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规划方案范文
时间:2024-03-09 16:06: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战略规划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企业战略规划是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的第一步,许多教科书都有对传统的企业战略规划程序的阐述,这些阐述之间大同小异:首先,确立企业使命和战略目标。当这两者确定后,企业及企业的各战略事业单位根据它们来制定战略,分配责任和资源;其次,进行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通过外部环境分析,努力发现企业未来的机会和威胁,而通过内部条件分析,可以找出企业的优势和劣势。有不少人认为这是战略分析的核心;第三,根据以上的分析结果,选择战略类型。最后,根据战略类型,制定职能性政策以支持战略行动。
二、传统战略规划程序在实际操作上的困难
传统的战略规划程序看上去的确通俗易懂,但笔者在企业从事经营企划管理工作中运用该程序时的确感到其对指导实务工作也有一些困难之处,这些困难可以归纳如下:首先,使命空泛,对于战略规划实务来说很难产生实际意义的指导作用;其次,战略目标背后的思考逻辑不明确。战略规划思考不能完全在战略目标确定之后,因为战略目标不能只是战略规划的起点,也应该是战略规划的结果和执行战略的起点,否则战略目标就纯粹成为了企业家的战略雄心的体现,不够理性化;第三,外部环境分析缺乏针对性。依照传统的战略分析架构,在进行环境分析时,尚未出现战略方案,因此很难判断哪一项环境因素是与本企业战略选择息息相关的;第四,内部条件不易评估。没有未来可能的战略方案,则对企业资源和条件的优劣势较难评估。最后,简化的战略分类容易忽略战略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三、战略规划程序的实务思考
由于传统的战略规划程序在实务上存在不足,笔者提出以下的新的战略规划思考程序,它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步骤:
1、描述现有战略方案
列出目前的战略方案便于审视企业当前的战略经营的内涵,并且未来的战略方案必定和现在的战略方案有关,那么从现在的战略方案着手可以使战略有一定的连贯性。描述战略方案可以考虑选择若干个重要的方面来进行,既突出重点,又不会显得很累赘。
2、检验目标达成水准
检验当前的战略方案绩效如何,能否达成相关利益者的要求与期望。
3、找出环境前提和条件前提
一个成功的战略,必然是建立在许多前提之上的。当这些前提存在时,战略才可行,如果前提不存在或发生重大变化,则战略的可行性就受到很大影响。所以找出环境前提和条件前提就是指从现在的战略方案出发,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反推出该战略方案得以成功或可行的理由。
4、研究环境前提和条件前提的变化
列出前提以后,要逐项检查这些前提是否已经发生了变化或者在可见的将来会发生什么变化,这样进行的过程类似于传统战略规划过程中的环境分析和条件分析,但不同的是现在的分析是有针对性的分析这些环境前提和条件前提所包括的内容的变化趋势。
5、描述未来战略方案
根据现有的企业战略方案和环境前提、条件前提的变化情况,结合企业家的战略创意和战略雄心,描述未来的企业战略方案。从理想的角度来说,未来的战略方案应该不只一个。
6、检验未来各战略方案满足新目标组合的程度
每个战略方案的营收、利润及成长情况、风险水准是否达到或接近各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如果某一战略方案明显达不到该要求,则不必进一步分析了,但如果各战略方案均达不到该要求,则很可能是该要求过高,需要通过相关人员的沟通在目标组合上有所妥协。新晨
7、找出未来各战略方案的环境前提和条件前提
该步骤和第三步在逻辑思考和具体操作上是完全一样的,不同的是具体的环境前提和条件前提有一部分发生了变化。
8、验证环境前提和条件前提
该步骤和第四步类似,只是第四步重点放在了研究现有战略方案的环境前提和条件前提的变化情况,而该步骤将重点放在验证未来战略方案的环境前提和条件前提是否成立上。
9、选择未来战略方案
选择未来战略方案的基本原则是在目标组合可以接受的方案范围中,看哪一个方案的环境前提和条件前提最为满足,就选择该方案。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没有一个方案的所有前提均可以被验证或成立,这是只能选择相对满意的方案进行,这也体现了决策往往不是最优决策而是满意决策的管理原理。
10、制定职能性政策
最后一步是根据选择的未来战略方案制定职能性政策以支持战略方案落实为行动。
篇2
1 企业战略规划管理体系的构建准则
1.1 战略规划管理的整体性
企业的战略规划管理体系是一种组织构架的模式,其立足于整体部署,需要对多个部门的职能进行综合地考虑。企业的战略规划管理囊括了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对企业资源的重新分配以及合理利用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通过采取优化组合的办法可以最大化地利用资源。但在企业战略规划管理的过程中,战略重点的寻找是相当重要的,需立足于具体工作的实际状况,将重点设于企业的战略规划最为核心的问题上面。从本质出发,企业战略规划管理的整体性决定着企业的成长发展以及生死存亡,准确的找到最为核心的问题才能使企业竞争力得到有效地提高,而力量平均分布、面面俱到的工作模式,可能起不到良好的作用。
1.2 战略规划管理的长期性
企业战略规划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提出战略规划的目标到最终地实现,要经历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可能不同目标的实现需要耗费的时间也不同,但4-9年的规划时间是相当正常的,很多大型企业战略的规划发展都是以十年作为基数的。如果把战略思想的形成与提出的时间也包括在内的话,那么工作周期的时间会变得更加漫长。因此,如果危机来临时企业才想到用战略性的观点对问题进行解决时已为时已晚。有些战略学家曾提出,企业战略目标最优的实现时间应在5年内,若耗费太长的时间会对工作效率产生影响,工作的难度也会变得更大。
1.3 战略规划管理的灵活性
企业战略规划管理的研究方向决定着未来企业的变化趋势和发展方向,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不论是资源分布的情况,同行业间的竞争力,客户对企业的要求,文化、经济、政治环境等都处在不间断变化过程中,企业的战略规划要对风险和机会的预测保留一定的余地,使其变得灵活机动,能够伴随着时间与环境的变化进行恰当的调整。至于在实施战略的过程中,需同实际的情况结合进而进行恰当的变化与更改。正因为企业战略的规划管理存在着诸多的不可确定性,因而企业战略的规划管理应保持较好的动态性与灵活性。
2 企业战略规划管理体系构建实施的策略
2.1 分析战略
分析战略是指经过客观性的分析,为企业的更好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对战略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即对环境的分析,对同行业竞争力的分析等。
2.2 制定战略
战略的制定需要以不违背总体经营的目标为前提,为实现经营目标而进行的一些列的资源配置决策过程。制定战略所参考的各种条件复杂多变,同时,其是在对战略进行分析后所开展的延伸性工作,需要同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而做出预测,从而确定企业发展的方向以及目标。其包括资源配置的情况、组织构架的形式以及生产与经营的范围。
2.3 实施战略
战略的实施需经过系统地、精密地部署,有着强烈组织性的战略规划的流程。例如,在执行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对战略进行适当的控制与调整,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战略目标的彻底实现。只有在经过有效战略过程的情况下,才可以使他们更合理,同企业的战略规划管理的目标更为接近。战略的实施要同实际的工作要求进行结合,依据战略目标制定出切实有效的策略,比如年度目标、组织架构的形式等。在该基础上对企业内部的所有资源进行合理地分配,建立一套兼具激励与监控的管理制度,营造有利于企业战略实施的环境氛围,从多方面入手使企业战略可以更好地实施。
2.4 评价战略
战略的评价处在企业战略规划管理的最后环节。对战略进行评价的最终目的是通过采用一系列的措施使企业的负责人以及管理者可以较为深入地认识到在企业战略规划管理的过程中多方面的成就以及问题。对战略进行评价贯穿战略部署与实施的整个过程。一般对战略进行评价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即评估企业内外的变化因素对企业战略的实施可能会形成的威胁,适当地调整企业的战略,评价管理的业绩以及纠正措施。
3 企业战略规划管理体系在企业具体管理中的应用
3.1 从实际情况出发,做好战略的组织与研究工作
企业战略的研究职能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战略研究以及战略性研究。战略研究是指为应对未来的环境变化所制定一系列的战略规划和战略目标的工作流程。战略性的研究要通过科学合理地部署,是以战略的研究为基础和前提的,为应对未来环境变化做出的具有指导意义的策略。目前,我国大部分的企业并未设立专门性的策略研究机构,仅在工作失误的情况下,在相关会议中提出挽救性的措施。这种情况表现出在企业发展成长的过程中主动权利的缺失,进而限制了开展竞争活动的主动性。
3.2 严格控制实施战略的执行力
战略的控制包括以下四个内容,即规划的控制、组织的控制、成本的控制以及宣传的控制。战略规划和战略部署部门制定规划控制的方案,组织的控制是指企业的组织整治结构。目前我国有大量企业的整治机构并没立足于其自身的实际状况,对不同的公司来说,战略的部署往往是存在着较大差别的,若出现了同质化战略的现象,那么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将不能生存与发展。不同公司间的治理结构有着不同的依据,治理结构也应是具有差异性的,只有这样才可以发挥组织控制的作用。
篇3
信阳市电业局成立于1971年,1999年由河南省电力公司出资收购,2005年12月注册更名为河南省电力公司信阳供电公司。根据全省统一部署,对8个县电业局实行代管。近年来,信阳供电公司凝心聚力求发展,着力加强精益化管理和标准化建设,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保持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为促进电力企业转变内部经营机制,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电力体制。国务院于2002年2月颁布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启动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以期通过体制创新,引入竞争机制,促进电力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使供电企业管理体制及经营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新的电力体制下如何应对市场竞争,求得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是摆在供电企业面前的重大战略问题。
当前,电力体制改革正向纵深推进,供电公司持续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正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因此,有必要根据新的情况,进一步加强战略管理。目前信阳供电公司已完成《信阳市“十二五”电网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为2011至2015年的信阳电网发展制定目标,以此契机撰写《信阳供电公司发展战略规划》,可以从战略的高度统筹考虑信阳供电公司的发展,使其应对未来的变化。
根据国家电网发展规划和电力行业政策,在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现状及其变化趋势的基础上,为企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作出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方向性、整体性、全局性的定位、发展目标和相应的实施方案。通过战略管理正确把握企业发展方向,引领企业发展,应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经营环境,实现异军突起、后来居上、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战略实施步骤及控制方法
针对信阳供电公司的内外部环境进行系统地分析,提出企业的目标,进行战略模式选择,公司产业规划,公司管理变革等,并制定战略实施步骤及控制方法。
一是战略背景。自国家开展电力体制改革以来,通过厂网分开以及即将开展的主辅分开,绝大部分电厂已不再隶属于电网企业,现有的运营模式需要不断改进以适应新体制的要求。
二是外部分析。从政治法律、经济发展、社会环境和技术发展等四个方面对企业面临的环境进行分析,对整个电力行业进行详细分析,得出企业在外部环境方面存在机遇和挑战。
三是内部分析。对企业内部竞争能力进行分析,得出企业的主要竞争优势和竞争劣势。
五是发展战略。根据内外部环境分析,得出企业未来五年发展的指导思想,并确定具体实施的电网规划和组织规划以及职能战略。
六是战略实施和控制。为达成发展战略目标而进行的实施要点以及实施方案,包括战略实施的步骤以及战略实施的控制,目的是是发展战略目标在实现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保障其切实可行并能付诸实施。
三、规划制定流程
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一般要经历以下几个过程:项目准备、实地调研和分析、制定企业总体战略、制定企业职能战略、战略的执行和监管等。
1、项目准备。包括对规划企业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组建战略规划建设项目组,同时制定详细的工作进度计划。在本阶段的工作中,企业最高负责人的重视程度以及是否能直接参与其中至关重要。
2、实地调研和分析。按照工作进度计划,制定详细的调研大纲、客观、公证地调查与分析企业现状。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必须对企业全部高层管理人员进行调研,这一点至关重要。二是必须对企业内部全部单位的负责人进行调研,精确掌握各业务口的现状,发现问题。三是尽可能对企业上下游的密切相关企业进行调研。四是必须掌握大量基础性数据资料,确保分析的准确性。
3、制定企业总体战略。在实地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企业中长期
发展战略规划。总体战略应包括企业的使命愿景、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实施思路和实施步骤等方面。
4、制定企业职能战略。总体战略制定完毕后,企业应将总体战略下发
到各职能部门,由各职能部门根据企业总体战略,制定自己部门的职能战略,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规划部门人员应加强和职能部门的沟通。职能战略制定完毕后,上交企业规划部门统一修订。
5、战略的执行和监管。战略的执行必须要落实到公司年度目标和年度
工作计划中。各职能部门根据各年度的职能战略,将战略细化分解到本部门工作中。公司加强对战略的监管,制定严格的年度考核目标,强化考核,确保公司战略的落实。
四、可能遇到的困难或问题
一是公司中高层人员对加强企业战略管理、制定企业战略规划重视不够,这是制约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水平至关重要的环节,必须要加强对企业中高层人员的培训,聘请专业的咨询师授课,全面讲解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性和基本框架,战略规划的制定、如何进行战略实施等内容,提高企业中高层人员参与企业战略规划制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战略管理团队人员素质不高。由于是初次开展战略管理,企业内部
人员对战略管理的认识和实施水平都不高,造成项目团队的整体素质不高。应合理引进外智,从管理咨询公司或高校中选择高素质人员,纳入战略管理团队,同时配备综合素质较强的人员担任项目经理,提高项目的管理能力。
三是基础数据资料掌握不够全面。首先是行业内部有关企业的资料难以全面掌握,在战略的制定中,对标管理的思想难以真正落到实处。
篇4
战略属于军事名词,其是指对战争全局进行筹划与指挥,根据双方军事情况,运用好军事力量与资源,从而?@得战争中的优势。战略管理运用到企业管理中,是指在竞争激励的市场中,企业想要提高自身竞争力,需要合理利用资源,在制定发展目标时应高瞻远瞩,做好预测规划,把握全局,为企业带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很多企业管理者都缺乏战略性思维,制定的战略管理也比较滞后,这极大的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为了长久的生存,需要分析企业的内外部环境,确定战略目标,规划与落实战略方案,并对战略实施过程进行控制,实现全过程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具有全局性、长远性、环境适应性、竞争性等特征,需要将企业全局看作战略管理的对象,还要从全局角度制定战略管理目标。战略管理一般是对企业未来5年进行统筹与规划。企业所处的环境具有开放性特点,存在较多无法控制的外在因素,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加强战略管理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制定战略管理方案时,应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主要目标。
二、国有控股运输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性
战略管理是国有企业有效的管理形式,其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其还涉及到国家对国有企业顶层设计的诸多内容,管理者一定要重视这项工作,提高战略管理意识,结合企业发展现状,用长远的眼光看待企业发展与经营利益。市场经济在不断发展,运行体制也在不断改革,在资源自由配置的社会背景下,国有企业需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还要提高管理水平,参与到国际资源的分配,从而引进更多的优质资源。国有控股企业在国际化的市场上想要提高自身竞争力,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竞争对手实力也更强,只有学习市场竞争法则,并对发展模式进行调整,规划战略发展目标,提高创新能力,才能适应当前市场环境。
国有控股运输企业是国家宏观经济战略的载体,承担着民族产业的责任,而且在市场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与国外企业竞争国际市场地位时,需要多学习发达国家同行业企业战略管理经验。中石油运输企业是国有企业主力军,企业战略目标与经营方式会受到政府意志以及国家政策的影响,为了提高经济效益,需提高战略管理水平。
三、战略管理常见问题
(一)缺乏战略思想
很多国有企业并没有认识到战略管理的重要意义,在制定发展目标时只看重眼前的利益,缺乏长远的发展目标。当前市场环境变化较快,只有加强战略管理,才能明确企业发展的方向,但是由于企业缺乏战略思想,所以企业发展较为缓慢。
(二)趋同现象严重
很多企业在制定战略管理方案时,一味模仿其他企业模式,忽视了企业自身的特点,运输企业经营产品比较特殊,如果照搬其他行业的战略发展模式,则可能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战略思想,而且经营产品也有着较大差异,当前企业战略趋同现象严重,不利于企业健康、长远的发展。
(三)战略管理与企业战略混淆
很多企业在制定战略管理时,都是以短期利益为导向,这是战略管理与企业战略概念混淆、忽视企业战略核心定位的表现。
四、加强国有控股运输企业战略管理的措施
(一)做好战略定位
加强战略管理,首先应该做好企业战略定位,明确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的发展决策会受到政策的影响与制约,只有根据当前形势实行战略管理,才能降低企业出现经营风险的概率。企业战略定位可以为企业发展决策制定目标,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当前国有控股运输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具有周期短的特点,只有根据市场变化确定战略定位,才能在竞争激励的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
(二)确定战略目标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有一个长远的目标,在确定战略目标后,可以凝聚企业力量,凝聚人心,是企业全体员工都朝着一个方面、一个目标共同努力。战略目标应具有长远性,一般是5年以上的发展目标,对员工有着鼓舞作用,可以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在一个目标完成后,再确定下一个5年的战略目标,从而保证企业长远的发展下去。只有确定战略目标,企业上下才能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朝着设定的目标不断努力、前进。
(三)制定战略规划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战略规划,在设定战略目标后,不可能马上实现,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控制与调整。战略规划是对企业奋斗的过程进行规划与管理,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促进目标尽快达成。企业想要挤进世界500强,首先要了解这一目标的标准,然后在根据企业自身状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先确定一个短期的目标,循序渐进,培养核心力量。企业快速发展离不来优秀的人才以及先进的管理体制,要为企业培养人才,还要不断的扩大规模,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才能将目标变为现实。战略规划是对企业发展目标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将具体的发展目标具象化后,对员工有着鼓舞作用,在不断努力的过程中,应对发展战略进行进一步的调整,最后保证最终战略目标的实现。
(四)战略保障
在制定战略目标后,还需要加强经营管理,相关工作人员需做好预算编制与管理,还要控制经营成本,加强对流动资金的控制。企业稳定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建设,也离不开技术开发、投资决策等策略,这些都是企业发展的战略保障,只有做好这些基础工作,才能保证企业战略核心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五)战略决策
企业在各个阶段的发展都离不开正确的战略决策,在做出重大决策时,应保证企业各个部门的参与,以便形成科学的决策。战略决策不能只靠领导一个人的经验,在制定决策前应做好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根据行业发展状况制定合理的战略决策,还要考虑多方面的利益,咨询专业机构,共同协商。战略决策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机遇,可以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所以,企业领导一定要重视战略决策,其不但关系着战略管理的成效,也关系着企业发展的成败。
篇5
关键词:人力资源规划 企业战略 执行保障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人力资源逐步成为企业各项资源中最重要、最基础性的资源,成为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的关键因素,因此人力资源逐渐超越了物质和货币资本成为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为企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
人力资源规划在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分析及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分解的基础上,预测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企业生产经营业务发展情况,并在人力资源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做出企业供给和需求状况预测分析,进而为企业配置足够数量和适当质量的人力资源,并辅以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和规章制度从而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并实现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可以说,人力资源规划与生产规划、经营规划等同属于企业战略目标体系的一部分,它将人力资源管理具体行为措施和企业宏观战略目标有机的连接起来。
一、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性
1.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战略规划
企业战略规划是企业在对外部的机会和威胁进行综合分析后,结合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来制定的使自己取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行动计划,并且随时根据实施过程中和实施结束后的评价和反馈来不断做出调整并制定新战略的过程。
人力资源规划是在人力资源的保障与配置上对企业的战略目标进行分解,是为了实现企业战略规划而制定的辅规划之一,它与生产规划、经营规划、资源规划等企业其他方面的规划,共同支撑起企业战略规划。
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宏观定位,决定了企业什么时候需要人才,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因此,企业发展与战略的明晰是人力资源规划的前提;人力资源是企业内最重要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是企业内部力量的主体,因此,人力资源规划对企业战略规划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是企业战略规划的重点和中心。同时,由于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其所在的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的战略目标随之不断进行调整,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也是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因此人力资源规划一定要跟踪分析不断调整的企业战略和企业当前的人力资源现状,在分析预测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后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使人员供需达到平衡,使企业具有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更强的竞争力。
2.人力资源规划与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的一系列人力资源政策以及围绕其开展的各项的管理活动。企业通过制定人力资源战略、招聘和甄选人员、开展员工培训、制定薪酬福利政策、开展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管理等全方位的科学管理手段,以规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等不同层面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完成对人力资源的引进、开发、使用工作,最终实现企业发展战略。
人力资源规划是开发和与管理人力资源的基础,它对岗位管理、薪酬绩效管理、培训管理等工作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企业根据岗位分析的结果并结合对现有人员工作能力的分析,确定人员的需求的数量和质量,然后根据人员供需计划来决定招聘或解聘的人员数量,因此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员配置的基础,它确定了人才招聘和人员配置的基调。企业的人员培训工作遵照人力资源规划的中对人员质量的要求展开,确保企业以最小的投入精确的获得所需要的人员技能,员工培训对人员质量的提升,又会反过来对人力资源的内部供给产生影响。企业薪酬设计、绩效考核工作也遵照人力资源规划的统一运筹而开展,保证企业能够有效激励员工,提高人员工作效率,并确保留住企业需要的人才。
3.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人员效率
人力资源规划使员工能够更加清楚认识到自己在企业内部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设计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从而能够集中精力并有所侧重的去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通过各种升迁渠道的设计,使员工能从不同的渠道得到升迁、实现其职业生涯目标,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工作满意度,减少员工的流失率,并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
二、人力资源规划的执行
企业在经过对外部环境、经营战略、组织环境和人力资源现状的调查分析之后,进行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预测、供需平衡分析,制定出企业自己的人力资源规划,这些过程仅仅是人力资源规划的分析和制定环节,有一个很重要的后续环节,往往被企业忽略或者说重视不足,那就是人力资源规划管理保障措施的制定环节。人力资源规划如果不能够保证实施落实则没有任何意义。
1.人力资源规划的执行者
企业的人力资源可以划分为决策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各部门管理层、企业员工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的人员都是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者,都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在人力资源规划实施中扮演的角色和人力资源规划实施的重要性。
企业的决策层是企业经营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的决定者,人力资源管理中所有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方针政策都必须由他们决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是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设计制定者,也是人力资源规划实施的监督者,他们不仅要完成本部门的人力资源构建工作,还必须服务于其他部门的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及时处理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沟通协调、技术支持等问题;各部门管理层是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执行者,需要根据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计划开展工作,实现部门的人力资源规划目标,并积极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行沟通配合,及时反映规划实施中的问题以便进行实时改进;企业员工是人力资源规划的对象,是人力资源政策的体验者,需要在所在部门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帮助下,认识人力资源规划实施的必要性,根据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积极参与适岗培训、继续教育培训、执业资格培训等各项培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2.人力资源规划执行保障措施
如前文所述,人力资源规划对企业制定各项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有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企业各项人力资源管理政策都将依托于人力资源规划而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需要将员工职业规划、人员配备、人员的培训开发、绩效管理等各方面与人力资源战略紧密的结合起来,并辅以相应的实施措施,包括优化岗位管理体系、开拓人才招聘体系、发展人才培养体系、推进薪酬激励机制、探索多通道职业发展机制等一系列全面的制度措施。
同时,企业也必须注意,必须从战略的角度出发,明确轻重缓急,采取稳渐式的人力资源改革方案,分步实施、稳步推进。首先完善现有人力资源管理构架,夯实基础工作,逐步进行各项功能的协调与整合,完善与升级。在每个职能管理模块的构建中,从关键岗位开始着手实施岗位设计、人才选拔、考核评价,薪酬激励及培养发展计划等工作,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并逐步向全员过渡。
其次,要认真学习和研究人力资源政策,包括招聘政策、绩效政策、薪酬与福利政策、激励政策、职业生涯政策等,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方案的过程中,要注意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
同时,需要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是所有部门和管理人员共同职责,应该明确相关部门的角色定位与职责要求,从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结构内部以及外部所有部门及其管理人员等多个方面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以实现人力资源规划的总体目标。
篇6
我对企业战略概念的思考一直是在企业战略基础理论研究和企业管理咨询实践工作中寻找着定位和方向。在最初涉及企业战略问题的思考中,我总是在那句老话“我们在哪里、我们到哪里去、我们怎么去”中不断摸索。在为企业做管理咨询的过程中,每每谈到企业战略问题,大家似乎讨论总是约定俗成的开始讨论企业战略目标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到哪里去”的问题。但是每到这个时候就会在战略目标的认同上产生很多纠缠不清的情况。在我们咨询过的客户中,就有这样的企业案例。我们在为一位企业客户提供企业发展战略咨询的过程中,这家企业的管理者始终不能就我们提出的战略咨询方案提出决策性的意见。尤其是在战略目标这一问题上,客户始终不能确定在战略目标的方案设计中存在哪些问题,同时却又不能下决心确认某一项战略规划方案。为什么会这样呢?也许需要我们从企业战略的理论研究中寻找解答。
我们知道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界有两种观点,常规性战略思想和自发性战略思想。常规性战略思想就是一些战略研究专家定义研究企业战略的方法是常规性方法,这些战略研究专家认为企业战略实质上就是直线式和理性的过程,就是从“现在我们在哪里”开始到为企业未来制定新的战略。常规性的企业战略通常就是事先定义好目标并且在实施战略之前确定好战略的主要要素。简单的说,常规性战略思想就是以企业发展目标为中心定义企业战略发展的其他要素,最重要的是要先确定“我们到哪里去”,然后才是“我们在哪里和我们怎么去”的问题。在常规性战略思想中,企业战略分析、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是按次序联系在一起的。这就要求先进行战略分析,然后选定战略,最后实施战略,企业战略都是事先规定好的。
自发性战略思想是另外一些企业战略研究专家定义企业战略的方法——自发性方法,这些战略研究专家认为企业战略是要适合人们的需要,并随时间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它是发展的、递增的以及持续的,因此不易被总结为一个再付诸于实施的计划。企业战略的自发性观点使得最终目标模糊不清,并且随着战略的实施主要要素也在发生变化。也就是说,自发性战略思想是以企业战略定位为前提的企业战略研究,首先定义了企业战略定位然后再定义企业战略发展的其他要素,更关注确定“我们在哪里”,然后才是“我们到哪里去和我们怎么去”的问题。自发性战略思想认为企业战略分析、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是交织在一起的,由于需要不断的进行战略分析以确定战略定位,因此很难将战略分析和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截然分开,这就导致战略制定与战略实施的界线难以划清,他们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并且受彼此结果的影响。
在以往所接触到的战略思想和理论中,一直是常规性战略思想比较占主导,但是持自发性战略观点的理论家们认为长期常规性战略只具有有限的价值。他们认为传统的常规性战略观点通常把战略家看做设计者或智者,生在智慧的基座上向他人传授充满智慧并可供实施的战略。但是在现实社会中,更多的情况是战略研究和决策的环境在不断的变化,很难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做出完全正确的战略目标决策,而是应当不断的定义当时的企业战略定位,然后不断的调整战略目标和战略规划。
篇7
一、 中小企业战略与生存的对接
要实现中小企业战略与生存的对接就必须从搞清中小企业的现时生存状态与战略引入的障碍入手,以提出针对性的实际解决方案。
1、现时生存状态:中国市场广阔的地域性特点、庞大的消费基数以及市场发展的渐进性等仍然为中小企业提供着一定的生存空间,大多陷入发展瓶颈与遭遇生存危机的中小企业都尚没有达到朝不保夕的地步,这是市场留给中小企业的最后机会。随着生存空间逐渐被压缩,中小企业的夹缝式生存将日益困难,以企业家个人为驱动力的发展将举步维艰,战略上的规划是中小企业必须做出的选择,也是客观环境的要求。
2、战略引入的障碍:中小企业战略引入的障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认识不足,即依据过去的成功经验或缺乏危机意识不接受甚至否定战略的价值和重要性;二是无法落实,即虽然能够认识到战略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但在粗旷式的企业经营管理体系下,不懂得战略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以致于衍生出以口号代替战略等行为而成为真正战略引入的障碍。在这两个方面中,人的因素都是不能回避的。
3、战略与生存对接的解决方案:在以非契约的权术思想为基础的文化背景下,我们显然无法奢望企业能够从以人为驱动的生存状态直接跨入以战略为驱动的发展状态中,这中间需要一个衔接,即通过方法、工具的完善与应用逐渐摆脱企业对人(主要指中小企业的企业家)的依赖,从而以一定的过渡与缓冲为基础最终实现中小企业战略与生存的良性对接。遵循从企业家个人素质的提升到企业内方法、工具的完善与应用再到以制度和文化为驱动力的战略型发展的过程正是最现实的解决方案。这里涉及到的三个环节中,企业家个人素质的提升是基础,它使战略的重要性和价值得以确认;企业内方法、工具的完善与应用是过程,它使企业从生存到战略的选择实际化;而以制度和文化为驱动力的战略型发展为终极目标,它将使中小企业走向持续性发展的坦途。
二、 中小企业战略设计的原则
1、简单与可执行性原则:没有执行的战略不能称其为战略,可执行性是中小企业战略设计的第一原则。对中小企业来说,战略设计可以从简单的“做什么”、“怎么做”开始,只要能落实到执行层面,就能对企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要避免走入大而空的误区,使战略设计与中小企业的灵活性特点相结合,追求简单实效,便于及时调整。
2、跟踪与检讨原则:战略设计不是一次性工作,它需要企业进行及时的跟踪与检讨,这样一方面能防止战略实施出现偏差并及时洞察市场变化,另一方面能使中小企业的企业行为逐渐被纳入到战略范畴内,得到进一步的约束和规范。
3、相对稳定性原则:战略与战术不同,它讲究稳定以产生持续性效果,这对依靠机会成功的中小企业是一种考验,从这种意义上说,它需要抵制诱惑并学会放弃,在战略的指导下,坚持以核心业务为本,同时根据市场和竞争状况的变化进行有限的调整,这是中小企业在战略设计上走向成熟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三、 中小企业战略设计的六个方面
中小企业的战略设计需要在战略分析的基础上回答以下问题,即:产品问题、客户问题、地域问题、如何竞争与创造竞争优势问题、资源与人的问题、成功要素与制约因素的问题。它不象大企业的战略规划一样复杂、全面,而是以战略与生存的对接为基础,将企业的目标及行动清晰的表现出来。
1、产品问题:产品线的规划与管理、产品力的塑造与提升,产品的品牌策略等都是中小企业需要回答的产品问题,在这些问题中,中小企业更应该着力于由产品上升到品牌层面以及从产品到市场变为市场到产品的顺序转换。
2、客户问题:回答客户问题应以确定目标客户群体的市场细分策略为基础,既而上升为如何满足客户需求并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
3、地域问题:大市场意味这激烈的竞争,意味着需要强大的资源配置和较高的营销管理水平,这并不适合于中小企业,通过战略设计明确界定区域市场开拓的先后顺序,并努力成为某一区域市场的第一是中小企业最有效的战略选择之一。
4、如何竞争与创造竞争优势问题:在国内市场,企业为竞争而竞争的现象非常普遍,竞争脱离战略成为即时性行为是导致这种想象的根源,中小企业只有在战略设计中清晰地描述“为什么竞争”、“如何竞争”及“在哪个层面竞争”,才能通过战略实施降低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门槛,否则,必然被未来更残酷的市场竞争淘汰。
5、资源与“人”的问题:中小企业有必要通过战略设计检视自己的资源能力,设置危险底线,以避免资源无法跟进(主要倾向是小企业办大企业的事情)导致的失败。而“人”做为企业资源的一部分必须要独立上升到战略的高度,建立知识型人才体系,为实现价值认同做出长期的努力。
篇8
[摘要]文章对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含义、目的和作用进行了阐述,分析了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制订和有效实施人力资源规划的措施,要明确人力资源规划战略目标,建立统筹规划的工作机制,完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提高人力资源从业人员素质,优化人力资源规划工作环境。
[关键词] 人力资源 规划 探析
人力资源规划强调人力资源对组织目标的支撑作用,从战略层面考虑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和作用,既包括了人力资源数量、质量与结构的系统规划与安排,也包括实现人力资源战略目标的策略与相应职能的系统安排。人力资源规划是一种战略规划,着眼于为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预先准备人力资源,实质是一种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它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的管理活动提供了指导。
一、人力资源规划的含义、目的和作用
1.人力资源规划的含义。人力资源规划是根据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目标,科学预测组织在未来环境变化中人力资源的供给与需求状况,制定必要的人力资源获取、利用和开发策略,确保组织对人力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保证企业和个人获得长远利益。人力资源规划是确保企业能够适时获得适量和适用的人员的程序,使人力资源获得经济有效的运用。人力资源规划概念包括以下含义:以组织的人力资源战略目标为依据,确保组织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将组织确定的人力资源战略转化为必要的人力资源政策措施,使组织得到长期的利益,注意实现员工的目标。
2.人力资源规划的目的。人力资源规划处于整个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统筹阶段,它为下一步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制定了目标、原则和方法。人力资源规划的可靠性直接关系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整体的成败。所以,制定好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一项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工作。
3.人力资源规划的作用。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是企业最活跃的要素资源,人力资源规划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不仅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它还能不断地调整人力资源政策和措施,指导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有效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可以保证企业目标完成、使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有序化、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协调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计划、使个人行为与企业目标相吻合。
二、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存在的问题
1.规划不清晰、目标不明确。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但一些企业没有清晰的企业发展战略和明确的战略目标,使人力资源规划不清,方向不明,不知道企业未来需要什么样的核心人才。一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走一步看一步,目标不明确,导致人力资源规划缺乏方向和目的。
2.人力资源规划不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快速调整。随着市场发展变化,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反应比较快,企业战略在调整,人力资源规划往往不能及时调整。先前制订出的人力资源规划就失去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造成企业所需的人才不能及时供应。
3.人力资源规划中缺乏沟通与协作。人力资源规划需要规划人员从整个企业战略出发,经多方面沟通与协作,调研出各部门的人力资源所需状况,进而制订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划。而在现实中,很多企业人力资源部人员习惯于仅凭过往数据和历史,缺少深入调研与系统思考,其规划缺乏论证和可执行性。
4.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专门人才,在制订人力资源规划中无章可循。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专业技能不够,缺乏系统的人力资源职业培训。他们虽然有丰富的行政管理经验,但往往缺乏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凭经验或感觉办事。人力资源管理者在没有管理咨询的前提下,很难做出专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三、制订实施人力资源规划的对策措施
1.明确人力资源规划战略目标。人力资源规划的前提是要明晰企业战略,然后分解到人力资源方面,制订人员需求计划、招聘计划、薪酬福利等与之相配套。人力资源部门要清楚企业未来的行业定位、经营策略、经营规模和产值目标等。这就决定了选择什么样的人才,人力资源规划才能有的放矢。
2.建立统筹规划的工作机制。人力资源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全员上下协同,上至经理下至普通员工都应承担相应的责任,都应为人力资源规划建言献策。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是由决策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部门经理等协同工作,分工负责完成。企业决策层负责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与人力资源部门共同制订规划方案并组织实施;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力资源工作分析和预测,协助决策者制订规划方案,并做好方案评价,支持一线部门实施规划等;部门经理负责人力资源的核心业务,具体包括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管理等,参与决策层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工作。 转贴于
3.完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管理者在决策时需要准确、及时和相关的信息资料,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有必要对客户、业务和市场进行深入接触和了解,把握整个企业发展走向,洞察整个行业走势。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必须是动态的、变化的。因此,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有利于组织进行人员的学历、能力特长、素质等信息收集、保存、分析和报告,有利于决策者和管理者在编制和调整人力资源规划时能准确、及时获得相关的有用信息。
篇9
一、建立系统战略思维
企业战略之所以重要,因为战略是企业发展的雷达,没有发达的雷达,企业的大船就会失去方向,没有战略的企业一定是短寿的企业。也有人曾说过如果我们的企业失败了,最大的可能是我们的战略错了,因为战略决定成败。随着中国市场已发展到全面市场竞争阶段,企业亟需培养相匹配的系统管理能力,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挑战以往成功的惯性思维,对企业进行系统战略思维。
企业必须要建立正确的系统战略思维意识并进行相关的战略思维转型。系统战略思维是一种从复杂的情形和问题获得系统的结论的一种简便的思考技能。系统思维使我们一种情境中的各种因素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而不是孤立的考虑。其威力在于系统思维方法是简洁而有效的。其提供了在任何情境下发现系统化的聚焦的潜力。
这里不得不提及华为公司,这家曾让世界知名高科技的思科公司第一次深感头痛的中国企业通过形成革命性的战略竞争力,是赢在战略,即具有系统战略思维的集大成者。作为一个高科技民营企业,华为成立于1988年,到2004年,全球市场销售额已超过430亿元人民币,海外市场销售达20亿美元,约占全球近四成比例。在某些优势技术和产品上,比如华为NGM系统全球市场占有率已达18%,排名全球第一;交换接入设备全球出货量连续3年居全球第一;光网络市场份额全球排名第二。这种成就自然与华为高层的系统战略思维分不开的。华为一开始就在海外战略选择自主品牌战略,并且用系统的眼光分析全球市场,从而选择公司战略。正如华为总裁任正非也曾提过华为还没有走出冬天,需要适时转型,华为的未来才将会是阳光明媚的春天。所以企业要明白什么样的战略,以及如何用系统地战略思维对企业至关重要。因为有了正确的思路,才会有正确的出路。这才是系统战略思维的实质,即系统战略=50%成功。
二、建立战略信息系统
系统战略思维转型仅仅是刚开始的第一步,接下来就需要相配套的信息系统和运行系统的支持,这样才能确保系统战略的执行,从而使企业取得持久性的竞争优势。
战略信息系统是指以企业战略为导向、以外界环境为依据、以业务与IT整合为重心,架构企业基本的信息体系结构,对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管理与应用,从而有利于实现企业的系统战略。80年代后期,信息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一些优秀的企业正在利用信息或信息系统作为超越竞争对手的战略武器。至于如何建立战略信息系统,现代企业通过改变企业的目标、企业的经营管理、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企业与环境的关系,从而使企业领先于其他竞争者。所以战略信息系统将根本性地改变企业的目标、产品、服务以及内外关系。凭借这种信息系统为企业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
宝供物流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创建于1994年,是国内第一家以物流名称注册的企业集团。目前已在全国40多个城市建立了8个子公司、7个分公司、48个办事处,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并向美国、澳大利亚、泰国、香港等地延伸的物流运作网络。企业拥有先进的物流信息平台,为全球500强中40多家大型跨国企业及国内一批大型制造企业提供物流服务,是当今国内领先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也是我国现代物流示范基地。作为一家民营性质企业,宝供被麦肯锡评价为中国领先的物流公司,又被摩根斯坦利评估为中国最具价值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宝供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信息化驱动战略,也就是它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战略信息系统的尝试与应用,这种“另类做法”使之“IT味道”十足。在众多中国物流企业中,宝供集团最后脱颖而出,不仅得到宝洁集团抛出的橄榄枝,成为宝洁公司在开拓中国南方市场之初的独家物流服务提供商,而且以后发展40多家服务客户,其中多数是实力不菲的跨国公司,包括利物浦、红牛、美晨、厦华电子等。宝供集团的信息化系统战略的建设紧紧围绕着自身业务的拓展,并通过系统的建设,推进了公司业务的发展。这也就是说系统战略一经确定,战略信息系统先行,战略运作系统随后保障支持。
三、建立战略运作系统
在企业发展战略规划过程中,其竞争的强弱决定企业是否持续的成长性,而企业系统战略的建立不仅与战略信息系统分不开,也必须依靠相关的战略运作系统的改进和完善。至于企业如何建立战略运作系统,不外乎从四个角度进行改进:
1、制定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是一种管理工具,战略规划的唯一目的是帮助一个企业更好地完成工作,也即有效的利用其资源,保证企业中的每个成员朝同一目标努力,对企业外部的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的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估并调整企业的整体发展方向。战略规划成功的案例不胜枚举,在此我想举个战略规划失败的例子,健力宝:一个迷失在战略规划中的巨人。健力宝20年来,在经营战略、市场营销、组织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存在诸多缺陷。但导致健力宝陷入今天乱局,我认为缺陷之首要属“战略的迷失”。李经纬时代的健力宝,只有几个简单的经济指标来支撑未来的努力方向,而张海时期则除了一些漂亮的口号之外,同样缺少严整的战略规划。战略的迷失也让健力宝走入多元化的陷阱,最后健力宝沦落到被并购的地步。所以说没有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战略规划,企业不能保持持久地竞争能力,这是企业战略运作系统的前提条件。
2、量化细分企业目标
企业必须制定长期和短期目标,并在实际过程中对目标进行细分,使其更具有可执行性,同时把共同目标和实际执行有效地衔接起来。对目标的分解就是把共同目标分解为企业目标、部门目标和员工目标,体现了目标的层级关系,使目标有系统,有层次,让执行更具有可操作性。青岛海尔集团就是一个不错的好例子。海尔企业管理的精髓之一,就是把任何一个总目标科学准确地细化分解。海尔细化分解组织目标是按“集团——本部——事业部——各职能部门——责任部门——个人”的方式层层展开的。在细分的过程中,量化每个目标管理的细节,即目标管理细节的量化。
3、建立战略执行系统
有管理人士认为,目前中国大部分公司的执行经理在企业的日常运营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缺乏有针对性的经营计划与预算,依靠老板的感觉打仗而不是靠脑子打仗;缺乏明确的岗位责任与职能分工,依靠老板的感觉用人而不是靠业绩用人;缺乏对经营过程的制度化管理,依靠老板的感觉经营而不是靠科学的管理经营;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方法,依靠老板的权威与亲情而不是靠制度和文化凝聚人。
所以要真正地提高企业的执行力,使企业的运营高效快捷,对市场的反应灵敏,企业就必须建立起一套强有力的独立执行管理模式。具体构成是:执行的计划与预算系统、执行人的岗位职责系统、执行效果的检查系统与执行结果的考核系统。这是保障战略执行力的制度系统。只有这种制度建立好了,战略才能真正实现目标。说到公司执行力不由想到靠直销模式取胜的戴尔公司,其创办人迈克尔·戴尔就认为执行力就是在每一个环节力求完美,切实执行。戴尔所运用的直接销售与接单生产方式并非仅是跳过经销商的一种行销手法,而是企业策略的核心所在。虽然康柏的员工规模超出戴尔很多,但戴尔多年前的币值就已超前,关键就在于执行力,而这也正是戴尔于2001年取代康柏,成为全球最大个人计算机制造商的原因所任。他对执行力的看法是:“一个企业的成功,完全是由于戴尔公司的员工在每一阶段都能够一丝不苟地切实执行。”因此建立战略执行系统,这是企业战略运作的核心。唯有如此,才能确保企业的系统战略能够得到更有效的执行,最终实现企业的目标。
4、建立及时有效的监控体系
篇10
关键词:IT规划;企业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75.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0-0000-02
IT Planning is the Wa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Li Jun
(China Huafu Trade&Development Group Corp Office,Beijing100086,China)
Abstract:In an era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information technology,with wide application in the enterprise,business development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close,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become to enhanc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a powerful tool.Enterprise IT and enterprise IT planning will be close integration of business operations,to ensure corporate strategic goals.
Keywords:IT planning;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企业IT规划从企业战略出发,通过对企业核心价值链运作模式的分析,找到IT的支撑点,明晰企业IT战略,改变企业无序的IT建设模式,将IT与企业的业务经营紧密融合,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IT规划的内涵
(一)IT规划的概念
IT规划是“信息化战略规划”的简称,是指在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导下,结合企业管理需求、业务流程、信息化基础、所属行业信息化建设实践及对最新信息技术发展的认识,提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愿景、目标和战略以及具体信息系统的架构设计、选型和实施策略,全面系统地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
(二)IT规划的内容
IT规划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信息化战略规划,主要是在深入研究企业发展愿景和战略的基础上,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IT愿景和战略;二是信息化发展步骤,主要是IT规划的具体实施方法,包括信息系统的架构、组成、各部分关系及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系统环境和网络环境的建设原则等。
广义的“IT规划”包括“IS规划”与狭义的“IT规划”两部分,其中“IS规划”(Information System Strategic Planning简称ISSP)主要是在企业发展愿景和业战略规划的基础上,形成信息系统的愿景、组成架构及信息系统各部分的逻辑关系,以支撑企业业务规划目标的达成。而狭义的“IT规划”(Information Technology Strategic Planning)是在IS战略之后,对信息系统各部分硬件、软件、技术等进行计划与安排。(下文中的“IT规划”都是指广义范围)由此可见,信息化具体项目的实施应该是在战略确定之后进行,而现实中很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从如何选择硬件、软件开始。
二、IT规划是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IT规划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纲领
IT规划是信息系统开发和实施的前提和依据,其核心内容是从企业经营目标和业务发展方向中分析信息需求和功能需求,形成企业总体的信息系统架构,为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施奠定基础。
(二)IT规划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先导条件
国内大多数企业从90年代开始信息化建设,当时企业的信息化尚处于“启蒙”阶段,并不理解信息化的实际意义。企业内部管理层对信息化也没有达成共识,信息系统一哄而上,形成了大量的信息孤岛。近些年,国内企业对信息化的理解逐渐深入,很多企业开始理性地看待信息化,认识到应该将信息化作为一个整体考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需要规划的。现在很多企业越来越重视IT规划,把它看作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先导条件。
(三)IT规划可以有效地规避信息化建设中的风险,提高IT投资收益
IT规划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规避风险,提高IT投资回报率。IT规划在实施策略制定过程中,对信息化进行了风险评估并有具体的应对策略。IT规划过程中通过了解企业核心业务的关键流程,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未来应用系统的框架,使企业能够在信息化项目中获得最大的投资收益。
三、IT规划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
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要以企业战略规划为指导,制定IT规划来确定未来几年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建设重点、总体方案、所需资源和实施方案。通过制定IT规划,企业可以围绕信息共享和协调工作,规避重复投资和分散投资的风险,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IT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已成为当前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最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一)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核心问题认识的转变
在前些年ERP的浪潮中,ERP曾经被国内企业看成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但在很多企业ERP项目失败后,大家开始重新对企业信息化进行思考并达成共识,就是ERP并不是信息化的全部,信息化远比ERP的内涵和外延都要大得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应该是IT规划。
(二)IT规划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清晰的思路,明确了投资方向
IT规划通过评估企业现有的基础设施、IT架构、应用系统、流程和人员素质等,对企业的信息化现状进行分析,确定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所处的阶段,使企业全面客观地了解当前的IT应用水平。同时结合企业目前和未来的发展战略评估企业未来对IT能力的需求,确定IT能力差距和发展蓝图,为企业确定下一步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投资方向,给出了清晰的思路。
(三)IT规划是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前提条件
信息系统建设需要整个企业有一个超越部门利益、立足于整个企业客观条件和发展要求的总体规划。IT规划可以统一企业内部的认识,避免变革中的混乱;能够节约资金和时间,提高实施效率。
(四)IT规划优化了业务流程,促进了IT系统的实施
IT规划从流程分析入手,把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的建设联系起来。通过对流程的梳理,进行流程再造,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资源浪费,缩短了反应时间,降低了流程成本。在优化流程的基础上进行规划,有利于IT能力差异的确定、未来业务蓝图的设计以及IT实施策略的选择,使IT能够更好地为企业经营战略和目标服务,促进信息系统的成功实施。
(五)从“总体规划”到“分步实施”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最佳选择
从IT专业来看,总体规划就是企业要在战略层面,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制定科学的IT规划,再根据IT规划制定实施方案,而企业信息化是一个需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才能完成的长期投资任务。
四、IT规划是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关系日益密切,企业创新日益加快,IT规划无疑将成为企业创新和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也是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一)IT规划的首要目标就是解决领导层的认识问题
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实践,国内企业已逐渐认识到IT规划的过程其实就是企业管理层共同成长的过程,帮助企业提高信息化水平,也就是帮助企业管理层提高对信息化的认识,促成管理层对信息化达成共识,同时也保证企业战略能够顺利实现。企业信息化从本质上讲就是管理的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水平也是企业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
(二)IT规划使IT与企业战略紧密结合,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能够与企业战略结合的信息系统才是真正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系统。IT规划在战略层面上,帮助企业明确总体战略目标及其所处的竞争环境,并在总体战略的指导下,根据企业的现状、能力和竞争环境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IT规划能够帮助企业提高自身驾驭IT的能力,使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的发展战略保持一致,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IT规划将IT与企业的业务经营相融合,保证信息化建设对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有效支持
经过信息化建设的经验积累,很多企业领导已意识到IT规划对企业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否则企业信息化建设容易出现偏差、系统不兼容,甚至造成信息孤岛。企业IT规划是企业战略规划的配套支持规划,是根据企业战略制定的,将信息技术与企业的业务经营相融合,以保证信息化建设实现对企业战略目标的有效支持。
五、IT规划能够对企业信息架构进行总体布局,避免企业的信息系统无序建设
(一)IT规划可以帮助企业改变无序的、没有战略意识的IT建设模式
很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有一个常见的误区,就是在实施信息化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联系软件供应商。软件供应商出于立场与利益的原因,不可能完全站在企业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而是尽量使企业的业务流程适应所提供软件的固有流程,造成让系统尽快上线的短视和急功近利的行为。结果是各系统间信息很难共享,系统发挥的效能有限,系统的生命周期短,不能较好地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而且给后续的系统建设遗留了很多集成和接口问题,同时还有系统升级、平台更换、数据迁移、网络改造、后续支持保障等问题。企业在没有IT规划的前提下实施IT系统,可以说是事倍功半,由于没有IT规划会使IT系统具有不可预见性,从而使企业的投资变得无法控制。而IT规划可以帮助企业改变无序的、没有战略意识的IT建设模式,解决信息化建设中“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不通盘考虑的问题。
(二)IT规划可以使企业客观地结合当前和未来的发展状况,决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方向
企业信息化不是一套IT系统简单的引进,而应该是从梳理企业业务流程开始,明确企业IT规划的一个过程。如果企业不能从决策层的角度来审视IT系统,不能从企业发展的方向来指导IT系统,企业信息化到最后极有可能会走向失败。IT规划是确定企业实施IT战略和实现IT战略目标的方法、步骤和具体项目的实施计划。
(三)IT规划可以使企业避免信息化建设的盲目性
许多企业经常为这样一个问题所困扰:所有的软件厂商都在宣称ERP能给客户带来这样那样的价值,但为什么很少有企业真正从IT投资中受益呢?原因在于:很多企业由于缺乏IT规划,信息系统的建设往往是因为管理层的一时想法,甚至有时是听了供应商的介绍后而做出的冲动决定。因为缺乏IT规划,导致信息系统繁多、重复建设、信息孤岛、维护费用高、实施风险大等。大量信息分别存在于各个信息系统,管理人员却得不到需要的、有用的信息,IT人员整天忙于修补系统缺陷、增加系统功能等。IT规划是信息化建设长期的工作指引,有了规划就有了预见性,能够避免信息化建设的盲目性。
六、IT规划是企业解决信息孤岛问题的根本途径
IT规划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解决企业信息化的“孤岛”问题,消化独立的信息点和无法集成的独立系统。经过分析就会发现这些信息化过程中“孤岛”的形成都和IT规划的缺失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孤岛”问题一般都是在典型的没有经过规划而实施的信息化工程形成的。
(一)信息孤岛的来源
本文中经常提到信息孤岛的问题,从认识上看,国内企业普遍缺乏IT系统应用的整体观念,对信息化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前期的咨询论证不够充分,实践中偏重于某一个业务环节或者某一个管理功能的信息化,更注重短期效益。从技术发展角度看,由于各厂商的经验和服务范围限制及平台、工具的不统一,加之管理过程和管理系统的规范标准缺失,使各个信息系统之间出现兼容性和集成性问题。随着企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企业所用的信息系统越来越多,于是就形成了各种形式的信息孤岛。
(二)信息孤岛的解决方式
1.共享。该方式认为现有企业信息孤岛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原有数据不能共享,系统之间无法互联互通,因此解决的关键在于实现不同系统的数据共享,具体方法是使用内容管理。内容管理是在使用端建立一个跨平台的系统,让各种应用系统都能通用,不同部门、不同需求的人都能使用。内容管理平台就是以信息共享为目的,集信息数字化、分布存储、管理、传播、查询为一体的管理平台。
2.集成。该方式认为很多企业的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单纯的共享有可能会导致更多的问题,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应该借助于企业应用集成(EAI)的方案。企业应用集成就是将集成基于各种不同平台建立的异构应用,通过不同技术层面上的整合,用户可以做到对整个系统的单点进入、个性化访问和可控式访问等。
(三)IT规划是企业解决信息孤岛问题最的有效手段。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