂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有关研究显示,创新能力培养的重点是要给学生创造一种民主放松的学习氛围,提供自由的心理环境,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进行思维思考。宽松、愉悦的课堂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基础。所谓自由情境,就是在课堂上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包括行为和思维,使学生能够自由表现发挥。再者教师不应该对学生的独特奇异想法否定或批评,要让学生消除顾虑,敢于直接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发展的潜力。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才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和自由,真正建立起创新学习的自信。教师在课堂中要利用课堂内容、多媒体等多种媒介,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对所学的东西由好奇到感兴趣,进而才能到达创新意识的萌发过程。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加上吸引学生的课堂教学,很容易让他们进入自在、自觉的精神状态,保持好奇的姿态,激发起探究的兴趣和创造的欲望。从感兴趣到赶发问,学生在创造性的学习当中,一步步培养起创新的意识。

三、激励质疑提问,促进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

俗话说:学源自思,思起于疑。质疑和提问,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基石。只有善于勤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学生,才能有创新的欲望。质疑是一个人从已知领域向未知世界进入的触角,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关键。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多设置启发性的内容,诱导学生进行质疑提问训练,多质疑、多提问,才能对语言和文字产生思维的灵活变通和运用。

对同一个事物,同一段文字,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方位,进行全面的解析和思考,让他们的思维得到矛盾的碰撞,产生新的想法。

四、要创新、完善语文学习中评价体系

篇9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探讨。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这一时期孩子固有的叛逆心理。如果他们腻烦教师的严厉、呆板的教学方法,他们是不会耐住性子去学习的,只会逃得远远的,唯恐避之不及,甚至把这样做当作有个性。如此,一旦学生厌烦上课,就根本谈不上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了。换个角度来说,即便学生没有逆反心理,倘若他们只是耐着性子跟着教师的脚步亦步亦趋,这样也不可能教出有主见和创新意识的学生。由此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甚为重要。至于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轻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就需要教师多下工夫,千方百计地给学生以主动权,充分尊重学生,用心去关爱学生,从而使得学生可以充分信任自己,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也得以顺利进行。教师要彻底转变过去那种“管制式”的教学,不只是告诫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是要以亲切温和的态度去和学生交流、沟通,让学生乐于和教师敞开心扉,遇到问题会向教师咨询,也乐于向教师阐述自己的看法。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发挥教师的榜样力量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直接榜样,教师创造性教学的水平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高低。教师只有自己不断突破常规模式进行创造性教学,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旦教师跳出了固守窠臼的形象,毫无疑问,其举动和情绪状态就会自然而然地感染周围的学生。也就是说,学生既可以在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中更好地消化新知识,又会不自觉地受到教师创造性活动的带动和启发,从而激发他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情趣和热情。

三、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学生善于提问表明他们善于思考,说明他们已经将所学的东西消化吸收转化成自己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资源和力量了。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问,培养他们打破常规、敢于标新立异的勇气和习惯。具体而言,教师一方面要适时对学生的思维加以引导,鼓励他们对问题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以便从中探索求异;另一方面,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从变通性、流畅性和独创性三个思维角度入手,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突破常规,主张变异思维。一旦学生养成了求新求异的思维习惯,其创新意识自然而然会逐渐增加。

四、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语文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语文课堂教学自然无法脱离实际生活而进行。只有紧密联系生活,才能更加吸引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和相关创造性思考的兴趣。“语文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而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这一理念将会不断加以推广应用。生活是将语文和创新联系起来的桥梁,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可以将课本上学习到的语文知识灵活加以应用。反过来,学生也可以将生活中的发现“语文化”,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比如,作文能力的提升就离不开生活,注意观察生活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篇10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即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学生参与的实质是什么?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目标并理解其意义,知道确定的目标依据和实现的措施。这样师生双方就会达成共识,同心协力的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否则学生就不会参与进来。只有当学生认同目标时,老师才能通过启发、说明等手段将之转化为学生的追求,从而实现需要上的一致,认识上的一致和感情上的共鸣

其次要设计好的策略,共同配合。为了实现目标,教师设计一定的教学策略,采取不同的方法步骤等,无论是听说读写,还是参观研讨,无论是教学过程的编排,还是教学手段的谋划,都应精心务之。但是,所有这些都必须坚持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使学生能够接受并配合起来。这种配合越协调越默契,教学的效果越好。所以,组织策略,必须有针对性、可行性,要顺应学生的实际状况,有利于学生的活动表现。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参与的时效性。否则,教师有再好的策划到头来仍是纸上谈兵,孤掌难鸣。

二、探索实施办法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即以构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基础。传统的师道尊严,教师的封建家长式的权威意识,导致了大部分学生绝对的服从心理、惰性心理、因循守旧的保守心理等。究其根源,在于我们教师观念的落后,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如今的学生接受能力强,接受信息广,老一套的封建家长式的教学早已不适应了。据此两点,我们就要敢于且必须放下架子,勇于丢掉面子,给学生创造一种敢说、敢想、敢做的开放氛围,学生只有在多说、多写、多做的锻炼中,也只有允许学生在说错、写错、思错的宽松的训练过程中,才能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我在不多的几年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努力创造此种情景,例如:与学生建立坦诚、平等的兄长、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无话不谈,激烈争辩的课堂氛围,敢于说“不”、敢于提出尖锐的问题的思维习惯等等。这样,不但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样地赢得了同学们的信任、尊敬和亲近,也迎合了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挥了学生的潜在主体作用。因此,我在几年的教学中,学生不但觉的学的轻松,而且学的愉快,学的主动,成绩也名列前茅。

(二)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

高中学生正处在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阶段,从心理上来说,他们渴望成为一名真正的“男子汉”,因此,面对批评容易产生叛逆心理。此时,他们更多的是希望听到一些带有鼓励性和表扬性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正是抓住了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多方面的鼓励他们积极思考。比如:高一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堂作文,上课前老师先问“你们感觉语文中最难学的是什么?”学生一般会回答“作文”,这是老师用希望激励学生,“你们信不信,今天我们学了这堂课之后,人人都写的出好作文,你们愿不愿试一试?”——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希望。不仅如此,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时也都用“你真棒”“你真行”“你是我教过的学生中悟性最高的一个”等表扬性语言。即使回答错误,我也会告诉他“再思考一下,我相信你一定会思考正确的”等激励性语言。而且,我一再激励学生不要把面对问题当成困难,而应看作挑战,这样,学生就会充满信心的去克服它、战胜它。

(三)激趣。

只是一味表扬也并不能完全调动学生,还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最通俗但又宝贵的教育经验,一些老师却充耳不闻,熟视无睹,忽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激发。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这一点。比如教学余秋雨的散文《道士塔》时,因作者表达感情非常到位,我这样“标新立异”,老师不讲,而让我们同学们做个小书评家,发挥他们的评论水平,给余秋雨先生的作品“评头论足”。这样学生兴趣大大增加,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不用老师口干舌燥,学生自能领悟其中的佳句和作者传达的感情。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大胆创新,积极尝试,从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