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变更流程范文

时间:2024-03-11 17:42: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信息变更流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信息变更流程

篇1

《 2011-2012年中国中央企业信息化发展研究年度报告》中指出,随着中央企业重组和改制、整体上市步伐加快,中央企业对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与业务执行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智能化、协同化、集成化和数字化是中央企业信息化的主流发展趋势。信息化已经成为中央企业提升管理效率和水平、强化经营管理的有力武器。但不可否认的是,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无法与快速发展的企业规模和管理改革相适应,在企业的管理改善和发展转型过程中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本文从企业信息系统的常见质量问题入手,就实施基于 APP的信息化过程框架(图 2),综合提升企业IT应用和管控能力进行探讨。

一、企业信息化质量现状及分析

质量的内涵十分丰富,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充实、完善和深化。 ISO9001∶2008定义质量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ISO9126的信息技术标准中将软件质量定义为:与软件产品满足明确或隐含需求的能力有关特性的总和,包括可靠性、可用性、易用性、效率、维护性和可移植性等6个质量特性。

经过对电信、科研和制造等行业的多家企业信息化状态的深入调研与分析,发现常见的信息系统质量问题如下。

(1)预期功能未实现:鉴于信息系统业务需求的多样性,企业流程的目标性、动态性,业务需求往往不能被准确、全面地挖掘、确认和管理,导致需求没有得到正确的设计、实现和验证,无法达成预期的业务目标。

(2)项目进度控制乏力:信息系统建设进度受软件开发、硬件、接口、网络、供电和机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由于缺乏有效的项目策划、监控和风险管理机制,软件研发进度失控等原因,常常无法及时上线,影响企业核心业务支撑。

(3)遗留缺陷多,用户体验差:信息系统建设往往面临快速上线使用的业务压力,时间紧、任务重。进度压力、重开发轻测试、过程控制不足,导致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验证不足,系统质量难以达到用户期望。

(4)信息孤岛,重复建设:很多企业以部门为单位,以部门主要业务为对象各自开展信息化建设,网络、设备、数据、技术架构与实现难以复用,造成资金、资源的极大浪费,信息的共享和利用受限于业务主体。

(5)维护性、扩展性差:企业缺乏对信息系统体系的统一规划与架构,项目层面难以开展有意识的通用设计与接口、数据复用,导致已有系统难以扩展、关联整合,运维投入大,且效果不好。

(6)对业务流程支撑性差,绩效不佳:大多数信息化活动往往将来自企划部、体系规定及相应业务部门的已有业务流程进行简单地自动化,未经梳理和再造的业务逻辑往往是混乱的、不适应自动流转的,难以很好地发挥 IT体系集成化、自动化、流程化的管理效用。

二、IT治理思路

针对上述 6大问题现象的分析,体现出企业 IT团队在需求开发与管理、项目策划与监控、风险管理、测试与验证等方面的管控不足,软件过程管理能力有待提升;信息孤岛与重复建设、扩展性差的问题,根源在于信息化过程处于自发、混乱的状态,缺乏统一的 IT规划和架构指导;流程绩效不佳则要求 IT实施必须结合流程管理和再造。质量现象 -问题原因-应对策略的关系如图1所示。

根据以上分析,以下三个方面的改进是企业要提升信息化能力,提升信息系统质量的主要因素: ①软件过程管理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能力; ②主动实施信息化体系规划,形成良性的企业 IT架构; ③好的信息系统离不开业务流程的管理(BPM,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和优化。

软件是信息系统的灵魂,是信息系统发挥作用的核心与关键。建设可靠、易用、高效的信息系统和企业信息化体系,首要的,就是实施软件过程控制,保证软件质量。

1.软件过程质量保证

以ISO 9000标准和CMMI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为基础,众多的国家和企业裁剪和开发了适合自身特点的软件过程体系和质量保证平台框架。在我国,此类标准与模型也被广泛应用于通信、装备制造和信息技术等众多行业领域中,用于规范企业的核心产品研发和主要业务领域。但同时,由于企业信息化的服务对象是企业内部组织和个人,建设模式一般采用外包或结合较小规模的自主开发,其产品质量、特别是过程控制往往被忽视。在这种情况下,在信息化建设中全面贯彻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I,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gration)的具体要求,是不现实,也是不经济的。

针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具体过程特点,汲取ISO9000以及CMMI体系中的核心方法与要求,关注需求、架构、变更、测试、项目管理和供方管理等方面的过程,制定相应的管理要求和条例,是合理的解决措施。因此重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1)需求分析与管理。需求分析的随机性和时效性是信息系统软件区别于嵌入式软件和软件产品研发的重要特征。需求分析活动的开展形式往往随机且非正式,难以保证用户的持续参与。需求分析和管理过程往往因需求迟迟难以“确定”、需求二义性、项目后期发生的严重变更等问题,导致难以控制,甚至造成项目失败。

因此在信息化建设中,需求分析与管理显得尤为重要:①让用户尽可能多地持续参与到需求分析及其他阶段;②重视需求的跟踪与一致性,正视变更,将不可避免的变更控制在项目早期发生;③对于变更风险较大或初期获取需求较少的项目,考虑敏捷、迭代等生命周期模型,代替一成不变的瀑布模型;④加强需求的跟踪和验证,确保业务部门认可的需求得到满足。

(2)项目管理。由于业务部门迫切的使用需求,信息系统建设往往有较高的进度要求。为避免项目后期的测试、验证不足,甚至是延期交付,应实施项目监控与管理:①定义并管理项目范围,在创建工作分解结构的基础上,估计并形成项目管理计划;②根据项目管理计划,监控项目执行,除了进度、成本和资源等重要因素之外,尤其应注意风险管理、软硬件到位计划、利益相关方的承诺达成情况等因素,这些因素间的冲突往往是造成项目滞后的关键;③项目团队的沟通、项目团队的建设和管理是项目进度和质量的重要保证。

(3)供方管理。“任何企业中仅作后台支持而不创造营业额的工作都应该外包出去,任何不提供向高级发展机会的活动与业务也应该采取外包形式。企业的最终目的不外乎是最优化地利用已有的生产、管理与财务资源”,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如是说。在信息化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外包作为提高绩效、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生产力的重要解决途径。在选择服务提供商和外包执行的过程中,以下是保证系统质量的关键因素:①选择服务供应商,重点考察其资质、管理和交付能力;②清晰地表达外包的目标并获取认同,制定绩效衡量方法和制裁措施,取得供应商的重视;③外包执行和监控,项目策划时明确评价、监控供应商的时机和要求,并遵照执行,把控风险。

(4)质量保证与变更控制。软件质量控制与保证是通过走查、测试、质量审计和培训等手段使项目达到预期的质量目标。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往往通过确认/验收测试来验证产品质量,但更为重要的却是用户的及早介入,验证、走查系统的早期需求、设计以及代码。信息化建设同样离不开配置管理,其中变更控制(特别是关于项目范围、需求和计划的变更)必须得到有效的管控。

信息系统的实施过程主要靠软件过程控制实现,也就解决了“如何做”的问题。对于独立软件或站点,开展面向用户的需求获取即可解决“做什么”的问题;但对于企业信息化体系,其信息系统的业务需求与企业的业务和流程紧密关联,IT实现应与流程优化相辅相成。

2. IT治理从流程开始

先做流程,后做实施,这样的IT管理体系建设才可能成功。如果企业跳过了管理流程化的环节,那就意味着将把一个混乱的、不适应自动流转的业务逻辑层呈现给实施方,这会让集成化、自动化的IT管理体系无法在复杂环境中立足。无法理顺信息系统与原有流程体系的关系,常常导致信息化与原来的手工业务两套体系并行,老的体系一直难于完全转化到新的信息化体系下,业务部门的积极性将严重受挫,对信息化也将颇有微词。

《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企业再造)的作者海默(Hammer)曾提到:不要对现有的流程进行简单的自动化,而要忘记它,重新开始设计,因为它是充满错误的。业务流程管理(BPM)是一种以规范化地构造端到端的卓越业务流程为中心,以持续地提高组织业务绩效为目的的系统化方法,而业务流程再造正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流程体系的落地更多地依托信息化手段,是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求的重要来源,只有符合业务流程的信息系统才能成功。同时,信息化过程也是企业流程再分析、再设计和落地的关键步骤。

将PDCA循环应用于流程管理,其步骤可以包括流程设计、执行、评估和改进。在具有成熟的流程和信息化体系的企业中,流程管理每一步都与信息化落地密不可分。每个信息系统的建设,都应在需求分析阶段将对应的业务流程进行再分析、再设计,并通过信息技术实现落地。赵泓一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和比较,对企业信息化和企业流程再造实行的配适程度进行了研究,发现“信息化企业建置的规划管理与系统开发阶段中,企业流程重组实施之程度较高,则企业信息化的成效将较高。”

信息化是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满足不同应用的信息系统之间并非孤立存在,仅仅高质量地实施符合企业流程的IT应用并不代表这个企业的信息化体系是健康、高效的。只有通过有序、精密地架构,科学地在各层次组织硬件、网络、接口、数据和服务等,形成明晰、可控的IT规划架构,才能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3.企业信息化体系的统一规划架构

被誉为世界“ERP流程之父”的奥林・汤普森(Olin Thompson)认为不充分的应用很容易吞噬信息化的价值。新系统30%的需求,已有系统已经实现;新系统20%的需求,已有系统也能够实现,但是一直没有执行。也就是说,已有系统的价值,企业没有充分挖掘和利用,影响信息化发挥效益的瓶颈不是技术,而是管理,也就是协调、维护和应用信息系统的能力和程度。

由于“重功能、轻架构”,以及缺乏IT架构管控制度与流程,企业的IT架构往往呈现出难以整合的异构的信息孤岛的集成结构,同时给企业信息化体系的维护和扩展带来了极大困难。

成功的IT管理体系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的IT水平、具备合理、统揽全局的管理架构,同时以科学的管理理论作为指导,形成灵活稳健的IT架构,和谐的IT环境。进而,形成信息系统构架框架,使用逻辑的企业构造蓝图来定义和控制企业系统和其他组件的集成。总结起来,应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规划。

(1)企业基础网络规划绝不是简单的网络部署以及服务端/客户端的承载。安全、数据交互和业务整合是网络规划中最应考虑的因素:以电信运营商为例,业务支撑系统(BSS)、运营支撑系统(OSS)往往比管理支撑系统(MSS)有更高的安全考虑。网络的划分如何保证安全与效率的统一,其安全策略与鉴权机制如何设定?移动互联网和终端的发展,如何使我们在享受移动办公便利和高效的同时,保护国家和商业秘密?以上所有的综合考量,基础网络层的健全协调将是信息化建设实施的保障和前提。

(2)业务应用层的规划包含功能的规划和数据的规划。功能规划,除了可以避免功能的重复建设,降低成本外,也是信息系统保持一致性和可扩展性、易维护性的有效途径。数据规划,指识别和分类由流程、需求所产生、控制和使用的数据。在对数据和业务流程了解的基础上,建立数据和业务流程的关系,进行系统总体逻辑结构规划,即功能规划。目前,很多企业采用拥有完善的鉴权认证机制的服务总线来实现功能和数据的划分与复用。

(3)在功能与数据流的有效规划基础上,有序整合,提升现有IT资源的利用,新的功能可以通过组合现有的服务快速构造出来。功能的松耦合更利于其自身的变更和完善。便捷地应用合作伙伴的服务并提供服务,能更好地服务于客户,决策支持/专家系统也可在此基础上快速构造。

三、基于APP的企业信息化过程框架

信息化不是目的,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应对业务流程进行评估、梳理和再造,信息系统和业务流程管理将成为企业战略实现和管理提升的重要工具,而IT规划和软件过程管理就是其中的关键过程。因此,健康的企业信息化过程是关注APP并不断改进的建设过程。过程框架如图2所示。

在此框架下,根据企业业务流程远景和IT战略规划,通过实施有效的软件过程管理控制,营建高效、良性的企业流程体系和IT生态,才能使信息化成为企业的管理优化和业务转型的动力和关键。

(1)软件开发过程管理是保证信息系统质量的核心过程。软件生命周期前期的需求分析、软件设计过程是与业务流程和已有IT架构广泛交互的过程,作为信息系统实施的输入,是信息系统好坏成败的关键。同时,作为信息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软件应在全生命周期实施必要的过程管理(包括项目管理、质量保证、验证、外包管理和配置管理等)。

(2)流程体系是企业信息化的依据和动力,信息化则是流程不断自我审视、走向卓越的基石。流程靠信息技术实现落地和升华,信息系统必须符合企业的流程形态。业务流程的分析、改进主要在软件的需求分析过程中落地。越来越多的成熟企业通过实施流程管理,保证其战略目标的达成。

(3)信息系统建设的软硬件设计活动必须基于已有的企业IT架构和规划。好的IT架构支持信息系统的高效扩展和软硬件资源的复用,缩短时间、降低成本,更能降低IT实施的难度和风险;每个系统的设计过程应遵循、保持并完善整体架构的规划。

调研中发现,金融、电信等行业中的大型国有企业通过多年来IT战略规划能力的提升,软件项目管理能力和人才体系的建设,维护并持续改进自身的企业架构,实现了从业务电子化到信息化的转变,企业信息化体系已经走上了良性优化的道路。同时,很多其他制造、服务性行业的企业由于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流程套路,导致信息化的投入无法带来与之匹配的最优绩效。因此,此类企业应坚持实施基于APP的信息化过程框架,培养信息化人才,借鉴国内外优秀实践,实现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升。

篇2

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IT技术为核心的技术革命浪潮席卷全球,信息技术性能日益完善,功能日益强大,快速发展的计算机、通信、光电子、人工智能及其他信息技术大幅度降低了信息处理成本,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增加了信息存储容量,保证了信息传播的安全可靠,从而为企业提供了安全、便捷的交流和信息传递提供了技术支持。信息技术已经彻底改变了企业的管理、运行模式,但是随着应用业务系统的不断发展,IT设备的不断增加,IT系统和网络不断扩大,信息系统越来越复杂,集成度越来越高。非IT企业要去掌握专业的IT技术,必须花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去组建这样一支团队,往往显得力不从心,特别是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市场环境变迁速度不断加快,也迫使企业越来越关心核心技术竞争,把非专业的技术委托给专业公司。由此,IT服务外包开始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

IT服务外包的优势

1. 有助于降低成本。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各企业都会强烈要求降低成本,这也是IT服务外包兴起的重要起因。一般而言,服务外包提供商都具有一定的规模经济和专业化优势,因此,他们与公司内部的IT部门相比,提供服务的成本较低。由IT服务外包提供商提供的IT服务,成本更易预测,而且能够更好地进行控制。

2. 专注于企业自己的核心能力。

IT服务外包在提高企业的IT服务和响应能力的同时,可以使企业更加关注于自己的核心能力。将普通的、常规的信息服务进行外包,可以使企业的IT部门将力量集中于能为企业提供具有真正价值的活动和应用。将一般的IT技术及其支持职能和应用外包给服务提供商,可以让企业集中力量发展,从而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通过将部分IT服务进行外包降低部分信息服务的负担,减轻IT部门的结构,使内部IT员工得到更多的重视,去帮助企业完成创造价值的项目和提供建设性信息规划,这将极大地提高IT部门的绩效,因而将IT服务进行外包对企业可能具有战略意义,并且可使企业集中精力于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核心能力。

3. 获益于前沿技术并获得专业的服务。

对IT服务进行外包一方面可以使企业使用前沿技术和技能并且从中获益,另一方面IT技术每天都在不断地更新与发展,企业内部的IT技术人员知识层面会日趋落后。而服务提供商在专业的服务领域都会投入巨资发展相应的技术,培养相应的专业人员等,以便为客户提供更加专业、高效的服务。因此企业通过IT服务提供商,即可获得持续的技术前沿理念和方法。此外,由于经常为许多客户提供各种相同或相似的服务,IT服务提供商有着更加专业的知识和经验,这样发包企业既能获得专业的优质服务,又能集中精力于企业的核心业务。

IT服务外包的分类

1. 技术支持。

主要包括对用户提供日常的技术、管理以及软件实施的咨询、培训和解决方案服务。

2. 硬件(网络)运行维护。

服务对象从单台设备、软件到整个复杂的信息系统,包括排除设备的硬件故障、软件安装,系统日常维护以及系统优化等服务。

3. 软件售后服务。

包括系统的更新、保障及检测服务,如项目管理软件、协同管理软件、ERP软件系统等专业软件服务。

4. 软件定制开发。

包括定制软件产品开发、产品支持、软件升级和优化等服务。

企业IT服务外包的实施步骤

1. IT服务外包决策阶段。

(1)明确外包目的和内容:在企业做出IT服务外包的战略决策时,通过对企业内部信息的搜集和分析,企业决策者要对本企业自身整体情况做出评估,识别出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明确信息技术外包的动机和目的,决策是否将IT服务外包。

(2)选择服务提供商:企业收集IT行业中IT外包服务商信息。从服务商的数量、规模、外包经验、合作机会、企业文化等方面来评估服务商的合适程度,从中选择合适企业的服务商。同时通过IT外包建立起来的企业和服务商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一个短期的交易关系,而是长期合作为目标的伙伴关系,这将是IT外包服务是否成功的关键。

2. IT外包服务执行阶段。

这个阶段,企业要与服务商建立起完善的合同条款,进行相关资产或人员的移交,并对外包合同的执行进行监督和管理,与服务商建立起良好的伙伴关系。

(1)与服务商合同谈判:企业需要就IT服务外包的相关内容与服务商进行谈判,并建立起相对完善而又灵活的合同条款。在合同中,对IT服务外包的目标、对象、服务质量以及外包关系要有清晰的描述,使合同尽可能的完备。

(2)服务合同实施:一般服务合同中对于系统运营相关职能的外包,还会涉及一定IT资产和人员的转移,所以企业和服务商要进行相关的内部资源的整合。服务商必须要按照合同的要求来提供相应的IT服务,而企业则要做出相应的投资来支持服务商提供的服务,同时为了达到预期的目标,企业还需对服务商进行监督和管理。企业需要与服务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进行及时沟通,以保证外包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并为以后能够继续合作打下良好基础。

IT服务外包商的选择

那么,一个能为企业带来价值的IT外包服务商需要有哪些条件?AMT建议要做到以下几点:

1.规划。

在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在理解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与业务规划的基础上,诊断、分析企业管理和IT现状,优化企业业务流程,提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愿景、目标和战略,制定企业信息化的系统架构,确定信息系统各部分的逻辑关系,以及具体信息系统的架构设计、选型和实施策略,对信息化目标和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全面系统地指导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协调发展地进行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及时地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以及有效而充分地利用企业的资源,以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建设。

根据企业制定IT发展路线,协助建立企业IT的规章制度,规范操作流程。建立企业基础架构平台,建立容灾及备份方案,使因宕机造成停机时间缩到最短。为企业选择适合本身特点的应用,通过信息系统逐步建立,增强企业竞争力。

3.运维及开发。

系统运维:必须有合理的服务流程,通过合理的工作流程与工作规范才能保障IT问题的解决。例如:定期更新补丁,升级病毒库,监控系统健康状况。资产管理:协助管理IT硬件、软件、信息资产,追踪记录资产变更,协助管理企业的其他IT供应商。同时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业务调整,不但是IT运维上给予企业帮助,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也可以帮助企业不断改善,其中软件系统定制开发及软件产品的售后服务,也较为关键。

AMT 的IT外包服务特点有:

1. 服务流程设计原则。

(1)IT 服务业务流程的设计必须与本组织结构的设立相匹配,这样才能推动IT服务质量的提升。IT服务质量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服务的效率;2服务的规范;3产品的质量。服务效率取决于服务响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包括对客户的服务承诺是否能兑现,问题是否能判断到位并给予解决的能力;服务规范取决于工作程序是否规范,是否有客户的问题档案,方案的总结,服务本身的工作程序和质量监控等方面;产品的质量又是服务环节中最为关键而容易被忽视的地方,如果产品本身的原因造成服务周期过长、服务次数增多,客户满意度必然下降。所以AMT 的IT服务流程设计中紧密联系三个环节,并让其组织结构与之配套,IT服务从前端服务台事件的接纳、记录、初步诊断与处理到后台工程师的调度、任务分配、问题跟踪及后期的结果反馈,就如一条完整的工厂流水线生产。其中需要客服部门(服务台)、生产部门(前端工程师)、质量部门(测试人员)、研发部门(研发人员),这些部门基本涵盖了制造部门的组织单元。同时在组织设计中通过问题的收集与反馈,定期反馈至产品的管理部门及研发部门,就能形成良好的闭环管理,促进IT服务质量的不断改善,产品不断完善的机制。

(2)IT服务业务流程从四个方面来评测:时间、成本、质量、服务;时间代表服务外包业务流程的周期、效率。比如,服务外包流程规定一般问题的回应周期。如在这个周期范围内能有效地被执行的流程才是合格的服务外包业务流程。成本表示服务外包业务流程的增值性和支出,通过流程优化或技术改进降低其成本,去除服务外包业务流程中不必要存在的非增值点为目的。质量表示服务外包业务流程面对的产品的要求。服务表示客户满意度,流程最终输出是面对客户服务,客户满意度越高,服务流程就越优秀。

2.服务人员配置。

在每个服务流程中人是关键因素。同时AMT的服务人员必须通过三大能力测试:业务素质、服务素质和专业素质。其中业务素质包括业务认知、工作经验;服务素质包括沟通能力、服务意识、性格特征;专业素质包括问题解决能力、专业技能、知识背景。作为一个专业服务团队,不同的角色,必须配备多技术能力的人,才能更好地解决复杂的IT问题,见图1。

3.IT服务体系建设。

服务台:AMT不论在软件售后服务,还是运维服务中,都会设立服务台做为IT 服务的接入点。它是服务提供者和用户之间日常工作的单一联系点,也是报告突发事件和提交服务请求的焦点。对用户而言,服务台是他们与IT技术的唯一连接点,确保他们找到帮助其解决问题和请求的相关人员。服务台设立目标是为IT服务运作提供支持,从而提高客户满意度。作为与用户联系的“前台”,服务台首先对来自用户的请求进行初步处理。当有些请求本身无法解决,就会将这部分请求转给二线工程师或三线研发人员来处理,见图2。

事件管理:是指由于任何不符合标准的操作引起或可能引起服务中断和服务质量下降的操作,让其在出现事故时尽可能地恢复正常经营,避免它造成业务中断,以确保最佳的服务可用性级别。通过利用事件管理流程,区分事件的优先级确保支持资源集中在最紧迫并且可能对业务产生最大影响的问题上。事件管理流程是负责解决IT服务的突发事件、问题和客户请求,目的是快速恢复受影响的IT服务。所以它的特征是以解决表象现象为目的,而不是查找根本原因。当多个事件同时出现,就必须对事件所造成的影响、事件的紧急程度、等因素确定事故处理优先级,见表1。

事件管理中当遇到对业务或客户的影响极大或影响面非常大的事件时,可以升级为紧急事件也就是优先级为最高的事件。

变更管理:客户提交变更申请或者IT系统技术支持过程中需要IT系统的变更所提交的变更申请,在AMT 服务外包中严格记录变更信息,对所发起的变更需在测试库中进行变更评估,制定变更步骤和计划,测试成功后则变更部署至客户系统中,更新客户系统记录。

配置管理:管理配置元素包括硬件、软件、网络设备、服务合同等IT基础架构中所有必须控制的组成部分的数据存储配置管理数据库。当配置元素发生改变时必须同步更新配置数据库。配置管理在IT服务中管理着系统必须控制的组成元素,并给其他流程,如问题管理、事件管理等提供相关信息,以便保证IT环境的完整性。

篇3

信息化在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的同时,也使企业同时承受着巨大的信息安全的风险。据统计,全球平均20秒就发生一次计算机病毒入侵;互联网上的防火墙约25%被攻破;窃取商业信息的事件平均以每月260%的速度增加;约70%的网络主管报告了因机密信息泄露而受损失。我国公安机关2002年共受理各类信息网络违法犯罪案件6633起,与上年相比增长45.9%。其中利用计算机实施的违法犯罪有5301起,占案件总数的79.9%。而病毒的泛滥,更让国内众多企业蒙受了巨额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信息安全建设,已成为目前国内外企业迫在眉睫的大事。信息资产管理,既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固定资产管理,也和ERP(企业资源计划)、EAM(企业资产管理)等系统中资产管理的概念有所不同,它更关注于对信息系统及其附属设施中的相关资源进行识别和集中管理,进而实施有效的ISMS(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或SOC(安全运营中心),以保证信息系统所承载的企业业务的持续、有效的发展。

一、从业务安全到信息资产安全

企业的业务安全需求不断变化,相关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企业不断扩展业务,员工、客户以及合作伙伴越来越多地与企业网络连接,进行移动办公和开展在线业务,这也就意味着对核心信息资产的威胁机会增加。信息安全已经从单独的保护计算机系统发展到保护业务安全。

信息安全问题之所以成为企业管理中很难解决的一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信息资产与物理资产的差异性。一般而言,信息资产与物理资产的基本区别是,信息资产是动态变化的,而物理资产是固定不变的。信息资产在许多方面表现出动态特征——从信息以运行数据(客户账户、业务交易等)的形式产生开始,直到在各种业务功能和过程中最终的应用(ERP,CRM,商业智能)。IT界为信息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推出了许多单一性的产品。这些产品分别用于解决生命周期中某个方面的问题,包括信息的生成、处理、分布、存档、检索和处置。某一种信息资产在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各有其价值。企业的这种动态资产在其进展的每一步中必须受到保护,以防止外部和内部的威胁。但是,这种企业内部开发的功能和目的相对单一的保护手段,常常因开发内容不全面、缺乏统一规划和部署等缺陷,造成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处于一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被动状况,使得企业在信息资产安全管理上常处于被动和盲目的局面,其信息资产在遭受破坏后常缺乏专门的调查取证和索赔力量而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二、法务会计在企业信息资产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信息及信息用户的社会属性使得法务会计师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成为必要,而法务会计师因其所具备的法律和资产管理方面的独特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经验,使得其在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根据信息安全风险的成因,法务会计师可以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对策。

在企业信息资产保护中,定义信息资产,以信息资产为对象的形式是企业信息资产保护的关键。这是因为在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中引入资产保护,可以使抽象、复杂的信息管理明朗化。企业信息资产是以多种形式存在的,它可以是有无形的、也可以是有形的,可以是硬件、也可以是软件。因为,信息资产具有不同的价值属性和特点,其存在的弱点、面临的威胁、需要进行的保护和安全控制也各不相同。因此,有必要对企业、机构中的信息资产进行科学分类,以便于进行后期的信息资产抽样、制定风险评估策略、分析安全功能需求等活动。此外,信息资产还具有很强的时间特性,它的价值和安全属性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所以还应该根据时间变化的频度,制定资产相关的评估和安全策略的频度。

篇4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271

摘要院分析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介绍了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标准化信息系统(MSOA)的功能架构及应用。

关键词 院企业信息化;MSOA;标准化;信息系统

1 概述

当今的时代是信息化时代,而且是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环境中,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及作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那么,什么是企业信息化呢?

企业信息化实质上是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目的,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移动、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一体化、网络化和智能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处理传递数据及工作,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以业务流程的优化和重构为基础,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利用各信息系统,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信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企业信息化不仅能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促使企业业务办事程序和管理程序更加合理、迅速,而且能进一步促进企业资源的合理组合及利用,使其在现有资源条件下达到最佳利用效果,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和管理效率。

2 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标准化信息系统渊MSOA冤项目背景及概述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标准化信息系统(MSOA)的管理对象是文件和记录。文件是企业活动的依据,行为的准绳,是管理的基础。任何一个体系都是基于一系列可作为依据的文件和资料(如文件、表格、图纸等)来实现的,所以文件资料管理的好坏,对体系的有效运行尤为重要。采用人工方式进行文件的编制、评审、批准、发放、使用、更改、再次批准、回收和作废等管理工作,存在管理效率低、易出差错、文件更改、评审工作量大,造成不愿进行文件变更、评审工作,使得文件的有效性得不到保证。记录管理一直是体系管理中的重点,如何对记录的产生过程进行控制,提高管理效率,对记录进行有效的统计分析,是记录管理中的难点。

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标准化信息系统(MSOA)的目标是利用管理体系的方法和理念,对企业管理过程中的文件、记录进行管理,提高管理效率,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解决企业管理中常常出现的该要的文件没有、该存的记录没存、有效文件和作废文件并存、文件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得不到保障,做事找不到依据等许多不良现象。最终实现企业文件、记录的有效控制、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减少差错,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3 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标准化信息系统渊MSOA冤的功能架构3.1 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标准化信息系统(MSOA)管理系统功能

3.1.1 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标准化信息系统(MSOA)是对企业内部管理性文件、技术性文件、程序文件、管理手册、记录格式等各类受控文件的起草、审批、发放、传阅、评审、变更、作废、查阅等的管理,它严格按照管理体系对文件管理规范要求开发,能提高90%的文件管理效率。

3.1.2 自动生成文件管理规定的各类文件清单,较人工管理更为准确、快捷。

3.1.3 对文件的审批、发放、变更、作废、评审等文件管理过程均有记录。

3.1.4 支持文件的变更管理与版本控制,可方便地查阅历史版本。3.1.5 时效性文件的自动作废和文件评审的提醒。

3.1.6 外来文件的识别登记、合规性评价、符合性评审功能全面实现体系对外来文件的管理要求。

3.1.7 管理记录归档功能将游离在各个专业系统之外的所有电子版文档进行分类管理、版本控制,为企业文件的全面受控提供了实用的工具。

3.2 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标准化信息系统(MSOA)系统架构3.2.1 MSOA 采用B/S 结构开发,基于浏览器运行,客户端免安装,目前支持IE7 以上版本的浏览器,以及firefox、google chrome、safari 等浏览器。

3.2.2 MSOA 可运行于winxp、win7、win8 PC 操作系统,也支持在iOS、andriod、win8 系统的平板电脑上运行。其中体系文件管理、表单管理移动版还可在iOS、android 系统的手机上运行。3.2.3 MSOA 采用自主研发的三层架构开发,具备数据校验功能,能很好的防止地址栏和SQL 注入攻击。

3.2.4 采用大型关系数据库oracle 作为数据服务器,科学的数据结构设计,优化的数据操作命令使得系统在大量并发操作的情况下,都能流畅地运行。

4 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标准化信息系统渊MSOA冤的应用4.1 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标准化信息系统(MSOA)应用的意义4.1.1 企业建立管理体系后,文件管理流程大致经过文件的送审核、会审、批准、印刷、盖受控章、分发号等标识、填写发文登记、收文登记、受控文件清单或记录清单、转发、传阅等过程,表格填写工作量大,管理手续多,差错率高。

4.1.2 文件管理环节多、传递速度慢,文件往往制定好后要等待数周才能完全传阅至使用者手中执行,时效性差。

4.1.3 文件的修改、作废麻烦,造成文件主管部门不愿修改和作废文件,文件的适宜性得不到保证。

4.1.4 文件管理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高。4.2 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标准化信息系统(MSOA)的深化应用文件是整个企业活动的依据,企业行为的准绳,是企业管理的基础。MSOA 以文件管理为基础,通过文件条款化,将各项制度直接应用于日常的检查、考核中,开发了制度符合性检查、经济责任制考核管理系统,实现了企业管理制度的落地。

5 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标准化信息系统渊MSOA冤的系统实施过程

5.1 项目启动:约一个月。

5.2 需求调研方案设计:包括需求调研、详细设计、二次开发,时间约为一个月。

5.3 系统实施:包括现场安装、培训、试用、功能改进,时间约为两个月。

篇5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信息系统;应用支撑平台;整合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0.030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0-0039-01

1 平台的基本设想

目前,应用支撑平台建设成为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发展热点。企业信息化应用支撑平台是一个用于支撑企业信息化核心业务应用的系统研发平台和系统支撑平台。作为一个系统支撑平台,平台提供了企业信息化应用系统所需的各种业务要素、基础代码、业务控制数据、权限控制数据、业务流程数据、业务规则数据等,基于平台研发的新应用系统必须在平台支撑下才能正常运行。作为一个系统研发平台,平台抽取了企业信息化业务的共性和信息系统的共性,提供了若干组件,基于这些组件可快速实现表层应用系统的研发。它是一个业务平台,用于企业信息化的核心业务,具体就是采购管理、销售管理、生产管理、合同管理、财务管理等各类企业信息化应用。应用支撑平台在对企业信息化业务的流程、规则、管理方式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和梳理的基础上,抽取一套通用的业务支撑平台,如产品编码管理、供应商管理、客户管理、订单管理等。

2 平台的构成

2.1 数据平台组件

数据平台组件主要是指数据字典。数据字典是规范的、具有清晰结构的基础数据的集合,它是应用系统的基础配置数据的统称,数据字典是应用系统中所有运行数据的基础。数据字典组件是平台的基础组件,平台通过数据字典对基于平台的所有表层业务系统的基础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建立基础数据的维护、共享、同步及扩展机制,并建立基础数据变更跟踪和映射机制,实现企业信息化历史数据的追溯,解决业务数据之间存在基础数据不一致的问题。数据字典主要包括数据元和数据元值集,涉及表、数据元、要素、物理数据元、逻辑数据元、数据元值、数据元值历史版本等对象。

2.2 技术平台组件

技术组件位于数据平台组件之上,业务组件和应用系统之下,具体包括权限组件、工作流组件、门户组件、数据交换组件、报表组件、统一身份认证组件等。

权限组件为平台及表层业务系统提供了统一的用户管理、权限管理和权限控制功能。权限组件提供了用户组定义、权限组定义、用户维护、角色维护、设置功能权限、设置数据权限、授权管理、查看功能权限、查看数据权限等功能。权限组件还为表层业务系统提供了丰富的权限查询和计算接口,包括查询角色的有效数据权限(包括非授权与授权的数据权限)、查询用户的非授权数据权限、查询该用户的授权数据权限、根据要素返回获取用户数据权限、获取用户指定要素的数据权限等。

2.3 业务平台组件

业务平台组件位于业务系统之下,是各类企业信息化业务的具体抽象,如产品编码管理、供应商管理、客户管理、订单管理等。

3 基于平台的企业信息化建设

基于平台的企业信息化应用建设,可以分为“生长”“接入”两种模式,生长模式是业务系统的不同的业务流程及其业务环节之间的指标信息流和控制流均来自于平台,不同的业务流程及其业务环节之间不发生横向数据交换关系,最终形成一体化的大系统。接入模式是对原业务系统进行标准化改造,将业务数据经过整合服务(包括三种模式:接入服务、适配器、文件接口)校验后写入平台,各个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通过平台,最终整合为一体化大系统。

3.1 生长模式

生长模式即基于平台进行新的业务系统开发。这种模式跟平台的耦合度较高,必须使用数据字典、工作流、权限等用组件。该种模式下,表层业务系统不同的业务流程及其业务环节之间的指标信息流和控制流均来自于支撑平台,最终与平台一起构成一体化的大系统。

数据字典的应用:直接使用数据字典组件维护基础资料,大部分的基础资料都在平台中维护,一些特殊的基础资料,可在业务系统建立个性化维护的界面,数据仍然保存到数据字典中。

技术组件的应用:直接使用技术组件,作为构建应用的技术支撑组件,如使用平台的统一身份认证,实现统一的用户管理;在涉及流程审批时使用平台的工作流组件等。

业务组件的应用:直接使用业务组件,作为新建业务系统的核心业务模块。

3.2 接入模式

接入模式实际是一种整合模式,这种模式和平台是一种松散的结合方式,具体体现为为了实现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通过数据整合、应用整合、界面整合的方式,实现与平台的对接。

数据的整合,通过数据交换平台,使用系统的数据字典,把业务系统及基础数据接入到平台。通过接入基础数据和业务数据,利用平台形成综合分析报告,并连通不同结构的业务系统应用的整合,通过工作流平台,采用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将不同的业务原子统一封装起来。界面的整合,通过门户平台等,实现已有应用系统与平台的整合,实现单点登录,在门户上的统一展现等。

4 结 语

本文在分析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企业应用支撑平台,平台包括数据平台、技术平台、业务平台,提出了基于平台的企业信息化业务系统建设的“生长”模式和“接入”模式,提出如何在现有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条件下,实现对于已有系统的整合和新建应用的支持。实践工作表明,这也将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趋势。

篇6

1.1信息系统总线集成的整体方法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企业内外部信息系统的集成属于是松散耦合集成,有动态变化的特性。物流企业面向电子商务的物流信息服务体系结构包括了系统组件、信息连接器、数据排列等所有组件。集成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包含特定属性的总和集成结构,这些特定属性构成了系统需求的超集。物流企业信息系统集成应该具有高度的复杂性,能够适应多变的电子商务环境,因此选择分层结构对集成进行划分,以确保系统集成后的可靠性、可见性和可伸缩性,分层结构如图2所示。为了构建该信息系统总线的层次结构,应该加入以下约束:(1)为降低物流企业投入信息系统集成的资金,该集成采用面向电子商务及消费者服务的建模方式,将物流业务抽象表示为Web服务,归入物流企业的服务层次进行统一管理。这种分层形式使集成具有良好的松耦合性和可复用性。(2)为了满足电子商务的多变性,使物流业务能随时根据电子商务的变化而变化,根据该分层结构随电子商务变化而对物流业务进行重建,结构中的物流服务编排元素可以支持物流流程及具体操作的再编排。(3)为了实现物流企业信息系统集成的功能,该分层结构采用了数据集成模式,支持物流服务的通信,以可拓展标记语言作为基底数据传输格式完成异构系统集成。(4)多数物流企业对信息系统的复杂操作能力不高,该信息系统的集成应具有简单性和易用性,所以该分层结构应用B/S结构,表现层则利用WebPortal,利用Portlet与组合机编排服务进行关联。

1.2信息系统总线集成的具体方法

(1)一般总线集成。本文采用WebServices技术对信息系统总线集成,这种技术部署于Web中的对象,具有较强的易用性、标志性和开放性。而且因为WebServices是以可拓展标记语言为主的开放性技术,所以应用这种技术进行总线集成是非常合适的。可以通过WebServices封装物流企业服务端与用户端的端口,再用标准SOAP实现通信。在服务之间采用MEP(MessageExchangePattern)分析,使WebServices集成更为有效。应用端点引用ERP技术,利用拓展标识符进行端点引用,完成用户端对物流企业的寻址[3]。考虑到电子商务环境的多变性,物流企业信息系统总线(ESB)也要做到高度集成化才能与电子商务环境保持同步。针对电子商务的物流业务有着流程变更快、物流设计方案多样、涉及设备较多、可能出现问题多样等特点,要求集成总线不能采用预先制定的固定流程模型,而必须采用动态定义的、以输入数据进行驱动的并行异构事件数据流的总线集成模型,如图3所示。图3所示模型属于变异的事件驱动结构(EDA结构),突出了对物流业务流程变化的主动监测能力。同时以异步事件模式实现自动化集成,使模型具有更快捷的速度,使物流企业信息系统对电子商务作出的反应更加快速。事件监听组件是整个模型的核心,包括主动/被动两种监听模式。主动模式能够对物流时间所产生的数据形式进行侦测,如对更新数据、邮件送收、文档更替及新建等事件都会在异步事件队列中进行储存,同时触发ESB组件。被动模式则通过Web服务调用、HTTP请求等事先定义的形式使物流业务流程发生相应的改变,这部分事件的发动必须事先与物流业务流程进行耦合。通过主动/被动两种模式的监听,在物流企业信息系统总线里进行转换,将所有消息全部转换为XMLSchema格式。这些格式可被Processor感知并甄别,调动对应的执行类(ActionClass)。ActionClass一旦对自身开展逻辑处理,则次数据流立刻停止;如ActionClass进行数据格式转换,则PostProcessing则会通过基于内容的路由来调用另一个ActionClass将数据导入到外部系统中。向外部系统导入数据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以SOA为例,通过SOAPClient组件能够模拟SOAP请求,并将请求发送到集成系统中的WebServices中,在完成数据处理后框架将事件驱动的物流流程数据以系统提示形式发送到相应物流环节的物流执行PC端[4]。(2)异构源总线集成。电子商务企业众多,其应用的数据源模式千差万别,很难避免遇到与物流企业属于异构性质的数据源,这些数据的获取和调用的困难成为物流企业信息系统无法统一内外部信息的障碍。本文通过图4所示的异构源总线集成方法来解决这一部分问题。图4在异构数据源与数据集成系统两个模块之间加入了SOA物流企业信息系统集成总线,使异构平台和异构系统的数据源能够抽象出数据源服务。再以Web服务的途径上传到物流企业信息系统集成总线。数据集成系统将结构化数据进行封装,统一描述为XMLSchema格式,通过自动匹配将结构化数据以实体形式融入到本体库内;同时,在物流企业信息系统集成总线中注册非结构化数据,形成统一资源标示(URI)。借助URI的可描述与可访问特性,该模式无需再为所有数据源开发数据找到所对应的接口,而只用标准的服务获取数据即可,也就解决了异构数据源的问题。

2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企业信息平台的组织与集成

将信息平台进行集成,能够为不同的电子商务企业和一般物流用户提供专业化的物流信息平台,发挥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最大功能。物流信息平台的集成模式如图5所示。图5将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企业信息平台的实现框架分为了三个主要部分:工具集、服务级和资源集。各个集合的内容、功能构建方法见表2。通过以上3个集合,可以构建起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企业信息集成平台。

3结论

篇7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生存和发展

一、引言

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已经刻不容缓。信息技术的快速崛起和应用,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市场竞争已经从传统的产品服务层面的竞争开始过渡到管理模式的竞争。企业建设并实施信息化已经成为行业的共识,通过应用项目管理的相关理念及其方法,可以帮助企业快速实现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提高实施的效率。

二、项目管理

2.1基本概念

项目是指具备明确目标性的某次任务或工程,是基于组织层面的整体概念。项目管理就是在指定的项目资源条件下,按照项目的要求和规律,对整个项目实施过程进行有计划、有目标、有组织的管理活动。这些项目资源包括资金、设备、环境等,它们是项目实施和管理的约束条件。项目管理及其理论可以用于指导企业建设、实施信息化,可以有效提高管理效率,节约成本。

2.2管理流程

项目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项目整体控制、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经费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风险管理等。项目管理具有指定的约束性周期,即生命周期。项目管理的基本流程:首先,依据客户的需求指定若干解决方案,根据约束条件来选择最佳方案,然后以项目管理的方式开始实施;再者,组织团队,任命项目经理,在经理的安排和指导下进行项目规划;然后,按照实施计划的要求,投入相关的资源,实施项目,同时进行跟踪和控制。最后,项目收尾,交付项目成果,项目收尾。项目管理的基本流程如图2-1所示:

三、企业信息化

3.1基本概念

企业信息化主要是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并结合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进行系统化的管理,为企业的管理高层提供决策性的支持,从而帮助企业加快市场反馈的能力,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

3.2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企业信息化主要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计算机系统、应用软件等资源来运行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实现企业从生产-销售-售后-决策一体化的管理。企业信息化是目前企业突破市场竞争的核动力,可以帮助企业降低生产及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

四、项目管理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4.1企业信息化工程划分

一般来讲,大中型企业的信息系统多大上百个子系统,比如ERP系统、MIS系统、HR系统等,小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相对简单。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按照分批、分类的原则来实施信息系统,同时以单个项目为划分单位。企业信息化项目就是针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而展开的管理活动,具有一定的项目周期、资源、目标。针对整个管理活动的过程,项目的启动、设计、规划、实施、结束贯穿整个项目,并且存在一定的重叠区域。企业信息化项目具有三个主要的要素:时间、目标、资源。资源决定成本,目标决定成效。

4.2人力资源的管理和控制

企业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和实施需要人力资源,通过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和控制,可以加快项目的实施,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率,节约各项成本。项目的实施离不开团队,如何正确处理团队中的人际关系,关系到项目的实施、管理、控制,将直接影响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果。

在企业信息化项目实施和管理过程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人力资源关系,客户和供应商的关系、团队成员直接的关系。

(1)客户和供应商直接的利益关系:客户和供应商是基于利益关系的,但也是统一的关系,双方的最终目的是促成合作,实现双方的需求。客户方面可能对信息系统工程了解不够,对自身的需求也可能不清楚。针对这个问题,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帮助客户了解自身的需求,为双方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实现达成双方合作的关系。客户方的代表要尽量了解并陈述自己的需求,保证系统项目的较少变更因素;而供应商代表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客户代表确定需求,从而减少客户在需求方面的风险。

(2)项目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团队成员是研究、设计、实施信息系统项目的中流砥柱。因此,团队内部成员之间相处关系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项目的运作和管理。只有处理好团队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才能发挥成员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潜在的分歧和矛盾,这样无疑可以提高整个项目设计和实施的效率,竟而降低生产及管理成本。

4.3项目资源配置与成本管理

在信息化项目建设及实施过程中,项目资源主要包括信息资源、服务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等。项目资源配置是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基础,是保证项目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针对指定约束条件的项目环境来说,优化项目资源的配置,可节约成本。有限的项目资源和客户最大化的需求是矛盾的,这就需要优化项目资源的配置,才能在保障客户需求最大化的基础上降低生产及管理成本,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五、结语

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手段。从企业本身的层面来看,使用项目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可以在信息化项目建设过程中实现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竟而提高项目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实现最佳的市场经济效益。(作者单位:1.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长春供电公司;2.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吉林省分公司)

参考文献:

[1] 李燕.软件质量保证方法的研究及在同行评审改进项目的应用[D].北京邮电大学.2011.

篇8

[关键词]企业信息构架;SOA;服务

一、引言

面对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党和国家作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的重大决策。当前,中国企业的信息化意识也明显提高,信息化进程正在加快,企业信息化工作在提高生产率和企业竞争力方面正在形成巨大的潜力。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大致可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具有宏观管理背景的“自上而下”模式,例如烟草业、电信业和银行业信息化建设等。这些企业在系统建设之初,无法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作出清晰的预见和准备,因此系统建设时特别强调IT系统的稳定性与一致性,系统缺乏柔性和适用性,面对日益频繁而又深刻的业务变化,其应变能力不免捉襟见肘;另一种是“自下而上”的模式。论文百事通在一个企业内部,多种系统、多个应用并存。今天是财务软件,明天是ERP,再过几天又是SCM、CRM。“一个部门一个服务器”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也造成了企业内部形成了各种不同形式的“信息孤岛”,企业数据的一致性无法保证,信息及时共享、反馈难。“信息孤岛”使得大量的信息资源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效率低下,这已经成为阻碍企业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

要彻底解决上述问题,企业就必须建立一个灵活的、快速响应的客户支持基础架构,它可以包容现有的应用并满足未来的客户需求和业务需求。与其他企业信息架构方法相比,面向服务的企业信息架构(SOA——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能让企业信息系统变得更有弹性,能更快地响应业务需求,从而实现更好的业务灵活性,使企业能够对快速的变化作出有效的响应,并利用变化来获得竞争优势。

二、SOA概述

1.什么是SOA?SOA的思想最早是由Gartner于1996年提出,他为SOA描述的远景目标是:让信息系统变得更有弹性,以更快地响应业务单位的需求,实现实时企业(Real-TimeEnterprise)。目前对SOA尚未有一个统一的、业界广泛接受的定义。一般认为:SOA(面向服务的架构)是一个组件模型,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服务(Service),通过服务间定义良好的接口(Interface)和契约(Contract)联系起来。接口采用中立的方式定义,独立于具体实现服务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使得构建在这样的系统中的服务可以使用统一和标准的方式进行通信。

SOA作为一种信息系统架构,为解决业务集成的需要,支持将企业的业务作为链接服务或可重复业务任务进行集成,可在需要时通过网络访问这些服务和任务。这个网络可以是企业的内部网络,也可以是国际互联网。通过采用不同的技术,对来自分布在不同物理位置的不同的服务进行组合,可让最终用户感觉似乎这些服务就安装在本地桌面上一样。根据需要,这些服务可以将自己组装为按需应用程序——即相互连接的服务提供者和使用者集合,彼此结合以完成特定业务任务,使您的业务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和需求(在有些情况下,甚至不需要人工干预)。

2.SOA架构的分层模型。在SOA系统中,不同的功能模块可以被分为7层:第1层是企业信息系统中已经存在的程序资源,如ERP、SCM或CRM系统等;第2层是组件层。在这一层中我们用不同的组件把底层系统的功能封装起来;第3层是SOA系统中最重要的服务层。在这层中我们要用底层功能组件来构建我们所需要的不同功能的服务;第4层是商业流程层。在这一层中我们利用已经封装好的各种服务来构建商业系统中的商业流程;第5层为表示层。我们利用表示层来向用户提供用户接口服务,这一层可以用基于门户(portal)的系统来构建。以上这5层都需要有一个集成的环境来支持它们的运行,第6层中的企业服务总线(ESB)提供了这个功能。第7层主要为整个SOA系统提供一些辅助的功能,例如服务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这一类的辅助功能。

3.SOA的特点。简单地说,SOA架构具有以下一些典型特点:

(1)松耦合性。这一点使SOA区别于大多数其他的组件架构。松耦合性要求SOA架构中的服务请求者到服务提供者的绑定与服务之间应该保持一种松耦合的关系,也就是一种相对独立无依赖的关系。SOA将服务使用者和服务提供者在服务实现和客户如何使用服务方面隔离开来。这就意味着,服务请求者不知道提供者实现的技术细节,比如程序设计语言、部署平台等等。服务请求者往往通过消息调用操作,请求消息和响应,而不是通过使用API和文件格式。这使得服务能够在完全不影响服务使用者的情况下进行修改。

(2)位置透明性。位置透明性要求SOA系统中的所有服务对于他们的调用者来说都是位置透明的,也就是说每个服务的调用者只需要知道他们调用的是哪一个服务,但并不需要知道所调用服务的物理位置在哪里。

(3)服务的可重用性。服务的可重用性设计显著地降低了成本。为了实现可重用性,服务只工作在特定处理过程的上下文中,独立于底层实现和客户需求的变更。可重用服务采用通用格式提供重要的业务功能,为开发人员节约了大量时间。

(4)协议无关性。协议无关性要求每一个服务都可以通过不同的协议来调用。SOA架构的这些特性为企业信息系统架构提供了更加灵活的构建方式,基于SOA的企业信息架构,可以从底层架构的级别来保证整个系统的松耦合性以及灵活性,这都为未来企业业务逻辑的扩展,实现业务敏捷性打好了基础。

三、构建基于SOA的企业信息架构

1.基于SOA的企业信息系统优势。基于SOA的企业信息系统的核心思想是让企业业务应用不受限于信息技术,让企业轻松应对商业服务变化和发展的需要。SOA着眼于日常的业务应用,并将它们划分为单独的业务功能和流程,即所谓的服务。基于SOA的企业信息系统架构与其他企业信息系统架构相比有以下优势:

(1)基于SOA的企业信息系统能更加真实地反映出与业务模型的结合。企业信息系统架构环境中单个应用程序是无法包容用户的各种业务需求的,即使是一个大型的ERP解决方案,仍然不能满足这个用户不断膨胀、变化的业务需求。在其他类型的企业信息架构中,为了对市场快速做出反应,企业只能在现有的信息系统基础上通过不断开发新应用、扩展现有应用来支撑其现有的业务需求。SOA商业应用思想是“业务驱动服务,服务驱动技术”。在采用SOA的企业信息系统中,系统的核心放在服务上,而服务是同业务流程结合在一起,因此能够使信息系统更加精确地表示业务模型。

(2)基于SOA的企业信息系统能更好地支持商业流程。一方面,从信息技术角度来看,SOA使用可替代的技术和方法(例如消息机制),通过把服务联系在一起而非编写新代码来构架业务应用。经过适当构架后,这种消息机制的应用允许企业仅通过调整原有服务模式而非被迫进行大规模新的应用代码的开发,使得在商业环境许可的时间内对变化的市场条件做出快速的响应;另一方面,SOA也不仅仅是一种信息系统的架构和信息系统开发的方法论——它还包含管理。例如,应用SOA后,管理者可以方便地管理这些搭建在服务平台上的企业应用,而不是管理单一的应用模块。其原理是,通过分析服务之间的相互调用,SOA使得公司管理人员方便地拿到什么时候、什么原因、哪些商业逻辑被执行的数据信息,这样就帮助了企业管理人员或应用架构师迭代地优化他们的企业业务流程、应用系统。

(3)SOA有利于企业业务的集成,解决了“信息孤岛”问题。SOA要求开发者从服务集成的角度来设计应用软件,考虑复用现有的服务,或者检查如何让服务被重复利用。通过服务的重用,可方便地实现各业务应用的集成,实现单一用户视图。SOA中的服务既可以定义为功能,又可同时对外定义为对象、应用等等。这使得SOA可适应于任何现有系统,并使得系统在集成时不必刻意遵循任何特殊定制。SOA的最佳策略是与现有的系统共存,而不是替换已经运行中的系统。通过将原有的应用和资源转变为可共享的标准服务,SOA将打破“信息孤岛”,保留原有信息系统的资产。

2.基于SOA的企业信息系统构建过程。由于SOA涉及到业务的诸多方面,因此需要从一开始就对SOA项目进行细心的规划和设计。SOA的实施大致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1)建模。这一步几乎和技术没有任何关系,所有事项都与企业的业务相关。建模是要确定企业的业务活动或流程实际是什么,并对企业的业务体系结构进行记录。建模业务流程的程度将依赖于预期实现的深度。企业信息架构师将对实际的业务服务进行建模,企业信息系统开发人员将对单个服务进行建模。

(2)组装。对业务流程进行了建模和优化后,开发人员可以开始构建新的服务,并重用已有的服务,然后对其进行组装以组合形成应用程序,从而实现这些流程。

(3)部署。进行了建模和组装后,要将组成SOA的资产部署到安全的集成环境中。此环境本身提供专门化的服务,用于集成业务中涉及的人员、流程和信息。这种级别的集成可帮助确保将企业的所有主要元素连接到一起协同工作。此外,部署工作还需要满足业务的性能和可用性需求,并提供足够的灵活性,以便吸纳新服务(并使旧服务退役),而不会对整个系统造成大的影响。

(4)管理。SOA部署后,需要从信息技术和业务两个角度对系统进行管理和监视。在管理过程中收集的信息用于帮助实时地了解业务流程,从而能更好地进行业务决策,并将有用的信息进行反馈,以进行持续的流程改进工作。在这一步中,还进行系统的监视和优化,找出技术体系结构和业务体系结构中有待改进之处,以对相关的业务进行重新构建或改进。

3.基于SOA的企业信息架构构建原则和策略。总结分析国内外企业成功实施SOA架构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实施SOA有一定的策略和原则,有一定的方法论。

(1)做好现有信息系统评估和SOA系统规划工作。要对企业现有的信息系统做全面的评估,了解已有的系统能用多少,有多少需要改造,还需要上哪些新的系统,将来的新系统该如何满足企业业务应用的需求,还可能为这个新的系统,需要投入的资本大概有多少等。总之,要有整体的规划,这也是实施SOA最为基础的一步。

(2)通常采用迭代的方法来实施SOA。企业在采用SOA的架构进行信息系统改造时,不可能立即进行全面的转换。事实上,孤注一掷的方法会增加失败的风险。通常采用迭代的方法逐步通过各个采用阶段,首先开发少数试点项目服务,然后缓慢扩展,逐步将企业的信息系统更新为在SOA内工作的服务。

(3)关注成本和受益。SOA反对四处出击,要按成本受益顺序确定服务开发的优先级,按投资回报率(ROI)分阶段实施项目。通过仔细的规划,启动成本要限制在现有预算内。经过一段时间后,服务模块的重用会确保以后每个新业务应用程序的启动成本很低。

(4)SOA实施的各阶段分工要明确。实施SOA,不可能所有的开发构建工作由企业自己的IT团队来完成,也不可能像一般的应用软件系统一样能够从市场上立即购买、安装后就能使用。SOA实施的各阶段可由企业内外不同的部门来协作完成,如流程分析和建模工作可由专业的咨询公司来做,系统实施交给IT企业,企业的IT团队则主要抓项目管理。

(5)使用SOA成熟度模型。SOA成熟度模型(SOAMatu-rityModel)可以为IT和业务用户提供一种框架,使其能够正确地评估SOA在企业中的适用性和收益,帮助企业成功实施SOA。

(6)重视企业SOA人力资源建设。SOA的“业务驱动服务,服务驱动技术”思想决定后,企业就需要一批熟悉SOA服务的人才,也就是既熟悉企业业务流程,又熟悉信息技术,并能在两者之间能够找到很好平衡点的新型复合型人才。SOA虽然不是新概念,但企业中真正具备成功实施经验的人才还是弥足珍贵的。在实施SOA过程中,企业不可能一味依靠乙方的力量完成全面转向SOA这一浩大的工程,培养自己的人才队伍对于很多企业自身来说是个长期工程。新晨

四、结论

通过构建面向服务的企业信息架构可以解决企业“信息孤岛”和企业信息系统缺乏柔性等问题。企业实施SOA可以充分保留过去的信息系统投资,通过建立一个能够屏蔽底层系统复杂性的基础架构,为信息资产的自由流动构建一个基础平台。然后,将原有系统中的各个业务功能封装成服务,并根据业务的需求进行重新组合,最终复合成新的业务系统,快速满足新的业务需求,从而实现企业信息架构的业务敏捷性。

参考文献:

[1]邓景毅.企业信息架构(EiA)的构建[J].企业经济,2005,(10).

[2]叶宇风.基于SOA的企业应用集成研究[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6,(5).

[3]周佳.架构设计师与SOA./zhoujia1983/archive/2005/12/15/553426.aspx,2005,(12).

篇9

关键词:汽配工业;ERP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2-1232-02

The Design of ERP Information System on Automobile Fittings Industry

WANG Xiu-mei, LIU Yi-jun, FU Han-yu

(CSE of Jiangsu Teach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001, China)

Abstract: The character and the management of the key point on the automobile fittings industry are expounded in this article. For these problems, the solution of ERP information system on automobile fittings industry is explored, the set of key points are described particularly.

Key words: automobile fitting industry; ERP information system

1 引言

汽配工业是一个大规模协同的产业。行业涉及广泛,有化工、电子、机械加工、金属铸造等;生产方式多种多样,比如金属件加工属于离散型制造,而橡胶件、玻璃件则属流程式。汽配行业无疑是对汽车行业的有力支撑,目前国内的汽车业目前以惊人的速度成长,产销屡创新高。如何有效的提高汽车工业的整体水平,与实力雄厚的外国汽车行业竞争,适应多变的市场,运用现代化的管理和技术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是我国汽车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信息技术和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管理模式的迅速发展为这些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基础。ERP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将企业、用户、供应商及其他商贸活动涉及的职能机构集成起来,完成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有效转移与优化,包括企业内部运营的网络化、供应链管理、渠道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的网络化。抽象的讲,ERP就是将企业所有资源进行整合集成管理,将企业的三大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一体化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在我国,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我国企业信息化落后了十几年。我国应该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大力推进以ERP为代表的企业信息化,实现全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发展,对于汽配工业而言,大力推广ERP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所介绍的汽配工业ERP信息系统在整体设计中充分考虑汽配工业未来10 年的发展需要, 将之设计成为可扩展的系统, 以适应企业发展和机构变革的需要, 并注意避免重复投资, 保证信息系统的先进性及可扩展性。

2 汽配工业特性说明

汽配工业的产品用途独特,随着汽车业竞争的加剧,势必随着主机厂走向小批量、客户化、交货期短及多样化的生产模式,形成了该行业的特有性质:汽车配套厂的生产与汽车主机厂的生产节奏基本保持一致;逐渐运用JIT的看板生产方式进行生产管理;产品结构、工序复杂,生产流程比较多,工艺路线灵活,设计变更频繁;配套厂出货后以寄存方式处理;主机厂对所购零部件投入使用后才进行付款及相关账务处理;部分产品价值较高,质量的管理要求较严,对成品、重要部件都要求有质量跟踪记录;通常需要通过TS/QS汽车行业作业的标准认证,以取得行业内的“通行证”。

3 汽配行业管理重点与常见的困扰

1) 需与汽车主机厂的生产保持一致,管理工作量繁重。汽车配套厂的主要来源于汽车主机厂的生产计划,成车上线计划以及主机厂的生产订单变化。为了避免呆滞料的发生并及时出货,配套厂经常花大量的时间将主机厂的计划信息进行数据转换,并协同各个部门将数据整合,以便制订相应的生产计划。由于数据繁多,变更频率高,造成资料经常不准确,管理困难。

2) 现场生产管理难度大。由于交货频繁,生产周期长,生产工序复杂,为满足客户的需求并避免主机厂断料情况的发生,需随时跟踪现场的生产进度,并平衡生产设备的负荷能力,但由于基础数据的不完整,生产进度不能及时反馈,要求生产管理人员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对人员的依赖性较大,给企业带来了管理困扰。

3) 采购计划准确度不高。汽车主机厂通常提供预计订购量,以便于配套厂进行原材料的采购,但由于原材料的采购周期往往比较长,或由于主机厂需求变更,造成实际的采购量常与实际的需求量有较大的差距,导致配套厂的原料成本较高。如何使采购量既符合实际生产的需求,又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并降低库存成本,配套厂常根据某时点的库存量,使用人工计算的库存推移表来控制,工作量大,准确率不高。

4) 质量管理工作繁重。由于汽配工业复杂的生产工序,工艺路线灵活,对产品质量要求较高,手工作业情况下很难对原材料的进料及各生产工序之间的完工数量、合格数量、报废数量、返工数量,以及生产质量等进行全程跟踪、反馈,以便及时掌握产品质量状况。

5) 严谨的质量追溯。汽配工业有许多产品属于安全件,需对原材料、中间生产过程、及产成品的质量进行全程跟踪,以便发生异常时可从产成品到半成品、原材料、供应商等进行跟踪追溯,以符合汽车工业质量标准要求。但手工作业情况下往往无法有效的追溯来源并消除问题的根源。

6) 产品设计和设计变更频繁。汽配工业的产品设计周期较长,且每个产品设计的改变均需要进行详细的记录,以便进行产品设计的优化。

7) 成本核算困难。由于汽车配套厂的零部件繁多,库存的领料、入库频繁,进货、销货次数多,造成每一个产品的成本信息量很大,较难计算出准确数据。如何收集数据并计算正确的成本,以便控制物料与生产成本,是汽配厂管理的一大挑战。

8) 销货方式繁琐。由于主机厂多采用“随用随取”的生产作业模式,因此配套厂的产品通常以寄销方式出货给主机厂,当主机厂真正使用该产品时才会被确认为销货行为,配套厂需要详细记录各种寄存状况、销货状况等,以便与主机厂进行定期对账。

9) 品质管理(QS-9000、ISO/TS-16949)不易落实。品质管理,例如:QS-9000、ISO/TS-16949标准倡导的文件化要求对质量管理制度、标准业务流程的固化有良好的作用,但由于文件与业务是可以分离的,企业实际业务运作是否严格按文件要求执行,会因企业的管理水平、员工的质量意识等因素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急需一套有效的管理工具,来协助管理流程标准化和规范化。

4 汽配工业ERP信息系统的解决方案

针对以上汽配工业的具体特性,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下面是汽配工业ERP信息系统功能模块图:

1) 电子数据交换接口模块:该模块提供电子数据交换接口(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以便及时取得并更新汽车主机厂的相关信息。汽配工业的客户可利用汽配工业ERP信息系统提供的EDI接口,自动接收汽车主机厂的相关信息,以达到同步生产,减少人工跟踪的错误率,提高工作效率。通过EDI数据交换系统,可了解预计零件变更时间,以控制即将停止使用的零件库存能够满足需求,同时又不造成厂内的呆滞料发生,以降低库存成本。通过该系统,可随时掌握主机厂的交货动态,提前备货,准时送货,避免供货不及时的情况发生。

2) 生产进度管理模块:该模块采用MRP与JIT(Just in time)生产看板相结合,进行生产进度管控。汽配工业ERP信息系统的看板将MRP理论与看板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由于生产计划一般以天为周期,而实际上许多企业尤其是流水线生产方式的企业,各工序的加工时间是以小时甚至分钟作单位。汽配工业ERP信息系统可根据MRP生产计划及交货类别、安全系数的设定,由系统自动计算看板张数及看板发放点,并可通过条形码来刷读看板,产生生产指令及后续相应的完工记录,将生产计划细化。

3) 采购管理模块:采购管理模块可提供准确的采购计划和采购看板管理。汽配工业ERP信息系统通过提供一系列的参数设置,包括:安全存量、补货点、最低补量、补货倍量、前置天数等,结合库存、订单、生产状况等资料,产生符合客户需求的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并发放生产指令和采购订单,通过“订单生产进度表”、“料件预计领用表”、“工单欠料状况表”等管理报表对库存状况、采购进度进行实时掌控,避免停工待料,进行相应的生产安排。

为了追求库存数量的最小化同时保证不缺料的状况,汽配工业ERP信息系统根据MRP计算结果,可自动计算出合理的采购看板张数,并通过刷读采购看板,自动产生采购单,保证小批量采购的及时性和连续性。

4) 生产过程品质管理模块:该模块提供完整的生产过程品质管理。汽配工业ERP信息系统提供了工艺管理与质量管理系统,对于原材料的投料、各生产工序之间的完工数量、合格数量、报废数量、返工数量,根据相应的品质管理类别和检验方式,进行多种模式的质量检验管理,可对生产质量进行全程跟踪、反馈,以便及时掌握生产质量状况。

品质管理是QS 9000、ISO/TS-16949的管理核心。而汽配工业ERP信息系统提供一套完善的检验体系,包含:供应商评核、进料检验、过程检验、产品检验、退货检验的质量管制,做产品生产环节的过程监控,从而实现对产品质量的全过程跟踪。另外,透过各种质量控制图表分析,有利于及时发现并排查过程异常因素、预防大量不合格品的产生。

5) 质量追溯管理模块:该模块提供全面的质量追溯管理。为保证安全件的质量,必须保存并检索与之有关的进料至生产完工全部检验数据,汽配工业ERP信息系统可提供全面的检验记录,透过批号管理来达到信息的整合,并可通过产品序列号及维修系统的应用,从问题到解决过程进行全程记录保存,便于管理。

6) 产品结构设计管理模块:该模块提供严谨的产品结构设计管理。汽配工业ERP信息系统为开发部门提供了E-BOM及E-BOM变更的过程管理,详细记录新产品的开发记录,以提高开发部门的知识管理水平。对于需要正式投产的产品,可由E-BOM直接转换成正式产品的BOM,并提供量产产品的BOM变更管理,以便追溯产品变更的过程。汽配工业ERP信息系统还提供“预期呆滞分析表”,协助开发部门对设计变更的产品进行用料及库存的分析,避免有呆滞料的发生。

7) 成本管理模块:该模块可进行高度集成的成本核算与控制。汽配工业由于其生产流程的复杂性,成本数据收集困难,汽配工业ERP信息系统可对企业业务流程中的每个环节的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制造费用及加工费用等均提供完整的数据记录,可提供实际成本或标准成本两种计算成本方式进行成本的核算,提供“产品成本分析表”、“直接原料明细表”等统计报表,实现对产品成本进行科学的分析与控制。

8) 销售管理模块:该模块可提供方便的销售模式管理。针对汽配工业有寄货销售的模式,汽配工业ERP信息系统提供了灵活的三段式销货处理模式,当接到主机厂的交货通知时,可提供出货通知单给仓库进行产品的备货;在送货到主机厂时,以销货单的方式进行交易;收到主机厂的验收通知后,对销货单进行验收资料的录入,作为与主机厂对账的依据,并正式记入公司的应收账款。

9) 库存管理模块:实时的库存管理―汽配工业ERP信息系统提供独有的报警系统,实时监控库存状况,确保存货数量正常,避免停工待料之状况发生。提供了全面的企业管理层支持。

10) 财务管理模块:完整的财务管理―汽配工业ERP信息系统的所有财务数据来源均由前端的进、销、存及生产系统自动产生,有效地控制了资金流的流向,提高了财务工作效率 ,保证了财务数据的准确,加强了财务分析功能,缩短了财务处理的业务量和财务结算周期。

11) 智能的决策分析模块:针对存货、营销、生产、财务等方面,提供完善、全面的智能决策分析功能,让管理层准确地判断公司运营状况,为公司发展提供准确的数据来源。

5 系统的设计特点

1) 采用先进的管理体系:该方案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将ERP的核心管理理念与汽配工业管理的科学原理相融合,通过系统的应用为企业建立持续优化的管理体系,带动汽配工业管理的科学化、体系化。

2) 系统的技术适用性:该方案的详细设计采用B/S结构,具有高灵活性、高可靠性以及扩展性,充分适用于汽配工业地域广、应用分散的特点, 为汽配工业的集团化、多元化快速发展提供长期支撑, 实现远程管理。

3) 系统的实用性:该方案得到了对方的认同,具有较高的实用性。“管理需要基础、效益在于应用”,通过多次深入汽配行业企业,对企业管理现状进行调研、研究分析,构建出了适合我省汽配企业的管理基础及发展阶段的一整套优化管理模式。

4) 系统运行的经济性:数据的集中式管理大大提高了信息的集成度,同时降低了由于分散管理带来的人员、设备和维护的成本,降低了实施的难度,节省了汽配企业信息化的投入。统一规划的总体原则保证了企业的投资“步步为营”,经济性的投入有效地支撑企业规模不断发展和信息化投资之间的平衡。

6 结束语

ERP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系统已经被大多数企业所接受和认同,本文主要从设计角度,将ERP思想运用于汽配工业信息系统,试图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马智亮.施工企业信息化成功秘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 托马斯・H・达文波特.ERP必备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篇10

[关键词] 中小企业 信息化 金融危机 核心竞争力 自主创新 高效管理

毫无疑问,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逐渐扩散开来。目前由于全球经济增长下滑,中国市场出口放缓,通货膨胀增长较快,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成本都在上升,所以对于本来利润就十分低下的中小企业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中国的中小企业步入“寒冬”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是关乎国家、社会、企业乃至每个家庭的大事。如何让企业排除内忧、抵御外患,如何在面对成本危机时,增强抵御危机的能力将成为每个企业管理者思考的难题。在全球经济衰退的情况下,国外企业已纷纷向成本更低的国家转移生产制造基地,这一方面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巨大冲击;另一方面也直接导致了中国的外需不振,迫使中国的经济和产业结构需加快调整。此外,当前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还可能带来更多影响中国经济走势的未知风险。遵循发展规律,当前要使中国企业和产业规避风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完成产业升级和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最终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除了在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等等方面采取措施、做出调整以外,应努力抓住时机,大力提升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强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大融合,把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机械电子、装备制造等各大行业的振兴结合起来,与积极灵活的财政金融政策结合起来,全面推进国民经济的信息化,更好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已是箭在弦上,刻不容返,不得不发。因此,本文研究中小企业信息化与金融危机应对的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信息化是由信息技术革命引发和推进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劳动者自身解放的过程,是由传统的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起着主要的作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居于核心地位,通过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和政府有目的的宏观调控,实现相关要素的优化组合,确保演进的进程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即中小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对信息源进行广度和深度的开发利用,从而对中小企业实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和控制中小企业,提升其核心竞争力,以及自主创新的能力,提高其管理水平,增强其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以实现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据相关资料统计,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成功实施,可以使各部门执行人员提高工作的同步协调性,杜绝条块分割、独自为战的现象,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可以降低5%~10%的成本。由于系统运算代替手工操作,使工作变得流程化、简单化,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可以减少人力的投入,从而使效率提高20%~30%,客户可以更快获得数据报表,库存数据、采购需求计划、客户订单的变更等数据质量会提升到极高的水平。物资管理水平提高,减少了资金的占用,减少了物资的浪费,减少了呆滞物料的产生,平均每个订单可以节省2%~5%的物资成本。由此可见,中小企业信息化不仅有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利于促进企业的高效管理。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中小企业信息化与金融危机的应对存在着许多紧密的联系。

一、中小企业信息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将从本质上增强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信息化作为一种以技术效率为核心的管理模式,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群体或团队中根深蒂固的、互相弥补的一系列技能和知识的组合,借助该能力,能够按世界水平实施一到多项核心流程。它使企业具有能够持续开发新产品和拓宽市场的特性。企业的最终产品和服务可能基于一项或几项核心竞争力。在信息化的背景下,信息技术成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构成要素。计算机网络及建立于其上的管理应用系统,可以更加高效、便捷地收集到客户的产品需求的信息、竞争对手的信息和其他市场的信息,为客户提供全天候、个性化的服务。

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包含企业技术开发能力、企业的战略决策能力、企业的核心市场营销能力、组织协调企业各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生产的能力、市场应变能力等多个层面。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强主要表现在技术基础薄弱,设备陈旧,许多传统产业的中小企业都在使用“二手”设备从事生产。国家统计局的调查资料显示,中小企业的生产设备达到上世纪90年代前期技术水平的只占20%,达到80年代后期技术水平的占17%,还有约10%的企业是70年代的技术设备。没有技术研发机构,技术来源主要通过引进设备,购买技术。产品技术含量低,质量差。这些不容乐观的技术状况和低下的技术水平,严重制约了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如果能够通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很好地解决企业低下的技术状况和技术水平问题,使企业的技术状况和技术水平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显然不仅可以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且能够从本质上增强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将从技术上增强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

中小企业信息化既包括技术创新,也包括管理创新,贯穿于企业整个生产的全过程,从这个角度讲,中小企业信息化支撑企业技术创新的各个环节。推动了企业的自主创新。在反倾销等国际性贸易活动中,企业联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跟随阶段,这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将引导企业形成技术创新的横向联合,要从反倾销联盟,出口加工联盟,变成技术创新联盟,通过联盟,降低中小企业研发的风险、研发的成本,尽快缩短与国外的技术差距,依靠自主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加快调整产业结构,造就一支强大的、富有活力的技术创新队伍,推进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全面渗透和融入中小企业。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中小企业,大力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提升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是国家战略,自主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200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面也强调要强化企业自主创新地位,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可见,自主创新是一个国家战略,它涉及到我们整个国家的未来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着力点也是要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小企业应当把技术创新作为最重要的发展战略。自主创新搞好了,企业不仅具有了技术上创新的能力,而且拥有由这种能力带来的源源不断的新技术和新产品,这些新技术和新产品将从技术上增强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

三、中小企业信息化促进企业的高效管理将从效能上增强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

通过计算机软件和互联网,可以提高决策的反应速度和成功概率,降低风险和不确定性。企业信息系统是开放的系统,与公共或社会服务信息系统互联,从而可以通过对外部信息的扫描和跟踪,及时发现新的机遇和潜在的风险,并快速做出反应。借助Internet和Intranet,部门之间的沟通、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沟通更加容易,上下层之间的信息的传送更加迅速。横向交流和越级交流成为可能。与传递方式紧密相连的企业管理组织机构将越来越扁平化,即从原来的“金字塔”型变成扁平的“矩阵”型,更有利于企业的高效能管理。

中小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进销存一体化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财务管理等、采购管理、生产订单管理等模块,通过这些模块的控制,可以实现对企业信息流的科学及时控制、合理采购和交付,大大降低了库存成本;加速了应收账款的回收。特别是应收账款发生频繁的较大企业,通过适时系统可以了解应收账款的到期时间、余额等等,从而增加资金的流动效应。在生产控制与成本精确控制的集团,信息化实现了资金流、资源流和工艺流的高效统一,精确计算成本、减少资源浪费,增强了企业效率等,其作用的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能帮助企业在经营战略上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有效帮助其识别客户需求,扩大客户基础,持续改善客户关系,为客户提供更多价值的产品与服务。对于在业务十分繁忙的状况下,为了减少订单处理过程中的人为差错,提高订单处理的响应速度,以及提高客户满意度是非常重要的,在ERP系统的销售模块中,对复杂的分销网络进行归类,做到了精确追踪每张订单的处理状况,在越来越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ERP系统中的销售模块对帮助企业提高分销运作效率,规范运作流程会起到重大的作用,从而将严峻挑战转变为成长机会。在浙江宁波有一家叫兴隆车业的公司,专业生产自行车,年产规模在150万辆左右。主要以“OEM”模式生产,全部出口,客户遍及日本、欧美、中东、南美地区。兴隆车业在日本的经销商只需坐在家中,通过网络便可以直接向兴隆车业下达订单,提出设计样式。网络订单会立即传入兴隆ERP系统,安排生产和采购计划。经销商再通过网络查到发货和对账的情况。采购订单会自动从ERP到电子采购系统,兴隆车业的供应商从网络接收订单后,立即安排准时交付。这就是ERP系统的信息化的最现实的应用,也是人们常说的电子商务应用的突破。

2.能帮助其获取供应链整体比较竞争优势,从供应链整体的视角出发,有效整合供应链资源、优化企业与上下游伙伴之间的业务流程。采购几乎是每一个企业都必须面对的重要商业过程,典型情况下,大约占整体运作成本的60%。无论是集团公司还是中小企业的采购业务人员,在企业采购中往往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人为操作容易出错;采购变更无法及时通知供应商;采购环节不透明;缺乏规范的供应商评估体系等。运用ERP系统进行采购管理,供应商无需安装任何软件,可通过互联网,利用浏览器访问电子采购平台,与企业进行信息交互。供应商关系管理,灵活的询报价管理,强大的采购管理,准确的生产计划,严谨的收货和质检管理,便利的财务、对账和付款管理,简便的操作界面等,大大地方便了采购员的工作,从而降低采购成本。

3.能帮助其提升内部运营和外部协同能力,通过系统平台的搭建,能使企业各个业务部门、业务流程之间运作、配合和协同的高效;同时使得企业与供应商、分销商、客户之间的配合与协作的能力得到加强。ERP系统是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成化的主要表现,其中物流的主要内涵包括原材料,包装物(supplier),原材料库,生产车间,WIP,成品库和客户等。资金流(物流过程的资金表现)的内涵包括统方式,即算账――记账――结账――报账,周而复始,循环往返,资金流滞后于物流。MRPⅡ方式,即交易Transaction自动生成,入账,过账由计算机完成,保证资金流和物流的同步。信息流内涵的表现是物流及资金流的状态体现,是企业的神经中枢,起着驱动和控制作用。通过企业内部信息共享,使企业的资源达到合理化配置,从而使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高,损耗率降到最低,最终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企业管理水平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效率,加强管理、提高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是企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主题。随着我国加入WTO、走向全方位开放,中小企业无论是否选择进入国际市场,是否进行国际化经营,所面临的竞争都将是国际性的,都将遭遇到具有强劲实力的国际竞争对手的挑战。而中小企业无论与国内大型企业还是与跨国公司的管理相比,其管理创新能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如何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就成为我国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当务之急。如上所述,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可以极大地提高企业的管理效能。勿容置疑,高效的管理水平会极大地促进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

金融危机既然已经到来,我们只有从容地应对,对于当前陷于困境的中小企业来说,金融危机不仅仅是困惑,更多的应该是机遇。只有明确了中小企业信息化与金融危机的应对的紧密关系,才能够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利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这个抓手,积极抵御、应对和化解这场金融危机,推进经济的平稳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冬天来了,春天离我们还会远吗,我们只有不断地修炼内功,提升企业的管理,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落到实处,这个冬天我们才不会感到冷。

参考文献:

[1]姜明伦:我国中小企业管理水平现状分析及对策[J].企业经济,2006(3):42-44

[2]王 韬 胡新明 周建军:中小企业信息化之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9):68-69

[3]丁会凯 王红艳 陈伟达 达庆利:我国中小企业的界定及其发展过程中的规模问题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5(10):17-19

[4]王 婷:信息化:金融危机下企业御寒的冬衣[J].中国证券报,2008-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