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4-03-11 17:41: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当前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当前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

篇1

关键词:民警行政执法问题对策

一般的民警执法是指狭义上的行政执法,是一种具体的行政行为,他们的执法行为是直接的影响到相对人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他们的行政执法活动涉及到民众生活的各个层面,民警能否正确行使执法职权,对社会和民众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本文针对民警的行政执法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完善措施,希望能进一步提高民警的行政执法的工作水平,进而促进民警的依法行政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民警的执法活动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包括行政执法的不作为、作为不合理、作为违法、作为不到位等方面。下面逐一做一分析。

(一)民警行政执法的不作为现象

在实际的民警执法中,本应按照规定的法定职责,认真行使职权,可有部分民警并不履行自己的职责。这种情形称之为行政不作为,在现实中多不胜举,必然会影响行政执法的最后效果。

(二)作为的违法

所谓的作为的违法是指民警在执法过程中的行为不符合法律规定,反映在现实中主要是以下几点问题:

1.作为不及时,部分民警不能在规定的时限内实施自己的职责,这样一方面影响政府的形象,另一方面因为不能按照规定的时间执法导致了事态扩大或出现其他意外事件。不按照规定时限履行职责有两种情况:

(1)相关的法律规定了具体的行政行为应当有作为的时间,但是却不能在法定期限内履行规定的职责。

(2)有些行政行为法律没有规定具体的作为时间,没有在规定的合理具体时间内履自己的行为职责。对于这一点现行法律和行政法学对此做了明确的规定,若不能不及时作为就有可能构成程序上的违法就是一种违法行为。

2.在执法过程中错误的适用法律,存在以下几种情形:

(1)相关的法律适用上的错误。

(2)相关的法条适用上的错误。

3.行政作为已经违反了法定的程序。行政执法必须必须要依照法定的程序来进行,不然其执法本事就是一种违法作为①。

4.行政作为的内容不合法。例如行政相对人有权选择拆迁补偿方式方式,而不能采取一致的货币补助方式。

5.行政作为的主体不符合法律的规定:

(1)印章未按照规定加盖,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有些民警加盖的是内设科室印章,因为内设科室没有行政主体资格,最后导致了主体不合法。

(2)执法越权,行政执法是不能超越职责范围,但实际中这种越权的行为构成违法的现象很为普遍,致使主体不合法。

(三)虽然行政作为合法,但是却不合理

1.无法律规定而增设审查环节,整个的手续办理过程操作起来相当麻烦,给当事人带来很多不便。一个机构能办理的事情却要分配到几个机构办理。

2.处理事件不公平

(1)主要体现在处罚种类的选择上变化不定;处罚幅度差异很大;如果行政相对人有法律规定的从轻、减轻处罚的相关规定,虽然符合但在执行时并没有体现。

(2)对无法律规定的问题处理时脱离了法律的精神和主旨

(四)工作不认真服务不周到

1.许多的工作人员在接待办理的事务的民众时候语言和态度都很冷漠。

这使得执法者和人民群众之产生很大隔阂,由于少乏沟通,就行政执法过程中掌握详细情况,进而影响了事务办理效率。

2.工作错误太多

工作中出现错误,必然造成下一步的行政诉讼和复议,给政府的工作增加了难度。进而影响了群众对行政机关的信任度。

3.一定程度存在暴力执法和野蛮执法

在具体的行政执法行为中不能按照具体的规定严格要求自己,对行政相对人辱骂殴打或者刑讯逼供,甚至无辜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还存在强制的收缴、扣押或者冻结当事人财产物等现象。

二、促进民警执法工作的建议

为解决当前民警行政执法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进一步的改进他们的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执法的质量、进而改进工作效率,笔者提出以下一些建议,

(一)通过学习来提高自身素质

民警代表人们执法,为人民而执法,对外代表着政府的形象,因此行政执法的民警的素质的高低是改进执法效果的关键因素③。目前我们提倡服务型政府,服务型的行政执法工作,因此提高民警素质可以更好的改进行政执法的效果②。但目前来说行政执法民警的素质还不是很高,距离行政执法的具体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提升还有很大的空间。

(二)必须依法严格办事

行政执法必须要有相关的法律依据,依法办事才是实现目标的关键。

行政执法必须要合法、合理、试用,在行政执法过程中许多民警为了权宜之计,并不依法办事,对此提出以下具体措施:

1.增强法律意识,处理问题必须以是否合法为根本出发点,执法不外乎人情,执法人员既要注重法律,更要结合实际情况。适当的把情理作为考虑一个因素,但不能本末倒置。

2.形成法律思维的习惯,处理问题必须以法律为准绳。处理问题不能一个人认识为基准,有问题要在法律范畴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始终遵守法律精神要旨,必须遵守法律的基本规则和内在要旨,所有的行政行为都要体现法律规定,在执法过程中严格遵守,包括形式上的规范和行为上的规范。

4.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遵守规定的程序要明确法律是最好的职业道德规范。遵照具体的行业规定,行业道德准则。在潜意识中形成遵守法律的习惯。

(三)办事讲效率

办事既要公正,也要有效率,这是提高行政执法的效果的两大基本要素。如果不注重效率。表面看是公正实则也不公正了。就具体点行政过程来说,只有讲效率才能有效的维护当事人合法权利。公正和效率是相反相成不可分开的。要在公正的前提之下,提高行政执法的工作效率,才能真正的体现法律的公正性。

(四)改进服务精神

对于在一线行政执法的民警来说,有脸好大 服务精神是提高办事效率改进工作作风,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的最好办法,行政执法权是人民赋予的权利,因此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总之,作为代表政府形象的执法民警,要合理的合法的实施自己的执法权限,管理职能,做好自己应尽的职责,满足所有行政相对人的相关需求,不断的提高行政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的改进行政执法的方式,力争达到更好的执法效果。

参考文献:

[1]樊浩.中国伦理精神的现代建构[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7.

篇2

1.行政执法体制不健全、不科学

现行行政执法体制缺乏科学性与法治性,这主要表现在行政执法权太分散,行政执法机构的设置也比较混乱。在我国,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企事业或政企合一的单位等都享有行政执法权,而且各个执法机关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导致行政执法职责不清、政出多门、各自为政。同时,行政执法机关行政隶属关系混乱,导致执法不力。这种执法体制现状损害了执法机关的执法权威与效能。

2.行政执法依据存在缺陷

行政行为可分为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包括行政机关制定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的行政立法行为和制定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行为,抽象行政行为是具体行政行为产生的源泉。行政执法作为一种最常见的具体行政行为,它所遵循的依据便是这些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这些依据存在违法或不当等缺陷恰如水源污染,因此而作的行政执法行为必然先天存在着缺陷。目前行政执法依据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执法依据滞后,存在许多真空领域,致使行政执法无法可依;第二,执法依据缺乏可操作性,法律法规的规定过于原则,对法律责任的规定过于笼统。第三,行政执法依据相互冲突,影响了行政执法的有效开展。第四,作为行政执法主要依据的低效力层次的规范性文件存在着严重的违反法律法规的现象。

3.执法违法现象严重

我国长期以来处于人治社会,在法律工具论和法律虚无主义的影响下,法律很难建立起自己的权威。在地方利益、部门利益以及小集体利益,甚至个人利益的驱使下,执法者往往对法律缺乏应有的尊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十分严重。当前我国行政执法中典型的违法行为主要表现在滥用、超越职权;、行贿受贿、钱权交易;执法态度不认真,不重视保护公民权利等方面。近来频繁出现的以暴力抗执法事件与违法执法存在着很大的关系。

4.短期执法行为突出

短期执法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运动型”执法现象突出。我们经常听到所谓“专项行动”、“百日行动”等执法行为,这些行为似潮起潮落,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影响了行政执法的效果。第二,“封杀性”执法行为突出。如某地煤矿发生了瓦斯爆炸事故,伤亡严重,当地政府便将该地所有煤矿关闭、整顿,以图“一禁了之”。这种“封杀性”执法显然有悖于行政执法程序,也很难从根本上达到行政执法的目的。

5.行政执法监督机制不健全

首先,在行政系统内,除行政监督有独立的组织系统外,对具体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通常是由行政执法部门自己负责进行的,执法与执法监督两种职能没有分离,这样,在本位主义和局部利益面前,很难真正自觉树立自律机制。

其次,从外部来说,即从执政党、权力机关、司法机关、民众及舆论对行政执法的监督来说,由于党政不分,党的监督也变成了内部监督而异化,“家法”取代“国法”的监督显得无力。而各级权力机关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制度尚末建立、健全,使得人大的执法监督职能未能落到实处。同时,由于目前法院在人事、经费等方面受制于地方过多,因此,在监督行政执法过程中,它的行政审判活动受到太多的过问,使得有些地方法院的审判活动带有明显的地方保护主义倾向,大大弱化了司法监督作用。民众相对于执法机关来说处于弱势地位,很难对行政执法进行监督。

6.行政执法人员素质堪忧

行政执法队伍处于行政管理的第一线,其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行政执法的效果。就我国目前行政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而言,还不能完全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行政执法理念滞后。有些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意识淡漠,缺乏理性的公民权利本位的现代法治精神,出现行政执法依人不依法、依权不依法的局面和法律虚无主义的思想倾向。二是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知识匮乏,执法水平低;三是行政执法机关在进人、用人、考核、任免、奖惩等方面均末完全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使得一些不适合做行政执法工作的人员进入行政机关;四是有的行政执法人员受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及各种社会关系的羁绊,超越、。五是行政执法机关将执法任务委托给社会人员,“编外”人员大量充斥着执法机关。

二、改进与完善行政执法的策略

1.进一步完善行政立法

首先,要加强完善行政立法,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行政法律、法规体系,使行政执法有法可依,对于目前已有的立法,要补正其存在的缺陷,使立法更加科学完善,符合客观实际,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以便促进立法与执法的相互协调。同时严格监督和审查其它规范性文件,将其它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和执行纳入法治轨道。

其次,已有的法律、法规发生冲突的的时候,要注意平衡,良法应该适用,恶法应该被排除在适用之外,否则两个法同时适用,将会导致两个执法部门就同一事件作出完全相反的决定。

另外,制定和实施统一规范行政工作程序的《行政程序法》和规范政务公开的《行政公开法》,以及便于实施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的《行政强制法》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2.改革现行的行政执法体制

为确保行政执法机关合法、公开、公正、高效执法,就要结合机构改革,进一步明确职能部门的权责,对于不具备相应执法权能的组织,应该一律清退出行政执法领域。尽快建立行政执法机构的执法责任制度,明确执法权限和岗位职责,严格考评。在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机构的设置同时,积极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缓解重复执法的矛盾。如成立综合行政执法总局,作为国务院的直属机构,与省、市、区的行政执法局和执法所形成一种垂直领导的关系,减少地方行政机关对行政执法工作的不当干预。

3.建立健全行政执法监督制度

就外部监督而言,首先,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法监督检查,完善行政机关内部监督体制的改革,实行执法与执法监督的职能分离。其次,进一步完善审判监督,实行司法体制改革,强化司法机关的独立地位,保障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扩大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最后,加强社会监督,实行行政公开,增强公众对行政执法的参与,建立一种有效的事中监督途径,加强新闻舆论的监督与群众监督。

从内部监督来看,应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错案追究制、行政执法公示制、评议考核制等制度,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对规范性文件和重大具体行政行为的备案审查,及时纠正不适当的规范性文件和违法、不当的执法行为。进一步完善行政复议制度,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严格依法办理每一个行政复议案件。监察、审计等专职监督机构要切实履行职能,恪尽职守、敢于碰硬。将行政执法中的违法或不当行为,尽可能在行政机关内部解决。

4.努力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

第一,要使行政执法人员不断增强法治意识,树立法律高于一切,法律至上的观念。正确处理好严格执法和自由裁量权的关系,坚持合理性原则,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第二,要更新行政执法理念。现代法治是以制约权力和保障权利为核心,公民不仅是权利的主张者和维护者,同时也必然是理性精神自我约束和定位的自律者,对义务和责任的服从与承担不再是外在强制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公民理性存在形式和实现权利主张的必要条件,国家存在的根本目的就是在于使公民享有更大的限度的个人自由和权利。进一步限制、减少并最终取消各种行政执法中的群众运动式的做法,充分赋予并发挥行政职能部门日常管理和执法的规范性操作的作用。第三,要建立和完善各项业务培训制度,对现有的行政执法人员进行业务知识、法律知识的培训并使之制度化,以强化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和意识,提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同时,要对现有的行政执法队伍进行认真整顿,通过民主评议、社会监督、考试考核等方式,把那些不称职、不适应行政执法工作的人员,坚决清理出行政执法队伍。第四,要加强和完善行政执法队伍管理的制度建设。录用行政执法人员要严格标准,公平竞争,择优录用,切实把住进人关,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等弊端,形成“强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竟争机制。

综上所述,面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客观要求,我国必须下决心对行政立法、执法的体制、监督系统及其执法队伍进行深入改革,才能使我国的行政执法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以利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明安.论行政执法[J].行政法学研究,2003,(4).

[2]皮纯协,刘杰.行政执法问题与对策[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6).

[3]姜明安.行政执法的功能与作用[J].湖南社会科学,2004,(1).

篇3

 

随着民主意识的发展和服务型政府理念的推进,考虑群众感受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面对同样的行政行为,不同的群众会有不同的感受。而同一目的的行政行为,方式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会千差万别。

 

一、感受的内涵

 

感受,是个体的主观判断,是外境与内心的核心介面,是个体对外界所有的理解和认知。对于同样的外在刺激,不同个体很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同理,面对同样的行政行为,不同的群众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会。

 

有人说,“民主已经成为当今时代政治合法性的基本标准”。[1]就行政立法行为而言,在程序上,提高群众的参与度,拓宽群众的参与渠道;在内容上,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和群众切实感受的内容写入法规、规章,减少摩擦与纠纷。

 

就行政执法行为而言,合理合法、高效便民的行政执法手段体现法的温情,有利于降低纠纷与冲突的发生率。

 

二、行政立法存在的问题

 

但现实情况是群众的感受不能真正融入到行政立法、执法的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在行政立法时,行政机关向群众公开征求意见的具体范围没有明确规定,自由裁量权易被滥用。有些行政机关对于某些必须向群众公开征求意见的事项隐瞒不公开,使得公众等外部力量的运作对于行政立法的制约十分有限,行政立法内容不能体现群众感受。

 

第二,行政立法公开征求意见的开放程度不平衡,对群体的结构组成分析不全面

 

实践中,行政立法公开征求意见在网络上的公布率基本达到100%,但在报纸等媒体上的公布率则相对较低。

 

以年轻人、知识市民、专家学者等为主的上网主体较易参与到立法征求意见的程序中来;而老年人、农村人口等群体比较难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行政立法公开征求意见的代表性、广泛性、真实性因此受到影响。

 

三、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

 

在行政执法过程中,诸如暴力执法等严重伤害了群众感受。究其原因在于:

 

(一)行政执法队伍素质不高,行政手段既不合法亦不合理

 

有些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人员专业知识和法律素养欠缺。在执法过程中,以强势威胁态度打压群众的逆反情绪,激化了矛盾。

 

第一,不符合合法行政的要求。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57条:“严重违反法定程序收集的证据材料”和“以利诱、欺诈、胁迫、暴力等不正当手段获取的证据材料”不能作为定案依据。上海某区城管部门采用诱使手段,是相对人违法,并以此为证据,取证方式违法。[2]

 

第二,不符合合理行政的要求。

 

行政合理性原则要求行政权的行使符合公平正义等理性,符合法律的精神。该城管部门的不择手段,使无辜公民陷入圈套,背离了合理行政的宗旨。

 

(二)行政执法方式合法却不合理

 

实践中,还大量存在虽然行政执法是有法可依,但手段简单粗暴,将法的温情置之不理。

 

例如在扣押无照商贩用于经营的商品和工具时,采用驱赶、谩骂等粗暴方式。非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激化了矛盾,出现了商贩围攻城管、城管殴打商贩的现象。

 

四、完善措施——行政立法体现群众感受

 

(一)程序:完善公众参与立法的程序

 

1.明确公开征求意见的具体范围

 

在行政立法时,行政机应向群众明确公开征求意见的事项,以限制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的行使,防止起草单位因私利而隐瞒立法事项。

 

2.以法律形式将征求意见的程序加以固定

 

以法律的形式将如听证会等征求意见的形式加以确定,包括启动方式、时间、地点等,使群众在表达意见时渠道畅通。

 

3.提高非网络媒体对于行政立法意见公开征求的公布率

 

考虑到行政立法公开征求意见的开放程度不平衡、对群体的结构组成分析不全面的现状,应大力发展以报纸等媒体为平台的行政立法意见征求途径,把尽可能多的群众意见纳入行政立法的考量范围。

 

(二)内容

 

行政机关应当将有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纳入立法。

 

例如,在国务院最近修改颁布的《殡葬管理条例》中,充分考虑到群众的感受,将之前的强制改革群众的非法殡葬行为改为以说服教育为主,做到以人为本,将群众最关心的殡葬问题以法律的形式,用温情的手段加以确定,充分顾及群众的感受。

 

五、完善措施——行政执法体现群众感受

 

鉴于目前执法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认为应从以下方面予以改善。

 

(一)提高招募条件,加强专业培训

 

针对当前行政执法队伍专业素养不高的现状,首先要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招募条件。例如规定报名参考执法人员的考生,有本科以上学历,以法学专业为首选等。

 

通过专业培训提高专业素质。加强行政执法方式,服务态度等方面的培训,避免因方式不当而伤害群众感情

 

(二)引入民意考核

 

引入定期民意考核,让群众给行政执法人员打分,将此纳入考核成绩。以此促进执法人员考虑群众感受,杜绝粗暴执法。

 

(三)改变执法方式

 

如上所述,在国务院最近修改颁布的《殡葬管理条例》中,对于群众违反规定的乱买乱葬行为,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说服教育。同时以人性化方式引导群众自觉积极参与殡葬改革,不得已时才能按照相关规定采取强制手段。这就是行政执法机关探索“柔性执法”、“文明执法”的典型代表。[3]

 

六、结语

 

只有从立法和执法两方面着手,切实保护群众的切身利益,充分考虑群众感受,在合法性的基础上追求合理性,探索更加温情、人性化的执法途径,才能有效杜绝暴力执法,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篇4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法制建设的不断进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在进行不断的发展,行政法制建设也越来越完善,政府相关部门对于市场经济发展的管理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越来越独立,对于行政执法的依赖性越来越小,但是目前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制建设依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法制建设的必要性,以此为基础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作出了简单的说明,当前我国行政法制建设的立法相对来说并不是十分完善的,执法监督力度也存在一定的欠缺,而且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执法人员的素质都亟待提高,这些问题都影响着我国行政法制建设的顺利进行,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希望对之后的市场经济下行政法制建设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市场经济;行政法制建设;问题

依法治国是我国坚持的基本的治国方针和战略,行政法制建设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行政法制建设是否健全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进行行政法制建设有利于我国法制建设的健全也有利于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政法制建设的必要性

(一)行政法制建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处于初级阶段,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不但需要制定相应的经济发展计划,更重要的是要加强行政法制建设,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以保证经济的发展不偏离既定的轨道,从这一方面来讲行政法制建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行政法制建设不断健全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凸显出来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并不能单单依靠市场经济自身的发展计划来实现,一旦出现经济发展方面的问题,在市场环境中无法解决问题时,国家为了保证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政府相关部门会采取相关的政策对经济发展进行调控,一方面能够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能发现行政建设的不足之处,逐步健全行政法制建设的相关内容。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政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立法机制不完善

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法制的健全和完善,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但是相关的行政法制建设却没有全部建设到位,立法机制的欠缺是目前法制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法律作为依法治国的依据并不是所做事情对与错的参照物,而是凌驾于任何事物之上的“规章制度”,是神圣又不可侵犯的,但是目前我国的立法机制尚在发展之中,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一些法律法规尚不健全,还存在着一定的漏洞,如采购法等方面的法律并没有十分的详细,因此还需要不断的完善,这样才能不断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二)相关监督机制欠缺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政府部门的调控和监督主要包括直接和间接两种形式,直接监督是通过行政法规对市场经济进行逐层的监督和控制,而间接监督指的是通过政策监督让市场经济自身进行调控的一种措施;就目前来看,我国政府部门的行政监督制度并不是特别完善的,一些政府经济相关信息并不是特别的透明,因此人民群众并不能很好的监督。

(三)公民法律意识淡薄

行政法制建设包含的主体是多方面的,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淡薄也是行政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的体现,公民法律意识淡薄首先表现在市场经济交易过程中,很多公民遇到了侵权事件发生时,并不懂得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权利,一方面和公民不知法、不懂法有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也是我国的普法教育做的不到位,法制建设只是停留在制度层面并没有落到实处,因此公民对于行政法制建设也不甚了解,往往执法工作时并不能很好的配合执法工作的进行,甚至还会由于对法律不了解而阻碍执法工作的进行,因此公民的法律意识淡薄也是目前行政法制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四)执法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执法人员综合素质低,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不仅包含对法律法规的了解,还包含自身的职业道德和社会修养等多方面的因素;法律法规是不断完善和修改的,但是现阶段很多执法人员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没有及时更新自身陈旧的知识,依然按照旧的行为规范进行执法工作,还有一部分行政执法工作人员对于基本的法律并没有十分的了解,而是依靠自身的工作经验进行执法工作,往往会在工作中出现问题,因此会在工作中出现纰漏,甚至是错误执法的现象,这些都是执法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的表现,也是目前行政执法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三、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善行政法制建设

(一)完善相关立法立法不完善

不仅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不利于行政执法建设的完善,因此完善相关立法机制,是保证市场经济发展和行政执法建设的基础。完善相关立法首先要明确法律作为治国的依据并不是单纯的评价事情对与错的依据,而是凌驾于任何事物之上的一种存在,对于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具有很强的制约性,作为行政执法的人员要知法,了解法律法规条款,懂得用法律解决相关问题,保证行政执法的公平性。

(二)健全监督制度,加强监督力度

增强政府部门的监督主要是针对执法过程中出现的漏洞和缺陷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完善,而不是盲目的加大力度,否则只会适得其反。健全监督制度,首先要做的就是政府相关工作的透明度要增加即政务公开,让社会各界参与到实时的监督工作当中,既监督了政府执法工作的公平性,同时也加强了参与者的法律意识,认识到行政执法建设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任何经济的发展都要依靠法制建设的制约,因此政务透明公开也是十分重要的;其次加强监督力度,主要是完善人大监督和群众监督两种类型的监督模式,相对于群众监督来说,人大监督力度较强,涉及到各个方面的执法监督和经济监督等,因此也需要加大力度对人大监督的形式和内容做出详细的探讨和规定,让监督工作进一步的细化,做到有据可循,这样才不会出现混乱监督局面,促进市场经济下行政法制建设。

(三)开展普法宣传,提高法律意识

法制建设的基础离不开普法教育与宣传,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过去很多偏远落后的地区,经济发展也逐渐跟了上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不断的完善,为了促进经济的更进一步的发展,以及法制建设的健全,普法宣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步骤,开展普法宣传,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宣传法律的重要性,使人们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同时,也认识到作为人民群众也有监督社会执法的权利,一旦发现任何形式的违法现象,有义务向有关部门举报,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我国行政执法建设的步伐,为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一定的贡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

提高行政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首先在行政执法人员的选用上,尽可能选择法律专业或者相关专业的人才,保证其工作方面的专业性,或者是选取有执法工作经验的人员;其次是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时的培训和再教育,使他们及时了解经济形势的发展,以及执法规范的更新,这样才能保证其所具备的经济和法律知识及时更新,及时的应用到日常的工作当中,保证日常行政执法工作公平公正地进行,为市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贡献自身的一份力量。

四、结语

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健的发展离不开健全的法制环境,因此行政法制建设刻不容缓,虽然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趋于稳健,经济体制的建设也在逐步的完善,但是相关法制建设仍然存在一定的漏洞,如立法不完善、执法监督力度不够、人们的法律意识相对较为欠缺以及执法人员素质不够高等诸多方面的因素都是阻碍行政法制建设的重要问题所在,因此必须及时处理这些问题,保证我国行政法制建设的顺利进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是我们目前的主要任务,也希望本文就这几项问题提出的建议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海兰.市场经济下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之我见[J].新丝路(旬刊),2015(16).

[2]王金胜.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系探析[J].理论学刊,2015(11).

[3]李婷婷.法治政府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基石[J].经济视野,2016(22).

篇5

一、全面推行依法行政的意义

(一)依法行政是实现行政管理统一性的重要保证。法治国家最重要特点是国家一切活动具有稳定性和统一性,有相对稳定的规则并且严格执行。管理国家的权威不应该是依赖于特定的人,应该在于非人格化的法律,这是一个国家国泰民安的最基本条件。只有按照法律管理才能保证行政管理的一致性、连续性和稳定性。

(二)依法行政是规范行政监督的有效手段。行政权是国家权力的组成部分,是政府的专属权力。正确行使,能给民众带来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依法行政,正是防止行政权滥用的良药妙方,只有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监督,才能保障监督有效、正确地运行。

二、我国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国的依法行政状况总体上有所改观,并在逐步向良性化方向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依法行政还处于初步阶段,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政府权力运行不透明。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一是行政权力至上,政府插手具体经济事务的现象普遍存在;二是权力运作未作全面公开;三是权力制约机制不力。实践中我们感到,许多监督权力的机制形同虚设,许多制约权力的权力苍白无力。

(二)依法决策程序不完善,政令不够畅通问题突出。一方面,人民群众对重大决策的知情权欠缺。另一方面,一些党委、政府的决策程序不完善,少数人决定重大事项;科学论证不够,凭经验、凭好恶盲目决策;在日常工作中,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现象的大量存在,从而损害了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损害了政府形象。

(三)行政执法方式不规范。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一是“应付性”执法。一些执法部门平时对自己权责范围内的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愿为,不作为;二是“多头性”执法。政府职能部门几乎都有自己的执法队伍,部门趋利意识膨胀;三是“变味性”执法,在行政执法中,把罚款作为终极目的,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全面推行依法行政的路径探析

(一)牢固树立依法行政意识

1.牢固树立法律至上意识。法律至上,是指法律取代其他任何社会规范成为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宰,具有最高的权威和效力。我们要推进依法行政,首先就必须培养起人们对法律的信仰。

2.牢固树立权利本位理念。当前我国行政现状中,行政立法上对不同权利主体设定了种种区别对待,重管理轻服务,重利益轻责任,行政执法上任意侵犯相对人的权利。

3.牢固树立社会和市场自治意识。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市场的关系,明晰政府职能,是规范行政权力、促进依法行政的前提。发挥社会和市场的自治作用。管好政府这只隐形的“手”,要在此基础上依法界定政府职能和作用。

(二)持之以恒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

《行政许可法》是一部规范政府行为的法律,应以继续贯彻落实这部大法为突破口,加强依法行政,推动法治政府建设上一个新台阶,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为市场主体服务,从法制、制度上切实保护好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

1.依照法定权限设定行政许可,公布政府职能清单。《行政许可法》严格限定了行政许可的设定权限,规定了什么事项可以设定行政许可,什么事项不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在政府管理与市场竞争的关系上,确立了市场优先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在政府管理与社会自律的关系上,逐步确立社会自律优先原则。依法公布政府职能清单,通过清单自觉维护行政法权威。

2.坚持行政许可原则,加快管理方式创新。行政许可法将促使行政机关树立符合实际需要的行政管理程序。行政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的授权,来自法律的授予。合理配置行政权力,克服和推诿扯皮。将事前行政许可与事后严格监管、动态管理与静态管理,从而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

3.严格行政许可法定程序,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行使行政权要权责统一,不能只要权力,不负责任,不受监督,政府违法行政同样要承担法律责任。行使行政权既要遵守法律的结果规定,又要遵守法定程序,确保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既合法又合理。违反法定程序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就是违法行政行为。

(三)加强对依法行政的监督

1.健全监督工作网络。必须健全监督工作网络,做到上下联动、左右配合,形成合力。通过党内监督、人大监督、行政机关内部监督、社会群众监督、网络监督和司法监督等全方位的工作监督网络,置所有行政活动于大庭广众的监督之下,达到规范执法行为的目的。

2.完善自我约束机制。执法单位要从源头和制度上预防、治理违规执法。抓好行政系统行政许可、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收费等行政管理行为的规范化,建立执法责任体系和目标任务体系综合考核机制,彻底克服行政执法的随机性、任意性,规范执法人员行为,建立执法制约机制,杜绝执法犯法现象的出现。

篇6

关键词:两法衔接;民生;信息共享平台

近几年来,我国在衣食住行方面都存在令人忧虑的问题。如在食品安全领域,有人为了一己之私,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生产、销售伪劣产品,在环境方面则是置国家相关污染排放标准于不顾,排放污染源,由此造成严重后果,以上种种违法犯罪现象都触动着人们对民生安全的信心,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但是我国现在法律制度对此类案件仍侧重于行政运动式执法、行政处罚为主,未建立长效机制,导致违法成本低、非法获利大,处罚威慑力不够,导致不法分子铤而走险,屡禁屡犯,目前司法部门也对此类案件加大刑事打击力度,但是刑事案件线索少,取证困难等情况一定程度影响了刑事处罚的效果,上述情况的产生主要原因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不畅,由此,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的机制已刻不容缓,这对于打击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保护民生安全有着积极的作用。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目前两法衔接机制在民生领域出现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两法衔接机制的建议,以此更好的打击犯罪,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秩序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一、民生类刑事案件概况

民生类刑事案件主要以危害市场经济秩序、公共卫生,环境资源保护为主,其主要涉嫌的罪名有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污染环境罪,非法行医罪等。本文将选取我院2013年至2015年第一季度民生类刑事案件办理情况为范本进行分析,以此针对我院在办理过程中出现和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自统计图上可以看出,2013年至2015年第一季度,我院共受理民生类刑事案件184人,案件罪名包括非法行医罪,生产、销售假药罪,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污染环境罪,其中污染环境罪受理案件人数最多,为66人,占35.8%。在该时间段内民生类犯罪共判刑93人,污染环境判刑人数亦为最多,占36.5%。

通过分析发现,民生类刑事案件相对于其他刑事案件有以下几个特点:

(1)罪名集中单一。相较于刑法中出现的涉及民生方面的犯罪罪名,我院受理的民生类刑事案件类型单一,只包括以上四种,且主要以污染环境罪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为主,占比重为68.4%。

(2)民生案件占比重小,但影响力巨大。相对于其他诸如盗窃、诈骗等常见侵财性案件来说,民生案件案发率低,但由于其侵害的是关系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方面的安全,往往会引起社会上巨大的反响,民众对该类案件的关注度也高。一旦处理好该类案件,往往会对社会民生产生巨大的正面效应。

(3)公安机关打击时间集中,呈运动式执法规律。一般来说,刑事案件的案发率应该是比较稳定的,不会出现大幅度增加或减少,比如盗窃、故意伤害等常发类案件,每年的犯罪人数基本不会出现大幅度的变化。而诸如污染环境、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类案件等案发率小的案件每年的数量亦应当不会有大变化。但根据我院受理的情况来看,某些案件案发率变化极大。如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案件,多集中在2013年,共受理24人,而2014年共受理仅为4人。而污染环境罪案件,2013年共受理7人,而2014年共受理44人,明显呈现运动式执法规律,基本可以断定公安机关针对该类案件进行了专项治理,从而使案件数量在某一年陡然增加。

(二)那么对于这些民生类案件是如何处理的呢?

根据数据分析发现,自2013年开始,我院并已判决的民生类案件共有93人,其中污染环境罪判刑人数最多,为34人。并且法院对该类民生类案件判刑主要以轻缓刑为主,判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仅为三人。从中可以发F,当前法院在处理该类案件时对相关犯罪嫌疑人的刑事处罚以轻缓刑为主。

二、当前工作中两法衔接的现状与问题

(一)两法衔接的意义

(1)有利于民生案件的及时发现

由于民生案件多是因违反相应行政法规而被行政执法部门发现,经过调查发现已达刑事立案标准,进而移送司法机关。而一般的行政违法行为不属于司法机关管辖范围,造成此类案件只能通过行政执法机关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发现,并移送到司法机关进行侦查。由此可见。行政执法机关在发现民生犯罪类案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行政执法机关的执法行为,民生犯罪类案件就难以被发现。

(2)有利于行政执法机关与刑事司法机关更好地履行职责

从承担的责任方面来说,行政执法机关与刑事司法机关一样承担着打击违法犯罪的责任,实现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工作相衔接,有利于充分发挥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各自的优势之处,取长补短,从而更好地履行职责,真正做到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3)有利于保障民生安全,落实依法治国

两法衔接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归根结底是为了能及时发现、移送涉嫌犯罪案件,而这对于保障民生安全、落实依法治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没有两法衔接,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的安全就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二)当前,两法衔接机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全国各地都在出具各种具体的实施细节,召开各种会议来落实相应政策。但另一方面,在实践中,由于各种原因,两法衔接在具体的建设中仍旧出现许多问题,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行政执法取证问题

取证不管是在行政案件还是刑事案件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由于行政法与刑法对证据要求的不同,导致在两法衔接过程中取证问题的出现。而取证问题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

(2)案件移送不规范

国务院310号令及《关于加强行政执法机关、

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工作联系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对需要移送的涉嫌犯罪的材料有明确规定,其中包括涉嫌犯罪案件移送书、调查报告、检验报告、鉴定意见以及其它认定犯罪的材料,但从实践来看,行政执法机关经常基于各种原因未能移送上述全部资料,导致公安机关未能及时处理案件,对案件办理产生困难。

(3)行政执法人员取证意识不够

在办案过程中,由于行政执法人员非司法专业人员,对刑事案件证据标准把握不够,取证意识不强,导致一些案件第一手证据收集不全,或收集证据的程序有瑕疵,致使司法机关后续侦查工作无法展开,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司法机关及时预防、打击犯罪。

(4)证据转化问题突出

行政机关在进行行政执法行为时收集的证据能否直接作为刑事证据使用一直以来存在分歧。而不管是《刑事诉讼法》等法律,还是中央国家机关颁布的有关两法衔接的各种文件,都没有明确规定行政执法收集的证据如何转化为刑事证据。特别是收集的言词证据,是直接使用还是司法机关重新取证,这都是两法衔接工作中需要明确的一环。

(三)行政刑事衔接不畅、力度不够

行政案件如何转变为刑事案件,这需要双方部门的相互配合,而在工作中,我们发现两法衔接程序还不够畅通。

(1)立案标准把握模糊

由于刑事立案标准与行政执法标准不同,要求犯罪行为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或司法解释,而行政执法人员对立案标准的把握模糊,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有些已涉嫌犯罪的案件往往以行政处罚了之,导致一些应当移送司法机关的案件而未能移送,放纵犯罪;二是把有些未到刑事立案标准的案件当成是刑事案件移送,浪费司法资源,增加司法机关工作量。

(2)相关法律规定较为宽泛、抽象

国务院制定的《关于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高检院、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安部出台的《关于加强行政执法机关与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工作联系的意见》虽然为“两法衔接”工作在法律上提供了依据,但其相关规定的全面性,却使基层实践工作面临众多未知的挑战。

(3)执法人员主观上不够重视

部分行政执法人员在认识上存在偏差,认为行政执法机关的主要任务是开展行政管理、查处行政违法案件,打击犯罪不是其主要职责,加之移送刑事处理的案件的高标准、严要求,会给他们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而不愿移送。

(四)对行政执法案件监督不力、不及时

由于刑事案件与行政案件处理通道不同,行政机关有法律规定的行政执法权力,而司法机关无法监督到其行政执法的具体情况,导致监督产生滞后性。同时由于公安机关、检察院办理刑事案件工作繁重,也无法及时关注行政执法案件,亦是监督不力、不及时的主要原因。

(1)行政与刑事案件两通道。由于行政机关有内部的行政处理系统,而司法机关亦有其自己的案件信息系统,虽有信息共享平台,但需要行政C关人员上传相关信息,而这往往具有滞后性,司法机关工作人员无法实时了解相关信息,从而导致监督滞后性。

(2)缺乏牵头责任主体。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工作一般涉及到三个主体:行政执法机关,公安侦查机关和检察机关。众多规范性文件仅规定上述三家主体应当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但是由哪家单位负责牵头协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工作却没有具体规定。近年来,

该项工作通常由检察机关的侦查监督部门负责,但目前尚无有效措施来推进,仅能从建议的渠道入手,也增加了两法衔接机制的推进。

(3)监督线索来源少、力度不够。目前两法衔接的主要途径只有信息共享平台,缺少其他途径来及时跟进行政执法线索。同时信息共享平台利用率不高,存在许多原因。一方面是行政机关人员对两法衔接平台重视度不够,在思想上没有认识到两法衔接制度的意义,导致选择性录入现象普遍。另一方面则是检察机关本身要办理大量的刑事案件,无法及时查看信息共享平台,从而导致平台沦为摆设,无法起到它应有的监督、共享信息的作用。

三、推进、落实两法衔接的建议

建立和完善“两法”衔接工作机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检察机关单方面的监督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各行政机关、公安机关、甚至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不仅要从立法、制度层面等方面加以推进,更要在实践中加强衔接机制建设。

(一)、建立两法衔接的长效工作机制,定期或不定期的行政、刑事联席会议,加强沟通交流

(1)当前两法衔接工作机制尚不稳定,急需建立起两法衔接的长效工作机制。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关于出现在民生领域内新问题的联席会议,使双方能够及时沟通,对于新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及时解决,更好地发挥两法衔接的作用。进行寻找双向沟通途径,与各行政执法机关多进行领导之间自上而下的沟通,引起各行政执法机关对“两法衔接”工作的充分重视,在沟通中相互促进,保障“两法衔接”工作机制的有效落实。建立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之间的行政执法情况通报制度,由行政执法机关定期对各自所办--理的案件进行统计,移送统计清单,由刑事司法机关对这些案件的办理和移送情况进行抽查,加大监督力度。

(2)行政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三家应通过会议、座谈等形式形成书面的关于如何使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的实施办法,形成统一的意见,细化各自的职责与内容,因各个地方的执法环境不同,面对的着重点也各有不同,需要每个县市的相关单位都形成各自的两法衔接工作机制,这样才能更好地完善两法衔接。

(二)、共享行政执法平台信息,及时反馈执法情况,丰富刑事立案监督线索,更好的打击犯罪

建立行政执法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共同参与的一体化网络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网络互联、数据互通、信息共享、实时监督。除此之外,打造一体化的网络信息平台,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先行条件。

(1)制定信息共享平台管理办法

关于信息共享平台的使用,必须要有一套操作规范,才能确保平台发挥实效。建议制定信息共享平台管理办法,对各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信息共享的内容进行界定,明确案件的详细录入标准,争取将涉嫌犯罪的案件全部纳入信息共享平台。

(2)加强培训,增强业务能力水平

由于民生类案件的复杂性及专业性,需要一方面司法机关人员学习涉及该类案件的专业知识,做到对着方面的知识了解甚至熟悉,另一方面则需要行政执法人员对基本的犯罪构成有所了解,如此才能在行政类案件中发现可能涉嫌犯罪的案件。因此可以组织培训活动,双方可以相互交流,对于涉及犯罪的民生案件进行统一的学习。

(三)建立对参与平台建设单位的奖惩机制

信息共享平台作为一道连接行政执法机关与刑事司法机关之间的的桥梁,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之大是不言而喻的,它真正是两法衔接机制的核心。但是,当前信息共享平台利用率不高是事实,其中有些单位认为这不是他们职责范围内,且不上报并不用承担相应责任,导致某些单位态度消极。那么,要提高信息共享平台的利用率,则可以通过引入奖惩机制来提高单位的积极性,更好的使信息共享平台发挥最大的作用。定期每半年可以进行一次通报公示,对上传导入涉嫌犯罪的材料越多的单位可进行表扬,以此来增加行政机关的积极性。同时对于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来说,也要及时将相应的程序性信息及是否立案、是否审查逮捕、审查等信息及时录入信息共享平台,真正使信息共享平台成为两法衔接的枢纽。

(四)对于涉及环境污染、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等民生案件,本人认为需要全部录入,由于民生案件的特殊性,其具有的社会影响力巨大,对这类案件做到每案必查,而录入到信息共享平台就成为必然之举。

(五)完善证据制度

篇7

“十一五”以来,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公路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然而与公路建设相比,公路路政管理工作相对滞后,不少地方对公路路政管理的重视不够。主要体现在:一是对公路两侧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管理,未经批准在公路两侧增设平交道口,擅自在公路用地范围内设置广告牌等;公路两侧尤其是城乡结合路段违法建筑增多,出现公路街道化态势;二是公路路面被任意侵占,形成晾晒场、修理场、马路市场等;三是超限运输车辆增多,给公路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不仅耗费了国家大量资金,更威胁着公路的安全和畅通。这些问题的发生和存在,严重侵犯了公路路产路权,造成了路产的不明晰和路权的不完整,给公路养护以及公路的使用和管理带来了诸多困难。

为了充分认识路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扎实有效地开展路政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公路路政管理水平,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抓好公路路政管理工作。

一、要依法行政,增强文明服务意识

首先,各级路政执法人员要认真学习公路法律、法规和路政管理业务知识,进一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执法水平;其次路政管理人员在依法行使职权履行职责的过程中,要自觉地维护党和政府的威信,把树立路政执法人员的良好风气作为“公路形象工程”来抓;最后要结合全省交通系统开展的“微笑服务,温馨交通”活动,把文明执法,热情服务的理念深入贯彻执行下去。

二、要严格执法、规范执法行为

全体路政执法人员要按照《安徽省交通行政执法规范》、《安徽省交通行政执法十项禁令》的要求,规范着装,佩带行政执法证件,严格执法,重事实,重证据,重程序,文明执法,规范执法。坚持把文明用语和执法行为是否规范,纳入路政执法人员月度考核内容之中。

三、要认真宣传贯彻《公路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为公路路政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我们要加大对现有公路法律的宣传贯彻力度,按照省政府和交通主管部门的要求,各级公路路政管理机构在宣传工作中要做到“报刊有文章、电视有形象、广播有声音、宣传有地点”,把公路法律、法规、规章宣传到千家万户。同时在巩固宣传成果的基础上,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贯穿融入到路政管理实践和服务中去。

四、对路政管理人员进行思想、组织、纪律、作风等方面的整顿

思想整顿,重点解决执法意识和执法宗旨的问题;组织整顿,主要检查执法主体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和路政人员是否具备执法资格;纪律整顿,主要检查是否存在有法不依、执法随意的现象;作风整顿,检查是否做到“两公开,一监督”,制止和杜绝“吃、拿、卡、要”现象,执法行为是否规范,执法态度是否文明等。对违反执法规定,情节严重,影响极坏的执法人员要坚决吊销执法证件,调离执法岗位。通过整顿,增强执法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依法行政,执法公正和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作风,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公路路政执法队伍。

五、逐步建立与人民法院、公路沿线乡镇及相关部门的工作联络制度

当前行政执法中,执法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公路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的案件明显增多,与人民法院的联系愈来愈显得重要。因此,需与人民法院建立联络制度,与人民法院定期召开联络会议,通报执法情况,可请法院同志授课、培训、指导依法办案,提高路政人员的执法水平,重大涉路案件向法院咨询,组织路政人员旁听涉路案件的审理,自觉接受司法监督,提高办案水平。

路政管理涉及公路沿线千家万户,公路沿线广大群众是路政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提高群众爱路护路意识,是路政管理机构依法保护公路的一个重要环节。

(1)要向公路沿线乡镇及群众宣传好《公路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形式要丰富多样,讲究实效,以取得沿线乡镇领导和群众的理解和支持。(2)要建立路长例会制度,定期向沿线乡镇领导通报路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整改要求。(3)要对积极支持配合路政管理的单位、分管领导给予表彰、奖励。(4)是完善路政管理的基础性工作。针对近年来路政管理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如:路产范围不明晰,路产档案不健全等。建立健全本区域内的路产档案,不断量化路政状况和工作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方向明确,促进日常工作的条理性和路政管理的规范性;同时要积极向当地方政府汇报,发挥路政长效管理机制,争取政府明晰公路用地范围和路产、路权范围,明确公路建筑控制区内行政管理的优先权。

总之,路政管理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适时调整管理思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向社会展示公路的畅、洁、绿、美、安,展现路政执法人员应有的风采。

篇8

关键词:东北;老工业基地;法治环境

Abstract:RevitalizingtheoldindustrialbaseinNortheastChinaisasystemizedprojectthatneedscomprehensiveschedulingandcoordinationwithapowerfullaworderrulingenvironmentprovidedtoguaranteeandprotectitssuccessHowtoassessthelegalstateoftheoldindustrialbasesinnortheastChina?AccordingtotheinvestigationmadeinacertaincityinNortheastChina,itwasrevealedthattherearestillsomeproblemsintolerableinrespecttolaworderrulingthoughtheprojectismakingremarkableheadway,suchasthearbitraryadminitrationaction/interests,weakenedadministrativesupervision;lowquality/efficiencyoftrialandinadequatejudicialsupervisionAlaworderrulingenvironmentisthereforeneededsourgentlybecauseofthenearubiquityoflaworderrulingactionsalongwiththerapidprocessofmarketizationwhichisanintegralpartoftherevitalizationToprovidesuchanenvironment,thelocallegislationshouldbestrengthenedwithappropriatelocaldecrees,regulationsandrulesissuedtimelyMorever,itisnecessarytorequirestrictlyalladministrationstoenforcethelawandformasoundmechanismforjudicalaffairswithallrelevantofficials/staffeducatedtoabidebythelaw.

Keywords:NortheastChina;oldindustrialbase;laworderrulingenvironment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是一项需全面调度,和谐并进,各要素互相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共同发展的系统工程,如老工业基地改造中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实体的转制,技术、资金、人才的引进,政策、制度、环境的保障,社会的稳定等。这些要素的综合状况如何,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进展和成效,丧失或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要素,都将产生不良的影响,制约或阻碍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进程。其中,法治环境的保障是振兴中不可缺少的条件,老工业基地振兴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法治环境。良好的法治环境既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标志性成果,也是振兴过程中的基本保障。本文试图就法治环境对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影响、现实状况对法治环境的迫切要求、加强法治环境建设应着力解决的相关问题等进行一定程度的探讨。

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离不开

良好的法治环境

在目前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进程中,人们普遍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资金和项目的引进,经济指标的提高,却往往忽略和轻视人文环境,法治环境,人的观念、意识等软环境的建设。而这些要素既能反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成果,又对老工业基地振兴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各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尽管各种要素的作用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任何一种要素的作用。这是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实现全国和谐发展的要求;在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过程中,实现经济、科技、人文、法治等的全面和谐发展,同样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目前存在的一种倾向是,片面地认为振兴老工业基地就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片面追求经济指标,这是不可取的。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央政府的支持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老工业基地要加快市场化进程,而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有赖于完备的法律、制度、政策体系,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法律、制度、政策的作用几乎无所不在。

首先,国有企业改革涉及诸多法律问题。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与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造关系密切。实践表明,构造多元投资主体,改变国有企业股权结构,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内部化的财务预算硬约束机制,是使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的重要途径。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当前国企改革的核心。这场伟大的制度创新,需要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引导、调节和保障功能。在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实行区域经济民营化的同时,需要运用法律规范来调节政企关系。在国有资产运营、国有企业产权交易等方面,要尽快建立明确的法律制度,用法律手段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规范国有企业特别是小型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制止化公为私、逃避银行债务等现象出现,切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其次,政府职能的转变需要法律的制约。政府职能转变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中的关键一环,这个问题不解决,再好的方案也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为此要切实解决政企不分,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过多、过深,而公共服务又严重不足的状况,把政府经济工作的着力点转到制定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制度和法规、规章等方面上来,全面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给投资者、创业者以稳定预期。政府应该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为优势企业的发展提供最大的空间。应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贯彻落实好《行政许可法》,完善重大问题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决策程序,增强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提高办事效率,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干预,切实放开搞活企业,把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切实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各级政府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其中有的不仅不能促进经济发展,甚至妨碍经济发展,妨碍振兴,应及时加以改进。

第三,大力引进民营资本涉及诸多法律与制度问题。近年来,老工业基地各级党委和政府不断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民营经济发展很快,出现了总量和效益同步增长的可喜势头。但是与发达省份相比,老工业基地的民营经济总量小、规模小、效益不高。事实表明,振兴老工业基地商机无限,老工业基地的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很大;同时表明老工业基地的国企改革、经济结构调整需要域外民营企业资本的参与。事实上,国家作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决策后,许多南方民营企业跃跃欲试,到东北考察咨询,洽谈投资,政府应予鼓励、支持和引导,并制定和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在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市场竞争的激烈,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大型民营企业没有形成较强的核心竞争力,经营管理水平普遍较低,企业融资困难,缺少复合型人才等等,制约着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而一些民营企业偷税漏税,产品质量不高,缺乏诚信,不正当竞争,劳资关系不协调等问题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认真引导和规范民营企业的行为,运用相关的法律、法规,使民营企业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还应做到严格执法,遏止侵害民营企业权益的行为。

第四,健全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需法律制度的完善。老工业基地的就业问题不同于工业化过程中普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而需要特殊的制度与政策扶持。为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国家已经制定出台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政策。一方面要用好普惠性政策,确保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贴息贷款、就业援助、社会保险补贴等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同时,针对老工业基地的实际情况,落实好特殊政策。在研究制定政策时,要切实把着重点放在促进人的发展方面,放在就业和有利于人们安居乐业上,强化对就业再就业工作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支持,把国家和地方的政策衔接配套起来,形成具有合力的政策制度体系。从促进社会发展、增加就业、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增强消费动力出发,推动老工业基地改造。

第五,促进社会信用制度的建设需要法律与制度的完善。实行市场经济以来,老工业基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困难,诚信的缺失就是目前所面临的困难之一。某些领域出现的比较严重的诚信缺失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重新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伦理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当务之急。重新构建诚信伦理,就必须建立市场经济的诚信机制,完善失信的惩治机制,加大对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在全社会形成维护诚信的有效奖励机制。为此,应构建全国性的信用管理体系;制定专门的信用管理的法律和法规。

综上所述,振兴老工业基地有不可缺少的各种要素和条件,加强法治,实现法律规范对社会关系的有效调整,依法振兴,是加快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基本条件之一。只有具备良好的法治环境,才能有效保障老工业基地的顺利振兴。法治环境对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保证稳定的经济运行、经济发展秩序。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经济发展,可能有各种直接的影响因素,如经济犯罪和其他各种形式的犯罪影响振兴;违背市场规则和法律,侵害市场主体的各种民事权益影响振兴;行政机关违法行政,以作为或不作为的形式侵害管理相对人的利益影响振兴。解决这类问题有教育和管理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法治,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充分运用体现国家强制力的法律,才能排除影响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各种违法犯罪因素的干扰。第二,维护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也是法治的经济。市场的竞争,应是市场主体在公平、公正环境下的竞争,只有公平和公正,才能使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下去。假如没有公平和公正,情况将会如何?坑蒙拐骗,欺行霸市,市场何以存在和发展?若要实现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必须加强法治。第三,创新有效运行的机制和科学进步的制度。一方面,机制和制度的建设包括了法律运行机制和法律制度的建设;另一方面,一般意义上的机制和制度的建立和运行,离不开法治的规范和保障。

二、现实状况要求加快法治

环境建设

如何评价老工业基地的法治环境?笔者认为应当重点考察老工业基地的法治程度和水平是否与全国法治进步的程度相一致,是否与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要求相适应,主要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①地方性法规、规章的完善程度;②行政机关是否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严格执法,在行使行政权力时遵守法律、法规、规章,服务群众;③司法机关是否能准确、合法、及时、公正地适用法律,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化解矛盾,解决纠纷;④各级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的公职人员是否能带头遵守法律,抑制特权,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⑤广大人民群众是否能学法、知法、懂法、用法,既能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又能进行法律监督,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⑥通过法律对社会关系的实际调整,使社会主体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违法犯罪行为受到应有惩治,社会关系和谐,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

为此,笔者专门调查了东北某市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的上述相关问题,本文仅就其中的行政执法和司法状况进行简要评析,这可以从一个侧面提示我们,在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过程中加强法治环境建设,是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的。

1行政执法的现状分析

(1)近年来该市行政执法的改进和取得的成绩

在老工业基地改造过程中,该市各级行政执法部门正努力提高行政执法质量,消除和减少各种“低级执法”现象。近年来,在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优质服务,创造良好执法环境的形势下,各级行政部门在行政执法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有益尝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中“同类权限”集中管辖的改革思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所谓“同类权限”集中管辖,是指将原来的两个以上行政部门对某一行政事务均可行使管辖权的管理,归口为一个部门管辖。其特点是:集中行使的处罚权范围广、项目多,执法重心下移;量化执法指标,执法行为程序化;机构精简,执法效率提高。长期以来,我国行政执法领域存在执法机构多、处罚重复、职能交叉、多层多头执法、执法随意性大等弊端。从“同类权限”的集中管辖的特点可以看出,它能解决一些执法中的“顽疾”。

(2)行政执法的问题和不足

由于历史、人们思想观念等多方面原因,一些行政机关和部门在行使执法权力和职能的过程中,出现各式各样的偏差、漏洞甚至违规违法行为。它不但背离法治的主旨和精神,损害当事人的利益,引发执法纠纷,而且还影响法律的权威和尊严,伤害民众对政府和法律的信任。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执法程序“随意化”。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行政执法均有规范的程序,但长期以来,一些基层机关的执法人员违反法定程序、胡乱执法、口头执法、以言代法的行为和随意处罚的情形比较常见。当前行政执法纠纷的另一个热点是,超越法律授权行使所谓的执法权,或者无限扩大法定的权限,严重偏离法治精神。第二,执法行为“利益化”。尽管行政执法机关财政基本实现收支两条线,极大地遏制了以法谋“钱”的行为,然而由于其中大部分单位实行按比例返还或超过基数返还的办法,即上缴的越多返还的也越多,行政执法机关的执法收入仍然与个人奖金息息相关,因此仍存在过度执法、乱执法、乱罚款等现象。还表现出在一些公共服务性、没有经济利益领域的“不作为”方面的问题。

2司法现状的分析

(1)近年来该市司法改革取得的成绩

在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过程中,该市的各级司法部门正积极努力工作,围绕“振兴”的主题,把工作重点放在促进发展和振兴上,努力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振兴老工业基地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司法改革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具体表现为:执行程序中的改革取得突破;审判监督中的责任体系形成;基层法院的基础工作出现新局面。

(2)司法实践的不足和问题

一是审判质量和效率仍有较大差距,审判作风上的问题尤为突出。有的法院积案仍然较多,裁判错误、人为拖延、隐性超审限、消极不作为的问题仍明显存在。出庭不准时,接待不守时,庭审不规范,精力不集中,对当事人语言粗鲁,态度蛮横,办关系案、人情案的仍大有人在。

二是审判管理监督机制仍不完善,完整科学的工作质量考评体系还没有真正形成。一些部门落实审判监督责任的规定不自觉、不认真、不敢负责任。监督体系不健全,导致质量评价参数不完整,有漏洞。

三是以人为本、优胜劣汰的竞争激励机制仍需完善创新,加大力度,持之以恒。一些法院不注重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不注重对优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对部门和单位的消极落后现象乃至违法违纪人员不敢管。

四是基础工作仍是影响法院整体水平和形象的主要问题。虽然多数基层法院的工作有了明显的变化,但对有的法院,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仍然意见较多。其主要原因不是物质装备条件差,而是领导班子的自身作用和管理水平比较低,审判的质量和队伍的廉洁文明程度比较低,在率先垂范、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方面有一定差距。

三、加强法治环境建设应重视和

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法治环境的改善,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不仅相关国家机关、职能部门要负起责任,全社会都应积极介入。在法治环境建设中要解决的问题,有的可直接服务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有的虽直观看来没有直接作用,但间接作用仍不可忽视。

1努力做好地方立法工作

(1)对于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如果原则性较强,需要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规章才具备可操作性的,地方人大和政府应及时制定相配套的法规、规章。此项工作做得好,既有利于国家法律制度的完善,也有利于地方的法律适用。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国家法律法规的原则和精神;要结合地方实际制定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要及时出台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2)对于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中出现的特别的法律关系需地方立法调整的,应及时制定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如果国家法律已有原则性规定,应以已有规定为基础,适应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特殊要求,制定具体的法规和规章;如果尚无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则应以宪法和其他法律精神为指导,制定出符合宪法精神和其他法律精神的地方性法规、规章。

(3)对于国家目前尚未立法,现实又迫切需要强制性规范来调整的,深化改革过程中所出现的新的法律关系,应加以研究,适时制定出新的法规、规章。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及时调整新的法律关系,解决矛盾和冲突,做到有章可循,还有利于为国家的立法进行有益的探索,为制定全国性的法律奠定基础。当然,此类地方性法规、规章的制定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应避免盲目性,既要探索,又要稳妥;要符合宪法精神和其他法律精神;要紧密结合地方实际,具有实际操作的可行性。

2努力建立执法、司法机关的良性工作机制

如前所述,行政机关的执法与司法机关的司法适应改革的要求,特别是为适应振兴老工业基地的要求,曾做出很大努力,也取得了相应的成绩,同时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使这些问题得到切实的解决。当前,在建立良性工作机制上,应重视解决如下问题。

(1)关于行政执法“随意化”、执法行为“利益化”的解决机制。目前行政执法领域存在的问题属“低级执法”行为,完全脱离了现代行政管理的要求,其状态的形成既有客观环境的因素,也有执法者自身利益的因素,是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特殊现象。如何解决此类问题?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准确限定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的自由裁量权。自由裁量空间过小,将限制行政执法行为,自由裁量空间偏大,将为随意执法创造条件,适度的自由裁量空间的规范,应是努力追求的目标。当前的自由裁量权偏大仍是主要问题,其原因主要是法规规章自身的冲突、因利益驱使所作的利己解释、长期形成的习惯影响等。

第二,要努力破除特权思想。执法机关运用权力、行使权力,较易形成特权思想,传统观念的影响也较易为特权思想寻找到根据。因此经常能看到,一些行政人员对已实施的法规、规章不严格落实,一些行政官员在不准公众抽烟的场合随意抽烟等。如果行政人员将自己作为法律的化身,那么在行政执法程序上的“随意化”也就不足为怪了。

第三,要切实加强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当前针对行政行为常设的监督机构有审计部门、监察部门和各级政府法制办。由于职责分工和隶属关系等原因,目前其监督作用仍很有限。因此应进一步加强这些监督机构的作用;还应加强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以及人民法院的司法监督,从法定程序上,要充分重视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作用。

(2)关于执法、司法机关的独立行使职权问题。法律赋予了执法、司法机关对行使职权的独立性,任何其他机关、团体和个人都不得干预。执法、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标志,也是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只有执法、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才能使法律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功能得到公平的实现,才能使行政、司法人员的执法、司法水平受到客观的评价。但目前干扰因素较多,如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干预,同级其他机关的干预,某一机关内部领导的干预、部门之间的干预、同志之间的干预等,都影响司法的独立性。应当建立一种良性机制,排除干扰和不良影响。

(3)关于对司法工作人员的责任追究问题。司法工作人员在办案过程中出现的办错案的情况可能是由于各种原因,如主观恶意的枉法裁判,因业务能力较低导致的对事实认定的错误和对法律理解、适用的错误等。无论何种原因,出现错误均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只是视具体情况承担的程度有所不同罢了。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和减少错案的发生,提高办案的质量,增强社会公众对司法公正的信心。目前尽管有责任追究的制度,但作用有限,效果有限,对错案的抑制程度有限。应当建立更为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产生足够的威慑力,使司法人员谨慎从事,使他们认识到,如果出现错误,就将面对不利的后果,而不仅仅是扣发奖金了事。笔者认为,应当建立司法人员的流动机制,多渠道选拔司法人员,不称职的、出错较多的,应及时调离,转到其他岗位。

(4)关于节省诉讼成本、提高办案效率问题。目前人们对超期羁押、超审限办案的情况意见颇多。一方面,司法人员抱怨工作量大,无法按期办案;另一方面,司法人员在工作时间进行各种应酬,不在岗位的现象大量存在。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如何节省诉讼成本、提高办案效率,是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而解决此类问题,重要的仍然是制度和机制的建设,解决的方式也很多。其中,解决法官超审限、提高审判效率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建立法官当庭裁决的机制。即改变目前的开庭、休庭、择期判决的状况,由合议庭将多数案件庭审后当庭判决。其意义主要表现为:①当庭裁决明确了主审法官的责任,有利于建立过错责任追究制度;②当庭裁决方式有利于防止人为干扰,增强裁决的公正性;③当庭裁决有利于提高审判效率,节省诉讼资源。

(5)关于加大执行力度问题。人民法院对判决的执行难,是目前的一个普遍性问题。而如果判决得不到执行,将形成恶性循环,影响法院的威信,影响法律的尊严。虽然人民法院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在媒体上曝光、对当事人拘留等,但效果仍不明显。解决执行难的问题,仍需加强制度和机制的建设。

3进一步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法律意识

法治宣传教育是一项长期任务,尽管近年来各级国家机关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还不能满足于已有成就,面对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的实际,法治教育仍需加强。首先,在对教育对象的法律认知程度的评估上,应坚持客观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从总体上评价,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逐年增强,对法律的本质、功能和作用的理解逐渐深化,对法律的应用趋于理性。同时,不同主体的法律意识是不同的,法治教育应因人施教,突出重点。其次,在教育内容上,既要对有些法律进行重复性教育,又要注意对新颁布的法律的宣传教育。曾经进行过的教育,如宪法、刑法、民法、婚姻法等,虽然曾是法治教育的重点,但由于教育对象的不同,教育时间较久而导致有效性弱化等,对于有些教育对象,仍有继续教育的必要。对于新颁布的法律,或者修改后重新颁布的法律,应当有重点地选择与教育对象和现实社会生活关系密切的法律作为宣传教育的重点。

篇9

关键词:东北;老工业基地;法治环境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是一项需全面调度,和谐并进,各要素互相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共同发展的系统工程,如老工业基地改造中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实体的转制,技术、资金、人才的引进,政策、制度、环境的保障,社会的稳定等。这些要素的综合状况如何,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进展和成效,丧失或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要素,都将产生不良的影响,制约或阻碍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进程。其中,法治环境的保障是振兴中不可缺少的条件,老工业基地振兴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法治环境。良好的法治环境既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标志性成果,也是振兴过程中的基本保障。本文试图就法治环境对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影响、现实状况对法治环境的迫切要求、加强法治环境建设应着力解决的相关问题等进行一定程度的探讨。

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离不开

良好的法治环境在目前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进程中,人们普遍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资金和项目的引进,经济指标的提高,却往往忽略和轻视人文环境,法治环境,人的观念、意识等软环境的建设。而这些要素既能反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成果,又对老工业基地振兴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各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尽管各种要素的作用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任何一种要素的作用。这是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实现全国和谐发展的要求;在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过程中,实现经济、科技、人文、法治等的全面和谐发展,同样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目前存在的一种倾向是,片面地认为振兴老工业基地就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片面追求经济指标,这是不可取的。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央政府的支持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老工业基地要加快市场化进程,而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有赖于完备的法律、制度、政策体系,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法律、制度、政策的作用几乎无所不在。

首先,国有企业改革涉及诸多法律问题。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与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造关系密切。实践表明,构造多元投资主体,改变国有企业股权结构,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内部化的财务预算硬约束机制,是使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的重要途径。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当前国企改革的核心。这场伟大的制度创新,需要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引导、调节和保障功能。在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实行区域经济民营化的同时,需要运用法律规范来调节政企关系。在国有资产运营、国有企业产权交易等方面,要尽快建立明确的法律制度,用法律手段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规范国有企业特别是小型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制止化公为私、逃避银行债务等现象出现,切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其次,政府职能的转变需要法律的制约。政府职能转变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中的关键一环,这个问题不解决,再好的方案也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为此要切实解决政企不分,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过多、过深,而公共服务又严重不足的状况,把政府经济工作的着力点转到制定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制度和法规、规章等方面上来,全面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给投资者、创业者以稳定预期。政府应该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为优势企业的发展提供最大的空间。应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贯彻落实好《行政许可法》,完善重大问题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决策程序,增强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提高办事效率,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干预,切实放开搞活企业,把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切实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各级政府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其中有的不仅不能促进经济发展,甚至妨碍经济发展,妨碍振兴,应及时加以改进。

第三,大力引进民营资本涉及诸多法律与制度问题。近年来,老工业基地各级党委和政府不断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民营经济发展很快,出现了总量和效益同步增长的可喜势头。但是与发达省份相比,老工业基地的民营经济总量小、规模小、效益不高。事实表明,振兴老工业基地商机无限,老工业基地的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很大;同时表明老工业基地的国企改革、经济结构调整需要域外民营企业资本的参与。事实上,国家作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决策后,许多南方民营企业跃跃欲试,到东北考察咨询,洽谈投资,政府应予鼓励、支持和引导,并制定和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在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市场竞争的激烈,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大型民营企业没有形成较强的核心竞争力,经营管理水平普遍较低,企业融资困难,缺少复合型人才等等,制约着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而一些民营企业偷税漏税,产品质量不高,缺乏诚信,不正当竞争,劳资关系不协调等问题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认真引导和规范民营企业的行为,运用相关的法律、法规,使民营企业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还应做到严格执法,遏止侵害民营企业权益的行为。

第四,健全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需法律制度的完善。老工业基地的就业问题不同于工业化过程中普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而需要特殊的制度与政策扶持。为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国家已经制定出台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政策。一方面要用好普惠性政策,确保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贴息贷款、就业援助、社会保险补贴等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同时,针对老工业基地的实际情况,落实好特殊政策。在研究制定政策时,要切实把着重点放在促进人的发展方面,放在就业和有利于人们安居乐业上,强化对就业再就业工作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支持,把国家和地方的政策衔接配套起来,形成具有合力的政策制度体系。从促进社会发展、增加就业、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增强消费动力出发,推动老工业基地改造。

第五,促进社会信用制度的建设需要法律与制度的完善。实行市场经济以来,老工业基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困难,诚信的缺失就是目前所面临的困难之一。某些领域出现的比较严重的诚信缺失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重新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伦理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当务之急。重新构建诚信伦理,就必须建立市场经济的诚信机制,完善失信的惩治机制,加大对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在全社会形成维护诚信的有效奖励机制。为此,应构建全国性的信用管理体系;制定专门的信用管理的法律和法规。

综上所述,振兴老工业基地有不可缺少的各种要素和条件,加强法治,实现法律规范对社会关系的有效调整,依法振兴,是加快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基本条件之一。只有具备良好的法治环境,才能有效保障老工业基地的顺利振兴。法治环境对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保证稳定的经济运行、经济发展秩序。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经济发展,可能有各种直接的影响因素,如经济犯罪和其他各种形式的犯罪影响振兴;违背市场规则和法律,侵害市场主体的各种民事权益影响振兴;行政机关违法行政,以作为或不作为的形式侵害管理相对人的利益影响振兴。解决这类问题有教育和管理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法治,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充分运用体现国家强制力的法律,才能排除影响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各种违法犯罪因素的干扰。第二,维护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也是法治的经济。市场的竞争,应是市场主体在公平、公正环境下的竞争,只有公平和公正,才能使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下去。假如没有公平和公正,情况将会如何?坑蒙拐骗,欺行霸市,市场何以存在和发展?若要实现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必须加强法治。第三,创新有效运行的机制和科学进步的制度。一方面,机制和制度的建设包括了法律运行机制和法律制度的建设;另一方面,一般意义上的机制和制度的建立和运行,离不开法治的规范和保障。

二、现实状况要求加快法治环境建设

如何评价老工业基地的法治环境?笔者认为应当重点考察老工业基地的法治程度和水平是否与全国法治进步的程度相一致,是否与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要求相适应,主要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①地方性法规、规章的完善程度;②行政机关是否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严格执法,在行使行政权力时遵守法律、法规、规章,服务群众;③司法机关是否能准确、合法、及时、公正地适用法律,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化解矛盾,解决纠纷;④各级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的公职人员是否能带头遵守法律,抑制特权,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⑤广大人民群众是否能学法、知法、懂法、用法,既能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又能进行法律监督,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⑥通过法律对社会关系的实际调整,使社会主体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违法犯罪行为受到应有惩治,社会关系和谐,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

为此,笔者专门调查了东北某市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的上述相关问题,本文仅就其中的行政执法和司法状况进行简要评析,这可以从一个侧面提示我们,在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过程中加强法治环境建设,是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的。

1行政执法的现状分析

(1)近年来该市行政执法的改进和取得的成绩

在老工业基地改造过程中,该市各级行政执法部门正努力提高行政执法质量,消除和减少各种“低级执法”现象。近年来,在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优质服务,创造良好执法环境的形势下,各级行政部门在行政执法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有益尝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中“同类权限”集中管辖的改革思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所谓“同类权限”集中管辖,是指将原来的两个以上行政部门对某一行政事务均可行使管辖权的管理,归口为一个部门管辖。其特点是:集中行使的处罚权范围广、项目多,执法重心下移;量化执法指标,执法行为程序化;机构精简,执法效率提高。长期以来,我国行政执法领域存在执法机构多、处罚重复、职能交叉、多层多头执法、执法随意性大等弊端。从“同类权限”的集中管辖的特点可以看出,它能解决一些执法中的“顽疾”。

(2)行政执法的问题和不足

由于历史、人们思想观念等多方面原因,一些行政机关和部门在行使执法权力和职能的过程中,出现各式各样的偏差、漏洞甚至违规违法行为。它不但背离法治的主旨和精神,损害当事人的利益,引发执法纠纷,而且还影响法律的权威和尊严,伤害民众对政府和法律的信任。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执法程序“随意化”。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行政执法均有规范的程序,但长期以来,一些基层机关的执法人员违反法定程序、胡乱执法、口头执法、以言代法的行为和随意处罚的情形比较常见。当前行政执法纠纷的另一个热点是,超越法律授权行使所谓的执法权,或者无限扩大法定的权限,严重偏离法治精神。第二,执法行为“利益化”。尽管行政执法机关财政基本实现收支两条线,极大地遏制了以法谋“钱”的行为,然而由于其中大部分单位实行按比例返还或超过基数返还的办法,即上缴的越多返还的也越多,行政执法机关的执法收入仍然与个人奖金息息相关,因此仍存在过度执法、乱执法、乱罚款等现象。还表现出在一些公共服务性、没有经济利益领域的“不作为”方面的问题。

(1)近年来该市司法改革取得的成绩

在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过程中,该市的各级司法部门正积极努力工作,围绕“振兴”的主题,把工作重点放在促进发展和振兴上,努力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振兴老工业基地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司法改革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具体表现为:执行程序中的改革取得突破;审判监督中的责任体系形成;基层法院的基础工作出现新局面。

(2)司法实践的不足和问题

一是审判质量和效率仍有较大差距,审判作风上的问题尤为突出。有的法院积案仍然较多,裁判错误、人为拖延、隐性超审限、消极不作为的问题仍明显存在。出庭不准时,接待不守时,庭审不规范,精力不集中,对当事人语言粗鲁,态度蛮横,办关系案、人情案的仍大有人在。

二是审判管理监督机制仍不完善,完整科学的工作质量考评体系还没有真正形成。一些部门落实审判监督责任的规定不自觉、不认真、不敢负责任。监督体系不健全,导致质量评价参数不完整,有漏洞。

三是以人为本、优胜劣汰的竞争激励机制仍需完善创新,加大力度,持之以恒。一些法院不注重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不注重对优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对部门和单位的消极落后现象乃至违法违纪人员不敢管。

四是基础工作仍是影响法院整体水平和形象的主要问题。虽然多数基层法院的工作有了明显的变化,但对有的法院,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仍然意见较多。其主要原因不是物质装备条件差,而是领导班子的自身作用和管理水平比较低,审判的质量和队伍的廉洁文明程度比较低,在率先垂范、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方面有一定差距。

三、加强法治环境建设应重视和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法治环境的改善,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不仅相关国家机关、职能部门要负起责任,全社会都应积极介入。在法治环境建设中要解决的问题,有的可直接服务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有的虽直观看来没有直接作用,但间接作用仍不可忽视。

1努力做好地方立法工作

(1)对于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如果原则性较强,需要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规章才具备可操作性的,地方人大和政府应及时制定相配套的法规、规章。此项工作做得好,既有利于国家法律制度的完善,也有利于地方的法律适用。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国家法律法规的原则和精神;要结合地方实际制定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要及时出台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2)对于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中出现的特别的法律关系需地方立法调整的,应及时制定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如果国家法律已有原则性规定,应以已有规定为基础,适应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特殊要求,制定具体的法规和规章;如果尚无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则应以宪法和其他法律精神为指导,制定出符合宪法精神和其他法律精神的地方性法规、规章。

(3)对于国家目前尚未立法,现实又迫切需要强制性规范来调整的,深化改革过程中所出现的新的法律关系,应加以研究,适时制定出新的法规、规章。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及时调整新的法律关系,解决矛盾和冲突,做到有章可循,还有利于为国家的立法进行有益的探索,为制定全国性的法律奠定基础。当然,此类地方性法规、规章的制定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应避免盲目性,既要探索,又要稳妥;要符合宪法精神和其他法律精神;要紧密结合地方实际,具有实际操作的可行性。

2努力建立执法、司法机关的良性工作机制

如前所述,行政机关的执法与司法机关的司法适应改革的要求,特别是为适应振兴老工业基地的要求,曾做出很大努力,也取得了相应的成绩,同时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使这些问题得到切实的解决。当前,在建立良性工作机制上,应重视解决如下问题。

(1)关于行政执法“随意化”、执法行为“利益化”的解决机制。目前行政执法领域存在的问题属“低级执法”行为,完全脱离了现代行政管理的要求,其状态的形成既有客观环境的因素,也有执法者自身利益的因素,是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特殊现象。如何解决此类问题?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准确限定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的自由裁量权。自由裁量空间过小,将限制行政执法行为,自由裁量空间偏大,将为随意执法创造条件,适度的自由裁量空间的规范,应是努力追求的目标。当前的自由裁量权偏大仍是主要问题,其原因主要是法规规章自身的冲突、因利益驱使所作的利己解释、长期形成的习惯影响等。

第二,要努力破除特权思想。执法机关运用权力、行使权力,较易形成特权思想,传统观念的影响也较易为特权思想寻找到根据。因此经常能看到,一些行政人员对已实施的法规、规章不严格落实,一些行政官员在不准公众抽烟的场合随意抽烟等。如果行政人员将自己作为法律的化身,那么在行政执法程序上的“随意化”也就不足为怪了。

第三,要切实加强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当前针对行政行为常设的监督机构有审计部门、监察部门和各级政府法制办。由于职责分工和隶属关系等原因,目前其监督作用仍很有限。因此应进一步加强这些监督机构的作用;还应加强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以及人民法院的司法监督,从法定程序上,要充分重视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作用。

(2)关于执法、司法机关的独立行使职权问题。法律赋予了执法、司法机关对行使职权的独立性,任何其他机关、团体和个人都不得干预。执法、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标志,也是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只有执法、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才能使法律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功能得到公平的实现,才能使行政、司法人员的执法、司法水平受到客观的评价。但目前干扰因素较多,如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干预,同级其他机关的干预,某一机关内部领导的干预、部门之间的干预、同志之间的干预等,都影响司法的独立性。应当建立一种良性机制,排除干扰和不良影响。

(3)关于对司法工作人员的责任追究问题。司法工作人员在办案过程中出现的办错案的情况可能是由于各种原因,如主观恶意的枉法裁判,因业务能力较低导致的对事实认定的错误和对法律理解、适用的错误等。无论何种原因,出现错误均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只是视具体情况承担的程度有所不同罢了。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和减少错案的发生,提高办案的质量,增强社会公众对司法公正的信心。目前尽管有责任追究的制度,但作用有限,效果有限,对错案的抑制程度有限。应当建立更为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产生足够的威慑力,使司法人员谨慎从事,使他们认识到,如果出现错误,就将面对不利的后果,而不仅仅是扣发奖金了事。笔者认为,应当建立司法人员的流动机制,多渠道选拔司法人员,不称职的、出错较多的,应及时调离,转到其他岗位。

(4)关于节省诉讼成本、提高办案效率问题。目前人们对超期羁押、超审限办案的情况意见颇多。一方面,司法人员抱怨工作量大,无法按期办案;另一方面,司法人员在工作时间进行各种应酬,不在岗位的现象大量存在。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如何节省诉讼成本、提高办案效率,是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而解决此类问题,重要的仍然是制度和机制的建设,解决的方式也很多。其中,解决法官超审限、提高审判效率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建立法官当庭裁决的机制。即改变目前的开庭、休庭、择期判决的状况,由合议庭将多数案件庭审后当庭判决。其意义主要表现为:①当庭裁决明确了主审法官的责任,有利于建立过错责任追究制度;②当庭裁决方式有利于防止人为干扰,增强裁决的公正性;③当庭裁决有利于提高审判效率,节省诉讼资源。

(5)关于加大执行力度问题。人民法院对判决的执行难,是目前的一个普遍性问题。而如果判决得不到执行,将形成恶性循环,影响法院的威信,影响法律的尊严。虽然人民法院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在媒体上曝光、对当事人拘留等,但效果仍不明显。解决执行难的问题,仍需加强制度和机制的建设。

3进一步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法律意识

法治宣传教育是一项长期任务,尽管近年来各级国家机关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还不能满足于已有成就,面对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的实际,法治教育仍需加强。首先,在对教育对象的法律认知程度的评估上,应坚持客观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从总体上评价,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逐年增强,对法律的本质、功能和作用的理解逐渐深化,对法律的应用趋于理性。同时,不同主体的法律意识是不同的,法治教育应因人施教,突出重点。其次,在教育内容上,既要对有些法律进行重复性教育,又要注意对新颁布的法律的宣传教育。曾经进行过的教育,如宪法、刑法、民法、婚姻法等,虽然曾是法治教育的重点,但由于教育对象的不同,教育时间较久而导致有效性弱化等,对于有些教育对象,仍有继续教育的必要。对于新颁布的法律,或者修改后重新颁布的法律,应当有重点地选择与教育对象和现实社会生活关系密切的法律作为宣传教育的重点。

篇10

一、工商行政执法手段概念

工商行政管理执法手段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据国家赋予的行政管理职权,将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适用于具体的市场主体过程中所运用的方式和途径,包括行政检查、行政许可、市场监管、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

传统的工商行政管理执法手段主要是简单的“命令一控制”模式,主要通过各种行政强制措施达到工商行政执法的目的。这种执法手段在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初起到了市场监管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商执法从单一的集贸市场转变到社会主义大市场:社会公众的法治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对工商行政执法不仅要求良好效果,还进一步要求工商行政执法要具备公平性和效率性。因此简单的强制执法已不适应日益多元化的工商行政管理实践。工商行政执法理念随之转变,工商行政管理手段随之创新,各种兼具灵活性和人性化的执法手段如预警告知、发放行政指导建议书、工商所述职等应运而生。

二、三十年来工商行政执法手段的演变

1、1978年-80年代末

1978年9月《国务院关于成立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通知》的实施,标志着工商行政管理恢复建制。当时,工商部门遵循“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按照“四管一打”,工商执法手段主要以收费和管理集贸市场搞活经济为主,执法手段较单一。1987年《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赋予工商部门设卡检查、暂停支付、划拨存款等,执法手段逐渐多样化。

2、80年代末-90年代末

80年代末开始,我国法制建设加速发展,《公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行政诉讼法》等一系列涉及工商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的出台,工商部门执法手段逐渐丰富。同时,《行政处罚法》的实施,严格规范了行政执法手段的运用。《工商行政管理所条例》的实施,加强了基层执法组织建设,充实了执法主体队伍,保证了执法手段的有效运用。

3、2000年至今

2000年省级以下工商部门实行垂直管理,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强。2004年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允许工商部门使用间接管理手段。随着我国市场主体的不断增加而工商执法人员相对不足矛盾的加深,网格化管理、“经济户口”管理、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管理、分距离监管、12315行政执法体系、信息化办案等监管执法手段纷纷运用到执法工作中,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工商行政执法手段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有:

1、单一执法到综合执法的转变

改革开放初期,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大力培育集贸市场过程中,执法手段主要以“管”为主,执法手段比较简单,突击性、专项性执法较多,常态性监管较少。如今工商部门注重立体监管、综合执法,将服务、维权贯彻到行政执法工作中,注重执法的社会效果和公众评价。

2、刚性执法到刚柔并济的转变

长期以来,工商部门对企业监管以“推定违法”、重在严惩为主,责令改正、警告教育手段运用较少。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主体法律意识不断提高,行政许可、法制培训、发放行政指导建议书、政务公开、工商述廉等一系列柔性手段逐步运用到日常执法工作中,既拉近了与市场主体的距离,也增强了执法的社会效果。

3、从单独执法到联动执法的转变

初期,工商执法主要依靠自身的手段,与其他部门相配合较少。随着违法行为的复杂化和跨领域,工商部门逐渐与公安、城管及其他职能部门联合执法,提高了执法的效果。事实表明,南于地区之间信息不通畅、执法资源无法共享,部分违法市场主体转移异地经营,逃避处罚的行为时常发生。工商部门加强区域协作执法、联动执法,才能确保规范市场的效果。

三、工商行政执法手段缺失分析

执法手段是行政执法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目前工商行政执法手段存在着不健全与法律缺失问题。

1、行政检查缺乏法律保障

行政检查是工商行政管理中常见的方式。明确规定可以查阅、复制当事人资料的有《产品质量法》、《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禁止传销》等法律法规。相比而言,在税务检查则有一个概括性的明确规定。行政检查一般是对当事人财务资料等的检查,如果不是对产品质量等按规定可以进行查阅、复制财务凭证等资料的检查,当事人一旦对行政检查持不配合态度,容易导致执法人员在取证方面遇到困难。在执法实践中,笔者就经常碰到当事人质疑工商调查权的问题。

2、抽样取证缺乏运用基础

抽样取证是根据执法需要,依据科学方法,抽取具有代表性的一定量的物品作为证据的管理活动。通过这一活动,为从总体中取出部分个体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对总体的某些未知因素作出统计推断取得证据。抽样取证对于工商部门查处涉及产品质量案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执法工作中也被普遍运用。但是现行的法律法规对抽样取证的方式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现在工商部门抽样送检的产品,在技术检测报告中一般都有被标为“仅对来样负责”等用语。严格地讲,工商行政抽样检查只是对产品个体的检查,不具有同批次产品的整体效力,容易引起当事人的不服,导致诉讼的发生。

3、行政强制措施手段弱化和不足

目前可进行封存、扣留或先行登记保存证据等执法手段的仅有《产品质量法》、《商标法》等法律法规,而《反不正当竞争法》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公司法》等法律则缺少先行强制措施的规定,使得当事人通过转移资产逃避处罚成为可能。在查处无照经营行为时,规定的查封、扣押相关财物的时效太短,不利于案件的调查处理。由于缺乏制裁性的行政强制措施,工商部门在取证方面很大程度依靠当事人的自觉配合,一旦发生当事人不配合的情形,执法人员就无法取证,降低了工商执法的权威,使得一些涉嫌违法行为因为证据难以取得而无法追究。

四、工商执法手段的完善

随着网络化、信息化、国际化时代的到来,工商行政管理执法手段应当按照“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建设的要求,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寻求变革与创新。

1、进一步完善工商行政管理执法手段的制度建设

通过健全法律法规,明确工商部门在监督检查各种违法行为的过程中享有调查权、证据保全权,并明确规定阻碍执法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赋予对被监督检查单位可以实行查封、扣押财物,冻结或暂停支付银行账户及限定当事人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接受工商部门调查等强制措施,把行政处罚权与行政强制执行

权结合起来,以提高工商机关执法的权威和严肃性。

由于各地区域情况、市场发展状况不同,地方立法部门可以充分运用立法手段,采取地方立法强化行政强制手段,尽快解决工商行政管理急需解决的法律保障问题。

现代工商执法不仅要强化强制手段,也要适当运用非强制手段。目前,工商非强制行政执法手段已广泛运用于日常执法工作,但法律尚缺少相关规定,使得执法人员运用非强制手段随意性比较大,不仅对市场主体的权利、义务产生不利影响,也会出现工商行政主体违法、侵权或者失职的可能,因此,加强非强制行政执法手段的法治建设显得非常必要。

2、推进工商行政执法手段现代化建设

面对信息化,加强金信工程联网应用。目前,工商系统内已实现了黑牌企业数据库共享,但是其他的企业登记数据库、案件处理系统还没有做到资源共享。通过总局到基层工商所五级层次联网应用,可以减少执法成本,解决信息滞后问题,有利于打击跨地区违法行为。工商部门还可以与税务部门、公安部门进行部分信息资源共享,建立预警机制,及时发现违法问题。

面对现代化,重点加强以市场巡查制为主的多种监管方式并存的动态监管执法建设。市场巡查制是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对市场经济主体交易行为进行巡回检查,规范市场交易秩序,及时发现和处理违法违章经营行为的市场监督管理方式。工商行政管理不应坐等问题上门,应加强主动执法。推行市场巡查制,是符合当前市场状况和工商市场监管水平的重要举措。

面对网络化,加强网络监管执法。提供网上咨询、建立网上制度、完善网络年检常态制度,加强对经营性网站监管,重点关注网络广告和网络交易维权。配备专业的网络监管执法人员,加强网络业务知识培训。

3、完善工商行政执法手段法治化建设

法治化的一个明显标志就是程序正当,“程序正义在一定意义上比实体正义更能保障相对人的权利。一个妥当的事前程序比事后手段更能保障公民的利益,”这也是现代工商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要求。

(1)处罚决定书公开查询制度

在工商行政管理中,目前行政处罚公开的仅限于关于年检处罚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对于一般的行政处罚决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一般不予公开,社会公众也无法查询。笔者认为,提供行政处罚书的查询其实是一种有效的行政执法手段。这种手段至少有三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是震慑作用,通过对违法市场主体行为的公开,增加违法者的信誉成本:二是规范作用,处罚决定书面向社会公众公开,有利于工商行政机关在作出处罚决定时更加规范和慎重:三预警作用,社会公众通过查阅,可以在进行市场交易之前,了解到交易对方是否曾有过不良记录,避免潜在的交易风险。

(2)行政行为说明理由制度

工商行政行为说明理由制度是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出或拟作出涉及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时,以适当的方式向相对人阐明该行为的事实根据、法律依据以及进行自由裁量时所考虑的政策、公益等因素。目前调查终结报告中说理部分不全面,行政处罚决定书说理性内容则几乎没有。原因在于说明理由制度目前尚无明文法律规定,工商部门在执法过程中一般不要求有说理性内容。工商部门应借鉴法院判决书的写法,在做出行政行为时给予合理的说明理由,这样做会更容易被当事人接受。

4、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随着经济全球化,跨国违法经营和跨国消费纠纷不断涌现。工商部门应积极加强国际合作,建立双边和多边合作交流平台,构建国际消费者保护和执法网络。

(1)促成国际立法健全完善

执法手段的变革是建立在立法的基础之上,失去了立法的土壤,执法就变成了空中楼阁,因此工商部门可以尝试直接或间接(通过国内其他部门)参与国际立法制定统一公司行为的规范,从而遏制国际领域范围的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