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法行政处罚实施条例范文

时间:2024-03-11 17:41: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海关法行政处罚实施条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海关法行政处罚实施条例

篇1

蓝雪公司接受普顺公司委托,于2011年5月持报关单以进料对口贸易方式向A海关申报出口电度表主板4320个,申报总价为368841.6美元,指运地为澳大利亚。A海关发现,实际货物为控制台服务器90台,总价为34051.74美元,指运地为爱尔兰。经调查,发生上述情事的原因是,蓝雪公司未对普顺公司所提供报关资料的真实性进行合理审查,将普顺公司另一批待出口货物的发票、装箱单等误作为了申报出口货物的商业单据并据其办理申报手续。蓝雪公司申报不实的行为影响了国家税款征收,涉及漏缴税款共计人民币276960.54元。A海关认定申请人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第二十四条之规定,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第十七条所列之违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第十七条的规定,对申请人科处罚款人民币3万元。A海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第十五条第(四)项另案对普顺公司作了处罚。

争议焦点

蓝雪公司不服A海关行政处罚决定,向其上一级海关申请行政复议。蓝雪公司认为:第一,其与普顺公司无实质上的委托关系,未签过协议亦无合同约定,该司仅与联发报关公司发生业务联系,按照联发报关公司提供的资料进行报关;第二,联发报关公司通知其有相关批次货物出口时,其对送来的报关文件已进行了审查,只是因业务员个人疏忽,弄错了出口消费国,但仅影响统计,并不会影响国家税款征收;第三,普顺公司提交给联发报关公司的报关资料有误,导致申报影响税款征收,因此影响税款征收的是普顺公司,并非申请人疏忽所致;第四,申请人自成立以来一直合法经营,一度被评为A类管理企业,A海关前述行政处罚明显过重,将影响其声誉,并将导致管理类别被降级。

复议机关经审查认为:根据《海关法》第十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货物申报管理规定》第十二条之规定,报关企业接受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的委托办理报关手续的,应当对委托人所提供情况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合理审查。蓝雪公司接受普顺公司委托,向海关办理报关手续,未对发票、装箱单等商业单据与出口货物的实际情况是否相符进行合理审查,致使货物的品名、数量、价格、指运地等应当申报的项目申报不实,影响了国家税收征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第十七条之规定,对其应予处罚。涉案货物报关单、普顺公司与蓝雪公司签订的《报关委托书》、普顺公司及蓝雪公司有关人员询问笔录等证据证明,蓝雪公司接受发货人的委托办理了报关手续,因此申请人所主张的其仅与联发报关公司发生业务关系、与普顺公司无实质上的委托关系等,无事实根据和法律依据。此外,本案处罚幅度适当,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企业分类管理办法》的规定,对申请人评级不会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A海关行政处罚决定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依据正确,程序合法,内容适当,根据《行政复议法》第二十八条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决定予以维持。

以案说法

报关企业应当对委托人提供情况的真实性作合理审查。具体应当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委托、法律关系应当依授权委托书确定。

《海关法》规定报关企业在报关时需向海关出示委托人签署的授权委托书,作为确定为报关人被授权及其授权范围的书面证明。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其他企业在委托人与人之间居中开展了口头联系、协调,在《报关委托书》等未更改的情况下,海关仍以书面协议等确定的法律关系为准。普顺公司与蓝雪公司实际签订有《报关委托书》,明确蓝雪公司代普顺公司办理涉案货物的报关手续,因此尽管蓝雪公司在复议中多次强调,该公司收到的报关单证皆系联发报关公司交来,其实际与普顺公司并无直接联系,复议机关仍认定其主张无事实根据和法律依据。

此外,在签订授权委托书时,应当注意有无载明事项、权限、期限、委托人与报关人各自的权利义务等,以免产生不必要的纠纷。

第二,报关企业对委托情况须作合理审查的立法考量。

报关企业、报关人员是为社会提供专门化的报关纳税服务的企业、人员,应当比收发货人更熟悉办理报关纳税手续所需要的单证、需要向海关申报的内容,更了解海关法和海关管理制度的规定,也更熟悉海关管理中技术性较强的商品归类、海关估价、原产地规则等知识。因此,报关企业在接受收发货人委托时,应当本着合理审慎的原则,运用其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对收发货人提供的单证进行审查、核对,发现其中不真实的情况,防止违反海关法的情事发生.而不能简单地把收发货人提供的单证转交给海关。这也正是各国大力发展报关服务专业化、社会化的根本所在。

第三,须作合理审查的内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货物申报管理规定》,审查委托人所提供情况的真实性、完整性,具体内容主要有:

证明进出口货物的实际情况的资料,包括进出口货物的品名、规格、用途、产地、贸易方式等;

有关进出口货物的合同、发票、运输单据、装箱单等商业单据;

进出口所需的许可证件及随附单证:

海关要求的加工贸易手册(纸质或电子数据的)及其他进出口单证。

第四,报关企业未履行合理审查义务所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篇2

本篇说说紧急行政强制措施。

紧急行政强制措施又可以称作临时行政强制措施,是指行政机关对特定的对象为了预防发生社会危险性或者防止其逃避法律制裁而采取的法定约束或者留置措施。根据我国法律,紧急行政强制措施门类众多。举其有七种如下:

1、约束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12条规定:“醉酒的人在醉酒状态中,对本人有危险或者对他人的安全有威胁的,应当将其约束到酒醒。”《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第14条规定:“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对严重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他人人身安全的精神病人,可以采取保护性约束措施。”

2、留置盘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第9条规定,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对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员,可以当场盘问、检查,符合法定情形时,可以将其带至公安机关,留置至四十八小时,进行继续盘问。

3、强行驱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8条规定,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或者危胁公共安全的人员,可以强行带离现场、依法予以扣留;第15条规定,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可以在一定的区域和时间限制人员通行或者停留,必要时可以实行交通管制;第17条规定,县级以上公安机关经批准对严重的突发性事件可以实行现场管制,人民警察可以强行驱散,并对拒不服从的人员强行带离现场。

4、海关扣留:《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第4条第1款第4项规定,在海关监管区和海关附近沿海沿边规定地区,海关有权检查走私嫌疑人的身体;对走私罪嫌疑人,经关长批准,可以扣留移送司法机关,扣留时间最长可至48小时。

5、扣留:《中华人民共和国法》第4条规定:“期间,为保证的实施和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国家可以依照本法在地区内,对宪法、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和自由的行使作出特别规定。”根据该法第23条规定,执勤人员有权对违反宵禁规定的人予以扣留,直至清晨宵禁结束,并有权对其人身进行检查。另外,根据该法规定,执勤人员可以采取强行驱散、交通管制和现场管制等措施。

6、强行遣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第33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实施条例》第26条的规定,公民在本人居住地以外的城市发动、组织当地公民的集会、游行、示威的,公安机关有权予以强行遣回原地,由居住地的公安机关依法处理。

篇3

基本案情

1998年8月,A海关对和丰纸品厂执行来料加工合同手册履行监管职责期间,认为纸品厂涉嫌擅自内销保税货物、短少保税料件不能提供正当理由及办理假转厂手续等多项违规行为,于1998年8月对和丰纸品厂采取扣留卷纸1192697公斤的强制措施,和丰纸品厂的员工曾某等人在A海关扣留当日开具的“扣留凭单”上签字确认。后A海关认为涉案货物属“容易变潮、变质物品”,决定将涉案货物提前变卖,并于1998年10月委托拍卖公司进行公开拍卖,于1998年12月对上述扣留货物予以拍卖。2000年8月,A海关对纸品厂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认定和丰纸品厂擅自向国内企业销售保税纸品,另短少保税货物不能提供正当理由,以及办理假转厂手续等违规行为。决定追缴和丰纸品厂擅自内销保税货物纸品的等值价款,同时科处一定罚款并责令补缴税款。和丰纸品厂对该处罚决定申请复议,海关总署复议决定维持原处罚决定,和丰纸品厂未对行政处罚提讼。执行上述行政处罚决定期间,和丰纸品厂对A海关扣留货物强制措施及提前拍卖扣留货物的行为不服,遂提起行政诉讼。

裁判要旨

某中院于2003年11月作出一审判决,确认A海关提前拍卖行为违反公开原则,该行为违法,同时驳回和丰纸品厂赔偿请求。和丰纸品厂不服,于2004年1月提起上诉,请求法院进一步适用法律,阐述了要求确认被上诉人的行政扣留行为违法及其他诉求。被上诉人A海关于2004年2月作出答辩请求法院予以维持。省高院于2004年5月作出行政裁定,认为原审判决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撤销某中院行政判决,发回重审。某中院于2004年12月作出重审判决,认为A海关提前变卖行为违反行政处罚公开原则,确认该行为违法;并驳回和丰纸品厂的其他请求。

和丰纸品厂对重审判决不服,于2005年1月再次提起上诉,请求省高院查清事实,正确适用法律后依法改判。省高院于2005年6月作出终审判决,判决确认被上诉人A海关先行变卖上诉人被扣卷纸的行为违法,维持某中院重审判决中关于驳回和丰纸品厂赔偿请求的判决。

法理评析

思考之一――先行变卖行为的法律性质

先行变卖行为一般承继于海关扣留货物行为。所以有必要先分析扣留行为的法律性质,扣留货物行为是指海关扣留违反《海关法》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的进出境运输工具、货物、物品及其他单证、文字资料等,目的在于固定保全证据、遏制走私等违法行为,以保障调查的顺利开展、案件的准确定性以及处罚内容的执行,系一种行政强制措施。先行变卖虽然针对的是已经作出扣留决定处于在扣状态的货物,但由于该行为将深刻改变货物的性状特征,即实际处分该财产(先行变卖行为影响了货物的处分权、所有权),而非像扣留一样仅影响其占有权、使用权,而且先行变卖的价款一般要低于原物价值。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先行变卖行为较之扣留行为是更为严厉的行为,实施后相对人将丧失对货物原物最重要的权能――所有权,而且变卖所得价款较之原物价值可能要遭受贬损。所以,海关必须采取比扣留行为更为审慎的措施、履行更为严格的程序;(二)先行变卖行为与扣留行为虽然针对的财产对象同一,但法律内容迥异,并非对扣留行为的简单重复,因此说先行变卖行为是一种具有独立意义的行政行为;(三)先行变卖行为并非变通执行扣留内容的方式,因其需海关另行作出决定,所以它不属于行政事实行为(事实行为依法不能单独提起行政诉讼)。

而且,先行变卖行为也同时符合行政行为四要件。一般认为,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有四个,即行政权能的存在、行政权的实际运用、行政法律效果的存在和表示行为的存在。只要同时具备这四个要件的行为,就属于行政行为,否则就是假行政行为。

因此,我们认为行政案件当中的先行变卖行为系一种旨在强制保全的行政强制措施,相对人对之不服有权提起行政复议、诉讼甚至赔偿请求。

思考之二――如何固定保全先行变卖货物的适格特征

根据《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四十七条规定可知,适合先行变卖的货物有三种:(一)危险品或者鲜活、易腐、易烂、易失效、易变质的货物、物品;(二)其他不宜长期保存的货物、物品;(三)所有人申请先行变卖的货物、物品、运输工具。

由于对危险品或者鲜活、易腐、易烂、易失效、易变质的货物、物品的认定问题海关与司法机关存在一定分歧,对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海关应当与司法机关沟通协调,尽可能与其在确定鉴定机构、认定标准等问题上达成一致。退一步而言,如果不能达成共识的,原则上应遵循司法审查标准。

我们认为,危险品的认定原则上应由公安消防部门出具证明,而鲜活、易腐、易烂、易失效、易变质及其他不宜长期保存的货物、物品的认定原则上应由质检部门、商检部门或海关化检中心出具证明。总之,应当由具有该类货物、物品合法鉴定资格的中立机构(原则上应独立于海关之外)来出具证明为妥。如果获得上述证明有困难或来不及的情况下,则应由相对人对此特征事先予以确认。

在确定其适格特征时应注意评估以下几点:(一)货物、物品本身的一般属性;(二)特定货物、物品被扣时的新旧程度、完好程度(包括内外包装及货物本身)、是否已受污染等特征;(三)仓储环境条件及与其他被扣货物的反应、影响程度等因素。以上(一)、(二)点海关在认定后应由当事人确认。

思考之三――先行变卖行为是否应当事先告知相对人及如何告知

由于该案的先行变卖行为发生在1998年,当时《海关法》(2000年修正)尚未出台,而《海关法》(1987年)并未就先行变卖问题作出任何规定。该案的法律根据为《海关法行政处罚实施细则》第二十三条(现为《条例》第四十七条)规定:“依法扣留的货物、物品和运输工具,在人民法院判决或者海关行政处罚决定生效之前,不得处理。但是对于鲜活、易腐或者易失效货物、物品,可以先行变卖,价款由海关保存,并通知其所有人。”根据上述规定,海关实施先行变卖确实应当通知相对人。

行政法中的正当程序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作出决定对当事人产生不利影响时,必须事先让其知悉,必须听取当事人意见,不能片面地认定事实,剥夺对方辩护的权利,当事人有要求听证的权利。而行政公开原则既有针对一般公民的政务信息公开等内涵,也有针对特定相对人公开特定事项的内涵,后者包括:(一)允许相对人阅览卷宗;(二)向相对人表明身份;(三)告知及送达;(四)说明理由等内容。

案中A海关的先行变卖行为没有履行事先告知义务,甚至事后也没有及时通知当事人,应当说具有瑕疵。法院直接依据法律原则确认该行为违法的判决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而且透过一些行政诉讼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司法界有从“规则中心主义”向“原则中心主义”迈进的趋势。《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曾经刊登过“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拒绝颁发毕业证、学位证行政诉讼案”,在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就该案作出的行政判决书([1998]海行初字第142号)中这样写道:“从充分保障当事人权益的原则出发,作出处理决定的单位应当将处理决定直接向被处理者本人宣布、送达,允许被处理者本人提出申辩意见。北京科技大学没有照此原则办理,忽视当事人的申辩权利,这样的行政管理行为不具有合法性”,案中学生田永因考试夹带,被学校给予退学处分,但学校并未履行事先告知义务,因为并无法律规定学校在作出退学处分决定之前必须履行事先告知义务,允许被处理者本人提出申辩意见,但法院依据正当程序原理就径直认定学校的行政管理行为不具有合法性。

我们认为:(一)A海关的先行变卖行为没有履行事先告知义务既违反了正当程序原则也违反了行政公开原则,因而被法院以违反行政公开原则径直确认违法;(二)我们认为缺乏事先告知手续的先行变卖行为系假行政行为,因为其缺乏表示行为,行政行为成立四要件就缺少了一个,而且表示行为必须发生在行政行为完全作出之前就到达相对人方为有效(排除事后通知行为)。对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十七条第二款第(三)项规定,即法院对该类行政行为亦可作出确认其不成立的判决。

我们认为,行政案件中实施先行变卖应当采用《先行变卖通知书》事先告知相对人,并告知其提起行政复议、诉讼的权利。并允许其陈述、申辩,海关应对其说明理由或复核。关于如何送达的问题,有两种解决思路:(一)以直接送达为原则,在直接送达有困难的情况下,可以采取专递方式邮寄送达。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以法院专递方式邮寄送达民事诉讼文书的若干规定》(法释〔2004〕13号),应以相对人提供的地址为准邮寄送达,如果按此地址邮寄经相应法定程序后即便没有实际到达亦视为已经到达。因海关送达法律文书系依据《民事诉讼法》,所以我们认为先行变卖文书的送达亦可参照上述司法解释,但需要海关与邮政部门达成协议,开通海关专递业务;(二)再深入一点思考,我们认为应以直接送达为原则,在直接送达有困难的情况下,可以采取登报公告送达的方式,但公告时间不宜过长,如果参照《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公告送达期限(境内六十日、境外六个月),经过六十日或六个月时间货物可能已经完全腐化、变质、失效,而先行变卖旨在紧急处理货物保全其价值,如此先行变卖显然失去意义,在无法适用《民事诉讼法》的前提下如何确定先行变卖公告送达时间这一点目前缺乏可操作的法律依据,建议相关规定明确一个比较合适的公告时间。

思考之四――刑事执法程序与行政执法程序互相转换后的先行变卖行为应当如何告知

刑事与行政执法程序对缉私部门办理先行变卖手续时是否应通知相对人的规定不一致,容易引起执法争议,值得关注。刑事执法依据如《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二百一十九条第二款规定:“对容易腐烂变质及其他不易保管的物品,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在拍照或者录像后委托有关部门变卖、拍卖,变卖、拍卖的价款暂予保存,待诉讼终结后一并处理”。该规定对办案部门在办理先行变卖手续时是否应通知货物、物品的相对人没有明确。

曾有另一宗海关行政诉讼案,具体案情为:B海关侦查部门刑事扣押了某公司的涉嫌走私犯罪的一批汽车,依据刑事执法程序将该批汽车先行变卖后保存价款,后海关私货管理部门向相对人制发《先行变卖通知书》,相对人以此先行变卖行为违法为由不服海关《先行变卖通知书》告知内容,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以海关先行变卖决定缺乏事实根据、违反法定程序、侵犯其合法权益为由,要求撤销海关先行变卖这一行政违法行为。后法院判决认定B海关侦查部门的先行变卖等行为属于刑事侦查行为,不属于行政诉讼的审查范围,进而对相对人一系列请求不予支持。由此可知,海关在刑事案件中向相对人制发行政案件版本的《先行变卖通知书》并不合适,因为总署制发的该《先行变卖通知书》格式文书所载依据为《海关法》及《条例》,并告知了复议申请权及权,容易让相对人误认刑事强制措施为行政强制措施。那么刑事案件中先行变卖是否应当通知当事人呢?我们认为除涉及国家秘密等不宜让当事人知悉的情形外是有必要通知的,但并不要求事先告知。因为有的行政案件移送前刑事执法部门已对所扣押的货物、物品予以先行变卖且没有通知相对人,则案件转入行政执法程序后,相对人可能会因此提出异议。对此种情形,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两种办法:(一)建议总署制发刑事案件的《先行变卖通知书》版本,依据应为《刑事诉讼法》及《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等规定,加盖缉私部门印章。(二)刑事办案部门可以采取制作笔录的方式通知先行变卖事项。

总之,我们认为在刑事案件与行政案件互相转换的情形中,应当在作出先行变卖决定的阶段办理通知或告知事项。适用刑事执法程序实施先行变卖行为的应由刑事侦查部门以缉私部门名义通知相对人(不要求事先告知);适用行政执法程序实施先行变卖行为的应由行政执法部门以海关名义事先告知相对人。

思考之五――关于告知的一些立法缺失及有关建议

值得关注的是,海关立法在关于先行变卖应事先告知的问题上有了新的进展。《海关办理行政处罚案件程序规定》(署令第159号,以下简称“《规定》”)第四十八条第二款规定:“海关在变卖前,应当通知先行变卖的货物、物品、运输工具的所有人。如果变卖前无法及时通知的,海关应当在货物、物品、运输工具变卖后,通知其所有人。”

篇4

2007年3月5日,海关总署第159号令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办理行政处罚案件程序规定》(以下简称《程序规定》),并将于今年7月1日实施。《程序规定》的公布施行,是海关行政执法走向法治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近年来,我国行政法制建设有了长足发展,行政实体法的立法日益完善,行政程序法的立法进程也明显加快。因此,尽快适应国家行政法制建设需要,加强海关行政程序立法,规范行政执法和行政处罚活动,已成为海关行政法制建设的迫切需要。

《程序规定》正是适应这种形势,在规范海关办案程序、行政强制程序等方面作出了详尽的规定。它对海关办案人员、特别是基层的执法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海关在这个领域的执法手段更加透明和公开。

《程序规定》立法的指导思想

(一)严格规范和监督海关办案程序,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程序规定》的价值功能与行政程序法的价值功能一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利于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起到规范和监督行政行为的作用,减少其随意性,同时提高其行政效率;二是使行政相对人可以对行政机关的行为作出预期和判断,从而使其实体权益得到有效保护和法律救济。

(二)严格遵循法律保留和法律优先的行政法原则。《程序规定》条款与上位法保持高度一致,并注重与海关相关法规、规章协调一致。对海关以往的一些没有上位法依据又影响行政相对人权益的执法程序作了调整和修改,如邮寄送达法律文书送达回证没有寄回的,以往的做法是自邮件寄出15日后视为送达,但没有直接的上位法依据,《程序规定》第二十二条中对其规定为“送达回证没有寄回的,以挂号信回执或者查询复单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

(三)充分体现公正、公开、效率和便民的行政法原则。通过公开海关办案程序,如公开海关办理行政案件中的调查、审理、执行各操作环节及衔接过程等办案流程,增强行政执法的透明性,切实体现行政公开的原则;通过规定简单案件处理程序,体现了海关行政案件处理过程中的便民原则。

(四)保证办案程序的可操作性。结合海关执法实际,注意兼顾全国各关区的执法特点和差异性,注重实际可操作性,避免规定得过于繁琐或者过于原则。

(五)借鉴海关办案实践经验,保证执法稳定性和连续性。对海关以往制定的有关办案程序规范,经实践证明切实可行的条款和执法实践中一些好的经验,在不与上位法冲突的前提下,尽量纳入本规定,以保证执法的稳定性。

《程序规定》的基本制度

《程序规定》第二章的“一般规定”用21个条款的篇幅规定了海关办案程序中的基本制度。如双人办案及表明身份制度、回避制度、证据制度、时效和期限制度及送达制度等。

(一)双人办案及表明身份制度。《程序规定》第七条规定海关在调查、收集证据时,办理行政处罚案件的海关工作人员不得少于2人,并且应当向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执法证件。但是,在案件的审查和执行环节,由于存在层级审批,对双人办案没有作出强制性的要求。由于海关办案职能专属于海关缉私部门(知识产权案件和一些现场通关环节的简单案件除外),所以,表明身份制度在海关办案中显得尤其重要。《程序规定》要求办案人员在调查、收集证据时必须要向当事人或有关人员出示执法证件,即查缉证。

(二)回避制度。 回避制度是保护行政相对人权益的一项重要程序设计,在《程序规定》中用了6个条款对当事人申请办案人员回避、办案人员自行回避以及回避决定作出前行政行为的法律效力分别作了规定。为了防止作出回避决定的随意性,将回避决定权赋予海关关长。为了体现便民的行政原则,允许当事人口头提出回避申请。

(三)基本证据制度。定案证据是行政处罚案件的核心环节,证据应当经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违法事实的依据。值得强调的是,《程序规定》对定案的书证和物证及其复制件和照片的取证要求、证据形式提出明确的要求,用专门条款对高科技条件下的电子数据的证据固定提出了明确要求。

(四)时效和期限制度。时效和期限都是行政效率的衍生物。违法行为在两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在期限计算方面,第一次将法定节假日和法定休息日同时引入条款,弥补了其他法律、法规中只规定法定节假日,而没有法定休息日的不足。

并且,《程序规定》将期限制度贯穿于海关行政处罚程序的始终,如在回避的申请、决定,扣留的实施、延长期限,法律文书的送达,强制执行,执行终结等各个环节均做了时效限定。

(五)法律文书的送达制度。送达特别是涉外送达是长期影响海关行政执法效率的一个突出问题。由于在相关行政法律中没有关于送达的专门规定,行政法律文书的送达都是参照民法的送达程序执行。但由于民事法律关系和行政法律关系的不同,海关在送达方式上又不能完全适用民法的有关规定,如不能委托驻华使领馆或中国驻外使领馆送达等。而且,随着我国外国人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在华有长期住所或有委托人的外国籍、双重国籍甚至无国籍的海关行政管理相对人也越来越多。

另外,对于海关来说,即使是无住所、无委托人的外国人或无国籍人,在特定条件下(如旅检现场)也具备直接送达的条件。但在民法的相关规定中,由于立法时代背境所限,对上述的送达却没有规定。《程序规定》结合海关执法实践的特点,根据民法关于送达的法律精神,对上述程序作出了明确规定,部分解决了一线执法中的送达问题。

与行政相对人密切相关的几个程序

(一)财物发还程序。海关对当事人的货物、物品、运输工具等财物错扣或者多扣的,应当及时发还给当事人。过去由于没有操作程序上的规定,海关对错扣或者多扣的当事人财物经常长年堆积在海关仓库之中,或者挂在海关账户下,既不能退还给当事人又无法上缴国库。

《程序规定》第八十二条、第八十三条、第八十四条明确规定:担保物或者扣留物多余的部分必须发还,办理程序是海关制发解除扣留、担保通知,当事人到海关办理退还手续,如果当事人在1年内未来海关办理退还手续的,海关将相关款项上缴国库。这将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海关的执法疑难问题,同时又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二)简单案件处理程序。在海关通关业务现场,经常有一些当事人由于工作上的过失造成申报不实等事实清楚、情节轻微的违规案件,但是按照一般程序处理就要几天甚至更长的时间,当事人的通关货物因此受到滞留,造成延期通关,也不符合海关执法为民、服务经济的宗旨。海关总署采纳了社会各方面提出的意见,在《程序规定》第六章用4个条款的篇幅规定了简单案件处理程序,海关可以当场作出处罚决定。这对提高行政效率,便利当事人通关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鉴定和仓储费用。《程序规定》第四十三条明确规定,化验、鉴定费用原则上由海关承担。但是当事人申请重新化验、鉴定的,其费用由当事人承担,符合“谁主张,谁买单”的原则。但是,如果当事人主张成立,了海关原化验、鉴定结论,则产生责任倒置,应当由海关承担重新化验、鉴定的费用。

对于海关扣留货物、物品仓储费用的承担问题,海关无论是在内部规范性文件中还是在对外规章、公告上都没有明确的规定。《程序规定》第八十三条规定:扣留货物变卖价款在扣除自海关送达解除扣留通知书之日起算的仓储等相关费用后,尚有余款的上缴国库。由此可知,解除扣留通知送达之前的仓储费用不能从发还款项中扣除,应由海关承担。

(四)扣留物的变卖通知。《海关法》第九十二条、《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第四十七条规定:海关可以将扣留的特殊货物提前变卖,所得价款由海关予以保存,并通知货物所有人。但没有明确在变卖之前是否应当通知所有人,致使在提前变卖过程中缺乏货物所有人的监督。《程序规定》第四十八条第二款明确规定:“海关在变卖前,应当通知先行变卖的货物、物品、运输工具的所有人。如果变卖前无法及时通知的,海关应当在货物、物品、运输工具变卖后,通知其所有人。”

当事人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陈述、申辩和听证的期限问题。当事人对行政处罚意见提出陈述和申辩的期限,《行政处罚法》中没有明确规定,但明确了当事人必须在收到行政处罚告知单之日起的3日内提出听证。海关在行政处罚实践中一直借鉴听证程序的期限规定,要求当事人在3日内提出陈述和申辩,但没有直接的法律依据,为此,《程序规定》第六十一条规定了3个工作日的陈述、申辩和听证的期限。

值得当事人注意的是,《程序规定》第六十一条第三款明确规定了“当事人放弃陈述、申辩和听证权利的,海关可以直接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当事人书面要求放弃陈述和申辩权利的,根据《行政处罚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就不能再提出陈述和申辩,但听证权利即使已书面放弃,当事人还可以根据《行政处罚法》第四十二条(一)项的规定,在3个工作日内向海关再次提出听证。

篇5

邮寄印刷品、音像制品进出境应向海关申报

邮寄印刷品、音像制品进出境,应如实向海关申报并接受海关监管。个人邮寄印刷品进出境,不如实向海关申报,不接受海关查验,或逃避海关监管的,海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以及其它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个人邮寄印刷品、音像制品的申报是指寄件人应如实填写邮寄包裹单。在内装物品一栏内详细注明所邮寄的物品及数量。无禁止内容的,海关按自用合理数量放行,超出自用合理数量的,按货运方式通关或予以退运。

不允许邮寄进境的印刷品、音像制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管理条例》(2001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43号)第二十六条规定,有下列内容之一的印刷品或音像制品,禁止邮寄进境:

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危害国家统一、和的;

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或者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或者侵害民族风俗、习惯的;

宣扬、迷信的;

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宣扬、赌博、暴力或者教唆犯罪的;

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危害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

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的。

此外,禁止邮寄散发性宗教印刷品和宗教音像制品进境。如有以上内容的印刷品或音像制品邮寄进境,海关依法予以扣留。情节严重者移交海关缉私部门,依照海关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不允许邮寄出境的印刷品、音像制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个人携带和邮寄印刷品及音像制品进出境管理规定》第六条规定,有下列内容之一的印刷品和音像制品,禁止邮寄出境:

包含以上所有禁止进境范围的;

涉及国家秘密的;

出版物上印有“内部发行”、“国内发行”字样的;

国家颁布的《文物出口鉴定参考标准》规定禁止出境的古旧书籍,以及其它具有文物价值的;

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明令禁止出境的其它印刷品和音像制品。

在邮寄渠道,对属于个人自用的音像制品出口,海关按照“个人自用合理数量”原则验放。

对于从事音像制品出口业务的单位和个人,应向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机构办理备案登记手续,由地(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对出口的音像制品实行预先审核并出具加盖“音像制品审查专用章”的音像制品审核单,以货运方式向海关申报,海关凭主管部门审批手续办理验放。

盗版印刷品、音像制品不允许邮寄进出境

当前,未经权利人许可,非法对图书报刊、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盗版、销售等违法行为仍相当猖獗,严重侵害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扰乱了文化出版市场的秩序。

在查获邮递物品中,盗版光盘占很大比例,境内不少制售盗版者在把盗版出版物流入国内市场的同时还瞄向境外市场,制售国外影片,并利用“网上购物”等方式进行掩蔽。打击盗版,不仅是保护著作权人利益、规范我国出版物市场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保护我国自己的知识产权,是保护民族创新能力的关键。

篇6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是指国家和本省列入保护名录实行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所称的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产品,是指国家和本省列入保护名录实行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的任何部分及其衍生物。

第三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管理、驯养繁殖、开发利用和科学研究等活动,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管理工作。

《野生动物保护法》、《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和本办法规定的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罚权,可以由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行使。

第五条  省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本省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资源调查,建立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资源档案,并制定本省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规划及措施,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施行。

第六条  在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主要生息繁衍地区和水域,应当划定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的划定和管理,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破坏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生息繁衍的水域和场所。

第八条  禁止捕捉、杀害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

因科学研究、驯养繁殖、资源调查、教学、展览或者其他特殊情况,确需捕捉国家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的,依照《野生动物保护法》和《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的规定执行;确需捕捉本省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的,必须向捕捉地县级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市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向省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特许捕捉证。

动物园、公园申请捕捉本省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的,在向省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特许捕捉证前,应当报经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

第九条  取得特许捕捉证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特许捕捉证规定的种类、数量、地点、期限、工具和方法捕捉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捕捉作业完成后,应当及时向捕捉地县级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查验。

县级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对在本行政区域内捕捉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活动,应当进行监督检查,并及时向批准捕捉的机关报告结果。

第十条  驯养繁殖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的,应当持有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驯养繁殖许可证;驯养繁殖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和本省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的,必须向县级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市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省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批准,领取驯养繁殖许可证。

第十一条  禁止出售、收购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及其产品。

因科学研究、驯养繁殖、展览等特殊情况,需要出售、收购国家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依照《野生动物保护法》和《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的规定执行;需要出售、收购本省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必须向县级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市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省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饮食服务业的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不得收购、加工和出售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及其产品;不得用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名称作菜名招徕顾客。

第十二条  运输、携带国家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及其产品出县境或者运输、携带本省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及其产品出省境的,应当凭特许捕捉证或者驯养繁殖许可证,向县级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报省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批准。

动物园、公园因繁殖动物,需要运输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省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授权同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十三条  从省外向我省调入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必须持有调出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准运证明。

第十四条  进出口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依照《野生动物保护法》、《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和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  禁止伪造、倒卖、转让特许捕捉证、驯养繁殖许可证和允许进出口证明书。

第十六条  非法捕捉、杀害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或者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没收捕获物、捕捉工具和违法所得,吊销特许捕捉证,并处以相当于捕获物价值一倍至十倍的罚款;没有捕获物的,处以100元至10000元的罚款。

第十七条  破坏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主要生息繁衍的水域、场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破坏行为,限期恢复原状,并处以恢复原状所需费用1倍至3倍的罚款。

第十八条  未取得驯养繁殖许可证或者超越驯养繁殖许可证规定的范围驯养繁殖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处以300元至3000元的罚款,并可以没收驯养繁殖的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吊销驯养繁殖许可证。

第十九条  非法出售、收购、运输、携带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授权的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没收实物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相当于实物价值1倍至10倍的罚款。其中出售、收购国家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及其产品,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  伪造、倒卖、转让特许捕捉证、驯养繁殖许可证或者允许进出口证明书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证件,没收违法所得,并可以依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伪造、倒卖、转让特许捕捉证或者允许进出口证明书的,处以5000元至50000元的罚款;

(二)伪造、倒卖、转让驯养繁殖许可证的,处以500元至5000元的罚款。

伪造、倒卖特许捕捉证或者允许进出口证明书,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对上一级机关的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15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或者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对海关处罚或者治安管理处罚不服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办理。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河北省水产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之日起施行。

附件:《河北省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第一批)

河北省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第一批)

--------------------------------------------------------------------------------

|  中  名  |  俗      名  |     学          名                                 |

|------------------------------------------------------------------------------|

|               爬      行      钢  REPTILIA                                   |

|------------------------------------------------------------------------------|

|龟鳖目    |              |TESTUDINATA                                         |

|  龟科    |              |Emydidae                                            |

|    中华鳖|  甲鱼、元鱼、|Triongx  siensis                                    |

|    乌  龟|    团鱼      |Chine  mys  veevesii                                |

|  海龟科  |              |Cheionii  dae                                       |

|    海  龟|              |Chelonia  mydas                                     |

|------------------------------------------------------------------------------|

|              肠       鳃      纲  ENTEROPNEUSTA                              |

|------------------------------------------------------------------------------|

|殖翼柱头虫科|            |Ptycho  deridae                                     |

|  柱头虫    |            |Balanoglossus  misakicnsis                          |

|------------------------------------------------------------------------------|

|              无       铰      纲   ECARDINES                                 |

|------------------------------------------------------------------------------|

| 无穴目   |              | ATREMATA                                           |

|   舌壳科 |              |   Linguli  dae                                     |

篇7

今年4月,国家对《国家赔偿法》进行了全新修订。修订后的《国家赔偿法》在明确赔偿范围、细化赔偿程序、完善赔偿方式和计算标准、保障赔偿费用支付等方面更加充分地体现了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宪法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的授权,海关的行政职权涉及行政处罚、行政许可、强制措施、税费征收等各类行政执法行为。赔偿请求人如果认为海关行使行政职权的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可以向海关要求行政赔偿。如,相对人认为海关违反《海关法》和《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的规定采取扣留措施或者扣留时间超过规定期限,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要求海关行政赔偿。

同时,《海关法》授权海关侦查走私犯罪公安机构(各级海关缉私局)负责对其管辖的走私犯罪案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履行侦查、拘留、执行逮捕和预审职责,并依法向人民检察院移送。如当事人认为海关缉私局及其缉私警察行使刑事执法权的行为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的,可以向海关缉私局要求刑事赔偿。

此次《国家赔偿法》的修改内容很多直接涉及海关执法活动和相关赔偿案件的办理,具体有以下几方面值得关注。

赔偿范围扩大

《国家赔偿法》有关赔偿范围的修改主要有三点:一是将虐待或放纵他人殴打、虐待等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行为纳入赔偿范围,无论是在行政赔偿还是刑事赔偿中,这一点都是新增加的赔偿范围;二是对于刑事拘留的赔偿事项作了较大调整,明确对于违反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公民采取拘留措施的,或者依照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对公民采取拘留措施,但是拘留时间超过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时限,其后决定撤销案件、不或者判决宣告无罪终止追究刑事责任的,作出拘留决定的机关(包括海关侦查走私犯罪公安机构)应当承担刑事赔偿责任;三是将原来的“对没有犯罪事实的人错误逮捕的”赔偿事项改为“对公民采取逮捕措施后,决定撤销案件、不或者判决宣告无罪终止追究刑事责任的”赔偿事项。这些修改使关于“错拘”的赔偿范围更加清晰明确。

赔偿程序细化

《国家赔偿法》规定的行政赔偿的基本程序是:赔偿请求人要求赔偿,应当先向赔偿义务机关提出,也可以在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时一并提出。如果是在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时一并提出赔偿请求的,由复议机关和人民法院分别按照《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的程序办理。如果是向赔偿义务机关提出的赔偿请求的,赔偿义务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作出是否赔偿的决定。对赔偿处理决定不服的,或者赔偿义务机关没有在规定期限内作出决定的,赔偿请求人可以在三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讼。

修订后的《国家赔偿法》进一步完善了赔偿案件办理程序:

细化了赔偿申请受理程序赔偿请求人当面递交申请书的,赔偿义务机关应当当场出具加盖本行政机关专用印章并注明收讫日期的书面凭证。申请材料不齐全的,应当当场或者在五日内一次性告知赔偿请求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

明确了赔偿协商赔偿义务机关作出赔偿决定,应当充分听取赔偿请求人的意见,并可以与赔偿请求人就赔偿方式、赔偿项目和赔偿数额等进行协商。

限定了作出赔偿决定及送达的时限赔偿义务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作出是否赔偿的决定。赔偿义务机关决定赔偿的,应当制作赔偿决定书,并自作出决定之日起十日内送达赔偿请求人。赔偿义务机关决定不予赔偿的,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十日内书面通知赔偿请求人,并说明不予赔偿的理由。

此外,刑事赔偿程序与行政赔偿程序有较大区别。首先,对于刑事执法行为,没有通过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一并提出赔偿请求的救济渠道,赔偿请求人只能先向赔偿义务机关提出。其次,对于赔偿义务机关作出的赔偿或者不予赔偿决定不服的,也不能再向法院提讼,而是应当向赔偿义务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此复议程序不同于行政复议程序)。赔偿请求人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复议机关所在地的同级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申请作出赔偿决定。

修订后的《国家赔偿法》对刑事赔偿程序作了较大调整,其中直接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请求刑事赔偿的权利主张和义务履行的主要修改内容有:一是取消了刑事赔偿的“确认违法”程序。修订后的《国家赔偿法》不再强调“违法”赔偿原则,相应的“确认违法”程序和对确认结果不服的申诉程序被取消。赔偿义务机关应当直接就其行为是否属于应当予以赔偿的情形作出审查认定,并在规定期限内作出赔偿或者不予赔偿的决定,赔偿程序更加顺畅。二是明确了举证责任。赔偿请求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应当提供证据,但是,被羁押人在羁押期间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赔偿义务机关负有举证责任。三是增加规定,赔偿请求人或者赔偿义务机关对赔偿委员会作出的决定,认为确有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提出申诉。这是对原规定的“赔偿委员会作出的赔偿决定,是发生法律效力的决定,必须执行”的必要补充,也更加有利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益的保护。

赔偿时效新算法

请求赔偿时效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受害人应当在法律规定的请求期限内提出行政赔偿请求,才能保证自己获得赔偿的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如果超过法定期限,受害人请求行政赔偿的权利将得不到法律的保护。

赔偿请求人请求国家赔偿的时效为两年,但被羁押等限制人身自由期间不计算在内。上述时效的起算日由原来的自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时的行为被依法确认为违法之日起算,改为自赔偿请求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时的行为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之日起算。对于在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时一并提出赔偿请求的,则应当适用行政复议法及行政诉讼法的复议、诉讼时效的规定,即从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向复议机关提出复议申请并附带赔偿请求,或者在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3个月内向管辖法院提出行政诉讼附带赔偿请求。

赔偿方式新标准

新法确立了精神损害赔偿原则,规定对于致人精神损害的,应当在侵权行为影响的范围内,为受害人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支付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这是国家赔偿法一项重要的突破。

关于侵犯公民生命健康权和财产权的情况,修订后的《国家赔偿法》也进一步完善了赔偿方式和计算标准:造成公民身体伤害的,增加支付护理费;造成部分或者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增加支付护理费、残疾生活辅助具费、康复费等因残疾而增加的必要支出和继续治疗所必需的费用;财产已经拍卖或者变卖的,除了原规定的给付拍卖或者变卖所得的价款外,如果变卖的价款明显低于财产价值的,还应当支付相应的赔偿金;同时还新增一项规定,返还执行的罚款或者罚金、追缴或者没收的金钱,解除冻结的存款或者汇款的,应当支付银行同期存款利息。

篇8

一、报关商品归类错误给外贸企业带来的风险

(一)商品归类错误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成本核算和经营

商品归类错误会导致商品适用的税率不同,如果少缴税款则会被海关要求补交;如果是多拿了退税则会被要求返还,进而对企业的成本核算和经营造成重大影响。比如,2014年烟台3家企业进口双面胶,此商品应该归入品目3506(进口普通关税90%),企业错归入品目3919(进口普通关税45%),结果在海关核查中被发现,企业因此补税300多万,对企业经营影响很大。

(二)商品归类影响外贸企业的通关效率

有些商品在进出口时要求有监管证件,如果企业因为商品归类错误而导致监管证件不全,就会影响外贸企业的通关效率。2013年,上海海关在稽查中发现一批出口的红豆杉,商品名为“红豆杉原木”。红豆杉,我国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明令禁止采伐,禁止出口红豆杉原木(税号4403.2090.10,监管证件代码为8AF)。由于该商品有高度走私嫌疑,所以海关立即查验该批货物,结果发现该企业出口的实际是“种用红豆杉”,税号应该是06029091.20,监管证件代码为ABEF,可以出口,但要求有出境货物通关单和濒危物种允许出口证明书。因为缺少监管证件,该商品在通关中阻滞了好几天。由于该商品是活体植物,在海关的监管仓库里放了几天之后,商品质量变化非常大,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损失。

(三)商品归类错误可能使企业背负走私的法律风险

对于企业明显违背归类总规则的恶意避税行为,海关会按走私立案侦查,一旦查实,对企业的处罚力度非常大,企业法人甚至有牢狱之灾。比如,2014年天津海关查获了一批进口的白俄罗斯电缆,货品描述里写明“专用于铁路通讯信号”,并把该商品按照“铁道部件”归入品目8608,实际非常明显该商品应该按照“绝缘电线电缆”归入品目8544。由于该商品的归类明显违背了归类总规则三(一)“具体列名优先”的原则,有故意犯错的嫌疑,而且因为两者的进口税率相差50个百分点,涉案金额巨大,所以后来此案件被移交缉私部门进行处理。结果该企业受到处罚金700多万,信用等级A级降到D级的处罚。

(四)商品归类不合理或者简单的差错都有可能增加企业的进出口成本

比如进口生产线经常是拆开装运的,根据海关“四个同一”的规定,如果拆开装运的生产线不是“同一口岸、同一收发货人、同一提单、同一运输工具”,则需要分开征税,有时税款总额高达1千多万,这时候就需要报关企业或外贸公司的人去研究是合并归类税率高还是分开归类税率高,然后去选择一个可以合理避税的最佳通关方案。同时,由于工作上的差错导致商品归类不相符,也会导致贸易成本的增加。例如,深圳某加工企业生产“双面胶”产品,欲跟珠海某企业办理转厂业务,由于深圳企业手册备案的“双面胶”编码是3506919090,数量为50吨,价值为600万美元;而珠海某企业手册备案的“双面胶”,商品编码为3506100000,无法办理转厂业务,被迫无奈走香港一日游。这增加了企业的物流成本约10万元人民币,而且出货时间延迟1天。

二、 外?Q企业出现商品归类风险的主要原因

(一)海关商品归类与人们的分类习惯存在很大差异

海关商品归类是依据世界海关组织编制的《协调制度》(全称为《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进行的,《协调制度》对国际贸易涉及的各种商品是按照生产部类、自然属性和不同功能用途等来分类的,这一点和传统意义上的商品分类不同,比如酒,按照商业经营习惯可以分为白酒、黄酒、果酒、啤酒、配制酒和国外蒸馏酒,《协调制度》里对酒的分类如下:2203麦芽酿造的啤酒;2204鲜葡萄酿造的酒,包括加酒精的;税目2009以外的酿酒葡萄汁;2205味美思酒及其他加植物或香料的用鲜葡萄酿造的酒;2206其他发酵饮料;其他税目未列名的发酵饮料的混合物及发酵饮料与无酒精饮料的混合物;2208未改性乙醇,按容量计酒精浓度在80%以下;蒸馏酒、利口酒及其他酒精饮料。可见,酒在《协调制度》里的分类与企业对酒的分类差异很大,所以对企业来说,如果不是特别懂酒的生产工艺和成分,要把酒的HS编码找对确实有难度。

(二)同一商品名称在《协调制度》里的内涵与人们的认识不符

明明商品名称和《协调制度》的子目条文相符,却被告知归类错误!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0902.1010和0902.2010里面的“花茶”,很容易让人想到玫瑰花茶、茶等,但是这里的花茶仅指“用茶属灌木的叶子通过未发酵工艺制成绿茶毛茶,然后利用茶的吸附异味性通过窨制工艺让茶叶充分吸取花的香味而制成的茶”,两者的区别在哪?玫瑰花茶、茶实际是用干花制成的,而0902项下的花茶实际看起来和茶叶没什么区别,只是味道上除了茶叶本身的香气还多了花的香气,比如人们常喝的茉莉花茶,这种花茶基本上看不大到干花。再比如61.11和62.09项下的“婴儿服装及衣着附件”,多大的孩子算是婴儿呢?根据我国的国家标准GB31701-2015的规定,婴幼儿的年龄在36个月及以下,这个标准比较符合人们对婴幼儿的认识,而且标准定义里还特别写明“一般适用于身高100cm及以下婴幼儿穿着或使用的纺织产品可作为婴幼儿纺织产品”,那么你按照这个标准进行归类总不会错了吧?可是很遗憾的告诉你,又错了!因为61章章注六里明确规定,“所称婴儿服装及衣着附件是指用于身高不超过86厘米幼儿的服装。”

(三)不断更新的《协调制度》和税则加大了商品归类错误的风险

由于新产品总在不断出现,老产品不断被淘汰,所以为适应国际贸易及商品的发展,世界海关组织(WCO)每4至6年对《协调制度》进行一次较大范围的修改。根据《协调制度》的修改变化,我国需要对本国《进出口税则》和《统计商品目录》进行对应的转换调整,可以说“年年有小改,几年一大改”,虽然总的来说大的类章、品目结构变化较小,但是子目的删减与增加非常多。今年,大改之后的2017版《协调制度》将投入使用,与现行的《协调制度》(2012版)相比,2017版《协调制度》共有242组修订。不断变化的《协调制度》和税则对企业相关人员来说学习起来难度更大,虽然说外贸企业经营的商品种类相对比较稳定,但是为了适应市场需要,总是需要不断推出和引进新产品,很多时候这些新产品在《协调制度》中并无具体列名,所以如何确定这些新产品的HS编码对很多外贸企业来说是件很困难的事。

(四)外贸企业不熟悉有关商品归类的规章制度和公开信息

对于实践中比较难以归类的商品,海关总署会经常归类决定公告;对于有争议的商品归类,海关总署会商品归类行政裁定,当实际情况变化时,海关总署还会关于公布、废止部分商品归类决定的公告,这些信息在海关总署的官方网站上都有公布,但是很多外贸企业并不熟悉,所以导致错报。而且海关总署为了帮助企业进行正确的商品归类,在各级海关设立了专门的预归类部门,外贸企业在对商品归类不确定时,可以向海关提出预归类申请,在得到海关的预归类结果后再进行通关申报,可惜不少外贸企业并不熟悉这些规定,所以导致商品归类错误。

三、外贸企业防范商品?w类错误风险的措施

针对出现商品归类错误风险的原因,外贸企业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防范:

(一)坚持如实申报的标准与原则

根据我国海关相关法律规定,在海关商品归类时应坚持如实申报,保证单证相符、单货相符。2013年,天津海关在对某装潢工程有限公司出口到台湾地区的一个集装箱进行查验时,当场查获240包、近7000公斤的蔺草席和蔺草。经深入调查发现,当事人采取伪报货物品名的方式,将需提供出口许可证的蔺草席和蔺草伪报成稻草制作的“叠床板”和“拜垫”出口,以达到逃避许可证,走私出口的非法目的,结果被海关查获后以走私罪论处。所以,外贸企业应守住如实申报这一法律底线,坚决杜绝侥幸冲关的心态,在商品归类时提供规范、准确、齐全的相关资料,以避免由此带来的风险。

(二)商品归类时尊重先例

“归类尊重先例”是目前仅适用于上海、广东、天津、福州等四个已运作自贸试验区注册企业的“海关商品归类行政裁定全国适用”制度的升级版,自试点运行以来,共计705票引用先例报关单实现快速通关,平均通关时间缩短90%以上,且基本实现无纳税纷争。2016年12月1日,上海海关也对外宣布将推出上海版本的“归类尊重先例制度”配套措施实施方案,上海将试点84、85、90章,比全国版(QP)的80、81、82章覆盖的商品数量更多、涉税金额更大、税目结构更复杂、归类难度更大、归类数据更庞杂、涉及的企业面更广。上海海关在提供归类先例数据的同时,还将邀请部分优质企业作为归类先例企业,归类先例企业的备案数据纳入上海海关的先例数据库。归类先例企业将享受通关过程“事中”的0干预,通关更加快捷便利。上述两个海关的改革措施让我们看到了海关总署推行改革的风向标,也提醒全国的外贸企业在进行商品归类时要尊重先例,这样才可以有效规避归类错误带来的风险,实现快速通关。

(三)对疑难商品归类应求助于海关

外贸企业在对拟进出口的货物进行归类时,如果没有较大把握,可依据进出口货物的实际情况并在货物实际进出口的45天以前,到所属的直属海关申请需要进出口货物的预归类,该进出口货物经过海关审核通过后则发放《决定书》。如果拟进出口的商品不属于海关相关的注释规定以及海关总署的关于商品归类的相关规定和行政裁定的明确规定时,则需要在货物拟作进出口的3个月前提起行政裁定申请。疑难归类求助于海关应当是外贸企业遵循的一条重要工作法则,千万不要想当然地随便给商品确定一个HS编码,将企业置于不必要的风险中。

(四)利用好海关总署新推出的商品归类化验“电子书”

据报道,2017年,由海关总署推出的官方手机软件“中国海关归类化验”APP已正式上线运行。该软件与最新版“中国海关进出口归类系统”和“归类化验决策信息管理系统”等海关内部系统实时同步,内容包括进出口税则、税则注释、本国子目注释、归类决定等最新数据,并实现实时查询。此前进出口企业查询商品归类时需要翻阅进出口税则、注释、归类决定等海关公告等多种资料,难度较大,且易产生疏漏。现在软件让 “砖头书”秒变为电子书,可以有效帮助企业快捷合法合规申报。

篇9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答案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9.参加报关员资格考试的考生,曾被宣布考试成绩无效,并被撤消报关员资格,吊销资格证书,不满―――的人员,不得参加报关员资格考试。

A、1年 B、2年

C、3年 D、5年

10.报关员注册有效期为―――。

A、1年 B、2年

C、3年 D、5年

11.报关员遗失《报关员证》的,海关应当自收到情况说明和报刊声明证明之日起―――日内予以补发。

A、10 B、20

C、30 D、45

12.遗失《报关员资格证书》时,海关应当自收到情况说明和报刊声明证明之日起―――日内予以补发。

A、10 B、20

C、30 D、45

13.目前除香港、澳门、台湾外,全国共有直属海关:―――。

A.27个 B.31个

C.39个 D.41个

14.海关总署走私犯罪侦察局更名为海关总署缉私局的时间是:―――。

A.1999年1月5日

B.2001年1月1日

C.2003年1月1日

D.2004年1月1日

15.报关企业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万元。

A.100 B.150

C.200 D.300

16.报关企业及其跨关区分支机构注册登记许可期限均为―――年。

A.1 B.2

C.3 D.5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报关注册登记证书》有效期为―――年。

A.1 B.2

C.3 D.5

18.不属于报关员权利的是:―――。

A.以所在单位的名义,办理报关业务

B.配合海关查验

C.拒绝海关工作人员的不合法要求

D.参加执业培训

19.报关员对记分的行政行为有异议的,应当自收到告知单之日起―――日内向作出该记分行政行为的海关部门提出书面申辩。

A.3 B.7

C.10 D.30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报关员记分考核管理办法》规定:记分达到―――的报关员,海关中止其报关员证效力,不再接受其办理报关手续。

A.10 B.12

C.20 D.30

21.《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报关员记分考核管理办法》规定:出借本人报关员证件的,一次记分的分值为―――分。

A.1 B.2

C.10 D.20

22.《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报关员记分考核管理办法》规定:在纸制报关单及随附单证上由他人替代签名的,一次记分的分值为―――分。

A.1 B.2

C.5 D.10

二、判断题(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28.报关员资格证书在全国范围内有效。

29.报关员是指获取报关从业资格的人员。

30.报关单位应将本企业的报关专用章在海关备案。

31.持《报关员证》办理报关业务,海关核对时,应当出示,是报关员的义务。

32.报关企业的报关员离职时,报关员未交还报关员证件的,其所在单位应当在《中国海关》杂志上声明作废,并向注册地海关办理注销手续。

33.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经海关注册登记备案后,可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关境内各口岸办理本单位的报关业务。

34.报关企业因其业务需要在注册登记许可的直属海关关区以外区域从事报关服务的,应当向原注册登记地海关申请报关企业分支机构注册登记许可。

35.报关单位对其所属报关员的报关行为,不承担法律责任。

36.报关企业已在海关备案的报关专用章可以在其注册登记许可的直属海关关区和其注册登记许可的分支机构海关关区内通行使用。

37.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已在海关备案的报关专用章,可以在其注册登记许可的直属海关关区和全国各口岸或海关监管业务集中地使用。

38.报关企业在报关时,因委托人未按照规定向其提供所委托事项的真实情况,致使报关企业在报关时出现漏报、错报及申报不实的,有关法律责任由报关企业和委托人共同承担。

39.报关单位向海关工作人员行贿的,撤消其报关注册登记,可以并处10万元以下罚款,并不得重新注册登记为报关企业。

40.申请报关员注册的台湾、香港和澳门居民中的中国公民,除应当提供正常的相关材料外,还应当向海关提供“台港澳人员就业证”复印件。

4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关于报关员资格考试的管理规定》,报关员资格考试合格后,即由所在地海关颁发《报关员资格证书》。

42.参加报关员资格考试的人员必须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43.参加报关员资格考试的考生凭经海关核准的准考证参加资格考试。

44.中国报关协会,其登记管理机关为民政部,业务主管单位为海关总署。

45.《报关员资格证书》是报关员执业的凭证。

三、多选题(每题有二个以上正确答案)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报关员记分考核管理办法》规定:海关对报关员的记分考核,一次记分的分值分别为:―――。

A.1 B.3

C.12 D.30

12.报关企业申请分支机构注册登记许可的应当符合的条件包括:―――。

A.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报关企业报关注册登记证书》之日起满2年

B.报关企业自申请之日起最近2年未因走私受过处罚

C.报关员不少于3名

D.分支机构负责人应当具有5年以上报关经验

13.按照《海关法》规定,下列――需要向海关办理报关手续。

A.进出境运输工具

B.进出口货物

C.进出境物品

D.进出境人员

14.进出境运输工具的负责人或其人在运输工具进入或驶离我国关境时,下列 应当向海关如实申报。

A.运输工具所载旅客人数

B.所载货物数量

C.进出境时间

D.运输工具上的人员疫情

15.报关企业包括:―――。

A.进出口货物的收发货人

B.专业报关企业

C.国际货物运输企业

D.国际船舶运输企业

16.报关活动相关人包括:――。

A.经营海关监管货物仓储业务的企业

B.自营进出口保税货物加工企业

C.转关运输货物的境内承运人

D.无进出口经营权的保税货物加工企业

17.下列情事属于报关员权利的是:――。

A.拒绝海关工作人员的不合法要求

B.参加执业培训

C.以所在报关单位名义执业,办理报关业务

D.向海关查询其办理的报关业务情况

18.下列情事属于报关员义务的是――。

A.熟悉所申报货物的基本情况

B.按规定参加海关组织的报关业务岗位考核

C.配合海关查验

D.妥善保管海关核发的《报关员证》和相关文件

习题答案及浅析(二十七)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 C

[浅析]见2006年海关总署报关员资格考试教材编写委员会编写的《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教材》(以下简称《考试教材》)第1页相关内容。

2、[答案] D

[浅析]见《考试教材》第21页相关内容。该加工企业虽然从事保税料件的加工业务,但因其未向海关办理报关注册登记手续,因此不属于报关人,而属于报关活动的相关人。

3、[答案] C

[浅析]见《考试教材》第1页相关内容。报关对象仅包括进出境运输工具、货物、物品。

4、[答案] B

[浅析]见《考试教材》第27页相关内容。依据2005海关总署第127号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报关单位登记管理规定》及2006海关总署第146号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报关员执业管理办法》相关内容。报关企业的报关员离职时,报关企业应当自报关员离职之日起7日内向海关报告并将报关员证件交注册地海关予以注销。

5、[答案] A

[浅析]见《考试教材》第4l页相关内容。依据2006海关总署第146号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报关员执业管理办法》相关内容。有以上其他3种行为的,海关将予以警告,责令其改正,并可以处以人民币2000元以下的罚款。

6、[答案] D

[浅析]见《考试教材》第33页相关内容。依据2005海关总署第135号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关于报关员资格考试的管理规定》,考试合格者的报关员资格申请可以交受直属海关委托的隶属海关,进行审查核准并颁发证书。

7、[答案] C

[浅析]见《考试教材》第33页相关内容。依据2005海关总署第135号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关于报关员资格考试的管理规定》,海关总署在报关员资格统一考试前3个月对外公告考试办法。

8、[答案] D

[浅析]见《考试教材》第33页相关内容。依据2005年海关总署第135号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关于报关员资格考试的管理规定》(2006年1月1日起执行),参加报关员资格考试的考生,因过去在报关活动中发生走私或严重违规行为,被海关依法取消报关从业资格,终生不得报名参加考试。

二、判断题

1、[答案]对

[浅析]见《考试教材》第38页相关内容。

2、[答案]对

[浅析]见《考试教材》第405页相关内容。

3、[答案]对

[浅析]见《考试教材》第6页相关内容。

4、[答案]对

[浅析]见《考试教材》第15页相关内容。

5、[答案]对

[浅析]见《考试教材》第10页相关内容。

6、[答案]对

[浅析]见《考试教材》第371页相关内容。

7、[答案]对

[浅析]见《考试教材》第11页相关内容。

8、[答案]错

[浅析]见《考试教材》第11页相关内容。在海关监管区和海关附近沿海沿边规定地区,对走私嫌疑人身体进行检查,不须经直属海关关长或者其授权的隶属海关关长的批准。

9、[答案]对

[浅析]见《考试教材》第15页相关内容。

10、[答案]错

[浅析]见《考试教材》第18页相关内容。直属海关是指由海关总署领导,负责管理―定区域范围内海关业务的海关。

11、[答案]对

[浅析]见《考试教材》第19页相关内容。

12、[答案]错

[浅析]见《考试教材》第17页相关内容。海关的隶属关系,不受行政区划的限制。

13、[答案]对

[浅析]见《考试教材》第20页相关内容。

14、[答案]错

[浅析]见《考试教材》第21页相关内容。海关对报关企业的报关注册登记实行报关注册登记许可制,对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的报关注册登记实行报关注册登记备案制。

15、[答案]错

[浅析]见《考试教材》第23页相关内容。还包括投资者无走私记录。

16、[答案]对

[浅析]见《考试教材》第37页相关内容。

17、[答案]错

[浅析]见《考试教材》第39页相关内容。海关对报关员的记分考核周期是每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报关员在海关注册登记之日起至当年12月31日为一个周期。

18、[答案]对

[浅析]见《考试教材》第37页相关内容。报关员调动工作单位时,应持调出和调入双方单位的证明文件向调入单位所在地海关重新办理注册登记手续。经海关核准后,换发新的报关员证。

19、[答案]错

[浅析]见《考试教材》第39页相关内容。海关对报关员的记分考核管理是海关对报关员的一种教育和管理措施。

20、[答案]对

[浅析]见《考试教材》第39页相关内容。海关人员在记分时,应当将记分原因和记分分值以电子或者纸制告知单的形式告知报关员。

21、[答案]错

[浅析]见《考试教材》第39页相关内容。报关员在一个记分周期内办理变更注册登记报关单位或者注销手续的,已记分分值在该记分周期内不予消除。

22、[答案]错

[浅析]见《考试教材》第41页相关内容。对于报关员记分达到30分,拒不参加考核的,直属海关可以将报关员的姓名及所在单位等情况对外公告。

23、[答案]错

[浅析]见《考试教材》第40页相关内容。对向海关工作人员行贿,但尚未构成犯罪的报关员行贿行为的处罚,不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报关员记分考核管理办法》,而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行政处罚实施条例》等规定处理。

24、[答案]对

[浅析]见《考试教材》第39页相关内容。

25、[答案]错

[浅析]见《考试教材》第2l页相关内容。依据2005海关总署第127号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报关单位注册登记管理规定》相关内容。进出口货物收发人,是指依法直接进出口货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关境内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

26、[答案]对

[浅析]见《考试教材》第22页关内容。依据2005海关总署第127号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报关单位注册登记管理规定》相关内容。报关企业,是指经海关注册登记,接受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的委托,以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的名义或者以自己的名义,向海关办理报关业笼从事报关服务的境内企业法人。

27、[答案]错

[浅析]见《考试教材》第258页相关内容。以货品为载体的软件才属于报关的范围。

三、多项选择题

l、[答案]A、B、C、D

[浅析]见《考试教材》第5页相关内容。

2、[答案]A、B、C、D

[浅析] 见《考试教材》第6页相关内容。

3、[答案]A、B、C、D

[浅析]见《考试教材》第9页相关内容。

4、[答案]A、B、C

[浅析]见《考试教材》第9页相关内容。

5、[答案]A、B、C、D

[浅析]见《考试教材》第396页相关内容。

6、[答案]A、B、C、D

[浅析]见《考试教材》第12页相关内容。海关的行政强制权除以上4项外,还包括:提取货样权、提取货物依法变卖权、强制扣缴和变价抵缴关税权、税收保全权、抵缴、变价抵缴罚款权等其他行政强制权。 7、[答案]A、B、C、D

[浅析]见《考试教材》第15页相关内容。海关的执法监督除以上4项外,还包括:审计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海关内部上、下级机构监督、海关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监督以及海关工作^员之间的相互监督。

8、[答案]A、B、C

[浅析]见《考试教材》第21页相关内容。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报关企业办理报关手续,必须依法经海关注册登记。

9、[答案]A、B、C、D

[浅析]见《考试教材》第41页相关内容。记分达到30分的报关员,应当参加注册登记地海关的报关业务岗位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海关法律、行政法规、报关单填制规范及相关业务知识和技能。

篇10

《中国海关》:高司长,请问《管理办法》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高融昆:汽车产业具有产业链条长、对国内制造业影响大、对国民经济拉动作用强的特点。我国汽车产业正处于高速成长的发展阶段。为适应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以及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国内汽车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更好地推进我国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全面提高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满足广大消费者对汽车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促进汽车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地发展,2004年5月21日,国家了《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以下简称《产业政策》)。《产业政策》对汽车进口管理作了原则规定。新颁布的《管理办法》是对《产业政策》有关进口管理的具体化,是《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海关》:《管理办法》的政策目标是什么?

高融昆:作为《产业政策》的配套规章,《管理办法》服务和服从于《产业政策》的总体目标和要求。汽车是一种特殊消费品,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重要影响。《管理办法》作为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的一个专门规章,其政策目标是规范汽车零部件经营者的进口行为,维护进口管理秩序,打击非法拼装,保护公平竞争和合法经营。

《中国海关》:《管理办法》有哪些特点?

高融昆:《管理办法》有3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对汽车生产企业进口汽车零部件在国内生产组装汽车销售的,所进口的汽车零部件凡构成整车特征的,海关实施先保税加工、后征税清关的管理制度。也就是在零部件进口时,海关实施保税监管,直到企业生产组装成整车进入国内市场销售时,海关再对装配在汽车上的进口零部件适用关税税率,计征关税。凡构成整车特征的,按整车适用税率征税,不构成整车特征的,按零部件适用税率并计征关税。

二是规范零部件进口秩序,打击非法拼装等不正当竞争,保护企业守法经营。由于《管理办法》规定,海关在企业生产组装汽车进入国内市场销售时才实施征税,可以有效遏制通过化整为零、分散进口等不正当竞争方式,逃避国家税收的行为,既保证了国家税收,又维护了公平竞争。

三是符合国际公约和惯例。我国是《商品名称和编码的协调制度公约》缔约国。该公约总规则规定,当某一商品进口时,如果已经具备该项商品的基本功能或特征时,即应当按照该项商品的完整品适用税率。因此,进口汽车零部件构成汽车整车基本特征的,适用整车税率,按整车税率征税,进口零部件不构成整车特征的,则按汽车零部件适用税率,按零部件税率征税。这样的做法完全符合国际公约所确定的原则,符合国际惯例。

《中国海关》:《管理办法》规定的整车认定与过去实施过的国产化认定有何区别?

高融昆:1992年,海关总署、国家计委、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了《关于运用税收优惠促进小汽轿车国产化的暂行规定》和其他有关规定(以下简称《优惠政策》)。根据这一规定,我国对于国家定点企业生产的汽车整车,其国产化率在一定期限内达到规定标准的,对进口零部件给予减征一部分关税的政策优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优惠政策》对于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起到过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这一政策对汽车生产企业的国产化提出了要求,实际上构成了对进口相同的零部件适用了不同税率的差别待遇,与WTO的国民待遇原则和市场准入原则不完全一致,因此,我国2001年11月加入WTO以后即停止执行这项政策。

《管理办法》与《优惠政策》完全不同:《优惠政策》对达到不同国产化率的汽车设定不同关税税率,目的是对汽车产业进行保护;《管理办法》恰恰相反,其目的是规范汽车零部件进出口贸易秩序,统一海关执法。也就是对相同性质的汽车零部件适用相同的税率。对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统一按整车适用关税税率,对没有构成整车特征的零部件进口,统一按零部件征税。由于政策目标不同,因而在管理原则、作业流程方面均不相同。

《中国海关》:根据《管理办法》对企业构成整车特征进口汽车零部件实施管理的部门都有哪些?

高融昆:海关总署、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发展改革委)、商务部、财政部按照本办法规定对构成整车特征的进口汽车零部件实施管理,并成立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海关总署,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事务。

《中国海关》:纳入《管理办法》的汽车主要有哪些?

高融昆:《管理办法》第三条明确了汽车的范围,是指《机动车辆及挂车分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5089―2001)中规定的M类和N类机动车辆。M类机动车辆是指,至少有4个车轮并且用于载客的机动车辆;N类机动车辆是指,至少有4个车轮并且用于载货的机动车辆。汽车的范围不包括摩托车等。

《中国海关》:进口汽车零部件是否构成整车特征的标准都有哪些?

高融昆:(一)进口全散件(CKD)或半散件(SKD)组装汽车的;

(二)在《进口管理办法》第四条规定的认定范围内:

1. 进口车身(含驾驶室)、发动机两大总成装车的;

2. 进口车身(含驾驶室)和发动机两大总成之一及其他3个总成(系统)(含)以上装车的;

3. 进口除车身(含驾驶室)和发动机两大总成以外其他5个总成(系统)(含)以上装车的。

(三)进口零部件的价格总和达到该车型整车总价格的60%及以上的。本项整车特征核定标准自2006年7月1日起开始生效。

特别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第三项标准。

《中国海关》:构成汽车的总成都有哪些?

高融昆:《管理办法》第四条中,对汽车总成进行了定义:所谓的总成,包括车身(含驾驶室)总成、发动机总成、变速器总成、驱动桥总成、非驱动桥总成、车架总成、转向系统、制动系统等总成。

《中国海关》:进口汽车零部件是否构成汽车总成(系统)特征的标准都有哪些?

高融昆:(一)进口整套散件组装总成(系统)的;

(二)进口关键零部件或分总成组装总成(系统),其进口关键零部件或分总成达到及超过规定数量标准的(详见《管理办法》附件1);

(三)进口零部件的价格总和达到该总成(系统)总价格的60%及以上的。

《中国海关》:对构成整车特征的进口汽车零部件怎样监管?涉及的部门有哪些?

高融昆:《管理办法》为构成整车特征的进口汽车零部件设计了一套新的通关流程,采取保税方式进行监管。流程涉及海关总署、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以及整车特征国家专业核定中心和汽车生产企业,这些部门和单位通过在中国电子口岸建立电子数据库,实行计算机联网,对整车生产企业进口的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行监管,依法征收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中国海关》:依据《管理办法》对构成整车特征的进口汽车零部件管理的作业流程是怎么样的?

高融昆:《管理办法》设计的大致流程是:汽车生产企业对本企业的在产及即将投产的车型进行自测,将构成整车特征的有关车型向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备案,并在海关建立相关车型的数据库――备案后企业提交税款担保――汽车零部件通关――海关对进口零部件按保税货物进行监管――汽车生产企业进行生产――汽车生产出来后进行核定――海关凭核定结果征税――同时对已使用的汽车零部件进行核销。

《中国海关》:车型备案前应当完成的工作有哪些?

高融昆:第一步:确定是否构成整车特征。首先是企业自测,进口件若构成整车特征,则应当备案;若不构成整车特征,则要向海关总署申请复审。复审若的确不构成整车特征,则可以按现行通关模式通关,不需备案;复审若构成整车特征,由生产企业补充备案。第二步:申请《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以下简称《产品公告》)和许可证。此时应当提供有关车型的自测结果;如果进口件不构成整车特征的,还应当提供总署的复审意见。发展改革委和商务部在构成整车特征的相关车型的《产品公告》和许可证上标注“整车特征”字样。第三步:准备备案材料。

《中国海关》:备案车型的条件和必须遵守的规则有哪些?

高融昆:一是以在国内市场销售为目的使用进口汽车零部件生产的汽车;二是不同的车型应当分别备案;三是备案车型应当是已经列入发展改革委《产品公告》的产品;四是备案的材料必须齐全。备案的材料包括:企业基本概况;备案车型年度生产计划;备案车型的零部件分类和价格比例清单;备案车型的总价和国产件、进口件的分项价格(均以不含税价格计算);备案车型全部采购件的国内和国外供应商及供货品种清单;列入《产品公告》的证明等。

《中国海关》:备案的相关手续和工作步骤有哪些?

高融昆:第一步:企业向海关总署提交申请备案的材料。第二步:海关总署向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和企业所在地直属海关分送有关备案材料。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和企业所在地海关在收到备案材料后分别按各自职责实施备案管理。第三步:企业所在地直属海关进行审核,对符合条件的汽车生产企业及生产车型给予登记备案,并通知该汽车生产企业。第四步:企业在车型备案后,根据汽车零部件的进口计划,在汽车零部件进口前向企业所在地直属海关关税部门提供税款总担保,关税部门负责税款担保的管理。

《中国海关》:企业在进口构成整车特征汽车零部件时应在何地办理报关手续并缴纳税款?

高融昆:汽车生产企业进口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应当在企业所在地海关办理报关手续并缴纳税款。汽车生产企业从其所在地以外口岸进口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需申请办理转关运输,相关汽车零部件必须转关到企业所在地海关报关,以便实施电子账册管理。

企业进口全散件(CKD)或半散件(SKD)生产汽车的,可由企业选择决定在口岸海关或企业生产所在地海关报关纳税,有关报关纳税的手续,按照现行通关模式办理。

企业自测并经海关总署复审确认不构成整车特征的车型,其所需进口的零部件,可由企业选择决定在口岸或企业生产所在地海关办理报关手续并缴纳税款。有关报关纳税的手续,按照现行通关模式办理。

《中国海关》:汽车生产企业在纳税申报时应该提交哪些单据?

高融昆:1、核定中心的核定报告;2、企业上月有关车型的整车生产数量;3、企业上月进口的已用于生产组装整车的有关车型汽车零部件清单;4、海关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单证。核定结果为不构成整车特征的不用提供第二、三项单据。

《中国海关》:企业在进口构成整车特征汽车零部件时报关单应如何填报?

高融昆:一是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时,涉及许可证件的,在通关环节验核证件;二是进口货物报关单的征免性质栏应当填写“整车特征”;三是报关单的收货单位栏应当填写汽车生产企业名称;四是申报时应在“商品名称”栏中报明是何种车型用,并且不同车型的汽车零部件,应当分别填写报关单;成交方式栏按“CIF”成交方式填报;企业向海关申报征免性质栏填报“整车征税”(不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征免性质栏填报“零部件征税”);其它栏目与一般贸易进口报关单填写要求相同。

《中国海关》:对企业进口汽车零部件是否够成整车特征核定的步骤有哪些?

高融昆:具体工作步骤是:第一步,申请核定。按车型的不同分三种情况,一是本办法实施后备案的车型,生产组装成第一批整车后10个工作日内,汽车生产企业应当向海关总署申请进行整车特征核定;二是本办法实施前已经投产的车型,汽车生产企业应当在本办法实施后1个月内完成自测,并将自测结果报海关总署。自测结果为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生产企业应当在完成自测后10日内向海关总署备案,并向海关总署申请进行整车特征核定;三是本办法实施前已经投产的车型,自测结果为不构成整车特征的,应当向海关总署申请复审。复审结果为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生产企业应当在复审结果公布后10日内向海关总署补充备案,并向海关总署申请进行整车特征核定。

第二步,发出核定指令。海关总署根据企业申请,向核定中心发出核定指令;另外,汽车生产企业应当申请备案或者整车特征核定而未申请的,海关总署也可以指令核定中心进行核定。

第三步,实施核定。核定中心对备案车型进行整车特征核定时,汽车生产企业应当积极配合,并提交以下单证:一是核定申请报告;二是企业自测报告;三是《备案车型零部件采购清单》;四是核定中心认为需要的其它资料。

第四步,出具核定报告。对于本办法实施后备案的车型,核定中心应当在接受海关总署指令后的1个月内,完成对有关车型的核定并出具核定报告;对已经投产的备案车型,核定中心应当在3个月内完成核定,并出具核定报告。

《中国海关》:对特殊贸易方式(如加工贸易、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汽车生产企业)进口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汽车内销时应当怎样管理?

高融昆:加工贸易企业在申请对其使用构成整车特征的进口汽车零部件生产组装的汽车产品内销前,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向海关总署补办备案手续,并接受核定中心的核定。海关根据核定的结果,对构成整车特征的,凭企业提交的《加工贸易保税进口料件内销批准证》和相应的进口许可证件,按照本办法规定适用的税率计征税款,并补征全部进口零部件的缓税利息。即:在其它加工贸易项下生产的产品内销时,海关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对进口料件征收税款和缓税利息;而对汽车行业的加工贸易,产品内销时,要按本办法进行管理,向海关总署补办备案手续,并接受核定中心的核定。海关根据核定的结果,对构成整车特征的,按照本办法规定适用的税率计征税款,并补征全部进口零部件的缓税利息。

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企业是在汽车产品内销前,向海关总署补办备案手续,并接受核定中心的核定。海关根据核定的结果,对构成整车特征的,凭相关进口许可证件办理有关手续,按照内销实际状态征税。

《中国海关》:如何保证这项规定的正确实施?

高融昆:为了保证这一规定的正确实施,做到公平、公正和公开,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核定进口的零部件是属于整车状态,还是零部件状态,不由行政机关进行,而是委托有能力的社会中介组织进行。核定专家由行政机关从中介组织提供的专家库中随机抽取。

二、核定结果公开。有关核查结果在互联网政府网站上公布,接受社会的监督。

三、企业对核定结果有异议的,可以要求复核。复核将另行组织专家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