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质量监测方案范文

时间:2024-03-11 11:55: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质量监测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篇1

关键字:环境监测管理;重要性;管理目的;存在的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前言: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作为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促进各级环境监测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所谓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其实指的就是要充分实现监测数据准确性、 代表性、 精密性、完整性以及可比性。开展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为加强环境的管理、执法以及研究等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 因此研究环境监测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采取有效解决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环境监测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升,因此更加关注生活的质量,其中,环境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从近几年发展情况来看,政府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并且提出了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由此可见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环境监测管理工作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能够更好地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同时,环境监测管理工作也是实施环境监督的重要手段,是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的重要依据,将这一工作深入地贯彻和落实,对于环境管理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目的

环境监测管理工作对于城市的发展有着积极影响,在这一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过程中,除了要认识到其重要作用之外,还需要进一步明确管理的目的。具体说来,环境监测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清楚地了解当前区域内的环境现状,并且采取技术手段,更好地为优化区域环境服务。在实际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以管理数据为基础,以计量认证体系为要求,加强对环境监测的管理工作,提升管理的质量水平,并且不断地完善并且改造区域的环境质量,为今后的工作提供精确的监测数据资料。除此之外,环境监测管理工作开展的目的,还在于为环境管理提供全面系统的数据资料,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进而提升环境监测工作的可信度和公信力,充分地发挥环境监测工作的作用。

三、环境监测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开展,能够为区域的环境治理工作提供精确数据,上文对该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和目的进行了分析,从当前情况看,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影响了其作用的充分发挥,下面就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论述。

1、环境监测管理者的管理意识不强,且综合水平较弱。环境监测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对于管理者的综合技能水平要求较高,但是从当前情况来看,环境监测管理者缺乏管理意识,常会出现思想松懈、管理放松的情况,认为当前环境监测站已经具有一定的承检能力,就忽视了环境监测的管理工作,造成实际管理流于形式,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加之管理者缺乏一定的技能水平,导致整个管理体系的运行效率低下,这是当前需要解决的最为关键的问题;

2、缺乏系统完善的环境监测管理机制。在当前情况下,中国的环保部门、水利部门、卫生部门等都有权力进行环境监测,这样一来,多部门监测必然会造成一定的混乱局面,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需要建立起统一完善的管理机制才能够确保这一工作的顺利进行。但是从目前情况看,在这一工作进行过程中并没有统一的环境监测分析方法和技术规范,也缺乏一定的评价标准,环境监测管理体系不健全,检测部门之间缺乏沟通,重复监测现象时有发生这样将会造成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浪费,在今后环境监测管理过程中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体制机制,给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保证;

3、环境监测管理过程中存在一定质量问题。环境监测站主要承担了环境监测、监督性监测、环评监测等工作,在实际开展工作过程中,如果不能够得到及时且有效的监测数据,将会影响到环境信息的准确,影响到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当前情况下,由于检测技术的发展和检测领域变化之间存在着不和谐因素,环境监测管理制度发展不够完善,这些都是实际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这也是当前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容忽视的问题。

四、 针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问题采取以下几点解决方案

1、 充实经费,保证仪器完备齐全

充足的经费是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重要保障,很多基层环境监测站经费不足,导致基本仪器设备配备不全,如果想要提高环境监测技术手段,那么就要加大资金投入保障仪器购置费、仪器维护费以及自动监测信息系统运行费,不断充实各类环境监测仪器设备,提高检测设备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按照要求配备仪器,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维护、检修、保养,保证仪器的稳定性和数据的准确性,这样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才能顺利有效开展。

2、重视实际工作中的环境监测管理

在我们进行现场环境监测工作时,环境复杂,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在采样时候,样品以何种方式储存,要求什么类型的容器等,这些环节虽然看起来很小很细微,但是一旦疏忽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最终数据的准确性。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制定完善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和体系,对于采样时出现的种种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解决、修改,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在室外采样时,采样人员按照严格按照规范来采样,尽可能采集有代表性的样品,保证采样的质量。

3、完善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

环境监测工作质量要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就必须要完善我国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制度,完善的制度保障能够保证监测的质量。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中,要明确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责任,树立全程需监测质量管理的理念,采用科学的方法加大对工作环节和工作流程的引导,保证各个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环节高效率的进行,从而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要加强设备使用规范制度,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规范制度使用实验设备。另外要建立定量考核、同步监测、质量巡查、抽查等制度,尽快建立一个规范化的环境质量评价模式。

4、 提高环境监测质量技术手段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时代的发展,目前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的先进技术手段已经逐步取代传统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方式,先进的仪器设备是实现环境监测数据准确、使用高科技信息技术手段对环境进行检测,有利于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和可靠性,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择科学合适的监测仪器,也减少了传统环境监测的重复繁冗的工作程序,从而提高了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质量。同时还可以研究一些质量控制的新科技,比如可以探索和开展污染源在线监测、排污总量监测、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等一些领域的质量控制工作,提升这些领域的质量管理工作。另外要建立自动监测质量管理方法,可以建立空气、水质自动监测质量保证体系,积极研究新技术如数据误差诊断、远距离实时监控技术等,以满足现阶段的需求,实现自动监测。

5、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队伍的素质

首先,要提高监测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提高工作人员责任感,规范环境监测的各个工作环节。其次,环境监测工作以人为本,要不断引进专业人才,加强基层现有环境监测人员的业务素质,增强环境监测人员的责任意识,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监测部门要定期对监测人员培训,及时更新知识,提高监测人员的监测水平、工作技能、管理水平以及质量管理意识,对于新上岗的从事环境监测人员予以考核,考核合格才能做一些项目的监测分析工作,所给出的监测结果才能认定有效。在监测任务繁重、监测领域更加广泛、而监测人员缺少的情况下,监测人员不仅要增强责任心、提高工作效率,更要增加实践经验,提高技术水平,更好的应对复杂的情况。

总之, 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特别是最近几年,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趋发展和完善,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出来, 然而环境监督工作作为环境保护的前提和基础, 发挥不着容忽视的作用。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关健.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科技与企业,2013,13:89.

[2]李学仕,张淑婷.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9:127.

篇2

关键词:环境质量检测;重要性;措施

中图分类号:TN93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环境的污染程度也在逐步加深,并且有逐步恶化的趋势。在这种现状下,做好环境的质量监测工作便成为了人们关注环境质量的一项主要手段和改善环境质量的有效工具。下面我们就先来看下环境质量检测工作的重要性,然后再浅要的分析下如何加强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的质量水平。

1环境质量监测

环境质量监测主要指人类在生产活动中,依据各种高科技对决定环境质量的各因素进行测定,分析研究环境质量以其环境的变化趋势。环境质量监测是对决定环境质量因素的全方面的、间断或者持续的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环境质量监测是不可或缺的。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环境质量监测也得到迅速的发展。环境质量监测不仅仅是对决定环境质量的各因素的监测,同时也是对自然界里所有生物以及生态的监测。环境质量监测有三个主要类型,即监视性监测、研究性监测以及特定监测。环境质量监测具有持续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它可以全面的监测决定环境质量的各因素,而且这种监测不是短暂的,而是长期的、持久的,因为环保是一件长期的工作,而环保又离不开环境质量监测。

2 环境质量监测的重要性

2.1 在治理环境污染中的重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的提高 ,相应的出现不少的环境污染问题,环境保护成为21 世纪最重要的工程之一。环境质量监测是对决定环境质量各因素的测定,因此,当出现环境污染时,就需要环境质量监测对造成影响污染的各因素进行全面、持久的监测。比如当某一地区出现环境污染问题时,我们可以利用环境质量监测测定影响环境污染的各因素,如大气、土壤、森林、水资源等等,通过对测定结果的分析研究,及时地制定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方案,科学有效地治理环境污染。在还没出现环境污染问题的地区进行必要的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

2.2 在城市环境规划中的重要性

经济与环境是紧密相连的一对,经济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环境基础,而环境也必然反过来影响和制约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与环境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相互促进的。因此 ,我们必须搞好经济和环境的关系。在城市经济建设中,我们有必要制定相关的环境规划。城市环境规划的制定离不开环境质量监测。通过环境质量监测,城市可以收集到更多的城市环境信息,这些环境信息对城市环境规划有着重要的指导和监督的作用,它能使政府在制定城市环境规划时少走点弯路,提高城市的整个环境质量。

2.3 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在新时期,科学技术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时代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环境质量监测是一种以高科技为手段的监测,但同时环境质量监测又反过来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环境质量监测在对决定环境质量各因素进行测定的时候,收集到比较全面的、科学的数据,这些科学数据为人们研究科学技术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加快人们研究科学技术的步伐,促进社会的不断发展。比如,在对环境进行监测时,可以为地质学家提供相应的地质信息;在监测生物资源时,可以为微生物提供重要的数据信息。

3提高环境质量监测质量的对策

在新时期背景下,环境问题已经得到全球的普遍关注,越来越多的人自觉地加入到环境保护的工作中来。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环境质量监测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不能忽视环境质量监测的作用。在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中,我国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比如,缺乏有效的分析方法,环境质量监测技术相对落后、相应的配套技术不全等等。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完善我国的环境质量监测机制,提高我国环境质量监测的水平。

3.1 改进环境质量监测的方法

目前,我国环境质量监测的方法相对的落后,其先进程度与国外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中,我们必须改进落后的监测方法,建立自动监测的体系,提高其在噪声、空气以及水资源等方面监测的准确率,提升整个环境质量监测系统的自动化能力,促进环境质量监测质量的提高,使我国的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更好地进展。

3.2 培养环境质量监测人才

环境质量监测是一项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工作,只有专业的技术人才才可实施。在新时期,我国缺少专业的环境质量监测人才,因此,我们有必要培养一批专业的环境质量监测人才。这些环境质量监测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过硬的监测技能,并具有国家持证上岗证件,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能够做到正确的使用监测仪器,认真分析监测的结果,并且根据监测的结果制定出高效的防治方案。

3.3 提高环境质量监测的技术水平

新时期背景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得到不断地发展,在环境监测技术上,虽然我们拥有一些先进的技术,也取得一些令人欣慰的效果。但总体来说,我国的环境质量监测技术水平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与国外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对此,我们应该努力提高我国环境质量监测的技术水平,在已有的技术水平基础上,不断研制出新的、先进的技术,寻找适合我国环境质量监测技术的最佳路线,完善环境质量监测技术的规范体制,提升我国环境质量监测的整体质量,促进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3.4完善环境质量监测机制

3.4.1完善环境质量监测机制,首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加强环境质量监测的制度管理,制定全面及时的质控计划。

质控工作涉及到监测工作的每个工作环节,每年年初根据监测站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详细的质控计划。这些计划包括: 仪器设备检定计划,仪器运检,仪器核查计划,人员培训计划,使用标准物质计划,参加能力验证和比对计划,质控考核计划等。质控工作单纯的对于工作量来说,的确是任务量的增加,但其作为监测工作的流程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承担着维系监测数据生命线的保障作用,因此,质控工作计划是顺利完成监测任务的前提和基础。从事质量管理的人员要对监测任务,受控的岗位及受控的工作环节了如指掌,才能制定出适合本单位切实可行的质量控制计划和质控措施,进而使质控工作顺利进行。

3.4.2提高质量意识,端正管理思维。

我国环境质量监测经过实践已经积累了相对成熟的质量管理经验,各单位在质量体系文件指导下,全面提高监测人员的质量意识,让管理的理念和意识转化成为每个监测环节的自觉行动,使质量管理的规范和要求在各个工作领域得到贯彻落实。管理者应当坚持质量就是生命的原则,建立健全本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把各项管理措施落到实处,反对形式主义,在从事质量检查和评审工作时不能走过场,同时运用好常规的管理措施,如现场空白、密码平行、加标回收、不定期监督检查等;质量管理员是质量管理工作的中间环节,应给予一定的权力,配备相应的资源,让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其应有的质量管理效能;正确处理好管理、人员、任务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人员和任务发主冲突时,质量管理措施仍然要执行到位,不能由此形成管理时紧时松的坏习惯。

篇3

1.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对环境监测科技的新要求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对环境监测的业务要求主要体现在内容和运行方式2个方面。从内容上主要体现为“全面设点、自动预警”,要求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监测全覆盖;通过加强污染排放监控和环境质量预报预警等全面提升风险防控和应急预警能力。从运行方式上主要体现为“全国联网、依法追责”,建设大数据平台,实现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共享和信息统一;通过考核问责和同步执法促进政策落地,并确保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可靠。

在环境监测科技方面,要求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体系。研究制定环境监测条例、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管理办法、生态环境监测信息管理规定等法规、规章。M统一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海洋、生态、污染源、噪声、振动、辐射等监测布点、监测和评价技术标准规范,并根据工作需要及时修订完善。增强各部门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可比性,确保排污单位、各类监测机构的监测活动执行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M。

2.环境监测垂直管理对环境监测科技的影响

环境监测省级以下机构垂直管理,将有效逼制地方保护、干预执法、数据不实等情况的发生。但对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特别是环境监测标准、规范、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环境监测的运行管理也将因此发生较大变化,整体方式大体可以分为2类:一类是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社会化运营,另一类是环境监测部门自行运维。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社会化运营,将改变以往按照年度监测任务的开展方式,以合同管理方式为主,监测方法、质量控制、数据评估都将通过合同约定的方式进行。省级以下环境监测垂直管理,将改变以往按照各级行政区开展监测的运行方式,由省级环保部门统一规划实施。这2个变化都要求通过执行统一的技术标准,建立统一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

3.科研管理体制的新变化

“十三五”的科研体制也有较大变化,强调对科技资源进行统筹,强化顶层设计,打破条块分割,在考虑部门功能性分工的基础上,建立公开统—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

从管理机制上看,建立部际联席会议作为部门协调的主要工作平台,成立专业机构、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为基础的统一的评估和监管机制,并建立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部际联席会议由科技部牵头,财政部、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参加,制定议事规则,负责审议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等工作。专业机构受理项目申请,组织项目评审、立项、过程管理和结题验收等。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对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科技计划布局、重点专项设置和任务分解等提出咨询意见。科技部、财政部对科技计划的实施绩效、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和专业机构的履职尽责情况等进行评估评价和监督检查。

从具体内容上看,中央各部门管理的科技计划将整合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5项,并且全部纳入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管理,加强项目,避免重复申报和重复资助63。

为适应这一变化,环境监测科技工作导向要从“监测科研可以帮助监测工作解决什么问题”转变为“国家需要监测科研做什么”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积极拓展系统内外合作,逐步开创国家需求大背景下的科研工作。

4.环境监测科技的现状和挑战

4.1 环境监测标准方法现状和挑战

环境监测标准方法目前面临3个主要挑战:—是根据新的排放标准和质量标准,部分新的污染物尚缺少国家和行业标准方法;二是部分标准方法因可操作性问题、方法之间可比性问题,尚待修订或制定新的方法;三是各部门、各地区的监测方法、评价标准尚不统一61。

4.2 水环境监测科研现状和挑战

“十二五”期间,水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水专项”)设立了“国家水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项目。该项目围绕流域水环境监测业务化平台、监测装备、水环境监测分析方法、质量管理、体制机制5个模块开展技术研发、技术集成攻关研究,开发了水环境监测信息集成、共享与决策支持平台,在示范区初步实现了流域水环境监测的分析方法标准化、质量管理规范化、数据平台信息化、仪器设备国产化、技术天地一体化和网络示范业务化。

从总体上看,水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研究内容超前,启动时间早,科研成果领先于环境监测业务发展,但是地下水的研究相对滞后。

4.3 大气环境监测科研现状和挑战

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试点专项2016年度第一批项目已经于2015年11月,按照“统筹监测预警、厘清污染源头、关注健康影响、研发治理技术、促进成果应用”的思路,确定了六大类25项主要任务。其中第一类为监测预报预警技术,包括大气有机物集成化在线测量技术、大气污染多平台一体化监测技术、重点行业多组分大气污染源排放高精度在线监测技术、精细网格大气动态污染源清单技术、大气环境监测数据共享技术及应用5个部分。

其他与环境监测相关的任务还包括大气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空气质量改善管理支持技术、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示范等。

从总体上看,“十三五”期间空气质量监测和预报预警业务工作和科研工作将同步推进,主要挑战应当是及时将科研成果应用到业务工作中。

4.4 土壤环境监测科研现状和挑战

土壤污染防治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已经列入国家科技部际联席会议的议事日程。环保部已经于2015年启动了公益专项“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构建和业务化运行保障研究与示范”项目。土壤环境例行监测也已经正式列入国家环境监测任务。

从总体上看,目前土壤环境监测科研工作尚不足以指导土壤环境监测业务工作,有关研究相对滞后。

5.“十三五”环境监测科技发展方向与展望

5.1 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建设

根据《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相关内容,结合环境监测工作现状和发展趋势,编制《国家环境监测网环境监测技术体系》。该体系以环境监测标准、方法为主,包括相应技术文件,将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分为基础技术、监测技术、评价技术、信息技术、质控技术及其他技术6个部分,分要素梳理现有技术、已立项标准和需要建设的内容,重点解决部分标准方法实用性差的问题,努力推进各部门的监测标准方法统一工作,并为地方环境监测网络的工作开展提供技术指导与依据。

5.2 水环境监测科技工作与展望

水环境监测科技工作应促进试点业务平台的实际应用和相关标准方法的实用化,将试点业务平台范围逐步扩大为水环境监测预警业务体系。按流域水环境功能和污染源时空特点,在现行监测点位、监测项目的基础上,进行系统优化设计,按流域系统重新整合水环境监测技术。制定统一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开展严格的全过程质量控制,针对水环境监测的采样、预处理、分析测试各环节,制定全国统一的技术标准,确保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可比性。

5.3 大气环境监测科技工作与展望

大气环境监测科技工作应紧密围绕气专项,以空气质量监测质量保证/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和预报预警建设为重点开展工作。一是深化大气污染监测(观测)技术研究,努力解决重点行业多组分大气污染源排放高精度在线监测技术。二是努力开展大气环境监测数据共享技术及应用,为研究大气环境变化和制定污染防治政策提供标准化共享数据集,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大气污染预报预警技术研究,稳步推进重点地区空气污染源解析方法研究和大气污染与人群健康关系研究08。

5.4 土壤环境监测科技工作与展望

土壤环境监测科技规划应积极跟进“土十条”对环境监测的需求,提前参与土壤污染防治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需求编制工作,及时总结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将其纳入土壤污染防治重点专项实施方案中。努力做好“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构建和业务化运行保障研究与示范”项目与“十三五”土壤污染防治重点专项的衔接工作。

5.5 其他环境监测科技工作

从国家层面上“十三五”环境监测科技工作还可积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从地方层面上,可以结合国家需求和本地重点工作申报地方的科技专项和科技计划,形成以国家专项为重点,自然科学基金和地方科技计划为补充的环境监测科技体系,全面推进环境监测业务工作。

6.结语

篇4

关键词:土壤环境质量; 土壤监测; 土壤污染状况详查

中图分类号:X8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0007602

1 引言

土壤是地球陆地的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具有肥力并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土壤环境质量关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与农用地质量息息相关,进而影响到人体健康。近年来出现的湖南浏阳镉污染事件、广西思的村“镉米”等食品安全事件,都与土壤存在污染有关。同时,不论是商业、学校、医院,以及企业用地都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息息相关,2015年的常州外国语学校污染事件就是由于和学校临近的化工厂在进行土壤修复时造成的污染导致493名学生先后被查出皮炎、血液指标异常等情况,个别同学查出患有淋巴癌。这些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1]。

2 土壤质量监测的特点

土壤污染和大气污染以及水污染具有以下3个方面的不同点。第一,土壤污染的隐蔽性,大气污染中参与空气质量评价的六项指标(细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一氧化碳)可以通过肉眼和嗅觉等很明显的被人所察觉,水污染也可以通过分辨颜色和气味儿被发现,但是土壤中重金属、有机类污染物很少能够通过直接的方法察觉;第二,土壤污染的流动性和均匀性差[2]。相比于大气和水,土壤污染不具有流动性,因此污染的在进行土壤环境监测时需要布设的点位和需要采集的样品量也多;第三,土壤污染的富集性。大气和水中的污染物都有可能富集于土壤中,但是土壤中的污染物却很难自行消除。

3 土壤质量监测的必要性

长久以来,我国粗放式的经济发展加剧了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的恶化,2006年组织开展的大规模土壤环境质量综合调查结果表明工矿业、农业等人为活动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1,2]。土壤环境保护工作刻不容缓。正是由于土壤污染与大气污染、水污染相比所具有的不同的特点,土壤环境管理工作也呈现出更大的艰巨性。整体来说,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基础薄弱。相比对于大气和水的污染状况,土壤污染状况存在底数不清,资料不系统的特点。传统的土壤污染调查主要有国土部门的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农业部门的农产品中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但是现有调查数据主要集中在对土壤样品重金属的测试,缺乏对土壤样品理化性质、有机物等项目的监测。而土壤中VOCs、OCPs、PAEs、硝基苯类、苯胺类、多氯联苯、酚类和石油烃类等有机物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比较大的影响,所以今后对土壤污染状况的调查应增加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有机物的监测。为切实加强土壤污染防治,逐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国家在2016年5月制定并公布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其中将深入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作为一项重点任务,要求以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为重点,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与此同时,《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加强污染源监管、开展污染治理与修复,而开展土壤污染详查是所有工作的基础。另外,《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统一规划、整合优化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2017年底前完成土壤环境质量国控监测点位设置,基本形成土壤环境监测能力,到2020年底前实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所有县(市、区)的全覆盖。

4 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特点

综上所述,针对土壤的环境质量监测是非常必要的。我国的土壤环境监测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3S应用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3S技术指的是将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技术(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与其他高新技术有机的构成一个整体而形成的一项新的综合技术[3]。构成一个强大的技术体系,可实现对各种空间信息和环境信息的快速、机动、准确,及可靠的收集、处理与更新。将3s技术应用在土壤环境监测领域有助于快速、高效地从整体上了解我国广大的地区,尤其是对于我国中西部拥有幅员辽阔的土地的地区具有更加实用意义。

第二,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在土壤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传统的分析化学测试方法已经普遍应用于土壤环境监测中,随着各种仪器的发展和仪器技术的进步,原子吸收光谱法(AAS)、原子荧光光谱法(AF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顶空、吹扫、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等技术已经用于土壤环境监测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等方面的检测。

第三,生物技术在土壤环境监测中的应用。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PCR技术、生物芯片技术、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DGGE)也已经用于土壤污染的生物修复、土壤侵蚀、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监测等方面[4,5]。

第四,水平定向钻进技术在土壤环境检测领域的应用。水平定向钻机是在不开挖地表面的条件下,铺设多种地下公用设施(管道、电缆等)的一种施工机械,应用在土壤环境监测领域具有成本低、利于监测等特点。

5 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发展趋势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对土壤环境的重视,我国土壤环境监测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第一,监测项目以重金属为主向多目标污染物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很多小型化工厂,但是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很多土地被开发利用,对土壤环境的监测应该不仅局限于重金属的监测,而是应扩大到以多环芳烃、硝基苯等为代表的有机物监测,同时应该根据不同地块的不同污染情况做出适时调整,增加或删减检测项目。

第二,加强现场应急监测力量。相比于采样、制样、实验室分析等传统的分析方法,很多污染事故现场需要现场进行快速监测,及时掌握污染现状,因此现场快速分析有利于及时有效地根据污染状况做出判断,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

第三,完善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现阶段,我国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还停留在跟着国家任务走,并没有像大气和水监测一样形成成熟的国控、省控等多级监测点位,监测项目也是不尽相同。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建立成熟有效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具有必要性。

第四,加强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人员建设。由于土壤环境污染的隐蔽性,广大人民并没有像关心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一样关注土壤污染,也造成了全国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对土壤环境监测的不够重视。整体来说,各级监测部门的土壤环境监测人员配备少,人员力量薄弱,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和广大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工作量形成比较大的对比。另外,土壤环境监测方面设施配备和资金相对缺乏也是造成现状的重要原因。今后,随着国家和人民的重视,土壤环境监测会得到支持和提高。

6 结语

随着国家《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各省市相关工作方案的出台的落实,土壤环境监测工作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当然,挑战也是机遇,做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工作是环境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是保证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础,更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陆泗进,何立环. 浅谈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 [J].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3,25(3):5~8,12.

[2]段成瑜. P于中国土壤质量的环境监测初探 [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8):175.

[3]巩玉玲, 冯永军. 中外土壤环境监测技术应用与发展状况 [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9):6229~6230,6232.

篇5

【关键词】 环境监测 学科发展 现状及展望

一、概述

福建省环境监测机构成立于上世纪70年代末。1978年下半年,福建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及厦门、福州2设区城市环境监测站相继成立,形成了我省第一批专门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技术力量,并很快开始了最初的环境监测工作。此后,全省各地相继按行政区划,成立了环境监测机构,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开展了对环境质量、工业污染源的监测工作。此后我省还相继成立了从事专项环境监测业务的省辐射环境监测站、省湄州湾海洋监测站、武夷山大气环境质量背景监测站。截止至2005年底,全省共有各级环境监测站88个,监测人员1130人,监测仪器固定资产原值约1.94亿元,初步建成了遍布全省的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具备了对全省环境质量、污染源排放状况的监测能力、应对突发性环境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和进行环境监测科研的工作能力,环境监测学科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

二、 全省监测系统技术能力发展状况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我省环境监测系统技术能力发展取得瞩目的成绩,尤其在“十五”期间,环境监测仪器设备、人员技术素质、管理水平获得了飞速的发展。

(一)环境监测仪器设备

“十五”期间,在省政府的支持下,我省先后实施了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一、二期工程,由省财政出资5000万元,各级政府配套5000万元,直接用于全省各级环境监测站的仪器设备购置。目前,一期工程仪器采购工作已全部完成,二期工程也已进入扫尾阶段。一、二期工程共有79个环境监测站获得资助,迅速改变了我省基层监测站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短缺、仪器技术水平落后的局面,装备的仪器设备迅速形成监测能力,为环境管理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作用。据统计,截至2005年末,全省环保系统环境监测站监测仪器设备资产原值达1.94亿元,“十五”期间增加值为1.35亿元,详见表-1。

环境自动监测是“十五”期间我省重点推进的能力建设项目,其目的在于用科学的手段、先进的技术为环境管理的提高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和技术保证。“十五”期间,我省全面启动了环境自动监测能力建设。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方面,目前全省共有10个设区城市、4个设市城市共建成了25个大气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对SO2、NO2、PM10等大气环境指标实施连续自动监测,9个设区城市全部开展环境空气质量日报工作,福州、厦门等环保重点城市还与气象部门合作开展了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工作。水环境质量监测方面,在5个流域的重点监测断面和行政区交界断面建设了10个水质自动监测站,监测项目包括pH、溶解氧、氨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等10余个指标,并实施了重点断面的水质周报制度。2002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全省环境自动监测监控网络建设,作为“数字福建”的应用项目之一,以省直宽带网、移动通讯网和电信骨干网为依托,采用信息技术,建立一个覆盖全省的环境自动监测监控系统。目前,省环境自动监测监控中心和各设区市监控分中心已建成并投入运行,并连接了全省已建成投入运行的大气、水质自动监测站和重点工业污染源、城市污水处理厂在线监测系统,对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和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实施在线监测监控。

(二)人员技术素质

随着环境监测工作的不断深入,环境监测队伍人员技术素质不断提高,队伍技术结构不断优化。截止至2005年末,全省各级环境监测站人员中,技术人员比例占人员数的71.7%,其中高级职称人数为98人、中级职称人数329人、初级职称人数382人,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为1.24.14.7。与此同时,环境监测人员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也不断优化,环境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互相渗透,改变了环境监测系统技术人员以理化检验专业为主的现象,生态、地理等学科专业人员加入到环境监测队伍;人员年龄结构也趋向年轻化,70年代出生的技术人员已成为监测队伍的主力。

(三) 管理水平

“十五”期间,我省的环境监测站以计量认证为抓手,推进监测站规范化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截止2005年底,全省有70个环境监测站依据《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评审准则》或ISO/IEC 17025建立了质量体系,通过了计量认证的评审。厦门市环境监测站还通过了国家认证认可委员会的实验室认可评审。

三、全省环境监测工作概况

全省各级环境监测站根据环境管理的需求,按照统一监测技术规范,全面开展了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辐射环境以及污染源的监测工作。每年获得约100万个监测数据。

(一)水环境监测

“十五”期间,为适应环境保护新形势要求,全面了解环境质量变化状况和发展趋势,统一规范全省水环境监测技术,对《福建省水环境监测技术规定》进行修订,并调整了部分断面,增设了省界、市县之间的交界断面,使全省地表水环境监测的布局、站位的布设更加合理、科学。在各水系共布设地表水监测断面121个,饮用水源地监测断面40个,城市内河监测断面29个,湖泊、水库监测断面11个,地下水监测断面8个。近岸港湾海域水质监测站位65个,入海河口水质监测站位11个。

(二)大气环境监测

武夷山大气背景值监测站和福州、厦门、三明、泉州4个城市列入国家环境空气监测网。莆田、漳州、南平、龙岩、宁德、福清、长乐、永安、晋江、石狮、南安、福安、福鼎、漳平、龙海、邵武、建阳、建瓯、武夷山等19个城市列入福建省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全省共布设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位75个,降尘点位70个,硫酸盐化速率点位74个。

(三) 声环境监测

福州、厦门2个城市列入国家噪声监测网,其余21个城市列入省级噪声监测网,全面开展了区域环境噪声、道路交通噪声、功能区噪声监测。全省共布设区域环境噪声点位2894个,在318条主次干道布设道路交通噪声监测点位870个,布设功能区噪声监测点位85个。

(四)辐射环境

根据我省实际条件,开展了在主要城市城区环境电磁辐射水平、陆地环境贯穿辐射剂量率、空气中氡浓度、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的监测,在主要水系的重点断面和重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开展了水体中总α、总β放射性监测。

四、全省环境监测科研工作现状

“十五”期间,我省环境监测科研工作继续向前推进,围绕环境管理重点工作,针对福建省主要环境问题,开展环境监测科研工作,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

(一)环境监测基础研究

由福建省环境监测中心站主持的“闽江水环境况有机污染状况与控制研究”,通过闽江流域数十种有机污染物的监测,对水体中挥发性与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污染水平进行评价,该项目获2005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福州市环境监测站开展了“福州市区交通主干道呼吸带水平空气质量调查”、“福州市总悬浮颗粒物和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状况研究”,对影响福州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主要因子进行分析;与福建省、福州市环科所合作,开展“山仔水库富营养化成因和防治对策研究”,与福建师范大学合作,开展“湖泊水库沉积物-水界面磷行为及受控机制研究”,对水库出现的富营养化污染进行系统的研究。厦门市环境监测站针对结合市政府开展的海域污染整治工作,开展了“厦门市西海域综合整治环境质量变化跟踪研究”,对厦门西海域整治前后的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及其响应过程、环境整治环境效益综合分析,为政府今后的决策提供科学支持,为正确评估西海域的整治效益提供科学依据。针对九龙江河口区地区水质污染严重的问题,开展了“九龙江河口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管理”研究课题,通过收集九龙江河口环境综合管理的各种基础信息,分析河口环境污染状况,了解造成污染和影响管理的关键因素和相互关系,提出九龙江河口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管理方案以及实施方案的运行机构、机制与监测网络框架。在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方面,开展了“厦门市空气质量成因、发展趋势研究”和“厦门市机动车尾气排放因子、环境影响、控制技术及动态管理系统研究” 对影响厦门市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因子进行分析研究。三明市环境监测站结合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开展了“东牙溪水库水质保护”课题的研究。与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合作开展“沙溪微生物资源在环境保护和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研究。泉州市环境监测站完成了“洛阳江流域污染调查与综合整治方案”和“泉州市两江流域数字化环境监测地理信息系统”。龙岩市环境监测站完成了“九龙江雁石桥断面污染原因调查与分析研究”。东山县环境监测站和厦门大学环科中心合作,完成了“亚热带海水养殖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该项目获2004年国家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三等奖。

(二) 监测方法、监测标准、监测仪器研究

福州市环境监测站针对敖江流域石板材污染的现状,制定了“敖江流域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对目前国家地表水质量标准中为确定的浊度制定了地方标准。厦门市环境监测站受国家环保总局委托,编制完成了“热污染监测技术规范”、“热辐射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定”、“近岸海域连续自动监测技术规范”,参加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主持的“国家环境监测分析方法与建设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承担“空气和废气 气相和颗粒物中金属元素的测定 ICP-MS法”、“土壤・沉积物 痕量金属元素的测定 酸溶/ICP-MS法”、“固体废物 痕量金属元素的测定 酸溶/ICP-MS法”、“水质 有机锡的测定 GC-AAS或GC-AFS法”、“水质 NO2-N的测定CFA和FIA法”、“水质 NO3-的测定CFA和FIA法”等标准监测方法的制定。厦门环境监测站还完成了“全天候户外环境噪声自动监测系统”的研制工作,该项目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三) 信息传输与综合分析

三明市环境监测站与三明市环境信息中心合作,完成了“三明市环境信息系统研究与开发项目”,实现了三明市环保局系统办公自动化,该项目获得了福建省2005年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龙岩市环保局针对龙岩市环境空气质量日报的实际需求,开发了龙岩中心城市空气环境质量日报自动接收、系统软件,实现了空气质量日报工作的自动化,同时还在全市推广应用了数据综合分析软件系统,提高了数据报送时效和数据综合分析的质量。

五、 监测科技工作发展展望

“十一五”期间,福建省环境监测科技工作在社会的重视和政府的支持下,应在仪器设备能力建设和监测科研工作等方面有较大进展,以适应社会和环保工作的不断增长的需求。

(一)监测能力建设

新近召开的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提出,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从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2个方面着手,形成机构健全、布局合理、层次清晰、结构科学、功能齐全、运转灵活、反应迅速的监测组织体系,并有效发挥作用。依照这一基本思路,我省环境监测科技工作要在监测能力建设方面有较大的突破。要加强环境自动监测能力建设。在我省主要河流的重点断面和主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县级市及部分重点县城关建设空气自动监测站。同时要加强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能力的建设,对主要污染源应全部实现在线监控,完善各设区城市环境监测监控中心,使其具备环境应急指挥中心的能力。在保证各监测站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的基础上,要重点加强有毒有机污染污染物的监测能力,有条件的监测站应增加对环境生物毒素、环境激素等有机污染毒物的监测能力,省环境监测站应具备对宏观环境的遥感监测能力。

(二) 监测科研工作

要针对福建省的主要环境问题,如城市环境空气污染、酸雨污染、河流库泊化引起的流域性水污染等环境问题开展研究,研究污染形成的原因及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行为,提出控制污染的措施。要把保护饮用水安全作为监测科研工作的重点,对水源地水体中优先污染物、生物性毒物的监测分析方法开展研究,制定水源地水质安全评价技术指标体系。要加强环境监测数据的时效性,以专用网和社会公众网为基础,建设全省环境监测数据传输平台。

篇6

1 现场勘察和调研

现场勘察和调研主要是对建设项目生产设施及生产线、环保设施及措施的踏勘,对周边敏感点分布等情况的调研。针对水泥粉磨站,生产设施及生产线的踏勘对象包括水泥粉磨制造工艺流程、厂区平面布局、主要工艺设备基本参数、主要原辅材料使用情况等,环保设施及措施的踏勘对象包括粉尘产出环节、治理设施及其主要环保设备基本参数、生态保护措施等。周边敏感点调查不应仅参照环评报告中环境保护目标一览表和图件,还应查看其它相关地理图件,并结合实地调研情况,核实受纳水体、大气敏感点、噪声敏感点基本情况和变化情况,将调查结果用列表的方式说明其特征、方位、距离、影响因素等,作为敏感点达标分析、防护距离落实情况和监测点位布设的依据。对于环评报告中未提到的新增敏感点,还要查清何时新增,属于环评报告遗漏,还是环评后新建。

2 工况监控

水泥制造工业要求在工况稳定、生产负荷达到设计的80%以上、环境保护设施运行正常的情况下开展验收监测工作[1]。验收监测前,验收监测负责人应与建设项目业主商讨确定工况保证方案,同时指派专职人员在验收监测时对建设项目生产负荷、环保设施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专职人员应由有经验的人员承担,掌握水泥粉磨站工艺流程、厂区平面布置、工艺和环保设备设计和运行指标等基本情况,在验收监测过程中重点关注中控室设备运行记录和各车间生产报表,确认水泥磨单位时间产量是否达到设计的80%以上、环保设施是否正常运行,否则应通知监测人员停止监测。在验收监测报告中,将收集的主要原辅材料用量、产品产量等工况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以文字配合表格形式叙述监测期间实际生产负荷是否达到规定要求。

3 监测时段选择

验收监测应选择在不利时段开展。大气监测应考虑风向对敏感点影响最大、气象因子适宜污染物扩散和稀释的时段。除有组织排放外,无组织排放和敏感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受气象因素影响较大。当敏感点位于污染源下风向时,受污染影响最大。无组织排放监测适宜程度由气象因子(风向变化大小、风速和大气稳定度)决定,分为适宜、较适宜、较不适宜、不适宜类四类,一般在适宜或较适宜的气象条件下开展监测工作[2]。厂界噪声在昼间和夜间分别执行不同的排放限值,其中夜间更加严格,因此应重点考核建设项目夜间噪声排放情况。在试生产期间,水泥粉磨站虽然仅在昼间进行生产,验收监测期间也应安排企业在夜间进行正常生产,以便对其夜间噪声排放情况进行考核。

4 监测点位布设和数据处理

4.1 有组织排放监测

为减少物料损耗和治理污染,水泥粉磨站在物料传送、熟料和成品库、包装车间等环节设有多个型号、功能相同的小型除尘装置。如果对每一个除尘装置进行监测,工作量将非常巨大。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技术要求(试行)》(环发[2000]38号),可按照不小于同样设施总数量50%的随机抽测方法选择部分小型除尘装置进行监测。

除计算排气筒污染物排放浓度、设施处理效率外,同时还应计算单位产品排放量和排放总量,才能进行全面的达标考核评价。有组织排放以任何连续1 小时的采样获得平均值,或在任何1 小时内,以等时间间隔采集3 个以上样品计算平均值,与排放浓度限值进行比较。对于达不到《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4915-2004)表4高度要求的排气筒,其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按外推法计算后严格执行。单位产品排放量按监测时段污染物排放量除以设备产品产量计算,主要用于评估企业环境效益。排放总量按监测时段污染物排放平均浓度与废气年排放量的乘积进行计算,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批复中给出的总量控制指标进行比较。

4.2 无组织排放监测

水泥制造工业无组织排放监测点位设置较特殊,参照点和监控点分别布设在厂界外20m的上、下风向处。参照点一般设1处,监控点最多可设4处。参照点应不受或尽可能少受被测无组织排放源的影响,尤其避开近处的其他排放源的影响。监控点也应避开其他排放源的影响,与排放源形成的夹角不超过风向变化的范围,同时兼顾下风向敏感点。当风速小于1m/s时,污染物随风迁移作用减弱,自然扩散作用相对增强,监控点布设要全面考虑无组织排放可能影响的范围。

无组织排放监控点浓度值是指监控点中浓度最高点测值扣除参照点测值所得之差值,以此判断无组织排放是否超标。低矮排气筒的排放属有组织排放,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造成与无组织排放相同的后果,因此由低矮排气筒造成的监控点污染物浓度增加不予扣除。

4.3 厂界噪声监测

厂界噪声监测布点原则:(1)根据厂内主要噪声源距厂界位置布点;(2)根据厂界周围敏感点布点;(3)厂中厂不考核;(4)当面对海洋、大江、大河、大山(无居民、学校等敏感点时)原则上不布点;(5)厂界紧邻交通干线不布点[1]。水泥粉磨站西侧紧邻水面宽度约200m的大河,东侧为交通干线,因此在东、西厂界外未设监测点位,仅在有敏感点的北厂界外和靠近主要噪声源的南厂界外设置监测点位。厂界噪声测量结果在进行背景值修正后按昼间、夜间分别评价。对于企业有夜间频发和偶发噪声,还需监测其最大A声级进行评价。

4.4 敏感点环境质量监测

为了对比建设前后的变化情况,验收监测中的敏感点环境质量监测点位一般应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一致,同时根据环评批复要求、试运行阶段发现的问题和公众关心点等因素进行适当调整。根据噪声随距离的衰减规律,一般在厂界周边200m范围内布设敏感点噪声监测点位。水泥粉磨站北厂界外250m处有一所学校是公众关心点,即使超过200m范围,也可考虑设置噪声监测点位。敏感点和厂界噪声监测点位尽量布设在同一声传播路线上,便于分析噪声衰减规律和评价噪声 治理措施有效性。

敏感点环境质量监测结果与相应环境质量标准进行比较,确定是否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批复中规定的环境质量目标。敏感点常受包括建设项目在内的多种声源的影响,这就不仅要评价敏感点的现状值,还要评价建设项目对敏感点的贡献值,以便说清建设项目对敏感点的影响程度。对于敏感点噪声监测中出现现状值超标、贡献值达标的情况,可在建议中提出更严厉的噪声治理整改措施。

4 公众意见调查

公众意见调查主要采用问卷填写、访谈或座谈的方式,针对施工和试运行期出现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治理情况与效果、污染扰民情况征询当地居民意见和建议,环评期间参与调查人员比例应尽可能达到50% 以上[1]。调查对象包括个人和团体,个人指受影响的居民,团体指项目所在地的村(居)民委员会(社区委员会)、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团体宜采用访谈的方式,向其负责人详细了解项目对其影响程度以及相关建议。针对水泥粉磨站周边居民分布分散且文化程度偏低的特点,宜采用上门发放和填写问卷的方式。对于文化程度低的居民,访问人员还要将问卷调查内容转述成居民能够理解的语言,帮助居民完成问卷填写。验收问卷调查内容应与环评公众意见调查内容有所区别,除记录调查对象姓名、年龄、文化程度、住址、联系电话等内容外,应将调查问题集中在项目施工期和试运行期产生的环境问题、污染治理措施的效果以及建议等,不应还询问项目建设是否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等一般居民无法或不愿意回答的问题上。

除对调查对象结构和调查内容分类统计外,最重要的是对每一条公众意见调查内容的分析。由于居民关心问题角度不同,可能导致调查结果不利于建设项目,因此应对调查结果进行详细的原因分析,以保证结论的客观公正。水泥粉磨站公众意见调查结果显示较多居民对其噪声治理效果持不满意态度,则应详细分析是对其哪个阶段不满意,如果是在验收监测期间,结合验收监测结果阐述现有治理措施的有效性,提出更加严格的噪声治理措施;如果是在试运行期间,则说明在试运行期噪声治理存在的问题和采取的针对性治理措施,以及最终是否实现达标排放。

5 环境管理检查

环境管理检查是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非测试性依据,和监测数据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3]。除关注环保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环保设施建成和措施落实情况等外,水泥粉磨站应重点检查排污口规范化和防护距离落实情况。

排气筒规范化主要是排放高度及其采样口位置的要求。排气筒排放高度按照《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4915-2004)表4规定执行。采样口按照相关监测规范进行设置,避开对监测人员操作有危险的场所,必要时设置采样平台,确保监测人员安全、方便地操作。对于需要计算处理效率的环保设施,如不能在进口处开孔,应在报告中说明原因。对于未达排放高度、采样口位置不规范的排气筒,要求企业尽快整改。

结合敏感点调查的结果,核实防护距离内原有居民、学校等敏感点是否按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批复要求进行拆迁或搬迁, 是否有新增敏感点。若出现原有敏感点没有拆迁或搬迁、新增敏感点的情况,应及时向环保主管部门汇报。

6 结语

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监测是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的主要技术依据,因此在验收监测报告中应给出建设项目是否达到竣工环保验收条件的明确结论,提出加强环保设施运行和管理、环境风险防范等建议,确保建设项目长期稳定达标排放。对于验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验收监测单位应加强与建设项目业主、环保主管部门沟通,确保问题发现后能够及时解决。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HJ/T 256-2006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 水泥制造[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6.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HJ/T 55-2000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1.

[3] 何妤,严佳. 编制验收监测方案和报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J].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7(6):52-54.

篇7

关键词:辐射环境监测;辐射环境影响评价;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X8 文献标识码:A当代社会对辐射环境的监测与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辐射环境保护工作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辐射环境监测、辐射环境监察、辐射环境答理组成了辐射环境保护工作,这三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又是相互依赖的:辐射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专业技术及数据支持部门,辐射环境答理及监察以此为重要的科学依据,因此辐射环境监测可以说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核心,处理好辐射环境监测工作,对环境保护工作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对防止环境质量下降、监控环境污染、保障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

第一,辐射环境监测的职能及地位: 辐射环境监测是一门以科学为基本现象,并应用多种先进的科学金属手段的综合性学科,对环境中的污染物实时监测并对其定量及定性的系统有效的分析,从而探究其变化规律,改善环境质量。辐射环境监测实际上是一项政府行为,是政府部门通过辐射监测的各种技术手段,对破坏环境均衡,违反环境法律行为进行监测,各级辐射环境监测站所监测的数据,对辐射环境起到监督及举证作用。作为贯穿辐射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环节,辐射环境监测主要具有两大特征:一是辐射环境监测是以数据统计为基础,并由物理、生物等自然学科及社会学科相互渗透所组成的。二是辐射环境监测是为社会及广大老百姓所服务的,辐射环境监测数据是辐射环境监测的主要理论依据,辐射环境监测数据反映了辐射环境的环境容量、背景浓度,并为辐射环境评价及辐射环境规划提供了基础数据,为辐射环境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辐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是对可能造成环境影响的各种辐射行为活动进行有效的分析及评估,提出有效的措施并进行跟踪监测。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环境质量应与经济发展和谐共生而不是背道而驰,而辐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又必须以辐射环境监测数据来支撑,所以辐射环境监测在辐射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辐射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一是调查阶段的辐射环境监测,主要指根据项目对环境所产生的辐射影响,确定符合标准的监测范围,选择监测方法并制定辐射监测方案,方案应遵循以下原则:在制定监测方案时,应符合经济适用的原则,即尽量做到符合辐射环境监测的实际要求,也要进行费用控制;制定辐射监测方案时要站在统筹规划的高度上,合理有效而又全面。环境问题具有复杂性,为获取尽可能多的辐射监测信息及数据,根据不同请款那个应采取不同的辐射监测路线进行监测,辐射监测单位及人员应严格按照辐射监测方案执行监测工作,并需要有辐射环境影响评价单位的人员参与其中,当辐射监测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应立即与环境单位取得联系,辐射环境监测采样时要注意观察外部环境,采样中遇到特殊情况,应在报告中说明;另外,毒性大、污染性强危害严重的辐射污染物应采取优先监测的原则。辐射环境监测全过程应严格执行辐射监测方案,保质保量完成监测,从而正确反映辐射环境质量及其变化。二是竣工阶段的辐射环境监测,该阶段主要包括辐射污染物达标排放监测、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等内容。该阶段监测同样应该认真执行辐射监测方案并严格遵循质量保证及质量控制原则。

第三,辐射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门新兴学科,它为保护环境而兴起,主要是预测及评价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并进行改善及跟踪。辐射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辐射环境的预测与评价,主要是指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对即将进行的项目进行环境影响分析,预测该项目对环境产生的辐射影响,并进行评价。二是辐射环境跟踪评价,这主要是指在项目进行的全过程,即从项目开始实施到项目竣工进行的跟踪评价,当产生与辐射环境的预测结果差异较大时,应立即改善,及时修复,辐射环境的跟踪评价制度当前阶段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第四,辐射环境监测在辐射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影响及分析:辐射环境监测和辐射环境影响评价均是我国环境保护制度的重要组成,它们的最终目的均为环境保护而服务,其二者有如下关系:①辐射环境监测是辐射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基础,辐射环境监测数据支撑辐射环境评价,当需要进行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时,首先应对项目建设地点的空气环境等相关环境进行分析,为了分析环境要素,则必须对环境进行监测,通过辐射环境监测出来的准确而真实的数据,才能确定项目是否可行。②辐射环境监测在辐射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监督作用,辐射环境监测也是众多监督辐射环境评价方法中的最基本方法。当项目确认实施以后,空气环境是否具有可行性,必须要有真实的数据来证明,而这些数据就来源于辐射环境监测,只有具有这些真实可靠的数据,项目才可以沿正确的方向建设,辐射环境评价体系才是科学而有效的。③在辐射环境评价体系中,辐射环境监测贯穿始终。当需要进行辐射环境评价活动后,辐射环境评价的责任方需先对项目拟建地进行辐射监测,通过辐射监测数据确定辐射环境是具有可行性的,方可进行辐射环境影响的评价及预测。当进行到项目验收的阶段,辐射环境评价的最主要手段同样也是辐射环境的监测,通过监测数据确定项目建成后确定环境影响与预测结果的差异性,确定废气污染的排放与预想结果是否一致、大气环境是否改变了环境现状。当项目完成后,辐射环境的回顾性评价过程同样需要辐射环境监测数据,通过数据说明环境的可行性,说明项目的成功。因此辐射环境监测数据支撑了辐射环境影响评价的前期、建设期、验收期及后期,其贯穿于真个辐射环境评价体系之中。

科学不断进步,社会不断发展,辐射环境监测贯穿于辐射环境评价体系中,辐射环境监测是辐射环境评价的基础并对其起监督作用,辐射环境监测在辐射环境影响评价中是十分重要的,也具有最为核心的职能作用。因此为响应国家环境保护的号召,必须从思想上清晰、准确的认识到辐射环境监测对辐射环境评价的重要性,强化辐射环境监测,为辐射环境评价体系提供有力数据,真正体现辐射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弘.辐射环境监测技术[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2]梁晓星.空气环境监测[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3]吴邦灿.现代环境监测技术[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篇8

关键词:环境监测;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在谋取自身发展的同时,付出的却是整个生存环境的破坏。毫无节制的肆意掠取使自然环境越来越恶劣,各种灾难随之而来,极大的破坏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社会焦点问题之一,如何更好的处理、解决和保护环境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推出新的环境保护政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进行监测防治,已成为我们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环境监测从诞生至今已经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纵观其发展历程,环境监测大致经历了典型污染事故调查、环境污染监督以及环境质量监测等三个阶段。尤其发展历程可见,环境监测已经越来越重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事前预防,也越来越科学化。面对我国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环境监测工作在促进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方面功不可没,但是我们同样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相对于国际先进水平,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在配套技术水平、监测管理、人员素质、经费投入以及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使我国目前的环境监测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在下文中,笔者就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开展了有关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解决当前问题的措施和方法。

1 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

1.1 监测手段比较落后

我国的环境监测手段比较落后和陈旧,污染物的类型不同通常会采用不同的污染物采样和分析方法,但是这些方法显然缺乏必要的系统性,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例如,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已经普遍开展了关于POPs的系统化研究,虽然我国目前也有一些研究机构和高校开展了POPs的本底污染情况的相关研究,但是研究的环境介质和地域范围均存在明显不足。当前,我国的环境监测部门仍然无法开展POPs的例行监测与调查,主要原因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制定符合我国国情、而且统一颁布实施的标准化监测方法,并且我国的环境监测部门在设备、人员、投入等方面均无法满足要求。当前关于POPs的研究成果无法真实、全面地反应我国生物体、土壤、大气以及水体当中的POPs的污染程度,因此也无法开展POPs污染来源及其危害程度的相关分析和研究。

1.2 应急监测技术仍未体系化

当前我国的环境监测部门还没有一套完整、系统的应急监测技术体系,致使环境监测部门在出现重大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很难实现及时有效地应对。现有的标准监测方案在环境污染动态监测尤其是现场监测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匹配性,而且环境监测和监测结果分析的成本较高,缺乏经济性。在应急监测设备和仪器方面也比较落后,并且某些应急监测设备和仪器的监测需要采用非标准方法,所获得的监测数据也只能够进行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对于应急监测技术体系化进程的限制,即地域辽阔、地形复杂、经济发展水平不一,环境监测部门只能够开展一些能力范围之内的环境监测工作。

1.3 监测结果不全面

导致我国环境监察结果不能够全面反映环境污染情况的原因体现在监测指标、监测要素、监测频次以及评价方法等四个方面。(1)监测指标方面。我国目前所执行和采用的环境监测指标仍然不能够完全适应我国的环境状况。究其原因:首先,环境监测项目没有体现出针对性,存在重复监测的问题;其次,某些可以表征污染状况的有害参数出现漏测问题,对于应该增测的污染指标迟迟没有增测。例如,某些欧美发达国家目前已经有效控制特征有毒污染物,但是我国环境监测的有机污染控制指标仍然采用非特异性指标(例如非甲烷总烃、石油类、化学需氧量等)。在实际生活中,颇让环境监测部门尴尬的是,根据当前的监测因子和指标体系评价,环境质量明明是“良好”,但是群众的实际感受却是“恶劣”。(2)监测要素方面。当前我们仍然没有对生物体、大气颗粒物、固体废弃物、底泥以及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监测,所以很难真实反映环境现状。(3)监测频次方面。当前的环境监测频次明显偏低,导致所获得的化境监测结果缺乏必要的连续性,很难真实、准确地反应当前的实际环境状况,造成了环境管理的被动化。(4)评价方法方面。在环境监测结果评价方面,通常采用对比分析检测数值和控制标准数值的方式,并用是否超标来决定环境的评价结果。这种环境评价方法不仅没有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深加工,造成了资源浪费,更加缺乏对检测数据背景及其相关性的分析。

2 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2.1 研究突发污染事故快速监测技术

第一,采取多种手段应急和预警。现场快速分析是应急监测的手段之一。应急仪器包括流动监测车,应在应急监测“实战”之前,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建立相应的应急监测方法标准,或掌握应急仪器所出具数据与经典标准方法的差异性,以提高实际应用时对报出数据的把握性。第二,有研究实力的环境监测站可以联合企业开发价廉实用的快速测试仪器,有经济实力的环境监测站可以购置进口设备,但加快引进国外技术和国外仪器国产化是环境监测仪器的发展出路。

2.2 实现监测方法的标准化

基于多种有毒污染物在环境中能积累、迁移、转化的事实,要发展多环境介质(水/悬浮物/沉积物/大气/土壤/生物界面)污染物的监测方法并使其标准化,以利于开展污染调查与研究。对于目标有毒有害污染物,除了国际上已普遍重视的POPs外,还应关注各地特征性污染物及目前尚未重视的新型污染物如抗生素、内分泌干扰物等。

2.3 科学监测

第一,合理制定监测因子。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污染源所产生的有害物质种类和浓度,选取危害大、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对象,删减长期未检出或在标准值以下的项目。第二,强化自动、连续监测。研究多种常见污染物的在线连续自动监测仪器,并加强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联网与数据共享。第三,重视生物、毒理学监测。除了用物理、化学手段监测外,还应逐步将生物监测和环境毒理学监测纳入环境质量监测体系,使用生物毒理学来检测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及对动植物和人类的危害性。第四,有效评价监测数据。在获得大量可信的环境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深度加工,对监测数据本身的背景、相关性进行研究,提高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水平。

3 结束语

环境监测工作是环境保护部门制定环境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同时更是进行环境管理和环境保护的重要的基础性手段。环境监测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了解目前的环境质量现状,掌握环境质量变化的原因和趋势,明确导致环境质量降低的各种主要的污染物种类及其排放总量,为我国环境保护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的污染防治对策和环境保护政策。

参考文献:

[1] 杨二祥,孟勇,常卫民. 环境监测应用实践中发现的现实问题[J]. 能源环境保护,2009,(06).

[2] 胡冠九.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1,(04).

[3] 但德忠.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 中国测试技术,2008,(05).

[4] 刘秀芳. 我国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技术与市场,2010,(04).

篇9

关键词:独立学院;应用型专业人才;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094-02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产物,经过近十几年的实践、探索与改革,已逐渐形成规模和特色,体现出“独、民、优”的明显优势[1]。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已经是众多独立学院的共识[2],这一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实验教学不仅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环节,而且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

《环境监测》是环境工程专业必修的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主干课程,通过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能有效强化学生的环境监测的实践动手能力,提升其分析问题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3]。本文根据环境监测实验课程的特点、独立学院的发展与定位、当前独立学院实验教学现状以及社会对环境工程人才的需求特点,对环境监测实验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旨在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有效地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

一、独立学院环境监测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实验课时设置过短。常州大学怀德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的环境监测课程安排在大三第一学期,共计80个课时,其中实验40课时。环境监测课程的特点是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环境监测的内容包括监测方案的制定、监测项目的选择、采样点的布置、采样方法的选择和分析测试、监测数据处理及环境质量评价等有关环境监测的全过程。这样的课时设置就显得实验课时过短,实验过程仅训练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缺少了监测方案的制定、实地采样、样品处理等环节的实践训练,这就导致学生无法掌握全面的环境监测技术。

2.实验教学内容简单。所开设的环境监测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主要在室内完成,缺乏综合性与设计性的实验内容。验证性实验,虽然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较为扎实和熟练的基本操作技能,但对学生的主动性、创新能力的和探索能力培养比较匮乏,无法锻炼学生独立开展环境监测工作的实际能力,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实验教学方式单一。现有的教学方法依旧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的手段也显得较为单一。实验课仅仅是验证环境监测理论的一个环节,由老师讲解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而后学生就“照方抓药”地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的步骤进行操作,完成实验过程。这种教学模式使实验过程中缺少思考,不能体现出实验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实验仪器设备不足。由于经费不足等因素的影响,有些实验仪器种类陈旧,有些实验仪器台数不够,造成了一些实验多人在一个组,并且有些实验仪器非常缺乏,也只能安排教师演示性实验,这样使得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也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和训练。

5.实验成绩评价体系不科学。目前环境监测实验课是依据学生实验报告及实验考勤来进行成绩考评,这种评价方式不能科学及准确的评价学生。由于在实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太确定的因素,同一个实验项目,每个学生可能会得出不一样的结果,不能通过最终结果来判定优劣。并且有个别学生实验报告存在抄袭的情况,也不能仅仅依据实验报告作为评价依据,这样会给学生带来消极影响,并且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造成不良的学习风气。实验课程的主要目的应为培养学生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合理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更应当注重实验过程和实验后的思考与总结。

综上所述,环境监测实验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针对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及环境监测实验课的特点,对环境监测实验教学进行了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环境监测实践能力。

二、独立学院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改革环境监测实验教学体系。在常州大学怀德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中,环境监测实验从“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内容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考核课程“水分析化学与环境监测”。在保持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将理论与实验课时分配进行了调整,理论课时调整为32课时,实验课时调整为48课时。

2.改革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内容。以前的环境监测实验内容侧重于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验证,对实验内容的改革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进行环境监测的实际能力。为了使《水分析化学与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内容与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这一目标相吻合,在认真借鉴其他院校环境监测实验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现有的设备条件,对实验课程内容进行了以下改革。

第一,完善基础实验。由于在先修课程中没有开设实验,学生缺乏基本的实验技能,比如分析天平如何使用,玻璃仪器如何洗涤,容量瓶和移液管及吸量管如何使用,标准溶液如何配制,滴定如何操作等。据此实验内容安排了《玻璃仪器的使用与洗涤》、《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两个实验,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和基本技能,使学生能规范化使用天平、容量瓶、移液管、吸量管、滴定管,确保后续环境监测实验的顺利进行。

第二,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针对环境监测实验教学中出现的学生积极性不高、“照方抓药”完成实验的问题,把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和区域环境监测及环境质量评价结合起来,设置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4]。设置了《校园湖水质量监测与评价》、《校园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校园环境噪声监测与评价》三个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学生结合所学环境监测理论知识,以小组为单位,先查阅文献资料,小组讨论确定实验方案,再由教师指导修改,形成可行的监测实验方案,最后学生独立完成监测实验,并对结果进行评价。在实验过程中,从实验方案设计到每一步骤的实施,到最后一步的结果评价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不再局限于测试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而是全面练习了环境监测方案的制定、监测项目的选择、采样点的布设、采样方法的选择、样品分析测试、数据处理及环境质量评价等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学生在这个实验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更加全面的掌握各个监测项目的实验方向,也能把所学到的环境监测的理论知识很好的巩固,并且,更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实践动手能力和环境监测的实际能力,并培养了他们团队合作的精神。

3.改革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方式。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不再是教师讲,学生照着做,而是教师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将实验过程做成CAI课件,演示实验过程,并将不正确操作可能导致的实验后果用flas演示,要求学生必须在课前预习课件,掌握实验的操作方法,完成预习报告。在课堂上老师只强调关键及要注意的部分,对实验现象与学生展开讨论,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增强了实验教学效率。对尚不具备条件开展的实验,教师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进行实验仿真模拟,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4.改革实验教学评价体系。以前环境监测实验课程成绩主要以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为依据,为了能更加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学生,对课程的评价体系进行了改革,明确学生最终的实验成绩有以下几部分构成:①实验前相关资料的查阅,提前预习及实验相关事项的准备工作,占总成绩的20%;②实验过程中实验操作和实验原始数据记录占总成绩的30%;③实验结果分析及评价,占总成绩的40%;④实验总结,占总成绩的10%。这样的考评方式重点考核学生自主性思考与实践性动手能力,弱化实验报告考评。这样的评价体系不仅符合独立学院“培养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的特点,更能培养学生认真踏实的学风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三、结语

通过总结环境监测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向的要求,对环境监测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评体系进行了改革探索,着力于培养地方经济所需的环境工程应用型人才。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还需要通过在课后不断总结实验教学的各种经验并加以不断的完善,从页进一步提高环境监测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石坚,董贾福,柳建.独立学院实验教学改革思路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21).

[2]胡将军,刘慧龙,肖玫,等.联系校园实际改革环境监测实验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1).

篇10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环境监测;问题

中图分类号:X8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6-0321-01

引言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不断增升, 环境人我们人类生存的基础, 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环境也是必在必备条件存在的。近年来, 由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 所以环境质量水平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所以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其通过对环境监测的数据和结论, 从而为环境监测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一、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监测水平较低

我国环境监测基础工作一直是环境管理中的薄弱点这也对我国环境监测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目前环境监测方面科研水平较低,所使用的各种监测仪器和设备技术含量低,而且在数量上无法满足监测需求放障率也较高觖乏应急事故处理方案及备用的应急监测设备。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这就导致监测手段和方法落后。各地区之间的环境监测建设水平参差不齐。

1.2 缺乏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随着近几年我国环境质量监测建设工作不断推进大部分监测机构都能冠军了计量认证、实验室资质认可和国家实验室的认可评审即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已初步建立。但在实际的监测工作中,却没有进一步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完善没有将其全面的运行起来,日常工作中还停留在监测业务的层面上使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成了摆设没有将其运行起来工作中还满足于文字和文件的归档觖乏必要的监督和管理环境质量监测管理工作也仅仅局限于少数人的文案工作没有全员参于进来。

1.3 采样质量难以保证

采样工作直接影响到监测数据的结果但在现阶段的环境监测工作中采样工作却长期被边缘化了在设备和人员上部明显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采样难度较大这就使污染源监测质量的控制力度得以减弱,而且所采集的样品也具有代表性,许多样品由于采样时间仅有几分钟,所以反映出来的结果也只能代表某一瞬间的情况。

1.4 监测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环境监测工作由于长期以来部缺乏重视这样就导致工作人员处于大量的工作量下,而且存在着经费不足的情况最为重要的是专业人员较长,环境监测队伍中的专业技术人才更是少之又少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使环境监测的质量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工作人员往往更注意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而现场监测的质量管理工作却较为忽视。

1.5 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较差

环境监测相应的数据是否具有真实性、可靠性,直接决定着环境监测工作对环境质量管理工作,以及相应的政府部门的环境方面的决策。但是,由于政绩、技术、制度落后等方面的影响,当前环境监测工作的数据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二、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

2.1 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首先提高工作人员质量管理的意识,这是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关键。通过对管理意识的提高,可以使得工作人员切实的把质量管理工作纳入环境监测和管理的重要日程中有助于工作人员规范环境监测的各个工作环节,同时有利于管理人员经常性或定期地采用质量监督、管理评审以及内部审核来评估质量管理体系。

其次鼓励全员参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中的各个监测环节如监测设计、布点、采样等部需要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协作完成的。提高全体人员参与意识从而实现质量管理的制度化、体系化和自我完善的管理杌制确保环境质量管理体系得到持续运行。最后进一步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机构,依照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全程序的进行质量管理和控制工作使环境监测工作有序规范的运行有效提高环境监测的质量。

2.2 加强日常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首先要确保室外采样的质量。采样质量保证理论涉及最小取样量、最小取样数和可允许的最长保存时间等方面的研究。为保证采样的质量晨求采样人员熟练掌握采样规范严格按规范采样尽可能采集到有代表性的样品。

其次认真做好实验室内质控工作,对每批样品运用平行样、加标回收率、标准物质对比分析等进行质量控制,认真审核质控数据,质控人员要严把数据质量关对不合格的数据应要求分析人员查找原因并返工重做使监测数据质量得到有效的控制。

最后对监测结果的相关性进行审核检测数据的处理、统计均采用标准方法或技术规范中规定的方法对上报数据和向社会出具的监测报告均进行三级审核枝术负责人或授权签发人签发,以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2.3 强化现场采样的质量监督力度

首先,以现场调查为基础对有关资料予以核实,并根据具体情况明确采样点位、采样断面、采样频次、采样周期,以此制定符合客观实际的采样方案迸而确保样品的完整性和代表性。针对工业污染源,务必要根据某一标准把污染源划分为一般污染源、次重点污染源、重点污染源三大类,其中重点污染地区、重点污染源、重点污染行业其对应的采样频次应更高,而次重点污染源次之。

其次对样品盛放容器、采样设备、保存条件、现场加标样品的频率和数目、样品容器的标识等的控制力度应到位。针对大规模的检测任务各个监测单位加强对监测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监测人员的质量意识和业务水平。

2.4 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及监测人才培养

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其主要包括仪器设备、人员素质及管理水平三个方面环境监测工作中仪器设备作为重要的物质基础,这是必不可少的而监测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所以需要加强对人员各种培训和教育的力度,努力提升监测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从而确保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更好开展,同时还要加大资金的投入确保各种先进监测仪器能够得到不断的充足以便于更好的开展环境监测工作。

2.5 监测系统方面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各种误差的出现,如:分析方法的差异,仪器校准偏差,相应试剂含有杂质,测量时环境、人为等因素造成的影响等等。所采用的分析方法方面。所有的环境监测方法都存在一个自己的最适合范围,也就是说存在适合的浓度、可存在干扰物的种类等,所以分析方法选用不当,将直接影响环境监测质量。

结语

我们人类所生存的世界是由空气、水、生物和土壤所组成的自然世界这即是我们生存所需要依赖的自然环境是我们生存所需要的客观世界。但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利用各种方式不断的改造这个客观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就导致自然环境受破坏的程度不断的加深特别是近几年环境污染的加剧。所以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利用监测的数据及时掌握环境的质量从而制定具体的环境保护和改良措施,为人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1] 姜彬,建立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处理环境监测所面临的问题[J].价值工程,2011,20(3):567-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