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医疗发展计划范文

时间:2024-03-11 17:42: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准医疗发展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精准医疗发展计划

篇1

一、深入调查,制定脱贫攻坚规划

始终坚持把调查研究作为重要工作方法,对贫困村村情、民情开展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当地干部群众对脱贫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发展计划,整理存在的问题,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明确工作思路。XX村有农户272户1220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覆盖面达100%,由XX镇XX社区对口帮扶,现有贫困户21户59人,一般贫困户13户43人,低保户7户15人,五保户1户1人。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22.6万元,全村贫困户达到“八有”条件,实现全部脱贫。

二、心系群众,落实精准扶贫项目

想方设法维护群众利益,增加群众收入,农村扶贫工作较为复杂,需要较好的耐心。在驻村工作队的协助下,我积极采取多渠道引导群众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根据农户自身情况,调整农业种植和养殖结构。2019年通过产业扶贫,实现了产业发展和农户增收,预计2020年带动村集体收入30823元,全村21户59人贫困户参与资产性收益项目。通过消费扶贫,帮助贫困户着力解决家庭生计、改善生活条件,我们驻村工作组动员企业和热心人购买农产品稻谷18包、马蹄50斤、大芋头260斤,合计2930元。

篇2

Q1:贵公司(您)对2009年所属产业的景气是持何种态度?理由是什么?

原因: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对全球来说颇具挑战性,因为经济发展必需应对信贷紧缩和全球性的市场低迷。虽然各家公司或许会降低其产量,但他们仍将继续在新产品和新品开发方面投入资金。我坚信:半导体市场今后将继续呈增长之势。尽管我们预计近期谨慎之风将占主导地位,但是,那些希望在各自的市场中保持领先地位的公司必需不断地创新。创新需要在研发方面持续投资,专注于开发在效能上有别于竞争对手的系统级产品,并使用最先进、最尖端的组件。因此,虽然近期经济呈现低迷,但我对于未来的持续增长仍然抱持信心,特别是对于像凌力尔特这样一家专注于高效能模拟产品的公司而言尤其如此。市场对于此类产品将始终会有需求,因为在全球的众多应用中,它们都将继续被领先的系统级产品设计所采用。

Q2:展望2009年,贵公司预期能在那些应用市场有所斩获?可描述相对应解决方案。

凌力尔特的策略是开发广泛的产品,包括工业、通信、汽车、运算、高阶消费和航天产品。透过密切关注市场发展趋势和机会,并快速灵活地采取相应的对策,凌力尔特在不同区块的专业市场上均取得了强势的增长 (根据特定时期的市场机会来确定自我发展策略)。在该公司的发展历程中,面对新兴市场的不断出现和发展,凌力尔特适时地推出了各种创新产品,从而推进了自身的增长。以下是我们预期会在今后实现增长的某些主要市场。

汽车-目前,汽车制造商的销售正呈下滑之势,并在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少产量和开销。然而,我们将继续与这些公司开展合作,同时,他们均制定了积极的发展计划,并将在其新款车型上增添更多的电子产品。大多数汽车制造商都预计:在未来的几年里,车载电子产品的数量将增加一倍甚至两倍。有鉴于此,我们预测针对汽车应用的电子产品销售将有所增长,而不会受到每年汽车销售量的影响。

我们将继续开发针对汽车应用的新型、先进产品。我们的产品在诸多的汽车系统中被采用,从车用电子、LED照明、导航和娱乐系统,以至于电子转向系统和煞车、引擎控制和尾气排放系统管理等一应俱全。凌力尔特在该市场中所赢得的成功,归功于该公司产品的高质量和可靠性以及我们做出专注于该市场的承诺。

此外,每一家主要的汽车制造商还都制定了开发节能型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计划。这一发展趋势,为我们的创新模拟产品开启了更多的市场机会。例如,我们近期推出的LTC6802电池堆监视器就提供了监视一个大型电池堆 (比如:混合动力汽车和电动汽车中所使用的电池堆,以及电池后备系统) 中每节电池的高效而可靠的方法。该组件实现了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单脚滑行车、摩托车、高尔夫球车、轮椅、小船、叉式升降机和机器人中所使用的长串串接电池中每节电池的精准电压监视。

绿色增长市场-节能或能量收集应用的产品将获得发展机会,而且它们不大受市场状况的影响。目前,人们对于节能和环境问题的关注,使众多的应用均很重视功率优化。凌力尔特的节能产品将协助开发出功率转换效率更高、功耗更低且电池使用寿命更长的系统。我们的LED驱动器实现了寿命更长的新一代低功率照明,适合的应用包括汽车、医疗、运算和办公照明。作为电源管理领域的业界领导者之一,我们的创新解决方案还将在推动创新替代能源系统 (例如:太阳能和风力发电) 的进程中发挥作用。

篇3

关键词:大数据;贵州;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2.002

产业层次决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传统产业支撑的经济方式增长乏力,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合理的产业升级可以促进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因此,必须不断加强产业结构的调整及转型升级。经过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国内一些发达省份已开始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而贵州省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如何利用大数据兴起的机遇推动贵州省产业优化升级,成为贵州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1 贵州省及国内外大数据发展概况

大数据是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普及和信息增长而产生的新兴产业形态。其概念最早是由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提出来的。2008年末,“大数据”得到美国部分计算机科研人员的认可。2012年3月,美国政府在白宫网站了《大数据研究和发展倡议》,并于3月22日宣布投资2亿美元用于“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将大数据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我国大数据起步也比较早。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其中就提到要大力发展以海量数据存储和数据挖掘为核心的信息处理技术。2013年国内许多互联网企业开始将业务延伸到大数据产业,2013年也成为中国大数据发展的起步之年。2014年政府首次把“大数据”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8月,国务正式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具体部署大数据发展工作。

贵州大数据发展开始于2014年。2014年3月,贵州省在北京举办了“贵州・北京大数据产业发展推介会”,吸引北京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到贵州投资或开展合作。之后,贵州建立了数据中心、呼叫中心、大数据交易中心、“云上贵州”、大数据博览会等平台,大数据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16年2月,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都、中央网信办批准贵州省建设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贵州大数据发展得到国家层面的支持。经过两年的发展,2015年,贵州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总量已达到2000亿元,已成为贵州经济发展的又一支柱产业。

2 贵州省三次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1 第一产业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立体农业特征明显。贵州全省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由于平地少而且地貌性缺水,农业生产方式较为粗放,农业经济收益低下,农产品主要为粮食、油料、烤烟、肉类、水产品等,其中粮食作物所占比重较大,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低,特色商品农业不发达。2015年贵州省第一产业总产值为1640.61亿元,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贡献率仅为6.0%。

2.2 第二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工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产业结构也于2010年完成了向“三、二、一”模式的转变。但由于发展条件的限制,产业类型具有明显的资源型特征,工业产品多以初级加工产品为主,高新技术产品、精深加工产品少。在国民经济中,煤炭、电力、化工、建材、酒、冶金等6个行业占据主导地位,其中电力、煤炭行业是贵州传统的支柱产业,装备制造业和深加工产品业还很薄弱(见表1)。

以原材料生产为主的产业结构模式给贵州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不利影响:首先,产品科技含量较低。贵州本地多为资源型产业,这类企业对技术依赖性不强,企业在科研上普遍投入不足,技术创新意识淡薄,生产的产品不仅附加值低,而且面临价格下滑、产销率低的难题;其次,产业链短,产业配套能力差。由于整体工业化水平不高,生产零部件的配套服务企业少,生产成本高影响了吸引投资的力度;最后,名牌产品少。已有的名牌多为发育程度低的药类、食品、酒类产品,品牌经济效应尚未显现出来。

2.3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对贵州经济发展的贡献突出。2015年,贵州省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714.12|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4.9%,比2014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49.0%,比上年提高了3.1个百分点,而且高于第二产业45.0%的贡献率。较快的增长速度并不能掩盖产业内部结构的缺陷,贵州第三产业虽然比重较高,但第三产业主要靠传统服务业和较发达的旅游来支撑,金融保险、物流产业、科技开发、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比重较低。

3 大数据在贵州省产业发展中的应用分析

大数据蕴含着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等各要素创新,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数据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大数据的意义不在于掌握、储存了多少数据,而在于对这些数据进行整合处理,让数据像其他要素一样进入市场,与其他产业融合迸发出更大的价值。

3.1 第一产业

由于地形、光照及灌溉条件的限制,贵州农业发展一直较为粗放,经济效益也不高。大数据技术为贵州发展精准农业提供了支撑。农业生产对光照、温度、水分、土壤等自然条件有特定要求,而大数据可以对这些指标进行细致评估,并指导农民科学施肥、打药、灌溉和田间作业。大数据可以贯穿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除了给农户种植什么作物、用什么种子、什么时候种植、如何管理提供决策外,大数据还可以让农户及时了解瞬息万变的市场供求和价格信息,并根据市场趋势做出预测和反应,及时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以避免不必要的市场损失,达到利润和效益的最大化。

3.2 第二产业

随着制造业不断向智能化方向转型,信息技术渗透到了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大数据将有效推动制造模式变革和工业转型升级,成为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包括原材料的采购、工业产品的设计,生产数据的收集,质量体系的监督,库存产品的跟踪和销售,无不需要大数据技术的支持。此外,与传统的标准化生产不同,现在客户在产品设计上日益趋向个性化,大数据技术能对客户进行个性化服务,通过市场调查和客户的反馈,以定制化产品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3.3 第三产业

近年来,贵州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但信息技术运用并不普遍。在大数据时代,贵州各行业将通过这项技术提档升级。在商业领域,商家可以通过大数据了解市场信息和消费者需求,根据消费者的点击量、浏览量、购买量、兴趣点等信息,对消费者进行精准营销;在医疗领域,贵州本地医疗条件还比较落后,可以利用外地优质医疗资源开展远程医疗,让贵州的老百姓享受到国内最优质的医疗。在医院,医生可以为病人建立电子档案,把患者诊疗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储存起来供以后调用;在教育领域,可以让老师更及时获得学生的学习数据和心理数据,使教育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也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和教学手段创新;在金融领域,银行可依据个人数据(收入、消费、兴趣、风险偏好)和企业数据(生产、流通、运营、销售)对客户进行画像,在客户画像的基础上开展精准营销和风险管控。

4 推进贵州大数据与产业发展融合的建议

当前,贵州省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大数据发展需要其他产业支持,其他产业也离不开大数据。因此,必须及时发现并解决大数据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推进促进大数据与其他产业更好地融合发展。

4.1 实施“互联网+”工程

“互联网+”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把互联网和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当今,互联网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推动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因此,在“互联网+传统产业”的基础上,要创造出“互联网+”的无限可能,大力推进政务、民生、经济等领域与互联网的融合,积极实施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旅游、智慧工厂、智慧园区、智慧城市建设,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移动支付、O2O平台等云应用系统建设,以大数据服务民生、服务企业、服务政府。通过各行业与大数据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全省的创新水平和发展效率,进而也进一步带动大数据产业的发展。

4.2 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和经济发展需要便捷的交通一样,大数据发展也需要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包括通信管网、无线基站、中继设备、各级机房以及配套的电源、建筑等设施。贵州已有的信息设施明显不能满足需要,许多地方甚至还没有做到网络信息覆盖。大数据产业需要在诸多信息点采集海量数据,数据结果也要及时反馈到用户。因此,发展大数据首要工作就是完善大数据信息基础设施。在加大政府资金投入的同时,多方吸引社会资金进入,通过不断完善传输网和信息节点建设,打造可靠、安全、大容量的传输线路,提升全省的信息基础设施水平。

4.3 培养和引进大数据人才

人才短缺是贵州发展大数据面临的主要难题。首先,大数据兴起时间不长,国内大数据人才储备不足,处于欠发达地区的贵州在“引智”方面并无优势,同时又面临国内其他大数据基地激烈的人才争夺。其次,大稻菪枰掌握数学、统计学、数据分析、计算机编程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贵州省内开设相关专业的学校少,人才培养需一定时期的探索。因此,贵州要坚持本地培养和外部引进的方针,依托贵州大学等高校的大数据、物联网、计算机等专业培养大数据人才,并努力从外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引进人才,聚集一支掌握大数据研究、大数据管理、大数据应用的专业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唐德淼.产业优化升级视角下的经济持续增长动力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2014,(4):6366.

[2]王礼全.贵州产业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产业,2010,(6):4445.

篇4

一、公共政策

优势产业与特色经济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在我国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特色经济凭借其比较优势,能够在市场中发挥较强的竞争优势,在经济发展中显示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中草原是极其重要的资源,全区草原面积占全国草原面积的百分之二十五。独特的草原文化为内蒙古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大平台。近年来,内蒙古民族自治区推出,“草原品牌”,着力打造草原文化特色区,取得了有效成果。政府的公共政策,本身并不能直接为内蒙古民族自治区域增加农业资源、牧业资源、经济资源等。但是在政府政策引导与支持下,经济发展的生存要素配置环境发生改变,生产要素价格的调整与变化也会影响经济发展的方向与效率,在此基础上,公共政策才能够发挥效用,促进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

二、内蒙古民族地区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的公共政策

1.农牧业

1.1草原产权保护

蒙古民族地区的优势产业与特色经济是以草原经济为基础的,草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但是随着环境的恶化与草原被过度来发与使用,草原环境生态失衡,荒漠化严重,严重制约着内蒙古农牧业等优势产业的发展。1996年后,人民政府出台了新的草原管理制度规定,《进一步落实完善草原“双权一制”的规定》,双权指的是草原的所有权与使用权。这项规定出台之后,内蒙古政府首先重新核定了区域内各县市的界限,明确各县市的草原与牧场面积。对于各区域内拥有的畜牧数量也进行了落实,在明确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对牧场与草原资源进行划分到户,承包到户。其中,坚持以草定畜的原则,为草原产权的划分提供了指导方向。而在草原的所有权确定后,现实政府为牧民颁发《草原使用证》。这种政府公共政策的颁布,有效调动了牧民对草原牧场的建设与保护以及投资。同时,农牧产业的开发,也有效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比如,沙生药材种植业、畜牧产品加工业等,都是农牧业增产盈收的有效渠道。

1.2财政投入与补贴

政策是政策机构与周围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公共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以及策略的大型计划,公共政策是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农业、牧业的财政投入愈加增加。《农业法》中就有明确对农业投入应该盖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要求。内蒙古民族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特征,政府尤其重视对农牧业的财政投入,财农支出居于全国的前列,从1986年到2000年间,内蒙古民族区域农牧业的财政支出高达八十亿元,用以志愿农村生产支出、农牧基本建设支出以及农牧卫生、科技等支出。2004年开始,内蒙古民族区域的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开始进展实施,惠及了无数农牧民。

新时期以来,内蒙古区域全面加快发展农牧业,一方面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对于中央财政支农政策改革动向进行精准把握,并且积极到财政部进行汇报,为内蒙古区域争取更多的财政支持。另一方面,内蒙古政府与积极加大自治区内的投入力度,逐渐增加支农财政投入。并加强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通过政策导向与资金补助,使农民积极主动的保护草原生态环境,走现代农业、畜牧业发展道路。

2.旅游业发展规划

区域特色经济依托的是区域的发展特色,内蒙古旅游经济依托的是内蒙古区域的特色资源,丰富的草原资源不仅仅是农牧业发展的基础平台,也为草原旅游的打造提供了天然优势。2017年,政府出台了《“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引领,建设构建“一廊一脉”经济发展区,其中,内蒙古区域的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以及阿拉善盟等都是著名的现代裁员文明旅游区,“十三五“规划中,要求以主要城市为中心,以优势旅游资源特色为引领,着力打造独特的内蒙古民族文化旅游区。内蒙古民族自治区区域内独特的民族特色为特色旅游?I发展提供了条件,少数民族蒙古族的饮食、住宿、节庆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广大游客。比如那达慕大会、草原文化艺术节,烤全羊等独特的、与众不同的蒙古族文化,再加上奇特的草原风情、沙漠景色等,都是发展特色旅游经济的关键。这些也带动了诸如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内蒙古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建设,是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依托所在,内蒙古政府也在逐步开展乡村扶贫行动,以县乡为扶贫村,逐步开发旅游示范村,创新开发休闲浓状、特色民宿等旅游产品。一方面,为内蒙古旅游业提供了周边服务,另一方面,也以旅游项目为中心,有效带动了城镇建设以及经济发展。公共政策是协调和平衡公众利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有效渠道,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加强公共政策管理,有助于发挥特色经济与优势产业作用。

篇5

3D打印技术被誉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钥匙、“万能机”等,该产业也被列为未来最赚钱的产业之一。2015年8月,总理主持国务院专题讲座,讨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与3D打印等问题,他要求从业队伍运用该技术,配合中国制造2025的愿景,制定行业发展计划。

在这一领域,国家、社会的关注度极高;政策、技术研发、资金也不缺乏。然而,国内却出现了另一番景象,看似一片火热的3D打印技术经历了一波又一波的火爆炒作。但在技术应用和市场推广方面,3D打印产业发展却面临尴尬。

外热内冷 技术应用遇尴尬

3D打印的优势是传统制造业无法企及的,国外很多企业甚至把3D打印技术作为发展战略。近日,惠普以10.5亿美元收购三星打印业务,进军3D打印技术应用市场;通用电气也宣布以14亿美元收购瑞典Arcam和德SLMSolutions两家3D打印企业,使自己从3D打印行业最大的用户之一跻身于3D打印市场最大的供应商之列。

3D技术被高度关注始于2003年。一些关于该技术领域的论坛、研讨会和商业推广会等从未间断;在资本市场,3D打印概念股一片火热。2012年,国内企业大批进入3D领域,然而,目前多数企业经营困难。

被誉为中国3D打印教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卢秉恒介绍:“现在仅有几十亿美元,与数万亿美元的制造市场相比,差距甚远。因此,未来的发展前景仍不可估量。”

从市场需求看,前途无量的3D打印外热内冷。国内应用规模不大,而且在工业领域,以3D打印的应用也并不多见,国内的3D打印企业盈利者也是寥寥无几。国家对3D打印的高度重视使得3D打印成为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的热门,成为智能制造的焦点之一。而现在3D打印应用的发展不温不火,原因又是什么?

难以推广 市场有待突破

卢秉恒分析原因认为,中国3D打印技术的主要缺陷在于产业链尚未形成、原创技术太少、产业化的应用规模远远不够。

国际3D打印制造领域知名专家、华曙高科CEO许小曙也做出类似的分析,他说:“我国工业界对3D打印技术的认可度及应用度不高,多数制造企业尚未接受数字化设计、批量个性化定制生产等先进制造理念,与此同时,工业级3D打印设备单台成本较高,企业购置3D打印设备的需求动力不足,产业运用范围和领域也有限,应用前景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由于3D打印的跨领域应用特性,行业门槛不一样,有些领域应用3D打印技术还有政策制约,像医疗领域、军工领域等,市场开拓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清华大学教授、江苏永年激光董事长颜永年、“太尔时代”CEO郭戈是中国3D打印领域的另外一支力量。颜永年主张打造3D打印的软实力,掌握核心技术,将激光器的价格降下来,与国内做激光和振镜的单位一起合作,使光束质量和稳定性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许小曙带领国内3D打印行业的“领头羊”湖南华曙高科技术团队在2015年突破技术瓶颈,提升了3D打印机的效率和精度。许小曙说:“当前涉足3D打印的企业,主要还是以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为主,成熟的盈利模式尚未形成,虽然整个行业拥有巨大的市场容量,但短期内仍很难得到有效的释放。”

经过过去几年3D打印的投资热,3D打印技术步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应用市场仍有待突破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先天不足 产业发展遇瓶颈

业内专家分析,除了技术应用和市场推广面临的问题以外,3D打印技术本身也有着自己的缺点,这些缺点也影响了其成长的速度。

材料的限制。目前,高端工业印刷可以实现塑料、某些金属或者陶瓷打印,但其发展水平还无法支持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各种各样的材料。

技术和成本的限制。3D打印对机器的要求很高,目前的3D打印对于运动的物体和它们的清晰度就难以实现。此外,目前3D打印规模化生产的条件尚不具备,而且3D打印机本质是单体机,是现有产业链的一种方式,而不是一个制造能力总成体系。

知识产权的限制。知识产权越来越受关注,保护力度也是越来越强。3D打印技术也会涉及到这一问题,通过3D打印,人们可以随意复制任何东西,并且数量不限。

道德的挑战。据统计,3D打印服务提供商每年打印产品上百万种。打印汽车、飞行器、建筑物等变得非常容易。然而,打印人体生物器官或者活体组织,打印武器、飞行器、复制名人、明星玩偶是否有违道德伦理?

工业级应用技术欠缺。3D打印技术低端运用已经趋于饱和,工业级应用则技术欠缺。目前,工业级的3D打印机市场依然被3DSystems、Stratasys、德国EOS等国外巨头垄断,国内绝大部分购买客户为国企、央企等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购买者寥寥。

尚未形成完整产业体系。2015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国家增材制造产业发展推进计划(2015~2016年)》,为3D打印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环境。然而,我国3D打印产业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3D打印材料等关键核心技术基础薄弱,产业化进程较慢。

应用市场 个性化成为突破

3D打印作用于智能工厂,综合应用了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数字制造技术等诸多学科,直接成型无需模具,也无需对原材料进行切削、组装,不受产品结构复杂度的影响,突破了加工工艺的限制,是典型的柔性可重构制造系统,极大地缩短了产品设计、研制及验证周期。

卢秉恒认为,制造业未来的大趋势是从大批量生产变为个性化定制,而对个性化定制来说,3D打印是最适合的技术。

3D打印适用于复杂构件制造、个性化、定制化制造,它在缩短研发周期、降低制造成本、优化零件结构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量身定制产品,人人都是创造的主体,从而改变以集约式、标准化为代表的传统大规模生产方式,使“社会化制造”及“分布式制造”成为可能。

目前市场上,个性化定制设计很受欢迎,采用专用材料及其工艺技术的3D打印也有很好的市场。比如,在医学方面,3D打印已被用于手术精准设计、图像重建、手术模型打印,并重点在3D打印重建脑胶质瘤模型用于精准用药、3D干细胞打印用于脑瘫儿童的治疗、细胞3D打印用于脊柱损伤的治疗、3D打印器官芯片用于药物筛选等四方面发展细胞3D打印技术。

近期,涉及3D打印的会务不断。9月12日,中国国际传感器技术与应用展览会暨全球智能制造大会在上海举行;9月23日,由国家商务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湖北省人民政府、湖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人民政府、山西省人民政府和武汉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智能制造国际论坛举报;2016年9月26日,2016中国智能制造大会在杭州举办。

篇6

一、河东新区基本情况

(一)河东新区简介

遂宁市河东新区地处遂宁城区涪江河畔以东,与遂宁市船山区、蓬溪县、经开区接壤,是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所在地。新区成立于2002年9月,规划面积60平方公里,建成面积16平方公里,辖有2个街道、3个管理办公室,12个村、17个社区,是遂宁市正着力打造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绿色宜居幸福城市典范。2018年末,全区户籍人口8.3万人,常住人口16万人,均属于城镇人口。

新区人文厚重,秦汉开埠,隋唐繁荣,区内佛教胜地灵泉寺,隋朝开山以来,高僧辈出,声名远播海内外,享有盛名的语言学家李实、贾岛、苏轼、林则徐、郭沫若、赵朴初等古今名人、文坛大师都曾登临于此,挥毫泼墨,赋诗作文。根据遂宁市委、市政府的发展定位,河东新区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商贸会展、健康养老、科创教育、总部经济五大产业和数字经济。现有4A级景区2个,五彩缤纷路在“四川最美街道”评选中被评为“十大最宜商街巷”第一名。城市绿地率达到6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55%,观音湖水域面积达14.8平方公里。“海绵城市”建设占遂宁市80%以上。2018年GDP完成18.6亿元,同比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6.47亿元,同比增长1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9.85亿元,增长11.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47亿元,同比增长9.7%,占GDP比重为24.38%;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3亿元,同比减少7.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7.66亿元,工业增加值1.09亿元。

(二)现状及发展历程

第一个阶段,是从2002年9月新区成立到2004年9月的开发建设启动阶段。刚成立的河东新区几乎是白手起家,只有市政府注入的2000万元作启动资金,当时主要采用由施工企业垫资建工程,待政府出售土地后支付工程欠款,或以土地折价抵付工程款的方式开始启动城市建设,相继建成了涪江东岸防洪堤、东平干道和涪江三桥。

第二个阶段,是从2004年9月到2007年12月与中铁八局合作,进入以道路为主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阶段。经过多方考察,引进了中铁八局合作整体开发河东新区,由河东新区所属的河东开发投资有限公司与中铁八局成都铁路工程有限公司共同出资2亿元人民币,组建"四川成工河东实业有限公司"。其中,中铁八局出资1.2亿元,河东新区出土地资产折资8000万元,计划融资9亿元人民币对河东新区实施整体开发建设。在此基础上,中铁八局又以自己的资质和信誉,以及在河东的开发项目与农行四川省分行签定了银企合作协议,获得了银行对该项目4亿元人民币的授信。全面拉开了河东新区以城市道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到2008年底基本完成了城市交通主次道路建设。

第三个阶段,是2008年以后,进入以形成城市经济支柱产业为主的全面开发建设阶段。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功能配套建设,以美化、黑化、亮化为主的环境建设全面实施,房地产开发、文化教育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河东新区"人居第一城"新城形象得到全面提升。以四川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的"西部农村职业教育基地";以灵泉风景区、五彩缤纷路景观带、观音文化园为重点的旅游休闲产业;以光电高科技产业园为平台的电子高科技产业;以河东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为依托的房地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三)河东新区建设成就(产城相融,高标建设)

昔日滩涂成绿洲、荒地变新城,见证着河东新区十七年的成长变迁。

城市拓展全面提速。行政中心、会展中心、体育中心、观音湖隧道投入使用;观音湖湿地公园、五彩北路城市公园、观音文化园、莲里公园等滨水绿地惊艳呈现,不断创造人水和谐的生态环境;实施全域海绵,让城市在绿水青山中自然生长,生态优美已成为河东的城市标签。

产业协同全面提升。万达集团、保利集团、金科集团等纷纷抢滩河东,拉动产业河东、现代河东加快成型,以文化旅游、科创教育、健康养老、商贸会展、总部经济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集聚效应初显。

民生福祉全面改善。构建三级公共服务体系,形成15分钟生活圈;联福家园、紫竹美庭媲美高端商住小区;河东小学、洋渡实验学校等有效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成功承办省第十二届运动会;在遂宁荣获“全国文明城市”中贡献“颜值担当、文明担当”,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直线攀升。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城市特色不明显,城市规划建设略显滞后。河东新区现在城市风貌特色有待优化,特别是城市的天际线,临山、滨水、门户等重点片区的建筑风貌管控等,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程度仍不够,体现在前期设计考虑不够详尽,后期管控未沉下心。二是产业载体不显著、文化旅游产业特色不明显。从产业分布上来看,河东新区产业载体不显著,次区域产业重合性较高,文旅相关产业载体竞争激烈,健康养老、休闲度假、文旅古镇已经成为产业重合集中地带,从城市规划上来看,河东新区从规划细节入手,将观音文化融入整个城市规划设计中,但是基于观音文化的产业差异化竞争策略尚待明确和细化,特别是灵泉寺周边区域,市政规划与产业集聚之间的协调性不强,城市空间的产业活力不够,导致河东新区文旅产业特色不明。三是配套功能不完善、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受限。河东新区健康养老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规模小、整体水平偏低、产品类型单一,尚未形成集中的产业链条,明显滞后于大众消费需求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四是产业链条不全面、商贸会展产业空间受阻。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新区已经拥有旅发大会、绿博会等区域知名会展品牌,但是商贸会展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的发展不全面,导致商贸会展产业无法与本地产业形成协同发展的格局,致使产业成长空间有限。五是科技创新产业平台不够。从人才成长环境来看,河东新区具有较大优势,但是协助人才成长平台建设相对滞后,国开区与电子科技大学共建研究院,推进电子科大学研究人员为国开区电子信息产业提供科技支撑,取得很好的人才孵化效果。而我区甲骨文研究院刚刚兴建,产业服务功能尚待彰显,人才孵化功能尚待发挥。六是民生社会保障不足不优。河东新区正处于开发建设的攻坚阶段,公共服务中的民生社会保障事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产品和公共该服务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在教育公共产品领域尚未建成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公办与民办、职教和培训协调发展的较为完备的更高水平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在医疗社会保障领域,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网络尚待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尚待细化。

二、新区发展思路

(一)当前发展的重点

当前要重点突出河东作为城市新中心的核心地位,彰显“绿色河东、美丽新城”的魅力。一是全速推进河东二期建设。全速推进“五路一环一湖”建设进度,五彩缤纷北路景观建设和东湖引水入城建设,全面完成联盟河水系治理,成型东湖及周边景观,全线贯通环湖道路,快速建成任家渡片区城市新区,开工建设钟灵寺、马田、二教寺等安置房。二是精品打造仁里古镇。先行先试城市“双修”,重塑仁里特色文化小镇的人文风貌。修复城市公共设施,加快提升古镇老街“两横三纵”风貌,优化小街小巷空间环境,加快建设静音别院等精品大院;修复城市生态环境,加快推进联盟河堤景观提升,统筹推进古镇海绵化改造,改善古镇居民生产生活条件。要加快启动古镇营销,鼓励居民、吸引企业参与古镇产业发展,为古镇特色及产业聚集注入新的活力。三是加快建设科教园区。加快建设A2线、科教园安置房等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要加快推动能源学院和经济技术学院落地建设,再引进1-2所大专院校、科研科创机构落户科创园区,加快河东二小、二幼的建设进度,保障公共教育资源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四是积极构建以健身、养生文化为主题的产业体系。尽快建成养生谷保利花卉公园,加快荣海温泉酒店建设,打造高品质养生旅游地。打造高品质的诗画绿道,承办到水平国际马拉松比赛。

(二)近期发展计划

在全速建设二期、科教园及养生谷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快构建以文化旅游、科创教育、商贸会展、健康养老、总部经济为支撑的现代服务产业体系。一是要优先发展文化旅游业。加快仁里古镇、保利花卉博览园、仁里水乡等旅游项目建设进度,营销“拜观音、游古镇、赏花海、逛万达”的精品游线,加快建成成渝周末休闲度假目的地。二是要加快发展科创教育业。围绕东湖创想东岸,积极承接智能化、大数据的创新创意产业,中关村高科技孵化中心、清华大学启迪创新中心等高科技孵化项目力争签约落地;围绕能源学院,加快构建大学与高职、民办与公立同步发展的教育体系,满足多元化教育需求。三是突破发展健康养老业。支持医养融合发展,开工建设宇帆医疗健康城,做强养生谷健康养老项目,支持一批特色高端的民办医疗、养老机构做大做强,打造辐射全省的医养基地。四是谋划布局总部经济。依托东湖ECBD核心商圈,重点引导银行、保险、证券等企业总部入驻河东,形成总部办公聚集区。五是快速推进省市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今年新区共计省市区重点项目63个,总投资金额56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20亿元,近期要确保二期海绵城市建设、科教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市民中心、二期污水厂、医疗健康城等重大向项目建设如期开工建设。

(三)发展设想

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全会和市委七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勇担使命责任、积极有效作为,坚持绿色引领、产城共进、开放带动、创新驱动,推动各项工作终端落实见效,高品质打造河东二期,努力构建现代服务业“5+1”产业体系,着力优化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努力实现民生保障从“七有”到“七优”,推动城市空间协同一体、现代产业协作共兴,在中心城区极核发展中勇当主力军,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打造绿色宜居幸福城市典范。

“四大主题功能区块”:

行政商务区,重点发展行政办公、商业商贸,实施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宜居幸福指数。

养生度假区,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健康养老,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建设仁里古镇、保利花卉博览园、灵泉禅意养生区,打造以养心文化为主题的国际知名特色康养和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科创教育区,重点发展教育培训、科技研发,构建本专科、职业教育、国际学校等多类别、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培养高端人才,营造科创优环境。

乐活水都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现代金融、科创文创、会议会展产业,建设智慧园区。实施“引水入城、河湖联通”,塑造“岛状发展、蓝绿交织“的城市形态,呈现”水城相融、产城一体”的水都盛景。实施交通外联内畅,抢抓高铁发展机遇,全面融入成渝;构建小地块密路网,水陆有效衔接零距换乘的绿色交通体系,三级绿道串联滨水空间、居住空间、公共空间;33座桥梁,一桥一景,一桥一故事,打造最具诗意的桥梁博物馆;塑造“蜀风横溢、旷幽清雅”的西蜀园林,建设中国西部水都、“东方威尼斯”。

1.找准目标定位。按照全市“成渝发展主轴绿色经济强市”的定位,围绕建设“绿色宜居幸福城、现代产业创新城、观音文化旅游城”的要求,牢牢把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按照“三城四区五产业”的总体定位,坚持“生态为底、绿色发展、规划引领、高点起步”,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打造遂宁城市新中心,打造绿色宜居幸福城市典范,力争在2025年新区建成区面积达24平方公里、人口突破23万,为中心城区形成百万人口大城市提供城市空间载体、科教人才支撑、产业协同升级,建成中心城区经济极核的“绿色核中核”。

2.加快空间拓展。坚持“南北撬动”,有序推进空间扩张,建成绿色生态的公园城市。大力实施城市“北进”,全面推动河东二期建设,重点推进东湖引水入城、五彩北路城市景观、联盟河水系治理3个PPP项目包,力争3年内城市路网、水系、景观全部建成,全面展现西部水都的水城盛景。大力实施城市“南延”,匠心营造仁里古镇,实施城市“双修”,重点推进道路海绵改造、房屋修缮复古、景观文化重塑等项目,全面展现特色小镇风貌,同步有序推进科教园、养生谷建设。

3.加快交通衔接。对接交通规划,启动高铁“无轨站”、水陆交通枢纽规划,参与中心城区轨道交通规划,完善河东交通体系。完善路网建设,对外加快建成遂蓬快捷通道、永兴大道、凤台大桥等重点工程,与市域其他区域快速连接;对内推动五彩北路、东平北路、香林北路、芳洲北路、环湖路等“主骨架”建设,打通中环线与城市主路的道路衔接;启动清汤湖及周边水系、码头建设,完善东湖等内湖水系,贯通河东二期水上游线。

4.加强产业协作。坚持发挥优势、错位融合,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融合“大文旅”产业,重点依托仁里古镇、保利花卉博览园等精品文旅项目,融入全市全域旅游大环线;融合“大健康”产业,布局基因检测、精准治疗、高端体检、美容抗衰等专科特色医疗,建设专业性的特色康养首选地;融合绿色“新经济”,依托科教园、东湖ECBD打造文创中心、科创中心、智慧中心,加快推动金融中心项目落地,为建设金融办公、总部经济聚合力,积极探索数字经济应用,为全市产业发展配套提供创新平台、人才培养。

三、区域合作开展情况

市委七届六次、七次全会后,新区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和革军书记关于推进“一核三片、四区协同”发展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把实施“中心城区经济发展极核”战略作为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重大使命,加快新区城市建设和产业培育步伐,推动城市空间协同一体、现代产业协作共兴,积极为做大做强中心城区贡献力量。

(一)空间协同取得新进展。严格落实《遂宁市总体规划(2013-2030)》要求,从产业规划和体系搭建上注重与全市总规对接,河东一期16平方公里全面建成,基本完成疏解老城区城市功能的历史使命;全面拉开河东二期22平方公里开发进程,高效推进“五路一环一湖”基础设施建设,为下一步做大中心城区提供空间载体。

(二)互联互通取得新进展。全力融入市域交通网,全面畅通新区南北向道路“主骨架”,中环线河东段13.86公里已率先贯通,遂宁至蓬溪快速通道河东段基本通车,已初步形成“一环三向七线”市域公路交通网(中环线,318线、二桥、观音湖隧道、三桥、凤台大桥、遂蓬快捷通道、仁三路),辖区内有遂宁东、永兴两个高速出口。

篇7

关键词:大数据;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49

近年来,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图片、音频、视频、地理位置信息、传感数据等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大量涌现,同时社交网络、物联网、云计算也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些使得互联网中的个体和获取数据的行为变得更加准确和快速。在以互联网应用、电子商务等为首的应用领域中,相关数据的规模与种类都在以极快的速度增长。国际数据公司(IDC)的数字宇宙研究报告称,2011年全球被创建和被复制的数据总量是1.8ZB。同时该报告预测,到2020年,全球数据量规模将达到35ZB。显然,大数据时代已悄悄来临。

1 大数据时代

目前来看,“大数据”还没有统一的定义。IT行业的大型机构和组织都提出了“大数据”定义,其中以麦肯锡2011年在题为《大数据:下一个竞争、创新和生产力的前沿》的研究报告中的定义被引用最频繁。麦肯锡认为,“大数据”是指其大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尺度,且典型数据库软件难以对其进行采集、储存、管理和分析等处理的数据集。[1]一方面,大数据标准下的数据集大小是变化的,会随着时间推移、技术进步而增长;另一方面,应用大数据的不同领域中,符合其行业标准的大数据集规模也有差别。该报告同时指出,当前,数据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并逐步上升成为重要生产因素;而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将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1]

目前,信息技术领域认为大数据具有4V的特点。一是数据规模巨大(volume)。目前全球的数据量已经达到ZB级别,并且现行的单个大型应用的数据库中的数据通常也都是在PB级别或以上。二是数据类型众多(variety)。传统数据库以文本格式等结构化数据为主要内容的,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库包括了图片、音频、视频、网络日志、地理位置信息、传感数据等多种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而且这些数据通常占据了系统中的大部分存储资源。三是数据价值密度低(value)。以目前广泛应用的监控系统为例,监控系统24小时不间断地产生监控音视频数据,但是真正能提供有效信息的可能是几个月数据中的几分钟,甚至是几年数据中的几分钟。另一个例子是医学检查通常也会产生大量数据,但是,医生往往是通过其中的少量甚至个别数据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四是数据变化快(velocity)。这包含两方面的要求:既要保证对大数据的整体的高效处理,又要保证对部分数据进行实时的处理和反馈。

大数据的开放和应用,对社会、商业和个人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某些角度,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2012年3月,奥巴马政府出台了“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计划投入2亿美元,用于推动大数据相关的收集、存储、保留、管理、分析和共享大数据技术的研究,以提高美国的科研、教育及国家安全能力。我国“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简称“核高基”)科技重大专项也将非结构化数据管理作为需要重点突破的关键技术加以重点支持。2012年5月联合国推出了名为“全球脉动”(Global Pulse)的新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为各国提供对互联网实时数据的分析,更及时地了解人们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尤其是全球性危机的影响,并提出改善决策,为宏观经济的发展决策提供支持数据及信息。[2]大组织、大机构通过资金支持大数据的科学研究,进而推动大数据科学相关核心技术发展,大数据科学的发展趋势已不可阻挡。

当前大数据几乎推动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科学研究领域,大数据完全改变了天文学、生物信息学、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等领域的工作方式。在应用领域,在移动服务、零售制造业、金融业等一批应用较早的领域中,大数据已达到史无前例的规模,而在教育、医疗、城市规划、智能交通、环境建模、节能减排、智能材料、社会计算、金融风险、国土安全、计算机安全等新领域中,大数据也开始展现自己强大的推进力。

2 企业发展大数据所面临的挑战

2.1 数据异构性和不完整性

由于传感器的存在以及人的参与度的提高,在各种应用系统的运行过程中,自动、主动数据大量涌现,这些数据构成了大数据的主要来源。目前,计算机分析算法只能处理同构的数据,并自动忽略细节上的差异。保持数据结构和尺寸的相对一致,能有效提高信息化系统的运算效率。身处大数据时代,人们使用信息时,必然会产生大量的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因此,大数据技术首先便是将数据结构化。此外,在数据获取的过程中,如何根据特定应用的需求,在大数据中摒除可能影响判断的错误数据和无关数据,保证数据质量,高效抽取相关的有效数据将非常重要。

2.2 数据量持续性的爆炸式增长

数据量大是大数据的一个基本属性。大数据的数据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计算资源的增长速度。由于理器的时钟速度已经很难继续提升,当前主要以增加计算核心数目的方法来提升系统计算能力。计算能力的提升思路已经从提升单核计算能力转变到了如何平衡多个计算节点间的资源调配和并发管理。现在大的计算集群开始出现,如何设计、布置和运行计算节点群变得越来越重要。

数据具有广泛可用性,从高速膨胀的大数据中提取价值的能力正是大数据时代我们所欠缺的。一些数据的价值被挖掘出来,但更多的数据其价值却一直被隐藏或丢弃,没能被充分利用起来,两种数据数据量之间差距巨大,形成了大数据鸿沟,对多种类型数据构成的异构数据集进行交叉分析的技术将在大数据时代创造巨大的价值。

2.3 数据处理的时效性要求

在大数据背景下,许多应用要求对分析结果进行实时交互。这要求系统预先计算好部分结果,在新数据到达并分析完毕后,再对结果进行增量结合,迅速得出结果。大数据具有规模大及增长快的双重特性,对于一个给定的大数据集,通常需要迅速定位所搜索的数据。在实际应用中,同样的搜索可能会反复出现。需要设计新的索引结构来支持这类查询。当数据量不断增长而处理时效又很有要求的时候,如何设计和建立索引将变得很重要。

2.4 数据隐私的保护

数据的隐私保护从来既是技术问题,又是社会问题。要保障大数据健康有序地快速发展,必须从这两方面妥善解决数据隐私保护的问题。如何分享隐私数据,才能让数据在正常使用的同时不会泄露,就目前而言,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方法。通常我们共享很多看起来不那么重要的私人数据,如地理位置信息等,似乎不共享的信息就是安全的。但对于有些并不由自己保管的一些信息,如健康记录信息、消费信息等,也很有可能泄露。数据泄露会带来什么直接后果,泄漏后的数据和我们共享的数据会以怎样的形式与其它数据一同被交叉连接起来,连接分析后的数据有多少价值和用途我们根本不知道。虽然现有的关于隐私保护的探究在学术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这些研究成果还不能在实际中广泛应用。大数据时代如何确保信息共享的安全性,如何做好信息共享安全控制将会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2.5 跨平台数据的关联与整合

目前企业中的几个现状:不同的业务模块的数据分布在不同的系统平台,各项数据相互独立,难以在一个平台进行集成整合;不同业务模块间,数据不共享、不关联;收集整合核心业务数据,但常常忽略非核心数据。数据随着业务模块的相互分离而被割裂开来,数据之间缺少关联,企业自然就失去了各项数据连接后所能带来的价值。现行系统中,数据来源不同,数据标准难以统一,企业将如何实现跨平台对数据进行关联整合也是其在大数据时代谋求发展的一个巨大挑战。

2.6 大数据时代人的参与

大数据的分析不是纯计算的,而是人机交互的。[3]目前,计算机在大数据的分析过程中还有局限性,常常需要有人参与大数据的分析过程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众包”(Crowd-sourcing),通过利用人类的集体智慧来回答问题或解决问题。很多源自大众的数据并不是都完全准确,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误差。由于存在数据采集设备固有的不确定性,我们必须通过利用时空相关性更好地评估这些数据的正确性。

2.7 数据驱动的战略决策

移动互联网、政府/企业信息化、社交网络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带来了数据的爆炸式增长,这些数据将对机构从战术到战略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麻省理工学院Erik Brynjolfsson教授认为,基于数据分析的决策实现的生产增长率相较其他因素要高5%到6%。在大多数行业,这种增长率能够决定行业内竞争博弈的胜负。企业决策将基于数据和分析做出,这是企业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2.8 大数据的能耗问题

大数据的发展带来的还有数据中心的计算规模和存储规模的不断扩大。从小型集群到大规模数据中心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高能耗的问题。大数据管理中,能耗由硬件能耗和软件能耗组成,其中以硬件能耗为主。在能源价格上涨的今天,如何降低硬件能耗将是大数据系统建设和维护过程中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2.9 硬件协同

大数据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硬件设备的快速升级,但是也使得系统硬件环境日益复杂。同一系统在多次升级后,大量不同架构硬件共存,不同时期购入的不同厂商的服务器在IO、CPU速度等性能方面会有较大差异,整个数据集群内部设备之间的性能会存在明显差异,也就产生了硬件环境的异构性。由于任务处理的时间主要受处理过程中处理时间最长的节点制约,如果数据集群中,各环节设备数据处理能力差异过大,将会因“木桶效应”受到明显限制,大量的计算时间浪费在高性能设备对低性能设备的等待上。在小型数据集群或新建数据集群中,这种问题并不明显,但当这种硬件环境的规模拓展到数以万计的大型或超大型集群时,问题将变得复杂和难以处理。如何设计数据处理系统配套的存储、I/O及计算处理系统是一个巨大挑战。

3 大数据时代挑战的应对策略

一是做好网络融合。大数据时代,企业要更加注重对新型数据的获取和来源管控,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并从中挖掘出更多的价值:(1)要整合新的接触渠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发展多种线上线下的交流形式,增近客我互动与相互了解。(2)要注重内部数据与外部数据互联,形成更加完整的客户视图,促进客户关系高效管理。(3)有意识地对新型数据进行创造性的利用,不断进行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精准营销。(4)注重对新型信息获取渠道中的舆情实时监测,在舆情事件发生前就及时进行有效处理,最大程度上降低负面影响。

二是做好平台布局、数据融合。大数据时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逐渐受其所拥有的经营数据所影响。为把握竞争主动权,企业可以选择通过自行搭建大数据平台,成立数据中心,掌握行业大数据,巩固和进一步提升自身竞争优势。同时,在新建大数据系统应充分考虑系统功耗,认真核算使用老旧设备的成本效益,在采用新型低功耗硬件、高速硬件和系统建设成本间寻找综合平衡点。

在积极竞争数据控制的主动权以外,机构间也需要加强合作互利。完整而综合的大数据必然是难以被某一机构单独掌控的,垄断大数据的想法也是不可行的,各个主体之间博弈的最终结果必然是通过分享数据走向合作共赢。政府、企业、银行、运营商、电商、社交网络等大数据平台间开展在认同大数据价值的共识下,通过共享和利用平台数据,推进数据交叉整合将为参与整合的各个节点提供强大的前进驱动力。

三是培养核心能力。首先是数据整合能力。大数据时代不是突然来临,大数据系统的建设也不是一步到位的。大数据系统的建设通常以原有的来自多个系统平台的软硬件和数据作为基础。培养对原有软硬件和数据进行保留扩展性的高度整合的能力,可以让企业在大数据竞争中占得先机。数据整合能力既包含对机构内部单个或多个平台数据的整合能力,也包含对外部共享数据进行整合的能力。大数据时代,企业要在产业链中占据主导地位,必须具有对数据进行快速整合和高效管理的能力。大数据时代,企业应以积极的姿态与其它组织和机构进行数据交换,掌握的数据越完整,所发掘的价值也越大。

其次是数据分析能力:(1)大数据时代不同以往,处理的数据以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为主。同时数据量与现在存在数量级的差距,很多现有数据处理方法已经不能满足需求。数据量的增大通常也意味着其中错误数据和不完整数据的增多,开发针对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清洗的高效算法能有效提高对大数据的利用效率。(2)大数据应用非常注重数据分析的时效性。因此算法的应用指标将在准确率和时效性中寻找平衡。(3)云计算是进行大数据处理的有效工具,应对一些可用的算法进行调整以适应云计算的框架。(4)用户越来越关心数据分析结果的展示。大数据时代数据量大,分析更复杂,得到的结果也更加多样化。在结果展示中增加更多的可视化界面和人机交互可以改善用户体验,使大数据应用变得更加易见、易学和易用。

最后是策略执行能力。只有转换为实际的行动的大数据分析和构想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精准和快速是大数据时代策略执行两个非常鲜明的特点。精准取决于通过大数据交叉分析后对客户的全面剖析和深入了解,能够使企业制定出针对性的方案,实行差异化营销和服务。快速取决于系统自动完成大量分析和策略,通过客户行为触发相应的服务和营销活动。

为培养这三个能力,企业需要进行几点改变: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大数据的价值,形成价值共识,以大数据指导商业运营和企业管理;其次,企业应当以外部招聘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迅速储备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相关人才,为自身发展大数据积累力量。再次,在新建大数据应用系统时,应充分考虑大数据下数据的存储、管理、分析和共享,系统的设计不仅要满足当前的使用需求,还应重视大数据的增长对系统扩展性方面的要求。最后,在理想条件下,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战略决策,对内部组织体系、权力配置、人员架构、资源分配等进行调整,给予大数据部门相应的决策权力比重。

参考文献:

[1]BIG data:The next frontier for innovation,competition and productivity.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http:///insights/business_technology/big_data_the_next_frontier_for_innovation,2011.

[2]徐子沛.大数据[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李翠平,王敏峰.大数据的挑战和机遇[J].科研信息化技术与应用,2013.

篇8

一、全球迎来“工业4.0”浪潮

目前,全球在“工业4.0”领域的竞争可分为以下三大阵营:

第一阵营:以德国和美国为代表的制造强国。在这一阵营中,德国和美国正在抢占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话语权,也即是成为全球标准的制定者。

第二阵营:以日本、法国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的制造业在全球居于前列,却难以成为全球标准的制定者。

第三阵营:中、印等发展中国家,他们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追赶者。

二、德、美、日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战略路径

1.德国将“工业4.0”视为国家战略,将工厂智能化视为国家方针。在德国工业4.0工作组的《实施“工业4.0”攻略的建议》中,工作组认为,实现“工业4.0”的关键是要推动“双重战略”。

2.“再工业化”是奥巴马政府重振美国经济的战略选择,这一经济复兴战略有丰富的内涵以及深层次的长远考虑,即营造经济新时代。

3.日本将机器人作为经济增长战略的重要支柱,希望通过发掘机器人的可能性实现日本经济的增长。日本政府打算在新经济增长战略中写入促进护理、农业、建设第一线利用机器人的相关内容,并设立“实现机器人革命会议”加快技术开发。

三、“工业4.0”背景下中国的行动路径

以“工业4.0”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给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出了全新的、更为艰难的要求,使正在努力向工业3.0追赶进军的中国,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为全面迎接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国的产业政策思路和行动路径应当适时调整。

(1)需要制定具有前瞻性的“顶层设计”;(2)优化产业结构;(3)制造业对外合作与内部改革并举;(4)继续推进两化融合;(5)推行精准主义和标准主义,构建中国制造标准体系;(6)缩短与发达国家在研发投入的差距,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

全球迎来“工业4.0”浪潮

智能化工业装备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升级转型的基础,发达国家不一而同地将制造业升级作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首要任务。德国、美国、日本等世界各传统工业强国无不高度重视全面信息化对制造业已有和潜在的影响,思考及采取对策加速自身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以期占领未来国际较量的战略制高点。这其中尤以德国提出的“工业4.0”概念最为引人瞩目,被认为是德国吹响了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前进号角。

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普遍认为,

“工业4.0”即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物理系统等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德国“工业4.0”的大体概念是在2011年于德国举行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的。当时,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董事兼行政总裁沃尔夫冈・瓦尔斯特尔教授在开幕式中提到,要通过物联网等媒介来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提高制造业水平。2年后,在2013年4月举办的“Hannover Messe 2013”上,由产官学专家组成的德国“工业4.0工作组”发表了最终报告――《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包括德语版和英文版)。与美国流行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说法不同,德国将18世纪引入机械制造设备定义为工业1.0,20世纪初的电气化为2.0,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信息化定义为3.0,而物联网和制造业服务化宣告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到来。

德国产业界普遍认为,工业4.0将正视和解决某些当今世界面临的挑战,如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城镇化、人口结构变化等。工业4.0能持续带来覆盖整个价值网络的资源生产率和效率的增益。它能将人口结构变化和社会因素考虑在内,以适合的方式组织生产。智能辅助系统让工人从单调、程序化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能把精力集中在创新和增值业务上。

正是认识到“工业4.0”战略的重要意义,发达国家在制造工程领域的竞争变得愈加激烈,而且,并非只有亚洲的竞争对手对德国工业造成威胁,美国也在采取措施,通过推进“高端制造业”计划反对“去工业化”。目前,全球在“工业4.0”领域的竞争可分为以下三大阵营:

第一阵营:以德国和美国为代表的制造强国。在这一阵营中。德国和美国正在抢占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话语权。也即是成为全球标准的制定者。

作为传统的制造强国,德国充分认识到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将对制造业产生的重大影响,而自身在信息产业方面却没有明显优势。因此,德国提出工业4.0的概念,既是以工业3.0已经实现、制造业自动化程度极高的优势为基础和条件,更是德国对制造业未来转型升级的战略预判及方向明确。不仅如此,德国还希望通过推动“工业4.0”战略,而继续保持自己称霸国际制造业的竞争优势。

德国总理默克尔曾指出,数字化生产对德国的繁荣富裕至关重要,德国可成为“工业4.0”标准的推动者,并在欧洲甚至全球推行这些标准。默克尔说,德国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德国希望继续保持工业强国地位。因此,德国工业生产必须迈向数字化,即实现“工业4.0”,而如今已是设立相关标准的时候了。默克尔认为,德国应抓住欧洲内部市场的优势。“也就是说,德国可以成为特定标准的推动者,并使其扎根欧洲,”她说,“同时我们也有机会将其推向全球。”

默克尔政府希望通过推动“工业4.0”,重塑自己在工业领域的全球龙头地位,并建立解决老龄化等问题的积极应对战略。在这一高度下,德国本身的工业4.0规划,非常侧重借助信息产业将其原有的先进工业模式智能化和虚拟化,重视智能工厂和智慧生产,并把制定和推广新的行业标准放在发展的首要位置即德国的工业4.0的产业集成。

从短中期来看,奥巴马政府实施的“再工业化”战略目标是要重振美国制造业,创造就业,推动美国经济走出低谷等。这既源于对金融危机前“去工业化”潮流的纠正,也源于制造业的价值被重新发现:制造业能够帮助一个国家保持产业领先地位,同时提供实实在在的就业岗位。在全美所有行业中,制造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排第4位,大约是美国一直引以为傲的金融服务业的3倍。据统计,自2010年2月以来,制造业已为美国人创造了53万个就业计划,实现连续31个月增长,创过去近25年以来最佳表现,其中多为高新尖端技术就业机会。正是发现了制造业在政治和经济上的乘数效应,2008年还在竞选总统期间,奥巴马就公布了自己的美国制造业复兴计划以吸引基数庞大的蓝领投票者。

奥巴马政府“再工业化”的远期目标则是要在世界经济领域掀起一场“战略大反攻”,以“再工业化”作为抢占世界高端制造业的战略跳板,促使主导“新型制造制业”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在环保、能源、交通,乃至所有经济领域遍地开花,以达到巩固并长期维持其世界第一经济超级大国地位的战略目标。从―开始,奥巴马政府就是把“再工业化”作为一种国家战略来策划和实施的。在第一任期内,奥巴马政府就先后推出“买美国货”、《制造业促进法案》、“五年出口翻番目标”,以及“促进就业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及战略部署。“再工业化”战略的实质,是要推动美国制造业的脱胎换骨,要催生一种新的生产方式,造就类似于信息革命那样的大趋势,掀起第四次工业革命。

二、美国“再工业化”的路径选择

“再工业化”是奥巴马政府重振美国经济的战略选择,这一经济复兴战略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层次的长远考虑,即营造经济新时代。奥巴马政府一直在细化并推进相关战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设有利于制造业复苏的法律政策环境。美国出台了带资金的《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其中7872亿美元的财政刺激计划相当一部分拨给了制造业。此后,又出台了《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制造创新国家网络》计划等。

2.加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协调发展。虽然在全球制造业中所占的比重一直比较高,但美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却在逐年下降。过度依赖以金融业、房地产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使美国在此次危机中受到了沉重打击,市场大幅萎缩,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的作用重新凸现出来,受到了美国各界的重点关注。先进制造业包含了精益生产、准时生产、清洁生产、柔性制造、敏捷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虚拟制造、绿色制造等众多先进模式,不仅能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产业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带来一场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提高经济抵抗金融风险的能力,从而扭转美国当前严重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倒挂现象。目前,美国为了重塑制造业的优势地位,向实体经济转型,采取了诸多措施:加强振兴制造业的有关立法工作;鼓励制造业研发创新及产业化;大力培育新兴先进制造业;为制造业提供积极的金融支持等。

3.保证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美国联邦实验室和联邦资助研发中心的研发量只占美国研发的10%左右,超过80%的研发是企业完成的。为保证美国的研发能力,美国政府极其重视为中小企业提供法律和公共服务帮助,而发达的金融服务业能够敏锐发现有前景的中小企业,并提供融资机会。2009年3月16日,奥巴马宣布计划从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方案中划拨部分款项(约7.3亿美元)解决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2009年10月21日,奥巴马宣布一项支持小企业发展的新计划,以帮助小企业渡过信贷紧缩难关。2009年12月11日,奥巴马政府计划将7000亿美元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ARP)的剩余资金用于扶持小企业,旨在遏制失业率高企带来的政治和经济不良后果;还准备要求国会对TARP进行修正,放宽将施加给小企业贷款机构的薪资限制及其他限制。美国政府还多次敦促美国银行为那些有可能增加就业机会的小企业提供更多贷款。

4.构建完整的科技创新体系。美国国会公布的《2009年美国恢复和再投资法案》的草案包含增加133亿美元科技投入,其中研究和开发99亿美元,研究和开发设施设备34亿美元。2010财年联邦部门研发拨款中,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能源部科学办公室和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为代表的基础研究主体的研发拨款朝着十年内翻番的目标稳步前进。今天,在全球的研发开支中,美国一家就占到31%,远超欧盟的17%和日本的11%。

此外,美国政府非常重视产学研体系的构建。2011年,奥巴马总统推出了“高端制造合作伙伴”(AdvancedManufacturing Partnership,AMP)计划。该计划由道氏化学公司和麻省理工学院共同领导实施,而非政府部门直接负责实施,主要致力于四方面的工作:建设国家安全关键产业的国内制造能力;缩短先进材料从开发到推广应用的时间;投资新一代机器人;开发创新型的节能制造工艺。可见,这是美国官产学研协同作战振兴制造业的一项重大举措。

日本工业机器人发展计划

说到日本工业,就不得不提到日本的工业机器人产业。日本具有国际上最先进的机器人技术,不论在技术方面,还是在市场规模方面,日本可以称得上是“机器人大国”。根据日本产经省统计:2013年日本工业机器人产业总产值达到3611.84亿日元,年度产量为99858台,供应全球50%以上的工业机器人产品。2014年日本工业机器人产业总产值达到4470.21亿日元。从供应方来看,日本60年代末从美国引进机器人技术后,已经成为机器人第一大生产国,并且形成了浓厚的机器人文化,工业机器人约占全球66%份额,代表企业有发那科、安川、那智不二越等。日本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汽车和电子机械行业,约占70%。

由于日本地少人多,人口老龄化严重,长期以来日本对机器人比较重视,特别是在服务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方面,都在世界遥遥领先。日本对机器人产业―直抱有非常大的希望,希望机器人能在日常生活和公共场所中成为更加贴近人类的工具,能在应对日本高龄化社会、解决日本劳动力下降、实现安心安全社会、创建便利和幸福的生活环境等方面发挥作用。据统计,在金融危机前的2005年,日本有37万个机器人在工厂工作,占全球总量的大约40%。也就是说,制造业平均每1000个工作岗位中,就有32个是工业机器人。

日本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与日本政府的支持分不开:

其一,日本政府对工业机器人产业给予了巨额的资金支持。2013年,日本政府拨款23.9亿日元,帮助24家企业开发和推广护理机器人。日本还计划至2020年,实现产业机器人市场规模翻番,扩大至1.2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732亿元)。护理和医疗机器人领域的市场规模也将达到1.2万亿日元,是现在的20倍。日本首相安倍称,日本将把机器人作为经济增长战略的重要支柱,希望通过发掘机器人的可能性实现日本经济的增长。安倍还称,会出台放宽限制的政策来大力促进机器人使用。日本政府打算在新经济增长战略中写入促进护理、农业、建设第一线利用机器人的相关内容,并设立“实现机器人革命会议”加快技术开发。

日本政府对中、小企业采取了诸多经济优惠措施,2014年日本政府拟把机器人作为经济增长战略的重要支柱,通过扩大机器人应用领域、设立“实现机器人革命会议”、加快技术研发、出台放宽限制的政策等,大力促进机器人使用。

其二,日本把实现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所对应的产品形象)有关的技术课题经过整理和展望,编制成技术路线图。同时,把解决这些课题所还需要的单元技术和技术性能的进程沿着时间轴展开,编汇成完整的机器人路线图。机器人路线图划分为三个领域,即“新世纪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勾画出了10年以后各种机器人的未来形象(任务),从技术图中的重要技术中抽出其性能和所需要的技术等。路线图中提到为了创建和扩大新世纪机器人的早期市场,重要的是要缩短满足多种需求的机器人的开发时间、降低成本、扩大加入的企业。为此,提出了有助于缩短机器人开发,扩大机器人开发企业的“共同基础性技术”;有助于开发高级需求的机器人的“突破性新技术”;进而,从在其他领域中应用来扩大机器人技术的观点出发考虑“市场冲击力”,以及“基础技术开发的需要”。同时,路线图称,为了确保日本在这样的机器人市场中的占有率,强化日本的技术竞争力也是很重要的。

“工业4.0”背景下中国的行动路径

美德日等发达国家的工业革命信号给中国制造业敲响了警钟。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与“工业4.0”,向我们展现了不同于传统流水线、集中化机器大生产的全新生产方式,生产要素、组织模式乃至市场供给与需求都将出现重大变化。这对我国进一步推进增长方式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给予了重要启示。以“工业4.0”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是发达国家反思过度“去工业化”、推动回归实体经济的发展战略。新一轮工业革命并非简单的制造业回归,而是在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基础上,加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实现服务业高端化发展,优化产业结构。那么,在发达国家新一轮工业革命如火如荼之际,中国制造业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出路何在?中国应该选择怎样的行动路径,方能跟上“工业4.0”的时代步伐?

新一轮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以“工业4.0”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给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出了全新的、更为艰难的要求,使正在努力向“工业3.0”追赶进军的中国,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业内人士认为,这些挑战在于:一方面,发达国家可能将通过“再工业化”再次占领制高点,后发国家的产业赶超可能面临来自发达国家的全方位抑制;另一方面,“工业4.0”对制造业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中国制造业如果选择“跨越式”地迅速跟上,以现有水平来看难度较大。

1.后发国家的产业赶超可能面临来自发达国家的全方位抑制。罗宁博士的观点认为,中国需要警惕的是发达国家可能将通过“再工业化”再次占领制高点,对中国提升产业竞争力形成挑战。新一轮工业革命将可能使发达国家在科技、信息、资本等方面长期积累的优势进一步强化,抢占全球产业链关键环节,主导新型装备、新材料的生产和供应,成为未来科技革新与产业革命红利的主要受益者,这将对中国提升产业竞争力形成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黄群慧也撰文认为,德国“工业4.0”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不仅会削弱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比较优势,而且有利于发达国家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因此,后发国家的产业赶超将面临来自发达国家的全方位抑制。如果后发国家不能充分利用现代制造技术创造的技术和市场机会,新一轮工业革命将使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心一”世界分工体系被进一步固化。曾经为寻找更低成本要素而从发达国家转出的生产活动有可能向发达国家回溯,导致制造业重心再次向发达国家偏移。

2.新的技术标准和竞争规则可能阻碍中国制造产品出口。业内人士指出,西方国家正从制造业的现代化、高级化和清洁化中寻找“再工业化”的出路,这意味着西方国家将在技术标准和国际贸易规则上做文章,以阻碍中国制造产品出口。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在各种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和国际经济组织中占据强势,其操纵技术标准和竞争规则的能力较强,再工业化战略更加强化了其规则制定者的地位。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发展各种高端技术甚至极端技术抢先制定有利于自身的工业品的技术标准和贸易规则,设置较高市场门槛,使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无法进入该市场与其平分秋色。中国的制造产品出口将受到较大的负面影响,制造技术上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将成为产品的市场认可度的一大制约。

因此,中国必须站在国家高度充分认识“工业4.0”的全局性和战略性,认真研究理解“工业4.0”的核心内容,关注如何让互联技术在制造业全产业链上都发挥作用,重点关注和全面建设制造过程的系统化和标准化。中国应当在制造领域加快引进互联网产业体系,推动生产要素的互联,使之向“智能制造”的方向快速前进,这对于中国制造业的提升与赶超将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工业4.0”背景下中国的行动路径

为全面迎接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国的产业政策思路和行动路径应当适时调整。

1.需要制定具有前瞻性的“顶层设计”。全面推行“工业4.0”、加速制造业转型升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产业、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通力协作。这其中,国家具有前瞻性的“顶层设计”和发展规划至关重要。2015年5月,中国政府了《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该纲领将制造业定位成“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提出了建设制造业强国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2015-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2025-2035年,达到制造强国阵营的中等水平;第三步,2035-2049年,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中国制造2025》将是中国工业未来10年的发展纲领、顶层设计。政府的诸多行动向市场传递出强烈信号,显示工业转型将迎来大突破、大提速。

“工业4.0”精彩案例

一、德国安贝格西门子智能工厂

作为工业4.0概念的提出者,德国也是第一个实践智能工厂的国家。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陈部城市安贝格的西门子工厂就是德国政府、企业、大学以及研究机构合力研发全自动、基于互联网智能工厂的早期案例。占地10万平方米的厂房内,员工仅有1000名,近千个制造单元仅通过互联网进行联络,大多数设备都在无人力操作状态下进行挑选和组装。最令人惊叹的是,在安贝格工厂中,每100万件产品中次品约为15件,可靠性达到99%,追溯性更是达到100%。这样的智能工厂能够让产品完全实现自动化生产,堪称智能工厂的典范。其中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数字化工厂概念:数字化工厂不是无人工厂,而是根据生产工艺的实际情况,在考虑投资成本的情况下,为人提供最佳支持。这一点在安贝格工厂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整个厂内甚至没有看到一台六轴机器人,但求所需,无求多余。目前安贝格工厂仍有1200多名员工,一条生产线仍然有6-8名操作工人,同时有30-40人的技术人员进行支撑,确保物料、设备、产品检验等工作。

持续改进的过程:安贝格工厂走到今天这样出色,是持续改进的结果,“质量第一”仍然是其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历经25年,通过持续的改善,在员工没有增加的情况下,产能提高到原来的8倍,质量从上世纪90年代的560百万出错率,下降到2014年的11.5百万出错率,质量水平达到了99.9989%。可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工厂也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对产品、工艺进行持续的改进。

数字双胞胎概念:西门子认为安贝格工厂的成功是数字化的成功,将工艺的规划与工程化、生产系统的规划与工程化、仿真优化及验证全部实现数字化,并且能够达到实体与数字信息同步,达到设计、制造、调试信息一体化的联动,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数据变化,都能在整个环节上同步进行变更,强调的是集成的、统一的数据标准。

信息化系统与自动化装备的高度结合:安贝格工厂的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率达到75%,但更为关键的是物流的自动化与信息的自动化、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相匹配,真正达到了物流、信息流及仿真的完美统一。

模块化设计:缩短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周期,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目前安贝格工厂为全球6万多家客户提品,达到自接到订单,最短可达到一天之内为用户提品,生产组织形式真正高效、灵活。其中,模块化设计是其能够灵活组织生产的重要保证,模块化设计包含产品的设计,也包含了生产设备、信息化软件系统的模块化设计与相对标准化的设计。

另外,安贝格工厂的生产现场布局也很有特点,在场内基本看不到地面排线等,据西门子的专家介绍,其排线系统与物流系统一样,都放在了一楼,地面上设了多个能源供应点,可以根据生产布局的需要随时灵活调整。

综上所述,数字化、模拟仿真、模块化及相对标准化的产品设计,基于自己产品的物料清单和工艺清单的数字化,以及信息化与自动化的高度融合是德国实现“工业4.0”的重要因素。对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持续的改进,并且不断地将BOM与BOP进行数字化后与自动化装备完美结合,才是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改善产品质量的王道。

二、施耐德电气EcoStruxure能效管理平台

全球能效管理专家施耐德电气2010年推出EcoStruxure能效管理平台,该平台融合施耐德电气在电力、工业、建筑楼宇、数据中心和安防5个领域的独特技术和专业经验,为需要寻求多个业务领域提高能源效率的客户提供智能化的能源管理解决方案。

EcoStruxure的承诺主要基于两个方面:首先,EcoStruxure是基于5个技术领域里有特定目的的应用的最全面组合,而这五个领域是解决能源方程所必需的。(1)电力:为设施、工厂提供完整的电源管理解决方案,实现高效、安全、可靠的电力分配。(2)数据中心:APC by Schneider Electric为数据中心提供了备受赞誉的InfraStruxure架构,该架构采用了模块化的、可扩展的方法,不但可以优化关键电源和制冷服务,还可以改进重复建设导致的低效。(3)工业:自动化解决方案关注灵活性、可扩展性、易使用性,面向最终用户及原始设备制造商需求提供自动化控制和管理控制平台。(4)建筑楼宇:管理解决方案关注降低安装和运营成本,并通过对温度、照明以及百叶窗等的实时控制来提高最终用户的舒适度。(5)安防:Pelco by SchneiderElectric提供的架构拥有行业领先的视频、门禁与安保技术,可以尽可能地降低计划外的停机而导致的成本和效率损失,并提供全面的风险分析。其次,EcoStruxure能够将以上五种技术整合在开放的、灵活的技术平台上,(该系统需要用到IP和网络服务),并能够连接特定应用,设置不同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