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的财务问题范文

时间:2024-03-11 17:41: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上市公司的财务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上市公司的财务问题

篇1

关键词:企业财务 核心能力 上市公司 提升培育 优化构建

一、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内涵、特征及形成因素

(一)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内涵及特征

企业财务核心能力是指企业通过有效融资,以筹集、获取并优化配置各种财务资源,使企业获得并形成持续、稳定、提供财务支持、确保超额收益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优势能力。其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知识模糊。核心能力作为一种关于如何协调企业各种资源用途的知识形式,表现为显性与隐性两种形式的模糊性特征。(2)动势发展。企业要想保持财务核心能力可持续的优势,需要在动态态势的情景下不断地创新、发展和巩固,并以此比较同行企业是否普遍掌握了类似的财务核心能力,因而具有动态创新与发展的特点。(3)资产专用。一是企业的核心能力具有资产专用性的特征;二是财务核心能力难以模仿的特征。(4)持续渐进。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的形成一般需要十年左右,甚至更长时间。

(二)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形成因素

1.企业并购。从企业运营的战略角度来看,企业要实现快速发展,其中并购就是一条主要道路,还要在并购计划开始前明确并购能否起到增强企业核心能力的作用。为了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保持与发展,并且把企业核心竞争力也影响到被并购的企业,要求在实施企业并购时避免兼并或者收购那些与企业缺乏产业联系的产业。

2.利润分配。企业在进行利润分配过程中要从维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作为出发点。第一,对传统形式的分配制度进行改革,强化人力资源的分配,通过期权制与职工持股等一些激励措施来激发企业人力资本拥有者的主观能动性。第二,确立合理的利润分配制度和股份利润分配政策。

3.企业融资。企业选择的融资渠道不同,其所担负的财务风险以及付出的融资成本也不同,所以企业需要从融资风险和融资成本两个角度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融资渠道。为了加强企业资金凑集的灵活性,需要积极的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采用结构性融资方式。

4.风险因素。企业在应对风险问题时应当同时采取针对性措施必须兼顾技术风险因素与市场风险因素。企业在处理风险过程中更多的了解市场需求和其下游情况,在技术风险的评估与处理过程中就会处于相对有利的位置。企业在选择投资方式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条主线,确保企业长期保有能力优势,并且从企业战略层面出发综合考虑,进行正确科学的投资决策。

二、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数据分析

通过分析山西省沪深两市A股煤炭上市公司在2009年煤炭资源整合后财务状况的具体变化,利用指标体系重点对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经营能力、成长能力等财务可信能力方面进行评价,分析财务核心能力。

(一)盈利能力

并购方往往首先强调的是盈利性,这意味着它们关注的是如何尽快使目标企业盈利。并购企业能否及时对目标企业进行整合,为并购企业创造收益是衡量并购成功与否的最直观表现。仅永泰能源、兰花科创2010年的总资产报酬率较2009年有所提高,表明并购行为对盈利能力短期效果不佳,市场整体对煤炭资源整合预期较差。永泰能源在2009年进行的主业转型初显成效,当年新并购的煤炭业务实现净利润2 006万元,对总体利润贡献率达90%,对企业盈利能力的改善是非常明显的,且2011、2012年陆续进行的煤矿并购使盈利水平整体得到提升,煤炭资源整合过程中受益较大。除煤气化、山煤国际、阳泉煤业外,其余5家公司的总资产报酬率较2009年都呈上涨趋势,并购对企业盈利能力的改善是明显的。这一方面与并购煤矿因基建期无法创造利润有关,另一方面也不排除上述三家公司的整合进度较慢的因素,见下表。

(二)营运能力

对于并购重组主体来说,在企业资产规模迅速扩张的情况下,能否及时对资产进行整合,使资产管理和营运效率得以提高,与企业战略目标相适宜,成为财务整合的关键点。短期来看,除山煤国际、西山煤电外,其余6家公司2010年的总资产周转率较2009年都有下降。总资产周转率主要受营业收入和资产总额两方面影响,2010年煤炭港口价格较2009年上涨24.54%,除煤气化外,7家公司2010年营业收入都有大幅增长;同时除大同煤业外,7家公司2009年均开展了煤炭企业并购重组,资产总额增长明显,但因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在短期内难以实现复产,总资产周转率短暂下降是正常现象的。长期来看,大同煤业、阳泉煤业一直呈平稳增长,即使在2012年煤炭市场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也有小幅增长,资产管理能力达到了很好的水平;煤气化、潞安环能的总资产周转率逐年下降,说明其利用资产的效率较差,经营管理水平存在问题;其他3家公司都处于波动状态,主要是由于2012年受整体煤炭市场影响,收入增长幅度是极为有限的,说明这3家公司资产整合达到一定效果,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三)偿债能力

通过有效的财务整合,并购方对资金实行统一管理,可以降低资金短缺带来的风险;同时,煤炭企业综合实力在并购后大大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也有所提升,能有效降低财务风险。从资产负债率分析,各样本公司负债水平存在较大差别。大部分样本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处于中等水平,且有逐年上涨趋势。大同煤业的指标一直偏低,指标的变动也只受经营活动影响。煤气化、西山煤电的指标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但二者的并购规模属于相对较小,说明公司并没有通过资源整合进行资产合理配置达到优化资本结构的效果。山煤国际资产负债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2011年通过股权筹资并购使指标大幅下降,2012年又因其经营活动导致指标比2009年并购重组前还高。阳泉煤业的指标处于波动下降趋势,说明公司通过收购使资本结构趋向更优,达到整合目的。潞安环能、兰花科创进行杠杆收购后进行资本结构调整,使其2011年都达到了相对合理的水平。永泰能源指标本身就偏高,2010―2011年债权筹资规模远比股权筹资规模大,指标更是大幅增长,2012年因转让部分煤炭资产以及合并范围增加导致指标明显下降。

(四)经营能力

并购企业的效益状况不仅与利润水平有关,还与生产规模、生产效率、生产成本等有关,通过成本费用营业利润率对经营成果进行分析,有利于并购企业调整目标企业的管理方式,降低管理成本。一般来说,有效的财务整合都会使煤炭产品成本降低。一是煤炭企业并购后将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将资源重新整合以达到最优配置,最终使企业综合成本降低;二是煤炭企业在并购后通过合理配置资产,适度提高生产能力,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最终降低煤炭生产的固定成本;三是并购后煤炭企业可以利用集团销售渠道,降低固定销售成本;四是利用集团融资优势,降低财务费用。

(五)成长能力

企业是否通过并购获得了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否通过并购重组行为形成了良好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能力,目标企业是否增加了企业价值,并购是否达到战略目标,是判断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正常情况下,有效的财务整合会使营业收入明显增加。如果并购双方原处于同行业,通过并购整合,双方实现了资本和生产集中,也实现了营销渠道等的共用,并购方整体实力增强,从而使产品成本降低和营业收入增加;如果并购双方不属于同一行业,通过并购整合,双方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从而使营业收入增加。

从煤炭产品的营业收入三年平均增长率来看,经过此次煤炭资源整合各公司销售收入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特别是转型加入的永泰能源,增速更是明显。各家公司通过整合大大增加了资源控制量,对企业成长、市场竞争力产生明显积极作用。并购在短期内不会使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有所好转。除煤气化外,其余公司的价值与2009年相比都有所提升,但在并购后的几年里,绝大部分公司的价值出现不同程度地下滑,只有永泰能源经过不断整合,价值一直呈现出提升态势,一方面体现了由于我国国有企业盈利性、公共性或政策性等多种特征导致并购动因的复杂性,因此许多国有并购公司在并购后业绩下降;另一方面与企业并购的复杂性有关,导致EVA 值不稳定。

三、企业财务核心能力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可持续性财务战略管理机制

第一,从企业财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角度出发,把可持续发展理念导入到企业内部,以实现企业利润回报与企业风险平衡作为发展重点,把可持续发展财务战略思想导入企业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第二,以财务战略可持续发展工作思路为基础,建立企业财务核心能力最大化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目标。可持续性财务战略发展目标其实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的结合。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企业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统一,企业的战略目标才能够和战术目标进行有机结合。

(二)调整实施防御型财务战略

第一,以资金管理作为主线在企业内部建立财务管理机制,强化企业对资金流的管理意识,注重企业资金流的管理,强调对应收账款与预付款项等的管理,尽最大努力缩小资金周转周期,预防企业资金可能发生的风险,确保企业资金运转的安全性。第二,采取平衡增长理论来解决企业面临的市场收缩、销售渠道短路、企业资金链受困、利润回报降低等问题。第三,迎合有名的企业,采取逆势增长战略,通过股权转让的方式吸引投资者注入资金,提升企业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第四,发行中期或长期企业债券,以解决企业面临的资金流动风险问题。

(三)健全和完善财务战略

一是要意识到具备一定额度的可支配现金流对于企业的正常经营以及危机处理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度重视现金流的处理,严格控制资金的流入流出,谨防资金流动循环周期过长,确保资金流动的可靠性。二是要加强自我建设,企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自我积累。自我积累能够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能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并能提高获取企业外融资的竞争。三是要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预防体系。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对财务风险进行评估,进而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参考。同时重视政策、财务等相关信息化建设,密切关注与把握市场动态以及经济发展趋势,善于通过对企业财务进行科学的预测与分析,建立良好的财务管理体系,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坚实的支持。四要充分协调企业利益的多方均匀分配,作为企业本身,在企业的发展经营过程中,要确保企业利益的合理分配,严格按照企业规章制度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利益分配,并在利益分配过程中综合考虑企业以及个人的利益。

篇2

根据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投资》及其指南,股权投资差额是指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时,投资成本与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用公式表示:股权投资差额=投资成本-投资对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投资持股比例。股权投资差额的产生有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从证券市场购入某一上市公司的股票,购买价格高于或低于按持股比例计算的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差额。

第二,投资企业直接投资于某非上市公司,投出资产的价值高于或低于按持股比例计算的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差额。

第三,在会计政策不变的情况下,原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由于增资改按权益法核算时,由于被投资单位历年累积盈亏等所产生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

会计准则规定,股权投资差额按一定的期限平均摊销,分期计入损益。对于股权投资差额的摊销期限,合同规定了投资期限的,按投资期限摊销;没有规定投资期限的,投资成本超过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之间的差额,一般按不超过10年(含10年)的期限摊销,投资成本低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之间的差额,一般按不低于10年(含10年)的期限摊销,同时摊销金额计入当期投资收益。

财政部印发的《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中规定,母公司对于子公司权益性资本投资项目的数额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母公司所持有的份额相抵销时发生的合并价差,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以"合并价差"项目在长期投资项目中单独反映。

从性质上说,合并价差的范围要比股权投资差额大。按照《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对于长期投资中内部债券投资与应付债券抵消时发生的差额,也应当作为合并价差。但从层面上说,股权投资差额的范围要比合并价差大,因为在不纳入合并的情况下的那些股权投资差额是不能称为合并价差。这就是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购前利润的会计处理

财政部财会字[1998]66号文《问题解答》中明确了股权购买的确认标准,即:(1)购买协议已获股东大会通过,并已获相关政府部门批准;(2)购买公司和被购买企业已办理必要的财产交接手续;(3)购买公司已支付购买价款的大部分(一般应超过50%);(4)购买公司实际上已经控制被购买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从其活动中获得利益或承担风险等。显然,由此界定的股权购买日必定迟于收购资产评估基准日。有关文件还规定,收购企业对收购日前被收购企业的利润不能并计自身利润。但是,对被收购企业从资产评估基准日至购买日形成的老股东不再享有的损益(以下简称购前损益),收购企业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对此,实务界有不同认识。有的认为,这是收购企业从收购业务中获取的额外收入,应单独结算,收到这部分利润,作营业外收入;也有的认为,这是被收购企业对收购企业的一种捐赠,应列为资本公积;更多的同志认为应作股权投资差额。我们倾向第三种观点。

按照《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规定,公司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时,按其在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中所占份额,借记投资成本,按实际支付的价款与其在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中所占份额的差额,借记或贷记股权投资差额,按实际支付的价款,贷记银行存款。这里所谓公司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时,按财政部财会字[1998]66号文《问题解答》要求,就是实现股权收购之日。因此,购前损益也就应当作一种所有者权益,从而构成股权投资差额的一个部分。

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有二:一是收购日往往不在月底或月初,月度中间又不产生报表,如何准确确定购前利润。从简计议,同时也便于实施,建议按就近原则以月初或月末确定收购日,从而便于确定购前利润。二是这部分利润形成收购企业的股权投资差额,根据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借方差额一般按不超过10年的期限摊销,贷方差额一般按不低于10年的期限摊销。这里的10年,收购当年可否不论月份,均作一年处理,抑或是从收购日之月起分10年摊销?显然前者操作简便,但后者更符合实际情况,也更严密。当然,如果收购之后不到10年又将此长期股权投资转让出去,则应按实际持有期限摊销。

三、审计被收购企业的会计制度基准

篇3

【关键词】上市公司 资本市场 财务风险 风险控制

一、前言

1992年我国告别计划经济时代开始推行市场经济,三十多年当中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公司,随着这些公司发展壮大,资本市场的融资需求催生出大量的上市公司,从2001年12月11日我国成为WTO第143个正式成员,到2012年底,我国境内上市公司数量由2001年的1154家,增长到2012年12月的2494家,这样的数据变化也显示出了近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在这些上市公司中对财务报表数据的要求更加严格,围绕这些数据所表现的是上市公司的盈利情况以及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发展前景的期望变化,因此一个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背后的财务风险管理情况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的研究内容重点是讨论如何加强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能力。

二、财务风险和财务风险管理

(一)关于财务风险

狭义的财务风险仅仅指筹资风险;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在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控制因素的作用,使实际财务收益与目标财务收益发生背离,因而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广义的财务风险具体包括:筹资的风险、投资的风险、资金运作的风险、收益分配的风险等。

筹资的风险;公司筹资渠道可以分两种,第一种是外部借入资金,第二种是来源于所有者投资。借入资金筹资的风险可以比较明显的察觉,因为它拥有完善的手续和程序,有法律做最基本保障。所有者投向公司的资金可以归类为公司自有资金,所有者投资的风险主要在于这些资金在使用过程中获得的利润具有不确定性。这些资金如果没有在公司的生产经营中产生良好的经济利润,没满足投资者的投资预期,就有可能影响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给日后的筹资计划带来消极的影响。

投资的风险;投资的风险主要指因为公司的投资项目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效益,因而影响了公司盈利水平以及公司偿债能力所导致的风险。公司的投资风险主要划分为三种:

第一,公司预期投资的项目没有按时开工生产经营,无利润进账;或者项目投产,但是出现经营损失,降低了公司的整体盈利能力和还债能力。第二,公司投资生产经营的项目虽然没有发生经济损失,但获取的利润比较低,甚至低于同期的银行存款利率。第三,公司投资生产经营的项目没有经济损失,获取的利润率也高于同期的银行存款利率却低于公司整体的投资利润率。

资金运作的风险;公司投入生产经营的资金所经历的过程从投入购买原材料,加工原材料为成品销售以后转化成结算资金,获取利润后就成为货币资金。两个转化都带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就称为资金运作的风险。

收益分配的风险;收益分配是指企业实现的财务成果利润对投资者的分配。公司收益分配的风险有两个来源:首先是因为经营环境的影响以及会计财务方法使用不当而引起的收益确认风险;其次是对公司投资者进行利润分配的时间、形式和金额失误而引起的风险。

(二)关于财务风险管理

财务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在已经充分认识其所面临的财务风险的基础上采取各种手段和方法,对风险进行预测、识别、控制和处理,以相对最低的成本确保企业资金运作连续性、稳定性和效益性的一项财务处理活动。

财务风险管理为公司全面有效运行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为稳定企业财务活动,加速资金周转速度,保证资金安全、完整和增值提供了保障,增加了企业决策的科学性与效益性,是企业经营决策中的数据库和信息库,为企业提供了一个相对而言更安全稳定的生产经营环境。

三、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的现状与成因

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的现状。第一,一些上市公司对财务风险的认识还不够充分。风险管理委员会是上市公司按照规章制度组建的一个部门,但很多上市公司的中高层财务管理者,风险意识还是跟不上实际的生产经营环境变化,受到计划经济时代影响,对日益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缺乏相应的了解和判断甄别的应对能力,这构成了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一个潜在隐患。第二,一些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系统还不够健全。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系统指的是公司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可以相互联系制约的关于财务的风险管理体系,很多上市公司目前还没有比较完善、合理的财务风险管理系统。

造成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现状的成因。第一,公司的股权过分集中。我国经历计划经济时代存在很多大中型国有公司企业,在向市场经济转换过程中一些国有企业开始转型为股份制公司,但仍然有大量公司国家控股的比例庞大,这种现象容易使上市公司中相对应的董事会以及监事会很难有效行使职责,中小股东的权利也很难得到有效的保障,时间一长,这种不太合理的现象逐渐变的普遍,公司缺乏活力。第二,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不健全。在市场经济环境体制中,公司的经营权和所有权是相互分离的,根据相关法律制度,上市公司必须在规定的时间,选择合理的方式通过相应的渠道对一些信息进行披露,这个过程中,部分上市公司的经营者常常对有利于公司进一步发展融资的信息进行扩大化宣传,对不利于公司发展的真实信息予以减化披露甚至不披露,更有甚者伪造虚假的经营信息欺骗投资者。我国目前对上市公司生产经营信息的披露及其约束的制度还没有完善好,尤其对违规的公司处罚的力度不足以对其形成震慑。

四、提高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能力的建议

(一)上市公司中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要方法

根据上市公司中财务风险的来源总结,可以将公司财务风险防范的方法分为以下几种:

保持公司资产的流动性。资产流动性以及债务的资金规模决定了一家上市公司偿还债务能力的大小。资产结构对上市公司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指标。这个指标会因为不同公司所从事生产经营的行业有所不同,但对于任何行业来说保持合理的流动资产比例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强公司抵抗需要变现的财务风险的能力。

保持合理的债务结构和规模。通常情况下上市公司的债务规模必须和公司的债务偿还能力相适应,在公司进行债务偿还的过程中,只有被划分为所有者权益的那部分资产才可以作为偿还债务的来源,这个范围应该低于公司净资产的规模。

合理的调动货币资金,建立风险基金。防范公司财务风险,需要公司财务人员进行货币资金的相对合理调度与安排。公司可以通过联营、合并等多元化经营战略方式来扩大规模,运用规模经济去分散公司财务风险。建立风险基金,这意味着公司在面对未知的偶然性重大损失的风险可以采取更灵活的方式去解决,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公司还可以进行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将这种偶然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最小化处理。

逐步的完善防范财务风险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完善的公司制度是生产经营的最基本前提,它可以使公司的不同利益相关者能够相互监督和约束,将公司的权利平均分配,使责任和权利法律化,更加正确的处理包括公司所有者与经营者在内的公司内部关系,以及包括政府、债权人在内的公司外部关系,要形成一个更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需要公司的自我总结,也需要适当的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二)加强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的建议

强化管理层财务风险的意识,确立财务风险管理的核心地位。从过往的经验可以发现,有些上市公司比较盲目的多元化业务发展,战略意识模糊,在众多从事的生产经营业务主营业务占比很低,从事业务经营之前往往缺乏规划分析就直接进行投资,因此,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应该明确的提升财务风险管理意识,确立起财务风险管理的核心地位,提高公司投资的回报率,减少由于盲目追求规模而造成的投资损失,提升资产收益率。

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财务风险控制制度。公司需要有良好的制度确保财务风险防范系统的正常有效运行,虽然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相应的规章制度,但就目前的情况看并不能很好的对财务风险控制提供良好保障,一些上市公司人治现象严重,管理层的权利远远高于规章制度,合理的给公司的管理者赋予权利,同时承担相应的责任,使公司的员工积极主动参与到公司的生产经营,提升公司控制风险的综合能力。

加强上市公司组织规划的控制。上市公司的组织机构控制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分别是关系到法人治理的机构方面和公司管理部分的规划设置方面。这其中包含了各个部门的规章制度问题,财务管理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公司的组织架构进行合理的规划控制可以一定程度上抑制财务危机问题的发生。

完善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系统。上市公司建立起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系统能够及时的去发现、分析与处理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财务风险。多层次的财务风险管理系统能够明确公司部门和员工的具体职责与权利,保障制度的可靠性。上市公司还应该规定设置好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流程,通常来说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要步骤有以下几个:分析公司的内外部环境、设定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通过经验知识去识别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分析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同时提出与之相对应的用以解决的对策。通过以上财务风险管理步骤认真严格的监控影响公司生存发展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及时的应对各种财务资金问题。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现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上市公司的发展过程中,应该重视财务风险管理,不但要在思想意识上提高对财务风险管理的认识,而且要完善其内部风险控制制度,提高财务管理的综合水平同时加强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系统建设,使上市公司能够更好地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沈妮.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析》[J].中国西部科技,2006.

[2]罗晓敏,马忠.浅议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来源及防范》[J].中国软科学,2002.

[3]黄宇杰.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2.

[4]刘进环.上市公司财务治理问题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2.

[5]王海侠.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与财务舞弊的防范》[J].会计之友,2008.

篇4

关键词:会计信息披露;上市公司;信息失真;内部控制;盈利情况

上市公司应披露的信息主要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两个方面,财务信息是指能够直接以数字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量化信息,而非财务信息则通常能够反映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目标、组织结构和内部治理等方面的非数字信息,使信息使用者间接获取企业的机构设置、行业背景等信息,从而对财务信息起到补充作用。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主要内容包括: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定期报告(包括年度报告、中期报告、季度报告)和临时报告。其中,财务报告中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财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是必须予以披露的内容。

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质量既关系到股东的利益,也关系到投资者自身利益和证券市场的稳定。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有关股票交易的法律和法规,来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以防止少数人通过非正式渠道进行信息垄断、谋取不正当利益。但是由于一些上市公司受利益驱动,在财务信息披露中仍存在着许多不规范的现象,这不仅影响了证券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运营秩序,也使投资者蒙受损失。因此,为了保证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行为合规性,要建立规范的财务报表流程机制,提高财务信息披露的可比性和真实性,确保证券市场和资本市场有序健康发展。

一、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财务信息披露内容的可信度低

1使用不正当手段营造企业经营良好的假象

一些上市公司为了制造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假象,在财务报表利润上虚增作假以达到吸引投资的目的。常见手段是通过少计费用和损失,利用不正当的手段提早或者有意地编造收入以增加当期利润,利用销售收入调整增加本期利润,有的公司甚至在报告前就已做出一笔假的销售,在报告编制完成后再把这笔假销售按约定货款退货,从而达到本期利润虚增的目的;还有部分企业将日常所产生一些的费用登记在“待摊费用”科目中,采用推迟费用入账时间的办法来降低本期费用,进而使本期利润增加。

2编制虚假财务报表误导市场

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营造企业未来发展态势良好的氛围,以便达到利于融资、抬高公司股价的目的,常常会在资产负债表等其他报表上做文章。通常做法是在增加收入的同时虚增资产,甚至会对财务报表进行改动。而绝大多数财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尤其是投资者不能清楚地分析出其中的真假,导致许多人盲目跟风,买进这些公司的股票,虚假财务报告严重影响了投资者的判断能力,造成投资者财产损失,也扰乱了证券市场的正常秩序,是一种严重违法行为。

3利用关联方交易操纵利润

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发生关联交易的情况十分普遍,主要交易的手段有三种。一是通过关联方购销行为虚增利润,上市公司通过与关联公司之间进行商品或劳务的低价购进、高价售出,把应收账款金额提高,在不产生现金流和实物流转的情况下,达到获取高额利润的目的。二是通过资产重组的方式转移不良资产,由于我国对资产价值的评估缺乏相应的理论体系及实务操作规范,加上外部因素的影响(如地方政府的干预),使上市公司经常与集团公司或其下属公司为依托进行一系列资产重组、资产置换,达到将不良资产转让给关联公司,将优良资产转让给上市公司,使上市公司在短时间内经营业绩有很大改善。三是利用费用分摊降低企业整体支出,这种方式通常是在上市公司改制上市前采用,一般都将企业的非生产性资产剥离出去,但股份公司上市后仍需要存续关联公司提供各方面的服务。这些服务涵盖医疗、饮食、物业等多方面,对于各项服务收费的具体数量和分摊原则是否合理外界无法判断,操作弹性较大,当上市公司绩效不理想时,通过调低收费价值和上市公司的承担比例,来达到增加利润的目的。

(二)信息披露内容不规范

1财务信息披露不规范

由于现行财务制度对财务信息披露方面的相关规定还不够系统全面,致使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较零散、不易分析,财务信息披露的内容也不够规范,虽然我国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中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做了相关规定,但仍然有很多实务方面的问题没有具体规范,如大股东应披露的会计信息包含的具体内容;公众吸收、消化信息的时间段;对公开披露信息的虚假性;严重误导或重大遗漏方面以及专业性中介机构公开披露文件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都没有明确的界定。

2非财务信息事项披露的不相关性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提供的非财务信息非常有限,对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状况的作用不大。不论财务信息还是非财务信息,其相关性差就不能适应会计信息的市场需求,特别是对于投机成份较多的证券市场,投资者对相关性的信息需求有时比可靠性要求更高。因此,信息相关性在证券市场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企业的社会责任、人力资源、经营背景等非财务信息,可以使投资者从宏观和外部因素中获得企业信息,对于其做出正确决策也尤为重要。近年来,上市公司非经营信息的评价已成为证券市场投资选择的重要环节,年度报告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如果公司的年度报告体系还局限于财务数据及其相关说明,而没有考虑用户全面了解企业的股权结构、生产技术、行业信息以及企业内部控制信息的需要,这说明在非财务数据的披露方面,许多上市公司做得还远远不够。

3预测性信息披露不规范

预测性信息披露主要是上市公司根据本公司自身经营情况对公司内部发展及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一种比较全面的预测性的信息披露。目前,我国上市公司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处在发展中阶段,还存在一些不规范的现象。首先,有关部门对企业披露预测性信息的要求太低,仅仅在公司上市时要求予以披露,而强制披露的主体范围过窄、要求披露的内容太少。如只需披露盈利预测信息即可,对其他重要的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则没有要求,而盈利预测的披露渠道主要局限于招股说明书和上市公告书。其次,没有完善的预测性财务信息外部监管机制,对企业的约束力度不够,导致新上市公司盈利预测的可靠性不高;第三,对于预测性信息产生的后果责任不清,没有建立盈利预测保险制度,一旦盈利预测存在重大偏差,误导投资者并造成重大损失时,由于责任不清,无法追究企业和注册会计师的责任,若笼统归结为宏观环境的影响,使预测性信息披露失去实际意义。

(三)信息披露时效性差

现行财务报告模式是根据会计的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一般按年、月编制。《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六章第57条规定:上市公司“在每个会计年度的前六个月结束后60日内提交中期报告,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120日内提交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年度报告”。这种定期报告在经济生活较为稳定的前提下,对决策是有用的,信息使用者可以准确地预测企业下一年甚至以后几年的财务状况。但是我国目前企业所面临的现实情况是知识经济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经营活动不确定性日益显著,按照现有制度编制的财务报告对日益活跃的市场经济变化相对落后,必然会产生信息披露时滞问题,因而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的期限就大大缩短。

二、规范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对策

(一)完善财务信息披露的外部环境

1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法规

规范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要建全和完善相关制度和法规,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保证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我国需要建立一个以《证券法》作为证券系统核心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制定和完善会计准则和内部审查制度中相关规定,进一步补充《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上市公司应严格履行相关财务信息披露规定,从法律角度约束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虚假披露的问题,提高财务信息的公开透明度,提高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未来良好发展的信心,保证证券市场健康发展。

2加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管理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分别由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五要素组成。企业的外部环境对企业更多的是对其内部控制的约束和规范,而内部环境才是直接造成各企业内部控制形式和内容差异的根本原因,公司治理结构是否合理就成为内部环境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作用在于协调公司内部不同产权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矛盾。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决定了整个企业内部监管机制是否达到有效控制监督的作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是公司整体参与并承担责任的系统工程,通过公司内部会计部门、审计委员会、经营部门、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各项职能完成加强公司财务信息对外披露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的管理。而完善产权制度则可确保股东及其他市场参与者进行正常的日常交易活动,根据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报告不仅能在提高产权制度的基础上,以股东的资本收益最大化为根本目标,也可以使投资者和公司之间形成对其管理和控制的关系,从而形成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需求。

3加大财务信息披露的监督管理力度

首先,应对现行证券市场管理体制和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制度进行相应改革。一是中央级的证券监管部门,要负责对全国上市公司的宏观监管,统一制定证券市场政策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范。二是证券交易所要严格遵循中央证券监管部门的规定,负责上市公司的日常活动和财务信息披露的监管。其次,要建立上市公司信息监查员制度,该信息监查人员由中国证监会及其驻各地派出机构委派到各上市公司,负责对上市公司的信息包括招股说明书、中报、年报、股利分配信息等的生成和披露加以监督,防止外界各个相关利益集团对会计部门的信息供给横加干涉。第三,证券监管部门要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监督管理办法,对违规行为予以明确界定,坚决杜绝不规范行为,对业界已颁布的法规制度,要加大执法力度,做到违法必究,尽快在上市公司及证券市场参与者心目中树立法制意识,尤其对财务状况异常的上市公司更要加强监管。

4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是从外部角度对上市公司实施监督工作,其制度的完善和工作人员的执业操守决定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准确性。首先需制定相应的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执业自律准则,改善执业环境,提高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准。其次,借鉴国外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管理经验,成立中国注协注册会计师惩戒委员会,明确注册会计师违规处罚条例,从法律法规和行业自律多方面对注册会计师的行为进行约束,确保其独立审计性,同时,保证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和财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从而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促进证券市场健康规范发展。第三,国家财政部门应鼓励在日常工作中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并提出改进意见的会计师事务所。这样有助于提高一线工作者的参与度与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更好地发展和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

(二)完善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内容,鼓励自愿提供非财务信息

1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内容

上市公司在财务信息披露的同时,应充分考虑投资者对企业信息的需求,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规范,建议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管理部门的信息分析说明,主要提供企业财务状况,经营绩效的发展趋势。(2)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并行披露,其中财务信息主要以报表的形式反映,非财务信息可以通过表、计划书、说明书等多种形式予以反映。(3)股东和公司日常管理信息,包括董事会、主要股东和管理层持股比例,在关联交易的报酬方面所占的比重等。

2加大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力度

一个完整的公司财务报告应既有财务信息披露,同时兼顾非财务信息披露,要鼓励和支持上市公司对企业非经营性财务信息的披露,主要包括管理当局的短期和长期目标、发展规划、增值表、环境保护数据报告等,加大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力度,应既有对过去经济事项的解释,又要有对现在情况的说明,还要有对未来结果的预测等。

3规范预测性信息的披露

首先,相关部门要提高对企业披露预测性信息的要求,不论公司是否处在上市,都应扩大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的主体范围、增加披露的内容,不仅要求披露盈利预测信息,其他重要的预测性财务信息必须予以披露。其次,完善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外部监管机制,加强对企业预测信息披露的约束管理,从而提升上市公司盈利预测的可靠性。第三,明确相关责任和义务,建立盈利预测保险制度,当盈利预测性信息因为存在重大偏差,相关主管部门应及时进行调查,要让错报的企业或个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尽可能减少因为不准确的预测性信息披露给投资者带来的损失,确保证券市场的稳定。

(三)缩短信息披露时间差

从目前我国的行业整体情况来看,加强对会计核算系统流程的改进工作才是关键,也是解决财务信息披露时间差问题的根本措施。会计工作多年来一直延续的传统是做年报,近些年才增加了中期财务报告,如果将企业所有的财务信息做到实时报道,是对我国会计制度改革需要面临的一个挑战。目前我国会计准则除要求必须予以披露的财务信息外,对重大事项要求必须予以披露,但是在企业对本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多少,范围和时间等方面没有明确规定,这些地方都要进行修改和补充。同时,在制定有关法规时应注意与相关政策、制度是否相协调,可以借助征求意见稿的形式,反馈各个方面的意见,及时发现不合理之处,要早做处理,避免原则性失误。

(四)加大执法力度,建立奖惩机制

1加大对违规财务信息的处罚力度

加大违规财务信息披露的处罚可以从两方面着手:第一,加大惩处范围,除对有迹象显示存在信息披露违规情况的上市公司进行针对性的查处以外,还应对上市公司的年报建立正常的抽查复审制度;第二,加大处罚力度,对信息披露中存在虚假或重大遗漏的上市公司应给予严格的处罚,比如采用警告、没收违法所得、摘牌等方式,严重的还应追究有关人员的刑事责任。

2建立举报违规奖励基金

只有建立起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形成高效严密的监督网络,才能够有效抑制上市公司违法违规现象。因此,应建立一个面向全国的举报上市公司违规违法行为的奖励基金,对于举报者的举报,经调查核实确有其事后,给举报者以重奖。同时应建立虚假举报的惩罚制度,对于虚假举报者,经查实举报内容为假后,应给予举报者严重的惩处。

三、结语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下,上市公司在财务信息披露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而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相关性的要求却越来越高,国家必然将会出台更多相关的政策法规,对上市公司违规的行为进行约束,不断地完善和调整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应需改进的各项细则,确保我国整个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2007

[2]葛家澍中级财务会计学[]中国人民出版社,2006

[3]曹梦菲,王平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问题探讨[]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

篇5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治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4-0203-03

一、公司财务治理概念及要素

财务治理是指公司利益相关者通过将财务治理权在各治理主体之间的合理配置,所构建的一套以协调和处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和权责关系为目的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公司财务治理主要是由以下三要素共同构成,即财务治理主体、财务治理客体和财务治理的载体。

(一)财务治理主体

财务治理主体是公司内外两类利益相关者,在财务治理中分别处于不同的地位,担负着不同的治理任务。第一类治理主体是依赖公司内部财务治理保障其利益实现的群体,主要指能够参与公司董事会进行决策的大股东和公司的高管层,通过在公司内部合理安排财务权力实现的,其目的是寻求企业在最佳效率下运行,对公司财务信息的生成和呈报以及披露机制起着主要作用,也应该承担主要责任;第二类治理主体是依赖公司外部财务治理保障其利益实现的主体,是通过签署一系列合约的方式实现的,其目的是保证企业的运行不会降低社会效率及其相关者自身利益。

第二类治理主体由于本身在公司组织中的地位不同于第一类主体,没有权力直接影响财务信息的生成和呈报,也没有权力直接决定公司财权的配置和行使,但它们可以质疑和检验财务信息的质量,监督经营运行及财务效益的实现情况。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就是债权人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按照中国公司法、股份公司章程惯例和上述划分原则,债权人一般不能参与公司经营管理决策,当然也不参与公司治理,而只是“相机治理”,即仅仅当公司经营发生危机时才能发挥其作用进行接管或参加“债权人会议”,才有其发言的机会。而中国国企改革的现实和股份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大量案例却说明,恰恰应该加强债权人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可参照日本的主银行模式,在公司的监事会中引进主银行——大的债权人加入,他们虽然不参与决策,但具有监督职能,可以列席董事会,以改变目前监事会主要由公司“内部人”构成的局面。

(二)财务治理客体

财务治理客体即财务治理的对象,是我们在财务治理中主要解决的问题。鉴于公司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披露对于投资者的重大影响,鉴于中国目前由于会计信息失真造成的严重后果以及已经出现的社会诚信危机,财务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于改善“世风日下”的社会风气,唤回全社会的诚信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我们首先将财务治理的客体定位在财务信息的治理,具体应该包括财务会计信息的生成、呈报和披露。其次,我们将财务治理的客体定位在财权的合理配置上。财权具体包括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和财务监督权,“三权”之间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制衡,从而使所有者的剩余控制权得到落实,其剩余索取权也就能有效保证。最后,研究财务治理的客体还应该与治理的目标相联系,即财务治理的最终理想是使相关者的利益得到保证,而财权配置的动态制衡和激励约束机制的形成正是这一目标实现的基础。

(三)财务治理的载体

财务治理的载体反映了财务治理中“动态制衡”的传递功能,在治理主体和治理客体之间起着重要的连接作用。前述的两类治理主体处于企业内外的不同地位和角度,它们共同处在资本市场这个大“场”中。契约的不完备缘于信息的不对称,不管是原始契约的签订还是契约的再协商与修正,双方或多方的沟通都需要信息。这里的“信息”泛指各类信息,除了财务信息作为财务治理中最重要的信息源外,还包括各类非财务信息,如企业内部的经营信息、市场信息、现实和潜在的需求信息以及来自资本市场的各种动态信息和来自政府层面的政策、法律、法规信息等等,都是治理主体必须随时关注的信息源。由于两类治理主体在财务治理中的地位不同,所使用的方式、方法也不同。第一类治理主体是通过信息的传递和披露向社会各界主要是第二类利益相关者传递其经营效果和治理效率。第二类利益相关者,其中中介机构需要通过对财务会计信息的审查,以便向社会鉴证其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政府部门通过制度的供给向公司提供制度信息,用以规范和约束其经济行为;债权人通过对财务信息的阅读以决定其对公司投融资的态度。所以,信息包括财务会计信息和非财务会计信息,是公司财务治理的载体。

二、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的存在的问题

(一)对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关系认识不足

事实上,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有本质的区别。财务管理着重于对财务主体的财务行为控制,表现为上层财务主体对下层财务主体,财务行为的一种单向规制活动,财务管理的效率性主要体现为公司成本总额的减少,即公司净资产值的增加。财务治理则着重于财务主体的财务权力、责任和利益的结构性安排,以及财务权力运作方式的优化,表现为财务主体之间财务行为的双边或多边相互调节与控制活动,财务治理的效率性主要体现为公司各层财务主体的财务权力总成本的降低。然而,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也有内在联系,具体说,财务治理规定了整个公司财务运作的基本框架,财务管理则是在这个既定的框架下驾驭公司财务奔向目标,从终极目标看,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均是为了实现财富的有效创造,只是各自扮演不同层次的角色:财务治理模式主要考查的是构成财务利益主体之间的权、责、利的划分,以及采取什么手段实现相互之间的制衡,它是公司财富创造的基础和保障;财务管理则是在既定的治理模式下,财务管理者为实现财务目标而采取的行动,这是财富创造的源泉的动力,两者间的联结点就在于公司财务战略管理层次。

(二)财务治理权配置不当

财务治理权从职能上包括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和财务监督权,公司拥有了这三种权力,才能说明具有了独立的理财主体资格。而同时为了实现公司组织的目标及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财务治理权必须依照一定原则从静态、动态两方面进行配置。首先要在股东会、董事会、经理、财务经理、监事会之间进行纵向静态分配;其次要在公司与债权人之间进行横向动态分配,也就是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公司治理。但由于股权高度集中,使得第一大股东利用控股地位几乎完全支配了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进而完全掌握了公司的财务决策执行及监督的权力,这种缺乏外部约束的财权高度集中是公司管理理念混乱、经营方针失误和决策随意的主要原因。

(三)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

一些上市公司一方面大量向银行借款,背着沉重的利息负担;另一方面资金被大股东挪用,长期无法收回,不少上市公司成了控股股东的提款机。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1999年上市公司被占用资金达到1 079亿元,平均每家上市公司资金被占用1个亿;2000年由于中国证监会、证交所比较严格的监管,资金占用现象的严重程度有所下降,但仍然达到636亿元,平均每家占用5 000万元,2004年上市公司资金被占用的现象依然存在,只是程度上有所缓解。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有两条:一是上市公司与控股公司未“三分开”,集团公司与上市公司的人、财、物严重重叠,产权主体虚置;二是政企不分。政府利用手中的权力干预公司的经营,使公司无法作为市场主体参与竞争,扭曲了公司行为,其交易活动没有一个可以把握的、稳定的预期,人为地破坏了市场经济本身应有的规律。

(四)缺乏激励与约束相容的业绩评价机制

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财务治理权的配置必然导致成本上升,委托人欲实现自身目标的最大化,只能采取各种方式对人的行为进行激励和监督,降低成本。有效激励和监督的前提是正确合理的业绩评价,激励与约束彼此相关,仅有激励,没有约束,是行不通的。

三、完善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的对策

(一)界定清晰的财务主体

财务主体是指具有独立或相对独立经济利益的主体,它的主要特征是:第一,财务主体的独立性,包括独立的经济利益、独立的经营权和财权等;第二,财务主体的经济性,无论财务主体采用何种组织形式,这种组织都必须包含着经济功能。目前,中国财务治理失衡和无序,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财务主体的不清晰或者其权、责、利安排不合适等。要界定清晰的财务主体,最主要的是两条:一是政企分开。如果政企不分或分而不开,继续利用政府手中的权力来干预公司的经营,不仅是无效率的,而且扭曲了公司的财务行为,破坏了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治理应有的规律。二是要深层次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是一种确认和保障财产持有人利益的制度,直接关系到从事财务经济活动当事人的行为。理顺产权关系、改善股权结构,是清晰界定财务主体、完善财务治理的重要基础。

(二)按照财权统一和权责利对应的原则配置财权

公司财务治理实质上就是通过公司财务主体的权责利的制度安排与运作,使人在财权过程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和成本减少到最低程度,并使人的积极财务行为得到充分的激励,从而使公司财务净收益总额最大化。因此,在对财务主体的财权配置时,一方面要根据各财务主体在公司财务中的地位和职责,赋予其一定范围的包括财务决策、执行与监督三项权力在内的完整财务权力;另一方面要根据各财务主体拥有的财务权力大小,确定其应承担的财务责任和应享受的财务利益,使财务主体成为拥有完整财务权力、责任和利益的统一体。这就意味着财务治理应转向以注重财务治理效率为目的,以财务主体的权责利相统一为基础的财权横向与纵向配置相结合的模式。在这种财务极力配置模式下,各财务主体行使财务决策与执行权力时,会有动力将自己的财务行为后果作内部化处理,也即自觉地去权衡自己的财务收入和财务成本,尽可能规避财务损失风险,从而有助于增加公司整体的财务净收益额。

(三)建立财务预算控制机制

比较有效的公司财务治理运作机制形式首推财务预算控制机制。通过编制财务预算,可以将公司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财务目标以及需要的各种资源进行统一安排,并将总的财务目标分解和分配该公司内部各层级财务主体。并且通过刚性的财务预算执行、预算控制和预算考评,可以有效约束与控制各财务主体的财务治理行为。这主要是因为财务预算控制机制有如下财务治理功能:合理安排与配置公司的财务治理要素和公司的经济资源,为公司整体财务治理效率的提高奠定良好基础;有效协调与控制财务主体的财务治理活动,动态地反映公司各财务主体的财务治理目标实现情况、财务利益冲突焦点和财务行为趋向,使之朝着有利于增进公司整体财务治理效率的方向发展;充分激励和约束财务主体的财务治理行为。

(四)拟定合理的业绩评价指标,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

良好的公司财务治理结构中,激励和约束机制至关重要,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的前提是拟定合理的业绩评价指标。众所周知,由于问题不可避免,国外的企业治理结构中也存在董事会失灵、内部人控制等问题。因此,构建一种将所有者和经营者利益紧密相连的财务衡量指标,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今天,作为公司治理和业绩评估标准,EVA正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应用,并逐渐成为一种全球通用的衡量标准。在中国上市公司评价指标体系中引进EVA,对提高上市公司业绩,改善上市公司资产质量具有特殊意义。EVA—— 经济增加值,也就是被经济学家长期称之为“剩余收入”或者“经济利润”的一种概念。与大多数其他度量指标不同之处在于:EVA考虑了带来企业利润的所有资金成本,这样EVA在度量企业业绩方面有许多常规指标不可比拟的优势,可以为激励提供更好的指导。与其他指标相比,EVA指标最大和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从股东角度重新定义企业利润,考虑了企业投入的所有资本的成本,因此能够更加真实反映一个企业的经营业绩,并且EVA指标计算过程中对相关事项的调整有效避免了会计指标短期化和过分稳健的影响,更加精确地说明管理层对价值的实际创造。EVA机制使经营者和股东的利益更加一致,使经营权和所有权二者关系进一步合理协调,减少“内部人控制”另外,EVA以一种新观念和能够正确度量业绩的目标,凝聚着股东、经理和员工,形成一种框架指导公司的每一个决策,在利益一致的激励下,用团队精神大力开发企业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种力量。

参考文献:

[1] 龙文.上市公司财务治理初探[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2] 刘永祥,王心,王茜.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现状及完善对策[J].经营管理者,2009,(19).

[3] 周守华,杨惠敏.从公司治理结构透视财务管理目标[J].会计研究,2000,(9).

篇6

司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结构;对策

一、财务治理结构的概念

公司财务治理结构是公司内部所有者、经营管理者等利益相关者对于财务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如何分配的一种财务制度安排,其主要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和相互

制约机制来实现财务责任、权力和利益的合理分布。

二、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1)财务治理权过于集中

财务治理权是指对上市公司资金进行计划、调配、使用、监督和控制的权利。我国上市公司大部分存在“一股独大”的情况,以美的电器为例,截止2011年9月30日,其最大

流通股东美的集团有限公司持有流通股比例为42.49%,其他前十大流通股东的持流通股比例均在为0.83%-1.80%之间,与大股东持股比例形成鲜明对比。在此情况下,大股东往往

拥有公司财务治理权当中的绝大部分,同时也能够对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经理人产生重要影响,因而会造成多元股权财务制衡机制缺失。

(2)信息披露方面不规范

虽然我国早已制定了《会计法》﹑《证券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但我国上市公司仍然存

在着财务信息披露严重失真、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充分等行为。这主要是因为部分上市公司和机构投资者为了达到特殊目的,信息披露不规范,而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监管不

严格,因而造成人为操纵资本市场、投资行为严重,使投资者不能根据正常的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分析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

(3)财务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对上市公司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主要以物质激励为主,相应的精神激励、股权激励较少,财务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在此情况下,会导致上市公司经营管理者的

待遇出现两级分化现象。一方面,由于财务激励机制不健全,会导致一些经营管理者薪酬过低,另外一些则薪酬过高。另一方面,由于财务约束机制不健全,公司财务制衡缺失,

这就会出现任意指定薪酬的现象,在某些情况下会导致企业资产流失。

(4)独立董事的财务监督作用没有发挥

董事会当中的独立董事应当具备独立性和专业性的特征。独立性是指独立董事必须在人格、经济利益、产生程序、行权等方面独立,不受控股股东和公司管理层的限制。专业

性是指独立董事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能够凭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对公司的董事和经理以及有关问题独立地做出判断和发表有价值的意见。在我国,一方面独立董事

在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中的比例太低,另外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中没有为独立董事设立相应的行权机构,这就造成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中的财务监督作得不到充分发挥。

三、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对策

(1)合理配置财务治理权

财务治理权的合理分配和制衡是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结构完善和长远发展的重要保证。通过建立完善的分层财务决策机制来进行合理配置财务治理权。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

事会、经理人和债权人之间合理配置财务治理权,达到分层管理、逐级制约的目标。使各个部门财务配置权相互独立,在权限范围内不受其他部门影响,同时又相互制约,保证相

互监督有效,提高财务治理结构的水平。

(2)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水平,也是监督上市公司财务活动的重要工具,对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广大上市公司应按照《会计法

》﹑《证券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的规定,准确、及时、完整地进行信息披露,保证广大投资者公平、合理地获得相关信息。另一方面,

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巡回检查和专项调查力度,对弄虚作假、误导欺骗广大投资者的上市公司及其相关单位进行严厉处置。

(3)完善财务激励和约束机制

为了适应上市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使经营者的利益和所有者的利益相一致,尽快完善财务激励和约束机制。一方面,积极引进股票期权制,公司向主要经营者

提供的一种在一定期限内按照某一既定价格购买的一定数量本公司股份的权利。这就可以对公司经营管理人员及业务骨干进行长期激励。另一方面,实行严格的业绩考核标准,引

入竞争机制,完善相关法规。避免薪酬发放两极分化、任意指定薪酬等想象的发生。

(4)发挥独立董事的财务监督作用

为了确保独立董事具备独立性和专业性特征,在董事会当中积极发挥财务监督总用。首先,提高独立董事在董事会当中的比例,增大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的发言权。其次,应

设立由外部独立董事组成的财务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提名委员会等。再次,加强对独立董事人员的监管和考核,对不符合担任独立董事的人员要坚决撤换,加强对独立董事

法律、财务等知识的考核和培训。(作者单位:河南新飞电器有限公司;四川大学工商管理院)

参考文献:

[1] 杜彩群.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10,(01)

[2] 张婧.公司财务治理结构问题研究[J].企业导报,2011,(01)

[3] 王太林.完善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1,(29)

篇7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如何使企业能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便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界研究的重要话题。为了规避企业的内外部风险一些业内的专家提出了财务预警理论。关于财务预警的界定有很多观点,其中比较有权威的观点认为:财务预警系统就是依据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所提供的资料,主要包括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相关经营资料以及所收集的外部资料,针对企业自身的组织体系特点,采用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各种定量或定性的预警方法,将企业所面临的经营波动情况和危险情况预先告知企业经营者和其它利益相关方,并分析企业发生非正常经营波动或财务危机的原因,探索企业财务运营体系中所隐藏的问题,以督促企业管理部门提前采取防范或预防措施,为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和风险控制依据的组织手段和分析系统。

一、财务预警研究中财务指标的功能

1. 预报功能

通过跟踪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将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与企业的预期经营情况,计划和标准相比较,找出差异并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当出现可能危害企业财务状况的关键因素时,及时发出警告,提醒经营者及早做出准备或采取对策,避免潜在的风险演变成现实的损失,起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2. 判断功能

判断是预警体系的重要功能之一。根据跟踪、监测的结果进行纵横对比分析,同时运用现代化管理技术、判别技术对企业营运状况的优劣作出判断,找出企业运行中的弊端及病根所在。

3. 控制与矫正功能

通过建立财务预警指标体系,企业能对财务结构的合理性做出准确预测,促使企业保持合理的筹资结构,降低财务风险。通过纵横比较企业各个会计期间的财务指标值,企业能系统而详细地记录财务危机发生的缘由、处理经过、解决措施,并对未来起到警示作用。同时,将企业纠正偏差的经验、教训转化成企业管理活动的规范,避免重犯类似错误,有利于提高企业自身的免疫能力。

二、指标选取原则

选择什么样的财务指标作为模型的变量,不仅关系到模型预警的可靠性还关系到模型的判别能力。为了全面客观地检验企业财务危机程度,所选取的财务指标要符合以下原则:

1. 敏感性

即财务指标一定要具有相当高的敏感性,当财务危机一旦萌芽一定要在指标值上敏感的反映出来,否则我们的指标体系就会形同虚设。但是在选取指标的时候针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指标的敏感性也许会有一定的区别,这就要求我们在选取指标的时候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

2. 针对性

财务指标选取的针对性原则是指指标的选取必须针对我国制造类上市公司所承受的最重要的特有财务风险,这是财务危机预警指标选取时最基本的要求。

3. 全面性

财务指标选取的全面性原则是指所选取的指标要能够全面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资产运营状况、获利能力、以及发展能力和现金流量方面的概况。

4. 重要性

指标选取的重要性原则要求要选择那些能够对预测企业财务危机有重要指示作用的财务比率。

5. 可操作性

可操作性,是指选取的财务指标要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要尽量使一些量化的指标,使量化指标在指标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三、指标体系的设置

通过精细的筛选,我们构建了以下的指标体系 :

1. 偿债能力指标

偿债能力指标是企业经营者与企业的相关利益方都普遍关注的一个指标,其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有: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已获利息倍数等。

(1) 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资产负债率反映在总资产中有多大比例是通过借债来筹资的,也可以衡量企业在清算时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程度。该比率值国际上一般公认60%比较好。

(2) 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总额/流动负债总额*100%。流动比率是用来表示资金流动性的,即企业短期债务偿还能力的数值,该比率越大说明企业的负债偿还越有保障。

(3) 速动比率。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100%。速动比率的高低能直接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强弱,它是对流动比率的补充,并且比流动比率反映得更加直观可信。如果流动比率较高,但流动资产的流动性却很低,则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仍然不高。速动比率一般应保持在100%以上。该比率越大,表明速动资产对流动负债的保证程度越强,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

(4) 现金比率。现金比率=现金以及现金等价资产总量/当前流动负债*100%。现金比率只量度所有资产中相对于当前负债最具流动性的项目,因此它比其他比率更能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

(5) 已获利息倍数。已获利息倍数=企业息税前利润(EBIT)/利息支出*100%,它可以反映企业的获利能力对债务偿付的保证程度。已获利息倍数是反映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已获利息倍数越高,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

2. 获利能力指标

获利能力指标主要有:销售利润率、资产报酬率、主营业务成本利润率、资本金利润率。

(1) 销售利润率。销售利润率=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100%。该指标是一个越大越好型的指标,指标越大,说明企业产品或商品是适销对路的,产品附加值高、定价科学,营销策略得当,主营业务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大,获利水平高,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小。

(2) 资产报酬率。资产报酬率=净利润/总资产*100%。总资产报酬率越高,表明企业的资产利用效果越好,盈利能力越强,经营管理水平越高,越不容易发生财务危机。

(3) 主营业务成本利润率。主营业务成本利润率=经营利润/主营业务成本*100%。该指标越高,说明企业主营业务的投人产出比越高,单位成本费用创造的利润越大,企业财务状况好,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小。

(4) 资本金利润率。资本金利润率=利润总额/资本金总额*100%。该指标的量化界定是越大越好型,其最低标准是企业筹资过程中的利息率,如果企业的资本金利润率小于企业筹资过程中的利息率,那么,我们的投资是不经济的。

3. 成长能力指标

(1) 销售增长率。销售增长率是指企业本年销售增长额与上年销售额之间的比率,反映销售的增减变动情况,是评价企业成长状况和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销售增长率是衡量企业经营状况和市场占有能力、预测企业经营业务拓展趋势的重要指标,也是企业扩张增量资本和存量资本的重要前提。

(2) 总资产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是本年总资产增长额与年初资产总额之比。总资产增长率越高,表明企业一定时期内资产经营规模扩张的速度越快。但在分析时,需要关注资产规模扩张的质和量的关系,以及企业的后续发展能力,避免盲目扩张。

4. 现金流量能力指标

(1) 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反映平均流通在外的每股普通股所获取现金流入量的能力。这一指标主要反映平均每股所获得的现金流量,是可以直接作为发放给股东的股利的最高金额。企业的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大,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主营业务收入回款力度较大,产品竞争性强,公司信用度高,经营发展前景有潜力。该指标越高说明企业的现金流量能力越强,反之,则企业的现金流量能力越弱。

(2) 销售净现金率。该指标反映企业每一元的销售收入中所能获得现金流量的能力,是考核企业现金流量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3) 现金投资成长率。该指标是反映企业投资状况的一个指标,如果该指标为负值则表明企业处于扩张发展阶段,反之,如果该指标为正值则表明企业处于投资萎缩阶段。

四、小结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在选取指标的时候要遵守一定的原则,尽量使我们的指标体系趋于合理化,但是我们也要注意针对不同的行业、企业我们的指标体系也许会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指标体系的时候因地制宜,做出适当的调整,这样才可以使我们的预警体系有效化,以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姜毅:企业财务预警指标体系构建[J].北京: 商业会计2006.8

篇8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欺诈;审计对策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8.019

[中图分类号]F23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8-00-01

上市公司是我国最具成长性的企业,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不仅反映着企业的经营和盈利能力,关系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也关系着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关系我国金融业的稳定发展,更关系我国经济的平稳运行。应防止上市公司的财务欺诈,做好审计工作,引导上市公司健康发展,服务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认真研究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的财务欺诈现象和原因,采取有效审计对策以减少或杜绝企业的欺诈行为,优化我国资源配置,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

1 上市公司一般财务欺诈行为成因剖析

我国对上市公司的监督较为严格,对上市公司的审计也较为严格,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核心主体是管理阶层。财务欺诈首先源于财务压力。财务压力承受最重的是管理层,上市公司一般都是行业或领域的龙头,经营规模和开支较大,需要维持强大的现金流。很多的上市公司财务欺诈因为本身存在资格条件问题,我国的金融市场有待进一步完善,公司上市审核、操作、监督体制不够完善,很多公司为了满足上市条件采用财务造假,以实现上市谋求利益最大化,管理层在上市之前就根据上市资格要求进行财务造假。我国上市公司运行制度对公司的财务规定严格,也给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公司如果连续3年出现亏损就会面临停牌的危险,这在激励公司管理层改善经营策略、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的同时,也给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带来很大影响,尤其给管理层带来极大压力。连续亏损的公司为保留发行股票的资格就只能选择出具欺诈性财务报告。另外,作为上市公司,董事会需要对所有股东负责,尤其需要对一些重要的股东利益负责,股东最为关心的就是企业的经营业绩,为了满足股东的要求选择欺诈性财务报告成为不少上市公司的无奈之选。企业改制以后,不少企业的管理者成为上市公司股东;部分企业实行激励机制,推行员工持股制,尤其是管理层的绩效奖励和公司业绩有着非常直接的关联,抬高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并选择合理的时机出手套利成为不少上市公司管理层谋求利益的共同选择,很多管理层对出具欺诈性财务报告乐此不疲。

其次,公司缺乏合理的治理结构,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我国最初的股市是为了国企脱困,很多上市公司都是国有企业改制;不少公司公司自身处于绝对控股地位,很多国有公司拥有超过五成的股份,可以完全掌控董事会选举,完全掌控公司的全部经营管理,这是当前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的突出表现。公司的董事和监事都由控股方委派,监事与董事之间根本不能形成有效的制衡与约束。尽管不少公司也设立了独立董事,但是公司高管掌控着独立董事的薪酬和任免,并且很多公司的独立董事是一些没有时间和精力顾及公司财务的社会名流,形同虚设。至于公司所谓的内部控制也只能说是聊胜于无,缺乏合理的控制程序设计,没有做到真正的职权分离,无法真正贯彻实施相互制约机制。虽然现在也在倡导外部监管,但会计税务所因为利益关系很难独立,也就不能全面客观地对公司进行审计监督,监管缺乏明确分工并因为职责问题,经常出现推诿等现象,影响行政监管的效率和质量。

2 上市公司财务欺诈审计对策分析

2.1 充分重视上市公司企业内部控制评估

企业内部控制无论对企业自身发展还是审计都至关重要,审计部门派驻的审计人员在工作之前首先应关注内部控制,获取相关会计信息很大程度上依赖内部控制提供的有效信息,如果内部控制做到科学公正,审计人员就能够更好地审计。如果内部控制不到位,审计人员就无法准确快捷地获取审计信息。为此,作为上市公司应该依照现行的财务制度做好财务报表,严格执行会计准则要求。

2.2 积极开展上市公司的外部审计

外部审计是强化公司自律、防止财务欺诈的重要方式。首先,应该密切关注财务舞弊的先期预兆,做好审计人员的选拔和培训工作,确保每一个审计人员都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能敏锐发现企业的财务舞弊端倪,并时刻保持高度警觉,在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治理结构等方面给予更多关注,能及时准确地发现存在各种欺诈的可能性,认真研究公司采取欺诈的常见方式、基本条件和实施步骤。其次,上市公司的财务欺诈具有很大的类似性,应认真把握管理舞弊和非管理舞弊的基本基本特征,非管理舞弊的实施者很多都是公司地位较低的人员,他们会表现出明显的不良生活特征,很容易发现舞弊苗头。而管理层的舞弊不少都是为了渡过公司所谓“困难时期”,意在获得新贷款,发行新股票,重点关注这些关键时期。另外,管理层出于名声、地位、利益需要实施财务舞弊,需重点关注与企业管理层切身利益相关的一些财务会计信息。再次,要充分做好财务审计,不断优化审计流程,确保审计效率和效果,确保防止审计漏洞,严格把关审计的每个关键环节。

2.3 不断完善审计的后续配套工作

审计是为了对上市公司进行全面的监督,及时发现上市公司财务存在的问题,防止上市公司财务欺诈。发现问题后更好地组织整改,防止再次出现问题,才能真正发挥审计的作用。要不断完善后续审计工作,提高审计水平,完善公司内部控制。为此,审计人员必须把握好后续审计工作的关键环节,全面落实后续审计工作,重点监督问题的整改情况,针对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提供有效的整改措施,做好后续的督查与复查审核,保障审计质量,不断提升审计水平,充分发挥外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总之,应做好上市公司的审计工作,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引导企业健康发展,推动我国上市公司不断提升经营质量,优化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审计工作举足轻重,要认真研究上市公司的舞弊动机、方式,做好全面审计监督。

篇9

关键词:财务监控;会计监管;财务指标

一、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涵义

会计监管是指具有监管权力的主体在一定监管措施和监管法规的约束下对监管客体进行约束和控制的行为。近年来,上市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也越来越规范。然而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现象和注册会计师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事件层出不穷(如下图1)。

图1 截至2011年底上市公司典型财务造假案件的数量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证监会

图1显示了我国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件数量的年分布情况,财务造假事件颁发给现有的会计监管制度敲响了警钟,并促使我们开始对会计监管模式进行重新思考。如何在技术和制度上加强对上市公司的会计监管成为迫切的问题。

二、上市公司财务监控指标体系的设定

有效辨别虚假的会计信息是完善上市公司会计监管体系的核心内容,通过充分考虑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可得性以及可操纵性,本文建立了针对性较强的财务监控指标体系,作为会计监管的时间窗口来实现公司的财务预警,监测财务异常,提高会计监管的有效性。

(一)上市公司财务异常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般情况下,上市公司财务异常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会计钩稽关系的不正常。钩稽关系是指会计报表之间相互配对的指标出现了异常,逻辑上不合理,这说明会计报表的编制出现问题;(2)年度变动异常。如果不同年度的经营数据出现明显的异常,则显然违背了公司的正常经营运作规律;(3)横向可比异常。如果财务报表的数据明显好于同行业其他可比公司,也说明公司财务出现异常。

(二)上市公司财务监控“四维指标”体系

从完善公司会计监管体系考虑,财务监控应包括对公司全部经营状况进行审核的过程,要综合考虑财务指标的可行性,设立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以及发展能力等指标。

1.反映公司偿债能力的指标

公司的债务状况是会计监管主要的考察对象,偿债能力过低会导致公司陷入财务危机,引诱财务造假动机。

监控公司偿债能力的具体指标包括:(1)资产负债率。此指标反映公司的长期偿债能力,如果比率过高,则说明公司的债务负担过重,会对公司长期支付能力形成潜在威胁。(2)流动比率。该指标用来衡量公司资产流动性的大小,反映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如果指标过低,则说明流动资金严重不足,公司有可能面临技术性清算;(3)速动比率。该指标越高,则表明速动资产对流动负债的保证度越高,一般来说,正常的速动比率为1,下限为0.25,如果比率过低,则说明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偏低。

2.反映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标

主要指标包括:(1)主营业务利润率。该指标用来评价公司的获利能力,数值越高,则说明公司的经营业绩越好,发展潜力也就越大,不易发生财务危机;(2)净资产收益率。该指标适用性比较广,主要用于分析投资者的资本回报率,净资产收益率越高,说明公司能够给投资者带来的收益就越高,公司充满生机,财务状况健康;(3)每股收益。该指标越高,则说明普通股投资效益越好,股东相信公司的良好发展前景,公司财务安全。

3.反映公司发展能力的指标

主要指标包括:(1)销售收入增长率。此指标反映了公司在一定时期内的增长能力,是对于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量化数据。此指标越高,则公司的发展潜力就越大,短期内公司的财务状况也就越好;(2)总资产增长率。该指标反映了公司的总资产增长情况,总资产越高则说明公司的规模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就越强,不易发生财务危机;(3)权益增长率。该指标反映了公司的净资产变化情况,指标数值越高,说明公司的净资产年增长情况越稳定,股东的权益有保障,不易发生财务危机。

4.反映公司营运能力的指标

主要指标包括:(1)流动资产周转率。此指标用来说明每1元流动资产所支持的销售收入比率,流动资产周转率越高,说明公司使用流动资产的效率越高,财务危机发生概率小;(2)应收账款周转率。此指标用来衡量每1元应收账款投资所支持的销售收入比率,应收账款是由赊销引起的,该指标越低,表明公司收账能力越强,资金回收越快,经营效率也就越高;(3)存货周转率。表明每1元销售收入需要的存货投资,存货周转天数不是越少越好,存货过多会浪费资金,存货过少则不能满足流转需要,在特定的生产经营条件下存在最佳的存货水平。

三、上市公司财务异常指标的判定及会计监管完善

(一)上市公司财务异常指标的判定

1.偿债能力指标的判定

上市公司的一些财务操纵手段会影响到公司的资产质量,例如,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不足、虚增无形资产以及计提折旧不足等舞弊手段都会导致公司的资产质量下降,造成虚假资产过多,影响公司的偿债能力,对公司正常运营构成一定的潜在威胁。考察公司偿债能力可以通过比较公司的流动资产比率而获得直观结果,如果公司的流动资产比率显著异于同行业其他可比公司,则需要考虑是否为经营因素以外的人为造假原因导致这种财务异常情况的发生。此外,在本文介绍的偿债能力指标以外,还可以通过考察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项目在总资产中的比率是否正常来判定财务运行情况。

2.盈利能力指标的判定

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实践表明,“其他业务利润”项目通常成为上市公司财务操纵的针对指标,然而,对公司非经常项目的监管会涉及重要的关联方,比如地方政府等部门,这就使得相关监管工作需要得到关联方的支持。此外,公司可能会隐瞒对非经常项目的披露,造成会计监管工作的无效性,在实际监管工作中,为了应对这种情况,监管部门可以使用公司盈利能力指标来综合判断非经常性项目对上市公司利润的影响,例如,如果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较低,而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较高,那么上市公司进行财务操纵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3.发展能力指标的判定

公司的销售额需要以公司的发展能力作为支撑,衡量公司发展能力的指标可以反映公司的经营规模和资产数量情况。如果公司出现经营困境,实际销售业绩滑坡,而会计报告期间的财务操纵使得公司的发展能力明显超出行业其他可比公司,则可认为公司出现了财务异常,会计监管机构有必要审核公司在下一个年度操纵利润的可能性,这类公司值得相关的机关部门进行重点关注。

4.营运能力指标的判定

公司经营过程中的部分“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项目也往往成为财务操纵的工具,经常性业务活动中的财务舞弊现象可以在成本、费用以及存货等会计科目中得到反映,例如,财务操纵使得公司的存货周转率低于同行业的其他可比公司,但是反映在公司利润表中的主营业务收入和税金附加失去彼此间的对应比例关系,则会计监管部门在对公司经常性销售活动进行监管时,就应有意识地核查公司营运能力指标与会计科目之间的对应数量关系,以进一步分析公司是否出现财务异常情况。

(二)上市公司的会计监管完善

当上市公司的财务操纵行为通过上述财务指标得到反映后,会计监管部门可以通过联合证券监管机构进行深入调查。一般情况下,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会计事务所和证监会是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主要外部监管者,具体的外部监管措施可以包括会计事务所尽职审查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质量,对于不合标准的财务报告应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严格监控,如果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显示公司可能出现财务操纵,应派出监管人员进行实地分析与盘查,确定与财务操纵有关的怀疑对象;证监会在上市公司发行审查过程中采取严格的审查制度来分析财务报告的真实度,判断上市公司是否存在财务舞弊现象。

此外,构建上市公司的高效会计监管模式应时刻注意以政府强制力量为主导、以市场调节力量为辅助,这样在保持会计监管独立性、权威性以及针对性的同时,也充分赋予市场在会计监管中所发挥的自动调节力量,“政府-市场”的双重监管模式对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具有根本保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上市公司的监管主体多样性,政府应明确监管主体各自的职能和监管权限,避免监管主体间过多的权利交叉现象,减少责任推脱。在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绝对依靠会计事务所进行上市公司财务监管是缺乏效率的,发挥社会多方面力量才可以引领和帮助我国资本市场会计监管走向成熟。

事实上,会计监管的最终目的是防止上市公司自身出现财务危机,只有切实有效的内部监管才能够深入把握公司的真实运营状况和财务信息,从源头上杜绝财务舞弊,加强上市公司的内部监管是完善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重中之重。

结束语

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使得上市公司参与的经济活动日益多样化,所涉及的会计信息的披露内容也越来越复杂,目前国家性会计监管体系已经显示出了一定的发展滞后性。实际上,完善上市公司的会计监管体系是与时俱进的系统性工程,更新会计知识和财务知识、健全配套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提升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等多方面因素都应考虑到这项工程中来,提升会计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管同时并举的重要性,最终完善上市公司会计监管。

参考文献:

[1]刘燕.从财务造假到会计争议-我国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监管的新视域[J].证券法苑,2012(06):135-167.

[2]马静珲.我国会计法规监管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8(10):35-37.

[3]韩东平.利益相关者理论条件下对经营者财务监控指标体系的设计研究[J].管理科学,2009(03):67-72.

[4]朱文娟.上市公司财务异常的会计监管问题探讨[J].财会通讯,2011(07):23-27.

[5]张德荣.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J].财会通讯,2011(12):35-38.

[6]周晓静.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不足与完善[J].管理科学,2010(07):45-49.

篇10

摘要:上市公司在我国的经济中有着重要作用,随着“沪港通”的开启,我国的证券市场迎来了又一个发展的机遇。但是我国的上市公司业绩却差别很大,一些企业在上市后业绩出现大幅度的下滑,导致投资者遭受严重的损失。基于这一问题,笔者通过构建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体系,来分析上市公司的业绩发展情况。

关键词 :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指标

一、引言

一些上市公司的招股说明书中充斥着漂亮的数据,但是成功上市后,他们的业绩马上“变脸”。统计显示,截至2014 年7 月22 日,A 股今年以来新上市公司58 家,其中有13 家业绩下滑幅度超过30%,甚至有4 家新上市的公司更是出现严重亏损。上市公司业绩“变脸”给投资者利益造成严重损害,对于上市公司业绩如何评价,是目前投资者比较迷惑的事项。为了充分评价上市公司的业绩情况,需要构建合理的业绩评价体系。

二、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体系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较多,对其财务风险评估必须需要全面的考虑各种可能的风险,在设置业绩评价指标时,应当可能把所有重要的因素考虑进去,做到重点突出同时兼顾一般。反映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指标较多,如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等,每一个财务指标都用来反映财务风险的不同方面,因此,在对上市公司进行财务风险评价时,需要全面的进行研究,不同的风险用不同的指标进行体现,体现全面性的原则。

(二)科学性原则

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指标要运用相应的财务理论、经济学理论、数量模型等,从而全面分析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构建科学性的财务评价指标,通过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保证指标的选择的科学性。此外,选择业绩评价指标时应根据研究对象的具体特点,按照财务风险相关理论设计,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使设计的指标与上市公司的实际运行情况相一致,并且能够对PE 的财务状况做出合理的描述,从而系统、科学地反映上市公司的实际运营状况,有重点的选择并加以应用。

(三)有效性原则

首先,指标的选择必须能够较容易被使用者理解,这样的业绩评价指标设置才是有效的。其次,业绩评价指标在可理解的基础上,使用者应当能够接受,业绩评价指标最终的作用是为使用者提供有效的信息,只有能被使用者接受,才能体现这一指标的有效性。

(四)重要性原则

业绩评价指标虽然要考虑全面性,但是也要突出其重要性。重要性原则是指在对指标选择时全面性原则基础上,选取重要的几个指标为核心来展开。需要重视选取指标的信度和效度,充分的利用各种资源,如网站的数据库信息、财务报表等,结合上市公司自身的情况,选择具有较强代表性的指标,才能够综合反映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状况。此外,还要多关注经济与管理、财务等方面的理论变化,选取更加合理、准确的指标对重点部分进行量化分析。

(五)可操作性原则

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指标可操作性原则是指选取的指标应有相应的数据支持,并且数据应当比较容易取得。此外,目前对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主要的数据来源还是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也需要财务报表的数据进行,不能脱离实际情况。

三、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体系构建

(一)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是指上市公司的获利能力,也可定义为上市公司资金或资本的增值能力,是上市公司受益量和收益水平的主要体现,盈利能力和利润率直接相关,随着利润率的增加而增大。从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的分析中可以挖掘出基金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对于上市公司来说,盈利能力指标通常包括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和资本收益率等指标。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与盈利能力呈现反比关系,即随着盈利能力的增加财务风险逐渐降低,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越高,面临的财务风险就越小,财务就越稳健。

(二)成长能力

上市公司的成长能力是指公司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发展速度,例如上市公司规模的增长,利润的增加等。上市公司的成长能力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从企业的资产规模、盈利能力等可以预测出上市公司的发展趋势,主要的评价指标有净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等。资产增长率是上市公司成长能力最为关键的指标,通过对基金的净值增长可以直观的看出该企业的成长能力。一家上市公司的业绩除了看现有的业务以外,公司的成长能力决定了未来的发展情况,一家成长能力良好的企业是未来业绩的保证,因此,在考虑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时,成长能力是其必不可少的部分。

(三)偿债能力

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是指上市公司用其自身的资产偿还债务的能力,以及偿还到期债务的承受能力或者保证程度,包括偿还基金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的能力。从静态方面来看,上市公司偿债能力就是用上市公司所管理的资产清偿债务的能力;从动态的方面来讲,就是用上市公司通过使用资产创造的收益来偿还债务的能力。因此,上市公司的现金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企业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尤其是现金支付能力,直接关系到基金的短期财务风险。上市公司偿债能力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

(四)现金流量

现金流量是指上市公司在特定会计期间按照现金收付实现制,在一定经济活动,主要是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现金流量的变化情况。简单来说就是上市公司一定时期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流出的数量。上市公司现金流量中的现金,是指上市公司的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同时还要包括现金等价物和其他货币资金,上市公司的现金流量的评价指标主要是投资现金流量与净利润的比率。一家经营比较好的上市公司,应对具备较为充裕的现金流,如果现金流紧张,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出现问题,甚至一些公司因资金链断裂而出现破产的风险,因此,在对上市公司业绩进行评价时,查看公司的现金流量情况是业绩评价中的必要环节。

总之,在我国市场不断发展的趋势下,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规模将越来越大,为我国的经济将作出更大的贡献,但是上市公司中业绩千差万别,需要良好的业绩评价指标,对于上市的业绩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降低投资者的风险。尤其是在我国证券市场机制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加强对上市公司的业绩评价,是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林家林,傅妮妮.我国上市公司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中国电子商务,2014,(14).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