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就业范文

时间:2023-03-25 18:50: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北大就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北大就业

篇1

关I词:“京津冀”一体化大学生就业对策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下河北大学生就业研究的意义

当前,河北正面临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这既是重大的机遇,又是巨大的挑战。年轻的大学毕业生精力充沛、知识丰富、适应力强,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人才。如果大学生这一群体不能顺利就业,不仅会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还有可能影响到社会稳定,并相应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反之,如果大学毕业生都能够人尽其才,找到其理想的工作岗位,对中国梦的实现、对人力资源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对区域经济持续强劲的发展,都将意义非凡。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下河北大学生就业不容乐观的原因分析

京津冀协同发展使河北省迎来了新的产业升级换代,这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了大量机会。但是仍然存在着诸多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毕业生就业期望与现实就业环境不匹配

其中有一部分毕业生青睐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但是北上广地区高校众多,人才济济,竞争极其激烈;一部分毕业生受传统思想意识、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倾向于留在河北本地发展,但是河北省经济发展的重点主要在第二产业,如钢铁、石油化工、医药等,且受到压减产能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并不是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主力。而主要接受大学毕业生的第三产业发展却相对滞后,再加上部分行业就业岗位缩减,下岗职工的安置又占据了部分新增就业岗位。另外,由于河北省城乡结构性矛盾的客观存在,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多位于城乡结合部甚至更为偏远的乡镇,与毕业生追求的薪酬较高、工作稳定、环境优越等要求背道而驰;还有一部分毕业生追求铁饭碗,一心只想成为公务员,或至少在公共事业单位供职,但是国考竞争难度逐年上涨,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入,压缩编制,也不可能大量接受毕业生。

(二)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错位

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再加上一方面,有的高校专业设置常年一成不变,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导致学生学无所用;有的高校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并未与时俱进的考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随意设置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导致其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毕业生供大于求,热门专业热不起来,影响了就业;另一方面,大多数院校重理论,轻实践。即使已有的实训、实习环节也只是做做表面功夫,缺乏必要的实训设备、技术过硬的指导教师和仿真度较高的实习环境,导致学生上手能力不强,竞争力较弱。

(三)不少用人单位在招工时存在着偏差

主要表现在:1.盲目追求高学历。不少用人单位不是根据需求而是根据学历来选人,认为学历越高越好。这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使得学历低但动手操作能力强的高职毕业生不好找工作,又使得高学历的毕业生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以至于跳槽或是怠工情况频繁。2.性别歧视。用人单位由于女生存在生理、生育等因素,同等情况下女生比男生就业几率低,造成女生就业更难。3.过分看重工作经验。很多单位要求求职人员有至少一年的工作经历,可是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难以满足此条件。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下河北大学生就业解决办法研究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项巨大的社会工程,涉及诸多方面的责任和利益,促进大学生就业需要政府、高校、企业以及大学生自身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解决河北省内大学生就业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政府应从经济调控、法律法规、提供服务等方面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产业结构改革。在京津冀一体化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下,为解决我省毕业生就业问题,河北省应大力发展有较强就业吸纳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第三产业。

2.完善就业保障措施和服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如:简化毕业生就业程序,完善人才市场的各项服务;放宽户籍限制,加强区域性就业市场的成熟和完善,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制定相关就业法规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毕业生,消除就业歧视;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等。

3.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河北省政府有关部门应利用其拥有的先进的技术手段与灵通的信息来源,建立全省用人信息平台,实时权威的职场供求信息,架起用人单位与毕业生有效沟通的信息桥梁。

(二)高校要以市场为导向, 深化教学改革,重新规划学校定位及专业设置,做好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 提高学生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1.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要紧密围绕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需要,引导学生树立区域就业的新观念,拓宽择业范围。同时,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把学生的求职信息和单位的用人信息挂在网上,并且到毕业生青睐的重点地区和重点行业进行宣传,加强学生与企业的沟通。另外,联系三地用人单位到校园举办招聘会,畅通大学生的就业渠道,给其更多的就业机会。

2.高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要加大对市场和用人单位的调查力度,科学分析出人才需求状况,进行合理的专业设置,实现招生、教学和就业的良性循环。同时,高校要解放思想,拓宽办学思路,改革办学模式,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与交流,进行订单式培养。

篇2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大学生就业;对策

项目基金:2016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河北大学生就业研究”研究成果(201604020216)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9日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下河北省大学生就业研究的意义

当前,河北正面临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这既是重大的机遇,又是巨大的挑战。年轻的大学毕业生精力充沛、知识丰富、适应力强,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人才。如果大学生这一群体不能顺利就业,不仅会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还有可能影响到社会稳定,并相应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反之,如果大学毕业生都能够人尽其才,找到其理想的工作岗位,对中国梦的实现、对人力资源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对区域经济持续强劲的发展,都将意义非凡。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下河北省大学生就业不容乐观原因分析

京津冀协同发展使河北省迎来了新的产业升级换代,这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了大量机会,但仍然存在着诸多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毕业生就业期望与现实就业环境不匹配。其中有一部分毕业生青睐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但是北上广地区高校众多,人才济济,竞争极其激烈;一部分毕业生受传统思想意识、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倾向于留在河北本地发展,但是河北省经济发展的重点主要在第二产业,如钢铁、石油化工、医药等,且受到压减产能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并不是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主力,而主要接受大学毕业生的第三产业发展却相对滞后,再加上部分行业就业岗位缩减,下岗职工的安置又占据了部分新增就业岗位。另外,由于河北省城乡结构性矛盾的客观存在,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多位于城乡结合部甚至更为偏远的乡镇,与毕业生追求的薪酬较高、工作稳定、环境优越等要求背道而驰;还有一部分毕业生追求铁饭碗,一心只想成为公务员,或至少在公共事业单位供职,但是国考竞争难度逐年上涨,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入,压缩编制,也不可能大量接受毕业生。

(二)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错位。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再加上一方面有的高校专业设置常年一成不变,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导致学生学无所用;有的高校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并未与时俱进的考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随意设置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导致其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毕业生供大于求,热门专业热不起来,影响了就业;另一方面大多数院校重理论,轻实践,即使已有的实训、实习环节也只是做做表面功夫,缺乏必要的实训设备、技术过硬的指导教师和仿真度较高的实习环境,导致学生上手能力不强,竞争力较弱。

(三)不少用人单位在招工时存在偏差。主要表现在:(1)盲目追求高学历。不少用人单位不是根据需求而是根据学历来选人,认为学历越高越好。这就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使得学历低但动手操作能力强的高职毕业生不好找工作,又使得高学历的毕业生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以至于跳槽或是怠工情况频繁;(2)性别歧视。用人单位由于女生存在生理、生育等因素,同等情况下女生比男生就业几率低,造成女生就业更难;(3)过分看重工作经验。很多单位要求求职人员有至少一年的工作经历,可是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难以满足此条件。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下河北省大学生就业解决办法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项巨大的社会工程,涉及诸多方面的责任和利益,促进大学生就业需要政府、高校、企业以及大学生自身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解决河北省内大学生就业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政府应从经济调控、法律法规、提供服务等方面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产业结构改革。在京津冀一体化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下,为解决河北省毕业生就业问题,应大力发展有较强就业吸纳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第三产业。

2、完善就业保障措施和服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如,简化毕业生就业程序,完善人才市场的各项服务;放宽户籍限制,加强区域性就业市场的成熟和完善,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制定相关就业法规,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毕业生,消除就业歧视;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等。

3、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河北省政府有关部门应利用其先进技术手段与灵通的信息来源,建立全省用人信息平台,实时权威的职场供求信息,架起用人单位与毕业生有效沟通的信息桥梁。

(二)高校要以市场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重新规划学校定位及专业设置,做好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提高学生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1、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要紧密围绕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需要,引导学生树立区域就业的新观念,拓宽择业范围。同时,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把学生的求职信息和单位的用人信息挂在网上,并且到毕业生青睐的重点地区和重点行业进行宣传,加强学生与企业的沟通。另外,联系三地用人单位到校园举办招聘会,畅通大学生的就业渠道,给其更多的就业机会。

2、高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要加大对市场和用人单位的调查力度,科学分析人才需求状况,进行合理的专业设置,实现招生、教学和就业的良性循环。同时,高校要解放思想,拓宽办学思路,改革办学模式,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与交流,进行订单式培养。

3、积极开发就业、创业类课程,加强就业、创业指导。高校应通过橱窗板报、校园网络、广播、讲座等多种形式向全体在校生介绍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讲解就业技巧,分享成功经验。同时,开展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等渠道,激发其创业精神。另外,设立专门的就业服务指导中心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就业指导和答疑解惑。

4、高校要以培养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为目标。一方面学校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

5、河北省各大高校应当主动加强同京津之间的人才交流,大力开展校际合作模式。通过京津冀各高校之间联合培养,一方面有利于河北高校实施开放办学,提升学府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参与交流的学生经历不同的学习环境,扩大学科视野,提高河北省生源的综合素质。

6、加强职业资格培养。很多用人单位把求职学生是否具有从业资格证书作为筛选的基本条件之一。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缺乏对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视,由此导致有的学生没有意识到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要性和考取的必要性,有的学生虽然有此类向往,但由于信息闭塞、对考试地点不熟悉、对社会需求不了解、自身能力有限等原因最终放弃了考试或是考取了不正规的或者用处不大的资格证书,影响了就业。因此,学校应加大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了解其对哪些职业资格证书比较重视,对哪一类人才比较急需,并将其信息传达给学生,以此保证学生在面对各种资格考试时有相应的侧重点。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与职业资格考试有关的选修课程,并为有志于通过考试的学生提供相关培训。并且在每年各项资格考试即将开始的时候,在校内加大宣传,防止学生因为各种原因错过报名机会。同样,鼓励并辅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助于求职的技能大赛,获取证书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就业实力。

(三)企业与学校协作,实现共赢

1、深入创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大力开展预就业模式和订单式培养。企业为学生提供参观学习的条件和真实的工作环境,同时给学生进行讲座、培训,使学生了解企业实际工作流程、体验企业文化,这样一方面学生可顺利就业,一方面企业也保证了优秀的人才储备。

2、企业要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取决于其择业观,也取决于企业的用人观。用人单位要根据发展需要引进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使不同层次的毕业生找到各自的归属。

3、企业要加强规范用人制度。招聘、用工政策要符合国家要求,如五险一金等,以保证毕业生应得的待遇。要消除在年龄、性别、户籍、工作经验等方面存在的就业歧视,尊重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企业要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实行优胜劣汰的良性用人机制,充分调动大学毕业生不断学习、进取的精神。

(四)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1、转变就业观念,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有的大学生没有意识到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还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因此就业期望值有些偏高。实际上,大学生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调整期望值,使其更加符合当今市场需求、更加理性和切合实际。摒弃一味追求大城市、高薪水、好环境的就业期望,从基层做起,到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去施展才华、实现价值;有的大学生抱着一次性就业的观念,认为找工作就要一次性找个满意的好工才作,否则宁愿在家待业。事实上,当今社会竞争如此激烈,仅凭刚毕业时微薄的一己之力实在难以达成心愿,要树立多次择业的思想,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逐步实现自己的就业梦想;有的大学生认为找到工作就可以一劳永逸了,殊不知这样很有可能由于跟不上形势,失去工作成为待业人员。因此,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打造全新的自我。

2、熟练掌握择业技巧。大学生要放弃依赖心理和从众心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自身实力,以求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大学生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规划好大学时间,然后根据自己的目标和兴趣、在大学期间丰富专业学识,考取相关证书,通过兼职等方式增加工作经验,积极参加实习、实训和其他社会实践,真实接触工作环境。然后,在毕业前夕广泛收集用人单位信息,精心设计简历,搜集面试常出问题,多次模拟演练,最后自信、得体地应对面试。

3、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所有的用人单位都希望自己的员工忠诚、敬业、团结合作、敢于创新、勇于拼搏。同时,人际交往能力影响人与人的各种关系,影响工作事业的成功。因此,大学生应该根据社会实际需求不断磨炼、发展自己,使自身成为一个被需要的人。

4、转换思维,将就业改为创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的限制产能、环境治理等因素将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但同时,河北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大学生自主创业支持性文件,比如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自主创业专项资金等,大学生应树立服务区域经济的理念,抓住机遇,以主动创业代替被动就业。比如说,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考虑在软件开发、网页制作、网络服务等项目上创业;旅游和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在旅游服务这一行业创业;学习物流、财经、外贸、金融、电子商务等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现代物流这一行业创业;实在不具有专业优势的学生可以考虑在农业、服务业等领域创业。

(五)政府、企业、高校、毕业生四方联动促就业。大学生求职主要通过上网搜索或是参加各种类型的招聘会,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管,网络上的招聘信息充斥着大量的虚假宣传,招聘会上参与的企业良莠不齐,导致学生求职时经常陷入彷徨甚至上当受骗的境地。政府应建立一个专门的就业信息管理中心,用人单位定期向其上报招聘信息,经审核后传达给各大高校,高校通过各种方式传达给学生。同时,高校收集学生的求职信息,并将其反馈给政府就业信息管理中心,再通过管理中心推荐到各个招聘单位去,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由三方共同参与的、有效的就业信息网络。

四、结语

总之,在解决河北省大学生就业问题上,既要政府良好的布局,也需要高校与企业的精诚合作,还需大学生加强自身的思想转变,更需要多方联动,在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这样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下,有效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并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添砖加瓦。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建环.“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研究[J].才智,2014.

[2]王东,王迪,安博,张媛.“京津冀”协同发展下河北省高校大学生就业情况研究[J].智富时代,2016.2.

[3]刘芳.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联动机制研究――以河北省大学生为例[D].内蒙古大学,2013.

[4]刘益星.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09.

篇3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就业;就业信息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4.166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4-0-02

从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出发,高校图书馆理应把大学生就业求职需求作为责无旁贷的责任与义务,为在校生做好就业指导专题全程化、特色化服务。河北高校图书馆虽然开展了一定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但仍缺乏实效性的服务手段,服务力度和层次尚有待深入。

1 河北高校图书馆指导大学生就业的服务现状

通过对河北8所高校(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医科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北地质大学、石家庄学院)图书馆进行实地调研,发现河北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基本都是由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完成,而与职业生涯知识积累、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息息相关的图书馆,其就业服务功能却被忽视,高校图书馆针对大学生的就业服务的项目较少,本文所选的河北8所高校图书馆就业服务情况,见表1。

根据表1可知,当前高校的就业服务项目包括开设就业信息检索、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推送就业信息、就业专题数据库服务、职前教育和培训、招聘会、建立就业指导阅览室、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与就业中心合作、与职业中介机构及用人单位合作、图书馆公众微信平台服务等。河北8所高校图书馆就业服务项目在高校整体就业服务项目中占比较小,如图1所示。

1.1 就业服务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河北高校图书馆服务范围仅停留在教辅领域,就业指导工作力度小,基本没有与就业指导中心合作,与职业中介机构及用人单位更是没有联系,推送就业信息服务优势也没得到发挥。

1.2 就业服务质量低下

所有河北高校图书馆都开设有文献信息检索课,但涉及就业信息检索的教学指导很少,普遍缺乏对大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生涯教育、求职攻略等方面的培养。

1.3 就业信息资源建设不足

河北高校图书馆主页上没有设置任何就业信息栏目,没有针对性地开发和利用就业信息资源,没有一所大学独立开设就业文献阅览室,且收藏的就业信息层面较窄,没有采集历届校友的就业情况、用人单位信息等重要资源,从而远远不能满足毕业生对就业指导的渴求。

1.4 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和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较好

河北高校图书馆重视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大学生提供了勤工助学岗位,促进了就业咨询服务与信息交流。部分图书馆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以一对多的方式向用户群推送信息,实时图书馆的新闻公告、讲座培训、“职来职往”导读等版块信息。同时也公开了“文献资源最新资讯”“读书协会”“就业热点话题”等,大学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咨询就业情况,架起一座畅通无阻的沟通桥梁。

2 大学生对图书馆就业服务的需求状况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图书馆就业服务需求的支持率很高。笔者对在校生投放200份调查问卷,其中,收回有效问卷177份,有效率为88.5%。调查结果显示,有67人(37.9%)认为高校图书馆就业指导对大学生就业非常有帮助,89人(50.3%)认为高校图书馆对自己的求职就业有一定帮助,17人(9.6%)认为作用不大,但是也有帮助,只有4人(2.3%)认为没有帮助(如图2所示)。

3 高校图书馆指导大学生就业服务对策

3.1 丰富就业数据库资源

经调查,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等图书馆已购买使用“就业数字图书馆”资源,这些数据库涵盖了广泛的就业信息、职业测试等。还有部分高校正在试用阶段,如石家庄铁道大学试用“森途学院-职业能力与创业学习资源总库”“职青春职业能力与就业技能资源库”等,提供全面反映企业和市场用人需求的就业专业课程。除此之外,各高校图书馆需要丰富就业数据库资源,包括实习基地、用人单位、历届校友工作单位及创业成功案例等信息库,为在校生提供一个从入学到就业、从专业知识学习到职业认知、从职业素质培养到综合能力提升的就业培训体系。

3.2 营建以高校图书馆服务为依托的大就业环境

加强各方联动,对内与就业指导中心密切分工协作,对外与校外人才中介机构联合,和社会人才市场直接对接,完善河北高校图书馆就业指导长效机制,提升就业服务效率,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3.3 实行就业服务学科馆员制

结合学科馆员制度,将学科服务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相结合,开设公共就业指导课程,参与高校组织的就业实习、技能培训等活动,学科馆员主动到相关院系进行上门对口服务,推送相关职业的资料及就业信息,为毕业生“量身定做”就业服务。借助学科馆员博客、微信公众号等,开通学科就业服务平台,发挥河北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就业服务中的引领作用。

3.4 图书馆主页增设就业信息专栏,链接就业信息网

在高校图书馆主页开设就业信息专栏,链接并丰富就业信息网,优化就业文献资源。在馆内成立就业专题阅览室,设置就业专题书架,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书目阅读推广服务,保障图书馆就业信息服务的长效发展。

4 结 语

服务于大学生求职就业不是某单个部门能完全承担起来的工作,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就业服务同样是高校图书馆践行其服务宗旨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业指导中心与图书馆密切协作承担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将大学生就业服务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推动高校图书馆就业服务向高效率、高层次、全方位合作的方向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篇4

当酒水行业的寒冬袭来时,我们贴近市场,但我们不能预知未来?我们是一名酒水老兵,但面对行业洗牌,我们力不从心?当行业形势不容乐观时,我们的产品渠道发展方向到底在哪里?我们应如何整合手中的有限资源进行高效聚焦?我们如何利用大数据进行市场决策、团队评估、指标达成?我们如何有效开展消费者促销工作?我们的市场终端生动化如何开展会更加具备冲击力?我们每日走访市场,我们究竟要关注哪些层面?……一系列的问题困扰着你,其实也困扰着我,为什么,因为有句老话是销售思维和经营思维的立场不同,那么首先作为一名合格的区域主管或者经理,首先要从过去的销售思维转变为经营思维。

能力一、经营思维意识

在谈经营思维意识之前,首先谈谈销售思维,因为当下大部分主管或者经理都是从业务提拔上来的,做业务时很简单也很纯粹,就是为了赚钱,每日思考的就是如何把产品卖出去、如何压大户、如何完成销售目标拿到提成,至于费用花了多少、如何节约成本、如何做生动化跟我有毛线关系。但是当从优秀的基层业务提拔到管理层时,如果还是以销售思维去管理团队,行情好时,业绩掩盖了一切,你好我好大家好。但是当渠道竞争白热化、消费者越来越理性,行业发生巨大变革时,如果还是以销售思维去带领团队,势必会走上一条死胡同,直到有一天自己都不清楚如何被行业洗牌。

经营思维,即首先以经营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通过系统化运营实现团队管理、产品发展、渠道发展和客户发展,最终实现的是企业长足发展的思维模式。销售思维考虑的更多是短期利益,而经营思维是着眼于未来,实现企业长期利益。

那么作为销售部门负责人,如何结合自身工作,提升自身的经营思维意识呢?我从三个方面来谈谈:

1、为企业负责,提升综合授信能力:有这么一句话叫屁股决定脑袋,事实上,这句话的意思是坐在什么样的位置,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思想。无论在团队管理抑或市场执行,凡事本着为企业负责的态度,那么事情就一定可以执行彻底,而难就难在很多中层管理者,充当“老好人”,那么执行力就会大打折扣,市场状况自然就不容乐观,而当个人或者团队的综合授信能力降低时,导致的便是内部效率的降低。

2、打破小团队利益,重视企业利益:基层业务更多考虑的是个人利益,而真正成为中层管理者,面对企业长期利益和小团队短期利益时,势必要进行选择,而很多时候,往往个人短期利益的满足,伤害的一定是企业长期利益,因为基层执行者考虑的是当下,而企业赢得的是未来。作为中层管理者,首先要和企业同心。

3、提升个人格局观,实现跨部门、跨界协作:作为中层管理者,在市场执行时,往往是跨部门协作与沟通,如果没有了格局观,缺乏充分的沟通,导致的便是部门间的沟通障碍和猜忌,最终使得企业效率的底下和团队怨言,因此作为团队管理者,提升个人格局观便显得尤为重要。

能力二、成本意识

企业控制了成本,赢得的便是利润。如果企业没有了利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领导往往会这样举例“我们如果节省1000块钱,员工要多卖几百箱货才能挣回来。”其实说的便是成本意识,因为作为中层管理者,必须要具备成本意识,任何一项活动执行、任何一项费用投入,均要考虑投入产出比,这项活动如果这样做,费用是不是就可以在节省一点?实施上,任何一项活动费用的节省,对于企业均是利润的增长。而作为团队管理者,在完成业绩的同时,更要具备成本节约意识。

能力三、市场评估能力

一名优秀的团队管理者,一定要具备完善的市场评估能力,市场评估能力的全面性彰显的是作为团队管理者多维度思考的能力。为什么总经理在下市场检查,往往会发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而作为区域主管或者经理经常贴近市场,却对问题置若罔闻呢?

问题呈现的这项能力便是市场评估能力,那么市场评估评估哪些指标呢?1、本品的市场表现(成交价格、终端推荐度、产品铺市率、消费者促销活动执行效果及终端反馈 2、竞品近期的市场动作是什么,有无可以借鉴的地方,对我司产品的影响有哪些?3、所属团队终端服务及时度(是否能定期拜访、奖卡回收是否及时、活动政策是否传达到位等)4、我司终端生动化物料是否在终端体现的淋漓尽致(如果没有,那么就要思考为什么,是团队执行力还是物料实用性,如果缺乏实用性,什么样的物料更实用?)5、公司其他需要改良的方面或者终端的可吸纳建议 等等,当带着这些指标进行市场评估时,那么市场机遇和问题便一目了然,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进行快速收集、反馈、协调与解决,市场发展和团队执行能得不到改善吗?业绩达成能不提升吗?!

能力四、大数据分析能力

活动政策不是拍脑袋拍出来的、市场问题更不是道听途说说出来的?而是通过数据分析和市场评估分析出来的。数据分析是提升企业决策效率和客观度非常重要的指标之一。而往往作为从基本提拔起来的中层管理者,往往看到数据就头疼、看个数据感觉比在外边跑市场更辛苦。没有了数据分析,往往就相当于在茫茫大海中,没有了导航,最终迷失的是方向。如果没有了数据分析,当市场出问题或者团队出问题时,一定出的是大问题。我经常讲,数据是会说话的,当团队成员出现问题时、当活动政策制定没有方向时,当销售达成异常时,数据分析往往会找到答案,更可以通过数据找到缘由,从而为市场决策和团队管理提供依据。

常规的数据分析报表包括哪些呢?主要包括团队日销售报表、专项活动达成报表、进销存分析表、多品项销售占比报表、核心终端年度达成进度表、费用分析报表、竞品信息搜集表等各类报表,唯有通过各类报表的定期分析,方可为市场决策和团队管理提供帮助和依据。

能力五、资源整合和高效使用能力

一名优秀的团队领导者,一定是资源整合的高手,更是高效使用的能手。我在郊县市场调研时,和郊县经理开玩笑时这样讲到:“你们作为封疆大吏,手中的资源使用应该是这样的,在市场认定了方向,现场就可以拍板”,说的就是资源的高效使用。有限的资源,在使用层面一定是聚焦,而往往团队管理者,为了兼顾不同区域的团队或者客户情绪,资源平均化使用,往往结果是钱花了,市场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在2016年度的市场规划层面,一定是资源聚焦,如区域聚焦、样板街聚焦、核心店聚焦等等。在资源整合层面,更多体现在客户资源、产品资源、媒介资源的整合,整合则意味着效率的提升。

能力六、团队管理能力

市场执行能力的好坏一定取决于团队管理能力,再好的方案,如果没有高效团队执行力做支撑,方案落地一定是空的。在市场走访中,经常会发现,产品牌面不达标、物料使用不到位、员工跳店拜访、兑奖不及时等等,而这些均是市场执行能力的体现,从深层次去考虑,则是一个团队管理者缺乏有效的团队控制。

团队管理能力的提升主要包括团队文化的营造、团队制度的构建、团队核心骨干的培养、团队整体学习力的提升、团队再监督等方面,而每一个层面都是构成团队管理能力的重要指标,当然团队管理者自身的品性同样决定了个人的团队管理能力。

能力七、坚持做对的事情的能力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早在30多年前就提出“做对的事情远比把事情做对”重要的多的观点,对的事情坚持做,一定会有成果。任何重要而又对的事情,在开始之初,往往会有很多负面声音,那么此时,作为一名优秀的团队管理者,不仅要具备做对事的能力,更要具备坚持做对事的能力,直到拿到成果。

事实上在2015年度,太多的事情证明,凡是对的事情坚持做、重复做,一定会拿到成果。譬如系统化线路拜访的执行、月度绩效的预前设计、资料库的建设等等……所以作为区域主管或者团队负责人,一定要具体坚持做对的事情的能力,至到拿到你想要的成果,因为你不仅是在为自己负责,而是在为团队负责,在为公司负责。

能力八、再学习能力

一个优秀的区域主管或者部门经理如果没有了再学习的能力,最终是要被行业所淘汰,事实上我们发现身边的很多优秀的人,为什么始终优秀,因为他们具备一个共性,那就是不断再学习的能力,无论是对行业知识的关注、或者是新型事物的快速熟知。作为一名团队管理者,要立足自身工作,从行业知识、团队管理、市场研究等不同层面进行系统化学习,而我关注最多的则是目前比较热门的自媒体,如微信公众号:“微酒”“白酒经销商学院”“酒说”等等,对于提升自身行业学习帮助很多。

能力九、常用办公软件使用能力

篇5

关键词:法治;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5-0257-02

随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突出,“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的新思路与新举措不断地涌现,有官方的政策、法律、法规的出台,有民间的“齐鲁十校联盟大学生创业研讨会”、“湖北高校助大学生‘创业’促就业”等活动的开展;但是,见诸报端的种种景象又让我们的思维不断往返于理性与感性之间,有质疑声声的2009年68%的大学生就业率的报道 [1],一时沸沸扬扬的“被就业”问题 [2],褒贬不一的大学生擦鞋事件 [3],也有让人赞叹的成功事例[4],更有为人们所唾弃的犯罪行为[5] 等等。其实,大学生就业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一个带有系统性和连贯性的微观工作,无论我们站在什么样的视角来审视大学生创业就业问题,最根本的就是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人才形态的多元化。根据“依法治国,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国策的指引,笔者拟立足于法治背景来探索“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路径,以求对大学生价值的实现有所裨益。

一、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法治化景象

市场经济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人们的职业观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近几年就业形势变化之快,使得人们感性上又难以迅速接受,特别是众多大学生没能顺利就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危机乃至社会问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之地,不是简单的输出,而是一种与社会有机性的融合,所以高等教育在注重学生专业素能培养的同时,也开始思考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问题,并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和拓展大学生创业就业途径。大学生创业就业问题带有复杂性、系统性,而中国的法治国家建设为我们去反思大学生创业就业法治化问题提供了背景依据。

第一,大学生创业就业法律体系在建立。以宪法为根据,《社会保险法》、《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等法律、司法解释的颁布,使得大学生创业就业有了更有利的法律空间;民生事务的解决尚需地方规章制度的建立,2009年7月1日实施的全国首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地方性规章《辽宁省促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规定》,就此,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法治化具备了初步的前提要件。

第二,大学生创业就业政策体系在完善。在贯彻落实宪法、法律等规范性文件中,政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国务院针对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在1月7日出台了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7项措施,又于4月2日召开了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部门,教育部2009年1月8日指出,以“非常时期、非常决心、非常举措”全力以赴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教育部还已推出六大举措,力促大学生就业。在地方,例如,2009年8月24日《江门市促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中规定,32项政策促大学生就业创业。另外,各级政府出台了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的创业优惠政策。可见,政策在大学生创业就业中的灵活性使得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

第三,在法律和政策的保障下,推进大学生创业就业的顺利开展。中国法治化进路的加快,使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法律保障有了真实性。无论是单纯的就业还是以创业促就业,需要法律职业人员去践行,需要创业就业者去信仰法律。在青岛,2009年4月由中国海洋大学法律协会理论部举办了“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知识”讲座。2009年6月张家口晚报律师团走进张家口教育学院就大学生就业创业进行法律指导;在成都,2009年8月由 24 名律师组成的服务团入驻成都大学生创业园,将守业就业大学生纳入法律援助范围;在四川团四川省委领导出席成都市大学生创业就业法律援助活动启动仪式。可见,各具特点的法律指导教育已经步入大学生创业就业范畴。

由上,在中国,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法治化之门已经开启,静态的法律政策体系初步形成,动态的实践样态不断创新,所以要实现大学生创业就业法治化,就需要我们去反思现状中存在的不足,进而锁定视角加以重构。

二、法律在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中的残缺

大学生创业就业要实现和谐有序的状态,就需要依法规范。目前,歧视女大学生和乙肝患者的不平等现象、创业就业中的不懂法甚至违法现象等凸显了法律在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中的作用。其实,大学生创业就业的实效,孕育在高等教育之中,通观当前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状况,法律指导的必要性日渐突出。

首先,创业就业的大学生所面临的法律问题。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暴露出的“维权意识盲点、契约意识盲点、合同意识盲点、公民意识盲点、违法意识盲点”[6] 现象,具体的又表现为大学生签订三方就业协议中的不平等条款,签订劳动合同中的用人单位滥用试用期、合同中包含的不平等条款、劳动合同内容不规范、未签订劳动合同或未办社会保险的现实状况。再有,在大学生创业中,高校隔年举办的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和学生公司的开办推动了学生创业信念,但是在知识产权法、企业相关法律、民法、劳动法方面,学生们却欠缺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而且学生在就业中存在弄虚作假、随意毁约以及在保守商业秘密、竞业限制等方面的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甚至违法犯罪行为。

其次,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着重于宏观指导或技术传授,法律教育微薄。当前高等学校不断探索大学生创业就业方面的储备性举措,例如,开设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举办求职大赛和创业大赛等,但是在校生甚至是应届毕业生很少接受到系统的具有时事性就业创业政策和全面的法律教育。他们所得到的或者是零乱的政策信息,或者是仅有些许的法律基础常识,这与国家法治建设是不协调的,也暴露了高校在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中法律教育的残缺。

最后,大学生在法律意识培养、法律知识学习中欠缺自主意识。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关注更多的是专业知识,而对创业就业方面的法律和政策仅是一种被动接受,如此即使高校创业就业法律教育机制健全的情况下,学生也难以运用法律在创业和就业中抓住主动权。

所以根据目前高校在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的重视度,我们可以看到,高校普遍探索教育的新举措,但更多的是以微观视角去分析,而欠缺系统性的建构,法律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仍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由此也使得大学生创业就业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的参差不齐。

三、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中的法治底蕴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意味着大学生创业就业应当实现法治化,既包括创业就业法律和政策体系的完善,也包括法治在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中的融入。从目前国内关于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与法律教育的关系的研究中,有从《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为分析视角,也有论述大学生就业平等权 [7]、灵活就业中的法律问题 [8]、还有围绕就业法律指导 [9] 进行分析等等,从不同的视角在宏观或微观层面来探讨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中的法治底蕴。笔者认为,要实现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法治化,必须在高等教育一环去探索大学生创业和就业的法律实质化道路。

首先,更新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的理念。当前,高校普遍设置了就业指导中心,开展就业方面的技术性操作、就业指导课的开设、就业指导讲座等方式,但在创业就业方面的法律和政策方面欠缺系统化讲解。另外,就业教育在重视度上明显优于创业指导,“创业”所应有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所以有必要将法律和政策系统的且有计划地融入创业就业教育中。

其次,分阶段进行法律指导。非法学专业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接受的法律教育并不系统,但是在创业就业的过程中则需要法律的规制与保护。所谓的阶段主要包括非毕业年级,毕业年级择业期间、签约阶段、报到阶段、试用期间。以此将宏观性的法律教育和微观的技术指导紧密结合在一起。便于大学生创业就业和谐状态的达成。

最后,形成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式、社会参与式的法律指导。高校中除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作为专门的课程外,尚需专门的就业指导专业人员的教育,我们也不能忽视辅导员或班主任的法律教育中的特有作用。辅导员或班主任是学生的直接服务者和管理者,他们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所以应以此为契机,积极且适时的提升辅导员或班主任法律素养,尤其是创业就业方面的法律和政策。另外,高校应当积极与法律工作者确立联系,从实务上实现法律指导效果。

总之,我们将大学生创业就业纳入法治化轨道上,力求实现教育和法律的融合,达成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最佳效果。当然,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本身具有系统性,既有理念层面的,也有技术层面的,即确立大学生法律信仰理念和学法用法的技巧,最终达成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与自我价值的良好实现。

参考文献:

[1]2009年全国大学生就业率达68%[EB/OL].大学生就业咨询网,2009-07-22.

[2]西北政法大学称被就业事件当事学生知晓协议[N].人民日报,2009-07-27.

[3]女大学生街头擦鞋 家人称“大学白上了” [EB/OL].新华网,2009-03-31.

[4]一个大学生的成功创业之路[N].济南日报,2009-06-13.

[5]创业失败让大学生走上犯罪道路[EB/OL].校园大学生创业网,2009-08-12.

[6]高祥忠.大学生就业法律盲点及预防[J].法制与经济,2009,(12).

[7]刘海志.大学毕业生就业平等权的法律保护[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0).

篇6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就业

一、引言

我国自1999年第一次高考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从2001年的l14万剧增到2009年的610万,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迅速走向大众化教育,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客观上使就业形势渐趋严峻,择业越来越困难。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满足民众对自身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但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也给高校的办学实践带来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尤其是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人才强国战略的顺利实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内涵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由美国著名社会教育活动家马丁•特罗教授提出的。这一概念按照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即在校生与适龄人口之比,把高等教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当一个国家大学适龄青年中接受高等教育者的比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高等教育阶段;15%一50%为大众高等教育阶段;50%以上为普及高等教育阶段。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在2003年已经达到17%。由此表明,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内涵,国内的学者们有这样几种看法:第一种观点是我国多数学者认同的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教授的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阶段”论;第二种是刘勤勇、唐安国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在量和质的规定性上,只是一种静态描述,而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即“通过主动改革,积极挖掘潜力,创造条件,转变教育服务对象,逐步将高等教育入学率提高到一定比例的过程”;第三种是史朝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不应仅仅是个数量指标,而且更应有质的规定性。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指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包括办学宗旨、教育目的、办学机制、招生就业制度、教学内容、组织形式等等均应面向大众,而不是只为“精英而设”,整个社会也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基础条件,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市场机制、普及的中等教育等。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现状

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带来的问题也随之而来。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据统计,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有338万人,比2004年增加58万人,增幅达20.7%,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十一五”期间全国将有2500万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在2010年之前,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将达到350万以上。这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丰硕成果,但在社会总体需求与往年基本持平的情况下,毕业生供给的大幅度增加,使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从而给大学毕业生们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就业难”。

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就业的现状及形势,王晓莹、黄素霞将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的现状概括为:(1)近期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需求有所减弱,供需矛盾有所加剧。(2)不同学历、层次、学校的毕业生在就业率上存在明显差距,高等学校毕业学历层次越低。就业率越低。(3)毕业生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集中的趋势明显。(4)录取研究生的数量和比例、出国留学的数量和比例及到非国有部门就业者有所增加。(5)就业指导和信息咨询服务体制不够健全;姜耀武、曹昆鹏从高等教育大众化势必带来就业的大众化、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学生就业供需角色发生变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知识失业”三方面分析了就业形势。

四、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不完善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式也由过去政府的“统包统分”计划模式转变为用人单位与学生之问“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市场模式。就目前来看,大学生就业市场还不够完善、不够成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公平、公正、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形成,信息、网络、服务、保障体系尚未建立,地域、学校歧视依然存在。

(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滞后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暴露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很多高校在学科专业结构上,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对各类大学生的需求。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滞后,学校办学自较小,面对变化的经济市场及人才需求,学校灵活应变能力不强。如高校在人才培养层次上,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比例不合理。忽视学生的人文素质、创新精神、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市场需求有很大的距离。因此很多大学毕业生很难适应市场对人才的要求。

(三)大学生自身素质、就业观念与社会期望存在差距

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标准中只有工作条件、收入等眼前实在利益,而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不作考虑。不少学生过分强调职业的功利价值,不考虑国家与社会的需要,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和行业去工作。还有很多大学生仍然喜欢稳定、清闲、福利保障好的单位,希望以此就能选定理想的职业,而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自己创业。

五、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政府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并不断提供就业政策保障

政府要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制订各类相关的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到农村基层工作;大力深化就业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对人才市场等中介机构进行规范整顿,规范信息收集和渠道。政府是高校工作的监督引导者,也是优惠政策、健全法制、良好就业环境的缔造者和维护者,对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起着极其重大的作用。

(二)高校应健全人才培养新机制

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就业后能否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与变化,是评价一所学校办学成功与否的主要依据。高校专业设置合理与否是决定其办学成功失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高校应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建立一个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根据国家经济发展规划,主动开展就业市场需求调研,根据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的变化,设置和调整专业。根据市场需要增加新知识、新技术课程让学生适应市场。增加应用型课程和学时,加大学生实习和实践的力度。注重实习、实践基地和教学设备、实验设施的建设。

(三)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

从毕业生自身层面来说,当前大学生必须适应市场调整期望值,更新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择业时要从思想上排除一些固有的观念和不切实际的误区。目标定的过高或过低,对大学生就业都是不利的。大学生还应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认真估价悦纳自己,对自身条件作客观评价,做到有的放矢,尽力避免在求职中的尴尬。学会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时做好调整选择的准备,以形成悦纳自己的积极态度和乐观向上的情绪。(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参考文献:

[1] 王晓莹,黄素霞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毕业生就业现状与问题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4)

[2] 黄紫华.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J]高教探索,2005,(3)

篇7

一、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实经验

在异常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各高校都不敢怠慢,纷纷使出浑身解数,以提高本校的就业率,其中不乏值得借鉴的有益经验。

1、加强就业指导,完善就业服务。2014年五四青年节,视察北京大学时明确指出“要强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帮助学生们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强调“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正是帮助青年认识和抓住属于自己的机遇,走好迈向社会第一步的重要环节。(1)校园招聘市场是主渠道。双选会、招聘会、宣讲会始终是就业市场供需双方见面的主要形式,也是各高校就业季的重头戏。对增加毕业生与企业的相互了解、提高企业知名度、促进就业率的提升都有帮助,可以实现毕业生、高校、企业多赢的局面。因此,各高校下大力气加强校园专场招聘的制度化管理、规范化服务,不断拓展引进新领域、新行业用人单位入校宣讲招聘,还创新校园招聘形式,推出了行业和地区组团集中招聘的招聘形式。(2)加强就业教育体系建设。目前,各高校都建有比较完善的生涯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体系,对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能力提升及实训》等课程,向学生发放《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实用手册》《毕业生指南》《毕业生典型案例汇编》等资料,并通过“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服务月”“启明星生涯导师计划”“职业导航讲座”“简历门诊”“面试攻略”等生涯教育特色项目建设,开发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规划意识,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能力。(3)运用现代信息通信手段及时传送就业信息。各高校普遍把微信、微博、短信平台、QQ群等现代通信手段与就业信息网相结合打造集信息、指导咨询、职业测评、跟踪调研、分析统计、网上招聘、远程面试、资料下载等相关功能于一体的就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大大提高了就业信息的时效性。(4)分类管理、一对一指导。根据学生就业指导服务需求,区分学生群体,分类提供精细化就业指导与服务,特别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的“双困生”实行一对一帮扶,通过帮助制定就业计划、经济资助、简历修改、面试指导、个体咨询、职位推荐等全方位的援助措施,使就业帮扶“无死角”,逐一落实到位,保障“双困生”顺利就业。

2、深化校企人才战略合作,拓宽就业市场。依托各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大型企业集团等,广泛开展校企交流、人才推介、建立就业实习基地,组织校友专场招聘会等活动完善就业市场平台建设,并积极寻求开拓新的合作关系,想方设法为毕业生就业拓宽渠道是各高校提升就业率的重要手段。此外,我国高校还积极探索“订单式”培养、“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等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需求,为企业量身定做人才。

3、优化地域就业结构,鼓励毕业生去基层。积极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有机结合,建立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建功立业的长效机制。不少高校邀请赴西部、基层就业的优秀毕业生代表回到学校与在校生交流,让在校生了解相关政策和实际工作情况,转变观念,坚定赴西部、基层就业的信心,并对赴西部、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予以一定的物质奖励。各大学到西部和基层就业的毕业生都呈逐年增多趋势。

4、引导毕业生积极参与国家重点就业项目。国家重点就业项目是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很多高校通过举办系列专题讲座、大学生村官经验交流会、大学生士官交流会等多种途径,详细介绍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高校毕业生入伍预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国家重点就业项目和政策,使广大毕业生对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参与意愿。

5、加强创业指导,形成创业机制。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创业教育,逐渐把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创业教育、创业指导、创业实践、创业扶持、创业孵化一体化的创业工作体系,设立天使基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帮助,为学生创业团队拓展招商、知识产权、法务咨询、投融资及市场拓展各类服务平台,组织校友和在校生创业者共同组成成立“创业联盟”,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

6、建立长效人才培养质量反馈机制。大学生就业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最后一环,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试金石”,也是调整教育教学方向的“风向标”,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倒逼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很多高校都建立起毕业生就业状况动态监测的机制,以及时掌握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和评价,并反馈到学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根据社会需求调整招生计划、增减学科专业、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加强社会实践和学生活动等环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我国大学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几点建议

1、就业教育缺乏系统性、全程性。我国高校的就业教育通常只在大四阶段对毕业生开展,而不是从大学一年级就结合学生的学业进展开展职业认知教育、职业见习、职业实习实践等,没有把就业教育贯穿于学生大学四年学习的全过程。为数不多的高校虽然已经意识到对大学生的生涯教育应贯穿大学四年(如东华大学对大一新生开设了《大学新生生涯导航》),但在实践中还缺乏系统性、规范性,没能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逐步深化的生涯教育。美国高校的就业中心服务性很突出,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开展差别化的就业教育,就业教育内容很明确、规范。对大一学生开展就业形势、就业状况教育;帮助大二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愿景与特长选择专业方向;对大三学生加强实习、实践教学,使其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进而了解将来的职业岗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确立努力的目标;对大四学生则指导他们撰写自荐信、面试技巧等。

2、就业辅导实效性不强。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各高校就业压力都很大,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往往重视就业率忽视就业质量,没有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根据职业愿景、专业特长等择业,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第一年的离职率很高。就业指导中心应在学生一踏进校门就建立电子档案,全程跟踪学生大学期间的整体表现,设置就业警示系统,对学习困难可能导致将来就业困难的学生及时组织老师帮扶,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另外,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就业目标、职业规划、优势特长、性格特点,要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并积极向用人单位推介。

3、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力量不足。我国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数量相对于毕业生数量而言偏少,且大都是兼职,心理学等必要的知识不足,能力素质也相差很大,不足以满足学生就业辅导需要。英国高校大多数就业辅导教师都有心理学等专业背景,既能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给学生提供用人单位的信息,又能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对即将就职的工作岗位有一个良好的心理认同,使其职业生涯有一个好的开端。

篇8

1.注重内涵因素的变革

若要使财务管理工作变得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今后企业应紧跟时展步伐,并以大数据带给企业发展的挑战作为突破点,使财务管理变得更加细致化。企业财务管理囊括多个方面,如债权人、债务人或是其他方面,而企业内部也会有利润、资金流动等情况,在确定企业收益情况时要使用净值估值的方式,将股利分红等价值本源进行清算,而要充分达到这一要求,则需要将企业内涵因素进行创新,使其能够与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相符合,如腾讯控股方面即应用了这一措施,并且极大的增加了收入[4]。

2.投资决策标准变革

财务理论是一个投资决策的机制性问题。企业在发展中往往会开发很多大型项目,并为此类项目作出最终的决策,在开展此方面工作时会涉及到资本回报率、股东财务收益等方面,这也是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在进行变革时,企业要针对目前的投资项目评估方法进行优化,只有将此方面进行优化后才能够制定出更为合理的决策标准,尤其是在现金流方面。目前来看我国已经有了很多相关技术,且在实践中得到了更新与优化,也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不过其中依然是以重资投入的经营发展模式为主[5]。

二、大数据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

1.数据飞速增长带来的挑战

大数据时代下产生了大量信息和数据,这使得储存空间和储存技术方面需要拓展和优化。财务管理工作中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数据,在进行数据收集的同时往往难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甚至出现了因数据量庞大而无法在短时间内进行有效处理的情况。另外,数据信息的复杂性和庞大性也使得数据分析、数据筛选等方面出现了困难,然而若不能够很好的完成此方面工作,则会导致财务信息缺乏真实性、完整性,发展策略的制定中也会出现偏差,甚至为企业带来经济损失[1]。

2.数据自身安全性的挑战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处理、信息共享方面变得更加便捷,然而同时也携带了一定的信息泄露风险。企业财务管理往往拥有海量数据,而此类数据并不仅仅只是数据,其中也包括着很多其他方面的信息,若不能够保证其安全性,则可能将“海量数据”变为“灾难性大数据”,使得企业最终的决策出现失误。虽然我国一直在完善此方面建设,也小有成就,但依然无法完全避免信息的泄露,也没能充分保证信息的完整性。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目前存在安全漏洞的网站高达101.5万个,可见信息的保密性也是一大挑战[2]。

3.数据价值密度低

有价值的数据才能够成为财务管理工作的依据,如何快速在海量数据中找到有效数据也是一大问题,且要完成此项工作需要较长的时间,并且要同时完成储存、统计和分析PB规模以上的数据也需要很高的成本。数据数量的大幅度增加不仅超过了财务管理人员的能力范畴,也使得相关人员在分辨有效信息方面的难度增加,曾有人作出如下言论:“所谓大数据,其本质上就是在稻草堆里找一根针,且放眼望去所有稻草都像那根针。”由此可见在大数据背景下来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具有怎样的难度。

4.数据技术的分析手段有待更新

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的数据库不仅数量庞大,结构也更为复杂,且种类多样,一般为结构化数据,或是非结构化数据,而非结构化数据的比重较大,并有不断增长的趋势,这就使得数据分析变得更加困难。现有技术已经无法满足此方面的处理要求,企业的相关数据储存设备也需要升级和更新,最好能够引进国外先进的处理技术,如此一来才能够更好的挖掘数据潜在的价值[3]。

三、大数据背景下优化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关措施

1.建立动态财务查询系统

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时不要拘泥于大数据带来的不良影响,而是要学会利用大数据优势开展工作,如可以建立动态财务查询系统,如此一来也就可以很好的完成信息、数据的高效传输和交换。此系统具有诸多优势,如其支持远程操作,也支持关键字查询功能,也可以让母公司随时知道子公司的财务管理信息,便于对子公司进行后续工作的指导。另外,如何企业之间共同发展也成为了流行趋势,在此系统的应用下也可以帮助合作商查询合作伙伴的财务信息,以此来作为选择合作伙伴的桥梁。在设计该系统时要做到数据库与动态网页的有效整合,同时要针对动态查询中可能出现的信息泄露问题采取措施[6]。

2.增强数据安全性建设

前文已经提到过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存在数据安全性问题,因此对此方面进行加强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具体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升级安全防护系统。目前应用较为普遍的防护系统虽然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木马、病毒以及黑客的入侵情况依然存在,并且防护系统需要实时更新与优化,但很多企业却忽略了这一点;二是做好计算机系统清理工作。大数据下的财政工作往往需要利用计算机等设备来开展工作,然而在处理过程中计算机系统中会产生大量数据残渣,或是存在其他问题,对计算机进行日常清理是杜绝出现病毒、垃圾等情况的重要举措,然而此方面也容易被人们忽视;三是优化财政人员工作素养。财政工作不仅仅具有专业性、综合性,同时也需要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工作素养,严禁出现在财政处理过程中“做手脚”的情况出现,更要杜绝人为泄露财政信息的情况出现[7]。

3.开发新型合作伙伴

大数据处理工具、系统和技术往往是IT行业的企业和公司所研发和拥有,其他行业的企业往往不会拥有此类技术,因此今后企业可以积极与软件供应商进行合作,如可以从大数据公司直接购买新型财务软件,或是相关数据,也可以定制符合自身发展现状的大数据分析模型。有条件的企业可以为财务管理人员提供外出交流机会,这对于优化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也能够发挥良好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与合作伙伴进行合作时,一定要避免出现商业捆绑问题,否则会导致企业数据信息泄露,从而引发商业风险。

4.加强财务预算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实现信息化管理已经是财务管理的必然趋势,很多企业也在积极完善此方面,在整个财务管理工作中,预算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也是较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如今会计电算化备受企业喜爱,甚至有些企业认为实现会计电算化即是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但其实不然,其还远远未能达到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尤其是处于转型期的企业,虽然其应用了会计电算化模式,但却未能将其作用很好的发挥出来,使得财务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不协调,如在财务、销售以及采购和仓储方面并未实现统一化,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集成效果也不高。因此今后还是要在此方面加强建设,并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强化信息化基础建设,为实现信息化管理奠定基础[8]。

四、结语

综上所述,研究关于大数据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的挑战与变革方面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不仅关系到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发展与完善,也与企业综合发展息息相关。如今行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在发展中除了要不断完善各方面建设外,也要加强财务管理方面的重视与完善,尤其在大数据背景下,传统的财务管理理念和模式已经难以发挥良好作用,对其进行变革和创新已经是势在必行的事情,且我国很多企业已经采取了相关措施,但依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作者:张佳音 单位:大连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冯晓波.基于大数据模型搭建客户价值评价体系——对大型服务企业管理会计实践的探索[J].财政监督,2015,29:45-48.

[2]徐纯.大数据背景下加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资金管理的建议[J].西部财会,2016,3:25-27.

[3]肖宏磊.大数据时代电网企业财务管理转型新模式的构建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0:29-30.

[4]胡俊娣.大数据背景下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建构的途径[J].中国总会计师,2016,7:128-129.

[5]许海峰.大数据背景下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探析[J].当代会计,2016,8:25-26.

[6]代绍山.论大数据背景下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策略[J].经营管理者,2016,26:332.

篇9

【关键词】棒垒球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8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3-0015-02

一、概 述

《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高校应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中摆脱出来,向着创新的、符合当代大学生生理、心理和身心健康以及养成终身体育需要的体育教学模式迈进。

北方工业大学是全国首批开设棒垒球运动项目的高校之一。从1979年首次设立棒垒球运动项目,到2006年北方工业大学成为第一所高校试办高水平棒垒球运动队的学校,北方工业大学棒垒球项目的开展取得了很大成功。特别是成为唯一一支高水平运动队招生高校后,随着学校领导对棒垒球运动的支持和全体体育教师的努力,棒垒球项目在北方工业大学发展得如火如荼。

棒垒球运动的开展带动了学生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对全校师生的体育锻炼兴趣也起到了积极影响。学校经常组织北京市高校棒垒球比赛和全国大学生棒垒球联赛,使学生有了欣赏高水平体育比赛的机会,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团结力、凝聚力,增加了学生对学校的热爱之情。

二、北方工业大学棒垒球课程设置现状

1.开设课程所面对的学生

北方工业大学棒垒球课开设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选修课制,从棒垒球课进入学生课堂开始,棒垒球课程一直是以一种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开设较成功。近几年通过体育课程改革,棒垒球项目成为普修课程,该课程主要面对的是大学二年级的本科学生,男生开设棒球课,女生开设垒球课。

2.课程结构

北方工业大学棒垒球课程结构主要包括:课程目的、课程内容、教学形式与方法、课程评价方法等。对现有课程的目的、内容、评价方面的分析对优化该体育课程有着重要意义。

(1)课程目标要求。现有课程开设目的主要是通过对棒垒球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棒垒球基本技术和战术,并熟悉棒垒球竞赛规则与裁判,全面发展学生各方面身体素质,提高学生对高水平运动比赛的欣赏水平。

(2)课程内容分析

由上表可以看到,棒垒球课程中技术课所占比例最大,为71.9%;其次为考核课程,占15.6%;战术课与理论课所占比例最少,为6.25%。根据对课程教学课时的分配比例可以看出,技术课比例过重,理论与战术课程比例偏少。理论是学生对该课程认识的升华,不但应该让学生了解掌握技战术,更应该让学生对该课程的发展历史与现状、技术发展趋势及高水平比赛的欣赏有所了解,这对学生在以后学习生活中,能主动积极参与棒垒球运动有很好的影响。

(3)课程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棒垒球运动是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的运动,要求参与者有很好的速度、灵敏、爆发、协调能力。现有课程条件下,主要通过完整与分解练习方法促进学生掌握基本技术,通过循环与重复训练法练习身体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集体讲解与个别指导等教学形式完成教学内容。

(4)课程评价方法。现有棒垒球课程评价以教师评价为主,通过对学生技战术的掌握、身体素质的检验,对学生该课程的掌握情况作出评价。评价过程中,偏重对学生最终学习成果的评价,重视对学生技术、战术、身体素质的评价,将学生学习态度纳入评价范围的比例较少。

3.场地器材

从棒垒球进入北方工业大学体育课程开始,一直是学校大力支持的项目。综合棒垒球训练击球笼、先进的棒垒球发球机、木质与碳纤球棒、两块可以用来训练与比赛的综合训练场,这些基础设施对学校棒垒球课程的开设及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与比赛提供了基本保障。

三、结束语

1.完善棒垒球课程目标要求

《纲要》要求体育运动要达到从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上综合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尤其是突出体育运动在构建学生积极健康心理素质、合理调节自身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等心理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参与体育运动养成良好的协调配合习惯,处理好竞争与合作关系。

2.丰富棒垒球课程教学形式与方法

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改变传统的棒垒球教学模式,实现课堂内外一体化教学,对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实现教育目的有重要意义。通过课内的师生相互配合,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并发挥学生的课堂参与主动性,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课外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棒垒球运动比赛的机会,真正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模式。

3.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比例

增加理论知识教学,适当缩减技术课教学,对学生更好的理解棒垒球运动,并能积极参与到棒垒球运动中有积极的影响。

4.注重棒垒球课程评价体系中的过程评价与学生评价

根据学生个人接受能力与先天性条件的不同,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认识理解能力也不同,因此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的评价,可以使评价效果更加客观有效。通过学生评价,尤其是学生自评与互评,对教师评价、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效率都很重要。

参考文献

1 张铁雄等.对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3(3)

篇10

张冬燕1,王冬至2

(1.河北农业大学商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2.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

摘要:华北落叶松是我国东北部主要针叶树种之一,研究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生物量对提高林分生态价值具有重要作用。采用固定样地调查法对样地内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生物量进行取样与调查,结果表明乔木层生物量为标准木52.36 kg/株、优势木118.33 kg/株、被压木8.55 kg/株,灌木生物量为7.257 7×103 kg/hm2,草本生物量5.49 kg/hm 2。林下灌木及草本植物生物量对整个林分生态效益具有一定程度影响,因此,在经营过程中应改善林分结构,使林分发挥最大生态效益。

关键词 :华北落叶松;重要值;生物量;固定样地法

Study on biomass of larch plantation in the Daqing Mountain

ZHANG Dongyan, WANG Dongzhi

Abstract: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 (larch) is a major composition tree of alpine coniferous plantation in the northeast, north, southwest of China. The biomass of larch plant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nhancing the economic and ecologic value of plantation. We sampled and investigated the biomass of the tree layer, shrub layer and herb layer by the method of fixed sample plot surve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biomass of the standard wood of the tree layer was 52.36 kg/strains, which of the dominant tree was 118.33 kg/strains, of the oppressed wood was 8.55 kg/strains, of the shrub was 7.257 7×103 kg/hm2, and of the herb was 5.49 kg/hm2.The structure of the plantation should be improved to release more economic benefit of the larch plantation.

Key words: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 important value; biomass;fixed sample plot survey

First author’s address: Business College of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Baoding 071000,Hebei, China

收稿日期:2014-11-06

修回日期:2015-03-11

基金项目: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0804027-03)。

作者简介:张冬燕(1979-),女,讲师,主要从事森林经营管理研究。E?mail:zhdys@163.com

森林生物量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21世纪以来,我国对森林生物量相关方面的研究越来越重视。森林生物量是林分或群落在一定时间内有机物质的积累总量[1],其有机物质的积累数量会受到诸如气候、林分结构、人为干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2],森林生物量的研究是深入研究林分空间结构分布[3]、森林养分循环[4]及评价森林生产力的基础性研究[5-6]。因此本研究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生物量进行研究,为优化人工林空间结构、提高森林碳汇及生产力评价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1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北侧,属于阴山山脉中段大陆性气候,地理坐标为110°45′52″~111°32′12″E,40°37′41″~40°57′30″N,海拔1 050~2 374 m,年均降水量约为400 mm,年蒸发量1 800 mm,年均气温5.9 ℃。研究区四季分明,光照、水分及热量资源较为丰富。土壤类型主要有淋溶灰褐土、粗骨土、灰褐土和草灌灰褐土。研究区植物种类较多,主要乔木树种为华北落叶松、樟子松、白桦等,主要灌木树种为绣线菊、杜香、黄刺玫等,主要草本植物为山葱、苔草、田旋花等。

2研究方法

在研究区内选择经营历史及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临时样地41块(30 m×30 m)进行调查,对样地内样木进行每木检尺,观测并记录样地基本立地因子(海拔、土层厚度、坡位等),按胸径大小来筛选解析木,计算样地内所有样木胸径平均值来确定标准木。按每100 m2选取1株胸径最大的树作为优势木[4-5],计算选取优势木胸径的平均值作为样地的优势木。将胸径最小的立木确定为被压木。在每块样地内伐倒标准木、优势木、被压木各1株,共选择解析木123株(平均木41株、优势木41株、被压木41株),分别获取样木树枝、树干、树叶、树皮带回实验室,在85 ℃烘箱内烘干24 h至质量恒定求得样木质量,然后换算出单株样木各器官生物量。

落叶松林下植被主要包括灌木和草本,在样地内呈品字形设置5个2 m×2 m小样方,对林下灌木物种、高度、多度及盖度等进行调查,并将样方内灌木全部刈割后带回实验室烘干计算其生物量。在所调查的样地内发现华北落叶松林下灌木种类较少,主要包括绣线菊、杜香、榆叶梅、黄刺梅等。在每个样地内按正三角形设置5个1 m×1 m小样方并对样方内草本植物种类、高度及盖度等因子进行调查并将样方内草本植物全部刈割后带回实验室烘干计算其生物量,草本植物主要包括山葱、苔草、田旋花、黄精、玉竹、披肩草、蒿、麻风廖、萎陵菜等。

3结果与分析

3.1乔木层生物量

对样木不同器官生物量进行了统计并对优势木、标准木和被压木的相同器官生物量进行了方差分析(表1)。由表1可以看出研究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大小分别为:优势木>标准木>被压木,优势木和标准木不同器官生物量大小分别为:树干生物量最大,树枝和树叶次之,树皮生物量最小,而被压木地上部各个器官生物量分配关系为:树干生物量最大,树皮和树枝次之,树叶生物量最小。对样木各个器官生物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样木相同器官的生物量差异显著(P=0.003<0.05),由此可以看出在森林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尽力减少优势木和被压木的存在,优势木的生物量虽然最大,但是数量较少、分布不均匀,影响其相邻木生长,被压木的生物量最低趋于死亡的状态,应在森林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尽早采伐,从而保证整个林分趋于标准化,提高林分的生产力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3.2灌木层生物量

灌木层作为研究区落叶松林下的主要植被类型,对林分总得生物量具有重要作用,不同灌木树种生物量分配见图1。图1可知,绣线菊生物量最大约占灌木层生物量的42%,其次为杜香、榆叶梅和黄刺梅,其生物量分别占灌木层生物的29%,16%和12%,其余灌木生物量约占灌木层生物总量的1%。可见落叶松林下的灌木生物量对整个林分的生物量有重要的影响,落叶松林下的部分灌木具有很高的绿化价值和药用价值。为了提高整个林分的经济效益,增加林农的收入,应该对林下的灌木进行合理的经营与管理。

3.3草本层生物量

大青山落叶松林下生有苔草、唐松草、玉竹、野豌豆、早熟禾等草本植物,通过对所选取样地内的草本植物进行野外调查获得的数据和刈割后的部分草本植物带回实验室进行烘干获得数据结合,经过计算得到了落叶松林下草本植物的生物量,见表2。

表2可知,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的草本植物种类较多,其中苔草、唐松草、玉竹这3种草本植物重要值分别为42.24%,13.95%和12.36%。表明这3种草本植物适宜在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下生长且生长良好,对改善林分结构特征及提供林分生物量具有重要作用。

4讨论

森林生物量是许多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受林分类型、年龄及密度因子的影响[7],树木生物量一般包括树干、树枝、树叶和树皮4个分量,其中树干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大[8]。本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大青山人工落叶松林的地上部分生物量乔木大于灌木,灌木大于草本;在林分的乔木层中标准木、优势木、被压木地上部分生物量存在着较大差异,在林分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为了增加林分的生物量提高经济效益,应尽早伐除被压木,使优势木和标准木的生物量差距尽量缩小。林分下的灌木和草本植物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在保证林分乔木层具有最高价值的前提下,合理地经营管理林下的灌木和草本植物,使林分在充分发挥生态效益的情况下,还要调整林分使其具有更合理的结构,让林分具有最高的生态价值及经济价值,使森林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森林结构,实现森林的永续利用。

参考文献

[1]董利虎,李凤日,贾炜玮.基于线性混合效应的红松人工林枝条生物量模型[J].应用生态学报,2013,24(12):3391-3398.

[2]孙玉军,张俊,韩爱惠,等.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幼中龄林的生物量与碳汇功能[J].生态学报,2007,27(5):1756-1762.

[3]马炜,孙玉军.我国的森林生物量研究[J].世界林业研究,2009,22(5):71-76.

[4]宁哲,孙恒.林业生态效益的计量与实现[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0,28(2):55-56.

[5]薛春泉,叶金盛,杨加志,等.广东省阔叶林生物量的分布规律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29(1):48-52.

[6]吴晓丽,徐天蜀.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的定量评价[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8,31(4):4-5, 43.

[7]邢艳秋.基于RS和GIS东北天然林区域森林生物量及碳贮量估测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5: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