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运维一体化范文
时间:2024-03-09 16:06: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能运维一体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智能交通; 运维管理; 运维门户; ITIL; RFID; PGIS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3)10-41-02
0 引言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控制和通信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为重点的智能交通系统技术,一直是世界各国用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改善交通环境的最重要技术手段。上世纪90年代美国系统地提出第一个智能交通体系,在此之后,日本、欧盟、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一些大、中城市都相继开展了关于智能交通系统的相应规划、研究及应用[1]。智能交通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使得各国政府、投资主体以及用户逐步地认识到智能交通系统技术在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本文提出的智能交通一体化运维系统是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为智能交通系统的稳定、安全、高效、快速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1 智能交通一体化运维系统概述
1.1 智能交通一体化运维系统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的深入,城市交通管理对智能交通系统的依赖也越来越强,如何确保所建设的智能交通系统稳定、安全、高效地运行,如何实现对所有智能交通系统和设备的智能实时监控,如何在故障发生的第一时间启动最优运维流程,调用最有力的资源快速解决问题,恢复系统运行等等问题是摆在每一个智能交通系统运作管理者面前的重要问题[2]。
例如某市交警支队智能交通系统涉及9大系统,设备类型有400多种,数量有几万台之多。目前由5家以上单位负责运维服务,但由于各个单位缺乏对系统、设备维护管理上的整体考虑且自成一套实施流程,导致设备流程单据格式和内容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很难实现总体的统计、评定和服务质量的评估,久而久之运维服务质量无法提升,无法满足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和应用的发展需要,运维成效较不理想。
1.2 智能交通一体化运维系统需求分析
智能交通系统存在着设备种类多、覆盖范围广、部署分散、系统功能复杂、运维方式不统一等多方面的特性。主要功能需求包括:智能交通设备设施资产的生命周期管理、设备状态和视频质量等的智能监控、流程管理、财务结算管理、知识管理、服务水平管理等。
2 智能交通一体化运维系统的体系结构
2.1 设计思路与架构
根据运维管理实际需求,智能交通一体化运维管理系统的结构整合了ITIL理念,分为运维门户层、运维管理层、监控管理层、数据统一汇聚管理等四个层次,层次之间进行整合并通过安全、高效的内部接口保障各层之间数据的共享和互通。在功能上无缝集成RFID、PGIS、智能监控与分析等相关技术,并在统一的平台上实现业务数据监控、设备监控、视频质量诊断、流程管理、资产管理等功能。给用户方决策管理层和系统运维管理人员、第三方运维外包服务公司、工程运维人员等提供一个智能化、操作风格统一、交互界面友好的运行维护系统。
2.2 系统功能设计
2.2.1 运维门户层
运维门户层作为面向操作员和管理层的最终界面,提供一站式、个性化的登录管理门户和报表展示窗口,拥有单点登录、多种服务视图、基于角色的权限控制、个性化定制、信息、个人待办事项、部门公告、通知提醒、信息统一展现和报表管理等功能,旨在帮助各个层面的使用者更好地获得当前设备的实时状态、业务运行情况以及各流程处理进度等信息。
2.2.2 运维管理层
运维服务管理层的设计从服务管理的角度出发,结合ITIL v3,ISO20000等国际标准。在层次上采用了包括数据层、控制层、服务层和展现层四层架构模式[3],功能上包括运维管理基础平台、配置及资产管理、维修维护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配置管理、服务水平管理、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知识库管理等功能,同时结合核心管理数据库的概念[4],不仅为运维管理平台提供统一、可信的数据支持和监督管理,其开放接口更可为其他用户现有的业务系统提供配置管理数据支撑。
2.2.3 监控管理层
监控管理层主要将基础架构部件和外场设备中收集到的性能数据和各种告警事件,经过初步的过滤后,发送到运维管理平台进行处理。并通过预先设定相关的阀值,建立起一整套的性能、故障、容量等预警和报警机制。在结构上分为数据采集层、监控数据汇聚处理层、统一展现层三层,涵盖了数据抓取、数据分析、数据整合、主机监控、网络监控、存储监控、虚拟主机监控、电子大屏监控、其他设备监控等功能。
2.2.4 数据统一汇聚管理
数据统一汇聚管理主要提供核心管理数据库数据的输出与汇总管理,并可在此数据标准上输出PGIS地图、大排查系统、RFID标签、智能卡口、SCATS、诱导系统等各种应用。
3 系统的实践
智能交通一体化运维管理系统已在某市交通管理部门得到实际应用。表1是该交警支队智能交通部分系统在运维管理系统上线前后运维质量的提升情况(数据是将2011年12月和2012年12月进行比较后所得)。
4 结束语
智能交通运维管理系统的建设已成为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某市交警支队智能交通一体化运维管理系统设计与实践为基础,提出了一套全新的设计与实现方法。此方法已在某市交警支队智能交通系统的运维管理工作中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实践证明,该方法能够有效解决交通信息设施覆盖面广、设备多、系统复杂、运维外包服务单位多等问题,充分考虑作为运维人员的工具和助手,能有效减轻运维人员的日常工作压力,并且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杨建,崔合芳,蔡国良.面向出行者的综合信息服务系统设计[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0.31(2).
[2] 李家然.浅谈公众出行交通信息服务系统[J].中国交通信息产业,2008.11.
篇2
关键词:一体化运维;电力信息;通信;价值探讨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6.139
0 引言
创建电力信息网络通信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推进电力系统朝向自动化、智能化发展,其功能主要表现在实时掌控电力系统的工作运转状况、数据信息的详细准确以及资源的优化分配等。就供电企业而言,电力信息通信网络的一体化运维体系创建水平关乎其在供电市场的地位与服务质量。对此,本文对相关方面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与现代化意义。
1 一体化运维体系在电力信息网络通信中的发展概况
现代化信息的飞速发展,创新型的科学技术手段应用到电力系统建设当中,且逐渐占据重要地位。在当前的发展形式下,现代化电力信息系统自动化、智能化运行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体化运维体系在电力信息网络通信中的l展程度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其使用情况相关于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制定与调整,其凭借着现代化科学技术赋予的智能化与自动化优势能够帮助电网实现全面性覆盖,在供电企业与使用用户之间搭设桥梁,进而实现与用电用户的双向沟通交流。现代化信息不断加快发展脚步,实现电力系统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是全体供电企业共同努力的基本目标,但是在一体化运维体系在电力信息网络通信不断前进过程中,为了迎合智能电网的发展要求,网络通信系统的不断增大建设规模与覆盖区域,其中包含六大工作环节(发电、输电、配网、用电、调度、变电),这六大环节同时也是发展中的难点。
第一,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分配,这是电力系统实现网络通信的首要内容,但因为其比较容易受到专业资源与通信情况的制约,所以在运维管理工作中很难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一定限度内对网络通信信息的发展造成阻碍。在不断优化运维体系的过程中,现有资源呈现着多样化特点,通信也呈现着多元化方式,此方面对一体化管理造成了极大的阻碍,管理措施未能得到有效统一,这对网络通信与信息资源的使用高效化是极为不利的。
第二,针对当前社会发展情况而言,科学合理的监督管理系统是一体化运维体系电力通信在发展过程中第二大重点内容,但在当前的建构体系中,信息系统与监督管理系统的独立性突出明显,监督管理系统功能数量较少且性能不够优越。通过监督体系系统检测得出的电网建设信息的精准度虽然能够满足当前要求,但由于其监测环境条件的制约,实际监测工作仍旧有待提升。
2 一体化运维体系在电力信息网络通信中展现的基本特征
一体化运维体系在电力信息网络通信中所凸显的基本特征普遍表现为以下四点,分别为:互动新、信息性、数字性以及自动性四个方面。数字性基本特征具体体现在一体化运维体系的信息通信数字电表以及其余用电设备中;信息性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一体化运维体制中涵盖的电网信息、市场信息、用电用户信息以及宽带信息等共同组建的信息平台;自动性基本特征则具体体现在电网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稳定掌控,用电用户客户端与变电站的自动智能监控;互动性基本特征具体体现在电能生产、输电以及用户的详细用电信息等为基础的互动与重大事项的调查与决策。
3 一体化运维体系在电力信息网络通信中的管理完善策略
3.1 管理方法
一体化运维体系中电力信息网络通信的重要管理方法涵盖了创建信息管理机制、优化资源模型、配置及时报警设施以及整理与分析检测数据等内容。对此,我们应该针对在资源分配中容易出现不均衡的现状,创设资源优化模型,使各个不同的模型能够针对具体工作提供相应合理解决方案。但在模型转化的过程中需对实际情况进行了解与分析,对不同的信息资源分类进行处理,依照由上到下,由重到轻的基本顺序进行规划,基于此,依照电力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全部资源进行整合。此外,在模型的转化中还应对电力信息的当前系统模式进行调整,确保具体信息与电力系统功能的有效匹配,准确反应出电力系统的工作运转状态。最后对所体现出的信息做出整体总结,以此推动资源使用高效化。
为了增强不同种类信息数据之间的关联性,采用分析检测数据的方式丰富检测功能,提高信息间的紧密联系性。配置及时报警设备的主要目的为优化与调整网络信息监管体系,监测与发展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提高电网运行的稳固性与安全性。创建信息管理机制的主要目的是统一与协调一体化运维体系管理模式,融入到发展过程的始终,提高运维维护的经济效益与层次性。
3.2 完善策略
其作为电网的关键部分,在体系优化的过程中应将其与电网业务进行统一设计规划。不断完善电力系统的网络构架,制定高效、切实可行且统一的网络通信标准,增强设备间、数据信息间以及操作的互通性。将具体业务内容向发电、输电以及用电用户的终端拓展、延伸,在实际运用环节中将其作为支撑电网的数据信息搜集、保护以及控制业务,促进一体化运维体系在电力信息网络通信中的可信度与高效度。
4 结束语
本文简要分析了一体化运维体系在电力信息网络通信中的应用基本概况,就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整理与分析。总结一体化运维体系在电力信息网络通信中的基本特征与发展中占据的位置,基于此,详细深入探讨电力信息一体化运维体系的管理方法与完善措施,望以上内容对智能与自动化的电力系统建设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魏鹏,缪益平,战永胜等.基于NGOSS构架的流域电力生产通信网络一体化运维支持系统[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11):35-36.
篇3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系统化;运维管理;运维一体化
作者简介:高振国(1979-),男,山东潍坊人,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潍坊供电公司,工程师;吴杰(1975-),女,山东淄博人,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潍坊供电公司,高级工程师。(山东 潍坊 261041)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6-0169-03
一、“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实施背景
集技术先进、智能控制、过程监测、低碳环保、资源节约等特点于一身的智能变电站,经过研究探索、运行实践和改进提高,各项技术已在不断完善中逐渐趋于成熟。为切实掌控好、运维好智能变电站,做好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管理工作,开展了关于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工作的系统化管理创新实践。具体实施背景主要依据以下三个方面的需要:
1.确保智能设备安全运行的需要
与常规变电站相比,智能变电站的最大特点是:一次设备智能化、二次设备网络化、设备对象模型化。增加了不少智能装置,如电子式互感器、合并单元、智能终端、光纤传输设备、局部放电在线检测装置、SF6气体在线检测装置等,特别是合并单元、智能终端和光纤传输设备等二次设备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准确判断事故并及时跳闸、信息全面同步传递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确保其安全运行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今面临的新课题。
对于变电运维值班人员来说,智能设备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熟练掌控设备、掌握运行维护规律对他们来讲难度较大。智能设备实际运行时间短,没有长时间的良好运行业绩和运行经验,在变电站的气象、环境情况下是否能够可靠运行,也面临严峻的考验,需要强化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确保智能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可以按照PDCA(全面质量管理程序)的模式来创新、改进并完善其管理方法,做到人员熟悉设备、环境适应设备,避免因人员、环境或设备原因影响电网安全运行。
2.开展“运维一体化”业务的需要
实施运维一体化是“大检修”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潍坊供电公司率先实践“变电运维一体化”新模式,在常规站实现了日常巡视和部分设备维护工作的融合,探索编制了《变电运维一体化作业指导书》,目前已开展红外检测、变压器铁芯电流测试、PT一次熔丝更换、图像监控系统维护维修等维护性工作,运维一体化业务普及到智能变电站也已指日可待。
3.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需要
国家电网公司确定2011~2015年为坚强智能电网的全面建设阶段,各项技术标准和规范将进一步完善。变电站作为电力网络的节点,担负着变换电压等级、汇集电流、分配电能等功能,其智能化运行是实现智能电网的基础环节之一。因智能变电站设备具有信息数字化、通讯网络化、功能集成化、结构紧凑化、状态可视化等特征,符合设备大规模大批量扩展、升级、改造的工业化应用要求,符合世界信息、电子等科学技术发展趋势,适应高压、特高压电网发展的需要,智能变电站技术已成为变电站建设的主流技术。根据国家电网相关规划,2011年以后所有新建变电站全面按照智能变电站技术标准建设,智能变电站将迎来爆发式增长。自山东首座新建220kV智能变电站——怡明站2011年落户潍坊,到目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潍坊供电公司已有在运智能变电站6座。2013年度还将投运1座,已开工建设计划2014年投运的有5座,2014年规划建设的有6座。智能变电站的陆续投运对传统运维管理方式提出了挑战,迫切要求创新实施符合公司实际、适应智能站需求的新型运维管理系统。
基于以上三个方面的需要,同时考虑到电网的安全、可靠、经济运行要求,积极探索研究标准化、规范化的智能变电站运维模式,提出实施“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创新实践。通过开展管理创新,认真研究智能变电站的运维管理模式,借鉴传统变电站的运维经验,形成了完备的智能变电站运维管理体系,为日后智能变电站的大规模建设、推广并成功运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内涵
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体系涵盖了智能变电站建设期、设备调试期、工程验收期和投运后日常运行维护、设备检修期间的全过程管理。其创新思路主要是将专业管理系统化、规范化,横向抓过程控制,即从源头抓起,做好全过程的动态管理,确保结果良好;纵向抓关键因素,即控制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完成工作任务目标。控制客观因素是指建立完备的规章制度、管理规范,做到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依;控制主观因素是指培训到位、流程执行到位、责任落实到位、监督到位,做到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
其创新内容主要是通过研究智能化设备与传统设备的不同,对《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规范》要求的六个方面的工作进行系统规范管理,突出“全、严、细、新、实、优”六字管理新方法,增补、完善有关的管理制度、运行规程、验收细则及作业指导书等,形成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的系列规范规定,实现“工作前制度全、要求严,工作中措施细、方法新,工作后成果实、目标优”管理目标。同时倡导员工不拘形式、随时随地学习,践行“五学”(自学、互学、助学、导学、促学)培训模式,提高员工专业操作技能和综合业务素质;推行5W1H工作分析法(六何分析法),全面保障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三、“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主要做法
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主要是针对两个难题提出:一是变电运维人员对智能变电站的掌控能力普遍较弱;二是短期内按国家电网公司要求实现变电运行与维护专业的高度融合难度较大。立足目前变电运维人员年龄偏大、学历较低的现状,为从根本上解决上述两个难题,必须有系统的、高效的、员工可接受的管理方法。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基本思路是:遵循系统化原则,按照PDCA过程控制,采取5W1H工作方法,依标准、照规范、划阶段、分层次推行智能变电站的运行维护工作。其主要做法是:从资料管理、设备验收、安全管理、运维管理、设备管理和培训工作六个方面展开系统规范管理,借鉴现有常规站的成熟、完备的管理办法,增补完善区别于常规站的系列智能站运维管理办法。
1.查计划、盯开工保障资料先行
(1)细分计划,做到心中有数。不仅管理人员、运维班班长、技术员通晓年度建设工程、生产工程计划,所有变电运维人员都要熟悉各自管辖范围内的新(改、扩)建工程计划,并根据年度计划细分为月度计划,同时指定责任人、明确工作重点,并设计制定计划横道图,将工程规模、时间进度等清晰明确表示在横道图上。运维人员定期根据实际情况对工程进展、存在问题等情况进行说明,使每位运维人员对管辖内的变电站建设情况都了如指掌。
(2)熟悉图纸,做到心中有底。运维人员在工程前期要熟悉图纸、设备说明书等资料,并积极与设计人员、施工人员、厂家人员沟通交流。一是全面学习新的设计规范、要求,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二是充分掌握设计思路,熟悉全站设备规划和配置,了解智能变电站工作原理和设备性能,为后期工作打好基础。这样就从源头上改变了运维人员仅在工程后期参与验收的现状,杜绝了后期发现问题已很难整改的弊端。三是变电运维人员在全程参与中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利于日后的运维管理。
2.早参与、多接触做好调试和验收
(1)规范顺控操作票,缩短编程调试期。总结分析了首座220kV智能变电站——怡明站顺控操作票编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研究了35kV智能变电站——生物站的调试过程,借鉴常规变电站典型操作票编写审核制度,制定了《智能变电站顺控操作票编写规定》,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编制了《智能变电站顺控典型操作票》。之后经过两个110kV智能变电站顺控操作票的编写、审核、调试实践,对智能站典型票又进行了修改、补充和完善,现已公布实施。
目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潍坊供电公司第三个220kV智能变电站云湖站的设备联调工作已经结束,运维人员依照《智能变电站顺控典型操作票》规范和要求编写云湖站的顺控票,以前需要15天左右完成的工作,这次只用了不到5天的时间就全部完成。经审核,差错率(差错率={出错操作项目/总操作项目}×100%)低于2%。这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工程顺利推进、按时送电争取了有利时间。
(2)严控五防闭锁,把好防误操作关。借鉴顺控典型操作票模式,深入研究探索智能站间隔层防止误操作功能及其具体实现形式,针对不同电压等级、不同接线方式,修订完善了各个电压等级(220kV、110kV、35kV、10kV)变压器、进出线、母联、PT、电容器等不同间隔的典型五防闭锁逻辑。这些典型逻辑经汇集成册,现已成为变电运维人员验收五防闭锁功能的法宝,公司设计部门也已将它作为参考资料。
(3)细化验收卡,确保验收无死角。为保证设备验收到位、整改到位,实现“零缺陷”移交,参考常规站验收管理办法,创新编写了设备标准验收卡,根据不同的设备类型形成不同的模板,特别是针对智能站新增设备,列出验收标准及详细要求。已完善智能变电站内17类主要设备及附属设施的标准验收卡。通过推广使用标准验收卡,有效避免了漏验、少验、不验等验收形式,杜绝了把关不严、质量不高、走过场等浮夸验收现象,将验收工作落实到每一台设备、每一个环节,取得了良好的实用效果。
同时重视验收环节中的沟通交流,及时召开验收沟通会,对验收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汇报、及时反馈、及时整改,做到边验收边整改,及时整改及时验收,提高了验收水平和验收效率。设备设施全部拍照存档,验收卡作为原始资料统一封存保管,做到验收流程的闭环管理,通过过程无死角确保结果零缺陷。
3.定制度、遵规程确保全面安全
安全生产是供电企业第一位的工作,任何时候、任何环节都不允许有丝毫马虎、丝毫懈怠。但长周期的安全运行也容易使员工产生松懈、麻痹思想,特别是对于智能变电站,运维经验相对欠缺,为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通过寻求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和谐统一,使各种危险因素始终处于受控状态,逐步实现本质型、持久型安全目标。
(1)安全第一,制度先行。常规站的安全管理模式大部分是适合智能变电站的,所以重点关注智能站与常规站的不同点,通过增补、完善适合智能站的规章制度来把好制度关,制定了一系列相关规程、制度,如《智能变电站智能设备标准化作业指导书》、《智能变电站运维管理办法》、《智能变电站倒闸操作标准措施卡使用及管理规定》、《智能变电站现场运行规程》等,形成掌控智能变电站危险点、定期排查隐患的制度保障,做好风险分析与预控,有效降低了智能变电站运行风险,为智能变电站的安全管理搭建了一个规范化平台。
(2)制度保障,重在执行。回顾发生过的安全事故,大多数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因此把柔性管理纳入到安全管理体系中,以人性化的“人文关怀”推进刚性的“制度管理”,会取得良好效果。创新实施“四步提升安全竞技法”,即:第一步业务培训,第二步安全活动,第三步警示教育,第四步风险辨识。有效提高了员工的自觉安全意识、风险辨识能力、规程执行能力和安全操作能力,实现了由“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根本性转变,提高了对智能变电站的安全管控水平。
4.抓运行、强维护推进运维一体
(1)图文并茂抓巡视。《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规范》规定智能变电站设备巡视分为五种,即在对常规站巡视(正常巡视、熄灯巡视、全面巡视、特殊巡视)的基础上增加了远程巡视。根据这一规定,组织编写了《智能变电站远程巡视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对各种智能设备拍照、编辑、汇总,在巡视标准基础上添加图例,形成了图文并茂的《标准化巡视作业指导书》,制定了5种《智能设备远程巡视卡》,实现了智能设备远程巡视的标准化。指导书与巡视卡的有机结合,对巡视中的重点、难点部位用图片的形式加以突出,明确了设备巡视类别、巡视项目、巡视部位和巡视标准。
(2)两卡一书保操作。倒闸操作采用“两卡一书”工作法,即“智能变电站倒闸操作标准措施卡、大型操作票审批卡和倒闸操作流程作业指导书”,实现了“倒闸操作全过程管理”。该工作法深化倒闸操作安全风险分析和危险点预控,从源头上抓安全操作,强化全过程和细节控制,从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上有效防止了误操作事故的发生。
以220kV怡明智能变电站为例,自实施该“两卡一书”后,从2011年10月投运至今完成了该站28079次无差错安全操作。“两卡一书”制度的实行,优化了操作流程、提高了操作效率、缩短了停送电时间,仅220kV线路停电时间就降低了18%,确保了倒闸操作安全、有序、高效。
5.巡硬件、用软件抓好设备管理
(1)通过巡视做好硬件设备管理。目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潍坊供电公司使用的生产管理系统PMS、调度管理系统OMS和可靠性系统,都录入了变电站的设备数据,但智能电子设备不在录入范围。为更好地管控智能电子设备,建立了完整的“智能变电站智能设备清单”,并对各智能设备的技术资料归档保存。另外,《智能变电站标准化巡视作业指导书》详细规定了智能设备的巡视内容,运维人员巡视后立即填写巡视记录,管理人员定期查看巡视记录,确保巡视效果。从台账建立、资料保管、状态巡视、运行记录等各环节管控好硬件设备。
(2)使用软件保证系统设备正常。智能变电站软件系统主要包括在线监测系统和一体化监控系统。运维人员经过前期的培训学习、现场调试,在学习讨论、交流沟通中逐渐熟悉系统,改变智能站建设初期运行人员只会看报警灯、不理解系统数据信息的状况。运维人员在各种形式的巡视过程中,定期检查系统各设备的运行状况,并通过查询系统主机检查数据是否在正常范围、显示数据与实际是否相符、数据或画面刷新是否正常等情况,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可以结合多方面的情况进行初步判断,并及时、明确、详细上报调控部门,有效掌控设备运行状况。
6.多形式、重实效提升培训效果
在培训方面不提倡填鸭式灌输,而是积极营造现场交流模式,不拘形式、随时随地开展信息传递、技术沟通和新知识学习。主要分为自主学习、技术交流和培训提高三个阶段。
一是引导员工养成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采取立体宣传、生动讲解、有奖竞赛、赶学比超等形式,培养员工对新知识、新设备、新技术的兴趣和爱好,体会学习的乐趣,品味学习成果。
二是技术交流在办公室与现场交叉进行,鼓励运维人员利用厂家人员在现场调试的机会,积极与厂家专业人员请教、学习、交流、沟通,掌握全站的系统架构、设备功能、高级应用、一二次设备及监控后台机的操作方法,分清智能变电站与常规站的主要区别,熟悉全站保护装置的跳闸方式与各一、二次设备的连接关系,遥测、遥信信息的传送方式,二次设备(合并单元、智能终端、网络交换机、对时装置等)的工作原理及运维方法等,像熟悉常规站一样熟悉智能站的智能设备和网络架构,切实当好智能变电站的管家。
三是培训提高则由公司层面统筹组织。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派人员到外地学习培训、竞赛比武、设备联调等,请专家来现场授课,开阔专业视野、拓展知识面、掌握先进技术。利用冬季集中培训、迎峰度夏检修工作较少等时机,抽调设计部门、技术管理部门、安全管理部门专家进行智能变电站专题培训,从设计、施工、维护、检修、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培训,使运维人员不仅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技能水平逐步得到提高。
四、“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实施效果
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涵盖了《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规范》(Q/GDW750-2012)中规定的关于智能变电站的六个方面的工作,具有在行业内学习借鉴、推广应用的广阔前景。其实施效果非常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运行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过程控制从源头开始,设计、施工、验收、运维及管理过程都得到了良好的控制,真正实现了“零缺陷”移交。新建智能变电站自投运时刻起,就是一个健康的变电站,为其安全运行开启了良好的开端。一系列的智能变电站管理规定、作业指导书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制度保护墙,从规程制度方面奠定智能站的安全运行基础。同时运维人员全过程参与、高标准要求、多形式学习,掌控智能站的实力显著提高,又从人力资源方面保证了智能站的安全运维。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更是持久可观,首先电网可靠性指标提升了0.005%,变电设备故障预防率提高至80%,减少了设备故障对电网和人身安全所产生的危害。其次充分利用远程巡视,相应延长正常巡视周期,从而减少了人工到站巡检次数,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
2.运维人员综合素质大幅提升
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实施过程中,倡导多维度培训方式,重视文化引领,并推行5W1H工作法,即工作人员熟悉工作内容(what)、明确责任者(who)、清楚工作岗位(where)、知道工作时间(when)、掌握怎样操作(How)以及理解为何这样做(why)。该工作法有效解决了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潍坊供电公司变电运维专业成长成才慢的老大难问题,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三集五大”改革后大量技术骨干调整到其他岗位、一线基层人员业务水平偏弱的状况。变电运维人员在各项工作中的表现非常出色,他们在智能变电站的建设、调试和验收期呈现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前所未有。经过图纸查阅、主动学习、现场交流、技术沟通、设备联调等多种形式的培训,业务综合素质得到大幅提升。
3.积累经验助力智能电网更快发展
智能变电站安全稳定运行是保证智能电网坚强的重要基础,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的实施,为智能变电站的运维管理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智能电网安全运行打下了良好基础。
4.准备充足实现运维专业高度融合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潍坊供电公司按照先进的理念,相继推行了运维一体化业务培训,试点开展了部分维护业务,相关规程制度、工作流程等都已开始修订,并积极探讨深度实施细则,为实现国家电网公司确定的近期、中期和晚期目标做好了充足准备。一旦时机和条件成熟,可立即全面展开,逐步推进,最终实现运行与维护业务的高度专业融合。
五、结论
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是顺应电网发展趋势,按照智能变电站运行规律,为保障智能变电站的安全可靠运行,在实践中探索出的智能变电站运维管理新模式,在已经投运的智能变电站管理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保障电网安全运行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丁书文,王成.智能化变电站的主要关键技术问题研究[J].供用电,2012,(3).
[2]马向林.对智能化变电站的认识[J].网友世界,2012,(24).
[3]郭荣荣.智能化变电站方面的若干问题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1).
篇4
[关键词]抄表;催费;一分双无;智能
1.研究背景
“一分双无”管理模式是深化应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一体化缴费平台“全采集、全覆盖、标准化、自动化”的成果,通过技术手段、管理转型,全面优化业务流程,彻底变革传统的人工抄表、人工催费模式,带来了营销管理自动化的锐变,最大程度体现了“效益最大化、服务最优化、人员最精化、风险最小化”。
1.1打破专业界限,实现效益最大化。“远采集抄”通过营配信息集成,实现营销、生产、调度各专业的业务贯通,通过专业化运维实现用电采集信息的挖掘分析,实行专业融合,实现了综合效益最大化。1.2丰富服务手段,实现服务最优化。通过建设应用一体化催费平台,提供语音、短信、有线电视、邮件等全方位多媒体的电费通知和催缴服务,统一催缴策略、规范催费行为,减少了客户投诉。深化短信平台应用,在停电信息、电价政策宣传等方面提高应用高效果。统一规范的服务行为,方便快捷的服务渠道,独特新颖的服务方式,协同高效的服务水平,大大提升了企业品牌的内在价值,彰显了企业品牌的外在形象。1.3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人员最精化。“一分双无”管理模式借助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一体化催费平台先进的技术手段,大大提高了抄表、催费的工作效率。通过集中抄表、自动催费,抄表人员从简单、机械、重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人员数量减少,抄收质量提高。调整人员的工作重心,转向巡视核查和现场服务,一定程度解决了抄核收队伍结构性缺员的问题,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1.4提升工作质量,实现风险最小化。“一分双无”管理模式有利于落实“以防为主”的工作要求,改进工作质量,减少工作差错,扎实推进“零距离、亲情式”的服务理念,始于客户需求、终于客户满意,塑造服务新形象,增强社会亲和力,减少了用户投诉的风险。
2.“一分双无”模式理念
2.1工作理念
“一分双无”是基于用电信息“全采集、全覆盖、全费控”的新型电费抄核收模式,以“集约、智能、高效、专业”为目标,将传统的抄表催费班调整为自动抄表班和电费催收班,优化抄核收业务流程,重新核定工作量,将富余人员充实到采集运维和分户送电等岗位,实现“集中远程抄表、集中智能核算、集中统一催费、集中专业运维”集约化运作。集中远程抄表是改变分散、人工、现场的抄表模式,利用用电信息“全采集、全覆盖”,实现集中、自动、远程抄表。集中智能核算是集中处理所有客户的电费计算、复核、发行。集中统一催费是集中发送欠费通知,建设一体化催费平台集中管理催费渠道,集中发送多种媒体的电费通知,实现催收电费自动化。集中专业运维是集中实施采集故障处理、主站监控分析、用户信息维护等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及分户送电等一体化催费平台的运维工作。
2.2“一分双无”工作范围和目标
“一分双无”适用于已实现用电信息采集用户的电费抄核收业务处理、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及一体化催费平台的运行维护。按照用电采集覆盖推进计划,2013年实现城区范围一分双无模式推广应用,最终实现全市范围所有供电企业一分双无模式。
3.“一分双无”工作方法
3.1全面优化业务流程
加强自动抄表和催费系统应用,抄表业务和催费业务分离,统一例日抄表执行,统一催费信息。加强运维管理,确保系统稳定运行,在抄表例日前进行系统检查和准备,提高抄表成功率,把住新装入口,实行分户送电,确保客户信息及时准确。
3.2调整抄核收工作组织机构
“一分双无”管理模式是基于用户信息“全采集、全覆盖、全费控”的基础上,即:智能表安装率、采集实现率达到99%以上;采集成功率长期稳定在98%以上;用户自动催费订阅率在90%以上。在此背景下,根据“大营销”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按照“一分双无”要求,公司探索“采集运维专业化、抄收业务分离”的营销新管理模式。重新整合抄表催费队伍,将抄表、催费业务分离,取消原抄表班,成立自动抄表班、电费催收班。自动抄表班人员、电费催收班人员需由工作责任心强、工作经验丰富、业务技术水平高、工作协调能力强的人员担任。加强采集运维岗位力量,对新装小区采取分户送电,源头把控客户信息收集。
3.3明确工作标准,建立管理制度
建立自动化抄表核算催费管理办法、新建住宅集中装表分户送电管理办法。
4.效益分析
公司开展“一分双无”管理模式,是提升营销精益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优化了人员配置,夯实营销管理基础、提高效率效益,促进服务质量持续提升。
4.1优化人员配置、明确工作职责:改变传统抄表催费模式,实现抄催分离,抄表催费人员减少20%;4.2提升工作质量、降低劳动强度:保证抄表及时率、抄表准确率、通知及时率、通知准确率保持在99%以上;4.3提高工作效率、凸显建设成效:“一分双无”模式的推广,为用电在线监测、电费回收保障、线损实时分析、电能质量管理、市场分析预测、工作质量控制等营销业务管理与决策提供智能化支持。用电采集系统、一体化催费平台的建设丰富了供电服务手段,在满足用户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方面发挥更大作用;4.4节约经营成本、创造更大价值:随着营销工作智能化、自动化的发展,精益化人员管理,规范化通知单使用,杜绝人工浪费,使企业成本大大减少,降低了24%。
篇5
运维一体化的概念:在电网运行过程中,电力运行和电力维修部门是不同的,他们有着独立的专业、工作岗位和职责。实行运维一体化不仅可以维护和检修一定范围内的变电设备,还可以整合电力运行和电力维修工作,变电运行和电力维修工作由相同的部门负责。这样电网运行的工作效率就可以大大提高,促使电网更加科学合理地运行。具体来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努力。首先是部门一体化,主要是整合负责变电运行和变电检修的部门,这个部门需要承担电网变电设备运行工作和电网检修工作。其次是职工职责的一体化,主要是大力培训电网运行系统中的工作人员,使员工可以承担电网运行以及电网维修等工作,同时掌握相关的工作技能。运维一体化的重要性:如今电网规模日趋复杂,越来越大,要求具有更高的安全可靠性。如今我国开始深入进行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国家要求电网公司实现运维一体化,对作业流程和资源配置进行优化,将资源潜能释放出来,进而提升作业效率和生产效益。通过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可以优化整合传统变电运行和变电检修人员的专业素质、工作协调以及生产质量等诸多方面,变电运行和检修的职责由同一部门的人员来承担,使运营效率得到提升。
2强化变电站运维管理体系构建的措施
一是将“安全第一”的原则贯彻落实下去:在具体工程实践研究中,对可能会对安全造成影响的关键因素和控制安全的关键环节进行分析,对旧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业务流程或者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漏洞的地方认真查找,以采取相应的完善措施。通过实施运维一体化,同一组成员来完成运行维护工作,就需要对运维班组内部安全监督机制进行构建,要将危险点分析、风险预控措施以及验收审核等工作落实。同时,在承接C/D类检修任务之前,需要统计分析增加的工作量,对运维班组现有人才技术力量和设备资源的可承受度进行预测和评估,明确阶段性目标,细化操作实施方案。二是对规章制度进行构建和完善,并将其落实下去:要想保证在工作过程中不会出现问题,仅仅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是不够的,还需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要落实班组安全生产责任制,将“安全第一”和“预防为主”作为生产方针,大力宣传反违章以及安全生产方面的知识。落实“两票三制”以及三级监护等制度,明确生产过程中的责任,如果有事故出现,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对日常运维管理要重视,严格执行相关的文明生产标准,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不断强化值班责任意识,促使日常运行维护质量得到提升。维护工作需要按时完成,这样变电运维基础水平才能不断提升。如今,在变电站中,设备越来越多,技术革新速度也不断加快,特别是最近开始大力建设数字化变电站和智能化变电站。因此需要及时制定和细化变电站现场的运行规程,对各种记录进行自查和完善,借助于生产管理系统,提升工作效率,确保变电站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三是要大力培育专业人才:过去在电网生产体制中,都是各个专业分工负责,运行专业的人员主要是负责设备的监控以及安全操作,而检修专业的人员则处理存在的缺陷,并且对技术改造负责。如今,国家电网公司开始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对运行检修人员的要求不断提升,运行人员要使设备说明书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对一二次设备的具体构成和专业名称熟练掌握,对设备检修流程和工艺方法进行掌握,了解高压预试的数据标准,学会调试电气设备。而检修专业人员则要努力学习系统运行方式,对各种运行方式的特点和安全注意事项熟练掌握,并且对于不同运行方式的变换过程要能够迅速地判断和决策,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地推动智能电网的发展。因此变电运维人员需要及时完善知识结构,结合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关的应对措施。要充分考虑运维人员的工作项目,以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更好地维护设备。
3结语
篇6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12-0172-01
1 引言
智能变电站与传统变电站在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的各个环节均有本质区别。传统变电站强调手段、强调功能和满足自身需求,而智能变电站更强目的。智能变电站更强调智能一次设备概念,集成化程度更高.可以实现一,二次设备的一体化、智能化整合与集成。智能变电站新型设备(电子式互感器、合并单元、智能终端、网络交换机)的性能及其与继电保护装置等二次设备的整体配合性能,均是确保变电站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因素。
2 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管理中容易遇到的问题
2.1 可靠性
智能变电站中所采用的光学互感器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使设备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光纤与玻璃之间存在一定的可靠性问题,并且有源电子互感器还需要借助一定的元件和模块才能发挥作用,然而这些设备的运行稳定性及资源的使用情况都不高。同时,高压电子互感器在运行的过程中同样会受到周围磁场的影响,从而导致信号输出不稳定,给工作人员带来困扰。因此,智能变电站的维护要求较高。
2.2 安全性
从通信模式来看,智能变电站采用的是对等传输模式,放弃了传统的点对点传输模式。这就使整体的安全性要求变得更加严格,各个装置之间缺乏有效的隔离点,基本都是采用软件来隔离的,如果系统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或者是维护不及时,都可能对整个系统带来巨大的影响。这就使系统的安全性受到巨大挑战,智能变电站的安全受到影响。
3 \行维护管理措施
3.1 一体化五防系统
智能变电站一体化五防系统包含了站控层、间隔层、现场单元的电气闭锁层三级防误措施,以上三级防误措施的有效结合实现了一体化五防系统的防误功能。
(1)站控层防误:五防系统与监控系统结合之后,通过对变电站中一次设备的远方操作实现对操作的五防闭锁。防误的范围包括变电站所有的断路器、接地开关、隔离开关、接地线等。(2)间隔层防误:间隔层的防误主要通过GOOSE机制从过程层的智能接口中实时传送数据,通过每台间隔层设备的控制闭锁逻辑条件来对这些数据进行辨别,从而实现间隔层的逻辑闭锁。(3)现场单元电气闭锁层防误:根据现场的电气设备的位置与状态来实现闭锁,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且实时性极强。该层闭锁是变电站一体化五防系统的最后一道防线,包括了变电站全部的隔离开关。
3.2 设备的维护管理
3.2.1 通信控制器的维护
良好健全的信息通信是保障智能变电站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通信控制器是智能变电站输入输出数据的装置,因此,要确保通信控制器处于一个良好的运行状态。在对通信控制器进行维护时,要合理安排、检查智能变电站的调度,确保智能变电站后台操作步骤合理、规范,稳步开启、隔离、退出通信控制器,一经发现问题要及时排查并做好处理,确保能够进行正常通信。
3.2.2 电子互感器的维护
智能变电站的运行需要不断处理大量、复杂的输入、输出变电量及各种电力参数,而电子互感器则是测量这些电力参数的重要装置。电子互感器通过对变电站的电压与电流进行全面检测,从而使变电站电流与电压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
电子互感器由专用屏蔽线、采集器与电子传感器构成,是一个集传输、分析、采集为一体的电子装置,在对其进行维护的过程中需要加大各个细节的处理。
3.3 智能组件的巡视维护
要加强巡视智能一次设备的力度,特别是要对智能组件进行良好的维护,为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提供保障。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检查后台机保护功能压板、出口压板及装置压板的投退状态是否正确,核对电流、有功、无功显示值和保护装置显示值是否相符,是否存在异常情况。(2)定期对智能终端、保护装置、自动装置、网络交换机、合并单元及各种指示灯进行检查,确认通信状态是否正常。(3)检查室外智能终端的密封性能,查看其是否有受潮进水情况,设备内部温度控制器是否正常工作。(4)检测光纤及其接头连接是否可靠,是否有折弯、破碎的地方。查看备用芯防尘帽是否存在破裂、脱落的情况,并确认其密封性是否仍然良好。
4 结语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相互融合,多种应用相互关联,对运维人员的技术、技能要求越发严格,因而在确保智能设备安全、可靠运行的前提下,还应高度重视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切实做好高素质运维队伍建设,增加运行维护的规范性与合理性,保障智能变电站稳定、可靠运行。
参考文献
[1]黄新波.智能变电站原理与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3.
篇7
[关键词]海上风电;运维市场;出质保;智能化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9063
随着我国建设智能电网的进程不断深入,新能源得到了更好的开发与利用,海上风电产业获得了蓬勃发展。随着时间推移,很多初期投运的风机逐步磨损,需要进行深度维护,海上风电运维市场呈现出巨大的契机,并成为风电行业激烈市场竞争中新的业务增长点。
1我国海上风电运维市场现状分析
经过近年来的深度调整,风电行业已经走出了低谷期,国家不断出台利好政策,着力扶持风电行业发展,海上风电产业环境逐步回暖。目前,我国“十三五”规划已经基本确定了上调新能源比例,风电行业的整体发展目标将比“十二五”有所提高,预计到2020年,风电装机含量将达到25亿~28亿千瓦。海上风电具有风速大、来源稳定、环保效应好等突出优势,成为风电行业发展的新宠。在风电行业整体发展前景向好的大环境下,海上风电的市场潜在空间巨大,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在建和已投产的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达到了1000万千瓦,巨大的装机容量带动海上风电运维市场发展,海上风电运维已经成为新能源装备制造行业新的增长点,随着近年来很多现役海上风电机组出质保期,运维市场后劲将被大量释放。
海上风电运维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巨大的发展潜力吸引了大量的运维厂商,但与此同时,海上风电的运行和维护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海上风电面对潮湿、盐雾、台风等恶劣环境,其运行和维护面临众多的技术难题与困难,运维成本约为陆上风电的两倍。
2海上风电运维市场呈现新契机
综合分析海上风电运维市场,虽然还面临一定的技术难题,但随着行业对海上风电运维技术的重视不断升温,市场呈现出巨大的发展契机。
1风电运维开启智慧时代,市场潜力巨大
我国致力于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智能电网以智慧、低碳、高效为特点,大量应用了新技术,被应用于新能源领域。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控制、智能传感等技术被应用于风电运维领域,开启了海上风电运维的智慧时代。
以大数据技术为例,目前海上风电运维主要包括海上风电的集中监控、风电场群的运行管理、风电机组的状态评价和故障诊断、相关的备品配件供应、机组检修和运维等工作,涉及海上风电的运行、管理、维护、故障分析等领域,利用智能传感技术能够将风机运行数据通过互联网,上送监控中心,形成运行数据库,大数据技术能够有效应用于海上气象分析、地理环境数据整合、卫星图像数据整理和分析等领域,大数据技术通过收集和整理庞大的海上风电场运行数据,结合数据挖掘和系统监测技术,实现海上风电运维的智能化,有利于及时发现并排除风电机组可能出现的故障,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降低风电运维成本,提升海上风电的运维效率。
风电运维行业中智能化技术的普及和应用,通过对海量大数据的智能调取与分析,为风机运行参数共享、远程实时监控、数据整合与连接、风机预测性维修、风电运维管理的专业化与标准化等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海上风电管理平台,获得良好的商业价值,降低风电运维成本,推动风电运维向着预测、预防、智能方向推进。
2大量风机走出质保期,运维市场被释放
近十年来我国风电行业呈现“井喷式”发展,大量的风机出质保期,目前,我国2010年之前建设的风机多为2年质保期,2010年之后建设的风机为3~5年质保期,因此,进入2016年,大部分2010年前后建设的风机已经走出了质保期,海上风电也是如此,随着风机运行年限的增加,越来越多风机出现漏油等故障,初期投入的一些制造技术不成熟的风机尤其如此,在此背景下,海上风电的运维市场被大量释放。
根据《2015年中国风电叶片设计制造与运维技术高峰论坛报告》的统计,2015―2016年间,我国每年将有1800万千瓦的风电装机容量的风机出质保期,随着时间推移,这个规模还在呈现增长趋势,预计到2022年,累计将有超过20000万千瓦装机容量的风机出质保期,风机出质保释放出的运维市场无疑是巨大的。
3以旧换新和机组退役,大幅拓宽市场空间
目前,我国海上风电的发展与陆上风电相比,还相对滞后,很多技术尚不成熟,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检测、制造、安装、施工、运行和维护体系,产业机制尚有待健全,尤其是在海上风电的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尚未实现国产化,6兆瓦及以上的大容量风机还处于试点运行和尝试阶段。
在此背景下,随着海上风电技术的逐步成熟、优质风资源的逐步减少、海上风电管理机制日益流畅,风机的以旧换新和机组退役成为必然趋势,技术先进、大功率的机组将替代过时的小功率机组。此外,海上风机的普遍使用年限为25年,部分风机技术性能也日益落后,发电量不断降低,运行和维护成本日益增加。机组的更新换代给风电制造和施工带来广阔的市场,大幅拓宽了海上风电的市场空间。
3抓住运维市场新契机,投身风电运维市场
海上风电运维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海上风电工程施工企业应当积极利用自身优势,抓住发展良机,投身运维市场。
1从单纯施工向施工、运维、服务一体化过渡
伴随我国海上风电技术的发展,配套设施和服务水平也日益提升,相关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因此,要做大做强企业,必须打破单纯从事某一领域的局限,从单纯施工向施工、运维、服务一体化过渡,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
目前,包括维斯塔斯、华锐风电等在内的风电企业,都在筹备建立专业的风电运维公司,将风电运维市场作为发力点,抢占新的风电运维市场。可见,单纯的某一技术领域服务已经不是未来风电行业发展的趋势,能够提供从施工到运维和配套服务的企业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2从事后运行维护发展到体系化运维方式
传统的风电运维服务采用事故后修复的形式,对风机故障的发生属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预见性,而且基本采取谁家风机故障谁家修的策略,未建立规范化和系统性的运行和维护体系。目前继电保护行业已经较多地推广了状态检修,今后海上风电运维市场的发展趋势也是如此。
因此,风电施工企业有必要推动自身技术和管理升级换代,逐步从单一的事后运维方式过渡到体系化运维方式,推广状态检修的方式,建立系统的监测和运维平台,进行设备健康管理,对智能传感系统收集到的大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对可能出现的故障进行预判,并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以整个风电场的价值最大化为最终目标,提出运维策略。
3准确把握海上风电运维市场发展态势
目前,国内海上风电运维市场呈现三足鼎立之势,第一类市场参与者是业主单位,他们会基于自身需求,建立专业负责风机运维服务的子公司,与总公司一起进行协同运维,这类运维方式的优势在于管理方便,中间环节少,合作和协调方便;第二类运维市场参与者是海上风电风机的整机制造商,这类方式是海上风电运维团队的中坚力量,因为在风机制造方面具有较好的经验积累,因此在运维市场具有技术优势;第三类是第三方的运维团队,这些运维团队提供独立的第三方服务,其成本相对较低,运行管理专业化,制度较为灵活,但在运维技术上相对欠缺。
目前,维斯塔斯、华锐风电、金风科技、东方电气、明阳风电等都建立了专业的运营维护子公司,还有很多相关施工企业也正在组建自身的运维团队,这对于海上风电施工企业形成了巨大的挑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施工企业应当准确把握海上风电运维市场发展态势,在当前运维市场三足鼎立的局势下,利用自身在海上风电施工方面的经验积累和规模优势,积极发展海上风电运行和维护技术,借助智能运维技术发展的东风,不断完善自身的风电运维体系,把自身做大做强。
4结论
随着我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的增加,相关的运维业务还将持续增长,海上风电施工企业应当紧抓新契机,积极拓展运维业务,推动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靓海上风电发展近况调研[J].风能,2013(2):46-49
[2]韩仲卿,孟海燕浅谈海上风电场电气系统[J].华北电力技术,2010(12):26-28
[3]赵群,柴福莉海上风力发电现状与发展趋势[J].机电工程,2009,26(12):5-8
篇8
“众所周知,神经中枢在人体中起到了连接、协同、调节及控制的作用,以保证人体健康、协调。在智能楼宇中,SmartStruxure 楼宇管理解决方案通过将各个子系统进行跨平台融合,实现了系统智慧集成、软件智慧管理的互联互通,带来智能用户价值,助力打造创新的‘建筑绿色生产力’。” 施耐德电气能效及楼宇事业部建筑能效中心总监孙靖表示。
系统智慧集成
不同于传统楼宇自控系统的各子系统独立运行,SmartStruxure 楼宇管理解决方案智慧集成配电、照明、安防、暖通、监控、能源管理等多种子系统,通过统一平台便可对楼宇进行综合管理。不仅提高了楼宇系统全局处理能力,实现一体化服务,而且对建筑物能效进行优化与动态管理。
其中,通过智能配电设备联网,SmartStruxure 对能源供给与需求进行双向管理,兼顾了供电质量/ 用电安全及能效管理,实现智能配电系统集成。通过暖通空调、安全防范、智能照明三大系统集成,对建筑能耗按需优化,并将所有优化策略通过能效指标予以显示和评估。比如安防视频监控显示楼宇无人时,空调、灯光等电气设备会自动关闭,从而实现节能。
除了子系统之间的智慧集成,SmartStruxure 还可以通过与行业应用(如酒店客房管理系统、数据中心管理系统、工厂车间管理系统、民航航班信息系统等)集成,使建筑智能化真正服务于业务需求。
软件智慧管理
SmartStruxure 楼宇管理解决方案在大数据、云时代下深度融合楼宇管理与信息化,通过智慧的“大脑”——软件实现楼宇各子系统、楼宇系统与第三方系统、楼宇与智能终端之间的数据分享,让楼宇更智能,管理更简捷。SmartStruxure 兼容ISO 标准通信协议,无需硬件网关即可无缝集成LonWorks,BACNet,Modbus,Webservice等第三方设备,调试便捷,降低了调试及集成成本,实现各种专业应用。SmartStruxure 智能终端远程控制支持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通过手机可查看系统情况,实时观察现场情况,及时得到系统报警。
SmartStruxure 提供基于云的楼宇智能管理服务,包括故障检测及诊断、远程监控与分析、报告及维护,在满足日常楼宇操作和运维需求的同时,是工程优化计划的完美助手。
用户智能价值
施耐德电气倡导“建筑绿色生产力”的理念,致力于打造绿色、智慧、以人为本的建筑,为楼宇投资者提升楼宇的资产与品牌价值,为楼宇管理者提供安全、可靠、高效的运维手段,为楼宇使用者创造健康舒适的环境和智能体验。
SmartStruxure 凭借基础系统集成、软件智能管理,平衡、连通绿色生产力的三大驱动力,是对“建筑绿色生产力”的最佳诠释和践行:
投资绿色生产力
SmartStruxure 通过一体化综合管理平台和全生命周期的整体解决方案,简化管理流程,减少设备及人工成本,确保楼宇效益最大化;通过部署节能、环保、可持续的绿色建筑战略帮助楼宇管理者提升资产价值并延长资产寿命。运维绿色生产力
施耐德电气提供楼宇管理产品线,保证设备兼容性,增加调试便捷性。SmartStruxure 拥有易用、人性化、精美的操作界面,易于上手,提升运营水平;通过远程能效管理及能效服务、IT、云技术等,实现整个集团的参数对标及决策管理,达到能源与运营效率双提升。
篇9
【关键词】调控一体化;电网调度;电网监控;融合发展
1.调控一体化实施背景
2009年以前江苏省电网县级公司运行普遍采用“监控中心+操作班”的管理模式,与电网调度分属两个部门管理,此种模式下调度与监控的业务联系相对繁琐,监控中心有时还扮演调度与操作队间中转站的角色,运行效率偏低同时也增加了电网安全运行维护的风险,并且随着电网的快速发展和智能电网建设的迅速推进,这种调度变电运行管理方式已不相适应现代电网集约化管理的需要了。2009年国家电网公司要求实施电网运行“大值班、大方式、大计划、大二次”管理模式,构建电力生产的“大运行”体系。
2.调控一体化
2.1调控一体化介绍
调控一体化,主要是指将变电运行工区下的变电监控、变电运行维护操作功能全面分离,将监控业务和调度业务融合,统一由调控中心管理;成立运维操作班,实现“调控中心+运维操作班”管理模式。对原有监控系统软、硬件资源进行改造,利用电力系统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建设“调控一体化”系统技术支持平台,保证“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得以实施。
太仓公司将调度通信部门的调度班与变电运维工区的监控中心合并为调控班,合并后调度与监控同处一室值班,调控班归属电力调度控制中心,操作班依然归属变电运行工区管理。变电运行工区不再承担相关输变电设备的运行监控业务,只负责所辖变电站日常操作、巡视维护、异常及事故处理等,并接受调控中心运行指挥。“调控一体化”使调度部门增加电网监控的职责,指挥电网运行的同时参与电网运行的监控。
2.2调控一体化实施
2009年江苏省公司成为实施调控一体化试点省份率先改革,在县级调度中将电网调度运行与设备监控运行值班集中融合,实现“调控一体化”工作模式,简化调度与监控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以提高电网调度和变电站运行监控的业务流转效率。
2009年12月份太仓供电公司在苏州地区率先实施“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调控班负责调度管辖范围内的电网调度,县公司范围内变电站的集中监视和控制,以及与其他调度进行业务联系。太仓调控班实行三班两倒运转模式,每值有3名值班员,其中2名调度员主要负责本值内电网的安全、经济、优质运行,负责电网操作、事故处理以及无人值班变电站的辅助监控。1名监控员主要负责县公司管辖变电站的监控工作以及变电站主变分头、电容器、线路等的遥控操作。
3.调控一体化给电网运行带来的变化
3.1调控一体化给传统运行模式带来的变革
据了解一些电网的变电运行工区还在采用“监控中心+操作队”的模式,监控与运行操作分设班组,采用这种模式投入人力较多,人力资源使用效率较低。首先,与原有的运行管理模式相比较,电网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二者明显合不上拍了。其次,远程在线监测技术也日渐成熟,现代化大电网的雄厚驾驭实力也具备了,调度自动化、电网变电站自动化监控手段也日益发展完善起来,电网运行管理方式急需变革,必须采用电网调度监控中心+运维操作班新的管理模式才能与新形势下适应智能电网的发展要求相适应,这种模式下成立的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将电网监控中心和调度中心一体化设置,特殊情况下紧急遥控操作、变电站监控及电网调度等职责都由电力调度控制中心承担;运维班主要负责变电站倒闸操作、运行巡视、调度指令的分解等工作,两者紧密配合,又各司其责。
3.2减人增效
太仓公司将原有“监控中心+操作队”管理模式下的6名监控人员调整到调度班,剩余4名监控人员进行变电运行工作,缓解了变电运行工区人员紧张的局面,提高了人员利用效率,降低了企业人力成本。
度与监控同处一室值班.可以有效减少总值班人员和监控设备、场地的投资。从而达到减人增效的目的。此外,由于合并成1个班组,可以有效地精简许多班组重复的记录。可见,调度与监控同处一室值班,能优化资源布局,解决结构性缺员问题,全面提高人力资源效率。合并初期调控班采用调度人员和监控人员岗位分离的办法开展业务,但随着双方业务流程的熟悉,通过班组技能培训,监控员逐渐学习掌握调度岗位技能,调度员逐渐学习掌握监控岗位技能,最后通过考核成为一岗多能的调控员。调控班组人员实行一岗多能后,大大缓解了调控班人员缺乏的现状。
3.3对监控、调度岗位工作带来的影响
(1)遥控操作简易化。监控遥控操作时,中间发令、记录、复诵、汇报等环节简单、清晰,而且执行快速、正确,设备状态与实时技术台账、监控系统同步,直观、准确。 (2)事故处理高效化。调度员能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控电网运行情况,调度与监控之间直接交流,快速反应,大大提高了电网事故处理效率,电网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下,这种集调度、监控、操作一体化的“大运行”管理模式将为事故处理赢得宝贵的时间,使得电网安全更有保障。(3)风险控制实时化。调度人员根据电网风险预警系统实时对电网进行风险监控、评估、危险预控,与事故处理预案联动,大大提高电网可控性。(4)调控管理集约化。“调控一体化”实施后,日常两遥操作、事故处理、有序用电、运方安排等均在调控中心进行,因而大大提高了值班人员的工作效率,从而提高了调度集约化管理水平,进而提高了电网供电可靠性。
3.4提高了班组的创新能力
调度与监控工作联系紧密。并相互渗透,两方面人员合并后.班组人员力量加强,在日常工作中通过集思广益不断创新.获得了很多成果。如:调控班QC小组的《提高太仓电网实时运行方式信息的准确率》成果先后获得多个奖项,并获得“国优”荣誉称号。
4.结论
调度与监控同处一室值班模式符合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和三集五大运行体系的发展方向,是新形势下调度运行方式改革的必然趋势,是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客观需要,也是电网公司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通过对调控中心的业务流程优化、调控一体化系统信号优化,加强调度和监控人员之间的分工协作,开展技能培训,促进岗位融合,提高了工作效率。经过太仓供电公司近4年的运行经验证明调控一体化模式能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的电网运行环境,更好的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作者简介:
篇10
关键词:调控一体化;电网运行;变化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s power into the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power system in our country, the constant deepening and reform,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intelligent network has a higher request to the. Modern power system requires a new operation mode, thus establish a control configuration integration grid operation management mode has become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Key words: control integration; power system; change
中图分类号:V242.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1-0020-02
“调控一体化”即全面分离原来的变电监控和变电运行维护,实现电网的调度和监控的一体化管理。总体实施方案在一些电公司里实施了,这种新的智能化电网管理模式可以使得电网日常操作和故障处理效率有明显的提高;可以统筹调配运行人员,使得调配人员的业务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并且实现减员增效。
1 目前国内、外几种电网变电运行管理模式。
①国内的四种模式:传统模式(人力资源和自动化设备未得到充分的应用)、集控站模式(需要重复建设多个集控站,需要众多的人员)、监控中心加运维操作站模式(监控范围大,监控中心需要增加监控位置)、调控中心加运维操作站模式(调控一体化)。
②超高压运行管理模式:传统模式(事故异常响应速度快,人力资源和设备利用率低)、属地监控中心(人力资源和自动化设备充分利用,但是系统建设复杂)、独立超高压监控中心(人力资源和自动化设备充分利用,系统建设简单)。
③香港:变电站全无人值班,调控一体化(结合运维工作站),设备和主接线的统一,易标准化,一级标准。
④英国:调度、设置、监控一体化,处理和分析问题可以分两组来进行,电网网架坚强、设备可靠、装备类型集中。
2 电网的运行需要调控一体带来变化。
2.1 调控一体化可以变革传统的运行模式。
据了解,我国在电网变电时主要会采用最为传统的变电模式——变电集控站模式。这种模式就会把集控站和变电站,把监控和运行维护等融为一体。在电网接线的过程中,会出现以下几个问题,即人力资源需要投入很多、忙闲不均的现象经常会在各个集控站出现。而这些因素就会制约我国电力的发展。其次,随着远程在线监测技术的日益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驾驭现代化大电网的雄厚实力。同时,调度自动化和电网变电站自动化监控手段也成熟起来。所以说电网运行管理方式急切的需要进行深刻的变革,变革后才会带来更好更快的发展。所以我们针对现状,必须让原来落后守旧的模式适应我们新的电网智能模式。这种模式需要我们将电网监控中心和调度中心进行一体化设置,如果让两者紧密的结合那就一定要成立一个调度控制中心。这个调度控制中心主要承担着特殊情况下的紧急遥控操作、变电监控和电网调度的责任。其中的运维站主要负责变电站的倒闸操作工作之后还要进行巡视和调度指令的工作。这样可以使得调度控制中心和运维站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同时,又做好各个部门的本职工作,两者互不干扰。
2.2机构精简。
当我们运行新的管理模式----电网调度通信监控中心加运维操作站之后,一些问题也会随之出现了。新的管理模式在运行的过程中会出现人力资源浪费的情况,针对这样的情况,精简管理人员是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在设置调控中心的时候,运行的形式转变为大班组管理小科室,并且压缩管理层级。在这个时候,变电站合理的运行就力不开调度中心和变电管理运行所了。他们会使得远程监控、电网的运行、电网的维护进行更加专业化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我过电网的快速发展,变电站才可以快速移交监控中心的监控职能,彻底的分离远方监控职能和变电站运行操作职能。这样,一个难题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规范用工管理,但是达到资源配置优化、机构设置精简更是难上加难。那么最为重要的事情就是构建一个运转起来各个部门互相协调、运转过程可靠速度高效的体系。调查后发现,一些实施改革后的电力部门,管理科室由原来的十多个精简为两三个,兼岗制度代替了原来的一个一岗制度。这样几个综合性的生产班组就会生成了,充实了一线班组的力量,同时也合理的配置了人力资源和技术。这样的措施实施后,各方面有了明显的变化:用工人员和定员和以前相比明显减少。
2.3 我们的目标是减员增效,调配人员统筹安排。
在实行集约化管理人员之后,各个变电站具体的操作巡视的情况就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方面了。我们需要把原来的管理人员和运行人员进行合理的统筹和适度的调配,这样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根据任务的多少来合理的分配人员。如果没有任务的地方,我们就可以不派工作人员;可以派少量的人到任务较少的地方;派大量的人员到任务相对来说较多的地方。这样就可以改变原来工作过程中出现的人员忙闲不均的现象,可以让专业的人员在维护操作和巡视的工作上多花些精力。夯实电网运行的基础。据了解,调控一体化运行后可精简百分之二十左右的运行人员。表现的较为显著的是是现场工作,特别是设备启动、停送电等优势方面表现的更为明显。同时,人员的综合技术和技能可以通过新的运行模式得到很大的提高。平台在运行时有现金的技术辅助,人员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工作,原来那些因为没有人员而使得电网的安全得不到保障的情况在也不会发生了。调控一体化模式的管理理念是以人为本同时又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新模式下把工作人员分成两个部分即运行维护人员和倒班人员,值班的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白班和晚班两种方式可以供工作人员安排。这就解决了以前上班的时候多种工作进行的问题。特别解决了以前需要我们集中精力对设备进行监控的时候和上夜班人员劳累而出现安全问题的情况。把运行人员分组之后,每组按照各自的时间来巡视并且检查设备,那么解放更多的人力和节约大量的时间久可以通过设备监控来完成了。剩余的时间可以给运行人员上课培训,时运行人员的专业技能得到提高,并且进行运行设备维护。使电网运行更加科学高效,使电网安全更有保障,使电网事故处理效率和日常操作效率大大提高。
- 上一篇:工学结合总结
- 下一篇:电子学历在线验证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